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62982B - 自动二轮车的摆臂 - Google Patents

自动二轮车的摆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62982B
CN110962982B CN201910875440.4A CN201910875440A CN110962982B CN 110962982 B CN110962982 B CN 110962982B CN 201910875440 A CN201910875440 A CN 201910875440A CN 110962982 B CN110962982 B CN 1109629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rface portion
arm
swing arm
driving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7544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62982A (zh
Inventor
桒原直树
石坂勇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9629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629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629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629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5/28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pivoted chain-stay
    • B62K25/283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pivoted chain-stay for cycles without a pedal crank, e.g. motor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5/12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rocking arm pivoted on each fork leg
    • B62K25/1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rocking arm pivoted on each fork leg with single arm on each fork leg
    • B62K25/20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rocking arm pivoted on each fork leg with single arm on each fork leg for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5/28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pivoted chain-stay
    • B62K25/286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pivoted chain-stay the shock absorber being connected to the chain-stay via a linkage mechanis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二轮车的摆臂,该自动二轮车的摆臂能够通过冲压件形成具有供驱动部件贯插的开口的臂部。自动二轮车的摆臂具有臂部(51、61),所述臂部(51、61)具有由冲压件构成的内侧部件(53、63)和外侧部件(52、62)构成,至少所述外侧部件(52、62)由1块冲压件构成,所述外侧部件(52、62)和所述内侧部件(53、63)具有指向车体前后方向的驱动部件用开口(70),在所述驱动部件用开口(70)处配设有连通所述外侧部件(52、62)和所述内侧部件(53、63)的筒状部件(71),在所述驱动部件用开口(70)中贯插有对驱动轮(3)进行驱动的驱动部件(30)。

Description

自动二轮车的摆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二轮车的摆臂。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公开了这样的结构:将内部设为中空,使臂部的内侧与横向部通过一体的铸件形成,通过在该臂部的内侧焊接由冲压件构成的臂外侧部(覆盖板)来形成摆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03-0672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所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如果是在臂外周配设有驱动部件(链条)的单纯的臂形状的话,则能够通过形成横向部的铸件与冲压件的组合构成摆臂,但是,如运动型车辆,如果在臂部具有供驱动部件贯插的开口部的形态,则难以利用冲压框架来构成。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点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二轮车的摆臂,该自动二轮车的摆臂能够通过冲压件形成臂部,该臂部具有供驱动部件贯插的开口。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一种自动二轮车的摆臂,其在前端部具有用于将所述摆臂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架10上的枢轴部88,在后端部具有支承驱动轮3的驱动轮支承部89,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二轮车的摆臂具有臂部51、61,所述臂部51、61具有由冲压件构成的内侧部件53、63和外侧部件52、62,至少所述外侧部件52、62由1枚冲压件构成,所述外侧部件52、62和所述内侧部件53、63具有指向车体前后方向的驱动部件用开口70,在所述驱动部件用开口70处配设有连通所述外侧部件52、62和所述内侧部件53、63的筒状部件71,驱动所述驱动轮3的驱动部件30被贯插在所述驱动部件用开口70中。
在所述发明中,可以是,在所述外侧部件52、62上,使上缘部和下缘部向车体内侧方向屈曲而形成有上表面部54、64和下表面部55、65。
在所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内侧部件53、63由1枚冲压件构成,在所述内侧部件53、63上,使上缘部和下缘部向车体外侧方向屈曲而形成有上表面部56、66和下表面部57、67,所述臂部51、61通过将所述内侧部件53、63的上表面部56、66和下表面部57、67与所述外侧部件52、62的上表面部54、64和下表面部55、65分别焊接而构成。
在所述发明中,可以是,在所述内侧部件53、63与所述外侧部件52、62之间设置有加强部件76。
在所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臂部51、61具有左右一对的臂部51、61,并具有连结所述左右的臂部51、61的横向部80,悬架支承部85被设置在所述横向部80上。
在所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横向部80具有前表面部81、后表面部82、上表面部83以及下表面部84,所述前表面部81、所述后表面部82以及所述上表面部83由冲压件构成,所述下表面部84由铸件构成,所述悬架支承部85设置在所述下表面部84处。
在所述发明中,可以是,在所述臂部51、61的前端部具有分体形成的枢轴部88,在所述臂部51、61的后端部具有分体形成的驱动轮支承部89。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1枚冲压件构成摆臂的臂部的外侧部件,在臂部设置供链条贯插的驱动部件用开口,因此,即使是冲压件也能够使外观时尚,并且,能够保证链条的配置。
在所述发明中,通过在外侧部件上,使上缘部和下缘部向车体内侧方向屈曲而形成有上表面部和下表面部,从而能够确保臂部的刚性。
在所述发明中,内侧部件由1枚冲压件构成,在内侧部件上,使上缘部和下缘部向车体外侧方向屈曲而形成有上表面部和下表面部,将内侧部件的上表面部和下表面部与外侧部件的上表面部和下表面部分别焊接而构成臂部,因此,能够确保臂部的更高的刚性。
在所述发明中,在内侧部件与外侧部件之间设置有加强部件,因此,能够利用内侧部件与外侧部件之间的空间来配置加强部件。此外,借助加强部件,能够抑制臂部的振动并防止振动声音的产生。加强部件配置在臂部的内部,因此,在外观上也不会破坏美观性。
在所述发明中,具有连结臂部的横向部,在横向部上设置悬架支承部,因此,能够利用横向部设置悬架支承部。
在所述发明中,横向部具有前表面部、后表面部、上表面部以及下表面部,前表面部、后表面部以及上表面部由冲压件构成,下表面部由铸件构成,在下表面部设置悬架支承部,因此,前表面部、后表面部以及上表面部即使是冲压件的组合也能够构成平滑的外观形状,构成下表面部的铸件部分位于下表面,因此,能够抑制露出到外部。
在所述发明中,在臂部的前端部具有分体形成的枢轴部,在臂部的后端部具有分体形成的驱动轮支承部,因此,通过将分体的枢轴部和驱动轮支承部焊接到臂部能够形成由冲压部件构成的摆臂。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应用把手开关的自动二轮车的实施方式的左视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车架、摆臂以及后轮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摆臂部分的从左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摆臂部分的从右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摆臂的侧视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摆臂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摆臂的仰视图。
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摆臂的主视图。
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摆臂的后视图。
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摆臂的从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实施方式的摆臂的从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摆臂的将外侧部件拆卸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摆臂的分解立体图。
标号说明
1:自动二轮车;3:后轮;10:车架;13:摆臂;17:枢轴框架;22:枢轴;24:后悬架;33:链条;51:左侧臂部;52:左外侧部件;53:左内侧部件;54:左外侧上表面部;55:左外侧下表面部;56:左内侧上表面部;57:左内侧下表面部;58:开口;61:右侧臂部;62:右外侧部件;63:右内侧部件;64:右外侧上表面部;65:右外侧下表面部;66:右内侧上表面部;67:右内侧下表面部;68:开口;70:驱动部件用开口;71:筒状部件;75:筒部件;76:加强部件;80:横向部;81:前表面部;82:后表面部;83:上表面部;84:下表面部;85:悬架支承部;87:支承臂;88:枢轴部;89:后轮支承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说明中,关于前后左右和上下的方向的记载,如果没有特殊记载就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此外,各图中所述的标号”前”表示车体前方,标号”上”表示车体上方,标号”左”表示车体左方。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1的左视图。
自动二轮车1是这样的车辆:在车架10上支承作为动力单元的发动机11,支承前轮2的前叉12以能够转向的方式被支承于车架10的前端,支承后轮3的摆臂13设置在车架10的后部。
自动二轮车1是乘员以骑跨座椅14的方式就座的鞍乘型车辆,座椅14设置在车架10的后部的上方。
图2是车架10、摆臂13以及后轮3的左视图。
参照图1和图2,车架10具有:设置在车架10的前端的前立管15;从前立管15向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主车架16;从主车架16的后端向下方伸出的左右一对的枢轴框架17;以及从枢轴框架17的上部向后上方伸出的左右一对的座椅框架18。
主车架16具有从主车架16的前部向下方伸出并且支承发动机11的发动机吊架部16a。
前叉12通过前立管15被轴支承为左右转向自如。在前叉12的上端部设置有转向把手21。前轮2被设置在前叉12的下端部的车轴2a轴支承。
摆臂13被枢轴22(支承于左右的枢轴框架17)轴支承。枢轴22沿车宽方向水平延伸。摆臂13的前端部被枢轴22轴支承,摆臂13以枢轴22为中心上下摆动。
后轮3被设置在摆臂13的后端部的车轴3a轴支承。
在车体与摆臂13之间架设有后悬架24。后悬架24的上端与车体连结。后悬架24的上端经由例如从发动机11的后端部向后方伸出的悬架连结部(未图示)而与作为车体的发动机11连结。
后悬架24的下端经由连杆机构而与摆臂13和枢轴框架17的下端部连结。
发动机11在主车架16的下方配置在枢轴框架17的前方,并被固定于车架10。
发动机11具有:支承在车宽方向(左右方向)水平延伸的曲轴27的曲轴箱28;以及从曲轴箱28的前部向前上方延伸的气缸部29。在气缸部29中收容有在气缸部29内往复运动的活塞(未图示)。气缸部29的气缸轴线29a相对于铅直方向前倾。
曲轴箱28的后部是收容变速器(未图示)的变速器箱部28a。发动机11的输出经由连接上述变速器的输出轴和后轮3的驱动链条30而被传递向后轮3。
空气滤清器箱31配置在气缸部29的后上方。空气滤清器箱31经由节气门体(未图示)与气缸部29的后表面的进气口连接。
发动机11的排气管32被从气缸部29的前表面的排气口向下方引出,穿过发动机11的下方向后方延伸。排气管32的后端与配置在后轮3的侧方的消音器33连接。
燃料箱35在主车架16的上方配置在座椅14与空气滤清器箱31之间。
发动机11的散热器36配置在发动机11的前方。
自动二轮车1具有以下部分作为覆盖车架10和发动机11等车体的车体罩:从前方覆盖前叉12的上部和前立管15的前罩40;从侧方覆盖车体的前部的前侧罩41;从下方覆盖发动机11的底罩42;覆盖空气滤清器箱31和燃料箱35的一部分的箱罩43;以及覆盖车体的后部的后罩44。
从上方覆盖前轮2的前挡泥板45被安装在前叉12上。
从上方覆盖后轮3的前部的内挡泥板46被安装在摆臂13上。
从上方覆盖后轮3的后部的后挡泥板47从座椅框架18的后端部向后下方延伸。
供座椅14的乘员放置脚的踏板48被枢轴框架17支承,配置在枢轴框架17的后方。
接下来,对摆臂13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3是摆臂13部分的从左侧观察的立体图。图4是摆臂13部分的从右侧观察的立体图。图5是摆臂13的侧视图。图6是摆臂13的俯视图。图7是摆臂13的仰视图。图8是摆臂13的主视图。图9是摆臂13的后视图。图10是摆臂13的从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11是摆臂13的从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图12是示出将摆臂13的外侧部件拆卸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3是摆臂13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3和图4所示,如前所述,摆臂13的前端部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轴支承于枢轴22。
如图5至图13所示,摆臂13具有位于自动二轮车1的车体宽度方向的左侧的左侧臂部51和位于右侧的右侧臂部61。左侧臂部51具有左外侧部件52和左内侧部件53。右侧臂部61具有右外侧部件62和右内侧部件63。左外侧部件52、左内侧部件53、右外侧部件62以及右内侧部件63分别由冲压件形成。
在左外侧部件52上,通过使其上缘部和下缘部朝后轮3向内侧弯折,从而形成有左外侧上表面部54和左外侧下表面部55。在左内侧部件53上,通过使其上缘部和下缘部朝向车体宽度方向内侧弯折,从而形成有左内侧上表面部56和左内侧下表面部57。
而且,通过将左外侧部件52的左外侧上表面部54和左外侧下表面部55与左内侧部件53的左内侧上表面部56和左内侧下表面部57焊接而形成为一体,从而构成左侧臂部51。
与之相同地,在右外侧部件62上,通过使其上缘部和下缘部朝向后轮3向内侧弯折,从而形成有右外侧上表面部64和右外侧下表面部65。在右内侧部件63上,通过使其上缘部和下缘部朝向车体宽度方向内侧弯折,从而形成有右内侧上表面部66和右内侧下表面部67。
而且,通过将右外侧部件62的右外侧上表面部64和右外侧下表面部65与右内侧部件63的右内侧上表面部66和右内侧下表面部67分别焊接而形成为一体,从而构成右侧臂部61。
在左外侧部件52和左内侧部件53的靠后方处分别形成有大致三角形状的开口58。在左外侧部件52和左内侧部件53的内侧,在与开口58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形成为与开口58大致相同形状的筒状的筒部件75。筒部件75通过焊接而固定于左外侧部件52和左内侧部件53的开口58的边缘。
如图12所示,筒部件75首先与左内侧部件53的开口58的边缘焊接,然后与左外侧部件52的开口58焊接,因此,外观上没有影响。
此外,在左外侧部件52和左内侧部件53的靠前方处,形成有指向自动二轮车1的车体前后方向的驱动部件用开口70。
左外侧部件52和左内侧部件53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以前方位于自动二轮车1的车体宽度方向内侧,后方位于自动二轮车1的车体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在中途弯折。驱动部件用开口70形成在左外侧部件52和左内侧部件53的弯折的位置上,驱动部件用开口70形成为,朝向自动二轮车1的车体前方而从左外侧部件52和左内侧部件53的内侧向外侧贯通。
在左外侧部件52的驱动部件用开口70与左内侧部件53的驱动部件用开口70之间,设置有筒状部件71。筒状部件71通过焊接固定于驱动部件用开口70的边缘。
在驱动部件用开口70中贯插有作为驱动部件的自动二轮车1的链条30。
在右外侧部件62和右内侧部件63的靠后方处,分别形成有大致三角形状的开口68。在右外侧部件62和右内侧部件63的内侧,在与开口68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与开口68大致相同形状的筒状的筒部件75。筒部件75通过焊接固定于右外侧部件62和右内侧部件63的开口68的边缘。
与之相同地,筒部件75首先与右内侧部件63的开口68的边缘焊接,然后与右外侧部件62的开口68焊接,因此,外观上没有影响。
在右外侧部件62和右内侧部件63的内侧的靠前方处,设置有从平面形状来说由大致梯形形状连续而形成为波浪状的加强部件76。加强部件76首先与右外侧部件62的内侧的表面焊接,然后,被从右内侧部件63的内侧焊接。由此,虽然焊接的痕迹从右内侧部件63的内侧露出,但是,由于焊接的痕迹不会从右外侧部件62的外侧露出,因此,外观上没有影响。
在左侧臂部51和右侧臂部61的前侧部分设置有连结左侧臂部51和右侧臂部61的横向部80。横向部80具有前表面部81、后表面部82、上表面部83以及下表面部84,前表面部81、后表面部82以及上表面部83分别由冲压件构成。横向部80通过焊接而固定于左内侧部件53和右内侧部件63。
此外,下表面部84由铸件构成,如图7和图11所示,在下表面部84的下表面侧设置有用于支承后悬架24的悬架支承部85。悬架支承部85构成为沿自动二轮车1的车体宽度方向延伸的筒部86,并构成为在该筒部86安装支承后悬架24的下端部的支承臂87。后悬架24的上端部被支承于枢轴框架17。
通过这样由冲压件构成横向部80的前表面部81、后表面部82以及上表面部83,从而能够获得平滑的外观形状,下表面部84由铸件构成,因而外观形状多少会粗糙,但是由于位于下表面而能够抑制其露出到外部。
在左侧臂部51和右侧臂部61的前端部通过焊接安装有供枢轴22贯插的枢轴部88,通过将枢轴部88经由枢轴22支承在左右的枢轴框架17上,从而摆臂13被轴支承为摆动自在。
在左侧臂部51和右侧臂部61的后端部,通过焊接安装有支承后轮3的后轮支承部89。后轮支承部89具有用于贯穿保持后轮3的车轴的支承孔90。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枢轴框架17上支承枢轴22,从而摆臂13被支承为摆动自如,由于在摆臂13与枢轴框架17之间配置有后悬架24,因此,后悬架24能够吸收施加到后轮3的冲击,能够提高自动二轮车1的行驶稳定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1块冲压件构成摆臂13的左侧臂部51的左外侧部件52,在左侧臂部51设置有贯插链条30的驱动部件用开口70,因此,即使是冲压件也能够使外观时尚,并且,能够保证链条30的配置。
此外,通过在左外侧部件52形成左外侧上表面部54和左外侧下表面部55,在左内侧部件53形成左内侧上表面部56和左内侧下表面部57,将左外侧部件52的左外侧上表面部54和左外侧下表面部55与左内侧部件53的左内侧上表面部56和左内侧下表面部57分别焊接而形成为一体,从而构成左侧臂部51,由此能够确保左侧臂部51的刚性。
此外,通过在右外侧部件62形成右外侧上表面部64和右外侧下表面部65,在右内侧部件63形成右内侧上表面部66和右内侧下表面部67,将右外侧部件62的右外侧上表面部64和右外侧下表面部65与右内侧部件63的右内侧上表面部66和右内侧下表面部67分别焊接而形成为一体,从而构成右侧臂部61,由此能够确保右侧臂部61的刚性。
此外,在右内侧部件63与右外侧部件62之间设置有加强部件76,因此,能够确保左侧臂部51和右侧臂部61的刚性,加强部件76配置在右侧臂部61的内部,因此,在外观上也不会破坏美观性。此外,借助加强部件76能够抑制右侧臂部61的振动并且防止振动声音的产生。
此外,能够通过在连结左侧臂部51和右侧臂部61的横向部80设置悬架支承部85,从而能够设置利用了横向部80的悬架支承部85。
即使横向部80的前表面部81、后表面部82以及上表面部83是冲压件的组合也能够构成平滑的外观形状,由于构成下表面部84的铸件部分位于下表面,因此能够抑制露出到外部。
此外,在左侧臂部51和右侧臂部61的前端部具有分体形成的枢轴部88,在左侧臂部51和右侧臂部61的后端部具有分体形成的驱动轮支承部,通过将分体的枢轴部88和后轮支承部89焊接到左侧臂部51和右侧臂部61,能够形成由冲压部件构成的摆臂13。
如以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左侧臂部51和右侧臂部61(臂部),左侧臂部51和右侧臂部61具有由冲压件构成的左内侧部件53、左外侧部件52、右内侧部件63以及右外侧部件62(内侧部件和外侧部件),至少左外侧部件52和右外侧部件62(外侧部件)由1枚冲压件构成,左内侧部件53、左外侧部件52具有指向车体前后方向的驱动部件用开口70,在驱动部件用开口70的一部分(局部)处配设有将左外侧部件52和左内侧部件53连通的筒状部件71,在驱动部件用开口70中贯插有驱动后轮3(驱动轮)的链条30(驱动部件)。
由此,由于由1枚冲压件构成摆臂13的左侧臂部51的左外侧部件52,在左侧臂部51设置贯插链条30的驱动部件用开口70,因此,即使是冲压件也能够使外观时尚,并且,能够保证链条30的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外侧部件52和右外侧部件62(外侧部件)上,使上缘部和下缘部向车体内侧方向屈曲,从而形成有左外侧上表面部54、左外侧下表面部55、右外侧上表面部64以及右外侧下表面部65(上表面部和下表面部)。
由此,通过形成左外侧上表面部54、左外侧下表面部55、右外侧上表面部64以及右外侧下表面部65,能够确保左侧臂部51和右侧臂部61的刚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内侧部件53和右内侧部件63(内侧部件)由1枚冲压件构成,在左内侧部件53和右内侧部件63上,使上缘部和下缘部向车体外侧方向屈曲而形成左内侧上表面部56、左内侧下表面部57、右内侧上表面部66以及右内侧下表面部67(上表面部和下表面部),将左内侧部件53和右内侧部件63的左内侧上表面部56、左内侧下表面部57、右内侧上表面部66以及右内侧下表面部67、与左外侧部件52和右外侧部件62(外侧部件)的左外侧上表面部54、左外侧下表面部55、右外侧上表面部64以及右外侧下表面部65分别焊接,而构成左侧臂部51和右侧臂部61(臂部)。
由此,将左内侧部件53和右内侧部件63的左内侧上表面部56、左内侧下表面部57、右内侧上表面部66以及右内侧下表面部67、与左外侧部件52和右外侧部件62的左外侧上表面部54、左外侧下表面部55、右外侧上表面部64以及右外侧下表面部65分别焊接,而构成左侧臂部51和右侧臂部61,从而能够确保左侧臂部51和右侧臂部61的更高的刚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右内侧部件63(内侧部件)与右外侧部件62(外侧部件)之间设置有加强部件76。
由此,能够利用右内侧部件63和右外侧部件62之间的空间配置加强部件76。此外,借助加强部件76能够抑制右侧臂部61的振动而防止振动声音的产生。加强部件76配置在右侧臂部61的内部,因此,在外观上也不会破坏美观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连结左侧臂部51和右侧臂部61的横向部80,在横向部80设置有悬架支承部85。
由此,能够利用连结左侧臂部51和右侧臂部61的横向部80设置悬架支承部85。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横向部80具有前表面部81、后表面部82、上表面部83以及下表面部84,前表面部81、后表面部82以及上表面部83通过冲压件构成,下表面部84通过铸件构成,悬架支承部85设置在下表面部84。
由此,前表面部81、后表面部82以及上表面部83即使是冲压件的组合也能够构成平滑的外观形状,构成下表面部84的铸件部分位于下表面,因此,能够抑制露出到外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侧臂部51和右侧臂部61(臂部)的前端部具有分体形成的枢轴部88,在左侧臂部51和右侧臂部61的后端部具有分体形成的后轮支承部89。
由此,通过将分体的枢轴部88和后轮支承部89焊接到左侧臂部51和右侧臂部61上,从而能够形成由冲压部件构成的摆臂13。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本实施方式。仅例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任意的变更和应用。

Claims (3)

1.一种自动二轮车的摆臂,其在前端部具有用于将所述摆臂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架(10)上的枢轴部(88),在后端部具有支承驱动轮的驱动轮支承部,并且所述摆臂具有左右一对的臂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臂部具有由冲压件构成的内侧部件和外侧部件,至少所述外侧部件由1枚冲压件构成,
所述外侧部件和所述内侧部件具有指向车体前后方向的驱动部件用开口(70),在所述驱动部件用开口(70)处配设有连通所述外侧部件和所述内侧部件的筒状部件(71),
所述内侧部件、所述外侧部件和所述筒状部件(71)是分体的,
驱动所述驱动轮的驱动部件被贯插在所述驱动部件用开口(70)中,
在所述外侧部件上,使上缘部和下缘部向车体内侧方向屈曲而形成有上表面部和下表面部,
所述内侧部件由1枚冲压件构成,在所述内侧部件上,使上缘部和下缘部向车体外侧方向屈曲而形成有上表面部和下表面部,
所述臂部通过将所述内侧部件的上表面部和下表面部与所述外侧部件的上表面部和下表面部分别焊接而构成,
所述臂部具有连结左右的所述臂部的所述内侧部件的横向部(80),悬架支承部(85)被设置在所述横向部(80)上,
所述横向部(80)具有前表面部(81)、后表面部(82)、上表面部(83)以及下表面部(84),所述前表面部(81)、所述后表面部(82)以及所述上表面部(83)由冲压件构成,所述下表面部(84)由铸件构成,所述悬架支承部(85)设置在所述下表面部(84)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摆臂,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侧部件与所述外侧部件之间设置有加强部件(76)。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摆臂,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臂部的前端部具有分体形成的枢轴部(88),在所述臂部的后端部具有分体形成的驱动轮支承部。
CN201910875440.4A 2018-09-28 2019-09-17 自动二轮车的摆臂 Active CN1109629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5685A JP6755917B2 (ja) 2018-09-28 2018-09-28 自動二輪車のスイングアーム
JP2018-185685 2018-09-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62982A CN110962982A (zh) 2020-04-07
CN110962982B true CN110962982B (zh) 2021-11-23

Family

ID=697811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75440.4A Active CN110962982B (zh) 2018-09-28 2019-09-17 自动二轮车的摆臂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755917B2 (zh)
CN (1) CN110962982B (zh)
BR (1) BR102019017754A2 (zh)
DE (1) DE102019125202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32891B2 (ja) * 2019-06-27 2022-09-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02055B2 (ja) * 2002-04-22 2007-04-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イングアーム
CN101209739A (zh) * 2006-12-28 2008-07-0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臂构件和跨骑型车辆
CN103025603A (zh) * 2010-07-16 2013-04-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JP5618949B2 (ja) * 2011-08-29 2014-11-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小型車両用スイングアーム
CN104627308A (zh) * 2013-11-08 2015-05-20 铃木株式会社 摆臂
JP6035025B2 (ja) * 2012-01-23 2016-11-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BR102016014901A2 (pt) * 2015-07-10 2017-01-24 Yamaha Motor Co Ltd braço traseiro, veículo para montar e método para fabricação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73532B2 (ja) 1988-04-08 1997-11-0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アーム構造
JPH0367290U (zh) 1989-10-25 1991-07-01
JP2951365B2 (ja) * 1990-06-07 1999-09-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スイングアーム
JPH05105170A (ja) * 1991-10-18 1993-04-27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リアスイングアーム
JP2010036615A (ja) * 2008-07-31 2010-02-18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スイングアーム
JP6368231B2 (ja) * 2014-12-10 2018-08-01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02055B2 (ja) * 2002-04-22 2007-04-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イングアーム
CN101209739A (zh) * 2006-12-28 2008-07-0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臂构件和跨骑型车辆
CN103025603A (zh) * 2010-07-16 2013-04-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JP5618949B2 (ja) * 2011-08-29 2014-11-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小型車両用スイングアーム
JP6035025B2 (ja) * 2012-01-23 2016-11-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CN104627308A (zh) * 2013-11-08 2015-05-20 铃木株式会社 摆臂
BR102016014901A2 (pt) * 2015-07-10 2017-01-24 Yamaha Motor Co Ltd braço traseiro, veículo para montar e método para fabricação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9125202A1 (de) 2020-04-02
BR102019017754A2 (pt) 2020-04-07
DE102019125202B4 (de) 2024-03-21
JP6755917B2 (ja) 2020-09-16
CN110962982A (zh) 2020-04-07
JP2020055362A (ja) 2020-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53900B2 (ja) 自動2輪車用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TWI396646B (zh) 機車
US20080210203A1 (en) Fuel pump layout structure in motorcycle
EP2889208B1 (en) Motorcycle
EP2455279A1 (en) Motorcycle
JP4519632B2 (ja) 二輪車用のフレーム
JP2007112154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ステアリングダンパ
JP4676281B2 (ja) 車両のフラップ
US9555850B2 (en) Saddle-type vehicle
CN110962982B (zh) 自动二轮车的摆臂
JP5112092B2 (ja) 自動2輪車のリアフレーム取付構造
CN110431070B (zh) 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
JP4520269B2 (ja) 軽車両のウインドスクリーン取付構造
JP4989991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グリップ構造
JP2005119570A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車体構造
CN220640134U (zh) 鞍乘型车辆的车架
JP2011230661A (ja) 鞍乗型車両
CN110979527B (zh) 车辆的挡泥板结构
JP4546003B2 (ja) 自動二輪車
JP3643322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ユニットスイング式エンジンの懸架構造
JP738563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3136304A (ja) 鞍乗型車両
JP747217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US9156515B2 (en) Fuel tank for motorcycle, and motorcycle including same
CN219904616U (zh) 跨骑式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