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19253A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19253A
CN107919253A CN201710905319.2A CN201710905319A CN107919253A CN 107919253 A CN107919253 A CN 107919253A CN 201710905319 A CN201710905319 A CN 201710905319A CN 107919253 A CN107919253 A CN 1079192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id spring
terminal
lid
movable contact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90531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村越拓治
洼野和男
岩本大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Component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Component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Component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Component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1668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63114A/zh
Publication of CN1079192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192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6Contact spring sets
    • H01H50/58Driving arrangemen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therewith; Mounting of driving arrangements on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01H50/38Part of main magnetic circuit shaped to suppress arcing between the contacts of the rela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6Contact spring s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4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 H01H9/443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using permanen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24Parts rotatable or rockable outside coil
    • H01H50/28Parts movable due to bending of a blade spring or re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22Polarised relays
    • H01H51/2227Polarised relays in which the movable part comprises at least one permanent magnet, sandwiched between pole-plates, each forming an active air-gap with parts of the stationary magnet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58Electric connections to or between contacts; Terminals
    • H01H2001/5877Electric connections to or between contacts; Terminals with provisions for direct mounting on a battery pol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磁继电器(1),包括:电磁体(30);具有可动触头(69a、69b)的可动弹簧(64);可动弹簧(64)的一端所连接的第一终端(60);具有与可动触头(69a、69b)相对的固定触头(73a、73b)的第二终端(70);致动器(80),该致动器通过电磁体(30)的激励而旋转、使可动弹簧(64)转动、并且致使可动触头(69a、69b)接触固定触头(73a、73b)或者与固定触头(73a、73b)分离开;待被附接至致动器(80)上的非磁性卡板(100);夹持可动触头(69a、69b)和固定触头(73a、73b)并且向可动触头(69a、69b)和固定触头(73a、73b)施加磁通量以延伸电弧的多个磁性部件(203、204);以及附接在磁性部件(203、204)之间的永磁体(205)。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通常,已知这样的电磁继电器,其中永磁体在触头之间产生磁场,并且在触头之间发生的电弧由洛伦茨力延伸以及所述电弧被消除(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专利公开No.2013-98126)。而且,已知其中非磁性体设置在电弧由永磁体延伸所沿的方向上的电磁继电器(例如,参见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专利公开No.2014-63675)。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的电磁继电器中,卡板与可动弹簧的背部接触,而可动弹簧上的可动触头与固定触头接触。在这种结构中,可动弹簧因在可动触头和固定触头之间产生的电弧而被加热,与可动弹簧接触的卡板可能受损,即卡板可能融化。当卡板损坏时,可动弹簧的按压力改变,因而可能使可动触头和固定触头之间的接触状态恶化。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磁继电器,所述电磁继电器可以避免由于电弧的热量而引起的故障以及可以改善电弧消除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电磁体;可动弹簧,所述可动弹簧具有可动触头;第一终端,可动弹簧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终端上;第二终端,所述第二终端具有与可动触头相对的固定触头;致动器,所述致动器因电磁体的激励而旋转、使可动弹簧旋转、并且致使可动触头接触固定触头或者与固定触头分离开;非磁性卡板,所述非磁性卡板附接至致动器上;多个磁性部件,所述多个磁性部件夹持可动触头和固定触头,并且向可动触头和固定触头施加磁通量以延伸电弧;以及永磁体,所述永磁体附接在磁性部件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的主体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电磁继电器的主体部分的平面视图;
图3是基部的平面视图;
图4A和4B是阐述了电枢、铁芯和磁轭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6是电磁继电器的透视图;
图7A是第一盖的透视图;
图7B是第二盖的透视图;
图8是示出了母线终端、扁平编织线、可动弹簧和致动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9A是示出了母线终端、扁平编织线和可动弹簧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9B是示出了母线终端和可动弹簧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以及
图10是示出了可动弹簧的变型方案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的主体部分的分解透视图。图2是电磁继电器的主体部分的平面视图。图3是基部的平面视图。在下文描述中,为简便起见,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限定为如图1中所示。
根据本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的主体部分1是极化的电磁继电器,其中包括永磁体95,并且所述电磁继电器使得母线终端69和70导电或不导电。特别地,来自车辆电池的供电电流流至母线终端60和70之间,并且在紧急情况下主体部分1切断电流供应。母线终端60用作可动终端,母线终端70用作固定终端。
主体部分1包括向上打开的盒形基部10。基部10由树脂模制而成并且呈平面形状,包括中央矩形部分、沿着后部外壁13的左侧延伸部分11和沿着后部外壁13的右侧延伸部分12。扩展部分110形成为邻近中央矩形部分和左侧延伸部分11(参见图3),并且轴环111嵌入在扩展部分110中。
基部10的上部开口由通过树脂模制而成的板状盖120覆盖。盖120呈大致L形,覆盖基部10的中央矩形部分和左侧延伸部分11。向下突出的突出部121和122形成在盖120的与右侧延伸部分12对应的一侧上,以便分别按压母线终端60和70的板部分61和71的上边缘。
母线终端60具有沿着基部10的后部外壁13的内表面延伸的板部分61。宽度略小于母线终端60的板部分61的凹槽12a形成在基部10的右侧延伸部分12上,母线终端60被推入至凹槽12a中。即,母线终端60压配合至凹槽12a中并且固定至基部10上。母线终端60的板部分61的左端延伸至基部10的左侧延伸部分11的端部。在基部10的左侧延伸部分11中,间隙形成在外壁13和内壁部分18之间,所述内壁部分具有用于附接下文描述的致动器80的孔18a,如图3中所示。母线终端60的板部分61被夹持并保持在该间隙中。
突出部分12c形成在基部10的右侧延伸部分的底表面上。在母线终端60的板部分61中,切口61a形成在对应于突出部分12c的位置处。切口61a的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两个边缘接触凹槽12a的沿着突出部分12c的竖直表面和外壁14的内表面,从而沿着左右方向(即水平方向)定位母线终端60。
母线终端70的板部分71压配合至基部10的右侧延伸部分12的凹槽12b中。同样地,切口71形成在母线终端70的板部分71上。切口71a接触凹槽12b的沿着突出部分12c的竖直表面和外壁14的内表面,从而沿着左右方向(即水平方向)定位母线终端70。
水平地延伸并且从板部分61和71弯曲的连接部分62和72分别形成在母线终端60和70的右端。连接部分62和72具有合适的结构,以与来自车辆电池的供电线连接。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圆形开口62a和72a形成在连接部分62和72中,母线终端60和70可以通过螺栓而连接至供电线(未示出)。
从外壁14延伸至基部10内部的内壁19形成在基部10中。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凹槽19a形成在内壁19的端部上。母线终端70的左端在基部10的中心附近延伸。母线终端70沿着内壁19设置,母线终端70的左端压配合在凹槽19a中。
竖直地设置的两个圆形开口61c和61d形成在母线终端60的板部分61的左端上。同样地,竖直地设置的两个圆形开口63a和63b形成在扁平编织线63的左端上。而且,竖直地设置的两个圆形开口64a和64b形成在可动弹簧64的左端上。扁平编织线63和可动弹簧64利用穿过开口61c、63a和64a的铆钉67a以及穿过开口61d、63b和64b的铆钉67b而附接至母线终端60上。
竖直地设置的两个圆形开口63d和63e形成在扁平编织线63的右端上。竖直地设置的两个圆形开口64d和64e形成在可动弹簧64的右端上。扁平编织线63和可动弹簧64也通过使用穿过开口63d和64d的铆钉状可动触头69a和穿过开口63e和64e的铆钉状可动触头69b而在右端处被联接。
竖直地设置的圆形开口71d和71c形成在母线终端70的板部分71的左端上。铆钉状固定触头73a和73b分别附接至开口71d和71c。当母线终端70以及扁平编织线63和可动弹簧64所附接的母线终端60压配合在基部10中时,固定触头73a和73b分别与可动触头69a和69b相对。可动弹簧64的可动触头69a和69b以及母线终端70的固定触头73a和73b用作用于将母线终端60和70之间的连接切换至导电状态或非导电状态的触头。
母线终端60和70由纯铜制成,可动弹簧64由具有弹簧特性的铜合金制成。母线终端60和70比可动弹簧更厚,并且热容大于可动弹簧64的热容。
竖直延伸至基部10的中间高度的壁16形成在基部10的前侧。而且,基部10设置有作为壁16的边界的浅底部部分17(参见图3)。其中组合有铁芯40、磁轭50和由树脂模制而成的线轴20的电磁部分30压配合在壁16和内壁19之间。
线轴20包括凸缘22和23、以及使凸缘22和23彼此联接的圆筒形部分(未示出)。线圈31缠绕在圆筒形部分上。凸缘22和23在前视图中呈矩形,凸缘的底侧接触基部10的底表面,线轴20以预定姿态附接至基底10上。
穿过圆筒形部分以及凸缘22和23的通孔24形成在线轴20中,铁芯40的杆部分41***通孔24中。通孔24和杆部分41具有彼此相对应的矩形横截面形状。由此,铁芯40被保持为相对于线轴20处于预定姿态中。
待平行于凸缘23设置的板部分42与铁芯40的杆部分41的一端相联。与凸缘23相比,板部分42在图1的左侧方向上延伸。待被装配在形成于基部10的底表面上的凹槽10a(图3)中的突出部43形成在板部分42的左下端。
磁轭50具有平行于线轴20的凸缘22设置的基板部分51。通孔54形成在基板部分51上。形成在铁芯40的杆部分41的一端处的突出部44穿过线轴20的通孔24而装配至通孔54中。通孔54和突出部44具有彼此相对应的矩形横截面形状。由此,磁轭50被保持为相对于铁芯40处于预定姿态中。
磁轭50的基板部分51的左端向后侧弯曲,并且延伸至中间板部分52,所述中间板部分平行于铁芯40的杆部分41延伸。中间板部分52再向左侧弯曲,并且延伸至尖端板部分53,所述尖端板部分平行于凸缘22和23延伸。磁轭50的尖端板部分53与铁芯40的板部分42的左端相对。当电流流入线圈31中时,在磁轭50的尖端板部分53和铁芯40的板部分42之间产生磁场。
待被分别装配至形成于基部10的底表面上的凹槽10b和10c(参见图3)中的突出部55和56形成在磁轭50的基板部分51的下边缘上。待被装配至形成于盖120的下表面上的凹入部分(未示出)中的突出部57形成在中间板部分52的上边缘。而且,通孔58形成在中间板部分52上。从基部10的底表面竖直地延伸的装配件(未示出)被装配在中间板部分52的通孔58中。
四个线圈终端35连接至线圈31上。当电流流至两个线圈终端35时,线圈31在一个方向上产生磁场,而当电流流至另两个线圈终端35时,线圈在相反的方向上产生磁场。
线圈终端35所附接的终端保持部分25一体地形成在线轴20上。终端保持部分25从凸缘22的上边缘向前侧突出,并且从凸缘22向左侧延伸。四个孔25a(每个线圈终端35的一端***所述孔中)以一行形成在终端保持部分25的左侧上。
每个线圈终端35包括***孔25a内的基板部分35a、以及从基板部分35a的前端向下弯曲的尖端板部分35b。尖端板部分35b穿过形成在基部10的浅底部部分17的底表面上的每个通孔17a(参见图3)而突出至基部10的外侧。
在向上方向上延伸的杆部分35c形成在线圈终端35的基板部分35a上。当线圈终端35***孔25a中时,杆部分35c用作止动件。杆部分35c连接至线圈31的一端(未示出)。
尖端板部分35b***其中的四个通孔17a形成在基部10的浅底部部分17上,并且另外两个通孔17b和17c形成在基部10的浅底部部分17上(参见图3)。连接至母线终端60和70的信号终端65和75分别***通孔17b和17c中。当继电器控制电路(未示出)确认触头状态时,信号终端65和75被使用。
信号终端65包括水平延伸的基板部分65a,从基板部分65a弯曲的尖端板部分65b向下延伸并且***基部10的通孔17b中。突出部65c形成在基板部分65a的一端上。具有凹入部的信号终端装配部分61e形成在母线终端60的板部分61的上边缘。基板部分65a的突出部65c装配至信号终端装配部分61e上。信号终端75包括水平延伸的基板部分75a,从基板部分75a弯曲的尖端板部分75b向下延伸并且***基部10的通孔17c中。突出部75c形成在基板部分75a的一端上。具有凹入部的信号终端装配部分71e形成在母线终端70的板部分71的上边缘上。基板部分75a的突出部75c装配至信号终端装配部分71e上。
主体部分1还包括致动器80,所述致动器通过由电磁部分30产生的磁力而切换母线终端60和70的导电状态或非导电状态。致动器80由树脂模制而成,具有L形平面形状,并且用作驱动单元。向下延伸的轴81形成在致动器80的左端上。轴81***基部10的孔18a中,因此致动器80可以围绕轴81旋转。
电枢90附接至致动器80的端部82。电枢90具有两个铁板部件91和92。两个铁板部件91和92装配至形成于致动器80的端部82上的孔83和84中,使得铁板部件91和92彼此平行地设置并且设置成竖直地延伸。铁板部件91和92从端部82的左侧***。铁板部件91和92包括从端部82的右侧突出的平坦部分91a和92a、以及从平坦部分91a和92a向上延伸的扩大部分91b和92b。扩大部件91b和92b装配至致动器80的孔83和84中,因而铁板部件91和92固定至致动器80上。
永磁体95夹持在铁板部件91的扩大部件91b和铁板部件92的扩大部件92b之间,并且也保持在形成于致动器80的端部82的左侧表面上的凹槽(未示出)中。铁板部件91和92分别连接至永磁体95的两极。因而,在铁板部件91的平坦部分91a和铁板部件92的平坦部分92b(所述平坦部分91a和平坦部分92b形成磁路)之间始终形成恒定的磁场。
图4A和4B是示出了电枢90、铁芯40和磁轭50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在图4A和4B中,省略了对致动器80、线圈31等的图示。在图4A和4B中,电枢90示出为进行平行运动。然而,由于致动器80旋转,严格地说,电枢90也如箭头所示略微地旋转。
如图4A中所示,铁板部件91的平坦部分91a设置在铁芯40的板部分42和磁轭50的尖端板部分53之间。由于通过永磁体95在平坦部分91a和92a之间产生的磁场和通过线圈31在铁芯40的板部分42和磁轭50的尖端板部分53之间产生的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施加至电枢90上。由此,力经由电枢90施加至致动器80上,因此致动器80旋转。通过相对于由永磁体95在电枢90中产生的磁场的方向而改变由线圈31产生的磁场的方向(即流动通过线圈31的激励电流的方向),施加至电枢90上的力的方向可以是图4A的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中的任一个。
通过将向下的力施加至电枢90上,平坦部分91a接触磁轭50的尖端板部分53并且平坦部分92a接触铁芯40的板部分42,如图4A中所示。即,致动器80旋转,使得电枢90处于图4A所示的位置中。当电枢90如图4A中所示地设置时,其中平坦部分91a和92a被吸引至板部分42和尖端板部分53上的磁力通过永磁体95而形成。因而,电枢90通过线圈31的激励而如图4A中所示地设置,并且当完成线圈31的激励时,电枢90通过由永磁体95产生的磁力而保持在图4A的位置中。
通过将向上的力施加至电枢90上,平坦部件91a移动成接触铁芯40的板部分42,如图4B中所示。即,致动器80旋转,使得电枢90处于图4B所示的位置中。电枢90通过线圈31的激励而如图4B中所示地设置,并且当完成线圈31的激励时,电枢90通过由永磁体95产生的磁力而保持在图4B的位置中。
返回图1,致动器80具有从端部82向右侧突出的突出部分85。突出部分85包括用于附接卡板100的凹入部分86至88。卡板100将致动器80的旋转操作传递至可动触头69a和69b。而且,卡板100由非磁性体构成,并且吸收在可动触头69a和69b以及固定触头73a和73b之间产生的电弧的热量。非磁性体是诸如铜、铝、不锈钢和银的金属或者诸如氧化铝的陶瓷。
卡板100包括沿卡板100的上端水平地延伸的上边缘部分105、以及形成在上边缘部分105的两端上并且装配至致动器80的凹入部分87和88中的突出部102和103。两个竖直件106和107从上边缘部分105向下延伸,并且待被装配至致动器80的凹入部分86中的突出部101形成在竖直件106的下端。凸起部分108形成在竖直件106和107的彼此相对的表面上,可动弹簧64夹持在竖直件106的凸起部分108和竖直件107的凸起部分108之间。
因而,由于可动弹簧64被附接至致动器80上的卡板100夹持,因此可动弹簧64和附接至可动弹簧64上的可动触头69a和69b根据致动器80的旋转而运动。结果,当电枢80处于图4A所示的位置中时,可动触头69a和69b与固定触头73a和73b接触,并且母线终端60和70处于导电状态。另一方面,当电枢80处于图4B所示的位置中时,可动触头69a和69b与固定触头73a和73b分离开,并且母线终端60和70处于非导电状态。
图5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的分解透视图。图6是电磁继电器的透视图。图7A是第一盖的透视图,而图7B是第二盖的透视图。在此,图5和6的主体部分1表现了颠倒图1的主体部分1的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状态。在下文描述中,为简便起见,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限定为如图5至7中所示。
电磁继电器200包括主体部分1、第一盖201、第二盖202、第一磁轭203、第二磁轭204和永磁体205。永磁体205的靠近第一磁轭203的一端为N极,永磁体205的靠近第二磁轭204的另一端为S极。第一磁轭203由L形铁制成。第一磁轭203包括结合至永磁体205的顶部上的平坦部分203a、以及从平坦部分203a向前延伸的延伸部分203b。第二磁轭204也由L形铁制成。第二磁轭204包括结合至永磁体205的底部上的平坦部分204a、以及从平坦部分204a向前延伸的延伸部分204b。第一磁轭203和第二磁轭204中的每一个用作磁性部件。
延伸部分203b和204b与固定触头73a和73b以及可动触头69a和69b相对,并且夹持固定触头73a和73b以及可动触头69a和69b。由于第一磁轭203和第二磁轭204夹持永磁体205,因此产生了从延伸部分203b朝向延伸部分204b的磁通量,并且因此磁通量可以密集地施加朝向固定触头73a和73b以及可动触头69a和69b。因而,电弧消除性能可以通过第一磁轭203和第二磁轭204而得以改进,并且永磁体205的尺寸可以减小。
第一盖201包括:平坦部分221;从平坦部分221的前端向下延伸的悬挂部分222;形成在平坦部分221和悬挂部分222之间的边界上的通孔223;形成在平坦部分221的右后侧端部部分上和左后侧端部部分上的切割部分224;以及使形成在每个切割部分224中的切割位置彼此相联的联接部分225(参见图7A)。在平坦部分221的后端和第二盖202的后表面235之间形成间隙226,如图6中所示。悬挂部分222接触图5的主体部分1的上部前端210,并且定位第一盖201的前后方向。
第二盖202包括:底表面231;从底表面231的前端向上突出的突出部分232;从底表面231的后端向上延伸的后表面235;以及沿着底表面231和后表面235以L形状形成的右侧表面和左侧表面234。永磁体205沿着后表面235设置在右侧表面的部分和左侧表面234的部分之间。
而且,两个突出部236形成在右侧表面和左侧表面234中的每一个的顶部上。两个突出部236进入第一盖201的切割部件224中,并且夹持第一盖201的联接部分225。由此,第一盖20固定至第二盖202上。在此,为了不妨碍填充下述粘合剂,每个突出部236的高度不从第一盖201的上表面突出。
突出部分232的后端接触主体部分1的下部前端211,并且定位主体部分1的前后方向。凹入部分233形成在突出部分232的后端上,如图7B中所示。因而,凹入部分233形成在第一盖201和主体部件1的前方,使得在俯视图中不与第一盖201和主体部分1重叠。
热固粘合剂填充在通孔223、切割部分224、间隙226和凹入部分233中,并且主体部分1固定在第一盖和第二盖202之间。由于通孔223、切割部分224、间隙226和凹入部分233设置成使得在顶视图中彼此不重叠,因此热固粘合剂可以从上方(即从一个方向)填充,并且主体部分1可以同时固定至第一盖201和第二盖。
图8是示出了母线终端60和70、扁平编织线63、可动弹簧64以及致动器80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在本实施例中,母线终端60连接至正极(+),母线终端70连接至负极(-),电流沿着图8的箭头A的方向流动。来自永磁体205的磁通量的方向针对图8而言是竖直向上方向。在可动触头69a和69b以及固定触头73a和73b之间产生的电弧根据弗莱明的左手定则在箭头B的方向上延伸。
在箭头B的方向上延伸的电弧接触非磁性卡板100,卡板100吸收电弧的热能,并且因而可以容易地消除电弧。而且,与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卡相比卡板100更耐热,因而能够防止由于电弧热量而引起的故障。因而,除了按压可动弹簧64的功能之外,卡板100还具有冷却和消除电弧的功能以及保护致动器80免受电弧的热量影响的功能。
当卡板100的材料是磁体(诸如铁)时,卡板100吸收来自永磁体205的磁通量,因而可能降低延伸电弧的性能。出于该原因,在本实施例中,卡板100由非磁性体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触头73a和73b所附接的母线终端70的热容大于可动触头69a和69b所附接的可动弹簧64的热容,并且电流从可动触头69a和69b流向固定触头73a和73b。即,可动触头69a和69b是正极侧,而固定触头73a和73b是负极侧。
当电弧由磁通量延伸时,正极侧与负极侧在电弧的性能上有所不同。正极侧的电弧发生端(arc end)在电弧延伸所沿的方向上移动,但是负极侧的电弧发生端胶着。
可动触头69a和69b固定至热容小于母线终端70的可动弹簧64上,这使得难以释放由电弧产生的热量。因而,与固定触头73a和73b相比,可动触头69a和69b趋于剧烈地磨损。出于该原因,可动触头69a和69b设置至其中电弧发生端易于移动的阳极侧。当电弧延伸时,电弧发生端从可动触头69a和69b移动至可动弹簧64,因而可以减少可动触头69a和69b的磨损。
图9A是示出了母线终端60和70、扁平编织线63以及可动弹簧64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图9B是示出了母线终端60和70以及可动弹簧64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如图9A中所示,可动弹簧64包括:平坦部分641,可动触头69a和69b附接至所述平坦部分上;平坦部分643,铆钉67a和67b附接至所述平坦部分上;以及倾斜部分642,所述倾斜部分将平坦部分641和643彼此连接。平坦编织线63包括:平坦部分631,可动触头69a和69b附接至所述平坦部分上;平坦部分633,铆钉67a和67b附接至所述平坦部分上;以及曲柄部分632,所述曲柄部分将平坦部分641和643彼此连接并且具有多个曲柄状台阶。曲柄部分632远离平坦部分641和倾斜部分642并间隔开一空间。
可动弹簧64和平坦编织线63并排设置并间隔开该空间,并且电流流入可动弹簧64和平坦编织线63两者中。
在用于延伸电弧的空间P中,来自永磁体205的磁通量的方向针对图9A和9B而言是竖直向上方向,而由流动通过可动弹簧64的电流产生的磁通量的方向针对图9A和9B而言是竖直向下方向。因而,发生了由电流产生的磁通量抵消来自永磁体205的磁通量的现象。
特别地,在图9B中,由于用于延伸电弧的空间P和电流路径(即可动弹簧64)之间的距离较短,因此由于流入可动弹簧64的电流产生的磁通量密度在用于延伸电弧的空间P内变高,并且抵消来自磁通量205的磁通量的效应变强。
另一方面,在图9中,电流路径分成经过可动弹簧64的路径和经过平坦编织线63的路径。在经过平坦编织线63的电流路径的情况下,用于延伸电弧的空间P和电流路径(即平坦编织线63)之间的距离可以增大,因而可以减小在用于延伸电弧的空间P内由于流动通过平坦编织线63的电流产生的磁通量密度。在经过图9A的可动弹簧64的电流路径的情况下,用于延伸电弧的空间P和电流路径(即可动弹簧64)之间的距离与图9B中所示相同,但是流动通过可动弹簧64的电流小于图9B中所示的电流。因此,可以减少在用于延伸电弧的空间P内由于流动通过可动弹簧64的电流产生的磁通量密度。因而,可以抑制由电流产生的磁通量抵消来自永磁体205的磁通量。
由于电流流动通过图9A中的可动弹簧64和平坦编织线63两者,因此优选的是平坦编织线63的导电率大于可动弹簧64的导电率。由此,流动通过平坦编织线63的电流比流动通过可动弹簧64的电流增加得更多,并且因而可以更有效地减小抵消来自永磁体205的磁通量的效应。
图10是示出了可动弹簧64的变型方案的图。如图10中所示,可动弹簧64可以包括位于可动触头69a和69b附近且沿着电弧延伸方向的切割升高部分644a和644b。由此,电弧发生端易于从可动触头69a和69b移动至可动弹簧64,并且可以减少可动触头69a和69b的磨损。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在可动触头69a和69b以及固定触头73a和73b之间产生的电弧由来自永磁体205的磁通量经由第一磁轭203和第二磁轭204而朝向非磁性卡板100延伸,并且非磁性卡板100吸收电弧的热量并消除电弧。因而,可以避免由于电弧热量引起的电磁继电器故障,并且电弧消除性能得以改进。
虽然已经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具体描述的实施例,而是可以具有涵盖在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内的各种变型方案和变更方案。

Claims (5)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继电器包括:
电磁体(30);
可动弹簧(64),所述可动弹簧具有可动触头(69a、69b);
第一终端(60),可动弹簧(64)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终端上;
第二终端(70),所述第二终端具有与可动触头(69a、69b)相对的固定触头(73a、73b);
致动器(80),所述致动器通过电磁体(30)的激励而旋转,使可动弹簧(64)转动,并且致使可动触头(69a、69b)接触固定触头(73a、73b)或者与固定触头(73a、73b)分离开;
非磁性卡板(100),所述非磁性卡板待被附接至致动器(80)上;
多个磁性部件(203、204),所述多个磁性部件夹持可动触头(69a、69b)和固定触头(73a、73b),并且向可动触头(69a、69b)和固定触头(73a、73b)施加磁通量以延伸电弧;以及
永磁体(205),所述永磁体附接在磁性部件(203、204)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第二终端(70)的热容大于可动弹簧(64)的热容,并且电流从可动触头(69a、69b)流向固定触头(73a、73b)。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还包括:
扁平编织线(63),所述扁平编织线与可动弹簧(64)间隔开一空间地并排设置,并且扁平编织线的导电率高于可动弹簧(64)的导电率。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还包括:
壳体(10),所述壳体容纳电磁体(30)、可动弹簧(64)、第一终端(60)、第二终端(70)、致动器(80)和非磁性卡板(100);以及
第一盖(201)和第二盖(202),所述第一盖和第二盖覆盖磁性部件(203、204)、永磁体(205)和壳体(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第一盖(201)包括通孔(223)和切割部分(224),所述通孔填充粘合剂以用于将第一盖(201)固定至壳体(10)上,所述切割部分填充粘合剂并固定第二盖(202),
第二盖(202)包括凹入部分(223),所述凹入部分填充粘合剂以用于将第二盖(202)固定至壳体(10)上,以及
所述凹入部分(223)设置成在俯视图中不与第一盖(201)和壳体(10)重叠。
CN201710905319.2A 2016-10-05 2017-09-29 电磁继电器 Pending CN10791925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16681.4A CN113363114A (zh) 2016-10-05 2017-09-29 电磁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97511A JP6808434B2 (ja) 2016-10-05 2016-10-05 電磁継電器
JP2016-197511 2016-10-05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16681.4A Division CN113363114A (zh) 2016-10-05 2017-09-29 电磁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19253A true CN107919253A (zh) 2018-04-17

Family

ID=5981119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05319.2A Pending CN107919253A (zh) 2016-10-05 2017-09-29 电磁继电器
CN202110616681.4A Pending CN113363114A (zh) 2016-10-05 2017-09-29 电磁继电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16681.4A Pending CN113363114A (zh) 2016-10-05 2017-09-29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658141B2 (zh)
EP (1) EP3306634B1 (zh)
JP (1) JP6808434B2 (zh)
KR (1) KR101993051B1 (zh)
CN (2) CN107919253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59728B2 (ja) * 2016-11-04 2021-11-05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897461B2 (ja) * 2017-09-27 2021-06-3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続ユニット
KR102537549B1 (ko) * 2018-08-31 2023-05-26 엘에스일렉트릭(주) 직류 릴레이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20172A (zh) * 2011-06-07 2012-12-12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电磁继电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2915880A (zh) * 2011-08-03 2013-02-06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电磁继电器
CN103907169A (zh) * 2012-09-21 2014-07-02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电磁继电器
CN205230962U (zh) * 2015-12-04 2016-05-11 苏州安来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无极性直流接触器灭弧机构
JP2016134308A (ja) * 2015-01-20 2016-07-25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32527A (en) * 1980-07-31 1982-02-22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Method of producing base for relay
JPS60107551U (ja) * 1983-12-26 1985-07-2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H01131651A (ja) * 1987-11-18 1989-05-24 Toshiba Corp 磁気共鳴診断装置
DE69936026T2 (de) * 1998-08-26 2007-08-1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Kadoma Einpoliger Schalteranordnung mit Relais
US6046660A (en) * 1999-04-07 2000-04-04 Gruner; Klaus A. Latching magnetic relay assembly with a linear motor
US7659800B2 (en) * 2007-08-01 2010-02-09 Philipp Gruner Electromagnetic relay assembly
JP5241375B2 (ja) 2008-08-15 2013-07-17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2011108452A (ja) 2009-11-16 2011-06-02 Fujitsu Component Ltd 電磁継電器
JP2012199113A (ja) 2011-03-22 2012-10-18 Panasonic Corp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開閉器
JP5923932B2 (ja) 2011-11-04 2016-05-2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点開閉機構及び電磁継電器
JP5992721B2 (ja) 2012-04-27 2016-09-14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399434B2 (ja) 2014-05-12 2018-10-0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JP6403476B2 (ja) * 2014-07-28 2018-10-10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433706B2 (ja) 2014-07-28 2018-12-05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及びコイル端子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20172A (zh) * 2011-06-07 2012-12-12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电磁继电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2915880A (zh) * 2011-08-03 2013-02-06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电磁继电器
CN103907169A (zh) * 2012-09-21 2014-07-02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电磁继电器
JP2016134308A (ja) * 2015-01-20 2016-07-25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CN205230962U (zh) * 2015-12-04 2016-05-11 苏州安来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无极性直流接触器灭弧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993051B1 (ko) 2019-06-25
KR20180037902A (ko) 2018-04-13
EP3306634A1 (en) 2018-04-11
CN113363114A (zh) 2021-09-07
JP6808434B2 (ja) 2021-01-06
EP3306634B1 (en) 2023-04-26
JP2018060682A (ja) 2018-04-12
US20180096810A1 (en) 2018-04-05
US10658141B2 (en) 2020-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76760B2 (en) Contact device
JP5585550B2 (ja) 継電器
US20190035586A1 (en) Contac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mounted with same
CN109314017B (zh) 电磁继电器
CN103339705B (zh) 电磁继电器
EP3846193B1 (en) Direct current relay
CN108022799A (zh) 电磁继电器
CN107919253A (zh) 电磁继电器
KR20120135861A (ko) 전자계전기 및 전자계전기의 제조방법
JP2015511762A (ja) 2つの反対に作動可能なスイッチを備える継電器
JP2016072021A (ja) 接点装置
US6252478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KR20140027990A (ko) 전자 접촉기
CN218385019U (zh) 继电器
JP5549642B2 (ja) 継電器
JP5853223B2 (ja) リレー装置
CN112955993B (zh) 触点装置和电磁继电器
JP6069127B2 (ja) 電磁継電器モジュール
US20020050885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background of the invention
JP2014102945A (ja) 電磁継電器
CN110010390B (zh) 拍合式继电器
JP5759919B2 (ja) パワーラッチングリレー
WO2018159060A1 (ja) 電磁継電器およびスマートメータ
US11631563B2 (en)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 electrical switching unit comprising an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 of this kind
JP7363619B2 (ja) 電磁接触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417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