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75990B - 内燃机润滑油路构造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润滑油路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75990B
CN107075990B CN201580052481.3A CN201580052481A CN107075990B CN 107075990 B CN107075990 B CN 107075990B CN 201580052481 A CN201580052481 A CN 201580052481A CN 107075990 B CN107075990 B CN 1070759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circuit
internal combustion
crankcase
combustion engine
cylinde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5248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75990A (zh
Inventor
若狭秀智
永田裕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759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59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759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59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06Lubricat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therein of crankshafts or connecting rods with lubricant passageways, e.g. bo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内燃机(10)具有曲轴箱(12)和安装于该曲轴箱(12)上的缸体(13),在曲轴箱(12)及缸体(13)上形成有供将曲轴箱(12)和缸体(13)之间紧固的紧固部(93L、93R、94L、94R)插通的插通孔(91L、91R、92L、92R),并形成有从位于比该插通孔(91L、91R、92L、92R)靠外方的壁部向外方延伸的鼓出部(117)。在鼓出部(117)中的形成于缸体(13)上的缸体侧鼓出部(117)设有向多个下游侧油路(110)引导润滑油的分支油路(100)。

Description

内燃机润滑油路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润滑油路构造的改良。
背景技术
作为内燃机的润滑油路构造,提出了从油泵向动阀机构供给润滑油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气缸大幅前倾直到接近水平状态为止的OHC型(顶置凸轮轴型)内燃机中,向动阀机构供油(以下,称作“润滑油”)的润滑油路构造。
作为从油泵向动阀机构供给润滑油的构造,在收纳有曲轴的单元摆动箱设置有油泵,在该油泵的排出口依次连结单元摆动箱及缸体上形成的油路。从油泵的排出口排出的润滑油经由所述油路向动阀机构供给。油路的一部分在单元摆动箱与缸体的配合面,形成为使缸体(32)侧凹陷的部分。
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公开了从油泵向动阀机构供给润滑油的构造。在以内燃机的进一步的高性能化为目的的情况下,期待不仅向动阀机构,还向内燃机的各种部位积极地供给润滑油的技术。
希望得到能够通过向内燃机的各种部位积极地供给润滑油而实现内燃机的高性能化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466352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通过向内燃机的各种部位积极地供给润滑油而实现内燃机的高性能化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的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润滑油路构造,内燃机具有曲轴箱和安装于该曲轴箱上的缸体,在曲轴箱及缸体上形成有供将曲轴箱和缸体之间紧固的紧固部插通的插通孔,并形成有从位于比该插通孔靠外方的位置的壁部向外方延伸的鼓出部,内燃机润滑油路构造的特征在于,在鼓出部中的形成于缸体上的缸体侧鼓出部设有向多个下游侧油路引导润滑油的分支油路。
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在缸体上形成有冷却用的散热片,并且缸体侧鼓出部与冷却散热片中的最靠近曲轴箱的冷却散热片相连而形成。
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分支油路具有将从内燃机所具备的油泵压送的润滑油导入的导入口、和将润滑油向各部导出的多个导出口。
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多个导出口中的一个朝向活塞喷射油路,活塞喷射油路向对在缸体内滑动的活塞进行冷却的活塞喷嘴引导。
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多个导出口中的一个朝向曲轴润滑油路,曲轴润滑油路对配置在曲轴箱内的支承曲轴的曲轴轴颈进行润滑。
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多个导出口中的一个朝向变速器油路,变速器油路对收纳在曲轴箱内的变速器进行润滑。
第七方面的发明中,多个导出口中的一个在经由设于曲轴箱的中间油路后,经由设于第二鼓出部的油路而朝向内燃机的动阀室,该第二鼓出部在曲轴箱及缸体上形成。
第八方面的发明中,中间油路设置在曲轴箱的背部,在该曲轴箱的中间油路的中途分支成朝向内燃机的动阀室的动阀室油路、和朝向变速器的变速器油路。
发明效果
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在缸体侧鼓出部设有向多个下游侧油路引导润滑油的分支油路。由于在缸体形成了多个分支油路,故而能够向内燃机的各部位积极地供给润滑油。通过在缸体侧形成油路,并且在曲轴箱侧不形成油路,能够减少曲轴箱侧的加工部位,故而能够抑制部件形状的复杂化。
其结果,可提供能够抑制部件形状的复杂化并且通过向内燃机的各种部位积极地供给润滑油而实现内燃机的高性能化的内燃机的润滑油路构造。
第二方面的发明中,缸体侧鼓出部与冷却散热片中的最靠近曲轴箱的冷却散热片相连而形成。由于形成分支油路的缸体侧鼓出部和冷却散热片相连,故而在分支油路中流动的润滑油的热被传递至该冷却散热片,容易从冷却散热片散热。因此,可提高在分支油路中流动的润滑油的冷却性能,进而能够将向内燃机的各部位输送的润滑油的温度抑制为低,能够提高内燃机的各部位的冷却性能。
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分支油路具有将从油泵压送的润滑油导入的导入口、和将润滑油向各部导出的多个导出口。油泵与位于该油泵的下游侧的分支油路的导入口直接连接,故而难以对从油泵供给的润滑油的压力造成影响。其结果,能够将润滑油的压力损失抑制为低。
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多个导出口中的一个朝向活塞喷射油路,活塞喷射油路向对活塞进行冷却的活塞喷嘴引导。通过该活塞喷射油路,能够积极地冷却活塞。
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多个导出口中的一个朝向曲轴润滑油路,曲轴润滑油路对支承曲轴的曲轴轴颈进行润滑。通过该曲轴润滑油路,能够积极地冷却曲轴轴颈。
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多个导出口中的一个朝向变速器用油路,变速器油路对变速器进行润滑。通过该变速器用油路,能够积极地冷却变速器。
第七方面的发明中,多个导出口中的一个在经由中间油路后,经由设于第二鼓出部的油路而朝向内燃机的动阀室。由于在第二鼓出部设置油路,所以通过经过该第二鼓出部,润滑油被散热,润滑油的温度下降。因此,润滑油的冷却性能提高,能够提高内燃机的各部位的冷却性能。
第八方面的发明中,中间油路在其中途分支成朝向动阀室的动阀室油路、和朝向变速器的变速器油路。通过这样使中间油路分支,能够向内燃机的各部位积极地供给润滑油。其结果,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内燃机的高性能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内燃机的右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润滑***图。
图3是说明分支油路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4是说明分支油路的构造的缸体的仰视图及曲轴箱的俯视图。
图5是将缸盖罩卸下的内燃机的俯视图。
图6是说明分支油路及中间油路的内燃机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内燃机是搭载于机动二轮车上的四冲程单缸的OHC型空冷式内燃机。
实施例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OHC型内燃机10具有:收纳有曲轴11的曲轴箱12、以与该曲轴箱12重叠的方式安装的缸体13、以与该缸体13重叠的方式安装的缸盖14、覆盖在该缸盖14之上的缸盖罩15。
在缸体13上形成能够滑动地支承活塞17的缸孔18。缸孔18的中心轴即气缸轴19相对于垂直轴Y前倾。在缸体13的壁部13w和缸盖14的壁部14w上,多个冷却用的散热片21分别在与气缸轴19垂直的面上向外方延伸。
在缸孔18内滑动的活塞17经由连杆22与曲轴11连结。在曲轴箱12形成供收纳曲轴11的曲轴室23,在该曲轴室23的后方经由分隔壁25形成供收纳变速器26的变速器装置室24。在曲轴室23具备旋转自如地支承曲轴11的曲轴轴颈部28。
在变速器装置室24收纳有主轴31和副轴32,在主轴31与副轴32之间收纳有变速齿轮机构33。副轴32兼作输出轴,从变速器装置室24向左外方突出。
接着,说明内燃机上部的结构。
内燃机10的燃烧室35主要形成于缸体13。具体而言,燃烧室35形成于在缸体13的缸孔18内往复滑动的活塞17的顶面17t及与该顶面17t对置配置的缸盖14之间。在缸盖14上,在燃烧室25的顶面后半部形成有将混合气吸入的进气口37,在燃烧室35的顶面前半部朝前方形成有将排气排出的排气口38。
在缸盖14设有将进气口37与燃烧室35之间开闭的进气阀41,该进气阀41的上端能够被进气摇臂45按压,该进气摇臂45被与凸轮轴40一体地设置的进气凸轮43驱动。即,通过进气凸轮43来驱动进气阀41。需要说明的是,进气阀41朝着将向燃烧室35开启的开口关闭的方向被施力,在被进气凸轮43的外廓按压时开口。
同样地,在缸盖14设有将排气口38与燃烧室35之间开闭的排气阀42,该排气阀42的上端能够被排气摇臂46按压,该排气摇臂46被与凸轮轴40一体地设置的排气凸轮44驱动。即,通过排气凸轮44来驱动排气阀42。被排气摇臂46按压。需要说明的是,排气阀42通常朝着将向燃烧室35开启的开口关闭的方向被施力,在被排气凸轮44的外廓按压时开口。
在此,凸轮轴40、进气摇臂45、排气摇臂46配置在动阀机构收纳室55,动阀机构收纳室55形成在缸盖14与将该缸盖14覆盖的缸盖罩15之间。
动阀机构50是对进气阀41及排气阀42进行驱动的机构。该动阀机构50具有:与曲轴11一体地设置的驱动凸轮链51的曲轴链轮52、与凸轮轴40一体地设置的凸轮轴链轮53、卷挂在凸轮轴链轮53与曲轴链轮52之间的凸轮链51。在缸体13形成有凸轮链室54(参照图4)。该凸轮链室54是将动阀机构收纳室55与曲轴室23之间连通的空间,是能够通过凸轮链51的空间。
通过这种动阀机构50,曲轴11旋转两周时,凸轮轴40旋转一周,通过所述进气凸轮43的凸轮外廓及所述排气凸轮44的凸轮外廓,使燃烧室35与进气口37之间及燃烧室35与排气口38之间与各曲轴11的旋转同步地开闭。
一并参照图5对缸体13及缸盖14的安装构造进行补充说明。在缸体13和重叠在该缸体13之上的缸盖14上,设有左右的前侧插通孔91(91L、91R)和左右的后侧插通孔92(92L、92R),在这些左右的前侧插通孔91(91L、91R)和左右的后侧插通孔92(92L、92R)分别插通有左右的前侧紧固部93(93L、93R)(螺栓)和左右的后侧紧固部94(94L、94R)(螺栓)。缸体13和重叠在该缸体13之上的缸盖14通过左右的前侧紧固部93L、93R和左右的后侧紧固部94L、94R与曲轴箱12一体地紧固。
接着,说明本内燃机的润滑***。
如图2所示,在OHC型内燃机10的曲轴箱12(参照图1)的底部设有存储润滑油的油盘96,在该油盘96与向内燃机各部分配润滑油的分支油路100之间,在曲轴箱12上设有上游侧油路99,在该上游侧油路99的中途安装有油泵98。
分支油路100具有:将从OHC型内燃机10所具备的油泵98压送的润滑油导入的导入口101、润滑油的通道即油路主体102、将润滑油向各部导出的多个导出口103a~103c。
分支油路100的导出口103a~103c由活塞润滑导出口103a、曲轴轴颈润滑导出口103b、变速器/动阀室润滑导出口103c构成,活塞润滑导出口103a连向对活塞17进行润滑的活塞润滑油路(活塞喷射油路112),曲轴轴颈润滑导出口103b连向对曲轴轴颈28进行润滑的曲轴轴颈润滑油路106,变速器/动阀室润滑导出口103c连向对变速器26及动阀室(动阀机构收纳室55)进行润滑的中间油路107。从中间油路107的下游端起,对变速器26进行润滑的变速器油路108延伸,并且对动阀机构收纳室55进行润滑的动阀室油路109延伸。即,中间油路107的下游端分支。
通过上述结构,润滑油从油盘96经由上游侧油路99流向分支油路100,从该分支油路100经由各油路,对活塞17、曲轴轴颈28、变速器26及动阀机构收纳室55进行润滑。对活塞17、曲轴轴颈28、变速器26及动阀机构收纳室55进行了润滑的润滑油因重力作用向在曲轴箱12(参照图1)的底部设置的油盘96落下。以上,润滑油循环的一次循环结束。
下面的图3~5中,说明分支油路的构造等。
如图3所示,分支油路100通过将使缸体13的底面13b凹陷的凹陷部(ビード部)111与成为配合面的曲轴箱12的上表面12t重叠而形成。由此,缸体13侧形成向多个下游侧油路110引导润滑油的分支油路100。
从润滑油流动的油路主体102的上游侧朝下游侧,活塞喷射润滑油路112、曲轴轴颈润滑油路106、变速器润滑油路113、变速器/动阀室油路109以该顺序进行分支地排列在位于分支油路100的下游侧的下游侧油路110,任一油路均设于曲轴箱12。
图4(a)是曲轴箱的俯视图,图4(b)是缸体及缸盖的仰视图。
如图4(a)所示,在曲轴箱12的上表面12t,设有与缸体13的缸孔18(参照图1)连通的连通孔115,并以包围该连通孔115的方式形成供将紧固曲轴箱12和缸体13之间的紧固部93L、93R、94L、94R(参照图5)插通的曲轴箱插通孔191L、191R、192L、192R。形成有从位于比该曲轴箱插通孔191L、191R、192L、192R靠外方的位置的壁部12w向外方延伸的曲轴箱鼓出部116。隔着插通孔191L、191R、192L、192R,在连通孔115的左侧形成凸轮链51通过的凸轮链室54。
如图4(b)所示,在缸体13的底面13b形成供紧固曲轴箱12和缸体13之间的紧固部93L、93R、94L、94R(参照图5)插通的缸体插通孔91L、91R、92L、92R,形成从位于比该缸体插通孔91L、91R、92L、92R靠外方的位置的壁部13w向外方延伸的缸体侧鼓出部117。在形成于缸体13上的缸体侧鼓出部117设有向多个下游侧油路110引导润滑油的分支油路100。
回到图4(a),在将缸体13与曲轴箱12重叠时,在与分支油路100的油路主体102(参照图4(b))对置的位置,从润滑油流动的上游朝下游且在曲轴箱12侧设有导入口101、活塞润滑导出口103a、曲轴轴颈润滑导出口103b、变速器/动阀室润滑导出口103c。
一并参照图1~3,活塞润滑导出口103a朝着活塞喷射油路(活塞喷射润滑油路112),活塞喷射油路(活塞喷射润滑油路112)向对在缸体13内滑动的活塞17进行冷却的活塞喷嘴122引导。通过该活塞喷射润滑油路112,能够积极地冷却活塞17。
另外,曲轴轴颈润滑导出口103b朝着曲轴轴颈润滑油路106,曲轴轴颈润滑油路106对配置在曲轴箱12内的支承曲轴11的曲轴轴颈28进行润滑。通过该曲轴轴颈润滑油路106,能够积极地冷却曲轴轴颈28。
进一步地,变速器/动阀室润滑导出口103c朝着变速器油路108,变速器油路108对收纳在曲轴箱12内的变速器26进行润滑。通过该变速器油路108,能够积极地冷却变速器26。
如图6所示,在缸体13形成冷却用的散热片21。与冷却散热片21中最靠近曲轴箱12侧的冷却散热片21b相连而形成缸体侧鼓出部117。
接着,说明中间油路及动阀室油路等。
如图3~6所示,多个导出口中的变速器/动阀室导出口103c经由设于曲轴箱12的中间油路107后,经由设置在第二鼓出部127中的动阀室油路109而朝向内燃机10的动阀室(动阀机构收纳室55)(参照图1),该第二鼓出部127在曲轴箱12及在缸体上形成。
动阀室油路109使供紧固部插通的四个插通孔中的设于左后侧的插通孔92L兼作动阀室油路109的一部分。动阀室油路109的下游端109b向形成于缸盖14与缸盖罩15之间的动阀机构收纳室55内开口,从该下游端109b向动阀机构的各部供给润滑油。
接着,说明上述OHC型内燃机的作用。
缸体侧鼓出部117与冷却散热片21中最靠近曲轴箱12的冷却散热片21b相连而形成。由于形成分支油路100的缸体侧鼓出部117和冷却散热片21b相连,故而在分支油路100中流动的润滑油的热被传递至该冷却散热片21b,容易从冷却散热片21散热。
因此,可提高在分支油路100中流动的润滑油的冷却性能,进而能够将向内燃机10的各部位输送的润滑油的温度抑制为低,能够提高内燃机10的各部位的冷却性能。
一并参照图2及图4,分支油路100具有将从油泵98压送的润滑油导入的导入口102、将润滑油向各部导出的多个导出口103a~103c。油泵98与位于该油泵98的下游侧的分支油路100的导入口101直接连接,故而难以对从油泵98供给的润滑油的压力造成影响。其结果,能够将润滑油的压力损失抑制为低。
回到图3、图4,在缸体侧鼓出部117设有将润滑油向多个下游侧油路110引导的分支油路100。由于在缸体13形成分支油路100,故而能够向OHC型内燃机10的各部位积极地供给润滑油。在缸体13侧形成油路,并且不在曲轴箱侧形成油路,从而能够减少曲轴箱侧的加工部位,所以能够抑制部件形状的复杂化。其结果,能够抑制部件形状的复杂化,并且通过向OHC型内燃机10的各种部位积极地供给润滑油而能够实现OHC型内燃机10的高性能化。
回到图4,由于在第二鼓出部127设置油路128,所以通过经过该第二鼓出部127,润滑油被散热,润滑油的温度下降。因此,润滑油的冷却性能提高,从而能够提高内燃机10的冷却性能。
参照图6,中间油路107在其中途分支成朝向动阀机构收纳室55的动阀室油路109和朝向变速器26的变速器油路108。通过这样使中间油路107分支,能够向内燃机10的各部位积极地供给润滑油。其结果,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内燃机10的高性能化。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发明在实施方式中适用于OHC型内燃机,但也可以适用于DOHC型(双顶置凸轮轴型)内燃机,可以适用于常见的内燃机。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OHC型内燃机。
附图标记说明
10…内燃机、11…曲轴、12…曲轴箱、12w…曲轴箱的壁部、13…缸体、13w…缸体的壁部、17…活塞、21…散热片、26…变速器、28…曲轴轴颈、55…动阀机构收纳室、91…插通孔(前侧插通孔)、92…插通孔(后侧插通孔)、93…紧固部(前侧紧固部)、94…紧固部(后侧紧固部)、98…油泵、100…分支油路、101…导入口、103a~103c…导出口、106…曲轴润滑油路、107…中间油路、108…变速器油路、109…动阀室油路、112…活塞喷射油路、116…鼓出部(曲轴箱鼓出部)、117…鼓出部(缸体侧鼓出部)、122…活塞喷嘴、127…第二鼓出部、191…插通孔(前侧插通孔)、192…插通孔(后侧插通孔)。

Claims (7)

1.一种内燃机润滑油路构造,
所述内燃机具有曲轴箱和安装于该曲轴箱上的缸体,在所述曲轴箱及所述缸体上形成有插通孔,并形成有从位于比该插通孔靠外方的位置的壁部向外方延伸的鼓出部,所述插通孔供将所述曲轴箱和所述缸体之间紧固的紧固部插通,
所述内燃机润滑油路构造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鼓出部中的形成于所述缸体上的缸体侧鼓出部设有向多个下游侧油路引导润滑油的分支油路,
所述分支油路具有将从所述内燃机所具备的油泵被压送的润滑油导入的导入口、将所述润滑油向各部导出的多个导出口,
所述分支油路通过将使所述缸体的底面凹陷的凹陷部与所述曲轴箱的上表面重叠而形成,
所述下游侧油路都设置在所述曲轴箱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润滑油路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缸体上形成有冷却用的散热片,并且所述缸体侧鼓出部与所述散热片中的最靠近所述曲轴箱的散热片相连而与该散热片形成为一体。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润滑油路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导出口中的一个朝向活塞喷射油路,所述活塞喷射油路向对在所述缸体内滑动的活塞进行冷却的活塞喷嘴引导。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润滑油路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导出口中的一个朝向曲轴润滑油路,所述曲轴润滑油路对配置在所述曲轴箱内且支承曲轴的曲轴轴颈进行润滑。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润滑油路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导出口中的一个朝向变速器油路,所述变速器油路对收纳在所述曲轴箱内的变速器进行润滑。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燃机润滑油路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导出口中的一个在经由设于所述曲轴箱的中间油路后,经由设于第二鼓出部的油路而朝向所述内燃机的动阀机构收纳室,所述第二鼓出部在所述曲轴箱及所述缸体上形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燃机润滑油路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油路设置在所述曲轴箱的背部,在该曲轴箱的所述中间油路的中途分支成朝向所述内燃机的动阀机构收纳室的动阀室油路和朝向所述变速器的变速器油路。
CN201580052481.3A 2014-09-29 2015-09-28 内燃机润滑油路构造 Active CN1070759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99369 2014-09-29
JP2014-199369 2014-09-29
PCT/JP2015/077299 WO2016052396A1 (ja) 2014-09-29 2015-09-28 内燃機関潤滑油路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75990A CN107075990A (zh) 2017-08-18
CN107075990B true CN107075990B (zh) 2019-06-11

Family

ID=55630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52481.3A Active CN107075990B (zh) 2014-09-29 2015-09-28 内燃机润滑油路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209686B2 (zh)
CN (1) CN107075990B (zh)
AR (1) AR102126A1 (zh)
WO (1) WO20160523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42056B2 (ja) * 2021-03-31 2023-09-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JP7362822B1 (ja) 2022-03-31 2023-10-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油路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78914A (ja) * 1984-02-27 1985-09-12 Yamaha Motor Co Ltd 4サイクル内燃機関の潤滑装置
JP3466352B2 (ja) * 1995-11-24 2003-11-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4サイクル内燃機関のオイル供給装置
JP3797501B2 (ja) * 1996-12-27 2006-07-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動弁機構の給油装置
JP4523533B2 (ja) * 2005-09-30 2010-08-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小型車両用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JP4953901B2 (ja) * 2007-04-25 2012-06-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水冷式内燃機関のオイル冷却装置
JP4954133B2 (ja) * 2008-03-31 2012-06-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オイル通路構造
JP4922254B2 (ja) * 2008-06-30 2012-04-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潤滑構造
CN203130183U (zh) * 2013-01-11 2013-08-14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发动机及包括其的汽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6052396A1 (ja) 2017-04-27
JP6209686B2 (ja) 2017-10-04
WO2016052396A1 (ja) 2016-04-07
AR102126A1 (es) 2017-02-08
CN107075990A (zh) 2017-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097995U (zh) 一种微型汽车发动机缸盖油道集成结构
US8474417B2 (en) Lubricating system for air-cooled general-purpose engine
CN101608561B (zh) 发动机的机油滤清器装置
US7637236B2 (en) Cylinder head for an overhead-cam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ngine incorporating same,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the engine
JP4657134B2 (ja) 4サイクル空油冷エンジンにおけるオイル通路構造
CN107075990B (zh) 内燃机润滑油路构造
JP2016176443A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水通路構造
US8171897B2 (en) Cooling structure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6868819B2 (en) Lubricating system for an outboard motor
CN204312154U (zh) 发动机润滑***结构
JP6146114B2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バランサ潤滑構造
CN201671677U (zh) 引擎的润滑及汽门推动件油控阀的配置构造
CN104481633A (zh) 发动机润滑***结构
CN104514591B (zh) 内燃机
WO2020234857A1 (en) Four strok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of v-twin layout with innovative arrangement
CN112431652A (zh)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回油结构
US9822677B2 (en) Vehicle body
US8528515B2 (en) Crankcase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205858504U (zh) 发动机汽缸头及其发动机
JP3146535B2 (ja) 4ストロークエンジンの潤滑オイル通路
US20170184051A1 (en) Cylinder head cooling structure
CN201232576Y (zh) 摩托车发动机的润滑油路
CN212867665U (zh) 一种水平对置发动机缸盖润滑油路结构
JPS581610Y2 (ja) 頭上弁式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CN201934163U (zh) 引擎润滑油路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