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57715A - 中继装置、通信***和中继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中继装置、通信***和中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57715A
CN102057715A CN2009801219687A CN200980121968A CN102057715A CN 102057715 A CN102057715 A CN 102057715A CN 2009801219687 A CN2009801219687 A CN 2009801219687A CN 200980121968 A CN200980121968 A CN 200980121968A CN 102057715 A CN102057715 A CN 1020577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relay
station apparatus
demodulation
dispens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2196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村理
洼田稔
浜口泰弘
藤晋平
横枕一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0577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577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03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physical layer control
    • H04B7/2606Arrangements for base station coverage control, e.g. by using relays in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0008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allowing a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to use more than one type of mod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025/0335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transmission
    • H04L2025/03375Passband transmission
    • H04L2025/03414Multicarri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5/03159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operating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Abstract

根据中继,扩大发送装置的覆盖区域,同时使频率利用效率(小区吞吐量)提高。中继装置将从发送装置接收到的信号发送给接收装置,其具备:接收信号处理部(33),其对从发送装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选择部(34),其从多个传送方式中选择接收装置能够解调的传送方式;信号生成部(35a、35b),其根据由接收信号处理部(33)所解调的信号,生成在由选择部(34)所选择的传送方式中使用的信号。

Description

中继装置、通信***和中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的无线通信进行中继的中继装置、通信***和中继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下一代移动通信中,要求高速的数据传送,要想进行高速的数据传送,需要更宽的频带。然而,当进行更宽频的传送时,由于对接收信号进行采样的时间间隔变短,所以需要对在以往的技术中无法检测的经由不同路径(path)而到达接收机的多路径进行分离,不能无视其影响。在多路径环境中,在频域中观测接收信号的情况下,信号谱变形这样的频率选择性衰落的影响变大。
其结果,当直接将以往的第2代移动电话等中使用的单载波传送进行宽带化来发送信号时,信号会发生大的变形,所以传送特性显著劣化。针对该情况,存在将信号的变形还原的自适应均衡技术这样的技术,但是,当时的自适应均衡技术在多路径数变多时,运算量相对于多路径数呈指数性增大,所以在能够成为接收装置的小型移动电话等中不能应用。
因此,在作为第3代移动电话的方式的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中,使用在自相关特性和互相关特性上优异的扩展码来计算相关,由此来分离各多路径,并且根据在能量上进行合成的rake合成来获得路径分集效果,由此即使在频率选择性衰减环境中也能获得良好的传送特性。其结果,CDMA技术得到广泛普及。
然而,当接收装置中的路径数伴随着进一步的宽带化而变得过多时,即使是在自相关特性和互相关特性上优异,相关值也不为0,所以在想要检测的路径上累积其他多个路径的残留干扰。其结果,因路径间干扰导致传送特性显著劣化。因此,使用按照多个正交频率间隔配置的窄带副载波在频域中并列地大容量传送的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和多载波CDMA(Multi-Carrier CDMA;MC-CDMA)这样的多载波传送得到关注。
多载波传送通过将OFDM码元区间的后方的波形作为保护间隔(Guard Interval;GI)附加到前方,能够维持OFDM码元的周期性,所以在维持副载波间的正交性的状态下,即使在频率选择性衰落环境下,在各副载波中也不存在多路径的影响,能够进行不依赖于路径数的信号处理。因此,地表数字播放、无线LAN(Local Area Network)等使用OFDM。
另一方面,在移动通信的上行链路(移动站向基站的发送)中,从移动终端的放大器的线形性的问题来看,使用PAPR(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高的OFDM传送较难,希望使用单载波传送。因此,如果使用与OFDM同样的想法在单载波传送中附加GI,进行在频域中使用1次相乘来补偿信号变形的均衡,则能够在抑制路径间干扰的同时获得频率分集效果。并且,关于各用户将***频带整体分割成由多个副载波构成的子信道并且能够在任意的子信道上灵活地配置频谱的SC-FDMA(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决定在LTE(Long Term Evolution)中使用。另外,在分配频谱时,也提出了将离散谱分配给传播路径状态好的频率的动态谱控制(Dynamic Spectrum Control;DSC)。
并且,为了在下一代移动通信中使用宽频,载波频率变高几乎是肯定的。由于当载波频率变高时电波的直进性变强,所以在屋内和大楼背后电波不会到达,使覆盖范围缩小。因此,如果没有建造很多基站,像之前所述那样,为了实现无缝连接而收纳终端比较困难。
因此,提出了在基站和移动站之间设置中继站的方案。由于通过设置中继站即使在电波从基站不能到达的区域,也能通过中继这样的手段来传送信息,所以能够扩大基站所覆盖的区域,并且能够抑制基站的设置台数的增加。另外,与此同时,由于发送站不需要与远离的接收站进行通信,所以具有能够降低发送功率这样的优点。
例如,在专利文件1中公开了采用图15所示的结构的中继站。该中继站1500对基站(发送站)1501与中继站1500之间的信道(第1信道A)和中继站1500与移动站(接收站)1502之间的信道(第2信道B)双方的信道的传递函数进行估计,进而按照每个OFDM分组来排列副载波,使得第1和第2信道的副载波间产生最佳结合,由此,比起以往的OFDM中继,能够实现大的增益。
【专利文件1】:日本特开2007-043690号公报
近年来的移动通信的发展是惊人的,现在在市场上也混合存在PDC(Personal Digital Cellular)和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等第2代(2G)、W-CDMA和CDMA2000 1x等第3代(3G)、HSDPA(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和CDMA2000 1x EV-DO(Evolution Data Only)等第3.5代(3.5G)移动电话。今后,认为LTE(Long Term Evolution)等第3.9代(3.9G)和第4代(4G)移动电话也会进一步在市场上普及。
然而,要想将基站等设施置换为也对应3.9G和4G的设施,需要时间和成本,所以不仅便携终端,基站也要考虑各代基站混合存在的情况。另外,在今后新设置3.9G用的基站时,考虑这种情况而建设也对应2G的基站,需要成本。
并且,由于3.9G和4G这一代的新移动通信方式在频率利用效率上优于3G,所以尽量使用新一代的通信方式来进行通信比较好,但是在基站和移动站的通信中,在基站或移动站中的任意一个不对应新一代的通信方式的情况下,不能进行通信。并且,例如在移动站只对应3G而中继站和基站不仅对应3G还对应3.5G和3.9G的情况下,中继站和基站间的通信使用对应的传送方式中频率利用效率最高的3.9G比较好,但是由于在当前的考虑方式下使用3G的传送方式来进行传送,所以频率利用效率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中继来扩大发送装置的覆盖区域,并且能够使频率利用效率(小区吞吐量)提高的中继装置、通信***和中继方法。
(1)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具备以下手段。即,本发明的中继装置将从发送装置接收到的信号发送给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装置具备:接收信号处理部,其对从所述发送装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选择部,其从多个传送方式中选择所述接收装置能够解调的传送方式;以及信号生成部,其根据由所述接收信号处理部所解调的信号,生成在由所述选择部所选择的传送方式中使用的信号。
这样,由于从多个传送方式中选择接收装置能够解调的传送方式,并根据所解调的信号生成在选择的所述传送方式中使用的信号,所以即使在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对应的传送方式不同的情况下,也能进行通信。并且,发送装置不用考虑接收装置的性能就能按照频率利用效率更高的传送方式来进行发送,并且,接收装置不用考虑发送装置的性能就能接收来自中继装置的信号。其结果,根据中继,能够扩大覆盖区域,同时能够使频率利用效率(小区吞吐量)提高。
(2)并且,在本发明的中继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择部选择所述接收装置能够解调的多个传送方式中频率利用效率最高的传送方式。
这样,由于选择部选择接收装置能够解调的多个传送方式中的频率利用效率最高的传送方式,所以能够使***整体的频率利用效率提高。例如,在发送装置只对应3G、接收装置对应3.9G的情况下,中继装置能够对按照3G的传送方式从发送装置发送的信号进行解调,并且能够按照3.9G的传送方式向接收装置发送信号。
(3)并且,在本发明的中继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信号处理部对使用连续的频率从所述发送装置发送的单载波信号进行解调,所述发送信号生成部生成被配置在能够分配单载波频谱的任意频率上的发送信号。
这样,由于对使用连续的频率从发送装置发送的单载波信号进行解调,并生成被配置在能够分配单载波频谱的任意频率上的发送信号,所以能够进行PAPR(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特性良好的通信。
(4)并且,在本发明的中继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生成部具备分别与所述多个传送方式对应的多个发送信号生成部。
这样,由于具备分别与多个传送方式对应的多个发送信号生成部,所以能够从所个传送方式中选择接收装置能够解调的传送方式,并且能够根据所解调的信号,生成在各自选择的传送方式中使用的信号。
(5)并且,本发明的通信***是基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经由中继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其特征在于,作为发送装置的基站装置或移动站装置的任意一方向所述中继装置发送信号,所述中继装置对从作为发送装置的基站装置或移动站装置的任意一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并从多个传送方式中选择作为接收装置的基站装置或移动站装置的任意另一方能够解调的传送方式,根据所述解调的信号,生成在选择的所述传送方式中使用的信号,并将生成的所述信号发送给作为接收装置的基站装置或移动站装置的任意另一方,作为接收装置的基站装置或移动站装置的任意另一方从所述中继装置接收信号。
这样,由于从多个传送方式中选择接收装置能够解调的传送方式,并根据所解调的信号生成在选择的所述传送方式中使用的信号,所以即使在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对应的传送方式不同的情况下,也能进行通信。并且,发送装置不用考虑接收装置的性能就能按照频率利用效率更高的传送方式来进行发送,并且,接收装置不用考虑发送装置的性能就能接收来自中继装置的信号。其结果,根据中继,能够扩大覆盖区域,同时能够使频率利用效率(小区吞吐量)提高。
(6)并且,本发明的通信***的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由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中继装置、基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构成,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移动站装置经由所述中继装置进行无线通信。
这样,由于从多个传送方式中选择接收装置能够解调的传送方式,并根据所解调的信号生成在选择的所述传送方式中使用的信号,所以即使在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对应的传送方式不同的情况下,也能进行通信。并且,发送装置不用考虑接收装置的性能就能按照频率利用效率更高的传送方式来进行发送,并且,接收装置不用考虑发送装置的性能就能接收来自中继装置的信号。其结果,根据中继,能够扩大覆盖区域,同时能够使频率利用效率(小区吞吐量)提高。
(7)并且,本发明的中继方法是中继装置的中继方法,所述中继装置将从发送装置接收到的信号发送给接收装置,所述中继方法的特征在于,其至少包含如下步骤:从所述发送装置接收信号;对接收的所述信号进行解调;从多个传送方式中选择所述接收装置能够解调的传送方式;根据所述解调的信号,生成在选择的所述传送方式中使用的信号;以及将生成的所述信号发送给所述接收装置。
这样,由于从多个传送方式中选择接收装置能够解调的传送方式,并根据所解调的信号生成在选择的所述传送方式中使用的信号,所以即使在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对应的传送方式不同的情况下,也能进行通信。并且,发送装置不用考虑接收装置的性能就能按照频率利用效率更高的传送方式来进行发送,并且,接收装置不用考虑发送装置的性能就能接收来自中继装置的信号。其结果,根据中继,能够扩大覆盖区域,同时能够使频率利用效率(小区吞吐量)提高。
根据本发明,由于从多个传送方式中选择接收装置能够解调的传送方式,并根据所解调的信号生成在选择的所述传送方式中使用的信号,所以即使在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对应的传送方式不同的情况下,也能进行通信。并且,发送装置不用考虑接收装置的性能就能按照频率利用效率更高的传送方式来进行发送,并且,接收装置不用考虑发送装置的性能就能接收来自中继装置的信号。其结果,根据中继,能够扩大覆盖区域,同时能够使频率利用效率(小区吞吐量)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发送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3是表示中继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4是表示3G接收信号处理部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5是表示3.9G发送信号生成部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6是表示分配了6个子信道中的传播路径状态好的子信道时的例子的图。
图7是表示接收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8是表示3.9G接收信号处理部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9是表示发送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10是表示中继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11是表示DSC发送信号生成部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12是表示分配了6个子信道中的传播路径状态好的子信道时的例子的图。
图13是表示接收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14是表示接收装置中的DSC接收信号处理部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15是表示中继站的概略结构的图。
符号说明
1:发送装置;2:中继装置;3:接收装置;20:纠错编码部;21:交织部;22:调制部;23:扩展部;24:DA变换部;25:无线发送部;26:天线部;30:天线部;31:无线接收部;32:AD变换部;33:3G接收信号处理部;34:传送方式选择部;35a:3G发送信号生成部;35b:3.9G发送信号生成部;36:DA变换部;37:无线发送部;38:天线部;41:rake合成部;42:解调部;43:解交织部;44:纠错解码部;51:纠错编码部;52:交织部;53:调制部;54:DFT部;55:频谱分配部;56:IFFT部;57:GI***部;70:天线部;71:无线接收部;72:AD变换部;73:3.9G接收信号处理部;81:GI除去部;82:导频信号分离部;83:均衡权重生成部;84:FFT部;85:频谱抽取部;86:均衡部;87:IDFT部;88:解调部;89:解交织部;90:纠错解码部;91:3.9G发送信号生成部;92:DA变换部;93:无线发送部;94:天线部;101:天线部;102:无线接收部;103:AD变换部;104:3.9G接收信号处理部;105:DSC发送信号生成部;106:DA变换部;107:无线发送部;108:天线部;111:纠错编码部;112:交织部;113:调制部;114:DFT部;115:DSC部;116:IFFT部;117:GI***部;131:天线部;132:无线接收部;133:AD变换部;134:DSC接收信号处理部;141:GI除去部;142:导频信号分离部;143:均衡权重生成部;144:FFT部;145:频谱抽取部;146:均衡部;147:IDFT部;148:解调部;149:解交织部;150:纠错解码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中,对应用于通信***的中继装置和中继方法进行说明,所述通信***由只对应3G的发送装置(移动站)和对应3G、3.9G的接收装置(基站)构成。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的概略结构的图。首先,在进行数据通信前,发送装置1将按照3G的传送方式发送信号的情况通知给中继装置2。并且,接收装置3也将能够进行3G和3.9G的解调的情况预先通知给中继装置2。由于发送装置1将按照3G的传送方式发送信号的情况通知给中继装置2,所以如图1所示,按照3G的传送方式向中继装置2进行发送。中继装置2接收来自发送装置1的信号,并对接收的所述信号进行解码,成为能够变换的信号。然后,中继装置2选择接收装置3和中继装置2双方能够对应的传送方式中的频率利用效率最高的3.9G的传送方式,向接收装置3发送信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中继装置2对上行链路的信号进行中继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下行链路中也能进行同样的方法。
接着,对发送装置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发送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纠错编码部20对所输入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卷积编码和Turbo编码等纠错编码,并将所获得的编码比特序列输入给交织部21。在交织部21中,为了使传播路径所导致的变形的影响随机化,重新排列编码比特的列,并输出给调制部22。在调制部22中,生成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和16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等调制码元,并输出给扩展部23。
在扩展部23中,通过PN(Pseudo Noise)码等扩展码对调制码元进行扩展,生成扩展码片序列,并输出给DA(Digital to Analog)变换部24。DA变换部24将数字信号变换为模拟信号,无线发送部25进行频带限制滤波处理和上变频,并使用天线部26发送信号。
图3是表示中继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经由天线部30接收的信号在无线接收部31中进行了下变频、滤波等处理后,在AD变换部32中进行AD变换,并输出给3G接收信号处理部33。
3G接收信号处理部33采用图4所示的结构。即,输入给3G接收信号处理部33的信号被输入给rake合成部41。rake合成部41在通过从发送装置1所使用的扩展码中计算相关来对路径进行分离、合成之后,将经由不同路径所接收的信号输出给解调部42。解调部42根据发送装置1所进行的调制,从rake合成部41所输入的信号中计算对数似然比(Log Likelihood Ratio:LLR),并输出给解交织部43。
解交织部43通过进行与发送装置1所进行的交织对应的解交织,将编码比特的LLR的排列还原,并输出给纠错解码部44。纠错解码部44进行与发送装置1所进行的编码对应的纠错解码处理,并输出所获得的比特序列。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rake合成的例子,但只要是用于补偿多路径的影响的技术,可以是最佳估计或频域均衡等任意技术。
接着,在图3中,将3G接收信号处理部33的输出输入给传送方式选择部34。传送方式选择部34从接收装置3能够解调的传送方式中选择频率利用效率最高的传送方式。另外,如上所述,接收装置能够解调的传送方式预先从接收装置3通知。例如,在接收装置3能够对3G和3.9G的传送方式进行解调的情况下,传送方式选择部34将所输入的信号输出给3.9G发送信号生成部35b。另一方面,在接收装置3只对应3G的情况下,将所输入的信号输出给3G发送信号生成部35a。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选择了3.9G发送信号生成部35b的情况进行说明。
从传送方式选择部34输出的比特序列被输入给3.9G发送信号生成部35b。图5是表示3.9G发送信号生成部的概略结构的框图。纠错编码部51对所输入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卷积编码、Turbo编码或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编码等纠错编码,并将所获得的编码比特序列输出给交织部52。交织部52应用比特交织,对编码比特进行重新排列之后,输出给调制部53。调制部53从编码比特中生成QPSK和16QAM等调制码元,并输出给DFT部54。另外,调制部53所进行的调制方式可以使用与发送装置1不同的调制方式。
DFT部54对NDFT个调制码元应用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变换为频率信号。所获得的NDFT个频谱被输出给频谱分配部55。频谱分配部55根据来自基站的分配信息,将所输入的NDFT个频谱分配给NFFT/NDFT个连续频带(子信道)的任意一个。然后,在未被分配的频带中***0,输出给NFFT点的IFFT部56。例如,在图6中,示出了分配6个子信道中的传播路径状态好的第4个子信道时的例子。作为第i子信道的传播路径质量C(i),例如如以下式所示那样,可以是包含在各子信道中的传播路径的功率和和考虑了其他干扰的质量等任意一个。
【算式1】
C ( i ) = Σ k ∈ N seg ( i ) | H ( k ) | 2
这里,H(k)是第k频率的复传播路径增益,将构成第i子信道的频率组设为Nseg(i)。
IFFT部56应用NFFT点的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变换为时域信号输出。IFFT部56的输出被输入给GI***部57,进行将NFFT个信号的后方NGI点的采样附加到NFFT个信号之前的GI***处理,输出NFFT+NGI个信号序列。
在图3中,3.9G发送信号生成部35b的输出被输入给DA变换部36。DA变换部36从数字信号变换为模拟信号,无线发送部37进行滤波处理和上变频,并使用天线部38进行信号的发送。
图7是表示接收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接收装置经由天线部70接收信号。所接收的信号在无线接收部71中进行了下变频、滤波等处理后,在AD变换部72中变换为数字信号,并输入给3.9G接收信号处理部73。
图8是表示3.9G接收信号处理部的概略结构的框图。输入给3.9G接收信号处理部73的信号被输入给GI除去部81。在GI除去部81中,除去在发送侧所***的NGI点的GI,去除了GI的信号被输出给导频信号分离部82。导频信号分离部82对导频信号和接收信号(接收数据信号)进行分离。导频信号分离部82将导频信号输出给均衡权重生成部83,将去除了导频信号的接收信号(接收数据信号)输出给FFT部84。
均衡权重生成部83使用所输入的接收导频信号,生成MMSE(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权重和ZF(Zero Forcing)权重等均衡权重,并输出给均衡部86。另一方面,输入给FFT部84的接收信号应用NFFT点的FFT,在变换为频域信号之后,输出给频谱抽取部85。频谱抽取部85根据发送侧的频谱分配部的分配信息,选择/抽取NDFT个频谱,并作为接收信号输出给均衡部86。均衡部86通过对FFT部84所输出的频域信号乘以均衡权重部83所输入的均衡权重来进行均衡处理,并输出给IDFT部87。
输入给IDFT部87的信号应用IDFT,并输出给解调部88。解调部88根据发送装置所进行的调制,计算LLR,并输出给解交织部89。解交织部89通过与发送装置所进行的比特交织对应的解交织,将LLR返回成与发送装置中的编码比特的排列相同的排列,并输出给纠错解码部90。纠错解码部90进行与发送装置所进行的编码对应的纠错解码处理,输出所获得的比特序列。另外,将针对纠错解码部90的输入设为LLR,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不使用LLR来进行解码。
这样,即使发送装置1只对应3G,中继装置2也能对发送装置1所发送的信号进行解码,并按照3.9G的传送方式发送给接收装置3,所以能够使***整体的频率利用效率提高。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中继装置2暂时对来自发送装置1的数据进行解码并如后述那样进行再生成的例子,但只要是按照3.9G的传送方式进行发送就没有问题,所以也可以将补偿了传播路径的接收信号变换为3.9G的波形。另外,与从2G到3G、从3G到4G等变换为代不同的传送方式这样的处理本质上是相同的。并且,在时间频率变换和频率时间变换时分开使用DFT和FFT,这是为了区别原信号的时间和频率信号的变换与配置了频谱之后的时间和频率信号的变换,由于无论哪个变换,数学结果是相同的,所以也可以只使用FFT来进行或者只使用DFT来进行,DFT和FFT也可以与本实施例相反。
(第2实施方式)
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应用于通信***的中继装置和中继方法进行说明,所述通信***由只对应3.9G的发送装置(移动站)和对应使用动态谱控制(DSC)的4G的接收装置(基站装置)构成。
图9是表示发送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首先,在进行数据通信前,发送装置将发送3.9G的信号的情况通知给中继装置。并且,接收装置也将能够进行DSC的解调的情况预先通知给中继装置。在图9中,信息比特序列被输入给3.9G发送信号生成部91。3.9G发送信号生成部91与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图5说明的结构相同。3.9G发送信号生成部91所输出的信号序列被输入给DA变换部92。DA变换部92将数字信号变换为模拟信号。无线发送部93进行频带限制滤波处理和上变频,并使用天线部94来发送信号。
图10是表示中继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经由天线部101所接收的信号在无线接收部102中进行了下变频、滤波等处理之后,在AD变换部103中变换为数字信号,并输出给3.9G接收信号处理部104。中继装置中的3.9G接收信号处理部104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图8说明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3.9G接收信号处理部104所输出的比特序列被输入给DSC发送信号生成部105。
图11是表示DSC发送信号生成部的概略结构的框图。在图11中,纠错编码部111对所输入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卷积编码、Turbo编码或LDPC编码等纠错编码,并将所获得的编码比特序列输出给交织部112。交织部112为了使传播路径所导致的变形的影响随机化而重新排列顺序,并输出给调制部113。调制部113生成QPSK和16QAM等调制码元,并输出给DFT部114。另外,作为调制部113所进行的调制方式,可以使用与发送装置不同的调制方式。
DFT部114对NDFT个调制码元应用DFT,变换为频率信号。所获得的NDFT个频谱被输出给DSC部115。DSC部115以离散谱为单位将所输入的NDFT个频谱自由分配给NFFT点的任意一个。图12是表示分配的例子的图。如图12所示,例如将6个频谱分配给传播路径状态好的任意频率。即,作为分配图形,存在“NFFTCNDFT”这种组合,从中选择1个图形。另外,在通常的DSC中,多数情况下选择传播路径良好的离散频率的前NFFT个。
此时,在未被分配的频带中***0,输出给IFFT部116。并且,在DSC部115检测到其他的中继装置和发送装置使用某个频率的情况下,避开该频率之后对状态好的频率进行频谱的分配。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可以是以传播路径的功率为基准的内容,也可以是考虑了其他干扰的质量等任意一个内容。
IFFT部116对DSC部115所获得的分配后的频率信号应用NFFT点的IFFT,变换为时域信号输出。IFFT部116的输出被输入给GI***部117,进行将NFFT个信号的后方NGI个附加到NFFT个信号之前的处理,输出NFFT+NGI个信号序列。
在图10中,DSC发送信号生成部105的输出被输入给DA变换部106,在DA变换部106中,将数字信号变换为模拟信号,由无线发送部107进行频带限制滤波处理和上变频,并使用天线部108发送信号。
图13是表示接收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经由天线部131接收的信号在无线接收部132中进行了下变频、滤波等处理后,在AD变换部133中变换为数字信号,并输入给DSC接收信号处理部134。图14是表示接收装置中的DSC接收信号处理部的概略结构的框图。输入给DSC接收信号处理部134的信号被输入给GI除去部141。GI除去部141从接收信号中除去在发送侧所***的NGI点的GI,去除了GI的信号被输出给导频信号分离部142。
导频信号分离部142对导频信号和接收信号(接收数据信号)进行分离。导频信号分离部142将导频信号输出给均衡权重生成部143,将接收信号(接收数据信号)输出给FFT部144。均衡权重生成部143从所输入的导频信号中估计出传播路径特性之后,生成MMSE权重和ZF权重等均衡权重,并输出给均衡部146。
另一方面,输入给FFT部144的信号应用NFFT点的FFT,变换为频域信号,并输出给频谱抽取部145。频谱抽取部145根据中继装置中的DSC部的分配,选择/抽取频谱,并将所抽取的NDFT个频谱输出给均衡部146。均衡部146通过对FFT部144所输出的抽取后的频率信号乘以均衡权重部143所输入的均衡权重来补偿传播路径的频率变动,并输出给IDFT部147。
IDFT部147对所输入的信号应用IDFT,在变换为时间信号之后输出给解调部148。解调部148根据发送装置所进行的调制方式,计算LLR,并输出给解交织部149。解交织部149进行与发送装置所进行的交织对应的解交织,并输出给纠错解码部150。纠错解码部150进行与发送装置所进行的编码对应的纠错解码处理,并输出解码后的比特序列。
这样,即使发送装置只对应3.9G,中继装置也能对发送装置所发送的信号进行解码,并在进行DSC之后发送给接收装置,所以能够选择增益更高的频率。因此,在能够实现通信质量提高的同时,能够使用更高的多值变换,能够使***整体的频率利用效率提高。
以上,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对变更公众移动通信***的各世代间的传送方式的中继进行了说明。本发明不限于此,当然也能为了屋内的私人空间等、办公室和家庭网络等,使企业等开发的独自的传送方式在对来自公众移动通信网和外部网络的数据进行中继时,对应于私人空间内的传送方式的情况。即,只要将公众移动网的数据变换为不需要许可证的ISM(Industry-Science-Medical)频带等信号,就能利用本发明。
并且,在以上的说明中,示出了在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的传送方式不同的情况下使用的中继装置,但例如发送装置是非MIMO、接收装置是MIMO的情况下以及相反的情况下,中继装置能够抵消该不同,对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的通信进行中继。

Claims (7)

1.一种中继装置,其将从发送装置接收到的信号发送给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装置具备:
接收信号处理部,其对从所述发送装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
选择部,其从多个传送方式中选择所述接收装置能够解调的传送方式;以及
信号生成部,其根据由所述接收信号处理部所解调的信号,生成在由所述选择部所选择的传送方式中使用的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部选择所述接收装置能够解调的多个传送方式中频率利用效率最高的传送方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信号处理部对使用连续的频率从所述发送装置发送的单载波信号进行解调,
所述发送信号生成部生成被配置在能够分配单载波频谱的任意频率上的发送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生成部具备分别与所述多个传送方式对应的多个发送信号生成部。
5.一种通信***,其中的基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经由中继装置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
作为发送装置的基站装置或移动站装置的任意一方向所述中继装置发送信号,
所述中继装置对从作为发送装置的基站装置或移动站装置的任意一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并从多个传送方式中选择作为接收装置的基站装置或移动站装置的任意另一方能够解调的传送方式,根据所述解调的信号,生成在选择的所述传送方式中使用的信号,并将生成的所述信号发送给作为接收装置的基站装置或移动站装置的任意另一方,
作为接收装置的基站装置或移动站装置的任意另一方从所述中继装置接收信号。
6.一种通信***,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由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中继装置、基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构成,
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移动站装置经由所述中继装置进行无线通信。
7.一种中继装置的中继方法,所述中继装置将从发送装置接收到的信号发送给接收装置,所述中继方法的特征在于,其至少包含如下步骤:
从所述发送装置接收信号;
对接收的所述信号进行解调;
从多个传送方式中选择所述接收装置能够解调的传送方式;
根据所述解调的信号,生成在选择的所述传送方式中使用的信号;以及
将生成的所述信号发送给所述接收装置。
CN2009801219687A 2008-06-12 2009-06-04 中继装置、通信***和中继方法 Pending CN10205771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54466 2008-06-12
JP2008154466 2008-06-12
PCT/JP2009/060241 WO2009150991A1 (ja) 2008-06-12 2009-06-04 中継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中継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57715A true CN102057715A (zh) 2011-05-11

Family

ID=414166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219687A Pending CN102057715A (zh) 2008-06-12 2009-06-04 中继装置、通信***和中继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097993A1 (zh)
EP (1) EP2293615A1 (zh)
JP (1) JP5501229B2 (zh)
CN (1) CN102057715A (zh)
WO (1) WO200915099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055574B1 (ko) * 2009-08-05 2011-08-08 성균관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무선 통신시스템 및 이를 위한 통신 수행 방법
JP5482068B2 (ja) 2009-10-01 2014-04-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中継局、中継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JP5658288B2 (ja) * 2011-02-08 2015-01-21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送信装置、受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5736998B2 (ja) * 2011-06-20 2015-06-1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リピータ装置およびリピータ装置の中継制御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75117A2 (en) * 2000-07-18 2002-01-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WO2005055625A1 (ja) * 2003-12-03 2005-06-16 Fujitsu Limited 構内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構内基地局装置
CN1658532A (zh) * 2004-02-19 2005-08-24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无线中继***、无线中继装置及无线中继方法
CN101030802A (zh) * 2007-02-05 2007-09-05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支撑多媒体广播业务的无线多跳中继组网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31063A (ja) * 1998-05-15 1999-11-30 Toshiba Corp マルチモード移動通信中継装置
JP3596477B2 (ja) * 2001-02-28 2004-12-0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に用いる変調・符号化モード切替方法
US6847678B2 (en) * 2002-04-25 2005-01-25 Raytheon Company Adaptive air interface waveform
JP4374571B2 (ja) * 2004-02-06 2009-12-0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切換方法および携帯通信端末
JP4696078B2 (ja) * 2004-11-10 2011-06-08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セル選択装置及びセル選択方法
EP1750404B1 (en) * 2005-08-01 2008-07-23 NTT DoCoMo, Inc. Method for relaying information received via a first channel to a second channel and relay apparatus
KR100896207B1 (ko) * 2006-01-24 2009-05-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홉 릴레이 방식의 광대역 무선 통신시스템에서중계국의 중계 모드를 선택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KR101226819B1 (ko) * 2006-08-21 2013-01-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역방향 접근채널의 프리앰블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75117A2 (en) * 2000-07-18 2002-01-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WO2005055625A1 (ja) * 2003-12-03 2005-06-16 Fujitsu Limited 構内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構内基地局装置
CN1658532A (zh) * 2004-02-19 2005-08-24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无线中继***、无线中继装置及无线中继方法
CN101030802A (zh) * 2007-02-05 2007-09-05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支撑多媒体广播业务的无线多跳中继组网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01229B2 (ja) 2014-05-21
EP2293615A1 (en) 2011-03-09
WO2009150991A1 (ja) 2009-12-17
JPWO2009150991A1 (ja) 2011-11-17
US20110097993A1 (en) 2011-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32119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mbining DFT-transformed OFDM and non-transformed OFDM
KR100968665B1 (ko) 적응 무선/변조 장치, 수신 장치, 무선통신 시스템 및무선통신 방법
US8867658B2 (en) Multicarrier-signal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multicarrier-signal transmitting apparatus
CN101682592B (zh) 用于sc-fdma数据传输的方法以及ofdm装置
US20050025039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ssigning subchannel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cheme
US20090201849A1 (en) Transmission apparatus, transmission method, reception apparatus and reception method
CN101502029A (zh) 无线发送装置、无线接收装置、无线发送方法和无线接收方法
US8824600B2 (en) Multiuser MIMO system, receiver, and transmitter
CN102057715A (zh) 中继装置、通信***和中继方法
CN101848178B (zh) 一种单载波频域均衡方法和***、发送和接收装置
JP5230661B2 (ja) 無線送信装置、無線受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送信方法
CN101141426A (zh) 用于多用户多天线***的信道估计方法
KR100789135B1 (ko) 순환 지연 오프셋을 적용한 다이버시티 구현 장치 및 방법
Miyake et al. Hybrid single-carrier and multi-carrier system: Widening uplink coverage with optimally selecting SDM or join FDE/antenna diversity
KR20050119053A (ko) 오에프디엠시스템에서의 펑쳐링 패턴을 적용한 채널품질측정 장치 및 방법
Maehara et al. Performance of space diversity reception for coded carrier interferometry OFDM
Fujii Performance comparison between space-frequency and space-code transmit diversity for OFDM-CDM system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