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51735A - 动力传递装置以及压延机 - Google Patents

动力传递装置以及压延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51735A
CN111051735A CN201980003828.3A CN201980003828A CN111051735A CN 111051735 A CN111051735 A CN 111051735A CN 201980003828 A CN201980003828 A CN 201980003828A CN 111051735 A CN111051735 A CN 1110517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body
power transmission
intermediate rotating
drive shaft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0382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51735B (zh
Inventor
梅田彰彦
正田功彦
西浦谦佑
大高一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0517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517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517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517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5/00Drives for metal-rolling mills, e.g. hydraulic drives
    • B21B35/14Couplings, driving spindles, or spindle c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specially arranged in, metal-rolling mi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5/00Drives for metal-rolling mills, e.g. hydraulic dri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5/00Drives for metal-rolling mills, e.g. hydraulic drives
    • B21B35/12Toothed-wheel gea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rolling mills; Housings or mounting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006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the driving and driven axes being designed to assume variable positions relative to one another during ope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2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more than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 F16H1/2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more than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2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5/00Drives for metal-rolling mills, e.g. hydraulic drives
    • B21B35/06Drives for metal-rolling mills, e.g. hydraulic drives for non-continuously-operating mills or for single stan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动力传递装置具备:第一动力传递路径,其用于向一个被驱动轴传递马达的驱动力;第二动力传递路径,其用于向与上述一个被驱动轴对置配置的另一个被驱动轴传递马达的驱动力。第一动力传递路径和第二动力传递路径中的至少一方包括:第一中间旋转体,其轴心位置相对于马达的输出轴固定并通过马达的驱动力而旋转;第二中间旋转体,其通过第一中间旋转体而旋转并沿着该第一中间旋转体的外周呈圆弧状地移动;以及驱动轴,其通过第二中间旋转体而旋转并向一个或者另一个被驱动轴传递驱动力。驱动轴构成为与第二中间旋转体绕第一中间旋转体的移动相应地沿与该驱动轴的轴心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

Description

动力传递装置以及压延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传递装置以及压延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如下那样的压延机:将金属板夹入对置地配置的两根压延辊筒间,通过两压延辊筒的旋转,使金属板通过而进行伸展、压延,从而对板材进行加工。
另外,除了压延机之外,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使驱动齿轮的轴心位置以其他齿轮轴为中心旋转而与从动齿轮嵌合脱离的转换装置用齿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59849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的压延机中,有时由于板厚的变更、维护而需要变更两根压延辊筒的中心间距离。另一方面,在经由轴接头而分别对上述两根压延辊筒施加旋转力的齿轮装置中,两根输出轴的轴间距离通常固定。因此,为了追随压延辊筒的轴间距离的变更,而采用了万向接头、齿轮联接器等轴接头,但这些轴接头的倾角和传递转矩存在制约,为了以允许值以下的倾角来可靠地传递转矩,需要使轴接头长轴化。由于这样的轴接头的长轴化,而存在振动以及设置面积增大,并且制造、更换等的成本增加这样的问题。
关于该点,在专利文献1中没有公开任何用于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的具体的结构。
鉴于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至少一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接地面积且追随被驱动轴的轴间距离地传递转矩的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本发明的至少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具备:
第一动力传递路径,其用于向一个被驱动轴传递马达的驱动力;以及
第二动力传递路径,其用于向与所述一个被驱动轴对置配置的另一个被驱动轴传递所述马达的驱动力,
所述第一动力传递路径和所述第二动力传递路径中的至少一方包括:
第一中间旋转体,其轴心位置相对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固定并通过所述马达的驱动力而旋转;
第二中间旋转体,其通过所述第一中间旋转体而旋转并沿着该第一中间旋转体的外周移动;以及
驱动轴,其通过所述第二中间旋转体而旋转并向所述一个被驱动轴或者所述另一个被驱动轴传递驱动力,
所述驱动轴构成为,与所述第二中间旋转体绕所述第一中间旋转体的移动相应地,沿与该驱动轴的轴心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
根据上述(1)的结构,第二中间旋转体沿着轴心位置相对于马达的输出轴固定的第一中间旋转体的外周移动,从而第一动力传递路径和第二动力传递路径中的至少一方的驱动轴沿与轴心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抑制驱动轴与连接于该驱动轴的被驱动轴之间的误对准,因此能够抑制轴接头的长轴化而抑制接地面积,并且能够追随被驱动轴的轴间距离地高效率地传递转矩。另外,能够增大对动力传递有用的驱动轴与被驱动轴的啮合面或者摩擦面的面积,因此例如能够降低传递相同的转矩时的轴接头的直径。换言之,当轴接头的直径相同时能够增大负载容量。并且,能够防止由单侧受载、齿面载荷增大引起的折损,并且能够降低动力传递时的表面压力、齿面的滑动,因此能够抑制磨损而实现装置寿命的增加。
(2)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1)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是,
所述动力传递装置构成为,所述第二中间旋转体的轴心的移动轨迹呈以所述第一中间旋转体的轴心为中心的圆的圆弧状。
根据上述(2)的结构,与驱动轴或者被驱动轴的上下移动相伴地,第二中间旋转体以第二中间旋转体的轴心的移动的轨迹呈以第一中间旋转体的轴心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式进行圆弧运动,因此能够始终确保顺畅的啮合状态,并且能够将马达的驱动力可靠地传递到被驱动轴。
(3)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1)或者(2)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是,
所述第一动力传递路径和所述第二动力传递路径中的至少一方包括:
至少一对所述第一中间旋转体,它们夹着所述马达的所述输出轴配置于一方和另一方;以及
一对所述第二中间旋转体,它们夹着所述马达的所述输出轴配置于所述一方和所述另一方。
根据上述(3)的结构,通过将马达的驱动力由一对即多个旋转体来传递,例如与将相同的转矩由一个旋转体来传递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旋转体小径化。因而,能够实现动力传递装置的小型化。
(4)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3)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是,
所述第一中间旋转体以及所述第二中间旋转体夹着所述驱动轴对称地配置。
根据上述(4)的结构,通过第一中间旋转体以及第二中间旋转体夹着驱动轴而对称地配置,能够抑制动力传递时的振动,并且能够提供能够小型化的动力传递装置。
(5)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4)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是,
所述驱动轴包括:
第一驱动轴,其构成所述第一动力传递路径,并且与所述第二中间旋转体绕所述第一动力传递路径的所述第一中间旋转体的移动相应地,沿第一移动方向移动;以及
第二驱动轴,其构成所述第二动力传递路径,并且与所述第二中间旋转体绕所述第二动力传递路径的所述第一中间旋转体的移动相应地,沿与所述第一移动方向反向的第二移动方向移动。
根据上述(5)的结构,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分别向作为反向的第一移动方向和第二移动方向移动,因此能够使连结于第一驱动轴的一个被驱动轴和连结于第二驱动轴的另一个被驱动轴以彼此的距离发生变化而使各个被驱动轴分离接近的方式移动。
(6)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5)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是,
所述第一驱动轴构成为:在所述第一动力传递路径中,在所述第二中间旋转体以所述第一中间旋转体的所述轴心为中心而向所述轴心方向观察下的顺时针和逆时针中的任一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一驱动轴沿所述第一移动方向移动,
所述第二驱动轴构成为:在所述第二动力传递路径中,在所述第二中间旋转体以所述第一中间旋转体的所述轴心为中心而向所述轴心方向观察下的所述顺时针和所述逆时针中的另一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二驱动轴沿所述第二移动方向移动。
根据上述(6)的结构,在第一动力传递路径的第二中间旋转体向轴心方向观察下的顺时针和逆时针中的任一方向旋转时,第一驱动轴沿第一移动方向移动,在上述轴向观察下,在第二动力传递路径的第二中间旋转体向上述顺时针和逆时针中的另一方向旋转时,第二驱动轴沿第二移动方向移动。换句话说,在相同的轴向观察下,能够通过使第一动力传递路径的第二中间旋转体和第二动力传递路径的第二中间旋转体以第一中间旋转体的轴心为中心而向不同的方向旋转,而使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向不同的方向移动。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在相同的轴向观察下,能够通过使第一动力传递路径的第二中间旋转体和第二动力传递路径的第二中间旋转体以第一中间旋转体的轴心为中心向相同的方向旋转,而使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向相同的方向移动。
(7)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5)或者(6)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是,
所述第一驱动轴在所述轴心方向上与所述第二驱动轴错开地配置,并以在俯视下不与所述第二驱动轴重叠的方式配置。
根据上述(7)的结构,通过使第一驱动轴在轴心方向上与第二驱动轴错开并在俯视下不与第二驱动轴重叠,能够避免由第一驱动轴以及第二驱动轴分别追随一个被驱动轴以及另一个被驱动轴引起的两驱动轴的干涉。因而,能够顺畅地追随被驱动轴的轴间距离的变更,并且能够提供可靠地传递转矩的动力传递装置。
(8)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1)至(7)中任一个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是,
所述第一动力传递路径以及所述第二动力传递路径这双方包括所述第一中间旋转体、所述第二中间旋转体以及所述驱动轴。
根据上述(8)的结构,第一动力传递路径以及第二动力传递路径的各自的驱动轴构成为沿与轴心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因此,在被驱动轴的轴间距离的变更时,能够顺畅地追随任一个被驱动轴的位移。
(9)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1)至(8)中任一个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是,
所述结构具备连杆,该连杆将所述第一中间旋转体与通过该第一中间旋转体而旋转的所述第二中间旋转体的轴心间距离保持为恒定。
根据上述(9)的结构,通过连杆而将第一中间旋转体与第二中间旋转体的轴心间距离保持为恒定。因此,即使伴随着驱动轴追随被驱动轴的轴间距离的变更的移动而第二中间旋转体在第一中间旋转体的圆弧上移动,在两中间旋转体之间也不会产生滑动、空转,从而能够可靠地传递动力。
(10)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9)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是,
所述结构具备第一驱动部,该第一驱动部与以所述第一中间旋转体的轴心为支点而将所述第二中间旋转体保持于作用点的所述连杆的力点连接,并施加摆动力,以使得所述第二中间旋转体沿着所述第一中间旋转体的圆弧以所述第二中间旋转体的轴心的移动的轨迹呈以所述第一中间旋转体的所述轴心为中心的圆的圆弧状的方式移动。
根据上述(10)的结构,能够通过第一驱动部使第二中间旋转体沿着第一中间旋转体的圆弧主动地移动。由此,例如,在使被驱动轴的轴间距离的变更与由第一驱动轴引起的第二中间旋转体的移动同步的情况下,能够降低与被驱动轴的轴间距离的变更相伴的作用于驱动轴的负载。
(11)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1)至(10)中任一个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是,
所述动力传递装置具备第二驱动部,该第二驱动部用于使所述驱动轴沿与所述轴心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
根据上述(11)的结构,通过第二驱动部使驱动轴沿与轴心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由此,例如,在使被驱动轴的轴间距离的变更与由第二驱动部引起的第一驱动轴的移动同步的情况下,能够降低与被驱动轴的轴间距离的变更相伴的作用于驱动轴的负载。
(12)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1)至(11)中任一个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是,
所述马达的所述输出轴、所述第一中间旋转体、所述第二中间旋转体或者所述驱动轴构成为:在各自的外周包括齿轮,并经由所述齿轮而互相啮合,由此传递动力。
根据上述(12)的结构,马达的输出轴、第一中间旋转体、第二中间旋转体或者驱动轴构成为包括齿轮。因而,能够将马达的驱动力可靠地传递到被驱动轴。
(13)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1)至(11)中任一个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是,
所述马达的所述输出轴、所述第一中间旋转体、所述第二中间旋转体或者所述驱动轴包括辊。
根据上述(13)的结构,马达的输出轴、第一中间旋转体、第二中间旋转体或者驱动轴构成为包括辊。由此,能够实现动作时的振动、动作声音的降低。
(14)本发明的至少一实施方式的压延机具备:
上述(1)至(12)中任一个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以及
所述一个被驱动轴以及所述另一个被驱动轴,它们通过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所述驱动轴而旋转,
所述一个被驱动轴以及所述另一个被驱动轴包括彼此的轴间距离可变的一对压延辊筒。
根据上述(14)的结构,如上述(1)所述的那样,能够抑制驱动轴与被驱动轴之间的误对准,而能够得到具备如下动力传递装置的压延机:能够抑制轴接头的长轴化而抑制接地面积,并且能够追随被驱动轴的轴间距离而高效率地传递转矩。
(15)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14)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是,
所述压延机具备第三驱动部,该第三驱动部施加将所述一对压延辊筒的所述轴间距离变更的动力,
所述压延机构成为:通过至少用于使所述驱动轴沿与所述轴心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的所述驱动部与所述第三驱动部连动,从而使所述一对压延辊筒和所述一对驱动轴分别维持相同的轴间距离。
根据上述(15)的结构,通过至少使驱动轴沿与轴心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的驱动部(例如,第二驱动部)与施加变更一对压延辊筒的轴间距离的动力的第三驱动部连动,能够抑制与轴间距离的变更相伴的一对压延辊筒和一对驱动轴的负载,并且能够将各个轴间距离维持为相同,因此能够实现装置寿命的延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实施方式,能够提供抑制接地面积并且追随被驱动轴的轴间距离而传递转矩的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至少一实施方式的压延机的结构例的概要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至少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一部分的概要立体图。
图3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结构例的概要立体图。
图4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结构例的概要图。
图5A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结构例的概要图(俯视图)。
图5B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结构例的概要图(侧视图)。
图6A是示出图5A的A-A截面的图,且是示出配置于上侧的(第一)动力传递路径的概要图。
图6B是示出图5A的B-B截面的图,且是示出配置于下侧的(第二)动力传递路径的概要图。
图7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结构例的概要侧视图。
图8A是示出图7的C-C截面的概要图,示出配置于上侧的(第一)动力传递路径的驱动轴移动机构。
图8B是示出图7的D-D截面的概要图,示出配置于下侧的(第二)动力传递路径的驱动力移动机构。
图9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结构例的概要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以下所示的几个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构成部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其相对的配置等只要没有特定的记载,就不旨在将不本发明的范围限定于此,而只不过是简单的说明例。
例如,“在某方向上”、“沿着某方向”、“平行”、“正交”、“中心”、“同心”或者“同轴”等表示相对的或者绝对的配置的表述不仅表示严格上该种配置,也表示具有公差、或者以能够得到相同的功能的程度的角度、距离相对位移了的状态。
另外例如,表示四边形状、圆筒形状等形状的表述,不仅表示几何学上的严格意义上的四边形状、圆筒形状等形状,也表示在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的范围内包括凹凸部、倒角部等的形状。
另一方面,“具备”、“包括”、“含有”、“包含”、或者“具有”一构成要素这样的表述不是将其他构成要素的存在排除在外的排他性表述。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至少一实施方式的压延机的结构例的概要图。
如图1中非限定地例示的那样,本发明的至少一实施方式的压延机1具备本发明的任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0、和作为在动力传递装置10的驱动轴18的作用下而旋转的一个被驱动轴以及另一个被驱动轴的一对压延辊筒2(2A、2B)。另外,压延机1具备施加将一对压延辊筒2的轴间距离变更的动力的驱动部(例如,后述的第三驱动部23)。
例如如图1所示,一对压延辊筒2构成为隔开间隔地相互平行地配置、并且彼此的轴间距离g(例如,轴中心间距离或者外周间距离)可变。一对压延辊筒2构成为,例如通过将金属板9夹入两者之间、且各个压延辊筒2彼此反向旋转,由此使金属板9通过以将其伸展、压延,从而对板材进行加工。
如后所述,该动力传递装置10构成为能够抑制驱动轴18与被驱动轴(例如,压延辊筒2)之间的误对准,能够得到具备能够通过抑制轴接头5的长轴化来抑制接地面积且追随被驱动轴的轴间距离地高效率地传递转矩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压延机1。
接着,对本发明的至少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0进行说明。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至少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一部分的概要立体图。图3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结构例的概要立体图。图4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结构例的概要图。
如图1~图4所例示的那样,本发明的至少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0具备: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其用于向一个被驱动轴2(例如,压延辊筒2A)传递马达14的驱动力;以及第二动力传递路径12,其用于向与上述一个被驱动轴对置配置的另一个被驱动轴2(例如,压延辊筒2B)传递马达14的驱动力来作为与上述一个被驱动轴2反向的旋转力。另外,动力传递装置10具备收容上述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以及第二动力传递路径12的壳体13。
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以及第二动力传递路径12分别与各个被驱动轴2的配置相应地仅设置于某一方,或者以彼此成为例如上下或者左右等位置关系的方式配置。
该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或者第二动力传递路径12的至少一方包括:第一中间旋转体16,其轴心位置相对于马达14的输出轴15固定并通过马达14的驱动力而旋转;第二中间旋转体17,其通过第一中间旋转体16而旋转并沿着该第一中间旋转体16的外周移动;以及驱动轴18,其通过第二中间旋转体17而旋转并向一个或者另一个被驱动轴传递驱动力。
例如,图1~图4示出了如下那样的结构例:在动力传递装置10具备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以及第二动力传递路径12的结构中,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以及第二动力传递路径12各自包括第一中间旋转体16、第二中间旋转体17以及驱动轴18,其中的图1以及图2示出了仅在左侧具备上述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以及第二动力传递路径12的结构,图3以及图4示出了在左右具备上述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以及第二动力传递路径12的结构。
输出轴15、第一中间旋转体16、第二中间旋转体17以及驱动轴18被支承为各自的中心轴借助于轴承30而在壳体13内旋转。详细而言,第一中间旋转体16的旋转轴160LA与第二中间旋转体17的旋转轴170LA、旋转轴160LB与旋转轴170LB、旋转轴160RA与170RA、以及旋转轴160RB与170RB分别经由轴承30而与后述的连杆20连结。另外,驱动轴18经由旋转轴180A(180B)以及轴承30而支承于后述的框架19A,该框架19A通过被后述的第二驱动部22驱动而被沿着支承体19B(后述)上下被引导。
在几个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2以及图3所示,马达14的输出轴15、第一中间旋转体16、第二中间旋转体17以及驱动轴18也可以构成为:在各自的旋转轴150、160LA、160LB、160RA、160RB、170LA、170LB、180A、180B的外周设置有与各旋转轴一体地旋转的齿轮,借助该齿轮而互相啮合,由此传递动力。换句话说,可以构成为:马达14的输出轴15与第一中间旋转体16(更加详细而言,后述的转矩接受部16A)、第一中间旋转体16(更加详细而言,后述的第二转矩传递部16C)与第一中间旋转体16(更加详细而言,后述的第一中间旋转体16D)、第一中间旋转体16(更加详细而言,后述的第一转矩传递部16B)与第二中间旋转体17、第二中间旋转体17与驱动轴18借助设置于各自的外周的齿轮而啮合,由此传递旋转转矩。需要说明的是,配置于输出轴15的附近(左侧)的旋转轴160LA在轴心方向上比其他旋转轴长,并且从接近输出轴15的一侧起依次分别设置有作为第一中间旋转体16的转矩接受部16LA、第一转矩传递部16LB以及第二转矩传递部16LC。同样地,配置于输出轴15的附近(右侧)的旋转轴160RA在轴心方向上比其他旋转轴长,并且从接近输出轴15的一侧起依次分别设置有作为第一中间旋转体16的转矩接受部16RA、第一转矩传递部16RB以及第二转矩传递部16RC。
这样,在马达14的输出轴15、第一中间旋转体16、第二中间旋转体17以及驱动轴18的外周由齿轮构成的情况下,与伴随着驱动轴18或者被驱动轴2的上下移动的齿轮位置的变化相对应地,第二中间旋转体17以第二中间旋转体17的轴心的移动的轨迹成为以第一中间旋转体16的轴心为中心的圆的圆弧的方式进行圆弧运动,因此能够始终确保顺畅的啮合状态,并且能够将马达14的驱动力可靠地传递到被驱动轴2。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中间旋转体17沿着该第一中间旋转体16的周向呈圆弧状地移动”包括“第二中间旋转体17沿着以该第一中间旋转体16的轴心作为中心的圆的圆弧而移动”。
第一中间旋转体16被支承为以第一中间旋转体16的旋转中心轴与输出轴15的旋转中心轴维持恒定的距离的方式旋转。该第一中间旋转体16与输出轴15平行地配置,并且相对于该输出轴15彼此的旋转中心轴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固定,例如也能够被称为固定齿轮。
如图2以及图3所示,第一中间旋转体16形成为在轴向上比输出轴15长。该第一中间旋转体16的接近输出轴15的一端部侧的外周作为从该输出轴15传递转矩的转矩接受部16A(更加详细而言,例如将配置于图4的左侧的转矩接受部16A设为转矩接受部16LA,将配置于右侧的转矩接受部16A设为转矩接受部16RA。以下相同)而构成。另外,第一中间旋转体16的长度方向的中间的外周作为向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的第二中间旋转体17传递转矩的第一转矩传递部16B(将左侧设为第一转矩传递部16LB,将右侧设为第一转矩传递部16RB)而构成。并且,第一中间旋转体16的距输出轴15的距离远的另一端部侧的外周作为向第二动力传递路径12的第二中间旋转体17传递转矩的第二转矩传递部16C(将左侧设为第二转矩传递部16LC,将右侧设为第二转矩传递部16RC)而构成。
在几个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1~图4所示,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以及第二动力传递路径12也可以构成为共用同一个第一中间旋转体16来作为各个动力传递路径11、12的第一中间旋转体16。这样一来,能够实现动力传递装置10的小型化。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多个第一中间旋转体16中的转矩接受部16LA、16RA以及第一转矩传递部16LB、16RB构成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转矩接受部16LA、16RA、第二转矩传递部16LC、16RC、以及16LD、16RD构成第二动力传递路径12。即,第一转矩传递部16LB、16RB仅在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中起作用,而不对第二动力传递路径12有用。
并且,也可以是,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以及第二动力传递路径12的任一方与另一方相比多具备奇数个第一中间旋转体16。在图2~图4中,示出例如在第二动力传递路径12侧与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相比多设置一个第一中间旋转体16D(将左侧设为第一中间旋转体16LD,将右侧设为第一中间旋转体16RD)的结构。这样一来,能够向一个被驱动轴和另一个被驱动轴分别传递相反方向的旋转力,因此能够将夹在上述一个以及另一个被驱动轴之间的搬运物(例如,金属板9)朝向相同方向搬运。
第二中间旋转体17(将左侧设为第二中间旋转体17L,将右侧设为第二中间旋转体17R)被支承为以第二中间旋转体17的旋转中心轴与第一中间旋转体16的旋转中心轴维持恒定的距离的方式旋转。该第二中间旋转体17构成为,维持与第一中间旋转体16的轴间距离以及平行的位置关系,并且能够在与第一中间旋转体16的外周没有滑动(例如,通过齿轮的啮合或者摩擦)的状态下沿着该第一中间旋转体16的周向呈圆弧状地移动,例如也能够被称为可动齿轮。
驱动轴18的旋转中心轴与被驱动轴2的旋转中心轴平行地配置(参照图1)。驱动轴18的旋转中心轴与被驱动轴2的旋转中心轴例如也可以同轴地配置。该驱动轴18构成为,通过与被驱动轴2连结,从而能够以追随该被驱动轴2沿与该被驱动轴2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移动的方式移动。在几个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1~图4所示,构成为:在动力传递装置10同时具备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以及第二动力传递路径12的情况下,追随于被驱动轴2的轴间距离的变更,各个动力传递路径的驱动轴18在维持彼此的平行的位置关系的状态下变更轴间距离。例如,在图2中,若第二中间体17LA以第一转矩传递部16LB(第一中间旋转体16)的轴心为中心沿着第一转矩传递部16LB的外周以左旋方式呈圆弧状地移动,则驱动齿轮18A向上方移动。另一方面,若第二中间体17LA以第一转矩传递部16LB(第一中间旋转体16)的轴心为中心沿着第一转矩传递部16LB的外周以右旋方式呈圆弧状地移动,则驱动齿轮18A向下方移动。
如上所述,在动力传递装置10中,驱动轴18构成为,能够与第二中间旋转体17绕第一中间旋转体16的移动相应地,沿与该驱动轴18的轴心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例如如图1所示,在向上下分离地配置的一对被驱动轴2分别施加旋转转矩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情况下,也可以如图2所例示的那样,在从轴心方向观察时的左右任一方(例如,在图2中仅左侧)具备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上侧)以及第二动力传递路径12(下侧),也可以如图3以及图4所例示的那样,在从轴心方向观察时的左右两方具备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以及第二动力传递路径12。
如上所述,第二中间旋转体17沿着轴心位置相对于马达的输出轴15固定的第一中间旋转体16的外周移动(例如,呈圆弧状地),从而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或者第二动力传递路径12中的至少一方的驱动轴18能够沿与轴心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通过该结构,能够抑制驱动轴18与连接于该驱动轴18的被驱动轴(例如,压延辊筒2)之间的误对准,因此能够抑制轴接头5的长轴化而抑制接地面积,并且能够追随被驱动轴的轴间距离地高效率地传递转矩。另外,能够增大有助于动力传递的驱动轴18与被驱动轴的啮合面或者摩擦面的面积,因此例如能够降低传递相同的转矩时的轴接头5的直径。换言之,能够在轴接头5的直径相同时增大负载容量。并且,能够防止由单侧受载、齿面载荷增大引起的折损,并且能够降低动力传递时的表面压力、齿面的滑动,因此能够抑制磨损而实现装置寿命的增加。
接着,如图3以及图4中非限定地例示的那样,在几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或者第二动力传递路径12的至少一方包括:至少一对第一中间旋转体16(16L、16R),它们夹着马达14的输出轴15而配置于一方以及另一方;以及一对第二中间旋转体17(17L、17R),它们夹着马达14的输出轴15而配置于一方以及另一方。例如在图3以及图4中,示出了第二动力传递路径12(例如,下侧)包括从输出轴15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左右两对第一中间旋转体16(16L、16R)、以及左右一对第二中间旋转体17(17L、17R)的结构,但也可以是,仅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包括左右两对第一中间旋转体16(16L、16R)、以及左右一对第二中间旋转体17(17L、17R)。
这样,通过由一对即多个旋转体(第一中间旋转体16L、16R、或者第二中间旋转体17L、17R)来传递马达14的驱动力的结构,例如与由一个旋转体来传递相同的转矩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旋转体小径化。因而,能够实现动力传递装置10的小型化。
图5A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结构例的概要图(俯视图)。图5B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结构例的概要图(侧视图)。图6A是示出图5A的A-A截面的图,且是示出配置于上侧的(第一)动力传递路径的概要图。图6B是示出图5A的B-B截面的图,且是示出配置于下侧的(第二)动力传递路径的概要图。图7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结构例的概要侧视图。图8A是示出图7的C-C截面的概要图,示出配置于上侧的(第一)动力传递路径的驱动轴移动机构。图8B是示出图7的D-D截面的概要图,示出配置于下侧的(第二)动力传递路径的驱动力移动机构。
也可以如图3~图8B中非限定地例示的那样,在几个实施方式中,第一中间旋转体16以及第二中间旋转体17夹着驱动轴18而对称地配置。换句话说,第一中间旋转体16可以夹着驱动轴18而分别配置于距该驱动轴18相同的距离处,第二中间旋转体17也可以夹着驱动轴18而分别配置于距该驱动轴18相同的距离处。
这样,第一中间旋转体16以及第二中间旋转体17夹着驱动轴18而对称地配置,由此能够抑制动力传递时的振动,并且能够提供能够小型化的动力传递装置10。
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第一中间旋转体16以及第二中间旋转体17夹着驱动轴18而对称地配置的结构中,驱动轴18也可以包括:第一驱动轴(驱动齿轮)18A,其构成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并且与第二中间旋转体17LA、17LB绕该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的第一中间旋转体16LB、16RB的移动相应地向第一移动方向移动;以及第二驱动轴(驱动齿轮)18B,其构成第二动力传递路径12,并且与第二中间旋转体17LB、17RB绕该第二动力传递路径12的第一中间旋转体16LD、16RD的移动相应地向与第一移动方向为反向的第二移动方向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第一驱动轴18A与第二驱动轴18B分别向作为相反方向的第一移动方向与第二移动方向移动,因此能够使连结于第一驱动轴18A的一个被驱动轴2A和连结于第二驱动轴18B的另一个被驱动轴2B以彼此的距离发生变化而使各个被驱动轴2A、2B分离接近的方式移动。
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的驱动轴18包括第一驱动轴18A和第二驱动轴18B的结构中,第一驱动轴18A也可以构成为:在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中,在第二中间旋转体17(17LA、17RA)以第一中间旋转体16(16LB、16RB)的轴心为中心而向轴心方向观察下的顺时针和逆时针中的任一方向旋转时,第一驱动轴18A向第一移动方向移动。另外,第二驱动轴18B也可以构成为:在第二动力传递路径12中,在第二中间旋转体17(17LB、17RB)以第一中间旋转体16(16LD、16RD)的轴心为中心而向上述轴心方向观察下的顺时针和逆时针中的任意另一方向旋转时,第二驱动轴18B向第二移动方向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在第一动力传递路径的第二中间旋转体向轴心方向观察下的顺时针和逆时针的任一方向旋转时,第一驱动轴沿第一移动方向移动,在上述轴向观察下,在第二动力传递路径的第二中间旋转体向上述顺时针和逆时针中的另一方向旋转时,第二驱动轴沿第二移动方向移动。换句话说,在相同的轴向观察下,能够通过使第一动力传递路径的第二中间旋转体和第二动力传递路径的第二中间旋转体以第一中间旋转体的轴心为中心向不同的方向旋转,使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向不同的方向移动。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在相同的轴向观察下,能够通过使第一动力传递路径的第二中间旋转体和第二动力传递路径的第二中间旋转体以第一中间旋转体的轴心为中心向相同的方向旋转,使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向相同的方向移动。
在几个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1~3、图5A以及图7所例示的那样,也可以是,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的驱动轴18(第一驱动轴18A)在轴心方向上与第二驱动轴18B错开地配置,且以在俯视下不与第二驱动轴18B重叠的方式配置。换句话说,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的驱动轴18与第二动力传递路径12的驱动轴18可以配置为在俯视下彼此不重叠(例如,参照图1)。另外,可以是,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的驱动轴18与第二动力传递路径12的驱动轴18在侧视下彼此上下错开地配置,且配置为在一方或者另一方的驱动轴18追随被驱动轴2的轴间距离而上下移动时,将任一方的驱动轴18与被驱动轴2连结的轴构件不与另一方的驱动轴18发生干涉(或者不重叠)。
这样,通过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与第二动力传递路径12的各驱动轴18在轴心方向上错开而不发生干涉的结构,能够避免由任一驱动轴18追随被驱动轴引起的两驱动轴18的干涉。因而,能够顺畅地追随被驱动轴的轴间距离的变更,并且能够提供可靠地传递转矩的动力传递装置10。
在几个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1~8B所例示的那样,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以及第二动力传递路径12这双方也可以包括第一中间旋转体16、第二中间旋转体17以及驱动轴18。换句话说,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以及第二动力传递路径12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向一对被驱动轴2分别传递动力,并且构成为能够使各自所具有的驱动轴18分别独立地沿与该驱动轴18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
这样,根据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以及第二动力传递路径12各自的驱动轴18沿与轴心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的结构,能够在被驱动轴的轴间距离的变更时顺畅地追随任一被驱动轴的位移。另外,能够由一个马达14来驱动两个被驱动轴2,因此能够实现动力传递装置10的小型化。
上述第二中间旋转体17可以被支承为在第二中间旋转体17的旋转轴的至少一部分上与第一中间旋转体16的距离被约束,也可以被支承为被朝向第一中间旋转体16施力,以使得与第一中间旋转体16的距离维持为恒定。另外,第二中间旋转体17可以被支承为在第二中间旋转体17的旋转轴的至少一部分上与驱动轴18的距离被约束,也可以被支承为被朝向驱动轴18施力,以使得与驱动轴18的距离维持为恒定。作为约束上述距离的结构,例如可举出引导各个轴的引导槽、后述的连杆20等。
在几个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4~6B所例示的那样,也可以是,在动力传递装置10中,第一中间旋转体16、第二中间旋转体17以及驱动轴18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经由连杆20而结合。具体而言,动力传递装置10也可以具备将例如第一中间旋转体16与第二中间旋转体17的轴心间距离维持为恒定的连杆20A。在该情况下,例如如图5A所示,连杆20A也可以分别设置于轴向上的转矩接受部16A的两端、第一转矩传递部16B的两端、以及第二转矩传递部16C的两端。连杆20A可以构成为第二中间旋转体17侧以第一中间旋转体16的轴心(旋转中心轴)为中心摆动。
另外,例如如图5A所示,动力传递装置10也可以具备将第二中间旋转体17与驱动轴18的轴心间距离维持为恒定的连杆20B。在该情况下,例如如图5A所示,连杆20B也可以设置于轴向上的第二中间旋转体17以及驱动轴18的两端。
根据该结构,通过连杆20(20A)而将第一中间旋转体16与第二中间旋转体17的轴心间距离维持为恒定。因此,例如如图4、图6A以及图6B所示,即使第二中间旋转体17与驱动轴18追随被驱动轴2的轴间距离的变更的移动相伴地在第一中间旋转体16的圆弧上移动,在两中间旋转体16、17之间也不产生滑动、空转,而能够可靠地传递动力。另外,通过连杆20(20B)而将第二中间旋转体17与驱动轴18的轴心间距离维持为恒定。因此,即使驱动轴18与驱动轴18追随被驱动轴2的轴间距离的变更的移动相伴地在第二中间旋转体17的圆弧上移动,在两者之间也不产生滑动、空转,而能够可靠地传递动力。
在具有上述连杆20的结构中,例如如图4、图6A以及图6B所例示的那样,动力传递装置10也可以具备第一驱动部21,该第一驱动部21与以第一中间旋转体16的轴心为支点而将第二中间旋转体17保持在作用点的连杆20(20A)的力点连接,并施加使第二中间旋转体17沿着第一中间旋转体16的外周移动的摆动力。
第一驱动部21例如可以由电磁螺线管、马达或者液压缸等致动器构成。该第一驱动部21可以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与被驱动轴2的移动相应地,使第二中间旋转体17以维持该被驱动轴2以及连结于该被驱动轴2的驱动轴18的相对的位置关系的方式在第一中间旋转体16的圆弧上移动。
具体而言,例如能够使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的第二中间旋转体17绕第一中间旋转体16摆动的第一驱动部21例如如图6A所示那样配置。在图6A中,使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的左侧的第二中间旋转体17(17LA)摆动的第一驱动部21与将第一中间旋转体16(16LA)以及第二中间旋转体17(17LA)连结的连杆20A的上部(换言之,相对于连杆20A的支点与作用点相同的一侧)连接,第一驱动部21的输出轴朝向水平方向移动,由此连杆20A以第一中间旋转体16(16LA)为中心摆动,第二中间旋转体17(17LA)移动。另外,在图6A中,使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的右侧的第二中间旋转体17(17RA)摆动的第一驱动部21与将第一中间旋转体16(16RA)以及第二中间旋转体17(17RA)连结的连杆20A的下部(换言之,相对于连杆20A的支点与作用点相反的一侧)连接,第一驱动部21的输出轴朝向水平方向移动,由此连杆20A以第一中间旋转体16(16RA)为中心摆动,第二中间旋转体17(17RA)移动。在图示的例子中,例如配置于右侧以及左侧的连杆20A可以分别以支点、力点以及作用点呈直线状地排列的方式形成。
另一方面,能够使第二动力传递路径12的第二中间旋转体17(17LB、17RB)绕第一中间旋转体16(16LD、16RD)摆动的第一驱动部21例如如图6B所示那样配置。在图6B中,使第二动力传递路径12的左侧的第二中间旋转体17(17LB)摆动的第一驱动部21、以及使右侧的第二中间旋转体17(17RB)摆动的第一驱动部21与将各个第一中间旋转体16(16LD、16RD)以及第二中间旋转体17(17LB、17RB)连结的连杆20A的上部(换言之,相对于连杆20A的支点与作用点相反的一侧)连接,第一驱动部21的输出轴朝向水平方向移动,由此连杆20A以第一中间旋转体16(16LD、16RD)为中心摆动,第二中间旋转体17(17LB、17RB)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如图6B所示,在各第一驱动部21将输出轴朝向相同的方向配置的情况下,能够以相反相位来控制各个第一驱动部21的输出轴的进退。另外,虽省略图示,但例如在各个第一驱动部21对置地配置的情况下能够以相同相位控制。在图示的例子中,例如配置于右侧以及左侧的连杆20A可以分别以支点、力点以及作用点呈L状排列的方式形成。
若这样构成,则能够通过第一驱动部21使第二中间旋转体17主动地沿着第一中间旋转体16的圆弧移动。由此,例如,在使作为被驱动轴的压延辊筒2的轴间距离的变更与由第一驱动部21引起的第二中间旋转体17的移动同步的情况下,能够降低与作为被驱动轴的压延辊筒2的轴间距离的变更相伴的作用于驱动轴18的负载。
并且,例如如图4、7、8A以及8B所示,动力传递装置10也可以具备用于使驱动轴18沿与轴心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的第二驱动部22。
第二驱动部22例如可以由电磁螺线管、马达或者液压缸等致动器构成。该第二驱动部22可以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与被驱动轴2的移动相应地,维持该被驱动轴2以及连结于该被驱动轴2的驱动轴18的相对的位置关系。
具体而言,例如使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的驱动轴18沿与该驱动轴18的轴心方向垂直的方向(例如,上下方向)移动的第二驱动部22例如如图8A所示那样配置。在图8A中,第二驱动部22将输出轴朝向上方连接于支承体19B的下部,支承体19B引导对驱动轴18的轴承30的进行保持的框架19A,第二驱动部22的输出轴朝向上下方向移动,由此驱动轴18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使第二动力传递路径12的驱动轴18沿与该驱动轴18的轴心方向垂直的方向(例如,上下方向)移动的第二驱动部22例如如图8B所示那样配置。在图8B中,第二驱动部22将输出轴朝向下方连接于支承体19B的上部,支承体19B引导对驱动轴18的轴承30进行保持的框架19A,第二驱动部22的输出轴朝向上下方向移动,由此驱动轴18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这样,通过第二驱动部22而使驱动轴18沿与轴心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通过以上结构,例如在使被驱动轴的轴间距离的变更与由第二驱动部22引起的第一驱动轴18的移动同步的情况下,能够降低与被驱动轴的轴间距离的变更相伴的作用于驱动轴18的负载。
并且,在上述的动力传递装置10具备第二驱动部22的结构中,压延机1也可以具备施加变更一对压延辊筒2的轴间距离的动力的第三驱动部23(例如,参照图1)。第三驱动部23例如可以由电磁螺线管、马达或者液压缸等致动器构成。并且,也可以构成为通过至少第二驱动部22以及第三驱动部23连动而使一对压延辊筒2和一对驱动轴18分别维持相同的轴间距离。在该情况下,动力传递装置10还可以具备上述的第一驱动部21,也可以构成为第一驱动部21、第二驱动部22以及第三驱动部23彼此顺畅地连动。
这样,通过至少使驱动轴18沿与轴心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的第二驱动部22与施加变更一对压延辊筒2的轴间距离的动力的第三驱动部23连动的结构,能够抑制与轴间距离的变更相伴的一对压延辊筒2和一对驱动轴18的负载,并且能够将各个轴间距离维持为相同,因此能够实现装置寿命的延长。
图9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结构例的概要立体图。
例如如图9中非限定地例示的那样,马达14的输出轴15、第一中间旋转体16、第二中间旋转体17或者驱动轴18也可以构成为包括辊。换句话说,输出轴15、第一中间旋转体16、第二中间旋转体17以及驱动轴18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各自的周面的摩擦力来传递旋转转矩。
这样,根据马达14的输出轴15、第一中间旋转体16、第二中间旋转体17或者驱动轴18包括辊的结构,能够实现动作时的振动、动作声音的降低。另外,与上述的输出轴15、第一中间旋转体16、第二中间旋转体17以及驱动轴18包括齿轮的结构相比,能够降低齿隙,因此能够降低动力的传递损耗。另外,无需加工齿轮的齿-,因此能够降低制造所耗费的工时以及成本。
根据上述的本发明的至少一实施方式,能够提供抑制接地面积并且追随被驱动轴的轴间距离而传递转矩的结构。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对上述的实施方式施加变更的方式、将这些方式组合而成的方式。例如,在上述的几个实施方式中,作为动力传递装置10,例示了驱动压延机1的压延辊筒2的驱动装置,但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10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动力传递装置10也可以是用于驱动容积泵的驱动装置。作为容积泵,例如也可以采用叶片泵或者齿轮泵。
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以及第二动力传递路径12的任一方也可以包括第一中间旋转体16、第二中间旋转体17以及驱动轴18。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仅配置于上侧的第一动力传递路径11包括第一中间旋转体16、第二中间旋转体17以及驱动轴18,上侧的驱动轴18沿上下移动。另外,也能够设为仅配置于下侧的第二动力传递路径12包括第一中间旋转体16、第二中间旋转体17以及驱动轴18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仅下侧的驱动轴18上下移动。
附图标记说明:
1…压延机;
2…压延辊筒(被驱动轴);
5…轴接头;
5A…联接器;
9…金属板;
10…动力传递装置(压延辊筒驱动机构);
11…第一动力传递路径;
12…第二动力传递路径;
13…壳体;
14…马达;
15…马达输出轴(输入轴);
16…中间齿轮(第一中间旋转体);
17…辅助齿轮(第二中间旋转体);
18…驱动齿轮(输出轴/驱动轴);
20…连杆;
21…第一驱动部;
22…第二驱动部;
23…第三驱动部;
g…轴间距离。

Claims (15)

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传递装置具备:
第一动力传递路径,其用于向一个被驱动轴传递马达的驱动力;以及
第二动力传递路径,其用于向与所述一个被驱动轴对置配置的另一个被驱动轴传递所述马达的驱动力,
所述第一动力传递路径和所述第二动力传递路径中的至少一方包括:
第一中间旋转体,其轴心位置相对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固定并通过所述马达的驱动力而旋转;
第二中间旋转体,其通过所述第一中间旋转体而旋转并沿着该第一中间旋转体的外周移动;以及
驱动轴,其通过所述第二中间旋转体而旋转并向所述一个被驱动轴或所述另一个被驱动轴传递驱动力,
所述驱动轴构成为,与所述第二中间旋转体绕所述第一中间旋转体的移动相应地,沿与该驱动轴的轴心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传递装置构成为,所述第二中间旋转体的轴心的移动轨迹呈以所述第一中间旋转体的轴心为中心的圆的圆弧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动力传递路径和所述第二动力传递路径中的至少一方包括:
至少一对所述第一中间旋转体,它们夹着所述马达的所述输出轴配置于一方和另一方;以及
一对所述第二中间旋转体,它们夹着所述马达的所述输出轴配置于所述一方和所述另一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一对所述第一中间旋转体以及一对所述第二中间旋转体分别夹着所述驱动轴对称地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轴包括:
第一驱动轴,其构成所述第一动力传递路径,并且与所述第二中间旋转体绕所述第一动力传递路径的所述第一中间旋转体的移动相应地,沿第一移动方向移动;以及
第二驱动轴,其构成所述第二动力传递路径,并且与所述第二中间旋转体绕所述第二动力传递路径的所述第一中间旋转体的移动相应地,沿与所述第一移动方向反向的第二移动方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轴构成为:在所述第一动力传递路径中,在所述第二中间旋转体以所述第一中间旋转体的所述轴心为中心而向所述轴心方向观察下的顺时针和逆时针中的任一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一驱动轴沿所述第一移动方向移动,
所述第二驱动轴构成为:在所述第二动力传递路径中,在所述第二中间旋转体以所述第一中间旋转体的所述轴心为中心而向所述轴心方向观察下的所述顺时针和所述逆时针中的另一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二驱动轴沿所述第二移动方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轴在所述轴心方向上与所述第二驱动轴错开地配置,并以在俯视下不与所述第二驱动轴重叠的方式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动力传递路径以及所述第二动力传递路径这双方包括所述第一中间旋转体、所述第二中间旋转体以及所述驱动轴。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传递装置具备连杆,该连杆将所述第一中间旋转体与通过该第一中间旋转体而旋转的所述第二中间旋转体的轴心间距离保持为恒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传递装置具备第一驱动部,该第一驱动部与以所述第一中间旋转体的轴心为支点而将所述第二中间旋转体保持于作用点的所述连杆的力点连接,并施加摆动力,以使得所述第二中间旋转体沿着所述第一中间旋转体的外周以所述第二中间旋转体的轴心的移动的轨迹呈以所述第一中间旋转体的所述轴心为中心的圆的圆弧状的方式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传递装置具备第二驱动部,该第二驱动部用于使所述驱动轴沿与所述轴心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的所述输出轴、所述第一中间旋转体、所述第二中间旋转体以及所述驱动轴构成为:在各自的外周包括齿轮,并经由所述齿轮而互相啮合,由此传递动力。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的所述输出轴、所述第一中间旋转体、所述第二中间旋转体或者所述驱动轴包括辊。
14.一种压延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延机具备:
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以及
所述一个被驱动轴及所述另一个被驱动轴,它们通过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所述驱动轴而旋转,
所述一个被驱动轴及所述另一个被驱动轴包括彼此的轴间距离可变的一对压延辊筒。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压延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延机具备第三驱动部,该第三驱动部施加将所述一对压延辊筒的所述轴间距离变更的动力,
所述压延机构成为:通过至少用于使所述驱动轴沿与所述轴心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的所述驱动部与所述第三驱动部连动,从而使所述一对压延辊筒和一对所述驱动轴分别维持相同的轴间距离。
CN201980003828.3A 2018-06-07 2019-06-07 动力传递装置以及压延机 Active CN1110517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09132 2018-06-07
JP2018-109132 2018-06-07
PCT/JP2019/022687 WO2019235607A1 (ja) 2018-06-07 2019-06-07 動力伝達装置及び圧延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51735A true CN111051735A (zh) 2020-04-21
CN111051735B CN111051735B (zh) 2023-01-17

Family

ID=687698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03828.3A Active CN111051735B (zh) 2018-06-07 2019-06-07 动力传递装置以及压延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273478B2 (zh)
EP (1) EP3650732B1 (zh)
JP (1) JP6839330B2 (zh)
CN (1) CN111051735B (zh)
WO (1) WO201923560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88147A (zh) * 2022-07-15 2022-11-25 中群(浙江)传动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悬臂辊型专用减速机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17923A (zh) * 2022-06-10 2022-10-21 三联传动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多齿轮传动的分配箱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78775A (en) * 1969-10-21 1972-07-25 Karlstad Mekaniska Ab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al power to a roll
DE2753292A1 (de) * 1977-11-30 1979-05-31 Paper Converting Machine Co Palettiervorrichtung
JPS56143845A (en) * 1980-04-09 1981-11-09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Driving gear
GB2098902A (en) * 1981-05-15 1982-12-01 Bwg Bergwerk Walzwerk Roll gap adjustment in a roll stand
JPH01182655A (ja) * 1988-01-11 1989-07-20 Hitachi Ltd 圧延設備用駆動機
WO2001098100A1 (en) * 2000-06-20 2001-12-27 Worrall, Trevor, James Geared transmissions
CN106545621A (zh) * 2015-09-16 2017-03-29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致动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03809A (en) * 1956-03-12 1958-11-05 Jidet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 driving device for a rolling mill and similar machines
JPS3211596Y1 (zh) * 1956-05-28 1957-09-21
US3293898A (en) * 1964-03-16 1966-12-27 Falk Corp Auxiliary drive system for steel rolling mills
DE1602018B2 (de) * 1967-06-22 1971-07-08 Kammwalzengeruest
CH480884A (it) * 1967-09-22 1969-11-15 Ceretti Ind Spa Gruppo di comando per le gabbie di laminatoi
JPS5179516U (zh) * 1974-12-20 1976-06-23
JPS5184301U (zh) * 1974-12-26 1976-07-06
JPS5179516A (zh) 1975-01-06 1976-07-10 Hitachi Ltd
JPS5184301A (ja) 1975-08-05 1976-07-23 Rin Eisha Kk Hangurumojomonotaipuhoshiki
DE2753293C3 (de) * 1977-11-30 1980-06-04 Blohm + Voss Ag, 2000 Hamburg Antrieb eines Schraubennahtrohrwerkes
DE3001343C2 (de) * 1980-01-16 1982-05-27 Kocks Technik GmbH & Co, 4000 Düsseldorf Getriebe zum Antrieb der Walzen einer Walzstraße
NL9201082A (nl) * 1992-06-19 1994-01-17 Crown Gear Bv Overbrengingssamenstel voor het aandrijven van twee in hoofdzaak evenwijdig gerichte assen.
JP3791663B2 (ja) 2000-01-17 2006-06-28 富士電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全方向移動車両とその制御方法
CN104081083B (zh) 2012-02-22 2017-05-24 三菱重工压缩机有限公司 回转装置以及旋转机械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78775A (en) * 1969-10-21 1972-07-25 Karlstad Mekaniska Ab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al power to a roll
DE2753292A1 (de) * 1977-11-30 1979-05-31 Paper Converting Machine Co Palettiervorrichtung
JPS56143845A (en) * 1980-04-09 1981-11-09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Driving gear
GB2098902A (en) * 1981-05-15 1982-12-01 Bwg Bergwerk Walzwerk Roll gap adjustment in a roll stand
JPH01182655A (ja) * 1988-01-11 1989-07-20 Hitachi Ltd 圧延設備用駆動機
WO2001098100A1 (en) * 2000-06-20 2001-12-27 Worrall, Trevor, James Geared transmissions
CN106545621A (zh) * 2015-09-16 2017-03-29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致动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88147A (zh) * 2022-07-15 2022-11-25 中群(浙江)传动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悬臂辊型专用减速机组
CN115388147B (zh) * 2022-07-15 2023-09-08 中群(浙江)传动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悬臂辊型专用减速机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39330B2 (ja) 2021-03-03
EP3650732A1 (en) 2020-05-13
WO2019235607A1 (ja) 2019-12-12
US11273478B2 (en) 2022-03-15
US20200238352A1 (en) 2020-07-30
EP3650732A4 (en) 2020-11-04
EP3650732B1 (en) 2023-04-19
JPWO2019235607A1 (ja) 2020-12-17
CN111051735B (zh) 2023-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51735B (zh) 动力传递装置以及压延机
KR101662883B1 (ko) 토크 프리 링키지 유니트
US7575535B2 (en) Friction drive device and transmission using the friction drive device
EP1975100B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ducing Registration Errors in Translating Media Shaft Drive Systems
US12018725B2 (en) Shaft couplings
JP5644455B2 (ja) ローラ式摩擦伝動ユニット
US20190277374A1 (en) Toroidal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US5018402A (en) Planetary gear drive for controlled defection rolls
KR20100066578A (ko) 무단 변속기 기계
JP5812857B2 (ja) 多段圧延機の駆動機構
WO2015031306A2 (en) Compliant constant velocity constant torque universal joint
JP2004263857A (ja) トラクションドライブ式無段変速機
TW201201919A (en) Multi-high rolling mill
RU2076254C1 (ru) Привод поручня
US20240190098A1 (en) Crimping pres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crimped connection
EP3864320B1 (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US6389871B1 (en) Slab sizing press and sizing press load transmission method
JP5857473B2 (ja) トロイダル型無段変速機
EP0366007A1 (en) Overriding clutch
JP2008064122A (ja) 無段変速装置
RU2350704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привода тканенаправляющих роликов промывных машин отделочного текстильного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RU2505720C1 (ru) Зубчатая муфта
SU1688907A1 (ru) Передаточный механизм валковой дробилки
CN112709793A (zh) 一种用于小型动力机械的无级变速器
CN117772941A (zh) 板状构件输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