CN112815314B - 燃烧器和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燃烧器和燃气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15314B
CN112815314B CN202110076246.7A CN202110076246A CN112815314B CN 112815314 B CN112815314 B CN 112815314B CN 202110076246 A CN202110076246 A CN 202110076246A CN 112815314 B CN112815314 B CN 1128153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re
ring
burner
fire cover
outer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7624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15314A (zh
Inventor
潘福敏
朱运波
李忠华
陆祖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Wash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Wash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Wash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Wash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07624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15314B/zh
Priority to PCT/CN2021/078903 priority patent/WO2022156046A1/zh
Publication of CN1128153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153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153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153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4/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a gas, e.g. of a gas stored under pressure as a liquid
    • F23D14/02Premix gas burners, i.e. in which gaseous fuel is mixed with combustion air upstream of the combustion zone
    • F23D14/04Premix gas burners, i.e. in which gaseous fuel is mixed with combustion air upstream of the combustion zone induction type, e.g. Bunsen burn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4/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a gas, e.g. of a gas stored under pressure as a liquid
    • F23D14/46Details, e.g. noise reductio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4/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a gas, e.g. of a gas stored under pressure as a liquid
    • F23D14/46Details, e.g. noise reduction means
    • F23D14/48Nozzles
    • F23D14/58Nozz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arrangement of the outlet or outlets from the nozzle, e.g. of annular configu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3/00Stoves or ranges for gaseous fuels
    • F24C3/0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burners
    • F24C3/08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burners on ran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2900/00Special features of, or arrangements for burners using fluid fuels or solid fuels suspended in a carrier gas
    • F23D2900/14Special features of gas burners
    • F23D2900/14062Special features of gas burners for cooking ranges having multiple flame 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烧器和燃气灶,涉及燃烧器技术领域,该燃烧器包括分气盘和火盖,分气盘包括环状盘周壁,环状盘周壁上设有沿周向间隔布置且沿轴向贯穿的多个一次混合气过孔和沿周向间隔布置且沿径向贯穿的多个二次空气孔,二次空气孔或一次混合气过孔的数量大于等于10个;和火盖包括呈环状并盖设于分气盘上的外火盖、套装在外火盖内的内火盖以及多个连接辐条,多个连接辐条沿周向间隔布置并分别连接外火盖和内火盖,外火盖的外环腔与多个一次混合气过孔连通,外火盖、内火盖以及连接辐条上均设有多个火孔。本发明的燃烧器和燃气灶的热效率和热负荷高。

Description

燃烧器和燃气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烧器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燃烧器和燃气灶。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为了提高燃气灶的火力和加热的均匀性,部分燃烧灶采用三环火的形式供火,即燃烧器工作时从内而外可依次形成内环火、中环火和外环火三圈火焰;或者,部分燃烧灶通过增大燃气喷嘴来提高燃气灶具的热负荷。但提高燃气灶具的热负荷后,往往会导致燃气灶的热效率下降和烟气排放不达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燃烧器和燃气灶,该燃烧器和燃气灶的综合性能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燃烧器,该燃烧器包括分气盘和火盖,分气盘包括环状盘周壁,环状盘周壁上设有沿周向间隔布置且沿轴向贯穿的多个一次混合气过孔和沿周向间隔布置且沿径向贯穿的多个二次空气孔,火盖包括呈环状并盖设于分气盘上的外火盖、套装在外火盖内的内火盖以及多个连接辐条,多个连接辐条沿周向间隔布置并分别连接外火盖和内火盖,外火盖的外环腔与多个一次混合气过孔连通,外火盖、内火盖以及连接辐条上均设有多个火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二次空气孔的数量可大于等于10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二次空气孔垂直于自身轴向的横截面的面积可大于等于50mm2且小于等于120mm2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次混合气过孔的数量可大于等于10个,二次空气孔与一次混合气过孔沿周向依次交替分布;或者,多个二次空气孔可沿周向均匀分组以形成多个沿周向间隔布置且至少包括两个二次空气孔的二次空气孔组,二次空气孔组与一次混合气过孔沿周向依次交替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二次空气孔可为圆孔;或者,二次空气孔可为腰形孔且腰形孔的平行腰边沿分气盘的轴向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环状盘周壁的顶端外沿部和顶端内沿部可对应与外火盖的外火盖外周壁和外火盖内周壁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辐条可呈中空筒状且连接辐条的筒腔为辐条腔,连接辐条的两个筒端分别与外火盖和内火盖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辐条的轴向可沿火盖的径向布置且连接辐条垂直于径向的横截面的面积由外至内逐渐递减。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辐条可设有辐条腔并包括限定出辐条腔的辐条顶壁、辐条底壁以及连接在辐条顶壁和辐条底壁之间的两个辐条侧壁,两个辐条侧壁沿周向间隔布置且两个辐条侧壁与辐条顶壁的连接位置分别形成有倾斜朝上的倾斜壁部,两个倾斜壁部上设有多个火孔,两个倾斜壁部包括沿顺时针朝向前布置的前侧倾斜壁部和沿顺时针朝向后布置的后侧倾斜壁部,多个连接辐条的前侧倾斜壁部或多个连接辐条的后侧倾斜壁部形成为弯折壁,多个火孔在弯折壁上间隔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火盖可包括外火盖内周壁和外火盖外周壁,内火盖包括内火盖内周壁和内火盖外周壁,外火盖内周壁和内火盖内周壁可均倾斜朝上且朝内设置,内火盖外周壁倾斜朝上且朝外设置,外火盖内周壁上的多个火孔、内火盖内周壁上的多个火孔以及内火盖外周壁上的多个火孔分别沿周向间隔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火盖内周壁上的多个火孔可沿周向间隔布置且沿高度方向间隔布置以形成多个外环火孔圈;和/或,内火盖外周壁上的多个火孔可沿周向间隔布置且沿高度方向间隔布置以形成多个内环外火孔圈;和/或,内火盖内周壁上的多个火孔可沿周向布置且沿高度方向间隔布置以形成多个内环内火孔圈。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火盖的顶沿高度可低于或等于外火盖内周壁的底沿高度,外火盖上的火孔、连接辐条上的火孔以及内火盖上的火孔的高度依次递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火盖外周壁和内火盖内周壁之间可设有环状的分隔腔壁以将内火盖的环腔分隔成中环腔和内环腔,内火盖外周壁和分隔腔壁共同限定出中环腔,内火盖内周壁和分隔腔壁共同限定出内环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火盖的外环腔、连接辐条的辐条腔以及中环腔可依次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燃烧器还可包括设于火盖和分气盘下方的炉头,该炉头包括:
内环引射管;
外环引射管;
内环座,内设与内环引射管连通的内环分配气道,内环分配气道与内环腔连通;
中环座,套装于内环座与外环座之间并内设中环分配气道,中环分配气道通过中外环连通气道与外环分配气道连通;以及
外环座,套设于内环座外并内设与外环引射管连通的外环分配气道,环状盘周壁的底端面封盖外环分配气道的上部敞口且多个一次混合气过孔与外环分配气道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环分配气道的上部敞口可与中环腔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火盖还可包括封盖中环腔的下部敞口的内火盖底壁,炉头还包括气道盖体,气道盖体可拆卸地设于中环座上并封盖中环分配气道的上部敞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环座包括限定出内环分配气道的内环座内周壁和内环座外周壁,中环座包括限定出中环分配气道的中环座内周壁和中环座外周壁,外环座包括限定出外环分配气道的外环座内周壁和外环座外周壁,中外环连通气道沿径向延伸并穿连于中环座外周壁与外环座内周壁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环引射管的外环引射管出气口可设置在外环座外周壁上,中外环连通气道与外环引射管均呈直管状并沿同一径向向外延伸,中外环连通气道位于外环座内周壁上的连通通道进气口正对外环引射管出气口且连通通道进气口的面积小于外环引射管出气口的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环引射管和内环引射管可沿径向延伸且沿周向间隔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火盖还可包括封盖中环腔的下部敞口的内火盖底壁,烧器还可包括设于火盖和分气盘下方的炉头,该炉头包括:
内环引射管;
外环引射管;
内环座,内设与内环引射管连通的内环分配气道,内环分配气道与内环腔连通;以及
外环座,套设于内环座外并内设与外环引射管连通的外环分配气道,环状盘周壁的底端面封盖外环分配气道的上部敞口且多个一次混合气过孔与外环分配气道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环引射管的接口部可位于外环座的底部且外环引射管沿切线方向连通外环分配气道,内环引射管的接口部位于内环座的底部且内环引射管沿切线方向连通内环分配气道,外环引射管与内环引射管平行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燃烧器还可包括套设于火盖和分气盘外的锅支架,锅支架包括:
聚能盘,呈环状;
支架部,设置在聚能盘上并用于顶撑锅具;以及
多个回热翅片,设置在聚能盘的盘底面上并沿周向间隔布置,任意两个回热翅片之间形成有二次空气回热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聚能盘可包括同心且上下布置的第一聚能盘和第二聚能盘,第一聚能盘的盘底面与第二聚能盘的盘顶面共同限定出隔热腔,多个支架脚设置在第一聚能盘的盘顶面上,多个回热翅片设置在第二聚能盘的盘底面上。
相应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燃气灶,该燃气灶包括上述的燃烧器。
本发明的燃烧器包括分气盘和盖设于分气盘上的火盖,火盖包括均设有多个火孔的外火盖、内火盖以及多个连接辐条,如此,燃烧器不仅在内火盖和外火盖上形成的两环火焰,连接辐条也在两环火焰之间的间隙位置形成火焰,使得火焰能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火平面上,有效提升燃烧器的匀火加热性能。此外,火盖的火孔数量大大增加,热负荷能够充分地释放,有利于提高燃烧器的热负荷;同时,连接辐条的火焰朝向内延伸,有利于提升燃烧器的整体效率。另外,多个连接辐条连接于外火盖与内火盖之间,更有利于增加传火的速度和点火的稳定性。分气盘设有沿周向间隔分布且沿径向贯穿的多个二次空气孔,这样,二次空气和一次混合气体的分布会更加均匀,燃烧效率更好;并且,二次空气形成的涡流效果也较小,进气流线比较均匀,进气阻力减少,流阻小,进气量就会更多,进而有利于提高燃烧器的热效率和热负荷,使得燃烧器的综合性能更好。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和图3分别展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燃烧器在不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和图4对应为图1和图3的燃烧器的安装***图;
图5和图6分别为图1中的火盖在不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和图8分别为图2中的分气盘在不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的炉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和图12分别为图1中的燃烧器在不同位置的剖视图;
图11为图10 的***图;
图13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和图15分别为图13的燃烧器在不同角度下的安装***图;
图16和图17分别为图13中的火盖在不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和图19分别为图13中的分气盘在另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4中的炉头的安装***图;
图21为图20中的气道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2和图24分别为图13中的燃烧器在不同位置的剖视图;
图23为图22的***图;
图25和图26分别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具体实施例的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7和图28对应为图25和图26的燃烧器的安装***图;
图29和图30为图25中的锅支架在不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图29中的锅支架的剖视图;
图32为图29中的锅支架的***图,其中,任意相邻的两个回热翅片之间增加有中间加强翅片。
附图标记说明
1000 燃烧器
100 火盖 101 连接辐条
1011 辐条前侧壁 1012 辐条后侧壁
1013 辐条腔 102 内火盖
1021 内火盖内周壁 1022 内火盖外周壁
1023 分隔腔壁 1024 内环腔
1025 中环腔 1026 内火盖底壁
10261 内环气道进气口 103 外火盖
1031 外火盖内周壁 1032 外火盖外周壁
1033 外环腔 104 火孔
105 二次空气通道 106 稳火槽
200 炉头 201 内环座
2011 内环分配气道 2012 内环座内周壁
2013 内环座外周壁 2015 内环座底壁
202 中环座 2021 中环分配气道
2022 中环座底壁 2023 外环座外周壁
203 外环座 2031 外环分配气道
2032 外环座内周壁 2033 外环座外周壁
2034 外环座底壁 204 内环引射管
205 外环引射管 2051 外环引射管出气口
206 中外环连通气道 2061 连通通道进气口
207 连接顶壁 208 气道盖体
2081 内环气道出气口 2082 插接凸起部
2083 第一环状插接槽 2084 第一环状插接壁
2085 第二环状插接槽 2086 第二环状插接壁
209 内环分配气道盖板 2091 气道出气口
300 分气盘 301 环状盘周壁
3011 顶端环形周壁 302 一次混合气过孔
3021 混合气过孔径向外端部 3022 混合气过孔径向内端部
303 二次空气孔 500 中内环分气盘部件
400 锅支架 401 聚能盘
4011 第一聚能盘 40111 环状下凹槽
4012 第二聚能盘 402 支架脚
403 回热翅片 404 中间加强翅片
4041 翼板片 4042 腹板片
405 支撑底脚 406 二次空气回热通道
407 隔热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燃烧器1000和燃气灶,该燃烧器1000和燃气灶的综合性能好。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断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和更加注重健康饮食的理念。但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现有的燃烧器越来越注重高热负荷和高热效率性能而对匀火加热性能的关注不足,这导致用户在烹饪时,由于燃烧器的火焰分布不均导致锅具中局部区域的食材受热不均而烧焦,严重影响食材的烹饪效果和用户的饮食健康。此外,食材高温烧焦后挥发在空气中的油烟含有较多的致癌物质,对人体健康带来较大的伤害,也严重影响了用户的烹饪体验。
此外,相关技术中,为了提高燃气灶的火力和加热的均匀性,部分燃烧灶采用三环火的形式供火,即燃烧器工作时从内而外可依次形成内环火、中环火和外环火三圈火焰;或者,部分燃烧灶通过增大燃气喷嘴来提高燃气灶具的热负荷。然而,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不断的研究和试验发现,现有的分气盘难以满足高热负荷和高燃烧效率要求的燃烧器。这是由于提高了燃气灶的热负荷后,由于二次空气补充不足,会引起燃烧状况恶化致使热效率下降和烟气排放不达标。而二次空气补充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二次空气的补充总量不足,导致空气总量与燃气总量的比例异常,由于缺氧而引起燃烧状况恶化致使热效率下降和烟气排放不达标;另一个是由于二次空气与燃气的混合不均匀或未能充分混合,导致空气二燃气的混合比例异常,从而也会造成燃烧状况恶化致使热效率下降和烟气排放不达标。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发明人进行了不断的思考和研究,提供了一种综合性能好的燃烧器1000,从而能给用户带来健康的饮食方式和烹饪体验。如图1至图6所示,该燃烧器1000包括分气盘300和盖设于分气盘300的环状盘周壁301上的火盖100。火盖100包括呈环状的外火盖103、内火盖102以及多个连接辐条101,内火盖102径向间隔地套装在外火盖103内,多个连接辐条101沿周向间隔布置并分别连接外火盖103和内火盖102,外火盖103、内火盖102以及连接辐条101上均设有多个火孔104。现有的火盖为了提升匀火加热性能,通常是通过设置多环的火焰来实现。而本申请的燃烧器1000则在内火盖102与外火盖103之间设置了带有火孔104的连接辐条101,通过将相邻两环火焰之间的间隙位置合理地利用起来,如此,燃烧器1000不仅在内火盖102和外火盖103上形成的两环火焰,连接辐条101也在两环火焰之间的间隙位置形成火焰,使得火焰能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火平面上,有效提升燃烧器1000的匀火加热性能。其中,火焰实际上并非沿平面分布,而是在空间上分布,故火平面可理解为火焰的水平投影面。
此外,外火盖103、内火盖102以及连接辐条101上均设有多个火孔104,火盖100的火孔104数量大大增加,热负荷能够充分地释放,有利于提高燃烧器1000的热负荷;同时,连接辐条101的火焰朝向内延伸,有利于提升燃烧器1000的整体效率。
其中,任意相邻的两个连接辐条101、外火盖103与内火盖102之间可形成有二次空气通道105,如此,通过二次空气通道105可向上补充燃烧所需要的二次空气。外火盖103与内火盖102可为同心且径向间隔地布置,即外火盖103与内火盖102的中心点在同一竖直线上,或者,外火盖103与内火盖102也可不为同心布置,即外火盖103与内火盖102的中心点可部分偏移而不在同一竖直线上。外火盖103与内火盖102之间可通过多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连接辐条101连接,例如,外火盖103与内火盖102之间可通过四个、五个、六个或更多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连接辐条101连接。
另外,现有的燃烧器通常仅在某一环火盖上的某个位置进行点火,然后火焰沿周向一圈进行缓慢传开,传火速度较慢,导致部分燃气不能及时燃烧而造成浪费以及污染厨房的环境,甚至有些时候会由于风大或者存在液滴的原因而出现点不着的情况,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本申请的燃烧器1000的火盖100由于在外火盖103与内火盖102之间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连接辐条101连接,在点火时,火焰能同时从多个连接辐条101上进行传播,相当于在整个火盖100上增加了更多个的点火点,从而可达到瞬间点燃的效果,大大增加了传火的速度和点火的稳定性,进而也使得用户的使用体验更佳。并且,内火盖102和外火盖103成为一个整体,便于用户拆洗和安装。其中,定义相对靠近燃烧器1000的中心的位置为“内”,相对远离燃烧器1000的中心的位置为“外”。
由于现有的分气盘的一次混合气过孔和二次空气孔的数量较少,且相应地,一次混合气过孔和二次空气孔的孔流通面积比较大,一次混合气体和二次空气分别对应经过一次混合气过孔和二次空气孔进入燃烧区域后回向孔的两边扩散,并形成较大的涡流区,这会导致一次混合气体和二次空气的进气阻力增大,影响进气量。并且,在进气后,会导致一次混合气体和二次空气的分布不均匀而影响混合比例,从而会造成燃烧状况恶化致使热效率下降和烟气排放不达标的情况。
图7和图8所示,本申请的分气盘300的环状盘周壁301上设有沿周向间隔布置且沿轴向贯穿的多个一次混合气过孔302和沿周向间隔布置且沿径向贯穿的多个二次空气孔303,外火盖103的外环腔1033与多个一次混合气过孔302连通。如此,二次空气和一次混合气体的分布会更加均匀,燃烧效率更好;并且,二次空气形成的涡流效果也较小,进气流线比较均匀,进气阻力减少,流阻小,进气量就会更多进而有利于提高燃烧器的热效率和热负荷。其中,一次混合气体为燃气和一次空气的混合气体。其中,二次空气孔303的数量大于等于6个,可例如为6个、8个、10个、16个或者更多个等。
其中,分气盘300可呈圆环状、矩形环状或其他形状环状等,与燃烧器1000的炉头200和火盖100匹配即可。二次空气孔303和一次混合气过孔302的形状也可多种多样,例如为圆孔、跑道孔或其他形状孔等,本申请不限于此。如图7和图8所示,分气盘300呈圆环状,二次空气孔303和一次混合气过孔302的数量各为20个。二次空气孔303的数量越多,相应地,单个二次空气孔303的孔流通面积越少,二次空气的分布会更加均匀,二次空气形成的涡流效果也更小,进气流线更均匀,进气阻力和流阻更小。
可选地,当二次空气孔303垂直于自身轴向的横截面的面积小于等于120mm2时,二次空气的分布会较为均匀,形成的涡流效果也较小,进气流线较均匀,进气阻力和流阻较小,进气量增大,进而有利于提高燃烧效率;并且,二次空气孔303垂直于自身轴向的横截面的面积可设置大于等于50mm2,如此,可保证二次空气孔303足够的进气量以及进气的流畅性。
可选地,如图7和图8所示,二次空气孔303可为圆孔,即二次空气孔303垂直于自身轴向的横截面形状可为圆形,如此,可使得分气盘300更便于加工,降低加工难度。或者,二次空气孔303可为腰形孔(图中未示出)且腰形孔的平行腰边沿分气盘300的轴向布置,即二次空气孔303垂直于自身轴向的横截面形状可为腰形。当二次空气孔303垂直于自身轴向的横截面的面积一定,若增大腰形孔的轴向尺寸,相应地,则腰形孔的周向尺寸变小,这样,可沿周向间隔地设置更多的二次空气孔303,进一步减弱进气的涡流效果和提高二次空气的进气总量,进而可提高燃烧效率。
可选地,环状盘周壁301的外侧面向上延伸以形成顶端环形周壁3011,顶端环形周壁3011用于与外火盖100固定安装。如图7所示,顶端环形周壁3011的顶沿形成有环状承台部以与火盖100限位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一次混合气过孔302的数量可大于等于10个,二次空气孔303与一次混合气过孔30沿周向依次交替分布。如此,一次混合气过孔302的数量多,相应地,单个一次混合气过孔302的孔流通面积减少,一次混合气过孔302形成的涡流效果也较小,进气流线比较均匀,进气阻力减少,流阻小,进气量就会更多进而有利于提高燃烧器的热负荷。更重要的是,二次空气孔303与一次混合气过孔30沿周向依次交替分布,二次空气和一次混合气体的分布会更加均匀,燃烧效率更好。其中,一次混合气过孔302的数量大于等于10个,可例如为10个、12个、15个或者更多个等。如图7和图8所示,一次混合气过孔302和二次空气孔303的数量均为20个且依次交替分布。一次混合气过孔302的数量越多,相应地,单个一次混合气过孔302的孔流通面积越少,一次混合气体的分布会更加均匀,形成的涡流效果也更小,进气流线更均匀,进气阻力和流阻更小。
可选地,当一次混合气过孔302垂直于自身轴向的横截面的面积小于等于120mm2时,一次混合气体的分布会较为均匀,形成的涡流效果也较小,进气流线较均匀,进气阻力和流阻较小,进气量增大,进而有利于提高热效率和热负荷;并且,一次混合气过孔302垂直于自身轴向的横截面的面积可设置大于等于60mm2,如此,可保证一次混合气过孔302足够的进气量以及进气的流畅性。
可选地,一次混合气过孔302的混合气过孔径向外端部3021的孔宽大于一次混合气过孔302的混合气过孔径向内端部3022的孔宽。如图7和图8所示,一次混合气过孔302呈一头大一个小的腰型孔状。如此,一次混合气过孔302与环状盘周壁301的环壁形状匹配,可尽可能地增大多个一次混合气过孔302的总进气面积,提高一次混合气体的进气总量,进而可提高热负荷。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和图19所示,多个二次空气孔303可沿周向均匀分组以形成多个沿周向间隔布置且至少包括两个二次空气孔303的二次空气孔组,二次空气孔组与一次混合气过孔302沿周向依次交替分布。其中,多个二次空气孔303可均匀分为2组、3组、4组、5组或更多组;均匀分组可为等数量分组或近似数量的分组,即每个二次空气孔组中的二次空气孔303的数量可均相同,或者,多个二次空气孔组中的二次空气孔303的数量可相差不多,例如相差一个或两个等。每个二次空气孔组中的二次空气孔303的数量可为2个、3个、4个、5个或者更多个。如图18和图19所示,分气盘300设有16个二次空气孔303,16个二次空气孔303沿周向均匀分组以形成沿周向间隔布置且包括4个二次空气孔303的4个二次空气孔组。相较于图7和图8所示的实施例的分气盘300,本实施例的分气盘300的一次混合气过孔的数量减少了,这样更便于分气盘300的加工,更好地兼顾了分气盘300的优化性能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平衡。
可选地,环状盘周壁301的顶端外沿部和顶端内沿部可对应与外火盖103的外火盖外周壁1032和外火盖内周壁1031连接。如图18所示,环状盘周壁301的顶端外沿部向上延伸以形成顶端环形周壁3011,顶端环形周壁3011的顶沿和顶端内沿部分别形成有环状承台部以与火盖100的外火盖外周壁1032和外火盖内周壁1031限位安装。
可选地,连接辐条101可呈中空筒状且连接辐条101的筒腔为辐条腔1013,连接辐条101的两个筒端分别与外火盖103和内火盖102连接。连接辐条101可呈中空圆筒状,也可呈中空方形筒状或其他中空不规则筒状等。如图6所示,连接辐条101呈中空的近似椎形筒状。
可选地,连接辐条101沿火盖100的径向延伸,如此,可使得连接辐条101在外火盖103和内火盖102之间的布置路径最短、减少流阻,可使得外环腔1033的一次混合气体能更顺畅地通过辐条腔1013进入中环腔1025中。此外,连接辐条101垂直于径向的横截面的面积由外至内逐渐递减,可保证二次空气通道105有足够的通道面积,进而使得二次空气能更好地向上补充。
可选地,连接辐条101设有辐条腔1013并包括限定出辐条腔1013的辐条顶壁、辐条底壁以及连接在辐条顶壁和辐条底壁之间的两个辐条侧壁,两个辐条侧壁沿周向间隔布置,两个辐条侧壁与辐条顶壁的连接位置分别形成有倾斜朝上的倾斜壁部,两个倾斜壁部上设有多个火孔104。两个倾斜壁部上的多个火孔104与连接辐条101的辐条腔1013连通。如图5和图16所示,在连接辐条101上,两个倾斜壁部上的火孔104沿周向设有相反的朝向,使得火盖100在空间上的出火朝向角度增加,火焰能更均匀地弥散在整个空间上,燃烧效率更高,也可使得热负荷能够充分地释放。此外,火孔104设置在连接辐条101的倾斜壁部上,可使得火焰倾斜传播,从而可提高彼此之间的引燃效果,当出现熄火或传火不好的情况时能及时将相邻的火孔点燃。
可选地,如图5和图16所示,两个倾斜壁部包括沿顺时针朝向前布置的前侧倾斜壁部1011和沿顺时针朝向后布置的后侧倾斜壁部1012,多个连接辐条101的前侧倾斜壁部1011或多个连接辐条101的后侧倾斜壁部1012形成为弯折壁,多个火孔104在弯折壁上间隔布置。如图5和图16所示,多个同一朝向的弯折壁可形成旋焰效果,出火旋向一致的火焰可对燃烧区域产生一定的扰流效果,从而可促进二次空气均匀分布,提高燃烧效率。此外,多个同一朝向的弯折壁的形成旋焰效果在视觉上使得火焰产生旋转的运动感,更为美观。
可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外火盖103可包括外火盖外周壁1032和外火盖内周壁1031,外火盖内周壁1031倾斜朝上且朝内设置且外火盖内周壁1031上的多个火孔104沿周向间隔布置,内火盖102包括内火盖内周壁1021和内火盖外周壁1022,内火盖内周壁1021倾斜朝上且朝内设置且内火盖内周壁1021上的多个火孔104沿周向间隔布置,内火盖外周壁1022倾斜朝上且朝外设置且内火盖外周壁1022上的多个火孔104沿周向间隔布置。如图5至图16所示,外火盖103的外火盖外周壁1032不设置火孔,仅在外火盖内周壁1031上设置火孔104,可产生聚焰效果,使得火焰朝向中心部燃烧,热效率更高;同时,可使得外环火往内包锅,从而可提高加热效率。内火盖102位于中心部,内火盖内周壁1021和内火盖外周壁1022均可设置火孔104以尽量增加火孔104的设置数量。并且,外火盖内周壁1031、内火盖内周壁1021以及内火盖外周壁1022倾斜设置,即多个火孔104也倾斜朝向出火,更有利于火焰在整个燃烧空间的均匀性,有利于一次混合气体与二次空气的混合,进而有利于提升燃烧效率。
可选地,由于外火盖103的直径大,为了增加外火盖103的内聚效果,外火盖内周壁1031与水平面之间的锐角夹角可相应地增加,使得外火盖内周壁1031倾斜度增加;而内火盖102的直径小,为了减弱内火盖102的径向相对位置的内环火焰对彼此之间的冲击,内火盖内周壁1021与水平面之间的锐角夹角可相应地减少,使得内火盖内周壁1021的倾斜度减少。因此,由于外火盖103的直径比内火盖102的直径大,故设置外火盖内周壁1031与水平面之间的锐角夹角大于内火盖内周壁1021与水平面之间的锐角夹角。并且,外火盖内周壁1031、内火盖内周壁1021以及内火盖外周壁1022三个周壁的朝向角度不同,可使得三个周壁上的火孔104在空间上的出火朝向不同,进一步可使得火焰在整个燃烧空间的布置更加均匀。
可选地,外火盖内周壁1031上的多个火孔104沿周向间隔布置且沿高度方向间隔布置以形成多个外环火孔圈;和/或,内火盖外周壁1022上的多个火孔104沿周向间隔布置且沿高度方向间隔布置以形成多个内环外火孔圈;和/或,内火盖内周壁1021上的多个火孔104沿周向布置且沿高度方向间隔布置以形成多个内环内火孔圈。在外火盖内周壁1031上沿高度方向间隔布置多个外环火孔圈,和/或,在内火盖外周壁1022上沿高度方向间隔布置多个内环外火孔圈;和/或,内火盖内周壁1021上沿高度方向间隔布置多个内环内火孔圈,如此,通过将多个的火孔圈设置在不同的高度上,可避免火焰在某一高度上堆积,使得火焰能在更大的空间内进行燃烧,使得二次空气更容易进入和混合,从而能提高燃烧效率;此外,通过设置多个的火孔圈可增加火孔104的数量,进一步提高燃烧器的热负荷。相邻两个火孔圈之间的火孔也可沿周向错开布置,从而可避免火焰在某一周向位置堆积。
具体地,如图5所示,外火盖内周壁1031上设有两个外环火孔圈,内火盖外周壁1022上设有两个内环外火孔圈,内火盖内周壁1021上设有一个内环内火孔圈。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外火盖内周壁1031和/或内火盖外周壁1022和/或内火盖内周壁1021上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设置两个、三个、四个或更多个火孔圈;相邻两个火孔圈之间的高度间隔尺寸可相同也可不相同,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合理设置。
进一步地,内火盖102的顶沿高度可低于外火盖103的顶沿高度,如此,可使得外火盖103的火孔104和内火盖102上的火孔104在垂直方向上的高度位置至少部分错开布置,避免外火盖103的火焰和内火盖102的火焰在同一高度位置堆积,也使得火焰能在更大的空间内燃烧,使得空间中的二次空气更多,燃烧效率更高,热负荷能够充分地释放。其中,内火盖102的顶沿高度低于外火盖103的顶沿高度时,外火盖103的底沿高度可高于、等于或低于内火盖102的顶沿高度。当外火盖103的底沿高度低于内火盖102的顶沿高度时,外火盖103上的火孔104与内火盖102上的火孔104在垂直方向上的高度位置可部分重叠布置。
更进一步地,内火盖102的顶沿高度低于或等于外火盖内周壁1031的底沿高度,如此,外火盖103上的火孔104与内火盖102上的火孔104在垂直方向上的高度位置可完全错开重叠布置。并且,外火盖103上的火孔104、连接辐条101上的火孔104以及内火盖102上的火孔104的高度依次递减,可使得整个火盖100的火孔104在垂直方向上的高度位置可错开重叠布置,进一步使得火焰在更大的空间内燃烧,避免火焰堆积,使得二次空气更容易进入,燃烧效率更高,热负荷能够充分地释放。
可选地,内火盖102的内火盖外周壁1022和内火盖102的内火盖内周壁1021之间设有环状的分隔腔壁1023以将内火盖102的环腔分隔成中环腔1025和内环腔1024,内火盖外周壁1022和分隔腔壁1023共同限定出中环腔1025,内火盖内周壁1021和分隔腔壁1023共同限定出内环腔1024。如图5和图6所示,内火盖外周壁1022上的火孔104与中环腔1025连通,内火盖内周壁1021上的火孔104与内环腔1024连通。中环腔1025贴近内环腔1024设置,从而使得内火盖102在火盖100的中心部可形成两环火焰,进而使得火力更大、热负荷更高、火焰更均匀地弥散。此外,外火盖103中设有外环腔1033,中环腔1025和内环腔1024集成设置在内火盖102中,即内外两环火盖形成三环腔,不仅结构上更加简洁紧凑,还能节省钣金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连接辐条101的辐条腔1013可与外火盖103的外环腔1033连通,可将外环腔1033中的部分一次混合气体引入到相对靠近燃烧中心区域的辐条腔1013进行燃烧,从而可提高燃烧器整体的燃烧效率。此外,外环腔1033与辐条腔1013可共用一次混合气分配气道和引射通道,即外环腔1033与辐条腔1013的一次混合气体可均由同一个燃气喷嘴和进气通道供应,不仅可以实现同步调节,配合简单的阀门调控策略可实现整个火焰面同步调节,简化了控制逻辑,还有利于降低燃烧器的生产成本。与此同时,多个连接辐条101可增加燃烧器1000的气流通道,有利于气流均匀布置和稳定燃烧。
更进一步地,外环腔1033、辐条腔1013以及中环腔1025可依次连通,如此,外环腔1033的一次混合气体可通过辐条腔1013引入到内火盖102的靠近燃烧中心区域的中环腔1025燃烧,进一步提高了燃烧器整体的燃烧效率。此外,火盖100可仅由内环引射管204和外环引射管205两个引射管以及内环燃气喷嘴和外环燃气喷嘴两个燃气喷嘴进行供气即可形成三环火焰,即外环腔1033、辐条腔1013以及中环腔1025的一次混合气体可均由同一个燃气喷嘴和进气通道供应,进一步实现同步调节,阀门调控策略和控制逻辑也可更加简单。并且,在不额外增加喷嘴和引射管的情况下实现了燃烧器1000的三环供气,不仅简化控制逻辑和结构,还大大降低了燃烧器的生产成本。多个辐条腔1013是外环腔1033和中环腔1025的辅助通道,进一步有利于气流均匀布置和稳定燃烧。并且,外环腔1033和中环腔1025通过多个辐条腔1013连通,可减少燃烧空间中不同区域的压差,背压减少,从而可更均匀地出火,进而也能提高燃烧的均匀性,使得火焰更均匀地弥散在整个空间。
此外,外环腔1033、辐条腔1013以及中环腔1025可依次连通,当用户需要进行大火烹饪时,往往期望火力越大越好且能在提供大火力的同时保证匀火性,此时内环引射管204和外环引射管205两个引射管以及内环燃气喷嘴和外环燃气喷嘴两个燃气喷嘴相应给三个环腔以及多个辐条腔1013供气,外环腔1033、辐条腔1013、中环腔1025以及内环腔1024对应可形成三环火焰和多条中间火焰,保证了炉头200有足够高的热负荷进行大火烹饪,也能使得燃烧器的匀火性和热效率更好。而当用户需要进行小火烹饪时,往往期望火力尽可能的小,此时外环燃气喷嘴不对外环腔1033和中环腔1025供气,即外环腔1033和中环腔1025对应的火焰熄灭,仅内环引射管204和内环燃气喷嘴向内环腔1024供气以使得仅有内环腔1024能形成内环火焰,实现小火烹饪。并且,由于中环腔1025贴近内环腔1024设置,保证了在大火烹饪时的内环燃烧区域的高热负荷和匀火性要求,故向内环腔1024供气的内环燃气喷嘴可尽量做小,从而能在小火烹饪时提供更小的火力,满足用户的更小火力的小火烹饪的需求,用户体验更好。
另外,本申请的燃烧器1000的火盖100不仅综合性能好,结构也合理简单,可采用厚度较轻薄的钣金件加工而成,制造工艺简单和制造成本低。
可选地,燃烧器1000还可包括设于火盖100和分气盘300下方的炉头200,本申请燃烧器1000的火盖100通用性好,可适配多种不同的炉头200,以下将举例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例的燃烧器1000:
如图1至图12所示,在第一实施例的燃烧器1000中,火盖100可配合在设有外环分配气道2031、中环分配气道2021以及内环分配气道2011三个分配气道的炉头200上使用,以形成三环火焰。中环分配气道2021位于内环分配气道2011与外环分配气道2031之间。分气盘30的底端面盖设于外环分配气道2031上方,外环分配气道2031通过多个一次混合气过孔302与外环腔1033连通。中环分配气道2021与中环腔1025连通,内环分配气道2011与内环腔1024连通。如此,炉头200的三个分配气道可对应向火盖100的三个环腔进行稳定供气,出火更加稳定可靠。
可选地,如图12所示,中环分配气道2021可通过中外环连通气道206与外环分配气道2031连通,炉头200还包括内环引射管204和外环引射管205,内环引射管204与内环分配气道2011连通,外环引射管205依次连通外环分配气道2031、中外环连通气道206以及中环分配气道2021。这样,外环引射管205依次给外环分配气道2031和中环分配气道2021提供一次混合气体。由于火焰越靠近燃烧器的中心区域燃烧,热效率越高,本实施例的炉头200将外环分配气道2031的一次混合气体引入至相对靠近中心燃烧区的中环分配气道2021,有利于提升燃烧器的整体燃烧效率。并且,本实施例的炉头200仅需两个引射管即可给三个分配气道供气以形成三环火,不仅可使得炉头200的结构更加简单,还能减少引射管和喷嘴等生产部件的设置数量,大大节省了生产成本和更便于后期的维护。此外,本实施例的炉头200仅需两个引射管即可给三个分配气道供气,阀门调控策略和控制逻辑也可更加简单。
此外,中环分配气道2021与外环分配气道2031连通,当用户需要进行大火烹饪时,往往期望火力越大越好且能在提供大火力的同时保证匀火性,此时内环引射管204和外环引射管205相应给三个分配气道供气,内环分配气道2011、中环分配气道2021以及外环分配气道2031对应可形成三环火焰,保证了炉头200有足够高的热负荷进行大火烹饪,且三环火焰加热的匀火性和热效率更好。而当用户需要进行小火烹饪时,往往期望火力尽可能的小,此时内环引射管204不对外环分配气道2031和中环分配气道2021 供气,即外环分配气道2031和中环分配气道2021对应的火焰熄灭,仅内环引射管204向内环分配气道2011供气以使得仅有内环分配气道2011能形成内环火焰,实现小火烹饪。并且,由于中环分配气道2021贴近内环分配气道2011设置,保证了在大火烹饪时的内环燃烧区域的高热负荷和匀火性要求,故向内环分配气道2011供气的内环燃气喷嘴可尽量做小,从而能在小火烹饪时提供更小的火力,满足用户的更小火力的小火烹饪的需求,用户体验更好。
可选地,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炉头200可包括依次套装的内环座201、中环座202以及外环座203,外环座203可包括限定出外环分配气道2031的外环座内周壁2032、外环座外周壁2033以及外环座底壁2034,中环座202可包括限定出中环分配气道的中环座内周壁、中环座外周壁2023以及中环座底壁2022,内环座201可包括限定出内环分配气道2011的内环座内周壁2012、内环座外周壁2013以及内环座底壁2015。
其中,中间连通通道的布置形式和布置位置可多种多样,例如中间连通通道可为弯曲通道且两端分别与外环座底壁2034和中环座底壁2022连接以对应与外环分配气道2031和中环分配气道2021连通;或者,中间连通通道也可为弯曲通道且两端分别外环座底壁2034和中环座外周壁2023连接以对应与外环分配气道2031和中环分配气道2021连通等。或者,如图12所示,中间连通通道可为沿径向延伸并穿连在中环座外周壁2023与外环座内周壁2032之间的中外环连通气道206,且该中外环连通气道206为直通道,如此,不仅可使得炉头200的结构更简单合理,还可将中外环连通气道206设置为直通道,以尽量缩短通道长度和减少流阻。此外,图12中的中外环连通气道206仅示出一个,但本申请不限于此,中外环连通气道206也可为多个并沿周向间隔地布置在中环座外周壁2023与外环座内周壁2032之间。
进一步地,如图9和图12所示,内环座外周壁2013和中环座内周壁可形成为共用的中内环共用周壁。如此,可使得中环分配气道2021更贴近内环分配气道2011布置,可使得中环分配气道2021的火焰更贴近中心区域燃烧,热效率更高。并且在保证大火烹饪时的内环燃烧区域的高热负荷和匀火性要求的情况下,可将内环燃气喷嘴尽量做小,从而能在小火烹饪时提供更小的火力。此外,内环座外周壁2013和中环座内周壁形成为共用的中内环共用周壁,不仅可减少炉头的壁体材料,降低炉头的生产成本,还可使得炉头的结构更加简单紧凑。
具体地,如图9和图12所示,内环座201套装于外环座203中,中环座202套装于外环座203和内环座201之间,相应地,外环分配气道2031、中环分配气道2021以及内环分配气道2011也从外向内依次套装。中环分配气道2021与内环分配气道2011之间的间距小于中环分配气道2021与外环分配气道2031之间的间距,中环分配气道2021与内环分配气道2011毗邻设置以尽量靠近位于中心部的内环分配气道2011,如此,可使得中环分配气道2021的火焰更靠近中心区域燃烧,热效率更高。并且,外环座底壁2034、中环座底壁2022以及内环座底壁2015的顶面均形成为沿气流方向的倾斜爬坡面,有利于减少一次混合气的流阻,出气更流畅,火焰燃烧的稳定性更好。其中,一次混合气体为燃气和一次空气的混合气体。
可选地,如图12所示,外环引射管205的外环引射管出气口2051固定在外环座外周壁2033上,中外环连通气道206与外环引射管205均呈直管状并沿同一径向向外延伸,这样,可使得中外环连通气道206的通道长度最短,流阻更小。并且,中外环连通气道206的连通通道进气口2061设于外环座内周壁2032上,连通通道进气口2061正对外环引射管出气口2051且连通通道进气口2061的面积小于外环引射管出气口2051的面积,如此,可使得一次混合气的流阻更小,从而使得一次混合气更顺畅地导向中环分配气道2021以保证中环分配气道2021有足够的供气量。
进一步地,内环引射管204可为直管状,由此可减少内环引射管24的流阻和流动压力损失,使得炉头200在小火烹饪时的小火能更小且稳定燃烧。
更进一步地,外环引射管205和内环引射管204可沿径向延伸且沿周向间隔布置。由于中外环连通气道206的存在,若采用现有的炉头的内外引射管平行并排方式,则内环引射管24、中外环连通气道206或外环引射管25的局部需设置成拐弯状,由此会导致一次混合气的流阻增大。为此,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的外环引射管205和内环引射管204沿周向间隔地固定在外环座203的外环座外周壁2033上,由此可更便于中外环连通气道206的布置,也可将外环引射管205和内环引射管204均设置成沿径向延伸的直管状,减少流阻,进而使得火焰也更稳定一些,小火烹饪的时候也可以把小火做得更小一点。如图1和图3所示,外环引射管205和内环引射管204可呈直角错开布置,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外环引射管205和内环引射管204可呈锐角或钝角错开布置。
可选地,内环引射管204位于外环座外周壁2033外的管长可不长于15cm,这样,有利于增加内环引射管204的次空气引射系数,提高了空气的进入量以及燃气与空气的混合速度和流动速度,在小火状态下进气压损降低,保证小火工况稳定燃烧。进一步地,内环引射管204位于外环座外周壁2033外的管长可长于10cm,更进一步地,内环引射管204位于外环座外周壁2033外的管长可长于6 cm且短于10cm。
由于中心燃烧区域设置了内环分配气道2011和中环分配气道2021,中心燃烧区域的热负荷大大提高,相应的就需要往中心燃烧区域补充更多的空气,会导致空气补充不足从而引起燃烧状况恶化,进而使得热效率下降和烟气排放不达标。因此,可在炉头200上增加设置能补充二次空气的通道。
可选地,中环座外周壁2023的顶端周缘部与外环座内周壁2032的顶端周缘部之间可设有连接顶壁207,连接顶壁207可设有轴向贯通的顶壁通气口(图中未示出)。如此,可通过顶壁通气口在中环座外周壁2023和外环座内周壁2032之间沿轴向向上对中心燃烧区域补充二次空气,使得中心燃烧区域的燃烧更加充分、热效率更高,且可降低有害气体的排放。
可选地,内环座内周壁2012可环绕形成有轴向贯通的中心通气口(图中未示出),这样,可通过中心通气口沿轴向向上对中心燃烧区域补充二次空气,由于有足够的空气的补充,使得中心燃烧区域的燃烧更为充分,一氧化碳的排放量更低,燃烧效率更高,同时燃气在燃烧时,中心燃烧区域的气流稳定,从而燃烧也稳定,解决了内环离焰熄火等问题。
此外,炉头200还设有用于安装点火针的点火针容置槽,如图3所示,点火针容置槽可设置在中心通气口中。本申请的炉头200结构合理紧凑,体积较小,占用厨房空间小,有利于向小居室用户进行推广。
另外,由于火盖100的外环腔1033、辐条腔1013以及中环腔1025依次连通,炉头200的外环分配气道2031、中外环连通气道206以及中环分配气道2021依次连通,外环分配气道2031与外环腔1033连通,以及中外环连通气道206与中环腔1025连通,即外环分配气道2031、中外环连通气道206、中环分配气道2021、中环腔1025、辐条腔1013以及外环腔1033首尾依次连通,如此,外环腔1033和中环腔1025之间存在上下两个连通通道,大大降低了外环腔1033和中环腔1025之间的流通的负压、两者的压差更小,可使得一次混合气体更均匀地分布在外环腔1033和中环腔1025之间,进而使得燃烧器1000的出火更加均匀和稳定,匀火性更好。
具体地,如图1至图12所示,第一实施例的燃烧器1000可包括炉头200、分气盘300、中内环分气盘部件500以及火盖100。第一实施例的燃烧器1000的火盖100包括外环腔1033、辐条腔1013、中环腔1025以及内环腔1024,外环腔1033、辐条腔1013以及中环腔1025依次连通。火盖100的外火盖103盖设于分气盘300上,外火盖103的外环腔1033与多个一次混合气过孔302连通。炉头200设有内环分配气道2011、中环分配气道2021以及外环分配气道2031,内环分配气道2011设于内环座201中并与内环引射管204连通,中环分配气道2021设于中环座202中并通过中外环连通气道206与外环分配气道2031连通,外环分配气道2031设于外环座203中并与外环引射管205连通。分气盘300设于外环座203上且盖设外环分配气道2031的上部敞口,多个一次混合气过孔302与外环分配气道2031连通。中内环分气盘部件500连接于内环座201和中环座202的上方且连接于内火盖102的下方,即内火盖102通过中内环分气盘部件500连接于炉头200的内环座201和中环座202上。中内环分气盘部件500上设有轴向贯通的中环一次混合气过孔和内环一次混合气过孔,内环腔1024的下部敞口通过中内环分气盘部件500的内环一次混合气过孔与炉头200的内环分配气道2011连通,中环腔1025的下部敞口通过中内环分气盘部件500的中环一次混合气过孔与炉头200的中环分配气道2021连通。
其中,在第一实施例的燃烧器1000中,外环引射管205的一次混合气体的流通路径:外环引射管205的一次混合气体从外环引射管出气口2051进入外环分配气道2031,进入外环分配气道2031的部分一次混合气体流向外环分配气道2031的左右两侧的通道中并向上通过分气盘300的多个一次混合气过孔302均匀进入火盖100的外环腔1033中。进入外环腔1033的部分一次混合气体经过外火盖103的火孔104排出并进行燃烧,进入外环腔1033的另一部分一次混合气体可依次进入连接辐条101的辐条腔1013和内火盖102的中环腔1025并经过连接辐条101和内火盖外周壁1022上的火孔104排出并进行燃烧。进入外环分配气道2031的另一部分一次混合气体经过中外环连通气道206流向中环分配气道2021并向上进入内火盖102的中环腔1025,进入中环腔1025的部分一次混合气体经过内火盖外周壁1022上的火孔104排出并进行燃烧,进入中环腔1025的另一部分一次混合气体可依次进入连接辐条101的辐条腔1013和外火盖103的外环腔1033并经过连接辐条101和外火盖103上的火孔104排出并进行燃烧。
内环引射管204的一次混合气体的流通路径:内环引射管204的一次混合气体流向内环分配气道2011并向上进入内火盖102的内环腔1024,进入内环腔1024的一次混合气体经过内火盖内周壁1021上的火孔104排出并进行燃烧。
第二实施例的燃烧器1000:
如图13至图24所示,第二实施例的燃烧器1000中的炉头200在第一实施例的燃烧器1000中的炉头200的基础上仅增加了气道盖体208,内环气道盖体208可拆卸地设于中环座202上方并封盖中环分配气道2021的上部敞口,气道盖体208上设有贯通的并连通内环分配气道2011的内环气道出气口2081。如此,通过气道盖体208封盖了中环分配气道2021的上部敞口,可使得具有三个分配气道的炉头200变为两个分配气道的炉头使用,从而使得炉头200的通用性和性能可拓展性更好。
在第二实施例的燃烧器1000中,火盖100可配合在设有外环分配气道2031、中环分配气道2021以及内环分配气道2011三个分配气道的炉头200上使用,以形成三环火焰。该炉头200包括内环引射管204、外环引射管205、内环座201、中环座202、外环座203以及气道盖体208,内环座201、中环座202以及外环座203从内向外依次套装。内环分配气道2011设于内环座201内并与内环引射管204连通;外环分配气道2031设于外环座203内并与外环引射管205连通,中环分配气道2021设于中环座202内并通过中外环连通气道206与外环分配气道2031连通;气道盖体208设于内环座201和中环座202上方。
具体地,如图13至图24所示,第二实施例的燃烧器1000可包括炉头200、分气盘300以及火盖100。第二实施例的燃烧器1000的火盖100包括外环腔1033、辐条腔1013、中环腔1025以及内环腔1024,外环腔1033、辐条腔1013以及中环腔1025依次连通。火盖100的外火盖103盖设于分气盘300上,外火盖103的外环腔1033与多个一次混合气过孔302连通。炉头200设有内环分配气道2011、中环分配气道2021以及外环分配气道2031,内环分配气道2011设于内环座201中并与内环引射管204连通,中环分配气道2021设于中环座202中并通过中外环连通气道206与外环分配气道2031连通,外环分配气道2031设于外环座203中并与外环引射管205连通,气道盖体208设于中环座202上并封盖中环分配气道2021的上部敞口。分气盘300设于外环座203上且盖设外环分配气道2031的上部敞口,多个一次混合气过孔302与外环分配气道2031连通。内火盖102连接于炉头200的内环座201和中环座202上且内环腔1024的下部敞口与炉头200的内环分配气道2011连通。
其中,在第二实施例的燃烧器1000中,由于内火盖102的中环腔1025未有与炉头200的分配气道连通,故内火盖102还包括封盖中环腔1025的下部敞口的内火盖底壁1026,如此,可避免中环腔1025的一次混合气体从中环腔1025的下部敞口泄露。另外,为了使得燃烧器1000的小火更小,内环的燃气喷嘴尽量做小,供气量较小。此时,为了使得供给内火盖102的内环腔1024的一次混合气体更加均匀稳定,燃烧率更好,如图17所示,内火盖102的内火盖底壁1026还封盖内环腔1024的环状下部敞口,并且,内火盖底壁1026还设有与内环腔1024连通的且进气横截面积相对减小的内环气道进气口10261,相应地,气道盖体208还向内延伸以设置在内环座201上并封盖内环分配气道2011的上部敞口,气道盖体208上设有轴向贯通的内环气道出气口2081,内环分配气道2011通过内环气道出气口2081与内环腔1024连通。即在内火盖102连接于炉头200的内环座201和中环座202上的同时,内环气道出气口2081与内环气道进气口10261连通以向内环腔1024供气。其中,如图20、图22至图24所示,气道盖体208呈圆盘状并匹配地盖设在中环座202和内环座201上以盖设内环分配气道2011和中环分配气道2021 ,内环气道出气口2081对为两个并称地设于气道盖体208上并与内环分配气道2011连通。当然,气道盖体208还可例如为椭圆形等形状,内环气道出气口2081还可为三个、四个或五个等,多个内环气道出气口2081可沿周向均匀间隔地布置在气道盖体208上并与内环分配气道2011连通,本申请不限于此。气道盖体208的中部可形成有热电偶穿出孔和点火针穿出孔。
此外,如图20、图22至图24所示,内环气道出气口2081的口沿部可从气道盖体208向上伸出以形成插接凸起部2082,内环气道进气口10261的口沿部可从内火盖底壁1026向下伸出以形成围绕内环气道进气口10261的插接槽部,如此,气道盖体208的插接凸起部2082可通过插接在内火盖底壁1026的插接槽部中以形成限位安装结构,增强火盖100与炉头200的连接可靠性;并且,此时可省却内火盖102与内环座201和中环座202之间的中内环分气盘部件500。
其中,在第二实施例的燃烧器1000中,外环引射管205的一次混合气体的流通路径:外环引射管205的一次混合气体从外环引射管出气口2051进入外环分配气道2031,进入外环分配气道2031的一次混合气体流向外环分配气道2031的左右两侧的通道中并向上通过分气盘300的多个一次混合气过孔302均匀进入火盖100的外环腔1033中。进入外环腔1033的部分一次混合气体经过外火盖103的火孔104排出并进行燃烧,进入外环腔1033的另一部分一次混合气体可依次进入连接辐条101的辐条腔1013和内火盖102的中环腔1025并经过连接辐条101和内火盖外周壁1022上的火孔104排出并进行燃烧。
内环引射管204的一次混合气体的流通路径:内环引射管204的一次混合气体流向内环分配气道2011并向上进入内火盖102的内环腔1024,进入内环腔1024的一次混合气体经过内火盖内周壁1021上的火孔104排出并进行燃烧。
通过对比第一实施例的燃烧器1000和第二实施例的燃烧器1000可知,第二实施例的燃烧器1000的炉头200与第一实施例的燃烧器1000的炉头200的区别仅在于增加了气道盖体208对中环分配气道2021的上部敞口进行封堵,即厂家可该将设有三个分配气道的炉头200通用在不同型号的产品中,增加了该三个分配气道的炉头200的通用性和性能可拓展性。例如不增加设有气道盖体208的三个分配气道的炉头200可适当增大外环引射管205的燃气喷嘴以提供一款更高热负荷的燃烧器;或者,增加设有气道盖体208的三个分配气道的炉头200可对中环分配气道2021的上部敞口进行封盖以能提供另一款的热负荷适中的燃烧器,此时可适当减小外环引射管205的燃气喷嘴。
可选地,气道盖体208与内环座201之间和/或气道盖体208与外环座203之间可设有密封结构,从而可防止一次混合气体从气道盖体208与炉头200之间的缝隙外漏。即气道盖体208与内环座201之间可设有密封结构;或者,气道盖体208与外环座203之间可设有密封结构;或者,气道盖体208与内环座201之间可设有密封结构且气道盖体208与外环座203之间可设有密封结构。密封结构可多种多样,例如为插接槽密封结构、旋合密封结构等,本申请不限于此。
可选地,内环座201可包括限定出内环分配气道2011的内环座内周壁2012和内环座外周壁2013,密封结构为插接槽密封结构并包括第一环状插接槽2083和插接在第一环状插接槽2083中的第一环状插接壁2084,第一环状插接槽2083和第一环状插接壁2084中的一者形成在内环座内周壁2012和内环座外周壁2013上,第一环状插接槽2083和第一环状插接壁2084中的另一者形成在气道盖体208的底面上。该密封结构合理简单,便于制造,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如图20、图22至图24所示,气道盖体208与内环座201之间形成有插接槽密封结构,气道盖体208的底面向下延伸形成两个第一环状插接壁2084,内环座内周壁2012的外侧顶端和内环座外周壁2013的内侧顶端向下凹陷以分别形成有第一环状插接槽2083,气道盖体208两个第一环状插接壁2084对应与两个第一环状插接槽2083对插接,从而可防止一次混合气体从气道盖体208与内环座201之间的缝隙外漏。
可选地,中环座202可包括限定出中环分配气道2021的中环座内周壁和中环座外周壁2023,密封结构为插接槽密封结构并包括第二环状插接槽2085和插接在第二环状插接槽2085中的第二环状插接壁2086,第二环状插接槽2085和第二环状插接壁2086中的一者形成在中环座外周壁2023上,第二环状插接槽2085和第二环状插接壁2086中的另一者形成在气道盖体208的外周部上。该密封结构合理简单,便于制造,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如图20、图22至图24所示,气道盖体208的外周部可向外延伸以形成为第二环状插接壁2086,中环座外周壁2023的内侧顶端向下凹陷以分别形成有第二环状插接槽2085,气道盖体208的第二环状插接壁2086对应与中环座外周壁2023的第二环状插接壁2086对插接,从而可防止一次混合气体从气道盖体208与中环座202之间的缝隙外漏。
第三实施例的燃烧器1000:
如图25至图28所示,在第三实施例的燃烧器1000中,第三实施例的燃烧器1000中的火盖100与第二实施例的燃烧器1000中的火盖100结构一样,均在第一实施例的燃烧器1000中的火盖100的基础上增加了设有内环气道进气口10261的内火盖底壁1026,内火盖底壁1026封盖中环腔1025的下部敞口。如此,该火盖100可配合在仅设有外环分配气道2031和内环分配气道2011两个分配气道的炉头200上使用,以形成三环火焰。该炉头200包括内环引射管204、外环引射管205、内环座201以及外环座203。内环座201内设内环分配气道2011,内环分配气道2011与内环引射管204连通,外环座203套设于内环座201外并内设外环分配气道2031,外环分配气道2031与外环引射管205连通。
具体地,如图25至图28所示,第三实施例的燃烧器1000可包括从下往上布置的炉头200、分气盘300以及火盖100。第三实施例的燃烧器1000的火盖100包括外环腔1033、辐条腔1013、中环腔1025以及内环腔1024,外环腔1033、辐条腔1013以及中环腔1025依次连通。火盖100的外火盖103盖设于分气盘300上,外火盖103的外环腔1033与多个一次混合气过孔302连通。炉头200仅设有内环分配气道2011和外环分配气道2031,内环分配气道2011设于内环座201中并与内环引射管204连通,外环分配气道2031设于外环座203中并与外环引射管205连通。分气盘300设于外环座203上且盖设外环分配气道2031的上部敞口,多个一次混合气过孔302与外环分配气道2031连通。火盖100的内火盖102连接于炉头200的内环座201上且内环腔1024的下部敞口与炉头200的内环分配气道2011连通。
其中,在第三实施例的燃烧器1000中,由于内火盖102的中环腔1025未有与炉头200的分配气道连通,故内火盖102还包括封盖中环腔1025的下部敞口的内火盖底壁1026,如此,可避免中环腔1025的一次混合气体从中环腔1025的下部敞口泄露。
另外,为了使得燃烧器1000的小火做得更小,可将内引射管204的燃气喷嘴尽量做小,供气量减小。此时,为了使得供给内火盖102的内环腔1024的一次混合气体更加均匀稳定,燃烧率更好,如图28所示,内火盖102的内火盖底壁1026还封盖内环腔1024的环状下部敞口,并且,内火盖底壁1026还设有与内环腔1024连通的且进气横截面积相对减小的内环气道进气口10261,相应地,炉头200的内环座201上可设有内环分配气道盖板209,该内环分配气道盖板209上设有贯通的气道出气口2091,在内火盖102连接于炉头200的内环座201上的同时,气道出气口2091与内环气道进气口10261连通以向内环腔1024供气。
此外,如图27和图28所示,气道出气口2091的口沿部可从内环分配气道盖板209向上伸出以形成盖板插接凸起部,内环气道进气口10261的口沿部可从内火盖底壁1026向下伸出以形成围绕内环气道进气口10261的插接槽部,如此,内环分配气道盖板209的插接凸起部可通过插接在内火盖底壁1026的插接槽部中以形成限位安装结构,增强火盖100与炉头200的连接可靠性;并且,此时可省却内火盖102与内环座201之间的内分气盘部件。
可选地,外环引射管205的接口部位于外环座203的底部且外环引射管205沿切线方向连通外环分配气道2031,内环引射管204的接口部位于内环座201的底部且内环引射管204沿切线方向连通内环分配气道2011,外环引射管205与内环引射管204平行间隔设置。外环座203的外环座底壁2034和内环座201的内环座底壁2015的顶面均形成为沿气流方向的倾斜爬坡面,有利于减少一次混合气的流阻,出气更流畅,火焰燃烧的稳定性更好。
其中,在第三实施例的燃烧器1000中,外环引射管205的一次混合气体的流通路径为:外环引射管205中的一次混合气体从外环引射管出气口2051进入外环分配气道2031,进入外环分配气道2031的一次混合气体通过分气盘300的多个一次混合气过孔302均匀进入火盖100的外环腔1033中。进入外环腔1033的部分一次混合气体经过外火盖103的火孔104排出并进行燃烧,进入外环腔1033的另一部分一次混合气体可依次进入连接辐条101的辐条腔1013和内火盖102的中环腔1025并经过连接辐条101和内火盖外周壁1022上的火孔104排出并进行燃烧。
内环引射管204的一次混合气体的流通路径:内环引射管204中的一次混合气体从内环引射管出气口进入内环分配气道2011,进入内环分配气道2011的一次混合气体依次通过内环分配气道盖板209的气道出气口2091、内火盖底壁1026的内环气道进气口10261流向内火盖102的内环腔1024,进入内环腔1024的一次混合气体经过内火盖内周壁1021上的火孔104排出并进行燃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燃烧器1000的火盖100可适配多种不同的炉头进行使用,即本申请的燃烧器1000的炉头200除了为上述三种实施例的炉头外,还可为三个引射管对应向三个分配气道供气的炉头等,本申请不限于此。
可选地,本申请的燃烧器1000还可包括套设于火盖100和分气盘300外的锅支架400。如图29至图32所示,该锅支架400包括呈环状的聚能盘401、支架部以及多个回热翅片403。支架部设置在聚能盘上并用于顶撑锅具,呈环状的聚能盘401可将高温火焰与外部环境隔开,减少外界低温气流对火焰的影响以及燃烧热量的损失,同时能让热气体在炊具底部的热交换面停留更长时间,提高换热效率,从而提高燃烧器的整体热效率。由于锅支架400与面板之间形成有燃烧区域的进气通道,多个回热翅片403设置在聚能盘401的盘底面上并沿周向间隔布置,任意两个回热翅片403之间形成有二次空气回热通道406,二次空气通过二次空气回热通道406时能够被回热翅片加热,从而实现对二次空气进行预热,进而将回热翅片上的热量带回至燃烧区域中以提高***热效率。其中,二次空气依次经过二次空气回热通道406、分气盘300的多个二次空气孔302以及火盖100的二次空气通道105均匀进入至燃烧区域中。
具体地,如图29和图30所示,聚能盘401呈圆环形罩体状且中心部设有圆形的中心燃烧过孔;聚能盘401也可呈矩形环罩体状或其他形状,中心燃烧过孔也可为方形孔或其他不规则形状孔;多个回热翅片403的形状也可多种多样,数量也可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进行设置;聚能盘401可为单层、两层、三层或更多层的隔热结构,本申请不限于此。
可选地,回热翅片403可呈平面片状或弯曲片状。如图29和图30所示,多个回热翅片403可呈平面片状并均沿径向延伸,如此,二次空气的流阻较小,可快速顺畅地通过二次空气回热通道406进入至燃烧区域。或者,多个回热翅片403可呈平面片状并倾斜于径向设置,倾斜设置的多个回热翅片403可呈漩涡状布置;或者,多个回热翅片403可均呈弯曲片状并呈漩涡状布置,多个回热翅片403呈漩涡状布置不仅可增长二次空气的进气路径和增加回热翅片403与二次空气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还可使得被卷吸进来的二次空气形成回旋涡流,回旋涡流使燃气和二次空气有效地混合,燃气因此能得到充分燃烧,大大提升了燃烧率。
可选地,如图29和图30所示,支架部包括多个支架脚402,多个支架脚402设置在聚能盘401的盘顶面上并沿周向间隔布置。支架脚402的顶沿可与水平面平行,如此,可增加与锅具底面的接触面积,防止支架脚402与锅具之间发生移动打滑,使得锅具能更稳固地支撑在支架脚402上,更加安全可靠。当然,支架部除了为上述的多个支架脚402外,还可例如为一个连接在聚能盘上的圆柱形框架或其他形状的支架;聚能盘401的盘顶面上除了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四个支架脚402、支架脚402呈平板状外,支架脚402的数量也可为三个、五个或更多个等,支架脚402的形状也可多种多样,例如为V形板、工形板或其他不规则形状等。
进一步地,如图32所示,任意相邻的两个回热翅片403之间可连接有中间加强翅片404,如此,既可以增加翅片与二次空气的换热面积,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还能在每个二次空气回热通道406中增加对二次空气的扰流效果,使得二次空气能更充分地与翅片进行换热。其中,中间加强翅片404的形状和布置方式可多种多样,例如中间加强翅片404可为S形翅片或其他形状翅片等,任意相邻的两个回热翅片403之间可连接有一个中间加强翅片404,也可连接有两个、三个或更多个中间加强翅片404等。
可选地,如图32所示,中间加强翅片404可呈T字形并包括翼板片4041和腹板片4042。翼板片4041沿水平方向布置且两端分别与相邻的回热翅片403连接,腹板片4042沿竖直平面布置且向下延伸。如此,可大大增加每个二次空气回热通道406与二次空气的换热面积。并且中间加强翅片404可将二次空气回热通道406分隔成更小的通道,以进一步提高对二次空气的扰流效果。可选地,腹板片4042的竖直长度比回热翅片403的竖直长度短,腹板片4042的底沿高度可高于回热翅片403的底沿高度,可避免二次空气回热通道406被中间加强翅片404分隔出的通道过小而影响二次空气的吸入量。
由于在烹饪过程中,聚能盘401也会被加热并向外辐射热量,从而造成热量的散失。为了使得燃烧器燃烧产生的热量尽量用于加热锅具,避免热量从聚能盘401上向外散失,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1和图32所示,聚能盘401可包括同心且上下布置的第一聚能盘4011和第二聚能盘4012,第一聚能盘4011的盘底面与第二聚能盘4012的盘顶面共同限定出隔热腔407,多个支架脚402设置在第一聚能盘4011的盘顶面上,多个回热翅片403设置在第二聚能盘4012的盘底面上。如此,通过第一聚能盘4011和第二聚能盘4012之间的隔热腔407可减少燃烧区域的热量从聚能盘401上向外散失,更进一步地提高燃烧器的整体热效率,且更加节能环保。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聚能盘4011的环状盘壁形成有环状下凹槽40111,如图31所示,第一聚能盘4011包括第一聚能盘内环沿、第一聚能盘外环沿以及连接在第一聚能盘内环沿和第一聚能盘外环沿之间的环状盘壁,环状盘壁形成有下凹的环状下凹槽40111,环状下凹槽40111的槽底分别低于第一聚能盘内环沿和第一聚能盘外环沿。环状下凹槽40111的下凹形状可与火焰的外焰轮廓形状适配,如此,可使得火焰与环状下凹槽40111之间留有适当的间隙,保证火焰有足够的燃烧空间,避免因火烧盘壁而产生过多的不良物质的排放。此外,环状下凹槽40111还可用于容置从锅具外溢的液体,避免液体流至火孔处堵塞火孔。
可选地,第二聚能盘4012的盘底面向下伸出有多个支撑底脚405,多个支撑底脚405沿周向间隔布置。如图2所示,支撑底脚405的竖向长度比回热翅片403的竖向长度大,回热翅片403的底沿高度高于支撑底脚405的底沿高度,如此,可避免回热翅片403与下部支撑部件接触,从而避免将回热翅片403的热量传递至下部支撑部件而散热过多。其中,多个支撑底脚405可为独立设置的支撑底脚,也可由部分回热翅片403向下延伸形成,本申请不限于此。
相应地,本申请还提出一种燃气灶,该燃气灶包括上述的燃烧器1000。该燃烧器10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申请的燃气灶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综上可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燃烧器1000和燃气灶,该燃烧器1000和燃气灶的热效率和热负荷高、匀火性好。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通”不仅包括直接相通,也包括间接相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25)

1.一种燃烧器,所述燃烧器包括分气盘和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盘包括环状盘周壁,所述环状盘周壁上设有沿周向间隔布置且沿轴向贯穿的多个一次混合气过孔和沿周向间隔布置且沿径向贯穿的多个二次空气孔,所述火盖包括呈环状并盖设于所述分气盘上的外火盖、套装在所述外火盖内的内火盖以及多个连接辐条,多个所述连接辐条沿周向间隔布置并分别连接所述外火盖和所述内火盖,所述外火盖的外环腔与多个所述一次混合气过孔连通,所述外火盖、所述内火盖以及所述连接辐条上均设有多个火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空气孔的数量大于等于10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空气孔垂直于自身轴向的横截面的面积大于等于50mm2且小于等于120mm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混合气过孔的数量大于等于10个,所述二次空气孔与所述一次混合气过孔沿周向依次交替分布;或者,多个二次空气孔沿周向均匀分组以形成多个沿周向间隔布置且至少包括两个所述二次空气孔的二次空气孔组,所述二次空气孔组与所述一次混合气过孔沿周向依次交替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空气孔为圆孔;或者,所述二次空气孔为腰形孔且所述腰形孔的平行腰边沿所述分气盘的轴向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盘周壁的顶端外沿部和顶端内沿部对应与所述外火盖的外火盖外周壁和外火盖内周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辐条呈中空筒状且所述连接辐条的筒腔为辐条腔,所述连接辐条的两个筒端分别与所述外火盖和所述内火盖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辐条的轴向沿所述火盖的径向布置且所述连接辐条垂直于所述径向的横截面的面积由外至内逐渐递减。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辐条包括限定出所述辐条腔的辐条顶壁、辐条底壁以及连接在所述辐条顶壁和所述辐条底壁之间的两个辐条侧壁,两个所述辐条侧壁沿周向间隔布置且两个所述辐条侧壁与所述辐条顶壁的连接位置分别形成有倾斜朝上的倾斜壁部,两个所述倾斜壁部上设有多个火孔,两个所述倾斜壁部包括沿顺时针朝向前布置的前侧倾斜壁部和沿顺时针朝向后布置的后侧倾斜壁部,多个所述连接辐条的所述前侧倾斜壁部或多个所述连接辐条的所述后侧倾斜壁部形成为弯折壁,多个所述火孔在所述弯折壁上间隔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火盖包括外火盖内周壁和外火盖外周壁,所述内火盖包括内火盖内周壁和内火盖外周壁,所述外火盖内周壁和所述内火盖内周壁均倾斜朝上且朝内设置,所述内火盖外周壁倾斜朝上且朝外设置,所述外火盖内周壁上的多个所述火孔、所述内火盖内周壁上的多个所述火孔以及所述内火盖外周壁上的多个所述火孔分别沿周向间隔布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火盖内周壁上的多个所述火孔沿周向间隔布置且沿高度方向间隔布置以形成多个外环火孔圈;和/或,所述内火盖外周壁上的多个所述火孔沿周向间隔布置且沿高度方向间隔布置以形成多个内环外火孔圈;和/或,所述内火盖内周壁上的多个所述火孔沿周向布置且沿高度方向间隔布置以形成多个内环内火孔圈。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火盖的顶沿高度低于或等于所述外火盖内周壁的底沿高度,所述外火盖上的所述火孔、所述连接辐条上的所述火孔以及所述内火盖上的所述火孔的高度依次递减。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火盖外周壁和所述内火盖内周壁之间设有环状的分隔腔壁以将所述内火盖的环腔分隔成中环腔和内环腔,所述内火盖外周壁和所述分隔腔壁共同限定出所述中环腔,所述内火盖内周壁和所述分隔腔壁共同限定出所述内环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火盖的外环腔、所述连接辐条的辐条腔以及所述中环腔依次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还包括设于所述火盖和所述分气盘下方的炉头,所述炉头包括:
内环引射管;
外环引射管;
内环座,内设与所述内环引射管连通的内环分配气道,所述内环分配气道与所述内环腔连通;
中环座,套装于所述内环座与所述外环座之间并内设中环分配气道,所述中环分配气道通过中外环连通气道与所述外环分配气道连通;以及
外环座,套设于所述内环座外并内设与所述外环引射管连通的外环分配气道,所述环状盘周壁的底端面封盖所述外环分配气道的上部敞口且多个所述一次混合气过孔与所述外环分配气道连通。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环分配气道的上部敞口与所述中环腔连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火盖还包括封盖所述中环腔的下部敞口的内火盖底壁,所述炉头还包括气道盖体,所述气道盖体可拆卸地设于所述中环座上并封盖所述中环分配气道的上部敞口。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环座包括限定出所述中环分配气道的中环座内周壁和中环座外周壁,所述外环座包括限定出所述外环分配气道的外环座内周壁和外环座外周壁,所述中外环连通气道沿径向延伸并穿连于所述中环座外周壁与所述外环座内周壁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引射管的外环引射管出气口设置在所述外环座外周壁上,所述中外环连通气道与所述外环引射管均呈直管状并沿同一径向向外延伸,所述中外环连通气道位于所述外环座内周壁上的连通通道进气口正对所述外环引射管出气口且所述连通通道进气口的面积小于所述外环引射管出气口的面积。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引射管和所述内环引射管沿径向延伸且沿周向间隔布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火盖还包括封盖所述中环腔的下部敞口的内火盖底壁,所述燃烧器还包括设于所述火盖和所述分气盘下方的炉头,所述炉头包括:
内环引射管;
外环引射管;
内环座,内设与所述内环引射管连通的内环分配气道,所述内环分配气道与所述内环腔连通;以及
外环座,套设于所述内环座外并内设与所述外环引射管连通的外环分配气道,所述环状盘周壁的底端面封盖所述外环分配气道的上部敞口且多个所述一次混合气过孔与所述外环分配气道连通。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引射管的接口部位于所述外环座的底部且所述外环引射管沿切线方向连通所述外环分配气道,所述内环引射管的接口部位于所述内环座的底部且所述内环引射管沿切线方向连通所述内环分配气道,所述外环引射管与所述内环引射管平行间隔设置。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还包括套设于所述火盖和所述分气盘外的锅支架,所述锅支架包括:
聚能盘,呈环状;
支架部,设置在所述聚能盘上并用于顶撑锅具;以及
多个回热翅片,设置在所述聚能盘的盘底面上并沿所述周向间隔布置,任意两个所述回热翅片之间形成有二次空气回热通道。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盘包括同心且上下布置的第一聚能盘和第二聚能盘,所述第一聚能盘的盘底面与所述第二聚能盘的盘顶面共同限定出隔热腔,多个所述支架脚设置在所述第一聚能盘的盘顶面上,多个所述回热翅片设置在所述第二聚能盘的盘底面上。
25.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灶包括根据1至2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燃烧器。
CN202110076246.7A 2021-01-20 2021-01-20 燃烧器和燃气灶 Active CN1128153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76246.7A CN112815314B (zh) 2021-01-20 2021-01-20 燃烧器和燃气灶
PCT/CN2021/078903 WO2022156046A1 (zh) 2021-01-20 2021-03-03 火盖、燃烧器和燃气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76246.7A CN112815314B (zh) 2021-01-20 2021-01-20 燃烧器和燃气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15314A CN112815314A (zh) 2021-05-18
CN112815314B true CN112815314B (zh) 2021-10-15

Family

ID=758588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76246.7A Active CN112815314B (zh) 2021-01-20 2021-01-20 燃烧器和燃气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15314B (zh)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58584Y (zh) * 2002-11-12 2004-11-24 萨巴夫股份公司 燃气燃烧器
CN101666498A (zh) * 2008-09-02 2010-03-10 樱花卫厨(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灶具燃烧器
CN104713086A (zh) * 2015-03-12 2015-06-17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燃烧器及燃气用具
CN106224958A (zh) * 2016-09-27 2016-12-14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家用燃气灶具燃烧器
EP3385619A1 (en) * 2017-04-06 2018-10-10 BSH Hausgeräte GmbH Burner for gas cooktop and gas cooktop
CN208139342U (zh) * 2018-03-30 2018-11-23 宁波爷玛喜电器有限公司 分气盘
CN108870395A (zh) * 2017-05-15 2018-11-23 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燃气灶用燃烧器的火盖底座、炉头、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08794414U (zh) * 2018-08-31 2019-04-26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洗涤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燃烧器和具有其的燃气灶
CN208907623U (zh) * 2018-10-18 2019-05-28 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110657429A (zh) * 2018-06-30 2020-01-07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灶具的燃烧器
CN110864291A (zh) * 2019-10-09 2020-03-06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灶具燃烧器
CN110966602A (zh) * 2018-09-30 2020-04-07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CN111964054A (zh) * 2019-05-19 2020-11-20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内环火盖及应用有该内环火盖的燃烧器
CN112128749A (zh) * 2019-06-25 2020-12-25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27113B2 (en) * 2016-12-29 2020-04-21 Whirlpool Corporation Distributed vertical flame burner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58584Y (zh) * 2002-11-12 2004-11-24 萨巴夫股份公司 燃气燃烧器
CN101666498A (zh) * 2008-09-02 2010-03-10 樱花卫厨(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灶具燃烧器
CN104713086A (zh) * 2015-03-12 2015-06-17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燃烧器及燃气用具
CN106224958A (zh) * 2016-09-27 2016-12-14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家用燃气灶具燃烧器
EP3385619A1 (en) * 2017-04-06 2018-10-10 BSH Hausgeräte GmbH Burner for gas cooktop and gas cooktop
CN108870395A (zh) * 2017-05-15 2018-11-23 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燃气灶用燃烧器的火盖底座、炉头、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08139342U (zh) * 2018-03-30 2018-11-23 宁波爷玛喜电器有限公司 分气盘
CN110657429A (zh) * 2018-06-30 2020-01-07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灶具的燃烧器
CN208794414U (zh) * 2018-08-31 2019-04-26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洗涤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燃烧器和具有其的燃气灶
CN110966602A (zh) * 2018-09-30 2020-04-07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CN208907623U (zh) * 2018-10-18 2019-05-28 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111964054A (zh) * 2019-05-19 2020-11-20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内环火盖及应用有该内环火盖的燃烧器
CN112128749A (zh) * 2019-06-25 2020-12-25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CN110864291A (zh) * 2019-10-09 2020-03-06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灶具燃烧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15314A (zh) 2021-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64981B (zh)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JP2006505761A (ja) 調理器用ガスバーナー
CN210179623U (zh) 一种高效聚能炉头
WO2022156046A1 (zh) 火盖、燃烧器和燃气灶
CN112815314B (zh) 燃烧器和燃气灶
CN112128749B (zh)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CN214406171U (zh) 锅支架、燃烧器和燃气灶
CN112728542B (zh) 火盖、燃烧器和燃气灶
CN214406056U (zh) 火盖、燃烧器和燃气灶
CN112815315B (zh) 燃烧器和燃气灶
CN114135907A (zh) 燃气灶具用锅支架及燃气灶
CN211060115U (zh) 一种分段式高效燃烧器及灶具
CN210861099U (zh) 一种具有提高燃烧效率的燃烧器
CN221222782U (zh) 聚能盘锅架及燃气灶具
CN221222781U (zh) 聚能盘锅架及燃气灶具
CN215216238U (zh) 一种燃烧器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燃烧器火盖的燃烧器
CN110906330A (zh) 一种燃气燃烧器、灶具及点火方法
CN214406049U (zh) 分气盘、燃烧器和燃气灶
CN214406036U (zh) 炉头、燃烧器和燃气灶
CN110793028A (zh) 一种高热负荷高热效率燃烧器
CN112128752B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CN218883967U (zh) 炉头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CN215863399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CN220355419U (zh) 一种外环火盖及燃烧器
CN214384389U (zh) 炉头、燃烧器和燃气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