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33479A - 新能源车正面碰撞强化结构 - Google Patents

新能源车正面碰撞强化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33479A
CN109733479A CN201910026677.5A CN201910026677A CN109733479A CN 109733479 A CN109733479 A CN 109733479A CN 201910026677 A CN201910026677 A CN 201910026677A CN 109733479 A CN109733479 A CN 1097334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beam
rear support
riveting
subframe
front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2667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凯
王昌胜
项生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Leapmotor Technology Co Ltd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02667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733479A/zh
Publication of CN1097334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334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层新能源车正面碰撞强化结构,包括副车架和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前围横梁,还包括至少一个后支撑梁;后支撑梁的前端与副车架后端固定,后支撑梁的后端与前围横梁的中部固定。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有效的将车辆前部受力传导至车辆后方,显著减轻前围侵入量,对驾乘人员和车辆起到保护作用。

Description

新能源车正面碰撞强化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制造领域,具体是一种新能源车正面碰撞强化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燃油汽车上,车身底盘上设计有纵梁,纵梁贯穿了车身底盘的前后方向。在车头发生碰撞时,纵梁可以将车头受力最大程度的传递至车尾,避免车头出现严重溃缩,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机舱和驾驶舱的完整,是重要的***件。中国专利文献CN206704299U于2017年12月5日公开了“副车架及采用该副车架的电动汽车”,副车架包括车架主体(101)和电动机悬挂结构(105),该电动机悬挂结构形成在所述车架主体上,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壳体(107)和第二壳体(108);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纳电动机拉杆衬套的腔体(B),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形成有允许连接件穿过该腔体(B)以固定连接所述衬套的通孔。该申请人宣称,该实用新型的副车架易于进行电动机悬置点的变化,提高了通用性。在以电池为能源储存方式的新能源汽车上,电池包被布置在地板下部的空间,为了保证地板与电池包的间隙,大部分的新能源汽车都无法像传统燃油车一样在地板下部设计纵梁结构,导致在安全性上存在隐患。例如如前述的现有技术方案,就缺乏纵梁的力传递,导致车辆在正面碰撞时前围的侵入量很大,驾驶舱内人员伤害严重。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新能源车正面碰撞强化结构,可以有效的将车辆前部受力传导至车辆后方,显著减轻前围侵入量,对驾乘人员和车辆起到保护作用。
为了实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层新能源车正面碰撞强化结构,包括副车架和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前围横梁,还包括至少一个后支撑梁;后支撑梁的前端与副车架后端固定,后支撑梁的后端与前围横梁的中部固定。
本方案设计的多层新能源车正面碰撞强化结构,包括副车架和前围横梁。前围是分隔机舱和驾驶舱的横向挡板,前围横梁位于前围下方,沿车身左右方向延伸。前围横梁具有高强度的特性。本方案通过将前副车架通过后支撑梁与前围横梁刚性连接后,形成一个整体结构,可以很好的提高结构受力。这样设计之后,既可以空出车身地板下方的空间,用来布局电池包,又保证了车身前后方向的力传递效果,保证了车辆的安全性不会下降,有助于新能源汽车的车身布局和市场推广。为了提高刚性,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在门槛条的合适位置进行补强设计。后支撑梁的数量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多个,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按需选择。
作为优选,后支撑梁的长度方向为车身前后方向,后支撑梁的前端与副车架的后端的中部固定,后支撑梁的后端与前围横梁的中部固定。这个设计,使副车架、后支撑梁和前围横梁三者的连接形状构成了工字型,而工字型在力学结构中具有极强的受力效果,因此该方案可以显著提高结构受力效果,足以媲美传统燃油车的纵梁结构。
作为优选,后支撑梁为直管。直管的轴向受力强度最好。
作为优选,后支撑梁为空心的直管。在确保强度的前提下,后支撑梁为空心的,有助于车身轻量化。
作为优选,后支撑梁内设有强化筋,强化筋沿后支撑梁的长度方向延伸。强化筋可以在轴向上进一步强化后支撑梁。
作为优选,所述后支撑梁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副车架的后端下配合面为水平面,后支撑梁前端的上端面与副车架后端的配合面固定;前围横梁的前端上配合面为水平面,后支撑梁后端的下端面与前围横梁前端的配合面固定。通过后支撑梁截面形状、副车架后端配合面、前围横梁配合面的设计,可以使两两连接件的结合更紧密。
作为优选,后支撑梁前端的上端面上设有铆接通孔,副车架的后端下配合面上对应位置设有铆接通孔,铆钉同时贯通后支撑梁前端和副车架上的铆接通孔后进行铆接,铆接之后通过焊接将后支撑梁前端、铆钉、副车架三者固定;后支撑梁后端的下端面上设有铆接通孔,前围横梁的上配合面上对应位置设有铆接通孔,铆钉同时贯通后支撑梁后端和前围横梁上的铆接通孔后进行铆接,铆接之后通过焊接将后支撑梁后端、铆钉、前围横梁三者固定。本方案设计采用铆焊的方式实现固定,可以保证连接强度。
作为优选,后支撑梁前端和后端的铆接通孔均不少于2个。这样的设计可以尽可能提高连接强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有效的将车辆前部受力传导至车辆后方,显著减轻前围侵入量,对驾乘人员和车辆起到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主视图。
图4是后支撑梁的立体图。
其中:1副车架,2前围横梁,3后支撑梁,4强化筋,5铆接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图2、图3所示的实施例,为一种新能源车正面碰撞强化结构,安装在某款新能源车上。
本结构包括位于车身前方的副车架1、位于车身前围下方的前围横梁2,还包括后支撑梁3,本例中后支撑梁的数量为一个。如图4所示,后支撑梁为空心的直管,材质为钢管,管内沿后支撑梁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设有强化筋4。后支撑梁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在后支撑梁的前端和后端均设置有两个铆接通孔5,铆接通孔在竖直方向上贯通后支撑梁的截面形状。
后支撑梁的前端与副车架的后端的中部固定,后支撑梁的后端与前围横梁的中部固定,三者形成典型的工字型结构。副车架的后端下设有一个配合面,配合面为水平面,配合面上对应设计有两个铆接通孔。前围横梁也设有一个配合面,也是水平面延伸,同样对应设置有两个铆接通孔。后支撑梁的前端与副车架的后端中部固定,后端与前围横梁的中部固定。固定的方式为铆焊,即将铆钉同时贯通后支撑梁前端和副车架上的铆接通孔后进行铆接,铆接之后通过焊接将后支撑梁前端、铆钉、副车架三者固定。同样的,将铆钉同时贯通后支撑梁后端和前围横梁上的铆接通孔后进行铆接,铆接之后通过焊接将后支撑梁后端、铆钉、前围横梁三者固定。
本例的新能源车正面碰撞强化结构,前副车架、后支撑梁、前围横梁被牢固的固定为一体,空出了地板下方中部的有效空间,可以布局电池包。来自车身前端的撞击力在经过副车架、后支撑梁、前围横梁的传递后,可以有效的传导至车身后方,从而减轻了前围侵入量,并降低了碰撞过程中电池包的变形量,极大的提升了汽车的安全性能。经发明人用计算机程序进行碰撞模拟测试,本实施例的方案在车身前后方向的安全受力强度足以媲美其它条件相同的燃油车纵梁结构。

Claims (8)

1.一种新能源车正面碰撞强化结构,包括副车架(1)和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前围横梁(2),其特征是,还包括至少一个后支撑梁(3);后支撑梁的前端与副车架后端固定,后支撑梁的后端与前围横梁的中部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车正面碰撞强化结构,其特征是,后支撑梁的长度方向为车身前后方向,后支撑梁的前端与副车架的后端的中部固定,后支撑梁的后端与前围横梁的中部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车正面碰撞强化结构,其特征是,后支撑梁为直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能源车正面碰撞强化结构,其特征是,后支撑梁为空心的直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车正面碰撞强化结构,其特征是,后支撑梁内设有强化筋(4),强化筋沿后支撑梁的长度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能源车正面碰撞强化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后支撑梁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副车架的下配合面为水平面,后支撑梁前端的上端面与副车架后端的配合面固定;前围横梁的上配合面为水平面,后支撑梁后端的下端面与前围横梁的配合面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任意一种新能源车正面碰撞强化结构,其特征是,后支撑梁前端的上端面上设有铆接通孔(5),副车架的后端下配合面上对应位置设有铆接通孔,铆钉同时贯通后支撑梁前端和副车架上的铆接通孔后进行铆接,铆接之后通过焊接将后支撑梁前端、铆钉、副车架三者固定;后支撑梁后端的下端面上设有铆接通孔,前围横梁的上配合面上对应位置设有铆接通孔,铆钉同时贯通后支撑梁后端和前围横梁上的铆接通孔后进行铆接,铆接之后通过焊接将后支撑梁后端、铆钉、前围横梁三者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任意一种新能源车正面碰撞强化结构,其特征是,后支撑梁前端和后端的铆接通孔均不少于2个。
CN201910026677.5A 2019-01-11 2019-01-11 新能源车正面碰撞强化结构 Pending CN10973347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26677.5A CN109733479A (zh) 2019-01-11 2019-01-11 新能源车正面碰撞强化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26677.5A CN109733479A (zh) 2019-01-11 2019-01-11 新能源车正面碰撞强化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33479A true CN109733479A (zh) 2019-05-10

Family

ID=66364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26677.5A Pending CN109733479A (zh) 2019-01-11 2019-01-11 新能源车正面碰撞强化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733479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557616U (zh) * 2012-03-09 2012-11-28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副车架结构
JP2013049321A (ja) * 2011-08-30 2013-03-14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前部構造
CN103738404A (zh) * 2013-11-29 2014-04-23 天津博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车辆
JP2014084046A (ja) * 2012-10-26 2014-05-12 Mazda Motor Corp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および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の組付け方法
CN206984122U (zh) * 2017-07-05 2018-02-09 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车架及汽车
CN207433631U (zh) * 2017-09-07 2018-06-01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和车辆
CN109131577A (zh) * 2018-09-21 2019-01-04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前纵梁结构及副车架总成
CN209700788U (zh) * 2019-01-11 2019-11-29 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 新能源车正面碰撞强化结构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49321A (ja) * 2011-08-30 2013-03-14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前部構造
CN202557616U (zh) * 2012-03-09 2012-11-28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副车架结构
JP2014084046A (ja) * 2012-10-26 2014-05-12 Mazda Motor Corp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および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の組付け方法
CN103738404A (zh) * 2013-11-29 2014-04-23 天津博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车辆
CN206984122U (zh) * 2017-07-05 2018-02-09 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车架及汽车
CN207433631U (zh) * 2017-09-07 2018-06-01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和车辆
CN109131577A (zh) * 2018-09-21 2019-01-04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前纵梁结构及副车架总成
CN209700788U (zh) * 2019-01-11 2019-11-29 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 新能源车正面碰撞强化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82272A (zh) 前机舱框架总成
CN207416972U (zh) 前地板总成及汽车车身
CN106005015B (zh) 一种纯电动车车架结构
CN201777299U (zh) 电动车辆的底部结构
CN109823395A (zh) 新能源车前副车架的力传导结构
CN107416042A (zh) 一种汽车地板前部的九宫格式骨架梁
CN209700788U (zh) 新能源车正面碰撞强化结构
CN207089430U (zh) 一种电动汽车车身骨架
CN201300891Y (zh) 一种汽车车身结构
CN109204464A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733479A (zh) 新能源车正面碰撞强化结构
CN207535854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前保险杠装置、车架及汽车
CN209126810U (zh) 汽车前纵梁结构以及包括其的汽车
CN102975770B (zh) 汽车地板
CN113525522B (zh) 一种车身骨架及使用该车身骨架的车辆
CN209667222U (zh) 车辆驾驶室防护结构及车辆
CN106314548B (zh) 一种前车体双横梁通道结构
CN209479763U (zh) 一种纯电动车车架结构
CN103465965A (zh) 一种高强度轻量化车架
CN109204504A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16A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07191166U (zh) 一种具有加强板的汽车纵梁
CN103707938B (zh) 一种汽车驾驶室
CN206938860U (zh) 一种承载式车架结构
CN208868155U (zh) 一种电动汽车的前地板骨架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310051 1st and 6th floors, no.451 Internet of things street,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51 1st and 6th floors, no.451 Internet of things street,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ZHEJIANG LEAPMOTOR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