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24008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24008A
CN112124008A CN202010406759.5A CN202010406759A CN112124008A CN 112124008 A CN112124008 A CN 112124008A CN 202010406759 A CN202010406759 A CN 202010406759A CN 112124008 A CN112124008 A CN 1121240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radial direction
angle
inclined groove
groov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0675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24008B (zh
Inventor
岩本直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1240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240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240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240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02Protection against exterior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1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03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sidewall curvature
    • B60C13/004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sidewall curvature of the internal side of the ty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2Arrangement of grooves or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1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 B60C2011/013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provided with a recessed por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7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dep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74Slant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about 5 to 35 degr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79Slant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about 5 to 35 degr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dep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200/00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B60C2200/04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road vehicles, e.g. passenger c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200/00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B60C2200/06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heavy duty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200/00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B60C2200/14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off-road us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6Optimisation of rolling resistance, e.g. 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能够提高越野性能。充气轮胎(1)在侧壁部(3)配置有侧护部(10)。在侧护部(10)设置有沟(11)。沟(11)包括:相对于轮胎径向而向第一方向(F1)倾斜的第一倾斜沟部(14)、和相对于轮胎径向而向与第一方向(F1)相反的第二方向(F2)倾斜的第二倾斜沟部(15)。侧护部(10)包括:设置有第一倾斜沟部(14)的第一保护部(10A)、和设置有第二倾斜沟部(15)的第二保护部(10B)。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越野用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在上述充气子午线轮胎的侧壁部设置有:沿轮胎周向设置间隔而配置的多个径向突起、和在上述径向突起之间以沟状形成的空隙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64962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的充气轮胎中,对于提高在泥泞地等上的越野性能存在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问题所做出的,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越野性能的充气轮胎。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包括:胎面部、和从所述胎面部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一对侧壁部,在所述一对侧壁部的至少一方沿轮胎周向配置有向轮胎轴向的外侧***的侧护部,在所述侧护部设置有沟,所述沟包括:相对于轮胎径向而向第一方向倾斜的第一倾斜沟部、和相对于轮胎径向而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倾斜的第二倾斜沟部,所述侧护部包括:设置有所述第一倾斜沟部的第一保护部、和设置有所述第二倾斜沟部的第二保护部。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所述第一保护部和所述第二保护部交替地配置。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所述沟包括配置于比所述第一倾斜沟部或者所述第二倾斜沟部靠轮胎径向外侧的外侧沟部,所述外侧沟部相对于轮胎径向以比所述第一倾斜沟部以及所述第二倾斜沟部相对于轮胎径向小的角度倾斜。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所述外侧沟部与所述第一倾斜沟部或者所述第二倾斜沟部弯曲地连接。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所述外侧沟部设置于所述侧护部的轮胎周向的中央部。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所述侧护部具有向轮胎径向内侧突出的V字状的内侧边缘。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所述沟与所述内侧边缘连接。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所述内侧边缘包括:相对于轮胎径向而向所述第一方向倾斜的第一边缘部、和相对于轮胎径向而向所述第二方向倾斜的第二边缘部,所述第一倾斜沟部与所述第二边缘部连接。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所述第二倾斜沟部与所述第一边缘部连接。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在包括轮胎旋转轴在内的轮胎子午线截面中,所述侧护部的外表面包括:相对于轮胎轴向以第一角度延伸的外侧表面部、配置于比所述外侧表面部靠轮胎径向内侧并且以与所述第一角度不同的第二角度延伸的内侧表面部、将所述外侧表面部与所述内侧表面部连接并且在它们之间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变化的角度变化表面部。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所述第一角度为60~80度,所述第二角度为85~100度。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所述角度变化表面部包括:第一角度变化表面部、和轮胎径向的位置与所述第一角度变化表面部不同的第二角度变化表面部,所述沟在所述第一角度变化表面部与所述第二角度变化表面部之间延伸。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所述侧护部的轮胎径向的外端与胎面端之间的轮胎径向的距离为轮胎截面高度的3%~10%。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侧壁部排列有侧护部。上述侧护部包括:设置有相对于轮胎径向而向第一方向倾斜的第一倾斜沟部的第一保护部、和设置有相对于轮胎径向而向第二方向倾斜的第二倾斜沟部的第二保护部。
在泥泞地等上的越野行驶中,在驱动时或者制动时的任一方上述第一倾斜沟部对泥等发挥较高的剪断力。另外,设置有上述第一倾斜沟部的上述第一保护部相对于驱动时或者制动时的任一方具有较大的刚性。这样的第一倾斜沟部以及第一保护部增大牵引性或者制动力的任一方。另一方面,上述第二倾斜部在上述驱动时或者制动时的任意另一方相对于泥、土发挥较高的剪断力。另外,设置有上述第二倾斜沟部的上述第二保护部相对于驱动时或者制动时的任意另一方具有较大的刚性。这样的第二倾斜沟部以及第二保护部增大牵引性或者制动力的任意一方。这样,具有上述第一保护部以及第二保护部的上述侧护部提高上述驱动时以及制动时的行驶性能。因此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发挥优异的越野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子午线剖视图。
图2是侧壁部的主视图。
图3是侧壁部的立体图。
图4是图1的侧壁部的放大图。
图5是图2的侧壁部的放大图。
图6是使图5的A-A线截面、B-B线截面、C-C线截面重叠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1…充气轮胎;2…胎面部;3…侧壁部;10…侧护部;10A…第一保护部;10B…第二保护部;11…沟;14…第一倾斜沟部;15…第二倾斜沟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以下,有时简称为“轮胎”)1的正规状态的包括轮胎旋转轴(省略图示)在内的左侧一半部分的轮胎子午线剖视图。在图1中作为优选的方式,示出适合安装于能够在泥泞地、碎石路之类的越野路面行驶的4WD车等乘用车用的轮胎1。但本发明例如也能够被重载荷用的轮胎1采用。
上述“正规状态”是将轮胎1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未图示)并且填充有正规内压的无负荷的状态。在未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轮胎各部的尺寸等是正规状态下测定的值。
“正规轮辋”是在包括轮胎1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对每个轮胎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为“Design Rim”,若为ETRTO,则为“Measuring Rim”。
“正规内压”是在包括轮胎1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对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气压,若为JATMA,则为最高气压,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INFLATION PRESSURE”。
轮胎1例如包括:具有与路面接地的接地面2a的胎面部2、从胎面部2的轮胎轴向的两端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一对侧壁部3、以及从侧壁部3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一对胎圈部4。在本说明书中,侧壁部3是指从胎面部2的胎面端Te至轮胎径向内侧的区域。
上述“胎面端Te”是指对上述正规状态的轮胎1加载正规负载且以0度外倾角接地于平面时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轮胎轴向两侧的胎面端Te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是胎面宽度TW。
上述“正规负载”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对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负载,若为JATMA,则为“最大负荷能力”,若为TRA,则为表“TIRELOAD LIMITS AT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LOADCAPACITY”。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轮胎1的内部配置有包括架设在一对胎圈部4之间的胎体6和配置于胎面部2的带束层7的轮胎构成部件。这些轮胎构成部件适当地采用公知的方式。
在一对侧壁部3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向轮胎轴向的外侧***的侧护部10。在本实施方式中,侧护部10设置于两方的侧壁部3。
图2是图1的侧壁部3的主视图。如图2所示,侧护部10沿轮胎周向排列。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侧护部10设置有沟11。
在本实施方式中,沟11包括:相对于轮胎径向而向第一方向F1(图中的左侧)倾斜的第一倾斜沟部14、和相对于轮胎径向而向与第一方向F1相反的第二方向F2(图中的右侧)倾斜的第二倾斜沟部15。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倾斜沟部14朝向轮胎径向外侧向第一方向F1倾斜。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倾斜沟部15朝向轮胎径向外侧向第二方向F2倾斜。在驱动时或者制动时的任一方,这样的第一倾斜沟部14对泥等发挥较高的剪断力。另外,在驱动时或者制动时的任意另一方,第二倾斜沟部15对泥等发挥较高的剪断力。
侧护部10包括:设置有第一倾斜沟部14的第一保护部10A、和设置有第二倾斜沟部15的第二保护部10B。第一保护部10A相对于驱动时或者制动时的任一方具有较大的刚性。第二保护部10B相对于驱动时或者制动时的任意另一方具有较大的刚性。这样,第一倾斜沟部14以及第一保护部10A增大牵引性或者制动力的任一方。另外,第二倾斜沟部15以及第二保护部10B增大牵引性或者制动力的任意另一方。因此,具有第一保护部10A以及第二保护部10B的侧护部10提高越野行驶时的驱动时以及制动时的行驶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保护部10A和第二保护部10B交替地配置。由此,进一步有效地发挥上述的作用。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侧护部10从侧壁部3的外表面3a***。外表面3a例如从在胎面端Te的轮胎轴向内外延伸的胎面沟8的沟底8s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平滑地延伸并与胎圈部4的外表面4a连接。外表面3a例如是除去包括标志等浮雕标记、凹凸花纹在内的局部的突起(包括后述的周向突起35)以外的部分。
图3是侧壁部3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侧护部10形成为包括:从外表面3a立起的壁面18、和被壁面18的轮胎轴向的外端18e包围的外表面19。壁面18包括:在轮胎周向上分离并沿轮胎径向延伸的一对径向面部18A、18A、和设置于一对径向面部18A的轮胎径向的内侧的周向面部18B。周向面部18B将径向面部18A之间连接并沿轮胎周向延伸。另外,侧护部10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例如,也可以不具有壁面18,而仅由从外表面3a平缓地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的外表面19形成(省略图示)。另外,在图3的侧护部10处为了方便而省略后述的切缺部12以及刀槽13。
侧护部10例如包括:向轮胎径向内侧突出的V字状的内侧边缘21、和配置于内侧边缘21的轮胎周向的两侧并且比内侧边缘21靠轮胎径向外侧的一对外侧边缘22、22。外侧边缘22例如与内侧边缘21连接并且沿轮胎径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边缘22是形成于径向面部18A与外表面19之间的端缘。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边缘21是形成于周向面部18B与外表面19之间的端缘。
本实施方式的侧护部10形成为大致五边形形状。侧护部10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例如也可以是包括四边形形状、三角形形状的其他多边形形状。另外,侧护部10例如也可以是椭圆形状、其他形状。
虽不特别地限定,但为了提高越野性能,侧护部10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1优选为侧护部10的轮胎径向的长度L2的75%~125%。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边缘21包括:向第一方向F1倾斜的第一边缘部21a、和向第二方向F2倾斜的第二边缘部21b。第一边缘部21a例如朝向轮胎径向外侧向第一方向F1倾斜。第二边缘部21b例如朝向轮胎径向外侧向第二方向F2倾斜。第一边缘部21a与第二边缘部21b在侧护部10的轮胎周向的中央部10c连接。这样的内侧边缘21保持侧护部10的轮胎周向的刚性平衡,并且发挥较高的边缘效果。上述“侧护部10的轮胎周向的中央部10c”是将侧护部10沿轮胎周向三等分后的中央的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边缘部21a、第二边缘部21b以及外侧边缘22以直线状延伸。这样的各边缘部21a、21b以及外侧边缘22提高对泥等的剪断力,并且较高地维持侧护部10的刚性。另外,第一边缘部21a、第二边缘部21b以及外侧边缘22不限定于以直线状延伸,也可以以波状、锯齿状延伸。
第一倾斜沟部14以及第二倾斜沟部15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θ1优选为30~60度。在角度θ1小于30度的情况下,有可能使驱动时或者制动时的剪断力变小。在角度θ1超过60度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利用轮胎1行驶时的离心力,而难以将进入到沟11内的泥、土等排出(以下,称为“排土性能”)。角度θ1是第一倾斜沟部14以及第二倾斜沟部15的轮胎径向的内端处的角度。
沟11包括配置于比第一倾斜沟部14或者第二倾斜沟部15靠轮胎径向外侧的外侧沟部16。外侧沟部16相对于轮胎径向以比第一倾斜沟部14以及第二倾斜沟部15相对于轮胎径向小的角度θ2倾斜。这样的外侧沟部16作用较大的离心力,具有较高的排土性能。角度θ2例如优选为10度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度以下。
外侧沟部16例如与第一倾斜沟部14或者第二倾斜沟部15弯曲地连接。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沟11形成为包括外侧沟部16、第一倾斜沟部14或者第二倾斜沟部15、以及将它们连接的弯曲部11c。在沟11的弯曲部11c处,侧护部10的刚性被缓和,从而促进行驶时的变形,因此发挥较高的排土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沟部14、第二倾斜沟部15以及外侧沟部16以直线状延伸。由此进一步发挥较高的排土性能。另外,第一倾斜沟部14、第二倾斜沟部15以及外侧沟部16不限定于以直线状延伸,例如也可以以锯齿状、波状延伸。
外侧沟部16设置于侧护部10的轮胎周向的中央部10c。这样的外侧沟部16较高地维持外侧沟部16两侧的侧护部10的刚性平衡,从而提高越野性能。
外侧沟部16的长度L4优选为第一倾斜沟部14或者第二倾斜沟部15的长度L3的60%~150%。由此,能够均衡地确保外侧沟部16、第一倾斜沟部14以及第二倾斜沟部15的长度,从而均衡地提高驱动时以及制动时的越野行驶性能和排土性能。为了有效地发挥上述的作用,第一保护部10A的外侧沟部16的长度L4a优选为与第二保护部10B的外侧沟部16的长度L4b相同。
沟11例如与内侧边缘21连接。这样的沟11能够将夹入到沟11内的泥等从内侧边缘21顺畅地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沟部14与内侧边缘21的第二边缘部21b连接。第一倾斜沟部14向与第二边缘部21b相反的方向倾斜。由此,第二边缘部21b附近的侧护部10抑制刚性的降低,较高地维持越野性能。根据同样的观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倾斜沟部15和向与第二倾斜沟部15相反的方向倾斜的第一边缘部21a连接。
第一倾斜沟部14优选为与将第二边缘部21b在其长度方向进行三等分后的中间的区域连接。这样的第一倾斜沟部14均衡地维持第一倾斜沟部14两侧的侧护部10的刚性。另外,第二倾斜沟部15优选为与将第一边缘部21a进行三等分后的中间的区域连接。
沟11的宽度W1例如优选为侧护部10的轮胎周向长度L1的5%~20%。沟11的深度d1优选为侧护部10的***高度h1(图1所示)的50%~100%。
第一保护部10A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1a优选为第二保护部10B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1b的80~125%。第一保护部10A的轮胎径向的长度L2a优选为第二保护部10B的轮胎径向的长度L2b的60%~180%。
图4是图1的放大图。如图4所示,在轮胎子午线截面中,侧护部10的外表面19包括外侧表面部25、内侧表面部26以及角度变化表面部27。外侧表面部25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以第一角度α1延伸。内侧表面部26例如配置于比外侧表面部25靠轮胎径向内侧处并且以与第一角度α1不同的第二角度α2延伸。角度变化表面部27例如将外侧表面部25与内侧表面部26连接,并且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在上述连接外侧表面部25与内侧表面部26之间变化。这样的角度变化表面部27提高对泥等的剪断力,从而提高越野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角度变化表面部27是指以小于外侧表面部25以及内侧表面部26的曲率半径形成的区域。角度变化表面部27例如是以小于10mm的曲率半径R1形成的区域,优选以5mm以下的曲率半径R1形成。外侧表面部25以及内侧表面部26例如是以50mm以上的曲率半径R2形成的区域,优选为以100mm以上的曲率半径R2形成。
第一角度α1优选为60~80度。第二角度α2优选为85~100度。在第一角度α1超过80度的情况下,或者在第二角度α2小于85度的情况下,有可能使提高基于角度变化表面部27的剪断力的效果变小。另外,在第一角度α1超过80度的情况下,例如在使用硫化模具(省略图示)对轮胎1进行硫化成型时,难以排出硫化模具内的空气,从而产生设置很多用于排出空气的排气管的必要。在第一角度α1小于60度的情况下,或者在第二角度α2超过100度的情况下,作用于角度变化表面部27的剪断力过度增大,从而有可能在角度变化表面部27容易产生缺损、裂缝等损伤。另外,周向面部18B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α3优选为120度以上。
外侧表面部25以及内侧表面部26在轮胎子午线截面中可以以直线状延伸,也可以以平滑的曲线状延伸。
图5是图2的侧壁部3的放大图。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角度变化表面部27包括:第一角度变化表面部29、和轮胎径向的位置与第一角度变化表面部29不同的第二角度变化表面部30。在本说明书中,第二角度变化表面部30成为轮胎径向的位置比第一角度变化表面部29配置于内侧的角度变化表面部27。
本实施方式的侧护部10供沟11在第一角度变化表面部29与第二角度变化表面部30之间延伸。换言之,侧护部10包括:设置有第一角度变化表面部29的第一***部32、和设置有第二角度变化表面部30的第二***部33,第一***部32与第二***部33被沟11分割。由此,夹入至沟11的泥在沿轮胎径向错位的第一角度变化表面部29以及第二角度变化表面部30的两个位置作用较大的剪断力而被排出,因此提高轮胎1的排土性能。
第一角度变化表面部29例如形成为使第一***部32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角度变化表面部29在沟11与径向面部18A之间连续地延伸。同样,第二角度变化表面部30例如形成为使第二***部33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这样的第一角度变化表面部29以及第二角度变化表面部30有效地发挥上述的作用。
配置于一个侧护部10的第一角度变化表面部29与第二角度变化表面部30之间的轮胎径向的距离h2,优选为侧护部10的轮胎径向的长度L2(图3所示)的10%~50%。在距离h2小于侧护部10的轮胎径向的长度L2的10%的情况下,由于第一角度变化表面部29与第二角度变化表面部30接近,因此剪断力作用的位置接近,有可能无法期待上述排土性能的提高。在距离h2超过侧护部10的轮胎径向的长度L2的50%的情况下,第二角度变化表面部30接近侧护部10的内端10i,从而有可能使形成内侧表面部26的侧护部10的刚性过度变小。
第一角度变化表面部29或者第二角度变化表面部30配置于与沟11的弯曲部11c相同的轮胎径向的高度位置。由此在弯曲部11c中,泥等被进一步顺畅地排出,因此进一步提高排土性能。在本实施方式的侧护部10中,第一角度变化表面部29与沟11的弯曲部11c形成于相同的高度位置。
角度变化表面部27例如优选为在轮胎径向的相同的位置沿轮胎周向延伸。在越野行驶时,这样的角度变化表面部27能够对泥等发挥较大的剪断力。
图6是用于将图5的A-A线截面、B-B线截面以及C-C线截面重叠来说明角度变化表面部27的线剖视图。如图6所示,第一保护部10A的第二角度变化表面部30与第二保护部10B的第一角度变化表面部29以及第二角度变化表面部30在轮胎径向上错位。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的侧壁部3至少形成有轮胎径向的高度位置不同的三个角度变化表面部27。这样的角度变化表面部27进一步提高排土性能。根据这样的观点,第一保护部10A的第一角度变化表面部29与第二角度变化表面部30、第二保护部10B的第一角度变化表面部29与第二角度变化表面部30,也可以分别在轮胎径向上错位(省略图示)。
如图4所示,侧护部10的轮胎径向的外端10e(径向面部18A的轮胎径向的外端)与胎面端Te之间的轮胎径向的距离h3优选为轮胎截面高度H(图1所示)的10%以下。在距离h3超过轮胎截面高度H的10%的情况下,侧护部10难以与泥接触,从而有可能使越野性能降低。在距离h3较小的情况下,在对转弯时等的胎面端Te附近作用较大的接地压力时,有可能使侧护部10接地而产生较大的磨损。根据这样的观点,距离h3优选为轮胎截面高度H的3%以上。轮胎截面高度H是胎圈基线BL(图1所示)与轮胎1的轮胎径向的外端之间的轮胎径向的长度。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侧护部10形成有切缺部12以及刀槽13。切缺部12以及刀槽13提高在沟11的周边处缓和侧护部10的刚性而容易变形的封包(envelope)特性。由此,沟11能够有效地抓住泥等,因此越野性能提高。另外,切缺部12通过增大侧护部10的表面积来提高对泥等的剪断力,因而进一步提高越野性能。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发挥优异的越野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切缺部12与刀槽13经由沟11而相向。由此缓和切缺部12以及刀槽13周边的侧护部10的刚性,因此发挥优异的封包特性。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侧壁部3形成有沿轮胎周向延伸并且向轮胎轴向的外侧***的周向突起35。周向突起35例如具有比侧护部10大的***高度h4(图4所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向突起35形成为沿轮胎周向连续的环状。这样的周向突起35抑制轮胎1深陷于泥泞地,从而提高越野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向突起35形成为轮胎径向的宽度W2小于沟11的宽度W1。周向突起35例如朝向轮胎轴向外侧形成为锥状。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形成有周向突起35的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的周向突起35连接有侧护部10。另外,在周向突起35的轮胎径向外侧连接有胎壁***部36。胎壁***部36例如连接于被轮胎周向分离的胎面沟8划分的胎肩花纹块9。
在本实施方式中,胎壁***部36具有沿轮胎周向分离并沿轮胎径向延伸的一对胎壁壁面36a、36a。胎壁壁面36a例如经由周向突起35而以直线状与径向面部18A连接。这样的方式胎壁***部36以及侧护部10对泥等发挥较大的剪断力。
在胎壁***部36设置有沿轮胎径向延伸的径向沟37。径向沟37经由周向突起35而以直线状与沟11连接。这样的径向沟37通过增大胎壁***部36的边缘成分而进一步提高剪断力。另外,胎壁***部36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进行了详细地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而是能够变更为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基于表1的规格,试制了具有图1的基本构造的充气轮胎,并测试了各供试轮胎的越野性能。各供试轮胎的共通规格、测试方法如下。
轮胎尺寸:35×12.50R20LT
轮辋:18×7.5J
内压:260kPa
车辆:排气量2500cc的四轮驱动的乘用车
<越野性能>
测试驾驶员使用上述车辆在由泥泞地形成的越野测试路线上行驶,评价了与制动力以及驱动力相关的越野性能。结果以比较例1为100的评分来表示。数值越大、越野性能越良好。另外,表1的“沟的形状”的“A”表示第一保护部以及第二保护部的沟具有第一倾斜沟部的方式,“B”表示第一保护部的沟具有第一倾斜沟部,第二保护部的沟具有第二倾斜沟部的方式。另外,表1的“角度变化表面部的形状”的“A”表示配置有第一角度变化表面部以及第二角度变化表面部的方式,“B”表示仅第一角度变化表面部配置于沟的两侧的方式。
表1
Figure BDA0002491614210000111
测试的结果能够确认:实施例的轮胎的越野性能比比较例的轮胎优异。另外,虽然使用轮胎尺寸不同的轮胎进行了测试,但是为相同的结果。此外,若将外侧表面部的第一角度α1设为大于80度,则产生增设排气管的必要。

Claims (13)

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包括:胎面部、和从所述胎面部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一对侧壁部,
在所述一对侧壁部的至少一方沿轮胎周向配置有向轮胎轴向的外侧***的侧护部,
在所述侧护部设置有沟,
所述沟包括:相对于轮胎径向而向第一方向倾斜的第一倾斜沟部、和相对于轮胎径向而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倾斜的第二倾斜沟部,
所述侧护部包括:设置有所述第一倾斜沟部的第一保护部、和设置有所述第二倾斜沟部的第二保护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保护部和所述第二保护部交替地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沟包括配置于比所述第一倾斜沟部或者所述第二倾斜沟部靠轮胎径向外侧的外侧沟部,
所述外侧沟部相对于轮胎径向以比所述第一倾斜沟部以及所述第二倾斜沟部相对于轮胎径向小的角度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沟部与所述第一倾斜沟部或者所述第二倾斜沟部弯曲地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沟部设置于所述侧护部的轮胎周向的中央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护部具有向轮胎径向内侧突出的V字状的内侧边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沟与所述内侧边缘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边缘包括:相对于轮胎径向而向所述第一方向倾斜的第一边缘部、和相对于轮胎径向而向所述第二方向倾斜的第二边缘部,
所述第一倾斜沟部与所述第二边缘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倾斜沟部与所述第一边缘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包括轮胎旋转轴在内的轮胎子午线截面中,
所述侧护部的外表面包括:相对于轮胎轴向以第一角度延伸的外侧表面部、配置于比所述外侧表面部靠轮胎径向内侧并且以与所述第一角度不同的第二角度延伸的内侧表面部、将所述外侧表面部与所述内侧表面部连接并且在它们之间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变化的角度变化表面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角度为60~80度,所述第二角度为85~100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角度变化表面部包括:第一角度变化表面部、和轮胎径向的位置与所述第一角度变化表面部不同的第二角度变化表面部,
所述沟在所述第一角度变化表面部与所述第二角度变化表面部之间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护部的轮胎径向的外端与胎面端之间的轮胎径向的距离为轮胎截面高度的3%~10%。
CN202010406759.5A 2019-06-25 2020-05-14 充气轮胎 Active CN1121240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17668A JP7298335B2 (ja) 2019-06-25 2019-06-25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9-117668 2019-06-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24008A true CN112124008A (zh) 2020-12-25
CN112124008B CN112124008B (zh) 2023-08-29

Family

ID=738511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06759.5A Active CN112124008B (zh) 2019-06-25 2020-05-14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383559B2 (zh)
JP (1) JP7298335B2 (zh)
CN (1) CN11212400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52818A (zh) * 2021-06-01 2021-09-07 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越野赛用充气轮胎
CN115246288A (zh) * 2021-04-26 2022-10-28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67296A (ja) * 2021-04-23 2022-11-04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07402A (ja) * 1983-11-16 1985-06-12 Honda Motor Co Ltd 超低圧タイヤ
JP2000280711A (ja) * 1999-04-01 2000-10-10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3335111A (ja) * 2002-05-17 2003-11-25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重荷重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04306873A (ja) * 2003-04-09 2004-11-04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767516A (zh) * 2008-12-26 2010-07-0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2049973A (zh) * 2009-11-10 2011-05-1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20120073719A1 (en) * 2010-09-24 2012-03-29 Hiroyuki Kurosawa Pneumatic tire
JP2013237360A (ja) * 2012-05-15 2013-11-28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40144565A1 (en) * 2011-07-29 2014-05-29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JP2014218245A (ja) * 2014-07-14 2014-11-2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5750541B1 (ja) * 2014-11-11 2015-07-22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6055820A (ja) * 2014-09-11 2016-04-2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7121876A (ja) * 2016-01-07 2017-07-1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7199835A (zh) * 2016-03-18 2017-09-2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7213925A (ja) * 2016-05-30 2017-12-0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7662458A (zh) * 2016-07-28 2018-02-0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20180086157A1 (en) * 2016-09-27 2018-03-29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CN112689566A (zh) * 2018-09-14 2021-04-20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1801B2 (zh) * 1972-08-05 1977-04-02
JP4367869B2 (ja) 1999-04-28 2009-11-1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4886812B2 (ja) 2009-05-18 2012-02-29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FR3029461B1 (fr) 2014-12-03 2018-04-20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Pneumatique a carcasse radiale ou croisee a mobilite etendue
JP6347293B1 (ja) 2017-01-17 2018-06-2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07402A (ja) * 1983-11-16 1985-06-12 Honda Motor Co Ltd 超低圧タイヤ
JP2000280711A (ja) * 1999-04-01 2000-10-10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3335111A (ja) * 2002-05-17 2003-11-25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重荷重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04306873A (ja) * 2003-04-09 2004-11-04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767516A (zh) * 2008-12-26 2010-07-0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2049973A (zh) * 2009-11-10 2011-05-1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20120073719A1 (en) * 2010-09-24 2012-03-29 Hiroyuki Kurosawa Pneumatic tire
US20140144565A1 (en) * 2011-07-29 2014-05-29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JP2013237360A (ja) * 2012-05-15 2013-11-28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4218245A (ja) * 2014-07-14 2014-11-2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2016055820A (ja) * 2014-09-11 2016-04-2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750541B1 (ja) * 2014-11-11 2015-07-22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7121876A (ja) * 2016-01-07 2017-07-1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7199835A (zh) * 2016-03-18 2017-09-2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7170937A (ja) * 2016-03-18 2017-09-2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7213925A (ja) * 2016-05-30 2017-12-0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7662458A (zh) * 2016-07-28 2018-02-0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20180086157A1 (en) * 2016-09-27 2018-03-29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CN112689566A (zh) * 2018-09-14 2021-04-20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46288A (zh) * 2021-04-26 2022-10-28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11938760B2 (en) 2021-04-26 2024-03-26 Toyo Tir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
CN113352818A (zh) * 2021-06-01 2021-09-07 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越野赛用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98335B2 (ja) 2023-06-27
US11383559B2 (en) 2022-07-12
JP2021003948A (ja) 2021-01-14
US20200406688A1 (en) 2020-12-31
CN112124008B (zh) 2023-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46154B (zh) 轮胎
CN108136853B (zh) 充气轮胎
EP3178668B1 (en) Pneumatic tire
CN109968913B (zh) 轮胎
CN112124008B (zh) 充气轮胎
US10780743B2 (en) Tire
KR102569782B1 (ko) 타이어
CN107639975B (zh) 轮胎
CN108215667B (zh) 充气轮胎
CN110614884B (zh) 充气轮胎
WO2018131475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KR102569780B1 (ko) 타이어
CN110091676B (zh) 轮胎
JP7205168B2 (ja) タイヤ
JP711963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176320B2 (ja) タイヤ
CN112124009B (zh) 充气轮胎
JP681652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3524986A (zh) 轮胎
CN112238711B (zh) 轮胎
US11780270B2 (en) Tire
EP4074522B1 (en) Tyre
JP7314625B2 (ja) タイヤ
CN112440627B (zh) 轮胎
US20240227455A1 (en) Pneumatic Ti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