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85061B - 定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85061B
CN107885061B CN201710902191.4A CN201710902191A CN107885061B CN 107885061 B CN107885061 B CN 107885061B CN 201710902191 A CN201710902191 A CN 201710902191A CN 107885061 B CN107885061 B CN 1078850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film
nip portion
nip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90219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85061A (zh
Inventor
前田昭广
津崎庄平
森田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1702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3404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Publication of CN1078850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850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850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850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03G15/204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specially for the influence of heat loss, e.g. due to the contact with the copy material or other roll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8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fixing nip, e.g. introduction guides, stripp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03G15/2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specially for the mode of operation, e.g. standby, warming-up, erro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定影装置,包括:旋转单元;加热单元,其被构造成加热旋转单元;压紧构件,其被构造成在旋转单元和压紧构件之间夹持记录材料并输送该记录材料;以及控制部分,其被构造成当旋转单元从旋转状态改变到停止状态时,根据加热单元在旋转状态下的加热温度,可变地控制加热单元在停止状态下的加热温度。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使用例如电子照相***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定影装置以及控制定影装置的方法。本发明还涉及诸如电子照相复印机、激光束打印机、传真机之类的具有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安装在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上的定影装置,已知具有加热器、在与加热器接触而被加热时旋转的膜(旋转单元)和在压紧膜时旋转的压紧辊(压紧构件)的构型。在这种构型中,携带未定影调色剂图像(显影剂图像)的记录材料当被夹持在由膜和压紧辊形成的定影夹持部分中并被输送时而被加热,由此将图像定影并记录在记录材料上。
这里,理想的是,将记录材料上的所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通过适当地加热熔化来进行定影。然而,在存在不能通过加热熔化的调色剂、过熔化的调色剂或静电地附着到压紧辊或膜上的调色剂的情况下,将这种调色剂转印到压紧辊或膜上,并且将已经转印到膜的调色剂进一步转印到纸张之间的压紧辊。
当在该状态下重复定影操作时,转印到压紧辊的调色剂产生累积。当所累积的调色剂超过预定累积量时,压紧辊上的调色剂粘附到下一个记录材料的背面,从而在记录材料的背面产生明显的调色剂污染。
因此,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H11-344894中提出了一种构型,在其中通过在定影操作完成之后,在膜停止状态下进行加热,直到膜达到等于或高于调色剂的软化点的温度,来进行排出控制以便将压紧辊上的调色剂转印到膜上。通过进行这样的排出控制,可以清洁压紧辊,并且可以抑制记录材料背面的调色剂污染。
然而,如同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H11-344894中所公开的构型那样,当在膜处于停止状态下连续加热膜时,温度只有在与加热器接触的定影夹持部分中才有很大的升高,该定影夹持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的温度与环境温度不会发生很大变化。如上所述,当在定影夹持部分和膜旋转方向上的其他部分之间产生温差的状态下突然驱动压紧辊时,膜变形,从而引起产生如下所述的凹痕的危险。
图27A和图27B是用于说明膜的变形机理的膜的示意图。图27A是示出在膜处于停止状态(不旋转状态)下加热器的温度上升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7B是示出驱动膜来通过从图27A所示的状态旋转压紧辊而旋转的示意图。
如图27A所示,当在膜停止状态下加热器的温度升高时,定影夹持部分(虚线部分)附近的膜局部热膨胀,其他部分(实线部分)不热膨胀。因此,在沿膜的旋转方向(圆周方向)的热膨胀部分和未热膨胀部分之间的边界附近施加热应力,并且发生膜的变形。随着膜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变大,变形量由于膨胀量差异而增加。
接下来,如图27B所示,当膜在正在施加热应力的状态下旋转时,压紧辊拉动膜,并且应力进一步集中在热膨胀部分与未热膨胀部分之间的边界附近,从而使膜永久变形,进而产生凹痕。
当在具有凹痕的状态下进行定影处理时,膜表面不会在凹痕部分处接触记录材料,因此热量不会转印到调色剂上并且定影不足,从而产生诸如图像变白之类的图像缺陷。特别是在定影能力相对难以保证的低温环境下,会特别明显地产生这种图像缺陷。此外,如果继续使用具有凹痕的膜,则凹痕的弯曲可能会重复多次,而且膜可能会破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旋转单元的变形的定影装置,该旋转单元旋转并加热记录材料上的显影剂图像。
本发明的代表性构型是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旋转单元;
加热单元,其被构造成加热所述旋转单元;
压紧构件,其被构造成将记录材料夹持在所述旋转单元和所述压紧构件之间并且输送所述记录材料;
控制单元,其被构造成在将所述旋转单元从旋转状态改变为停止状态时,根据所述加热单元在所述旋转状态下的加热温度来可变地控制所述加热单元在所述停止状态下的加热温度。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从以下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图像形成设备的示意性横截面图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定影装置的示意性截面图的示意图。
图3A和3B是示出加热器基板的平面图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图像形成设备的控制部分的构型的框图。
图5是示出加热器的通电控制路径的电路图。
图6是显示产生膜凹痕的实验结果的表格。
图7是启动控制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当执行启动控制时温度在膜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转变的曲线图。
图9是旋转后控制的流程图。
图10是排出控制的流程图。
图11A和11B是示出当执行旋转后控制时温度在膜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转变的曲线图。
图12A和12B是示出当执行排出控制时温度在膜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转变的曲线图。
图13是启动控制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当执行启动控制时温度在膜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转变的曲线图。
图15是定影操作、旋转后控制和排出控制的流程图。
图16A和16B是示出从定影操作到定影待机状态期间温度在膜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转变的曲线图。
图17是示出在排出控制期间接收到图像形成作业信号时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18是示出用于计算膜的夹持部外部温度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19是示出从定影操作直到接收到后续图像形成作业信号期间温度在膜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转变的曲线图。
图20是示出用于计算膜的夹持部外部温度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21是示出从定影操作直到接收到后续图像形成作业信号期间温度在膜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转变的曲线图。
图22A和22B是示意性地示出当定影夹持部分的宽度窄和宽时由于膜的热膨胀而引起的变形的示意图。
图23是示出当在排出控制期间接收到图像形成作业信号时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24示出一表格,在其中将在驱动压紧辊时定影夹持部分沿纸张输送方向的宽度与涉及在胶卷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的阈值相关联。
图25是示出定影装置所定影的纸张数量与定影夹持部分的宽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26是示出当在排出控制期间接收到图像形成作业信号时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27A和27B是用于解释常规问题的膜和压紧辊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像形成设备>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以及图像形成操作来描述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A的整体构型。构件的类型、形状、布置、数量等不限于以下实施例中的那些,而是可以适当地在不偏离本发明要点的范围内改变,诸如适当地用具有等效功能和效果的那些来替换各个组成部分。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设备A包括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作为记录材料的纸张P上的图像形成部分,将纸张P供给到图像形成部分的供纸部分,以及定影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纸张P的定影部分。
图像形成部分包括感光鼓1、充电辊2、激光扫描器单元3、显影装置4、转印辊5等。
在图像形成中,当图4所示的CPU 80接收到图像形成作业信号时,将堆叠并存储在纸张堆叠部分9中的纸张P由进给辊6进给到定位辊7。此后,用图像形成部分执行定时校正,并且通过定位辊7将纸张P输送到图像形成单元。
另一方面,在图像形成部分中,通过向充电辊2施加充电偏压,使感光鼓1与充电辊2接触的表面被充电。然后,从设置在激光扫描器单元3内部的光源(未示出)发射激光L,并用该激光L照射感光鼓1。结果,感光鼓1的电位部分地降低,并且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形成对应于图像信息的静电潜像。
此后,通过将显影偏压施加到显影装置4的显影套筒4a上,来将显影套筒4a上的调色剂附着到形成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上以形成调色剂图像(显影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被发送到形成在感光鼓1和转印辊5之间的转印夹持部分。当调色剂图像到达转印夹持部分时,将具有与调色剂偏压相反的极性的转印偏压施加到转印辊5上,并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P上。
此后,已经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被输送到定影装置11,而在定影装置11中用该定影装置11的定影操作加热和压紧调色剂图像以将该调色剂图像永久地定影纸张P(在记录材料上)。此后,由排出辊13将纸张P输送并排出到排出托盘15。
<定影装置>
接下来,将描述定影装置11的构型。
图2是示出定影装置11的示意性截面图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11包括加热单元14,其加热形成在纸张P上的调色剂图像并通过熔化调色剂来将该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张P上。此外,定影装置11还包括压紧辊24(压紧构件),其对加热单元14的膜22加压并夹持和输送纸张P以及膜22。
压紧辊24由作为旋转轴的金属芯24a、设置在金属芯24a周围的弹性层24b和设置在弹性层24b周围的最外调色剂剥离层24c构成。金属芯24a的两端部被可旋转地支撑,并且布置在端部侧上的齿轮(未示出)通过接受来自定影马达86(参见图4)的驱动力而旋转,以便压紧辊24旋转。压紧辊24的金属芯24a的两端通过压力弹簧(未示出)以120N的力压向膜22。结果,压紧辊24压紧膜22。
在本实施例中,金属芯24a由铝制成,弹性层24b由硅橡胶制成,而调色剂剥离层24c由PFA管制成。压紧辊的外径为30mm,调色剂剥离层的厚度为50μm,而橡胶沿纵向方向的总长度为330mm。
加热单元14包括膜22、用于保持膜22的引导构件21、U形支架31、用于加热膜22的加热器23、热敏电阻25(温度检测部分)、非接触式温度计89(参见图4)等等。
膜22(旋转单元)是具有耐热性能的环形圆筒形膜状构件,并且装配在具有由液晶聚合物形成的桶形纵向横截面的引导构件21上。膜22由旋转压紧辊20与膜22之间的摩擦力驱动而旋转。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将驱动力传递到压紧辊24以旋转它的定影马达86是旋转膜22的驱动部分。
此外,膜22的内周长度大于引导构件21的外周长度约3mm,并且膜22在周长上以一余量装配在引导构件21上。在膜22的内周面和引导构件21的外周面之间施加润滑剂(未示出),由此当导向构件21和膜22的内周面正在相互接触的同时旋转时,滑动阻力减少。
此外,膜22由三层构成,该三层包括作为基材的基底层、覆盖基底层的表面的表面层和用于粘合表面层和基底层的粘合剂层构成。基底层是厚度为40μm的不锈钢膜,并且该基底层的外周面上涂敷PFA。此外,膜22的外径被设定为30mm,而沿作为压紧辊24的旋转轴的方向的纵向方向的总长度被设定为340mm,以能够应对A3尺寸的纸张通过。
为了减少热容量并缩短启动时间,膜22的厚度优选为100μm或以下。除了不锈钢之外,基底层还可以由诸如镍之类的金属或诸如聚酰亚胺之类的树脂制成。此外,代替PFA,可以将诸如PTFE之类的其他氟碳树脂用于表面层以确保与调色剂的调色剂分离性能。此外,尽管上述膜22的凹痕也可以发生在树脂膜中,但其在更可能更明显地发生金属膜的情况中。这是因为一旦诸如金属之类的具有相对小的柔软性的材料局部变形,凹痕将永久保持。
U形支架31是沿纵向延伸的细长U形金属,并且布置在引导构件21的上侧。U形支架31对引导构件21均匀地施加压紧力,并且具有抵抗压紧辊24对引导构件21的加压的强度。另外,还沿纵向方向增加导热性以改善沿纵向方向的温度不均匀性。为了实现这样的效果,通常使用具有高强度和高导热性的金属作为U形支架31的材料。在本实施例中,使用镀锌钢板作为U形支架31的材料。
加热器23被布置在膜22内以便与膜22在定影夹持部分中的内周面接触(并相对立),来从内周面加热膜22。加热器23包括由陶瓷制成的加热电阻器26(加热源),其被绝热并且装配在由氮化铝制成的加热器基板27的凹槽部分中。加热电阻器26通过通电而产生热量。为了确保绝缘,加热电阻器26被玻璃外壳28覆盖。为了确保与膜22的滑动性能,在膜加热器基板27的表面上印刷具有10μm的聚酰亚胺涂层30,其中该表面与膜22接触。此外,在膜22和聚酰亚胺涂层30之间施加润滑剂,以进一步提高在膜22旋转时的滑动性能。加热器基板27被装配并保持在一凹槽中,该凹槽具有沿纵向方向在引导构件21面向压紧辊24的表面上形成的凹形性状,使得加热器23经由加热器基板27而被固定到引导构件21上。
用于测量加热器23的温度的热敏电阻25(第一温度检测部分)布置在加热器基板27面向引导部件21的表面上。在每一个热敏电阻25的在支撑构件(未示出)上设置绝热层。将芯片热敏电阻元件固定在绝热层上。以预定压力将芯片热敏电阻元件压紧在加热器基板27上,以便支撑构件与加热器基板27接触。
如上所述,加热器23与膜22接触。结果,膜22与加热器23的接触区域的温度几乎与加热器23的温度相同。也就是说,热敏电阻25是加热器温度传感器,其用于测量和检测膜22与加热器23的接触区域的温度。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膜22与加热器23的接触区域被设置在定影夹持部分内,并且接触区域的温度和定影夹持部分的温度基本相等,因此接触区域的温度以下称为夹持部内部温度。
此外,非接触式温度计89测量膜22不与加热器23接触的区域的温度。也就是说,非接触温度计89是用于测量膜22与加热器23的非接触区域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具体地说,非接触温度计89测量这样一个表面上的温度,该表面沿膜22的表面与定影夹持部分倾斜τ°(在本实施例中为30°)的位置(图2中的S点)处与膜22接触。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膜22与加热器23的非接触区域被设置在定影夹持部外部,所以非接触区域的温度在下文中被称为夹持部外部温度。夹持部内部温度和夹持部外部温度之间的温差被称为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
图3A和3B是示出加热器基板27的构型的视图。图3A示出面向导向部件21的表面侧上的构型,而图3B示出与膜22接触的表面侧。如图3A和3B所示,两个加热电阻器26彼此平行地布置在加热器基板27面向引导构件21的表面上。此外,在该表面上设置供电部33(33a、33b)以向加热电阻器26供电。
三个热敏电阻25沿纵向方向被设置在加热器基板27面向引导构件21的表面上。该三个热敏电阻25中最接近沿纵向方向的中心的主热敏电阻25a被布置在这样一个区域中:具有最小宽度尺寸的纸张P沿与纸张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纸张宽度方向通过该区域。即,具有任何宽度的纸张P通过该区域而没有任何问题。第一次热敏电阻25b被布置在沿纸张宽度方向的非通过区域中,其中具有A4尺寸的纸张P当其沿R方向被输送时不通过该非通过区域。另一方面,第二次热敏电阻器25c被布置在沿纸张宽度方向的非通过区域中,其中具有B5尺寸的纸张P当其沿R方向被输送时不通过该非通过区域。
然后,用主热敏电阻25a检测纸张P的通过区域的温度,并且用次热敏电阻器25b和25c检测非通过区域在通过诸如A4R和B5R之类的小尺寸纸张时的温度。结果,防止了在小尺寸纸张连续通过定影夹持部分时发生在非通过区域中的异常温度升高。
在加热器基板27上,热敏开关32(参见图5)被布置在相对于沿纵向方向的中心部分与主热敏电阻25a对称的位置上。热敏开关32是当加热器23由于热敏电阻25的故障或控制部分的故障而被过度加热时用作安全装置的开关。在热敏开关32中内置双金属。当双金属达到预定温度时,双金属变形,从而中断向加热电阻器26的通电。
<控制部分>
接下来,将描述图像形成设备A的控制部分的构型,特别是该构型涉及定影装置11的控制的各个部分。
图4是示出图像形成设备A的控制部分的一部分的构型的框图。如图4所示,控制部分包括CPU 80(控制部分、设定单元)、RAM 81和ROM 82。此外,CPU 80连接有加热器23、操作单元83、环境传感器88(环境检测部分)、非接触式温度计89、定影马达86等。
ROM 82存储诸如温度控制程序和电源控制程序之类的各种程序、定影温度信息等。此外,CPU 80基于存储在ROM 82中的程序进行各种算术处理。RAM 81用作CPU 80的运算处理中的工作区域。
操作部83向CPU 80输出来自用户的外部输入的操作指示等。定影马达86在CPU 80的控制下旋转压紧辊24。
环境传感器88被布置在图像形成设备的主体中,并且检测图像形成设备A的环境温度(内部温度)并将其输出到CPU 80。非接触式温度计89检测膜22的夹持部外部温度并将其输出到CPU 80。热敏电阻25检测加热器23的温度并基于加热器23的温度来检测膜22的夹持部内部温度,并将这些温度输出到CPU 80。CPU 80基于这些温度信息等来控制加热器23的温度和对定影马达86的驱动,这还将在后面进行描述。
接下来,对加热器23在图像形成时的通电控制进行描述。
图5是示出加热器的通电控制路径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当CPU 80接收到图像形成作业信号时,CPU 80接通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42,从而从AC电源43经由电源单元33a、33b和热敏开关32向加热电阻器26通电。
作为这种通电的结果,加热电阻器26整体产生热量,从而温度升高。通过对热敏电阻25的输出进行A/D转换,来检测加热器基板27根据该温度升高而加热到的温度。通电继续,直到加热器基板27的温度(即加热器23的温度)达到目标温度为止。
也就是说,当加热器23达到目标温度时,基于来自热敏电阻25的输出信号,由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42,使用相位控制、频率控制等来控制供应给加热器23的电力,从而控制加热器23的温度。具体地说,CPU 80控制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42,以使得CPU 80当由热敏电阻25检测到的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提高加热电阻器26的温度,而当该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降低加热电阻器26的温度,以将加热器23的温度保持在设定温度。在完成图像形成操作时,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42被断开,并且对加热器23的通电终止。
<膜凹痕的发生实验>
接下来,将对在膜22上出现凹痕的实验结果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在通过由于沿膜22的旋转方向(圆周方向)的温差引起的膜22中的热应力而产生变形之后,由于驱动力施加到膜22上而产生膜22的凹痕。在该实验中,在膜22和压紧辊24停止的状态下,当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在80℃和100℃之间变化时,测量膜22在定影夹持部分中的变形量。此后,驱动压紧辊24使膜22旋转,并且确认膜22上是否有凹痕。
关于夹持部内部温度,测量定影夹持部分在膜22与纸张P的接触表面上的沿纸张输送方向上的大致中心部分处的温度。关于夹持部外部温度,测量在膜22与纸张P的接触表面上的布置上述非接触式温度计的位置(图2中的点S)处的温度。关于变形量,测量加热前后膜22的形状变化量(图27A中所示的箭头h的长度)。
图6显示了实验结果。如图6所示,在本实验中,确认了当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变为95℃或以上时,变形量变为50μm或以上,然后通过以后旋转膜22来在膜22上形成凹痕。因此,执行将在后面描述的控制,而在该控制中,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变得小于95℃,以抑制膜22的变形(凹痕的发生)。
<启动控制>
首先,将参考图7所示的流程图来描述一种启动控制,该启动控制在接收到图像形成作业信号时将加热器23的温度升高到设定温度。在本实施例中,加热器23的聚酰亚胺涂层30和膜22之间施加的润滑剂开始熔融并且可以确保润滑性的温度为80℃。
如图7所示,当接收到用于形成图像的作业信号时(S1),在膜22停止时开始对加热器23的通电(S2)。接下来,当由主热敏电阻器25a检测到的加热器23的温度达到85℃时(S3),定影马达86开始驱动(S4),并且压紧辊24被旋转以旋转膜22。也就是说,CPU 80获取通过主热敏电阻25a检测到的加热器23的温度结果,并且当加热器23的温度达到85℃时开始驱动定影马达86。此后,当加热器23达到设定温度时,在使纸张P通过定影夹持部分的同时来执行定影操作(S5)。
图8是示出在25℃的环境下进行启动控制时的膜的夹持部内部温度与夹持部外部温度的转变的曲线图。如图8所示,当接收到图像形成作业信号时,膜22停止并加热。结果,膜22的夹持部内部温度升高。此时,由于膜22处于非旋转状态,所以在保持环境温度的同时,夹持部外部温度不上升。
接下来,当加热器的温度上升到85℃时,定影马达56开始驱动,并且膜22旋转。结果,膜22的夹持部外部温度升高。在这种情况下,当检测到的热敏电阻的温度达到210℃时,执行定影操作,此时该夹持部内部温度约为200℃。
通过执行这种控制,即使在例如0℃环境的低温环境下,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的温差为85-0=85℃,这意味着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的温差可以被抑制在95℃或以下。换句话说,通过开始膜22的旋转,当该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等于或小于在启动控制时的预定值时,可以将膜22的旋转方向上的温差抑制到膜22旋转时的预定值或以下。因此,在抑制膜22上的出现凹痕的同时,通过熔化润滑剂来减小驱动开始时膜22与加热器23之间的摩擦。
在本实施例中,当主热敏电阻25a的检测温度变为85℃时,执行开始定影用马达86的驱动的控制,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换句话说,在膜22在确保该膜22和加热器23之间所施加的润滑剂的润滑性的同时而被旋转时,如果执行控制以使得膜22在能够防止凹痕在膜上发生的温度范围内旋转,则可以获得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旋转后控制>
接下来,将描述在定影操作之后执行的旋转后控制。
当在定影操作结束之后立即停止压紧辊24和膜22的旋转时,由于它们两者温度都高,所以有可能两者在定影夹持部分上彼此卡住。当在两者彼此卡住的状态下再次开始旋转时,膜22的表面层上的氟涂层或氟管等剥离,并且调色剂粘附到压紧辊24和膜22,使得图像污染发生。
此外,有时会发生在定影操作期间由于与纸张P的摩擦而使压紧辊充电的充电。当压紧辊24被充电到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同的极性时,调色剂粘附到膜22并且其调色剂图像接下来要被定影的纸张P变脏。
然后,在定影操作之后,执行旋转后控制,在该旋转后控制中旋转压紧辊24和膜22以冷却两者,并且执行用于移除来自压紧辊24的静电。
首先,将描述常规旋转后控制。通常,在定影操作完成之后,断开向加热器23的通电,仅执行旋转控制以冷却膜22和压紧辊24。用于执行旋转控制的时间当要定影的纸张P的基重大时被设定为20秒,而当基重小时被设定为2.5秒。这是因为随着基重增加而纸张P的电阻增加,使得压紧辊24容易由与纸张P的摩擦来充电。因此,当纸张P的基重大时,执行控制以使得后旋转时间增加,以便导电率高于纸张P的膜22长时间与压紧辊24接触,以充分移除静电。
接下来,将参考图9所示的流程图描述本实施例的旋转后控制。
如图9所示,在定影操作完成之后(S21),确定对其执行定影操作的纸张P的基重(即调色剂图像定影在其上的纸张P的基重)是否等于或大于预定值(S22)。在本实施例中,确定纸张P的基重是否为90g/m2或以上。基于用户在操作单元83(参见图4)上设定的纸张P的类型来读取纸张P的基重。
如果纸张P的基重小于90g/m2,则断开对加热器的通电(S23),压紧辊24和膜22旋转2.5秒(S24)。然后,断开对定影马达86的驱动(S28),从而终止旋转后控制。
另一方面,当纸张P的基重为90g/m2或以上时,以与常规设备相同的方式将压紧辊24和膜22旋转20秒钟,以便移除压紧辊24的静电。此时,在前十秒钟内,压紧辊24和膜22在继续对加热器23的通电的状态下旋转(S25)。此时的加热器23的温度在定影操作期间被控制到调节温度。
此后,断开对加热器23的通电(S26),并且压紧辊24和膜22被旋转10秒(S27)。此后,断开对定影马达86的驱动(S28),从而终止后转控制。
<排出控制>
接下来,将描述在完成旋转后控制之后用于清洁压紧辊24的排出控制。
在排出控制中,通过增加加热器23的温度直到膜22的温度变得等于或高于定影马达86的停止状态下的调色剂的软化点来加热膜22,从而将压紧辊24上的调色剂转印到膜22上来清洁压紧辊24。结果,在下一个定影操作中,调色剂从膜22逐渐转印到纸张P的表面。通过重复该操作,来防止调色剂在压紧辊24上的累积,并且抑制纸张P的背面上的显著的调色剂污染。
首先,对常规排出控制进行说明。在常规控制中,当在完成旋转后控制之后断开对定影马达86的驱动时,首先开始对加热器23的通电。此后,继续通电直到主热敏电阻25a检测到190℃为止。在达到190℃之后,执行使用主热敏电阻25a将温度控制在190℃的PI控制。然后,在从加热器23检测到190℃开始已经经过5秒钟后,断开对加热器23的通电。结果,压紧辊24上的调色剂被转印到膜22上。
接下来,将参考图10所示的流程图描述本实施例的排出控制。在该实施例中,假设调色剂的软化点为160℃。
如图10所示,当定影马达86首先断开并且旋转后控制完成时,接通对加热器23的通电并且开始排出控制(S31)。
接下来,当加热器23在定影操作期间的调节温度为210℃或以上(第一温度)时,加热器23在排出控制期间的调节温度被设定为190℃(第二温度)(S32、S33)。另一方面,当加热器23在定影操作期间的调节温度为190℃或以上且小于210℃(第三温度)时,排出控制期间的调节温度被设定为180℃(第四温度)(S34、S35)。当加热器23的调节温度低于190℃时,排出控制时的调节温度被设定为170℃(S34、S36)。在本实施例中,加热器23的调节温度被设定为较高以确保具有较大基重的纸张P的定影性能,并且被设定为较低以防止具有较小基重的纸张P的调色剂热偏移。例如,用户可以通过操作单元83输入纸张的基重。当用户设定纸张的基重时,根据纸张确定在定影操作时加热器23的调节温度。
接下来,在从温度已经达到所确定的温度开始已经经过5秒后(S37),断开加热器23(S38),从而终止排出控制以进入定影待机状态。
图11A和11B是示出当在旋转后控制之后执行上述排出控制时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温度的转变的曲线图。图11A示出当执行常规旋转后控制时的温度转变。图11B示出当执行本实施例的旋转后控制时的温度转变。这些曲线图示出了在已经在0℃的低温环境下,对于具有基重为100g/m2的五张纸张P,在210℃的调节温度下执行定影操作之后的温度转变。此外,在这些曲线图中,0秒时刻是旋转后控制在完成定影操作之后开始的时刻。
如图11A和11B所示,在常规控制中,由于在旋转后控制开始时对加热器23的通电中断,因此夹持部内部温度和夹持部外部温度均降低,而夹持部内部温度和夹持部外部温度的差变小。此后,当在排出控制期间执行停止状态下的加热时,尽管膜22的夹持部内部温度急剧上升,但夹持部外部温度连续降低。因此,当在排出控制期间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的温差变大,并且通过在后续排出控制期间并且紧接在排出控制之后接收到图像形成作业来驱动定影马达86时,在膜22上产生凹痕。
另一方面,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控制中,由于即使在旋转后控制开始之后,也在对加热器通电10秒钟的同时执行旋转,因此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温度在旋转后控制完成时,变得比通过常规控制的相应温度更高。因此,即使通过其后由排出控制执行在停止状态下的加热,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变得小于95℃。此时,即使驱动定影马达86,也能抑制在膜22上出现凹痕。
以这种方式,通过在旋转后控制中继续通电而不断开对加热器23的通电,可以在旋转后控制完成时增加膜22的夹持部内部温度。此外,即使以后执行在停止状态下的加热,也可以减小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换句话说,通过控制加热器23的温度,来使得在膜22不旋转期间,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变得更小,即使定影马达86以后接通,也可以抑制凹痕在膜22上产生。
由于在第二个10秒钟内膜22和压紧辊24被冷却而不用对加热器23通电,因此可以防止卡在膜22与压紧辊24之间。此外,即使在加热器23被通电的同时执行旋转,膜22的表面和压紧辊24的表面的电阻也不会发生很大变化,所以压紧辊24移除静电的效果不会改变,并且可以防止由压紧辊24的充电而引起的调色剂污染。
图12A和12B是示出当在0℃环境下改变对其执行定影操作的纸张P的基重和在定影操作期间的设定调节温度时,在定影操作、旋转后控制以及排出控制期间,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温度的转变的曲线图。图12A示出了当在对其执行定影操作的纸张P的基重为80g/m2而加热器23在定影操作时的设定调节温度为210℃的条件下执行常规排出控制和本实施例的排出控制时的温度转变。图12B示出了当在对其执行定影操作的纸张P的基重为60g/m2而加热器23在定影操作时的设定调节温度为190℃的条件下执行常规排出控制和本实施例的排出控制时的温度转变。
如图12A所示,当对其执行定影操作的纸张P的基重为80g/m2时,在本实施例和常规控制中的排出控制时的调节温度190℃。此后,根据本实施例的控制的温度转换等效于常规控制的温度转换。具体地说,在定影操作已经完成之后的后旋转操作期间,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的温度降低。之后,开始排出控制,并且膜22的夹持部内部温度增加,直到调节温度被控制到190℃为止。另一方面,由于在排出控制期间夹持部外部温度持续降低,所以在排出控制结束时膜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为80℃此时,由于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处于95℃以内,所以即使在该状态下驱动压紧辊以使膜旋转,也不会在膜上出现凹痕。
另一方面,如图12B所示,当对其执行定影操作的纸张的基重为60g/m2并且加热器在定影操作时的设定调节温度为190℃时,由于调节温度低于基重为80g/m2的情况下的调节温度,所以在定影操作期间存储在膜22中的热量很小。因此,膜在旋转后控制完成时的温度整体上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在常规控制中,当在排出控制开始之后膜的夹持部内部温度上升并且将调节温度控制到190℃时,膜在排出控制结束时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的温差变为100℃。因此,当在排出控制结束时开始马达的驱动时,由于温差大于95℃,所以在膜上出现凹痕。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的控制中,膜的夹持部外部温度示出了等效于常规控制的转变。然而,加热器在排出控制时的调节温度根据在定影操作时的调节温度而变化到180℃。因此,膜在排出控制结束时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为90℃。结果,即使在排出控制结束时开始驱动到马达,也不会在膜上出现凹痕。
按照这种方式,加热器在排出控制时的调节温度基于加热器在定影操作时的调节温度而改变,以便使得膜在排出控制时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变小。也就是说,当膜不旋转时,控制加热器的温度,使得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等于或小于预定值。结果,即使当在以后接收到图像形成作业之后驱动马达时,也可以抑制在膜上出现凹痕。
在本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将加热器23用作加热单元的构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代之以使用加热器作为加热单元,可以提供与膜22相对立的IH线圈来加热膜。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考附图描述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由相同的标记表示,并且将省略其描述。
在第一实施例中,在启动控制中,当主热敏电阻检测到85℃时驱动定影马达86,从而启动压紧辊24和膜22的旋转。然而,如果定影操作在诸如-15℃环境之类的极低温环境下长时间不被执行,则将膜22的温度降至约-15℃。在这种情况下,在启动控制期间,在85℃下驱动定影马达86的控制中,膜22在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变为95℃或更高,这可能导致产生凹痕。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主热敏电阻25a的检测温度、从接收到前一图像形成作业开始经过时间以及环境传感器(未示出)的检测温度,来改变对定影马达86的驱动开始温度。下面将参考图13所示的流程图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启动控制。
如图13所示,当首先接收到图像形成作业信号时(S41),接通对加热器23的通电(S42)。接下来,由环境传感器88检测环境温度(S43)。接下来,确定环境温度是否低于预定温度(在本实施例中为0℃)(S44)。
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由于这不是极低温度环境,因此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控制,当检测到85℃时起动对定影马达86的驱动(S45、S50)。
另一方面,当环境温度低于0℃时,确定自接收到前一图像形成作业信号以来是否已经经过了45分钟或以上(S46)。当已经经过了45分钟或以上,就认为膜22的温度也等于环境温度。因此,当主热敏电阻25a检测到由环境传感器88所检测到的温度为+85℃时,定影马达86开始驱动(S47、S50)。
另一方面,当还没有经过45分钟或以上时,确定主热敏电阻25a所检测到的温度是否低于0℃(S48)。当检测到的温度低于0℃时,就认为膜22的温度也基本上等于该检测到的温度。因此,当主热敏电阻25a检测到所检测到的温度为+85℃时,开始对定影马达86的驱动(S49、S50)。
另一方面,当主热敏电阻25a所检测到的温度等于0℃或以上时,在主热敏电阻25a检测到85℃时开始对定影马达86的驱动(S45、S50)。
图14是示出在-15℃至35℃的各种环境下执行第一实施例的启动控制和本实施例的启动控制时,测量膜22在开始驱动定影马达86时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的结果的曲线图。此外,定影装置11保持不被接触,直到其温度达到室温为止。
如图14所示,在第一实施例的控制中,由于即使在-15℃的环境中,定影马达86也在85℃下被驱动,所以膜22在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为85-(-15)=100℃,并且存在产生凹痕的可能。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的控制中,即使将定影装置11置于诸如-15℃环境之类的极低温度环境下,也在主热敏电阻25a检测到85+(-15)=70℃时开始驱动定影马达86。因此,膜22在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为85℃,其处于95℃或以下。按照这种方式,通过根据环境温度而改变定影马达86在启动控制期间的驱动开始温度,可以抑制在膜22上出现凹痕。
在本实施例中,当膜22在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落入预定范围内时,开始对定影马达86的驱动。然而,当在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超过预定范围的状态下开始驱动定影马达86时,可以逐渐(间歇地)驱动定影马达86,也可以以与图像形成时相比较的温和加速和较慢速度来驱动。
<第三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考附图描述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由相同的标记表示,并且将省略其描述。
在定影装置11中,当对其执行定影操作的纸张P是薄纸张而基重例如为50g/m2时,通常用半速旋转来执行将加热器23的调节温度设定为较低的定影操作,以防止卡纸、卷纸等。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加热器23的调节温度低被设定为较低,所以膜22的温度从旋转后控制到排出控制而降低。
另一方面,当对其执行定影操作的纸张P的基重很低时,由纸张P捕获的热量相对较小,并且调色剂对纸张P的定影性能趋向于良好。因此,调色剂在压紧辊24的表面上的累积量趋向于相对较小,并且执行排出控制的必要性很小。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加热器23在定影操作期间的调节温度来确定是否应该执行排出控制。以下,参考图15所示的流程图描述本实施例的控制。
如图15所示,首先,当断开对定影马达86的驱动并且旋转后控制完成时(S51),确定加热器23在定影操作期间的调节温度是否等于或大于预定温度(S52)。在本实施例中,确定温度是否等于或大于170℃。170℃的数值可以根据环境等适当变化。
当加热器23的调节温度小于170℃时,由于上述原因,排出控制的必要性很小,从而该设备进入定影待机状态而不用执行排出控制(S61)。另一方面,当加热器23的调节温度等于或高于170℃时,该设备在已经执行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排出控制类似的排出控制之后,进入定影待机状态(S53至S61)。也就是说,在膜22停止之后,在膜22的旋转状态下,CPU 80根据加热温度控制加热器23的加热。具体地说,当加热器23在膜22的旋转状态下的调节温度等于或高于170℃(预定值或以上)时,在膜22停止后由加热器23执行加热,而当加热器23在膜22的旋转状态下的调节温度低于170℃(小于预定值)时,不执行用加热器23的加热。
图16A和16B是示出当调节温度为160℃而对其执行定影操作的纸张P是薄纸时,在0℃环境下,膜22从定影操作到定影待机状态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的温度的转变的曲线图。图16A示出了当执行第一实施例的控制时的温度转变,而图16B示出了当执行本实施例的控制时的温度转变。
如图16A所示,在第一实施例的控制中,由于加热器23在定影操作期间的调节温度低至160℃,所以膜22在旋转后控制之后的温度很低。因此,即使当在170℃的最低调节温度下执行排出控制,膜22在排出控制结束时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也变得非常高,在120℃。
另一方面,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控制中,当调节温度为170℃或以下时,该设备进入定影待机状态而不用执行排出控制。结果,在排出控制期间由于在停止状态下的加热而引起的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不被放大。因此,即使在进入定影待机状态之后,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仍然很小。因此,即使当在接收到图像形成作业信号之后驱动定影马达86时,膜22在驱动定影马达86时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也变得小于95℃,以便可以抑制在膜22上产生凹痕。
<第四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考附图描述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第四实施例。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其描述。
通常,当在排出控制时接收到图像形成作业信号时,取消排出控制并开始图像形成操作,并且在定影装置11中,驱动定影马达86来旋转压紧辊24和膜22。然而,由于在排出控制中执行在停止状态下的加热,所以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很大,并且当膜22在该状态下旋转时,存在可能产生凹痕的可能性。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当在排出控制期间接收到图像形成作业信号时,不开始图像形成操作,直到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变为等于或小于预定值为止。下面将参考图17所示的流程图描述本实施例的控制。
如图17所示,当在定影操作之后完成旋转后控制时,对加热器23的通电在膜22不旋转时接通,并且开始排出控制(S71)。接下来,当在排出控制期间没有接收到图像形成作业信号时,在从加热器23通常已经达到预定设定温度开始已经经过5秒钟之后,断开对加热器23的通电(S72至S74),并且完成排出控制。
另一方面,当在排出控制期间接收到图像形成作业信号时,用主热敏电阻25a和非接触式温度计89检测夹持部内部温度和夹持部外部温度,并且计算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S72、S75、S76、S77)。接下来,确定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是否等于或大于预定值(S78)。在本实施例中,确定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是否为90℃或以上。
当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的温差小于90℃时,接通对定影马达86的驱动(S79),并且执行图像形成操作(S87)。
另一方面,当膜22中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为90℃或以上时,断开对加热器23的通电以执行冷却而不用立即转移到图像形成操作(S80)。此后,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再次检测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的温差(S82至S84),并且当其达到90℃或以下时,接通对加热器23的通电(S85),接通对定影马达的驱动(S86),并执行图像形成操作(S87)。
如上所述,当CPU 80在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在排出控制期间等于或高于预定值的状态下接收到用于驱动定影马达86的信号时,在待机状态继续之后驱动定影马达86,直到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差变得小于该预定值以执行冷却操作。也就是说,当CPU 80在膜22在停止状态下用加热器23加热的同时接收用于旋转膜22的信号时,该CPU 80在确定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温度之间的差等于或小于预定值时开始膜22的旋转操作,并且当确定该温差大于预定值时,限制膜22的旋转操作。这使得可以减小在旋转膜22时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从而抑制在膜22上出现凹痕。
<第五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A的第五实施例。与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省略对其的描述。
代替在第四实施例的排出控制中利用非接触式温度计(未示出)测量膜22的夹持部外部温度,在本实施例中基于在夹持部内部温度每单位时间的变化量来计算该夹持部外部温度。换句话说,在第四实施例中描述的步骤S76和S83中的膜22的夹持部外部温度的检测由后述控制来执行,而其他控制与第四实施例中的控制相同。在下文中,将参考图18所示的流程图和图19所示的膜22的夹持部内部温度和夹持部外部温度的转变的曲线图,来描述本实施例的计算膜22的夹持部外部温度的操作。
如图18所示,当在图像形成操作结束之后断开对加热器23的通电以开始旋转后控制时,将旋转后控制的开始时间记录在ROM 82中,并且膜22的夹持部内部温度由主热敏电阻25a检测并存储在ROM 82中(S91)。接下来,当断开对定影马达86的驱动并且旋转后控制完成时,将旋转后控制的结束时间记录在ROM 82中,并且膜22的夹持部内部温度由主热敏电阻器25a检测并存储在ROM 82中(S92)。
接下来,基于旋转后控制期间膜22的夹持部内部温度的变化量和旋转后控制的时间,将旋转后控制中的夹持部内部温度的每单位时间的变化量计算为温度降低率η(参考图19)(S93)。在本实施例中,后转控制执行2秒并且膜22的夹持部内部温度从190℃变到120℃,使得温度降低率η=35。
通过实验预先知道,温度降低率η和作为膜22在排出控制中的夹持部外部温度的每单位时间的变化量的温度降低率α(参见图19)具有α=0.286η的关系。因此,通过将温度降低率η(=35)代入上述等式(S94),获得在放电控制期间的夹持部外部温度的温度降低率α为0.286×35=10。
如上所述,在旋转后控制中,当经过一定时间时,膜22的夹持部内部温度和夹持部外部温度变得基本上相等。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膜22的夹持部内部温度和夹持部外部温度在从旋转后控制开始起已经经过两秒后(在旋转后控制完成时)变得基本上相等。也就是说,在步骤S2中检测到的旋转后控制完成时的膜22的夹持部内部温度变得与排出控制开始时膜22的夹持部外部温度基本上相同。
因此,可以基于从排出控制开始起的经过时间(=旋转后控制结束)来确定膜22的夹持部外部温度。也就是说,当从排出控制开始起的经过时间为T,并且膜22在排出控制开始时的夹持部内部温度为β时,通过下面的等式1计算膜22的夹持部外部温度θ(S95)。
θ=β-(αT)...(等式1)
例如,如图19所示,当膜22在排出控制开始时的夹持部内部温度为120℃并且在从排出控制开始起经过了4秒之后接收到图像形成作业信号时,由于温度降低率α=10,所以膜的夹持部内部温度θ=120-(4×10)=80℃。
如上所述,代替利用诸如非接触式温度计之类的温度传感器来测量膜22的夹持部外部温度,基于由检测膜22的夹持部内部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检测到的温度来计算该夹持部外部温度,从而减少部件数量并降低成本。
<第六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考附图描述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第六实施例。与第一至第五实施例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其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代替在第四实施例的排出控制中利用非接触式温度计(未示出)测量膜22的夹持部外部温度,基于夹持部内部温度的每单位时间的变化量来计算该夹持部外部温度。换句话说,在第四实施例中描述的步骤S76和S83中的膜22的夹持部外部温度的检测由后述控制来执行,而其他控制与第四实施例中的控制相同。在下文中,将参考图20所示的流程图和图21所示的膜22的夹持部内部温度和夹持部外部温度的转变的曲线图,来描述本实施例的计算膜22的夹持部外部温度的操作。
如图20所示,首先,在完成旋转后控制之后不立即开始启动控制并且设定断开对加热器23的通电和对定影马达86的驱动的冷却时段。此时,在冷却时段开始时(对加热器的通电和对马达的驱动都被断开时)的时间和冷却时段开始时的膜22的夹持部内部温度都被存储在ROM 82中(S101)。夹持部内部温度由主热敏电阻25a检测。
接下来,在已经经过预定时间之后,接通对加热器23的通电并且开始排出控制。也就是说,排出控制开始时的时间点与冷却时段结束时的时间点相同。此时,排出控制开始时(冷却时段结束时)的时间点和由主热敏电阻25a检测到的膜22的夹持部内部温度都被存储在ROM 82中(S102)。
接下来,将膜22在冷却时段期间的夹持部内部温度的每单位时间的变化量计算为温度降低率ε(S103)。如图2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膜22在冷却时段开始时的夹持部内部温度为120℃,而冷却时段结束时的夹持部内部温度为110℃。此外,冷却时段为1秒。因此,温度降低率ε为(120-110)/1=10。
如上所述,在旋转后控制中,当一定时间过去时,膜22的夹持部内部温度和夹持部外部温度变得基本上相等。在本实施例中,当旋转后控制完成时,膜22的夹持部内部温度和夹持部外部温度几乎相等(图21)。此外,在冷却时段期间,对加热器23的通电和断开对定影马达86的驱动,使得夹持部内部温度和夹持部外部温度继续保持基本上相同。换句话说,膜22在步骤S102中检测到的排出控制开始时(冷却四段结束时)的夹持部内部温度基本上等于夹持部外部温度。
此外,当在排出控制开始时接通对加热器23的通电并且执行在停止状态下的加热时,膜22的夹持部内部温度升高。然而,夹持部外部温度以与冷却时段中相同的温度变化率降低。换句话说,作为膜22在排出控制中的夹持部外部温度的每单位时间的变化量的温度降低率Ψ和膜22在冷却时段中的夹持部内部温度的温度降低率ε相同(图21)。也就是说,由于温度降低率Ψ=温度降低率ε,所以CPU 80将温度降低率Ψ的值设定为温度降低率ε的值(S104)。该结果也由实验得到。
因此,如果确定了从排出控制开始(=冷却时段结束)起的经过时间,则确定了膜22的夹持部外部温度。也就是说,当从排出控制开始起的经过时间为T并且膜22在排出控制开始时的夹持部内部温度为β时,通过以下等式2计算膜22的夹持部外部温度γ(S105)。
γ=β-(ΨT)...(等式2)
例如,如图21所示,当膜22在排出控制开始时的夹持部内部温度β为110℃并且从排出控制开始起经过3秒后接收到图像形成作业信号时,由于温度降低率Ψ=10,所以膜的夹持部内部温度θ=110-(3×10)=80℃。
如上所述,代替使用诸如非接触式温度计之类的温度传感器测量膜22的夹持部外部温度,基于由检测膜22的夹持部内部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检测到的温度来计算该夹持部外部温度,从而减少部件数量并降低成本。
<第七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考附图描述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第七实施例。与第一至第六实施例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其描述。
图22A和22B是示意性示出在定影夹持部分很窄(图22A)的情况下和该定影夹持部分很宽(图22B)的情况下由于膜22的热膨胀而引起的变形的示意图。如图22A和22B所示,在定影夹持部分很宽的情况下,由于热膨胀而引起的膜22的伸长量比在定影夹持部分很窄的情况下大,并且膜22的温度边界面的变形量也会增加。由于定影夹持部分不仅在定影装置11的纸张输送方向上具有一宽度,而且在压紧辊24的旋转轴线方向上具有一宽度,所以膜22在两个方向上都出现变形。当以这种方式增加变形量时,膜22趋向于永久变形,从而容易出现凹痕。因此,为了抑制在膜22上出现凹痕,必须使得在驱动压紧辊24时,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的温差,在定影夹持部分较宽的情况下比在定影夹持部分较窄的情况下更小。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定影夹持部分的宽度来设定驱动压紧辊24时的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的温差。结果,可以抑制在膜22上出现凹痕。以下,参考图23所示的流程图来描述本实施例的控制。
如图23所示,当在定影操作之后完成旋转后控制时,对加热器23的通电在膜22不旋转时接通,并且开始排出控制(S111)。接下来,当在排出控制期间没有接收到图像形成作业信号时,在从加热器23通常已经达到预定设定温度起已经经过5秒后,断开对加热器23的通电(S112至S114),并且完成排出控制。
另一方面,当在排出控制期间接收到图像形成作业信号时,用主热敏电阻25a和非接触式温度计89检测夹持部内部温度和夹持部外部温度,并且计算该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S112、S115至S117)。
接下来,CPU 80从ROM 82获取定影夹持部分的宽度信息(S118)。由于定影夹持部分的宽度由于构件的差异而随单元变化,所以在出货时将宽度信息预先存储在ROM 82中。在本实施例中,定影夹持部分在出货时沿纸张输送方向(膜22的旋转方向)的宽度为9.0mm。
接下来,CPU 80参照表μ(参见图24)来设定阈值ν,在该表中该定影夹持部分沿纸张输送方向的宽度N和涉及在驱动压紧辊24时该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夹持部之间的温差的阈值ν(预定温度)被彼此关联(S119)。该表μ预先存储在ROM 82中。此外,如图24所示,在表μ中,当定影夹持部分的宽度较大时,阈值ν被设定为较小。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定影夹持部分沿纸张输送方向的宽度N为9.0mm,因此将阈值ν设定为80℃。
接下来,CPU 80判断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是否等于或大于阈值ν(S120)。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确定膜22中的夹持部中的温差是否为80℃或以上。
当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小于80℃时,接通对定影马达86的驱动(S127),并且执行图像形成操作(S129)。
另一方面,当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为80℃或以上时,代替立即执行图像形成操作,而断开对加热器23的通电并且执行冷却操作(S123)。此后,当再次检测到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S124至S126)并且该温差处于80℃内时,接通对加热器23的通电(S127),并且接通对定影马达的驱动S128)来执行图像形成操作(S129)。
通过如上所述地根据定影夹持部分的宽度来设定驱动压紧辊24时的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夹持部之间的温差,即使在具有宽的定影夹持部分的定影装置中,可以抑制在膜22上出现凹痕。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定影夹持部分中沿纸张输送方向的宽度设定阈值ν。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基于压紧辊24的沿旋转轴方向的宽度来设定阈值ν。
<第八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考附图描述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第八实施例。与第一至第七实施例中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省略其描述。
图25是示出由定影装置11定影的纸张数量与定影装置11的定影夹持部分的宽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如图25所示,随着定影纸张的数量增加,定影夹持部分的宽度也由于压紧辊24的橡胶的软化、劣化等的出现而逐渐增大。线A、线B和线C各自表示不同定影装置11的定影夹持部分的宽度的变化。如上所述,定影夹持部分的宽度由于构件的差异而随单元变化。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确定定影夹持部分的宽度,并且根据所确定的定影夹持部分的宽度来设定在驱动压紧辊24的状态下该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以下,参考图26所示的流程图描述本实施例的控制。
如图26所示,当在定影操作之后完成旋转后控制时,在膜22不旋转时接通对加热器23的通电,并且开始排出控制(S131)。接下来,当在排出控制期间没有接收到图像形成作业信号时,在从加热器23通常达到预定设定温度起已经经过5秒之后,断开对加热器23的通电(S132至S134),并且完成排出控制。
另一方面,当在排出控制期间接收到图像形成作业信号时,用主热敏电阻25a和非接触式温度计89检测夹持部内部温度和夹持部外部温度,并计算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S132、S135至S137)。
接下来,CPU 80获取出货时的定影夹持部分的宽度信息和对其执行图像形成的纸张的当前数量(S138)。定影夹持部分的宽度信息在出货时预先存储在ROM 82中。在本实施例中,定影夹持部分在出货时沿纸张输送方向的宽度N为9.5mm。基于这些信息,如下所述地确定定影夹持部分的当前宽度(S139)。
在本实施例中,已经通过实验证实,在要形成的图像数量为n的情况下,定影夹持部分的宽度的增量Δ具有这样的关系:Δ=2×10-5×n(mm)。因此,例如,当假设当对其执行图像形成的纸张的当前数量为50000时,定影夹持部分沿纸张输送方向的当前宽度N被确定为10.5mm。也就是说,当由定影装置11对其执行定影操作的纸张的累积数量为较大时,CPU 80确定定影夹持部分的宽度较大。
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七实施例相同,预先在ROM 82中存储表μ(参见图24)。在表μ中。该定影夹持部分沿纸张输送方向的宽度N和涉及在驱动压紧辊24时该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夹持部之间的温差的阈值ν(预定温度)被彼此关联。因此,CPU 80基于所确定的定影夹持部分的宽度,参考表μ来设定阈值ν(S140)。在本实施例中,将该阈值ν设定为70℃。
接下来,确定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是否等于或大于阈值ν(S141)。换句话说,在本实施例中,确定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是否为70℃或以上。
当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小于70℃时,接通对定影马达86的驱动(S142),并且执行图像形成操作(S150)。
另一方面,当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为70℃或更高时,代替立即执行图像形成操作,而断开对加热器23的通电并执行冷却操作(S143)。此后,当再次检测到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S145至S147)并且该温差处于70℃内时,接通对加热器23的通电(S148)并且接通对定影马达的驱动(S149)以执行图像形成操作(S150)。
通过根据已经确定的定影夹持部分的宽度来设定驱动压紧辊24时的膜22的夹持部内部和夹持部外部之间的温差,即使当定影夹持部分的宽度视使用情况而变化时,也可以抑制在膜22上产生凹痕。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定影夹持部分中沿纸张输送方向的宽度来设定阈值ν。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基于沿压紧辊24的旋转轴方向的宽度来设定阈值ν。
除了在第一至第八实施例中描述的检测膜22的夹持部外部温度的方法之外,还可以采用这样的构型:其中将膜22的夹持部外部温度的温度转变表预先存储在ROM 82中以获得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虽然已经参考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赋予最广泛的解释,以便包含所有变更、等效结构和功能。
本申请要求于2016年9月2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6-191158和于2017年6月1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7-117027的权益,这些专利申请在这里通过引用整体地并入本申请。

Claims (5)

1.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具有圆柱形状的膜,所述膜能够旋转;
压紧构件,其被构造成与所述膜形成夹持部分并且输送在所述夹持部分中要被夹持的记录材料;
加热单元,其被构造成通过执行加热操作而向由膜和压紧构件形成的夹持部分施加热量;
控制部分,其被构造成:
从旋转状态至停止状态控制所述膜,
根据记录材料的基重信息控制旋转状态下的加热操作的加热温度,
其中,控制部分根据加热单元在旋转状态下的加热温度控制加热单元在停止状态下的加热温度,
其中,控制部分控制加热单元以在预定时段后停止在所述停止状态下的加热操作。
2.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具有圆柱形状的膜,所述膜能够旋转;
压紧构件,其被构造成与所述膜形成夹持部分并且输送在所述夹持部分中要被夹持的记录材料;
加热单元,其被构造成通过执行加热操作而向由膜和压紧构件形成的夹持部分施加热量;
控制部分,其被构造成:
从旋转状态至停止状态控制所述膜,
根据记录材料的基重信息控制旋转状态下的加热操作的加热温度,
进行控制以在预定时段后停止在所述停止状态下的加热,其中,控制部分根据加热单元在旋转状态下的加热温度控制是否在停止状态下执行加热操作,
其中,控制部分控制加热单元以在预定时段后停止在所述停止状态下的加热操作。
3.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具有圆柱形状的膜,所述膜能够旋转;
压紧构件,其被构造成与所述膜形成夹持部分并且输送在所述夹持部分中要被夹持的记录材料;
加热单元,其被构造成通过执行加热操作而向由膜和压紧构件形成的夹持部分施加热量;
控制部分,其被构造成:
从旋转状态至停止状态控制所述膜,
根据记录材料的基重信息控制旋转状态下的加热操作的加热温度,
进行控制以在预定时段后停止在所述停止状态下的加热,其中,控制部分根据记录材料的基重信息控制停止状态下的加热温度,
其中,控制部分控制加热单元以在预定时段后停止在所述停止状态下的加热操作。
4.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具有圆柱形状的膜,所述膜能够旋转;
压紧构件,其被构造成与所述膜形成夹持部分并且输送在所述夹持部分中要被夹持的记录材料;
加热单元,其被构造成通过执行加热操作而向由膜和压紧构件形成的夹持部分施加热量;
控制部分,其被构造成:
从旋转状态至停止状态控制所述膜,
根据记录材料的基重信息控制旋转状态下的加热操作的加热温度,
其中,控制部分根据记录材料的基重信息来控制是否在所述停止状态下执行加热操作,
其中,控制部分控制加热单元以在预定时段后停止在所述停止状态下的加热操作。
5.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具有圆柱形状的膜,所述膜能够旋转;
压紧构件,其被构造成与所述膜形成夹持部分并且输送在所述夹持部分中要被夹持的记录材料;
加热单元,其被构造成通过执行加热操作而向由膜和压紧构件形成的夹持部分施加热量;
控制部分,其被构造成:
从旋转状态至停止状态控制所述膜,
根据记录材料的基重信息控制旋转状态下的加热操作的加热温度,
进行控制以在预定时段后停止在所述停止状态下的加热,
其中,当所述加热单元在所述旋转状态下的所述加热温度为第一温度时,所述控制部分进行控制以将所述加热单元在所述停止状态下的所述加热温度设定为第二温度,而当所述加热单元在所述旋转状态下的所述加热温度为低于所述第一温度的第三温度时,所述控制部分进行控制以将所述加热单元在所述停止状态下的所述加热温度设定为低于所述第二温度的第四温度,
其中,控制部分控制加热单元以在预定时段后停止在所述停止状态下的加热操作。
CN201710902191.4A 2016-09-29 2017-09-29 定影装置 Active CN1078850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91158 2016-09-29
JP2016191158 2016-09-29
JP2017117027A JP6634048B2 (ja) 2016-09-29 2017-06-14 定着装置、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17027 2017-06-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85061A CN107885061A (zh) 2018-04-06
CN107885061B true CN107885061B (zh) 2021-03-09

Family

ID=599741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02191.4A Active CN107885061B (zh) 2016-09-29 2017-09-29 定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0274877B2 (zh)
EP (1) EP3301518A3 (zh)
CN (1) CN1078850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74876B2 (en) * 2015-07-20 2019-04-30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Heater member for the fuser assembly of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ing device
US10809652B2 (en) * 2018-07-27 2020-10-20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JP7246914B2 (ja) * 2018-12-18 2023-03-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10716407B (zh) * 2019-10-22 2022-05-06 珠海奔图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定影加热方法和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7370221B2 (ja) * 2019-11-01 2023-10-27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5301A (zh) * 1998-05-29 2000-02-23 佳能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CN1360231A (zh) * 2000-12-22 2002-07-2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电摄影术图像形成装置的熔化辊装置
CN101369126A (zh) * 2007-06-26 2009-02-18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加热装置及用于图像加热装置的加压辊
CN105589315A (zh) * 2014-11-07 2016-05-18 京瓷办公信息***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44894A (ja) 1989-07-11 1991-02-26 Seiko Instr Inc 半導体不揮発性メモリ装置
JP3403057B2 (ja) 1998-02-27 2003-05-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984737B2 (ja) 1998-10-20 2007-10-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3869936B2 (ja) 1998-05-29 2007-0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US6823150B1 (en) 2003-05-06 2004-11-23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Backup roller temperature prediction and control for fuser
JP2004354416A (ja) 2003-05-26 2004-12-16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21115A (ja) 2005-02-14 2006-08-24 Sharp Corp 定着装置、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装置の加熱方法、並びに定着装置の加熱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4444223B2 (ja) * 2006-03-10 2010-03-3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定着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その記録媒体
US7986890B2 (en) * 2007-04-27 2011-07-2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setting printing condition in the same
JP4617345B2 (ja) * 2007-11-27 2011-01-26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JP5207775B2 (ja) * 2008-03-05 2013-06-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4605408B2 (ja) 2008-06-11 2011-01-05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プログラム、
JP4577411B2 (ja) 2008-06-19 2010-11-10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1090087A (ja) * 2009-10-21 2011-05-06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
JP5587087B2 (ja) * 2010-07-28 2014-09-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782862B2 (ja) * 2011-06-24 2015-09-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17577A (ja) 2011-12-01 2013-06-1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6003619B2 (ja) * 2012-02-09 2016-10-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15121B2 (ja) * 2012-05-17 2016-10-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047856B2 (ja) * 2013-02-07 2016-12-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15697B2 (ja) * 2014-03-20 2016-10-2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5301A (zh) * 1998-05-29 2000-02-23 佳能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CN1360231A (zh) * 2000-12-22 2002-07-2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电摄影术图像形成装置的熔化辊装置
CN101369126A (zh) * 2007-06-26 2009-02-18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加热装置及用于图像加热装置的加压辊
CN105589315A (zh) * 2014-11-07 2016-05-18 京瓷办公信息***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3D打印机中的温度控制研究;孔庆芳;《天津科技》;20160215;第43卷(第2期);第49-51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274877B2 (en) 2019-04-30
US20190212680A1 (en) 2019-07-11
EP3301518A3 (en) 2018-06-06
US10564578B2 (en) 2020-02-18
EP3301518A2 (en) 2018-04-04
US20180088501A1 (en) 2018-03-29
CN107885061A (zh) 2018-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85061B (zh) 定影装置
JP4444223B2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定着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その記録媒体
JP5943559B2 (ja) 定着装置
US6535701B2 (en) Fixing device having shortened standby period
US20100086324A1 (en) Fusers, printing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of fusing toner on media
US8725019B2 (en) Fix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249186A (ja) 像加熱装置及びこの像加熱装置に用いられる可撓性スリーブ
US847282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70185013A1 (en)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1114329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7353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KR102193082B1 (ko) 정착 장치
JP637016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14961A (ja) 加熱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US1064220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controls rotation of a rotating unit and a heating process of a heating portion
JP201203250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496018B2 (en) Fixing apparatus
JP5230316B2 (ja) 画像加熱装置
JP200025037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87978A (ja) 定着装置
JPH1010919A (ja) 定着装置
JPH10233276A (ja) 加熱装置、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57242A (ja) 定着装置
JP200329568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235326A (ja) 加熱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