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42024B - 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42024B
CN111942024B CN202010402768.7A CN202010402768A CN111942024B CN 111942024 B CN111942024 B CN 111942024B CN 202010402768 A CN202010402768 A CN 202010402768A CN 111942024 B CN111942024 B CN 1119420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ct
irradiator
gas inlet
print head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0276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42024A (zh
Inventor
堀直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9420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420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420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420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77Cooling or ventilat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08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dealing with thermal variations, e.g. cooling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印刷装置。配置于印刷头下游的电路单元具有:电路基板;罩部,包围与支承印刷介质的支承部相对的相对面且收纳电路基板;第一气体流入口,形成于罩部的第一面;以及第一管道,形成于第一面且与第一气体流入口连通,能够将电路单元支撑为向接近支承部的第一方向和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动的滑动机构具有:固定框架,支承电路单元;第二气体流入口,形成于固定框架,且形成于在电路单元位于接近支承部的第一位置时与第一气体流入口相对的位置;以及第二管道,形成于固定框架且与第二气体流入口连通,在电路单元位于第一位置时,通过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接合而形成使第一气体流入口与第二气体流入口连通的第三管道。

Description

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喷出液体而进行印刷的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在向印刷介质喷出油墨等液体而进行印刷的印刷装置中,随着由印刷头喷出液体而产生雾气,并且雾气会在装置内漂浮。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在保持用于驱动印刷头的电路基板的罩部框架的内部,通过在与电路基板接触的散热板与形成有罩部框架的空气流的供给口以及排出口的范围之间设置壁部,减少空气流中包含的雾气附着到电路基板的情况(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989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印刷装置中,需要下更多工夫以保护电路基板使其免受雾气影响,并不限于基于上述文献1那样的电路基板、散热板和供给口等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结构。另外,应当予以保护以免受雾气影响的电路基板不限于用于驱动印刷头的电路基板。
印刷装置具备:支承部,支承印刷介质;印刷头,配置在与所述支承部相对的位置,且向所述印刷介质喷出液体;电路单元,配置在与所述支承部相对且在所述印刷介质的输送路径上比所述印刷头靠下游的位置;以及滑动机构,将所述电路单元支承为能够向接近所述支承部的方向即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即第二方向移动,
所述电路单元具有:电路基板;罩部,包围与所述支承部相对的相对面,且在所述罩部的内侧收纳所述电路基板;第一气体流入口,形成于所述罩部的第一面;以及第一管道,形成于所述第一面,且与所述第一气体流入口连通,
所述滑动机构具有:固定框架,固定于所述印刷装置内,且支承所述电路单元;第二气体流入口,形成于所述固定框架,且形成于在所述电路单元位于接近所述支承部的第一位置时与所述第一气体流入口相对的位置;以及第二管道,形成于所述固定框架,且与所述第二气体流入口连通,
在所述电路单元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通过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二管道接合而形成使所述第一气体流入口与所述第二气体流入口连通的第三管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印刷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2是UV照射器以及滑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位于第一位置的UV照射器与滑动机构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4是表示第一管道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二管道的立体图。
图6A是表示UV照射器不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的图,图6B是表示UV照射器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的图。
图7是包括UV照射器的部分范围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在滑动机构的外侧设置有壁部的状态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印刷装置;3…处理部;6、6a、6b、6c、6d、6e、6f…印刷头;10…框体;30…转动鼓;37、37a、37b、37c…UV照射器;50…相对面;52…罩部;53…电路基板;54…第一面;55…第一气体流入口;60…移动框架;70、71…滑轨;80…第一固定框架;81…第二固定框架;82…第二气体流入口;90…第一管道;100…第二管道;110…海绵;120…第三管道;130、131…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附图仅仅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示例。由于附图为示例,所以会存在形状或比率不准确、没有相互匹配或者省略一部分的情况。
1.印刷装置的概略结构
图1是表示印刷装置1的结构的概略图。也可以将印刷装置1称为喷墨打印机、液体喷出装置、图像记录装置等。在各图中,为了掌握装置各部分的配置关系,示出基于X、Y、Z方向的XYZ正交坐标系。将图1中的从左向右的方向设为X方向,将图1中的从纸面的进深(后方)朝向近前(前方)的方向设为Y方向,将铅直向上设为Z方向。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具备送出轴20以及卷绕轴40,在送出轴20以及卷绕轴40卷绕为卷筒状的一张片材S沿着输送路径Pc架设。
片材S是印刷介质。对于片材S,向从送出轴20朝向卷绕轴40的输送方向Ds输送的同时施加印刷。输送方向Ds是沿着输送路径Pc的方向。在图1的例中,由于输送路径Pc是由多个直线、曲线组合而形成的,所以输送方向Ds在输送路径Pc的各位置是不同的。片材S的种类大致分为纸类和膜类。若列举具体例,则纸类中有优质纸、铸涂纸、铜板纸、涂布纸等,膜类有合成纸、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P(Polypropylene,聚丙烯)等。
印刷装置1大致具备:送出部2,从送出轴20送出片材S;处理部3,对从送出部2送出的片材S实施印刷;以及卷绕部4,用卷绕轴40卷绕被处理部3实施印刷后的片材S。在X方向上排列的送出部2、处理部3以及卷绕部4被收纳于印刷装置1的框体10。在输送路径Pc上,送出部2相对于处理部3以及卷绕部4位于上游。另外,在输送路径Pc上,卷绕部4相对于送出部2以及处理部3位于下游。下面,将输送路径Pc上的上游、下游简单标记为上游、下游。
送出部2具有:送出轴20,卷绕有片材S的端部;以及从动辊21,卷绕从送出轴20抽出来的片材S。通过送出轴20在图1的纸面上顺时针旋转,卷绕在送出轴20的片材S经由从动辊21而向处理部3送出。处理部3用转动鼓30支承从送出部2送出的片材S,并且通过沿着转动鼓30的外周面配置的处理单元PU而适当地进行处理,从而在片材S上印刷图像。在处理部3中,在转动鼓30的X方向上的两端附近设置有前驱动辊31和后驱动辊32。从前驱动辊31向后驱动辊32输送的片材S被转动鼓30支承。
通过前驱动辊31在图1的纸面上顺时针旋转,将从送出部2送出的片材S向下游输送。针对前驱动辊31设置有夹持辊31n。夹持辊31n通过抵接于片材S而在其与前驱动辊31之间夹入片材S。由此,确保前驱动辊31与片材S之间的摩擦力,可靠地执行前驱动辊31对片材S的输送。
转动鼓30是具有与Y方向平行的中心线的圆筒形状的鼓。在图1的例中,转动鼓30相当于支承印刷介质的“支承部”。也将支承印刷介质的支承部称为台板。转动鼓30具有穿过该圆筒形状的中心线而在轴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300。转动轴300被未图示的支承机构支承为能够转动,转动鼓30以转动轴300为中心转动。在这样的转动鼓30的外周面上卷绕从前驱动辊31向后驱动辊32输送的片材S。转动鼓30受到其与片材S之间的摩擦力而在片材S的输送方向Ds上进行从动旋转,同时支承片材S。
在处理部3中,在向转动鼓30卷绕的片材S的范围的两端设置有使片材S折回的从动辊33、34。从动辊33在前驱动辊31与转动鼓30之间卷绕片材S,使片材S折回。另一方面,从动辊34在转动鼓30与后驱动辊32之间卷绕片材S,使片材S折回。通过像这样在转动鼓30的上游以及下游的各个位置使片材S折回,能够确保片材S卷绕到转动鼓30的范围较长。
后驱动辊32卷绕从转动鼓30经由从动辊34而被输送过来的片材S。然后,通过后驱动辊32在图1的纸面上顺时针旋转,将片材S向卷绕部4输送。针对后驱动辊32设置有夹持辊32n。夹持辊32n通过抵接于片材S而在其与后驱动辊32之间夹入片材S。由此,确保后驱动辊32与片材S之间的摩擦力,可靠地执行后驱动辊32对片材S的输送。
处理单元PU具备多个印刷头6以及多个UV照射器37。在区分每个印刷头6时,适当地使用附图标记6a、6b、6c、6d、6e、6f。同样地,在区分每个UV照射器37时,适当地使用附图标记37a、37b、37c。另外,处理单元PU具备滑架36。滑架36搭载有印刷头6a、6b、6c、6d、6e、6f以及UV照射器37a、37b。
多个印刷头6以及多个UV照射器37被配置为沿着转动鼓30的外周而与转动鼓30的外周面相对。在图1中,印刷头6a、6b、6c、6d、6e、6f以及UV照射器37a、37b、37c以转动鼓30的转动轴300为基准配置为放射状。例如,印刷头6a、6b、6c、6d、6e、6f依次对应于白色(W)、青色(C)、品红色(M)、黄色(Y)、黑色(K)、透明(CL),能够通过喷墨方式喷出对应颜色的油墨。印刷头6在与转动鼓30的外周面相对的相对面上具有未图示的喷嘴,从喷嘴喷出作为液体的油墨。也可以将印刷头6称为喷墨头、喷液头等。通过由各印刷头6喷出油墨,在转动鼓30所支承的片材S上印刷彩色图像。
作为各印刷头6使用的油墨,使用受到紫外线的照射而固化的UV(Ultra violet,紫外线)油墨。也将UV油墨称为光固化性油墨。为了使着落于片材S的油墨固化而使其定影在片材S上,设置有UV照射器37。UV照射器37从与转动鼓30的外周面相对的相对面照射紫外线。在图1的例中,在印刷头6a与印刷头6b之间配置有UV照射器37a,在印刷头6e与印刷头6f之间配置有UV照射器37b。因此,在从印刷头6a向片材S喷出的W油墨被C、M、Y、K、CL的各油墨叠加之前,受到来自UV照射器37a的紫外线而固化。另外,在从印刷头6b、6c、6d、6e向片材S喷出的C、M、Y、K的各油墨被CL油墨叠加之前,受到来自UV照射器37b的紫外线而固化。
在图1的例中,在滑架36的左右的规定位置配置有与Y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导轨35,滑架36架设于两根导轨35。因此,搭载于滑架36的印刷头6a、6b、6c、6d、6e、6f以及UV照射器37a、37b能够通过滑架36而与Y方向平行地移动。
在处理部3中,在印刷头6f下游配置有UV照射器37c。因此,从印刷头6f向片材S喷出的CL油墨受到来自UV照射器37c的紫外线而固化。UV照射器37c未搭载于滑架36。UV照射器37c相当于“第一照射器”,UV照射器37c以外的UV照射器37a、37b相当于“第二照射器”。UV照射器37c是“电路单元”的一例。
被处理部3施加印刷后的片材S通过后驱动辊32向卷绕部4输送。卷绕部4除了具有卷绕片材S的端部的卷绕轴40以外,还具有在卷绕轴40与后驱动辊32之间卷绕片材S的从动辊41。通过卷绕轴40在图1的纸面上顺时针旋转,从后驱动辊32输送过来的片材S经由从动辊41而卷绕在卷绕轴40。
为了输送片材S而在输送路径Pc的途中设置的辊的数量、配置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方式。另外,处理部3用于印刷的油墨的颜色也不限定于上述颜色。
2.UV照射器以及滑动机构的说明
接下来,对与UV照射器37c、UV照射器37c相关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通过从前方(纸面近前)观察的分解立体图来表示UV照射器37c以及将UV照射器37c支承为能够滑动移动的滑动机构的结构。
图3表示位于第一位置的UV照射器37c与滑动机构的位置关系。
UV照射器37c具有与转动鼓30相对的相对面50。相对面50上设置有用于照射紫外线的光源51。光源51例如是LED。UV照射器37c的除相对面50之外的面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被罩部52覆盖。即,罩部52是UV照射器37c的框体,被配置为与相对面50连接并包围相对面50。
在图2中,通过虚线表示罩部52内的结构的一部分。如图2所示,罩部52内收纳有电路基板53。电路基板53是用于驱动光源51的基板,安装有光源51的驱动所需的各种电子部件所形成的电路。在UV照射器37c中,构成罩部52的各面相当于相对面50的侧面。在这些侧面中,将在Y方向上相对的面54、56称为第一面54、第二面56。在图2的例中,第一面54是罩部52的前侧面,第二面56是罩部52的后侧面。
为了冷却在驱动光源51时发热的电路基板53,罩部52具有作为贯通孔的气体流入口55以及气体流出口57。气体流入口55形成于第一面54,气体流出口57形成于第二面56。电路基板53通过从气体流入口55流入罩部52内的空气而被冷却。然后,罩部52内的空气从气体流出口57向罩部52外流出。虽然在图2中省略了图示,但是与气体流入口55对应地设置有用于将冷却用的空气向罩部52内吸入的吸气风扇58,并且与气体流出口57对应地设置有用于将空气向罩部52外排出的排气风扇59。关于吸气风扇58以及排气风扇59可参照图3、图7和图8。
下面,将气体流入口55标记为“第一气体流入口55”,以与后述的气体流入口82相区分。
UV照射器37c搭载于移动框架60。移动框架60例如通过对金属板等进行弯折加工而形成。移动框架60包括:从下方支承UV照射器37c的底部61和从底部61的端部立起的第一框架壁62及第二框架壁63。在UV照射器37c搭载于移动框架60的状态下,第一框架壁62位于罩部52的第一面54的前方而与第一面54相对。另外,在UV照射器37c搭载于移动框架60的状态下,第二框架壁63位于罩部52的第二面56的后方而与第二面56相对。
如图2所示,第一框架壁62具有向外侧突出的凸部64,第二框架壁63具有向外侧突出的凸部65。更详细而言,凸部64是从第一框架壁62向前方突出的部位,凸部65是从第二框架壁63向后方突出的部位。UV照射器37c在搭载于这样的移动框架60的状态下相对于移动框架60被固定。
在图2中,附图标记70、71表示在与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平行的方向上为长条的滑轨。第一方向D1是UV照射器37c接近转动鼓30的方向,第二方向D2是第一方向D1的反方向。在图的例子中,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与X方向平行。但是,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也可以相对于X方向倾斜。
滑轨70是使凹部朝向移动框架60的第一框架壁62的状态下固定于第一固定框架80的导轨。滑轨71是使凹部朝向移动框架60的第二框架壁63的状态下固定于第二固定框架81的导轨。在图2中,用虚线表示被第一固定框架80遮住的滑轨70。
图2中表示了第一固定框架80以及第二固定框架81的一部分。将第一固定框架80以及第二固定框架81统称为固定框架。滑轨70、71可以被理解为是固定框架的一部分。固定框架例如由金属板等形成,并固定于印刷装置1的框体10内。更详细而言,第一固定框架80位于移动框架60的第一框架壁62的前方而与第一面54以及第一框架壁62相对。另外,第二固定框架81位于移动框架60的第二框架壁63的后方而与第二面56以及第二框架壁63相对。第一固定框架80与第二固定框架81可以是相互分离的部件,也可以是以部分相连的部件。
第一框架壁62的凸部64嵌合于滑轨70的凹部,第二框架壁63的凸部65嵌合于滑轨71的凹部。由此,搭载有UV照射器37c的移动框架60被滑轨70、71限制而能够进行向第一方向D1的移动以及向第二方向D2的移动。
下面,将搭载有UV照射器37c的移动框架60的移动简单记载为UV照射器37c的移动。UV照射器37c的移动可以通过电机等的动力而实现,也可以以基于用户的手动方式而实现。通过UV照射器37c向第一方向D1移动,相对面50接近转动鼓30。将接近转动鼓30直到相对面50与转动鼓30的间隙成为规定距离时的UV照射器37c的位置称为“第一位置”。图1所示的UV照射器37c可以被理解为位于第一位置。另外,图3所示的UV照射器37c也位于第一位置。
UV照射器37c在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使光源51驱动而从光源51照射紫外线。UV照射器37c不会从第一位置再向第一方向D1移动。用于禁止UV照射器37c超过第一位置而向第一方向D1移动的止动件可以设置于移动框架60、滑轨70、71等,对此未进行图示。通过使位于第一位置的UV照射器37c向第二方向D2移动,能够使UV照射器37c与转动鼓30分开。例如,为了进行UV照射器37c的维护、使片材S通过输送路径Pc的作业,使UV照射器37c向第二方向D2移动。
这样的具有凸部64、65的移动框架60以及具有滑轨70、71的固定框架构成“滑动机构”,能够将电路单元支承为向接近支承部的方向即第一方向D1和作一方向D1的反方向即第二方向D2移动。此外,构成支承作为移动体的电路单元的滑动机构的凸部和凹部的配置也可以与上述方式相反。即,也可以为,相当于作为凹部的滑轨的结构设置于移动体或者移动框架,嵌合于所述凹部的凸部设置于固定框架。
在图3中,以从前方进行观察的视角来表示第一固定框架80的一部分以及位于第一固定框架80后方的移动框架60以及UV照射器37c。在图3中,关于被第一固定框架80遮住的移动框架60、UV照射器37c,用双点划线表示移动框架60,用虚线表示UV照射器37c。另外,在图3中,省略了第一固定框架80所具有的滑轨70的图示。
第一固定框架80形成有作为贯通孔的气体流入口82。下面,将气体流入口82标记为“第二气体流入口82”。从图3可知,第二气体流入口82形成于第一固定框架80的在UV照射器37c位于第一位置时与第一气体流入口55相对的位置。
3.管道的说明
接下来,对与第一气体流入口55对应地设置的管道进行说明。UV照射器37c的罩部52具有与第一气体流入口55连通的第一管道90。另外,滑动机构的固定框架具有与第二气体流入口82连通的第二管道100。
图4通过从前方观察的立体图表示第一管道90。第一管道90具有凸缘91以及从凸缘91立设的壁92、93、94、95。第一管道90例如通过金属板等而形成。凸缘91是与罩部52的第一面54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的面,且安装于第一面54。在凸缘91的中央部形成有与第一气体流入口55连通的孔,壁92、93、94、95包围该孔的周围。在壁92、93、94、95中,壁92与壁93相对,壁94与壁95相对。壁92在第一方向D1上位于比壁93更接近转动鼓30的位置。在壁92、93、94、95中,壁94位于上方,壁95位于下方。为了便于说明,将壁92称为第一管道左壁92,将壁93称为第一管道右壁93,将壁94称为第一管道上壁94,将壁95称为第一管道下壁95。
如图4所示,第一管道右壁93与构成第一管道90的其他第一管道左壁92、第一管道上壁94、第一管道下壁95相比从凸缘91突出的程度、即距凸缘91的高度更高。这样的第一管道90可以是如上所述安装于与UV照射器37c的罩部52的第一气体流入口55连通的位置的部件,也可以是在与第一气体流入口55连通的位置与罩部52一体成形的罩部52的部位。第一管道90当然能够与UV照射器37c一起向第一方向D1、第二方向D2移动。
图5通过从后方观察的立体图表示第二管道100。第二管道100具有凸缘101和从凸缘101立设的壁102、103、104、105。第二管道100例如通过金属板等而形成。凸缘101是与第一固定框架80的面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的面,且安装于第一固定框架80的与罩部52的第一面54相对的面。在凸缘101的中央部形成有与第二气体流入口82连通的孔,壁102、103、104、105包围该孔的周围。在壁102、103、104、105中,壁102与壁103相对,壁104与壁105相对。壁102在第一方向D1上位于比壁103更靠近转动鼓30的位置。在壁102、103、104、105中,壁104位于上方,壁105位于下方。为了便于说明,将壁102称为第二管道左壁102,将壁103称为第二管道右壁103,将壁104称为第二管道上壁104,将壁105称为第二管道下壁105。
如图5所示,第二管道右壁103与构成第二管道100的其他第二管道左壁102、第二管道上壁104、第二管道下壁105相比从凸缘101突出的程度、即距凸缘101的高度更低。这样的第二管道100可以是如上所述安装于与第一固定框架80的第二气体流入口82连通的位置的部件,也可以是在与第二气体流入口82连通的位置与第一固定框架80一体成形的第一固定框架80的部位。
图6A以及图6B分别以从前方观察的视角来表示第一管道90以及第二管道100的形状。其中,图6A表示UV照射器37c位于在第二方向D2上比第一位置更远的位置的状态,图6B表示UV照射器37c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在图6A、6B中示出:第一管道90的第一管道左壁92、第一管道右壁93、第一管道上壁94、第一管道下壁95以及第二管道100的第二管道左壁102、第二管道右壁103、第二管道上壁104、第二管道下壁105分别具有一定程度的厚度。另外,在图6A、6B中,省略了第一管道90的凸缘91以及第二管道100的凸缘101的图示。
从图6A可知,在UV照射器37c不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第一管道90与第二管道100不连通。通过从图6A所示的状态开始UV照射器37c向第一方向D1移动而到达第一位置,如图6B所示,第一管道90与第二管道100连通。详细而言,随着UV照射器37c向第一方向D1移动,在第二管道100的内侧收纳第一管道90的一部分,由此第一管道90与第二管道100接合。接合是指关联配合,例如包括连接、重合、接触等含义。
在图4所示的第一管道90中,标注斜线的部分是第一管道90中与第二管道100接合的“第一接合部”。即,第一管道左壁92的外表面的前端部92a、第一管道右壁93的内表面的前端部93a、第一管道上壁94的外表面的前端部94a属于第一接合部。另外,虽然在图4中没有示出,但是第一管道下壁95的外表面的前端部也属于第一接合部。
在图5所示的第二管道100中,标注斜线的部分是第二管道100中与第一管道90接合的“第二接合部”。即,第二管道左壁102的内表面的前端部102a、第二管道右壁103的外表面的前端部103a、第二管道下壁105的内表面的前端部105a属于第二接合部。另外,虽然在图5中没有示出,但是第二管道上壁104的内表面的前端部也属于第二接合部。
第一管道左壁92的外表面的前端部92a与第二管道左壁102的内表面的前端部102a重合、第一管道上壁94的外表面的前端部94a与第二管道上壁104的内表面的前端部重合、第一管道下壁95的外表面的前端部与第二管道下壁105的内表面的前端部105a重合的状态是在第二管道100的内侧收纳第一管道90的一部分的状态。第一管道90形成为其一部分被这样收纳于第二管道100的内侧的尺寸。
如上所述,在第二管道100中,第二管道右壁103与第二管道左壁102、第二管道上壁104、第二管道下壁105相比,距凸缘101的高度更低。因此,当UV照射器37c向第一方向D1移动时,第一管道90的第一管道左壁92不与第二管道右壁103发生碰撞地在第二管道100的内侧收纳第一管道90的一部分。另外,如上所述,在第一管道90中,第一管道右壁93与第一管道左壁92、第一管道上壁94、第一管道下壁95相比,距凸缘91的高度更高。因此,在第二管道100的内侧收纳第一管道90的一部分的状态下,第一管道右壁93的内表面的前端部93a与第二管道右壁103的外表面的前端部103a重合。
这样,通过第一管道90与第二管道100接合,第一气体流入口55与第二气体流入口82连通。将通过接合而使第一气体流入口55与第二气体流入口82连通的状态的第一管道90以及第二管道100统称为第三管道120。
从图4、图5、图6A和图6B可知,第一管道90的开口的形状以及第二管道100的开口的形状是朝向第一方向D1前端变细的锥状。这样,通过将第一管道90以及第二管道100的开口的形状设为锥状,随着UV照射器37c向第一方向D1移动,能够将第一管道90的一部分顺利地收纳于第二管道100的内侧。
可以为第一管道90的第一接合部与第二管道100的第二接合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缓冲部件的结构。在图6A、6B中,标注灰色的部件是作为缓冲部件的一例的海绵110。在图6A、6B的例中,第一管道90的第一接合部粘贴有海绵110。因此,如图6B所示,在第一管道90与第二管道100接合的状态下,海绵110介于第一管道90与第二管道100之间。当然,海绵110也可以粘贴于第二管道100的第二接合部。通过海绵110来填充形成第三管道120的第一管道90与第二管道100的间隙。另外,当随着UV照射器37c向第一方向D1移动而使得第一管道90的一部分被收纳于第二管道100的内侧时,第一管道90以及第二管道100受到的冲击被海绵110减缓。
图7是包括印刷装置1的UV照射器37c的部分范围的剖视图,是从上方观察通过第一气体流入口55、第二气体流入口82的剖面时的剖视图。在图7中,除了海绵110的剖面之外,对各部件的剖面标注斜线。此外,移动框架60的第一框架壁62与固定框架的第一固定框架80之间存在凸部64以及滑轨70,但是在图7中省略了凸部64以及滑轨70的图示。
图7表示UV照射器37c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即,图7所示的第一管道90以及第二管道100形成第三管道120,使第一气体流入口55与第二气体流入口82连通。根据图7所示,第一管道90与第二管道100在Y方向上的第一框架壁62与第一固定框架80之间的位置接合。另外,根据图7所示,第一管道90的一部分被收纳于第二管道100的内侧。
通过形成第三管道120而连通第一气体流入口55与第二气体流入口82,漂浮的雾气的量为极少量的第一固定框架80的外侧的空气从第二气体流入口82经由第三管道120以及第一气体流入口55流入罩部52内。并且,能够通过第三管道120来防止在印刷装置1内漂浮的雾气从第一固定框架80与移动框架60的第一框架壁62的间隙、第一框架壁62与罩部52的第一面54的间隙流入第一气体流入口55。
参照图6A、6B,图7所示的第一管道90的第一管道左壁92与第二管道100的第二管道左壁102之间的海绵110是粘贴于第一管道左壁92的海绵110。另外,参照图6A、6B,图7所示的第一管道90的第一管道右壁93与第二管道100的第二管道右壁103之间的海绵110是粘贴于第一管道右壁93的海绵110。
图8以与图3同样的视角来表示作为滑动机构的第一固定框架80的周边的结构。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从第一固定框架80的外表面80a立设遮挡第二气体流入口82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的壁部130、131的结构。壁部130、131是板状部件。外表面80a是第一固定框架80的面,是与罩部52的第一面54相对的面的背面。也可以将作为第一固定框架80的面且与罩部52的第一面54相对的面称为第一固定框架80的内表面。第二管道100从第一固定框架80的内表面朝向罩部52突出。
在图8的例中,在第一方向D1上比第二气体流入口82更接近转动鼓30的规定位置配置有用于冷却转动鼓30的鼓冷却装置140。在这样的结构中,壁部130在第二气体流入口82上方的位置以朝向第一方向D1的端部到达鼓冷却装置140的方式配置。另外,壁部131以在第二方向D2上比第二气体流入口82离转动鼓30更远的规定位置与壁部130的朝向第二方向D2的端部相接触并且向下方延伸的方式配置。
从第一固定框架80的外表面80a立设的壁部130、131的前端例如与印刷装置1的框体10的内表面11a相接触。在图7中表示壁部131的前端与框体10的前壁11的内表面11a相接触的情况。虽然在图7中未示出壁部130,但是与壁部131的前端同样地,壁部130的前端也与前壁11的内表面11a相接触。壁部130、131的前端是例如上述的海绵110那样的缓冲部件,该缓冲部件也可以为与前壁11的内表面11a相接触的结构。能够通过这样的壁部130、131来抑制从印刷头6产生的雾气流入第二气体流入口82。
4.总结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印刷装置1具备:支承部,支承印刷介质;印刷头6,配置在与支承部相对的位置,且向印刷介质喷出液体;电路单元,配置在与支承部相对且在印刷介质的输送路径Pc上比印刷头6靠下游的位置;以及滑动机构,将电路单元支承为能够向接近支承部的方向即第一方向D1和第一方向D1的反方向即第二方向D2移动。电路单元具有:电路基板53;罩部52,包围与支承部相对的相对面50,且在内侧收纳电路基板53;第一气体流入口55,形成于罩部52的第一面54;以及第一管道90,形成于第一面54,且与第一气体流入口55连通。滑动机构具有:固定框架,固定于印刷装置1内,且支承电路单元;第二气体流入口82,形成于固定框架,且形成于在电路单元位于接近支承部的第一位置时与第一气体流入口55相对的位置;以及第二管道100,形成于固定框架,且与第二气体流入口82连通。并且,在电路单元位于第一位置时,通过第一管道90与第二管道100接合而形成使第一气体流入口55与第二气体流入口82连通的第三管道120。
根据上述结构,随着电路单元向第一位置移动,第一管道90与第二管道100接合而形成使第一气体流入口55与第二气体流入口82连通的第三管道120。通过形成第三管道120,能够抑制随着印刷头6进行液体喷出而在印刷装置1内产生的雾气从第一气体流入口55流入罩部52内。通过抑制雾气向罩部52内流入,能够抑制雾气附着到电路基板53,从而保护电路基板5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通过在第二管道100的内侧收纳第一管道90的一部分,第一管道90与第二管道100接合。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形成雾气不易从第一管道90与第二管道100的相连部分进入的第三管道12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第一管道90的开口的形状以及第二管道100的开口的形状是朝向第一方向D1前端变细的锥状。
根据上述结构,随着电路单元向第一方向D1移动,能够在第二管道100的内侧顺利地收纳第一管道90的一部分。
但是,在第二管道100的内侧收纳第一管道90的一部分的结构仅为一个示例。例如,也可以采用形成为第一管道90的开口尺寸比第二管道100的开口尺寸大而在第一管道90的内侧收纳第二管道100的一部分的结构。另外,在第一管道90的内侧收纳第二管道100的一部分时,第一管道90的开口的形状以及第二管道100的开口的形状也可以是朝向第二方向D2前端变细的锥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第一管道90的与第二管道100接合的第一接合部和第二管道100的与第一管道90接合的第二接合部纵的至少一方具有缓冲部件。
根据上述结构,第一管道90与第二管道100的间隙通过缓冲部件而被填充,能够更可靠地防止雾气从第一管道90与第二管道100的相连部分进入。除此之外,当第一管道90与第二管道100接合时,能够通过缓冲部件减缓第一管道90以及第二管道100受到的冲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从固定框架的与第一面54相对的面的背面(外表面80a)立设有遮挡第二气体流入口82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的壁部130、131。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雾气经由第二气体流入口82向罩部52内流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壁部130、131的前端与印刷装置1的框体10的内表面11a相接触。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更强力地抑制雾气经由第二气体流入口82向罩部52内流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电路单元是在第一位置从相对面50向被印刷头6喷出液体后的印刷介质照射紫外线的照射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以位于印刷头6下游的位置、即易于将印刷头6产生的雾气从气体流入口吸入的位置且能够向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移动的UV照射器37c为对象,保护罩部52内的电路基板53使其免受雾气影响。
参照图1,作为最下游的UV照射器37的UV照射器37c、即第一照射器与沿着输送路径Pc的相邻的印刷头6的距离相对较远,与作为第二照射器的其他UV照射器37a、37b相比,在周围确保了更大的空间。因此,可以说在UV照射器37c的附近容易有更多的雾气漂浮、滞留,UV照射器37c即使在UV照射器37中,由雾气的影响引起的电路基板的故障等的风险也较高。即,在印刷装置1中,第一照射器、作为第一照射器以外的照射器的第二照射器、作为印刷头6的第一印刷头以及作为第一印刷头以外的印刷头6的第二印刷头沿着输送路径Pc而配置,第一照射器和与第一照射器相邻的印刷头6的距离比第二照射器和与第二照射器相邻的印刷头6的距离长。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这样配置的第一照射器,通过应用通过第一管道90以及第二管道100而形成第三管道120的特征,保护第一照射器内的电路基板使其免受雾气影响。此外,第一印刷头、第二印刷头并非分别指特定的印刷头6,它们仅仅为表示存在多个印刷头6的意思的表述。当将多个印刷头6中的任意一个称为第一印刷头时,该一个印刷头6以外的印刷头6相当于第二印刷头。
5.其他说明
本实施方式不限定于印刷头6以及UV照射器37分别存在多个的结构。例如,也能够将本实施方式应用于具有一个印刷头6且在该印刷头6的下游具有一个UV照射器37的印刷装置1中。
用来自外部的空气流冷却在罩部内收纳的电路基板,并且应当予以保护以免受雾气影响的电路单元不限于UV照射器37。例如,也可以假设存在多个印刷头6,将配置于某个印刷头6下游的其他印刷头6作为电路单元,来应用本实施方式。
支承印刷介质的支承部不限定于转动鼓30。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支承部具有平坦的支承面,对用该平坦的支承面支承的印刷介质实施印刷等处理的结构。
当然,本实施方式的各结构的位置关系不限定于图示的方式。例如,隔着处理部3的送出部2与卷绕部4的位置关系也可以与图1所示的位置关系相反。另外,还可以考虑各种电路单元的罩部上的气体流入口与气体流出口的位置关系。例如,罩部52上的第一气体流入口55与气体流出口57的位置关系也可以与图2、图7所示的位置关系相反。在该情况下,固定框架的第二气体流入口82、第三管道120形成于罩部52的后方。

Claims (8)

1.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支承部,支承印刷介质;
印刷头,配置在与所述支承部相对的位置,且向所述印刷介质喷出液体;
电路单元,配置在与所述支承部相对且在所述印刷介质的输送路径上比所述印刷头靠下游的位置;以及
滑动机构,将所述电路单元支承为能够向接近所述支承部的方向即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即第二方向移动,
所述电路单元具有:
电路基板;
罩部,包围与所述支承部相对的相对面,且在所述罩部的内侧收纳所述电路基板;
第一气体流入口,形成于所述罩部的第一面;以及
第一管道,形成于所述第一面,且与所述第一气体流入口连通,
所述滑动机构具有:
固定框架,固定于所述印刷装置内,且支承所述电路单元;
第二气体流入口,形成于所述固定框架,且形成于在所述电路单元位于接近所述支承部的第一位置时与所述第一气体流入口相对的位置;以及
第二管道,形成于所述固定框架,且与所述第二气体流入口连通,
在所述电路单元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通过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二管道接合而形成使所述第一气体流入口与所述第二气体流入口连通的第三管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在所述第二管道的内侧收纳所述第一管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二管道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管道的开口的形状以及所述第二管道的开口的形状是朝向所述第一方向前端变细的锥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管道的与所述第二管道接合的第一接合部和所述第二管道的与所述第一管道接合的第二接合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缓冲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单元是照射器,所述照射器在所述第一位置从所述相对面向被所述印刷头喷出液体后的所述印刷介质照射紫外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照射器的第一照射器、作为所述第一照射器以外的紫外线照射器的第二照射器、作为所述印刷头的第一印刷头以及作为所述第一印刷头以外的印刷头的第二印刷头沿着所述输送路径而配置,
所述第一照射器和与所述第一照射器相邻的所述印刷头的距离比所述第二照射器和与所述第二照射器相邻的所述印刷头的距离长。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固定框架的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面的背面立设有壁部,所述壁部遮挡所述第二气体流入口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部的前端与所述印刷装置的框体的内表面相接触。
CN202010402768.7A 2019-05-16 2020-05-13 印刷装置 Active CN1119420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92553 2019-05-16
JP2019092553A JP7243427B2 (ja) 2019-05-16 2019-05-16 印刷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42024A CN111942024A (zh) 2020-11-17
CN111942024B true CN111942024B (zh) 2023-01-03

Family

ID=732212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02768.7A Active CN111942024B (zh) 2019-05-16 2020-05-13 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046072B2 (zh)
JP (1) JP7243427B2 (zh)
CN (1) CN1119420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24029B2 (ja) 2019-12-16 2024-01-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ヘッドユニット
JP7380170B2 (ja) * 2019-12-16 2023-11-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ファン付きのヒートシンクを有するヘッドモジュール
JP7490952B2 (ja) 2019-12-16 2024-05-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ファ室を有するヘッドユニット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55998A (zh) * 2009-03-18 2012-02-15 株式会社御牧工程 紫外线照射单元
JP2014226832A (ja) * 2013-05-21 2014-12-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装置及びミスト回収装置
WO2015146235A1 (ja) * 2014-03-25 2015-10-0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6198926A (ja) * 2015-04-09 2016-12-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25612A (ja) 2003-10-23 2005-05-19 Seiko Epson Corp プリンタ
JP2006076155A (ja) * 2004-09-10 2006-03-23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610984B2 (ja) * 2004-09-28 2011-01-12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ファン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69857B2 (ja) * 2008-12-15 2014-04-16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CN103568566A (zh) 2012-07-20 2014-02-12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收集装置
JP6131651B2 (ja) 2013-03-18 2017-05-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6160394B2 (ja) 2013-09-20 2017-07-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JP6387591B2 (ja) * 2013-09-20 2018-09-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画像記録装置
TWI712509B (zh) * 2016-05-02 2020-12-11 愛爾蘭商滿捷特科技公司 具有伸展和縮回經過維護模組之列印頭的印表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55998A (zh) * 2009-03-18 2012-02-15 株式会社御牧工程 紫外线照射单元
JP2014226832A (ja) * 2013-05-21 2014-12-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装置及びミスト回収装置
WO2015146235A1 (ja) * 2014-03-25 2015-10-0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6198926A (ja) * 2015-04-09 2016-12-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43427B2 (ja) 2023-03-22
US20200361206A1 (en) 2020-11-19
CN111942024A (zh) 2020-11-17
US11046072B2 (en) 2021-06-29
JP2020185740A (ja) 2020-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42024B (zh) 印刷装置
CN107310266B (zh) 印刷装置
JP2010000735A (ja) 紫外線硬化型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及び紫外線硬化型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用の光源ユニット
JP2005186422A (ja) 画像記録装置
KR20000017389A (ko) 잉크-제트 기록장치
JP2014113765A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6683251B2 (ja) 印刷装置
JP5918986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
JP4259098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10069682A (ja) 流体噴射装置
JP2006240078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7510829B2 (ja)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JP6221228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7146665A (ja) 吸引ポンプ、維持回復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85697A (ja) 印刷装置
JP2024067669A (ja) 印刷装置
JP2009248418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19181869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10083599A (ja) 印刷装置
JP200730778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インク廃液の処理方法
JP2004299114A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5131922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20138407A (ja) 液体吐出装置
CN115916543A (zh) 印刷装置
JP512627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