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02767B - 车辆后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后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02767B
CN108202767B CN201711228527.XA CN201711228527A CN108202767B CN 108202767 B CN108202767 B CN 108202767B CN 201711228527 A CN201711228527 A CN 201711228527A CN 108202767 B CN108202767 B CN 1082027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nel
vehicle
closed cross
wall portion
vertic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22852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02767A (zh
Inventor
加藤裕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2027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027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027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027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3/00Superstructures for load-carrying vehicles
    • B62D33/04Enclosed load compartments ; Frameworks for movable panels, tarpaulins or side curta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7Luggag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2Internal Trim mouldings ; Internal Ledges; Wall liners for passenger compartments; Roof liners
    • B60R13/0268Rear parcel lin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5/00Compartments within vehicle body primarily intended or sufficiently spacious for trunks, suit-cases, or the like
    • B60R5/04Compartments within vehicle body primarily intended or sufficiently spacious for trunks, suit-cases, or the like arranged at rear of vehicle
    • B60R5/044Compartments within vehicle body primarily intended or sufficiently spacious for trunks, suit-cases, or the like arranged at rear of vehicle luggage covering means, e.g. parcel shel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62D27/023Assembly of structural joi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011/0001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 B60R2011/0003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inside the vehicle
    • B60R2011/0019Side or rear panels
    • B60R2011/0024Rear she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其具有:后围上盖板;以及作为封闭截面部的第一封闭截面部,其与后围上盖板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连结,并具有封闭截面结构。第一封闭截面部由作为与后围上盖板不同的面板部件的第一面板及第二面板构成。第一面板的板厚及第二面板的板厚均厚于后围上盖板的板厚。

Description

车辆后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后部结构。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8-195090中公开了如下的车辆后部结构,所述车辆后部结构具有:车厢分隔面板和后围上盖板,所述车厢分隔面板被配置在后座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车厢和行李箱进行分隔,所述后围上盖板与所述车厢分隔面板连结而构成行李箱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壁的至少一部分。
如图9所示,在车厢分隔面板200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端部,连结有后围上盖板21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通过车厢分隔面板200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端部和后围上盖板21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而构成具有封闭截面结构的第一封闭截面部220。第一封闭截面部22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从而确保车辆的抗扭刚度。此外,在后围上盖板21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处连结有连结面板230。通过后围上盖板21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和连结面板230而构成具有封闭截面结构的第二封闭截面部240。第二封闭截面部24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从而对被配置在后围上盖板210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处的后窗玻璃250进行支承。
发明内容
从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来看,期望提高车辆的抗扭刚度。在日本特开2008-195090所记载的车辆后部结构中,通过使第一封闭截面部220的板厚厚于通常情况,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的抗扭刚度。然而,由于后围上盖板210的一部分构成第一封闭截面部220,因此当使第一封闭截面部220的板厚厚于通常情况时,后围上盖板210的整体的板厚将会变得更厚,进而车辆重量也会增加。
此外,由于后围上盖板21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的形状会受到车辆的设计的影响,因此要配合每种车辆的设计来设定后围上盖板210的形状。从后围上盖板210构成第一封闭截面部220的关系来看,以后围上盖板210为对象而实施第一封闭截面部220的抗扭刚度的评价。因此,需要针对后围上盖板210的形状不同的每个车种而实施第一封闭截面部220的抗扭刚度的评价测试,从而车辆的品质管理变得繁杂。
本发明的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具有:后围上盖板;以及封闭截面部,其与所述后围上盖板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连结,并具有封闭截面结构。所述封闭截面部由作为与所述后围上盖板不同的面板部件的第一面板及第二面板构成,并且所述第一面板的板厚及所述第二面板的板厚均厚于所述后围上盖板的板厚。
根据本发明的方式,使被连结于后围上盖板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且由与所述后围上盖板不同的面板部件构成的封闭截面部的板厚厚于后围上盖板的板厚。因此,通过将与封闭截面部的抗扭刚度直接相关的第一面板及与第二面板的板厚设为更厚,从而能够在使封闭截面部的抗扭刚度最优化的同时,进一步抑制后围上盖板的重量增加。此外,由于能够独立地设计封闭截面部和后围上盖板,因此针对每个车种而使封闭截面部共通化,从而无需针对每种车辆而实施封闭截面部的抗扭刚度的评价。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减轻车辆的品质管理的负担。如此,根据本发明的方式,能够同时实现车辆后部结构的抗扭刚度的提高和重量增加的抑制,并且能够实现车辆的品质管理的负担减轻。
在本发明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一面板包括上壁部和前壁部,所述上壁部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前壁部从所述上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起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延伸。所述第二面板包括下壁部和后壁部,所述下壁部被配置在所述上壁部的所述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且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后壁部从所述下壁部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起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延伸。所述封闭截面部的封闭截面由所述上壁部、所述前壁部、所述下壁部以及所述后壁部构成,所述第一面板的板厚与所述第二面板的板厚相比较厚。
根据本发明的方式,第一面板的板厚与第二面板的板厚相比较厚。发明人发现了如下情况,即,在由第一面板的上壁部及前壁部和第二面板的下壁部及后壁部构成封闭截面的情况下,与第二面板的板厚相比,第一面板的板厚更有助于车辆后部结构的抗扭刚度。根据本发明的方式,通过将在封闭截面部中大为有助于车辆后部结构的抗扭刚度的部分的板厚设为更厚,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车辆后部结构的抗扭刚度。
在本发明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所述第一面板及所述第二面板的至少一方上,包含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突条。根据本发明的方式,在构成封闭截面的第一面板及第二面板的至少一方上,包含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突条。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面板及第二面板的至少一方中的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弯曲刚度,从而除了车辆后部结构的抗扭刚度以外也有助于弯曲刚度的提高。
在本发明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后围上盖板构成设置在车辆后部处的行李箱的所述车辆上下方向的上壁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一部分。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照附图而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进行描述,其中,相同的符号代表相同的元件。
图1为示意性地表示车辆后部的结构的车辆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后围上盖板、第一面板、第二面板以及连结面板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为后围上盖板、第一面板以及第二面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示意性地表示车辆后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为表示车辆后部结构的改变例的剖视图。
图6为表示车辆后部结构的改变例的剖视图。
图7为表示车辆后部结构的改变例的剖视图。
图8为表示车辆后部结构的改变例的剖视图。
图9为表示关联技术的车辆后部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4,对车辆后部结构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各个附图中,将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设为“Fr”,将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设为“Rr”,将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时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右手侧设为“RH”,将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时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左手侧设为“LH”,将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设为“Upr”,而分别以箭头标记的朝向来表示。
如图1所示,在车辆后部处配置有一对后翼子板10,所述一对后翼子板10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处。一对后翼子板10通过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后保险杠11、行李箱面板12以及车顶13等而被连结。在车顶13和行李箱面板12之间配置有后窗玻璃14。在后翼子板10上形成有从车辆上下方向的下端部而被切口的大致半圆形状的切口部10A。
在后翼子板10的切口部10A上,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连结有车轮罩15。后轮轮胎16被收纳于车轮罩15中。车轮罩15具有沿着后轮轮胎16的外周面而弯曲的形状。
在车辆上设置有作为车辆后部结构的一个构成部件的后围上盖板20。后围上盖板20构成被设置在车辆后部的行李箱17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壁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一部分。后围上盖板20由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长条的板材构成。
如图2所示,后围上盖板20具有主体部21、以及从所述主体部21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弯曲的第一弯曲部22。此外,后围上盖板20具有与主体部2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连结并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延伸的第二弯曲部23。第二弯曲部23以越远离主体部21而越位于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的方式倾斜。在第二弯曲部23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端,连结有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水平地延伸的第三弯曲部24。在第三弯曲部24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处连结有第四弯曲部25。第四弯曲部25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并且以越远离第三弯曲部24而越位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的方式倾斜。第二弯曲部23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端和第四弯曲部25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端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处于相同的位置。在第四弯曲部25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端,连结有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水平地延伸的第五弯曲部26。第五弯曲部26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弯折。
后围上盖板20的第一弯曲部22构成所述后围上盖板2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在第一弯曲部22上连结有具有封闭截面结构的第一封闭截面部30。第一封闭截面部30是车辆后部结构的一个构成部件,并且由作为与后围上盖板20不同的面板部件的第一面板40及第二面板50构成。第一面板40被配置在与第二面板50相比靠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第一面板40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上壁部41、从上壁部4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延伸的前壁部42、以及从上壁部4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延伸的第一抵接部43。前壁部42以越靠近车辆下侧则越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的方式倾斜。第二面板50具有被配置在上壁部41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下壁部51、从下壁部5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延伸的后壁部52、以及从下壁部51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延伸的内侧凸缘部53。
第二面板50的后壁部52的上侧部分与第一弯曲部22的前表面重叠,而第一面板40的第一抵接部43与第二面板50的后壁部52的上侧部分的前表面重叠。在下文中,将在第二面板50的后壁部52中与第一弯曲部22重叠的部分称为第二抵接部54。即,第二面板50具有与第一面板40的第一抵接部43重叠的第二抵接部54。此外,第一面板40的前壁部42的下侧部分与第二面板50的内侧凸缘部53的前表面重叠。在下文中,将在第一面板40的前壁部42中与第二面板50的内侧凸缘部53重叠的部分称为外侧凸缘部44。
如图3所示,在后围上盖板20的第一弯曲部22上,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处形成有多个第一凸部22A。各个第一凸部22A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列的方式而被配置,且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突出。第一凸部22A通过对第一弯曲部22进行例如冲压加工而局部地弯折从而被形成。
此外,在第二面板50的后壁部52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凸部22A的形状相对应的第一凹部54A。第一凹部54A在后壁部52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端部、即第二抵接部54处,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列的方式而配置有与第一凸部22A相同的数量。在第二面板50的内侧凸缘部53上,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处形成有多个第二凸部53A。各个第二凸部53A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列的方式而被配置,且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突出。通过第一凹部54A及第二凸部53A,从而第二面板50的第二抵接部54及内侧凸缘部5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形成为凹凸形状。第一凹部54A、第二凸部53A通过对第二面板50的后壁部52、内侧凸缘部53进行例如冲压加工而局部地弯折从而被形成。
在第一面板40的第一抵接部43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凹部54A相对应的的形状第二凹部43A。第二凹部43A在第一抵接部43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处,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列的方式而配置有与第一凹部54A相同的数量。此外,在第一面板40的外侧凸缘部44上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二凸部53A相对应的形状的第三凹部44A。第三凹部44A在外侧凸缘部44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端部处,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列的方式而配置有与第二凸部53A相同的数量。通过第二凹部43A及第三凹部44A,从而第一面板40的第一抵接部43及外侧凸缘部44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形成为凹凸形状。第二凹部43A、第三凹部44A通过对第一面板40的第一抵接部43、外侧凸缘部44进行例如冲压加工而局部地弯折从而被形成。
此外,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突条45以在车辆宽度方向并列的方式而被形成在第一面板40的前壁部42上。各个突条45被形成为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即封闭截面结构的内侧突出的形状。
如图3的箭头标记所示,第一面板40的第一抵接部43及第二面板50的第二抵接部54被重叠于第一弯曲部22上。即,如图2所示,从车辆前侧起依次配置第一面板40、第二面板50及第一弯曲部22。在这种状态下,成为第二面板50的第一凹部54A被重叠于第一弯曲部22的第一凸部22A上,且第一面板40的第二凹部43A进一步重叠于所述第二面板50的第一凹部54A之上的状态。此外,第一面板40的外侧凸缘部44被重叠于第二面板50的内侧凸缘部53上。在这种状态下,成为第一面板40的第三凹部44被重叠于第二面板50的第二凸部53A上的状态。如此,在后围上盖板20、第一面板40及第二面板50被重叠了的状态下,各个面板20、40、50相互被焊接。并且,通过第一面板40及第二面板50相互被焊接,从而构成第一封闭截面部30。即,如图2所示,第一封闭截面部30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为封闭截面,所述封闭截面由上壁部41、前壁部42、下壁部51及后壁部52构成,从而呈四边形形状。
如图2所示,后围上盖板2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板厚大致固定,所述板厚Ta例如被设定为0.55mm。第一面板40的上壁部41、前壁部42及第一抵接部43的板厚大致固定,所述板厚T1例如被设定为1.0mm。此外,第二面板50的下壁部51、后壁部52及内侧凸缘部53的板厚大致固定,所述板厚T2例如被设定为0.8mm。即,第一面板40的板厚T1及第二面板50的板厚T2厚于后围上盖板20的板厚Ta,且第一面板40的板厚T1厚于第二面板50的板厚T2(T1>T2>Ta)。
此外,如图2所示,在后围上盖板2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处接合有连结面板60。连结面板60具有与后围上盖板20的主体部21中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抵接的第一连结部61。在第一连结部6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处连结有第二连结部62。第二连结部62以越远离第一连结部61而越位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的方式倾斜。在第二连结部62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端处连结有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水平地延伸的第三连结部63。在第三连结部6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处连结有第四连结部64。第四连结部64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且以越远离第三连结部63而越位于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的方式倾斜。第二连结部62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端与第四连结部64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端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处于相同的位置。在第四连结部64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端处连结有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水平地延伸的第五连结部65。第五连结部65与第五弯曲部26抵接。通过第一连结部61与主体部21被焊接在一起且第五连结部65与第五弯曲部26被焊接在一起,从而连结面板60被接合在后围上盖板2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上。通过后围上盖板2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和连结面板60,从而构成了第二封闭截面部70。第二封闭截面部70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为封闭截面。第二封闭截面部70的封闭截面由第二弯曲部23、第三弯曲部24、第四弯曲部25、第二连结部62、第三连结部63及第四连结部64构成,从而呈六边形形状。并且,后围上盖板2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通过所述后围上盖板20中的主体部21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第二弯曲部23、第三弯曲部24、第四弯曲部25及第五弯曲部26而构成。
如图4所示,第一封闭截面部30及第二封闭截面部7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第一封闭截面部30的两端部分别延伸至车轮罩15的附近。在第一封闭截面部30的两端部上分别连结有支承部件80。支承部件80由连结第一封闭截面部30和后翼子板10的上支承部90、以及从所述上支承部90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延伸并与车轮罩15连结的下支承部100构成。上支承部90具有被焊接于后围上盖板20上的第一凸缘91。在第一凸缘91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端处连结有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延伸的上支承壁92。在上支承壁92上,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处连结有第二凸缘93,该第二凸缘93被接合在后翼子板1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此外,在上支承壁9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处连结有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延伸的前支承壁94。在前支承壁94上,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处连结有第三凸缘95,该第三凸缘95被接合在后翼子板1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上支承壁92及前支承壁94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延伸至第一封闭截面部30的内侧。上支承壁92与第一封闭截面部30的上壁部41的下表面抵接而被焊接在所述上壁部41上,前支承壁94与第一封闭截面部30的前壁部42的后表面抵接而被焊接在所述前壁部42上。另外,上支承部90还具有未图示的后上支承壁。后上支承壁从第一凸缘91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端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延伸,并且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与第一封闭截面部30的后壁部52的前表面抵接而被焊接在所述后壁部52上。
下支承部100具有从上支承部90的前支承壁94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端起延伸至车轮罩15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端的中支承壁101。在中支承壁101上,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端处连结有被接合在车轮罩15的上壁处的第四凸缘102。此外,在中支承壁101上,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端处连结有下支承壁103,该下支承壁103被配置在与车轮罩15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在下支承壁103上,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处连结有被接合在车轮罩15的侧壁上的第五凸缘104。下支承部100还具有从中支承壁101及下支承壁103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端部起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的侧支承壁105。侧支承壁105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端被焊接在第一封闭截面部30的下壁部51。并且,下支承部100还具有未图示的后下支承壁。后下支承壁从上述的未图示的后上支承壁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端起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延伸,并以与中支承壁101及下支承壁103对置的方式而沿着车轮罩15延伸。后下支承壁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端部处连结有侧支承壁105,并且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端部与车轮罩15的侧壁连结。
如图4所示,第二封闭截面部70的两端部分别延伸至后翼子板10,并被焊接在所述后翼子板1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如图1所示,第二封闭截面部70被配置在后窗玻璃14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并对所述后窗玻璃14进行支承。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1)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由作为与后围上盖板20不同的面板部件的第一面板40及第二面板50构成的第一封闭截面部30连结在后围上盖板2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并且,将第一面板40的板厚T1和第二面板50的板厚T2设为与后围上盖板20的板厚Ta相比较厚。如此,由与第一封闭截面部30不同的部件来构成第一封闭截面部30,并且将与所述第一封闭截面部30的抗扭刚度直接相关的第一面板40的板厚T1及第二面板50的板厚T2设为更厚。由此,能够使第一封闭截面部30的抗扭刚度最优化的同时,进一步抑制后围上盖板20的重量增加。
此外,由于能够独立地设计第一封闭截面部30和后围上盖板20,因此针对每种车辆而使第一封闭截面部30共通化,从而无需针对每种车辆而实施第一封闭截面部30的抗扭刚度的评价。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减轻车辆的品质管理的负担。
因此,能够同时实现车辆后部结构的抗扭刚度的提高和重量增加的抑制,并且实现车辆的品质管理的负担减轻。
(2)将第一面板40的板厚T1设为与第二面板50的板厚T2相比较厚。发明者发现了如下情况,即,在由第一面板40的上壁部41及前壁部42和第二面板50的下壁部51及后壁部52构成封闭截面的情况下,与第二面板50的板厚T2相比,第一面板40的板厚T1更有助于车辆后部结构的抗扭刚度。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由第一面板40的上壁部41及前壁部42、和第二面板50的下壁部51及后壁部52构成封闭截面的第一封闭截面部30中,将大为有助于车辆后部结构的抗扭刚度的部分即第一面板40的板厚T1设为更厚。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车辆后部结构的抗扭刚度。
(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于后围上盖板20的第一弯曲部22上重叠了第一面板40及第二面板50的状态下对后围上盖板20、第一面板40和第二面板50进行焊接。因此,能够以共通的方式而对后围上盖板20、第一面板40及第二面板50进行焊接。因此,虽然后围上盖板20不再构成第一封闭截面部30而使部件个数增加,但是在各个后围上盖板20、第一面板40和第二面板50的焊接固定的点上,能够进一步抑制制造工时数的增加。
(4)在第一面板40的前壁部42上,形成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突条45。因此,第一面板40中的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弯曲刚度进一步提高,从而除了车辆后部结构的抗扭刚度以外,也能够有助于弯曲刚度的提高。此外,通过设置了突条45,从而提高了前壁部42的表面刚度。
(5)在第二面板50的第二抵接部54上,第一凹部54A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列有多个的方式而被形成,并且第二抵接部54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形成为凹凸形状。此外,在第一面板40的第一抵接部43上,第二凹部43A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列有多个的方式而被形成,并且第一抵接部4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形成为凹凸形状。第二凹部43A被形成为与设置在第二抵接部54上的第一凹部54A相对应的形状。因此,在第一面板40的第一抵接部43与第二面板50的第二抵接部54重叠时,通过将相互的凹凸卡止从而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相对不易发生。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对第一面板40的第一抵接部43与第二面板50的第二抵接部54进行焊接时的操作性。此外,也能够进一步抑制由第一面板40的第一抵接部43与第二面板50的第二抵接部54摩擦而产生的异响。
(6)在后围上盖板20的第一弯曲部22上形成有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并列的多个第一凸部22A,并且第一弯曲部2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形成为凹凸形状。此外,形成在第一抵接部43上的第二凹部43A及形成在第二抵接部54上的第一凹部54A,被形成为与第一凸部22A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因此,在第一抵接部43及第二抵接部54重叠于第一弯曲部22时,各个面板20、40、50的凹凸被卡止,从而第一面板40及第二面板50相对于后围上盖板2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偏移也相对不易发生。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将第一抵接部43及第二抵接部54焊接在第一弯曲部上时的操作性。此外,也能够进一步抑制由第一弯曲部22与第一抵接部43摩擦而产生的异响。
(7)在第二面板50的内侧凸缘部53上,第二凸部53A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列有多个的方式而被形成,并且内侧凸缘部5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形成为凹凸形状。此外,在第一面板40的外侧凸缘部44上,第三凹部44A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列有多个的方式而被形成。因此,内侧凸缘部5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形成为凹凸形状。第三凹部44A被形成为与设置在内侧凸缘部53上的第二凸部53A相对应的形状。因此,在第一面板40的外侧凸缘部44与第二面板50的内侧凸缘部53重叠时,通过将相互的凹凸卡止而使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相对不易发生。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对第一面板40的外侧凸缘部44与第二面板50的内侧凸缘部53进行焊接时的操作性。此外,也能够进一步抑制由第一面板40的外侧凸缘部44与第二面板50的内侧凸缘部53摩擦而产生的异响。
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以如下方式进行变更来实施。
·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形成多个被形成于第二面板50的内侧凸缘部53上的第二凸部53A,并且将内侧凸缘部53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形成为凹凸形状。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形成多个被形成于第一面板40的外侧凸缘部44上的第三凹部44A,并且也将外侧凸缘部44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形成为凹凸形状。根据上述的结构,在将第一面板40的外侧凸缘部44与第二面板50的内侧凸缘部53重叠时,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相对不易发生。
·虽然在第二面板50的内侧凸缘部53上形成了多个第二凸部53A,但是也可以形成单个第二凸部53A,此外也可以省略第二凸部53A。此外,虽然在第一面板40的外侧凸缘部44上形成了多个第三凹部44A,但是也可以形成单个第三凹部44A,此外也可以省略第三凹部44A。
·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形成多个被形成于后围上盖板20的第一弯曲部22上的第一凸部22A,并且将第一弯曲部22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形成为凹凸形状。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形成多个被形成于第一面板40的第一抵接部43上的第二凹部43A,并且将第一抵接部43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形成为凹凸形状。此外,优选为,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形成多个被形成于第二面板50的第二抵接部54上的第一凹部54A,并且将第二抵接部54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形成为凹凸形状。根据上述的结构,在将第一弯曲部22、第一抵接部43以及第二抵接部54重叠时,第一面板40及第二面板50相对于后围上盖板20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相对不易发生。
·虽然在后围上盖板20的第一弯曲部22上形成了多个第一凸部22A,但是也可以形成单个第一凸部22A,此外也可以省略第一凸部22A。
·虽然在第二面板50的第二抵接部54上形成了多个第一凹部54A,但是也可以形成单个第一凹部54A,此外也可以省略第一凹部54A。此外,虽然在第一面板40的第一抵接部43上形成了多个第二凹部43A,但是也可以形成单个第二凹部43A,此外也可以省略第二凹部43A。
·形成在第一面板40上的突条45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方式。例如,也可以是在前壁部42中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突出的形状。此外,也可以代替前壁部42,或者除了前壁部42以外还在上壁部41、第一抵接部43上形成突条45。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不设置多个突条45,而设置单个。此外,也可以不在第一面板40上形成突条45,而是在第二面板50的下壁部51、后壁部52及内侧凸缘部53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突条45。另外,也可以在第一面板40及第二面板50的双方上形成突条45。此外,也可以省略突条45。
·虽然示出了以共通的方式而对后围上盖板20、第一面板40及第二面板50进行焊接的示例,但是也可以分别进行焊接。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对第一面板40和第二面板50进行了焊接之后,将第一面板40及第二面板50焊接在后围上盖板20上。此外,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对第二面板50和后围上盖板20进行了焊接之后,将第一面板40焊接在第二面板50及后围上盖板20上。
·后围上盖板20与第一面板40及第二面板50的焊接方式并不限上述的方式。即,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仅将第一面板40及第二面板50中的一方焊接在后围上盖板20上。例如,如图5所示,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将第一面板的第一抵接部43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端部重叠于后围上盖板20的第一弯曲部22的前表面上,并且将第二面板50的第二抵接部54重叠于所述第一面板40的第一抵接部43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端部的后表面上,从而对各个面板20、40、50进行焊接。在上述的结构中,第一面板40和后围上盖板20被焊接在一起,并且第二面板50并未被焊接在后围上盖板20上,而仅被焊接在第一面板40上。即使采用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将第一封闭截面部30连结在后围上盖板2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处。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将第二面板50焊接在后围上盖板20上,并且将第一面板40仅焊接在第二面板50上,而不焊接在后围上盖板20上。
第一面板40及第二面板50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如图6所示,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使第一面板40的第一抵接部43从上壁部4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起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延伸的结构。此外,如图7所示,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使第二面板50的内侧凸缘部53从下壁部5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起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延伸的结构。另外,也可以将图6及图7所示结构组合而采用。另外,虽然将前壁部42连结在第一面板40的上壁部4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但是也可以将前壁部42连结在与第一面板40的上壁部41中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相比靠车辆后侧的位置处,并且,虽然将后壁部52连结在第二面板50的下壁部51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但是也可以将后壁部52连结在与第二面板50的下壁部51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相比靠车辆前侧的位置处。
·将第一面板40的板厚T1设为与第二面板50的板厚T2相比较厚。代替这样的结构,既可以将第一面板40的板厚T1设为与第二面板50的板厚T2相同(T1=T2),也可以将第一面板40的板厚T1设为与第二面板50的板厚T2相比较薄(T1<T2)。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面板40的板厚T1及第二面板50的板厚T2,也均厚于后围上盖板20的板厚Ta(T1、T2>Ta)。
·第一封闭截面部30的封闭截面形状并不限于四边形形状。例如,也可以采用六边形或八边形等其他的多边形状,此外也可以采用圆形形状。
·第二封闭截面部70的封闭截面形状并不限于六边形状。例如,也可以采用四边形或八边形等他的多边形状,此外也可以采用圆形形状。
·虽然在后围上盖板20上设置了第一弯曲部22,但是也可以省略所述第一弯曲部22。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主体部2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而构成后围上盖板2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在这样的结构中,例如可以采用图8所示的那样的结构。
即,如图8所示,在后围上盖板20的主体部21上连结有第一封闭截面部30。第一封闭截面部30具有第一面板40的第一抵接部43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端部及第二面板50的第二抵接部54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端部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弯曲的形状。第二抵接部54的弯曲部分被放置且重叠于主体部21的上表面。第一抵接部43的弯曲部分被放置且重叠于第二抵接部54的弯曲部分的上表面。如此,通过在后围上盖板20、第一面板40及第二面板50重叠了的状态下将各个面板20、40、50相互焊接,从而能够在后围上盖板2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连结第一封闭截面部30。
·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使第一面板40的前壁部42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端部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延伸至车辆的地板面板,从而由第一面板来构成车厢分隔面板。此外,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使第二面板50的内侧凸缘部53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端部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延伸至车辆的地板面板,从而由第二面板50来构成车厢分隔面板。另外,也可以由第一面板40的前壁部42及第二面板50的内侧凸缘部53的双方来构成车厢分隔面板。此外,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通过与第一面板40及第二面板50不同的板材而构成车厢分隔面板,并且将所述车厢分隔面板接合在第一面板40及第二面板50的至少一方上。
·也可以省略支承部件80。在这种情况下,既可以使第一封闭截面部30延伸至与后翼子板10抵接来配置从而被焊接在所述后翼子板10上,也可以使第一封闭截面部30与车轮罩15抵接从而被焊接在所述车轮罩15上。

Claims (3)

1.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后围上盖板;以及
封闭截面部,其与所述后围上盖板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连结,并具有封闭截面结构,
所述封闭截面部由作为与所述后围上盖板不同的面板部件的第一面板及第二面板构成,并且所述第一面板的板厚及所述第二面板的板厚均厚于所述后围上盖板的板厚,
所述第一面板包括上壁部和前壁部,所述上壁部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前壁部从所述上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起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延伸,
所述第二面板包括下壁部和后壁部,所述下壁部被配置在所述上壁部的所述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且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后壁部从所述下壁部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起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延伸,
所述封闭截面部的封闭截面由所述上壁部、所述前壁部、所述下壁部以及所述后壁部构成,
所述第一面板的板厚与所述第二面板的板厚相比较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面板及所述第二面板的至少一方上,包含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突条。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围上盖板构成设置在车辆后部处的行李箱的所述车辆上下方向的上壁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一部分。
CN201711228527.XA 2016-12-16 2017-11-29 车辆后部结构 Active CN1082027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44467A JP6551379B2 (ja) 2016-12-16 2016-12-16 車両後部構造
JP2016-244467 2016-12-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02767A CN108202767A (zh) 2018-06-26
CN108202767B true CN108202767B (zh) 2020-08-21

Family

ID=62557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28527.XA Active CN108202767B (zh) 2016-12-16 2017-11-29 车辆后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532779B2 (zh)
JP (1) JP6551379B2 (zh)
CN (1) CN1082027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51379B2 (ja) * 2016-12-16 2019-07-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JP7188328B2 (ja) * 2019-09-06 2022-12-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底部構造及び車両底部構造の製造方法
CN112407060B (zh) * 2020-11-24 2022-11-25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包裹架结构
KR20220146832A (ko) * 2021-04-26 2022-11-0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후방 차체 구조
CN115214787B (zh) * 2022-03-14 2023-09-29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后部结构和汽车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96622B1 (en) * 1998-09-09 2001-03-06 Daimlerchrysler Ag Rear structure of a unitized motor vehicle body and method for it manufacture
CN100999232A (zh) * 2006-01-12 2007-07-18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体后部构造
JP2007307993A (ja) * 2006-05-17 2007-11-29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結合構造
CN104736419A (zh) * 2012-10-25 2015-06-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后部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21913A (en) * 1979-07-30 1981-02-28 Nissan Motor Co Ltd Parcel trim mounting structure
JPH0323908Y2 (zh) 1985-07-02 1991-05-24
JPH1178984A (ja) 1997-09-11 1999-03-23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後部車体構造
US6808228B1 (en) * 2003-07-31 2004-10-26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amper stiffener extension and box-beam parcel shelf
JP4096940B2 (ja) * 2004-12-06 2008-06-0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JP2008195090A (ja) 2007-02-08 2008-08-28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電池機器の搭載構造
US8184847B2 (en) 2007-05-11 2012-05-22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speaker mounting system
JP5598170B2 (ja) * 2010-08-30 2014-10-01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パーティションサイド部の構造
JP5429246B2 (ja) * 2011-08-10 2014-02-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JP5595442B2 (ja) * 2012-04-18 2014-09-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電源装置搭載構造
JP6020504B2 (ja) * 2014-04-04 2016-11-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CN207141197U (zh) * 2014-08-12 2018-03-27 德韧营运有限责任公司 复合后窗台板模块
FR3030433B1 (fr) * 2014-12-19 2017-02-10 Plastic Omnium Cie Tablette arrier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en materiau composite
US10059300B2 (en) * 2016-08-02 2018-08-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losed-form seatbelt retractor assembly
JP6551379B2 (ja) * 2016-12-16 2019-07-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96622B1 (en) * 1998-09-09 2001-03-06 Daimlerchrysler Ag Rear structure of a unitized motor vehicle body and method for it manufacture
CN100999232A (zh) * 2006-01-12 2007-07-18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体后部构造
JP2007307993A (ja) * 2006-05-17 2007-11-29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結合構造
CN104736419A (zh) * 2012-10-25 2015-06-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后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95196A (ja) 2018-06-21
US10532779B2 (en) 2020-01-14
CN108202767A (zh) 2018-06-26
JP6551379B2 (ja) 2019-07-31
US20180170454A1 (en) 2018-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02767B (zh) 车辆后部结构
US9809258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8746784B2 (en) Vehicle front body structure
US7264302B2 (en) Lower body construction
US10807644B2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JP6204437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6662338B2 (ja)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US20110179719A1 (en) Back door structure of vehicle
US9783241B2 (en) Vehicle body rear part structure
JP6026091B2 (ja) 車両用ドアフレーム
JP7074029B2 (ja)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JP4281797B2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
JP5996352B2 (ja) 自動車のピラー補強構造
JP5584879B2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10316252B (zh) 车辆的后部开口构造、车辆的顶棚面板及车辆的后部开口构造的制造方法
JP6810119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S5857341B2 (ja) 自動車のリヤフロア構造
JP6540753B2 (ja)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CN217198380U (zh) 用于车辆的轮罩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JP6792795B2 (ja) 自動車のサイドボディ構造
JP6062294B2 (ja) オープンカーの前部車体構造
JP6136698B2 (ja) 車体の前部構造
CN108778908B (zh) 驾驶室的后面部构造
JP6010448B2 (ja) カウルサイドトリムとスカッフプレートとの合わせ部の構造
JP6942430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