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65179B - 车辆用发动机罩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发动机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65179B
CN112065179B CN202010359732.5A CN202010359732A CN112065179B CN 112065179 B CN112065179 B CN 112065179B CN 202010359732 A CN202010359732 A CN 202010359732A CN 112065179 B CN112065179 B CN 1120651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pair
outer panel
front wall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5973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65179A (zh
Inventor
加岛宽子
吉田正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be Steel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be Stee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be Steel Ltd filed Critical Kobe Steel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0651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651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651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651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16Locks for luggage compartments, car boot lids or car bonnets
    • E05B83/24Locks for luggage compartments, car boot lids or car bonnets for car bonn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62D25/105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for motor c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62D25/12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04Strikers
    • E05B85/045Strikers for bifurcated bol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发动机罩,能够在抑制制造成本以及重量的增大的同时确保一对锁扣之间的中央部附近的拉伸刚性、耐冲击性以及行人保护性能。车辆用发动机罩(1)具备:外板(10);内板(20),其配置于外板(10)的下方;以及左锁扣(25b)及右锁扣(27b),其设置于内板(20),且配置为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彼此分离。内板(20)包括内侧接合部(36),其在外侧接合部(32)的内侧从底部(34)朝向外板(10)突出。内侧接合部(36)具有:主体部(82),其配置于左锁扣(25b)及右锁扣(27b)的后方且与外板(10)接合;以及延伸部(84),其以从主体部(82)向前方延伸的方式配置于左锁扣(25b)与右锁扣(27b)之间,并与外板(10)接合。

Description

车辆用发动机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发动机罩。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构成汽车等车辆且配置于该车辆的前部的车辆用发动机罩。在车辆主体的前部设置有收纳发动机等内置物的发动机室,车辆用发动机罩以开闭该发动机室的方式安装于车辆主体,且该车辆用发动机罩在关闭发动机室的状态下构成车辆的前部的上表面并且覆盖发动机室内的内置物的上方。车辆用发动机罩具有:外板,其在关闭发动机室的状态下构成车辆的前部的上表面;以及内板,其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配置于外板的下方且与该外板接合。
对于车辆用发动机罩,要求拉伸刚性、耐冲击性等性能。拉伸刚性是防止对外板施加了外力时在外板产生临时变形(所谓的凹陷)的性能。耐冲击性是防止在外板产生不会自动复原的凹痕变形的性能。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用于提高车辆用发动机罩的拉伸刚性以及耐冲击性的技术。具体而言,在下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中,在外板与内板之间设置有用于加强外板的凹陷加强件。凹陷加强件与设置于车辆主体的发动机罩锁定装置卡合,且从用于将车辆用发动机罩的前端部固定于车辆主体的锁扣向后方的区域配置并与外板接合。通过该凹陷加强件带来的外板的加强,车辆用发动机罩的拉伸刚性以及耐冲击性得到提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97846号公报
在以往的车辆用发动机罩中,通常为单锁型的车辆用发动机罩,其中,锁扣在车辆用发动机罩的前端部附近仅设置在车辆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上的中央的一处,但近年来,伴随着车辆用发动机罩的薄型化、大型化,为了确保车辆用发动机罩整体的刚性而出现了双锁型的车辆用发动机罩,其中,使用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的一对锁扣将车辆用发动机罩固定于车辆主体。
在双锁型的车辆用发动机罩中,在其前端部附近的区域中,一对锁扣之间的中央部附近的变形阻力变小。因此,存在在所述中央部附近拉伸刚性以及耐冲击性降低这样的问题、以及、在所述中央部附近产生来自上方的碰撞时该中央部附近的区域立刻向下方变形并与发动机等内置物相碰,从而行人保护性能降低这样的问题。上述的问题通常能够通过使所述凹陷加强件大型化从而强化所述中央部附近的加强来解决,但在该情况下,会产生车辆用发动机罩的制造成本增大且车辆的重量增大这样其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制造成本以及重量的增大,且充分地确保一对锁扣之间的中央部附近的拉伸刚性、耐冲击性以及行人保护性能的双锁型的车辆用发动机罩。
通过本发明而提供的车辆用发动机罩具备:外板;内板,其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外板的下方;以及一对锁扣,其设置于所述内板,且配置为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彼此分离。所述内板包括:外侧接合部,其在所述内板的外周与所述外板接合;底部,其在所述外侧接合部的内侧与所述外板分离;以及内侧接合部,其在所述外侧接合部的内侧从所述底部朝向所述外板突出,且与所述外板接合。所述内侧接合部具有:主体部,其配置于所述一对锁扣的后方且与所述外板接合;以及延伸部,其以从所述主体部向前方延伸的方式配置于所述一对锁扣之间,且与所述外板接合
在该车辆用发动机罩中,能够通过内板的一部分即内侧接合部的延伸部来加强一对锁扣之间的区域从而提高该区域的变形阻力,因此能够在抑制制造成本以及重量的增大的同时,充分确保一对锁扣之间的中央部附近的拉伸刚性、耐冲击性以及行人保护性能。
具体而言,在车辆用发动机罩中,为了加强从一对锁扣起后方的区域而通常在外板与内板之间设置凹陷加强件,但在通过本发明所提供的车辆用发动机罩中,作为内板的一部分的从其底部朝向外板突出的内侧接合部具有配置于一对锁扣的后方且与外板接合的主体部、以及在一对锁扣之间从主体部向前方延伸且与外板接合的延伸部,因此能够代替凹陷加强件而使用内板的一部分即内侧接合部的主体部以及延伸部来加强一对锁扣的后方的区域以及一对锁扣之间的区域。因此,能够省略凹陷加强件,从而能够抑制车辆用发动机罩的制造成本以及重量的增大。
并且,一对锁扣之间的区域由于延伸部而得到加强,从而能够提高该区域的变形阻力。其结果是,能够充分地确保一对锁扣之间的中央部附近的拉伸刚性以及耐冲击性。
另外,即使在车辆用发动机罩的一对锁扣之间的区域的变形阻力较小的情况下,在一对锁扣之间的中央部附近发生来自上方的碰撞时,所述中央部附近的区域立刻向下方变形并与发动机等内置物相碰,从而无法继续向下方变形,其结果是,无法充分地吸收碰撞的冲击。与此相对,在通过本发明所提供的车辆用发动机罩中,如前述那样,能够提高一对锁扣之间的区域的变形阻力,因此即使对一对锁扣之间的中央部附近赋予由碰撞带来的冲击,该中央部附近的区域不会立刻变形至与发动机等内置物相碰,从而能够充分地吸收冲击。因此,在通过本发明而提供的车辆用发动机罩中,能够充分地确保所述中央部附近的行人保护性能、即所述中央部附近的冲击的吸收性能。
优选的是,所述主体部包括:主体部接合部,其以沿着所述外板的方式配置且与所述外板接合;一对主体部侧壁部,其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分开配置于所述主体部接合部的两侧且将车辆左右方向上的所述主体部接合部的两端部与所述底部连接;一对主体部前壁部,其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分开配置于所述延伸部的两侧且将所述主体部接合部的前端部与所述底部连接;以及一对前侧拐角部,其将车辆左右方向上的所述一对主体部前壁部各自的外侧端部与所述一对主体部侧壁部各自的对应的前端部连接,在所述一对主体部前壁部分别设置有开口部。
通过该结构,能够缓和变形阻力变得过高的内侧接合部的主体部的一对前侧拐角部附近的变形阻力,从而确保一对前侧拐角部附近的车辆用发动机罩的行人保护性能。
具体而言,无论锁扣的配置如何,主体部的一对前侧拐角部附近的变形阻力本就较高,但由于在一对锁扣的后方配置有主体部前壁部,从而存在一对前侧拐角部附近的变形阻力变得过高,在该一对前侧拐角部附近无法确保行人保护性能的可能性。与此相对,在本结构中,在一对主体部前壁部分别设置开口部,因此能够缓和与该一对主体部前壁部的外侧的端部连接的一对前侧拐角部附近的变形阻力。其结果是,能够确保一对前侧拐角部附近的车辆用发动机罩的行人保护性能。
优选的是,所述主体部包括:主体部接合部,其以沿着所述外板的方式配置且与所述外板接合;以及一对主体部前壁部,其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分开配置于所述延伸部的两侧且将所述主体部接合部的前端部与所述底部连接,所述延伸部包括:延伸部接合部,其以沿着所述外板的方式配置且与所述外板接合;以及一对延伸部侧壁部,其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分开配置于所述延伸部接合部的两侧且将车辆左右方向上的所述延伸部接合部的两端部与所述底部连接,所述一对延伸部侧壁部分别具有与车辆左右方向上的所述一对主体部前壁部各自的内侧端部连接的后端部,从一方的所述延伸部侧壁部的所述后端部到与该一方的所述延伸部侧壁部的所述后端部连接的一方的所述主体部前壁部的所述内侧端部为止的部分、以及从另一方的所述延伸部侧壁部的所述后端部到与该另一方的所述延伸部侧壁部的所述后端部连接的另一方的所述主体部前壁部的所述内侧端部为止的部分分别呈弯曲的形状。
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从一方的延伸部侧壁部的后端部到与其连接的一方的主体部前壁部的内侧的端部为止的部分和从另一方的延伸部侧壁部的后端部到与其连接的另一方的主体部前壁部的内侧的端部为止的部分的针对来自上方的载荷的变形阻力,从而能够提高车辆用发动机罩的这些部分附近的拉伸刚性、耐冲击性以及行人保护性能。另外,在分别以接线方向断续地变化的方式弯折从一方的延伸部侧壁部的后端部到与其连接的一方的主体部前壁部的内侧的端部为止的部分和从另一方的延伸部侧壁部的后端部到与其连接的另一方的主体部前壁部的内侧的端部为止的部分的情况下,存在应力集中于该弯折部位从而上述部分破损可能性,但根据本结构,能够防止从一方的延伸部侧壁部的后端部到一方的主体部前壁部的内侧的端部为止的部分和从另一方的延伸部侧壁部的后端部到另一方的主体部前壁部的内侧的端部为止的部分中的由前述那样的应力的集中而引起的破损。
优选的是,所述主体部包括:主体部接合部,其以沿着所述外板的方式配置且与所述外板接合;一对主体部侧壁部,其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分开配置于所述主体部接合部的两侧,且将车辆左右方向上的所述主体部接合部的两端部与所述底部连接;一对主体部前壁部,其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分开配置于所述延伸部的两侧,且将所述主体部接合部的前端部与所述底部连接;以及一对前侧拐角部,其将车辆左右方向上的所述一对主体部前壁部各自的外侧端部与所述一对主体部侧壁部各自的对应的前端部连接,所述延伸部包括:延伸部接合部,其以沿着所述外板的方式配置且与所述外板接合;以及一对延伸部侧壁部,其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分开配置于所述延伸部接合部的两侧,且将车辆左右方向上的所述延伸部接合部的两端部与所述底部连接,在所述一对主体部前壁部分别设置有开口部,所述一对延伸部侧壁部分别具有与车辆左右方向上的所述一对主体部前壁部各自的内侧端部连接的后端部,从一方的所述延伸部侧壁部的所述后端部到与该一方的所述延伸部侧壁部的所述后端部连接的一方的所述主体部前壁部的所述内侧端部为止的部分、以及从另一方的所述延伸部侧壁部的所述后端部到与该另一方的所述延伸部侧壁部的所述后端部连接的另一方的所述主体部前壁部的所述内侧端部为止的部分分别呈弯曲的形状。
根据该结构,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在一对主体部前壁部分别设置有开口部的结构所带来的效果相同的效果,并且能够得到与上述的从一方的延伸部侧壁部的后端部到一方的主体部前壁部的内侧的端部位置的部分和从另一方的延伸部侧壁部的后端部到另一方的主体部前壁部的内侧的端部为止的部分分别呈弯曲的形状的结构所带来的效果相同的效果。即,能够缓和一对前侧拐角部附近的变形阻力从而确保该一对前侧拐角部附近的车辆用发动机罩的行人保护性能,并且能够提高从一方的延伸部侧壁部的后端部到一方的主体部前壁部的内侧的端部为止的部分附近和从另一方的延伸部侧壁部的后端部到另一方的主体部前壁部的内侧的端部为止的部分附近的拉伸刚性、耐冲击性以及行人保护性能从而防止这些部分中的由应力的集中而引起的破损。
优选的是,分别设置于所述一对主体部前壁部的所述开口部的下缘在设置有该开口部的所述主体部前壁部中位于比所述底部靠上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开口部仅设置于主体部前壁部而不会到达底部,因此能够防止由在底部形成开口而引起的车辆用发动机罩的刚性的降低。
优选的是,所述内板具有分别从所述一对主体部前壁部起连续地设置的一对接合片,所述一对接合片从设置于所述一对主体部前壁部的所述开口部的缘部起分别朝向所述外板延伸,且分别与所述外板接合合。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防止制造成本的增大的同时提高在一对接合片附近的车辆用发动机罩的拉伸刚性以及耐冲击性。具体而言,在该结构中,通过从设置于一对主体部前壁部的开口部的缘部起分别朝向外板延伸且分别与外板接合的一对接合片而从下方支承外板,因此能够提高在一对接合片附近的车辆用发动机罩的拉伸刚性以及耐冲击性。并且,一对接合片分别从一对主体部前壁部起连续地设置并从开口部的缘部起延伸,因此能够在对板材进行加工而形成内板时,对于所述板材中位于主体部前壁部的开口部的内侧的部分,能够在将其一端与开口部的缘部相连的状态下将周围切开,并将该部分在开口部的缘部的位置处折起,从而形成各接合片。由此,能够以不另外追加构件的方式设置一对接合片。因此,能够防止车辆用发动机罩的制造成本的增大。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提供能够在抑制制造成本以及重量的增大的同时确保一对锁扣之间的中央部附近的拉伸刚性、耐冲击性以及行人保护性能的双锁型的车辆用发动机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发动机罩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发动机罩的内板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的III-III位置处的车辆用发动机罩的剖视图。
图4是图2中的IV-IV位置处的车辆用发动机罩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中的车辆用发动机罩的内板的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是一实施方式是第二变形例中的车辆用发动机罩的内板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用发动机罩;10...外板;20...内板;25b...左锁扣;27B...右锁扣;32...外侧接合部;34...底部;36...内侧接合部;37...左接合片;38...右接合片;82...主体部;84...延伸部;86...主体部左前壁部;86A...左开口部;87...主体部右前壁部;87A...右开口部;89...主体部左侧壁部;90...主体部右侧壁部;91...前侧左拐角部;92...前侧右拐角部;97...主体部接合部;101...延伸部左侧壁部;102...延伸部右侧壁部;103...延伸部接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发动机罩1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发动机罩1是构成汽车等车辆的构件,以能够对设置于车辆的前部的发动机室进行开闭的方式安装于车辆主体。该车辆用发动机罩1在关闭发动机室的状态下覆盖发动机室上方。在以下的车辆用发动机罩1的结构的说明中,前后左右意味着在设置有车辆用发动机罩1的车辆中,该车辆用发动机罩1关闭发动机室的状态下的车辆的前后左右。左右方向相当于车辆的宽度方向(车宽方向)。另外,针对车辆用发动机罩1而言的上下是指车辆用发动机罩1关闭发动机室的状态下的上下。在各附图中示出前后、左右以及上下的各方向。
如图1所示,车辆用发动机罩1具有外板10、内板20、左锁定加强件25a、左锁扣25b、右锁定加强件27a、以及右锁扣27b。
外板10是在车辆用发动机罩1关闭发动机室的状态下构成车辆用发动机罩1的上表面(外表面)的构件。外板10例如通过对由铝系材料构成的板材进行冲压成形而形成。
外板10在其外周部整体范围内具有折边部10a,该折边部10a通过被折边加工(折回加工)而牢固地固接于内板20的后述的外侧接合部32(参照图3以及图4)。折边部10a通过从内板20的外侧接合部32的厚度方向的两侧(上下两侧)夹持该外侧接合部32的压接力、以及施加于该折边部10a的内表面与外侧接合部32的外表面之间的粘接剂111的粘接力而固接于内板20的外侧接合部32。另外,外板10具有在车辆用发动机罩1关闭发动机室的状态下构成车辆用发动机罩1的上表面(外表面)的表面10b、以及与该表面10b相反的背面10c。
内板20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配置于外板10的下方且与外板10接合。换言之,内板20以与外板10的背面10c对置的方式配置且与外板10接合。内板20在车辆用发动机罩1关闭发动机室的状态下构成车辆用发动机罩1的下表面。内板20例如通过对由铝系材料构成的板材进行冲压成形而形成。
如图2所示,内板20具有外侧接合部32、底部34、连接壁部35、内侧接合部36、左接合片37、以及右接合片38。上述的外侧接合部32、底部34、连接壁部35、内侧接合部36、左接合片37以及右接合片38一体形成。
外侧接合部32在内板20的外周与外板10接合。换言之,外侧接合部32是构成内板20的外周部(外缘)且与外板10接合的部分。该外侧接合部32在俯视下呈环状。外侧接合部32以沿着外板10的背面10c的方式配置,且如上述那样与外板10的外周的折边部10a接合。外侧接合部32具有接合前端部52、接合后端部54、接合左端部56、以及接合右端部58。
接合前端部52构成内板20的前端,且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接合后端部54构成内板20的后端,且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接合左端部56构成内板20的左端,且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接合右端部58构成内板20的右端,且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
底部34是构成内板20的底面的部分。底部34在环状的外侧接合部32的内侧沿着外侧接合部32设置,且与外板10的背面10c分离。底部34呈沿着沿外侧接合部32的环状,且与外侧接合部32大致平行地配置。底部34具有前侧底部62、后侧底部64、左侧底部66、以及右侧底部68。
前侧底部62是与接合前端部52的后方相邻地配置的部分。前侧底部62具有左锁扣设置部62a、右锁扣设置部62b、以及延伸部前方底部62c。
左锁扣设置部62a是供左锁扣25b设置的部分,右锁扣设置部62b是供右锁扣27b设置的部分。左锁扣设置部62a与右锁扣设置部62b配置为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内板20的中心而左右对称,且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分离。左锁扣设置部62a与后述的主体部82的前侧左拐角部91相邻。另外,右锁扣设置部62b与后述的主体部82的前侧右拐角部92相邻。
延伸部前方底部62c是底部34中的、在左锁扣设置部62a与右锁扣设置部62b之间位于后述的延伸部84的前方的部分。延伸部前方底部62c的从前端到后端为止的宽度β(参照图3)由于后述的延伸部84向前方延伸而小于左锁扣设置部62a以及右锁扣设置部62b各自的从前端到后端为止的宽度。另外,该延伸部前方底部62c的宽度β优选为10mm以上。
后侧底部64(参照图2)是与所述接合后端部54的前方相邻地配置的部分。左侧底部66是与所述接合左端部56的右方相邻地配置的部分。右侧底部68是与所述接合右端部58的左方相邻地配置的部分。
连接壁部35是在外侧接合部32与底部34之间将它们相互连结的部分,且该连接壁部35呈沿着外侧接合部32的环状。连接壁部35具有前侧连接壁部72、后侧连接壁部74、左侧连接壁部76、以及右侧连接壁部78。
前侧连接壁部72在接合前端部52与前侧底部62之间将该接合前端部52的后端与前侧底部62的前端连结。前侧连接壁部72以随着从接合前端部52的后端朝向下方而朝向后方的方式倾斜。
后侧连接壁部74在所述接合后端部54与所述后侧底部64之间将该接合后端部54的前端与后侧底部64的后端连结。后侧连接壁部74以随着从接合后端部54的前端朝向下方而朝向前方的方式倾斜。
左侧连接壁部76在所述接合左端部56与所述左侧底部66之间将该接合左端部56的右端与左侧底部66的左端连结。左侧连接壁部76以随着从接合左端部56的右端朝向下方而朝向右方的方式倾斜。左侧连接壁部76的前端部与前侧连接壁部72的左端部相连。
右侧连接壁部78在所述接合右端部58与所述右侧底部68之间将该接合右端部58的左端与右侧底部68的右端连结。右侧连接壁部78以随着从接合右端部58的左端朝向下方而朝向左方的方式倾斜。右侧连接壁部78的前端部与前侧连接壁部72的右端部相连。
内侧接合部36在环状的外侧接合部32的内侧、更具体而言是在环状的底部34的内侧从底部34朝向外板10的背面10c突出,且与外板10的背面10c接合。内侧接合部36具有在俯视下呈大致矩形状的主体部82、以及从该主体部82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84。
主体部82配置于左锁扣25b以及右锁扣27b的后方,且以从背侧(下侧)支承外板10的方式与该外板10的背面10c接合。主体部82具有主体部左前壁部86、主体部右前壁部87、主体部后壁部88、主体部左侧壁部89、主体部右侧壁部90、前侧左拐角部91、前侧右拐角部92、后侧左拐角部93、后侧右拐角部94、以及主体部顶壁部95。
主体部左前壁部86以及主体部右前壁部87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分开配置于延伸部84的两侧。该主体部左前壁部86以及主体部右前壁部87是本发明中的一对主体部前壁部的一例。
主体部左前壁部86(参照图2以及图4)是构成主体部82的前端面的纵壁。主体部左前壁部86配置于延伸部84的左侧,且与左锁扣25b的后方、换言之与前侧底部62的左锁扣设置部62a的后方相邻地配置。主体部左前壁部86在主体部顶壁部95的后述的主体部接合部97的前端与前侧底部62的左锁扣设置部62a的后端之间将它们连接。主体部左前壁部86从前侧底部62的左锁扣设置部62a的后端朝向外板10的背面10c立起且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主体部左前壁部86的下端与左锁扣设置部62a的后端相连。主体部左前壁部86以随着朝向上方而朝向后方的方式倾斜。
在主体部左前壁部86设置有贯穿该主体部左前壁部86的左开口部86a。左开口部86a并非设置在主体部左前壁部86中的弯曲的左端部、右端部,而是设置于在主体部左前壁部86的左端部与右端部之间呈直线延伸的部分。具体而言,左开口部86a设置在左锁扣25b的后方的位置。左开口部86a呈矩形状。左开口部86a的下缘在主体部左前壁部86中位于比前侧底部62靠上侧的位置。即,左开口部86a的下缘设置在比主体部左前壁部86的下端靠上侧的位置。另外,左开口部86a的上缘设置在比主体部左前壁部86的上端靠下侧的位置。
主体部右前壁部87(参照图2)是与主体部左前壁部86一起构成主体部82的前端面的纵壁。主体部右前壁部87配置于延伸部84的右侧,且与右锁扣27b的后方、换言之与前侧底部62的右锁扣设置部62b的后方相邻地配置。主体部右前壁部87在主体部顶壁部95的后述的主体部接合部97的前端与前侧底部62的右锁扣设置部62b的后端之间将它们连接。主体部右前壁部87从前侧底部62的右锁扣设置部62b的后端朝向外板10的背面10c立起且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主体部右前壁部87的下端与右锁扣设置部62b的后端相连。主体部右前壁部87以随着朝向上方而朝向后方的方式倾斜。主体部右前壁部87配置为相对于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内板20的中心而与主体部左前壁部86成为左右对称,并且以在所述左右方向上在其与主体部左前壁部86之间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
在主体部右前壁部87设置有贯穿该主体部右前壁部87的右开口部87a。右开口部87a并非设置在主体部右前壁部87中的弯曲的右端部、左端部,而是设置于在主体部右前壁部87的右端部与左端部之间呈直线延伸的部分。具体而言,右开口部87a设置在右锁扣27b的后方的位置。右开口部87a呈矩形状。右开口部87a的下缘在主体部右前壁部87中位于比前侧底部62靠上侧的位置。即,右开口部87a的下缘设置在比主体部右前壁部87的下端靠上侧的位置。另外,右开口部87a的上缘设置在比主体部右前壁部87的上端靠下侧的位置。该右开口部87a以及所述左开口部86a是本发明中的开口部的一例。
主体部后壁部88是构成主体部82的后端面的纵壁。主体部后壁部88从后侧底部64的前端朝向外板10的背面10c立起且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主体部后壁部88的下端与后侧底部64的前端相连。主体部后壁部88以随着朝向上方而朝向前方的方式倾斜。
主体部左侧壁部89以及主体部右侧壁部90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分开配置于主体部顶壁部95的后述的主体部接合部97的两侧。该主体部左侧壁部89以及主体部右侧壁部90是本发明中的一对主体部侧壁部的一例。
主体部左侧壁部89是构成主体部82的左侧面的纵壁。主体部左侧壁部89配置于后述的主体部接合部97的左侧,且配置于主体部左前壁部86的左侧。主体部左侧壁部89在后述的主体部接合部97的左端与左侧底部66的右端之间将它们连接。主体部左侧壁部89从左侧底部66的右端朝向外板10的背面10c立起且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主体部左侧壁部89的下端与左侧底部66的右端相连。主体部左侧壁部89以随着朝向上方而朝向右方的方式倾斜。
主体部右侧壁部90是构成主体部82的右侧面的纵壁。主体部右侧壁部90配置于后述的主体部接合部97的右侧,且配置于主体部右前壁部87的右侧。主体部右侧壁部90在后述的主体部接合部97的右端与右侧底部68的左端之间将它们连接。主体部右侧壁部90从右侧底部68的左端朝向外板10的背面10c立起且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主体部右侧壁部90的下端与右侧底部68的左端相连。主体部右侧壁部90以随着朝向上方而朝向左方的方式倾斜。
前侧左拐角部91是将主体部左前壁部86的左端与主体部左侧壁部89的前端连接的带弧度的角部。
前侧右拐角部92是将主体部右前壁部87的右端与主体部右侧壁部90的前端连接的带弧度的角部。该前侧右拐角部92和上述前侧左拐角部91是本发明中的一对前侧拐角部的一例。
后侧左拐角部93是将主体部后壁部88的左端与主体部左侧壁部89的后端连接的带弧度的角部。
后侧右拐角部94是将主体部后壁部88的右端与主体部右侧壁部90的后端连接的带弧度的角部。
主体部顶壁部95是构成主体部82的顶面(上表面)的部分,如图4所示,该主体部顶壁部95以与外板10的背面10c对置的方式配置且与该外板10的背面10c接合。主体部顶壁部95与主体部左前壁部86、主体部右前壁部87、主体部后壁部88、主体部左侧壁部89、主体部右侧壁部90、前侧左拐角部91、前侧右拐角部92、后侧左拐角部93以及后侧右拐角部94各自的上端连接。如图1以及图2所示,主体部顶壁部95具有多个加强筋部96、以及主体部接合部97。
多个加强筋部96用于提高主体部顶壁部95的刚性。多个加强筋部96分别沿着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且呈主体部顶壁部95的一部分向下方凹陷的形状。多个加强筋部96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
主体部接合部97以沿着外板10的背面10c的方式配置且与外板10接合。主体部接合部97是主体部顶壁部95中的除了所述多个加强筋部96以外的部分。具体而言,主体部接合部97包括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加强筋部96彼此之间的部分、与最前侧的加强筋部96的前侧相邻的部分、与最后侧的加强筋部96的后侧相邻的部分、与多个加强筋部96的左侧相邻的部分、以及与多个加强筋部96的右侧相邻的部分。如图4所示,主体部接合部97以与外板10的背面10c对置的方式配置,且经由包含腻子胶粘剂的接合材料112与外板10的背面10c接合。腻子胶粘剂通常是以合成橡胶为主要成分的弹性粘接剂。如图2所示,接合材料112在主体部接合部97的上表面上隔开规定间隔地呈点状设置。
延伸部84从主体部82向前方延伸,且配置于左锁扣25b与右锁扣27b之间、换言之配置于左锁扣设置部62a与右锁扣设置部62b之间。延伸部84与主体部82同样地以从背侧(下侧)支承外板10的方式与该外板10的背面10c接合。延伸部84具有延伸部前壁部100、延伸部左侧壁部101、延伸部右侧壁部102、以及延伸部接合部103。
延伸部前壁部100是构成延伸部84的前端面的纵壁。延伸部前壁部100从前侧底部62的延伸部前方底部62c的后端朝向外板10的背面10c立起且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延伸部前壁部100的下端与延伸部前方底部62c的后端相连。延伸部前壁部100以随着朝向上方而朝向后方的方式倾斜。延伸部前壁部100的倾斜角度α(参照图3)优选被设定为40°以上且60°以下的范围内的规定的角度。所述倾斜角度α是在从侧方观察时延伸部前壁部100相对于延伸部前方底部62c向后方的延长线所呈的角度。
延伸部左侧壁部101与延伸部右侧壁部102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分开配置于延伸部接合部103的两侧。该延伸部左侧壁部101以及延伸部右侧壁部102是本发明中的一对延伸部侧壁部的一例。
延伸部左侧壁部101是构成延伸部84的左侧面的纵壁。延伸部左侧壁部101在延伸部接合部103的左端与前侧底部62的左锁扣设置部62a的右端之间将它们连接。延伸部左侧壁部101从前侧底部62的左锁扣设置部62a的右端朝向外板10的背面10c立起。延伸部左侧壁部101的下端与左锁扣设置部62a的右端相连。延伸部左侧壁部101以随着朝向后方而朝向左方的方式倾斜,并且以随着朝向上方而朝向右方的方式倾斜。
延伸部左侧壁部101具有前端部,该前端部以形成带弧度的角部的方式与延伸部前壁部100的左端部相连。另外,延伸部左侧壁部101具有后端部,该后端部与主体部82的主体部左前壁部86的右端部相连。从该延伸部左侧壁部101的后端部到主体部左前壁部86的右端部的部分101a随着朝向后方而朝向左方且呈以接线方向连续地变化的方式弯曲的形状。
延伸部右侧壁部102是构成延伸部84的右侧面的纵壁。延伸部右侧壁部102在延伸部接合部103的右端与前侧底部62的右锁扣设置部62b的左端之间将它们连接。延伸部右侧壁部102从前侧底部62的右锁扣设置部62b的左端朝向外板10的背面10c立起。延伸部右侧壁部102的下端与右锁扣设置部62b的左端相连。延伸部右侧壁部102以随着朝向后方而朝向右方的方式倾斜,并且以随着朝向上方而朝向左方的方式倾斜。
延伸部右侧壁部102具有前端部,该前端部以形成带弧度的角部的方式与延伸部前壁部100的右端部相连。另外,延伸部右侧壁部102具有后端部,该后端部与主体部82的主体部右前壁部87的左端部相连。从该延伸部右侧壁部102的后端部到主体部右前壁部87的左端部的部分102a随着朝向后方而朝向左方且呈以接线方向连续地变化的方式弯曲的形状。
延伸部接合部103以沿着外板10的背面10c的方式配置且与外板10接合。延伸部接合部103构成延伸部84的顶壁,且该延伸部接合部103的上表面成为延伸部84的顶面。延伸部接合部103以与外板10的背面10c对置的方式配置且与该外板10的背面10c接合。延伸部接合部103由与主体部接合部97连续的平板构成,且从该主体部接合部97的前端向前方延伸。延伸部接合部103与延伸部前壁部100、延伸部左侧壁部101以及延伸部右侧壁部102各自的上端相连。延伸部接合部103以沿着外板10的背面10c的方式配置,且经由包含腻子胶粘剂的接合材料112与外板10的背面10c接合。接合材料112在延伸部接合部103上隔开规定间隔地呈点状设置。
左接合片37(参照图4)从主体部左前壁部86中的左开口部86a的上侧的部分起连续地设置,且从该设置于主体部左前壁部86的左开口部86a的上缘朝向外板10的背面10c延伸。该左接合片37以从背侧(下侧)支承外板10的方式与外板10的背面10c接合。左接合片37通过以下方式形成:在对板材进行加工而形成内板20时,对于该板材中位于主体部左前壁部86的左开口部86a的内侧的部分,能够在将其上端与左开口部86a的上缘相连的状态下将周围切开,将该部分在左开口部86a的上缘的位置处折起,并进一步将该被折起的部分的前端附近的部位弯折。
左接合片37具有:延设部37a,其从左开口部86a的上缘朝向外板10的背面10c延伸;以及接合部37b,其从该延设部37a的前端沿着外板10的背面10c向前方延伸,且与外板10的背面10c接合。
接合部37b具有与外板10的背面10c对置且以沿着该外板10的背面10c的方式配置的上表面。该接合部37b的上表面经由包含腻子胶粘剂的接合材料112与外板10的背面10c接合。
另外,左接合片37具有用于维持该左接合片37的形状的形状冻结加强筋37c。形状冻结加强筋37c设置于弯曲部105,该弯曲部105由左接合片37的延设部37a的下端部与主体部左前壁部86中位于左开口部86a的上侧的部分而形成。具体而言,形状冻结加强筋37c设置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弯曲部105的中央的位置。形状冻结加强筋37c由弯曲部105的所述中央的位置的部位向上鼓出而成的凸部构成。形状冻结加强筋37c抑制左接合片37以弯曲部105的内侧的角度扩大的方式发生变形的情况,从而维持相对于主体部左前壁部86中的左开口部86a的上侧的部分而倾斜地延伸的左接合片37的形状。
右接合片38(参照图1以及图2)从主体部右前壁部87中的右开口部87a的上侧的部分起连续地设置,且从该设置于主体部右前壁部87的右开口部87a的上缘朝向外板10的背面10c延伸。该右接合片38以从背侧(下侧)支承外板10的方式与该外板10的背面10c接合。右接合片38通过以下方式形成:在对板材进行加工而形成内板20时,对于该板材中位于主体部右前壁部87的右开口部87a的内侧的部分,在将其上端与右开口部87a的上缘相连的状态下将该周围切开,将该部分在右开口部87a的上缘的位置处折起,并进一步将该被折起的部分的前端附近的部位弯折。右接合片38与左接合片37同样地构成,且与左接合片37同样地经由包含腻子胶粘剂的接合材料112与外板10的背面10c接合。另外,右接合片38具有与左接合片37的形状冻结加强筋37c相同的形状冻结加强筋。
左锁定加强件25a(参照图1)是对左锁扣25b安装部位进行加强的构件,右锁定加强件27a(参照图1)是对右锁扣27b安装部位进行加强的构件。左锁定加强件25a以及右锁定加强件27a分别是板状的构件。左锁定加强件25a设置在左锁扣设置部62a上且被固定于该左锁扣设置部62a,右锁定加强件27a设置在右锁扣设置部62b上且被固定于该右锁扣设置部62b。
左锁扣25b和右锁扣27b分别构成为能够与设置在车辆主体的发动机室的前方的对应的闩锁卡合。左锁扣25b和右锁扣27b在车辆用发动机罩1安装于车辆主体并关闭发动机室的状态下分别与对应的闩锁卡合,并由此将车辆用发动机罩1以此状态固定。该左锁扣25b和右锁扣27b是本发明中的一对锁扣的一例。
左锁扣25b设置于前侧底部62的左锁扣设置部62a且被固定于该左锁扣没置部62a。具体而言,左锁扣25b由图4所示那样的U字状的构件构成。该左锁扣25b被固定于左锁定加强件25a的下表面,其穿过设置于左锁扣设置部62a的省略图示的贯通孔而向左锁扣设置部62a的下方突出,并由此而被固定于左锁扣设置部62a。
右锁扣27b设置于前侧底部62的右锁扣设置部62b且被固定于该右锁扣设置部62b。右锁扣27b与左锁扣25b相对于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内板20的中心左右对称地配置及构成。右锁扣27b由与左锁扣25b相同的构件构成。该右锁扣27b被固定于右锁定加强件27a的下表面,其穿过设置于右锁扣设置部62b的省略图示的贯通孔而向右锁扣设置部62b的下方突出,并由此而被固定于右锁扣设置部62b。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内板20的一部分即内侧接合部36的延伸部84来加强车辆用发动机罩1的左锁扣25b与右锁扣27b之间的区域从而提高该区域的变形阻力。因此,能够在抑制车辆用发动机罩1的制造成本以及重量的增大的同时,充分确保车辆用发动机罩1的左锁扣25b与右锁扣27b之间的中央部附近的拉伸刚性、耐冲击性以及行人保护性能。
具体而言,在车辆用发动机罩中,为了加强从锁扣起后方的区域而通常在外板与内板之间设置凹陷加强件。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发动机罩1中,作为内板20的一部分的从内板20的底部34突出的内侧接合部36具有:主体部82,其配置于左锁扣25b以及右锁扣27b的后方且与外板10的背面10c接合;以及延伸部84,其从主体部82向前方延伸且配置于左锁扣25b与右锁扣27b之间,并与外板10的背面10c接合。因此,能够代替凹陷加强件而通过内板20的一部分即主体部82及延伸部84来加强左锁扣25b及右锁扣27b的后方的区域以及左锁扣25b与右锁扣27b之间的区域。因此,能够省略凹陷加强件,因此能够抑制车辆用发动机罩1的制造成本以及重量的增大。
并且,左锁扣25b与右锁扣27b之间的区域通过延伸部84而得到加强,从而能够提高该区域的变形阻力。其结果是,能够充分地确保车辆用发动机罩1的左锁扣25b与右锁扣27b之间的中央部附近的拉伸刚性以及耐冲击性。
另外,即使在车辆用发动机罩1的左锁扣25b与右锁扣27b之间的区域的变形阻力较小的情况下,在左锁扣25b与右锁扣27b之间的中央部附近发生来自上方的碰撞时,所述中央部附近的区域立刻向下方变形并与发动机等内置物相碰,从而无法继续向下方变形,其结果是,无法充分地吸收碰撞的冲击。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发动机罩1中,如前述那样,能够提高左锁扣25b与右锁扣27b之间的区域的变形阻力,因此即使对左锁扣25b与右锁扣27b之间的中央部附近赋予由碰撞带来的冲击,该中央部附近的区域不会立即变形至与发动机等内置物相碰,能够充分地吸收冲击。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发动机罩1中,能够充分地确保所述中央部附近的行人保护性能、即所述中央部附近的冲击的吸收性能。
另外,无论主体部82的结构如何,通过从主体部82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84来提高左锁扣25b与右锁扣27b之间的区域的变形阻力的本实施方式的技术都能够应用。因此,不会对配置有主体部82的、比左锁扣25b以及右锁扣27b靠后侧(比车辆用发动机罩1的前端部附近靠后侧)的较宽的区域中的车辆用发动机罩1的刚性、行人保护性能等性能带来任何负面影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缓和变形阻力变得过高的主体部82的前侧左拐角部91附近以及前侧右拐角部92附近的变形阻力,从而确保该前侧左拐角部91附近以及前侧右拐角部92附近的车辆用发动机罩1的行人保护性能。
具体而言,无论锁扣的配置如何,主体部82的前侧左拐角部91附近的变形阻力以及主体部82的前侧右拐角部92附近的变形阻力本就较高,但由于在与前侧左拐角部91相邻的位置设置与车辆主体卡合的左锁扣25b,且在与前侧右拐角部92相邻的位置设置与车辆主体卡合的右锁扣27b,从而存在前侧左拐角部91附近的变形阻力以及前侧右拐角部92附近的变形阻力变得过高、而在该前侧左拐角部91附近以及前侧右拐角部92附近无法确保行人保护性能的可能性。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体部82中的配置于左锁扣25b后方的主体部左前壁部86设置贯穿该主体部左前壁部86的左开口部86a,且在主体部82中的配置于右锁扣27b后方的主体部右前壁部87设置贯穿该主体部右前壁部87的右开口部87a,因此能够如前述那样缓和变得过高的前侧左拐角部91附近的变形阻力以及前侧右拐角部92附近的变形阻力。其结果是,能够确保前侧左拐角部91附近以及前侧右拐角部92附近的车辆用发动机罩1的行人保护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主体部左前壁部86的左开口部86a的下缘在该主体部左前壁部86中位于比前侧底部62靠上侧的位置,设置于主体部右前壁部87的右开口部87a的下缘在该主体部右前壁部87中位于比前侧底部62靠上侧的位置。即,左开口部86a仅设置在主体部左前壁部86内而并不会到达前侧底部62,另外,右开口部87a仅设置在主体部右前壁部87内而并不会到达前侧底部62。因此,能够防止位于主体部82的外侧(前侧)且接近车辆用发动机罩1的外周的前侧底部62的刚性的降低,其结果是,能够防止车辆用发动机罩1的刚性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体部82的主体部左前壁部86设置的左开口部86a并非设置于主体部左前壁部86中的左右两端的弯曲的部分而是设置于呈直线延伸的部分,因此能够在内板20的成形时在主体部左前壁部86容易地形成左开口部86a。另外,在主体部82的主体部右前壁部87设置的右开口部87a并非设置于主体部右前壁部87中的左右两端的弯曲的部分而是设置于呈直线延伸的部分,因此能够在内板20的成形时在主体部右前壁部87容易地形成右开口部87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防止制造成本的增大的同时提高在左接合片37附近以及右接合片38附近的车辆用发动机罩1的拉伸刚性以及耐冲击性。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外板10的背面10c接合的左接合片37以及右接合片38分别从下侧支承外板10,因此能够提高该左接合片37附近以及右接合片38附近的车辆用发动机罩1的拉伸刚性以及耐冲击性。并且,左接合片37从主体部左前壁部86中位于左开口部86a的上侧的部分起连续地设置并从左开口部86a的上缘朝向外板10延伸,右接合片38从主体部右前壁部87中位于右开口部87a的上侧的部分起连续地设置并从右开口部87a的上缘朝向外板10延伸。因此,能够在对板材进行加工而形成内板20时,对于所述板材中位于主体部左前壁部86的左开口部86a的内侧的部分和位于主体部右前壁部87的右开口部87a的内侧的部分,能够在将它们的一端与左右的开口部86a、87a的上缘相连的状态下将它们各自的周围切开,将这些部分在左右的开口部86a、87a的上缘的位置处分别折起从而形成左接合片37以及右接合片38。因此,能够以不另外追加构件的方式设置左接合片37以及右接合片38,因此能够防止车辆用发动机罩1的制造成本的增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接合片37与主体部左前壁部86中的左开口部86a的上侧的部分之间的弯曲部105设置有形状冻结加强筋37c,因此能够在从上方对外板10中接合有左接合片37的部位附近施加外力的情况下抑制左接合片37以弯曲部105的内侧的角度扩大的方式发生变形的情况。因此,能够良好地维持左接合片37附近的车辆用发动机罩1的拉伸刚性。另外,由于右接合片38也与左接合片37同样地构成,因此也能够良好地维持右接合片38附近的车辆用发动机罩1的拉伸刚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延伸部左侧壁部101的后端部到主体部左前壁部86的右端部为止的部分101a随着朝向后方而朝向左方且呈以接线方向连续地变化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另外,从延伸部右侧壁部102的后端部到主体部右前壁部87的左端部为止的部分102a随着朝向后方而朝向右方且呈以接线方向连续地变化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因此,能够提高从延伸部左侧壁部101的后端部到主体部左前壁部86的右端部为止的部分101a的针对来自上方的载荷的变形阻力,并且能够防止在以接线方向断续地变化的方式弯折该部分101a那样的情况下,应力集中于弯折部位而该部分101a破损那样的情况。另外,同样地,能够提高从延伸部右侧壁部102的后端部到主体部右前壁部87的左端部为止的部分102a的针对来自上方的载荷的变形阻力,并且能够防止该部分102a由于应力集中而破损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延伸部前壁部100的倾斜角度α设定为40°以上且60°以下的范围内的规定的角度的情况下,能够比较容易地成形延伸部84,并且能够确保适度的拉伸刚性。在延伸部前壁部100的倾斜角度α大于60°的情况下,存在在延伸部84的成形时产生不良情况的可能性。另外,在延伸部前壁部100的倾斜角度α小于40°的情况下,与延伸部前壁部100的上端相连的延伸部接合部103的前端的位置变得过于靠后侧从而使得与外板10的背面10c接合的延伸部接合部103的上表面的面积变得过小。其结果是,存在无法充分地确保通过将延伸部接合部103接合于背面10c而被延伸部84加强的外板10的拉伸刚性的可能性。
本发明中的车辆用发动机罩并非必须限定于前述那样。例如,本发明中的车辆用发动机罩也能够采用以下那样的结构。
对于内板的内侧接合部,除了在左右的锁扣之间从主体部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以外,也可以具有在左右的锁扣更靠左右两外侧处分别从主体部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在图5中,示出了采用这样的结构的第一变形例中的车辆用发动机罩的内板20。
第一变形例中的内板20的内侧接合部36具有主体部82、中央延伸部115、左侧延伸部116、以及右侧延伸部118。
中央延伸部115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延伸部84相同的结构,该中央延伸部115经由包含腻子胶粘剂的接合材料112与外板10的背面10c(在图5中未图示,参照图3以及图4)接合。在该第一变形例中,中央延伸部115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延伸部。
左侧延伸部116在左锁扣25b的左侧的位置处从主体部82向前方延伸,且与中央延伸部115同样地经由接合材料112与外板10的背面10c接合。
右侧延伸部118在右锁扣27b的右侧的位置处从主体部82向前方延伸,且与中央延伸部115同样地经由接合材料112与外板10的背面10c接合。
第一变形例中的内板20的以上的结构以外与所述实施方式中的内板20相同。
在该第一变形例中,在左锁扣25b与右锁扣27b之间的区域中,外板10通过中央延伸部115而被加强,除此以外,在左锁扣25b的左外侧的区域中,外板10通过左侧延伸部116而被加强,且在右锁扣27b的右外侧的区域中,外板10通过右侧延伸部118而被加强。因此,能够在车辆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上的更宽的范围内提高车辆用发动机罩1的前端部附近的区域的拉伸刚性以及耐冲击性。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由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凹陷构成的加强筋部96设置于主体部顶壁部95以提高内板20的主体部82的主体部顶壁部95的刚性,但也可以采用与加强筋部96不同的各种形状的构件以提高主体部顶壁部95的刚性。
例如,在图6中,示出了将倒圆锥台状(研钵状)的多个凹部122设置于主体部顶壁部95以提高主体部顶壁部95的刚性的第二变形例中的车辆用发动机罩的内板20。在该第二变形例的内板20中,6个凹部122隔开间隔地设置于主体部顶壁部95。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内板20的主体部顶壁部95设置的多个加强筋部96的数量、配置可以进行各种变更,在第二变形例中,在内板20的主体部顶壁部95设置的多个凹部122的数量、配置也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另外,也可以将与加强筋部96、凹部122不同的已知的各种形状的凹陷设置于主体部顶壁部95以提高主体部顶壁部95的刚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上述第一变形例以及上述第二变形例中,也可以省略从在主体部82的主体部左前壁部86设置的左开口部86a的上缘延伸的左接合片37以及从在主体部82的主体部右前壁部87设置的右开口部87a的上缘延伸的右接合片38。并且,也可以省略左开口部86a以及右开口部87a。

Claims (5)

1.一种车辆用发动机罩,其中,
所述车辆用发动机罩具备:
外板;
内板,其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外板的下方;以及
一对锁扣,其设置于所述内板,且配置为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彼此分离,
所述内板包括:外侧接合部,其在所述内板的外周与所述外板接合;底部,其在所述外侧接合部的内侧与所述外板分离;以及内侧接合部,其在所述外侧接合部的内侧从所述底部朝向所述外板突出,且与所述外板接合,
所述内侧接合部具有:主体部,其配置于所述一对锁扣的后方且与所述外板接合;以及延伸部,其以从所述主体部向前方延伸的方式配置于所述一对锁扣之间,且与所述外板接合,
所述主体部包括:主体部接合部,其以沿着所述外板的方式配置且与所述外板接合;一对主体部侧壁部,其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分开配置于所述主体部接合部的两侧且将车辆左右方向上的所述主体部接合部的两端部与所述底部连接;一对主体部前壁部,其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分开配置于所述延伸部的两侧且将所述主体部接合部的前端部与所述底部连接;以及一对前侧拐角部,其将车辆左右方向上的所述一对主体部前壁部各自的外侧端部与所述一对主体部侧壁部各自的对应的前端部连接,
在所述一对主体部前壁部分别设置有开口部,
所述内板具有分别从所述一对主体部前壁部起连续地设置的一对接合片,所述一对接合片从设置于所述一对主体部前壁部的所述开口部的缘部起分别朝向所述外板延伸,且分别与所述外板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发动机罩,其中,
所述延伸部包括:延伸部接合部,其以沿着所述外板的方式配置且与所述外板接合;以及一对延伸部侧壁部,其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分开配置于所述延伸部接合部的两侧且将车辆左右方向上的所述延伸部接合部的两端部与所述底部连接,
所述一对延伸部侧壁部分别具有与车辆左右方向上的所述一对主体部前壁部各自的内侧端部连接的后端部,
从一方的所述延伸部侧壁部的所述后端部到与该一方的所述延伸部侧壁部的所述后端部连接的一方的所述主体部前壁部的所述内侧端部为止的部分、以及从另一方的所述延伸部侧壁部的所述后端部到与该另一方的所述延伸部侧壁部的所述后端部连接的另一方的所述主体部前壁部的所述内侧端部为止的部分分别呈弯曲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发动机罩,其中,
分别设置于所述一对主体部前壁部的所述开口部的下缘在设置有该开口部的所述主体部前壁部中位于比所述底部靠上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发动机罩,其中,
在由所述接合片的所述缘部侧的下端部、以及所述主体部前壁部中的位于所述开口部的上侧的部分形成的弯曲部,设置有形状冻结加强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发动机罩,其中,
在由所述接合片的所述缘部侧的下端部、以及所述主体部前壁部中的位于所述开口部的上侧的部分形成的弯曲部,设置有形状冻结加强筋。
CN202010359732.5A 2019-06-11 2020-04-29 车辆用发动机罩 Active CN1120651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8612 2019-06-11
JP2019108612A JP7222816B2 (ja) 2019-06-11 2019-06-11 車両用フード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65179A CN112065179A (zh) 2020-12-11
CN112065179B true CN112065179B (zh) 2022-04-22

Family

ID=736560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59732.5A Active CN112065179B (zh) 2019-06-11 2020-04-29 车辆用发动机罩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391805A1 (zh)
JP (1) JP7222816B2 (zh)
CN (1) CN11206517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912341B2 (en) * 2019-01-10 2024-02-27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Automobile hood
US11884332B2 (en) * 2019-01-10 2024-01-30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Automobile hood
US11286005B2 (en) * 2019-09-03 2022-03-29 Honda Motor Co., Ltd. Hood frame reinforcement for deflection mitigation
US20230112540A1 (en) * 2020-03-30 2023-04-13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Automobile hood
JP7355727B2 (ja) 2020-12-25 2023-10-03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車両用フード構造
JP2022158336A (ja) * 2021-04-01 2022-10-17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自動車用フード構造
FR3122636A1 (fr) * 2021-05-05 2022-11-11 Psa Automobiles Sa Doublure de capot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FR3137046A1 (fr) * 2022-06-22 2023-12-29 Psa Automobiles Sa Capot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et véhicule automobile comportant un tel capot
CN115042872B (zh) * 2022-06-28 2024-03-12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盖内板及车辆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80053711A (ko) * 2006-12-11 2008-06-1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케이블 연결장치
KR20090007986A (ko) * 2007-07-16 2009-01-2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 후드 릴리즈핸들장치
EP2149659B1 (de) * 2008-08-01 2015-06-03 Audi AG Verriegelungsvorrichtung für schwenkbar angelenkte Frontklappen
CN105696886A (zh) * 2014-12-16 2016-06-22 保时捷股份公司 用于车辆舱盖的解锁装置
CN106043455A (zh) * 2012-10-01 2016-10-26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车辆用发动机罩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66933B2 (ja) * 2000-09-22 2008-10-1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5542083B2 (ja) * 2011-03-31 2014-07-09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車両用フード
JP6434244B2 (ja) * 2014-07-18 2018-12-05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US9868472B2 (en) * 2014-09-19 2018-01-16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Bonnet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JP6692253B2 (ja) * 2016-03-31 2020-05-13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車両用フード
JP2018167665A (ja) * 2017-03-29 2018-11-01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車両用フード、車両用フードのインナパネルに装着されるストライカアッシー、および車両用フード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80053711A (ko) * 2006-12-11 2008-06-1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케이블 연결장치
KR20090007986A (ko) * 2007-07-16 2009-01-2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 후드 릴리즈핸들장치
EP2149659B1 (de) * 2008-08-01 2015-06-03 Audi AG Verriegelungsvorrichtung für schwenkbar angelenkte Frontklappen
CN106043455A (zh) * 2012-10-01 2016-10-26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车辆用发动机罩板
CN105696886A (zh) * 2014-12-16 2016-06-22 保时捷股份公司 用于车辆舱盖的解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391805A1 (en) 2020-12-17
CN112065179A (zh) 2020-12-11
JP7222816B2 (ja) 2023-02-15
JP2020199904A (ja) 2020-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65179B (zh) 车辆用发动机罩
EP1676752B1 (en) Bumper beam structure having support walls for center gusset
JP5487194B2 (ja) 車両用ドア
JP5761212B2 (ja) 車両用フード構造
EP2910456B1 (en) Opening/closing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
KR20080052754A (ko) 차량의 카울 사이드부 보강구조
CN110949529A (zh) 车辆的侧部车体构造
JP4383425B2 (ja) 車両用フード構造
JP4718232B2 (ja) バックドア構造
JP4989443B2 (ja) 車体側部構造
CN111776077A (zh) 用于车辆的前柱结构
CN111746660B (zh) 前围上盖板构造
JP2000355219A (ja) ドアベルトライン構造
JP7260377B2 (ja) 車両用フード
JP6974914B2 (ja) 車両構造
US10858045B2 (en) Center pillar structure
JP4200941B2 (ja) 車両用フード構造
JP5076751B2 (ja) 自動車のセンターピラー構造
CN112677923B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JP5988138B2 (ja) 車両の内装部材の合わせ部構造
JP7467879B2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4466993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3956892B2 (ja) 車両のエンジンフード構造
CN214565132U (zh) 用于车身的后部的结构
JP2023057251A (ja) フードインナパネル及び車両用フー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