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90634B - 空调单元 - Google Patents

空调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90634B
CN109890634B CN201780066047.XA CN201780066047A CN109890634B CN 109890634 B CN109890634 B CN 109890634B CN 201780066047 A CN201780066047 A CN 201780066047A CN 109890634 B CN109890634 B CN 1098906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nditioning
air
intermediate space
conditioning unit
cla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6604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90634A (zh
Inventor
塚本大介
山田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20980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5845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25024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8019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25024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2935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8906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906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906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906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 B60H1/04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from cooling liquid of the plant
    • B60H1/08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from cooling liquid of the plant from other radiator than main radiator
    • B60H1/1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from cooling liquid of the plant from other radiator than main radiator the other radiator being situated in a duct capable of being connected to atmosphere outside vehicle
    • B60H1/1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from cooling liquid of the plant from other radiator than main radiator the other radiator being situated in a duct capable of being connected to atmosphere outside vehicle using an air blow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保护空调单元的电气部件,并且抑制为了设置空调单元所需要的设置区域的扩大。空调单元安装于形成车室(80)的一部分的规定的车辆安装部(82),配置于所述车室的内部,并且进行该车室的内部的空气调节。空调单元具备形成供向车室的内部吹出的空调空气流动的通风路(20a)的通风路形成部(20)。并且,空调单元具备形成在通风路与车辆安装部之间配置的中间空间(22a)的中间空间形成壁(22)、以及电气部件(32、36、38、142)。在中间空间内配置有电气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中间空间形成壁从通风路形成部向车辆安装部侧延伸设置,并且包围中间空间。

Description

空调单元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以在2016年10月2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6-209802号、在2016年12月2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6-250241号、在2016年12月2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6-250242号为基础,将该记载内容作为参照引用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车室的内部的空气调节的空调单元。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空调单元,以往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设置于车室内。并且,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形成供空调空气流动的空气通路以及与该空调壳体为分体的防尘罩。
该防尘罩是用于保护电机等电气部件免受车室内的砂尘的影响的罩。防尘罩相对于空调壳体配置于车辆前方侧,与空调壳体结合。并且,防尘罩在与空调壳体的外壁面之间形成防尘空间。并且,上述电气部件的一部分进入该防尘空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43386号公报
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即,空调单元)中,为了保护防尘空间内的电气部件等需要防尘罩。但是,由于防尘空间形成于防尘罩与空调壳体的外壁面之间,因此该防尘空间相对于空调壳体配置于车辆前方侧。因此,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通过设有防尘罩和防尘空间,为了设置车辆用空调装置所需要的设置区域向车辆前方侧扩大。例如,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安装于车室的地板面部,因此该地板面部上的设置区域向车辆前方侧扩大。作为发明人们详细的研究结果,发现了以上那样的内容。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点作出,其目的在于保护空调单元的电气部件,并且抑制为了设置空调单元所需要的设置区域的扩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空调单元安装于形成车室的一部分的规定的车辆安装部,该空调单元配置于车室的内部,并且进行该车室的内部的空气调节,该空调单元的特征在于,具备:
通风路形成部,该通风路形成部形成供向车室的内部吹出的空调空气流动的通风路;
中间空间形成壁,该中间空间形成壁形成中间空间,该中间空间配置在通风路与车辆安装部之间;
电气部件;以及
多个单元安装部,该多个单元安装部固定于车辆安装部,
在中间空间内配置有电气部件的至少一部分,
中间空间形成壁从通风路形成部向车辆安装部侧呈筒状地延伸设置,在该中间空间形成壁的内侧形成中间空间,并且中间空间形成壁包围中间空间,
多个单元安装部在中间空间形成壁的周向(DRr)上彼此空开间隔地排列配置,并且一体地固定于中间空间形成壁。
这样一来,能够通过中间空间形成壁保护中间空间内的电气部件。并且,由于该中间空间配置于通风路与车辆安装部之间,因此由于设有中间空间,能够扩大空调单元在车辆安装部上平面地占据的设置空间。即,与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比较,能够抑制为了设置空调单元所需要的设置区域的扩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车室内的空调单元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空调单元的概略构成的示意图,是局部剖视图示空调单元的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中从斜上侧观察空调单元的单体的立体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中从斜下侧观察空调单元的单体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空调单元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是相当于图2的图。
图6是表示参考例1的第一具体例的空调单元的车室内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参考例1的第一具体例的空调单元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8是参考例1的第一具体例的空调单元的立体图,是从斜上侧观察空调单元的图。
图9是参考例1的第一具体例的空调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参考例1的第一具体例的空调单元的立体图,是从斜下侧观察空调单元的图。
图11是图7中的XI部的放大图。
图12是图10中的温水配管和其周边部分的放大图,是表示组装托架和密封件前的状态的图。
图13是参考例1的第一具体例的托架单体的立体图,是从图10所示的上下方向的上侧观察的图。
图14是参考例1的第一具体例的下游侧壳体的主视图,是从车辆前方侧观察下游侧壳体的图。
图15是图14中的XV-XV线剖视图。
图16是参考例1的第一具体例的下游侧壳体的主视图,是从车辆后方侧观察温水配管和下游侧壳体的图。
图17是图16中的XVII部的放大图。
图18是比较例1-1的空调单元的俯视图。
图19是图18的空调单元的侧视图。
图20是表示参考例2的第一具体例的空调单元的车室内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21是表示参考例2的第一具体例的空调单元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2是参考例2的第一具体例的空调单元的立体图,是从斜上侧观察空调单元的图。
图23是参考例2的第一具体例的空调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24是参考例2的第一具体例的空调单元的立体图,是从斜下侧观察空调单元的图。
图25是图21中的XXV部的放大图。
图26是图24中的温水配管和其周边部分的放大图,是表示组装托架和密封件前的状态的图。
图27是参考例2的第一具体例的托架单体的立体图,是从图24所示的上下方向的上侧观察的图。
图28是参考例2的第一具体例的下游侧壳体的主视图,是从车辆前方侧观察下游侧壳体的图。
图29是图28中的XXIX-XXIX线剖视图。
图30是参考例2的第一具体例的下游侧壳体的主视图,是从车辆后方侧观察温水配管和下游侧壳体的图。
图31是图30中的XXXI部的放大图。
图32是比较例2-1的空调单元的俯视图。
图33是图32的空调单元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包括后述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以下的各实施方式彼此中,对于彼此相同或者等同的部分,在图中标注相同的符号。
(第一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单元10是进行车室80内的空调的车辆搭载设备。如图1和图2所示,空调单元10配置于车室80内。并且,空调单元10安装于形成车室80的一部分的规定的车辆安装部82。具体而言,该车辆安装部82是车辆84的主体所具有的内外间隔壁85的一部分。并且,该内外间隔壁85是分隔车室80的内部和车室80的外部的间隔壁。
详细地,该内外间隔壁85构成车室80的地板面。并且,在车室80内设置有多个座位861、862,空调单元10设于该多个座位861、862中的后部座位862与内外间隔壁85之间。
另外,图1的箭头A1指示相对于内外间隔壁85的车室内空间侧即车室80侧,箭头A2指示相对于内外间隔壁85的车室外空间87侧。并且,图1和图2的各箭头DR1、DR2、DR3表示搭载有空调单元10的车辆84的方向。即,图1的箭头DR1表示车辆上下方向DR1,箭头DR2表示车辆前后方向DR2,图2的箭头DR3表示车辆左右方向DR3即车辆宽度方向DR3。并且,图2中,剖视图示了空调单元10中的下侧部分。
如图2~4所示,空调单元10作为主要结构要素具备空调壳体12、送风机14、以及加热器芯16。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单元10具备制热功能但不具备制冷功能。总之,空调单元10是制热专用空调单元(总之为加热器)。
空调壳体12为空调单元10的外壳。在空调壳体12内收容有送风机14和加热器芯16。在空调壳体12具有通风路形成部20、中间空间形成壁22、吹出部24、多个单元安装部26、以及进气口罩121。例如,该通风路形成部20、中间空间形成壁22、吹出部24、多个单元安装部26、以及进气口罩121均由树脂制作。
送风机14具有离心式的送风风扇141和风扇电机142。该风扇电机142配置于送风风扇141的下侧,使送风风扇141绕着在车辆上下方向DR1上延伸的风扇轴线CLf旋转。
送风风扇141绕着该风扇轴线CLf旋转,从而从形成于空调壳体12且朝向上侧开口的进气口12a吸入空气。并且,送风风扇141向形成于空调壳体12的通风路20a吹出该吸入的空气。
在加热器芯16内流通有冷却水。加热器芯16是通过该发动机冷却水与空气的热交换来加热该空气的加热用热交换器。
空调壳体12的通风路形成部20形成供向车室80内吹出的空调空气流动的通风路20a。在该通风路20a内收容有送风风扇141和加热器芯16。
在通风路20a内,空气流动于沿着作为内外间隔壁85的一部分的车辆安装部82的一方向即送风方向DRx。本实施方式中该送风方向DRx是沿着车辆宽度方向DR3的方向。并且,通风路20a的空气流上游侧是车辆右侧,通风路20a的空气流下游侧是车辆左侧。
即,送风风扇141配置于通风路20a中的车辆右侧的一端。并且,在通风路20a内加热器芯16配置于送风风扇141的空气流下游侧即车辆左侧。
空调壳体12的吹出部24以覆盖位于通风路20a的空气流下游侧的下游端20b的方式固定于通风路形成部20。在吹出部24形成有多个贯通孔,该贯通孔设为吹出来自通风路20a的空气的吹出口24a。
因此,送风风扇141吹出的空气在通风路20a内通过加热器芯16。并且,该空气在通过加热器芯16时在加热器芯16被加热,在被加热后被从吹出口24a吹出。
空调壳体12的中间空间形成壁22形成中间空间22a,该中间空间22a配置于通风路20a与车辆安装部82之间。即,通风路形成部20配置为相对于车辆安装部82在车辆上下方向DR1上空开中间空间22a的量,与车辆安装部82分离。该中间空间22a为通过通风路形成部20与通风路20a隔开的空间。
中间空间形成壁22从通风路形成部20向车辆安装部82侧(即,下侧)延伸,包围中间空间22a。详细地,中间空间形成壁22从通风路形成部20向车辆安装部82侧呈筒状地延伸。因此,该筒状的中间空间形成壁22的轴向DRa是沿着车辆上下方向DR1的方向。并且,中间空间形成壁22在其内侧形成中间空间22a。在本实施方式的中间空间形成壁22不形成孔或者切口等,中间空间形成壁22遍及中间空间22a的整个外周地覆盖中间空间22a。
并且,中间空间形成壁22的轴向DRa上的与中间空间22a的通风路20a侧相反的一侧被车辆安装部82堵塞。即,中间空间22a的下侧被车辆安装部82堵塞。详细地,车辆安装部82具有被贯通间隔壁821,该被贯通间隔壁821面向中间空间22a,并且覆盖该中间空间22a中的与通风路20a侧相反的一侧。
并且,通风路形成部20具有第一形成部201和第二形成部202,通过使第一形成部201与第二形成部202彼此接合而构成。该第一形成部201与第二形成部202的接合是例如螺丝等。
该第一形成部201和第二形成部202和分别具有凹形,以该凹形彼此面对的方式接合。由此,在通风路形成部20内形成有通风路20a。
通风路形成部20中的第二形成部202在中间空间形成壁22的轴向DRa上位于中间空间形成壁22与第一形成部201之间。即,通风路形成部20的第一形成部201配置于第二形成部202的上侧。
并且,上述的进气口12a形成于空调壳体12中的通风路形成部20的第一形成部201。并且,空调壳体12的进气口罩121在与第一形成部201之间形成作为被向进气口12a吸入的空气的通路的间隙,并以覆盖该进气口12a的方式固定于第一形成部201。另外,在图3图示了进气口罩121,但是在图2中省略了进气口罩121的图示。
如上所述,中间空间形成壁22从通风路形成部20延伸,但是详细而言,该中间空间形成壁22从通风路形成部20的第二形成部202延伸。并且,中间空间形成壁22与该第二形成部202一体成形。总之,中间空间形成壁22与通风路形成部20一体构成。例如,该中间空间形成壁22和通风路形成部20的第二形成部202通过注射成形等而一体地成形。
空调壳体12的单元安装部26是向车辆安装部82固定的单元安装脚。本实施方式中单元安装部26总计设有三个。
具体地,在多个单元安装部26分别形成有在车辆上下方向DR1上贯通的螺栓孔26a。并且,该单元安装部26分别通过插通于该螺栓孔26a的螺栓261向车辆安装部82固定。由此,空调单元10向车辆安装部82固定。
多个单元安装部26形成为分别从中间空间形成壁22向外侧突出。并且,多个单元安装部26分别一体地固定于中间空间形成壁22。具体地,该多个单元安装部26和通风路形成部20的第二形成部202和中间空间形成壁22构成单一的成形品。
并且,多个单元安装部26在中间空间形成壁22的周向DRr上彼此空开间隔地排列配置。
空调单元10具备寄存器32、温水配管34、35、吹出温度传感器36、传感器电线38、以及导出电线40。寄存器32是增减风扇电机142的转速的电气部件。吹出温度传感器36是对从通风路20a吹出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传感器,例如在通风路20a内的加热器芯16的空气流下游侧对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传感器电线38是传递吹出温度传感器36的检测信号的信号用电线。
温水配管34、35是用于使温水即发动机冷却水在加热器芯16循环的管。因此,温水配管34、35与加热器芯16连结,在温水配管34、35内流通有发动机冷却水。
导出电线40是例如由多个电线构成的电线束(即,线束)。例如在该导出电线40包括电源用电线和信号用电线等。导出电线40将空调单元10所具有的电气部件和设于空调单元10的外部的电气设备电气连接。
温水配管34、35和导出电线40从中间空间22a贯通被贯通间隔壁821向车室80的外部(即,车室外空间87)导出。即,这些温水配管34、35和导出电线40设为贯通被贯通间隔壁821的贯通部件。
换言之,该温水配管34、35和导出电线40不经由车室80的内部的除了空调壳体12所占据的范围以外的壳体周围空间801,从中间空间22a贯通车辆安装部82向车室外即车室80的外部直接导出。例如温水配管34、35插通于在车辆安装部82中的被贯通间隔壁821形成的配管孔821a,经由该配管孔821a从中间空间22a向车室外空间87导出。
并且,风扇电机142中的下侧的一部分、吹出温度传感器36中的下侧的一部分、寄存器32、以及传感器电线38配置于中间空间22a内。即,这些风扇电机142、吹出温度传感器36、寄存器32、以及传感器电线38是空调单元10所具有的电气部件,该电气部件的一部分配置于中间空间22a内。
像上述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2、4所示,中间空间形成壁22从通风路形成部20向车辆安装部82侧延伸,包围配置有寄存器32等电气部件32、36、38、142的中间空间22a。因此,能够通过中间空间形成壁22来保护中间空间22a内的电气部件32、36、38、142。即,中间空间形成壁22作为保护该电气部件32、36、38、142的防护壁而发挥作用,中间空间22a为配置有该电气部件32、36、38、142的防护空间。
并且,中间空间22a在车辆上下方向DR1上配置于通风路20a与车辆安装部82之间。因此,能够避免由于设有中间空间22a而扩大空调单元10在车辆安装部82上平面地占据的设置空间。即,与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比较,能够抑制为了设置空调单元10扩大所需要的设置区域。通过像这样地达成空调单元10的省空间化,能够提高空调单元10向车辆84的搭载性以及扩大乘客在车室80内能够利用的搭乘空间。
例如,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在相当于上述防护空间的防尘空间的形成中,需要追加与空调壳体分开的部件即防护罩。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该防护空间的中间空间22a由构成空调壳体12的一部分的中间空间形成壁22和内外间隔壁85的一部分即被贯通间隔壁821形成。因此,本实施方式中,不需要相当于专利文献1的防护罩的部件,因此能够削减部件数量,进一步,能够减少部件费用和部件的组装费用等。
并且,与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比较,本实施方式中,容易提高防尘性、防水性、隔音性,容易防止乘员与温水配管34、35等接触。
并且,中间空间22a配置于通风路20a与车辆安装部82之间,换言之,在形成该通风路20a的通风路形成部20与内外间隔壁85之间形成的间隙为中间空间22a。因此,通过中间空间形成壁22容易确保从壳体周围空间801向中间空间22a的防尘性、防水性以及从中间空间22a向壳体周围空间801的隔音性。
并且,从包围中间空间22a的中间空间形成壁22的配置来看,存在以下优点:容易避免该中间空间形成壁22因乘员的不注意等被脚踢而破损。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车辆安装部82是分隔车室80内部和车室80外部的内外间隔壁85的一部分。并且,通风路形成部20和中间空间形成壁22构成空调壳体12的一部分。温水配管34、35和导出电线40等贯通部件不经由车室80的内部的除去空调壳体12所占据的范围的壳体周围空间801,从中间空间22a贯通车辆安装部82向车室80外导出。即,该贯通部件从中间空间22a贯通面向中间空间22a的被贯通间隔壁821向车室80的外部导出。
因此,在分隔壳体周围空间801和中间空间22a的中间空间形成壁22中,由于向车室外导出贯通部件不需要密封构造。因此,与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比较,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空调单元10整体容易实现密封构造的简单化,容易提高空调单元10的防尘性、防水性、以及隔音性。
详细而言,在车室80内的地板面的扫除、水洗中,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有可能尘埃、水从防尘罩的贯通孔等侵入到防尘空间,也有可能产生来自防尘空间的声音泄漏。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中,没有必要在中间空间形成壁22形成用于通过贯通部件的孔等,容易提高空调单元10的防尘性、防水性、以及隔音性。
并且,贯通部件在壳体周围空间801不需要多余的空间,能够实现省空间化和部件的简单化。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中间空间形成壁22从通风路形成部20向车辆安装部82侧呈筒状地延伸,在该中间空间形成壁22的内侧形成中间空间22a。并且,向车辆安装部82固定的多个单元安装部26在中间空间形成壁22的周向DRr上彼此空开间隔地排列配置,并且一体地固定于中间空间形成壁22。因此,能够使单元安装部26成为简单且强度高的安装构造。作为该结果,容易提高空调单元10的耐振性并实现低成本化。
此处,作为相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比较例,假定图5所示的空调单元90。在该图5的空调单元90中通风路形成部20是与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单元10相同的结构,但是图5的空调单元90不具备中间空间形成壁22。因此,图5的空调单元90具有相当于本实施方式的单元安装部26的多个安装脚92。为了确保强度,该多个安装脚92由铁等金属製制作,固定于通风路形成部20的下表面。
当对这样的图5的比较例和本实施方式进行比较时,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空间形成壁22作为加强多个单元安装部26的加强部件发挥作用,与图5的比较例相比,能够实现更简单且强度高的安装构造。作为该结果,进一步地,能够提高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单元10的耐振性并实现低成本化。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中间空间形成壁22作为单元安装部26的加强部件发挥作用,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单元安装部26的强度并使单元安装部26由树脂制作。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通风路形成部20由第一形成部201和第二形成部202构成,该第二形成部202在中间空间形成壁22的轴向DRa上位于该中间空间形成壁22与第一形成部201之间。并且,中间空间形成壁22与第二形成部202一体成形。因此,利用通风路形成部20的第二形成部202,能够得到强度高的中间空间形成壁22。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中间空间形成壁22与通风路形成部20一体构成。因此,能够通过中间空间形成壁22和通风路形成部20的整体来实现强度高的构造。
(其他的实施方式)
(1)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空调单元10是具备制热功能但不具备制冷功能的加热器。然而,这是一例,例如,空调单元10既可以是仅具备制热功能和制冷功能中的制冷功能的冷却器,也可以是具备制热功能和制冷功能这两者的制冷制热空调单元。例如,当空调单元10具备制冷功能时,制冷循环的蒸发器配置于通风路20a。
(2)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空调单元10设于例如后部座位862的下侧,但是该空调单元10也可以配置于车室80内的任意部位。例如空调单元10也可以是配置于车室80内的前方部分的前空调单元。
(3)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通风路形成部20和中间空间形成壁22构成空调壳体12的一部分,但是也可以构成该空调壳体12的全部。
(4)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中间空间形成壁22未形成有孔或者切口等,也可以是,在中间空间形成壁22中的一部分形成有孔或者切口等。
并且,中间空间形成壁22没必要遍及中间空间22a的整个外周地包围中间空间22a,未被中间空间形成壁22覆盖的部分也可以是中间空间22a的一部分。该中间空间形成壁22包围中间空间22a的范围只要根据例如中间空间形成壁22的用途等适当确定即可。
(5)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空调单元10所具有的电气部件32、36、38、142的一部分配置于中间空间22a内,该电气部件32、36、38、142的全部配置于中间空间22a内。
(6)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中间空间形成壁22与通风路形成部20的第二形成部202一体成形,但是该中间空间形成壁22也可以构成为与该第二形成部202分开的部件。即使在那样的情况下,只要中间空间形成壁22相对于该第二形成部202,以与一体成形相同程度或者这以上的强度固定即可,可以说中间空间形成壁22与通风路形成部20一体构成。例如,中间空间形成壁22相对于该第二形成部202的固定能够通过焊接或者螺丝固定等进行。
(7)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温水配管34、35以及导出电线40从中间空间22a贯通被贯通间隔壁821向车室外空间87导出,但是这是一例。例如也可以是,在相对于中间空间22a隔开被贯通间隔壁821的相反的一侧是行李室。在这种情况下,温水配管34、35以及导出电线40从中间空间22a贯通被贯通间隔壁821向行李室导出。
(8)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容易通过中间空间形成壁22确保中间空间22a的防尘性等,但是该中间空间形成壁22的用途不限定于防尘等。例如,也可以是,当空调单元10具有制冷功能时,以防止冷却器配管结露,或者中间空间22a与壳体周围空间801之间的隔热等为目的,设有中间空间形成壁22。
(9)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空调单元10以向车辆宽度方向DR3吹出空调空气的方式设置于车室80内,但是不限定于该空调单元10的方向。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各种各样的变形例、等同范围内的变形。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不言而喻,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特别明示为必需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显为必需的情况等外,并不一定是必需的。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提到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数值的情况下,除特别明示为必需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显限定于特定的数的情况等外,不限定于该特定的数。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到结构要素等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原理上限定于特定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情况等外,不限定于该材质、形状、位置关系。
(总结)
根据由上述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表示的第一观点,通风路形成部形成供向车室内吹出的空调空气流动的通风路。并且,中间空间形成壁形成在通风路与车辆安装部之间配置的中间空间。在该中间空间内配置有电气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并且,中间空间形成壁从通风路形成部向车辆安装部侧延伸,并包围中间空间。
并且,根据第二观点,车辆安装部是分隔车室内和车室的外部的内外间隔壁的一部分。并且,通风路形成部和中间空间形成壁构成空调壳体的至少一部分。贯通部件不经由车室的内部的除了空调壳体所占据的范围以外的壳体周围空间,从中间空间贯通车辆安装部向车室外部导出。因此,在分隔壳体周围空间和中间空间的中间空间形成壁上,由于向车室外导出贯通部件,不需要密封构造。因此,容易提高空调单元10的防尘性、防水性、以及隔音性。并且,贯通部件在壳体周围空间不需要多余的空间,能够实现省空间化和部件的简单化。
并且,根据第三观点,车辆安装部是分隔车室内和车室的外部的内外间隔壁的一部分,具有被贯通间隔壁。并且,该被贯通间隔壁面向中间空间,并且覆盖该中间空间中的与通风路侧相反的一侧。贯通部件从中间空间贯通被贯通间隔壁向车室外部导出。因此,与上述的第二观点同样地,不经由壳体周围空间而从中间空间向车室外部导出。因此,能够获得与基于上述的第二观点获得的作用效果相同的作用效果。
并且,根据第四观点,中间空间形成壁从通风路形成部向车辆安装部侧呈筒状地延伸,在该中间空间形成壁的内侧形成中间空间。并且,固定于车辆安装部的多个单元安装部在中间空间形成壁的周向上彼此空开间隔地排列配置,并一体地固定于中间空间形成壁。因此,能够使单元安装部成为简单且强度高的安装构造。作为其结果,容易提高空调单元的耐振性并实现低成本化。
并且,根据第五观点,通风路形成部由第一形成部和第二形成部构成,该第二形成部在中间空间形成壁的轴向上位于该中间空间形成壁与第一形成部之间。并且,中间空间形成壁与第二形成部一体成形。因此,利用通风路形成部的第二形成部,能够获得强度高的中间空间形成壁。
并且,根据第六观点,中间空间形成壁与通风路形成部一体构成。因此,通过中间空间形成壁和通风路形成部的整体容易实现强度高的构造。
[参考例1]
本参考例涉及车辆用的空调单元。
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空调单元。该空调单元具备空调壳体、热交换器、配管、以及一对夹紧部。热交换器配置于空调壳体的内部。配管的一端侧与热交换器连接。配管的大部分位于空调壳体的外侧。一对夹紧部在空调壳体的外侧,以夹着配管的状态固定于空调壳体。配管中的位于热交换器与一对夹紧部之间的部分在空调壳体的外侧露出。一对夹紧部构成为与空调壳体是分体。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127735号公報
并且,当将具备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调单元配置于车室内时,像上述的以往的空调单元那样,当配管的一部分在空调壳体的外侧露出时,乘员可能触摸配管。因此,在以往的空调单元中,需要追加仅以覆盖配管为目的的专用的覆盖部件,以使乘员不触摸配管。
但是,当追加专用的覆盖部件时,产生空调单元的价格上升、制造空调单元时组装工序的增加等问题。
本参考例鉴于上述方面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追加专用的覆盖部件,就能够防止乘员触摸配管的空调单元。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参考例的特征1所记载的空调单元是一种车辆用的空调单元,向车室内吹出暖风,该空调单元的特征在于,具备:
空调壳体,该空调壳体在内部形成有空气通路;
加热用热交换器,该加热用热交换器配置于空调壳体的内部,并通过与热介质的热交换来加热空气;
配管,该配管具有一端和与其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包含一端的一端侧在空调壳体的内部与加热用热交换器连接,包含另一端的另一端侧向空调壳体的外侧取出,该配管供热介质流动;以及
固定部,该固定部将配管的另一端侧固定于空调壳体,
空调壳体设置于车身所具有的间隔壁,
间隔壁具有间隔壁贯通孔,该间隔壁贯通孔将设置有空调壳体的一侧的车室内空间和相对于车室内空间夹着间隔壁的相反侧空间隔开,并且贯通间隔壁,
空调壳体中的间隔壁侧的壁具有贯通壁的壳体贯通孔,
配管的另一端侧通过壳体贯通孔和间隔壁贯通孔向相反侧空间取出,
空调单元具备对包围间隔壁贯通孔的周缘部与配管之间的间隙进行封闭的密封部,
在空调壳体设置于间隔壁的状态下,壳体贯通孔在与空调壳体的间隔壁侧的壁中的间隔壁正交的方向上配置于与间隔壁贯通孔和密封部相对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配管中的从壳体贯通孔的位置直到间隔壁贯通孔的位置的部分被固定部和密封部覆盖。
由此,配管中的从壳体贯通孔的位置直到间隔壁贯通孔的位置的部分被固定部和密封部覆盖。因此,不追加专用的覆盖部件,就能够防止乘员触摸配管。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参考例的具体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各具体例彼此中,对于彼此相等或者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来进行说明。
(参考例1的第一具体例)
如图6所示,本具体例的车辆用的空调单元2010配置于车辆2001的车室2002内。空调单元2010构成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一部分。空调单元2010向车室内吹出暖风。
空调单元2010设置于车身所具有的间隔壁2003。车身是车辆2001的主体。间隔壁2003是安装有空调单元2010的安装壁。间隔壁2003构成车室2002的地板面。间隔壁2003将车室内空间2004和车室外空间2005隔开。车室外空间2005是相对于车室内空间2004夹着间隔壁2003的相反的一侧的相反侧空间。在车室2002内设置有多个座位2006。在多个座位2006包括驾驶座2006a、以及驾驶座2006a的车辆后方侧的后部座位2006b。空调单元2010配置于后部座位2006b的下方。
如图7所示,空调单元2010具备空调壳体2012、送风机2014、以及加热器芯2016。空调单元2010是制热专用的空调单元。
空调壳体2012为空调单元2010的外壳。空调壳体2012由树脂制作。空调壳体2012在内部形成有空气通路2012a。空气通路2012a沿着间隔壁2003延伸。因此,在空气通路2012a中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是沿着间隔壁2003的方向。虽然未图示,但是在空调壳体2012的空气流下游侧连接有管道。
送风机2014配置于空调壳体2012的内部。送风机2014形成朝向车室内的空气流。送风机2014具有离心式的风扇2141和风扇电机2142。风扇电机2142是使风扇2141旋转的电气部件。
加热器芯2016配置于空调壳体2012的内部。加热器芯2016配置于送风机2014的空气流下游侧。加热器芯2016是通过与热介质的热交换来加热空气的加热用热交换器。热介质是作为温水的发动机冷却水。
本具体例中,加热器芯2016的整体配置于空调壳体2012的内部。加热器芯2016的空气流入面2016a和空气流出面2016b的方向是相对于间隔壁2003正交或者与之接近的方向。
空调单元2010具有两根温水配管2018。温水配管2018供发动机冷却水流动。温水配管2018基本上是圆筒形状。温水配管2018具有一端2018a以及与一端2018a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2018b。温水配管2018中的包含一端2018a的温水配管2018的一端2018a侧与加热器芯2016连接。温水配管2018中的包含另一端2018b的温水配管2018的另一端2018b侧向空调壳体2012的外侧取出。温水配管2018的另一端2018b侧向车室外空间2005取出。
在该空调单元2010中,来自送风机2014的空气通过加热器芯2016。在通过加热器芯2016时加热空气,从而形成暖风。该暖风从未图示的管道朝向车室2002内吹出。
如图7、8、9所示,空调壳体2012具有上游侧壳体2121和下游侧壳体2122。上游侧壳体2121构成空调壳体2012中的空气流上游侧的部分。下游侧壳体2122构成空调壳体2012中的上游侧壳体2121的空气流下游侧的部分。上游侧壳体2121还具有上游侧上壳体2123和上游侧下壳体2124。上游侧上壳体2123构成上游侧壳体2121中的上侧的部分。上游侧下壳体2124构成上游侧壳体2121中的下侧的部分。通过将上游侧上壳体2123和上游侧下壳体2124连接,构成上游侧壳体2121。通过将上游侧壳体2121和下游侧壳体2122连接,构成空调壳体2012。并且,在下游侧壳体2122的空气流下游侧连接有未图示的管道。
如图11所示,空调壳体2012的底壁2125具有贯通底壁2125的壳体贯通孔2126。壳体贯通孔2126由包围壳体贯通孔2126的周缘部2127构成。
底壁2125是空调壳体2012中的间隔壁2003侧的壁。壳体贯通孔2126形成于上游侧下壳体2124的接合部2124a和下游侧壳体2122的接合部2122a。换言之,下游侧壳体2122和上游侧下壳体2124位于夹着壳体贯通孔2126的两侧。下游侧壳体2122具有壳体贯通孔2126的周缘部2127的一部分2127a。上游侧下壳体2124具有壳体贯通孔2126的周缘部2127的其他的一部分2127b。
温水配管2018中的另一端2018b侧通过壳体贯通孔2126向空调壳体2012的外侧取出。温水配管2018中的从壳体贯通孔2126直到另一端2018b的向空调壳体2012的外侧取出的部分2018c是直线状。该部分2018c的延伸方向是与间隔壁2003正交的方向。另外,该部分2018c的延伸方向也可以是与间隔壁2003交叉的方向。
并且,间隔壁2003具有贯通间隔壁2003的间隔壁贯通孔2003a。间隔壁贯通孔2003a与两根温水配管2018对应而设置。在空调壳体2012设置于间隔壁2003的状态下,温水配管2018中的另一端2018b侧通过间隔壁贯通孔2003a向车室外空间2005取出。温水配管2018中的另一端2018b侧与未图示的温水软管连接。
如图7、8所示,温水配管2018弯曲地布置为在空气通路2012a内成为规定的配管路径。即,温水配管2018在从一端2018a直到壳体贯通孔2126的范围内弯曲。换言之,温水配管2018中的从一端2018a直到壳体贯通孔2126的部分是具有弯曲部2018d的形状。本具体例中,将空调壳体2012的内部空间的一部分作为温水配管2018的布置区域使用。
如图9、11、12所示,空调壳体2012分别具有两个第一夹紧部2021和两个第二夹紧部2022。第一夹紧部2021和第二夹紧部2022位于空调壳体2012的外侧。相对于两根温水配管2018的每一个设有一个第一夹紧部2021和一个第二夹紧部2022。第一夹紧部2021和第二夹紧部2022是夹着温水配管2018而固定于空调壳体2012的固定部。第一夹紧部2021的内壁面和第二夹紧部2022的内壁面是与温水配管2018的外形对应的形状。
如图11所示,第一夹紧部2021与下游侧壳体2122所具有的周缘部2127的一部分2127a相连。第一夹紧部2021从周缘部2127的一部分2127a向空调壳体2012的外侧延伸。第一夹紧部2021和下游侧壳体2122由一体的树脂成形品构成。本具体例中,下游侧壳体2122相当于第一壳体。
第二夹紧部2022与上游侧下壳体2124所具有的周缘部2127的其他的一部分2127b相连。第二夹紧部2022从周缘部2127的其他的一部分2127b向空调壳体2012的外侧延伸。第二夹紧部2022和上游侧下壳体2124由一体的树脂成形品构成。本具体例中,上游侧下壳体2124相当于第二壳体。
如图9、10、11所示,空调单元2010具备密封件2024和托架2026。密封件2024是对包围间隔壁贯通孔2003a的周缘部与温水配管2018之间的间隙进行封闭的密封部。密封件2024具有用于使温水配管2018贯通的密封件贯通孔2241。密封件2024是片状。密封件2024由泡沫聚氨酯树脂制作。
托架2026是具有设置面2261的部件,该设置面2261设置有密封件2024。托架2026具备板状部件即主体部2265以及与主体部2265的周围相连的侧壁部2266。主体部2265具有设置面2261、以及与设置面2261相反的一侧的相反面2264。本具体例中,主体部2265与密封件设置部对应。在主体部2265形成有用于使温水配管2018贯通的托架贯通孔2262。
如图11所示,托架2026通过小螺钉2263固定于空调壳体2012的底壁2125。托架2026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固定。主体部2265在与车身的间隔壁2003之间夹着密封件2024。由此,对包围间隔壁贯通孔2003a的周缘部和温水配管2018的间隙进行封闭。
并且,托架2026具有第一按压肋2031和第二按压肋2032各两个。相对于两根温水配管2018的每一个设有一个第一按压肋2031和一个第二按压肋2032。第一按压肋2031和第二按压肋2032是通过分别夹紧并按压第一夹紧部2021和第二夹紧部2022这两者,将温水配管2018固定于空调壳体2012的固定部。第一按压肋2031相当于第一按压部。第二按压肋2032相当于第二按压部。
如图13所示,第一按压肋2031和第二按压肋2032形成于主体部2265中的相反面2264。第一按压肋2031和第二按压肋2032从相反面2264突出。第一按压肋2031和第二按压肋2032线状地延伸。第一按压肋2031和第二按压肋2032彼此空开间隔并线状地并列配置。本具体例中,第一按压肋2031和第二按压肋2032沿着一条直线配置。
第一按压肋2031和第二按压肋2032与托架2026为一体。即,第一按压肋2031、第二按压肋2032、主体部2265由一体的树脂成形品构成。
图15是图14中的托架2026的剖视图。如图15所示,在托架2026固定于空调壳体2012的状态下,第一夹紧部2021和第二夹紧部2022夹着温水配管2018。在第一夹紧部2021和第二夹紧部2022的排列方向上,第一按压肋2031和第二按压肋2032夹紧并按压夹着温水配管2018的状态的第一夹紧部2021和第二夹紧部2022。由此,第一夹紧部2021和第二夹紧部2022在夹着温水配管2018的状态下被固定。
在组装托架2026时,相对于夹着温水配管2018的状态的第一夹紧部2021和第二夹紧部2022,***托架2026。由此,在第一按压肋2031与第二按压肋2032之间压入有夹着温水配管2018的状态的第一夹紧部2021和第二夹紧部2022。因此,夹着温水配管2018的状态的第一夹紧部2021和第二夹紧部2022在被压入第一按压肋2031与第二按压肋2032之间的状态下,保持于第一按压肋2031和第二按压肋2032。这样一来,夹着温水配管2018的状态的第一夹紧部2021和第二夹紧部2022嵌合于第一按压肋2031与第二按压肋2032之间,以使第一夹紧部2021和第二夹紧部2022不分离。
图16表示下游侧壳体2122的第一夹紧部2021保持温水配管2018的状态。图17是图16中的第一夹紧部2021和温水配管2018的放大图。
如图17所示,在温水配管2018的外表面2181设有一对凹部2034。一对凹部2034分别是朝向温水配管2018的中心侧凹陷的部分。一对凹部2034的一方是第一凹部2034a。一对凹部2034的另一方是第二凹部2034b。温水配管2018中的设有一对凹部2034的部位与温水配管2018中的一对凹部2034以外的部位比较,温水配管2018的宽度更窄。
一对凹部2034分别配置于夹着温水配管2018的中心的两侧。一对凹部2034各自的底面2341是平坦面。一对凹部2034各自的凹陷方向是图17中的左右方向。图17中的左右方向是相对于第一夹紧部2021的对接面2212平行的方向。对接面2212如图15所示,是与第二夹紧部2022接触的面。图17中的左右方向,换言之,是相对于第一夹紧部2021和第二夹紧部2022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
在第一夹紧部2021的内表面2211设有一对凸部2036。一对凸部2036分别是从内表面2211向温水配管2018突出的部分。一对凸部2036的一方是第一凸部2036a。一对凸部2036的另一方是第二凸部2036b。
一对凸部2036分别设于内表面2211中的,在第一夹紧部2021和第二夹紧部2022夹着温水配管2018的状态下,分别与一对凹部2034相对的位置。即,第一凸部2036a设于与第一凹部2034a相对的位置。第二凸部2036b设于与第二凹部2034b相对的位置。
一对凸部2036分别配置于内表面2211中的彼此相对的位置。换言之,在第一夹紧部2021与温水配管2018接触的状态下,一对凸部2036分别设于第一夹紧部2021中的夹着温水配管2018的两侧。一对凸部2036各自的凸部的顶部2361是平坦面。
在第一夹紧部2021和第二夹紧部2022夹着温水配管2018的状态下,一对凹部2034的各个凹部2034与一对凸部2036的各个凸部2036嵌合。更详细地,第一凸部2036a和第二凸部2036b夹着温水配管2018中的设有第一凹部2034a和第二凹部2034b的部分。由此,第一凸部2036a和第一凹部2034a嵌合。第二凸部2036b和第二凹部2034b嵌合。
本具体例中,第一凹部2034a构成设于配管的配管侧嵌合部或者配管侧第一嵌合部。第二凹部2034b构成设于配管的配管侧第二嵌合部。第一凸部2036a构成与配管侧嵌合部嵌合的夹紧侧嵌合部或者夹紧侧第一嵌合部。第二凸部2036b构成与配管侧第二嵌合部嵌合的夹紧侧第二嵌合部。
接着,一边与图18、19所示的比较例1-1的空调单元2050进行比较,一边对本具体例的空调单元2010的效果进行说明。
比较例1-1的空调单元2050中,加热器芯2016中的与温水配管2018连接的部分位于空调壳体2012的外侧。温水配管2018通过固定部2052固定于空调壳体2012,该固定部2052由与空调壳体2012为分体的部件构成。温水配管2018中的从加热器芯2016直到固定部2052的部分在空调壳体2012的外侧弯曲。温水配管2018中的从加热器芯2016直到固定部2052的部分由仅以覆盖温水配管2018为目的的专用的覆盖部件2054覆盖。固定部2052夹着温水配管2018。通过利用固定螺钉2056来紧固固定部2052,牢固地保持温水配管2018。
这样一来,比较例1-1的空调单元中,追加了专用的覆盖部件2054。因此,产生空调单元的价格上升、制造空调单元时的组装工序的增加等问题。
与此相对,本具体例的空调单元2010中,如图11所示,在空调壳体2012设置于间隔壁2003的状态下,壳体贯通孔2126配置于空调壳体2012中的与间隔壁贯通孔2003a相对的区域内。相对是指在与间隔壁2003正交的方向上相对。并且,温水配管2018中的从壳体贯通孔2126的位置直到间隔壁贯通孔2003a的位置的部分2018e被第一夹紧部2021、第二夹紧部2022、托架2026、密封件2024覆盖。因此,温水配管2018不在车室内空间2004露出。因此,根据本具体例的空调单元2010,不追加专用的覆盖部件,就能够防止乘员触摸温水配管2018。
并且,比较例1-1的空调单元2050中,温水配管2018中的从加热器芯2016直到固定部2052的部分在空调壳体2012的外部布置。
与此相对,本具体例的空调单元2010中,温水配管2018中的从加热器芯2016直到第一夹紧部2021和第二夹紧部2022的部分在空调壳体2012的内部布置。因此,根据本具体例的空调单元2010,由于温水配管2018不在空调壳体2012的外部布置,因此与比较例1-1的空调单元2050相比能够使空调单元全体小型化。
并且,本具体例的空调单元2010中,温水配管2018的从壳体贯通孔2126向空调壳体2012的外侧取出的部分2018c是直线状。
由此,能够缩短温水配管2018的向空调壳体2012的外侧取出的部分2018c。因此,能够实现空调单元2010的小型化。此外,容易组装温水配管2018和托架2026。空调单元2010容易设置于间隔壁2003。
并且,比较例1-1的空调单元2010中,温水配管2018通过螺纹固定被牢固地保持。
与此相对,本具体例的空调单元2010中,夹着温水配管2018的状态的第一夹紧部2021和第二夹紧部2022***于第一按压肋2031与第二按压肋2032之间,从而保持温水配管2018。第一按压肋2031和第二按压肋2032由一体的树脂成形品构成。因此,能够防止温水配管2018在温水配管2018的径向上相对于第一夹紧部2021和第二夹紧部2022产生位置偏移。因此,能够不依赖螺纹固定并牢固地保持温水配管2018。
并且,比较例1-1的空调单元2010中,追加了由与空调壳体2012为分体的部件构成的固定部2052。
与此相对,本具体例的空调单元2010中,第一夹紧部2021和下游侧壳体2122由一体的树脂成形品构成。第二夹紧部2022和上游侧下壳体2124由一体的树脂成形品构成。因此,根据本具体例的空调单元2010,与比较例1-1的空调单元2050比较,能够削减构成空调单元2010的部件的数量。
并且,本具体例的空调单元2010中,第一按压肋2031、第二按压肋2032、托架2026的主体部2265由一体的树脂成形品构成。
由此,与第一按压肋2031、第二按压肋2032、托架2026的主体部2265是分体的情况比较,能够削减构成空调单元2010的部件的数量。
此外,本具体例的空调单元2010中,一对凹部2034设于温水配管2018。一对凸部2036设于第一夹紧部2021。在第一夹紧部2021和第二夹紧部2022夹着温水配管2018的状态下,一对凹部2034的各个凹部2034与一对凸部2036的各个凸部2036嵌合。因此,能够防止温水配管2018在温水配管2018的延伸方向上相对于第一夹紧部2021和第二夹紧部2022产生位置偏移。因此,能够更牢固地保持温水配管2018。
并且,比较例1-1的空调单元2010中,使用固定螺钉2056。因此,组装空调单元2050时,需要在与温水配管2018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固定固定螺钉2056。与此相对,在组装本具体例的空调单元2010时,相对于夹着温水配管2018的状态的第一夹紧部2021和第二夹紧部2022,在温水配管2018的延伸方向上***有托架2026。由此,夹着温水配管2018的状态的第一夹紧部2021和第二夹紧部2022嵌合并固定于第一按压肋2031与第二按压肋2032之间。因此,根据本具体例的空调单元2010,在组装空调单元2010时,能够不需要在与温水配管2018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作业。
(参考例1的其他的具体例)
(1)上述的具体例中,壳体贯通孔2126的全部配置于空调壳体2012中的与间隔壁贯通孔2003a相对的区域内,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壳体贯通孔2126的一部分配置于空调壳体2012中的与间隔壁贯通孔2003a相对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只要壳体贯通孔2126的一部分配置于空调壳体2012中的与间隔壁贯通孔2003a和密封件2024相对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即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缩短壳体贯通孔2126与间隔壁贯通孔2003a的距离。因此,能够通过第一夹紧部2021、第二夹紧部2022、托架2026、密封件2024来覆盖温水配管2018中的从壳体贯通孔2126的位置直到间隔壁贯通孔2003a的位置的部分2018e。
另外,也可以是,当壳体贯通孔2126和间隔壁贯通孔2003a的位置在平行于间隔壁2003的方向上错开时,温水配管2018中的从壳体贯通孔2126的位置直到间隔壁贯通孔2003a的位置的部分2018e是弯曲的形状。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是该部分2018e是直线形状,并沿着与间隔壁2003交叉的方向延伸。
(2)上述的具体例中,第一夹紧部2021和下游侧壳体2122由一体的树脂成形品构成。第二夹紧部2022和上游侧下壳体2124由一体的树脂成形品构成。但是,第一夹紧部2021和下游侧壳体2122也可以是分体。第二夹紧部2022和上游侧下壳体2124也可以是分体。
(3)上述的具体例中,第一按压肋2031、第二按压肋2032、托架2026的主体部2265由一体的树脂成形品构成,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第一按压肋2031、第二按压肋2032、托架2026的主体部2265是分体。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按压肋2031和第二按压肋2032由一体的树脂成形品构成。
(4)上述的具体例中,空调单元2010配置于后部座位2006b的下方,但是不限定于此。空调单元2010也可以配置于车室2002内的任意部位。例如,空调单元2010也可以配置于车室2002中的车辆前方侧。
(5)上述的具体例中,取出温水配管2018的另一端2018b侧的空间是车室外空间2005,但是不限定于此。取出温水配管2018的另一端2018b侧的空间也可以是与车室内空间2004连通的行李室等空间。
(6)上述的具体例中,温水配管2018中的从壳体贯通孔2126直到另一端2018b的部分2018c的延伸方向是与间隔壁2003正交的方向,但是不限定于此。该部分2018c的延伸方向也可以是与间隔壁2003交叉的方向。
(7)上述的具体例中,作为固定部作为使用了第一夹紧部2021、第二夹紧部2022、第一按压肋2031、第二按压肋2032,但是不限定于此。作为固定部也可以使用其他的固定部件。
(8)上述的具体例中,作为密封部使用了密封件2024,但是不限定于此。作为密封部,也可以使用垫圈等其他的密封部件。
(9)上述的具体例中,在温水配管2018设有一对凹部2034,在第一夹紧部2021设有一对凸部2036,但是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是,在温水配管2018设有一个凹部2034,在第一夹紧部2021设有凸部2036。
并且,也可以是,在温水配管2018设有一对凸部2036,在第一夹紧部2021设有一对凹部2034。并且,也可以是,在温水配管2018各设有一个凸部和一个凹部,在第一夹紧部2021各设有一个凸部和一个凹部。总之,只要像以下那样构成即可。温水配管2018设有配管侧第一嵌合部和配管侧第二嵌合部。第一夹紧部2021设有嵌合于配管侧第一嵌合部的夹紧部第一嵌合部、以及嵌合于配管侧第二嵌合部的夹紧侧第二嵌合部。夹紧侧第一嵌合部和夹紧侧第二嵌合部形成为夹着温水配管2018中的设有配管侧第一嵌合部和配管侧第二嵌合部的部分。此时,配管侧第一嵌合部由第一凹部2034a和第一凸部2036a中的一方构成。夹紧侧第一嵌合部由第一凹部2034a和第一凸部2036a中的与所述一方不同的另一方构成。配管侧第二嵌合部由第二凹部2034b和第二凸部2036b中的一方构成。夹紧侧第二嵌合部由第二凹部2034b和第二凹部2036b中的与所述一方不同的另一方构成。
并且,除了第一夹紧部2021的一对凸部2036,还可以在第二夹紧部2022设置一对凸部。并且,一对凹部2034和一对凸部2036各自的形状不限定于图所示的形状。
(10)本参考例不限定于上述的具体例,能够在参考例1的特征所记载的范围内适当变更,也包含各种各样的变形例、等同范围内的变形。并且,上述各具体例不是相互无关的,除明显不能组合的情况外,能够进行适当组合。并且,在上述各具体例中,不言而喻,构成具体例的要素除特别明示为必需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显为必需的情况等外,并不一定是必需的。并且,在上述各具体例中,提到具体例的结构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数值的情况下,除特别明示为必需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显限定于特定的数的情况等外,不限定于该特定的数。并且,在上述各具体例中,在提到结构要素等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原理上限定于特定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情况等外,不限定于该材质、形状、位置关系。
(总结)
根据由上述各具体例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表示的第一观点,空调单元具备空调壳体、加热用热交换器、配管、固定部、以及密封部。在空调壳体设置于间隔壁的状态下,壳体贯通孔在与空调壳体的间隔壁侧的壁中的间隔壁正交的方向上配置于与间隔壁贯通孔和密封部相对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并且配管中的从壳体贯通孔的位置直到间隔壁贯通孔的位置的部分被固定部和密封部覆盖。
并且,根据第二观点,壳体贯通孔配置于空调壳体中的与间隔壁贯通孔相对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优选的是,壳体贯通孔像这样地配置。
并且,根据第三观点,配管中的从壳体贯通孔向空调壳体的外侧取出的部分是直线状。由此,能够缩短配管中的从壳体贯通孔取出的部分。因此,与该部分弯曲的情况比较,能够使空调单元小型化。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配管与固定部的组装。空调单元容易设置于间隔壁。
并且,根据第四观点,空调壳体具有位于夹着壳体贯通孔的两侧的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第一壳体部具有包围壳体贯通孔的周缘部的一部分。第二壳体部具有周缘部的其他的一部分。固定部具有夹着配管的第一夹紧部和第二夹紧部。第一夹紧部从第一壳体部的周缘部的一部分向空调壳体的外侧延伸。第一夹紧部和第一壳体部由一体的成形品构成。第二夹紧部从第二壳体部的周缘部的其他的一部分向空调壳体的外侧延伸。第二夹紧部和第二壳体部由一体的成形品构成。
由此,第一夹紧部和第二夹紧部与空调壳体为一体。因此,与第一夹紧部和第二夹紧部与空调壳体是分体的情况比较,能够削减构成空调单元的部件的数量。
并且,根据第五观点,密封部由片状的密封件构成。空调单元具备密封件设置部,该密封件设置部设置有密封件,在与间隔壁之间夹着密封件。固定部具有夹紧并按压夹着配管的状态的第一夹紧部和第二夹紧部这两者的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第一按压部、第二按压部、密封件设置部由一体的成形品构成。
由此,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与密封件设置部为一体。因此,与这两者是分体的情况比较,能够削减构成空调单元的部件的数量。换言之,不需要通过其他部件追加按压部。
(特征1)
一种车辆用的空调单元,向车室内吹出暖风,该空调单元的特征在于,具备:
空调壳体2012,该空调壳体在内部形成有空气通路2012a;
加热用热交换器2016,该加热用热交换器配置于所述空调壳体的内部,并通过与热介质的热交换来加热空气;
配管2018,该配管具有一端2018a和与其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2018b,包含所述一端的一端侧在所述空调壳体的内部与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连接,包含所述另一端的另一端侧向所述空调壳体的外侧取出,该配管供所述热介质流动;以及
固定部2021、2022、2031、2032,该固定部将所述配管的另一端侧固定于所述空调壳体,
所述空调壳体设置于车身所具有的间隔壁2003,
所述间隔壁具有间隔壁贯通孔2003a,该间隔壁贯通孔将设置有所述空调壳体的一侧的车室内空间2004和相对于所述车室内空间夹着所述间隔壁的相反侧空间(2005)隔开,并且贯通所述间隔壁,
所述空调壳体中的所述间隔壁侧的壁2125具有贯通所述壁的壳体贯通孔2126,
所述配管的另一端侧通过所述壳体贯通孔和所述间隔壁贯通孔向所述相反侧空间取出,
所述空调单元具备对包围所述间隔壁贯通孔的周缘部与所述配管之间的间隙进行封闭的密封部2024,
在所述空调壳体设置于所述间隔壁的状态下,所述壳体贯通孔在与所述空调壳体的所述间隔壁侧的壁中的所述间隔壁正交的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间隔壁贯通孔和所述密封部相对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所述配管中的从所述壳体贯通孔的位置直到所述间隔壁贯通孔的位置的部分2018e被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密封部覆盖。
(特征2)
如特征1所述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贯通孔配置于所述空调壳体中的与所述间隔壁贯通孔相对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特征3)
如特征1或2所述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管中的从所述壳体贯通孔向所述空调壳体的外侧取出的部分(2018c)是直线状。
(特征4)
如特征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空调壳体具有第一壳体部2122和第二壳体部2124,该第一壳体部和该第二壳***于夹着所述壳体贯通孔的两侧,
所述第一壳体部具有包围所述壳体贯通孔的周缘部2127的一部分2127a,
所述第二壳体部具有所述周缘部的其他的一部分2127b,
所述固定部具有第一夹紧部2021和第二夹紧部2022,该第一夹紧部和该第二夹紧部夹着所述配管,
所述第一夹紧部从所述第一壳体部的所述周缘部的所述一部分向所述空调壳体的外侧延伸,
所述第一夹紧部和所述第一壳体部由一体的成形品构成,
所述第二夹紧部从所述第二壳体部的所述周缘部的所述其他的一部分向所述空调壳体的外侧延伸,
所述第二夹紧部和所述第二壳体部由一体的成形品构成。
(特征5)
如特征4所述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由片状的密封件2024构成,
所述空调单元具备密封件设置部2265,该密封件设置部设置有所述密封件,在与所述间隔壁之间夹着所述密封件,
所述固定部具有夹紧并按压夹着所述配管的状态的所述第一夹紧部和所述第二夹紧部这两者的第一按压部2031和第二按压部2032,
所述第一按压部、所述第二按压部、所述密封件设置部由一体的成形品构成。
[参考例2]
本参考例涉及空调单元。
专利文献3公开了空调单元。该空调单元具备一对夹紧部,该一对夹紧部构成为与空调壳体分体。一对夹紧部将与空调壳体的内部的热交换器连接的配管固定于空调壳体。一对夹紧部夹着并保持配管。在一对夹紧部的一方形成有爪部。在一对夹紧部的另一方形成有孔部。爪部一边弯曲一边与孔部嵌合,从而将一对夹紧部彼此固定。
这样一来,该空调单元中,不依赖螺纹固定而通过爪嵌合构造将一对夹紧部彼此固定。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127735号公报
但是,爪嵌合构造在一对夹紧部彼此夹着配管的方向上的保持力较弱。在一对夹紧部与配管之间产生松动。因此,在爪嵌合构造中,不能牢固地保持配管。其结果,本发明人发现产生以下那样的问题。
设置空调单元后,***软管与配管的端部连接。此时,通过软管的***力固定于一对夹紧部的配管在软管的***方向上偏移。通过该偏移,配管产生变形,从而不能维持路径。并且,因该偏移在热交换器产生应力,从而损伤热交换器。
本参考例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依赖螺纹固定,比爪嵌合构造更牢固地保持配管的空调单元。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参考例的特征1所记载的空调单元是向车室内吹出空调风的车辆用的空调单元,具备:
空调壳体,该空调壳体在内部形成有空气通路;
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配置于空调壳体的内部,使热介质与空气进行热交换;配管,该配管与热交换器连接,供热介质流动;以及
固定部,该固定部将配管固定于空调壳体,
固定部具有夹着配管的第一夹紧部和第二夹紧部以及夹紧并按压夹着配管的状态的第一夹紧部和第二夹紧部这两者的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
第一夹紧部和第二夹紧部由彼此为分体的成形品构成,
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由一体的成形品构成。
该空调单元中,夹着配管的状态的第一夹紧部和第二夹紧部***于第一按压部与第二按压部之间,从而保持配管。因此,能够不依赖螺纹固定地保持配管。此外,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由一体的成形品构成。因此,能够比爪嵌合构造更牢固地保持配管。
以下,参照图对本参考例的具体例进行说明。另外,对于在以下各具体例彼此中,彼此相同或者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
(参考例2的第一具体例)
如图20所示,本具体例的车辆用的空调单元3010配置于车辆3001的车室3002内。空调单元3010构成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一部分。空调单元3010向车室内吹出作为空调风的暖风。
空调单元3010设置于车身所具有的间隔壁3003。车身是车辆3001的主体。间隔壁3003是安装有空调单元3010的安装壁。间隔壁3003构成车室3002的地板面。间隔壁3003将车室内空间3004和车室外空间3005隔开。车室外空间3005是相对于车室内空间3004夹着间隔壁3003的相反的一侧的相反侧空间。在车室3002内设置有多个座位3006。在多个座位3006包括驾驶座3006a、以及驾驶座3006a的车辆后方侧的后部座位3006b。空调单元3010配置于后部座位3006b的下方。
如图21所示,空调单元3010具备空调壳体3012、送风机3014、以及加热器芯3016。空调单元3010是制热专用的空调单元。
空调壳体3012为空调单元3010的外壳。空调壳体3012由树脂制作。空调壳体3012在内部形成有空气通路3012a。空气通路3012a沿着间隔壁3003延伸。因此,在空气通路3012a中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是沿着间隔壁3003的方向。虽然未图示,在空调壳体3012的空气流下游侧连接有管道。
送风机3014配置于空调壳体3012的内部。送风机3014形成朝向车室内的空气流。送风机3014具有离心式的风扇3141和风扇电机3142。风扇电机3142是使风扇3141旋转的电气部件。
加热器芯3016配置于空调壳体3012的内部。加热器芯3016配置于送风机3014的空气流下游侧。加热器芯3016是通过与热介质的热交换来加热空气的加热用热交换器。热介质是作为温水的发动机冷却水。
本具体例中,加热器芯3016的整体配置于空调壳体3012的内部。加热器芯3016的空气流入面3016a和空气流出面3016b的方向是相对于间隔壁3003正交或者与其接近的方向。
空调单元3010具有两根温水配管3018。温水配管3018供发动机冷却水流动。温水配管3018基本上是圆筒形状。温水配管3018具有一端3018a以及与一端3018a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3018b。温水配管3018中的包括一端3018a的温水配管3018的一端3018a侧与加热器芯3016连接。温水配管3018中的包括另一端3018b的温水配管3018的另一端3018b侧向空调壳体3012的外侧取出。温水配管3018的另一端3018b侧向车室外空间3005取出。
该空调单元3010中,来自送风机3014的空气通过加热器芯3016。空气在通过加热器芯3016时被加热,从而形成暖风。该暖风从未图示的管道向车室3002内吹出。
如图21、22、23所示,空调壳体3012具有上游侧壳体3121和下游侧壳体3122。上游侧壳体3121构成空调壳体3012中的空气流上游侧的部分。下游侧壳体3122构成空调壳体3012中的上游侧壳体3121的空气流下游侧的部分。上游侧壳体3121还具有上游侧上壳体3123和上游侧下壳体3124。上游侧上壳体3123构成上游侧壳体3121中的上侧的部分。上游侧下壳体3124构成上游侧壳体3121中的下侧的部分。通过将上游侧上壳体3123和上游侧下壳体3124连接,构成上游侧壳体3121。通过将上游侧壳体3121和下游侧壳体3122连接,构成空调壳体3012。并且,在下游侧壳体3122的空气流下游侧连接有未图示的管道。
如图25所示,空调壳体3012的底壁3125具有贯通底壁3125的壳体贯通孔3126。壳体贯通孔3126由包围壳体贯通孔3126的周缘部3127构成。
底壁3125是空调壳体3012中的间隔壁3003侧的壁。壳体贯通孔3126形成于上游侧下壳体3124的接合部3124a和下游侧壳体3122的接合部3122a。换言之,下游侧壳体3122和上游侧下壳体3124位于夹着壳体贯通孔3126的两侧。下游侧壳体3122具有壳体贯通孔3126的周缘部3127的一部分3127a。上游侧下壳体3124具有壳体贯通孔3126的周缘部3127的其他的一部分3127b。
温水配管3018中的另一端3018b侧通过壳体贯通孔3126向空调壳体3012的外侧取出。温水配管3018中的从壳体贯通孔3126直到另一端3018b的向空调壳体3012的外侧取出的部分3018c是直线状。该部分3018c的延伸方向是与间隔壁3003正交的方向。另外,该部分3018c的延伸方向也可以是与间隔壁3003交叉的方向。
并且,间隔壁3003具有贯通间隔壁3003的间隔壁贯通孔3003a。间隔壁贯通孔3003a分别与两根温水配管3018对应地设置。在空调壳体3012设置于间隔壁3003的状态下,温水配管3018中的另一端3018b侧通过间隔壁贯通孔3003a向车室外空间3005取出。温水配管3018中的另一端3018b侧与未图示的温水软管连接。
如图21、22所示,温水配管3018弯曲布置为在空气通路3012a内成为规定的配管路径。即,温水配管3018在从一端3018a直到壳体贯通孔3126的范围内弯曲。换言之,温水配管3018中的从一端3018a直到壳体贯通孔3126的部分是具有弯曲部3018d的形状。本具体例中,将空调壳体3012的内部空间的一部分作为温水配管3018的布置区域使用。
如图23、25、26所示,空调壳体3012具有第一夹紧部3021和第二夹紧部3022各两个。第一夹紧部3021和第二夹紧部3022位于空调壳体3012的外侧。两根温水配管3018的每一个设有一个第一夹紧部3021和一个第二夹紧部3022。第一夹紧部3020和第二夹紧部3021是夹着温水配管3018固定于空调壳体3012的固定部。第一夹紧部3021的内壁面和第二夹紧部3022的内壁面为与温水配管3018的外形对应的形状。
如图25所示,第一夹紧部3021与下游侧壳体3122所具有的周缘部3127的一部分3127a相连。第一夹紧部3021从周缘部3127的一部分3127a向空调壳体3012的外侧延伸。第一夹紧部3021和下游侧壳体3122由一体的树脂成形品构成。本具体例中,下游侧壳体3122相当于第一壳体。
第二夹紧部3022与上游侧下壳体3124所具有的周缘部3127的其他的一部分3127b相连。第二夹紧部3022从周缘部3127的其他的一部分3127b向空调壳体3012的外侧延伸。第二夹紧部3022和上游侧下壳体3124由一体的树脂成形品构成。本具体例中,上游侧下壳体3124相当于第二壳体。
如图23、24、25所示,空调单元3010具备密封件3024和托架3026。密封件3024是对包围间隔壁贯通孔3003a的周缘部与温水配管3018之间的间隙进行封闭的密封部。密封件3024具有用于使温水配管3018贯通的密封件贯通孔3241。密封件3024是片状。密封件3024由发泡聚氨酯树脂制作。
托架3026是具有设置有密封件3024的设置面3261的部件。托架3026具备板状部件即主体部3265、以及与主体部3265的周围相连的侧壁部3266。主体部3265具有设置面3261、以及与设置面3261相反的一侧的相反面3264。本具体例中,主体部3265对应于密封件设置部。在主体部3265形成有用于使温水配管3018贯通的托架贯通孔3262。
如图25所示,托架3026通过小螺钉3263固定于空调壳体3012的底壁3125。托架3026也可以由其他的方法固定。主体部3265在与车身的间隔壁3003之间夹着密封件3024。由此,对包围间隔壁贯通孔3003a的周缘部与温水配管3018的间隙进行封闭。
并且,托架3026具有第一按压肋3031和第二按压肋3032各两个。两根温水配管3018的每一个设有一个第一按压肋3031和一个第二按压肋3032。第一按压肋3031和第二按压肋3032是分别通过夹紧并按压第一夹紧部3021和第二夹紧部3022这两者而将温水配管3018固定于空调壳体3012的固定部。第一按压肋3031相当于第一按压部。第二按压肋3032相当于第二按压部。
如图27所示,第一按压肋3031和第二按压肋3032形成于主体部3265的相反面3264。第一按压肋3031和第二按压肋3032从相反面3264突出。第一按压肋3031和第二按压肋3032线状地延伸。第一按压肋3031和第二按压肋3032彼此空开间隔地线状并列配置。本具体例中,第一按压肋3031和第二按压肋3032沿着一条直线配置。
第一按压肋3031和第二按压肋3032与托架3026一体。即,第一按压肋3031、第二按压肋3032、主体部3265由一体的树脂成形品构成。
图29是图28中的托架3026的剖视图。如图29所示,在托架3026固定于空调壳体3012的状态下,第一夹紧部3021和第二夹紧部3022夹着温水配管3018。在第一夹紧部3021和第二夹紧部3022的排列方向上,第一按压肋3031和第二按压肋3032夹紧并按压夹着温水配管3018的状态的第一夹紧部3021和第二夹紧部3022。由此,第一夹紧部3021和第二夹紧部3022在夹着温水配管3018的状态下被固定。
在组装托架3026时,相对于夹着温水配管3018的状态的第一夹紧部3021和第二夹紧部3022***托架3026。由此,在第一按压肋3031与第二按压肋3032之间压入有夹着温水配管3018的状态的第一夹紧部3021和第二夹紧部3022。因此,夹着温水配管3018的状态的第一夹紧部3021和第二夹紧部3022在被压入于第一按压肋3031与第二按压肋3032之间的状态下,保持于第一按压肋3031和第二按压肋3032。这样一来,夹着温水配管3018的状态的第一夹紧部3021和第二夹紧部3022嵌合于第一按压肋3031与第二按压肋3032之间,以使第一夹紧部3021和第二夹紧部3022不分离。
图30表示下游侧壳体3122的第一夹紧部3021保持温水配管3018的状态。图31是图30中的第一夹紧部3021和温水配管3018的放大图。
如图31所示,在温水配管3018的外表面3181设有一对凹部3034。一对凹部3034分别是向温水配管3018的中心侧凹陷的部分。一对凹部3034的一方是第一凹部3034a。一对凹部3034的另一方是第二凹部3034b。温水配管3018中的设有一对凹部3034的部位与温水配管3018中的一对凹部3034以外的部位比较,温水配管3018的宽度更窄。
一对凹部3034分别配置于夹着温水配管3018的中心的两侧。一对凹部3034的各个凹部3034的底面3341是平坦面。一对凹部3034的各个凹部3034的凹陷方向是图31中的左右方向。图31中的左右方向是与第一夹紧部3021的对接面3212平行的方向。如图29所示,对接面3212是与第二夹紧部3022接触的面。换言之,图31中的左右方向是与第一夹紧部3021和第二夹紧部3022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
在第一夹紧部3021的内表面3211设有一对凸部3036。一对凸部3036分别是从内表面3211向温水配管3018突出的部分。一对凸部3036的一方是第一凸部3036a。一对凸部3036的另一方是第二凸部3036b。
在第一夹紧部3021和第二夹紧部3022夹着温水配管3018的状态下,一对凸部3036的每一个凸部3036设于内表面3211中的与一对凹部3034的每一个凹部3034相对的位置。即,第一凸部3036a设于与第一凹部3034a相对的位置。第二凸部3036b设于与第二凹部3034b相对的位置。
一对凸部3036分别配置于内表面3211中的彼此相对的位置。换言之,在第一夹紧部3021与温水配管3018接触的状态下,一对凸部3036分别设于第一夹紧部3021中的夹着温水配管3018的两侧。一对的凸部3036的各个凸部3036的顶部3361是平坦面。
在第一夹紧部3021和第二夹紧部3022夹着温水配管3018的状态下,一对凹部3034的各个凹部3034与一对凸部3036的各个凸部3036嵌合。更详细地,第一凸部3036a和第二凸部3036b夹着温水配管3018中的设有第一凹部3034a和第二凹部3034b的部分。由此,第一凸部3036a与第一凹部3034a嵌合。第二凸部3036b与第二凹部3034b嵌合。
本具体例中,第一凹部3034a构成设于配管的配管侧嵌合部或者配管侧第一嵌合部。第二凹部3034b构成设于配管的配管侧第二嵌合部。第一凸部3036a构成与配管侧嵌合部嵌合的夹紧侧嵌合部或者夹紧侧第一嵌合部。第二凸部3036b构成与配管侧第二嵌合部嵌合的夹紧侧第二嵌合部。
接着,一边与图32、33所示的比较例2-1的空调单元3050比较一边对本具体例的空调单元3010的效果进行说明。
比较例2-1的空调单元3050中,加热器芯3016中的与温水配管3018连接的部分位于空调壳体3012的外侧。温水配管3018通过固定部3052固定于空调壳体3012,该固定部3052由于空调壳体3012为分体的部件构成。温水配管3018中的从加热器芯3016直到固定部3052的部分在空调壳体3012的外侧弯曲。温水配管3018中的从加热器芯3016直到固定部3052的部分由仅以覆盖温水配管3018为目的的专用的覆盖部件3054覆盖。固定部3052夹着温水配管3018。通过利用固定螺钉3056来紧固固定部3052,牢固地保持温水配管3018。
这样一来,比较例2-1的空调单元3010中,通过螺纹固定牢固地保持温水配管3018。
与此相对,本具体例的空调单元3010中,夹着温水配管3018的状态的第一夹紧部3021和第二夹紧部3022***于第一按压肋3031与第二按压肋3032之间,从而保持温水配管3018。因此,能够不依赖螺纹固定地保持温水配管3018。此外,第一按压肋3031和第二按压肋3032由一体的树脂成形品构成。因此,能够防止温水配管3018在温水配管3018的径向上相对于第一夹紧部3021和第二夹紧部3022产生位置偏移。即,能够比爪嵌合构造更牢固地保持温水配管3018。
此外,本具体例的空调单元3010中,一对凹部3034设于温水配管3018。一对凸部3036设于第一夹紧部3021。在第一夹紧部3021和第二夹紧部3022夹着温水配管3018的状态下,一对凹部3034的各个凹部3034与一对的凸部3036的各个凸部3036嵌合。因此,能够防止温水配管3018在温水配管3018的延伸方向上相对于第一夹紧部3021和第二夹紧部3022产生位置偏移。因此,能够更牢固地保持温水配管3018。
尤其在本具体例的空调单元3010中,第一凸部3036a和第二凸部3036b设于第一夹紧部3021。第一凸部3036a和第二凸部3036b夹着温水配管3018中的设有第一凹部3034a和第二凹部3034b的部分。第一凸部3036a嵌合于第一凹部3034a。第二凸部3036b嵌合于第一凹部3034b。因此,即使第一夹紧部3021与第二夹紧部3022分离,也能够维持第一夹紧部3021与温水配管3018嵌合的状态。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温水配管3018在温水配管3018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置偏移。
并且,比较例2-1的空调单元中,追加专用的覆盖部件3054。因此,产生空调单元的价格上升、制造空调单元时的组装工序的增加等问题。
与此相对,本具体例的空调单元3010中,如图25所示,在空调壳体3012设置于间隔壁3003的状态下,壳体贯通孔3126配置于空调壳体3012中的与间隔壁贯通孔3003a相对的区域内。相对是指在与间隔壁3003正交的方向上相对。并且,温水配管3018中的从壳体贯通孔3126的位置直到间隔壁贯通孔3003a的位置的部分3018e被第一夹紧部3021、第二夹紧部3022、托架3026、以及密封件3024覆盖。因此,温水配管3018不在车室内空间3004露出。因此,根据本具体例的空调单元3010,不追加专用的覆盖部件就能够防止乘员触摸温水配管3018。
并且,比较例2-1的空调单元3050中,温水配管3018中的从加热器芯3016直到固定部3052的部分在空调壳体3012的外部布置。
与此相对,本具体例的空调单元3010中,温水配管3018中的从加热器芯3016直到第一夹紧部3021和第二夹紧部3022的部分在空调壳体3012的内部布置。因此,根据本具体例的空调单元3010,由于温水配管3018在空调壳体3012的外部布置,因此与比较例2-1的空调单元3050相比能够使空调单元整体小型化。
并且,本具体例的空调单元3010中,温水配管3018中的从壳体贯通孔3126向空调壳体3012的外侧取出的部分3018c是直线状。
由此,能够缩短温水配管3018中的向空调壳体3012的外侧取出的部分3018c。因此,能够使空调单元3010小型化。此外,容易组装温水配管3018和托架3026。容易将间隔壁3003设置于空调单元3010。
并且,比较例2-1的空调单元3010中,追加由与空调壳体3012为分体的部件构成的固定部3052。
与此相对,本具体例的空调单元3010中,第一夹紧部3021和下游侧壳体3122由一体的树脂成形品构成。第二夹紧部3022和上游侧下壳体3124由一体的树脂成形品构成。因此,根据本具体例的空调单元3010,与比较例2-1的空调单元3050比较,能够削减构成空调单元3010的部件的数量。
并且,本具体例的空调单元3010中,第一按压肋3031、第二按压肋3032、托架3026的主体部3265由一体的树脂成形品构成。
由此,与第一按压肋3031和第二按压肋3032、托架3026的主体部3265是分体的情况比较,能够削减构成空调单元3010的部件的数量。
并且,比较例2-1的空调单元3010中,使用固定螺钉3056。因此,组装空调单元3050时,需要在与温水配管3018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固定固定螺钉3056。与此相对,组装本具体例的空调单元3010时,相对于夹着温水配管3018的状态的第一夹紧部3021和第二夹紧部3022,在温水配管3018的延伸方向上***有托架3026。由此,夹着温水配管3018的状态的第一夹紧部3021和第二夹紧部3022嵌合固定于第一按压肋3031与第二按压肋3032之间。因此,根据本具体例的空调单元3010,在组装空调单元3010时,能够不需要在与温水配管3018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作业。
(参考例2的其他的具体例)
(1)上述的具体例中,壳体贯通孔3126的全部配置于空调壳体3012中的与间隔壁贯通孔3003a相对的区域内,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壳体贯通孔3126的一部分配置于空调壳体3012中的与间隔壁贯通孔3003a相对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只要壳体贯通孔3126的一部分配置于空调壳体3012中的与间隔壁贯通孔3003a和密封件3024相对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即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缩短壳体贯通孔3126和间隔壁贯通孔3003a的距离。因此,能够通过第一夹紧部3021、第二夹紧部3022、托架3026、密封件3024覆盖温水配管3018中的从壳体贯通孔3126的位置直到间隔壁贯通孔3003a的位置的部分3018e。
另外,也可以是,在壳体贯通孔3126和间隔壁贯通孔3003a的位置在平行于间隔壁3003的方向上偏移的情况下,温水配管3018中的从壳体贯通孔3126的位置直到间隔壁贯通孔3003a的位置的部分3018e是弯曲的形状。并且,在这种情况下,该部分3018e也可以是直线状,并在与间隔壁3003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2)上述的具体例中,第一夹紧部3021和下游侧壳体3122由一体的树脂成形品构成,第二夹紧部3022和上游侧下壳体3124由一体的树脂成形品构成,但是不限定于此。第一夹紧部3021和下游侧壳体3122也可以是分体。第二夹紧部3022和上游侧下壳体3124也可以是分体。
(3)上述的具体例中,第一按压肋3031、第二按压肋3032、托架3026的主体部3265由一体的树脂成形品构成,但是不限定于此。第一按压肋3031和第二按压肋3032、托架3026的主体部3265也可以是分体。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按压肋3031和第二按压肋3032由一体的树脂成形品构成。
(4)上述的具体例中,第一夹紧部3021、第二夹紧部3022、第一按压肋3031和第二按压肋3032在空调壳体3012的外侧固定温水配管3018,但是不限定于此。第一夹紧部3021、第二夹紧部3022、第一按压肋3031以及第二按压肋3032也可以在空调壳体3012的内部固定温水配管3018。这能够通过例如以下那样的结构来实现。第一夹紧部3021和第二夹紧部3022与空调壳体3012为分体。第一按压肋3031和第二按压肋3032、托架3026的主体部3265为分体。
(5)上述的具体例中,空调单元3010配置于后部座位3006b的下方,但是不限定于此。空调单元3010也可以配置于车室3002内的任意部位。例如,空调单元3010也可以配置于车室3002中的车辆前方侧。
(6)上述的具体例中,温水配管3018中的取出另一端3018b侧的空间是车室外空间3005,但是不限定于此。温水配管3018中的取出另一端3018b侧的空间也可以是与车室内空间3004连通的行李室等空间。
(7)上述的具体例中,温水配管3018中的从壳体贯通孔3126直到另一端3018b的部分3018c的延伸方向是与间隔壁3003正交的方向,但是不限定于此。该部分3018c的延伸方向也可以是与间隔壁3003交叉的方向。
(8)上述的具体例中,作为热交换器使用了使热介质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加热空气的加热用热交换器,但是不限定于此。作为热交换器也可以使用使热介质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却空气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在这种情况下,空调单元3010向车室内吹出作为空调风的冷风。作为热介质的制冷剂流动于与热交换器连接的配管。
(9)上述的具体例中,作为密封部使用了密封件3024,但是不限定于此。作为密封部也可以使用垫圈等其他的密封部件。
(10)上述的具体例中,在温水配管3018设有一对凹部3034,在第一夹紧部3021设有一对凸部3036,但是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在温水配管3018设有一个凹部3034,在第一夹紧部3021设有一个凸部3036。
并且,也可以在温水配管3018设有一对凸部3036,在第一夹紧部3021设有一对凹部3034。并且,也可以在温水配管3018设有凸部和凹部各一个,在第一夹紧部3021设有凸部和凹部各一个。总之,只要第一凹部3034a和第一凸部3036a的一方设于温水配管3018和第一夹紧部3021的一方,与第一凹部3034a和第一凸部3036a的一方不同的另一方设于温水配管3018和第一夹紧部3021的与一方不同的另一方即可。第二凹部3034b和第二凸部3036b的一方设于温水配管3018和第一夹紧部3021的一方,第二凹部3034b和第二凸部3036b的与一方不同的另一方设于与温水配管3018和第一夹紧部3021的一方不同的另一方即可。
并且,除了第一夹紧部3021的一对凸部3036,还可以在第二夹紧部3022设置一对凸部。并且,一对凹部3034和一对凸部3036各自的形状不限定于图所示的形状。
(11)本参考例不限定于上述的具体例,能够在参考例2的特征所记载的范围内适当变更,也包含各种各样的变形例、等同范围内的变形。并且,上述各具体例不是相互无关的,除明显不能组合的情况外,能够进行适当组合。并且,在上述各具体例中,不言而喻,构成具体例的要素除特别明示为必需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显为必需的情况等外,并不一定是必需的。并且,在上述各具体例中,提到具体例的结构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数值的情况下,除特别明示为必需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显限定于特定的数的情况等外,不限定于该特定的数。并且,在上述各具体例中,在提到结构要素等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原理上限定于特定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情况等外,不限定于该材质、形状、位置关系。
(总结)
根据由上述各具体例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表示的第一观点,空调单元具备空调壳体、热交换器、配管以及固定部。固定部具有夹着配管的第一夹紧部和第二夹紧部以及夹紧并按压夹着配管的状态的第一夹紧部和第二夹紧部这两者。第一夹紧部和第二夹紧部由彼此为分体的成形品构成。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由一体的成形品构成。
并且,根据第二观点,配管设有配管侧嵌合部。第一夹紧部设有与配管侧嵌合部嵌合的夹紧侧嵌合部。配管侧嵌合部由凹部和凸部中的一方构成。夹紧侧嵌合部由凹部和凸部中的与一方不同的另一方构成。
由此,在配管侧嵌合部与夹紧侧嵌合部嵌合的状态下,配管被第一夹紧部和第二夹紧部夹紧。因此,能够防止配管在配管的延伸方向上相对于固定部产生位置偏移。因此,能够更牢固地保持配管。
并且,根据第三观点,配管侧嵌合部是配管侧第一嵌合部。夹紧侧嵌合部是夹紧侧第一嵌合部。凹部是第一凹部。凸部是第一凸部。配管设有与配管侧第一嵌合部相对地配置的配管侧第二嵌合部。第一夹紧部设有与夹紧侧第一嵌合部相对地配置,并与管侧第二嵌合部嵌合的夹紧侧第二嵌合部。夹紧侧第一嵌合部和夹紧侧第二嵌合部夹着配管中的设有配管侧第一嵌合部和配管侧第二嵌合部的部分。配管侧第二嵌合部由第二凹部和第二凸部中的一方构成。夹紧侧第二嵌合部由第二凹部和第二凸部中的与一方不同的另一方构成。
由此,夹紧侧第一嵌合部和夹紧侧第二嵌合部设于第一夹紧部。夹紧侧第一嵌合部和夹紧侧第二嵌合部夹着配管中的设有配管侧第一嵌合部和配管侧第二嵌合部的部分。夹紧侧第一嵌合部和夹紧侧第二嵌合部与配管侧第一夹紧部和配管侧第二夹紧部嵌合。因此,即使第一夹紧部与第二夹紧部分离,也能够位置第一夹紧部与配管的嵌合状态。因此,能够防止配管在配管的延伸方向上相对于固定部产生位置偏移。
并且,根据第四观点,空调壳体的壁具有贯通壁的壳体贯通孔。配管具有一端和与一端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包含一端的一端侧在空调壳体的内部与热交换器连接,包含另一端的另一端侧通过壳体贯通孔向空调壳体的外侧取出。空调壳体具有位于夹着壳体贯通孔的两侧的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第一壳体部具有包围壳体贯通孔的周缘部的一部分。第二壳体部具有周缘部的其他的一部分。第一夹紧部从第一壳体部的周缘部的一部分向空调壳体的外侧延伸。第一夹紧部和第一壳体部由一体的成形品构成。第二夹紧部从第二壳体部的周缘部的其他的一部分向空调壳体的外侧延伸。第二夹紧部和第二壳体部由一体的成形品构成。
由此,第一夹紧部和第二夹紧部与空调壳体为一体。因此,与第一夹紧部和第二夹紧部与空调壳体为分体的情况比较,能够削减构成空调单元的部件的数量。
并且,根据第五观点,空调壳体设置于车身所具有的间隔壁。间隔壁具有间隔壁贯通孔,该间隔壁贯通孔将设置有空调壳体的一侧的车室内空间与相对于车室内空间夹着间隔壁的相反的一侧的相反侧空间隔开,并且贯通间隔壁。配管的另一端侧通过间隔壁贯通孔向相反侧空间取出。空调单元具备:片状的密封件,该密封件对包围间隔壁贯通孔的周缘部与配管之间的间隙进行封闭以及密封件设置部,该密封件设置部设置有密封件,并在与间隔壁之间夹着密封件。第一按压部、第二按压部、密封件设置部由一体的成形品构成。
由此,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密封件设置部是一体。因此,与两者是分体的情况比较,能够削减构成空调单元的部件的数量。换言之,不需要通过其他部件追加按压部。
(特征1)
一种车辆用的空调单元,向车室内吹出空调风,该空调单元的特征在于,具备:
空调壳体3012,该空调壳体在内部形成有空气通路3012a;
热交换器3016,该热交换器配置于所述空调壳体的内部,使热介质与空气进行热交换;
配管3018,该配管与所述热交换器连接,供所述热介质流动;以及
固定部3021、3022、3031、3032,该固定部将所述配管固定于所述空调壳体,
所述固定部具有夹着所述配管的第一夹紧部3021和第二夹紧部3022以及夹紧并按压夹着所述配管的状态的所述第一夹紧部和所述第二夹紧部这两者的第一按压部3031和第二按压部3032,
所述第一夹紧部和所述第二夹紧部由彼此为分体的成形品构成,
所述第一按压部和所述第二按压部由一体的成形品构成。
(特征2)
如特征1所记载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管设有配管侧嵌合部,
所述第一夹紧部设有与所述配管侧嵌合部嵌合的夹紧侧嵌合部,
所述配管侧嵌合部由凹部3034a和凸部3036a中的一方构成,
所述夹紧侧嵌合部由与所述凹部和所述凸部中的所述一方不同的另一方构成。
(特征3)
如特征2所记载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管侧嵌合部是配管侧第一嵌合部,
所述夹紧侧嵌合部是夹紧侧第一嵌合部,
所述凹部是第一凹部,
所述凸部是第一凸部,
所述配管设有与所述配管侧第一嵌合部相对地配置的配管侧第二嵌合部,
所述第一夹紧部设有与所述夹紧侧第一嵌合部相对地配置,并与所述配管侧第二嵌合部嵌合的夹紧侧第二嵌合部,
所述夹紧侧第一嵌合部和所述夹紧侧第二嵌合部夹着所述配管中的设有所述配管侧第一嵌合部和所述配管侧第二嵌合部的部分,
所述配管侧第二嵌合部由第二凹部3034b和第二凸部3036b中的一方构成,
所述夹紧侧第二嵌合部由所述第二凹部和所述第二凸部中的与所述一方不同的另一方构成。
(特征4)
如特征1至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壳体的壁3125具有贯通所述壁的壳体贯通孔3126,
所述配管具有一端3018a和与该一端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3018b,包含所述一端的一端侧在所述空调壳体的内部与所述热交换器连接,包含所述另一端的另一端侧通过所述壳体贯通孔向所述空调壳体的外侧取出,
所述空调壳体具有位于夹着所述壳体贯通孔的两侧的第一壳体部3122和第二壳体部3124,
所述第一壳体部具有包围所述壳体贯通孔的周缘部3127的一部分3127a,
所述第二壳体部具有所述周缘部的其他的一部分3127b,
所述第一夹紧部从所述第一壳体部的所述周缘部的所述一部分向所述空调壳体的外侧延伸,
所述第一夹紧部和所述第一壳体部由一体的成形品构成,
所述第二夹紧部从所述第二壳体部的所述周缘部的所述其他的一部分向所述空调壳体的外侧延伸,
所述第二夹紧部和所述第二壳体部由一体的成形品构成。
(特征5)
如特征1至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壳体设置于车身所具有的间隔壁3003,
所述间隔壁具有间隔壁贯通孔3003a,该间隔壁贯通孔将设置有所述空调壳体的一侧的车室内空间3004与相对于所述车室内空间夹着所述间隔壁的相反的一侧的相反侧空间3005隔开,贯通所述间隔壁,
所述配管的另一端侧通过所述间隔壁贯通孔向所述相反侧空间取出,
所述空调单元具备:
片状的密封件3024,该密封件对包围所述间隔壁贯通孔的周缘部与所述配管之间的间隙进行封闭,
密封件设置部3265,该密封件设置部设置有所述密封件,并在与所述间隔壁之间夹着所述密封件,
所述第一按压部、所述第二按压部、所述密封件设置部由一体的成形品构成。

Claims (5)

1.一种空调单元,安装于形成车室(80)的一部分的车辆安装部(82),该车辆安装部是分隔所述车室的内部和该车室的外部的内外间隔壁(85)的一部分,该空调单元配置于所述车室的内部,并且进行该车室的内部的空气调节,该空调单元的特征在于,具备:
通风路形成部(20),该通风路形成部形成供向所述车室的内部吹出的空调空气流动的通风路(20a);
中间空间形成壁(22),该中间空间形成壁形成中间空间(22a),该中间空间配置在所述通风路与所述车辆安装部之间;
电气部件(32、36、38、142);以及
多个单元安装部(26),该多个单元安装部固定于所述车辆安装部,
在所述中间空间内配置有所述电气部件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中间空间形成壁从所述通风路形成部向所述车辆安装部侧呈筒状地延伸设置,在该中间空间形成壁的内侧形成所述中间空间,并且所述中间空间形成壁包围所述中间空间,
所述多个单元安装部在所述中间空间形成壁的周向(DRr)上彼此空开间隔地排列配置,并且一体地固定于所述中间空间形成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备贯通部件(34、35、40),
所述通风路形成部和所述中间空间形成壁构成空调壳体(12)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贯通部件从所述中间空间贯通所述车辆安装部向所述车室的外部导出,而不经由所述车室的内部的除了所述空调壳体所占据的范围以外的壳体周围空间(80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备贯通部件(34、35、40),
所述车辆安装部具有被贯通间隔壁(821),
该被贯通间隔壁面向所述中间空间并且覆盖该中间空间中的与所述通风路侧相反的一侧,
所述贯通部件从所述中间空间贯通所述被贯通间隔壁向所述车室的外部导出。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风路形成部由第一形成部(201)和第二形成部(202)构成,该第二形成部在所述中间空间形成壁的轴向(DRa)上位于该中间空间形成壁与所述第一形成部之间,
所述中间空间形成壁与所述第二形成部一体成形。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空间形成壁与所述通风路形成部一体构成。
CN201780066047.XA 2016-10-26 2017-10-12 空调单元 Active CN1098906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09802 2016-10-26
JP2016209802A JP6658452B2 (ja) 2016-10-26 2016-10-26 空調ユニット
JP2016-250241 2016-12-23
JP2016-250242 2016-12-23
JP2016250242A JP6680198B2 (ja) 2016-12-23 2016-12-23 空調ユニット
JP2016250241A JP6729350B2 (ja) 2016-12-23 2016-12-23 空調ユニット
PCT/JP2017/037037 WO2018079286A1 (ja) 2016-10-26 2017-10-12 空調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90634A CN109890634A (zh) 2019-06-14
CN109890634B true CN109890634B (zh) 2022-06-24

Family

ID=62023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66047.XA Active CN109890634B (zh) 2016-10-26 2017-10-12 空调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9890634B (zh)
WO (1) WO20180792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76996B (zh) * 2020-09-14 2023-11-17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温水管的保持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205211A (en) * 1981-06-08 1982-12-16 Nippon Denso Co Ltd Room heater for automobile
JPS6264614U (zh) * 1985-10-14 1987-04-22
JP2526997B2 (ja) * 1988-06-30 1996-08-21 日本電装株式会社 バス用空調装置
JPH09142131A (ja) * 1995-11-20 1997-06-03 Denso Corp 車載用空調装置
JP4446386B2 (ja) * 2004-11-04 2010-04-07 Udトラックス株式会社 車両用の燃焼式ヒータの取り付け構造およびその方法
JP2008179264A (ja) * 2007-01-25 2008-08-07 Valeo Thermal Systems Japan Corp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JP6167857B2 (ja) * 2013-11-04 2017-07-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CN203623326U (zh) * 2013-12-09 2014-06-04 西安工程大学 一种利用阶梯冷量的蒸发式车载空调机
CN205468408U (zh) * 2016-02-05 2016-08-17 博格思众(常州)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空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79286A1 (ja) 2018-05-03
CN109890634A (zh) 2019-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84379B2 (en) Air conditioner
JP6357322B2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JP6357321B2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CN109890634B (zh) 空调单元
KR101437941B1 (ko) 차량용 공조시스템
JP6680198B2 (ja) 空調ユニット
KR101186078B1 (ko) 자동차용 공조장치
US20190084371A1 (en)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unit
JP6658452B2 (ja) 空調ユニット
JP6926792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18207759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及びそれに適用される枠体
US20220234417A1 (en) Air conditioning unit
JP6699525B2 (ja)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US10513162B2 (en)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KR101151947B1 (ko) 자동차용 공조장치
US7147039B2 (en) Air routing device for a motor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or heating system
CN115667836A (zh) 用于热交换器的歧管的保护构件
CN111845251A (zh) 用于密封功能单元接口的装置
KR101657566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JP2006248476A (ja)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KR200443748Y1 (ko) 자동차용 공조장치의 덕트연결구조
KR20060104125A (ko) 자동차용 공조장치
KR102111325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US20210197641A1 (en) Air conditioning unit for vehicle
JP6729350B2 (ja) 空調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