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07179A - 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以及筒管准备*** - Google Patents

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以及筒管准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07179A
CN107207179A CN201680008764.2A CN201680008764A CN107207179A CN 107207179 A CN107207179 A CN 107207179A CN 201680008764 A CN201680008764 A CN 201680008764A CN 107207179 A CN107207179 A CN 1072071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oose thread
yarn bobbin
bobbin
ya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876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07179B (zh
Inventor
坂元直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2071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71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071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717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7/00Replacing or removing cores, receptacles, or completed packages at paying-ou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 B65H67/08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 B65H67/086Preparing supply packages
    • B65H67/088Prepositioning the yarn end into the interior of the supply packa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Replacing, Conveying, And Pick-Finding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 Guides For Winding Or Rewinding, Or Guides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和筒管准备***,该装置具备空气喷射装置以及引导体(33)。空气喷射装置从喷嘴喷射空气。在引导体(33)上形成有引导孔部(36)、间隙(38)、以及切口部(37)。引导孔部(36)沿着上述喷嘴的朝向贯通。间隙(38)与引导孔部(36)连通,并与引导孔部(36)的中心线(36c)正交。引导孔部(36)通过将分别形成有第一开口部(34a)的多个引导板(34)按照其第一开口部(34a)的直径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配置而构成。离喷嘴较远一侧的引导板(34)的第一开口部(34a)的面积小于相反侧的引导板(34)的第一开口部(34a)的面积。

Description

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以及筒管准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一种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能够将供纱筒管的纱头向该供纱筒管的芯管的内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将供纱筒管设置于搬送托盘而进行搬送的构成中,已知将所搬送的供纱筒管的纱头向该供纱筒管的芯管的内部***的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
专利文献1公开了作为这种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的纱头引线装置。在专利文献1的纱头引线装置中,在搬送托盘的下方配置有吸引管,并且在搬送托盘上形成有流体通路。并且,专利文献1的纱头引线装置具备用于从供纱筒管的上方喷射压缩空气的压缩空气喷射喷嘴。专利文献1通过以上的构成,从供纱筒管的下方使供纱筒管的芯管的内部产生吸引作用,并且从供纱筒管的上方朝向供纱筒管的顶孔喷射压缩空气,由此能够不使纱头产生扭结而向供纱筒管的芯管的内部***。
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纱线穿通装置,虽然不是对供纱筒管的纱头进行引导的装置,但是在纺纱装置中,使用压缩空气使纱线状体从直径较大的入口穿通到直径较小的出口。该纱线穿通装置具有以规定间隔并列设置并在中央部形成有通过孔的多个引导板部,该通过孔朝向下游侧而逐渐成为小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6-6558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1383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如专利文献1那样将用于对纱头进行引导的吸引管配置在搬送托盘的下方的构成中,由于使搬送托盘能够移动的关系,难以使搬送托盘(流体通路)与吸引管的吸引口紧贴,因此难以使供纱筒管的芯管的内部产生强力的负压。并且,供纱筒管的芯管的内部较细的情况也较多,因此在顶孔附近形成较强的吸引流相当困难。因此,当要将纱头向顶孔的内部可靠地吸引时,需要能力较高的负压源,在能量效率的方面存在课题。另一方面,仅通过朝向供纱筒管的顶孔喷射压缩空气,容易产生气流的紊乱,因此难以可靠地使纱头进入顶孔内部。
此外,专利文献2的纱线插通装置构成为,使用压缩空气使纱线从直径较大的入口插通到直径较小的出口。然而,该专利文献2的纱线插通装置,是用于在规定的位置将通过纺纱生成的纱线向规定的纱线通路穿通的装置,之后不需要使纱线从纱线通路脱离,在这一点上,对比文件2与引导供纱筒管的纱头的事由大为不同。因此,难以将专利文献2公开的纱线插通装置的构成用于将供纱筒管的纱头向该供纱筒管的芯管的内部***。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情况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单构成的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通过吹动供纱筒管的纱头能够将该纱头向供纱筒管的芯管的内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以及效果
本发明的要解决的课题如以上那样,接着对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手段以及其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观点,提供以下构成的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即,该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具备气体喷射装置以及引导部。上述气体喷射装置喷射气体。上述引导部在上述气体喷射装置的喷射口所朝向的方向上位于上述喷射口的下游侧,对从供纱筒管拉出的纱头进行引导,并且,对由上述气体喷射装置喷射的气体进行引导。在上述引导部设置有引导孔、气体排出部、切口部以及多个壁部。上述引导孔沿着上述喷射口的朝向贯通。上述气体排出部与上述引导孔连通,并与上述引导孔的中心线正交。上述切口部沿着上述喷射口的朝向贯通,从上述引导部的侧缘切口到上述引导孔。上述壁部遮挡由上述气体喷射装置喷射的气体。在各个上述壁部上形成有开口部。通过将上述多个壁部的上述开口部沿着上述喷射口的朝向排列配置,由此构成上述引导孔。配置在离上述喷射口较远一侧的上述壁部的开口部,形成得小于配置在离上述喷射口较近一侧的上述壁部的开口部。
由此,能够经由切口部使从供纱筒管捕捉的纱头容易地进入引导孔。然后,在从喷射口朝向引导孔喷吹气体时,能够使具有与喷射口的朝向垂直的流动成分的气体经由气体排出部逃逸。因此,能够从引导孔的下游端将用于输送纱头的气体流动以与喷射口的朝向正确地一致的朝向向供纱筒管侧喷吹,因此能够抑制气体的紊乱。其结果,能够将被该气体吹动的纱头向供纱筒管的芯管的内部***。
在上述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中,优选成为以下的构成。即,上述引导部由作为上述壁部的至少3张引导板构成。上述引导板以其厚度方向与上述喷射口的朝向一致的方式,沿着上述喷射口的朝向隔开间隔地排列配置。
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构成来构成引导部。并且,能够将在引导板之间形成的间隔作为气体排出部进行利用,能够使气体中的与喷射口的朝向一致的流动成分以外的成分逃逸。
在上述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中优选为,上述引导板以等间隔排列配置。
由此,能够使引导部的构成进一步简化。
在上述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中优选为,上述引导板彼此之间的间隔为1mm以上、10mm以下。
由此,能够兼顾能够将被气体吹动的纱头向供纱筒管侧良好地进行引导、以及减少引导板的张数而使成本降低。
在上述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中优选为,在上述引导部中离上述喷射口最远一侧的上述开口部,小于上述供纱筒管的芯管的轴向一端部的开口。
由此,由引导孔引导来的纱头被限制在小于供纱筒管的芯管的开口(顶孔)的范围内,因此能够将该纱头容易地向供纱筒管的芯管的内部***。并且,能够以不与供纱筒管的芯管的管壁抵碰的方式向芯管的内部喷吹气体,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气体的紊乱。
在上述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中优选为,上述开口部的形状为圆状。
由此,能够将纱头良好地向供纱筒管的芯管所具有的圆状的顶孔进行引导。
在上述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中优选成为以下的构成。即,在上述多个壁部上分别形成有第二开口部。上述切口部通过将上述多个壁部的上述第二开口部沿着上述喷射口的朝向排列配置而构成。在各个上述壁部,上述第二开口部与圆状的上述开口部连通的部分的宽度,形成为小于圆状的上述开口部的直径。
由此,引导孔的引导作用难以被切口部损坏,因此能够将纱头向供纱筒管的芯管的顶孔良好地引导。并且,能够使被导入引导孔的内部的纱头难以从引导孔脱离。
在上述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中优选为,上述切口部为,随着从上述引导部的侧缘接近于上述引导孔而宽度逐渐变小。
由此,能够将从供纱筒管捕捉的纱头进一步容易地向引导孔内导入。
在上述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中优选为,上述气体喷射装置以及上述引导部中的至少任一方被配置为,高度能够调整。
由此,能够容易地对应不同长度的供纱筒管。
在上述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中优选为,具备能够对穿过上述引导孔而被拉出的纱头进行检测的纱线检测部。
由此,能够简单地检测向引导孔内导入了纱头的情况。
在上述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中优选成为以下的构成。即,该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具备对从上述供纱筒管拉出的纱头进行捕捉的纱线捕捉装置。上述纱线捕捉装置捕捉的纱头经由上述切口部向上述引导孔导入。
由此,能够构成为具备从供纱筒管捕捉纱头的功能、以及将所捕捉的纱头向供纱筒管的芯管的内部***的功能这两方的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观点,提供以下构成的筒管准备***。即,该筒管准备***具备纱头拉出装置以及上述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上述纱头拉出装置从上述供纱筒管拉出纱头。
由此,通过将供纱筒管的纱头拉出并通过气体进行吹动,由此能够构成将纱头朝向该供纱筒管的芯管的内部良好地引导的筒管准备***。
上述筒管准备***优选为,对于沿着上述供纱筒管的搬送通路搬送的搬送托盘上所载放的上述供纱筒管,准备纱头。
由此,能够在搬送通路上搬送供纱筒管的同时将该供纱筒管的纱头拉出并准备,因此能够使准备操作的效率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的自动络纱机***的概略平面图。
图2是表示自动络纱机的整体构成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供纱筒管的构成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的构成的概略立体图。
图5是表示引导体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引导体对纱头以及空气流进行引导的情况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9的自动络纱机***100的概略平面图。图2是表示自动络纱机1的整体构成的主视图。图3是表示供纱筒管12的构成的主视图。
图1所示的自动络纱机***100具备自动络纱机(纱线卷取装置)1、筒管准备***2、以及筒管供给装置3。
自动络纱机1具备排列配置的多个络纱机单元(卷取单元)1a。如图1所示那样,在自动络纱机1中,形成有用于向各个络纱机单元1a自动地搬送供纱筒管12的供给通路4。并且,在自动络纱机1中,形成有用于对从各个络纱机单元1a排出的筒管13进行搬送的回收通路5。从络纱机单元1a排出而由回收通路5搬送的筒管13,可以考虑有是如下筒管的情况:细纱10全部被从供纱筒管12退绕后的状态的筒管(空的筒管);以及在细纱10退绕的中途因该细纱10缠绕等理由而变得不能退绕的状态的筒管。
此外,在图1中仅表示少量的供纱筒管12以及筒管13,但实际上在供给通路4中搬送大量的供纱筒管12,在回收通路5中搬送大量的筒管13。
络纱机单元1a如图2那样从由供给通路4供给的供纱筒管12退绕细纱10,并向卷取筒管14卷绕而形成卷装15。然后,络纱机单元1a将细纱10被退绕后的筒管13向回收通路5排出。
供纱筒管12为,将在前工序的细纱机40中生成的细纱10如图3所示那样卷绕到芯管23的周围。在芯管23上形成有贯通状的轴孔,并且,如图3所示那样,在芯管23上形成有若干的锥面。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锥状的芯管23的小径侧的端部称为前端部(顶部)24,将大径侧的端部称为根部25。
图1所示的细纱机40构成为将通过对粗纱线(纱条)进行牵伸并加捻而生成的细纱10卷绕于芯管23的环锭细纱机。此外,环锭细纱机的构成被周知,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并且,细纱机40不限定于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构成为环锭细纱机,也可以构成为制作供纱筒管12的其他细纱机。
筒管供给装置3构成为,将从细纱机40供给的供纱筒管12每次一根地设置到搬送托盘16上。其结果,搬送托盘16以大致直立状态支撑供纱筒管12。
供给通路4以及回收通路5由传送带等构成,并构成为能够对搬送托盘16进行搬送。
如上述那样,供纱筒管12在载放到搬送托盘16上的状态下,经由供给通路4向络纱机单元1a搬送,并通过络纱机单元1a退绕细纱10。然后,细纱10被退绕之后的筒管13,保持载放在搬送托盘16上的情况不变,从络纱机单元1a经由回收通路5排出。
筒管准备***2配置在自动络纱机1与筒管供给装置3之间。在筒管准备***2中形成有对搬送托盘16进行搬送的搬送通路6。此外,该筒管准备***2不限定于与筒管供给装置3连结地配置,也可以与细纱机40直接连结地配置。搬送通路6构成为,将自动络纱机1的供给通路4与回收通路5连接。
当具体地说明时,该搬送通路6具备供给搬送通路6a、退还搬送通路6b、跳过通路6c、以及返回通路6d。供给搬送通路6a将供纱筒管12向自动络纱机1供给。退还搬送通路6b将从自动络纱机1排出的筒管13向细纱机40返回。跳过通路6c构成为,能够从供给搬送通路6a向退还搬送通路6b(不经由络纱机单元1a)对搬送托盘16进行搬送。返回通路6d构成为,能够使搬送托盘16从退还搬送通路6b向供给搬送通路6a返回。
筒管准备***2具备包头纱退绕装置7、纱头拉出装置8、以及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9。筒管准备***2对于向自动络纱机1供给之前的供纱筒管12,进行适当的操作以便成为能够由该自动络纱机1顺畅地退绕纱线的状态。此外,本申请说明书中的“纱头”,有时严格地意味着细纱10的前端,但大体上意味着包含该前端在内的规定长度的纱头部分。
包头纱退绕装置7对供纱筒管12的包头纱卷绕26进行退绕。在此,对包头纱卷绕26进行简单说明。即,细纱机40在芯管23上卷绕细纱10而形成供纱筒管12,但是假设要将仅在芯管23上卷绕细纱10而纱头20成为自由的状态的供纱筒管12在自动络纱机***100中进行使用的情况下,例如在将供纱筒管12从细纱机40搬运到筒管供给装置3的中途纱头20会出来,在供纱筒管12彼此间细纱10有可能缠绕。因此,在细纱机40侧,如图3所示那样,在供纱筒管12的纱线层的表面上从前端部24侧朝向根部25侧螺旋状地卷绕细纱10,进而形成卷绕在芯管23的根部25的包头纱卷绕26。由此,纱头20变得不自由,因此能够防止细纱10从搬送中的供纱筒管12出来。
纱头拉出装置8对通过包头纱退绕装置7退绕后的供纱筒管12的表层的纱头20进行钩挂,将纱头20从供纱筒管12拉出。
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9进行引导,以便成为能够通过自动络纱机1将该纱头20从供纱筒管12顺畅地拉出的状态。具体地说,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9使由纱头拉出装置8拉出的纱头20成为从供纱筒管12的芯管23的顶孔27向该芯管23的内部(轴孔)***的状态。
通过以上的构成,筒管准备***2对从筒管供给装置3供给的供纱筒管12的包头纱卷绕26进行退绕,并且,以通过自动络纱机1从供纱筒管12拉出纱头20的方式,在筒管准备***2侧准备供纱筒管12的纱头20,并向自动络纱机1搬送。自动络纱机1所具备的各个络纱机单元1a(图2),通过压缩空气将由筒管准备***2准备的纱头20从供纱筒管12向上方吹起而拉出,对纱头20进行解捻之后通过接头装置17与卷装15侧的细纱10进行接头,之后,向卷取筒管14卷绕细纱10而形成卷装15。然后,通过各个络纱机单元1a退绕了细纱10的供纱筒管12即筒管13,经由回收通路5以及退还搬送通路6b向细纱机40返回。
接着,参照图4至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9进行详细说明。图4是表示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9的构成的概略立体图。图5是表示引导体33的构成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引导体33对纱头20以及空气流进行引导的情况的截面图。
如图4所示那样,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9主要具备纱线捕捉装置31、空气喷射装置(气体喷射装置)32以及引导体(引导部)33。
纱线捕捉装置31从供纱筒管12捕捉纱头20,并将该纱头20向引导体33进行引导。空气喷射装置32对被向引导体33导入的状态的纱头20喷吹压缩空气。引导体33将从空气喷射装置32喷射的压缩空气向芯管23的内部引导。被由引导体33引导的空气吹动的纱头20,乘着该空气的流动向芯管23的内部搬运。以下,对各自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4所示那样,纱线捕捉装置31构成为配置在供纱筒管12的搬送通路6附近的管道。在该管道(纱线捕捉装置31)上形成有1根细长的狭缝31x,经由该狭缝31x能够从供纱筒管12吸引并捕捉纱头20。
纱线捕捉装置31具备管道31D以及负压供给装置(负压供给源)90。
管道31D将纵管道31a、横管道31b以及连结管道31c连接而构成。纵管道31a、横管道31b以及连结管道31c分别形成为直线状、细长的中空方筒状。但是,管道31D的形状不限定于方筒状,例如,也可以为圆筒状。并且,该管道31D也可以代替分割为纵管道31a、横管道31b以及连结管道31c地构成,例如也可以一体成型。
纵管道31a在供纱筒管12的搬送方向上在引导体33紧上游侧的一侧旁边铅垂地配置。该纵管道31a与沿着搬送通路6搬送的供纱筒管12接近地配置。
横管道31b被水平地配置为,其长边方向相对于搬送通路6的长边方向成为扭转的位置,并且被配置为在搬送通路6的上方以及引导体33的上方通过。此外,在俯视中,横管道31b与搬送通路6被配置为相互倾斜地交叉。
连结管道31c从上下方向若干倾斜地配置,将纵管道31a与横管道31b相互连接。
狭缝31x跨越如下三个面而配置,这三个面包括:在纵管道31a中朝向搬送通路6侧的面、在连结管道31c中朝向搬送通路6侧的面、以及在横管道31b中朝向搬送通路6侧的面(下面)。该狭缝31x以与各个管道31a~31c的长边方向平行的朝向细长地形成。狭缝31x以将管道31D的外侧与内侧连通的方式形成为贯通状。
如图4所示那样,负压供给装置90与横管道31b的一端连接。此外,该负压供给装置90例如能够构成为鼓风机。其结果,负压供给装置90能够使在上述狭缝31x的部分产生用于对纱头20吸引并捕捉的吸引空气流。由此,在管道31D的内部,形成沿着图4的粗虚线箭头的方向(以下,有时称为吸引方向)流动的空气流。因此,经由狭缝31x吸引到管道31D的内部的纱头20,被向上述吸引方向进一步拉动。
如图4所示那样,狭缝31x的长边方向一端部配置在横管道31b的长边方向中途部。该端部(以下,有时称为终端部31z)位于比引导体33更靠上述吸引方向的下游侧。
在以上的构成中,在沿着搬送通路6搬送的供纱筒管12通过图4的点划线所示的位置(纵管道31a的附近位置)时,由于吸引流的作用,该供纱筒管12的纱头20经由狭缝31x被向管道31D的内部吸入。然后,被向纵管道31a的内部吸引的纱头20(细纱10的前端),在弯曲状的管道31D内被向上述吸引方向拉动,并按照连结管道31c、横管道31b的顺序移动。纱头20(包含细纱10的前端在内的规定长度的纱头部分),最终在上述终端部31z的位置穿过狭缝31x。即,最终,从供纱筒管12到达管道31D内部的纱头20,与第一引导部件51以及第二引导部件52(详细情况将后述)接触,成为在终端部31z的位置穿过狭缝31x的状态。通过该构成,纱线捕捉装置31能够将从供纱筒管12拉出的纱头20以向引导体33导入的方式进行引导。
在比狭缝31x的终端部31z更靠吸引方向下游侧,配置有用于对纱线捕捉装置31是否捕捉到纱头20进行检测的纱线检测传感器41。该纱线检测传感器41例如能够由光传感器等构成。
在空气喷射装置32中,朝向下方地形成有用于喷射空气的喷嘴(喷射口)32a。喷嘴32a配置在引导体33的正上方,并且配置在搬送通路6的正上方。该喷嘴32a经由适当的配管与省略图示的压缩空气源连接,能够将压缩空气向正下方喷射。
如图4所示那样,经由能够调整其高度的高度变更机构61支撑空气喷射装置32(喷嘴32a)。作为高度变更机构61的构成,可以考虑使用螺栓等固定部件、与在上下方向上细长的长孔的组合等,但不限定于此。
如图4所示那样,引导体33配置在喷嘴32a的正下方。该引导体33构成为,为了使被喷嘴32a吹动的纱头20从顶孔27向芯管23的内部顺利地进入,而对从喷嘴32a喷射的压缩空气的流动适当地进行引导。
如图4所示那样,该引导体33通过将多张(在此为7张)引导板(壁部)34在与喷嘴32a的朝向相同的方向即上下方向上排列并以等间隔配置而构成。各个引导板34能够遮挡从喷嘴32a喷射的压缩空气。并且,各个引导板34被配置为,其厚度方向与该引导板34所排列的方向(上下方向)一致。
在7张引导板34的各个上,贯通状地形成有能够***固定部件即螺栓66的省略图示的安装孔。各个安装孔配置在相互对应的位置。并且,在相邻的2张引导板34之间,配置有圆板状的隔离物35。在隔离物35上,贯通状地形成有能够***螺栓66的省略图示的轴孔。此外,该引导板34优选具有某个程度大小的面积,以便能够经由由相邻的2张引导板34之间的空间构成的间隙38使空气向周围良好地逃逸(详细情况将后述)。
在该构成中,相对于螺栓66,交替地安装引导板34、隔离物35、引导板34、……,并通过固定部件即螺母67进行紧固,由此7张引导板34被配置为,在其间形成与隔离物35的厚度相当的间隙(气体排出部)38。各个隔离物35具有相互相等的厚度,因此7张引导板34之间的间隔(间隙38的大小)也变得相等。
间隙38形成为与喷嘴32a的朝向正交的朝向(水平的朝向)的层状。并且,间隙38在与引导板34的外缘相当的部分与引导体33的外部连通。
如图5所示那样,在各个引导板34上形成有圆形的第一开口部34a、以及梯形的第二开口部34b。第一开口部34a形成于引导板34的大致中心部。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该第一开口部34a形成于引导板34的例如靠边缘部。第二开口部34b形成在引导板34的一侧,并构成为能够使纱头20从外部向第一开口部34a通过。
在各个引导板34上形成的第一开口部34a被配置为,其中心彼此在水平方向上相互一致。并且,各个第一开口部34a的中心均配置在将喷嘴32a的中心线延长了的假想直线上。由此,由喷嘴32a喷射的空气向第一开口部34a的内部喷吹。
引导体33被以适当的高度支撑,并且,在各个引导板34上形成的第一开口部34a的中心均配置在搬送通路6的正上方。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能够使由搬送通路6搬送来的供纱筒管12在图4中由实线表示的位置(以下,有时称为准备位置)停止。在使供纱筒管12在上述准备位置停止时,其芯管23的顶孔27如图6所示那样位于第一开口部34a的中心部的正下方。因此,能够使由喷嘴32a喷射的空气中、在引导体33中向下方通过的一部分空气,从供纱筒管12的芯管23的顶孔27向内部良好地流动。
如图6所示那样,引导体33被配置为如下高度:配置在最下方的引导板34,相对于停止于准备位置的供纱筒管12的芯管23的上端部,形成上下方向的较小的间隙那样的高度。此外,引导体33也与喷嘴32a同样,经由能够调整其高度的高度变更机构(省略图示)支撑。其结果,能够灵活地对应供纱筒管12的芯管23的长度变更。
喷嘴32a与引导体33(离喷嘴32a最近的引导板34)之间的距离,例如优选设定为15mm。并且,供纱筒管12与引导体33(离供纱筒管12最近的引导板34)之间的距离,例如优选设定为3mm以上9mm以下。但是,这些距离不限定于上述数值。
第一开口部34a的大小逐渐变化,以便配置于上侧(离喷嘴32a较近一侧)的引导板34的第一开口部34a的开口面积变大,配置于下侧(离供纱筒管12较近一侧,离搬送通路6较近一侧)的引导板34的第一开口部34a的开口面积变小。其结果,如图5以及图6所示那样,能够实现将隔开间隔地层叠的多个板以圆锥状打通的引导体33的形状。此外,该以圆锥状打通的部分,与后述的引导孔部36相当。在引导体33中,配置在最上方的引导板34的第一开口部34a最大,配置在最下方的引导板34的第一开口部34a最小。
例如,第一开口部34a优选形成为,其直径随着接近于供纱筒管12而每次变小规定值(0.5mm以上1.5mm以下的值)。离供纱筒管12最近的引导板34的第一开口部34a的直径优选设定为3mm以上5mm以下的值。即,例如,第一开口部34a的直径优选为随着从供纱筒管12远离而接近喷嘴32a,按照4mm、5mm、6mm、7mm、……的方式逐渐变大。另一方面,喷嘴32a的喷射口的直径例如优选设定为0.5mm以上1.0mm以下。此时,喷嘴32a的喷射口的直径小于离供纱筒管12最近的引导板34的第一开口部34a的直径。此外,这些直径不限定于上述数值。
如此,通过将多张引导板34上形成的第一开口部34a配置为,其中心彼此在水平方向上一致、且由上向下按照直径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由此构成了在整体地观察引导体33的情况下,在喷嘴32a的朝向即上下方向上贯通的锥状的引导孔部36(图5)。如图6所示那样,引导孔部36的中心线36c与空气喷射装置32所具有的喷嘴32a的朝向(喷嘴32a的中心线)一致。通过该引导孔部36的锥形状,能够与来自喷嘴32a的空气喷射相伴随,将纱头20向供纱筒管12所具有的较细的芯管23的内部良好地引导。并且,由于引导孔部36成为圆锥状,因此无论纱头20位于周向的哪个位置,都能够良好地发挥上述引导作用。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引导孔部36的端部中、与空气喷射装置32接近一侧的端部称为入口36a,将其相反侧的端部称为出口36b。
与出口36b相当的第一开口部34a(配置在离喷嘴32a最远一侧的引导板34的第一开口部34a),形成得小于位于供纱筒管12的芯管23的前端部24的顶孔27的开口。由此,在最下部的引导板34所具有的第一开口部34a通过的空气,不与芯管23的管壁的上端面抵碰而良好地向芯管23的内部流动,因此能够抑制由芯管23导致的空气的紊乱(逆风等)。结果,被该空气吹动的纱头20被良好地向芯管23的内部引导。
如图5所示那样,形成于引导板34的第二开口部34b形成为,具有将与第一开口部34a的中心线36c正交的线作为轴的轴对称的形状,其短边侧与第一开口部34a连接,长边侧与引导板34的边缘部连接。并且,形成于各个引导板34的第二开口部34b配置在上下方向上大致对应的位置。
即,第二开口部34b成为随着从引导板34的边缘部接近于中心侧(第一开口部34a)、其宽度逐渐减小的形状。由此,经由该第二开口部34b,能够将由纱线捕捉装置31捕捉的纱头20良好地导入到第一开口部34a内。
在各个引导板34中,第二开口部34b与第一开口部34a连接的部分的宽度,小于该第一开口部34a的直径。由此,能够将引导孔部36的形状维持为大体圆锥状,因此上述引导作用变得难以损坏,能够将纱头20向芯管23的内部可靠地引导。并且,在第二开口部34b与第一开口部34a的连接位置形成细腰(变细的部分),一旦进入第一开口部34a的纱头20就难以从第二开口部34b脱离。
第二开口部34b的大小为,使其宽度逐渐变化,以便配置在上侧(接近于喷嘴32a的一侧)的引导板34的第二开口部34b的开口面积变大、配置在下侧(接近于供纱筒管12的一侧、接近于搬送通路6的一侧)的引导板34的第二开口部34b的开口面积变小。结果,实现将隔开间隔层叠的多个板排列为底面为梯形状的方锥台状那样的引导体33的形状。此外,排列为该方锥台状的部分相当于后述的切口部37。在引导体33中,配置在最上方的引导板34的第二开口部34b的开口面积(大小)最大,配置在最下方的引导板34的第二开口部34b的开口面积(大小)最小。此外,全部引导板34的第二开口部34b也可以形成为,其开口形状为相同大小。
如此,通过将形成于多张引导板34的第二开口部34b配置为其轴彼此在水平方向上一致、且由上向下按照宽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由此在整体地观察引导体33的情况下,形成在喷嘴32a的朝向即上下方向上贯通的锥状的切口部37。切口部37成为使引导体33的一侧的边缘部开放、并且切口到引导孔部36的形状。并且,该切口部37使供纱筒管12的搬送方向上游侧开放。
引导孔部36的内部空间与以与引导孔部36的中心线36c正交的方式形成为层状的多个间隙38连通。并且,在引导孔部36的轴线方向上观察时,该引导孔部36配置在间隙38的中央部。因此,能够使通过向圆锥状的引导孔部36的内部喷吹压缩空气而产生的空气流中、具有朝向第一开口部34a的径向外侧的成分的空气流,容易经由配置为多层状的间隙38向周围逃逸。
在上述构成中,通过空气喷射装置32向引导孔部36内喷射的空气的流动,在直径的大小逐渐变小的第一开口部34a中连续地通过,由此逐渐被节流得较细。在该过程中,从引导孔部36的中心线36c远离、或者朝向从中心线36c偏离的流动,如图6所示那样,与某个引导板34抵碰而从间隙38逃逸。结果,在全部第一开口部34a中通过而从引导孔部36的出口36b排出的空气的流动,被高精度地导向为与引导孔部36的中心线36c平行。并且,由于通过逐渐变小的第一开口部34a使空气的不需要的流动从间隙38每次少量地向周围逃逸,从而保留良好的流动,因此难以产生引导孔部36内部的气流紊乱。如此,从引导孔部36的出口36b喷出的空气流得到整理,因此能够通过空气流使被导入引导孔部36的纱头20顺利地进入供纱筒管12的顶孔27。
形成在引导板34与引导板34之间的间隙38(换言之,隔离物35的厚度),成为1mm以上10mm以下的适当的尺寸。通过使间隙38的大小成为1mm以上,由此能够防止引导板34的张数增多而成本增加,并且能够经由该间隙38使空气良好地逃逸。并且,通过使间隙的大小成为10mm以下,由此能够防止纱头20进入间隙38的内部。间隙38的大小更优选为1mm以上3mm以下。此外,引导板34的厚度优选小于隔离物35的厚度。作为具体的尺寸,例如,可以考虑将引导板34的厚度设为1mm,将隔离物35的厚度设为7mm,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隔离物35的厚度设为2mm,将间隙38的大小设为2mm。
螺栓66以及隔离物35配置在形成为矩形状的引导板34的4角中的一个角。如此,螺栓66以及隔离物35与第一开口部34a充分远离地配置,因此能够避免螺栓66以及隔离物35妨碍间隙38内的空气的流动。
接下来,对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9所具备的第一引导部件51以及第二引导部件52进行说明。图4所示的第一引导部件51以及第二引导部件52,用于将由纱线捕捉装置31捕捉的纱头20向引导体33(具体地说,经由切口部37向引导孔部36的内部)良好地引导。
如图4所示那样,第一引导部件51安装于构成引导体33的7张引导板34中、位于最上侧的引导板34的上面。第一引导部件51构成为细长的形状,从引导体33直线状地突出。第一引导部件51从引导体33突出的朝向为,与引导板34的面平行、且与在引导体33中切口部37开放的朝向大致平行。并且,第一引导部件51配置在比引导体33的切口部37更偏向一侧(接近于狭缝31x的终端部31z的一侧)的位置。第一引导部件51的边缘部(接近于引导孔部36以及切口部37的一侧的边缘部),能够与从供纱筒管12到达管道31D的内部的纱头20接触,该纱头20被引导为从切口部37向引导孔部36顺畅地进入。
第二引导部件52构成为被支撑为与喷嘴32a大致相同的高度的平板状的部件,在其边缘部形成有能够与从供纱筒管12到达管道31D的内部的纱头20接触的导纱器57。并且,在该边缘部形成有凹状的纱线限制部53。第二引导部件52配置在从引导体33的正上方偏向一侧(相比于上述切口部37,与第一引导部件51偏向配置的一侧相同的一侧)的位置。结果,能够防止第二引导部件52与空气喷射装置32干涉。
第二引导部件52为,在通过导纱器57引导了纱头20之后,能够通过纱线限制部53将其限制在从空气喷射装置32喷射的空气能够良好抵碰的位置。在该状态下从喷嘴32a喷射空气,由此能够使喷射流可靠地作用于纱头20。
在第二引导部件52上,设置有用于对在引导孔部36通过而向上方拉出的纱头20(由纱线限制部53限制的纱头20)进行检测的纱线检测传感器(纱线检测部)42。此外,纱线检测传感器42与纱线检测传感器41同样,例如能够由光传感器等构成。
通过该纱线检测传感器42,能够简单地判断纱头20是否正在引导孔部36中通过。此外,纱线检测传感器42从引导体33充分远离地配置,因此该纱线检测传感器42也不会妨碍引导孔部36内的纱头20以及空气流。
并且,在第二引导部件52上,安装有用于将由纱线限制部53限制的状态的纱头20切断的剪切器54。该剪切器54例如能够通过螺线管驱动。
接下来,对上述构成的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9的具体动作进行说明。
当供纱筒管12被沿着搬送通路6搬送到图4的点划线的位置时,纱线捕捉装置31通过在纵管道31a的部分的狭缝31x附近产生的吸引空气流,从该供纱筒管12吸引而捕捉纱头20。然后,纱头20被狭缝31x吸入的位置移动到终端部31z,因此与此相伴随,纱头20被从供纱筒管12向上方拉出,而纱头20与第一引导部件51以及第二引导部件52接触。
当纱线检测传感器41检测到纱头20时,搬送通路6将供纱筒管12从图4的点划线的位置搬送到引导体33正下方的位置(准备位置)。随着供纱筒管12的移动,纱头20通过第一引导部件51的引导而从切口部37进入引导孔部36,并且,通过第二引导部件52的引导而进入纱线限制部53。
当通过纱线检测传感器42检测到纱头20被导入纱线限制部53时,空气喷射装置32开始压缩空气的喷射。之后不久,纱头20被剪切器54切断。
通过由剪切器54切断而新形成的纱头20,随着通过空气喷射装置32的喷射而产生的喷射流,按照引导孔部36的引导,从芯管23的顶孔27向芯管23的内部吹入。此时,引导体33如上述那样良好地引导纱头20以及空气流,因此能够使纱头20可靠地从顶孔27进入芯管23的内部。
如此,经由本实施方式的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9,能够从供纱筒管12捕捉纱头20,并将所捕捉的纱头20良好地从供纱筒管12的顶孔27的上侧向该芯管23的内部吹动。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专利文献1不同,不从供纱筒管12的芯管23的下方通过负压进行吸引,而仅通过从供纱筒管12的上方喷射空气,来实现纱头20的可靠的引导。因此,能够实现能量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并且,通过本实施方式的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9的构成,通过将与负压供给源连接的吸引装置设置在供纱筒管12的下侧,由此即使不使芯管23内部产生吸引空气流,也能够将纱头20***芯管23的内部。因此,不需要从搬送托盘16的下部吸引空气,因此能够通过大宽度的传送带来进行搬送通路6上的搬送托盘16(供纱筒管12)的搬送,能够使构成简化。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9具备空气喷射装置32以及引导体33。空气喷射装置32喷射压缩空气。引导体33在空气喷射装置32的喷嘴32a所朝向的方向上位于喷嘴32a的下游侧,对从供纱筒管12拉出的纱头20进行引导,并且对由空气喷射装置32喷射的压缩空气进行引导。在引导体33上形成有引导孔部36、间隙38、以及切口部37。引导孔部36沿着喷嘴32a的朝向贯通。间隙38与引导孔部36连通,并与引导孔部36的中心线正交。切口部37构成为,沿着喷嘴32a的朝向贯通,并从引导体33的侧缘切口到引导孔部36。引导体33具备形成有第一开口部34a的多个引导板34。引导孔部36通过将多个引导板34的第一开口部34a沿着喷嘴32a的朝向排列配置而构成。配置在离喷嘴32a较远一侧的引导板34的第一开口部34a,形成得小于配置在离喷嘴32a较近一侧的引导板34的第一开口部34a。
由此,经由切口部37,能够使从供纱筒管12捕捉的纱头20容易地进入引导孔部36。然后,在从喷嘴32a朝向引导孔部36喷吹压缩空气时,能够使具有与喷嘴32a的朝向垂直的流动成分的空气,经由间隙38逃逸。因此,能够从引导孔部36的下游端将用于输送纱头20的空气的流动,以与喷嘴32a的朝向正确地一致的朝向向顶孔27喷吹,因此能够抑制空气的紊乱(例如,从供纱筒管12侧朝向引导孔部36侧的逆风)。结果,能够使被该空气吹动的纱头20良好地向芯管23的内部输送。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9中,引导体33由7张引导板34构成。引导板34以其厚度方向与喷嘴32a的朝向一致的方式沿着喷嘴32a的朝向隔开间隔地排列配置。
由此,能够简单地构成引导体33。并且,利用引导板34之间的间隔,能够使所喷射的空气中、与喷嘴32a的朝向一致的流动成分以外的成分逃逸。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9中,引导板34以等间隔排列配置。
由此,能够使引导体33的构成进一步简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9中,引导板34彼此之间的间隔为1mm以上10mm以下。
由此,能够兼顾能够将被压缩空气吹动的纱头20向供纱筒管12侧良好地引导、以及减少引导板34的张数而降低成本。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9中,在引导体33中离喷嘴32a最远的一侧的第一开口部34a,小于供纱筒管12的芯管23的顶孔27。
由此,由引导孔部36引导来的纱头20被限制在比供纱筒管12的芯管23的顶孔27更小的范围内,因此能够将该纱头20容易地向供纱筒管12的芯管23内***。并且,能够以不与供纱筒管12的芯管23的管壁抵碰的方式向芯管23的内部喷吹空气,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空气的紊乱(例如,从供纱筒管12朝向引导孔部36的逆风)。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9中,第一开口部34a的形状为圆状。
由此,能够将纱头20向供纱筒管12的芯管23所具有的圆状的顶孔27良好地引导。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9中,在多个引导板34上分别形成有第二开口部34b。切口部37通过将多个引导板34的第二开口部34b沿着喷嘴32a的朝向排列配置而构成。在各个引导板34上,第二开口部34b与第一开口部34a连通的部分的宽度,形成得小于第一开口部34a的直径。
由此,引导孔部36的引导作用不会被切口部37损害,因此能够将纱头20向供纱筒管12的芯管23的顶孔27良好地引导。并且,能够使向引导孔部36的内部导入的纱头20难以从引导孔部36脱离。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9中,空气喷射装置32以及引导体33均被配置为,其高度能够调整。
由此,能够容易地应对不同长度的供纱筒管12。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9具备对通过引导孔部36而拉出的纱头20进行检测的纱线检测传感器42。
由此,能够简单地检测纱头20被导入到引导孔部36内的情况。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9具备纱线捕捉装置31。纱线捕捉装置31对从供纱筒管12拉出的纱头20进行捕捉。纱线捕捉装置31所捕捉的纱头20被导入切口部37。
由此,能够具备从供纱筒管12捕捉纱头20的功能、以及将所捕捉的纱头20向供纱筒管12的芯管23内输送的功能的两方。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构成例如能够如以下那样进行变更。
引导板34的数量不限定于7张,能够成为6张以下或者8张以上。但是,从良好地进行空气流的引导的观点出发,优选设置3张以上的引导板34,而形成多个层状的间隙38。例如,优选将引导板34的数量设为4张。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于引导板34的第一开口部34a为圆状,但是也可以形成为正圆以外的其他形状(例如椭圆形状或者多边形状)。
多个引导板34也可以不以等间隔、而隔开不等的间隔地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供纱筒管12的轴线与引导孔部36的中心线36c一致的状态下,从空气喷射装置32的喷嘴32a喷射空气。然而,供纱筒管12与引导孔部36之间的位置关系不限定于上述情况。此外,即使供纱筒管12的顶孔27位于若干偏向切口部37的位置,也能够将被从喷嘴32a喷射的空气吹动的纱头20良好地向供纱筒管12的芯管23的内部输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个引导板34的第一开口部34a形成为,在引导板34的厚度方向上截面形状成为相同。然而,在各个引导板34上,第一开口部34a也可以形成为锥状。
也可以代替通过1根螺栓66来固定引导板34等的情况,而通过多根螺栓66来固定。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简单的构成来实现引导板34的止转。
引导体33为,也可以代替由多个引导板34等构成,而由具备多个壁部的一个部件构成。
在引导体33由一个部件构成的情况下,作为气体排出部,也可以代替形成用于使空气逃逸的层状的间隙,而放射状地形成多个与引导孔部36的中心线36c正交的朝向的空气排出孔。
纱线捕捉装置31也不限定于上述构成。例如,也可以为,在通过与适当的负压供给源连接的管的前端捕捉了纱头20之后,使该管的前端移动,由此将该纱头20引导到与上述终端部31z相当的位置。并且,也能够代替通过吸引来捕捉纱头20的构成,而构成为通过夹持来捕捉纱头20。
空气喷射装置32也可以构成为,喷射空气以外的气体。
在未形成包头纱卷的状态的供纱筒管12向筒管准备***2供给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包头纱退绕装置7。
第一开口部34a以及第二开口部34b的大小可以由上向下直线地减少,也可以按照2次曲线等曲线地减少。换言之,可以形成为,形成全部第一开口部34a或者全部第二开口部34b的作为整体的纵截面形状的线成为直线状,也可以形成为成为2次曲线等曲线状。
引导板34与隔离物35也可以一体地形成。
配置在最下方的引导板34的第一开口部34a也可以以与供纱筒管12的顶孔27相同的大小形成。
符号的说明
2 筒管准备***
6 搬送通路(搬送路)
8 纱头拉出装置
9 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
12 供纱筒管
16 搬送托盘
20 纱头
23 芯管
27 顶孔(芯管的轴向一端部的开口)
31 纱线捕捉装置
32 空气喷射装置(气体喷射装置)
32a 喷嘴(喷射口)
33 引导体(引导部)
34 引导板(壁部)
34a 第一开口部(开口部)
34b 第二开口部
36 引导孔部(引导孔)
37 切口部
38 间隙(气体排出部)
42 纱线检测传感器(纱线检测部)

Claims (13)

1.一种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喷射气体的气体喷射装置;以及
引导部,在上述气体喷射装置的喷射口所朝向的方向上位于上述喷射口的下游侧,对从供纱筒管拉出的纱头进行引导,并且对由上述气体喷射装置喷射的气体进行引导,
在上述引导部设置有:
引导孔,沿着上述喷射口的朝向贯通;
气体排出部,与上述引导孔连通,并与上述引导孔的中心线正交;
切口部,沿着上述喷射口的朝向贯通,从上述引导部的侧缘切口到上述引导孔;以及
多个壁部,遮挡由上述气体喷射装置喷射的气体,
在各个上述壁部形成有开口部,
上述引导孔通过将上述多个壁部的上述开口部沿着上述喷射口的朝向排列配置而构成,
配置在离上述喷射口远的一侧的上述壁部的开口部,形成得小于配置在离上述喷射口近的一侧的上述壁部的开口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部由作为上述壁部的至少3张引导板构成,
上述引导板以其厚度方向与上述喷射口的朝向一致的方式,沿着上述喷射口的朝向隔开间隔地排列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板以等间隔排列配置。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板彼此之间的间隔为1mm以上、10mm以下。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引导部中,离上述喷射口最远一侧的上述开口部,小于上述供纱筒管的芯管的轴向一端部的开口。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开口部的形状为圆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多个壁部分别形成有第二开口部,
上述切口部通过将上述多个壁部的上述第二开口部沿着上述喷射口的朝向排列配置而构成,
在各个上述壁部中,上述第二开口部与圆状的上述开口部连通的部分的宽度形成为,小于圆状的上述开口部的直径。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切口部为,随着从上述引导部的侧缘接近于上述引导孔而宽度逐渐变小。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气体喷射装置以及上述引导部中的至少任一方被配置为,其高度能够调整。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能够对穿过上述引导孔而被拉出的纱头进行检测的纱线检测部。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从上述供纱筒管拉出的纱头进行捕捉的纱线捕捉装置,
上述纱线捕捉装置捕捉的纱头经由上述切口部被导入上述引导孔。
12.一种筒管准备***,其特征在于,具备:
从上述供纱筒管拉出纱头的纱头拉出装置;以及
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筒管准备***,其特征在于,
对于在沿着上述供纱筒管的搬送通路搬送的搬送托盘上所载放的上述供纱筒管,准备纱头。
CN201680008764.2A 2015-04-06 2016-03-16 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以及筒管准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2071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77548A JP2016196352A (ja) 2015-04-06 2015-04-06 給糸ボビン糸端案内装置及びボビン準備システム
JP2015-077548 2015-04-06
PCT/JP2016/001515 WO2016163077A1 (ja) 2015-04-06 2016-03-16 給糸ボビン糸端案内装置及びボビン準備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07179A true CN107207179A (zh) 2017-09-26
CN107207179B CN107207179B (zh) 2019-07-02

Family

ID=57072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8764.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207179B (zh) 2015-04-06 2016-03-16 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以及筒管准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281903B1 (zh)
JP (1) JP2016196352A (zh)
CN (1) CN107207179B (zh)
WO (1) WO2016163077A1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26095A (en) * 1974-10-16 1977-05-31 Asahi Kasei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ariable passage type yarn guide arrangement
JPS63310473A (ja) * 1987-06-10 1988-12-19 Murata Mach Ltd 糸端の口出し装置
US5556046A (en) * 1994-07-12 1996-09-17 W. Schlafhorst Ag & Co. Apparatus for prepositioning a yarn end on spinning cops for subsequent unwinding in a bobbin winding machine
JPH1072170A (ja) * 1996-08-29 1998-03-17 Fuji Spinning Co Ltd 精紡管糸の口出し装置
CN1351201A (zh) * 2000-10-26 2002-05-29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穿纱装置
CN101463516A (zh) * 2007-12-18 2009-06-2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捻接器喷嘴
CN101264836B (zh) * 2006-12-13 2012-09-19 Savio纺织机械责任有限公司 用于前处理喂入自动络筒机的筒管的装置和方法
CN103010849A (zh) * 2011-09-21 2013-04-0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CN103896109A (zh) * 2012-12-27 2014-07-02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引出装置及纱线卷绕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32793B1 (en) * 2006-12-13 2011-07-27 Savio Macchine Tessili S.p.A. Device and process for preparing bobbins to feed to an automatic winder
DE102012110315A1 (de) * 2012-10-29 2014-04-30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Garnbildungselement für eine Luftspinnmaschine mit einem Einsatz sowie damit ausgerüstete Spinndüse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26095A (en) * 1974-10-16 1977-05-31 Asahi Kasei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ariable passage type yarn guide arrangement
JPS63310473A (ja) * 1987-06-10 1988-12-19 Murata Mach Ltd 糸端の口出し装置
US5556046A (en) * 1994-07-12 1996-09-17 W. Schlafhorst Ag & Co. Apparatus for prepositioning a yarn end on spinning cops for subsequent unwinding in a bobbin winding machine
JPH1072170A (ja) * 1996-08-29 1998-03-17 Fuji Spinning Co Ltd 精紡管糸の口出し装置
CN1351201A (zh) * 2000-10-26 2002-05-29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穿纱装置
CN101264836B (zh) * 2006-12-13 2012-09-19 Savio纺织机械责任有限公司 用于前处理喂入自动络筒机的筒管的装置和方法
CN101463516A (zh) * 2007-12-18 2009-06-2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捻接器喷嘴
CN103010849A (zh) * 2011-09-21 2013-04-0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CN103896109A (zh) * 2012-12-27 2014-07-02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引出装置及纱线卷绕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07179B (zh) 2019-07-02
EP3281903A1 (en) 2018-02-14
WO2016163077A1 (ja) 2016-10-13
JP2016196352A (ja) 2016-11-24
EP3281903B1 (en) 2020-01-08
EP3281903A4 (en) 2018-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03177B (zh) 纱线卷绕装置
EP2450478B1 (en) Spinning machine
US7269936B2 (en) Spinn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fiber accumulated state
CN102530650A (zh) 制造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械的工位
CN106276419A (zh) 自动络筒机生头机构及生头方法
CN104532418B (zh) 气流纺纱装置及纺纱机
CN105923468A (zh) 吸引式纱头拉出装置以及筒管准备***
CN100434576C (zh) 纺纱装置
TR201903678T4 (tr) Bi̇r eği̇rme maki̇nesi̇ni̇n eği̇rme i̇stasyonu ve ayni zamanda bunun i̇şleti̇lmesi̇ne yöneli̇k yöntem.
CN103014931B (zh) 气流纺纱装置、纺纱单元、纺纱机械及气流纺纱方法
CN105384005A (zh) 纱线卷绕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
CN102785973A (zh) 用于制造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械的工位的纱线捻接装置
CN106315140A (zh) 自动络筒机管纱处理输送装置及输送方法
CN205257658U (zh) 输送托盘
CN106968030A (zh) 空气纺纱机
CN103896109B (zh) 纱线引出装置及纱线卷绕机
CN103014962B (zh) 纺纱机
CN107207179B (zh) 供纱筒管纱头引导装置以及筒管准备***
CN107447308A (zh) 纤维机械
US20110023273A1 (en) Apparatus for transporting fibre material between a drafting device and a loop-forming machine and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equipped with said apparatus
CN105369404B (zh) 纺织机
CN107304013A (zh) 纱线处理装置
JP2016108156A (ja) 紡績コップを製造しかつさらに処理する方法
CN109552942A (zh) 筒管输送用托盘
CN206143369U (zh) 中空引导轴体单元、气流纺纱装置以及纺纱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70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