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23105A - 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23105A
CN110323105A CN201910110089.XA CN201910110089A CN110323105A CN 110323105 A CN110323105 A CN 110323105A CN 201910110089 A CN201910110089 A CN 201910110089A CN 110323105 A CN110323105 A CN 1103231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extension
shell
moving
external conn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1008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23105B (zh
Inventor
箕轮亮太
岩坂博之
林田靖雄
森真吾
川口直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3231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231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231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231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6Contact spring sets
    • H01H50/58Driving arrangemen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therewith; Mounting of driving arrangements on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50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 H01H1/54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by magnetic for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01H50/42Auxiliary magnetic circuits, e.g. for maintaining armature in, or returning armature to, position of rest, for damping or accelerating mov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05/00Movable contacts
    • H01H2205/002Movable contacts fixed to operating par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act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一种继电器,抑制触点间的接触压降低。第一固定端子的第一延伸部在从第一可动触点朝向第二可动触点的第一方向上延伸。第一固定端子的第一外部连接部与第一延伸部连接并从壳体向第一方向突出。第二固定端子的第二延伸部在从第二可动触点朝向第一可动触点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第二固定端子的第二外部连接部与第二延伸部连接并从壳体向第二方向突出。从可动接触片的移动方向观察,第一延伸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可动接触片重叠。

Description

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具备:包括可动触点的可动接触片;和包括固定触点的固定接触片。可动接触片进行动作,可动触点相对于固定触点接触或离开,从而触点进行开闭。这里,在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流动的电流使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产生由洛伦兹力引起的电磁斥力。该电磁斥力在使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离开的方向上起作用。因此,在过电流通电时,电磁斥力强,因而有可能触点间的接触压降低。
因此,以往,有的通过在继电器设置电流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流向可动接触片和固定接触片的部分,从而在朝向固定端子按压可动触点的方向上产生电磁斥力。由此,即使在过电流通电时也能够抑制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的接触压降低。
例如,如图13所示,专利文献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具备可动接触件101、第一固定接触件102和第二固定接触件103。可动接触件101包括第一可动触点104和第二可动触点105。第一固定接触件102包括第一固定触点106。第二固定接触件103包括第二固定触点107。可动接触件101动作,第一可动触点104与第一固定触点106接触,第二可动触点105与第二固定触点107接触,从而电流I流过第一固定接触件102、可动接触件101和第二固定接触件103。
此外,第一固定接触件102具有C字状部108。因此,在第一固定接触件102和可动接触件101具有电流I的方向相反的区间。在该区间中,第一固定接触件102和可动接触件101由于洛伦兹力而产生彼此排斥的方向上的电磁斥力。由此,在第一可动触点104被按压于第一固定触点106的方向上作用电磁斥力,第一可动触点104与第一固定触点106之间的接触压增高。
同样地,第二固定接触件103具有C字状部109。因此,在第二固定接触件103和可动接触件101,也在第二可动触点105被按压于第二固定触点107的方向上产生电磁斥力,第二可动触点105与第二固定触点107之间的接触压增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43584号
但是,电流具有在最短路径流动的性质。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中,如图13所示,电流I不会流到C字状部108、109的端部110、111,仅局部地在C字状部108、109流动。因此,仅在可动接触件101的两端周边部分产生由洛伦兹力产生的电磁斥力。因此,有可能触点间的接触压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抑制继电器中触点间的接触压降低。
一方面的继电器具备壳体、第一固定端子、第二固定端子和可动接触片。第一固定端子包括第一固定触点。第二固定端子包括第二固定触点。可动接触片包括第一可动触点和第二可动触点。第一可动触点与第一固定触点对置地配置。第二可动触点与第二固定触点对置地配置。可动接触片被配置在壳体内,并被配置成能够在第一可动触点和第二可动触点相对于第一固定触点和第二固定触点接触的接触方向以及离开的离开方向上移动。
第一固定端子包括第一触点支承部、第一延伸部和第一外部连接部。第一触点支承部对第一固定触点进行支承。第一延伸部在从第一可动触点朝向第二可动触点的第一方向上延伸。第一外部连接部被连接于第一延伸部,从壳体向第一方向突出。
第二固定端子包括第二触点支承部、第二延伸部和第二外部连接部。第二触点支承部对第二固定触点进行支承。第二延伸部在从第二可动触点朝向第一可动触点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第二外部连接部被连接于第二延伸部,从壳体向第二方向突出。从可动接触片的移动方向观察,第一延伸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可动接触片重叠。
根据本方面的继电器,第一延伸部在从第一可动触点朝向第二可动触点的第一方向上延伸,与第一延伸部连接的第一外部连接部从壳体向第一方向突出。因此,在第一固定端子中,能够确保电流向与可动接触片相反的方向流动的区间较大。由此,能够使作用于可动接触片的电磁斥力增大。此外,从可动接触片的移动方向观察,第一延伸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可动接触片重叠。因此,能够使作用于可动接触片的电磁斥力进一步增大。
此外,第二延伸部在从第二可动触点朝向第一可动触点的第二方向上延伸,与第二延伸部连接的第二外部连接部从壳体向第二方向突出。因此,在第二固定端子中,能够确保电流向与可动接触片相反的方向流动的区间较大。由此,能够利用在第二延伸部与可动接触片之间产生的电磁斥力使作用于可动接触片的电磁斥力进一步增大。由此,能够提高第一可动触点与第一固定触点之间的接触压和第二可动触点与第二固定触点之间的接触压。
此外,第一外部连接部与第二外部连接部从壳体向彼此相反的方向突出。因此,与第一外部连接部和第二外部连接部向相同方向突出的情况相比,第一外部连接部和第二外部连接部与外部电路的连接容易。
从可动接触片的移动方向观察,第二延伸部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与可动接触片重叠。在该情况下,能够使第二延伸部与可动接触片之间产生的电磁斥力进一步增大。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可动触点与第一固定触点之间的接触压和第二可动触点与第二固定触点之间的接触压。
也可以这样: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关于在可动接触片的移动方向上延伸的可动接触片的中心线对称地配置。在该情况下,能够使第一延伸部产生的电磁斥力与第二延伸部产生的电磁斥力均等地作用于可动接触片。由此,能够提高触点间的接触稳定性。
第一外部连接部与第二外部连接部也可以共面配置。在该情况下,第一外部连接部和第二外部连接部与外部电路的连接更容易。
第一固定端子也可以包括中间部,所述中间部具有从第一触点支承部朝向第一延伸部折返的形状。壳体也可以包括间隔部,所述间隔部被配置在中间部与第二外部连接部之间。间隔部也可以由绝缘材料形成。在该情况下,即使中间部与第二外部连接部接近地配置,也能够利用间隔部使中间部与第二外部连接部之间的绝缘性提高。
间隔部也可以包括隔壁和支承部。隔壁也可以被配置在中间部与第二外部连接部之间。支承部也可以与中间部对置地配置,对中间部进行支承。在该情况下,间隔部能够兼用作中间部与第二外部连接部之间的绝缘结构以及中间部的保持结构。
也可以这样: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在壳体的外部沿着壳体的外表面配置。在该情况下,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容易安装于壳体。
壳体也可以包括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被配置在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之间,并从外表面突出。突出部也可以由绝缘材料形成。在该情况下,能够提高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之间的绝缘性。
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也可以被嵌入到壳体中。在该情况下,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的保护容易。此外,能够提高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之间的绝缘性。
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也可以被配置在壳体内的收纳空间中。在该情况下,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的保护容易。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朝向将可动触点按压于固定触点的方向的电磁斥力增大,从而能够抑制触点间的接触压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2是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3是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4是继电器的俯视图。
图5是继电器的主视图。
图6是图5中的VI-VI剖视图。
图7是示出闭合状态的继电器中的电流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8是第一变形例的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9是第二变形例的继电器的侧视图。
图10是第三变形例的继电器的俯视图和主视图。
图11是第三变形例的继电器的侧视图。
图12是第四变形例的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以往技术的继电器的结构的图。
标号说明
2 壳体
5 第一固定端子
6 第二固定端子
7 可动接触片
11 第一固定触点
12 第二固定触点
13 第一可动触点
14 第二可动触点
21 第一触点支承部
22 第一中间部
23 第一延伸部
24 第一外部连接部
31 第二触点支承部
33 第二延伸部
34 第二外部连接部
48 间隔部
48a 隔壁
48b 支承部
49 突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进行说明。图1和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的立体图。图3是继电器1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继电器1具备壳体2、触点装置3和驱动装置4。
壳体2容纳触点装置3和驱动装置4。壳体2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形成。壳体2包括壳体主体2a和盖部2b。触点装置3和驱动装置4被配置在壳体主体2a内。盖部2b与壳体主体2a分体。盖部2b被安装于壳体主体2a。
触点装置3包括第一固定端子5、第二固定端子6、可动接触片7和接触片保持部8。第一固定端子5、第二固定端子6和可动接触片7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第一固定端子5包括第一固定触点11。第二固定端子6包括第二固定触点12。第一固定触点11和第二固定触点12在可动接触片7的长边方向(图3中的左右方向)上分离地配置。
可动接触片7包括第一可动触点13和第二可动触点14。第一可动触点13与第一固定触点11对置地配置。第二可动触点14与第二固定触点12对置地配置。可动接触片7被配置成能够向接触方向Z1和离开方向Z2移动。
接触方向Z1是第一可动触点13与第二可动触点14相对于第一固定触点11和第二固定触点12接触的方向(图3中的下方)。离开方向Z2是第一可动触点13与第二可动触点14从第一固定触点11和第二固定触点12离开的方向(图3中的上方)。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从第一可动触点13朝向第二可动触点14的方向(图3中的右方)称为“第一方向X1”。此外,将从第二可动触点14朝向第一可动触点13的方向(图3中的左方)称为“第二方向X2”。
接触片保持部8对可动接触片7进行保持。接触片保持部8包括驱动轴15、支架16和触点弹簧17。驱动轴15在可动接触片7的移动方向Z1、Z2上延伸。驱动轴15被配置成能够向接触方向Z1和离开方向Z2移动。支架16被连接于可动接触片7,对可动接触片7进行保持。触点弹簧17被配置在驱动轴15与支架16之间。
第一固定端子5包括第一触点支承部21、第一中间部22、第一延伸部23和第一外部连接部24。第一触点支承部21对第一固定触点11进行支承。第一触点支承部21在壳体2内从第一固定触点11向第二方向X2延伸。
第一中间部22将第一触点支承部21与第一延伸部23连接起来。第一中间部22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成露出到壳体2的外部。壳体2包括第一外侧面25和第二外侧面26。第一外侧面25和第二外侧面26在可动接触片7的移动方向Z1、Z2上延伸。第一中间部22从壳体2的第一外侧面25向第二方向X2突出。即,第一中间部22从壳体2的第一外侧面25露出到外部。
第一中间部22具有从第一触点支承部21朝向第一延伸部23折返的形状。第一中间部22包括第一平坦面27。第一平坦面27被配置成露出到壳体2的外部。第一平坦面27与第一外部连接部24平行地配置。第一平坦面27从壳体2的第一外侧面25向第二方向X2延伸。
第一延伸部23相对于可动接触片7在离开方向Z2上分离地配置。第一延伸部23具有平坦的板状的形状。第一延伸部23向第一方向X1延伸。第一延伸部23从第一中间部22向第一方向X1延伸到越过第一固定触点11和第二固定触点12的位置。第一延伸部23在第一方向X1上遍及壳体2的整个宽度延伸。
第一外部连接部24与第一延伸部23连接,并从壳体2的第二外侧面26向第一方向X1突出。第一外部连接部24是被连接于安装有继电器1的外部电路的部分。第一外部连接部24与第一延伸部23一体地形成。但是,第一外部连接部24也可以与第一延伸部23分体。第一外部连接部24具有平坦的板状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端子5包括第一固定接触片28和第一母线29。第一母线29与第一固定接触片28彼此分体。第一母线29被连接于第一固定接触片28。第一固定接触片28从第一固定触点11向第二方向X2延伸。第一固定接触片28的端部向壳体2的外方突出。第一固定接触片28的端部在壳体2的外部与第一母线29连接。
第一固定接触片28通过例如焊接被连接于第一母线29。但是,第一固定接触片28也可以通过其它固定方法被连接于第一母线29。例如,第一固定接触片28也可以通过螺钉被连接于第一母线29。或者,第一固定接触片28也可以与第一母线29一体地形成。
第一固定接触片28包括上述的第一触点支承部21。第一母线29包括上述的第一延伸部23和第一外部连接部24。第一中间部22包括第一固定接触片28中包括的第一安装部22a和第一母线29中包括的第二安装部22b。第一安装部22a在第一固定接触片28处与第一触点支承部21一体地形成。第二安装部22b在第一母线29处与第一延伸部23一体地形成。但是,第一安装部22a也可以与第一触点支承部21分体。第二安装部22b也可以与第一延伸部23分体。第一安装部22a和第二安装部22b被配置成露出到壳体2的外部。
如图2所示,第一安装部22a具有朝向第一母线29弯曲的形状。第二安装部22b具有从第一安装部22a朝向第一延伸部23弯曲的形状。第二安装部22b被连接于第一安装部22a。例如,第二安装部22b通过焊接被连接于第一安装部22a。但是,第二安装部22b也可以通过其它固定方法被连接于第一安装部22a。例如,第二安装部22b也可以通过螺钉被连接于第一安装部22a。
第二固定端子6具有与第一固定端子5对称的形状。第二固定端子6包括第二触点支承部31、第二中间部32、第二延伸部33和第二外部连接部34。第二触点支承部31对第二固定触点12进行支承。第二触点支承部31在壳体2内从第二固定触点12向第一方向X1延伸。
第二中间部32将第二触点支承部31与第二延伸部33连接起来。第二中间部32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成露出到壳体2的外部。第二中间部32从壳体2的第二外侧面26向第一方向X1突出。即,第二中间部32从壳体2的第二外侧面26露出到外部。
第二中间部32具有从第二触点支承部31朝向第二延伸部33折返的形状。第二中间部32包括第二平坦面37。第二平坦面37被配置成露出到壳体2的外部。第二平坦面37与第二外部连接部34平行地配置。第二平坦面37从壳体2的第二外侧面26向第一方向X1延伸。
第二延伸部33相对于可动接触片7在离开方向Z2上分离地配置。第二延伸部33具有平坦的板状的形状。第二延伸部33向第二方向X2延伸。第二延伸部33从第二中间部32向第二方向X2延伸到越过第二固定触点12和第一固定触点11的位置。第二延伸部33在第二方向X2上遍及壳体2的整个宽度延伸。
第二外部连接部34与第二延伸部33连接,并从壳体2的第一外侧面25向第二方向X2突出。第二外部连接部34是被连接于外部电路的部分。第二外部连接部34与第二延伸部33一体地形成。但是,第二外部连接部34也可以与第二延伸部33分体。第二外部连接部34具有平坦的板状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固定端子6包括第二固定接触片38和第二母线39。第二母线39与第二固定接触片38分体。第二母线39被连接于第二固定接触片38。第二固定接触片38从第二固定触点12向第一方向X1延伸。第二固定接触片38的端部向壳体2的外方突出。第二固定接触片38的端部在壳体2的外部与第二母线39连接。
第二固定接触片38通过例如焊接被连接于第二母线39。但是,第二固定接触片38也可以通过其它固定方法被连接于第二母线39。例如,第二固定接触片38也可以通过螺钉被连接于第二母线39。或者,第二固定接触片38也可以与第二母线39一体地形成。
第二固定接触片38包括上述的第二触点支承部31。第二母线39包括上述的第二延伸部33和第二外部连接部34。第二中间部32包括第二固定接触片38中包括的第一安装部32a和第二母线39中包括的第二安装部32b。第一安装部32a在第二固定接触片38处与第二触点支承部31一体地形成。第二安装部32b在第二母线39处与第二延伸部33一体地形成。但是,第一安装部32a也可以与第二触点支承部31分体。第二安装部32b也可以与第二延伸部33分体。第一安装部32a和第二安装部32b被配置成露出到壳体2的外部。
第一安装部32a具有朝向第二母线39弯曲的形状。第一安装部32a被连接于第二安装部32b。第二安装部32b具有从第一安装部32a朝向第二延伸部33弯曲的形状。例如,第一安装部32a通过焊接被连接于第二安装部32b。但是,第一安装部32a也可以通过其它固定方法被连接于第二安装部32b。例如,第一安装部32a也可以通过螺钉被连接于第二安装部32b。
图6是图5中的VI-VI剖视图。如图6所示,第一延伸部23和第二延伸部33被嵌入在壳体2内。具体而言,第一延伸部23和第二延伸部33被嵌入在盖部2b内。第一延伸部23与第二延伸部33关于在可动接触片7的移动方向Z1、Z2上延伸的可动接触片7的中心线C1对称地配置。
如图4所示,第一延伸部23与第二延伸部33关于在可动接触片7的长边方向上延伸的可动接触片7的中心线C2对称地配置。从可动接触片7的移动方向Z1、Z2观察,第一延伸部23的一部分与可动接触片7重叠。从可动接触片7的移动方向Z1、Z2观察,第二延伸部33的一部分与可动接触片7重叠。从可动接触片7的移动方向Z1、Z2观察,第一延伸部23与可动接触片7重叠的范围和第二延伸部33与可动接触片7重叠的范围大小相同。
以可动接触片7的移动方向Z1、Z2为高度方向,第一延伸部23和第二延伸部33被配置在相同高度。第一延伸部23和第二延伸部33共面配置。以可动接触片7的移动方向Z1、Z2为高度方向,第一外部连接部24和第二外部连接部34被配置在相同高度。第一外部连接部24和第二外部连接部34共面配置。以可动接触片7的移动方向Z1、Z2为高度方向,第一平坦面27和第二平坦面37被配置在相同高度。第一平坦面27和第二平坦面37共面配置。
下面,对驱动装置4进行说明。驱动装置4产生使可动接触片7动作的驱动力。驱动装置4通过电磁力使可动接触片7动作。驱动装置4包括线圈41、卷线筒42、铁芯43、复位弹簧44和磁轭45。
线圈41被卷绕在卷线筒42上。线圈41和卷线筒42被配置成与驱动轴15同轴。线圈41被连接于图6所示的线圈端子46。如图6所示,线圈端子46的末端被配置在连接器47内。
卷线筒42包括在卷线筒42的轴线方向上贯通的孔42a。铁芯43和复位弹簧44被***到卷线筒42的孔42a中。铁芯43包括固定铁芯43a和可动铁芯43b。固定铁芯43a被固定于第二磁轭45b、卷线筒42或者壳体2。磁轭45被连接于铁芯43。
磁轭45包括第一磁轭45a和第二磁轭45b。第一磁轭45a被配置在触点装置3与卷线筒42之间。第二磁轭45b与第一磁轭45a连接。第二磁轭45b具有U字状的形状。第二磁轭45b被配置在线圈41的两侧、以及相对于线圈41与第一磁轭45a相反一侧。第一磁轭45a被连接于铁芯43的一端。第二磁轭45b被连接于铁芯43的另一端。
铁芯43包括固定铁芯43a和可动铁芯43b。固定铁芯43a被固定于第二磁轭45b。可动铁芯43b与固定铁芯43a分体。可动铁芯43b被配置成能够向接触方向Z1和离开方向Z2移动。可动铁芯43b被连接于驱动轴15。复位弹簧44被配置在可动铁芯43b与固定铁芯43a之间。复位弹簧44对可动铁芯43b向离开方向Z2施力。
下面,对继电器1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未对线圈41施加电压时,驱动轴15与可动铁芯43b一同地被复位弹簧44的弹性力向离开方向Z2按压。因此,可动接触片7也向离开方向Z2被按压,第一可动触点13和第二可动触点14成为从第一固定触点11和第二固定触点12离开的断开状态。
当线圈41被施加电压而被励磁时,可动铁芯43b克服复位弹簧44的弹性力而向接触方向Z1移动。由此,驱动轴15和可动接触片7向接触方向Z1移动,从而第一可动触点13和第二可动触点14成为与第一固定触点11和第二固定触点12接触的闭合状态。在该闭合状态下,电流从第一固定端子5通过可动接触片7而流向第二固定端子6。
图7是示出闭合状态下的电流I的流动的图。如图7所示,电流I从第一外部连接部24通过第一延伸部23、第一中间部22、第一触点支承部21、第一固定触点11和第一可动触点13并流向可动接触片7。电流I从可动接触片7通过第二可动触点14、第二固定触点12、第二触点支承部31、第二中间部32和第二延伸部33并流向第二外部连接部34。
在本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中,第一延伸部23在从第一可动触点13朝向第二可动触点14的第一方向X1上延伸,被连接于第一延伸部23的第一外部连接部24从壳体2向第一方向X1突出。电流I向与可动接触片7相反的方向流向第一延伸部23。因此,在第一固定端子5处,能够确保电流I向与可动接触片7相反的方向流动的区间较大。由此,能够增大作用于可动接触片7的电磁斥力。
此外,第二延伸部33在从第二可动触点14朝向第一可动触点13的第二方向X2上延伸,被连接于第二延伸部33的第二外部连接部34从壳体2向第二方向X2突出。电流I向与可动接触片7相反的方向流向第二延伸部33。因此,在第二固定端子6处,能够确保电流I向与可动接触片7相反的方向流动的区间较大。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大作用于可动接触片7的电磁斥力。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继电器中,由于电流向与可动接触片7相反的方向流向第一延伸部23和第二延伸部33,从而能够使作用于可动接触片7的电磁斥力增大。由此,能够提高第一可动触点13与第一固定触点11之间的接触压和第二可动触点14与第二固定触点12之间的接触压。
由于能够利用第一延伸部23和第二延伸部33使电磁斥力充分地增大,因此,即使扩大第一母线29和第二母线39与可动接触片之间的空间,也能够确保触点间的充分的接触压。因此,容易确保用于在切断负荷时电弧延伸的空间。
此外,第一外部连接部24从壳体2向第一方向X1突出,第二外部连接部34从壳体2向第二方向X2突出。因此,第一外部连接部24和第二外部连接部34从壳体2向彼此相反的方向突出。因此,与第一外部连接部24和第二外部连接部34向相同方向突出的情况相比,第一外部连接部24和第二外部连接部34与外部电路的连接容易。
从可动接触片7的移动方向Z1、Z2观察,第一延伸部23的至少一部分与可动接触片7重叠。此外,从可动接触片7的移动方向Z1、Z2观察,第二延伸部33的至少一部分与可动接触片7重叠。因此,能够使作用于可动接触片7的电磁斥力进一步增大。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可动触点13与第一固定触点11之间的接触压和第二可动触点14与第二固定触点12之间的接触压。
第一延伸部23与第二延伸部33关于在可动接触片7的移动方向Z1、Z2上延伸的可动接触片7的中心线C1对称地配置。因此,能够使第一延伸部23产生的电磁斥力与第二延伸部33产生的电磁斥力均等地作用于可动接触片7。由此,能够提高触点间的接触稳定性。
第一外部连接部24与第二外部连接部34共面配置。因此,第一外部连接部24和第二外部连接部34与外部电路的连接更容易。例如,能够将第一外部连接部24和第二外部连接部34容易地连接于外部电路的共用的基板上。
第一延伸部23和第二延伸部33被嵌入到壳体2中。因此,第一延伸部23和第二延伸部33的保护容易。此外,在第一延伸部23与第二延伸部33之间配置有由绝缘性树脂形成的壳体2的一部分。因此,即使第一延伸部23与第二延伸部33接近地配置,也能够提高第一延伸部23与第二延伸部33之间的绝缘性。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也可以变更驱动装置4的结构。也可以变更线圈41、卷线筒42、铁芯43、复位弹簧44或磁轭45的形状或配置。
也可以变更第一固定端子5、第二固定端子6、可动接触片7的形状或配置。例如,第一固定端子5与第二固定端子6的配置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彼此替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驱动装置4将驱动轴15拉入到线圈41侧,从而可动接触片7向接触方向Z1移动。此外,通过驱动装置4将驱动轴15从线圈41侧推出,从而可动接触片7向离开方向Z2移动。但是,也可以是,通过驱动装置4将驱动轴15拉入到线圈41侧,从而可动接触片7向离开方向Z2移动。也可以是,通过驱动装置4将驱动轴15从线圈41侧推出,从而可动接触片7向接触方向Z1移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部23和第二延伸部33关于可动接触片7的中心线C1对称地配置。但是,也可以变更第一延伸部23和第二延伸部33的配置。
图8是第一变形例的继电器1的剖视图。如图8所示,第一延伸部23和第二延伸部33也可以关于可动接触片7的中心线C1非对称地配置。此外,也可以是,从可动接触片7的移动方向Z1、Z2观察,第一延伸部23和第二延伸部33中仅第一延伸部23与可动接触片7重叠,第二延伸部33配置在不与可动接触片7重叠的位置。也可以是,从可动接触片7的移动方向Z1、Z2观察,整个第一延伸部23与可动接触片7重叠。
也可以变更壳体2的形状或配置。图9是第二变形例的继电器1的侧视图。如
图9所示,壳体2也可以包括间隔部48。间隔部48被配置在第一中间部22与第二外部连接部34之间。间隔部48由绝缘材料形成。具体而言,间隔部48包括隔壁48a和支承部48b。隔壁48a被配置在第一中间部22与第二外部连接部34之间。支承部48b与第一中间部22对置地配置,对第一中间部22进行支承。
在该情况下,即使第一中间部22与第二外部连接部34接近地配置,也能够利用间隔部48提高第一中间部22与第二外部连接部34之间的绝缘性。此外,间隔部48能够兼用作第一中间部22与第二外部连接部34之间的绝缘结构和第一中间部22的保持结构。
另外,在间隔部48中,也可以仅设置隔壁48a,省略支承部48b。也可以与间隔部48同样地,在第二中间部32与第一外部连接部24之间也设置间隔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部23和第二延伸部33被嵌入在壳体2的盖部2b中。但是,第一延伸部23和第二延伸部33也可以被嵌入在壳体2的其它部分中。或者,第一延伸部23和第二延伸部33也可以被配置在壳体2的外部。
图10A是第三变形例的继电器1的俯视图。图10B是第三变形例的继电器1的主视图。图11是第三变形例的继电器1的侧视图。也可以如图10A、图10B和图11所示,第一延伸部23和第二延伸部33在壳体2的外部沿着壳体2的外表面配置。
此外,壳体2也可以包括突出部49。突出部49由绝缘材料形成。突出部49被配置在第一延伸部23与第二延伸部33之间,并从外表面突出。突出部49沿着第一延伸部23和第二延伸部33延伸。即使第一延伸部23与第二延伸部33接近地配置,也能够通过突出部49提高第一延伸部23与第二延伸部33的绝缘性。
图12是第四变形例的继电器1的剖视图。如图12所示,第一延伸部23和第二延伸部33也可以被配置在壳体2内的容纳空间中。也可以是,第一固定端子5中的第一外部连接部24和第一中间部22以外的部分被配置在壳体2内的容纳空间中。第一外部连接部24和第一中间部22也可以被配置在壳体2的外部。也可以是,第二固定端子6中的第二外部连接部34和第二中间部32以外的部分被配置在壳体2内的容纳空间中。第二外部连接部34和第二中间部32也可以被配置在壳体2的外部。
或者,也可以是,第一固定端子5中仅第一外部连接部24被配置在壳体2的外部,第一外部连接部24以外的部分被配置在壳体2内的容纳空间中。也可以是,第二固定端子6中仅第二外部连接部34被配置在壳体2的外部,第二外部连接部34以外的部分被配置在壳体2内的容纳空间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朝向将可动触点按压于固定触点的方向的电磁斥力增大,从而能够抑制触点间的接触压降低。

Claims (10)

1.一种继电器,该继电器具备:
壳体;
第一固定端子,其包括第一固定触点;
第二固定端子,其包括第二固定触点;和
可动接触片,其包括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对置地配置的第一可动触点和与所述第二固定触点对置地配置的第二可动触点,该可动接触片被配置在所述壳体内,并被配置成能够在所述第一可动触点和所述第二可动触点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和所述第二固定触点接触的接触方向以及离开的离开方向上移动,
所述第一固定端子包括:
第一触点支承部,其对所述第一固定触点进行支承;
第一延伸部,其在从所述第一可动触点朝向所述第二可动触点的第一方向上延伸;和
第一外部连接部,其被连接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从所述壳体向所述第一方向突出,
所述第二固定端子包括:
第二触点支承部,其对所述第二固定触点进行支承;
第二延伸部,其在从所述第二可动触点朝向所述第一可动触点的第二方向上延伸;和
第二外部连接部,其被连接于所述第二延伸部,从所述壳体向所述第二方向突出,
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移动方向观察,所述第一延伸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可动接触片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中,
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移动方向观察,所述第二延伸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可动接触片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继电器,其中,
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关于在所述可动接触片的移动方向上延伸的所述可动接触片的中心线对称地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继电器,其中,
所述第一外部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外部连接部共面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继电器,其中,
所述第一固定端子包括中间部,所述中间部具有从所述第一触点支承部朝向所述第一延伸部折返的形状,
所述壳体包括间隔部,所述间隔部被配置在所述中间部与所述第二外部连接部之间,
所述间隔部由绝缘材料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其中,
所述间隔部包括:
隔壁,其被配置在所述中间部与所述第二外部连接部之间;和
支承部,其与所述中间部对置地配置,对所述中间部进行支承。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继电器,其中,
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在所述壳体的外部沿着所述壳体的外表面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其中,
所述壳体包括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被配置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并从所述外表面突出,
所述突出部由绝缘材料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继电器,其中,
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被嵌入到所述壳体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继电器,其中,
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被配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收纳空间中。
CN201910110089.XA 2018-03-30 2019-02-11 继电器 Active CN1103231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8869 2018-03-30
JP2018068869A JP6822436B2 (ja) 2018-03-30 2018-03-30 リレ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23105A true CN110323105A (zh) 2019-10-11
CN110323105B CN110323105B (zh) 2021-06-04

Family

ID=67909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10089.XA Active CN110323105B (zh) 2018-03-30 2019-02-11 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64503B2 (zh)
JP (1) JP6822436B2 (zh)
CN (1) CN110323105B (zh)
DE (1) DE10201910332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28294B2 (ja) * 2016-07-29 2021-02-1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668997B2 (ja) * 2016-07-29 2020-03-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2019036434A (ja) * 2017-08-10 2019-03-0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続ユニット
JP6897461B2 (ja) * 2017-09-27 2021-06-3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続ユニット
JP2019083174A (ja) * 2017-10-31 2019-05-3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919504B2 (ja) * 2017-10-31 2021-08-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801629B2 (ja) * 2017-10-31 2020-12-1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1623421S (zh) * 2018-05-18 2020-01-27
JP7423944B2 (ja) * 2019-09-13 2024-01-3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7351157B2 (ja) * 2019-09-18 2023-09-2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JP7451910B2 (ja) * 2019-09-18 2024-03-1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JP7280848B2 (ja) * 2020-03-18 2023-05-24 ボーンズ株式会社 ブレーカー、安全回路及び2次電池パック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67301A (en) * 1982-08-27 1984-08-21 Essex Group, Inc. Electric switch having enhanced fault current capability
JPS6419634A (en) * 1987-07-14 1989-01-23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Sealed contact device
CN2485779Y (zh) * 2001-06-29 2002-04-10 贵州天义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磁保持接触器
CN201000865Y (zh) * 2007-01-15 2008-01-02 陈守约 直流接触器
CN101901723A (zh) * 2008-12-10 2010-12-01 通用电气公司 用于电接触器的电磁体
CN102891039A (zh) * 2011-07-18 2013-01-23 安电株式会社 继电器
US20130021121A1 (en) * 2011-07-18 2013-01-24 Anden Co., Ltd. Relay
CN103201814A (zh) * 2010-11-01 2013-07-10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继电器
CN103548110A (zh) * 2011-05-19 2014-01-29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电磁接触器
CN105247643A (zh) * 2013-05-24 2016-01-13 泰科电子奥地利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增强洛伦兹力偏压的电气开关设备
CN106575589A (zh) * 2014-09-25 2017-04-19 安电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03403B2 (en) * 2009-08-27 2012-06-19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switching devices having moveable terminals
JP5134657B2 (ja) * 2010-07-27 2013-01-30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接点機構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GB2511569B (en) * 2013-03-08 2015-05-06 Christopher John Stanton Improved switch and associated methods
US20190148095A1 (en) * 2016-04-22 2019-05-16 Omron Corporation Contact switching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ing same
JP6779100B2 (ja) 2016-11-02 2020-11-0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67301A (en) * 1982-08-27 1984-08-21 Essex Group, Inc. Electric switch having enhanced fault current capability
JPS6419634A (en) * 1987-07-14 1989-01-23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Sealed contact device
CN2485779Y (zh) * 2001-06-29 2002-04-10 贵州天义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磁保持接触器
CN201000865Y (zh) * 2007-01-15 2008-01-02 陈守约 直流接触器
CN101901723A (zh) * 2008-12-10 2010-12-01 通用电气公司 用于电接触器的电磁体
CN103201814A (zh) * 2010-11-01 2013-07-10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继电器
CN103548110A (zh) * 2011-05-19 2014-01-29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电磁接触器
CN102891039A (zh) * 2011-07-18 2013-01-23 安电株式会社 继电器
US20130021121A1 (en) * 2011-07-18 2013-01-24 Anden Co., Ltd. Relay
CN105247643A (zh) * 2013-05-24 2016-01-13 泰科电子奥地利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增强洛伦兹力偏压的电气开关设备
CN106575589A (zh) * 2014-09-25 2017-04-19 安电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964503B2 (en) 2021-03-30
JP2019179690A (ja) 2019-10-17
US20190304729A1 (en) 2019-10-03
DE102019103320A1 (de) 2019-10-02
CN110323105B (zh) 2021-06-04
JP6822436B2 (ja) 2021-0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23105A (zh) 继电器
JP5585550B2 (ja) 継電器
US10714289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10323104A (zh) 继电器
JP5838920B2 (ja) 継電器
US8339222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EP2899731B1 (en) Relay
US10720294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3896548B2 (ja) 電磁継電器
JP5120162B2 (ja) 電磁継電器
CN115083837A (zh) 电磁继电器
US8026782B2 (en) Magnet system for an electrical actuator
JP5549642B2 (ja) 継電器
JP3935895B2 (ja) 電磁継電器
CN115836375A (zh) 电磁继电器
US11615931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and electromagnetic device
CN110323101B (zh) 继电器
CN104508779B (zh) 开闭器
JP2014102945A (ja) 電磁継電器
US10490364B2 (en) Spring member for an electrical switching element
EP3078043B1 (en) Contact arrangement for high power relay
JP7435352B2 (ja) 電磁継電器
JP6994672B2 (ja) 電磁リレー
CN109716471A (zh) 具有电磁式接触负载支持的低压开关设备
CN115803840A (zh) 电磁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