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70844B - 轮胎组装体的装配装置及轮胎组装体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轮胎组装体的装配装置及轮胎组装体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70844B
CN111770844B CN201880088979.9A CN201880088979A CN111770844B CN 111770844 B CN111770844 B CN 111770844B CN 201880088979 A CN201880088979 A CN 201880088979A CN 111770844 B CN111770844 B CN 1117708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tire assembly
wheel
press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8897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70844A (zh
Inventor
船户淳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entral Motor Whee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entral Motor Whee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entral Motor Wheel Co Ltd filed Critical Central Motor Whee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7708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708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708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708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5/00Apparatus or tools adapted for mounting, removing or inspecting tyres
    • B60C25/01Apparatus or tools adapted for mounting, removing or inspecting tyres for removing tyres from or mounting tyres on wheels
    • B60C25/05Machines
    • B60C25/0563Tools interacting with the tyre and moved in relation to the tyre during operation
    • B60C25/0572Tools interacting with the tyre and moved in relation to the tyre during operation pressing on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5/00Apparatus or tools adapted for mounting, removing or inspecting tyres
    • B60C25/01Apparatus or tools adapted for mounting, removing or inspecting tyres for removing tyres from or mounting tyres on wheels
    • B60C25/05Machines
    • B60C25/0503Machines for mounting on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5/00Apparatus or tools adapted for mounting, removing or inspecting tyres
    • B60C25/01Apparatus or tools adapted for mounting, removing or inspecting tyres for removing tyres from or mounting tyres on wheels
    • B60C25/05Machines
    • B60C25/12Machines for only seating the b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 Tyre Moulding (AREA)

Abstract

提高车轮与轮胎的装配性。轮胎组装体的装配装置使包括车轮及组装于车轮的轮胎的轮胎组装体的轮胎的胎圈部装配于车轮的胎圈座部。装配装置具备支承轮胎组装体的支承部及按压部。按压部构成为对轮胎的至少一方的胎侧的表面中的第一表面部分进行按压。支承部构成为以胎侧的表面中的相对于轮胎组装体的旋转轴位于与第一表面部分相反的一侧的第二表面部分能够在远离车轮的轮辋中心面的方向上位移的方式支承轮胎组装体。

Description

轮胎组装体的装配装置及轮胎组装体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涉及轮胎组装体的装配装置。
背景技术
对包括车轮及组装于该车轮的轮胎的轮胎组装体要求轮胎相对于车轮的装配性的提高。装配性的提高是指轮胎的胎圈部相对于车轮的胎圈座部在车轮轴向上的位置接近在轮胎组装体的整周上为大致均等的状态。当轮胎组装体的装配性差时,例如,轮胎组装体的力变化(RFV(径向力变化,在滚动轮胎时在与路面的接地面产生的力的变化中,在半径方向上变化的力)、LFV(侧向力变化,在滚动轮胎时在与路面的接地面产生的力的变化中,在横向上变化的力))恶化,可能无法正确地测定轮胎组装体的周向上的质量分布而无法高精度地进行其后的针对轮胎组装体的平衡修正。
以往,已知用于提高轮胎组装体的装配性的装配装置。例如,已知交替反复进行如下工序的装配装置:在向轮胎组装体的充气之后紧接着通过向轮胎的胎侧的按压使轮胎的胎圈部与车轮的接触解除的工序,以及停止该按压而使轮胎的胎圈部与车轮的接触恢复的工序(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已知如下装配装置:在保持充气前的轮胎组装体的车轮的同时,将轮胎的胎圈部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车轮下降,并且能够通过伴随胎圈部的下降而产生的水平方向的力将胎圈部移动(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162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531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的以往的装配装置中,可能无法充分地提高轮胎组装体的装配性,有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了能够解决上述的课题的至少一部分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在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能够实现为以下的方式。
(1)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轮胎组装体的装配装置使包括车轮及组装于所述车轮的轮胎的轮胎组装体的所述轮胎的胎圈部装配于所述车轮的胎圈座部,其中,具备支承所述轮胎组装体的支承部,及按压部,所述按压部构成为对所述轮胎的至少一方的胎侧的表面中的第一表面部分进行按压,所述支承部构成为以所述胎侧的所述表面中的相对于所述轮胎组装体的旋转轴位于与所述第一表面部分相反一侧的第二表面部分能够在从所述车轮的轮辋中心面远离的方向上位移的方式支承所述轮胎组装体。
轮胎组装体由于轮胎的胎圈部相对于车轮的胎圈座部在车轮轴向上的位置在轮胎组装体的整周上不均等,即,车轮的胎圈座部与轮胎的胎圈部的装配性低,因此在轮胎的胎侧的表面会存在凹部和凸部。一般而言,凹部和凸部相对于轮胎组装体的旋转轴互相位于大致相反侧。本申请发明者新发现了如下情况:对于这样的装配性低的轮胎组装体,通过使胎侧的凹部侧在远离车轮的轮辋中心面的方向(轮胎膨出的方向)上能够位移并且对胎侧的凸部侧的表面进行按压,轮胎组装体的装配性会提高。具体而言,通过向胎侧的凸部侧的表面的按压力及轮胎的恢复力,在凸部侧,例如轮胎的胎圈部的顶端在车轮的胎圈座部处从车轮的靠凸缘侧的位置向轮辋中心面侧移动。伴随于此,认为在凹部侧,轮胎的胎圈部的顶端在车轮的胎圈座部上从车轮的靠深槽部侧的位置向与轮辋中心面相反的一侧移动。因此,在本轮胎组装体的装配装置中,按压部构成为对轮胎的至少一方的胎侧的表面中的第一表面部分进行按压。另外,支承部构成为以胎侧的上述表面中的相对于轮胎组装体的旋转轴位于与第一表面部分相反的一侧的第二表面部分能够在远离轮辋中心面的方向上位移的方式支承轮胎组装体。因此,能够在能够使轮胎的胎侧的凹部侧(第二表面部分)在轮胎膨出的方向上位移的状态下,使支承部支承轮胎组装体,并且由按压部按压轮胎的胎侧的凸部侧(第一表面部分)。由此,根据本装配装置,能够提高车轮与轮胎的装配性。
(2)在上述轮胎组装体的装配装置中也可以是如下结构:还具备赋予部,该赋予部对所述轮胎赋予所述胎侧的所述第一表面部分朝向所述车轮侧的方向的力。根据本装配装置,与不对轮胎赋予由赋予部产生的力的结构相比,由于在轮胎的胎侧的第一表面部分侧,轮胎的胎圈部变得容易在车轮的胎圈座部上移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提高车轮与轮胎的装配性。
(3)在上述轮胎组装体的装配装置中也可以是如下结构:所述赋予部包含2个以上的赋予构件,该赋予构件对所述轮胎的胎面表面中的在所述轮胎的周向上互相分离的各部分分别赋予力。根据本轮胎组装体的装配装置,与仅对轮胎的胎面表面的1个位置赋予力的结构相比,由于在轮胎的胎侧的第一表面部分侧,轮胎的胎圈部变得容易在车轮的胎圈座部上更顺畅地移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轮与轮胎的装配性。
(4)在上述轮胎组装体的装配装置中也可以是如下结构:所述装配装置还具备定时控制部,所述定时控制部使所述赋予部的力赋予所述轮胎,并在使所述赋予部的力赋予所述轮胎的状态下,使由所述按压部进行的向所述轮胎的所述第一表面部分的按压开始。根据本轮胎组装体的装配装置,通过先使赋予部的力赋予轮胎而利用赋予部的力和支承部的支承力来抑制车轮位移,因此能够抑制因车轮的位移而车轮与轮胎的装配性下降。
(5)在上述轮胎组装体的装配装置中也可以是如下的结构,即,还具备:检测部,检测支承于所述支承部的所述轮胎组装体的所述轮胎的所述胎侧的所述表面中的凹凸状态;及调整部,基于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对所述轮胎组装体与所述按压部的相对的位置进行调整,以使所述按压部能够按压所述胎侧的所述表面中的凸部侧的表面部分。根据本装配装置,能够基于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自动地调整轮胎组装体与按压部的相对的位置,以使按压部能够对胎侧的凸部侧的表面部分进行按压。
(6)在上述轮胎组装体的装配装置中也可以是如下结构:所述凸部侧的表面部分是所述胎侧的所述表面中的在所述轮胎的周向上位于所述凸部与从所述凸部移动了90度的量的部分之间的表面部分。可以是本申请发明者新发现的与对胎侧的凸部自身进行按压相比,对位于凸部与从该凸部移动了90度的量的部分之间的表面部分进行按压可使车轮与轮胎的装配性更顺畅地提高的结构。因此,根据本装配装置,与对胎侧的凸部自身进行按压的结构相比,能够更顺畅地提高车轮与轮胎的装配性。
(7)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轮胎组装体的制造方法包括:组装工序,对具有胎圈座部的车轮组装具有胎圈部的轮胎而形成轮胎组装体;及按压工序,按压所述轮胎的至少一方的胎侧的表面中的位于距所述车轮的轮辋中心面的距离最长的凸部侧的第一表面部分,并且所述胎侧的所述表面中的位于距所述轮辋中心面的距离最短的凹部侧的第二表面部分能够在从轮辋中心面远离的方向上位移。根据本轮胎组装体的制造方法,能够制造车轮与轮胎的装配性高的轮胎组装体。
由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能够以多种方式实现,例如,能够以轮胎组装体的制造方法、装配方法及装配装置、用于实现这些方法或装置的功能的计算机程序、记录上述计算机程序的记录介质等方式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装配装置10的外观结构的YZ平面图。
图2是概略地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装配装置10的外观结构的XY平面图。
图3是示出轮胎组装体300的制造方法的一部分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装配前的轮胎组装体300的上表面结构和辊240L、240R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装配前的轮胎组装体300的YZ剖面结构、右侧的辊240R及按压构件230U、230D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紧接装配之后的轮胎组装体300的上表面结构、辊240L、240R及第二按压构件230D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紧接装配之后的轮胎组装体300的YZ剖面结构、右侧的辊240R及按压构件230U、230D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变形例中的紧接装配之后的轮胎组装体300的上表面结构、辊240L、240R及第二按压构件230D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A.实施方式:
A-1.结构:
图1是概略地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装配装置10的外观结构的YZ平面图(侧视图),图2是概略地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装配装置10的外观结构的XY平面图(俯视图)。在各图示出用于确定方向的互相正交的XYZ轴。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起见,将Z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将Z轴正方向称为上方向,将Z轴负方向称为下方向),将X方向称为左右方向(将X轴正方向称为左方向,将X轴负方向称为右方向),将Y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Y轴正方向称为后方向,将Y轴负方向称为前方向)。对于图4以后也一样。
A-1-1.轮胎组装体300的结构:
如图1所示,轮胎组装体300包括车辆用的车轮320和组装于该车轮320的轮胎310。在图1中,轮胎组装体300以轮胎组装体300的旋转轴方向与上下方向(Z方向)大致一致的方式配置。以下,针对轮胎组装体300将上侧(Z轴正方向侧)称为“外部侧”,将下侧(Z轴负方向侧)称为“内部侧”。在轮胎组装体300安装于车辆主体(未图示)的情况下,轮胎组装体300的外部侧朝向与车辆主体相反的一侧,轮胎组装体300的内部侧朝向车辆主体侧。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示出的轮胎组装体300的方式不过是例示,也可以是除此以外的各种方式。
车轮320由例如铝合金、镁合金等轻合金形成。车轮320具备大致圆筒状的轮辋330和配置于该轮辋330的内周侧的轮盘340。轮辋330包括一对凸缘部332U、332D、一对胎圈座部334U、334D及与胎圈座部334U、334D相比向车轮320的径向内侧凹陷的深槽部336。轮盘340位于轮辋330的上侧(外部侧),包括轮毂安装部342(中心孔)和多个轮辐部344。此外,车轮320既可以是轮辋330和轮盘340一体成形的所谓的单片式,也可以是轮辋330和轮盘340分体的所谓的双片式。以下,在图1中将位于上侧(外部侧)的凸缘部332U及胎圈座部334U称为上侧凸缘部332U及上侧胎圈座部334U,将位于下侧(内部侧)的凸缘部332D及胎圈座部334D称为下侧凸缘部332D及下侧胎圈座部334D。
轮胎310例如包含原料橡胶(天然橡胶、合成橡胶)、轮胎帘布、加强材料、胎圈钢丝、配合剂而形成。轮胎310包括一对胎侧312U、312D、一对胎圈部314U、314D及胎面表面316。以下,将位于上侧(外部侧)的胎侧312U及胎圈部314U称为上侧胎侧312U及上侧胎圈部314U,将位于下侧(内部侧)的胎侧312D及胎圈部314D称为下侧胎侧312D及下侧胎圈部314D。
A-1-2.装配装置10的结构:
装配装置10是用于提高上述的轮胎组装体300中的轮胎310相对于车轮320的装配性的装置。具体而言,装配装置10接近如下状态:轮胎310的上侧胎圈部314U相对于车轮320的上侧胎圈座部334U的上下方向(Z方向)的位置在轮胎组装体300的整周上大致均等,且轮胎310的下侧胎圈部314D相对于车轮320的下侧胎圈座部334D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在轮胎组装体300的整周上大致均等。
如图1及图2所示,装配装置10具备支承轮胎组装体300的支承部100和对支承于支承部100的轮胎组装体300中的轮胎310相对于车轮320的姿势进行矫正的,即,在车轮320装配轮胎310的姿态矫正部200。此外,支承部100和姿态矫正部200固定在基板12上。
(支承部100)
支承部100具备升降单元110和支承部主体120。另外,在图1中,除了装配装置10以外还示出了搬入装置124和搬出装置112。
如图2所示,在上下方向(Z方向)观察时,搬入装置124及搬出装置112分别具有以从前后方向夹着升降单元110及支承部主体120的方式配置的一对台。如后述那样,搬入装置124将在上游的组装工序中在车轮320组装有轮胎310的装配前的轮胎组装体300搬入支承部100正上方的位置(参照后述的图3的S110、S120)。搬出装置112将装配后的轮胎组装体300从支承部100的正上方的位置搬出至之后的工序。
升降单元110支承支承部主体120并使其上下升降。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升降单元110包括伺服电动机116(在图1中省略)和支撑缸114。升降单元110通过支撑缸的压力来支承支承部主体120的重量,并且通过伺服电动机的驱动力使支承部主体120自动地上升。
支承部主体120具有保持轮胎组装体300的车轮320的保持机构。具体而言,支承部主体120包括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延伸的杆132、设置于杆132的上端的卡盘130及卡盘缸134。卡盘130能够从外径比形成于车轮320的轮毂安装部342的轮毂孔的直径小的状态变换为外径比轮毂孔的直径稍大的状态。当来自卡盘缸134的力经由杆132被赋予卡盘130时,卡盘130的外径变大。通过这样的结构,当通过升降单元110而支承部主体120上升时,卡盘130***配置于搬入装置124的轮胎组装体300的车轮320的轮毂孔内。接下来,当通过来自卡盘缸134的力而卡盘130的外径变大时,由卡盘130保持车轮320的轮毂孔(参照图1)。此时,轮胎组装体300从搬入装置124分离。
另外,支承部主体120还包括伺服电动机122,通过伺服电动机122的驱动力而使杆132及卡盘130旋转。由此,支承部100能够使支承于支承部主体120的轮胎组装体300以轮胎组装体300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
(姿态矫正部200)
姿态矫正部200配置于支承部100的后方侧(Y轴正方向侧),具备滑动单元210和姿态矫正部主体220。
滑动单元210包括固定于基板12的单元主体212、在单元主体212上以能够在前后方向(Y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设置的可动台214及伺服电动机216。滑动单元210通过伺服电动机216的驱动力而使可动台214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姿态矫正部主体220固定在滑动单元210的可动台214上。姿态矫正部主体220包括一对按压构件230U、230D及距离变更机构。一对按压构件230U、230D以从姿态矫正部主体220向前方(Y轴负方向,支承部100侧)突出并且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互相对向的方式配置。位于上侧的第一按压构件230U以通过未图示的引导机构而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设置于姿态矫正部主体220。在第一按压构件230U的下表面设置有朝向大致下方突出的第一按压部232U。具体而言,第一按压部232U从第一按压构件230U的下表面朝向前方且斜下方突出。位于下侧的第二按压构件230D在第一按压构件230U的正下方,以通过未图示的引导机构而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设置。在第二按压构件230D的上表面设置有朝向大致上方突出的第二按压部232D。具体而言,第二按压部232D从第二按压构件230D的上表面朝向前方且斜上方突出。另外,在上下方向观察时,各按压部232U、232D为大致圆弧状(参照图2等),以与轮胎310的环状形状对应。
距离变更机构变更第一按压构件230U与第二按压构件230D之间的上下方向(Z方向)的分离距离。具体而言,距离变更机构包括一对电动缸222L、222R及一对连结臂224L、224R。如图1及图2所示,第二按压构件230D经由位于左侧的连结臂224L与位于左侧的电动缸222L连结。当电动缸222L的连杆向上方伸长时,其上推力经由连结臂224L传递至第二按压构件230D,第二按压构件230D向上方移动。如图2所示,第一按压构件230U经由位于右侧的连结臂224R与位于右侧的电动缸222R连结。当电动缸222R的连杆向下方收缩时,其下推力经由连结臂224R传递至第一按压构件230U,第一按压构件230U向下方移动。
另外,姿态矫正部主体220还包括一对辊240L、240R和前进机构。一对辊240L、240R以从姿态矫正部主体220向前方(Y轴负方向,支承部100侧)突出并且在左右方向(X方向)上互相对向的方式配置。各辊240L、240R为大致圆柱状,以轴向沿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一对辊240L、240R相当于请求保护的范围内的赋予部、赋予构件。
前进机构包括辊架250、一对辊引导件260L、260R及一对气缸270(在图2中省略)。辊架250包括基座部254、一对左侧架252L及一对右侧架252R。基座部254位于姿态矫正部主体220的后方侧(Y轴正方向侧)。一对左侧架252L以从基座部254的左端部向前方突出的方式配置。一对左侧架252L在上下方向上互相对向且分离,在一对左侧架252L的顶端部彼此之间经由旋转轴242L可旋转地支承左侧的辊240L。同样地,一对右侧架252R以从基座部254的右端部向前方突出的方式配置。一对右侧架252R在上下方向上互相对向且分离,在一对右侧架252R的顶端部彼此之间经由旋转轴(未图示)可旋转地支承右侧的辊240R。
左侧的辊引导件260L以能够在前后方向(Y方向)上引导辊架250中的左侧架252L的方式进行支承,右侧的辊引导件260R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引导辊架250中的右侧架252R的方式进行支承。一对气缸270在辊架250的上侧以在左右方向(X方向)上排列的方式配置。各气缸270的连杆272与辊架250连结,当连杆272收缩时,一对辊240L、240R前进,当连杆272伸长时,一对辊240L、240R后退。
(管理部400)
装配装置10还具备管理部400。管理部400包括定时控制部410、调整部420及检测部430。定时控制部410如后述那样对姿态矫正部主体220进行控制,首先,在使由一对辊240L、240R产生的力赋予轮胎组装体300的轮胎310的状态下,使由一对按压部232U、232D进行的对轮胎310的按压开始(参照后述的图3的S140、S150)。检测部430检测支承于支承部100的轮胎组装体300的轮胎310的胎侧312U、312D的表面中的凹凸状态。检测部430例如通过光学检测法、轮胎310的胎侧312U、312D的表面的图像解析技术等来检测胎侧312U、312D的表面中的凹凸状态。调整部420对姿态矫正部主体220进行控制,并基于检测部430的检测结果来对轮胎组装体300与按压部232U、232D的相对的位置进行调整,以使按压部232U、232D能够按压轮胎310的胎侧312U、312D的表面中的凸部侧的表面部分(参照后述的图3的S130)。此外,管理部400既可以配置于支承部100及姿态矫正部200的外部,也可以内置于支承部100及姿态矫正部200中的任一方。
A-2.使用了装配装置10的轮胎组装体300的制造方法:
图3是示出轮胎组装体300的制造方法的一部分的流程图。另外,图4是示出装配前的轮胎组装体300的上表面结构及辊240L、240R的说明图,图5是示出装配前的轮胎组装体300的YZ剖面结构、右侧的辊240R及按压构件230U、230D的说明图。另外,图6是示出紧接装配之后的轮胎组装体300的上表面结构、辊240L、240R及第二按压构件230D的说明图,图7是示出紧接装配之后的轮胎组装体300的YZ剖面结构、右侧的辊240R及按压构件230U、230D的说明图。
(组装工序)
如图3所示,首先,实施轮胎组装体300的组装工序(S110)。在组装工序中,通过未图示的组装装置,将轮胎310组装于车轮320来形成装配前的轮胎组装体300。
在此,该装配前的轮胎组装体300由于装配性低,因此轮胎310从作为单体的本来的形状稍微变形,在轮胎310的胎侧312U、312D的表面会存在凸部P和凹部Q。凸部P是胎侧312U、312D的表面中的距车轮320的轮辋中心面S的距离最长的表面部分,凹部Q是胎侧312U、312D的表面中的距车轮320的轮辋中心面S的距离最短的表面部分。此外,轮辋中心面S是通过车轮320的旋转轴向的中心且垂直于该旋转轴的假想平面。凸部P和凹部Q相对于轮胎组装体300的旋转轴互相位于大致相反的一侧。凸部P及凹部Q存在的主要原因例如以下所述。即,轮胎310的周向的一部分中的上侧胎圈部314U与下侧胎圈部314D的距离变得比较长,伴随于此,轮胎310的周向的与该一部分相反的一侧的部分中的上侧胎圈部314U与下侧胎圈部314D的距离变得比较短。由此,在轮胎310的该一部分中的上侧胎侧312U及下侧胎侧312D各自形成凸部P,并在轮胎310的该相反的一侧的部分中的上侧胎侧312U及下侧胎侧312D各自形成凹部Q。以下,如图4所示,将各胎侧312U、312D的环状的表面被正交于轮胎组装体300的旋转轴O且穿过该旋转轴O的假想直线V分割而形成的一对半圆弧状的区域中的、凸部P位于周向的大致中心的半圆弧状的区域称为凸状区域312H并将凹部Q位于周向的大致中心的半圆弧状的区域称为凹状区域312L。
(支承工序)
接下来实施装配前的轮胎组装体300的支承工序(S120)。在支承工序中,例如,装配前的轮胎组装体300被搬入装置124从组装装置搬运至装配装置10侧,并配置于支承部100的正上方的位置。之后,例如上述那样管理部400使支承部100支承装配前的轮胎组装体300(参照图1)。
(位置的调整工序)
接下来实施轮胎组装体300与姿态矫正部主体220的相对的位置的调整工序(S130)。在调整工序中,例如,管理部400基于检测部430的检测结果检测轮胎310的胎侧312U、312D的外表面中的凸部P及凹部Q中的至少一方,并对支承部100进行控制而使轮胎组装体300旋转为轮胎310的胎侧312U、312D中的凸状区域312H位于姿态矫正部主体220侧(参照图4及图5)。
(赋予工序)
接下来实施对支承于支承部100的轮胎组装体300赋予由一对辊240L、240R产生的力的赋予工序(S140)。在赋予工序中,例如,管理部400通过滑动单元210使姿态矫正部主体220滑动,由此调整为支承于支承部100的轮胎组装体300与姿态矫正部主体220之间的距离为规定的距离,进一步,对姿态矫正部主体220进行控制而使辊架250前进。如图4及图5所示,当前进的一对辊240L、240R压靠于轮胎310的胎面表面316时,轮胎组装体300的凸状区域312H侧朝向车轮320侧(凹状区域312L侧)的方向的力被赋予轮胎310(参照图5的黑色箭头,以下将该力称为“凸部侧赋予力”)。此外,优选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胎面表面316的上下方向(Z方向)的整个宽度上,连续地赋予由辊240L、240R产生的力。若是这样的结构,则能够将由辊240L、240R产生的力给予轮胎310整体,因此与例如仅将力赋予胎面表面316的上下方向的一部分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轮胎310的胎面表面316凹陷而无法产生足够的凸部侧赋予力的情况。
(按压工序)
接下来实施通过一对按压部232U、232D按压支承于支承部100的轮胎组装体300的轮胎310的按压工序(S150)。在按压工序中,例如,管理部400对姿态矫正部主体220进行控制来缩短第一按压构件230U与第二按压构件230D之间的分离距离。由此,如图6及图7所示,第一按压构件230U的第一按压部232U抵接于轮胎组装体300的轮胎310的上侧胎侧312U中的凸状区域312H并向下方按压。另外,第二按压构件230D的第二按压部232D抵接于轮胎310的下侧胎侧312D中的凸状区域312H并向上方按压。即,轮胎310中的凸状区域312H侧的部分被第一按压构件230U和第二按压构件230D从上下方向夹入。此外,优选由第一按压构件230U产生的按压力和由第二按压构件230D产生的按压力为大致相同。
在轮胎310的上侧胎侧312U,当凸状区域312H被第一按压部232U按压时,与凸状区域312H对应的上侧胎圈部314U的顶端向轮辋中心面S侧移动。另一方面,凹状区域312L未支承于支承部100而能够向与轮辋中心面S相反的一侧位移。因此,通过与凸状区域312H对应的上侧胎圈部314U的顶端的移动,与凹状区域312L对应的上侧胎圈部314U的顶端变得容易移动。并且,通过轮胎310的恢复为本来的形状的恢复力,与凸状区域312H对应的上侧胎圈部314U的顶端和与凹状区域312L对应的上侧胎圈部314U的顶端在车轮320的上侧胎圈座部334U变为上下方向(Z方向)大致相同位置。同样地,在轮胎310的下侧胎侧312D,当凸状区域312H被第二按压部232D按压时,与凸状区域312H对应的下侧胎圈部314D的顶端向轮辋中心面S侧移动。另一方面,凹状区域312L未支承于支承部100而能够向与轮辋中心面S相反的一侧位移。因此,通过与凸状区域312H对应的下侧胎圈部314D的顶端的移动,与凹状区域312L对应的下侧胎圈部314D的顶端变得容易移动。并且,通过轮胎310的恢复为本来的形状的恢复力,与凸状区域312H对应的下侧胎圈部314D的顶端和与凹状区域312L对应的下侧胎圈部314D的顶端在车轮320的下侧胎圈座部334D变为上下方向大致相同的位置。即,轮胎310相对于车轮320的装配性提高。由此,改善充气后的轮胎组装体300的力变化(RFV、LFV)。
另外,在图4及图6中示出了各按压部232U、232D直接按压轮胎310的凸状区域312H中的凸部P的方式。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各按压部232U、232D按压凸状区域312H中的凸部P以外的部分。具体而言,凸部P以外的部分是在轮胎310的周向上位于凸部P与从凸部P移动了大致90度的量的部分之间的部分。在此,图8是示出变形例中的紧接装配之后的轮胎组装体300的上表面结构、辊240L、240R及第二按压构件230D的说明图。在图8中,除了上述的假想直线V之外还示出了第一假想直线V1和第二假想直线V2。第一假想直线V1是通过旋转轴O且通过凸部P和凹部Q的直线。第二假想直线V2是通过旋转轴O且与假想直线V和第一假想直线V1双方成45度的角度的直线。如图8所示,优选各按压部232U、232D的按压位置为凸状区域312H中的从凸部P移动了45度的位置与从该凸部P移动了90度的量的位置之间部分(在凸状区域312H中被假想直线V和第二假想直线V2区划的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与各按压部232U、232D直接按压凸部P的结构相比,能够更顺畅地提高轮胎组装体300的装配性。与直接地按压凸部P的结构相比,与凸状区域312H对应的下侧胎圈部314D的顶端和与凹状区域312L对应的下侧胎圈部314D的顶端双方的上下移动的自由度变高,认为通过轮胎310的恢复力轮胎310针对车轮320的装配性变得容易提高。此外,各按压部232U、232D的按压位置也可以是凸状区域312H中的凸部P与从该凸部P移动了45度的量的位置之间的部分(在凸状区域312H中被第一假想直线V1和第二假想直线V2区划的部分)。
(其他的工序)
接下来,装配后的轮胎组装体300被搬出装置112搬运,并实施将压缩空气充填于轮胎组装体300的轮胎310的充气工序(S160)。之后,对充气后的轮胎组装体300实施平衡调整工序(S170)。在平衡调整工序中,首先,测定轮胎组装体300的周向上的质量分布。在此,由于轮胎组装体300的装配性高,因此能够抑制因装配性低而质量分布的测定精度下降。接下来,基于质量分布的测定结果,对轮胎组装体300实施重量的赋予等加工,以抑制质量分布的不均。通过以上的工序,制造装配性高且在充气中抑制了质量分布的不均、力变化(RFV、LFV)的品质高的轮胎组装体300。
A-3.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按压部232U、232D对轮胎310的至少一方的胎侧312U、312D的表面中的第一表面部分(凸状区域312H内的部分,例如包含凸部P的部分)进行按压。另外,构成为支承部100以胎侧312U、312D的上述表面中的相对于轮胎组装体300的旋转轴O位于与第一表面部分相反的一侧的第二表面部分(凹状区域312L内的部分)能够在远离轮辋中心面S的方向上位移的方式支承轮胎组装体300。因此,能够在能够使轮胎310的胎侧312U、312D的凹部侧(第二表面部分)向轮胎310膨出的方向位移的状态下,使支承部100支承轮胎组装体300并且通过按压部232U、232D按压轮胎310的胎侧312U、312D的凸部侧(第一表面部分)。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高轮胎310相对于车轮320的装配性。
另外,如上所述,第一按压部232U从第一按压构件230U的下表面朝向前方且斜下方突出。另外,第二按压部232D从第二按压构件230D的上表面朝向前方且斜上方突出。由此,在后述的按压工序(S150)中,例如,通过第一按压部232U的按压,除了使上侧胎圈部314U靠近轮辋中心面S的力,轮胎310还被赋予了朝向旋转轴O的力,因此能够更顺畅地提高轮胎310相对于车轮320的装配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支承于支承部100的轮胎组装体300赋予由一对辊240L、240R产生的力(图3的S140)。由此,与不对轮胎310赋予由辊240L、240R产生的力的结构相比,在轮胎310的胎侧312U、312D的第一表面部分侧,轮胎310的胎圈部314U、314D变得容易在车轮320的胎圈座部334U、334D上移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提高轮胎310相对于车轮320的装配性。另外,当赋予由辊240L、240R产生的力时,能够抑制因由按压部232U、232D产生的按压力而车轮320发生倾斜。另外,由于对轮胎310赋予由一对辊240L、240R产生的力,因此与对轮胎310赋予仅由一对辊240L、240R中的一方产生的力的结构相比,能够可靠地对轮胎310赋予上述的凸部侧赋予力,结果,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提高轮胎310相对于车轮320的装配性。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先在对轮胎组装体300的轮胎310赋予了由一对辊240L、240R产生的力的状态下,开始由一对按压部232U、232D进行的向轮胎310的按压(图3的S140、S150)。由此,利用由辊240L、240R产生的力和由支承部100产生的支承力来抑制车轮320位移,因此能够抑制因车轮320的位移而轮胎310相对于车轮320的装配性下降。另外,如图6及图8所示,在上下方向(Z方向)观察时,一对辊240L、240R在轮胎310的周向上以按压部232U、232D的按压位置位于一对辊240L、240R之间(例如中央位置)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抑制轮胎组装体300的旋转,并且进行由按压部232U、232D进行的按压和由一对辊240L、240R进行的力的赋予。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支承工序(S120)中,能够基于检测部430的检测结果而以使按压部232U、232D能够按压轮胎310的凸状区域312H的方式自动地调整轮胎组装体300和按压部232U、232D的相对的位置。
B.变形例:
在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变形为多种方式,例如以下的变形也可以。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装配装置10的结构不过是一例,能够进行多种变形。例如,也可以为装配装置10不具备管理部400,而对支承部100、姿态矫正部200分别单独地进行操作。另外,也可以是支承部100不具备升降单元110。另外,也可以是支承部100保持轮胎组装体300的车轮320的轮辋330的内周侧。另外,也可以是支承部100不具备使轮胎组装体300旋转的结构。
另外,也可以是姿态矫正部主体220仅具备第一按压部232U及第二按压部232D中的一方,并仅利用该一方的按压部仅按压轮胎310的一方的胎侧。另外,也可以是按压部232U、232D的形状为除圆弧状以外的形状。另外,可以是姿态矫正部主体220不具备一对辊240L、240R双方的结构,并且也可以设为仅具备一对辊240L、240R中的一方,或者具备3个以上的辊。另外,作为赋予构件不限于辊,例如也可以是平板状等其他形状的构件。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牵拉轮胎310的凹状区域312L侧来对轮胎310赋予上述的凸部侧赋予力。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轮胎组装体300的制造方法不过是一例,能够进行多种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支承工序(S120)中支承部100也可以将轮胎组装体300以使外部侧向下的状态支承。另外,不限于支承部100将轮胎组装体300在以轮辋中心面S沿水平方向的方式横放的状态下支承的方式。例如,也可以是将轮胎组装体300在以轮辋中心面S沿铅垂方向的方式竖立的状态下支承,并对上述竖立的状态的轮胎组装体300实施由姿态矫正部主体220进行的矫正工序(S130~S150)。另外,在支承工序中,也可以不使轮胎组装体300旋转,而通过使姿态矫正部主体220侧旋转来调整轮胎组装体300与按压部232U、232D的相对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图3中,也可以在S120之前进行充气工序(S160)。然而,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对充气工序前的轮胎组装体300实施由姿态矫正部主体220进行的矫正工序(S130~S150)的方案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轮胎组装体300的装配性。
标号说明
10:装配装置 12:基板 100:支承部 110:升降单元 112:搬出装置 114:支撑缸116、122:伺服电动机 120:支承部主体 124:搬入装置 130:卡盘 132:杆 134:卡盘缸200:姿态矫正部 210:滑动单元 212:单元主体 214:可动台 216:伺服电动机 220:姿态矫正部主体 222L、222R:电动缸 224L、224R:连结臂 230U、230D:按压构件 232U、232D:按压部 240L、240R:辊 242L:旋转轴 250:辊架 252L:左侧架 252R:右侧架 254:基座部 260L、260R:辊引导件 270:气缸 272:连杆 300:轮胎组装体 310:轮胎 312D:下侧胎侧 312H:凸状区域 312L:凹状区域 312U:上侧胎侧 314D:下侧胎圈部 314U:上侧胎圈部 316:胎面表面 320:车轮 330:轮辋 332D:下侧凸缘部 332U:上侧凸缘部 334D:下侧胎圈座部 334U:上侧胎圈座部 336:深槽部 340:轮盘 342:轮毂安装部 344:轮辐部 400:管理部 410:定时控制部 420:调整部 430:检测部 O:旋转轴 P:凸部 Q:凹部 S:轮辋中心面 V1:第一假想直线 V2:第二假想直线 V:假想直线。

Claims (8)

1.一种轮胎组装体的装配装置(10),使包括车轮(320)及组装于所述车轮(320)的轮胎(310)的轮胎组装体(300)的所述轮胎(310)的胎圈部(314D、314U)装配于所述车轮(320)的胎圈座部(334D、334U),其特征在于,具备:
支承所述轮胎组装体(300)的支承部(100);及
按压部(232U、232D),
所述按压部(232U、232D)构成为对所述轮胎(310)的至少一方的胎侧的表面中的成为凸部侧的第一表面部分进行按压,
所述支承部(100)构成为以所述胎侧的所述表面中的相对于所述轮胎组装体(300)的旋转轴(O)位于与所述第一表面部分相反一侧的成为凹部侧的第二表面部分能够在从所述车轮(320)的轮辋中心面(S)远离的方向上位移的方式支承所述轮胎组装体(300),
所述凸部P是所述胎侧的表面中的距所述车轮的所述轮辋中心面的距离最长的表面部分,所述凹部是所述胎侧的表面中的距所述车轮的所述轮辋中心面的距离最短的表面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组装体(300)的装配装置(10),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赋予部,该赋予部对所述轮胎(310)赋予所述胎侧的所述第一表面部分朝向所述车轮(320)侧的方向的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组装体(300)的装配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赋予部包括2个以上的赋予构件,该赋予构件对所述轮胎(310)的胎面表面中的在所述轮胎(310)的周向上互相分离的各部分分别赋予力。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组装体(300)的装配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配装置(10)还具备定时控制部(410),
所述定时控制部(410)使所述赋予部的力赋予所述轮胎(310),
所述定时控制部(410)在使所述赋予部的力赋予所述轮胎(310)的状态下,使由所述按压部(232U、232D)进行的向所述轮胎(310)的所述第一表面部分的按压开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胎组装体(300)的装配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配装置(10)还具备定时控制部(410),
所述定时控制部(410)使所述赋予部的力赋予所述轮胎(310),
所述定时控制部(410)在使所述赋予部的力赋予所述轮胎(310)的状态下,使由所述按压部(232U、232D)进行的向所述轮胎(310)的所述第一表面部分的按压开始。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组装体(300)的装配装置(10),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检测部(430),检测支承于所述支承部(100)的所述轮胎组装体(300)的所述轮胎的所述胎侧的所述表面中的凹凸状态;及
调整部(420),基于所述检测部(430)的检测结果,对所述轮胎组装体(300)与所述按压部(232U、232D)的相对的位置进行调整,以使所述按压部(232U、232D)能够按压所述胎侧的所述表面中的凸部(P)侧的表面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胎组装体(300)的装配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P)侧的表面部分是所述胎侧的所述表面中的在所述轮胎(310)的周向上位于所述凸部(P)与从所述凸部(P)移动了90度的量的部分之间的表面部分。
8.一种轮胎组装体(300)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组装工序,对具有胎圈座部(334D、334U)的车轮(320)组装具有胎圈部(314D、314U)的轮胎(310)而形成轮胎组装体(300);及
按压工序,按压所述轮胎(310)的至少一方的胎侧的表面中的位于距所述车轮(320)的轮辋中心面(S)的距离最长的凸部(P)侧的第一表面部分,并且所述胎侧的所述表面中的位于距所述轮辋中心面(S)的距离最短的凹部侧的第二表面部分能够在从轮辋中心面(S)远离的方向上位移。
CN201880088979.9A 2018-02-22 2018-02-22 轮胎组装体的装配装置及轮胎组装体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17708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06414 WO2019163048A1 (ja) 2018-02-22 2018-02-22 タイヤ組付体のフィッティング装置およびタイヤ組付体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70844A CN111770844A (zh) 2020-10-13
CN111770844B true CN111770844B (zh) 2022-07-08

Family

ID=676882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88979.9A Active CN111770844B (zh) 2018-02-22 2018-02-22 轮胎组装体的装配装置及轮胎组装体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376907A1 (zh)
EP (1) EP3756910B1 (zh)
JP (1) JP7008123B2 (zh)
CN (1) CN111770844B (zh)
CA (1) CA3090950C (zh)
WO (1) WO201916304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49801B (zh) * 2019-09-19 2020-06-26 泉州燕群广告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公路车的快速自动拆装管胎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1850A (zh) * 1997-05-16 2000-08-02 米什兰集团总公司 具有检验装置的被安装组件的装配线
JP2002103933A (ja) * 2000-09-28 2002-04-09 Banzai Ltd タイヤ着脱装置
CN101138942A (zh) * 2006-09-08 2008-03-12 古丽亚诺股份公司 用于安装和拆卸车辆的轮胎和轮圈的机器
JP2008155754A (ja) * 2006-12-22 2008-07-10 Toyota Motor Corp タイヤ組付け方法
CN101484303A (zh) * 2006-07-11 2009-07-15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用于制造充气轮胎的方法和设备
CN101722804A (zh) * 2008-10-31 2010-06-09 西卡姆有限公司 用于装配和拆除车辆车轮的轮胎拆装机
JP2011116334A (ja) * 2010-04-28 2011-06-16 Sakamoto:Kk ホイール抜出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12192866A (ja) * 2011-03-17 2012-10-11 Onodani Kiko Kk タイヤ上ビードの取外し方法及びタイヤ着脱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771013A (en) * 1954-01-15 1957-03-27 Duquesne Victor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 tool outfit for mounting and removing tires from wheels
DE2104957A1 (de) * 1971-02-03 1972-08-24 Preißner, Hans, 4040 Neuss Reifenmontiermaschine
JPS5834733A (ja) * 1981-08-25 1983-03-01 Mazda Motor Corp タイヤ組立ラインの制御方法
DE3733779A1 (de) * 1987-10-06 1989-04-20 Weilnhammer Maschb Gmbh Montagevorrichtung fuer mindestens einen reifen
DE9308945U1 (de) * 1993-06-16 1993-10-21 Warkotsch, Horst, 30938 Burgwedel Vorrichtung zur Demontage eines Reifens von einer Felge
JP2959750B2 (ja) * 1994-12-26 1999-10-06 日産アルティア株式会社 タイヤのフィッティング処理装置
JP3897847B2 (ja) * 1997-02-10 2007-03-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のフィッティング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US7355687B2 (en) * 2003-02-20 2008-04-08 Hunter Engineering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vehicle service system with imaging components
CN100467293C (zh) * 2004-03-31 2009-03-11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装配***及轮胎装配方法
JP4157509B2 (ja) * 2004-08-18 2008-10-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組立体のフィッティング装置
BE1016805A3 (zh) * 2005-10-12 2007-07-03 Quesne Bertrand Du
JP4804899B2 (ja) * 2005-12-05 2011-11-0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フィッティング装置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のリム組み方法
JP2013031944A (ja) * 2011-08-01 2013-02-14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グリーンタイヤ変形矯正装置
WO2014132376A1 (ja) * 2013-02-28 2014-09-04 中央精機株式会社 タイヤ組付装置
JP5698287B2 (ja) * 2013-03-07 2015-04-0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生タイヤの形状矯正方法および装置
US9630462B2 (en) * 2013-04-16 2017-04-25 Android Industries Llc Vibrating tire inflator
JP6231694B2 (ja) 2014-08-28 2017-11-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組立体のフィッティング装置及びタイヤ組立体のフィッティング方法
CN107175997B (zh) * 2017-05-04 2023-11-07 金华市金飞跃车业有限公司 一种翻胎机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1850A (zh) * 1997-05-16 2000-08-02 米什兰集团总公司 具有检验装置的被安装组件的装配线
JP2002103933A (ja) * 2000-09-28 2002-04-09 Banzai Ltd タイヤ着脱装置
CN101484303A (zh) * 2006-07-11 2009-07-15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用于制造充气轮胎的方法和设备
CN101138942A (zh) * 2006-09-08 2008-03-12 古丽亚诺股份公司 用于安装和拆卸车辆的轮胎和轮圈的机器
JP2008155754A (ja) * 2006-12-22 2008-07-10 Toyota Motor Corp タイヤ組付け方法
CN101722804A (zh) * 2008-10-31 2010-06-09 西卡姆有限公司 用于装配和拆除车辆车轮的轮胎拆装机
JP2011116334A (ja) * 2010-04-28 2011-06-16 Sakamoto:Kk ホイール抜出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12192866A (ja) * 2011-03-17 2012-10-11 Onodani Kiko Kk タイヤ上ビードの取外し方法及びタイヤ着脱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BS轿车子午胎一次法成型工序及成型机头的调整;杨建华;《橡塑技术与装备》;19911231(第04期);第23-30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56910C0 (en) 2023-07-19
CA3090950C (en) 2023-06-20
JP7008123B2 (ja) 2022-01-25
WO2019163048A1 (ja) 2019-08-29
EP3756910A1 (en) 2020-12-30
JPWO2019163048A1 (ja) 2021-01-07
CN111770844A (zh) 2020-10-13
EP3756910A4 (en) 2021-10-27
EP3756910B1 (en) 2023-07-19
US20200376907A1 (en) 2020-12-03
CA3090950A1 (en) 2019-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29498B2 (en) Tire testing machine
US8136393B2 (en) Tire testing machine and method for testing tire
JP6005276B2 (ja) タイヤ搬送方法、タイヤ搬送固定装置、および、タイヤ検査システム
JP4242846B2 (ja) タイヤの搬送・保持装置
EP2536578A1 (en) Tire changer and method of measuring force variations
JP5011361B2 (ja) タイヤ試験機
US9415644B2 (en) Tyre mounting and demounting apparatus with load belt apparatus
CN111770844B (zh) 轮胎组装体的装配装置及轮胎组装体的制造方法
JPWO2018225154A1 (ja) タイヤ保持装置、これを備えるタイヤ試験システム、及びタイヤ保持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179999B2 (ja) タイヤ試験機の駆動制御方法及びタイヤ試験機
JP2006308320A (ja) タイヤ複合測定装置
JP5955476B1 (ja) タイヤ検査システム
CN100395102C (zh) 轮胎的生产方法和轮胎成型机
CN219348199U (zh) 一种汽车悬架检测台
JP6386247B2 (ja) タイヤ試験機
WO2016135839A1 (ja) タイヤ検査装置、及びタイヤの姿勢検出方法
JP2005257691A (ja) ラテラルフォース測定装置とその測定方法
EP3702727B1 (en) Axial gap measurement device and measurement method for ball screw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ball screw device, vehicle and mechanical device
CN109968702A (zh) 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及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装置
JP4434915B2 (ja) タイヤのユニフォミティ測定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14871898A (zh) 一种显示屏玻璃的磨边装置及磨边方法
JP2006266439A (ja) バランスウェイト圧着装置とバランスウェイト圧着方法とタイヤ組み付け方法
JP2007212150A (ja) シャシダイナモメータの車両位置制御装置
JP583979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空気漏れ試験装置及び空気漏れ試験方法
CN111770841A (zh) 车轮保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