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17138B - 联合收割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17138B
CN110617138B CN201910526221.5A CN201910526221A CN110617138B CN 110617138 B CN110617138 B CN 110617138B CN 201910526221 A CN201910526221 A CN 201910526221A CN 110617138 B CN110617138 B CN 1106171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vertical frame
engine
operation switch
exhaust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2622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17138A (zh
Inventor
伊藤励治
甲斐裕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1642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1882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1642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9216648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1642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9216649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6171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171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171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171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02Self-propelled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7/00Undercarriages or fram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Mechanisms for adjusting the frame; Platfor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08Other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exhaust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P1/00 - F01P9/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02Air cleaners
    • F02M35/024Air cleaners using filters, e.g. moistened
    • F02M35/02416Fixing, mounting, supporting or arranging filter elements; Filter element cartrid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02Air cleaners
    • F02M35/04Air cleaners specially arranged with respect to engine, to intake system or specially adapted to vehicle; Mounting thereon ; Combinations with other devices
    • F02M35/048Arranging or mounting on or with respect to engines or vehicle bod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ombine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联合收割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收割机。在联合收割机中,在发动机室形成体(37)的后方,在机体框架(1)上立设有位于机体左右方向的一侧的第一纵框架(43)和位于机体左右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纵框架(44)。排气净化装置(32)设置在发动机室形成体(37)中的另一侧的后部的下方。顶板框架(42)位于比排气净化装置(32)更靠一侧的位置并且支承于第一纵框架(43)。该联合收割机具备在比发动机室形成体(37)更靠上侧的高度位置将第一纵框架(43)和第二纵框架(44)连结的连结框架(67)。根据上述结构的联合收割机,能够在发动机室内确保排气净化装置的搭载空间,且能够牢固地构成支承驾驶部的框架构造。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具备:具有驾驶座的驾驶部;设置于驾驶部的下方且收纳发动机的发动机室;具有对驾驶座进行载置支承的顶板且形成发动机室的发动机室形成体;沿顶板的下表面设置且支承顶板的顶板框架;对发动机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的排气净化装置。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其具备:割取植立谷秆的割取部;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输送部,其横跨割取部与脱粒装置设置,将来自割取部的割取谷秆向脱粒装置输送;驾驶部,其设置于输送部的横向相邻处,具有驾驶座和相对于驾驶座在机体左右方向上设置在输送部所处的一侧的侧面板;设置于驾驶部的下方的发动机;排气净化装置,其设置于侧面板的下方,对发动机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备操作机体的姿态的机体姿态操作件和操作作业装置的姿态的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的收割机。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那样的联合收割机,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样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具备:驾驶部(在文献中是“運転操縦部〔13〕(参考用译文:驾驶操纵部〔13〕)”),其具有驾驶座(在文献中是“運転座席〔14〕(参考用译文:驾驶座〔14〕)”);发动机室,其设置于驾驶部的下方,且收纳发动机(在文献中是“ディーゼルエンジン〔15〕(参考用译文:柴油发动机〔15〕)”);发动机室形成体(在文献中是“エンジンボンネット等〔27〕(参考用译文:发动机罩〔27〕等)”),其形成发动机室,且具有对驾驶座进行载置支承的顶板(在文献中是“天井部〔39〕(参考用译文:顶板部〔39〕)”);顶板框架,其沿顶板的下表面设置,且支承顶板;排气净化装置(在文献中是“排気処理装置〔33〕(参考用译文:排气处理装置〔33〕)”),其对发动机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
另外,作为上述那样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样一种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其具备:割取部(在文献中是“刈取部〔18〕(参考用译文:割取部〔18〕)”),其割取植立谷秆;脱粒装置(在文献中是“脱穀装置〔19〕(参考用译文:脱粒装置〔19〕)”),其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输送部,其横跨割取部与脱粒装置设置,且将来自割取部的割取谷秆向脱粒装置输送;驾驶部(在文献中是“運転操縦部〔13〕(参考用译文:驾驶操纵部〔13〕)”),其设置在输送部的横向相邻处,且具有驾驶座(在文献中是“運転座席〔14〕(参考用译文:驾驶座〔14〕)”)和相对于驾驶座在机体左右方向上设置在输送部所处的一侧的侧面板(在文献中是“サイドパネル〔29〕(参考用译文:侧面板〔29〕)”);发动机(在文献中是“ディーゼルエンジン〔15〕(参考用译文:柴油发动机〔15〕)”),其设置于驾驶部的下方;排气净化装置(在文献中是“排気処理装置〔33〕(参考用译文:排气处理装置〔33〕)”),其设置于侧面板的下方,对发动机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
另外,作为上述那样的收割机,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收割机。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这样一种割取机(收割机),其具备:控制单元〔9〕,其基于检测机体在左右方向上的倾斜的倾斜检测单元〔11〕的检测信息,执行对机体升降驱动单元〔5L、5R〕进行操作以使机体变为大致水平的机体水平控制;指令单元〔13〕(机体姿态操作件),其用于向控制单元〔9〕发出执行机体水平控制的指令。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970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1766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中,排气净化装置收纳于发动机室,其在发动机室内确保排气净化装置的搭载空间同时牢固地构成支承驾驶部的框架构造的方面具有改善的余地。
鉴于该状况,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在发动机室内确保排气净化装置的搭载空间且能够牢固地构成支承驾驶部的框架构造的联合收割机。
<第二方面>
另外,在上述半喂入联合收割机中,由输送部输送中的割取谷秆的穗梢相对于排气净化装置从前方通向一侧的侧方。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中,担心由输送部输送中的割取谷秆的穗梢从前方与排气净化装置接触,或者从一侧的侧方与排气净化装置接触。
鉴于该状况,迫切需要一种能够防止由输送部输送中的割取谷秆的穗梢与排气净化装置接触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
<第三方面>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收割机中,除了具备操作机体的姿态的机体姿态操作件以外,还具备操作作业装置的姿态的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收割机中,为了提高机体姿态操作件及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的操作性,在改善机体姿态操作件与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方面还有的余地。
鉴于该状况,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提高机体姿态操作件及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的操作性的收割机。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第一方式>
为了解决上述第一方面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驾驶部,其具有驾驶座;发动机室,其设置于所述驾驶部的下方,且收纳发动机;发动机室形成体,其形成所述发动机室,且具有对所述驾驶座进行载置支承的顶板;顶板框架,其沿所述顶板的下表面设置,且支承所述顶板;排气净化装置,其对所述发动机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在所述发动机室形成体的后方,在机体框架上立设有位于机体左右方向的一侧的第一纵框架和位于机体左右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纵框架,所述排气净化装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形成体中设置在所述另一侧的后部的下方,所述顶板框架位于比所述排气净化装置更靠所述一侧的位置并且支承于所述第一纵框架,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在比所述发动机室形成体更靠上侧的高度位置将所述第一纵框架和所述第二纵框架连结的连结框架。
在本特征结构中,排气净化装置在发动机室形成体中设置在另一侧的后部的下方,顶板框架位于比排气净化装置更靠一侧的位置。由此,能够相对于顶板框架在另一侧确保排气净化装置的搭载空间。另外,在本特征结构中,顶板框架支承于第一纵框架,且第一纵框架和第二纵框架在比发动机室形成体更靠上侧的高度位置由连结框架连结。由此,能够将顶板框架、第一纵框架、第二纵框架及连结框架一体化,从而能够牢固地构成支承驾驶部的框架构造。即,根据本特征结构,可实现能够在发动机室内确保排气净化装置的搭载空间且能够牢固地构成支承驾驶部的框架构造的联合收割机。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将由所述排气净化装置净化处理后的排气排出的排气管,所述排气净化装置的排气口位于比所述连结框架更靠前侧的位置,所述排气管在所述发动机室形成体的后部在从所述排气净化装置的排气口向上方延伸到比所述发动机室形成体的上表面更靠上侧的高度位置之后,在所述发动机室形成体与所述连结框架之间通过并向后方延伸。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使排气管位于机体中的尽可能靠前侧且较高的位置以利用在机体上部流通的较冷的外部气体对排气管内的排气在从排气净化装置的排气口排出后的较早阶段进行冷却,并且,能够利用发动机室形成体与连结框架之间的空间使排气管朝向后方延伸。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所述发动机用的空气滤清器,所述空气滤清器设置在所述顶板的后部的上方,所述连结框架在比所述空气滤清器更靠上侧的高度位置将所述第一纵框架和所述第二纵框架连结。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在连结框架不与空气滤清器干涉的位置,利用连结框架将第一纵框架和第二纵框架连结。另外,通过利用连结框架将第一纵框架及第二纵框架中的尽可能靠近上端部的部分彼此连结,能够提高第一纵框架及第二纵框架的稳定性。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脱粒装置,其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谷粒存储部,其与所述脱粒装置横向并列设置并且存储脱粒处理后的谷粒;谷粒排出装置,其将所述谷粒存储部内的谷粒向外部排出,并且构成为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心旋转;所述谷粒排出装置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谷粒存储部收纳在位于所述脱粒装置侧的横向相邻处的收纳位置,在所述第二纵框架上支承有将所述谷粒排出装置支承于所述收纳位置的支承部。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利用第二纵框架作为对支承部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顶板的后部的上方设置有所述发动机用的空气滤清器,在所述空气滤清器的上方设置有所述发动机用的粗滤器,所述第一纵框架向上方延伸至比所述空气滤清器更靠上侧的高度位置,在所述第一纵框架上支承有将所述空气滤清器和所述粗滤器连通地连接的连接管。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利用第一纵框架作为支承连接部件的支承部件。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发动机室形成体的后方,在所述机体框架上立设有位于所述第一纵框架与所述第二纵框架之间的第三纵框架,所述顶板框架支承于所述第三纵框架,并且所述第一纵框架连结于所述第三纵框架。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在顶板框架、第一纵框架、第二纵框架及连结框架的基础上增加第三纵框架并将它们一体化,从而能够进一步牢固地构成支承驾驶部的框架构造。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散热器,其相对于所述发动机设置于机体横向外侧,对发动机冷却水进行散热;散热器框架,其支承所述散热器;所述顶板框架支承于所述第三纵框架及所述散热器框架。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在顶板框架、第一纵框架、第二纵框架、连结框架及第三纵框架的基础上增加散热器框架并将它们一体化,从而能够进一步牢固地构成支承驾驶部的框架构造。
<第二方式>
为了解决上述第二方面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提供一种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割取部,其割取植立谷秆;脱粒装置,其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输送部,其横跨所述割取部与所述脱粒装置设置,将来自所述割取部的割取谷秆向所述脱粒装置输送;驾驶部,其设置于所述输送部的横向相邻处,且具有驾驶座和相对于所述驾驶座在机体左右方向上设置在所述输送部所处的一侧的侧面板;发动机,其设置于所述驾驶部的下方;排气净化装置,其设置于所述侧面板的下方,对所述发动机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罩体,其从前方及所述一侧覆盖所述排气净化装置;所述罩体中的从前方覆盖所述排气净化装置的前面部向下方延伸至比所述罩体中的从所述一侧覆盖所述排气净化装置的侧面部更靠下侧的位置。
在本特征结构中,排气净化装置被罩体从前方及一侧覆盖。由此,能够防止由输送部输送中的割取谷秆的穗梢从前方与排气净化装置接触,或者从一侧的侧方与排气净化装置接触。在此,由输送部输送中的割取谷秆的穗梢的高度位置通常从前方向后方逐渐变高。根据本特征结构,由于前面部向下方延伸至比侧面部更靠下侧的位置,所以在使由输送部输送中的割取谷秆的穗梢在较低位置通过的排气净化装置的前方,由输送部输送中的割取谷秆的穗梢更难与排气净化装置接触。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主视下,所述前面部和所述输送部中的输送割取谷秆的穗梢的穗梢输送装置重叠。
根据本特征结构,前面部向下方延伸至穗梢输送装置的高度位置。由此,能够防止由穗梢输送装置输送中的割取谷秆的穗梢相对于排气净化装置从前侧侵入排气净化装置的收纳空间内。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前面部中的所述一侧的下角部形成为缺口形状。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使由输送部输送中的割取谷秆的穗梢不与前面部中的一侧的下角部干涉,从而能够使由输送部输送中的割取谷秆的姿态不产生混乱(输送混乱)。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具备设置于所述驾驶部的下方且收纳所述发动机的发动机室,所述排气净化装置收纳于所述发动机室,所述发动机室被所述罩体从前方及所述一侧覆盖。
根据本特征结构,发动机室内的噪音和热气被罩体遮挡。由此,发动机室内的噪音和热气难以进入驾驶部内。
<第三方式>
为了解决上述第三方面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提供一种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割机具备驾驶部,该驾驶部具有驾驶座和相对于所述驾驶座设置于机体左右方向的一侧的侧面板,在所述侧面板上,以前后并列的状态设置有操作机体的姿态的机体姿态操作件和操作作业装置的姿态的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
根据本特征结构,机体姿态操作件及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位于坐在驾驶座上的状态的驾驶员的横向相邻处,所以驾驶员容易用手够到机体姿态操作件及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并且,驾驶员仅通过将手前后移动就能够操作机体姿态操作件或者操作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即,根据本特征结构,可实现能够提高机体姿态操作件及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的操作性的收割机。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机体姿态操作件及所述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以所述机体姿态操作件位于前侧且所述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位于后侧的状态设置。
在此,机体姿态操作件在割取作业时使用的频率较高。根据本特征结构,使机体姿态操作件位于前侧,以使驾驶员容易用手够到机体姿态操作件。由此,能够将机体姿态操作件及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配置在与使用频率对应的适当位置。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机体姿态操作件的操作面的高度位置和所述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的操作面的高度位置不同。
根据本特征结构,借助机体姿态操作件的操作面的高度位置和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的操作面的高度位置之间的不同,驾驶员容易在感觉上区别机体姿态操作件和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机体姿态操作件及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的操作性。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侧面板的上表面立设有支承所述机体姿态操作件的第一框架和支承所述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的第二框架,所述第一框架的立设高度和所述第二框架的立设高度不同。
根据本特征结构,仅通过使第一框架的立设高度和第二框架的立设高度不同,就能够实现机体姿态操作件的操作面的高度位置和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的操作面的高度位置之间的不同。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机体姿态操作件的操作面及所述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的操作面是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面,所述机体姿态操作件的操作面的倾斜方向和所述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的操作面的倾斜方向不同。
根据本特征结构,容易将机体姿态操作件的操作面及作业位置姿态操作件的操作面设定为驾驶员容易用手够到的朝向。另外,借助机体姿态操作件的操作面的倾斜方向和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的操作面的倾斜方向之间的不同,驾驶员容易在感觉上区别机体姿态操作件和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机体姿态操作件及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的操作性。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机体姿态操作件的操作面向所述驾驶座侧下降倾斜,并且所述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的操作面向所述机体姿态操作件侧下降倾斜。
根据本特征结构,使机体姿态操作件的操作面向驾驶座侧下降倾斜,以使机体姿态操作件的操作面朝向驾驶员一侧。另外,使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的操作面向机体姿态操作件下降倾斜,以使驾驶员容易用手从前侧或后侧够到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的操作面。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机体姿态操作件及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的操作性。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侧面板上设置有将作业离合器在接合状态和切断状态之间切换操作的离合器杆,所述离合器杆相对于所述机体姿态操作件及所述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位于所述驾驶座所处一侧的相反侧。
在此,离合器杆在割取作业时使用频率较低。根据本特征结构,使离合器杆相对于机体姿态操作件及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位于驾驶座所处一侧的相反侧,以使驾驶员容易用手够到机体姿态操作件及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由此,能够将机体姿态操作件、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及离合器杆配置在与使用频率对应的适当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右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驾驶部的左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驾驶部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驾驶部的后视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室的内部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驾驶部的后部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驾驶部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驾驶部及输送部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驾驶部、发动机室的内部及输送部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右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驾驶部的左视图。
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驾驶部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驾驶部的后视图。
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发动机室的内部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驾驶部的后部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驾驶部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驾驶部及输送部的主视图。
图2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驾驶部、发动机室的内部及输送部的俯视图。
图2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右视图。
图2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2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驾驶部的左视图。
图24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驾驶部的俯视图。
图2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驾驶部的后视图。
图2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发动机室的内部的俯视图。
图2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驾驶部的后部的俯视图。
图2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驾驶部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驾驶部及输送部的主视图。
图3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驾驶部、发动机室的内部及输送部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1 机体框架
4 驾驶部
5 脱粒装置
10 谷粒存储箱(谷粒存储部)
11 谷粒排出装置
16 驾驶座
19 空气滤清器
20 粗滤器
32 排气净化装置
32a 排气口
33 散热器
36 排气管
37 发动机室形成体
39 顶板
41 散热器框架
42 顶板框架
43 第一纵框架
44 第二纵框架
45 第三纵框架
53 连接管
58 支承部
67 连结框架
E 发动机
ER 发动机室
Z1 轴心
<第二实施方式>
3 割取部
4 驾驶部
5 脱粒装置
6 输送部
8 穗梢输送装置
16 驾驶座
18 侧面板
32 排气净化装置
70 罩体
71 前面部
72 侧面部
E 发动机
ER 发动机室
<第三实施方式>
4 驾驶部
11 谷粒排出装置(作业装置)
16 驾驶座
18 侧面板
29 离合器杆
30 机体姿态操作开关(机体姿态操作件)
31 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
88 第一框架
91 第二框架
S1 机体姿态操作开关的操作面(机体姿态操作件的操作面)
S2 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的操作面(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的操作面)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应予说明,在以下说明中,将箭头F的方向设为“机体前侧”(参照图1及图2),将箭头B的方向设为“机体后侧”(参照图1及图2),将箭头L的方向设为“机体左侧”(参照图2),将箭头R的方向设为“机体右侧”(参照图2)。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在图1及图2中示出了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本联合收割机设置有机体框架1和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在行驶机体的前方设置有割取植立谷秆的割取部3。在行驶机体的前部的右侧设置有供驾驶员搭乘的驾驶部4。在驾驶部4的下方设置有收纳发动机E的发动机室ER。在割取部3的后方设置有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5。横跨割取部3与脱粒装置5设置有将来自割取部3的割取谷秆向脱粒装置5输送的输送部6。输送部6设置有拨入割取谷秆的株根的旋转拨轮(回転パッカ)7、输送割取谷秆的穗梢的穗梢输送装置8和输送割取谷秆的株根的株根输送装置9(参照图9及图10)。存储脱粒处理后的谷粒的谷粒存储箱10(谷粒存储部)与脱粒装置5横向并列地设置。谷粒存储箱10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心Z1在作业位置(关闭位置)与维护位置(打开位置)之间能够摆动地开闭。
设置有将谷粒存储箱10内的谷粒向外部排出的谷粒排出装置11(作业装置)。谷粒排出装置11具备将谷粒存储箱10内的谷粒向上方输送的纵向输送部12和将来自纵向输送部12的谷粒向机体外侧输送的横向输送部13。谷粒排出装置11构成为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心(纵向输送部12的轴心)Z1旋转,并且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谷粒存储箱10收纳在位于脱粒装置5侧的横向相邻处(左侧相邻处)的收纳位置。纵向输送部12的下端部与谷粒存储箱10的底部连通地连接。横向输送部13中的纵向输送部12侧的端部与纵向输送部12的上端部连通地连接,并且被支承为能够上下摆动。
如图3所示,设置有将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变速的变速器T。变速器T具备作为主变速装置的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HST)14和变速箱15。在变速箱15中收纳有齿轮式的副变速装置等。
〔驾驶部〕
如图3至图8所示,驾驶部4在谷粒存储箱10的前方设置于输送部6的横向相邻处(右侧相邻处)。驾驶部4具备驾驶座16、前面板17和侧面板18。在驾驶座16的后方设置有发动机E用的空气滤清器19及发动机E用的粗滤器20。空气滤清器19在俯视下以越向其右端部则越位于前侧的方式倾斜地配置。
在前面板17上设置有转向杆21、仪表板22、组合开关23、起动开关24。转向杆21进行行驶机体的转向操作和割取部3的升降操作等。组合开关23进行前照灯的开灯及关灯操作和喇叭操作等。起动开关24进行发动机E的起动及停止操作。
侧面板18相对于驾驶座16在机体左右方向上设置在输送部6所处的一侧(左侧)。侧面板18具备构成上表面部的上板25和从上方覆盖上板25的外装罩26。脱粒装置5的左右范围与侧面板18的左右范围重叠。在侧面板18上设置有主变速杆27、副变速杆28、离合器杆29、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机体姿态操作件)、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在侧面板18中的与驾驶座16相邻的部分,为了不与驾驶座16干涉而形成有向驾驶座16侧下降(向右下降)倾斜的倾斜部18a。
主变速杆27对HST14进行变速操作。主变速杆27构成为能够绕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轴心X1进行前后摆动操作。副变速杆28对所述副变速装置进行变速操作。离合器杆29对割取离合器(未图示)及脱粒离合器(未图示)进作行切换操。
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将机体的姿态操作为水平(前后方向、左右方向)状态。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具备自动操作开关30a、前后手动操作开关30b和左右手动操作开关30c。自动操作开关30a、前后手动操作开关30b及左右手动操作开关30c从前侧开始以按照该顺序配置的状态进行设置。自动操作开关30a将机体的姿态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自动地操作为水平状态。前后手动操作开关30b将机体的姿态在前后方向上手动地操作为水平状态。左右手动操作开关30c将机体的姿态在左右方向上手动地操作为水平状态。
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具备将谷粒排出离合器(未图示)在接合状态和分离状态之间切换操作的离合器切换操作部、对谷粒排出装置11进行旋转操作的旋转操作部、对谷粒排出装置11进行升降操作的升降操作部。
〔发动机室〕
在发动机室ER中,除了发动机E以外,还收纳有对发动机E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的排气净化装置32、对发动机冷却水进行散热的散热器33、冷却散热器33的冷却风扇34。散热器33相对于发动机E设置于机体横向外侧(右侧)。设置有从右方以允许通气且阻止尘埃通过的状态覆盖散热器33及发动机室ER的右侧部的防尘罩35。
排气净化装置32利用DPF(柴油微粒过滤器)对发动机E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排气净化装置32在脱粒装置5与谷粒存储箱10之间的前方设置于驾驶部4的下方。脱粒装置5的左右范围与排气净化装置32的左右范围重叠。排气净化装置32以其长度方向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姿态在侧面板18的后部的下方设置于发动机E的上方。详细地说,排气净化装置32在比脱粒装置5更靠前侧的位置以排气净化装置32的左右范围与脱粒装置5中的谷粒存储箱10侧(右侧)的部分的左右范围重叠且排气净化装置32的长度方向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状态设置。在排气净化装置32的外周上部设置有排气口32a。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向谷粒存储箱10侧(右侧)的斜上方(斜右上方)延伸。
在排气净化装置32上设置有各种传感器用的线束和支架。在侧面板18的上板25中的位于排气净化装置32的上方的部分,为了不与所述线束和所述支架等干涉而形成有开口,并且以从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状态安装有从上方覆盖所述开口的罩体96。
〔排气管〕
设置有将由排气净化装置32净化处理后的排气排出的排气管36。排气管36在俯视时在脱粒装置5与谷粒存储箱10之间通过。排气管36在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朝向上方延伸之后,以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朝向后方延伸。排气管36横跨与脱粒装置5的前部对应的位置和与脱粒装置5的后部对应的位置而前后延伸,并且在横跨与脱粒装置5的前部对应的位置和与脱粒装置5的后部对应的位置的范围位于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排气管36位于比谷粒存储箱10的上端更靠下侧的位置,并且位于比收纳位置的谷粒排出装置11(横向输送部13)的下端更靠下侧的位置。排气管36支承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
〔发动机室形成体〕
设置有形成发动机室ER的发动机室形成体37。发动机室形成体37具备侧面板18和发动机罩38。在发动机室形成体37中,发动机罩38位于右侧,并且侧面板18位于左侧。即,发动机罩38构成发动机室形成体37中的右侧的部分,并且侧面板18构成发动机室形成体37中的左侧的部分。发动机罩38具备对驾驶座16进行载置支承的顶板39和横跨顶板39的前端部与驾驶部4的底部的前壁40。
〔支承驾驶部的框架构造〕
设置有支承散热器33的散热器框架41、支承顶板39的顶板框架42、第一纵框架43、第二纵框架44及第三纵框架45。
散热器框架41立设于机体框架1,并且以从周围包围散热器33的状态对散热器33进行支承。散热器框架41具备沿着散热器33的前表面的前侧的纵缘部41a、沿着散热器33的后表面的后侧的纵缘部41a、沿着散热器33的上表面的上缘部41b和沿着散热器33的下表面的下缘部41c。在下缘部41c载置支承有散热器33。
顶板框架42沿顶板39的下表面设置。顶板框架42位于比排气净化装置32更靠右侧的位置。顶板框架42具备前横框架部46、后横框架部47、多个连结框架部48和伸出框架部49。
前横框架部46位于顶板框架42的前部,并且沿左右方向延伸。后横框架部47位于顶板框架42的后部,并且沿左右方向延伸。连结框架部48横跨前横框架部46与后横框架部47而将它们连结。伸出框架部49从后横框架部47的左端部朝向后方伸出。顶板框架42的右侧部(右端的连结框架部48)通过螺栓固定于散热器框架41的上缘部41b。即,顶板框架42支承于散热器框架41。
横跨伸出框架部49与后横框架部47而设置上罩50。在上罩50上贯通支承有将空气滤清器19和发动机E的进气部连通地连接的进气口51。
第一纵框架43在发动机室形成体37的后方位于右侧并且立设于机体框架1。具体而言,第一纵框架43在发动机罩38的左右中间部(大致左右中央部)的后方立设于机体框架1。第一纵框架43向上方延伸至比顶板39更靠上侧的高度位置。具体而言,第一纵框架43向上方延伸至比设置于顶板39的后部的上方的空气滤清器19更靠上侧的高度位置。空气滤清器19经由支架52支承于第一纵框架43的上部。
在此,在空气滤清器19的上方设置有粗滤器20。将空气滤清器19和粗滤器20连通地连接的连接管53经由支架54支承于第一纵框架43的上端部。
第二纵框架44在发动机室形成体37的后方位于左侧并且立设于机体框架1。具体而言,第二纵框架44在侧面板18的左侧部的后方立设于机体框架1。第二纵框架44向上方延伸至比顶板39更靠上侧的高度位置。具体而言,第二纵框架44向上方延伸至与粗滤器20的上下范围重叠的高度位置。
第二纵框架44具备上纵框架部55和下纵框架部56。上纵框架部55相对于下纵框架部56位于左前侧。上纵框架部55的下部和下纵框架部56的上部经由连结板57连结。在上纵框架部55的上部支承有支承部58,该支承部58将谷粒排出装置11支承于收纳位置。
在侧面板18的左侧部,为了不与下纵框架部56及连结板57干涉而形成有缺口部18b。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后部通过螺栓固定在设置于下纵框架部56的上部的支架59上。即,侧面板18支承于第二纵框架44。
横跨第二纵框架44与机体框架1而设置有将它们连结的倾斜框架60。倾斜框架60的上端部通过螺栓固定在设置于下纵框架部56的上部的支架61上。
第三纵框架45在发动机室形成体37的后方位于第一纵框架43与第二纵框架44之间并且立设于机体框架1。具体而言,第三纵框架45在侧面板18的右侧部的后方立设于机体框架1。第三纵框架45向上方延伸至比顶板39更靠上侧的高度位置。具体而言,第三纵框架45向上方延伸至与侧面板18的上板25对应的高度位置。
第三纵框架45的上端部通过螺栓固定于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后部。即,侧面板18支承于第三纵框架45。通过螺栓固定有设置于伸出框架部49的后端部的支架62和设置于第三纵框架45的支架63。即,顶板框架42支承于第三纵框架45。
在第一纵框架43与第三纵框架45之间设置有从后方覆盖发动机室ER的后罩64。后罩64通过螺栓固定于横跨第一纵框架43与第三纵框架45设置的支架65、设置于第一纵框架43的支架66、设置于第三纵框架45的支架66。后罩64横跨第一纵框架43与第三纵框架45而将它们连结。即,第一纵框架43和第三纵框架45经由后罩64连结。因此,顶板框架42经由第三纵框架45及后罩64支承于第一纵框架43。
在比发动机室形成体37更靠上侧的高度位置设置有将第一纵框架43和第二纵框架44连结的连结框架67。连结框架67在比设置于顶板39的后部的上方的空气滤清器19更靠上侧的高度位置将第一纵框架43与第二纵框架44连结。连结框架67中的第一纵框架43侧的端部通过螺栓固定在设置于第一纵框架43的支架68上。连结框架67中的第二纵框架44侧的端部通过螺栓固定在设置于第二纵框架44的支架69上。
在此,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位于比连结框架67更靠前侧的位置。排气管36在侧面板18的后部在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向上方延伸至比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上表面更靠上侧的高度位置之后,在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上表面与连结框架67之间通过并向后方延伸。在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后部形成有供排气管36通过的开口18c。
〔罩体〕
如图3、图8至图10所示,设置有从前方及左方覆盖排气净化装置32的罩体70。罩体70在侧面板18的内部横跨侧面板18的大致整个宽度(左右方向)设置。发动机室ER中的由侧面板18形成的部分被罩体70从前方及左方覆盖。罩体70从侧面板18向下方延伸。罩体70具备从前方覆盖排气净化装置32的前面部71和从左方覆盖排气净化装置32的前部的侧面部72。侧面部72向下方延伸至比排气净化装置32更靠下侧的位置并且延伸至与发动机E的上部对应的高度位置。前面部71向下方延伸至比侧面部72更靠下侧的位置。具体而言,前面部71向下方延伸至与驾驶部4的地板部对应的高度位置。在从正面观察时,前面部71与输送部6中的右侧的穗梢输送装置8(位于割取部3下降后的割取作业位置的状态)不重叠。前面部71中的左下角部形成为缺口形状。在前面部71,为了不与副变速棒94干涉而形成有凹部71a,所述副变速棒94将副变速杆28的摆动操作力传递至所述副变速装置。
在前面部71的右端部,与前面部71一体设置有相对于前面部71向前侧弯折的弯折部73。弯折部73从左方抵靠于侧面板18的右侧部及发动机罩38的左侧部。在侧面部72的前端部,与侧面部72一体设置有横跨侧面部72的前端部和前面部71的左端部的角部74。前面部71以从前侧抵靠于角部74中的沿着前面部71的部分的状态通过螺栓固定于该角部74中的沿着前面部71的部分。
设置有沿侧面部72的下端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方向框架75和沿侧面部72的左侧面向上下方向延伸的上下方向框架76。在变速器T的上部,立设有对侧面板18的前部进行支承的前纵框架77。前后方向框架75横跨前纵框架77与第二纵框架44设置。前后方向框架75的前端部通过螺栓固定在设置于前纵框架77的支架78上。前后方向框架75的后端部通过螺栓固定在设置于第二纵框架44的支架79上。
上下方向框架76固定于侧面部72的左侧面。上下方向框架76横跨侧面板18的左侧部与前后方向框架75设置。上下方向框架76的上端部通过螺栓固定于侧面板18的左侧部。上下方向框架76的下端部固定于前后方向框架75。以覆盖由侧面部72、第二纵框架44、侧面板18的左侧部和前后方向框架75围成的开口部的方式设置有筛网80。
〔主变速连杆机构〕
如图3所示,横跨主变速杆27的基部27a与HST14(耳轴14a)设置有将主变速杆27的摆动操作力传递至耳轴14a的主变速连杆机构81。主变速连杆机构81具备主变速棒82和摆动臂83。
主变速棒82从主变速杆27的基部27a向下方延伸。主变速棒82的上端部以在侧视下相对于轴心X1位于前侧且在主视下相对于主变速杆27的基部27a位于右侧的状态与主变速杆27的基部27a连结。主变速棒82具备上棒部84、下棒部85和将上棒部84与下棒部85连结的连结部86。在连结部86,为了吸收过剩的按压力,设置有弹簧87。
摆动臂83以能够对耳轴14a进行旋转操作的方式连结于耳轴14a。摆动臂83从耳轴14a向右方延伸。主变速棒82(下棒部85)的下端部连结在摆动臂83的前端部。
如果将主变速杆27向前侧进行倾倒操作,则向主变速棒82传递朝向下方的压力,使摆动臂83向下侧摆动。由此,耳轴14a被向前进侧旋转操作。如果将主变速杆27向后侧进行倾倒操作,则向主变速棒82传递朝向上方的拉力,使摆动臂83向上侧摆动。由此,耳轴14a被向后退侧旋转操作。
在此,在图3中,例如,在主变速棒82的上端部以在侧视下相对于轴心X1位于后侧的状态连结于主变速杆27的基部27a的情况下,如果为了将主变速棒82的下端部与摆动臂83连结而使主变速棒82从主变速杆27的基部27a向耳轴14a延伸,则需要使主变速棒82的下部大幅度弯曲以使主变速棒82不与变速器T的上部(HST过滤器14b)干涉。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主变速棒82的上端部以在侧视下相对于轴心X1位于前侧的状态与主变速杆27的基部27a连结,所以不使主变速棒82的下部大幅度弯曲就能将主变速棒82的下端部与摆动臂83的前端部连结。由此,能够提高主变速棒82的强度。
〔机体姿态操作开关、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
如图3及图4、图7至图9所示,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以前后并列的状态设置在比主变速杆27及副变速杆28更靠后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以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位于前侧且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位于后侧的状态进行设置。离合器杆29相对于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位于驾驶座16所处一侧的相反侧(左侧)。换言之,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相对于离合器杆29位于驾驶座16所处的一侧(右侧)。
在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上表面立设有支承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第一框架88。第一框架88以位于驾驶座16的前后范围内的状态进行设置。第一框架88具备左右一对脚部89和倾斜部90。第一框架88是将板状部件弯折而构成的。
脚部89的下端部通过螺栓固定于侧面板18的上板25。倾斜部90横跨左侧的脚部89的上端部与右侧的脚部89的上端部以向驾驶座16侧下降(向右下降)倾斜的状态设置。在倾斜部90安装有自动操作开关30a、前后手动操作开关30b及左右手动操作开关30c。
在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上表面立设有支承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第二框架91。第二框架91以第二框架91的前后范围与驾驶座16的前后范围重叠并且第二框架91的后部比驾驶座16的后端更位于后侧的状态进行设置。第二框架91具备前后一对脚部92和倾斜部93。第二框架91是将板状部件弯折而构成的。
脚部92的下端部通过螺栓固定于侧面板18的上板25。倾斜部93横跨前侧的脚部92的上端部与后侧的脚部92的上端部以向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侧下降(向前下降)倾斜的状态设置。在倾斜部93安装有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
在此,第一框架88的立设高度和第二框架91的立设高度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框架91的立设高度比第一框架88的立设高度高。应予说明,第一框架88的立设高度及第二框架91的立设高度都是距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上表面的高度。
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倾斜部90的上表面)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倾斜部93的上表面)是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面。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的倾斜方向和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的倾斜方向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向驾驶座16侧下降(向右下降)倾斜,并且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向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侧下降(向前下降)倾斜。
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的高度位置和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的高度位置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的高度位置比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的高度位置高。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主视时,前面部71和输送部6中的右侧的穗梢输送装置8不重叠。但是,在主视时,前面部71和输送部6中的右侧的穗梢输送装置8也可以重叠。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前面部71中的左下角部形成为缺口形状。但是,前面部71中的左下角部也可以不形成为缺口形状。例如,前面部71中的左下角部也可以不形成为直角形状。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36在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上表面与连结框架67之间通过并向后方延伸。但是,排气管36也可以在连结框架67的上方通过并向后方延伸。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结框架67在比空气滤清器19更靠上侧的高度位置将第一纵框架43和第二纵框架44连结。但是,连结框架67也可以在比空气滤清器19更靠下侧的高度位置将第一纵框架43和第二纵框架44连结。或者,连结框架67也可以在与空气滤清器19对应的高度位置将第一纵框架43和第二纵框架44连结。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二纵框架44上支承有支承部58。但是,在第二纵框架44上也可以不支承有支承部58。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纵框架43上支承有连接管53。但是,在第一纵框架43上也可以不支承有连接管53。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顶板框架42经由第三纵框架45等支承于第一纵框架43。但是,顶板框架42也可以直接支承于第一纵框架43。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以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位于前侧且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位于后侧的状态进行设置。但是,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也可以以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位于前侧且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位于后侧的状态进行设置。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的高度位置比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的高度位置高。但是,也可以是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的高度位置比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的高度位置高。或者,也可以是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的高度位置与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的高度位置相同。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向驾驶座16侧下降(向右下降)倾斜,并且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向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侧下降(向前下降)倾斜。但是,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的倾斜方向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的倾斜方向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倾斜方向。例如,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也可以向驾驶座16侧下降(向右下降)倾斜。即,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的倾斜方向和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的倾斜方向也可以相同。或者,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也可以是水平面。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离合器杆29相对于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位于驾驶座16所处一侧的相反侧(左侧)。但是,离合器杆29相对于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也可以位于驾驶座16所处的一侧(右侧)。
(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是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但是,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并不限定于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也可以是操作其他作业装置的姿态的开关。
<第二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应予说明,在以下说明中,将箭头F的方向设为“机体前侧”(参照图11及图12),将箭头B的方向设为“机体后侧”(参照图11及图12),将箭头L的方向设为“机体左侧”(参照图12),将箭头R的方向设为“机体右侧”(参照图12)。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在图11及图12中示出了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本联合收割机设置有机体框架1和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在行驶机体的前方设置有割取植立谷秆的割取部3。在行驶机体的前部的右侧设置有供驾驶员搭乘的驾驶部4。在驾驶部4的下方设置有收纳发动机E的发动机室ER。在割取部3的后方设置有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5。横跨割取部3与脱粒装置5设置有将来自割取部3的割取谷秆向脱粒装置5输送的输送部6。输送部6设置有拨入割取谷秆的株根的旋转拨轮(回転パッカ)7、输送割取谷秆的穗梢的穗梢输送装置8和输送割取谷秆的株根的株根输送装置9(参照图19及图20)。存储脱粒处理后的谷粒的谷粒存储箱10(谷粒存储部)与脱粒装置5横向并列地设置。谷粒存储箱10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心Z1在作业位置(关闭位置)与维护位置(打开位置)之间能够摆动地开闭。
设置有将谷粒存储箱10内的谷粒向外部排出的谷粒排出装置11(作业装置)。谷粒排出装置11具备将谷粒存储箱10内的谷粒向上方输送的纵向输送部12和将来自纵向输送部12的谷粒向机体外侧输送的横向输送部13。谷粒排出装置11构成为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心(纵向输送部12的轴心)Z1旋转,并且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谷粒存储箱10收纳在位于脱粒装置5侧的横向相邻处(左侧相邻处)的收纳位置。纵向输送部12的下端部与谷粒存储箱10的底部连通地连接。横向输送部13中的纵向输送部12侧的端部与纵向输送部12的上端部连通地连接,并且被支承为能够上下摆动。
如图13所示,设置有将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变速的变速器T。变速器T具备作为主变速装置的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HST)14和变速箱15。在变速箱15中收纳有齿轮式的副变速装置等。
〔驾驶部〕
如图13至图18所示,驾驶部4在谷粒存储箱10的前方设置于输送部6的横向相邻处(右侧相邻处)。驾驶部4具备驾驶座16、前面板17和侧面板18。在驾驶座16的后方设置有发动机E用的空气滤清器19及发动机E用的粗滤器20。空气滤清器19在俯视下以越向其右端部则越位于前侧的方式倾斜地配置。
在前面板17上设置有转向杆21、仪表板22、组合开关23、起动开关24。转向杆21进行行驶机体的转向操作和割取部3的升降操作等。组合开关23进行前照灯的开灯及关灯操作和喇叭操作等。起动开关24进行发动机E的起动及停止操作。
侧面板18相对于驾驶座16在机体左右方向上设置在输送部6所处的一侧(左侧)。侧面板18具备构成上表面部的上板25和从上方覆盖上板25的外装罩26。脱粒装置5的左右范围与侧面板18的左右范围重叠。在侧面板18上设置有主变速杆27、副变速杆28、离合器杆29、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机体姿态操作件)、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在侧面板18中的与驾驶座16相邻的部分,为了不与驾驶座16干涉而形成有向驾驶座16侧下降(向右下降)倾斜的倾斜部18a。
主变速杆27对HST14进行变速操作。主变速杆27构成为能够绕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轴心X1进行前后摆动操作。副变速杆28对所述副变速装置进行变速操作。离合器杆29对割取离合器(未图示)及脱粒离合器(未图示)进作行切换操。
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将机体的姿态操作为水平(前后方向、左右方向)状态。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具备自动操作开关30a、前后手动操作开关30b和左右手动操作开关30c。自动操作开关30a、前后手动操作开关30b及左右手动操作开关30c从前侧开始以按照该顺序配置的状态进行设置。自动操作开关30a将机体的姿态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自动地操作为水平状态。前后手动操作开关30b将机体的姿态在前后方向上手动地操作为水平状态。左右手动操作开关30c将机体的姿态在左右方向上手动地操作为水平状态。
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具备将谷粒排出离合器(未图示)在接合状态和分离状态之间切换操作的离合器切换操作部、对谷粒排出装置11进行旋转操作的旋转操作部、对谷粒排出装置11进行升降操作的升降操作部。
〔发动机室〕
在发动机室ER中,除了发动机E以外,还收纳有对发动机E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的排气净化装置32、对发动机冷却水进行散热的散热器33、冷却散热器33的冷却风扇34。散热器33相对于发动机E设置于机体横向外侧(右侧)。设置有从右方以允许通气且阻止尘埃通过的状态覆盖散热器33及发动机室ER的右侧部的防尘罩35。
排气净化装置32利用DPF(柴油微粒过滤器)对发动机E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排气净化装置32在脱粒装置5与谷粒存储箱10之间的前方设置于驾驶部4的下方。脱粒装置5的左右范围与排气净化装置32的左右范围重叠。排气净化装置32以其长度方向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姿态在侧面板18的后部的下方设置于发动机E的上方。详细地说,排气净化装置32在比脱粒装置5更靠前侧的位置以排气净化装置32的左右范围与脱粒装置5中的谷粒存储箱10侧(右侧)的部分的左右范围重叠且排气净化装置32的长度方向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状态设置。在排气净化装置32的外周上部设置有排气口32a。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向谷粒存储箱10侧(右侧)的斜上方(斜右上方)延伸。
在排气净化装置32上设置有各种传感器用的线束和支架。在侧面板18的上板25中的位于排气净化装置32的上方的部分,为了不与所述线束和所述支架等干涉而形成有开口,并且以从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状态安装有从上方覆盖所述开口的罩体96。
〔排气管〕
设置有将由排气净化装置32净化处理后的排气排出的排气管36。排气管36在俯视时在脱粒装置5与谷粒存储箱10之间通过。排气管36在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朝向上方延伸之后,以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朝向后方延伸。排气管36横跨与脱粒装置5的前部对应的位置和与脱粒装置5的后部对应的位置而前后延伸,并且在横跨与脱粒装置5的前部对应的位置和与脱粒装置5的后部对应的位置的范围位于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排气管36位于比谷粒存储箱10的上端更靠下侧的位置,并且位于比收纳位置的谷粒排出装置11(横向输送部13)的下端更靠下侧的位置。排气管36支承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
〔发动机室形成体〕
设置有形成发动机室ER的发动机室形成体37。发动机室形成体37具备侧面板18和发动机罩38。在发动机室形成体37中,发动机罩38位于右侧,并且侧面板18位于左侧。即,发动机罩38构成发动机室形成体37中的右侧的部分,并且侧面板18构成发动机室形成体37中的左侧的部分。发动机罩38具备对驾驶座16进行载置支承的顶板39和横跨顶板39的前端部与驾驶部4的底部的前壁40。
〔支承驾驶部的框架构造〕
设置有支承散热器33的散热器框架41、支承顶板39的顶板框架42、第一纵框架43、第二纵框架44及第三纵框架45。
散热器框架41立设于机体框架1,并且以从周围包围散热器33的状态对散热器33进行支承。散热器框架41具备沿着散热器33的前表面的前侧的纵缘部41a、沿着散热器33的后表面的后侧的纵缘部41a、沿着散热器33的上表面的上缘部41b和沿着散热器33的下表面的下缘部41c。在下缘部41c载置支承有散热器33。
顶板框架42沿顶板39的下表面设置。顶板框架42位于比排气净化装置32更靠右侧的位置。顶板框架42具备前横框架部46、后横框架部47、多个连结框架部48和伸出框架部49。
前横框架部46位于顶板框架42的前部,并且沿左右方向延伸。后横框架部47位于顶板框架42的后部,并且沿左右方向延伸。连结框架部48横跨前横框架部46与后横框架部47而将它们连结。伸出框架部49从后横框架部47的左端部朝向后方伸出。顶板框架42的右侧部(右端的连结框架部48)通过螺栓固定于散热器框架41的上缘部41b。即,顶板框架42支承于散热器框架41。
横跨伸出框架部49与后横框架部47而设置上罩50。在上罩50上贯通支承有将空气滤清器19和发动机E的进气部连通地连接的进气口51。
第一纵框架43在发动机室形成体37的后方位于右侧并且立设于机体框架1。具体而言,第一纵框架43在发动机罩38的左右中间部(大致左右中央部)的后方立设于机体框架1。第一纵框架43向上方延伸至比顶板39更靠上侧的高度位置。具体而言,第一纵框架43向上方延伸至比设置于顶板39的后部的上方的空气滤清器19更靠上侧的高度位置。空气滤清器19经由支架52支承于第一纵框架43的上部。
在此,在空气滤清器19的上方设置有粗滤器20。将空气滤清器19和粗滤器20连通地连接的连接管53经由支架54支承于第一纵框架43的上端部。
第二纵框架44在发动机室形成体37的后方位于左侧并且立设于机体框架1。具体而言,第二纵框架44在侧面板18的左侧部的后方立设于机体框架1。第二纵框架44向上方延伸至比顶板39更靠上侧的高度位置。具体而言,第二纵框架44向上方延伸至与粗滤器20的上下范围重叠的高度位置。
第二纵框架44具备上纵框架部55和下纵框架部56。上纵框架部55相对于下纵框架部56位于左前侧。上纵框架部55的下部和下纵框架部56的上部经由连结板57连结。在上纵框架部55的上部支承有支承部58,该支承部58将谷粒排出装置11支承于收纳位置。
在侧面板18的左侧部,为了不与下纵框架部56及连结板57干涉而形成有缺口部18b。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后部通过螺栓固定在设置于下纵框架部56的上部的支架59上。即,侧面板18支承于第二纵框架44。
横跨第二纵框架44与机体框架1而设置有将它们连结的倾斜框架60。倾斜框架60的上端部通过螺栓固定在设置于下纵框架部56的上部的支架61上。
第三纵框架45在发动机室形成体37的后方位于第一纵框架43与第二纵框架44之间并且立设于机体框架1。具体而言,第三纵框架45在侧面板18的右侧部的后方立设于机体框架1。第三纵框架45向上方延伸至比顶板39更靠上侧的高度位置。具体而言,第三纵框架45向上方延伸至与侧面板18的上板25对应的高度位置。
第三纵框架45的上端部通过螺栓固定于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后部。即,侧面板18支承于第三纵框架45。通过螺栓固定有设置于伸出框架部49的后端部的支架62和设置于第三纵框架45的支架63。即,顶板框架42支承于第三纵框架45。
在第一纵框架43与第三纵框架45之间设置有从后方覆盖发动机室ER的后罩64。后罩64通过螺栓固定于横跨第一纵框架43与第三纵框架45设置的支架65、设置于第一纵框架43的支架66、设置于第三纵框架45的支架66。后罩64横跨第一纵框架43与第三纵框架45而将它们连结。即,第一纵框架43和第三纵框架45经由后罩64连结。因此,顶板框架42经由第三纵框架45及后罩64支承于第一纵框架43。
在比发动机室形成体37更靠上侧的高度位置设置有将第一纵框架43和第二纵框架44连结的连结框架67。连结框架67在比设置于顶板39的后部的上方的空气滤清器19更靠上侧的高度位置将第一纵框架43与第二纵框架44连结。连结框架67中的第一纵框架43侧的端部通过螺栓固定在设置于第一纵框架43的支架68上。连结框架67中的第二纵框架44侧的端部通过螺栓固定在设置于第二纵框架44的支架69上。
在此,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位于比连结框架67更靠前侧的位置。排气管36在侧面板18的后部在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向上方延伸至比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上表面更靠上侧的高度位置之后,在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上表面与连结框架67之间通过并向后方延伸。在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后部形成有供排气管36通过的开口18c。
〔罩体〕
如图13、图18至图20所示,设置有从前方及左方覆盖排气净化装置32的罩体70。罩体70在侧面板18的内部横跨侧面板18的大致整个宽度(左右方向)设置。发动机室ER中的由侧面板18形成的部分被罩体70从前方及左方覆盖。罩体70从侧面板18向下方延伸。罩体70具备从前方覆盖排气净化装置32的前面部71和从左方覆盖排气净化装置32的前部的侧面部72。侧面部72向下方延伸至比排气净化装置32更靠下侧的位置并且延伸至与发动机E的上部对应的高度位置。前面部71向下方延伸至比侧面部72更靠下侧的位置。具体而言,前面部71向下方延伸至与驾驶部4的地板部对应的高度位置。在从正面观察时,前面部71与输送部6中的右侧的穗梢输送装置8(位于割取部3下降后的割取作业位置的状态)不重叠。前面部71中的左下角部形成为缺口形状。在前面部71,为了不与副变速棒94干涉而形成有凹部71a,所述副变速棒94将副变速杆28的摆动操作力传递至所述副变速装置。
在前面部71的右端部,与前面部71一体设置有相对于前面部71向前侧弯折的弯折部73。弯折部73从左方抵靠于侧面板18的右侧部及发动机罩38的左侧部。在侧面部72的前端部,与侧面部72一体设置有横跨侧面部72的前端部和前面部71的左端部的角部74。前面部71以从前侧抵靠于角部74中的沿着前面部71的部分的状态通过螺栓固定于该角部74中的沿着前面部71的部分。
设置有沿侧面部72的下端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方向框架75和沿侧面部72的左侧面向上下方向延伸的上下方向框架76。在变速器T的上部,立设有对侧面板18的前部进行支承的前纵框架77。前后方向框架75横跨前纵框架77与第二纵框架44设置。前后方向框架75的前端部通过螺栓固定在设置于前纵框架77的支架78上。前后方向框架75的后端部通过螺栓固定在设置于第二纵框架44的支架79上。
上下方向框架76固定于侧面部72的左侧面。上下方向框架76横跨侧面板18的左侧部与前后方向框架75设置。上下方向框架76的上端部通过螺栓固定于侧面板18的左侧部。上下方向框架76的下端部固定于前后方向框架75。以覆盖由侧面部72、第二纵框架44、侧面板18的左侧部和前后方向框架75围成的开口部的方式设置有筛网80。
〔主变速连杆机构〕
如图13所示,横跨主变速杆27的基部27a与HST14(耳轴14a)设置有将主变速杆27的摆动操作力传递至耳轴14a的主变速连杆机构81。主变速连杆机构81具备主变速棒82和摆动臂83。
主变速棒82从主变速杆27的基部27a向下方延伸。主变速棒82的上端部以在侧视下相对于轴心X1位于前侧且在主视下相对于主变速杆27的基部27a位于右侧的状态与主变速杆27的基部27a连结。主变速棒82具备上棒部84、下棒部85和将上棒部84与下棒部85连结的连结部86。在连结部86,为了吸收过剩的按压力,设置有弹簧87。
摆动臂83以能够对耳轴14a进行旋转操作的方式连结于耳轴14a。摆动臂83从耳轴14a向右方延伸。主变速棒82(下棒部85)的下端部连结在摆动臂83的前端部。
如果将主变速杆27向前侧进行倾倒操作,则向主变速棒82传递朝向下方的压力,使摆动臂83向下侧摆动。由此,耳轴14a被向前进侧旋转操作。如果将主变速杆27向后侧进行倾倒操作,则向主变速棒82传递朝向上方的拉力,使摆动臂83向上侧摆动。由此,耳轴14a被向后退侧旋转操作。
在此,在图13中,例如,在主变速棒82的上端部以在侧视下相对于轴心X1位于后侧的状态连结于主变速杆27的基部27a的情况下,如果为了将主变速棒82的下端部与摆动臂83连结而使主变速棒82从主变速杆27的基部27a向耳轴14a延伸,则需要使主变速棒82的下部大幅度弯曲以使主变速棒82不与变速器T的上部(HST过滤器14b)干涉。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主变速棒82的上端部以在侧视下相对于轴心X1位于前侧的状态与主变速杆27的基部27a连结,所以不使主变速棒82的下部大幅度弯曲就能将主变速棒82的下端部与摆动臂83的前端部连结。由此,能够提高主变速棒82的强度。
〔机体姿态操作开关、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
如图13及图14、图17至图19所示,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以前后并列的状态设置在比主变速杆27及副变速杆28更靠后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以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位于前侧且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位于后侧的状态进行设置。离合器杆29相对于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位于驾驶座16所处一侧的相反侧(左侧)。换言之,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相对于离合器杆29位于驾驶座16所处的一侧(右侧)。
在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上表面立设有支承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第一框架88。第一框架88以位于驾驶座16的前后范围内的状态进行设置。第一框架88具备左右一对脚部89和倾斜部90。第一框架88是将板状部件弯折而构成的。
脚部89的下端部通过螺栓固定于侧面板18的上板25。倾斜部90横跨左侧的脚部89的上端部与右侧的脚部89的上端部以向驾驶座16侧下降(向右下降)倾斜的状态设置。在倾斜部90安装有自动操作开关30a、前后手动操作开关30b及左右手动操作开关30c。
在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上表面立设有支承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第二框架91。第二框架91以第二框架91的前后范围与驾驶座16的前后范围重叠并且第二框架91的后部比驾驶座16的后端更位于后侧的状态进行设置。第二框架91具备前后一对脚部92和倾斜部93。第二框架91是将板状部件弯折而构成的。
脚部92的下端部通过螺栓固定于侧面板18的上板25。倾斜部93横跨前侧的脚部92的上端部与后侧的脚部92的上端部以向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侧下降(向前下降)倾斜的状态设置。在倾斜部93安装有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
在此,第一框架88的立设高度和第二框架91的立设高度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框架91的立设高度比第一框架88的立设高度高。应予说明,第一框架88的立设高度及第二框架91的立设高度都是距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上表面的高度。
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倾斜部90的上表面)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倾斜部93的上表面)是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面。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的倾斜方向和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的倾斜方向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向驾驶座16侧下降(向右下降)倾斜,并且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向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侧下降(向前下降)倾斜。
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的高度位置和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的高度位置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的高度位置比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的高度位置高。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主视时,前面部71和输送部6中的右侧的穗梢输送装置8不重叠。但是,在主视时,前面部71和输送部6中的右侧的穗梢输送装置8也可以重叠。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前面部71中的左下角部形成为缺口形状。但是,前面部71中的左下角部也可以不形成为缺口形状。例如,前面部71中的左下角部也可以不形成为直角形状。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36在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上表面与连结框架67之间通过并向后方延伸。但是,排气管36也可以在连结框架67的上方通过并向后方延伸。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结框架67在比空气滤清器19更靠上侧的高度位置将第一纵框架43和第二纵框架44连结。但是,连结框架67也可以在比空气滤清器19更靠下侧的高度位置将第一纵框架43和第二纵框架44连结。或者,连结框架67也可以在与空气滤清器19对应的高度位置将第一纵框架43和第二纵框架44连结。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二纵框架44上支承有支承部58。但是,在第二纵框架44上也可以不支承有支承部58。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纵框架43上支承有连接管53。但是,在第一纵框架43上也可以不支承有连接管53。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顶板框架42经由第三纵框架45等支承于第一纵框架43。但是,顶板框架42也可以直接支承于第一纵框架43。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以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位于前侧且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位于后侧的状态进行设置。但是,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也可以以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位于前侧且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位于后侧的状态进行设置。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的高度位置比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的高度位置高。但是,也可以是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的高度位置比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的高度位置高。或者,也可以是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的高度位置与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的高度位置相同。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向驾驶座16侧下降(向右下降)倾斜,并且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向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侧下降(向前下降)倾斜。但是,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的倾斜方向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的倾斜方向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倾斜方向。例如,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也可以向驾驶座16侧下降(向右下降)倾斜。即,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的倾斜方向和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的倾斜方向也可以相同。或者,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也可以是水平面。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离合器杆29相对于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位于驾驶座16所处一侧的相反侧(左侧)。但是,离合器杆29相对于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也可以位于驾驶座16所处的一侧(右侧)。
(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是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但是,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并不限定于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也可以是操作其他作业装置的姿态的开关。
<第三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应予说明,在以下说明中,将箭头F的方向设为“机体前侧”(参照图21及图22),将箭头B的方向设为“机体后侧”(参照图21及图22),将箭头L的方向设为“机体左侧”(参照图22),将箭头R的方向设为“机体右侧”(参照图22)。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在图21及图22中示出了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本联合收割机设置有机体框架1和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在行驶机体的前方设置有割取植立谷秆的割取部3。在行驶机体的前部的右侧设置有供驾驶员搭乘的驾驶部4。在驾驶部4的下方设置有收纳发动机E的发动机室ER。在割取部3的后方设置有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5。横跨割取部3与脱粒装置5设置有将来自割取部3的割取谷秆向脱粒装置5输送的输送部6。输送部6设置有拨入割取谷秆的株根的旋转拨轮(回転パッカ)7、输送割取谷秆的穗梢的穗梢输送装置8和输送割取谷秆的株根的株根输送装置9(参照图29及图30)。存储脱粒处理后的谷粒的谷粒存储箱10(谷粒存储部)与脱粒装置5横向并列地设置。谷粒存储箱10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心Z1在作业位置(关闭位置)与维护位置(打开位置)之间能够摆动地开闭。
设置有将谷粒存储箱10内的谷粒向外部排出的谷粒排出装置11(作业装置)。谷粒排出装置11具备将谷粒存储箱10内的谷粒向上方输送的纵向输送部12和将来自纵向输送部12的谷粒向机体外侧输送的横向输送部13。谷粒排出装置11构成为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心(纵向输送部12的轴心)Z1旋转,并且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谷粒存储箱10收纳在位于脱粒装置5侧的横向相邻处(左侧相邻处)的收纳位置。纵向输送部12的下端部与谷粒存储箱10的底部连通地连接。横向输送部13中的纵向输送部12侧的端部与纵向输送部12的上端部连通地连接,并且被支承为能够上下摆动。
如图23所示,设置有将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变速的变速器T。变速器T具备作为主变速装置的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HST)14和变速箱15。在变速箱15中收纳有齿轮式的副变速装置等。
〔驾驶部〕
如图23至图28所示,驾驶部4在谷粒存储箱10的前方设置于输送部6的横向相邻处(右侧相邻处)。驾驶部4具备驾驶座16、前面板17和侧面板18。在驾驶座16的后方设置有发动机E用的空气滤清器19及发动机E用的粗滤器20。空气滤清器19在俯视下以越向其右端部则越位于前侧的方式倾斜地配置。
在前面板17上设置有转向杆21、仪表板22、组合开关23、起动开关24。转向杆21进行行驶机体的转向操作和割取部3的升降操作等。组合开关23进行前照灯的开灯及关灯操作和喇叭操作等。起动开关24进行发动机E的起动及停止操作。
侧面板18相对于驾驶座16在机体左右方向上设置在输送部6所处的一侧(左侧)。侧面板18具备构成上表面部的上板25和从上方覆盖上板25的外装罩26。脱粒装置5的左右范围与侧面板18的左右范围重叠。在侧面板18上设置有主变速杆27、副变速杆28、离合器杆29、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机体姿态操作件)、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在侧面板18中的与驾驶座16相邻的部分,为了不与驾驶座16干涉而形成有向驾驶座16侧下降(向右下降)倾斜的倾斜部18a。
主变速杆27对HST14进行变速操作。主变速杆27构成为能够绕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轴心X1进行前后摆动操作。副变速杆28对所述副变速装置进行变速操作。离合器杆29对割取离合器(未图示)及脱粒离合器(未图示)进作行切换操。
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将机体的姿态操作为水平(前后方向、左右方向)状态。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具备自动操作开关30a、前后手动操作开关30b和左右手动操作开关30c。自动操作开关30a、前后手动操作开关30b及左右手动操作开关30c从前侧开始以按照该顺序配置的状态进行设置。自动操作开关30a将机体的姿态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自动地操作为水平状态。前后手动操作开关30b将机体的姿态在前后方向上手动地操作为水平状态。左右手动操作开关30c将机体的姿态在左右方向上手动地操作为水平状态。
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具备将谷粒排出离合器(未图示)在接合状态和分离状态之间切换操作的离合器切换操作部、对谷粒排出装置11进行旋转操作的旋转操作部、对谷粒排出装置11进行升降操作的升降操作部。
〔发动机室〕
在发动机室ER中,除了发动机E以外,还收纳有对发动机E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的排气净化装置32、对发动机冷却水进行散热的散热器33、冷却散热器33的冷却风扇34。散热器33相对于发动机E设置于机体横向外侧(右侧)。设置有从右方以允许通气且阻止尘埃通过的状态覆盖散热器33及发动机室ER的右侧部的防尘罩35。
排气净化装置32利用DPF(柴油微粒过滤器)对发动机E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排气净化装置32在脱粒装置5与谷粒存储箱10之间的前方设置于驾驶部4的下方。脱粒装置5的左右范围与排气净化装置32的左右范围重叠。排气净化装置32以其长度方向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姿态在侧面板18的后部的下方设置于发动机E的上方。详细地说,排气净化装置32在比脱粒装置5更靠前侧的位置以排气净化装置32的左右范围与脱粒装置5中的谷粒存储箱10侧(右侧)的部分的左右范围重叠且排气净化装置32的长度方向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状态设置。在排气净化装置32的外周上部设置有排气口32a。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向谷粒存储箱10侧(右侧)的斜上方(斜右上方)延伸。
在排气净化装置32上设置有各种传感器用的线束和支架。在侧面板18的上板25中的位于排气净化装置32的上方的部分,为了不与所述线束和所述支架等干涉而形成有开口,并且以从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状态安装有从上方覆盖所述开口的罩体96。
〔排气管〕
设置有将由排气净化装置32净化处理后的排气排出的排气管36。排气管36在俯视时在脱粒装置5与谷粒存储箱10之间通过。排气管36在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朝向上方延伸之后,以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朝向后方延伸。排气管36横跨与脱粒装置5的前部对应的位置和与脱粒装置5的后部对应的位置而前后延伸,并且在横跨与脱粒装置5的前部对应的位置和与脱粒装置5的后部对应的位置的范围位于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排气管36位于比谷粒存储箱10的上端更靠下侧的位置,并且位于比收纳位置的谷粒排出装置11(横向输送部13)的下端更靠下侧的位置。排气管36支承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
〔发动机室形成体〕
设置有形成发动机室ER的发动机室形成体37。发动机室形成体37具备侧面板18和发动机罩38。在发动机室形成体37中,发动机罩38位于右侧,并且侧面板18位于左侧。即,发动机罩38构成发动机室形成体37中的右侧的部分,并且侧面板18构成发动机室形成体37中的左侧的部分。发动机罩38具备对驾驶座16进行载置支承的顶板39和横跨顶板39的前端部与驾驶部4的底部的前壁40。
〔支承驾驶部的框架构造〕
设置有支承散热器33的散热器框架41、支承顶板39的顶板框架42、第一纵框架43、第二纵框架44及第三纵框架45。
散热器框架41立设于机体框架1,并且以从周围包围散热器33的状态对散热器33进行支承。散热器框架41具备沿着散热器33的前表面的前侧的纵缘部41a、沿着散热器33的后表面的后侧的纵缘部41a、沿着散热器33的上表面的上缘部41b和沿着散热器33的下表面的下缘部41c。在下缘部41c载置支承有散热器33。
顶板框架42沿顶板39的下表面设置。顶板框架42位于比排气净化装置32更靠右侧的位置。顶板框架42具备前横框架部46、后横框架部47、多个连结框架部48和伸出框架部49。
前横框架部46位于顶板框架42的前部,并且沿左右方向延伸。后横框架部47位于顶板框架42的后部,并且沿左右方向延伸。连结框架部48横跨前横框架部46与后横框架部47而将它们连结。伸出框架部49从后横框架部47的左端部朝向后方伸出。顶板框架42的右侧部(右端的连结框架部48)通过螺栓固定于散热器框架41的上缘部41b。即,顶板框架42支承于散热器框架41。
横跨伸出框架部49与后横框架部47而设置上罩50。在上罩50上贯通支承有将空气滤清器19和发动机E的进气部连通地连接的进气口51。
第一纵框架43在发动机室形成体37的后方位于右侧并且立设于机体框架1。具体而言,第一纵框架43在发动机罩38的左右中间部(大致左右中央部)的后方立设于机体框架1。第一纵框架43向上方延伸至比顶板39更靠上侧的高度位置。具体而言,第一纵框架43向上方延伸至比设置于顶板39的后部的上方的空气滤清器19更靠上侧的高度位置。空气滤清器19经由支架52支承于第一纵框架43的上部。
在此,在空气滤清器19的上方设置有粗滤器20。将空气滤清器19和粗滤器20连通地连接的连接管53经由支架54支承于第一纵框架43的上端部。
第二纵框架44在发动机室形成体37的后方位于左侧并且立设于机体框架1。具体而言,第二纵框架44在侧面板18的左侧部的后方立设于机体框架1。第二纵框架44向上方延伸至比顶板39更靠上侧的高度位置。具体而言,第二纵框架44向上方延伸至与粗滤器20的上下范围重叠的高度位置。
第二纵框架44具备上纵框架部55和下纵框架部56。上纵框架部55相对于下纵框架部56位于左前侧。上纵框架部55的下部和下纵框架部56的上部经由连结板57连结。在上纵框架部55的上部支承有支承部58,该支承部58将谷粒排出装置11支承于收纳位置。
在侧面板18的左侧部,为了不与下纵框架部56及连结板57干涉而形成有缺口部18b。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后部通过螺栓固定在设置于下纵框架部56的上部的支架59上。即,侧面板18支承于第二纵框架44。
横跨第二纵框架44与机体框架1而设置有将它们连结的倾斜框架60。倾斜框架60的上端部通过螺栓固定在设置于下纵框架部56的上部的支架61上。
第三纵框架45在发动机室形成体37的后方位于第一纵框架43与第二纵框架44之间并且立设于机体框架1。具体而言,第三纵框架45在侧面板18的右侧部的后方立设于机体框架1。第三纵框架45向上方延伸至比顶板39更靠上侧的高度位置。具体而言,第三纵框架45向上方延伸至与侧面板18的上板25对应的高度位置。
第三纵框架45的上端部通过螺栓固定于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后部。即,侧面板18支承于第三纵框架45。通过螺栓固定有设置于伸出框架部49的后端部的支架62和设置于第三纵框架45的支架63。即,顶板框架42支承于第三纵框架45。
在第一纵框架43与第三纵框架45之间设置有从后方覆盖发动机室ER的后罩64。后罩64通过螺栓固定于横跨第一纵框架43与第三纵框架45设置的支架65、设置于第一纵框架43的支架66、设置于第三纵框架45的支架66。后罩64横跨第一纵框架43与第三纵框架45而将它们连结。即,第一纵框架43和第三纵框架45经由后罩64连结。因此,顶板框架42经由第三纵框架45及后罩64支承于第一纵框架43。
在比发动机室形成体37更靠上侧的高度位置设置有将第一纵框架43和第二纵框架44连结的连结框架67。连结框架67在比设置于顶板39的后部的上方的空气滤清器19更靠上侧的高度位置将第一纵框架43与第二纵框架44连结。连结框架67中的第一纵框架43侧的端部通过螺栓固定在设置于第一纵框架43的支架68上。连结框架67中的第二纵框架44侧的端部通过螺栓固定在设置于第二纵框架44的支架69上。
在此,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位于比连结框架67更靠前侧的位置。排气管36在侧面板18的后部在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向上方延伸至比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上表面更靠上侧的高度位置之后,在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上表面与连结框架67之间通过并向后方延伸。在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后部形成有供排气管36通过的开口18c。
〔罩体〕
如图23、图28至图30所示,设置有从前方及左方覆盖排气净化装置32的罩体70。罩体70在侧面板18的内部横跨侧面板18的大致整个宽度(左右方向)设置。发动机室ER中的由侧面板18形成的部分被罩体70从前方及左方覆盖。罩体70从侧面板18向下方延伸。罩体70具备从前方覆盖排气净化装置32的前面部71和从左方覆盖排气净化装置32的前部的侧面部72。侧面部72向下方延伸至比排气净化装置32更靠下侧的位置并且延伸至与发动机E的上部对应的高度位置。前面部71向下方延伸至比侧面部72更靠下侧的位置。具体而言,前面部71向下方延伸至与驾驶部4的地板部对应的高度位置。在从正面观察时,前面部71与输送部6中的右侧的穗梢输送装置8(位于割取部3下降后的割取作业位置的状态)不重叠。前面部71中的左下角部形成为缺口形状。在前面部71,为了不与副变速棒94干涉而形成有凹部71a,所述副变速棒94将副变速杆28的摆动操作力传递至所述副变速装置。
在前面部71的右端部,与前面部71一体设置有相对于前面部71向前侧弯折的弯折部73。弯折部73从左方抵靠于侧面板18的右侧部及发动机罩38的左侧部。在侧面部72的前端部,与侧面部72一体设置有横跨侧面部72的前端部和前面部71的左端部的角部74。前面部71以从前侧抵靠于角部74中的沿着前面部71的部分的状态通过螺栓固定于该角部74中的沿着前面部71的部分。
设置有沿侧面部72的下端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方向框架75和沿侧面部72的左侧面向上下方向延伸的上下方向框架76。在变速器T的上部,立设有对侧面板18的前部进行支承的前纵框架77。前后方向框架75横跨前纵框架77与第二纵框架44设置。前后方向框架75的前端部通过螺栓固定在设置于前纵框架77的支架78上。前后方向框架75的后端部通过螺栓固定在设置于第二纵框架44的支架79上。
上下方向框架76固定于侧面部72的左侧面。上下方向框架76横跨侧面板18的左侧部与前后方向框架75设置。上下方向框架76的上端部通过螺栓固定于侧面板18的左侧部。上下方向框架76的下端部固定于前后方向框架75。以覆盖由侧面部72、第二纵框架44、侧面板18的左侧部和前后方向框架75围成的开口部的方式设置有筛网80。
〔主变速连杆机构〕
如图23所示,横跨主变速杆27的基部27a与HST14(耳轴14a)设置有将主变速杆27的摆动操作力传递至耳轴14a的主变速连杆机构81。主变速连杆机构81具备主变速棒82和摆动臂83。
主变速棒82从主变速杆27的基部27a向下方延伸。主变速棒82的上端部以在侧视下相对于轴心X1位于前侧且在主视下相对于主变速杆27的基部27a位于右侧的状态与主变速杆27的基部27a连结。主变速棒82具备上棒部84、下棒部85和将上棒部84与下棒部85连结的连结部86。在连结部86,为了吸收过剩的按压力,设置有弹簧87。
摆动臂83以能够对耳轴14a进行旋转操作的方式连结于耳轴14a。摆动臂83从耳轴14a向右方延伸。主变速棒82(下棒部85)的下端部连结在摆动臂83的前端部。
如果将主变速杆27向前侧进行倾倒操作,则向主变速棒82传递朝向下方的压力,使摆动臂83向下侧摆动。由此,耳轴14a被向前进侧旋转操作。如果将主变速杆27向后侧进行倾倒操作,则向主变速棒82传递朝向上方的拉力,使摆动臂83向上侧摆动。由此,耳轴14a被向后退侧旋转操作。
在此,在图23中,例如,在主变速棒的上端部以在侧视下相对于轴心X1位于后侧的状态连结于主变速杆27的基部27a的情况下,如果为了将主变速棒的下端部与摆动臂83连结而使主变速棒从主变速杆27的基部27a向耳轴14a延伸,则需要使主变速棒的下部大幅度弯曲以使主变速棒不与变速器T的上部(HST过滤器14b)干涉。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主变速棒82的上端部以在侧视下相对于轴心X1位于前侧的状态与主变速杆27的基部27a连结,所以不使主变速棒82的下部大幅度弯曲就能将主变速棒82的下端部与摆动臂83的前端部连结。由此,能够提高主变速棒82的强度。
〔机体姿态操作开关、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
如图23及图24、图27至图29所示,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以前后并列的状态设置在比主变速杆27及副变速杆28更靠后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以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位于前侧且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位于后侧的状态进行设置。离合器杆29相对于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位于驾驶座16所处一侧的相反侧(左侧)。换言之,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相对于离合器杆29位于驾驶座16所处的一侧(右侧)。
在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上表面立设有支承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第一框架88。第一框架88以位于驾驶座16的前后范围内的状态进行设置。第一框架88具备左右一对脚部89和倾斜部90。第一框架88是将板状部件弯折而构成的。
脚部89的下端部通过螺栓固定于侧面板18的上板25。倾斜部90横跨左侧的脚部89的上端部与右侧的脚部89的上端部以向驾驶座16侧下降(向右下降)倾斜的状态设置。在倾斜部90安装有自动操作开关30a、前后手动操作开关30b及左右手动操作开关30c。
在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上表面立设有支承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第二框架91。第二框架91以第二框架91的前后范围与驾驶座16的前后范围重叠并且第二框架91的后部比驾驶座16的后端更位于后侧的状态进行设置。第二框架91具备前后一对脚部92和倾斜部93。第二框架91是将板状部件弯折而构成的。
脚部92的下端部通过螺栓固定于侧面板18的上板25。倾斜部93横跨前侧的脚部92的上端部与后侧的脚部92的上端部以向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侧下降(向前下降)倾斜的状态设置。在倾斜部93安装有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
在此,第一框架88的立设高度和第二框架91的立设高度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框架91的立设高度比第一框架88的立设高度高。应予说明,第一框架88的立设高度及第二框架91的立设高度都是距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上表面的高度。
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倾斜部90的上表面)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倾斜部93的上表面)是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面。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的倾斜方向和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的倾斜方向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向驾驶座16侧下降(向右下降)倾斜,并且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向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侧下降(向前下降)倾斜。
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的高度位置和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的高度位置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的高度位置比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的高度位置高。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主视时,前面部71和输送部6中的右侧的穗梢输送装置8不重叠。但是,在主视时,前面部71和输送部6中的右侧的穗梢输送装置8也可以重叠。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前面部71中的左下角部形成为缺口形状。但是,前面部71中的左下角部也可以不形成为缺口形状。例如,前面部71中的左下角部也可以不形成为直角形状。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36在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上表面与连结框架67之间通过并向后方延伸。但是,排气管36也可以在连结框架67的上方通过并向后方延伸。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结框架67在比空气滤清器19更靠上侧的高度位置将第一纵框架43和第二纵框架44连结。但是,连结框架67也可以在比空气滤清器19更靠下侧的高度位置将第一纵框架43和第二纵框架44连结。或者,连结框架67也可以在与空气滤清器19对应的高度位置将第一纵框架43和第二纵框架44连结。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二纵框架44上支承有支承部58。但是,在第二纵框架44上也可以不支承有支承部58。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纵框架43上支承有连接管53。但是,在第一纵框架43上也可以不支承有连接管53。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顶板框架42经由第三纵框架45等支承于第一纵框架43。但是,顶板框架42也可以直接支承于第一纵框架43。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以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位于前侧且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位于后侧的状态进行设置。但是,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也可以以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位于前侧且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位于后侧的状态进行设置。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的高度位置比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的高度位置高。但是,也可以是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的高度位置比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的高度位置高。或者,也可以是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的高度位置与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的高度位置相同。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向驾驶座16侧下降(向右下降)倾斜,并且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向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侧下降(向前下降)倾斜。但是,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的倾斜方向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的倾斜方向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倾斜方向。例如,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也可以向驾驶座16侧下降(向右下降)倾斜。即,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的倾斜方向和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的倾斜方向也可以相同。或者,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的操作面S1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的操作面S2也可以是水平面。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离合器杆29相对于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位于驾驶座16所处一侧的相反侧(左侧)。但是,离合器杆29相对于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及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也可以位于驾驶座16所处的一侧(右侧)。
(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是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但是,作业装置姿态操作件并不限定于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也可以是操作其他作业装置的姿态的开关。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除了能够应用于半喂入联合收割机以外,还能够应用于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玉米收割机。

Claims (7)

1.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驾驶部,其具有驾驶座;
发动机室,其设置于所述驾驶部的下方,且收纳发动机;
发动机室形成体,其形成所述发动机室,且具有对所述驾驶座进行载置支承的顶板;
顶板框架,其沿所述顶板的下表面设置,且支承所述顶板;
排气净化装置,其对所述发动机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
在所述发动机室形成体的后方,在机体框架上立设有位于机体左右方向的一侧的第一纵框架和位于机体左右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纵框架,
所述排气净化装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形成体中设置在所述另一侧的后部的下方,
所述顶板框架位于比所述排气净化装置更靠所述一侧的位置并且支承于所述第一纵框架,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在比所述发动机室形成体更靠上侧的高度位置将所述第一纵框架和所述第二纵框架连结的连结框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将由所述排气净化装置净化处理后的排气排出的排气管,
所述排气净化装置的排气口位于比所述连结框架更靠前侧的位置,
所述排气管在所述发动机室形成体的后部在从所述排气净化装置的排气口向上方延伸到比所述发动机室形成体的上表面更靠上侧的高度位置之后,在所述发动机室形成体与所述连结框架之间通过并向后方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所述发动机用的空气滤清器,
所述空气滤清器设置在所述顶板的后部的上方,
所述连结框架在比所述空气滤清器更靠上侧的高度位置将所述第一纵框架和所述第二纵框架连结。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脱粒装置,其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谷粒存储部,其与所述脱粒装置横向并列设置并且存储脱粒处理后的谷粒;
谷粒排出装置,其将所述谷粒存储部内的谷粒向外部排出,并且构成为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心旋转;
所述谷粒排出装置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谷粒存储部收纳在位于所述脱粒装置侧的横向相邻处的收纳位置,
在所述第二纵框架上支承有将所述谷粒排出装置支承于所述收纳位置的支承部。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顶板的后部的上方设置有所述发动机用的空气滤清器,
在所述空气滤清器的上方设置有所述发动机用的粗滤器,
所述第一纵框架向上方延伸至比所述空气滤清器更靠上侧的高度位置,
在所述第一纵框架上支承有将所述空气滤清器和所述粗滤器连通地连接的连接管。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动机室形成体的后方,在所述机体框架上立设有位于所述第一纵框架与所述第二纵框架之间的第三纵框架,
所述顶板框架支承于所述第三纵框架,并且所述第一纵框架连结于所述第三纵框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散热器,其相对于所述发动机设置于机体横向外侧,对发动机冷却水进行散热;
散热器框架,其支承所述散热器;
所述顶板框架支承于所述第三纵框架及所述散热器框架。
CN201910526221.5A 2018-06-19 2019-06-18 联合收割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收割机 Active CN1106171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16426 2018-06-19
JP2018-116427 2018-06-19
JP2018116425A JP7018829B2 (ja) 2018-06-19 2018-06-19 自脱型コンバイン
JP2018-116425 2018-06-19
JP2018116426A JP2019216648A (ja) 2018-06-19 2018-06-19 コンバイン
JP2018116427A JP2019216649A (ja) 2018-06-19 2018-06-19 収穫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17138A CN110617138A (zh) 2019-12-27
CN110617138B true CN110617138B (zh) 2022-08-23

Family

ID=68921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26221.5A Active CN110617138B (zh) 2018-06-19 2019-06-18 联合收割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617138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17457A (zh) * 2008-08-29 2011-10-19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以及作业机的姿态控制装置
WO2014103944A1 (ja) * 2012-12-27 2014-07-03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CN204305635U (zh) * 2013-03-25 2015-05-06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WO2015098677A1 (ja) * 2013-12-27 2015-07-02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2017038577A (ja) * 2015-08-21 2017-02-23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WO2017065117A1 (ja) * 2015-10-16 2017-04-20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17457A (zh) * 2008-08-29 2011-10-19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以及作业机的姿态控制装置
WO2014103944A1 (ja) * 2012-12-27 2014-07-03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CN204305635U (zh) * 2013-03-25 2015-05-06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WO2015098677A1 (ja) * 2013-12-27 2015-07-02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2017038577A (ja) * 2015-08-21 2017-02-23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WO2017065117A1 (ja) * 2015-10-16 2017-04-20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17138A (zh) 2019-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58854B2 (ja) コンバイン
JP5774914B2 (ja) 収穫機
JP4675181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3000001A (ja) 収穫機
WO2012035945A1 (ja) コンバイン
JP2000004641A (ja) コンバイン
CN110617138B (zh) 联合收割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收割机
JP5667523B2 (ja) 収穫機
JP5002048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018829B2 (ja) 自脱型コンバイン
JP2007244309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8113992A (ja) 収穫機
JP5892864B2 (ja) 普通型コンバイン
CN110622682B (zh) 联合收割机
CN108496532B (zh) 收割机
JP2011019536A5 (zh)
JP2014014324A (ja) コンバイン
JP4934004B2 (ja) 作業機の原動部構造
JP2019216649A (ja) 収穫機
JP2020099283A (ja) 収穫機
CN111373921A (zh) 收割机
JP2019216648A (ja) コンバイン
JP7486897B2 (ja) 作業車両
JP5954275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7055746A (ja) コンバイ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