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24440A -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 Google Patents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24440A
CN112124440A CN202010198790.4A CN202010198790A CN112124440A CN 112124440 A CN112124440 A CN 112124440A CN 202010198790 A CN202010198790 A CN 202010198790A CN 112124440 A CN112124440 A CN 1121244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 member
width direction
vehicle
deformation promoting
body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9879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24440B (zh
Inventor
久保田阳满
中山伸之
河野胜人
中桐凉平
竹林俊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1244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244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244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244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27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rear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B62D21/03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transverse members providing body suppor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7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for side impa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62D25/025Side sill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36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side panels, sills or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 B60K2001/0438Arrangement under the flo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在侧碰时,在抬高部的弯折部位之前,该弯折部位的外方的弯曲促进部先成为弯折起点,能够减小从弯曲促进部向外侧的伸出量(所谓的外伸),抑制对于电池单元的干涉。抬高部10的车宽方向左右两侧是从比后侧框更靠内侧的位置朝向侧边梁2向下方弯折而下垂连接的构造,在抬高部10的比弯折部位41及电池单元21的外侧部21a更靠外方、且比后侧框的内端更靠内侧的部位、或者与该内端大致同一部位,形成有对于侧碰载荷的弯曲促进部b1。

Description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该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在前部地板和后部地板之间配设有抬高部,该抬高部具有将左右一对的两个侧边梁间在车宽方向上桥接的闭合截面部,在上述两地板的下方配设有电池单元。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在前部地板及后部地板的侧框间配设有作为车辆行驶用马达的电源的电池单元的电动车辆中,配设于前部地板的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的地板横梁在左右一对的侧边梁间在车宽方向上以直线状延伸而将其连结,所以在侧碰时,侧框及地板横梁与上述电池单元干涉的可能性较低。
另一方面,在抬高部的下方设置有横梁,该横梁的车宽方向端部向下方弯曲,所以在侧碰时容易发生弯折,上述侧框及横梁可能会与电池单元干涉。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在前部地板设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1横梁,并且在抬高部设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2横梁,在这样的电动汽车的地板构造中,从上述的前部地板到抬高部的下方配设有作为车辆行驶用马达的电源的电池单元,但是在侧碰时避免抬高部的横梁和电池单元的干涉这一点上还有改善的余地。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836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在侧碰时,弯折部位的外方的弯曲促进部作为弯折起点比抬高部的弯折部位更早地弯折,能够减小从弯曲促进部向外侧的伸出量(所谓的外伸),能够抑制对于电池单元的干涉。
本发明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在前部地板和后部地板之间配设有抬高部,该抬高部具有将左右一对的两侧边梁间在车宽方向上桥接的闭合截面部,在上述前部地板和上述后部地板的下方配设有电池单元,上述抬高部的车宽方向左右两侧是从比后侧框更靠内侧的位置朝向上述侧边梁向下方弯折而垂下连接的构造,在比上述抬高部的弯折部位及上述电池单元的外侧部更靠外方、且比上述后侧框的内端更靠内侧的部位、或者与该内端大致同一部位形成有对于侧碰载荷的弯曲促进部。
根据上述构成,在抬高部的比弯折部位及电池单元的外侧部更靠外方、且比后侧框的内端更靠内侧部位、或者与该内端大致同一部位形成上述弯曲促进部,所以在侧碰时,在抬高部的弯折部位之前,该弯折部位的外方的弯曲促进部先成为弯折起点,能够减小比弯曲促进部靠外侧的伸出量(所谓的外伸),能够减小对于电池单元的干涉。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弯曲促进部由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变形促进筋条部形成。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通过地板的冲压成型工序容易地形成变形促进筋条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抬高部的上述闭合截面部具有车宽方向左右两端部相对于其中央向下方扩大的扩大部,并且是承接上述后侧框的前端的构造,在上述扩大部的上方形成有第2变形促进筋条部。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扩大部上方的第2变形促进筋条部,在侧碰时能够使扩大部容易地压溃。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变形促进筋条部及上述第2变形促进筋条部形成于上述闭合截面部的上壁和纵壁之间的角部。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使难以变形的角部容易地压溃。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后侧框的前端部上壁形成有沿着车辆的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第3变形促进筋条部。
根据上述构成,在侧碰时能够通过上述第3变形促进筋条部向上方的弯曲变形,抑制后侧框上壁平行移动而向车宽方向内侧移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第3变形促进筋条部的向车辆前方的延长方向的下方的纵壁形成有开口部。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形成于上述纵壁的开口部,在侧碰时能够使该纵壁容易地压溃。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第2变形促进筋条部形成有多个,在上述多个第2变形促进筋条部的中间部的下方形成有上述开口部。
根据上述构成,在多个第2变形促进筋条部的中间部的下方形成上述开口部,所以在侧碰时能够促进中间部的变形。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侧碰时,弯折部位的外方的弯曲促进部作为弯折起点比抬高部的弯折部位更早地弯折,能够减小从弯曲促进部向外侧的伸出量(所谓的外伸),能够抑制对于电池单元的干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将图1的车体构造在车宽方向中央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截面示出的要部的截面图。
图3是将图1的车体构造在地板厚板部及鼓出部沿着车宽方向截面示出的要部的截面图。
图4是图1的要部的平面立体图。
图5是包含地板厚板部及鼓出部的横梁的立体图。
图6是从图5将横梁上侧件取下的状态的横梁的立体图。
图7是包含地板厚板部及鼓出部的横梁的背面立体图。
图8是图2的要部扩大截面图。
图9是图8的A-A线向视截面图。
图10是图8的B-B线向视截面图。
符号的说明:
1前部地板;2侧边梁;10抬高部;12后部座椅盘(后部地板);13后侧框;13c前端部上壁;21电池单元;41内侧弯折部(弯折部位);59锥面部(角部);68开口部;69角部;b1变形促进筋条部;b2~b8第2变形促进筋条部;b9第3变形促进筋条部;S1横梁闭合截面(闭合截面部);S2扩大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侧碰时,弯折部位的外方的弯曲促进部作为弯折起点比抬高部的弯折部位更早地弯折,能够减小从弯曲促进部向外侧的伸出量(所谓的外伸),能够抑制对于电池单元的干涉,为了实现该目的,在前部地板和后部地板之间配设有抬高部,该抬高部具有将左右一对的两侧边梁间在车宽方向上桥接的闭合截面部,在上述前部地板和上述后部地板的下方配设有电池单元,上述抬高部的车宽方向左右两侧是从比后侧框更靠内侧的位置朝向上述侧边梁向下方弯折而垂下连接的构造,在比上述抬高部的弯折部位及上述电池单元的外侧部更靠外方、且比上述后侧框的内端更靠内侧的部位、或者与该内端大致同一部位形成有对于侧碰载荷的弯曲促进部。
【实施例】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附图表示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图1是表示该下部车体构造的上面立体图,图2是将图1的车体构造在车宽方向中央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截面示出的要部的截面图,图3是将图1的车体构造在地板厚板部及鼓出部沿着车宽方向截面示出的要部的截面图,图4是图1的要部的平面立体图,图5是包含地板厚板部及鼓出部的横梁的立体图,图6是从图5将横梁上侧件取下的状态的横梁的立体图,图7是包含地板厚板部及鼓出部的横梁的背面立体图,图8是图2的要部扩大截面图。
在图1中,设置有形成车厢的地面的前部地板1,在该前部地板1的车宽方向左右两侧部设置有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作为车体强度部件的侧边梁2。
如图1、图3所示,该侧边梁2具备:侧边梁内侧件3、侧边梁加强件4、车体的外面板中的侧边梁外侧件,并且具有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侧边梁闭合截面。
如图1所示,在左右一对侧边梁2、2之间,在前部地板1上面设置有在左右的侧边梁2、2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而将其连结的前部横梁5(所谓的2号横梁),在该前部横梁5和前部地板1之间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
如图1、图2所示,在上述的前部横梁5的后方、且以与该前部横梁5平行的方式,在左右的侧边梁2、2间设置沿车宽方向延伸而将其连结的中间横梁6(所谓的2.5号横梁),在该中间横梁6和前部地板1上面之间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7。
如图1、图2所示,在中间横梁6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上面安装有闭合截面扩大部件8,在该闭合截面扩大部件8和上述的中间横梁6之间形成有扩大闭合截面9。
如图1所示,在上述的前部地板1的后端部设置有向上方立起之后再向后方延伸的抬高部10。
在图1所示的抬高部10和图1、图2所示的后部横梁11(所谓的4号横梁)之间设置有在其上方搭载后排座椅的后部座椅盘12。在上述的后部横梁11的更后方设置有在左右一对的后侧框13、13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而将其连结的未图示的后端部横梁(所谓的4.5号横梁)。
该后端部横梁平行于上述的后部横梁11而设置,从该后部横梁11直到后端部14形成有后部地板15,在该后部地板15的后部车宽方向中央形成有向车辆下方突出的行李舱凹部16。
如图2所示,上述的后部横梁11(所谓的4号横梁)由截面帽形状的后部横梁上侧件17(所谓的4号横梁上侧件)和截面倒帽形状的后部横梁下侧件18(所谓的4号横梁下侧件)构成,在后部横梁上侧件17和后部地板15之间、以及后部横梁下侧件18和后部地板15之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19、20分别以上下重叠的方式形成。
该实施例的车辆是电动车辆,如图2所示,在上述的前部地板1及抬高部10后方的后部座椅盘12的下方配设有向车辆行驶驱动用的马达供给电源的电池单元21。
但是,如图1所示,在上述的后部地板15的左右两侧部接合固定着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述的后侧框13。
如图1、图4所示,上述的后侧框13从后端部14向车辆前方延伸到与上述的侧边梁2的后部重叠的位置。另外,上述的后部横梁11及后端部横梁设置在左右一对的后侧框13、13之间。此外,后端部横梁接合固定到后部地板15的下面部。
如图1所示,在上述的后侧框13的后端。经由设置板及安装板22安装有作为载荷吸收部的溃缩盒23,在左右一对溃缩盒23、23相互间横架着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保险梁部24。
上述的后保险梁部24具备:截面为朝向横向的帽形状的保险梁主体25、将该保险梁主体25的后部开放侧封闭的封闭板26、接合固定到该封闭板26而遍及该封闭板26的车宽方向全宽向下方延伸的下方延长部27。
上述的后保险梁部24沿着未图示的后保险杠而沿车宽方向延伸,由该后保险梁部24、从该后保险梁部24的左右两端向车辆前方延伸的作为载荷吸收部的溃缩盒23、23构成后保险杠加强件28。
在此,上述的后侧框13在后部地板15的左右两侧部分别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而后端与溃缩盒23、23的前端连结。
如图1所示,在上述的后侧框13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有由后轮罩内侧件30和后轮罩外侧件构成的后轮罩31。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由在下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侧边梁2、在后部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侧梁柱32、在上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顶棚侧轨、在前部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铰链柱、将上述的顶棚侧轨的前端和铰链柱的上端沿斜方向连结的前立柱构成无中立柱的车门开口33。然后,在该车门开口33配设对开门构造的前门和后门。
另外,在图1中,34是侧板内侧件,35是后部横梁11,详细地说是从后部横梁上侧件17的左右两侧部沿着后轮罩内侧件30向上方延伸的下部撑条部件,36是从该下部撑条部件35沿着后轮罩内侧件30进一步向上方延伸的上部撑条部件,37是减震器支承部,38是从后侧框13的后部朝向车宽方向外方突出形成的地板侧板。
此外,在图3中,39是接合固定到前部地板1的下部的截面倒帽形状的地板框。
如图1所示,上述的抬高部10在前部地板1和作为后部地板的后部座椅盘12之间将左右一对的两侧边梁2、2之间沿车宽方向桥接,该抬高部10通过后述的横梁40(所谓的3号横梁)而具有闭合截面部。
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的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具备:在前部地板1的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在车宽方向上桥接地配设的第1横梁即中间横梁6(所谓的2.5号横梁)、在前部地板1和作为后部地板的后部座椅盘12之间的抬高部10至少车宽方向中央部在比上述的中间横梁6的上面高的位置在车宽方向上桥接地配设的第2横梁即横梁40(所谓的3号横梁)。
在此,上述的中间横梁6及横梁40是将左右一对的侧边梁2、2间沿车宽方向连结的车体强度部件。
并且,至少在上述的前部地板1的下方具备一直配设到其后端位置的电池单元21。在该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前部地板1和后部座椅盘12的下方配设有上述的电池单元21。
如图1、图5所示,在抬高部10的下端部的前部地板1的后端设置有与左右一对的侧边梁2、2连结的作为高强度部的厚板部70。该厚板部70是相对于前部地板1的高强度部,该厚板部70的板厚比前部地板1的板厚更大地设定。
通过设置上述的厚板部70,提高前部地板1的后端部对于侧碰载荷的耐力,避免抬高部10的横梁40和电池单元21的干涉。
如图1、图5所示,在前部地板1的后端部中央形成有与抬高部10的纵壁(参照后述的横梁上侧件中央左下部52、横梁上侧件中央右下部53)连结的鼓出部71。
如图5所示,该鼓出部71是将上面部71a、左右的侧面部71b、71b、前面部71c一体形成的,其下方及后方开放。此外,如图2所示,在该鼓出部71的上面部71a形成有开口部71d,并且可拆装地覆盖该开口部71d的盖部件72安装于上述的上面部71a。
如图3、图5所示,以设置于车宽方向中央的上述的鼓出部71为边界,上述前部地板1后端的厚板部70、70左右分割地形成。
构成上述的抬高部10的横梁40(所谓的3号横梁)具备图5所示的横梁上侧件50和图6所示的横梁下侧件60,通过这两者,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闭合截面S1(参照图2)。
如图5所示,横梁上侧件50具备:位于车宽方向中央上部的横梁上侧件中央上部51、位于该横梁上侧件中央上部51的下部左右的作为抬高部中央纵壁的横梁上侧件中央左下部52及横梁上侧件中央右下部53、位于横梁上侧件中央上部51及横梁上侧件中央左下部52的车宽方向左侧且经由抬高部侧纵壁54的横梁上侧件侧部55、位于横梁上侧件中央上部51及横梁上侧件中央右下部53的车宽方向右侧且具有抬高部侧纵壁56的横梁上侧件侧部57、以及如图2、图8所示接合固定到横梁上侧件中央上部51的角部内面的横梁加强件58。
如图8所示,作为抬高部中央纵壁的横梁上侧件中央左下部52和横梁上侧件中央右下部53的车宽方向中央端部相互接合固定,并且在这两者52、53的上端部背面a接合固定着横梁上侧件中央上部51的下端部,此外,上述两者52、53的下端弯折部b以沿着鼓出部71的方式弯折,该两者52、53的下端弯折部b下面接合固定到鼓出部71。
如图6所示,横梁下侧件60将位于车宽方向中央上部的横梁下侧件中央上部61、位于该横梁下侧件中央上部61的下部的横梁下侧件中央下部62、位于该横梁下侧件中央下部62的车宽方向左右两侧的横梁下侧件左下部63及横梁下侧件右下部64、位于横梁下侧件中央上部61及横梁下侧件左下部63的车宽方向左侧的横梁下侧件侧部65、以及位于横梁下侧件中央上部61及横梁下侧件右下部64的车宽方向右侧的横梁下侧件侧部66一体地连结。
并且,如图8所示,横梁下侧件中央上部61的上端弯折部61a与后部座椅盘12的前端部及横梁上侧件中央上部51的后端部三枚重合地焊接,并且横梁下侧件中央上部61的下端弯折部61b与横梁上侧件中央左下部52及横梁上侧件中央右下部53三枚重合地焊接。
如图5所示,左右分割形成的上述的厚板部70、70彼此经由作为厚板的抬高部中央纵壁的横梁上侧件中央左下部52及横梁上侧件中央右下部53连结到鼓出部71。
由此,在前部地板1的后端,利用作为不易发生上下方向的弯曲变形的抬高部中央纵壁的横梁上侧件中央左下部52、横梁上侧件中央右下部53,对由于上述的鼓出部71(所谓的通道部)而高强度部被中断的鼓出部71间进行加强。
而且,如图5所示,在左右的各厚板部70、70的后端部一体地形成向上方弯折的弯折部70a、70a,这些各弯折部70a、70a接合固定到作为上述抬高部中央纵壁的横梁上侧件中央左下部52、横梁上侧件中央右下部53。
像这样,通过在上述的厚板部70的后端部形成弯折部70a,提高对于侧碰的强度。
在此,将左右的厚板部70、70彼此连结的抬高部中央纵壁、即横梁上侧件中央左下部52、横梁上侧件中央右下部53与其他抬高部侧纵壁54、56相比,由板厚更大的厚板形成。
由此,仅通过变更板厚,就能够容易地提高抬高部中央纵壁(参照横梁上侧件中央左下部52、横梁上侧件中央右下部53)的强度。
此外,如图5、图8所示,将左右的厚板部70、70彼此连结的上述的抬高部中央纵壁(横梁上侧件中央左下部52、横梁上侧件中央右下部53)与配设于其上方的第2横梁、详细地说横梁上侧件中央上部51连结。由此,进一步提高对于侧碰的耐力。
如图3所示,上述的厚板部70的弯折部70a不仅接合固定到抬高部中央纵壁,还接合固定到抬高部侧纵壁54、56。此外,如同图所示,在厚板部70的车宽方向外端部一体地形成有向上方立起的侧方弯折部70b,该侧方弯折部70b接合固定到侧边梁内侧件3。
另外,如图3~图5所示,由横梁40(所谓的3号横梁)形成的抬高部10的车宽方向左右两侧成为从后侧框13的前部13F的车宽方向内侧位置13a(即内端)朝向侧边梁2向下方弯折而下垂连接的构造。
详细地说,横梁上侧件中央上部51的上面遍及其车宽方向全宽而笔直地形成,横梁上侧件侧部55、57的车宽方向内侧一部分以与横梁上侧件中央上部51连续的方式笔直地形成,并且比其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以内侧高、外侧低的方式朝向侧边梁2而向下方弯折,在横梁上侧件侧部55、57的上面,内侧弯折部41和外侧弯折部42连续地形成(参照图3)。
并且,在抬高部10的比内侧弯折部41及电池单元21的外侧部21a更靠外方、且比后侧框13的车宽方向内侧位置13a(即内端)更靠内侧的部位或者与该内端大致同一部位,作为对于侧碰载荷的弯曲促进部形成有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且朝向前上方向突出的变形促进筋条部b1。
由此,在车辆侧碰时,在抬高部10的内侧弯折部41之前,该内侧弯折部41的外方的作为弯曲促进部的变形促进筋条部b1先成为弯折起点,能够减小比变形促进筋条部b1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伸出量(所谓的外伸),抑制对于电池单元21的干涉。
图9是图8的A-A线向视截面图,图10是图8的B-B线向视截面图。
如图7、图9所示,抬高部10的横梁闭合截面S1具有车宽方向左右两端部相对于其中央向下方扩大的扩大部S2。
即,如图6、图7、图9所示,形成横梁下侧件60的横梁下侧件侧部65、66构成为,形成从其上壁65a、66a的与内侧弯折部41对置的车宽方向的中途部向下方延伸的垂下壁65b、66b,并且形成从这些垂下壁65b、66b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底壁65c、66c,进而与上述的内侧弯折部41、外侧弯折部42对应地设置以内高外底状倾斜的上端壁65d、66d,并且设置将上述各壁65a、65b、65c、65d及66a、66b、66c、66d沿上下方向一体地连结的纵壁65e、66e,由此,在横梁上侧件50和横梁下侧件60的车宽方向左右两端部形成相对于该中央侧的横梁闭合截面S1向下方扩大的扩大部S2(详细地说,扩大闭合截面)。
通过位于上述的扩大部S2的背面的左右的纵壁65e、66e,承接后侧框13的前端13b(参照图4)。
在上述的扩大部S2的上方形成有第2变形促进筋条部。即,在横梁上侧件50侧,如图4、图5所示,在横梁上侧件侧部55、57的与外侧弯折部42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向前上突出的多个第2变形促进筋条部b2、b3、b4、b5,在横梁下侧件60侧,如图6、图7所示,在横梁下侧件侧部65、66的与外侧弯折部42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向后下突出的多个第2变形促进筋条部b6、b7、b8。
通过上述的扩大部S2上方的第2变形促进筋条部b2~b5、b6~b8,在车辆侧碰时使扩大部S2容易压溃。
如图5所示,在横梁上侧件侧部55、57的闭合截面部S1中的扩大部S2的上壁55a、57a和抬高部侧纵壁54、56之间,作为角部而前侧低、后侧高的锥面部59在车宽方向上连续地形成,上述的变形促进筋条部b1及第2变形促进筋条部b2~b5形成于该锥面部59。
同样,如图6所示,在横梁下侧件侧部65、66的闭合截面部S1中的扩大部S2的上端壁65d、66d和纵壁65e、66e之间,形成有在车宽方向上连续的角部69、69,上述的第2变形促进筋条部b6、b7、b8形成于该角部69、69。
像这样,将横梁上侧件50侧的各变形促进筋条部b1~b5形成在作为角部的锥面部59,并且将横梁下侧件60侧的第2变形促进筋条部b6~b8形成在角部69,由此,在侧碰时即使是难以变形的锥面部59、角部69也容易地压溃变形。
如图1、图4所示,在后侧框13的前端部上壁13c形成有沿着车辆的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第3变形促进筋条部b9。由此,通过该第3变形促进筋条部b9的向上方的弯曲变形,在车辆侧碰时抑制后侧框13的上壁平行移动而向车宽方向内侧移动。
如图6、图7所示,在一体形成于上述的后侧框13的前端部上壁13c的向上方突出的第3变形促进筋条部b9的向车辆前方的延长方向的下方的纵壁65e、66e,开口形成有开口部68、68。由此,通过该开口部68、68,在车辆侧碰时能够使上述纵壁65e、66e容易地压溃。
如图6、图7所示,上述的第2变形促进筋条部b6、b7、b8形成有多个,在这些多个第2变形促进筋条部b6、b7、b8的车宽方向中间部的下方、具体地说是各筋条部b6~b8之中的位于车宽方向中间的筋条部b7的下方,开口形成有上述开口部68、68,由此,在车辆侧碰时,促进纵壁65e、66e的车宽方向中间部的变形。
另外,在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箭头R表示车辆后方,箭头IN表示车宽方向的内方,箭头OUT表示车宽方向的外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
像这样,上述实施例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在前部地板1和后部地板(后部座椅盘12)之间配设有抬高部10,该抬高部10具有将左右一对的两侧边梁2、2间在车宽方向上桥接的闭合截面部(横梁闭合截面S1),在上述两地板1、12的下方配设有电池单元21,上述抬高部10的车宽方向左右两侧是从比后侧框13更靠内侧的位置13a朝向上述侧边梁2向下方弯折而下垂连接的构造,在比上述抬高部10的弯折部位(内侧弯折部41)及上述电池单元21的外侧部21a靠外方、且比上述后侧框13的内端(内侧位置13a)靠内侧的部位、或者与该内端大致同一部位,形成有对于侧碰载荷的弯曲促进部(变形促进筋条部b1)(参照图1、图3、图4)。
根据该构成,在比抬高部10的弯折部位(内侧弯折部41)及电池单元21的外侧部21a更靠外方、且比后侧框13的内端更靠内侧部位(内侧位置13a)、或者与该内端大致同一部位形成上述弯曲促进部(变形促进筋条部b1),所以在侧碰时,在抬高部10的弯折部位(内侧弯折部41)之前,该弯折部位的外方的弯曲促进部(变形促进筋条部b1)先成为弯折起点,能够减小比弯曲促进部(变形促进筋条部b1)更靠外侧的伸出量(所谓的外伸),能够抑制对于电池单元21的干涉。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弯曲促进部由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变形促进筋条部b1形成(参照图5、图7)。
根据该构成,能够通过地板的冲压成型工序容易地形成变形促进筋条部b1。
进而,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抬高部10的上述闭合截面部(横梁闭合截面S1)具有车宽方向左右两端部相对于其中央向下方扩大的扩大部S2,并且是承受上述后侧框13的前端13b当地构造,在上述扩大部S2的上方形成有第2变形促进筋条部b2~b8(参照图4、图6、图9)。
根据该构成,通过扩大部S2上方的第2变形促进筋条部b2~b8,在侧碰时能够使扩大部S2容易被压溃。
进而,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变形促进筋条部b1及上述第2变形促进筋条部b2~b8形成于上述闭合截面部(包含扩大部S2的横梁闭合截面S1)的上壁和纵壁之间的角部(锥面部59、角部69)(参照图5、图6)。
根据该构成,能够使难以变形的角部(锥面部59、角部69)容易地压溃。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后侧框13的前端部上壁13c形成有沿车辆的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第3变形促进筋条部b9(参照图4)。
根据该构成,能够通过上述第3变形促进筋条部b9向上方的弯曲变形,在侧碰时抑制后侧框13的上壁平行移动而向车宽方向内侧移动。
进而,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第3变形促进筋条部b9的向车辆前方的延长方向的下方的纵壁65e、66e形成有开口部68(参照图6、图7)。
根据该构成,通过形成于上述纵壁65e、66e的开口部68,在侧碰时能够使该纵壁65e、66e容易地压溃。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第2变形促进筋条部b6、b7、b8形成有多个,在上述多个第2变形促进筋条部b6~b8的中间部的下方形成有上述开口部68(参照图6)。
根据该构成,在多个第2变形促进筋条部b6~b8的中间部的下方形成上述开口部68,在侧碰时能够促进纵壁65e、66e的中间部的变形。
在本发明的构成和上述的实施例的对应中,
本发明的后部地板与实施例的后部座椅盘12对应,
以下同样,
闭合截面部与横梁闭合截面S1对应,
抬高部的弯折部位与内侧弯折部41对应,
弯曲促进部与变形促进筋条部b1对应,
角部与锥面部59、角部69对应,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的构成。
工业实用性:
如以上说明,本发明在如下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中是有用的,该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在前部地板和后部地板之间配设有抬高部,该抬高部具有在左右一对的两侧边梁之间在车宽方向上桥接的闭合截面部,在上述两地板的下方配设有电池单元。

Claims (7)

1.一种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在前部地板和后部地板之间配设有抬高部,该抬高部具有将左右一对的两侧边梁间在车宽方向上桥接的闭合截面部,在上述前部地板和上述后部地板的下方配设有电池单元,该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的特征在于,
上述抬高部的车宽方向左右两侧是从比后侧框更靠内侧的位置朝向上述侧边梁向下方弯折而垂下连接的构造,
在比上述抬高部的弯折部位及上述电池单元的外侧部更靠外方、且比上述后侧框的内端更靠内侧的部位、或者与该内端大致同一部位形成有对于侧碰载荷的弯曲促进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上述弯曲促进部由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变形促进筋条部形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上述抬高部的上述闭合截面部具有车宽方向左右两端部相对于其中央向下方扩大的扩大部,并且是承接上述后侧框的前端的构造,
在上述扩大部的上方形成有第2变形促进筋条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上述变形促进筋条部及上述第2变形促进筋条部形成于上述闭合截面部的上壁和纵壁之间的角部。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在上述后侧框的前端部上壁形成有沿着车辆的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第3变形促进筋条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在上述第3变形促进筋条部的向车辆前方的延长方向的下方的纵壁形成有开口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上述第2变形促进筋条部形成有多个,
在上述多个第2变形促进筋条部的中间部的下方形成有上述开口部。
CN202010198790.4A 2019-06-07 2020-03-20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Active CN1121244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7388 2019-06-07
JP2019107388A JP7338251B2 (ja) 2019-06-07 2019-06-07 電動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24440A true CN112124440A (zh) 2020-12-25
CN112124440B CN112124440B (zh) 2022-11-08

Family

ID=698046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98790.4A Active CN112124440B (zh) 2019-06-07 2020-03-20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92588B2 (zh)
EP (1) EP3747738B1 (zh)
JP (1) JP7338251B2 (zh)
CN (1) CN11212444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57959A (zh) * 2021-04-30 2022-11-0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216614A1 (ja) * 2017-05-22 2018-11-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US11091016B2 (en) * 2019-03-06 2021-08-17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7275836B2 (ja) * 2019-05-15 2023-05-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7172887B2 (ja) * 2019-07-02 2022-11-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KR20210071116A (ko) * 2019-12-04 2021-06-1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고전압배터리가 장착되는 차체
FR3123042A1 (fr) * 2021-05-20 2022-11-25 Psa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de protection de la batterie des véhicules automobiles hybrides contre les chocs arrière à grande vitesse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81625A (ja) * 1993-09-20 1995-03-28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体フロア構造
CN101300166A (zh) * 2005-11-02 2008-11-0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的底部结构
JP2009083601A (ja) * 2007-09-28 2009-04-23 Mitsubishi Motors Corp 電気自動車
JP2013028191A (ja) * 2011-07-26 2013-02-07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電池保護構造
JP2014226972A (ja) * 2013-05-20 2014-12-08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2016107892A (ja) * 2014-12-09 2016-06-20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US20170113542A1 (en) * 2015-10-27 2017-04-27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2017121871A (ja) * 2016-01-07 2017-07-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CN109292007A (zh) * 2017-07-24 2019-02-01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下部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55222B2 (ja) * 1995-02-10 2004-08-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KR100916389B1 (ko) * 2007-09-03 2009-09-1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플로어 킥업부 보강을 위한 연료전지 차량용 어퍼 보디구조
JP5098544B2 (ja) * 2007-09-28 2012-12-12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ユニット
JP5558588B2 (ja) * 2010-12-24 2014-07-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6236428B2 (ja) * 2015-10-22 2017-11-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
JP6725071B2 (ja) * 2017-05-08 2020-07-1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WO2018207687A1 (ja) * 2017-05-08 2018-11-1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WO2019008870A1 (ja) * 2017-07-06 2019-01-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JP6870588B2 (ja) * 2017-11-16 2021-05-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JP7124719B2 (ja) * 2019-01-11 2022-08-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CN111942480B (zh) * 2019-05-15 2022-11-2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CN111942481B (zh) * 2019-05-15 2022-10-2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JP7331448B2 (ja) * 2019-05-15 2023-08-23 マツダ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US11186158B2 (en) * 2019-05-30 2021-11-30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Battery unit mounting structure of electric vehicle
US11165119B2 (en) * 2019-05-30 2021-11-02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Battery unit mounting structure of electric vehicle
JP7408927B2 (ja) * 2019-06-07 2024-01-0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7318323B2 (ja) * 2019-06-07 2023-08-0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81625A (ja) * 1993-09-20 1995-03-28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体フロア構造
CN101300166A (zh) * 2005-11-02 2008-11-0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的底部结构
JP2009083601A (ja) * 2007-09-28 2009-04-23 Mitsubishi Motors Corp 電気自動車
JP2013028191A (ja) * 2011-07-26 2013-02-07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電池保護構造
JP2014226972A (ja) * 2013-05-20 2014-12-08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2016107892A (ja) * 2014-12-09 2016-06-20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US20170113542A1 (en) * 2015-10-27 2017-04-27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2017121871A (ja) * 2016-01-07 2017-07-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CN109292007A (zh) * 2017-07-24 2019-02-01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下部构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57959A (zh) * 2021-04-30 2022-11-0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CN115257959B (zh) * 2021-04-30 2023-06-2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38251B2 (ja) 2023-09-05
CN112124440B (zh) 2022-11-08
EP3747738B1 (en) 2022-04-20
US20200385059A1 (en) 2020-12-10
JP2020199843A (ja) 2020-12-17
US11192588B2 (en) 2021-12-07
EP3747738A1 (en) 2020-1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24440B (zh)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CN112124441B (zh) 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CN102050151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US11192593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7300083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CN113602359A (zh) 用于车辆的车身结构
JP7292605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CN112092913B (zh) 上部车身构造
CN112092916B (zh) 车辆的上部车身构造
JP7209223B2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JP3321065B2 (ja) 自動車の車体フレーム補強構造
CN110920757B (zh) 车辆的下部结构
JP7251331B2 (ja) 上部車体構造
JP2019217815A (ja) 下部車体構造
US20230311798A1 (en) Vehicle body rear structure
US11420682B2 (en)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7141594B2 (ja) キャブ構造
JP2020203556A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