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95067B - 摄像装置、摄像装置主体及摄像装置的对焦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摄像装置主体及摄像装置的对焦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95067B
CN111095067B CN201880060186.6A CN201880060186A CN111095067B CN 111095067 B CN111095067 B CN 111095067B CN 201880060186 A CN201880060186 A CN 201880060186A CN 111095067 B CN111095067 B CN 1110950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sensor
movable range
focus
tracking
r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6018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95067A (zh
Inventor
和田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0950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950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950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950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 G02B7/34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using different areas in a pupil plan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03B17/14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interchangeabl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18Signals indicating condition of a camera member or suitability of ligh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1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for generating image signals from different wavelengths
    • H04N23/13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for generating image signals from different wavelengths with multiple sens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2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the phase dif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5Control of camera direction for changing a field of view, e.g. pan, tilt or based on tracking of obj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95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systems, e.g. light-field imaging systems
    • H04N23/958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systems, e.g. light-field imaging systems for extended depth of field imaging
    • H04N23/959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systems, e.g. light-field imaging systems for extended depth of field imaging by adjusting depth of field during image capture, e.g. maximising or setting range based on scene characteristic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1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for transforming different wavelengths into image signals
    • H04N25/11Arrangement of colour filter arrays [CFA]; Filter mosaics
    • H04N25/13Arrangement of colour filter arrays [CFA]; Filter mosa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lter elements
    • H04N25/134Arrangement of colour filter arrays [CFA]; Filter mosa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lter elements based on three different wavelength filter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 Focusing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对焦时适当地支持摄影者的摄像装置、摄像装置主体及摄像装置的对焦控制方法。该摄像装置具备使图像传感器(210)沿光轴(L)移动的图像传感器移动驱动部(220),使图像传感器(210)在可移动范围内移动来跟踪被摄体。并且,具备检测针对被摄体的聚焦动作的聚焦动作检测部(250b)和切换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的可移动范围切换部(250c)。若通过聚焦动作检测部(250b)检测出聚焦动作,则可移动范围切换部(250c)扩大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

Description

摄像装置、摄像装置主体及摄像装置的对焦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摄像装置、摄像装置主体及摄像装置的对焦控制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具备移动图像传感器来进行焦点调节的功能的摄像装置、摄像装置主体及摄像装置的对焦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没有AF(Auto Focus/自动聚焦)功能的摄像装置中,手动进行焦点调节。并且,即使为具备AF功能的摄像装置,有时也会关闭AF功能,由摄像者手动进行焦点调节。
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摄像装置,其具备如下功能作为支持手动进行焦点调节的功能:若摄影者在手动进行焦点调节之后按下AF按钮,则图像传感器前后移动来进行对比度AF。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488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摄像装置中,在被摄体移动的情况下,有如下缺点:即使启动AF,也无法适当地进行对焦。
为了解除该缺点,需要在对焦位置附近自动启动AF,以维持对焦状态的方式控制图像传感器的移动。然而,在手动进行焦点调节的情况下,摄影者并不仅是为了对焦而移动聚焦透镜,有时还为了确认模糊的状态等而移动聚焦透镜。此时,若自动启动AF,则存在进行有背于摄影者的意图的控制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对焦时适当地支持摄影者的摄像装置、摄像装置主体及摄像装置的对焦控制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法如下。
(1)一种摄像装置,其具备:成像透镜,具备焦点调节功能;图像传感器;图像传感器移动驱动部,使图像传感器沿光轴移动;焦点检测部,检测散焦量;跟踪控制部,根据通过焦点检测部检测出的散焦量而将图像传感器的移动控制在可移动范围内来跟踪被摄体;聚焦动作检测部,根据通过焦点检测部检测出的散焦量的变化来检测针对被摄体的成像透镜的聚焦动作;及可移动范围切换部,若通过聚焦动作检测部检测出聚焦动作,则扩大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
根据本方式,通过移动图像传感器,能够跟踪被摄体。在此,跟踪表示持续对焦于被摄体、即维持对焦状态。图像传感器能够在其可移动范围内跟踪被摄体。因此,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成为可跟踪范围。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根据是否存在聚焦动作来自动进行切换。切换由可移动范围切换部进行。若检测出聚焦动作,则可移动范围切换部扩大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聚焦动作是指,通过调节具备焦点调节功能的成像透镜的焦点来对焦于被摄体的动作。因此,聚焦动作根据散焦量的变化来检测。在摄影者调节成像透镜的焦点而欲对焦于被摄体的情况下,进行聚焦动作。因此,此时,扩大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来扩大可跟踪范围,由此能够适当地支持摄影者进行的对焦的操作。另一方面,即使在摄影者操作成像透镜的情况下,当该操作并非试图对焦于被摄体的操作时,可移动范围也不会变更而维持恒定。若在并非聚焦动作的情况下扩大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来扩大可跟踪范围,则结果将不符合摄影者的意图。即,例如,在摄影者为了确认模糊的状态而操作成像透镜的情况下,若在较宽的范围内跟踪被摄体,则无法确认原本的目的即模糊的状态。因此,在并非聚焦动作的情况下,通过维持可移动范围不变,能够按照摄影者的意图来动作。
另外,扩大之前的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中包括零。此时,仅在可移动范围扩大的情况下跟踪被摄体。
并且,扩大的范围能够在图像传感器移动驱动部物理地移动图像传感器的范围内任意设定。该范围越宽,能够跟踪的范围越宽。
(2)根据上述(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在扩大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之后,若无法跟踪被摄体,则可移动范围切换部将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缩小至原来的范围。
根据本方式,在扩大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之后,若无法跟踪被摄体,则缩小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而恢复到原来的范围。若图像传感器移动至可移动范围的端部,则此后将无法跟踪。此时,缩小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而恢复到原来的范围。即,恢复到扩大前的可移动范围。
(3)根据上述(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在扩大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之后,若被摄体的成像点的位置远离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一定距离以上,则可移动范围切换部将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缩小至原来的范围。
根据本方式,在扩大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之后,若被摄体的成像点的位置远离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一定距离以上,则缩小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而恢复到原来的范围。被摄体的成像点的位置是指,形成被摄体的像的位置。跟踪通过以跟随成像点的移动的方式移动图像传感器来进行。因此,若成像点的位置超出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则将无法跟踪。在本方式中,在成像点的位置远离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一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缩小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而恢复到原来的范围。
(4)根据上述(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若通过聚焦动作检测部检测出聚焦动作,则可移动范围切换部将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从零扩大至一定的范围。
根据本方式,若检测出聚焦动作,则将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从零扩大至一定的范围。即,若检测出聚焦动作,则首次设定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因此,此时,若检测出聚焦动作,则图像传感器能够首次移动。另外,这里的零包括视为几乎为零的范围。
(5)根据上述(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聚焦动作检测部检测散焦量的变动速度在对焦于被摄体的位置的前后一定的范围内成为阈值以下的情况来检测聚焦动作。
根据本方式,在散焦量的变动速度在对焦于被摄体的位置的前后一定的范围内成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定为已进行聚焦动作。即,在对焦位置附近的位置减缓焦点调节的速度的情况下,认定为已进行聚焦动作。通常,在对焦于被摄体的情况下,摄影者在对焦位置附近减缓速度来进行微调。通过检测在对焦位置附近的位置减缓焦点调节的速度的情况,能够适当地检测聚焦动作。
(6)根据上述(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若对焦于被摄体,则跟踪控制部开始被摄体的跟踪。
根据本方式,若对焦于被摄体,则自动开始被摄体的跟踪。即,以维持对焦状态的方式控制图像传感器的移动。
(7)根据上述(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若散焦量持续阈值以下一定时间,则跟踪控制部开始被摄体的跟踪。
根据本方式,若散焦量持续阈值以下一定时间,则自动开始被摄体的跟踪。即,若接近于对焦的状态维持一定时间,则自动开始被摄体的跟踪。
(8)根据上述(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若散焦量的变动速度在对焦于被摄体的位置的前后一定的范围内成为阈值以下,则跟踪控制部开始被摄体的跟踪。
根据本方式,若散焦量的变动速度在对焦于被摄体的位置的前后一定的范围内成为阈值以下,则自动开始被摄体的跟踪。即,若在对焦位置附近的位置减缓焦点调节的速度,则自动开始跟踪。因此,若进行对焦于被摄体的动作,则自动开始跟踪。
(9)根据上述(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若图像传感器到达可移动范围的端部而无法跟踪被摄体,则跟踪控制部使图像传感器返回基准位置。
根据本方式,若图像传感器到达可移动范围的端部而无法跟踪被摄体,则图像传感器返回基准位置。通过返回基准位置,能够提高重新开始跟踪时的跟随性。
(10)根据上述(9)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跟踪控制部以与散焦量的变化对应的移动速度移动图像传感器,使图像传感器返回基准位置。
根据本方式,在图像传感器返回基准位置时,图像传感器以与散焦量的变化对应的移动速度移动而返回基准位置。若使图像传感器返回基准位置,则焦点状态发生变化,因此有可能成为不自然的图像。然而,通过如本方式那样移动图像传感器,能够在不对图像带来不协调感的情况下使图像传感器返回基准位置。
(11)根据上述(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还具备:模式切换部,切换跟踪范围扩大模式的开启/关闭,在跟踪范围扩大模式开启的情况下,若一旦扩大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则可移动范围切换部停止后续的切换动作。
根据本方式,还具备开启/关闭跟踪范围扩大模式的模式切换部。在跟踪范围扩大模式开启的情况下,若扩大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则停止后续的切换动作。即,若一旦扩大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则此后持续维持扩大的状态。由此,能够将摄影者的意图适当地反映到控制中。
(12)根据上述(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还具备:模式切换部,切换跟踪范围扩大模式的开启/关闭,在跟踪范围扩大模式开启的情况下,若一旦扩大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则可移动范围切换部停止后续的切换动作,在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被扩大的情况下,若图像传感器到达可移动范围的端部而无法跟踪被摄体,则跟踪控制部使图像传感器在可移动范围的端部等待至再次对焦于被摄体为止。
根据本方式,还具备开启/关闭跟踪范围扩大模式的模式切换部。在跟踪范围扩大模式开启的情况下,若扩大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则停止后续的切换动作。即,若一旦扩大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则此后持续维持扩大的状态。由此,能够将摄影者的意图适当地反映到控制中。并且,在扩大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的情况下,若图像传感器到达可移动范围的端部而无法跟踪被摄体,则图像传感器在可移动范围的端部等待至再次对焦于被摄体为止。由此,能够尽早地恢复到对焦状态。
(13)根据上述(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基准位置设定在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的中央且基准位置设定在由成像透镜规定的法兰距的位置。
根据本方式,基准位置设定在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的中央。由此,能够提高跟踪的跟随性。另外,这里的中央包括其附近的范围。即,包括视为几乎为中央的范围。并且,基准位置设定在法兰距的位置。通常,成像透镜设计成在法兰距的位置成为最高性能。因此,通过将基准位置设定在法兰距的位置,能够拍摄高质量的图像。另外,这里的法兰距的位置包括其附近的范围。即,包括视为几乎为法兰距的范围。
(14)根据上述(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焦点检测部根据设置于图像传感器的摄像面的多个相位差检测像素的输出来检测散焦量。
根据本方式,根据设置于图像传感器的摄像面的多个相位差检测像素的输出来检测散焦量。由此,能够简单地求出用于对焦于被摄体的图像传感器的移动量。并且,由此,能够高精度地跟踪被摄体。
(15)根据上述(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还具备:显示器或电子取景器,实时显示通过图像传感器拍摄的图像,显示器及电子取景器具有低于图像传感器的分辨率。
根据本方式,具备显示器或电子取景器。显示器及电子取景器中实施显示通过图像传感器拍摄的图像。在显示器及电子取景器的分辨率低于图像传感器的分辨率的情况下,很难一边确认显示器及电子取景器的显示一边高精度地手动进行对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基于图像传感器的移动的AF的支持尤其有效地发挥作用。
另外,这里的分辨率与像素密度为相同的含义,例如,由ppi(pixel per inch,每英寸像素)呈现。ppi为呈现图像的网格的精细度,通常表示每1英寸的像素的数量。
(16)一种摄像装置主体,其具备:卡口,装卸自如地安装有具备焦点调节功能的成像透镜;图像传感器;图像传感器移动驱动部,使图像传感器沿光轴移动;焦点检测部,检测散焦量;跟踪控制部,根据通过焦点检测部检测出的散焦量而将图像传感器的移动控制在可移动范围内来跟踪被摄体;聚焦动作检测部,根据通过焦点检测部检测出的散焦量的变化来检测针对被摄体的成像透镜的聚焦动作;及可移动范围切换部,若通过聚焦动作检测部检测出聚焦动作,则扩大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
根据本方式,通过移动图像传感器,能够跟踪被摄体。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根据是否存在聚焦动作来自动进行切换。切换由可移动范围切换部进行。若检测出聚焦动作,则可移动范围切换部扩大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在摄影者欲对焦于被摄体的情况下,进行聚焦动作。因此,此时,扩大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来扩大可跟踪范围,由此能够适当地支持摄影者进行的对焦的操作。另一方面,即使在摄影者操作成像透镜的情况下,当该操作并非试图对焦于被摄体的操作时,可移动范围也不会变更而维持恒定。若在并非聚焦动作的情况下扩大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来扩大可跟踪范围,则结果将不符合摄影者的意图。因此,在并非聚焦动作的情况下,通过维持可移动范围不变,能够按照摄影者的意图来动作。
(17)根据上述(16)所述的摄像装置主体,其中,在扩大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之后,若无法跟踪被摄体,则可移动范围切换部将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缩小至原来的范围。
根据本方式,在扩大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之后,若无法跟踪被摄体,则缩小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而恢复到原来的范围。若图像传感器移动至可移动范围的端部,则此后将无法跟踪。此时,缩小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而恢复到原来的范围。即,恢复到扩大前的可移动范围。
(18)根据上述(16)所述的摄像装置主体,其中,在扩大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之后,若被摄体的成像点的位置远离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一定距离以上,则可移动范围切换部将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缩小至原来的范围。
根据本方式,在扩大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之后,若被摄体的成像点的位置远离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一定距离以上,则缩小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而恢复到原来的范围。跟踪通过以跟随成像点的移动的方式移动图像传感器来进行。因此,若成像点的位置超出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则将无法跟踪。在本方式中,在成像点的位置远离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一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缩小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而恢复到原来的范围。
(19)根据上述(16)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主体,其中,若通过聚焦动作检测部检测出聚焦动作,则可移动范围切换部将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从零扩大至一定的范围。
根据本方式,若检测出聚焦动作,则将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从零扩大至一定的范围。即,若检测出聚焦动作,则首次设定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因此,此时,若检测出聚焦动作,则图像传感器能够首次移动。
(20)根据上述(16)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主体,其中,聚焦动作检测部检测散焦量的变动速度在对焦于被摄体的位置的前后一定的范围内成为阈值以下的情况来检测聚焦动作。
根据本方式,在散焦量的变动速度在对焦于被摄体的位置的前后一定的范围内成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定为已进行聚焦动作。即,在对焦位置附近的位置减缓焦点调节的速度的情况下,认定为已进行聚焦动作。通过检测在对焦位置附近的位置减缓焦点调节的速度的情况,能够适当地检测聚焦动作。
(21)一种摄像装置的对焦控制方法,所述摄像装置具备具有焦点调节功能的成像透镜、图像传感器、使图像传感器沿光轴移动的图像传感器移动驱动部、检测散焦量的焦点检测部及根据通过焦点检测部检测出的散焦量而将图像传感器的移动控制在可移动范围内来跟踪被摄体的跟踪控制部,所述摄像装置的对焦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根据通过焦点检测部检测出的散焦量的变化来检测针对被摄体的成像透镜的聚焦动作;及在检测出聚焦动作的情况下,扩大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
根据本方式,在移动图像传感器来跟踪被摄体的情况下,若检测出聚焦动作,则扩大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在摄影者欲对焦于被摄体的情况下,进行聚焦动作。因此,此时,扩大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来扩大可跟踪范围,由此能够适当地支持摄影者进行的对焦的操作。另一方面,即使在摄影者操作成像透镜的情况下,当该操作并非试图对焦于被摄体的操作时,可移动范围也不会变更而维持恒定。若在并非聚焦动作的情况下扩大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来扩大可跟踪范围,则结果将不符合摄影者的意图。因此,在并非聚焦动作的情况下,通过维持可移动范围不变,能够按照摄影者的意图来动作。
(22)根据上述(21)所述的摄像装置的对焦控制方法,其还包括如下步骤:在扩大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之后无法跟踪被摄体的情况下,将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缩小至原来的范围。
根据本方式,在扩大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之后,若无法跟踪被摄体,则缩小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而恢复到原来的范围。若图像传感器移动至可移动范围的端部,则此后将无法跟踪。此时,缩小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而恢复到原来的范围。即,恢复到扩大前的可移动范围。
(23)根据上述(21)所述的摄像装置的对焦控制方法,其还包括如下步骤:在扩大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之后,在被摄体的成像点的位置远离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一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将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缩小至原来的范围。
根据本方式,在扩大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之后,若被摄体的成像点的位置远离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一定距离以上,则缩小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而恢复到原来的范围。跟踪通过以跟随成像点的移动的方式移动图像传感器来进行。因此,若成像点的位置超出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则将无法跟踪。在本方式中,在成像点的位置远离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一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缩小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而恢复到原来的范围。
(24)根据上述(21)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的对焦控制方法,其中,在检测出聚焦动作的情况下扩大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的步骤中,将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从零扩大至一定的范围。
根据本方式,若检测出聚焦动作,则将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从零扩大至一定的范围。即,若检测出聚焦动作,则首次设定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因此,此时,若检测出聚焦动作,则图像传感器能够首次移动。
(25)根据上述(21)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的对焦控制方法,其中,在检测聚焦动作的步骤中,检测散焦量的变动速度在对焦于被摄体的位置的前后一定的范围内成为阈值以下的情况来检测聚焦动作。
根据本方式,在散焦量的变动速度在对焦于被摄体的位置的前后一定的范围内成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定为已进行聚焦动作。即,在对焦位置附近的位置减缓焦点调节的速度的情况下,认定为已进行聚焦动作。通过检测在对焦位置附近的位置减缓焦点调节的速度的情况,能够适当地检测聚焦动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对焦时适当地支持摄影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数码相机的一实施方式的正面立体图。
图2是表示数码相机的一实施方式的背面立体图。
图3是表示数码相机的电结构的框图。
图4是表示图像传感器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5是放大摄像面的一部分的图。
图6是表示设置于摄像面的各像素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7是由相机控制部及透镜控制部实现的功能的框图。
图8是基于图像传感器的移动的对焦的概念图。
图9是基于图像传感器的移动的跟踪控制的概念图。
图10是经时跟踪控制的概念图。
图11是可移动范围的切换的概念图。
图12是表示开启跟踪功能时的跟踪控制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的切换控制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按在成像点的位置远离可移动范围一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切换可移动范围时的时序的处理顺序的概念图。
图15是表示按选择跟踪范围扩大模式时的时序的处理顺序的概念图。
图16是表示按仅在检测出聚焦动作的情况下设定可移动范围时的时序的切换处理顺序的概念图。
图17是数码相机的经时跟踪控制的概念图。
图18是表示跟踪控制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图19是表示按选择跟踪范围扩大模式时的时序的处理顺序的概念图。
图20是在散焦量持续阈值以下一定时间的情况下视为已进行对焦而进行跟踪时的经时处理的概念图。
图21是在进行聚焦动作的情况下开始跟踪时的经时处理的概念图。
图22是表示将本发明适用于3片式数码相机时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外观结构]
图1、图2分别是表示适用本发明的数码相机的一实施方式的正面立体图、背面立体图。
图1及图2所示的数码相机1为镜头可换式数码相机,其具备可换镜头10及相机主体100。数码相机1为摄像装置的一例。
<<可换镜头>>
可换镜头10为成像透镜的一例,其组合多个透镜构成。可换镜头10具备焦点调节功能,通过使一部分透镜组或所有透镜组沿光轴移动来进行焦点调节。在本例中,通过使由一部分透镜组构成的聚焦透镜沿光轴移动来进行焦点调节。
可换镜头10具备聚焦环16及光圈环18作为透镜操作部14。
聚焦环16为焦点调节用操作部件。聚焦环16旋转自如地设置于镜筒12的周围。若对聚焦环16进行旋转操作,则焦点调节机构根据其操作方向及操作量来工作。即,聚焦透镜根据其操作方向及操作量来移动,进行焦点调节。
光圈环18为光圈调节用操作部件。光圈环18旋转自如地设置于镜筒12的周围。光圈环18以恒定的间隔打印有能够设定在其外周的光圈值(未图示)。对光圈环18进行旋转操作,将希望设定的光圈值对准到设置于镜筒12的指标(未图示)的位置,由此进行光圈的设定。
<<相机主体>>
相机主体100为摄像装置主体的一例。相机主体100具备卡口102、主显示器104、副显示器106、电子取景器108、相机操作部110等。
卡口102为可换镜头10的安装部,设置于相机主体100的正面。可换镜头10装卸自如地安装于该卡口102。
主显示器104设置于相机主体100的背面。主显示器104由LCD(Liquid 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器)构成。除用作进行各种设定时的GUI(Graphic al User Interface,图形用户界面)以外,主显示器104还用作已拍摄的图像的播放用显示器。并且,在拍摄时,根据需要显示即时预览,实时显示通过图像传感器拍摄的图像。
副显示器106设置于相机主体100的上表面。副显示器106由LCD构成。副显示器106中显示快门速度、光圈值、灵敏度、曝光校正等主要的摄像信息。
电子取景器(EVF:Electronic View Finder)108设置于相机主体100的上部。电子取景器108中显示即时预览,实时显示通过图像传感器拍摄的图像。电子取景器108能够根据需要开启/关闭,切换为显示于主显示器104。
相机操作部110具备灵敏度转盘111、删除按钮112、电源杆113、快门按钮114、驱动按钮115、副显示器照明按钮116、快门速度转盘117、播放按钮118、前指令转盘119、后指令转盘120、调焦杆121、快捷菜单按钮122、菜单/确定按钮123、选择按钮124、显示/返回按钮125、第1功能按钮126、第2功能按钮127、第3功能按钮128、第4功能按钮129、第5功能按钮130等作为数码相机1的操作部件。
灵敏度转盘111为设定灵敏度的转盘。删除按钮112为删除已拍摄的图像的按钮。若在图像播放期间按下该按钮,则删除播放中的图像。电源杆113为开启/关闭数码相机1的电源的杆。快门按钮114为指示图像的记录的按钮。快门按钮114由能够半按及全按的两段触按式按钮构成。若半按快门按钮114,则输出S1ON信号,若全按,则输出S2ON信号。在拍摄静态图像的情况下,通过半按快门按钮114来进行拍摄准备,通过全按来进行图像的记录。在拍摄动态图像的情况下,通过第一次全按快门按钮114来开始拍摄,通过第2次全按快门按钮114来结束拍摄。驱动按钮115为调出驱动模式的选择画面的按钮。若按下驱动按钮115,则在主显示器104中显示驱动模式的选择画面。在驱动模式的选择画面中选择驱动模式,选择单帧拍摄、连拍、包围拍摄、多重曝光、动态图像拍摄等。副显示器照明按钮116为开启/关闭副显示器106的照明的按钮。快门速度转盘117为设定快门速度的转盘。播放按钮118为指示切换为播放模式的按钮。若启动摄像模式,并按下播放按钮118,则数码相机1切换为播放模式。另外,若在播放模式的状态下按下快门按钮114,则切换为摄像模式。前指令转盘119及后指令转盘120分配有与数码相机1的状态对应的功能。调焦杆121为选择AF区域的杆。快捷菜单按钮122为调出快捷菜单的按钮。若按下快捷菜单按钮122,则在主显示器104中显示快捷菜单。在快捷菜单中显示能够通过数码相机1设定的项目中用户登记的项目。菜单/确定按钮123为调出菜单画面的按钮。若按下菜单/确定按钮123,则在主显示器104中显示菜单画面。并且,菜单/确定按钮123还发挥确定选择事项等的按钮的功能。选择按钮124为所谓的十字按钮,是能够进行4个方向的指示的按钮。在进行各种设定等的情况下,通过该选择按钮124进行项目的选择等。显示/返回按钮125为切换主显示器104的显示内容的按钮。并且,显示/返回按钮125还发挥取消选择事项等的按钮、即返回到上一个状态的按钮的功能。第1功能按钮126、第2功能按钮127、第3功能按钮128、第4功能按钮129及第5功能按钮130中分配有预先准备的功能中用户选择的功能。例如,分配有切换跟踪功能的开启/关闭的功能。
[电结构]
图3是表示数码相机的电结构的框图。
安装于相机主体100的可换镜头10经由设置于卡口102的触点(未图示)与相机主体100电连接。
<<可换镜头>>
可换镜头10具备聚焦透镜20、聚焦透镜驱动部22及聚焦透镜位置检测部24作为焦点调节机构。
聚焦透镜20为构成可换镜头10的多个透镜的一部分透镜。可换镜头10通过聚焦透镜20沿光轴L前后移动来进行焦点调节。
聚焦透镜驱动部22使聚焦透镜20沿光轴L前后移动。聚焦透镜驱动部22例如构成为具备线性马达等致动器及其驱动电路。
聚焦透镜位置检测部24检测聚焦透镜20的位置。聚焦透镜位置检测部24例如由光电断路器及MR传感器(MR传感器:Magneto Resistive Sensor/磁阻效应元件)构成。光电断路器检测聚焦透镜20位于预先确定的原点位置的情况。MR传感器检测聚焦透镜20的移动量。由光电断路器检测聚焦透镜20位于原点位置的情况,由MR传感器检测从原点位置起的聚焦透镜20的移动量,由此能够检测出相对于原点位置的聚焦透镜20的位置。
可换镜头10具备光圈26及光圈驱动部28作为光量调节机构。光圈26例如由可变光圈构成。光圈驱动部28构成为具备驱动光圈26的光圈叶片的马达及其驱动电路。
可换镜头10具备统一控制可换镜头10的整体的动作的透镜控制部30。透镜控制部30例如由微型计算机构成,其通过执行规定的控制程序来发挥聚焦透镜驱动控制部30a、光圈驱动控制部30b等的功能(参考图7)。
聚焦透镜驱动控制部30a根据来自透镜操作部14的操作信号来控制聚焦透镜驱动部22,控制聚焦透镜20的移动。具体而言,将聚焦透镜驱动部22控制成聚焦透镜20以与聚焦环16的操作方向及操作量对应的方向及移动量移动。若聚焦环16***作,则透镜操作部14将与其操作方向及操作量对应的操作信号输出至透镜控制部30。
光圈驱动控制部30b根据来自透镜操作部14的操作信号来控制光圈驱动部28,控制光圈26。具体而言,将光圈驱动部28控制成成为通过光圈环18设定的光圈值。若光圈环18***作,则透镜操作部14将与所设定的光圈值对应的操作信号输出至透镜控制部30。
若可换镜头10安装于相机主体100,则透镜控制部30与相机主体100的相机控制部250连接成能够进行通信。
<<相机主体>>
相机主体100具备图像传感器210、图像传感器移动驱动部220、图像传感器位置检测部222、图像传感器驱动部224、模拟信号处理部226、ADC(Ana log-to-digitalconverter/模拟数字转换器)228、数字信号处理部230、相位差AF处理部232、存储卡接口234、存储卡236、主显示器104、副显示器106、电子取景器(EVF)108、相机操作部110及相机控制部250。
<图像传感器>
图像传感器210接收通过可换镜头10的光来拍摄被摄体。图像传感器210例如由CCD(Charged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CMOS(Complementa ry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固体摄像元件构成。图像传感器210在其摄像面上具有多个相位差检测像素。
图4是表示图像传感器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像传感器210具有多个像素在x方向(行方向)及y方向(列方向)上二维地排列而成的摄像面212。摄像面212具有多个AF(autofocus)区域214。AF区域214为作为能够进行对焦的区域而设定于摄像面212的区域。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画面中央部分设定有9个AF区域214。
图5是放大摄像面的一部分的图。
摄像面212上有规律地配置有多个像素。各像素具备光电转换部,并且输出与受光量对应的信号。并且,各像素具有R(Red/红色)、G(Green/绿色)、B(Blue/蓝色)中的任一颜色的滤色器。滤色器以成为规定的排列的方式分配给各像素。图5中示出了拜耳排列的例子。另外,在该图中,在具有R的滤色器的像素(R像素)上标注了R的字符,在具有G的滤色器的像素(G像素)上标注了G的字符,在具有B的滤色器的像素(B像素)上标注了B的字符。
AF区域中配置有通常像素216及相位差检测像素218。通常像素216是指通常的摄像用像素。相位差检测像素218是指检测相位差的像素。除相位差检测像素以外,构成通常像素。除AF区域以外的区域中仅配置有通常像素。
在图5中,用斜线示出了相位差检测像素218。如该图所示,相位差检测像素218有规律地配置于摄像面212。
相位差检测像素218由第1相位差检测像素218A及第2相位差检测像素218B构成。第1相位差检测像素218A及第2相位差检测像素218B彼此靠近配置。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对彼此靠近的相同排列的2个行中的一个以恒定的间隔配置第1相位差检测像素218A且对另一个以恒定的间隔配置第2相位差检测像素218B的例子。尤其,示出了将排列有R像素及G像素的特定的行的特定的G像素用作相位差检测像素的情况的例子。
图6是表示设置于摄像面的各像素的概略结构的图。
各像素具有具备规定的开口部的遮光膜。图6中用白色示出了设置于各像素的遮光膜的开口部。
通常像素216具有开口部与光电转换部的中心一致的遮光膜。通常像素216接收通过可换镜头10的光瞳区域的几乎所有部分的光束。
第1相位差检测像素218A具有开口部相对于光电转换部的中心向右侧偏心的遮光膜。其结果,第1相位差检测像素218A接收通过可换镜头10的光瞳区域的不同的部分的一对光束中的一个光束。
第2相位差检测像素218B具有开口部相对于光电转换部的中心向左侧偏心的遮光膜。其结果,通过第2相位差检测像素218B接收通过可换镜头10的光瞳区域的不同的部分的一对光束中的另一个光束。
通过以上结构,获取第1相位差检测像素218A及第2相位差检测像素218B的信号,并对两者进行比较,由此能够检测出相位差量。
<图像传感器移动驱动部>
图像传感器移动驱动部220使图像传感器210沿光轴L前后移动。图像传感器移动驱动部220例如构成为具备压电致动器等致动器及其驱动电路。
图像传感器210在可移动范围内移动。可移动范围设定在能够由图像传感器移动驱动部220物理地移动图像传感器210的范围内。如后述,可移动范围由可移动范围切换部250c进行切换(参考图7)。
基准位置设定在可移动范围的中央。基准位置设定在由可换镜头10规定的法兰距的位置。通常可换镜头10以法兰距的位置为基准进行光学设计。因此,通过使图像传感器210位于基准位置,能够使可换镜头10的光学性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
例如,采用C卡口的可换镜头的法兰距为17.526mm。并且,采用CS卡口的可换镜头的法兰距为12.5mm。
<图像传感器位置检测部>
图像传感器位置检测部222检测相对于基准位置的图像传感器210的位置。图像传感器位置检测部222例如由涡流传感器等位移传感器构成。
<图像传感器驱动部>
图像传感器驱动部224在基于相机控制部250的控制下驱动图像传感器210。图像传感器210被图像传感器驱动部224驱动来拍摄图像。
<模拟信号处理部>
模拟信号处理部226捕获从图像传感器210输出的每一像素的模拟的图像信号来实施规定的信号处理(例如,相关双采样处理、放大处理等)。
<ADC>
ADC228将从模拟信号处理部226输出的模拟的图像信号转换为数字的图像信号来输出。
<数字信号处理部>
数字信号处理部230捕获数字的图像信号来实施规定的信号处理(例如,灰度转换处理、白平衡校正处理、伽玛校正处理、同步化处理、YC转换处理等),从而生成图像数据。
<相位差AF处理部>
相位差AF(autofocus)处理部232为焦点检测部的一例。相位差AF处理部232从所指定的AF区域214获取第1相位差检测像素218A及第2相位差检测像素218B的信号,并对所获取的信号进行相关运算处理来计算相位差量。然后,根据计算出的相位差量来计算散焦的方向及量。AF区域由用户选择。或者,自动确定。用户的选择通过调焦杆121的操作来进行。在自动确定的情况下,例如,自动识别被摄体,并选择被摄体所存在的AF区域。或者,识别运动物体,并选择运动物体所存在的AF区域。
<存储卡接口及存储卡>
存储卡接口234在基于相机控制部250的控制下对安装于卡槽中的存储卡236进行数据的读写。
<主显示器>
主显示器104由LCD构成。主显示器104的显示由相机控制部250控制。相机控制部250经由LCD驱动器104a控制主显示器104的显示。
<副显示器>
副显示器106由LCD构成。副显示器106的显示由相机控制部250控制。相机控制部250经由LCD驱动器106a控制副显示器106的显示。
<电子取景器>
电子取景器(EVF)108的显示部由LCD构成。电子取景器108的显示由相机控制部250控制。相机控制部250经由LCD驱动器108a控制电子取景器108的显示。
<相机操作部>
相机操作部110将与各操作部件的操作对应的信号输出至相机控制部250。
<相机控制部>
相机控制部250为统一控制数码相机1的整体的动作的控制部。相机控制部250例如由微型计算机构成,其通过执行规定的程序来提供各种功能。
图7是由相机控制部及透镜控制部实现的功能的框图。
如图7所示,相机控制部250通过执行规定的程序而发挥跟踪控制部250a、聚焦动作检测部250b及可移动范围切换部250c的功能。
〔跟踪控制部〕
跟踪控制部250a根据通过相位差AF处理部232检测出的散焦量来控制图像传感器210的移动,跟踪被摄体。跟踪通过以维持对焦状态的方式控制图像传感器210的移动来进行。
在此,对基于图像传感器210的移动的对焦进行说明。
图8是基于图像传感器的移动的对焦的概念图。图8(A)表示焦点偏离的状态,图8(B)表示对焦状态。
如图8(A)所示,设为图像传感器210位于基准位置R0,位置P1的被摄体A的像形成在位置R1。如图8(A)所示,设为位置R1位于基准位置R0的后方(像面侧)。此时,如图8(B)所示,使图像传感器210移动至后方,位于位置R1。由此,被摄体A的像形成在摄像面上而对焦。
如此,通过使图像传感器210移动至形成被摄体的像的位置、即成像点的位置,能够对焦于被摄体。为了维持对焦状态,以跟随成像点的移动的方式移动图像传感器210即可。因此,跟踪通过以跟随成像点的移动的方式移动图像传感器210来进行。检测出成像点的位置与摄像面的位置的偏离量作为散焦量。因此,跟踪控制部250a根据散焦量控制图像传感器210的移动来维持对焦状态。
图9是基于图像传感器的移动的跟踪控制的概念图。
图9(A)中示出了被摄体A从位置P1移动至位置P2而成像点的位置R2到达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W的端部的情况。跟踪控制部250a实施跟踪直至图像传感器210到达可移动范围W的端部为止。即,根据散焦量控制图像传感器210的移动来维持对焦状态。
图9(B)中示出了被摄体A从位置P2进一步移动至位置P3而成像点的位置R3超出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W的端部移动的情况。若图像传感器210到达可移动范围W的端部,则此后将无法跟踪。若图像传感器210到达可移动范围W的端部,则跟踪控制部250a结束跟踪。若结束跟踪,则跟踪控制部250a使图像传感器210返回基准位置R0。
在使图像传感器210返回基准位置R0时,跟踪控制部250a以与散焦量的变化对应的移动速度移动图像传感器210。若使图像传感器210返回基准位置R0,则焦点状态发生变化,因此有可能成为不自然的图像。然而,通过以与散焦量的变化对应的移动速度移动图像传感器210,能够在不对图像带来不协调感的情况下使图像传感器210返回基准位置R0。在此,以几乎与散焦量发生变化的速度相同的速度(相同的速度及实质上相同的速度)移动图像传感器210,使图像传感器210返回基准位置R0。即,以与成像点的移动速度相同的速度移动图像传感器210,使图像传感器210返回基准位置R0。
以下,对跟踪控制的经时处理进行说明。另外,在此,为了便于说明,以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恒定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图10是经时跟踪控制的概念图。
在该图中,符号L1表示成像点的移动轨迹,符号L2表示图像传感器210的移动轨迹。
如该图所示,若进行对焦,则开始跟踪。即,若成像点位于处于基准位置R0的图像传感器210的摄像面上,则开始跟踪。若成像点位于图像传感器210的摄像面上,则散焦量成为零。因此,在散焦量成为零时开始跟踪。
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在时刻t0第一次进行了对焦。因此,从时刻t0开始跟踪。如图10所示,图像传感器210的移动在时刻t0对焦之后开始。图像传感器210跟随成像点的移动而移动。由此,维持对焦状态。
图像传感器210在可移动范围内移动。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如下情况:在时刻t0对焦之后,图像传感器210在时刻t1到达可移动范围W的端部。此时,跟踪暂时结束。若跟踪结束,则图像传感器210返回基准位置R0。此时,以几乎与成像点的移动速度相同的速度移动而返回基准位置R0。
若返回到基准位置R0,则图像传感器210在基准位置R0等待至再次进行对焦为止。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在时刻t2再次进行对焦的情况。此时,从时刻t2重新开始跟踪。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还示出了如下情况:图像传感器210在时刻t3到达可移动范围W的端部,在时刻t4再次进行对焦之后,图像传感器210在时刻t5到达可移动范围W的端部。如该图所示,每当图像传感器210到达可移动范围W的端部时,跟踪结束。若跟踪结束,则图像传感器210返回基准位置R0。若图像传感器210返回到基准位置R0,则等待至再次进行对焦为止,若进行对焦,则重新开始跟踪。
如此,若进行对焦,则跟踪控制部250a开始跟踪,在可移动范围内移动图像传感器210来维持对焦状态。另一方面,若图像传感器210到达可移动范围W的端部,则结束跟踪,使图像传感器210返回到基准位置R0,并等待至再次进行对焦为止。
〔聚焦动作检测部〕
聚焦动作检测部250b检测针对被摄体的聚焦动作。聚焦动作是指,通过调节具备焦点调节功能的成像透镜的焦点来对焦于被摄体的动作。聚焦动作检测部250b根据通过相位差AF处理部232检测出的散焦量来检测聚焦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散焦量的变动速度在对焦于被摄体的位置的前后一定的范围内成为阈值以下的情况来检测聚焦动作。即,在对焦位置附近的位置减缓基于成像透镜的聚焦透镜的焦点调节的速度的情况下,认定为已进行聚焦动作,并检测该情况。通常,在对焦于被摄体的情况下,摄影者在对焦位置附近减缓速度来进行微调。通过检测在对焦位置附近的位置减缓焦点调节的速度的情况,能够适当地检测聚焦动作。因此,对焦于被摄体的位置的前后一定的范围设定为进行对焦的位置的附近的范围。
〔可移动范围切换部〕
可移动范围切换部250c根据聚焦动作检测部250b的检测结果来切换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切换在第1可移动范围与第2可移动范围之间进行。第1可移动范围为较窄的可移动范围,第2可移动范围为较宽的可移动范围。因此,通过从第1可移动范围切换为第2可移动范围,扩大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另一方面,通过从第2可移动范围切换为第1可移动范围,缩小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第2可移动范围例如设定为能够由图像传感器移动驱动部220移动的最大的范围。另一方面,第1可移动范围设定为窄于第2可移动范围的范围。
若开启跟踪功能,则可移动范围切换部250c将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设定为第1可移动范围。之后,若通过聚焦动作检测部250b检测出聚焦动作,则可移动范围切换部250c将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从第1可移动范围切换为第2可移动范围。由此,扩大可移动范围。
在扩大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之后、即切换为第2可移动范围中后,若无法跟踪被摄体,则可移动范围切换部250c将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切换为第1可移动范围。由此,恢复到扩大前的原来的状态。
图11是可移动范围的切换的概念图。
在该图中,符号L1表示成像点的移动轨迹,符号L2表示图像传感器210的移动轨迹。并且,符号W1表示第1可移动范围,符号W2表示第2可移动范围。如该图所示,第2可移动范围W2设定为宽于第1可移动范围W1。
如上所述,若通过聚焦动作检测部250b检测出聚焦动作,则从第1可移动范围W1切换为第2可移动范围W2。聚焦动作检测部250b检测散焦量的变动速度在对焦于被摄体的位置的前后一定的范围内成为阈值以下的情况来检测聚焦动作。散焦量的变动速度与成像点的移动速度含义相同。因此,在图11中,成像点的移动轨迹L1的倾角成为散焦量的变动速度。对焦于被摄体的位置为图像传感器210的位置(更准确而言为摄像面的位置)。因此,检测散焦量的变动速度在图像传感器210的前后一定的范围内成为阈值以下的情况来检测聚焦动作。前后一定的范围为图像传感器210的附近的范围。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设定为与第1可移动范围W1相同的范围。因此,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若散焦量的变动速度在第1可移动范围W1内成为阈值以下,则可移动范围从第1可移动范围W1切换为第2可移动范围W2。阈值考虑微调焦点时的速度来设定。
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在时刻t1、t2及t4,对焦于被摄体。
在第1次及第2次对焦(在时刻t1及t2对焦)时,未检测出聚焦动作,因此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维持在第1可移动范围W1。即,对焦位置附近的散焦量的变动速度超出阈值,因此不认为是聚焦动作,可移动范围维持在第1可移动范围W1。
在第3次对焦(在时刻t4对焦)时,检测出聚焦动作,因此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从第1可移动范围W1扩大至第2可移动范围W2。即,对焦位置附近的散焦量的变动速度成为阈值以下,因此识别为已进行聚焦动作,可移动范围从第1可移动范围W1扩大至第2可移动范围W2。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在时刻t3的阶段识别出聚焦动作,可移动范围从第1可移动范围W1扩大至第2可移动范围W2。
如图11所示,在扩大可移动范围之后,图像传感器210在扩大的可移动范围内移动而跟踪被摄体。
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将在时刻t5无法跟踪。即,图像传感器210到达可移动范围的端部,无法进行后续的跟踪。
如图11所示,若无法跟踪,则缩小扩大的可移动范围,并恢复到原来的范围。即,恢复到第1可移动范围W1。
另外,若无法跟踪,则图像传感器210返回基准位置R0,因此也可以构成为:在返回到基准位置R0之后,将可移动范围切换为第1可移动范围W1。
如此,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在检测出聚焦动作时扩大,并在扩大之后在无法跟踪时缩小。
[作用]
接着,对如上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1的作用(对焦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跟踪>>
移动图像传感器210来进行的被摄体的跟踪在跟踪功能开启的情况下实施。如上所述,开启/关闭跟踪功能的功能能够分配给功能按钮之一。此外,能够在菜单画面中开启/关闭跟踪功能。
图12是表示开启跟踪功能时的跟踪控制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摄影者对聚焦环16进行操作来手动进行焦点调节。跟踪控制部250a根据相位差AF处理部232的输出来判定是否进行对焦(步骤S11)。
若判定为已进行对焦,则跟踪控制部250a开始跟踪(步骤S12)。即,根据通过相位差AF处理部232检测出的散焦量来控制图像传感器210的移动,维持对焦状态。
跟踪控制在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内实施。若图像传感器210到达可移动范围的端部,则跟踪结束。跟踪控制部250a根据图像传感器位置检测部222的检测结果来判定图像传感器210是否到达可移动范围的端部(步骤S13)。
若判定为图像传感器210未到达可移动范围的端部,则跟踪控制部250a判定是否指示跟踪结束(步骤S17)。若跟踪功能关闭,则指示结束跟踪。并且,在数码相机1的电源关闭的情况下,也同样地指示结束。若指示结束,则结束处理。只要未指示结束,则继续跟踪。
另一方面,若判定为图像传感器210到达可移动范围的端部,则跟踪控制部250a结束跟踪(步骤S14)。在结束之后,跟踪控制部250a使图像传感器210返回基准位置R0(步骤S15)。
之后,跟踪控制部250a判定是否指示跟踪结束(步骤S16)。若指示结束,则结束处理。另一方面,若判定为未指示结束,则返回到步骤S11,判定是否进行对焦。在已进行对焦的情况下,重新开始跟踪。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1中,若进行对焦,则开始跟踪,并以维持对焦状态的方式控制图像传感器210的移动。由此,在手动进行对焦时,能够适当地支持用户,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对焦。尤其,能够高精度地对焦于移动的被摄体。
并且,在无法跟踪的情况下,使图像传感器210返回基准位置R0。由此,能够在重新开始跟踪时提高跟随性。并且,在使图像传感器210返回基准位置R0时,以与散焦量的变化对应的移动速度移动图像传感器210,使其返回基准位置R0。由此,能够在不对图像带来不协调感的情况下使图像传感器210返回基准位置R0。
<<可移动范围的切换>>
图13是表示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的切换控制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若开启跟踪功能,则可移动范围切换部250c将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设定为第1可移动范围W1(步骤S21)。
之后,可移动范围切换部250c根据聚焦动作检测部250b的输出来判定是否进行聚焦动作(步骤S22)。在此,聚焦动作检测部250b检测散焦量的变动速度在图像传感器210的前后一定的范围内成为阈值以下的情况来检测聚焦动作。
若判定为未进行聚焦动作,则可移动范围切换部250c判定是否指示跟踪结束(步骤S26)。若判定为指示结束,则结束处理。另一方面,若判定为未指示结束,则返回到步骤S22,并再次判定是否进行聚焦动作。
在步骤S22中,若判定为已进行聚焦动作,则可移动范围切换部250c将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从第1可移动范围W1切换为第2可移动范围W2(步骤S23)。由此,扩大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
之后,可移动范围切换部250c判定是否无法跟踪(步骤S24)。被摄体的跟踪在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内实施。若图像传感器210移动至可移动范围的端部,则无法进行后续的跟踪。可移动范围切换部250c根据图像传感器位置检测部222的检测结果来判定图像传感器210是否到达可移动范围的端部。然后,若判定为图像传感器210到达可移动范围的端部,则判定为无法跟踪。
在步骤S24中,若判定为无法跟踪,则可移动范围切换部250c判定是否指示跟踪结束(步骤S25)。若判定为指示结束,则结束处理。另一方面,若判定为未指示结束,则返回到步骤S24,并再次判定是否无法跟踪。
在步骤S24中,若判定为无法跟踪,可移动范围切换部250c将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从第2可移动范围W2切换为第1可移动范围W1(步骤S21)。由此,缩小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之后,再次判定是否进行聚焦动作(步骤S22)。在检测出聚焦动作的情况下,将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从第1可移动范围W1切换为第2可移动范围W2。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1中,若进行聚焦动作,则自动扩大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在摄影者欲对焦于被摄体的情况下,进行聚焦动作。因此,此时,扩大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来扩大可跟踪范围,由此能够适当地支持摄影者进行的对焦的操作。另一方面,即使在摄影者操作可换镜头10的情况下,当该操作并非试图对焦于被摄体的操作时,可移动范围也不会变更而维持恒定。若在并非聚焦动作的情况下扩大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来扩大可跟踪范围,则结果将不符合摄影者的意图。即,例如,在摄影者为了确认模糊的状态而操作可换镜头10的情况下,若在较宽的范围内跟踪被摄体,则无法确认原本的目的即模糊的状态。因此,在并非聚焦动作的情况下,通过维持可移动范围不变,能够按照摄影者的意图来动作。
[变形例]
<<可移动范围的切换的变形例>>
<缩小可移动范围的条件的另一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扩大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的情况下,若无法跟踪被摄体,则缩小并恢复到原来的可移动范围(第1可移动范围)。在扩大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的情况下,缩小并恢复到原来的可移动范围的方式并不限定于此。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在被摄体的成像点的位置远离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一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缩小并恢复到原来的可移动范围。
图14是表示按在成像点的位置远离可移动范围一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切换可移动范围时的时序的处理顺序的概念图。
在该图中,符号L1表示成像点的移动轨迹,符号L2表示图像传感器210的移动轨迹。并且,符号W1表示第1可移动范围,符号W2表示第2可移动范围。
在该图所示的例子中,在时刻t1,检测出聚焦动作,可移动范围从第1可移动范围W1切换为第2可移动范围W2。
之后,在时刻t2,图像传感器210到达可移动范围(第2可移动范围W2)的端部而无法跟踪。在本方式中,即使无法跟踪,也不立刻缩小可移动范围,而在成像点的位置远离可移动范围一定距离以上时缩小。具体而言,若成像点的位置远离可移动范围的端部距离δ,则缩小可移动范围。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在时刻t3,成像点的位置远离可移动范围的端部距离δ。因此,在时刻t3,缩小了可移动范围。
如此,也可以构成为:在被摄体的成像点的位置远离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一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缩小并恢复到原来的可移动范围。另外,关于距离δ,能够兼顾跟踪的控制方式等来适当设定。
<在扩大可移动范围的情况下维持扩大状态的例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扩大可移动范围的情况下,在一定条件下恢复到了原来的范围,但也可以根据摄影者的意愿来维持扩大的状态。例如,作为跟踪的动作模式,准备跟踪范围扩大模式。在选择该模式的情况下,若一旦扩大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则可移动范围切换部250c停止后续的切换动作。
图15是表示按选择跟踪范围扩大模式时的时序的处理顺序的概念图。
开启/关闭跟踪范围扩大模式的功能例如能够分配给功能按钮之一。此时,分配有该功能的功能按钮发挥模式切换部的功能。此外,能够构成为在菜单画面中设定跟踪范围扩大模式的开启/关闭。
在该图所示的例子中,在时刻t1,检测出聚焦动作,可移动范围从第1可移动范围W1切换为第2可移动范围W2。
之后,在时刻t2,图像传感器210到达可移动范围(第2可移动范围W2)的端部而无法跟踪。在本方式中,即使无法跟踪,也不缩小可移动范围,而维持扩大状态。
如此,若开启跟踪范围扩大模式,则在扩大可移动范围的情况下停止后续的切换动作。即,若一旦扩大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则以后持续维持扩大的状态。由此,能够将摄影者的意图适当地反映到控制中。
<<可移动范围的变形例>>
扩大之前的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还能够设为零。此时,若检测出聚焦动作,则设定可移动范围。
图16是表示按仅在检测出聚焦动作的情况下设定可移动范围时的时序的切换处理顺序的概念图。
在该图中,符号L1表示成像点的移动轨迹,符号L2表示图像传感器210的移动轨迹。可移动范围在零与W之间切换。
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在时刻t1、t2及t4,对焦于被摄体。
在第1次及第2次对焦(在时刻t1及t2对焦)时,未检测出聚焦动作,因此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维持为零。
在第3次对焦(在时刻t4对焦)时,检测出聚焦动作,因此在时刻t3的阶段可移动范围从零切换为W。即,可移动范围被扩大。
如图16所示,在扩大可移动范围之后,图像传感器210在扩大的可移动范围内移动而跟踪被摄体。
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将在时刻t5无法跟踪。若无法跟踪,则缩小扩大的可移动范围,并恢复到原来的范围。即,可移动范围恢复为零。
另外,若无法跟踪,则图像传感器210返回基准位置R0,因此也可以构成为:在返回到基准位置R0之后,将可移动范围切换为零。
如此,可以构成为:若检测出聚焦动作,则设定可移动范围,从而能够跟踪。另外,本例中的零包括实质上视为零的范围。
<<跟踪控制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中,构成为:若图像传感器210到达可移动范围W的端部,则结束跟踪,并使图像传感器210返回基准位置R0。跟踪控制的方式并不限定于此。此外,例如,也可以构成为:若图像传感器210到达可移动范围W的端部,则结束跟踪,使图像传感器210在端部的位置等待至再次进行对焦为止。此时,若在等待期间再次进行对焦,则重新开始跟踪。
图17是本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的经时跟踪控制的概念图。在此,为了便于说明,以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恒定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在该图中,符号L1表示成像点的移动轨迹,符号L2表示图像传感器210的移动轨迹。
如该图所示,若进行对焦,则开始跟踪。即,若成像点位于处于基准位置R0的图像传感器210的摄像面上,则开始跟踪。
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在时刻t0第一次进行了对焦。因此,从时刻t0开始跟踪。如图17所示,图像传感器210的移动在时刻t0对焦之后开始。图像传感器210跟随成像点的移动而移动。由此,维持对焦状态。
图像传感器210在可移动范围内移动。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如下情况:在时刻t0对焦之后,图像传感器210在时刻t1到达可移动范围W的一个端部E-。此时,跟踪暂时结束。若跟踪结束,则图像传感器210在该端部E-的位置停止,并等待至再次进行对焦为止。
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在时刻t2再次进行对焦的情况。此时,从时刻t2重新开始跟踪。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还示出了如下情况:图像传感器210在时刻t3到达可移动范围W的一个端部E-,在时刻t4再次进行对焦之后,图像传感器210在时刻t5到达可移动范围W的另一个端部E+。并且,示出了在时刻t6再次进行对焦之后,图像传感器210在时刻t7到达可移动范围W的另一个端部E+的情况。如该图所示,每当图像传感器210到达可移动范围W的端部时,跟踪结束。若跟踪结束,则图像传感器210在该端部的位置停止,并等待至再次进行对焦为止。然后,若再次进行对焦,则重新开始跟踪。
如此,若进行对焦,则跟踪控制部250a开始跟踪,在可移动范围内移动图像传感器210来维持对焦状态。另一方面,若图像传感器210到达可移动范围W的端部,则结束跟踪,并在该端部的位置等待至再次进行对焦为止。
图18是表示跟踪控制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摄影者对聚焦环16进行操作来手动进行焦点调节。跟踪控制部250a根据相位差AF处理部232的输出来判定是否进行对焦(步骤S31)。
若判定为已进行对焦,则跟踪控制部250a开始跟踪(步骤S32)。即,根据通过相位差AF处理部232检测出的散焦量来控制图像传感器210的移动,维持对焦状态。
跟踪在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内实施。若图像传感器210到达可移动范围的端部,则跟踪结束。跟踪控制部250a判定图像传感器210是否到达可移动范围的端部(步骤S33)。
若判定为图像传感器210未到达可移动范围的端部,则跟踪控制部250a判定是否指示跟踪结束(步骤S37)。若指示结束,则结束处理。只要未指示结束,则继续跟踪。
另一方面,若判定为图像传感器210到达可移动范围的端部,则跟踪控制部250a结束跟踪(步骤S34)。在结束之后,跟踪控制部250a使图像传感器210在端部的位置等待(步骤S35)。
之后,跟踪控制部250a判定是否指示跟踪结束(步骤S36)。若指示结束,则结束处理。另一方面,若判定为未指示结束,则返回到步骤S31,判定是否进行对焦。在已进行对焦的情况下,重新开始跟踪。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1中,若进行对焦,则开始跟踪,并以维持对焦状态的方式控制图像传感器210的移动。由此,在手动进行对焦时,能够适当地支持用户,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对焦。尤其,能够高精度地对焦于移动的被摄体。
并且,在无法跟踪的情况下,使图像传感器210在可移动范围W的端部的位置停止并等待。由此,能够容易恢复到对焦状态。即,能够缩短恢复到对焦状态的距离,因此能够尽早地恢复到对焦状态。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为了便于说明,使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恒定,但在扩大可移动范围的情况下无法跟踪时,构成为使图像传感器210返回基准位置。或者,构成为在缩小的可移动范围的端部的位置等待。
另一方面,作为跟踪的动作模式,在具备上述跟踪范围扩大模式的情况下开启跟踪范围扩大模式时,优选构成为在可移动范围的端部的位置等待。由此,能够缩短恢复到对焦状态的距离,因此能够尽早地恢复到对焦状态。
图19是表示按选择跟踪范围扩大模式时的时序的处理顺序的概念图。
在该图所示的例子中,在时刻t3,检测出聚焦动作,可移动范围从第1可移动范围W1切换为第2可移动范围W2。之后,在时刻t4,图像传感器210到达可移动范围(第2可移动范围W2)的端部而无法跟踪。然而,由于开启了跟踪范围扩大模式,因此未缩小可移动范围,而维持着扩大状态。
并且,在图19所示的例子中,在时刻t1、t2及t4,图像传感器210到达可移动范围的端部而无法跟踪。若到达可移动范围的端部的位置,则图像传感器210停止,并在该位置等待。由此,能够尽早地恢复到对焦状态。
<<跟踪开始的条件的变形例>>
<在认为几乎对焦的情况下开始跟踪的例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若对焦于被摄体,则开始跟踪,但开始跟踪的条件并不限定于此。此外,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达到认为几乎对焦的状态的情况下也开始跟踪。认为几乎对焦的状态例如是指,散焦量持续阈值以下一定时间的情况。即,是几乎接近于对焦的状态持续维持一定时间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视为已进行对焦而开始跟踪。
在使用主显示器104或电子取景器108来进行焦点调节的情况下,当主显示器104及电子取景器108的分辨率低时,难以准确地进行对焦。
因此,在检测出的散焦量持续阈值以下一定时间的情况下,视为已进行对焦而开始跟踪。若散焦量持续阈值以下一定时间,则可视为接近于对焦的状态,因此此时视为已进行对焦而开始跟踪。
图20是在散焦量持续阈值以下一定时间的情况下视为已进行对焦而进行跟踪时的经时处理的概念图。在此,为了便于说明,以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恒定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在该图中,符号L1表示成像点的移动轨迹,符号L2表示图像传感器210的移动轨迹。
散焦量的阈值设为ε。在阈值ε以下的状态持续时间ΔT的情况下,视为已进行对焦而开始跟踪。
在图20所示的例子中,散焦量最初在时刻t0成为阈值ε以下。然而,在时间过去ΔT之前,散焦量在时刻t1超过阈值ε。因此,即使散焦量成为阈值ε以下,也不视为已进行对焦。
在图20所示的例子中,在时刻t2再次成为阈值ε以下。在时刻t2之后,散焦量持续维持在阈值ε以下。因此,在时间过去ΔT的时刻t3的阶段开始跟踪。
若开始跟踪,则图像传感器210朝向成像点移动来进行对焦。在对焦之后,图像传感器210在可移动范围内移动,维持对焦状态。
如此,在散焦量持续阈值以下一定时间的情况下,视为已进行对焦而开始跟踪。由此,能够提高便利性。尤其,在使用分辨率(解像力)的低的主显示器104或电子取景器108来进行对焦的情况下,有时难以准确地进行对焦。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当对焦于对焦位置附近时,也进行跟踪,因此能够将摄影者的意图适当地反映到控制中。
此外,除上述条件以外,还可以构成为:在散焦量的变化量持续阈值以下一定时间的情况下,视为已进行对焦而开始跟踪。即,在散焦量持续第1阈值以下一定时间且散焦量的变化量持续第2阈值以下一定时间的情况下,视为已进行对焦而开始跟踪。散焦量持续一定值以下(第1阈值以下)一定时间且散焦量的变化量持续一定值以下(第2阈值以下)一定时间的状态是指,聚焦透镜在对焦位置附近几乎不发生变化的状态。即,在对焦位置附近几乎不进行焦点调节的状态。此时,视为已进行对焦而开始跟踪。由此,能够从几乎接近于对焦的状态开始跟踪。由此,能够提高便利性。
另外,可以构成为用户能够任意地开启/关闭该功能。即,可以具备用户能够任意地开启/关闭视为对焦的功能的功能。该功能的开启/关闭例如构成为在菜单画面中设定。
<在检测出聚焦动作的情况下开始跟踪的例子>
也可以构成为在检测出聚焦动作的情况下开始跟踪。此时,在扩大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的同时(包括几乎同时),开始跟踪。
图21是在进行聚焦动作的情况下开始跟踪时的经时处理的概念图。
在该图中,符号L1表示成像点的移动轨迹,符号L2表示图像传感器210的移动轨迹。
图21中,示出了在时刻tx检测出聚焦动作时的例子。如该图所示,在缩小可移动范围的状态下,若检测出聚焦动作,则扩大可移动范围。与此同时,开始跟踪。此时,在对焦之前开始跟踪,因此图像传感器210朝向成像点移动。即,图像传感器210移动,以尽早地进行对焦。在对焦之后,图像传感器210在可移动范围内跟随成像点移动,维持对焦状态。
如此,通过在检测出聚焦动作的情况下开始跟踪,能够尽早地进行对焦。并且,与聚焦动作联动地开始跟踪,因此能够按照摄影者的意图来进行控制。
<<自动开启/关闭跟踪功能的例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手动切换跟踪功能的开启/关闭,但也可以自动化跟踪功能的切换。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选择手动聚焦的情况下开启自动跟踪功能。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在相机主体100无法与可换镜头10进行通信的情况下,自动开启跟踪功能。相机主体100无法与可换镜头10进行通信的情况是指,相机控制部250无法与透镜控制部30进行通信的情况,与可换镜头10中未设置透镜控制部30的情况等对应。在相机主体100无法与可换镜头10进行通信的情况下,通常手动进行对焦。因此,通过在这种情况下自动开启跟踪功能,能够按照摄影者的意图来实现控制。
<<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
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可在图像传感器移动驱动部220的机械工作范围内任意设定。例如,在图像传感器移动驱动部220由压电致动器构成的情况下,在该压电致动器的机械工作范围内任意设定图像传感器210的可移动范围。可移动范围越宽,AF的工作范围越宽。
另外,如上述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那样,在使用主显示器104或电子取景器108来进行焦点调节的情况下,优选考虑主显示器104及电子取景器108的分辨率来设定扩大时的可移动范围(第2可移动范围)。在主显示器104及电子取景器108的分辨率低于图像传感器210的分辨率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主显示器104及电子取景器108调整的精度有限。因此,在主显示器104及电子取景器108中,优选以能够通过图像传感器210的移动来辅助无法调整的范围的方式设定其可移动范围。具体而言,优选确保主显示器104及电子取景器108的像素间距以上的可移动范围。由此,即使在使用分辨率低的主显示器104或电子取景器108来进行焦点调节的情况下,也能够高精度地对焦于目标被摄体。
<<图像传感器的基准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图像传感器210的基准位置设定在可移动范围的中央,但设定为基准位置的位置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基准位置设定在比可移动范围的中央更靠被摄体侧(前侧)的位置,并且,也可以将基准位置设定在像面侧(后侧)的位置。并且,也可以构成为用户能够任意设定。另外,如上所述,通过将基准位置设定在可移动范围的中央,能够提高跟随性。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基准位置设定在法兰距的位置,但也可以设定在不同于法兰距的位置。另外,如上所述,通过将基准位置设定在法兰距的位置,能够在基准位置对焦时使可换镜头10的光学性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
并且,也能够构成为基准位置可变。例如,能够构成为参考过去的被摄体的对焦时的图像传感器210的位置信息来适当切换基准位置。并且,也能够构成为根据被摄体来适当切换基准位置。例如,能够构成为根据被摄体的移动方向等来适当切换基准位置。例如,对沿一方向移动的被摄体在与成像点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设定基准位置。
<<焦点检测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根据设置于图像传感器210的摄像面212的相位差检测像素218的输出来检测散焦量,但检测散焦量的方法并不限定于此。能够使用被动方式、主动方式等公知的焦点检测方法。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沿x方向以恒定的间隔配置了相位差检测像素,但也可以沿y方向以恒定的间隔配置。并且,也可以沿x方向及y方向以恒定的间隔配置。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仅在设定于画面中央的AF区域配置了相位差检测像素,但配置相位差检测像素的区域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为配置于整个画面。
<<图像传感器移动驱动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使用压电致动器使图像传感器210沿光轴L移动,但图像传感器移动驱动部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此外,例如能够采用线性马达、进给丝杆机构等公知的直动式驱动机构使图像传感器210沿光轴L移动。
<<摄像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本发明适用于单片式数码相机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多片式相机。
图22是表示将本发明适用于3片式数码相机时的一例的图。
如该图所示,3片式数码相机在摄像部中具备分色棱镜310及3个图像传感器210R、210G、210B。
分色棱镜310将入射于入射面310a的光分解成R(Red)光、G(Green)光及B(Blue)光这3种颜色的光。经分解的3种颜色的光分别从R光出射面310r、G光出射面310g、B光出射面310b射出。
3个图像传感器由接收R光的图像传感器210R、接收G光的图像传感器210G及接收B光的图像传感器210B构成。
接收R光的图像传感器210R与R光出射面310r对向配置,接收从R光出射面310r射出的R光。
接收G光的图像传感器210G与G光出射面310g对向配置,接收从G光出射面310g射出的G光。
接收B光的图像传感器210B与B光出射面310b对向配置,接收从B光出射面310b射出的B光。
3个图像传感器210R、210G、210B分别配置于距分色棱镜310的入射面310a的光路长度相同的位置。
3个图像传感器210R、210G、210B经由未图示的安装架一体地安装于分色棱镜310。将分色棱镜310与图像传感器210R、210G、210B一体化的单元称为摄像单元330。图像传感器移动驱动部220x使摄像单元330沿光轴L前后移动。并且,图像传感器位置检测部222x检测相对于基准位置的摄像单元330的位置。
<<成像透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聚焦透镜沿光轴前后移动而进行了焦点调节,但成像透镜的焦点调节机构并不限定于此。此外,还能够将液体透镜、液晶透镜等用作聚焦透镜。在液体透镜及液晶透镜中,利用折射率变化来进行焦点调节。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通过线性马达等致动器驱动聚焦透镜,但也可以构成为使用凸轮机构、螺旋齿轮等来手动移动。
<<摄像装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本发明适用于数码相机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适用并不限定于此。此外,例如还能够适用于摄像机、电视摄像机、电影摄影机等,而且还能够同样地适用于具备摄像功能的电子设备(例如,移动电话、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本发明适用于镜头可换式数码相机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同样地适用于成像透镜一体地组装于相机主体的相机。
<<其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微型计算机构成了跟踪控制部等,但用于实现这些功能的硬件结构并不限定于此。能够由各种处理器构成。各种处理器中包括发挥执行软件(程序)来进行各种处理的处理部的功能的常用的处理器即CPU、FPGA(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能够在制造之后变更电路结构的处理器即PLD(PLD:Programmab le Logic Device,可编程逻辑器件)、具有ASIC(ASIC:Application Speci 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等为了执行特定的处理而专门设计的电路结构的处理器即专用电路等。
一个处理部可以由这些各种处理器中的一个构成,也可以由相同种类或不同种类的两个以上的处理器构成。例如,可以由多个FPGA构成,也可以由CPU及FPGA的组合构成。
并且,也可以由一个处理器构成多个处理部。作为由一个处理器构成多个处理部的例子,第1,如客户端、服务器等计算机所代表,有如下方式:由一个以上的CPU和软件的组合构成一个处理器,并由该处理器发挥多个处理部的功能。第2,如片上***(SoC:SystemOn Chip)等所代表,有如下方式:使用由一个IC芯片(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来实现包括多个处理部的***整体的功能的处理器。如此,各种处理部使用一个以上的上述各种处理器来构成为硬件结构。
而且,更具体而言,这些各种处理器的硬件结构为组合半导体元件等电路元件而成的电路。
符号说明
1-数码相机,10-可换镜头,12-镜筒,14-透镜操作部,16-聚焦环,18-光圈环,20-聚焦透镜,22-聚焦透镜驱动部,24-聚焦透镜位置检测部,26-光圈,28-光圈驱动部,30-透镜控制部,30a-聚焦透镜驱动控制部,30b-光圈驱动控制部,100-相机主体,102-卡口,104-主显示器,104a-LCD驱动器,106-副显示器,106a-LCD驱动器,108-电子取景器(EVF),108a-LCD驱动器,110-相机操作部,111-灵敏度转盘,112-删除按钮,113-电源杆,114-快门按钮,115-驱动按钮,116-副显示器照明按钮,117-快门速度转盘,118-播放按钮,119-前指令转盘,120-后指令转盘,121-调焦杆,122-快捷菜单按钮,123-菜单/确定按钮,124-选择按钮,125-显示/返回按钮,126-第1功能按钮,127-第2功能按钮,128-第3功能按钮,129-第4功能按钮,130-第5功能按钮,210-图像传感器,210B-图像传感器,210G-图像传感器,210R-图像传感器,212-摄像面,214-AF区域,216-通常像素,218-相位差检测像素,218A-第1相位差检测像素,218B-第2相位差检测像素,220-图像传感器移动驱动部,220x-图像传感器移动驱动部,222-图像传感器位置检测部,222x-图像传感器位置检测部,224-图像传感器驱动部,226-模拟信号处理部,228-ADC(模拟数字转换器),230-数字信号处理部,232-相位差AF处理部,234-存储卡接口,236-存储卡,250-相机控制部,250a-跟踪控制部,250b-聚焦动作检测部,250c-可移动范围切换部,310-分色棱镜,310a-入射面,310b-B光出射面,310g-G光出射面,310r-R光出射面,330-摄像单元,A-被摄体,E-端部,L-光轴,L1-成像点的移动轨迹,L2-图像传感器的移动轨迹,R0-图像传感器的基准位置,W-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W1-图像传感器的第1可移动范围,W2-图像传感器的第2可移动范围,S11~S17-开启跟踪功能时的跟踪控制的处理顺序,S21~S26-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的切换控制的处理顺序,S31~S37-跟踪控制的处理顺序。

Claims (19)

1.一种摄像装置,其具备:
成像透镜,具备用于手动对焦的焦点调节功能;
图像传感器;
图像传感器移动驱动部,使所述图像传感器沿光轴移动;
焦点检测部,检测散焦量;
跟踪控制部,根据通过所述焦点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散焦量而将所述图像传感器的移动控制在可移动范围内来跟踪被摄体;
聚焦动作检测部,根据通过所述焦点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散焦量的变化来检测针对所述被摄体的所述成像透镜的聚焦动作;及
可移动范围切换部,若通过所述聚焦动作检测部检测出所述聚焦动作,则扩大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
若对焦于所述被摄体,则所述跟踪控制部开始所述被摄体的跟踪,
若所述散焦量持续阈值以下一定时间,则所述跟踪控制部开始所述被摄体的跟踪,
若所述散焦量的变动速度在对焦于所述被摄体的位置的前后一定的范围内成为阈值以下,则所述跟踪控制部开始所述被摄体的跟踪,
若所述图像传感器到达可移动范围的端部而无法跟踪所述被摄体,则所述跟踪控制部使所述图像传感器返回基准位置,
所述摄像装置还具备:
模式切换部,切换跟踪范围扩大模式的开启/关闭,
在所述跟踪范围扩大模式开启的情况下,若一旦扩大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则所述可移动范围切换部停止后续的切换动作,
在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被扩大的情况下,若所述图像传感器到达所述可移动范围的端部而无法跟踪所述被摄体,则所述跟踪控制部使所述图像传感器在可移动范围的端部等待至再次对焦于所述被摄体为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在扩大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之后,若无法跟踪所述被摄体,则所述可移动范围切换部将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缩小至原来的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在扩大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之后,若所述被摄体的成像点的位置远离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一定距离以上,则所述可移动范围切换部将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缩小至原来的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若通过所述聚焦动作检测部检测出所述聚焦动作,则所述可移动范围切换部将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从零扩大至一定的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所述聚焦动作检测部检测所述散焦量的变动速度在对焦于所述被摄体的位置的前后一定的范围内成为阈值以下的情况来检测所述聚焦动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所述跟踪控制部以与所述散焦量的变化对应的移动速度移动所述图像传感器,使所述图像传感器返回所述基准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基准位置设定在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的中央且所述基准位置设定在由所述成像透镜规定的法兰距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所述焦点检测部根据设置于所述图像传感器的摄像面的多个相位差检测像素的输出来检测所述散焦量。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还具备:
显示器或电子取景器,实时显示通过所述图像传感器拍摄的图像,
所述显示器及所述电子取景器具有低于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分辨率。
10.一种摄像装置主体,其具备:
卡口,装卸自如地安装有具备用于手动对焦的焦点调节功能的成像透镜;
图像传感器;
图像传感器移动驱动部,使所述图像传感器沿光轴移动;
焦点检测部,检测散焦量;
跟踪控制部,根据通过所述焦点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散焦量而将所述图像传感器的移动控制在可移动范围内来跟踪被摄体;
聚焦动作检测部,根据通过所述焦点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散焦量的变化来检测针对所述被摄体的所述成像透镜的聚焦动作;及
可移动范围切换部,若通过所述聚焦动作检测部检测出所述聚焦动作,则扩大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
若对焦于所述被摄体,则所述跟踪控制部开始所述被摄体的跟踪,
若所述散焦量持续阈值以下一定时间,则所述跟踪控制部开始所述被摄体的跟踪,
若所述散焦量的变动速度在对焦于所述被摄体的位置的前后一定的范围内成为阈值以下,则所述跟踪控制部开始所述被摄体的跟踪,
若所述图像传感器到达可移动范围的端部而无法跟踪所述被摄体,则所述跟踪控制部使所述图像传感器返回基准位置,
所述摄像装置主体还具备:
模式切换部,切换跟踪范围扩大模式的开启/关闭,
在所述跟踪范围扩大模式开启的情况下,若一旦扩大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则所述可移动范围切换部停止后续的切换动作,
在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被扩大的情况下,若所述图像传感器到达所述可移动范围的端部而无法跟踪所述被摄体,则所述跟踪控制部使所述图像传感器在可移动范围的端部等待至再次对焦于所述被摄体为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摄像装置主体,其中,
在扩大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之后,若无法跟踪所述被摄体,则所述可移动范围切换部将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缩小至原来的范围。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摄像装置主体,其中,
在扩大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之后,若所述被摄体的成像点的位置远离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一定距离以上,则所述可移动范围切换部将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缩小至原来的范围。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主体,其中,
若通过所述聚焦动作检测部检测出所述聚焦动作,则所述可移动范围切换部将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从零扩大至一定的范围。
14.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主体,其中,
所述聚焦动作检测部检测所述散焦量的变动速度在对焦于所述被摄体的位置的前后一定的范围内成为阈值以下的情况来检测所述聚焦动作。
15.一种摄像装置的对焦控制方法,所述摄像装置具备具有用于手动对焦的焦点调节功能的成像透镜、图像传感器、使所述图像传感器沿光轴移动的图像传感器移动驱动部、检测散焦量的焦点检测部及根据通过所述焦点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散焦量而将所述图像传感器的移动控制在可移动范围内来跟踪被摄体的跟踪控制部、根据通过所述焦点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散焦量的变化来检测针对所述被摄体的所述成像透镜的聚焦动作的聚焦动作检测部、若通过所述聚焦动作检测部检测出所述聚焦动作,则扩大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的可移动范围切换部,所述摄像装置的对焦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若对焦于所述被摄体,则所述跟踪控制部开始所述被摄体的跟踪,
若所述散焦量持续阈值以下一定时间,则所述跟踪控制部开始所述被摄体的跟踪,
若所述散焦量的变动速度在对焦于所述被摄体的位置的前后一定的范围内成为阈值以下,则所述跟踪控制部开始所述被摄体的跟踪,
若所述图像传感器到达可移动范围的端部而无法跟踪所述被摄体,则所述跟踪控制部使所述图像传感器返回基准位置,
所述摄像装置的对焦控制方法还包括:
模式切换动作,切换跟踪范围扩大模式的开启/关闭,
在所述跟踪范围扩大模式开启的情况下,若一旦扩大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则所述可移动范围切换部停止后续的切换动作,
在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被扩大的情况下,若所述图像传感器到达所述可移动范围的端部而无法跟踪所述被摄体,则所述跟踪控制部使所述图像传感器在可移动范围的端部等待至再次对焦于所述被摄体为止,
根据通过所述焦点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散焦量的变化来检测针对所述被摄体的所述成像透镜的聚焦动作;及
在检测出所述聚焦动作的情况下,扩大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摄像装置的对焦控制方法,其还包括如下步骤:
在扩大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之后无法跟踪所述被摄体的情况下,将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缩小至原来的范围。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摄像装置的对焦控制方法,其还包括如下步骤:
在扩大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之后,在所述被摄体的成像点的位置远离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一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将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缩小至原来的范围。
18.根据权利要求15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的对焦控制方法,其中,
在检测出所述聚焦动作的情况下扩大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的步骤中,将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可移动范围从零扩大至一定的范围。
19.根据权利要求15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的对焦控制方法,其中,
在检测所述聚焦动作的步骤中,检测所述散焦量的变动速度在对焦于所述被摄体的位置的前后一定的范围内成为阈值以下的情况来检测所述聚焦动作。
CN201880060186.6A 2017-09-20 2018-09-05 摄像装置、摄像装置主体及摄像装置的对焦控制方法 Active CN1110950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0246 2017-09-20
JP2017-180246 2017-09-20
PCT/JP2018/032915 WO2019058974A1 (ja) 2017-09-20 2018-09-05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本体及び撮像装置の合焦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95067A CN111095067A (zh) 2020-05-01
CN111095067B true CN111095067B (zh) 2022-03-01

Family

ID=658113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60186.6A Active CN111095067B (zh) 2017-09-20 2018-09-05 摄像装置、摄像装置主体及摄像装置的对焦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764488B2 (zh)
JP (1) JP6856761B2 (zh)
CN (1) CN111095067B (zh)
WO (1) WO201905897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88934A1 (ja) * 2018-03-30 2019-10-0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277133B2 (ja) * 2018-12-27 2023-05-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フォーカス制御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20230217106A1 (en) * 2020-06-18 2023-07-06 Lg Innotek Co., Ltd.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instrument comprising sam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64419A (zh) * 2013-06-06 2016-01-2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自动聚焦装置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CN105579880A (zh) * 2013-10-31 2016-05-11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摄像***、摄像***的工作方法
CN107111105A (zh) * 2014-11-18 2017-08-2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对焦控制装置、对焦控制方法、对焦控制程序、镜头装置、摄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93277A (ja) * 1986-10-08 1988-04-23 Canon Inc 自動合焦装置
US6689998B1 (en) * 2000-07-05 2004-02-10 Psc Scanning, Inc. Apparatus for optical distancing autofocus and imaging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JP4551740B2 (ja) * 2004-11-08 2010-09-29 株式会社東芝 低密度パリティチェック符号復号器及び方法
JP4901093B2 (ja) 2004-11-19 2012-03-21 Hoya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08276115A (ja) * 2007-05-07 2008-11-13 Olympus Imaging Corp デジタルカメラ及びフォーカス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0107866A (ja) * 2008-10-31 2010-05-13 Olympus Imaging Corp デジタルカメラ及び光学機器
JP2014048545A (ja) * 2012-08-31 2014-03-17 Canon Inc 撮像装置
JP5948492B2 (ja) * 2013-03-29 2016-07-0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合焦制御方法
JP6028112B2 (ja) * 2014-02-07 2016-11-1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合焦制御方法
JP6381266B2 (ja) * 2014-04-15 2018-08-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制御装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JP2016006940A (ja) * 2014-06-20 2016-01-14 リコー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コントラストaf機能を備えたカメラ
JP2016148832A (ja) * 2015-02-06 2016-08-1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カメラ本体及び撮像装置
US9918004B2 (en) * 2015-02-06 2018-03-13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amera body capable of driving an image sensor along an optical axis in response to a change in an optical state of an object imag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64419A (zh) * 2013-06-06 2016-01-2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自动聚焦装置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CN105579880A (zh) * 2013-10-31 2016-05-11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摄像***、摄像***的工作方法
CN107111105A (zh) * 2014-11-18 2017-08-2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对焦控制装置、对焦控制方法、对焦控制程序、镜头装置、摄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058974A1 (ja) 2020-11-05
CN111095067A (zh) 2020-05-01
WO2019058974A1 (ja) 2019-03-28
JP6856761B2 (ja) 2021-04-14
US10764488B2 (en) 2020-09-01
US20200221034A1 (en) 2020-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33356B (zh) 摄像装置、摄像装置主体及摄像装置的对焦控制方法
JP6841933B2 (ja) 撮像装置、ファインダ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ファインダ装置の制御方法、撮像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ファインダ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US10785402B2 (en) Imaging device and focusing control method of imaging device
US11054721B2 (en) Imaging device, focusing assistance method thereof, and focusing assistance program thereof
US11317013B2 (en) Focus adjustment operation detection device, focus adjustment operation detection method, focus adjustment operation detection program, imaging device main body, and imaging device
JP2005221602A (ja) 撮像装置
CN111095067B (zh) 摄像装置、摄像装置主体及摄像装置的对焦控制方法
WO2017090233A1 (ja) 撮像装置
CN101373254B (zh) 摄影装置及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US11290634B2 (en) Imaging apparatus, imaging method, and program
CN111758069B (zh) 光圈控制装置及方法、可换镜头、相机及主体和记录介质
CN114788261A (zh) 影像制作方法
JPWO2019181578A1 (ja) 撮像装置、露光間ズーム撮影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6149345B2 (ja) 撮影装置および画質調整方法
JP7241511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2239078A (ja) 撮影装置
JP2016006463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8122666A (ja) 電子カメラ
JP2017118213A (ja) 撮像装置
JP2012090217A (ja) 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