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64385A - 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64385A
CN112564385A CN202011022910.1A CN202011022910A CN112564385A CN 112564385 A CN112564385 A CN 112564385A CN 202011022910 A CN202011022910 A CN 202011022910A CN 112564385 A CN112564385 A CN 1125643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or
flow path
housing
peripheral surface
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2291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64385B (zh
Inventor
水谷龙彦
高田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5643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643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643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643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驱动装置,其具有:马达,其具有能够以马达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转子和位于转子的径向外侧的定子;壳体,其收纳马达;以及制冷剂流路,其通过壳体内,供制冷剂流动。壳体的内周面与定子的外周面在径向上彼此对置。制冷剂流路具有:喷射孔,其向壳体的内周面与定子的外周面之间喷射制冷剂;以及引导流路,其位于壳体的内周面与定子的外周面之间。引导流路是位于壳体的内周面或定子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并沿周向延伸的槽。

Description

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具有马达、壳体以及制冷剂流路的驱动装置。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体中,制冷剂经由管的孔被喷射而通过马达定子或者发电机定子。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865215号公报
例如,在壳体的内周面与定子的外周面在周向的一部分以上嵌合、或者隔着微小的间隙对置那样的结构的情况下,喷射的制冷剂在壳体与定子的接触部分等被阻挡。因此,难以在周向上大范围地对定子进行冷却。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在周向上大范围地对定子进行冷却的驱动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驱动装置具有:马达,其具有能够以马达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转子和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的定子;壳体,其收纳所述马达;以及制冷剂流路,其通过所述壳体内,供制冷剂流动。所述壳体的内周面与所述定子的外周面在径向上彼此对置。所述制冷剂流路具有:喷射孔,其向所述壳体的内周面与所述定子的外周面之间喷射制冷剂;以及引导流路,其位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与所述定子的外周面之间。所述引导流路是位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或所述定子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并沿周向延伸的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驱动装置,能够在周向上大范围地对定子进行冷却。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第一管以及第二管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沿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沿图1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管的立体图。
图6是从轴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壳体、第一管以及第二管的图。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表示与马达轴线垂直的截面。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驱动装置和引导流路的剖视图。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驱动装置和引导流路的剖视图。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驱动装置和引导流路的剖视图。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驱动装置和引导流路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驱动装置;2:马达;6:壳体;10:管;11d、12c:喷射孔;20:转子;30:定子;30a:定子槽部;61f:定子对置壁部;61g:壳体槽部,61h:分隔壁部;70:通气装置;90:制冷剂流路;92d:管内流路;99:引导流路;99a:第一引导流路;99b:第二引导流路;J1:马达轴线;θ1:周向一侧;θ2:周向另一侧。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说明中,基于各图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搭载于位于水平的路面上的未图示的车辆的情况的位置关系来规定铅垂方向并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适当示出XYZ坐标系来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是铅垂方向。+Z侧是铅垂方向上侧,-Z侧是铅垂方向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铅垂方向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铅垂方向下侧简称为“下侧”。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是搭载有驱动装置1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X侧是车辆的前侧,-X侧是车辆的后侧。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是车辆的左右方向、即车宽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Y侧是车辆的左侧,-Y侧是车辆的右侧。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是与铅垂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左侧相当于轴向一侧,右侧相当于轴向另一侧。另外,前侧相当于水平方向一侧,后侧相当于水平方向另一侧。
另外,前后方向的位置关系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位置关系,也可以为,+X侧是车辆的后侧,-X侧是车辆的前侧。在该情况下,+Y侧是车辆的右侧,-Y侧是车辆的左侧。
各图中适当示出的马达轴线J1沿Y轴向、即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与马达轴线J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即绕马达轴线J1的方向简称为“周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向一侧(+Y侧)是轴向中的从后述的壳体6的马达收纳部61朝向齿轮收纳部62的方向。轴向另一侧(-Y侧)是轴向中的从齿轮收纳部62朝向马达收纳部61的方向。另外,将周向中的规定的方向称为周向一侧θ1,将与规定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称为周向另一侧θ2。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向中的周向一侧θ1是在比马达轴线J1靠上侧的位置朝向后侧(-X侧)的方向,周向另一侧θ2是在比马达轴线J1靠上侧的位置朝向前侧(+X侧)的方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平行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平行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垂直的方向。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电动汽车(EV)等将马达作为动力源的车辆,作为它们的动力源来使用。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1具有马达2、包含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的传递装置3、壳体6、通气装置70、制冷剂流路90、管10、泵96以及冷却器9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1不包含逆变器单元。换句话说,驱动装置1与逆变器单元为分体构造。
壳体6在内部收纳马达2和传递装置3。即壳体6收纳马达2。壳体6具有马达收纳部61、齿轮收纳部62、隔壁61c、定子对置壁部61f、壳体槽部61g以及分隔壁部61h。马达收纳部61是壳体6中的在内部收纳后述的转子20和定子30的部分。齿轮收纳部62是壳体6中的在内部收纳传递装置3的部分。齿轮收纳部62位于马达收纳部61的左侧。马达收纳部61的底部61a位于比齿轮收纳部62的底部62a靠上侧的位置。隔壁61c在轴向上划分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和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并进行分隔。在隔壁61c设置有隔壁开口68。隔壁开口68将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与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相连。隔壁61c位于定子30的左侧。
如图3、图6以及图7所示,定子对置壁部61f的径向内侧面构成壳体6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定子对置壁部61f比壳体6的内周面中的定子对置壁部61f以外的部分向径向内侧突出。即,定子对置壁部61f从壳体6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具体而言,定子对置壁部61f的径向内侧面构成马达收纳部61的内周面的部分。如图6所示,定子对置壁部61f沿轴向延伸。如图7所示,定子对置壁部61f的径向内侧面的与马达轴线J1垂直的截面的形状是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曲线状。定子对置壁部61f的径向内侧面与后述的定子30的外周面在径向上对置。即,壳体6的内周面与定子30的外周面在径向上彼此对置。定子对置壁部61f在周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定子对置壁部61f的径向内侧面与定子30的外周面接触或者隔着间隙而对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对置壁部61f的径向内侧面与定子30的外周面接触。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多个定子对置壁部61f稳定地支承定子30。
多个定子对置壁部61f包含在铅垂方向上配置于互不相同的位置的上侧的定子对置壁部61f和下侧的定子对置壁部61f。上侧的定子对置壁部61f例如位于比马达轴线J1靠上侧的位置。上侧的定子对置壁部61f在周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下侧的定子对置壁部61f例如位于比马达轴线J1靠下侧的位置。下侧的定子对置壁部61f在周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如图6和图7所示,壳体槽部61g配置于定子对置壁部61f的径向内侧面。壳体槽部61g呈槽状,从定子对置壁部61f的径向内侧面向径向外侧凹陷,并沿周向延伸。即,壳体槽部61g配置于壳体6的内周面并向径向外侧凹陷,并且沿周向延伸。壳体槽部61g也向定子对置壁部61f的朝向周向一侧θ1的侧面和朝向周向另一侧θ2的侧面开口。即,壳体槽部61g向径向内侧、周向一侧θ1以及周向另一侧θ2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槽部61g呈方槽状。壳体槽部61g也可以呈方槽状以外的圆槽状等。壳体槽部61g在轴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如图6所示,壳体槽部61g设置于多个定子对置壁部61f中的配置于比马达轴线J1靠上侧的位置的定子对置壁部61f。壳体槽部61g未设置于多个定子对置壁部61f中的配置于比马达轴线J1靠下侧的位置的定子对置壁部61f。即壳体槽部61g位于比马达轴线J1靠上侧的位置。
设置于多个定子对置壁部61f中的第一定子对置壁部61f的壳体槽部61g与设置于第二定子对置壁部61f的壳体槽部61g在周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其中,该第二定子对置壁部61f的周向的位置与第一定子对置壁部61f不同。第一定子对置壁部61f的壳体槽部61g的轴向位置与第二定子对置壁部61f的壳体槽部61g的轴向位置彼此相同。
分隔壁部61h构成多个定子对置壁部61f中的至少一个定子对置壁部61f。即,多个定子对置壁部61f包含一个以上的分隔壁部61h。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一个分隔壁部61h。在分隔壁部61h中,分隔壁部61h的径向内侧面构成壳体6的内周面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壁部61h的径向内侧面构成壳体6的内周面中的位于比马达轴线J1靠上侧的位置的部分。即,分隔壁部61h位于比马达轴线J1靠上侧的位置。
如图6所示,分隔壁部61h沿轴向延伸。如图7所示,分隔壁部61h的径向内侧面的与马达轴线J1垂直的截面的形状呈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曲线状。分隔壁部61h的径向内侧面与后述的定子30的外周面在径向上对置。分隔壁部61h的径向内侧面与定子30的外周面接触或者隔着间隙而对置。
分隔壁部61h具有从壳体6的顶壁部向下侧突出的突出部61i和与突出部61i的下端部相连并沿周向延伸的伸出部61j。突出部61i将管10的后述的喷射孔11d与通气装置70之间分隔开。即,分隔壁部61h将喷射孔11d与通气装置70之间分隔开。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61i配置于喷射孔11d的周向一侧θ1,并且配置于通气装置70的周向另一侧θ2。即,分隔壁部61h在周向上将喷射孔11d与通气装置70之间分隔开。
伸出部61j从突出部61i的下端部朝向周向一侧θ1伸出。即,伸出部61j从突出部61i的下端部在周向上朝向与喷射孔11d相反的方向延伸。伸出部61j在径向上位于定子30的外周面与通气装置70之间。即,分隔壁部61h具有在径向上位于定子30的外周面与通气装置70之间的部分。分隔壁部61h在径向上将定子30的外周面与通气装置70之间分隔开。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从喷射孔11d喷射的制冷剂和在定子30的外周面上流动的制冷剂侵入通气装置70。通气装置70的功能得到良好的维持,从而驱动装置1的性能稳定。进而,能够抑制作为制冷剂的油O经由通气装置70向壳体6的外部流出。
通气装置70能够连通壳体6的内部和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通气装置70设置于壳体6的顶壁部、即上侧的壁部。具体而言,通气装置70设置于马达收纳部61的顶壁部。通气装置70配置于比后述的喷射孔11d靠上侧的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喷射孔11d与通气装置70之间被分隔壁部61h分隔开,并且通气装置70位于比喷射孔11d靠上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从喷射孔11d喷射的制冷剂浸入通气装置70。通气装置70的功能得到良好的维持,从而驱动装置的性能稳定。进而,能够抑制油O经由通气装置70向壳体6的外部流出。
通气装置70具有通气主体70a和阀芯70b。通气主体70a呈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沿上下方向延伸。通气主体70a在通气主体70a的外周面具有外螺纹部。通气主体70a的外螺纹部拧入沿上下方向贯穿马达收纳部61的顶壁部的通气安装孔61k的内螺纹部。通气主体70a在通气主体70a的内周面具有阀座70c。阀座70c为朝向上侧的环状的锥形面,随着朝向上侧而内径变大。阀芯70b呈球状,从上侧与阀座70c接触。阀芯70b以能够向上侧移动的方式载置于阀座70c。壳体6的内压比外压高,在内压与外压的压力差为规定的值以上的情况或驱动装置1发生了振动的情况等,阀芯70b相对于阀座70c向上侧移动。由此,壳体6的内部与外部经由通气装置70而连通。
如图1所示,壳体6在内部收纳作为制冷剂的油O。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为油O。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和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收纳油O。在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的下部区域设置有供油O积存的油积存部P。油积存部P的油O利用制冷剂流路90而被输送至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被输送至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的油O积存于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的下部区域。积存于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的油O的至少一部分经由隔壁开口68向齿轮收纳部62移动,并返回到油积存部P。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某部分的内部收纳有油”是指,只要在马达进行驱动的过程中的至少一部分,油位于某部分的内部即可,也可以是,在马达停止时,油不位于某部分的内部。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收纳有油O”是指,只要在马达2进行驱动的过程中的至少一部分,油O位于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即可,也可以是,在马达2停止时,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的油O全部通过隔壁开口68而移动至齿轮收纳部62。另外,通过制冷剂流路90而被输送至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的油O的一部分也可以在马达2停止的状态下残留在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
油O在后述的制冷剂流路90内循环。油O用于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的润滑。另外,油O用于马达2的冷却。作为油O,优选使用与粘度比较低的自动变速器用润滑油(ATF:Automatic Transmission Fluid)同等的油,以实现润滑油和冷却油的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2是内转子型的马达。马达2具有转子20、定子30以及多个轴承26、27。转子20能够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1为中心进行旋转。转子20具有轴21和转子主体24。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转子主体24具有转子铁芯和固定于转子铁芯的转子磁铁。转子20的扭矩被传递至传递装置3。
轴21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沿轴向延伸。轴21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进行旋转。轴21是在内部设置有中空部22的中空轴。在轴21上设置有连通孔23。连通孔23沿径向延伸,将中空部22与轴21的外部相连。
轴21跨越壳体6的马达收纳部61和齿轮收纳部62而延伸。轴21的左侧的端部向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突出。在轴21的左侧的端部固定有传递装置3的后述的第一齿轮41。轴21被轴承26、27支承为能够旋转。
定子30与转子20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定子30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2和线圈组件33。定子铁芯32固定于马达收纳部61的内周面。如图2和图3所示,定子铁芯32具有定子铁芯主体32a和固定部32b。如图3所示,定子铁芯主体32a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的铁芯背部32d和从铁芯背部32d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32e。多个齿32e在周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多个齿32e沿着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壳体6的包含分隔壁部61h的多个定子对置壁部61f的各径向内侧面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在径向上对置。
固定部32b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固定部32b是固定于壳体6的部分。固定部32b在周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固定部32b例如设置有四个。四个固定部32b在周向的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
固定部32b中的一个固定部32b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上侧突出。固定部32b中的另一个固定部32b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下侧突出。固定部32b中的又一个固定部32b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前侧(+X侧)突出。固定部32b中的其余的一个固定部32b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后侧(-X侧)突出。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上侧突出的固定部32b简称为“上侧的固定部32b”,将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前侧突出的固定部32b简称为“前侧的固定部32b”,将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下侧突出的固定部32b简称为“下侧的固定部32b”,将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后侧突出的固定部32b简称为“后侧的固定部32b”。
如图2所示,固定部32b沿轴向延伸。固定部32b例如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左侧(+Y侧)的端部延伸至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右侧(-Y侧)的端部。固定部32b具有沿轴向贯穿固定部32b的贯通孔32c。如图3所示,沿轴向延伸的螺栓34通过贯通孔32c。螺栓34从右侧(-Y侧)通过贯通孔32c,并拧入图4所示的内螺纹孔35。内螺纹孔35设置于隔壁61c。通过螺栓34拧入内螺纹孔35,固定部32b固定于隔壁61c。另外,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与至少一个以上的定子对置壁部61f的径向内侧面接触,从而壳体6的内周面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嵌合。通过上述结构,定子30与壳体6固定。
如图1所示,线圈组件33具有沿着周向安装于定子铁芯32的多个线圈31。多个线圈31隔着未图示的绝缘件而分别安装于定子铁芯32的各齿32e。多个线圈31沿周向排列地配置。更详细而言,多个线圈31沿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线圈组件33可以具有捆扎各线圈31的捆扎部件等,也可以具有将各线圈31彼此相连的搭接线。
线圈组件33具有从定子铁芯32沿轴向突出的一对线圈端33a、33b。线圈端33a是从定子铁芯32向右侧突出的部分。线圈端33b是从定子铁芯32向左侧突出的部分。线圈端33a包含线圈组件33所包含的各线圈31中的比定子铁芯32向右侧突出的部分。线圈端33b包含线圈组件33所包含的各线圈31中的比定子铁芯32向左侧突出的部分。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端33a、33b呈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状。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线圈端33a、33b可以包含捆扎各线圈31的捆扎部件等,也可以包含将各线圈31彼此相连的搭接线。
如图1所示,轴承26、27将转子20支承为能够旋转。轴承26、27例如是球轴承。轴承26是将转子20中的位于比定子铁芯32靠右侧的位置的部分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26对轴21中的位于比固定有转子主体24的部分靠右侧的位置的部分进行支承。轴承26被马达收纳部61中的覆盖转子20和定子30的右侧的壁部61b保持。
轴承27是将转子20中的位于比定子铁芯32靠左侧的位置的部分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27对轴21中的位于比固定有转子主体24的部分靠左侧的位置的部分进行支承。轴承27被隔壁61c保持。
传递装置3收纳于壳体6的齿轮收纳部62。传递装置3与马达2连接。更详细而言,传递装置3与轴21的左侧的端部连接。传递装置3具有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4传递至差动装置5。
减速装置4与马达2连接。减速装置4使马达2的转速减速,对应于减速比而增大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减速装置4将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向差动装置5传递。减速装置4具有第一齿轮41、第二齿轮42、第三齿轮43以及中间轴45。
第一齿轮41固定于轴21的左侧的端部的外周面。第一齿轮41与轴21一起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进行旋转。中间轴45沿与马达轴线J1平行的中间轴线J2延伸。中间轴45以中间轴线J2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二齿轮42和第三齿轮43在轴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固定于中间轴45的外周面。第二齿轮42与第三齿轮43经由中间轴45而彼此连接。第二齿轮42和第三齿轮43以中间轴线J2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二齿轮42与第一齿轮41啮合。第三齿轮43与差动装置5的后述的齿圈51啮合。
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依次经由轴21、第一齿轮41、第二齿轮42、中间轴45以及第三齿轮43向差动装置5的齿圈51传递。各齿轮的齿轮比和齿轮的个数等能够根据需要的减速比而适当变更。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速装置4是各齿轮的轴芯平行配置的平行轴齿轮类型的减速器。
差动装置5经由减速装置4与马达2连接。差动装置5是用于将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传递至车辆的车轮的装置。差动装置5在车辆转弯时一边吸收左右的车轮的速度差,一边向左右两轮的车轴55传递相同的扭矩。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递装置3经由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向车辆的车轴55传递马达2的扭矩。差动装置5具有齿圈51、未图示的齿轮箱、未图示的一对小齿轮、未图示的小齿轮轴以及未图示的一对侧齿轮。齿圈51以与马达轴线J1平行的差动轴线J3为中心进行旋转。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4传递至齿圈51。
制冷剂流路90通过壳体6内,供制冷剂流动。即,在驱动装置1设置有通过壳体6的内部并供油O循环的制冷剂流路90。制冷剂流路90是将油O从油积存部P向传递装置3和马达2提供,并再次引导至油积存部P的油O的路径。制冷剂流路90跨越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和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而设置。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制冷剂流路”是指油的路径。因此,“制冷剂流路”是如下的概念:不仅包含产生稳定地朝向一个方向的油的流动的“流路”,还包含供油暂时滞留的路径和供油滴落的路径。供油暂时滞留的路径例如包含贮存油的贮存器等。
制冷剂流路90具有第一制冷剂流路91和第二制冷剂流路92。第一制冷剂流路91和第二制冷剂流路92分别供油O在壳体6的内部循环。第一制冷剂流路91具有扬起路径91a、轴供给路径91b、轴内路径91c以及转子内路径91d。另外,在第一制冷剂流路91的路径中设置有第一贮存器93。第一贮存器93设置于齿轮收纳部62内。
扬起路径91a是利用差动装置5的齿圈51的旋转将油O从油积存部P扬起,并利用第一贮存器93接受油O的路径。第一贮存器93在上侧开口。第一贮存器93接受被齿圈51扬起的油O。另外,在刚驱动马达2之后等油积存部P的液面S较高的情况下等,第一贮存器93不仅接受被齿圈51扬起的油O,还接受被第二齿轮42和第三齿轮43扬起的油O。
轴供给路径91b是将油O从第一贮存器93向轴21的中空部22引导的路径。轴内路径91c是供油O在轴21的中空部22内通过的路径。转子内路径91d是供油O从轴21的连通孔23通过转子主体24的内部而向定子30飞散的路径。
在轴内路径91c中,伴随转子20的旋转的离心力作用于转子20的内部的油O。由此,油O从转子20向径向外侧连续地飞散。另外,随着油O的飞散,转子20内部的路径成为负压,积存于第一贮存器93的油O被吸引到转子20的内部,从而油O充满转子20内部的路径。
到达定子30的油O从定子30夺取热。对定子30进行冷却后的油O向下侧滴落,积存于马达收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积存于马达收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经由设置于隔壁61c的隔壁开口68向齿轮收纳部62移动。如上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91将油O提供给转子20和定子30。
在第二制冷剂流路92中,油O从油积存部P被扬起而提供给定子30。在第二制冷剂流路92中设置有油泵96、冷却器97以及管10。第二制冷剂流路92具有第一流路92a、第二流路92b、第三流路92c、第四流路94、管内流路92d、喷射孔11d、12c以及引导流路99。即,制冷剂流路90具有管内流路92d、喷射孔11d、12c以及引导流路99。
第一流路92a、第二流路92b以及第三流路92c设置于壳体6的壁部。第一流路92a将油积存部P与油泵96相连。第二流路92b将油泵96与冷却器97相连。第三流路92c将冷却器97与第四流路94相连。第三流路92c例如设置于马达收纳部61的壁部中的前侧(+X侧)的壁部。
第四流路94设置于隔壁61c。第四流路94将管10中的后述的第一管11与第二管12相连。如图4所示,第四流路94具有流入部94a、第一分支部94c以及第二分支部94f。流入部94a是第四流路94中的供油O从第三流路92c流入的部分。流入部94a从第三流路92c向后侧(-X侧)延伸。流入部94a位于轴21的前侧(+X侧),沿径向中的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流入部94a的内径在前侧的端部处变大。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部94a的前侧的端部是流入部94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
流入部94a的前侧(+X侧)的端部位于比固定部32b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流入部94a的后侧(-X侧)的端部位于比固定部32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部94a沿前后方向从位于比固定部32b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的部分延伸至位于比固定部32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部分。流入部94a位于比前侧(+X侧)的固定部32b靠上侧的位置。
流入部94a的后侧(-X侧)的端部是分别连接第一分支部94c和第二分支部94f的连接部94b。流入部94a的内径在连接部94b处变大。连接部94b位于比固定部32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流入部94a中的除了连接部94b以外的部分例如通过从壳体6的前侧(+X侧)利用钻头进行孔加工而制作。流入部94a的前侧的端部通过被拧入盖螺栓95a而被封闭。流入部94a的连接部94b例如通过从隔壁61c的左侧(+Y侧)利用钻头进行孔加工而制作。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连接部94b的左侧的端部通过被拧入盖螺栓而被封闭。
第一分支部94c是第四流路94中的从流入部94a分支并延伸至后述的第一管11的部分。第一分支部94c从流入部94a的后侧(-X侧)的端部即连接部94b向上侧斜后方延伸。第一分支部94c从隔壁61c中的、在上下方向上与轴21位于相同位置并且位于比轴21靠前侧的位置的部分通过位于上侧的固定部32b的下侧且轴21的上侧的部分而延伸至隔壁61c的上侧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分支部94c的上侧的端部的径向位置与固定部32b的径向位置相同。第一分支部94c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上侧的固定部32b靠后侧的位置。
第一分支部94c具有从连接部94b向上侧斜后方呈直线状延伸的延伸部94d以及与延伸部94d的上侧的端部相连的连接部94e。连接部94e是第一分支部94c的上侧的端部,是与后述的第一管11相连的部分。连接部94e的内径大于延伸部94d的内径。连接部94e例如通过从壳体6的上侧利用钻头进行孔加工而制作。连接部94e的上侧的端部通过被拧入盖螺栓95b而被封闭。延伸部94d例如是从壳体6的上侧通过连接部94e的内部,利用钻头朝向下侧斜前方进行孔加工而制作的。
第二分支部94f是第四流路94中的从流入部94a分支并延伸至后述的第二管12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分支部94f从连接部94b向前侧斜上方延伸。第二分支部94f从流入部94a相对于前后方向向右侧(-Y侧)倾斜地呈直线状延伸。第二分支部94f的前侧(+X侧)的端部的径向位置与固定部32b的径向位置相同。第二分支部94f的前侧(+X侧)的端部位于比前侧的固定部32b靠上侧的位置。第二分支部94f的前侧的端部与前侧的固定部32b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第二分支部94f例如是从隔壁61c的左侧(+Y侧)通过连接部94b的内部,利用钻头进行孔加工而制作的。
在第四流路94中,流入部94a的后侧部分、延伸部94d中的除了上侧的端部以外的部分以及第二分支部94f的后侧部分设置于隔壁61c中的位于比固定部32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部分。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流路94具有通过比固定部32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部分。
如图1和图3所示,管10配置于壳体6的内周面与定子30的外周面之间,沿轴向延伸。管10的左侧(+Y侧)的端部固定于隔壁61c。管10的左侧的端部与第四流路94连接。即,管10的内部与第四流路94彼此连通。管10的右侧(-Y侧)的端部固定于壁部61b。管10在周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管内流路92d是配置于管10的内部的制冷剂的流路。即,管内流路92d位于管10内。管内流路92d沿轴向延伸。管内流路92d与第四流路94相连。管内流路92d与在管10的周壁开口的喷射孔11d、12c相连。管内流路92d分别设置于多个管10。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管内流路92d设置有多个。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管10构成制冷剂流路90的一部分,因此制冷剂流路90的构造被简化。
如图2和图3所示,管10具有第一管11和第二管12。即,驱动装置1具有第一管11和第二管1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管11和第二管12呈沿轴向呈直线状延伸的圆筒状。第一管11与第二管12相互平行。第一管11和第二管12收纳于壳体6的内部。第一管11和第二管12位于定子30的径向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管11的径向位置与第二管12的径向位置彼此相同。第一管11位于马达轴线J1的上侧。第二管12位于马达轴线J1的前侧(+X侧)。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管和第二管沿马达轴线的轴向呈直线状延伸”除了第一管和第二管严格地沿轴向呈直线状延伸的情况之外,还包含第一管和第二管沿大致轴向呈直线状延伸的情况。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管11和第二管12沿轴向呈直线状延伸”例如也可以为,第一管11和第二管12相对于轴向稍微倾斜地延伸。在该情况下,第一管11相对于轴向倾斜的方向与第二管12相对于轴向倾斜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管11位于定子30的上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管11的径向位置与固定部32b的径向位置相同。第一管11位于上侧的固定部32b的后侧(-X侧)。第一管11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与上侧的固定部32b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彼此相同。即,多个管10中的至少一个管10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与上侧的固定部32b相同的位置。
如图5所示,第一管11具有:第一管主体部11a;小径部11b,其与第一管主体部11a的左侧(+Y侧)的端部连接;小径部11c,其与第一管主体部11a的右侧(-Y侧)的端部连接;以及喷射孔11d,其贯穿第一管主体部11a的周壁。即,管10具有贯穿管10的周壁的喷射孔11d。
第一管主体部11a呈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小径部11b呈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小径部11c呈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小径部11b、11c的外径小于第一管主体部11a的外径。第一管11以小径部11b从右侧(-Y侧)***隔壁61c的孔部(省略图示)的方式固定于隔壁61c。小径部11b向左侧(+Y侧)开口。如图4所示,小径部11b向第一分支部94c的连接部94e开口。由此,第一管11的内部即管内流路92d与第四流路94相连。
如图2和图5所示,在第一管11的右侧(-Y侧)的端部设置有安装部件16。安装部件16呈板状,其一对板面朝向轴向。安装部件16具有从朝向左侧(+Y侧)的板面向右侧凹陷的凹部16a。在凹部16a中嵌合固定有第一管11的右侧的端部、即小径部11c。第一管11的右侧的端部的开口被安装部件16封闭。
安装部件16具有沿轴向贯穿安装部件16的孔部16b。如图2所示,螺栓18从右侧(-Y侧)通过孔部16b。螺栓18贯穿孔部16b并从右侧拧入图3所示的螺栓固定部61d的内螺纹孔(省略图示)。螺栓固定部61d配置于多个定子对置壁部61f中的一个定子对置壁部61f。通过螺栓18拧入螺栓固定部61d,安装部件16固定于螺栓固定部61d。由此,第一管11的右侧的端部经由安装部件16固定于马达收纳部61。
喷射孔11d沿与第一管11的中心轴线垂直的管径方向延伸,连通第一管11的内部和外部。喷射孔11d例如呈圆孔状。喷射孔11d位于壳体6的内周面与定子30的外周面之间。喷射孔11d向壳体6的内周面与定子30的外周面之间喷射油O即制冷剂。
如图6所示,喷射孔11d设置有多个。多个喷射孔11d中的至少一个喷射孔11d朝向周向开口。即,喷射孔11d朝向周向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喷射孔11d中的至少一个喷射孔11d朝向周向中的在比马达轴线J1靠上侧的位置朝向前侧(+X侧)的方向、即周向另一侧θ2开口。如图7所示,多个喷射孔11d中的至少一个喷射孔11d在周向上朝向与分隔壁部61h相反的方向开口。即,喷射孔11d朝向与分隔壁部61h相反的方向开口。根据本实施方式,喷射孔11d朝向与分隔壁部61h和通气装置70相反的方向开口。因此,抑制了从喷射孔11d喷射的制冷剂侵入通气装置70。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喷射孔朝向周向开口”是指,喷射孔所开口的方向包含周向成分。即,可以是喷射孔沿周向开口,也可以是喷射孔沿相对于周向倾斜的方向开口。
如图5所示,喷射孔11d在轴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利用从沿轴向排列的多个喷射孔11d喷射的油O,在轴向上大范围地对定子30进行冷却。另外,喷射孔11d在周向上也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多个喷射孔11d具有多个第一油供给口13和多个第二油供给口14。在第一管11内流动的油O从第一油供给口13和第二油供给口14喷射。如图6所示,多个第一油供给口13中的至少一个第一油供给口13朝向周向另一侧θ2并且朝向下侧,至少另一个第一油供给口13朝向下侧。第二油供给口14朝向周向另一侧θ2并且朝向下侧。
如图5所示,在第一管主体部11a的轴向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油供给口13。例如在第一管主体部11a的轴向的两端部各设置有四个第一油供给口13。设置于第一管主体部11a的右侧(-Y侧)的端部的四个第一油供给口13沿周向呈锯齿状配置。设置于第一管主体部11a的左侧(+Y侧)的端部的四个第一油供给口13沿周向呈锯齿状配置。
如图2所示,多个第一油供给口13中的设置于右侧(-Y侧)的四个第一油供给口13位于线圈端33a的上侧。多个第一油供给口13中的设置于左侧(+Y侧)的四个第一油供给口13位于线圈端33b的上侧。从第一油供给口13喷射的油O从上侧提供给线圈端33a、33b。即,多个喷射孔11d中的第一油供给口13是向线圈端33a、33b提供油O的喷射孔。
第二油供给口14设置于位于第一管主体部11a的轴向的两端部间的中间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管主体部11a的轴向的中间部分沿轴向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两个第二油供给口14。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油供给口14向下侧斜前方开口。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油供给口14位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上侧。从第二油供给口14喷射的油O从上侧提供给定子铁芯主体32a。即,多个喷射孔11d中的第二油供给口14是向定子铁芯32提供油O的喷射孔。
第二管12位于定子30的前侧(+X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管12的径向位置与固定部32b的径向位置相同。第二管12位于前侧的固定部32b的上侧。第二管12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与前侧的固定部32b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彼此相同。即,多个管10中的至少一个管10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前侧的固定部32b相同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向中的位于比马达轴线J1靠上侧的位置的区域中,在第一管11与第二管12之间配置有上侧的固定部32b。即,在周向中的位于比马达轴线J1靠上侧的位置的区域中,第一管11和第二管12配置于上侧的固定部32b的周向两侧。详细而言,第一管11配置于上侧的固定部32b的周向一侧θ1,第二管12配置于上侧的固定部32b的周向另一侧θ2。
如图2所示,第二管12具有:第二管主体部12a;小径部12b,其与第二管主体部12a的左侧(+Y侧)的端部连接;小径部(省略图示),其与第二管主体部12a的右侧(-Y侧)的端部连接;以及喷射孔12c,其贯穿第二管主体部12a的周壁。即,管10具有贯穿管10的周壁的喷射孔12c。
第二管主体部12a呈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小径部12b呈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与第二管主体部12a的右侧(-Y侧)的端部连接的小径部呈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小径部12b的外径小于第二管主体部12a的外径。与第二管主体部12a的右侧的端部连接的小径部的外径小于第二管主体部12a的外径。第二管12以小径部12b从右侧***隔壁61c的孔部(省略图示)的方式固定于隔壁61c。小径部12b向左侧(+Y侧)开口。如图4所示,小径部12b向第二分支部94f的前侧(+X侧)的端部开口。由此,第二管12的内部、即管内流路92d与第四流路94相连。第一管11与第二管12经由第四流路94彼此相连。详细而言,第一管11的管内流路92d与第二管12的管内流路92d经由第一分支部94c、连接部94b以及第二分支部94f彼此相连。
如图2所示,在第二管12的右侧(-Y侧)的端部设置有安装部件17。安装部件17呈板状,其一对板面朝向轴向。第二管12的右侧的端部通过与第一管11相同的结构固定于安装部件17。第二管12的右侧的端部的开口被安装部件17封闭。
如图6所示,安装部件17具有沿轴向贯穿安装部件17的孔部17a。虽然没有特别图示,螺栓从右侧(-Y侧)通过孔部17a。螺栓贯穿孔部17a并从右侧拧入螺栓固定部61e的内螺纹孔。如图3所示,螺栓固定部61e配置于多个定子对置壁部61f中的一个定子对置壁部61f。通过螺栓拧入螺栓固定部61e,安装部件17固定于螺栓固定部61e。由此,第二管12的右侧的端部经由安装部件17固定于马达收纳部61。
喷射孔12c沿与第二管12的中心轴线垂直的管径方向延伸,连通第二管12的内部和外部。喷射孔12c例如呈圆孔状。喷射孔12c位于壳体6的内周面与定子30的外周面之间。喷射孔12c向壳体6的内周面与定子30的外周面之间喷射油O即制冷剂。
如图6所示,喷射孔12c设置有多个。多个喷射孔12c中的至少一个喷射孔12c朝向周向开口。即,喷射孔12c朝向周向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喷射孔12c中的至少一个喷射孔12c朝向周向中的在比马达轴线J1靠上侧的位置朝向后侧(-X侧)的方向、即周向一侧θ1开口。
如图2所示,喷射孔12c在轴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从沿轴向排列的多个喷射孔12c喷射的油O,能够在轴向上大范围地对定子30进行冷却。多个喷射孔12c具有多个第三油供给口15。在第二管12内流动的油O从第三油供给口15喷射。如图6所示,多个第三油供给口15中的至少一个第三油供给口15朝向周向一侧θ1并且朝向上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所有的第三油供给口15朝向周向一侧θ1并且朝向上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油供给口15朝向上侧斜后方。
如图2所示,第三油供给口15设置于位于第二管主体部12a的轴向的两端部间的中间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管主体部12a的轴向的中间部分沿轴向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六个第三油供给口15。如图3所示,从第三油供给口15向周向一侧θ1且上侧即上侧斜后方喷射的油O被提供给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即,构成多个喷射孔12c的第三油供给口15是向定子铁芯32提供油O的喷射孔。
如图6和图7所示,引导流路99位于壳体6的内周面与定子30的外周面之间。具体而言,引导流路99位于马达收纳部61的内周面与定子铁芯32的外周面之间。更详细而言,引导流路99位于定子对置壁部61f的径向内侧面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之间。引导流路99位于壳体6的内周面或定子30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流路99设置于壳体6的内周面和定子30的外周面中的壳体6的内周面。
在引导流路99中,与壳体6的内周面与定子30的外周面之间的在轴向上与引导流路99相邻的部分相比,壳体6的内周面与定子30的外周面之间的径向距离较大。即,引导流路99中的壳体6的内周面与定子30的外周面之间的径向距离大于与引导流路99在轴向上相邻的部分中的壳体6的内周面与定子30的外周面之间的径向距离。引导流路99是沿周向延伸的槽。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在壳体6的内周面与定子30的外周面之间从喷射孔11d、12c喷射的油O通过引导流路99,由此在定子30的外周面上沿周向流动。例如,即使为在壳体6的内周面与定子30的外周面在周向的一部分以上嵌合、或者隔着微小的间隙对置那样的结构,也抑制了从喷射孔11d、12c喷射的油O被壳体6与定子30的接触部分等阻挡。即,无论壳体6与定子30的嵌合状态或配置等如何,从喷射孔11d、12c喷射的油O稳定地在引导流路99中流动,从而能够在周向上大范围地对定子30进行冷却。因此,能够在周向的各位置高效且均匀地对定子30进行冷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射孔11d、12c朝向周向开口。油O从喷射孔11d、12c朝向周向喷射。因此,能够使从喷射孔11d、12c喷射的油O容易地流入引导流路99。能够提高定子30的冷却效率。
引导流路99在轴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定子30的轴向的各位置在周向上大范围地对定子30进行冷却。因此,能够稳定地冷却定子30。
多个引导流路99中的至少一个引导流路99的轴向上的宽度大于喷射孔11d、12c的轴向上的宽度。根据本实施方式,从喷射孔11d、12c喷射的油O容易流入引导流路99。另外,利用在引导流路99中流动的油O,在轴向上也大范围地对定子30进行冷却。因此,能够稳定地冷却定子30。另外,也可以采用多个引导流路99中的至少一个引导流路99的轴向上的宽度小于喷射孔11d、12c的轴向上的宽度的结构。在该情况下,通过从喷射孔11d、12c喷射的油O暂时停留在引导流路99的跟前,能够在油O所停留的区域中促进与定子30的热交换,从而提高定子30的冷却效率。另外,在靠近线圈端33a、33b的部位,通过在引导流路99的跟前阻挡油O,使油O向线圈端33a、33b流出。因此,能够冷却线圈端33a、33b。
多个引导流路99中的至少一个引导流路99的轴向位置与喷射孔11d、12c的轴向位置彼此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沿轴向排列的多个喷射孔11d、12c中的至少一个以上的喷射孔在轴向上配置于与引导流路99相同的位置。引导流路99的轴向位置与至少一个喷射孔11d、12c的轴向位置彼此相同。根据本实施方式,从喷射孔11d、12c喷射的油O容易流入引导流路99。因此,能够稳定地冷却定子30。另外,也可以采用多个引导流路99中的至少一个引导流路99的轴向位置与喷射孔11d、12c的轴向位置彼此不同的结构。在该情况下,通过从喷射孔11d、12c喷射的油O暂时停留在引导流路99的跟前,能够在油O所停留的区域中促进与定子30的热交换,从而提高定子30的冷却效率。另外,在靠近线圈端33a、33b的部位,通过在引导流路99的跟前阻挡油O,使油O向线圈端33a、33b流出。因此,能够冷却线圈端33a、33b。
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流路99位于壳体槽部61g。引导流路99由壳体槽部61g构成。因此,引导流路99呈沿周向延伸的槽状。引导流路99设置于定子对置壁部61f的径向内侧面。引导流路99在定子对置壁部61f中的径向内侧面、朝向周向一侧θ1的侧面以及朝向周向另一侧θ2的侧面开口。即,引导流路99向径向内侧、周向一侧θ1以及周向另一侧θ2开口。根据本实施方式,引导流路99设置于定子对置壁部61f的径向内侧面、即壳体6的内周面,因此与例如在定子30的外周面设置引导流路99的情况相比,能够不容易产生对马达性能的限制。另外,引导流路99抑制了在定子30的外周面流动的油O被定子对置壁部61f阻挡的情况。
设置于多个定子对置壁部61f中的第一定子对置壁部61f的引导流路99与设置于周向的位置不同于第一定子对置壁部61f的第二定子对置壁部61f的引导流路99在周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即,引导流路99在周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第一定子对置壁部61f与第二定子对置壁部61f例如在周向上彼此相邻地配置。第一定子对置壁部61f的引导流路99的轴向位置与第二定子对置壁部61f的引导流路99的轴向位置彼此相同。根据本实施方式,从第一定子对置壁部61f的引导流路99朝向第二定子对置壁部61f流出的油O容易流入第二定子对置壁部61f的引导流路99。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定子30。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引导流路99中的至少一个引导流路99配置于分隔壁部61h的径向内侧面与定子30的外周面之间。即,引导流路99位于分隔壁部61h的径向内侧面与定子30的外周面之间。引导流路99位于分隔壁部61h的径向内侧面或定子30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方。多个引导流路99中的至少一个引导流路99由分隔壁部61h的壳体槽部61g构成。根据本实施方式,引导流路99与通气装置70之间被分隔壁部61h分隔开。能够抑制在引导流路99中流动的油O侵入通气装置70。通气装置70的功能得到良好的维持,从而驱动装置1的性能稳定。
如图6所示,引导流路99具有位于喷射孔11d、12c的周向一侧θ1的第一引导流路99a。位于第一管11的喷射孔11d的周向一侧θ1的第一引导流路99a分别设置于在周向上配置于上侧的固定部32b与后侧(-X侧)的固定部32b之间的两个定子对置壁部61f。这两个定子对置壁部61f中的一个是分隔壁部61h。位于第二管12的喷射孔12c的周向一侧θ1的第一引导流路99a分别设置于在周向上配置于前侧(+X侧)的固定部32b与上侧的固定部32b之间的两个定子对置壁部61f。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管11中,从喷射孔11d喷射的油O向周向一侧θ1流动。如图6所示,在第二管12中,油O从喷射孔12c朝向周向一侧θ1喷射。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引导流路99a位于喷射孔11d、12c的周向一侧θ1,因此油O在第一引导流路99a中流动,在周向上大范围地对定子30进行冷却。
引导流路99设置于多个定子对置壁部61f中的上侧的定子对置壁部61f的径向内侧面。引导流路99未设置于多个定子对置壁部61f中的下侧的定子对置壁部61f的径向内侧面。引导流路99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马达轴线J1靠上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流路99整体配置于比马达轴线J1靠上侧的位置。多个引导流路99全部位于比马达轴线J1靠上侧的位置。引导流路99未配置于比马达轴线J1靠下侧的位置。这是因为,对于定子30中的下侧的部分,即使不设置引导流路99,通过积存于马达收纳部61的底部61a的油O或从上侧滴落的油O,使油O也容易遍布于定子30中的下侧的部分。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引导流路99向定子30中的上侧的部分大范围地引导油O,从而能够稳定地冷却定子30。能够均匀地对定子30在整个周向上进行冷却,并且能够简化驱动装置1的构造。另外,引导流路99未设置于下侧的定子对置壁部61f,因此能够抑制支承定子30的区域变小的情况,即能够将支承区域确保地较大,从而定子30向壳体6的安装姿势稳定。
如图1所示,泵96设置于壳体6的壁部。泵96是输送作为制冷剂的油O的油泵。在本实施方式中,油泵96是通过电进行驱动的电动泵。油泵96经由第一流路92a将油O从油积存部P吸起,并经由第二流路92b、冷却器97、第三流路92c、第四流路94、管内流路92d以及喷射孔11d、12c将油O提供给马达2。即,泵96将收纳于壳体6的内部的油O输送至第四流路94、管内流路92d以及喷射孔11d、12c。
被油泵96输送至第三流路92c的油O从流入部94a流入第四流路94。如图4所示,流入至流入部94a的油O向后侧(-X侧)流动,而分别流入第一分支部94c和第二分支部94f。流入第一分支部94c的油O从第一管11的左侧(+Y侧)的端部流入第一管11。流入第一管11的油O在第一管11内向右侧(-Y侧)流动,从第一油供给口13和第二油供给口14提供给定子30。流入第二分支部94f的油O从第二管12的左侧的端部流入第二管12。流入第二管12的油O在第二管12内向右侧流动,从第三油供给口15提供给定子30。
这样,能够从第一管11和第二管12将油O提供给定子30,从而能够对定子30进行冷却。另外,能够使流入至流入部94a的油O在第一分支部94c和第二分支部94f分支而分别提供给第一管11和第二管12。例如相比于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的使油O从第一管11和第二管12中的一方的管10向另一方的管10流动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容易抑制提供给第一管11的油O的量与提供给第二管12的油O的量产生偏差。另外,容易同时缩短向各管10提供油O的路径,因此容易将提供给定子30的油O的温度维持得比较低。因此,容易适当地对定子30进行冷却。
从第一管11和第二管12向定子30提供的油O向下侧滴落,积存于马达收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积存于马达收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经由设置于隔壁61c的隔壁开口68向齿轮收纳部62的油积存部P移动。如上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92将油O提供给定子30。
如图1所示,冷却器97设置于壳体6的壁部。冷却器97对通过第二制冷剂流路92的油O进行冷却。即,冷却器97是油冷却器。冷却器97与第二流路92b和第三流路92c连接。第二流路92b和第三流路92c经由冷却器97的内部流路而相连。在冷却器97上连接有供被未图示的散热器冷却后的冷却水通过的冷却水用配管98。通过冷却器97的内部的油O与通过冷却水用配管98的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如下述所说明的那样,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变更等。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举出了喷射孔11d、12c设置于管10的例子,但并不限于此。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喷射孔例如可以配置于壳体6的顶壁部,向壳体6的内周面与定子30的外周面之间喷射油O。在该情况下,制冷剂流路90的第二制冷剂流路92具有位于壳体6的顶壁部内的第五流路(省略图示)。第五流路与第四流路94和喷射孔相连。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举出了通气装置70具有通气主体70a和阀芯70b的例子,但并不限于此。通气装置70也可以采用不具有阀芯70b的结构。
图8示意性地示出了上述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的第一变形例。在第一变形例中,管10设置有一个。管10配置于定子30的上侧。管10的未图示的喷射孔朝向周向一侧θ1开口。引导流路99设置于壳体6的内周面。引导流路99位于壳体槽部61g。引导流路99具有第一引导流路99a。
图9示意性地示出了上述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的第二变形例。在第二变形例中,对于与第一变形例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说明。在第二变形例中,管10具有多个喷射孔(省略图示)。多个喷射孔具有朝向周向一侧θ1开口的第一喷射孔和朝向周向另一侧θ2开口的第二喷射孔。引导流路99具有第一引导流路99a和第二引导流路99b。第二引导流路99b位于喷射孔的周向另一侧θ2。根据第二变形例,在喷射孔的周向一侧θ1配置有第一引导流路99a,并且在喷射孔的周向另一侧θ2配置有第二引导流路99b,因此无论从喷射孔向周向的哪个方向喷射油O,均能够在周向上大范围地对定子30进行冷却。由于能够使油O从喷射孔向周向两侧流动,因此容易在周向的整个区域内对定子30进行冷却。
图10示意性地示出了上述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的第三变形例。在第三变形例中,对于与第一变形例和第二变形例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说明。在第三变形例中,定子30具有定子槽部30a。定子槽部30a配置于定子30的外周面并向径向内侧凹陷,并且沿周向延伸。定子槽部30a呈槽状,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向径向内侧凹陷,并沿周向延伸。引导流路99设置于壳体6的内周面和定子30的外周面中的定子30的外周面。引导流路99具有第一引导流路99a,第一引导流路99a由定子槽部30a构成。即,引导流路99位于定子槽部30a。根据第三变形例,由于在外形比壳体6小的定子30的外周面设置引导流路99,因此在制造驱动装置1时容易制作引导流路99。
图11示意性地示出了上述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的第四变形例。在第四变形例中,对于与第一变形例、第二变形例以及第三变形例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说明。在第四变形例中,引导流路99具有第一引导流路99a和第二引导流路99b。第二引导流路99b由定子槽部30a构成。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举出了引导流路99由壳体槽部61g和定子槽部30a中的任意一个构成的例子,但并不限于此。引导流路99也可以由壳体槽部61g和定子槽部30a双方构成。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对制冷剂是油O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制冷剂只要是具有向定子30提供而冷却定子30的功能的液体即可。制冷剂例如可以是绝缘液,也可以是水。在制冷剂是水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定子的表面实施绝缘处理。泵96也可以是油泵以外的泵。泵96并不限于电动泵,例如,也可以是具有与轴21连结的部分,随着轴21绕马达轴线J1的旋转而能够输送制冷剂的机械式泵。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对驱动装置1不包含逆变器单元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驱动装置1也可以包含逆变器单元。换句话说,驱动装置1也可以与逆变器单元为一体构造。
驱动装置1只要是能够将马达2作为动力源而使作为对象的物体移动的装置即可。驱动装置1也可以不具有传递装置3。也可以为,马达2的扭矩从马达2的轴21直接向对象输出。在该情况下,驱动装置1也可以换言之为马达装置等。马达轴线J1所延伸的方向并不限于水平方向。马达轴线J1也可以沿铅垂方向延伸。马达轴线J1也可以沿复合了水平方向和铅垂方向而成的倾斜方向延伸。另外,在本说明书中,“马达轴线沿与铅垂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延伸”除了马达轴线J1严格地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情况以外,还包含马达轴线J1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情况。即,在本说明书中,“马达轴线沿与铅垂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延伸”包含马达轴线J1相对于水平方向稍微倾斜地延伸的结构。驱动装置1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驱动装置1也可以不搭载在车辆上。
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组合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变形例以及补充说明等中说明的各结构(构成要素),并且可以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及其他变更。另外,本发明不受上述的实施方式等限定,而仅受权利要求书限定。

Claims (20)

1.一种驱动装置,其具有:
马达,其具有能够以马达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转子和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的定子;
壳体,其收纳所述马达;以及
制冷剂流路,其通过所述壳体内,供制冷剂流动,
所述壳体的内周面与所述定子的外周面在径向上彼此对置,
所述制冷剂流路具有:
喷射孔,其向所述壳体的内周面与所述定子的外周面之间喷射制冷剂;以及
引导流路,其位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与所述定子的外周面之间,
所述引导流路是位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或所述定子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并沿周向延伸的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喷射孔朝向周向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引导流路在轴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引导流路的轴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喷射孔的轴向上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引导流路的轴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喷射孔的轴向上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引导流路的轴向位置与所述喷射孔的轴向位置彼此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引导流路的轴向位置与所述喷射孔的轴向位置彼此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定子对置壁部,
所述定子对置壁部的径向内侧面与所述定子的外周面接触或者隔着间隙而对置,
所述引导流路设置于所述定子对置壁部的径向内侧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定子对置壁部,
所述定子对置壁部的径向内侧面与所述定子的外周面接触或者隔着间隙而对置,
所述定子对置壁部在周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多个所述定子对置壁部包含在铅垂方向上配置于互不相同的位置的上侧的所述定子对置壁部和下侧的所述定子对置壁部,
所述引导流路设置于上侧的所述定子对置壁部的径向内侧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该驱动装置具有管,该管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与所述定子的外周面之间并沿轴向延伸,
所述管具有贯穿所述管的周壁的所述喷射孔,
所述制冷剂流路具有与所述喷射孔相连并位于所述管内的管内流路。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沿周向延伸的壳体槽部,该壳体槽部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并向径向外侧凹陷,
所述引导流路位于所述壳体槽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定子具有沿周向延伸的定子槽部,该定子槽部配置于所述定子的外周面并向径向内侧凹陷,
所述引导流路位于所述定子槽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喷射孔在轴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引导流路具有位于所述喷射孔的周向一侧的第一引导流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引导流路具有位于所述喷射孔的周向另一侧的第二引导流路。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引导流路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所述马达轴线靠铅垂方向的上侧的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该驱动装置具有通气装置,该通气装置能够连通所述壳体的内部和外部,
所述壳体具有将所述喷射孔与所述通气装置之间分隔开的分隔壁部,
所述通气装置配置于比所述喷射孔靠铅垂方向的上侧的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分隔壁部具有在径向上位于所述定子的外周面与所述通气装置之间的部分。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喷射孔朝向与所述分隔壁部相反的方向开口。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在所述分隔壁部中,所述分隔壁部的径向内侧面构成所述壳体的内周面的一部分,
所述引导流路位于所述分隔壁部的径向内侧面或所述定子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方。
CN202011022910.1A 2019-09-25 2020-09-25 驱动装置 Active CN1125643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74585A JP7351167B2 (ja) 2019-09-25 2019-09-25 駆動装置
JP2019-174585 2019-09-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64385A true CN112564385A (zh) 2021-03-26
CN112564385B CN112564385B (zh) 2024-05-17

Family

ID=750412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22910.1A Active CN112564385B (zh) 2019-09-25 2020-09-25 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351167B2 (zh)
CN (1) CN1125643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70088A1 (ja) 2021-06-21 2022-12-2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ユニット
WO2022270090A1 (ja) 2021-06-21 2022-12-2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モータ、モータユニット、車両駆動用モ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電動車両
WO2023243315A1 (ja) * 2022-06-15 2023-12-21 ニデック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および駆動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24901A (ja) * 2002-04-26 2003-11-14 Nippon Soken Inc 電動機
JP2010187490A (ja) * 2009-02-13 2010-08-26 Meidensha Corp 回転電機
JP2014135817A (ja) * 2013-01-09 2014-07-24 Toyota Industries Corp 回転電機
WO2016199884A1 (ja) * 2015-06-12 2016-12-15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電動圧縮機
US20170170707A1 (en) * 2015-12-09 2017-06-15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for vehicle
CN109643934A (zh) * 2016-08-09 2019-04-16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65215B2 (ja) * 2012-09-07 2016-02-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冷却構造体
JP2014087130A (ja) * 2012-10-22 2014-05-12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の冷却構造
JP5952204B2 (ja) * 2013-02-18 2016-07-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24901A (ja) * 2002-04-26 2003-11-14 Nippon Soken Inc 電動機
JP2010187490A (ja) * 2009-02-13 2010-08-26 Meidensha Corp 回転電機
JP2014135817A (ja) * 2013-01-09 2014-07-24 Toyota Industries Corp 回転電機
WO2016199884A1 (ja) * 2015-06-12 2016-12-15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電動圧縮機
US20170170707A1 (en) * 2015-12-09 2017-06-15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for vehicle
CN109643934A (zh) * 2016-08-09 2019-04-16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64385B (zh) 2024-05-17
JP7351167B2 (ja) 2023-09-27
JP2021052523A (ja) 2021-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564385B (zh) 驱动装置
US20220123628A1 (en) Motor unit
WO2020213509A1 (ja) 駆動装置
CN112152343B (zh) 驱动装置
CN115051500A (zh) 驱动装置
CN113328553A (zh) 驱动装置
CN114520563A (zh) 驱动装置和车辆
CN112152342B (zh) 驱动装置
CN115095648A (zh) 驱动装置
CN113098191B (zh) 驱动装置
US20230069613A1 (en) Drive apparatus
CN112152341B (zh) 驱动装置
CN113472125B (zh) 驱动装置
CN113472129B (zh) 驱动装置
CN212660015U (zh) 驱动装置
CN113285564B (zh) 驱动装置
CN115706465A (zh) 驱动装置
CN113206578A (zh) 驱动装置
CN213341914U (zh) 马达单元
CN213461362U (zh) 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和马达单元
CN113258723B (zh) 驱动装置
WO2019208082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JP7310491B2 (ja) 駆動装置
CN113472128B (zh) 驱动装置
CN112564386B (zh) 驱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