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17612A -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方法、接收方法以及通信*** - Google Patents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方法、接收方法以及通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17612A
CN107317612A CN201710747652.5A CN201710747652A CN107317612A CN 107317612 A CN107317612 A CN 107317612A CN 201710747652 A CN201710747652 A CN 201710747652A CN 107317612 A CN107317612 A CN 1073176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means
transmission
signal
dispensing device
b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4765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317612B (zh
Inventor
中村理
卜部周二
浜口泰弘
横枕成
横枕一成
后藤淳悟
高桥宏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3176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176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3176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176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2Weighted combining
    • H04B7/0848Joint weighting
    • H04B7/0854Joint weighting using error minimizing algorithms, e.g. minimum mean squared error [MMSE], "cross-correlation" or matrix inver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26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4Channel estimation channel estimation algorithms
    • H04L25/0242Channel estimation channel estimation algorithms using matrix metho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04L27/2627Modulators
    • H04L27/2634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IFFT] or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IDFT] modula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ircuits for modulation
    • H04L27/2636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IFFT] or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IDFT] modula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ircuits for modulation with FFT or DFT modulators, e.g. standard single-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C-FDMA] transmitter or DFT sprea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DFT-SOFD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49Demodulators
    • H04L27/265Fourier transform demodulators, e.g. fast Fourier transform [FFT] or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DFT] demod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49Demodulators
    • H04L27/26524Fast Fourier transform [FFT] or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DFT] demodula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ircuits for demodulation
    • H04L27/26526Fast Fourier transform [FFT] or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DFT] demodula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ircuits for demodulation with inverse FFT [IFFT] or inverse DFT [IDFT] demodulators, e.g. standard single-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C-FDMA] receiver or DFT sprea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DFT-SOFD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26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 H04J11/0036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at the receiver
    • H04J11/0046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at the receiver using joint detection algorith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Discrete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方法、接收方法以及通信***。即使在各发送装置采用了不同传输方式的情况下,也分离各发送装置的信号。接收装置,应用于多个发送装置对至少一个接收装置进行发送的多用户MIMO***中,在同一时刻以同一频率接收通过不同的传输方式而被发送的信号,具备:按每个发送装置分离所接收的信号的MIMO分离部(40);根据被分离后的信号的传输方式来切换输出目的地的切换部(41);以及按每个传输方式而设置并根据传输方式来处理来自切换部(41)的输出信号的单载波处理部(42)和多载波处理部(43)。

Description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方法、接收方法以及通信***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9年10月20日、申请号为200980143532.8、发明名称为“多用户MIMO***、接收装置以及发送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个发送装置对至少一个接收装置进行发送的多用户MIMO***、以及该***中所用的接收装置以及发送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下一代移动通信中,需要高速的数据传输。为了进行高速的数据传输,需要较宽的频带。但是,在无线通信的传输路径中,产生由许多延迟波(多径)构成的频率选择性衰落(fading)。在这样的通信环境下,进行宽带单载波传输时,接收信号的取样间隔变短,所以由于传输路径的延迟波,产生码元(symbol)间干扰,传输特性大幅恶化。虽然存在通过时域信号处理来抑制码元间干扰的技術,但是具有接收机的电路规模变得庞大的问题。
因此,利用配置在正交频率间隔的许多窄带副载波来在频域并行地进行大容量传输的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多载波CDMA(Multi-Carrier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MC-CDMA;多载波码分多址接入)这样的多载波传输得到关注。
对于多载波传输,通过将OFDM码元区间的后方的波形作为保护间隔(GuardInterval;GI)附加到前方,从而能够维持OFDM码元的周期性。因此,即使在频率选择性衰落环境下,各副载波也不受到多径的影响,能够在维持副载波间的正交性的情况下,进行不依赖于路径数的信号处理。因此,在作为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的规范的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中,在下行链路(从基站向移动终端的传输)中,采用了OFDM。并且,除此之外,在地面数字广播、无线LAN(Local Area Network)等中也采用了OFDM。
另一方面,在移动通信的上行链路(从移动终端向基站的传输)中,由于移动终端的发送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问题,难以采用PAPR(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峰均功率比)高的OFDM传输,期望采用单载波传输。因此,在LTE的上行链路中,采用被称为SC-FDMA(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也被称为DFT-S-OFDM))的单载波传输。在SC-FDMA中,采用与OFDM相同的观点,对单载波传输附加GI,并采用在频域利用1次乘法运算对信号的失真进行补偿的均衡(频域均衡)方法,由此能够实现抑制了码元间干扰并且获得了频率分集(diversity)效果的良好的传输特性。如此,在近年来的移动通信中,具有如下现状:在上下链路采用不同的传输方式。
但是,在采用了频域均衡的单载波传输中,不能完全抑制码元间干扰,所以存在传输特性比多载波传输(例如,OFDM)多少发生恶化的问题。此外,单载波传输不能在频率轴上进行自适应调制,所以与多载波传输相比,吞吐量(频率利用效率)降低。
因为存在这样的课题,所以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能够切换单载波型无线接入方式和多载波型无线接入方式的发送装置、接收装置以及移动通信***以及发送控制方法。在专利文献1中,发送装置中设置有切换传输方式的切换部。该切换部,在不能进行所需发送功率高且PAPR高的多载波传输的情况下,选择单载波传输。另一方面,发送功率低、PAPR不会成为问题的发送装置选择多载波传输。据此,能够提高小区(cell)整体的吞吐量。
这样,提出了要使如下那样的移动终端存在,该移动终端不仅在上下链路采用不同的传输方式,而且在上行链路内也采用不同的传输方式,当前在3GPP中正在进行热烈讨论(非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51059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R1-082575、NTT DoCoMo
在专利文献1中,单载波用户和多载波用户被时分复用或者频分复用。但是,为了进一步实现作为***整体的高速化,优选应用多用户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Output,多输入多输出),使多个用户在同一时刻以同一频率进行发送,基站分离各用户的信号,由此提高吞吐量。另一方面,因为以往不存在在上行链路采用不同的传输方式的***,所以作为多用户MIMO,讨论了全部用户进行单载波(或者多载波)传输的情况。
但是,各用户在同一时刻以同一频率采用了不同的传输方式的、也就是单载波和多载波混合存在的环境下的多用户MIMO,对于迄今为止的***的情况来说,是不存在的概念。即,现有的情况是:对于某用户正在进行单载波传输的频带,其他用户即使在能够进行多载波传输的环境,也不得不进行单载波传输。另一方面,对于某用户已经正在进行多载波传输的频带,其他用户不得不进行多载波传输,但是在不是能够进行多载波传输的环境的情况下,不得不放弃在该频带的通信本身。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情况而作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用户MIMO***、接收装置以及发送装置,即使在各发送装置采用了不同的传输方式的情况下,也能够分离各发送装置的信号。
(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如下的手段。即,本发明的多用户MIMO***是一种多个发送装置对至少一个接收装置进行发送的多用户MIMO***,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用户MIMO***由以下装置构成:多个发送装置,其利用不同的传输方式进行无线发送;和至少一个接收装置,其从各所述发送装置接收被无线发送的信号,将接收到的所述信号按每个所述发送装置进行分离从而取得数据。
如此,多个发送装置采用不同的传输方式进行无线发送,至少一个接收装置接收从各发送装置被无线发送的信号,按每个发送装置分离所接收的信号来取得数据,所以能够提供一种无线通信***,即使在混合存在利用不同传输方式进行无线发送的发送装置的环境中,接收装置也能分离信号。据此,各发送装置能够与其他发送装置的传输方式无关地决定传输方式。其结果,能够提高小区吞吐量。
(2)此外,在本发明的多用户MIMO***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装置仅在***频带的一部分频带进行复用,所述接收装置进行仅在所述***频带的一部分频带被复用的信号的分离。
如此,发送装置仅在***频带的一部分频带进行复用,所以能够进行更灵活的频率调度。此外,在多个发送装置的使用频带没有被复用的、或者复用数比接收天线个数少的频带中,能够获得接收天线分集效果,所以能够实现传输特性的提高。
(3)此外,本发明的接收装置是一种应用于多个发送装置对至少一个接收装置进行发送的多用户MIMO***中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装置具备:接收部,其接收在同一时刻以同一频率通过不同的传输方式发来的信号;MIMO分离部,其按每个所述发送装置分离所接收的所述信号;切换部,其根据被分离后的所述信号的传输方式,切换输出目的地;和信号处理部,其按每个传输方式而设置,并根据传输方式来处理来自所述切换部的输出信号。
如此,按每个发送装置分离在同一时刻以同一频率通过不同传输方式所发送的信号,并根据所分离的信号的传输方式来切换输出目的地,进行与传输方式相应的处理,所以能够提供一种无线通信***,即使在混合存在用不同的传输方式进行无线发送的发送装置的环境下,接收装置也能够分离信号。据此,各发送装置能够与其他发送装置的传输方式无关地决定传输方式。其结果,能够提高小区吞吐量。
(4)此外,在本发明的接收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MIMO分离部采用MMSE(最小均方误差,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权重来分离信号。
如此,因为采用MMSE权重,所以能够与各发送装置的传输方式无关地,分离信号。
(5)此外,在本发明的接收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MIMO分离部采用MMSE权重来进行仅在***频带的一部分频带被复用的信号的分离。
如此,因为采用MMSE权重来进行仅***频带的一部分频带被复用的信号的分离,所以发送装置能够仅在***频带的一部分频带进行复用,能够进行更灵活的频率调度。此外,在多个发送装置的使用频带没有被复用的、或者复用数比接收天线个数少的频带中,能够获得接收天线分集效果,所以能够实现传输特性的提高。
(6)此外,本发明的发送装置是一种应用于多个发送装置对至少一个接收装置进行发送的多用户MIMO***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装置,与其他发送装置在同一时刻以同一频率通过与所述其他发送装置不同的传输方式,对上述的接收装置发送无线信号。
如此,与其他发送装置在同一时刻以同一频率、通过与所述其他发送装置不同的传输方式,来对上述的接收装置发送无线信号,所以能够提供一种无线通信***,即使在混合存在以不同传输方式进行无线发送的发送装置的环境下,接收装置也能够分离信号。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多个发送装置采用不同的传输方式进行无线发送,至少一个接收装置接收从各发送装置被无线发送的信号,并按每个发送装置分离所接收的信号从而取得数据,所以,能够提供一种无线通信***,即使在混合存在以不同传输方式进行无线发送的发送装置的环境下,接收装置也能够分离信号。据此,各发送装置能够与其他发送装置的传输方式无关地决定传输方式。其结果,能够使小区吞吐量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用单载波进行发送的发送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用OFDM进行发送的发送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在基站中具有Nr个接收天线的接收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信号处理部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单载波处理部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多载波处理部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7是表示MIMO分离部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8是表示对第1实施方式的传输特性进行计算机模拟所得的结果的图。
图9是表示用Clustered DFT-S-OFDM进行发送的发送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10是表示用OFDM进行发送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1是表示复用了Clustered DFT-S-OFDM以及OFDM的频谱的样子的图。
图1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MIMO分离部的结构的图。
符号说明:
10 纠错编码部
11 交织部
12 调制部
13 GI附加部
14 帧构成部
15 参考信号生成部
16 无线发送部
17 天线部
20 IFFT部
30-1~30-p 天线部
31-1~31-p 无线接收部
32-1~32-p 参考信号分离部
33-1~33-p GI去除部
34-1~34-p FFT部
35 信号处理部
36 传输路径估计部
40 MIMO分离部
41 切换部
42 单载波处理部
43 多载波处理部
50 IFFT部
51 解调部
52 解交织部
53 纠错解码部
60 P/S变换部
70 权重生成部
71 权重乘法部
90 DFT部
91 频谱映射部
92 IFFT部
100 P/S变换部
120 MIMO分离部
121 零置换部
122 发送频谱信息部
123 权重生成部
124 权重乘法部
125 频谱解映射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第1实施方式中,假设如下的环境:在多个发送装置在同一时刻用同一频率对基站进行接入的多用户MIMO***中,因为各发送装置进行单载波传输或者多载波传输,所以由接收装置所接收的信号包含单载波和多载波。本发明在于实现在上述环境中也能够分离各用户的信号的通信***。
图1是表示用单载波进行发送的发送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单载波传输中存在各种方式,但是在本说明书中,将单载波传输定义为在时域生成信号的传输方式,将多载波传输定义为在频域生成信号的传输方式。因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作为单载波传输,以纯粹的单载波传输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对于DS-CDMA(Direct Sequence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的LTE(Long Term Evolution)中的在上行链路所采用的DFT-S-OFDM(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Spread OFDM,也称为SC-FDMA)、由LTE-A(LTE Advanced)所讨论的Clustered DFT-S-OFDM等,其他基于单载波的发送方法,也能够应用。
在图1中,信息数据,即,数据比特序列输入纠错编码部10。在纠错编码部10中,对所输入的数据比特序列串,进行卷积码、Turbo码或者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码等的纠错编码,将所得到的编码比特序列输出给交织部11。交织部11进行用于使传输路径的影响随机化的顺序改变,输出给调制部12。调制部12对QPSK(Quaternary Phase ShiftKeying)、16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等的调制码元进行NFFT码元生成,输出给GI附加部13。GI附加部13针对所输入的信号,进行将NFFT码元的信号的后部NGI码元附加到所输入的信号的前方的处理,输出NFFT+NGI码元的信号序列。在时刻t中GI附加部13输出的数据信号s(t)输入帧构成部14,进行与参考信号生成部15生成的参考信号的复用从而构成帧,输出给无线发送部16。无线发送部16对所输入的数字信号实施D/A(Digital toAnalog)变换、上变频、带通滤波等的处理之后,从天线部17进行发送。
下面,对于用OFDM进行发送的发送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多载波传输以OFDM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对于MC-CDMA、VSF-OFCDM(Variable SpreadingFactor Orthogonal Frequency 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等其他基于多载波的发送方法也能够适用。
图2是表示用OFDM进行发送的发送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OFDM的发送装置结构是通过在图1所示的单载波发送装置结构中在调制部12和GI附加部13之间***IFFT(InverseFast Fourier Transform)部20来构成,其他结构相同。在IFFT部20中,进行将调制码元变换为时域的处理。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针对各发送装置具备1个发送天线、仅用1个***发送发送信号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一个发送装置具备多个天线、利用多个***来发送多个发送信号。
这里,在移动终端具备多载波发送装置和单载波发送装置的双方的情况下,一般,根据移动终端的位置来决定传输方式。例如,在距基站装置的距离近、移动终端的所需发送功率低的情况下,采用多载波传输能够提高频率利用效率。此外,例如在距基站装置的距离远、移动终端的所需发送功率高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进行PAPR高的单载波传输来使通信变为可能。
从各发送装置所发送的信号经由传输路径,被基站的接收装置的天线部接收。图3是表示在基站中具有Nr个接收天线的接收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另外,将进行了发送的发送装置数设为U时,在时刻t的接收信号r(t)(Nr×1矢量)用下式表示。
【数学式1】
这里,
【数学式2】
hn、u、1以及τ1分别是第1通道(pass)中的第u发送装置和第n接收天线间的复信道增益以及延迟时间,su(t)是在时刻t的第u发送装置的发送信号,ηn(t)是第n接收天线中的热噪声。
由天线部30-1~30-p接收的信号r(t)输入到无线接收部31-1~31-p中。在无线接收部31-1~31-p中进行下变频、滤波处理、A/D(Analog to Digital)变换之后,输入到参考信号分离部32-1~32-p。在参考信号分离部32-1~32-p中进行参考信号和数据信号的分离。
参考信号输入传输路径估计部36中,数据信号输入到GI去除部33-1~33-p中。在GI去除部33-1~33-p中,从NFFT+NGI码元的数据信号去除由发送装置附加的NGI码元的GI,输出给FFT部34-1~34-p。在FFT部34-1~34-p中,对所输入的信号应用FFT,进行向频域信号的变换。这些处理分别按每个天线部30-1~30-p独立地进行。
对作为FFT部34-1~34-p的输出的用式(3)表示的时域接收信号应用FFT从而得到的第k副载波中的频域接收信号矢量R(k)(Nr×1矢量)用下式给出。
【数学式3】
这里,
【数学式4】
构成第k副载波的传输路径矩阵H(k)(Nr×U矩阵)的Hn、u(k)是第u发送装置和第n接收天线之间的传输路径,Su(k)是第u发送装置的第k副载波的发送频谱,Πn(k)是第n接收天线中的第k副载波的噪声成分。FFT部34-1~34-p的输出被输入到信号处理部中。
在传输路径估计部36中,采用接收天线个数的接收参考信号,对用式(4)表示的各发送装置和各接收天线之间的传输路径矩阵H(k)的估计值(用式(5)表示)、以及接收天线中的平均噪声功率σ2进行估计,输出给信号处理部35。
【数学式5】
图4是表示信号处理部35的概略结构的图。在信号处理部35中,将所输入的接收天线个数的频域的数据信号、传输路径矩阵估计值和平均噪声功率估计值输入到MIMO分离部40中。在MIMO分离部40中,利用所输入的传输路径矩阵估计值、以及平均噪声功率估计值,进行分离各发送装置的数据的信号处理,将被分离的U人分(U个发送装置)的频域信号输出给切换部41。对于该MIMO分离部40的概略结构,后面进行叙述。
在切换部41中,判断分离后的U人分的频域信号是被单载波传输的信号还是被OFDM传输的信号,并根据该判断结果,来切换输入信号的输出目的地。即,切换部41将输入信号输出给单载波处理部42或者多载波处理部43的任一方。例如,在用户u进行单载波传输的情况下,MIMO分离部40输出的用户u的频域信号通过切换部41而输出给单载波处理部42。另一方面,在用户u进行OFDM传输的情况下,MIMO分离部40输出的用户u的频域信号通过切换部41而输出给多载波处理部43。
图5是表示单载波处理部42的概略结构的图。在单载波处理部42中,如图5所示,进行了分离的第u用户的频域信号通过IFFT部50而向时域变换。接着,在解调部51中,进行基于由发送装置进行的调制的解调。而且,在解交织部52中,进行恢复由发送装置进行的交织的处理,在纠错解码部53中进行纠错解码处理。据此,得到第u用户发送的数据。
图6是表示多载波处理部43的概略结构的图。该多载波处理部43在图5所示的单载波处理部42中,IFFT部50成为P/S变换部60,除此之外采用相同的结构。
图7是表示MIMO分离部40的概略结构的图。从传输路径估计部36输入的传输路径矩阵的估计值(用式(5)表示)和噪声功率估计值σ2输入到权重生成部70。在权重生成部70中,进行MMSE(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最小均方误差)权重、ZF(Zero Forcing)权重等的权重计算。例如,MMSE权重矩阵w(k)(U×Nr矩阵)用下式给出。
【数学式6】
这里,I是Nr×Nr的单位矩阵,(.)H表示实施了共轭(hermitian)转置的伴随矩阵。
所获得的权重输入到权重乘法部71中。此外,在权重乘法部71中,通过进行权重矩阵w(k)(U×Nr矩阵)和矢量R(k)(Nr×1矢量)的乘法运算,进行MIMO分离。分离后的各用户的频域信号矢量(U×1矢量)用下式表示。
【数学式7】
权重乘法部71输出与U用户相应的分离后的各用户的频域信号。第1实施方式的MIMO分离部40构成为:在利用接收天线混合存在单载波信号和OFDM信号的情况下,不依赖于各用户的传输方式,都乘以MMSE权重,进行MIMO分离。
图8是表示对第1实施方式的传输特性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的结果的图。在图8中,横轴是平均接收Es/N0,纵轴是BER(Bit Error Rate;比特误码率)。这里,Es是1码元相当的能量,N0是噪声频谱密度。如图8所示,单载波(SC)彼此进行MU-MIMO时的特性与混合存在OFDM和SC的MU-MIMO中的SC特性一致。由此可知,通过与各用户的传输方式无关地,全部乘以MMSE权重,能够进行分离。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作为MIMO分离法,按每个天线乘以权重,采用了天线合成的空间滤波,但是也可以采用MLD(Maximum Likelihood Detection)等其他分离法。
以往,发送装置利用与其他发送装置相同的传输方式进行发送从而需要实现多用户MIMO,但是根据第1实施方式,各发送装置能够与其他发送装置的传输方式无关地决定传输方式。例如,即使在某用户正在进行单载波传输的情况下,其他用户也能够在同一时刻以同一频率利用频率利用效率高的多载波传输。或者,即使在某用户正在进行多载波传输的情况下,其他用户也可以在同一时刻以同一频率利用容许发送功率的制限少的单载波传输。如此,在多用户MIMO***中,通过容许混合存在单载波传输和多载波传输的***,能够使小区吞吐量飞跃增加。
(第2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对于各用户的频谱全部重叠的情况进行了说明,而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于仅在某一部分频谱进行MIMO复用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作为单载波传输采用Clustered DFT-S-OFDM、作为多载波传输采用利用了不连续频带的OFDM进行说明,但是在采用了其他方式的情况下,也能够实施本发明。
图9是表示用Clustered DFT-S-OFDM进行发送的发送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与图1所示的用单载波进行发送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相比,仅具有如下不同:在调制部12和GI附加部13之间,***DFT部90、频谱映射部91、IFFT部92。
调制部12的输出被输入到DFT部90中。DFT部90对NDFT个调制码元应用NDFT点DFT,变换为频率信号。所得到的NDFT点的频率频谱输出给频谱映射部91。频谱映射部91将所输入的NDFT点的频率频谱分割为簇(cluster)(簇是1个以上的频谱的集合),按每个簇分配在NFFT点的频率点的某处。作为分配方法,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例如:分配给传输路径状态良好的任意频率;分配给其他发送装置没有使用的频率的方法等。频谱映射部91对于没有进行分配的频率***0,输出给IFFT部92。
IFFT部92对于由频谱映射部91而得到的分配后的频率信号应用NFFT点IFFT,变换为NFFT码元的时域信号之后输出。IFFT部92的输出被输入到GI附加部13中。之后的处理与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
图10是表示用OFDM进行发送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的图。该发送装置与图9所示的用Clustered DFT-S-OFDM进行发送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相比,仅有如下不同:具有S/P变换部100来代替DFT部90。在S/P变换部100中,对从调制部12输入的信号,进行串并行变换,输出给频谱映射部91。之后的处理与图9所示的用Clustered DFT-S-OFDM进行发送的发送装置相同。
图11是表示复用了Clustered DFT-S-OFDM以及OFDM的频谱样子的图。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在接收天线中,仅在频带的一部分,复用Clustered DFT-S-OFDM和OFDM的频谱,进行接收。
对于第2实施方式的接收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接收信号之后输入到MIMO分离部为止的处理,与图3~图7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接收装置相同。图1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MIMO分离部的结构的图。在MIMO分离部120中,将从传输路径估计部36输入的传输路径矩阵估计值和平均噪声功率估计值输入到零置换部121中。在零置换部121中,根据从发送频谱信息部122通知的各用户的使用频率信息,使用式(4)表示的各副载波的传输路径矩阵的要素中的未进行数据发送的传输路径的值为0,向权重生成部123输出进行了零置换的传输路径矩阵估计值和平均噪声功率估计值。在权重生成部123中,进行MMSE权重、ZF权重等权重计算。例如,基于式(6)计算MMSE权重w(k)(U×Nr矩阵)。
所获得的权重输出给权重乘法部124。在权重乘法部124中,各天线的频域接收信号输入到权重乘法部124中,与权重进行乘法运算。其结果,得到按每个用户进行了分离的频域信号。各用户的频域信号输入到频谱解映射部125中。在频谱解映射部125中,根据来自发送频谱信息部122的各用户的使用频率信息,进行提取各用户的发送频谱的处理。频谱解映射部125输出各用户的频域信号。
之后,各用户的频域信号,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输入到图4所示的切换部41中,根据发送信号是单载波传输还是多载波传输,而分别输入到单载波处理部42或者多载波处理部43中。
如此,进行多用户MIMO的用户彼此容许部分复用,而不是共有进行发送的全部频带,由此能够进行更灵活的频率调度。此外,在没有复用其他用户的、或者复用数比接收天线个数少的频率中,因为还能获得接收天线分集效果,所以能够实现良好的传输特性。上述结果,能够大幅地提高小区吞吐量。

Claims (8)

1.一种发送装置,与其他发送装置一起构成多用户MIMO***,
所述多用户MIMO***是使用单载波传输方式和多载波传输方式作为传输方式且仅在***频带的一部分频带应用多用户MIMO***的***,
采用与所述其他发送装置不同的传输方式进行发送,
所述传输方式包含DFT-S-OFDM方式和OFDM方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输方式是根据所需发送功率来决定的。
3.一种接收装置,应用于多个发送装置对至少一个接收装置进行发送的多用户MIMO***中,
所述多用户MIMO***是使用单载波传输方式和多载波传输方式作为传输方式且仅在***频带的一部分频带应用多用户MIMO***的***,
所述传输方式包含DFT-S-OFDM方式和OFDM方式,
所述接收装置从所述多个发送装置中的至少两个发送装置接收采用各自不同的传输方式发送的发送信号,并且分离所述接收到的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分离所述接收到的信号时,采用MMSE权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多个发送装置接收到应用所述多用户MIMO***的发送信号的情况下,采用MMSE权重按每个所述发送装置分离所述接收到的信号。
6.一种发送方法,是与其他发送装置一起构成多用户MIMO***的发送装置的发送方法,
所述多用户MIMO***是使用单载波传输方式和多载波传输方式作为传输方式且仅在***频带的一部分频带应用多用户MIMO***的***,
所述发送装置采用与所述其他发送装置不同的传输方式进行发送,
所述传输方式包含DFT-S-OFDM方式和OFDM方式。
7.一种接收方法,是应用于多个发送装置对至少一个接收装置进行发送的多用户MIMO***中的接收装置的接收方法,
所述多用户MIMO***是使用单载波传输方式和多载波传输方式作为传输方式且仅在***频带的一部分频带应用多用户MIMO***的***,
所述传输方式包含DFT-S-OFDM方式和OFDM方式,
从所述多个发送装置接收采用不同的传输方式发送的发送信号,并且分离所述接收的信号。
8.一种通信***,应用了多个发送装置对至少一个接收装置进行发送的多用户MIMO***,
所述多用户MIMO***是使用单载波传输方式和多载波传输方式作为传输方式且仅在***频带的一部分频带应用多用户MIMO***的***,
所述多个发送装置中的至少一个发送装置采用与其他发送装置不同的传输方式进行发送,
所述传输方式包含DFT-S-OFDM方式和OFDM方式,
所述接收装置从所述至少一个发送装置和所述其他发送装置接收采用不同的传输方式发送的发送信号,并且分离所述接收到的信号。
CN201710747652.5A 2008-10-29 2009-10-20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方法、接收方法以及通信*** Active CN1073176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78544 2008-10-29
JP2008278544 2008-10-29
CN2009801435328A CN102204139A (zh) 2008-10-29 2009-10-20 多用户mimo***、接收装置以及发送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435328A Division CN102204139A (zh) 2008-10-29 2009-10-20 多用户mimo***、接收装置以及发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17612A true CN107317612A (zh) 2017-11-03
CN107317612B CN107317612B (zh) 2021-01-29

Family

ID=4212874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47652.5A Active CN107317612B (zh) 2008-10-29 2009-10-20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方法、接收方法以及通信***
CN2009801435328A Pending CN102204139A (zh) 2008-10-29 2009-10-20 多用户mimo***、接收装置以及发送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435328A Pending CN102204139A (zh) 2008-10-29 2009-10-20 多用户mimo***、接收装置以及发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824600B2 (zh)
EP (1) EP2352246B1 (zh)
JP (1) JP5547648B2 (zh)
KR (1) KR20110079755A (zh)
CN (2) CN107317612B (zh)
WO (1) WO2010050384A1 (zh)
ZA (1) ZA20110378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99319B2 (en) * 2007-08-13 2014-04-1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Base station device, reception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JP5481371B2 (ja) 2008-03-05 2014-04-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JP5658288B2 (ja) 2011-02-08 2015-01-21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送信装置、受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20170109233A1 (en) * 2015-10-20 2017-04-20 Sandisk Technologies Inc. Data encoding using an adjoint matrix
US10326558B2 (en) 2016-07-20 2019-06-18 Intel Corporatio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a single carrier (SC) transmission
JP7052795B2 (ja) * 2017-07-25 2022-04-1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方法、プログラム、コンピュータに読み取り可能な非一時的記録媒体、及びシステ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13201A (zh) * 2001-11-06 2005-05-0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多址多输入多输出(mimo)通信***
CN1829102A (zh) * 2004-11-05 2006-09-0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通信用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以及发送方法
WO2008057969A2 (en) * 2006-11-01 2008-05-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Joint use of multi-carrier and single-carrier multiplexing schem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60369B2 (en) * 2005-08-03 2007-08-21 Kamilo Feher Location finder, tracker, communication and remote control system
US8194703B2 (en) * 2002-08-07 2012-06-05 Kyocera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592523B2 (ja) * 2004-07-29 2010-12-0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送信装置および無線受信装置
JP4527067B2 (ja) 2005-03-31 2010-08-1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局、送信方法及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US9130791B2 (en) * 2006-03-20 2015-09-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a signaling channel
US9949278B2 (en) * 2006-09-11 2018-04-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Dynamic power amplifier backoff
US8457265B2 (en) * 2007-08-23 2013-06-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coefficients in a multi-input-multi-output (MIMO) system
JP2009111620A (ja) * 2007-10-29 2009-05-21 Kyocera Corp 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JP5206945B2 (ja) * 2007-12-17 2013-06-1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マルチユーザmimoのスケジューリング方法
KR101599844B1 (ko) * 2007-12-24 2016-03-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접속영역 다중화 방법
US20090180459A1 (en) * 2008-01-16 2009-07-16 Orlik Philip V OFDMA Frame Structures for Uplinks in MIMO Networks
JP4551933B2 (ja) * 2008-01-25 2010-09-29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複数チャネル空間多重送信方法及び通信装置
US8867461B2 (en) * 2008-08-11 2014-10-2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uplink signals and equipment therefo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13201A (zh) * 2001-11-06 2005-05-0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多址多输入多输出(mimo)通信***
CN1829102A (zh) * 2004-11-05 2006-09-0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通信用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以及发送方法
WO2008057969A2 (en) * 2006-11-01 2008-05-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Joint use of multi-carrier and single-carrier multiplexing schem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10079755A (ko) 2011-07-07
ZA201103783B (en) 2012-07-25
US20110255624A1 (en) 2011-10-20
JPWO2010050384A1 (ja) 2012-03-29
EP2352246B1 (en) 2019-07-17
CN102204139A (zh) 2011-09-28
EP2352246A1 (en) 2011-08-03
EP2352246A4 (en) 2014-07-02
CN107317612B (zh) 2021-01-29
WO2010050384A1 (ja) 2010-05-06
US8824600B2 (en) 2014-09-02
JP5547648B2 (ja) 2014-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41987B (zh)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01589562B (zh) 接收装置以及移动通信***
CN102882578B (zh) 用于无线通信***中的预编码的方法和设备
CN101502029B (zh) 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发送方法
CN101461205B (zh) 使用基于相移预编码的信号产生
CN1759617B (zh) 利用基于射频和基带传输信号加权与合并的多天线通信***权重生成方法
CN101682592B (zh) 用于sc-fdma数据传输的方法以及ofdm装置
US9008166B2 (en) Filter calculating device, transmitting device, receiving device, processor, and filter calculating method
CN104702543B (zh) 预编码方法及装置
KR101467586B1 (ko)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송 다이버시티를 이용한 데이터 전송장치 및 방법
KR101440628B1 (ko) Sc-fdma 시스템에서 전송 다이버시티를 이용한 데이터 전송장치 및 방법
CN103929292A (zh) 通信装置及通信方法
WO2001054305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using stochastic space-time/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CN107317612A (zh)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方法、接收方法以及通信***
CN101355543A (zh) 基于正交训练序列的mimo-scfde***信道估计方法
CN103780528A (zh) 通信***及其信号发送方法与装置、信号接收方法与装置
CN102255707A (zh) 针对sc-fdma mu- mimo***的基于互信息的空间频率调度方法
CN1983859B (zh) 基于gmc的多天线复用发送装置及频域均衡方法
CN101848178B (zh) 一种单载波频域均衡方法和***、发送和接收装置
CN102057715A (zh) 中继装置、通信***和中继方法
CN103780529B (zh) 通信***及其信号发送方法与装置、信号接收方法与装置
CN106453169A (zh) 无线通信***中的信号发送和接收方法与装置
Ma et al. Antenna Selection for Noncoherent Space–Time–Frequency-Coded OFDM Systems
Kh Shati The Application of Spatial Complementary Code Keying in Point-to-Point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Bhagya et al. Performance of MIMO-OFDM Transmission System on Wireless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418

Address after: Changan Town, Guangdong city of Dongguan province usha Beach Road No. 18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Ltd.

Address before: Japan Osaka

Patentee before: Sharp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