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76984B - 车辆的车身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车身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76984B
CN111376984B CN201811642637.5A CN201811642637A CN111376984B CN 111376984 B CN111376984 B CN 111376984B CN 201811642637 A CN201811642637 A CN 201811642637A CN 111376984 B CN111376984 B CN 1113769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connecting plate
section
panel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64263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76984A (zh
Inventor
王长一
郭浩鹏
韩二红
王兆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64263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76984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769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769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769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769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的车身以及车辆,车辆的车身包括:A柱下段内板、侧边梁内板、侧边梁加强板、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三连接板、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A柱下段外板和侧边梁外板。第一加强板与A柱下段内板、第三连接板的上部均连接;第二加强板与A柱下段内板、第三连接板的上部、第一加强板均连接。由此,通过A柱下段内板、侧边梁内板、侧边梁加强板、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三连接板、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A柱下段外板和侧边梁外板配合,能够提升车身的结构强度,可以增加车身的吸能效果,也可以提高车身抵抗变形的能力,当车辆前方发生碰撞时,可以避免前围板及车门大范围入侵驾驶室,从而可以保证车内人员安全。

Description

车辆的车身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的车身以及具有该车辆的车身的车辆。
背景技术
当车辆前方发生碰撞时,碰撞力经A柱下段、侧边梁向车身后部传递,此过程中,A柱下段与侧边梁连接处作为重要转折点,此处结构强度、力传递路径、效率及其吸能变形趋势,对整个驾驶室安全空间的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有效避免前围板及车门大范围入侵驾驶室,保证乘员安全。
相关技术中,现有的A柱下段与侧边梁的连接处结构强度不足,吸能效果差,当车辆前方发生碰撞时,前围板及车门容易入侵驾驶室,使车内人员受到伤害。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车辆的车身,以解决车身结构强度不足以及吸能效果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的车身包括:A柱下段内板、侧边梁内板、侧边梁加强板、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三连接板、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A柱下段外板和侧边梁外板。所述侧边梁内板与所述A柱下段内板连接;所述侧边梁加强板与所述侧边梁内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在所述侧边梁加强板与所述A柱下段内板之间;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侧边梁加强板均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下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侧边梁加强板均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A柱下段内板、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上部均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A柱下段内板、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上部、所述第一加强板均连接;所述A柱下段外板设置于所述A柱下段内板外侧,且与所述A柱下段内板、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连接;所述侧边梁外板设置于所述侧边梁加强板外侧,且与所述侧边梁加强板、所述A柱下段外板、所述第三连接板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侧边梁加强板、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共同构造出三角加强区。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A柱下段外板与所述A柱下段内板形成有第一闭合断面,所述第二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一闭合断面内,所述第二连接板包括:第一主体、第二主体和第三主体,所述第二主体连接在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三主体之间,至少部分所述第一主体连接在所述A柱下段外板与所述A柱下段内板的第一连接处之间,所述第三主体连接在所述A柱下段内板的内表面。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A柱下段外板间隔开以形成间隙,所述第三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一闭合断面内,所述第三连接板包括:第四主体、第五主体和第六主体,所述第五主体连接在所述第四主体与所述第六主体之间,至少部分所述第四主***于所述间隙内且与所述第一主体连接,至少部分所述第六主体连接在所述A柱下段外板与所述A柱下段内板的第二连接处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四主体、所述第五主体与所述A柱下段外板间隔开。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侧边梁外板与所述侧边梁内板形成有第二闭合断面,所述A柱下段外板与所述侧边梁外板的外表面相连,所述A柱下段内板与所述侧边梁内板的外表面相连;所述侧边梁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第二闭合断面内,所述侧边梁加强板包括:第七主体,所述第七主体的截面为“U”型,所述第七主体的开口端具有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所述第二翻边均与所述侧边梁内板的内表面相连。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的延伸方向相同。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二闭合断面内,所述第二连接板设置于所述第七主体的外表面且与所述侧边梁内板的内表面相连;所述第三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二闭合断面内,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相连,所述第三连接板的另一端位于所述侧边梁内板与所述侧边梁外板的第三连接处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包括:第一板、第二板和第三板,所述第二板连接在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三板之间,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二板、所述第三板的内表面均与所述侧边梁加强板的外表面相连;所述第二板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相连。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的车身具有以下优势: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车身,通过A柱下段内板、侧边梁内板、侧边梁加强板、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三连接板、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A柱下段外板和侧边梁外板配合,能够提升车身的结构强度,可以增加车身的吸能效果,也可以提高车身抵抗变形的能力,当车辆前方发生碰撞时,可以避免前围板及车门大范围入侵驾驶室,从而可以保证车内人员安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的车身。
所述车辆与上述车辆的车身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车身的装配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B-B处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车身的A柱下段内板、侧边梁内板、侧边梁加强板、A柱下段外板、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三连接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5为图4中C-C处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车身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车身10;
A柱下段内板1;第一闭合断面11;第一连接处12;第二连接处13;
侧边梁内板2;第二闭合断面21;第三连接处22;
侧边梁加强板3;第七主体31;第一翻边32;第二翻边33;
第一连接板4;第一板41;第二板42;第三板43;
第二连接板5;第一主体51;第二主体52;第三主体53;
第三连接板6;第四主体61;第五主体62;第六主体63;
第一加强板7;第二加强板8;
A柱下段外板9;间隙91;侧边梁外板92;三角加强区93。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如图1-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车身10包括:A柱下段内板1、侧边梁内板2、侧边梁加强板3、第一连接板4、第二连接板5、第三连接板6、第一加强板7、第二加强板8、A柱下段外板9和侧边梁外板92。侧边梁内板2可以与A柱下段内板1连接,侧边梁加强板3可以与侧边梁内板2连接,第一连接板4可以连接在侧边梁加强板3与A柱下段内板1之间,需要说明的是,侧边梁加强板3可以通过第一连接板4与A柱下段内板1连接,第二连接板5可以与第一连接板4、侧边梁加强板3均连接,第三连接板6的下部可以与第二连接板5、侧边梁加强板3均连接,第一加强板7可以与A柱下段内板1、第三连接板6的上部均连接,第二加强板8可以与A柱下段内板1、第三连接板6的上部、第一加强板7均连接,A柱下段外板9可以设置于A柱下段内板1外侧,而且A柱下段外板9可以与A柱下段内板1、第二连接板5、第三连接板6均连接,侧边梁外板92可以设置于侧边梁加强板3外侧,并且侧边梁外板92与侧边梁加强板3、A柱下段外板9、第三连接板6均连接。
其中,第一连接板4的一端可以与侧边梁加强板3连接,第一连接板4的另一端可以与A柱下段内板1连接,这样设置可以保证侧边梁加强板3作用的连续性,第二连接板5可以与侧边梁加强板3及A柱下段内板1连接,第二连接板5、第三连接板6的下部结构经过A柱下段与侧边梁连接处(即:拐角区域)后继续向侧边梁后侧延伸,如此设置可以加强拐角区域的作用连续性;A柱下段内板1与侧边梁内板2的连接处、第一连接板4与侧边梁加强板3的连接处、A柱下段外板9与侧边梁外板92的连接处,三处连接位置错开,避免三处连接处处于同一断面内,从而在碰撞发生后,可以保证A柱下段与侧边梁连接拐角区域强度,从而可以提升车身10的力传递效率和吸能能力,进而可以保证驾驶室安全空间。
由此,通过A柱下段内板1、侧边梁内板2、侧边梁加强板3、第一连接板4、第二连接板5、第三连接板6、第一加强板7、第二加强板8、A柱下段外板9和侧边梁外板92配合,能够提升车身10的结构强度,可以增加车身10的吸能效果,也可以提高车身10抵抗变形的能力,当车辆前方发生碰撞时,可以避免前围板及车门大范围入侵驾驶室,从而可以保证车内人员安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侧边梁加强板3、第一连接板4、第二连接板5共同构造出三角加强区93,需要说明的是,在A柱下段与侧边梁连接处,通过第二连接板5、第一连接板4、侧边梁加强板3配合形成三角加强区93,三角加强区93能够提升A柱下段与侧边梁连接处结构强度,可以使拐角区域的结构形式由点连接变更为三角形连接,受力形式由连接点受力变为空腔受力,从而可以保证A柱下段与侧边梁连接处加强作用连续性,进而可以提高车身10的力传递能力和吸收力的能力。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A柱下段外板9与A柱下段内板1可以形成有第一闭合断面11,第二连接板5可以位于第一闭合断面11内,第二连接板5可以包括:第一主体51、第二主体52和第三主体53,第二主体52连接在第一主体51与第三主体53之间,至少部分第一主体51连接在A柱下段外板9与A柱下段内板1的第一连接处12之间,第三主体53可以连接在A柱下段内板1的内表面上,如此设置能够增强第二连接板5、A柱下段外板9与A柱下段内板1的整体结构强度,可以提高车身10的力传递能力。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主体51与A柱下段外板9间隔开以形成间隙91,第三连接板6位于第一闭合断面11内,第三连接板6可以包括:第四主体61、第五主体62和第六主体63,第五主体62可以连接在第四主体61与第六主体63之间,至少部分第四主体61可以位于间隙91内,而且第四主体61可以与第一主体51连接,至少部分第六主体63连接在A柱下段外板9与A柱下段内板1的第二连接处13之间,这样设置能够使车身10整体结构强度更高,可以保证力传递的延续性,从而可以更加快速地将碰撞力分解。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四主体61、第五主体62可以与A柱下段外板9间隔开,如此设置能够进一步保证力传递的延续性,可以进一步加快碰撞力分解速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侧边梁外板92可以与侧边梁内板2形成有第二闭合断面21,A柱下段外板9可以与侧边梁外板92的外表面相连,A柱下段内板1可以与侧边梁内板2的外表面相连,这样设置能够增加侧边梁外板92、侧边梁内板2、A柱下段外板9和A柱下段内板1的整体结构强度,当车身10发生碰撞时,可以减小车身10的变形量,从而可以更好地防止前围板及车门大范围入侵驾驶室。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侧边梁加强板3可以设置于第二闭合断面21内,侧边梁加强板3可以包括:第七主体31,第七主体31的截面可以设置为“U”型,第七主体31的开口端可以具有第一翻边32和第二翻边33,第一翻边32、第二翻边33均可以与侧边梁内板2的内表面相连,如此设置能够增大侧边梁加强板3与侧边梁内板2的接触面积,可以将侧边梁加强板3与侧边梁内板2可靠地装配在一起,从而可以防止侧边梁加强板3与侧边梁内板2分离。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翻边32与第二翻边33的延伸方向可以相同,这样设置能够提升侧边梁加强板3与侧边梁内板2连接强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连接板5可以位于第二闭合断面21内,第二连接板5可以设置于第七主体31的外表面,而且第二连接板5可以与侧边梁内板2的内表面相连,如此设置能够将侧边梁加强板3、第二连接板5和侧边梁内板2可靠地装配在一起,可以提升侧边梁加强板3、第二连接板5和侧边梁内板2的整体结构强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三连接板6可以位于第二闭合断面21内,第三连接板6的一端可以与第二连接板5相连,第三连接板6的另一端可以位于侧边梁内板2与侧边梁外板92的第三连接处22之间,这样设置可以将侧边梁内板2、侧边梁外板92和第二连接板5稳固地装配在一起,可以进一步提升车身10的结构强度,从而可以更好地防止车身10碰撞时变形。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板4可以包括:第一板41、第二板42和第三板43,第二板42可以连接在第一板41与第三板43之间,第一板41、第二板42、第三板43的内表面均与侧边梁加强板3的外表面相连,第二板42的外表面可以与第二连接板5相连,如此设置可以将第一连接板4可靠地装配在侧边梁加强板3上,从而可以提升第二连接板5、第一连接板4、侧边梁加强板3的整体结构强度。
其中,A柱下段内板1与侧边梁内板2的连接处、第一连接板4与侧边梁加强板3的连接处、A柱下段外板9与侧边梁外板92的连接处的位置错开,避免A柱下段内板1与侧边梁内板2的连接处、第一连接板4与侧边梁加强板3的连接处、A柱下段外板9与侧边梁外板92的连接处处于同一断面内,这样设置能够使车身10的连接结构强度更高,可以使车身10连接更稳固。本申请的车身10各处均设计为封闭断面,如此设置可以在碰撞力传递方向上的断面为闭合结构,而且断面结构向车外方向凸起,碰撞发生后向车身10外变形,可以保证驾驶室安全。
综上,本申请的车身10整体强度更高,碰撞力传递、分解更高效,能有效避免碰撞发生后,A柱下段与侧边梁连接处发生较大变形,可以进一步防止前围板及车门大范围入侵驾驶室,从而可以进一步保证车内乘员安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车身10,车身10设置安装在车辆上,该车身10能够提升车身10的结构强度,可以增加车身10的吸能效果,也可以提高车身10抵抗变形的能力,当车辆前方发生碰撞时,可以避免前围板及车门大范围入侵驾驶室,从而可以保证车内人员安全,进而可以提升车辆的驾驶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的车身(10),其特征在于,包括:
A柱下段内板(1);
侧边梁内板(2),所述侧边梁内板(2)与所述A柱下段内板(1)连接;
侧边梁加强板(3),所述侧边梁加强板(3)与所述侧边梁内板(2)连接;
第一连接板(4),所述第一连接板(4)连接在所述侧边梁加强板(3)与所述A柱下段内板(1)之间;
第二连接板(5),所述第二连接板(5)与所述第一连接板(4)、所述侧边梁加强板(3)均连接;
第三连接板(6),所述第三连接板(6)的下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板(5)、所述侧边梁加强板(3)均连接;
第一加强板(7),所述第一加强板(7)与所述A柱下段内板(1)、所述第三连接板(6)的上部均连接;
第二加强板(8),所述第二加强板(8)与所述A柱下段内板(1)、所述第三连接板(6)的上部、所述第一加强板(7)均连接;
A柱下段外板(9),所述A柱下段外板(9)设置于所述A柱下段内板(1)外侧,且与所述A柱下段内板(1)、所述第二连接板(5)、所述第三连接板(6)连接;
侧边梁外板(92),所述侧边梁外板(92)设置于所述侧边梁加强板(3)外侧,且与所述侧边梁加强板(3)、所述A柱下段外板(9)、所述第三连接板(6)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10),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边梁加强板(3)、所述第一连接板(4)、所述第二连接板(5)共同构造出三角加强区(9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10),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下段外板(9)与所述A柱下段内板(1)形成有第一闭合断面(11),所述第二连接板(5)位于所述第一闭合断面(11)内,所述第二连接板(5)包括:第一主体(51)、第二主体(52)和第三主体(53),所述第二主体(52)连接在所述第一主体(51)与所述第三主体(53)之间,至少部分所述第一主体(51)连接在所述A柱下段外板(9)与所述A柱下段内板(1)的第一连接处(12)之间,所述第三主体(53)连接在所述A柱下段内板(1)的内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车身(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51)与所述A柱下段外板(9)间隔开以形成间隙(91),所述第三连接板(6)位于所述第一闭合断面(11)内,所述第三连接板(6)包括:第四主体(61)、第五主体(62)和第六主体(63),所述第五主体(62)连接在所述第四主体(61)与所述第六主体(63)之间,至少部分所述第四主体(61)位于所述间隙(91)内且与所述第一主体(51)连接,至少部分所述第六主体(63)连接在所述A柱下段外板(9)与所述A柱下段内板(1)的第二连接处(13)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车身(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主体(61)、所述第五主体(62)与所述A柱下段外板(9)间隔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10),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边梁外板(92)与所述侧边梁内板(2)形成有第二闭合断面(21),所述A柱下段外板(9)与所述侧边梁外板(92)的外表面相连,所述A柱下段内板(1)与所述侧边梁内板(2)的外表面相连;
所述侧边梁加强板(3)设置于所述第二闭合断面(21)内,所述侧边梁加强板(3)包括:第七主体(31),所述第七主体(31)的截面为“U”型,所述第七主体(31)的开口端具有第一翻边(32)和第二翻边(33),所述第一翻边(32)、所述第二翻边(33)均与所述侧边梁内板(2)的内表面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车身(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32)与所述第二翻边(33)的延伸方向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车身(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板(5)位于所述第二闭合断面(21)内,所述第二连接板(5)设置于所述第七主体(31)的外表面且与所述侧边梁内板(2)的内表面相连;
所述第三连接板(6)位于所述第二闭合断面(21)内,所述第三连接板(6)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5)相连,所述第三连接板(6)的另一端位于所述侧边梁内板(2)与所述侧边梁外板(92)的第三连接处(22)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4)包括:第一板(41)、第二板(42)和第三板(43),所述第二板(42)连接在所述第一板(41)与所述第三板(43)之间,所述第一板(41)、所述第二板(42)、所述第三板(43)的内表面均与所述侧边梁加强板(3)的外表面相连;
所述第二板(42)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连接板(5)相连。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车身(10)。
CN201811642637.5A 2018-12-29 2018-12-29 车辆的车身以及车辆 Active CN1113769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42637.5A CN111376984B (zh) 2018-12-29 2018-12-29 车辆的车身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42637.5A CN111376984B (zh) 2018-12-29 2018-12-29 车辆的车身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76984A CN111376984A (zh) 2020-07-07
CN111376984B true CN111376984B (zh) 2021-07-20

Family

ID=712193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642637.5A Active CN111376984B (zh) 2018-12-29 2018-12-29 车辆的车身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76984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9031538A1 (de) * 2009-07-02 2010-02-11 Daimler Ag Verbindungsknoten zwischen länglichen Strukturelementen einer Fahrzeugkarosserie
JP2015189464A (ja) * 2014-03-31 2015-11-02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構造
CN105102309A (zh) * 2013-03-26 2015-11-2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身侧部结构
CN208181189U (zh) * 2017-12-18 2018-12-04 合肥亿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侧围外板加强板总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54360B2 (ja) * 2009-05-19 2013-11-27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ー下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9031538A1 (de) * 2009-07-02 2010-02-11 Daimler Ag Verbindungsknoten zwischen länglichen Strukturelementen einer Fahrzeugkarosserie
CN105102309A (zh) * 2013-03-26 2015-11-2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身侧部结构
JP2015189464A (ja) * 2014-03-31 2015-11-02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構造
CN208181189U (zh) * 2017-12-18 2018-12-04 合肥亿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侧围外板加强板总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76984A (zh) 2020-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04264B2 (ja) 自動車のピラー構造
US8602483B2 (en) Vehicle door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US20070284914A1 (en) Transverse structural member for a seat area of a vehicle
US10737731B2 (en) Vehicle front pillar structure and vehicle side structure
GB2482953A (en) Motor vehicle body with structure-reinforcing front frame
US7243985B2 (en) Vehicle structure
CN112937697A (zh) 一种纵梁加强结构及汽车
CN101786471B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车身结构
CN107010118B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CN102963435A (zh) 一种乘员舱前立柱加强结构
CN111376984B (zh) 车辆的车身以及车辆
CN111497948A (zh) 一种车身纵梁接头结构及汽车
CN215706661U (zh) 一种汽车a柱与门槛连接结构
CN101665122A (zh) 一种轿车中立柱总成
CN212500670U (zh) 车身结构及汽车
CN213799905U (zh) 一种汽车a柱总成及汽车
CN213008402U (zh) 车身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0310566U (zh) 用于车辆的挡板内基座及车辆
CN113968281A (zh) 车身结构及汽车
CN210000413U (zh) 用于车辆的侧围总成和具有它的车辆
CN210391318U (zh) 前车身结构及汽车
CN215361549U (zh) 一种纵梁前段总成及汽车
CN220640017U (zh) 车身侧部结构及车辆
CN218858546U (zh) 汽车前地板总成及汽车
CN218662096U (zh) 车身中部结构与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