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14298A - 车辆用空调单元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空调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14298A
CN107614298A CN201680028502.2A CN201680028502A CN107614298A CN 107614298 A CN107614298 A CN 107614298A CN 201680028502 A CN201680028502 A CN 201680028502A CN 107614298 A CN107614298 A CN 1076142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low
outlet
passage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850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本雅
山本雅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6142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42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1/00035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for sending an air stream of uniform temperature into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60H1/00057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for sending an air stream of uniform temperature into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the air being heated and cooled simultaneously, e.g. using parallel heat exchang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57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 B60H1/00564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of air du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664Construction or arrangement of damper doors
    • B60H1/00671Damper doors moved by rotation; Grilles
    • B60H1/00685Damper doors moved by rotation; Grilles the door being a rotating disc or cylinder or part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078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 B60H2001/00092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of air deflecting or air directing means inside the devi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15Temperature regulation
    • B60H2001/00164Temperature regulation with more than one by-pa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185Distribution of conditionned ai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664Construction or arrangement of damper doors
    • B60H2001/00721Air deflecting or air direct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车辆用空调单元的空调壳体(11)形成第一空气通路(16)、第二空气通路(18)及合流空间(221)。在该空调壳体设置与合流空间连接且向车室内吹出空气的第一吹出口(38)与第二吹出口(40)。冷却用热交换器(13)配置于空调壳体内,使冷却后的空气向第一空气通路与第二空气通路流动。加热用热交换器(15)配置于第一空气通路。通道形成部(461)配置于合流空间的一部分,且形成通道通路(463),通过了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的一部分从第一空气通路流入该通道通路。另外,通道形成部具有使通道通路内的空气向第一吹出口流出的第一流出部(464)和使通道通路内的空气向第二吹出口流出的第二流出部(465),使通道通路内的空气与从第二空气通路流来的空气隔开地流动。

Description

车辆用空调单元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5年5月2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5-102888号,在此通过参照编入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冷风与暖风混合而成的空调风向车室内吹出的车辆用空调单元。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车辆用空调单元,例如有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在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空调单元中,作为对吹出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控制的部件,在空调壳体内设置有导流板。具体而言,在该导流板形成有多个栅格通道,该栅格通道将来自作为加热用热交换器的加热器芯的暖风向除霜吹出口引导。通过该栅格通道,除霜吹出口的吹出空气温度被最优化,其结果是,防止车辆的窗起雾,并且确保了通过该窗的可见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43514号公报
为了如专利文献1那样使用导流板来最优化除霜吹出口的吹出空气温度,重要的是如何将来自加热器芯的暖风效率良好地向除霜吹出口导入。例如,在如专利文献1那样使用导流板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将来自加热器芯的暖风向除霜吹出口导入的栅格通道的数量,从而除霜吹出口的吹出空气的温度浮动变小。或者,通过增加每一个栅格通道的通道截面积,从而除霜吹出口的吹出空气的温度浮动变小。若该吹出空气的温度浮动变小,则其结果是,在防止车辆的窗起雾这点上可以期待较大的成果。
然而,作为向车室内的空气吹出口,通常除了除霜吹出口以外,还设置有面部吹出口及脚部吹出口。并且,上述增加栅格通道的数量的方法及增加通道截面积的方法均始终使来自加热器芯的暖风中的向除霜吹出口的风量变多。因此,若如此通过栅格通道始终使向除霜吹出口的风量变多,则在面部模式时或双级模式时等中,在通过在冷风中混合暖风来调节吹出空气温度时,该暖风的混合比例减少。其结果是,有使面部吹出口的温度浮动扩大的担忧。
即,在如专利文献1那样的导流板中,若为了充分地确保通过栅格通道向一个吹出口(例如除霜吹出口)流动的暖风的风量而增加该风量,有向其他的吹出口(例如面部吹出口)流动的暖风的风量不足的担忧。发明人的详细的研究结果是发现了如上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点,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空调单元,即使在打开作为上述一个吹出口的第一吹出口与作为上述其他吹出口的第二吹出口的任一的吹出模式中,也能够抑制向第一吹出口与第二吹出口中的打开的吹出口引导的暖风的风量不足。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车辆用空调单元具备:
空调壳体,该空调壳体形成使空气向车室内流动的第一空气通路、使空气绕过第一空气通路并且向车室内流动的第二空气通路及合流空间,该合流空间与第一空气通路和第二空气通路连接,且供从第一空气通路流出的空气与从第二空气通路流出的空气合流,该空调壳体设置有与合流空间连接且向车室内吹出空气的第一吹出口与第二吹出口;
冷却用热交换器,该冷却用热交换器配置于空调壳体内,对空气进行冷却且使该冷却后的空气向第一空气通路与第二空气通路流动;
加热用热交换器,该加热用热交换器配置于第一空气通路,且对在该第一空气通路流动的空气进行加热;
风量比例调节装置,该风量比例调节装置对通过了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空气中的流向第一空气通路的空气量与流向第二空气通路的空气量的风量比例进行调节;
第一吹出口开闭装置,该第一吹出口开闭装置对第一吹出口进行开闭;
第二吹出口开闭装置,该第二吹出口开闭装置对第二吹出口进行开闭;以及
通道形成部,该通道形成部配置于合流空间的一部分,且形成通道通路,通过了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的一部分从第一空气通路流入该通道通路,
通道形成部具有:使通道通路内的空气向第一吹出口流出的第一流出部;以及使通道通路内的空气向第二吹出口流出的第二流出部,通道通路内的空气与从第二空气通路流来的空气隔开地流动。
根据上述的发明,通道形成部形成通道通路,通过了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的一部分从第一空气通路流入该通道通路。另外,该通道形成部的第一流出部使通道通路内的空气向第一吹出口流出,通道形成部的第二流出部使通道通路内的空气向第二吹出口流出。因此,若第一吹出口通过第一吹出口开闭装置而打开,则能够使由加热用热交换器加热且通过了通道通路的暖风向第一吹出口流动,若第二吹出口通过第二吹出口开闭装置而打开,则能够使由加热用热交换器加热且通过了通道通路的暖风向第二吹出口流动。
因此,即使在打开第一吹出口与第二吹出口的任一的吹出模式中,也能够抑制向第一吹出口与第二吹出口中的打开了的吹出口引导的暖风的风量不足。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沿图1的箭头II方向观察栅格部件的栅格部件单体的立体图。
图3是沿图1的箭头III方向观察栅格部件的栅格部件单体的立体图。
图4是沿图1的箭头IV方向观察面部吹出口门的面部吹出口门单体的立体图。
图5是从与图4相反的一侧观察面部吹出口门的面部吹出口门单体的立体图。
图6是将在与图1相同的截面观察车辆用空调单元的剖视图局部放大的放大图,是表示双级模式中的空调壳体内的空气流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7是将在与图1相同的截面观察车辆用空调单元的剖视图局部放大的放大图,是表示除霜模式下的空调壳体内的空气流的主要部分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包含后述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以下的各实施方式彼此中,对彼此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在图中标记相同符号。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图1的箭头DR1、DR2及图2的箭头DR3表示搭载有车辆用空调单元10的车辆的朝向。即,图1的箭头DR1表示车辆前后方向DR1,箭头DR2表示车辆上下方向DR2,图2的箭头DR3表示车辆宽度方向DR3(即,车辆左右方向DR3)。
图1所示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以下仅称为空调单元10)包含于室内单元部,该室内单元部构成具备由配设于发动机室的压缩机及冷凝器等构成的制冷循环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一部分。空调单元10在车室内前部的未图示的仪表盘内侧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DR3(参照图1)的大致中央部。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部大致分为上述大致中央部的空调单元10与在仪表盘内侧偏置地配置于副驾座侧的未图示的送风机单元。
如众所周知的,该送风机单元具备:切换导入作为车室外空气的外气或作为车室内空气的内气的内外气切替箱;以及对导入该内外气切替箱的空气进行送风的离心式送风机。该送风机单元的送风空气流入图1所示的空调单元10的空调壳体11内的最前部的空气流入空间12。
空调单元10具备空调壳体11、蒸发器13、加热器芯15、第一空气混合门26、第二空气混合门28、除霜吹出口门32、面部吹出口门34、脚部吹出口门36及栅格部件46等。
空调壳体11在空调壳体11内形成向车室内流动的空气的通路。并且,空调壳体11收容蒸发器13、加热器芯15、第一空气混合门26、第二空气混合门28、除霜吹出口门32、面部吹出口门34、脚部吹出口门36及栅格部件46。
空调壳体11由如聚丙烯那样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且机械强度优异的树脂形成。空调壳体11根据成型的脱模情况、向壳体内的空调机器的组装上的理由等,具体而言是分割成多个分割壳体而成型后,将该多个分割壳体一体地紧固的结构。
在空调单元10的空调壳体11内,在空气流入空间12的后方部,在上下方向上纵向配置作为冷却用热交换器的蒸发器13。即,蒸发器13以该蒸发器13所具有的芯部13a的空气流入面13b及空气流出面13c向大致车辆上下方向DR2延伸的方式纵向配置。
因此,送风机单元的送风空气在流入空气流入空间12后,从该空间12从前方向后方通过蒸发器13的芯部13a。如众所周知的,由车辆空调用制冷循环的膨胀阀等的减压装置减压后的低压制冷剂流入蒸发器13,该低压制冷剂从送风空气吸热并蒸发,从而冷却送风空气。
并且,空调壳体11在空调壳体11内,在蒸发器13的后方即空气流下游侧形成:作为第一空气通路的暖风通路16、作为第二空气通路的上侧冷风通路18及作为第三空气通路的下侧冷风通路20。这些通路16、18、20均为空气向车室内流动的空气通路,从上侧以上侧冷风通路18、暖风通路16、下侧冷风通路20的顺序配置,相互并行设置。即,上侧冷风通路18及下侧冷风通路20是使空气绕过暖风通路16流动的迂回通路。蒸发器13在芯部13a冷却空气,使该冷却后的空气分别向暖风通路16、上侧冷风通路18及下侧冷风通路20流动。
加热器芯15配置于暖风通路16,是对流过该暖风通路16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用热交换器。详细而言,如众所周知的,加热器芯15是以作为车辆发动机的发动机冷却水的温水为热源来加热空气的。该加热器芯15以该加热器芯15所具有的芯部15a的空气流入面15b及空气流出面15c沿大致车辆上下方向DR2延伸的方式纵向配置。
因此,在空调壳体11内,由加热器芯15加热的空气即暖风流过暖风通路16。另一方面,通过蒸发器13后的未由加热器芯15加热的空气即冷风绕过加热器芯15而流过上侧冷风通路18和下侧冷风通路20。
另外,空调壳体11在暖风通路16内的加热器芯15的空气流下游侧具有暖风通路分隔壁161。该暖风通路分隔壁161将暖风通路16在加热器芯15的空气流下游侧分隔成主暖风通路16a和比该主暖风通路16a细的副暖风通路16b。主暖风通路16a及副暖风通路16b形成为彼此并行地供空气,副暖风通路16b配置于主暖风通路16a的上侧。
第一空气混合门26及第二空气混合门28均由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而滑动的众所周知的卷门构成。并且,第一空气混合门26及第二空气混合门28均配置于暖风通路16、上侧冷风通路18及下侧冷风通路20的空气流上游端。总之,第一空气混合门26及第二空气混合门28配置于蒸发器13与加热器芯15之间。
第一空气混合门26相对于第二空气混合门28配置于上侧,对上侧冷风通路18及暖风通路16的上侧大致一半进行开闭。并且,第二空气混合门28对下侧冷风通路20及暖风通路16的下侧大致一半进行开闭。
通过这样的结构,第一空气混合门26及第二空气混合门28整体作为风量比例调节装置发挥功能。即,第一空气混合门26及第二空气混合门28整体对通过了蒸发器13的空气中的流向暖风通路16的空气量、流向上侧冷风通路18的空气量与流向下侧冷风通路20的空气量的风量比例进行调节。并且,第一空气混合门26及第二空气混合门28能够通过该风量比例的调节而调节向车室内吹出的吹出空气温度。
具体而言,与众所周知的空气混合门一样,第一空气混合门26及第二空气混合门28从最大制冷位置到最大制热位置之间连续地滑动移动。该最大制冷位置是第一空气混合门26及第二空气混合门28将暖风通路16全闭并且将上侧冷风通路18与下侧冷风通路20全开的滑动位置。另外,最大制热位置是第一空气混合门26及第二空气混合门28将暖风通路16全开并且将上侧冷风通路18与下侧冷风通路20全闭的滑动位置。
另外,第一空气混合门26及第二空气混合门28也有定位于最大制冷位置与最大制热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通过了蒸发器13的空气以与第一空气混合门26及第二空气混合门28的滑动位置对应的风量比例,分别向暖风通路16、上侧冷风通路18与下侧冷风通路20流动。
空调壳体11在暖风通路16、上侧冷风通路18及下侧冷风通路20的空气流下游侧形成上侧合流空间221及下侧合流空间222。该上侧合流空间221相对于下侧合流空间222配置于上侧。上侧合流空间221及下侧合流空间222上下相连。并且,上侧合流空间221及下侧合流空间222形成从暖风通路16流出的暖风与从冷风通路18、20流出的冷风混合的一个冷暖风混合空间22。另外,本发明的合流空间与上侧合流空间221对应。
详细而言,在上侧合流空间221中,上侧冷风通路18和暖风通路16中的副暖风通路16b连接,在下侧合流空间222中,下侧冷风通路20和暖风通路16中的主暖风通路16a连接。
因此,例如在除霜吹出口38或面部吹出口40被打开而下侧合流空间222内的空气在空调壳体11内向上侧流动的情况下,其结果是,上侧合流空间221成为从暖风通路16、上侧冷风通路18与下侧冷风通路20各自流出的空气相互合流的空间。另外,在脚部吹出口42被打开而上侧合流空间221内的空气在空调壳体11内向下侧流动的情况下,其结果是,下侧合流空间222成为从暖风通路16、上侧冷风通路18与下侧冷风通路20各自流出空气相互合流的空间。
在空调壳体11的上表面部分分别开口设置作为第一吹出口的除霜吹出口38以及作为第二吹出口的面部吹出口40。除霜吹出口38相对于面部吹出口40配置于车辆前方。除霜吹出口38及面部吹出口40分别与上侧合流空间221连接,将来自上侧合流空间221的空气向车室内吹出。
具体而言,除霜吹出口38是将来自上侧合流空间221的空气向车辆前玻璃的内表面吹出的吹出口。另外,面部吹出口40是将来自上侧合流空间221的空气向落座于前座的乘员的上半身吹出的吹出口。
进一步,如图1所示,在空调壳体11的后方部分开口设置作为第三吹出口的脚部吹出口42。脚部吹出口42与下侧合流空间222连接,将来自下侧合流空间222的空气向车室内吹出。
具体而言,脚部吹出口42是将来自下侧合流空间222的空气向车室内的乘员的脚边部吹出的吹出口。
除霜吹出口门32配置于第一吹出通路38,该第一吹出通路38供空气从上侧合流空间221向除霜吹出口38流动,除霜吹出口门32作为对作为第一吹出口的除霜吹出口38进行开闭的第一吹出口开闭装置发挥功能。具体而言,除霜吹出口门32是转动式的板门,通过未图示的电动促动器而动作。
除霜吹出口门32具备平板状的门主体部321和固定于门主体部321的一端的门转动轴322。并且,除霜吹出口门32的门主体部321通过绕门转动轴322转动而对除霜吹出口38进行开闭。门转动轴322的轴心为沿着车辆宽度方向DR3(图2参照)的朝向。例如,在图1中,除霜吹出口门32以关闭除霜吹出口38的状态表示,图7中除霜吹出口门32以打开除霜吹出口38的状态表示。
另外,脚部吹出口门36作为对作为第三吹出口的脚部吹出口42进行开闭的第三吹出口开闭装置发挥功能。脚部吹出口门36是与除霜吹出口门32相同的转动式的板门,具备对脚部吹出口42进行开闭的平板状的门主体部361和固定于门主体部361的一端的门转动轴362。对于面部吹出口门34在后面叙述。
栅格部件46是如下部件:为了抑制除霜吹出口38的吹出空气与面部吹出口40的吹出空气的温度不均匀,而对上侧合流空间221内的空气流进行控制。栅格部件46形成为与空调壳体11分体的部件,配置于上侧合流空间221的一部分,与空调壳体11通过嵌合等而固定。栅格部件46呈如图2及图3所示的形状。
图2是沿图1的箭头II方向观察栅格部件46时的栅格部件46单体的立体图,图3是沿图1的箭头III方向观察栅格部件46时的栅格部件46单体的立体图。如图2及图3所示,具有通道形成部461和非通道部462。该通道形成部461相对于非通道部462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DR3的一方。非通道部462向车辆前后方向DR1及车辆上下方向DR2都开放。因此,如图3的箭头AR1c所示,从上侧冷风通路18(参照图1)向上侧合流空间221流入的空气(即冷风)经过非通道部462内的空间而向多个吹出口38、40、42的任一个流动。
如图2及图3所示,通道形成部461在通道形成部461的内侧形成供空气流动的通道通路463。通道通路463沿车辆上下方向DR2形成,通过了加热器芯15的空气的一部分从下侧流入通道通路463。
详细而言,如图1~3所示,通道通路463在该通道通路463的上游侧(即,下侧)对副暖风通路16b和主暖风通路16a分别开口。因此,如图1及图2的箭头AR1h所示,副暖风通路16b内的空气从下侧流入通道通路463。并且,如图1及图3的箭头AR2h所示,主暖风通路16a内的空气的一部分从下侧流入通道通路463。
另外,如图1~3所示,通道形成部461具有第一流出部464和第二流出部465。该第一流出部464形成第一流出孔464a,从该第一流出孔464a如箭头ART1(参照图1及图2)所示,使通道通路463内的空气向除霜吹出口38流出。例如,该第一流出部464的第一流出孔464a朝向前方倾斜的斜上方开口。并且,第一流出部464使通道通路463内的空气向第一吹出通路381流出,该空气从第一吹出通路381向除霜吹出口38流动。
另一方面,第二流出部465形成第二流出孔465a。该第二流出孔465a是与第一流出孔464a分体形成的通气孔。在第二流出部465中,从第二流出孔465a如箭头ART2(参照图1)所示,使通道通路463内的空气向面部吹出口40流出。例如,该第二流出部465的第二流出孔465a朝向上方倾斜的斜后方开口。并且,第二流出部465使通道通路463内的空气向第二吹出通路401流出,该空气从第二吹出通路401向面部吹出口40流动。
另外,第二流出部465设置于在通道通路463内流动的空气到达第一流出部464为止的途中。即,在第二流出部465中,在通道通路463内的空气流中在第一流出部464的上游侧使通道通路463内的空气流出。并且,从图1的箭头ART2的朝向可知,第二流出部465朝向蒸发器13的相反侧开口。另外,第一流出部464及第二流出部465在上侧合流空间221中的靠上侧的位置开口。另外,在图3中,为了易懂地表示第二流出孔465a,对第二流出孔465a标记阴影来表示。
如图1所示,如此构成的通道形成部461配置为上下横穿上侧合流空间221。并且,通道形成部461形成为筒状,该筒状的内侧空间成为通道通路463,因此通道形成部461使通道通路463内的空气(具体而言,暖风)隔开从上侧冷风通路18流来的空气(具体而言冷风)而流动。因此,通道形成部461能够使流入通道通路463的暖风不受从上侧冷风通路18流来的冷风的妨碍而从第一流出部464与第二流出部465的一方或双方流出。
如图1所示,空调壳体11具有区划部111,该区划部111作为将第一吹出通路381与第二吹出通路401隔开的通路隔壁。如上所述,该第一吹出通路381是使空气从上侧合流空间221向除霜吹出口38流动的空气通路,但从栅格部件46的第一流出部464流出的空气也流入第一吹出通路381。即,第一吹出通路381也是使空气从第一流出部464向除霜吹出口38流动的空气通路。
另外,第二吹出通路401是使空气从上侧合流空间221向面部吹出口40流动的空气通路。并且,从栅格部件46的第二流出部465流出的空气也流入第二吹出通路401,因此第二吹出通路401也是使空气从第二流出部465向面部吹出口40流动的空气通路。
在此,关注第一吹出通路381、第二吹出通路401及各热交换器13、15的相对的位置关系,首先,加热器芯15相对于蒸发器13在作为一方向的车辆前后方向DR1排列配置。并且,第一吹出通路381设置于车辆前后方向DR1上的区划部111的蒸发器13侧,第二吹出通路401设置于车辆前后方向DR1上的区划部111的与蒸发器13相反的一侧。进一步,栅格部件46的第一流出部464朝向蒸发器13侧的斜上侧开口,另一方面,第二流出部465朝向与蒸发器13相反的一侧开口。
另外,若将由上侧合流空间221与上侧冷风通路18构成的一空间称为插装空间48,则加热器芯15相对于空调壳体11的区划部111以隔着该插装空间48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于相反侧。
接着,对面部吹出口门34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面部吹出口门34在上侧合流空间221内配置于栅格部件46的车辆后方,作为对作为第二吹出口的面部吹出口40进行开闭的第二吹出口开闭装置发挥功能。具体而言,面部吹出口门34是旋转门,通过未图示的电动促动器而动作。
如图4及图5所示,面部吹出口门34具有门转动轴341、342;门主体部343及通道盖部344。图4是沿图1的箭头IV方向观察面部吹出口门34时的面部吹出口门34单体的立体图,图5是从与图4相反的一侧观察面部吹出口门34时的面部吹出口门34单体的立体图。面部吹出口门34是树脂制,左右的门转动轴341、342;门主体部343及通道盖部344一体成型而构成面部吹出口门34。
门转动轴341、342的轴向即面部吹出口门34的门轴心CLd的轴向与车辆宽度方向DR3一致。并且,门主体部343通过绕门转动轴341、342转动而对面部吹出口40(参照图1)进行开闭。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门主体部343对第二吹出通路401的空气流上游端进行开闭,因此换言之,在比栅格部件46的第二流出部465靠空气流下游侧对面部吹出口40进行开闭。
例如,图1中面部吹出口门34位于将面部吹出口40打开到最大的全开位置,图7中面部吹出口门34位于将面部吹出口40关闭的全闭位置。另外,图6中面部吹出口门34位于作为全开位置与全闭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的半开位置。面部吹出口门34定位于全开位置、半开位置、全闭位置的三个位置中的任一位置。
回到图4及图5,门主体部343由左右的扇形的侧板部343a、343b;外周门面343c及凸缘状密封部343d、343e构成。另外,左右的门转动轴341、342以在左右的侧板部343a、343b的扇形的主要的位置向左右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设置于空调壳体11的左右两侧的侧壁部的未图示的轴受孔。并且,左右的扇形的侧板部343a、343b的外周端部与外周门面343c结合。由此,左右的扇形的侧板部343a、343b与外周门面343c成为一体而形成门形的形状。该门形的形状的内侧空间始终在上侧合流空间221(图1参照)开口。
另外,外周门面343c在门转动轴341、342的径向上位于从面部吹出口门34的门轴心CLd向外侧离开规定量且向门轴心CLd的轴向延伸而形成规定的壁面积。
面部吹出口门34的密封结构是所谓唇形密封类型,凸缘状密封部343d、343e从侧板部343a、343b及外周门面343c的周缘部分向外侧凸缘状地突出。并且,通过面部吹出口门34向绕门轴心CLd的一方(具体而言,图1中绕逆时针)转动,从而凸缘状密封部343d、343e与空调壳体11(参照图1)中的与凸缘状密封部343d、343e相对的密封部位抵接。由此,凸缘状密封部343d、343e对门主体部343与空调壳体11之间进行密封。
通道盖部344与门主体部343一体地动作,对通道形成部461的第二流出部465(参照图1)进行开闭。通道盖部344在门转动轴341、342的径向上与门主体部343的外周门面343c相比配置于内侧。并且,通道盖部344通过绕门转动轴341、342转动,从而对通道形成部461的第二流出部465进行开闭。例如,在门主体部343定位于关闭面部吹出口40的位置(即,面部吹出口门34的全闭位置)时,通道盖部344定位于关闭该第二流出部465的位置。
通道盖部344呈平板形状,具有在关闭第二流出部465的位置与该第二流出部465相对的流出部相对面344a。并且,门主体部343越从关闭面部吹出口40的位置向打开面部吹出口40的方向转动,则该通道盖部344的流出部相对面344a越向从第二流出部465离开的朝向转动。
在这样构成的图1的空调单元10中,实现择一地多个吹出模式。例如,作为该吹出模式,有面部模式、脚部模式、双级模式及除霜模式等。
在面部模式中,图1所示的除霜吹出口38通过除霜吹出口门32全闭,并且脚部吹出口42通过脚部吹出口门36全闭。并且,在面部模式中,面部吹出口门34定位于全开位置而将面部吹出口40全开。面部吹出口门34定位于全开位置,从而对面部吹出口40供给充足风量的空调风。图1表示面部模式时的各门32、34、36的转动位置。
另外,在脚部模式中,除霜吹出口38通过除霜吹出口门32而稍微打开,并且脚部吹出口42通过脚部吹出口门36而全开。并且,在脚部模式中,面部吹出口门34定位于全闭位置,从而将面部吹出口40全闭。
另外,在双级模式中,除霜吹出口38通过除霜吹出口门32而全闭,并且脚部吹出口42通过脚部吹出口门36而全开。并且,在双级模式中,面部吹出口门34定位于半开位置,从而将面部吹出口40半开。由此,双级模式中的空调壳体11内的空气流如图6所示。在图6的例中,空气混合门26、28位于最大制冷位置与最大制热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通过了蒸发器13的空气分别向暖风通路16、上侧冷风通路18和下侧冷风通路20流动。
图6是将在与图1相同的截面观察的空调单元10的剖视图局部放大的放大图,是表示双级模式中的空调壳体11内的空气流的主要部分的图。在图6中,冷风的流动由双点划线的箭头表示,暖风的流动由实线或虚线的箭头表示。并且,该暖风的流动中的通过栅格部件46的通道通路463的暖风的流动由虚线的箭头表示。
具体而言,在双级模式中,从蒸发器13分别通过了上侧冷风通路18与下侧冷风通路20(图1参照)的冷风朝向面部吹出口40和脚部吹出口42。并且,该冷风中的朝向面部吹出口40的冷风例如图6的双点划线箭头那样流动。
详细而言,从上侧冷风通路18朝向面部吹出口40的冷风经过栅格部件46的非通道部462内的空间后向面部吹出口40流动。此时,通过了非通道部462内的空间的冷风利用面部吹出口门34向两个流通路径分支而向面部吹出口40流动。在该两个流通路径中的一方流动的冷风与从暖风通路16经过栅格部件46的通道通路463而从第二流出部465流出的暖风合流。并且,在该两个流通路径中的另一方流动的冷风与从下侧冷风通路20不向脚部吹出口42流出而朝向面部吹出口40的冷风以及从暖风通路16不进入通道通路463的暖风合流。如此,冷风在朝向面部吹出口40的途中与来自暖风通路16的暖风在冷暖风混合空间22混合。
另外,通过了加热器芯15的暖风的一部分如虚线箭头所示在栅格部件46的通道通路463(图2参照)内流动。此时,除霜吹出口38为全闭,因此通道通路463内的暖风专门从开放的第二流出部465流出,向面部吹出口40流动。另外,通道通路463内的暖风即使从第一流出部464流出,其结果也向面部吹出口40流动。暖风的一部分通过通道通路463而被引导向面部吹出口40,因此暖风的风量难以不足,抑制从面部吹出口40向车室内吹出的空调风的温度不均匀。这样的朝向面部吹出口40的冷风及暖风的流动在面部模式中也相同。
另外,在除霜模式中,除霜吹出口38通过除霜吹出口门32而全开,并且脚部吹出口42通过脚部吹出口门36而全闭。并且,在除霜模式中,面部吹出口门34定位于全闭位置,从而将面部吹出口40全闭。由此,除霜模式中的空调壳体11内的空气流如图7所示。在图7的例中,空气混合门26、28位于最大制冷位置与最大制热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通过了蒸发器13的空气分别向暖风通路16、上侧冷风通路18及下侧冷风通路20流动。
图7是将在与图1相同的截面观察的空调单元10的剖视图局部放大的放大图,是表示除霜模式中的空调壳体11内的空气流的主要部分的图。图7中也与图6相同,冷风的流动由双点划线的箭头表示,暖风的流动由实线或虚线的箭头表示。并且,该暖风的流动中的通过栅格部件46的通道通路463的暖风的流动由虚线的箭头表示。
具体而言,在除霜模式中,从蒸发器13分别通过了上侧冷风通路18和下侧冷风通路20(参照图1)的冷风及通过了加热器芯15的暖风朝向除霜吹出口38。并且,该冷风及暖风在冷暖风混合空间22混合。
另外,通过了加热器芯15的暖风的一部分如虚线箭头那样在栅格部件46的通道通路463(图2参照)内流动。此时,除霜吹出口38为全开且栅格部件46的第二流出部465被面部吹出口门34的通道盖部344堵塞,因此通道通路463内的暖风专门从第一流出部464流出,向除霜吹出口38流动。暖风的一部分通过通道通路463而被引导向除霜吹出口38,因此暖风的风量难以不足,抑制从除霜吹出口38向车室内吹出的空调风的温度不均匀。这样的朝向除霜吹出口38的冷风及暖风的流动在脚部模式中也相同。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栅格部件46的通道形成部461形成通道通路463,通过了加热器芯15的空气的一部分从暖风通路16流入该通道通路463。并且,通道形成部461的第一流出部464使通道通路463内的空气向除霜吹出口38流出,通道形成部461的第二流出部465使通道通路463内的空气向面部吹出口40流出。
因此,若除霜吹出口38通过除霜吹出口门32而打开,则能够使由加热器芯15加热且通过了通道通路463的暖风向除霜吹出口38流动。并且,若面部吹出口40通过面部吹出口门34而打开,则能够使该由加热器芯15加热且通过了通道通路463的暖风向面部吹出口40流动。即,能够将通道通路463内的暖风不受从上侧冷风通路18流入上侧合流空间221的冷风妨碍而效率良好地向除霜吹出口38或面部吹出口40引导。
因此,即使在除霜吹出口38和面部吹出口40的任一被打开的吹出模式中,也能够抑制向除霜吹出口38和面部吹出口40中的打开的吹出口引导的暖风的风量不足。与此同时,例如,能够抑制从该打开的吹出口(尤其是面部吹出口40)吹出的空气的温度不均匀。例如,通过抑制向除霜吹出口38引导的暖风的风量不足,从而改善除霜模式时的窗清晰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门主体部343定位于关闭面部吹出口40的位置时,面部吹出口门34的通道盖部344定位于关闭栅格部件46的第二流出部465的位置。因此,在关闭面部吹出口40的吹出模式中,能够使通道通路463内的暖风专门从栅格部件46的第一流出部464流出。例如在除霜模式中,能够使通道通路463内的暖风向除霜吹出口38顺利地流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面部吹出口门34的门主体部343在栅格部件46的第二流出部465的空气流下游侧对面部吹出口40进行开闭。因此,在面部吹出口40关闭的吹出模式中,不仅能够通过面部吹出口门34的通道盖部344阻止从第二流出部465向面部吹出口40的空气流,也能够通过门主体部343阻止从第二流出部465向面部吹出口40的空气流。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栅格部件46中,第二流出部465的第二流出孔465a形成为与第一流出部464的第一流出孔464a不同的孔。因此,相较于第二流出孔465a与第一流出孔464a相连而成为一个孔的情况,容易以关闭该第二流出孔465a的方式构成面部吹出口门34的通道盖部344。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通道形成部461配置为上下横穿上侧合流空间221。因此,能够将暖风通路16的暖风通过通道形成部461的通道通路463引导到从暖风通路16横穿上侧合流空间221的相反侧为止,具体而言引导到上侧合流空间221中的上侧为止。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空调壳体11的区划部111是隔开第一吹出通路381与第二吹出通路401的通路隔壁。并且,该第一吹出通路381是使空气从栅格部件46的第一流出部464向除霜吹出口38流动的通路,第二吹出通路401是使空气从栅格部件46的第二流出部465向面部吹出口40流动的通路。因此,若打开除霜吹出口38,则能够将从第一流出部464流出的暖风顺利地向除霜吹出口38引导,若打开面部吹出口40,则能够将从第二流出部465流出的暖风顺利地向面部吹出口40引导。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空调单元10的吹出模式,例示了面部模式、脚部模式、双级模式及除霜模式,但吹出模式的数量无限定。例如,除这四个吹出模式外,也可以是除霜吹出口38和脚部吹出口42全开并且面部吹出口门34全闭的脚部除霜模式。
(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栅格部件46中,第二流出部465如图3所示开口,但该第二流出部465的形状及位置无限定。例如,第二流出部465的形状及位置根据对该第二流出部465进行开闭的面部吹出口门34的形状及配置适当确定即可。
(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面部吹出口门34为旋转门,但也可以是与除霜吹出口门32相同的悬臂门,也可以是滑动式门。面部吹出口门34只要在关闭面部吹出口40的吹出模式中,能够在关闭面部吹出口40的同时也关闭栅格部件46的第二流出部465的话,则面部吹出口门34的门形式无限定。
(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除霜吹出口门32及面部吹出口门34各自分体的门装置,但无需相互机械性地独立。例如,也可以考虑除霜吹出口门32与面部吹出口门34构成一个门装置。
(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蒸发器13及加热器芯15纵向配置,但蒸发器13及加热器芯15也可以根据空调壳体11内的空气流而朝向任意方向配置。
(6)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设置两个空气混合门26、28,但也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另外,空气混合门26、28是卷门,但也可以是以一轴为中心转动的板状门等的其他形式的门。
(7)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暖风通路16在加热器芯15的空气流下游侧分割成主暖风通路16a和副暖风通路16b,但也可以不这样分割。
(8)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使空气绕过暖风通路16而流动的迂回通路,设置了如上侧冷风通路18及下侧冷风通路20这样两个空气通路,但该迂回通路也可以是一个。例如,也可以考虑没有下侧冷风通路20的空调壳体11。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发明也包含各种各样的变形例、等同范围内的变形。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除特别明示为必需的情况以及被认为原理上明显为必需的情况等外,自不必说,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不一定为必需。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言及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数值时,除特别明示为必需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显被限定为特定的数的情况等外,不限定于其特定的数。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言及结构要素等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原理上被限定为特定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外,不限定于其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

Claims (11)

1.一种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空调壳体(11),该空调壳体形成使空气向车室内流动的第一空气通路(16)、使空气绕过所述第一空气通路并且向所述车室内流动的第二空气通路(18)及合流空间(221),该合流空间与所述第一空气通路和所述第二空气通路连接,且供从所述第一空气通路流出的空气与从所述第二空气通路流出的空气合流,该空调壳体设置有与所述合流空间连接且向所述车室内吹出空气的第一吹出口(38)与第二吹出口(40);
冷却用热交换器(13),该冷却用热交换器配置于所述空调壳体内,对空气进行冷却且使该冷却后的空气向所述第一空气通路与所述第二空气通路流动;
加热用热交换器(15),该加热用热交换器配置于所述第一空气通路,且对在该第一空气通路流动的空气进行加热;
风量比例调节装置(26、28),该风量比例调节装置对通过了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空气中的流向所述第一空气通路的空气量与流向所述第二空气通路的空气量的风量比例进行调节;
第一吹出口开闭装置(32),该第一吹出口开闭装置对所述第一吹出口进行开闭;
第二吹出口开闭装置(34),该第二吹出口开闭装置对所述第二吹出口进行开闭;以及
通道形成部(461),该通道形成部配置于所述合流空间的一部分,且形成通道通路(463),通过了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的一部分从所述第一空气通路流入该通道通路,
所述通道形成部具有:使所述通道通路内的空气向所述第一吹出口流出的第一流出部(464);以及使所述通道通路内的空气向所述第二吹出口流出的第二流出部(465),所述通道通路内的空气与从所述第二空气通路流来的空气隔开地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吹出口开闭装置具有:门主体部(343),该门主体部对所述第二吹出口进行开闭;以及通道盖部(344),该通道盖部与该门主体部一体地动作而对所述通道形成部的第二流出部进行开闭,
在所述门主体部定位于关闭所述第二吹出口的位置时,该通道盖部定位于关闭所述第二流出部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门主体部在所述第二流出部的空气流下游侧对所述第二吹出口进行开闭。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吹出口开闭装置具有门转动轴(341、342),所述门主体部及所述通道盖部绕所述门转动轴转动,从而分别对所述第二吹出口及所述第二流出部进行开闭,
所述通道盖部具有流出部相对面(344a),该流出部相对面在关闭所述第二流出部的位置与该第二流出部相对,
所述门主体部越从关闭所述第二吹出口的位置向打开所述第二吹出口的朝向转动,则所述流出部相对面越向从所述第二流出部离开的朝向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出部形成第一流出孔(464a),使所述通道通路内的空气从该第一流出孔流出,
所述第二流出部形成与所述第一流出孔分体的第二流出孔(465a),使所述通道通路内的空气从该第二流出孔流出。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道形成部配置为横穿所述合流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通道通路内的空气流中的所述第一流出部的上游侧,所述第二流出部使所述通道通路内的空气流出。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壳体具有将第一吹出通路(381)与第二吹出通路(401)隔开的区划部(111),该第一吹出通路使空气从所述第一流出部向所述第一吹出口流动,该第二吹出通路使空气从所述第二流出部向所述第二吹出口流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相对于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在一方向(DR1)上排列配置,
所述第一吹出通路在所述一方向上设置于所述区划部的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侧,
所述第二吹出通路在所述一方向上设置于所述区划部的与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侧相反的一侧,
所述第二流出部朝向与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侧相反的一侧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相对于所述区划部以隔着插装空间(48)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于相反侧,所述插装空间由所述合流空间与所述第二空气通路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吹出口是除霜吹出口,所述第二吹出口是面部吹出口。
CN201680028502.2A 2015-05-20 2016-03-17 车辆用空调单元 Pending CN10761429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02888 2015-05-20
JP2015102888 2015-05-20
PCT/JP2016/058595 WO2016185779A1 (ja) 2015-05-20 2016-03-17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14298A true CN107614298A (zh) 2018-01-19

Family

ID=573199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28502.2A Pending CN107614298A (zh) 2015-05-20 2016-03-17 车辆用空调单元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266030B2 (zh)
JP (1) JPWO2016185779A1 (zh)
CN (1) CN107614298A (zh)
BR (1) BR112017024446A2 (zh)
CA (1) CA2986215C (zh)
MX (1) MX2017014447A (zh)
WO (1) WO2016185779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31069A (zh) * 2020-07-13 2020-10-02 宁波均胜群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门结构及使用其的汽车空调出风口
CN112238728A (zh) * 2019-07-17 2021-01-19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车用空调装置
CN115867445A (zh) * 2021-02-10 2023-03-28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8121528A1 (de) * 2017-09-19 2019-03-21 Hanon Systems Heiz-/Klimagerät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2019199130A (ja) * 2018-05-15 2019-11-21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7331353B2 (ja) * 2018-12-05 2023-08-2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24039666A (ja) * 2022-07-12 2024-03-25 ヴァレオ システム テルミク 車両用空調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20215A (ja) * 1985-11-20 1987-06-01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蓄熱ヒ−タ
JP2007125955A (ja) * 2005-11-02 2007-05-24 Valeo Thermal Systems Japan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1259823A (zh) * 2007-12-27 2008-09-10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暖通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01348065A (zh) * 2007-07-20 2009-01-21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及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法
JP2014046805A (ja) * 2012-08-31 2014-03-17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05217B1 (fr) * 2000-02-22 2002-06-28 Valeo Climatisation Dispositif de conditionnement d'air pour vehicule
JP2005104250A (ja) * 2003-09-30 2005-04-21 Zexel Valeo Climate Control Corp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の温調ユニット部
JP4811385B2 (ja) 2006-11-14 2011-11-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9119912A (ja) 2007-11-12 2009-06-04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5151591B2 (ja) * 2008-03-21 2013-02-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5502409B2 (ja) * 2009-09-25 2014-05-28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9381788B2 (en) * 2011-02-15 2016-07-05 Halla Visteon Climate Control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US10144268B2 (en) * 2015-05-19 2018-12-04 Denso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for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20215A (ja) * 1985-11-20 1987-06-01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蓄熱ヒ−タ
JP2007125955A (ja) * 2005-11-02 2007-05-24 Valeo Thermal Systems Japan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1348065A (zh) * 2007-07-20 2009-01-21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及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1259823A (zh) * 2007-12-27 2008-09-10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暖通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JP2014046805A (ja) * 2012-08-31 2014-03-17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38728A (zh) * 2019-07-17 2021-01-19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车用空调装置
CN112238728B (zh) * 2019-07-17 2023-10-13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车用空调装置
CN111731069A (zh) * 2020-07-13 2020-10-02 宁波均胜群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门结构及使用其的汽车空调出风口
CN115867445A (zh) * 2021-02-10 2023-03-28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15867445B (zh) * 2021-02-10 2024-04-19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986215C (en) 2019-04-02
CA2986215A1 (en) 2016-11-24
JPWO2016185779A1 (ja) 2017-10-12
US10266030B2 (en) 2019-04-23
BR112017024446A2 (pt) 2018-07-24
WO2016185779A1 (ja) 2016-11-24
MX2017014447A (es) 2018-04-10
US20180134113A1 (en) 2018-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14298A (zh) 车辆用空调单元
CN105517819B (zh) 车辆用空调单元
JP5625993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5569513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8544533B2 (en) Vehicular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wo-layered air flow
JP2003011641A (ja)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CN106132737B (zh) 车辆用空调单元
JP4356440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9018643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6749008B2 (en)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WO2014156061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269432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7171125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6660427B (zh) 空气通路切换装置
JP2009001169A (ja) 空気通路切替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234747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8778794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2004136772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811384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9006896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4299440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8265447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9018644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6027377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0149566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119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