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88494A - 动力传递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动力传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88494A
CN110088494A CN201780077330.2A CN201780077330A CN110088494A CN 110088494 A CN110088494 A CN 110088494A CN 201780077330 A CN201780077330 A CN 201780077330A CN 110088494 A CN110088494 A CN 1100884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ubbing surface
armature
rotor
groove portion
power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733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田有刚
岸渊昭
中川纯一
高崎俊伸
友川耕造
川上聪
栉田阳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0884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884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7/00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 F16D27/10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with an electromagnet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i.e. without collecting rings
    • F16D27/108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with an electromagnet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i.e. without collecting rings with axially 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 F16D27/112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with an electromagnet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i.e. without collecting rings with axially 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with flat friction surfaces, e.g. disc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04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 B60H1/3222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ressor driving arrangements, e.g. clutches, transmissions or multiple driv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7/00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 F16D27/14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动力传递装置(10)具备当向电磁铁(12)通电时通过电磁铁的电磁吸引力与转子(11)连结,并且当未向电磁铁的通电时从转子离开的圆环状的电枢(14)。在电枢形成有当向电磁铁通电时与形成在转子的转子侧摩擦面(110)抵接的电枢侧摩擦面(140)。在电枢侧摩擦面形成有从内周侧向外周侧呈狭缝状延伸的槽部(147、147A、147B、147C)。而且,在槽部配置有由与构成电枢侧摩擦面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构成的异种件(17、18)。

Description

动力传递装置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以2016年12月1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244648号为基础,其公开内容在本申请中被援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从驱动源输出的旋转驱动力向驱动对象装置传递的动力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动力传递装置,该动力传递装置具备通过从驱动源输出的旋转驱动力进行旋转的转子、与该转子相向配置并由与转子相同的磁性材料构成的电枢以及通过通电将电枢的摩擦面吸附到转子的摩擦面的电磁铁。
在这种动力传递装置中提出了以下结构:为了抑制转子与电枢的滑动,在转子的摩擦面及电枢的摩擦面这双方设置圆形的槽,在该槽配置摩擦材料(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09-0059817号公报
可是,在专利文献1中,仅公开了将摩擦材料压入摩擦面进行烧成的技术,没有对转子的摩擦面与电枢的摩擦面的粘合做任何研究。
当转子的摩擦面与电枢的摩擦面产生粘合时,会产生无法将电枢从转子恰当分开等不良情况,因此不佳。另外,粘合现象是由同种磁性材料构成的转子的摩擦面与电枢的摩擦面的接触部的一部分熔融的现象(所谓,同质合金现象)。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人们的调查研究判明,转子的摩擦面与电枢的摩擦面的粘合尤其容易发生在摩擦面彼此在周向上连续接触的部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对转子的摩擦面与电枢的摩擦面的粘合加以抑制的动力传递装置。
本发明以将从驱动源输出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驱动对象装置的动力传递装置为对象。
根据本发明的1个观点,动力传递装置具备通电时产生电磁吸引力的电磁铁和通过旋转驱动力进行旋转的转子。动力传递装置具备圆环状的电枢,当向电磁铁通电时,该电枢通过电磁吸引力与转子连结,而且在未向电磁铁通电时,该电枢从转子离开。
在转子形成有当向电磁铁通电时与电枢抵接的转子侧摩擦面。在电枢形成有当向电磁铁通电时与转子侧摩擦面抵接的电枢侧摩擦面。
转子侧摩擦面及电枢侧摩擦面由同种磁性材料构成。在转子侧摩擦面及电枢侧摩擦面中的至少一方的摩擦面形成从内周侧向外周侧呈狭缝状延伸的至少一个槽部。而且,在槽部配置有由与构成转子侧摩擦面及电枢侧摩擦面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构成的异种件。
在这样的结构中,由同种磁性材料构成的转子侧摩擦面与电枢侧摩擦面的周向上的接触被配置在槽部的异种件中断,该槽部从摩擦面的内周侧向外周侧延伸。因此,本结构可以抑制转子侧摩擦面与电枢侧摩擦面的粘合。其结果是,可以抑制由于转子的摩擦面与电枢的摩擦面的粘合所产生的各种不良情况。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另外的观点,在动力传递装置中,在转子侧摩擦面和电枢侧摩擦面中的至少一方的摩擦面上,槽部从位于该至少一方的摩擦面的内周侧的端部的内周侧端部向外周侧呈狭缝状延伸。
这样,成为在摩擦面中易产生粘合的区域、即在从摩擦面上的内周侧的端部到外周侧形成槽部,在该槽部配置异种材料的结构,从而可以充分抑制转子侧摩擦面与电枢侧摩擦面的粘合。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冷冻循环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及压缩机的示意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子的示意的主视图。
图4是图3的IV-IV剖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从动侧旋转体的示意的主视图。
图6是图5的VI-VI剖视图。
图7是图5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用来说明传递从发动机输出的旋转驱动力时转子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电枢的要部的剖视图。
图10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电枢的要部的剖视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枢的示意的主视图。
图12是图11的XII局部放大图。
图13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转子的示意的主视图。
图14是图13的XIV-XIV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对于与在先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事项相同或均等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有时省略其说明。而且,在实施方式中,在仅对构成要素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对于构成要素的其它的部分,可以应用在在先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构成要素。以下的实施方式,只要在不特别对组合产生障碍的范围,即使在不特别明确表示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各实施方式彼此部分地进行组合。
(第一实施方式)
对于本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8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图1所示的蒸汽压缩式的冷冻循环1的压缩机2应用了动力传递装置10的例子进行说明。
冷冻循环1作为在进行车室内的空气调节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对向车室内吹送的空气的温度进行调整的装置发挥作用。冷冻循环1由闭合回路构成,该闭合回路是将制冷剂压缩后排出的压缩机2、使从压缩机2排出的制冷剂散热的散热器3、将从散热器3流出的制冷剂减压的膨胀阀4和使由膨胀阀4减压了的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5呈环状连接而成的。
经由动力传递装置10从发动机6输出的旋转驱动力经由V型带7及动力传递装置10传递到压缩机2。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动机6构成输出旋转驱动力的驱动源,压缩机2构成驱动对象装置。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6上,为了降低燃料消耗量,搭载了能够辅助发动机6的输出的带有马达功能的发电机ISG。带有马达功能的发电机ISG是合并了作为使发动机6启动的启动装置的功能及作为发电机的功能的装置。带有马达功能的发电机ISG经由V型带7与发动机6的旋转输出部6a连接。
作为压缩机2,例如,可以采用斜板式可变容量型的压缩机。另外,作为压缩机2,只要是将冷冻循环1的制冷剂压缩后排出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其它的形式的可变容量型的压缩机、涡旋型、叶片型等的固定容量型的压缩机。
在此,图2是示意地图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0及压缩机2这双方的示意图。在图2中,为了对动力传递装置10的内部结构进行图示而对动力传递装置10以单侧剖视图进行表示。图2所示的DRax表示沿压缩机2的轴20的轴心CL延伸的轴20的轴向。而且,图2所示的DRr表示与轴向DRax正交的轴20的径向。另外,这些在图2以外的附图中也一样。
图2所示的压缩机2的轴20的一端侧在构成压缩机2的外壳的壳体21的外侧露出。而且,动力传递装置10被安装在轴20上的在壳体21的外侧露出的部位。在轴20安装有未图示的唇边式密封等密封部件,以使壳体21的内部的制冷剂不从轴20与壳体21的间隙泄露。密封部件的材料、形状等被最适当化以在轴20与壳体之间取得高的密封性。
接着,动力传递装置10是将从作为车辆行驶用的驱动源的发动机6输出的旋转驱动力向作为驱动对象装置的压缩机2断续地传递的装置。如图1所示,动力传递装置10经由V型带7与发动机6的旋转输出部6a连接。
如图2所示,动力传递装置10具有转子11、通过与转子11连结而与轴20一起旋转的从动侧旋转体13以及产生将从动侧旋转体13与转子11连结的电磁吸引力的电磁铁12。
转子11构成通过从发动机6输出的旋转驱动力进行旋转的驱动侧旋转体。如图3、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转子11具有外侧圆筒部111、内侧圆筒部112及端面部113。
外侧圆筒部111被构成为圆筒形状,与轴20同轴地配置。内侧圆筒部112被构成为圆筒形状,配置在外侧圆筒部111的内周侧,而且与轴20同轴地配置。
端面部113是将外侧圆筒部111与内侧圆筒部112的轴向DRax的一端侧彼此连结的连结部。端面部113被构成为圆盘形状。即,端面部113沿轴20的径向DRr扩展,而且在其中央部形成有贯通表里的圆形的贯通孔。
本实施方式的转子11在轴20的轴向DRax上的截面为C字形。而且,在外侧圆筒部111与内侧圆筒部112之间形成有以端面部113为底面部的圆环状的空间。
形成在外侧圆筒部111与内侧圆筒部112之间的空间与轴20在同轴上。如图2所示,在形成于外侧圆筒部111与内侧圆筒部112之间的空间配置有电磁铁12。
电磁铁12具有定子121及配置在定子121的内部的线圈122等。定子121由铁等强磁性材料形成为环状。线圈122在被环氧树脂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模塑了的状态下固定在定子121。另外,通过从未图示的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电压进行向电磁铁12的通电。
本实施方式的转子11的外侧圆筒部111、内侧圆筒部112及端面部113由金属制的强磁性材料(例如,钢铁材料)一体地形成。外侧圆筒部111、内侧圆筒部112及端面部113构成通过向电磁铁12通电而产生的磁路的一部分。
如图2、图4所示,在外侧圆筒部111的外周侧形成有V型槽部114,该V型槽部114形成有多个V字形的槽。传递从发动机6输出的旋转驱动力的V型带7挂在V型槽部114。另外,V型槽部114也可以不由金属制的强磁性材料形成,而是由树脂等形成。
如图2所示,球轴承19的外周侧固定在内侧圆筒部112的内周侧。而且,从构成压缩机2的外壳的壳体21向动力传递装置10侧突出的圆筒状的毂部22固定在球轴承19的内周侧。由此,转子11相对于压缩机2的壳体21旋转自如地固定。另外,毂部22将轴20上的露出到壳体的外侧的根部覆盖。
而且,端面部113上的轴向DRax的一端侧的外侧面,构成当转子11与后述的从动侧旋转体13的电枢14连结时与电枢14抵接的转子侧摩擦面110。
在转子侧摩擦面110,如图4所示,在径向DRr的中间部分的内侧及外侧形成有隔断磁力用的狭缝孔部115。此狭缝孔部115的形状为沿转子11的圆周方向延伸的圆弧状,在转子侧摩擦面110形成多个。在转子侧摩擦面110,通过狭缝孔部115将径向DRr上的磁通流隔断。
接着,如图5、图6所示,从动侧旋转体13构成为包含电枢14、衬套15、板簧16。电枢14是沿径向DRr扩展,而且在其中央部形成有贯通表里的贯通孔的圆环状的板部件。
电枢14由与转子11同种的强磁性材料(例如,钢铁材料)形成。电枢14与转子11一起构成当向电磁铁12通电时产生的磁路的一部分。
电枢14隔开规定的微小间隙(例如,0.5mm左右)与转子侧摩擦面110相向配置。电枢14中的与转子侧摩擦面110相向的平坦部,形成当转子11与电枢14连结时与转子侧摩擦面110抵接的电枢侧摩擦面140。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枢14上,在径向DRr的中间部分形成有磁力隔断用的狭缝孔部141。此狭缝孔部141的形状为沿电枢14的圆周方向延伸的圆弧状,在电枢14形成多个。在电枢侧摩擦面140上,由狭缝孔部141将径向DRr上的磁通流隔断。
电枢14被划分为位于狭缝孔部141的外周侧的外周部142和位于狭缝孔部141的内周侧的内周部143。电枢14的外周部142通过铆钉等紧固部件144与板簧16的外周侧连结。
在此,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枢侧摩擦面140形成以轴20的轴心CL为中心从内周侧向外周侧呈狭缝状延伸的多个槽部147。多个槽部147在电枢侧摩擦面140的周向上按等间隔排列地形成放射状。
本实施方式的电枢侧摩擦面140通过槽部147将周向上的与转子侧摩擦面110的接触切断。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枢侧摩擦面140形成有12个槽部147。另外,电枢14只要在电枢侧摩擦面140形成至少1个槽部147即可。
本实施方式的槽部147从作为电枢侧摩擦面140的内周侧的端部的内周侧端部145延伸到作为电枢侧摩擦面140的外周侧的端部的外周侧端部146的跟前。即,槽部147的作为其外侧的端部的槽外端部148在电枢侧摩擦面140上位于外周侧端部146的内侧。
本实施方式的槽部147的槽外端部148在电枢侧摩擦面140中位于相比于靠近内周侧端部145更靠近外周侧端部146的位置。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槽部147的槽外端部148位于狭缝孔部141的径向DRr的外侧。
本实施方式的槽部147沿轴20的径向DRr呈直线状延伸。另外,也可以为,槽部147的一部分或整体沿与轴20的径向DRr交叉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或槽部147的一部分或整体成为弯曲的形状。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槽部147的槽宽Gw及槽深度Gd大致固定。进而,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槽部147,如图7所示,槽部147的截面形状成为矩形。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枢侧摩擦面140中,在槽部147的内部配置有由与构成电枢侧摩擦面140磁性材料不同的材料构成的异种件17。另外,为了方便说明,在图7中对异种件17赋予点状花纹的影线。
为了增加电枢14与转子11之间的摩擦系数,本实施方式的异种件17由摩擦系数大于各摩擦面110、140的摩擦材料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异种件17采用由非磁性材料形成的摩擦材料。具体来说,作为摩擦材料,可以采用由树脂将氧化铝加固的构件、铝合金等金属粉末的烧结体等。
接着,衬套15构成经板簧16等将电枢14与压缩机2的轴20连结的连结部件。衬套15由铁类的金属材料形成。如图2、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衬套15具有圆筒形状的筒状部151及连结用法兰部152。
筒状部151相对于轴20配置在同轴上。在筒状部151上形成有能够***轴20的一端侧的***孔。此***孔由沿轴20的轴向DRax延伸的贯通孔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衬套15及轴20在轴向DRax的一端侧被***筒状部151的***孔的状态下通过螺钉等紧固技术进行连结。
从轴向DRax的一端侧向径向DRr的外侧扩展的连结用法兰部152与筒状部151形成为一体。连结用法兰部152被构成为向径向DRr扩展的圆盘形状。连结用法兰部152通过未图示的铆钉等紧固部件与后述的板簧16的内周侧连接。
板簧16是对电枢14向从转子11离开的方向作用作用力的部件。在动力传递装置10中,当电磁铁12为非通电状态,未产生电磁吸引力时,通过板簧16的作用力在电枢侧摩擦面140与转子侧摩擦面110之间产生间隙。板簧16由铁类的金属材料形成的圆形的板状部件构成。
而且,尽管未图示,但是在板簧16与电枢14之间夹着板状的弹性部件。板簧16及电枢14在夹着弹性部件的状态下通过紧固部件144连结成一体。弹性部件具有在板簧16与电枢14之间传递转矩的功能,并且发挥振动抑制的作用。弹性部件例如由橡胶类的弹性材料形成。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工作进行说明。动力传递装置10在电磁铁12非通电状态的情况下,不产生电磁铁12的电磁吸引力。因此,电枢14被保持在通过板簧16的作用力从转子11的端面部113离开规定间隔的位置。
由此,来自发动机6的旋转驱动力仅经由V型带7传递到转子11,而不会被传递到电枢14及衬套15,仅转子11在球轴承19上空转。其结果是,作为驱动对象装置的压缩机2成为停止了的状态。
另一方面,动力传递装置10,在电磁铁12通电状态的情况下,产生电磁铁12的电磁吸引力。电枢14通过电磁铁12的电磁吸引力克服板簧16的作用力被朝转子11的端面部113侧吸引,吸附到转子11。
此时,只要压缩机2中未出现轴20锁死等异常,转子11的旋转就会经由电枢14及板簧16被传递到衬套15,从而使衬套15旋转。而且,衬套15的旋转被传递到压缩机2的轴20,从而使压缩机2工作。即,从发动机6输出的旋转驱动力经由动力传递装置10被传递到压缩机2,从而使压缩机2工作。
与此相对,例如,在压缩机2的轴20锁死的情况下,与轴20连结的衬套15不能旋转,因此仅转子11旋转。
此时,通过转子11与电枢14之间的摩擦热,有时会在由同种磁性材料构成的转子侧摩擦面110与电枢侧摩擦面140产生粘合。当转子侧摩擦面110与电枢侧摩擦面140产生粘合时,电枢14容易粘在转子11上,产生无法将电枢14从转子11分离等不良情况。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人们的调查研究判明了存在以下倾向:在将动力传递装置10应用于搭载了带有马达功能的发电机ISG的发动机6时,特别容易产生转子侧摩擦面110与电枢侧摩擦面140的粘合。
根据这样的倾向,本发明的发明人们对动力传递装置10上的转子侧摩擦面110与电枢侧摩擦面140的粘合的产生要因进行了仔细研究。结果判明以下情况成为1个要因:如图8所示,当对转子11作用过大的压缩载荷时,转子11的内周侧向电枢14鼓出,各摩擦面110、140的面压局部变高。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人们的调查研究判明,转子侧摩擦面110与电枢侧摩擦面140的粘合尤其容易在各摩擦面110、140彼此在其周向上连续接触的部位产生。
考虑到这些,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枢侧摩擦面140设置从内周侧向外周侧延伸的狭缝状的槽部147,而且在该槽部147配置异种件17。
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0中,同种磁性材料构成的转子侧摩擦面110与电枢侧摩擦面140沿周向的接触被配置在槽部147的异种件17中断。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0中,可以抑制转子侧摩擦面110与电枢侧摩擦面140的粘合。
在以上说明了的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0中,在形成于电枢侧摩擦面140的狭缝状的槽部147配置异种件17,由此可以抑制由于转子侧摩擦面110与电枢侧摩擦面140的粘合所产生的各种不良情况。
尤其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将异种件17配置在槽部147的结构,由此异种件的磨耗粉末就容易夹在转子侧摩擦面110与电枢侧摩擦面140之间。由此,转子侧摩擦面110与电枢侧摩擦面140直接接触的区域变小,因此,可以充分抑制转子侧摩擦面110与电枢侧摩擦面140的粘合。
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0成为转子侧摩擦面110与电枢侧摩擦面140难以产生粘合的构造。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0适合于搭载了转子侧摩擦面110与电枢侧摩擦面140特别容易产生粘合的带有马达功能的发电机ISG的发动机6。
本实施方式的槽部147从电枢侧摩擦面140的内周侧端部145向外周侧延伸。这样,成为在电枢侧摩擦面140上的容易产生粘合的区域形成槽部147,在该槽部147配置异种件17的结构,由此可以充分抑制转子侧摩擦面110与电枢侧摩擦面140的粘合。
那么,由于电枢侧摩擦面140上的外周侧端部146侧的区域的周速度比内周侧端部145侧的区域的周速度快,因此电枢侧摩擦面140上的外周侧端部146侧的区域为难以因转子侧摩擦面110与电枢侧摩擦面140的粘合而粘上的区域。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槽部147从电枢侧摩擦面140的内周侧端部145延伸到外周侧端部146的跟前。即,本实施方式的槽部147形成在从作为电枢侧摩擦面140上容易产生粘合的区域的内周侧端部145到外周侧端部146的跟前为止的区域。
在这样的结构中,与槽部147在从电枢侧摩擦面140的内周侧端部145到外周侧端部146为止的整个区域延伸的结构相比,可以确保转子侧摩擦面110与电枢侧摩擦面140的接触面积。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摩擦系数比各摩擦面110、140大的摩擦材料构成配置在槽部147的异种件17。由此,可以对当向电磁铁12通电时转子侧摩擦面110与电枢侧摩擦面140产生滑动的情况加以抑制。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槽部147的槽外端部148位于相比于靠近电枢侧摩擦面140的内周侧端部145更靠近外周侧端部146的位置。由此,转子侧摩擦面110与电枢侧摩擦面140容易被配置在槽部147的异种件17中断,因而可以充分抑制转子侧摩擦面110与电枢侧摩擦面140的粘合。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槽部147的截面形状为矩形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槽部147例如也可以为以下的第一、第二变形例所示的截面形状。
(第一变形例)
如图9所示,电枢侧摩擦面140也可以形成有多个截面形状为圆形(即,C字形)的槽部147A。另外,图9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7对应的剖视图。
(第二变形例)
如图10所示,电枢侧摩擦面140也可以形成有截面形状呈V字形的槽部147B。另外,图10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7对应的剖视图。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1、图12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0中,形成在电枢侧摩擦面140的槽部147C的槽宽Gw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槽部147不同。
如图11、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枢侧摩擦面140形成有多个槽部147C。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在电枢侧摩擦面140的内周侧容易产生粘合,从而加大槽部147C的内侧处的槽宽Gw,而且在该槽部147C配置异种件17。另外,为了方便说明,图11对异种件17赋予点状花纹的影线。
具体来说,本实施方式的槽部147C的槽宽Gw随着从电枢侧摩擦面140上的外侧向内侧而变大。即,本实施方式的槽部147C的接近内周侧端部145的内侧的槽宽Gw_I大于接近外周侧端部146的外侧的槽宽Gw_O。
其它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0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取得由采用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所产生的效果。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147C的内侧处的槽宽Gw_I大于外侧处的槽宽Gw_O。由此,形成在电枢侧摩擦面140中的容易产生粘合的内侧的槽部147C的槽宽Gw比外侧的大,因此,可以充分抑制转子侧摩擦面110与电枢侧摩擦面140的粘合。其结果是,可以充分抑制由于转子侧摩擦面110与电枢侧摩擦面140的粘合所产生的各种不良情况。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槽部147C的电枢侧摩擦面140上的难以产生粘合的外侧的槽宽Gw比内侧的小,因此可以充分确保转子侧摩擦面110与电枢侧摩擦面140的接触面积。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3、图14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0在转子侧摩擦面110也形成有槽部118,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0在转子侧摩擦面110与电枢侧摩擦面140这双方形成有槽部118、147。另外,对于电枢侧摩擦面140,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如图13、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转子11在转子侧摩擦面110形成有以轴20的轴心CL为中心从内周侧向外周侧呈狭缝状延伸的多个槽部118。多个槽部118在转子侧摩擦面110的周向上按等间隔排列地形成放射状。
本实施方式的转子侧摩擦面110通过槽部118将周向上的与电枢侧摩擦面140的接触切断。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子侧摩擦面110形成12个槽部118。另外,转子11只要在转子侧摩擦面110形成至少1个槽部118即可。
本实施方式的槽部118从作为转子侧摩擦面110的内周侧的端部的内周侧端部116延伸到作为转子侧摩擦面110的外周侧的端部的外周侧端部117的跟前。即,槽部118的作为其外侧的端部的槽外端部119位于转子侧摩擦面110上的外周侧端部117的内周侧。
本实施方式的槽部118的槽外端部119在转子侧摩擦面110中位于相比于靠近内周侧端部116更靠近外周侧端部117的位置。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槽部118的槽外端部119位于狭缝孔部115的径向DRr的外侧。
本实施方式的槽部118沿轴20的径向DRr呈直线状延伸。另外,也可以为,槽部118的一部分或整体沿与轴20的径向DRr交叉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或槽部118的一部分或整体成为弯曲的形状。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槽部118的槽宽Gw及槽深度Gd大致固定。另外,尽管未图示,但是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槽部118,槽部118的截面形状成为矩形。
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子侧摩擦面110中,在槽部118的内部配置有异种件18,该异种件18由与构成转子侧摩擦面110的磁性材料不同的材料构成。另外,为了方便说明,在图13中对异种件18赋予点状花纹的影线。
为了增加电枢14与转子11之间的摩擦系数,本实施方式的异种件18由摩擦系数比各摩擦面110、140的摩擦系数大的摩擦材料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异种件18采用由非磁性材料形成的摩擦材料。具体来说,作为摩擦材料,可以采用由树脂将氧化铝加固的构件、铝合金等金属粉末的烧结体等。
其它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0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取得由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所得到的效果。
尤其是,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0在形成于转子侧摩擦面110及电枢侧摩擦面140双方的槽部118、147配置有异种件17、18。由此,转子侧摩擦面110与电枢侧摩擦面140在周向上的接触容易被配置在各摩擦面110、140双方的槽部118、147的异种件17、18中断。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0中,可以充分抑制转子侧摩擦面110与电枢侧摩擦面140的粘合。其结果是,可以充分抑制由于转子侧摩擦面110与电枢侧摩擦面140的粘合所产生的各种不良情况。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使形成在转子侧摩擦面110的槽部118的槽形状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形成在电枢侧摩擦面140的槽部147相同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形成在转子侧摩擦面110的槽部118的槽形状也可以与形成在电枢侧摩擦面140的槽部147的不同。
(其它的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可以如以下那样进行各种变形。
如上述各实施方式那样,最好使槽部118、147从摩擦面110、140的内周侧端部116、145延伸到外周侧端部117、146的跟前,但是不限于此。槽部118、147也可以形成为从摩擦面110、140的内周侧端部116、145延伸到外周侧端部117、146。而且,槽部118、147也可以形成为从摩擦面110、140的内周侧端部116、145的外周侧延伸到外周侧端部117、146。
如上述各实施方式那样,期望使槽部118、147的槽外端部119、148位于相比于摩擦面的内周侧端部116、145更靠近外周侧端部117、146的位置,但是不限于此。槽部118、147的槽外端部119、148也可以形成为位于相比于靠近外周侧端部117、146更靠近摩擦面的内周侧端部116、145的位置。
在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对槽部118、147的槽宽及槽深度大致固定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对于槽部118、147,例如,槽宽及槽深度的至少一方也可以在各摩擦面110、140的内侧和外侧成为不同大小。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于在电枢侧摩擦面140形成有槽部147的结构、在转子侧摩擦面110及电枢侧摩擦面140这双方形成有槽部118、147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动力传递装置10例如也可以成为仅在转子侧摩擦面110形成有槽部118的结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电枢14与衬套15经由板簧16连结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动力传递装置10,例如,也可以成为经由橡胶等弹性部件将电枢14与衬套15连结的结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10应用于搭载了带有马达功能的发电机ISG的发动机6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10也可以应用于未搭载带有马达功能的发电机ISG的发动机6。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于将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10应用于使从发动机6向压缩机2的旋转驱动力断续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10例如也可以应用于使发动机6、电动马达等驱动源与通过旋转驱动力进行工作的发电机的动力传递断续的装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明示为必须的情况以及原理上考虑明显为必须的情况等之外,当然并非必不可少。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提及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明示为必须的情况以及原理上考虑明显限定为特定的数的情况等之外,不限定于该特定的数。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当提及构成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原理上限定为特定的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之外,对其形状、位置关系等不做限定。
(总结)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全部所示的第一观点,动力传递装置的转子侧摩擦面及电枢侧摩擦面由同种磁性材料构成。在转子侧摩擦面及电枢侧摩擦面中的至少一方的摩擦面形成从内周侧向外周侧呈狭缝状延伸的至少一个槽部。而且,在槽部配置有由与构成转子侧摩擦面和电枢侧摩擦面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构成的异种件。
根据第二观点,在动力传递装置中,在转子侧摩擦面和电枢侧摩擦面中的至少一方的摩擦面上,槽部从位于内周侧的端部的内周侧端部向外周侧呈狭缝状延伸。
这样,成为在摩擦面中易产生粘合的区域即从摩擦面上的内周侧的端部到外周侧形成槽部,在该槽部配置异种材料的构成,从而可以充分抑制转子侧摩擦面与电枢侧摩擦面的粘合。
根据第三观点,动力传递装置的异种件由摩擦系数比转子侧摩擦面及电枢侧摩擦面的摩擦系数大的摩擦材料构成。由此,可以抑制当向电磁铁通电时转子侧摩擦面与电枢侧摩擦面产生滑动。
根据第四观点,在动力传递装置中,在转子侧摩擦面和电枢侧摩擦面中的至少一方的摩擦面上,槽部的位于外侧的槽外端部位于相比于靠近处于该至少一方的摩擦面的内周侧的端部的内周侧端部更靠近处于该至少一方的摩擦面的外周侧的端部的外周侧端部。
由此,容易通过配置在槽部的异种件将转子侧摩擦面与电枢侧摩擦面中断,因此可以充分抑制转子侧摩擦面与电枢侧摩擦面的粘合。
根据第五观点,动力传递装置的槽部形成在转子侧摩擦面及电枢侧摩擦面这双方。由此,转子侧摩擦面与电枢侧摩擦面在周向上的接触容易通过配置在各摩擦面双方的槽部的异种件中断,因此可以充分抑制转子侧摩擦面与电枢侧摩擦面的粘合。其结果是,可以充分抑制由于转子的摩擦面与电枢的摩擦面的粘合所产生的各种不良情况。
根据第六观点,动力传递装置应用于搭载有辅助驱动源输出的带有马达功能的发电机的车辆。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成为转子侧摩擦面与电枢侧摩擦面难以产生粘合的构造,因此适合在搭载有特别容易产生粘合的带有马达功能的发电机的车辆中应用的装置。

Claims (6)

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所述动力传递装置将从驱动源(6)输出的旋转驱动力向驱动对象装置(2)传递,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磁铁(12),所述电磁铁在通电时产生电磁吸引力;
转子(11),所述转子通过所述旋转驱动力进行旋转;以及
圆环状的电枢(14),在向所述电磁铁通电时,所述电枢通过所述电磁吸引力与所述转子连结,而且在未向所述电磁铁通电时,所述电枢从所述转子离开,
在所述转子形成有在向所述电磁铁通电时与所述电枢抵接的转子侧摩擦面(110),
在所述电枢形成有在向所述电磁铁通电时与所述转子侧摩擦面抵接的电枢侧摩擦面(140),
所述转子侧摩擦面及所述电枢侧摩擦面由同种磁性材料构成,
在所述转子侧摩擦面和所述电枢侧摩擦面中的至少一方的摩擦面形成有从内周侧向外周侧呈狭缝状延伸的至少一个槽部(118、147、147A、147B、147C),
在所述槽部配置有由与构成所述转子侧摩擦面及所述电枢侧摩擦面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构成的异种件(17、1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子侧摩擦面和所述电枢侧摩擦面中的至少一方的摩擦面上,所述槽部从位于该至少一方的摩擦面的内周侧的端部的内周侧端部(116、145)向外周侧呈狭缝状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异种件由摩擦系数比所述转子侧摩擦面及所述电枢侧摩擦面的摩擦系数大的摩擦材料构成。
4.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子侧摩擦面和所述电枢侧摩擦面中的至少一方的摩擦面上,所述槽部的位于外侧的槽外端部(119、148)位于如下的位置:相比于靠近处于该至少一方的摩擦面的内周侧的端部的内周侧端部更靠近处于该至少一方的摩擦面的外周侧的端部的外周侧端部。
5.如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部形成在所述转子侧摩擦面和所述电枢侧摩擦面这双方。
6.如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驱动源搭载有辅助所述驱动源的输出的带有马达功能的发电机(ISG)。
CN201780077330.2A 2016-12-16 2017-11-09 动力传递装置 Pending CN11008849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44648 2016-12-16
JP2016244648A JP6645415B2 (ja) 2016-12-16 2016-12-16 動力伝達装置
PCT/JP2017/040493 WO2018110168A1 (ja) 2016-12-16 2017-11-09 動力伝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88494A true CN110088494A (zh) 2019-08-02

Family

ID=62558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7330.2A Pending CN110088494A (zh) 2016-12-16 2017-11-09 动力传递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264759A1 (zh)
JP (1) JP6645415B2 (zh)
CN (1) CN110088494A (zh)
DE (1) DE112017006321T5 (zh)
WO (1) WO20181101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45414B2 (ja) 2016-12-16 2020-02-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動力伝達装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36368A (en) * 1990-12-11 1991-07-30 Shinko Denki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device
US5138293A (en) * 1990-09-17 1992-08-11 Ogura Clutch, Co., Ltd. Terminal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device
JPH08219179A (ja) * 1995-02-10 1996-08-27 Nippondenso Co Ltd 電磁クラッチ
CN1180799A (zh) * 1996-10-11 1998-05-06 株式会社杰克赛尔 电磁离合器
US6209191B1 (en) * 1997-08-04 2001-04-03 Denso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ulley integrated type rotor
JP2008057681A (ja) * 2006-08-31 2008-03-13 Ntn Corp ベルト伝動装置
CN203082065U (zh) * 2013-02-03 2013-07-24 梁奉敏 动力传递用电磁离合器
CN103946574A (zh) * 2011-11-08 2014-07-23 株式会社电装 电磁离合器和用于制造该电磁离合器的方法
CN104769305A (zh) * 2012-11-08 2015-07-08 株式会社电装 电磁离合器、电磁离合器的控制装置以及电磁离合器的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14241A (ja) * 1994-10-14 1996-05-07 Nippondenso Co Ltd 電磁クラッチ
US6578688B2 (en) * 2001-11-02 2003-06-17 North Coast Clutch Company, Inc. Spline cushion clutch driver for an electromagnetic clutch
JP6548941B2 (ja) * 2014-08-08 2019-07-24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電磁クラッチ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38293A (en) * 1990-09-17 1992-08-11 Ogura Clutch, Co., Ltd. Terminal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device
US5036368A (en) * 1990-12-11 1991-07-30 Shinko Denki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device
JPH08219179A (ja) * 1995-02-10 1996-08-27 Nippondenso Co Ltd 電磁クラッチ
CN1180799A (zh) * 1996-10-11 1998-05-06 株式会社杰克赛尔 电磁离合器
US6209191B1 (en) * 1997-08-04 2001-04-03 Denso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ulley integrated type rotor
JP2008057681A (ja) * 2006-08-31 2008-03-13 Ntn Corp ベルト伝動装置
CN103946574A (zh) * 2011-11-08 2014-07-23 株式会社电装 电磁离合器和用于制造该电磁离合器的方法
CN104769305A (zh) * 2012-11-08 2015-07-08 株式会社电装 电磁离合器、电磁离合器的控制装置以及电磁离合器的控制方法
CN203082065U (zh) * 2013-02-03 2013-07-24 梁奉敏 动力传递用电磁离合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45415B2 (ja) 2020-02-14
JP2018096524A (ja) 2018-06-21
US20190264759A1 (en) 2019-08-29
DE112017006321T5 (de) 2019-09-12
WO2018110168A1 (ja) 2018-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84881B (zh) 电磁离合机构
WO2014156062A1 (ja) クラッチ機構
CN110073123A (zh) 动力传递装置
CN110088494A (zh) 动力传递装置
WO2016103600A1 (ja) 電磁クラッチ
US11519466B2 (en) Electromagnetic clutch
JP6260423B2 (ja) クラッチ
CN212785043U (zh) 适用于汽车空调压缩机的电机总成
US9835205B2 (en) Friction clutch
JP6569600B2 (ja) クラッ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113382A (ja) 電磁クラッチ用カップリング
JPWO2005010392A1 (ja) 電磁クラッチ
JPH11325120A (ja) 電磁クラッチ
JP3729915B2 (ja) 電磁クラッチ
CN110709619B (zh) 动力传递装置
JP6477873B2 (ja) クラッチ
JP2008025598A (ja) 電磁クラッチ
JP6606972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WO2018092433A1 (ja) 軸受構造体およびその軸受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WO2019239837A1 (ja) 動力伝達装置
WO2017195501A1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2020106110A (ja) 動力伝達機構のトルクリミッタ構造および車載空調用圧縮機
JPH0742765A (ja) 電磁クラッチ
JP2018080830A (ja) 気体圧縮機の電磁クラッチに対する制御装置
JP2018132105A (ja) 動力伝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802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