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04171A - 蓄积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蓄积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04171A
CN106104171A CN201480077021.1A CN201480077021A CN106104171A CN 106104171 A CN106104171 A CN 106104171A CN 201480077021 A CN201480077021 A CN 201480077021A CN 106104171 A CN106104171 A CN 1061041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d
producing medium
accumulator
heat exchanger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7702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下浩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GC Inc
Original Assignee
Asahi Glass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ahi Glass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Asahi Glas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1041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04171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06Accumulato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5/00Heat-transfer, heat-exchange or heat-storage materials, e.g. refrigerants; Material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eat or cold by chemical reactions other than by combustion
    • C09K5/02Materials undergoing a change of physical state when used
    • C09K5/04Materials undergoing a change of physical state when used the change of state being from liquid to vapour or vice versa
    • C09K5/041Materials undergoing a change of physical state when used the change of state being from liquid to vapour or vice versa for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systems
    • C09K5/044Materials undergoing a change of physical state when used the change of state being from liquid to vapour or vice versa for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systems comprising halogenated compounds
    • C09K5/045Materials undergoing a change of physical state when used the change of state being from liquid to vapour or vice versa for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systems comprising halogenated compounds containing only fluorine as haloge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05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05/00Aspects relating to compounds used in compression type refrigeration systems
    • C09K2205/10Components
    • C09K2205/12Hydrocarbons
    • C09K2205/126Unsaturated fluorinated hydrocarb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3Indoor unit with water as a heat sink or heat sour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01Geometry problems, e.g. for reducing siz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在使用含有发生歧化反应的性质的物质的制冷剂作为制冷剂而构成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制冷剂吸入侧与压缩机(10)配管连接、并存储液体状的制冷剂的蓄积器(19)中,包括:存储液体状的制冷剂的壳体(44);使在制冷剂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入容器内的流入管(41);以及使制冷剂从壳体(44)内流出的流出管(42),流入管的出口形状或者流入管的出口形成为,在从流入管(41)流入的制冷剂与壳体(44)的内壁面撞击时,在内壁面的法线方向上的制冷剂的流速比在流入管(41)内的制冷剂的流速慢。

Description

蓄积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积器等,所述蓄积器用于在例如大厦用多联式空调等中所应用的空气调节装置等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如大厦用多联式空调等那样,在构成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来进行空气调节等的制冷剂循环装置中,通常将不可燃的R410A、具有弱可燃性的R32、表现出强可燃性的丙烷等含有氢和碳的物质用作制冷剂。在这些物质排放到大气中的情况下,其在大气中分解并变成其他物质为止的寿命不同,但在制冷循环装置内稳定性高,能够在数十年间用作制冷剂。
与此相对,在含有氢和碳的物质中,也存在即使在制冷循环装置内稳定性也差而难以用作制冷剂的物质。作为这些稳定性差的物质,例如存在发生歧化反应的性质的物质。歧化是指同一种类的物质彼此反应而变成其他物质的性质。例如,在液体状态等的相邻的物质彼此的距离非常近的状态下,当对制冷剂施加一些强的能量时,因该能量而引起歧化反应,相邻的物质彼此发生反应,变成其他物质。当发生歧化反应时,发热并发生急剧的温度上升,因此存在压力急剧上升的可能性。例如,当将发生歧化反应的性质的物质用作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并封入铜等的配管内时,存在配管无法承受内部的制冷剂的压力上升而引起配管破裂等事故的可能性。作为发生这种歧化反应的性质的物质,例如公知有1,1,2-三氟乙烯(HFO-1123)、乙炔等。
并且,存在将1,1,2-三氟乙烯(HFO-1123)用作热循环用工作介质的热循环***(制冷循环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12/157764号公报(第3页、第12页、图1等)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热循环***等制冷循环装置中,记载了将1,1,2-三氟乙烯(HFO-1123)用作热循环用工作介质的情况。1,1,2-三氟乙烯(HFO-1123)是发生歧化反应的性质的物质。若直接用作制冷剂,则存在以下可能性:在存在液体、二相等相邻的物质彼此的距离非常近的液体状态的物质的部位,相邻的物质由于某些能量彼此反应而变成其他物质,不仅不能作为制冷剂发挥作用,而且还存在因急剧的压力上升导致发生配管破裂等事故的可能性。因此,存在为了用作制冷剂必须防止发生这样的歧化反应的问题。因此,需要进行用于防止发生这样的歧化反应的研究,但在专利文献1等中对于实现防止发生歧化反应的装置等的方法没有任何描述。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获得一种制冷剂从外部接受的能量变低的结构的蓄积器等。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积器存储液体状的制冷剂,在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吸入侧与压缩机进行配管连接,所述制冷循环装置使用含有发生歧化反应的性质的物质的制冷剂来构成制冷剂回路,所述蓄积器包括:容器,所述容器存储液体状的制冷剂;流入管,所述流入管使在制冷剂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入容器内;以及流出管,所述流出管使制冷剂从容器内流出,流入管的出口形状或者流入管的出口形成为,当从流入管流入的制冷剂与容器的内壁面撞击时,在内壁面的法线方向上的制冷剂的流速比在流入管内的制冷剂的流速慢。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蓄积器对流入管的出口形状或者朝向进行研究,从而使在容器内部制冷剂与容器内壁面撞击时的冲击能量变低,因此能够获得如下蓄积器,该蓄积器能够防止1,1,2-三氟乙烯(HFO-1123)等发生歧化反应的性质的物质因发生歧化反应而不能够用作制冷剂的配管破裂等事故,将其安全地用作制冷剂。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设置例的概略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回路构成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在制冷运转时的回路构成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在采暖运转时的回路构成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蓄积器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蓄积器的其他结构的概略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蓄积器的其他结构的概略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蓄积器的其他结构的概略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回路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等对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进行说明。在此,包括图1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的要素是相同或者相应的要素,在以下记载的实施方式的全文中通用。而且,说明书全文中表示的构成要素的方式只是例示,本发明不限定于说明书中记载的方式。特别是构成要素的组合不限定于各实施方式中的组合,能够将其他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构成要素应用于另外的实施方式。而且,关于用下标进行区别等的多个相同种类的设备等,在无需特别区别、限定的情况下,有时省略下标来记载。并且,将图中的上方作为“上侧”,将下方作为“下侧”来进行说明。并且,在附图中各构成部件的大小关系有时与实物不同。而且,关于温度、压力等的高低,并非特别按照与绝对的值的关系来规定高低等,而是在***、装置等的状态、动作等中相对地规定。
实施方式一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设置例的概略图。图1所示的制冷循环装置能够通过构成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并利用由制冷剂形成的制冷循环而任意选择制冷模式或者采暖模式作为运转模式。在此,以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是进行空调对象空间(室内空间7)的空气调节的空气调节装置为例来进行说明。
在图1中,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具有多台室内机2和作为热源机的一台室外机1。室外机1和室内机2利用对制冷剂进行导通的延长配管(制冷剂配管)4连接,在室外机1生成的冷能或者热能被配送到室内机2。
室外机1通常配置于作为大厦等建筑物9的外部空间(例如屋顶等)的室外空间6,并向室内机2供给冷能或者热能。室内机2配置于能够向作为建筑物9的内部空间(例如,居室等)的室内空间7供给温度被调节了的空气的位置,向作为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空间7供给制冷用空气或者采暖用空气。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室外机1与各室内机2分别使用两根延长配管4连接。
另外,在图1中,以室内机2是天花板盒型的情况为例进行了图示,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天花板嵌入型、天花板悬吊式等,只要能够直接或者通过管道等向室内空间7吹出采暖用空气或者制冷用空气,可以是任意类型的室内机。
在图1中,以室外机1设置于室外空间6的情况为例进行了图示,不限定于此。例如,室外机1也可以设置于带换气口的机械室等被包围的空间。并且,只要能够利用换气管道将废热排出到建筑物9外,室外机1也可以设置于建筑物9的内部。而且,也可以使用水冷式的室外机1并设置于建筑物9的内部。无论将室外机1设置在怎样的地点,都不会发生特别的问题。
并且,室外机1以及室内机2的连接台数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台数,根据设置有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建筑物9确定台数即可。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以下,称作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回路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回路构成图。基于图2,对制冷循环装置10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室外机1与室内机2利用供制冷剂在其内部流动的延长配管(制冷剂配管)4连接。
[室外机1]
在室外机1利用制冷剂配管串联连接而装设有压缩机10、四通阀等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热源侧换热器12以及蓄积器19。
压缩机10吸入制冷剂,并对该制冷剂进行压缩使其成为高温高压的状态,压缩机100由例如能够控制容量的变频压缩机等构成即可。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对采暖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和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热源侧换热器12在采暖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或者散热器)发挥作用。而且,作为第一换热器的热源侧换热器12在从省略图示的送风机供给来的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使该制冷剂蒸发气化或者冷凝液化。热源侧换热器12在对室内空间7进行制冷的运转的情况下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并且,在对室内空间7进行采暖的运转的情况下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蓄积器19设置于压缩机10的吸入侧并且存储因运转模式变化等导致的在制冷剂回路中剩余的制冷剂。
室外机1具有压缩机10、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热源侧换热器12、蓄积器19、高压检测装置37、低压检测装置38以及控制装置60。并且,压缩机10例如在密闭容器内具有压缩室,使用密闭容器内成为低压的制冷剂压力气氛、吸入密闭容器内的低压制冷剂并对其进行压缩的低压壳体结构的压缩机,或者使用密闭容器内成为高压的制冷剂压力气氛、将被压缩室压缩的高压制冷剂排出到密闭容器内的高压壳结构的压缩机。并且,室外机1具有控制装置60,并基于各种检测装置的检测信息、来自遥控器的指示等进行设备的控制。例如,对压缩机10的驱动频率、送风机的转速(包括ON/OFF)、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的切换等进行控制,执行后述的各运转模式。在此,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60例如由具有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等控制运算处理机构的微机等构成。并且,控制装置60具有存储机构(未图示),具有将控制等所涉及的处理顺序作为程序的数据。而且,控制运算处理机构执行基于程序的数据的处理从而实现控制。
[室内机2]
在室内机2装设有分别作为第二换热器的负荷侧换热器15。该负荷侧换热器15利用延长配管4与室外机1连接。该负荷侧换热器15在从省略图示的送风机供给来的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生成用于向室内空间7供给的采暖用空气或者制冷用空气。负荷侧换热器15在对室内空间7进行采暖的运转的情况下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并且,在对室内空间7进行制冷的运转的情况下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
在该图2中,以连接有四台室内机2的情况为例进行图示,从纸面下侧依次图示室内机2a、室内机2b、室内机2c、室内机2d。并且,与室内机2a~室内机2d对应地,负荷侧换热器15也从纸面下侧依次图示负荷侧换热器15a、负荷侧换热器15b、负荷侧换热器15c、负荷侧换热器15d。另外,与图1同样地,室内机2的连接台数不限定于图2所示的四台。
对制冷循环装置100所执行的各运转模式进行说明。该制冷循环装置100基于来自各室内机2的指示而将室外机1的运转模式任意确定为制冷运转模式或采暖运转模式。即,制冷循环装置100能够以全部室内机2进行相同的运转(制冷运转或者采暖运转),进行室内的温度调节。另外,无论在制冷运转模式还是在采暖运转模式中,都能够自由地进行各室内机2的运转/停止。
制冷循环装置100所执行的运转模式包括:驱动中的室内机2全部执行制冷运转(还包括停止)的制冷运转模式;以及驱动中的室内机2全部执行采暖运转(还包括停止)的采暖运转模式。以下,与制冷剂的流动一起对各运转模式进行说明。
[制冷运转模式]
图3是表示制冷循环装置100的排出温度低的情况下的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该图3中,以在全部负荷侧换热器15中产生冷能负荷的情况为例对制冷运转模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图3中,用粗线表示的配管是供制冷剂流动的配管,用实线箭头表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在图3所示的制冷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机1中,切换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以便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向热源侧换热器12流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流入热源侧换热器12。然后,在利用热源侧换热器12向室外空气散热的同时冷凝液化,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从室外机1流出。
从室外机1流出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延长配管4分别流入室内机2(2a~2d)。流入到室内机2(2a~2d)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节流装置16(16a~16d),被节流装置16(16a~16d)节流并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然后,分别流入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负荷侧换热器15(15a~15d),从在负荷侧换热器15的周围流通的空气吸热,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然后,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室内机2(2a~2d)流出,通过延长配管4再次向室外机1流入,通过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而经由蓄积器19被再次向压缩机10吸入。
此时,对节流装置16a~16d的开度(开口面积)进行控制,以便负荷侧换热器气体制冷剂温度检测装置28的检测温度与从室外机1的控制装置60通过通信发送至各室内机2的控制装置(未图示)的蒸发温度之间的温度差(过热度)靠近目标值。
另外,在执行制冷运转模式时,由于无需使制冷剂向不存在热负荷的负荷侧换热器15(包括温度传感器关闭)流动,因此使运转停止。此时,将与停止中的室内机2对应的节流装置16设定为全闭或者制冷剂不流动的小的开度。
[采暖运转模式]
图4是表示制冷循环装置100在采暖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该图4中,以在全部负荷侧换热器15中产生热能负荷的情况为例对采暖运转模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图4中,用粗线表示的配管是供制冷剂流动的配管,用实线箭头表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在图4所示的采暖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机1中,切换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以便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不经由热源侧换热器12地向室内机2流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排出,通过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从室外机1流出。从室外机1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分别通过延长配管4流入室内机2(2a~2d)。流入到室内机2(2a~2d)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分别流入负荷侧换热器15(15a~15d),一边向在负荷侧换热器15(15a~15d)的周围流通的空气散热一边冷凝液化,成为高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从负荷侧换热器15(15a~15d)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节流装置16(16a~16d),被节流装置16(16a~16d)节流并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从室内机2(2a~2d)流出。从室内机2流出的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通过延长配管4再次向室外机1流入。
此时,对节流装置16a~16d的开度(开口面积)进行控制,以便从室外机1的控制装置60通过通信分别发送至各室内机2的控制装置(未图示)的冷凝温度与负荷侧换热器液体制冷剂温度检测装置27的检测温度之间的温度差(过冷却度)靠近目标值。
流入到室外机1的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流入热源侧换热器12,从在热源侧换热器12的周围流动的空气吸热,蒸发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者低温低压的干度大的二相制冷剂。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者二相制冷剂经由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以及蓄积器19被再次吸入压缩机10。
在执行采暖运转模式时,无需使制冷剂向不存在热负荷的负荷侧换热器15(包括温度传感器关闭)流动。但是,在采暖运转模式中,若将与不存在采暖负荷的负荷侧换热器15对应的节流装置16设定为全闭或者制冷剂不流动的小的开度,则存在如下可能性:在没有运转的负荷侧换热器15的内部,制冷剂被周围空气冷却而冷凝,导致制冷剂停滞,制冷剂回路整体陷入制冷剂不足。因此,在采暖运转时,将与不存在热负荷的负荷侧换热器15对应的节流装置16的开度(开口面积)设定为全开等大的开度,防止制冷剂的停滞。
并且,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通常使用四通阀,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多个二通流路切换装置、三通流路切换装置,使制冷剂同样地流动。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0中,在制冷运转时,连接室外机1与室内机2的延长配管4供高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和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动,在采暖运转时,连接室外机1与室内机2的延长配管4供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和低温低压的气体、液体混合状态的二相制冷剂流动。由于液体制冷剂的密度大于气体制冷剂的密度,因此制冷运转时在延长配管4内的制冷剂量多,采暖运转时在制冷剂回路中产生剩余制冷剂。并且,当在室内机2a~2d中存在停止中的室内机2时,产生与其相当的量的剩余制冷剂。因此,在制冷剂回路中需要用于存储该剩余制冷剂的装置,在设置于压缩机10的吸入侧的蓄积器19中存储剩余制冷剂。在采暖运转时等产生剩余制冷剂的运转状态下,使剩余制冷剂存储于蓄积器19,因此使制冷剂成为气体和液体的混合状态、即二相状态并流入蓄积器19。此时,优选例如使制冷剂的干度为0.8以上0.99以下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蓄积器19。
[制冷剂的种类]
作为在制冷循环装置100中使用的制冷剂,在使用R32、R410A等那样的通常用作制冷剂的物质的情况下,不必进行用于改善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稳定性的研究,直接正常使用即可。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制冷剂,使用以C2H1F3表示并在分子结构中具有一个双键的1,1,2-三氟乙烯(HFO-1123)等那样的发生歧化反应的性质的物质,或者使用将发生歧化反应的性质的物质与其他物质混合而形成的混合制冷剂。为了生成混合制冷剂,作为与发生歧化反应的性质的物质混合的物质例如使用以C3H2F4表示的四氟丙烯(以CF3CF=CH2表示的2,3,3,3-四氟丙烯的HFO-1234yf、以CF3CH=CHF表示的1,3,3,3-四氟-1-丙烯的HFO-1234ze等)、以化学式CH2F2表示的二氟甲烷(HFC-32)等。但并不限于这些,也可以混合HC-290(丙烷)等,只要是能够用作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的具有热性能的物质,可以使用任意物质,可以是任意的混合比。
在此,发生歧化反应的性质的物质当在液体状态、二相状态等那样的相邻的物质彼此的距离非常近的状态下被施加某些强的能量时,存在相邻的物质彼此发生反应从而变成其他物质的可能性。因此,若在制冷剂回路中不采取任何对策就将发生歧化反应的性质的物质用作制冷剂,则不仅会变成其他物质从而不能够作为制冷剂发挥作用,还存在因发热导致的急剧的压力上升而发生配管破裂等事故的可能性。因此,为了将发生歧化反应的性质的物质用作制冷剂,需要进行防止在制冷剂回路中的液体状态或者气体和液体的混合状态、即二相状态的部位发生歧化反应的研究。在此,制冷剂与构造物撞击时的能量也是物质发生歧化反应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将制冷剂回路的构成零件设置成为减少施加于制冷剂的撞击能量那样的结构而使歧化反应难以发生。
[蓄积器19]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蓄积器19的结构的概略图。图5是从侧面观察到的蓄积器19的侧视图。蓄积器19由流入管41、流出管42、设置于流出管42的油返回孔43以及蓄积器19的壳体44构成,并形成为流入管41以及流出管42***到壳体44的结构。在图5中,实线箭头表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制冷剂从流入管41流入,在壳体44开放从而容积扩大,然后,从流出管42流出。在此,流出管42的入口(制冷剂流入口)位于高于流入管41的出口(制冷剂流出口)的位置,且流出管42的入口设置于从流入管41流入的制冷剂不会因惯性力以及重力直接流入流出管42的位置。设置于流出管42的油返回孔43发挥使溶解了存储于壳体44的下方的冷冻机油的制冷剂液流入流出管42内而使冷冻机油返回到压缩机10的作用。
流入管41从壳体44的上方***,在壳体44内横向弯曲,在与壳体44的内壁面稍微分离的位置,并且在不与壳体44的内壁面接触的位置设置有流入管41的出口。通过将流入管41朝向壳体44的内壁面,使从流入管41流入的制冷剂与壳体44的内壁面撞击,在壳体44内分离出二相制冷剂的液体成分以及冷冻机油,使其因重力而存储在壳体44的下方。如上文进行的说明,在制冷运转时,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蓄积器19,在采暖运转时,由于在制冷剂回路内产生剩余制冷剂,因此气体和液体混合存在的二相制冷剂流入蓄积器19。另外,在存在多个室内机2的多联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等制冷循环装置中,因室内机2的运转台数变化等,即使在制冷运转时,有时也会产生剩余制冷剂并且二相制冷剂流入到蓄积器19。若二相制冷剂从流入管41流入并且在与蓄积器19的壳体44的内壁面撞击时产生大的撞击能量,则对于发生歧化反应的性质的物质而言,有可能成为使其发生歧化反应的主要原因。另外,在产生剩余制冷剂时,干度是0.8以上且0.99以下的二相制冷剂流入蓄积器19。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积器19中,如图5所示,将流入管41的出口部(顶端)形成为具有相对于流入管41的中心线的法线方向以大于0(零)的角度(第一角度)θ斜切而形成的开口面的结构(切口是倾斜的。在θ是0时,开口面与壳体44的内壁面相向)。若将流入管41的出口部形成为斜切的结构,则制冷剂从流入管41流出时的面积(开口面积)增大,制冷剂的速度相应地减缓。因此,能够减少制冷剂与壳体44的冲击能量,使歧化反应难以发生。
在此,通过式(1)求出蓄积器19的壳体44的内壁面与制冷剂的冲击能量。
【数式1】
冲击能量=制冷剂的质量×制冷剂的速度变化
=(制冷剂的质量流量×单位时间)×制冷剂的速度变化
…(1)
若考虑流入管41的中心线朝向与壳体44的内壁面正交的方向设置的情况,则在壳体44的内壁面处制冷剂的速度是0(零),冲击能量与从流入管41喷出的制冷剂的速度成正比。而且,从流入管41喷出的制冷剂的速度取决于在流入管41的出口(顶端)斜切的角度θ。若假定制冷剂的密度不发生变化,则制冷剂的体积流量也不发生变化,因此从流入管41喷出的制冷剂的速度与流入管41的出口的面积成反比,即,流入管41的出口的面积的扩大率为从流入管41喷出的制冷剂的速度的降低率。若将流入管41的内径设为d(mm),则根据勾股定理通过式(2)求出斜切的流入管41的出口的面积(mm2)。另外,θ是相对于流入管41的中心线的法线方向的角度。
【数式2】
流入管41的出口的面积=d2+(d×tanθ)2…(2)
即,制冷剂与壳体44的内壁的冲击能量与式(2)成反比,通过式(3)表示冲击能量的降低率。
【数式3】
因此,若将流入管41的出口(顶端)形成为具有以大于0(零)的角度θ斜切而形成的开口面的结构,则制冷剂与壳体44的内壁面的冲击能量降低,使歧化难以发生。并且,为了防止发生制冷剂的歧化反应,需要以多大程度降低冲击能量也会因制冷剂的状态(压力、温度)、制冷剂的速度以及其他因素而不同,当降低5%以上时效果大。能够获得5%的冲击能量的降低效果的情况是在式(3)的计算结果是0.95时,此时θ为大约13度。因此,当通过式(2)计算出的值是0.95以上,即,当蓄积器19的流入管41的出口(顶端)相对于流入管41的中心线的法线方向的角度是13度以上(开放角度是154度以下)时,冲击能量的降低效果大。在此,在图5中,倾斜的开口部分朝向上方,如果角度θ的值大于0(零),倾斜的开口部分也可以朝向下方。在此,关于角度θ的上限,只要能够确保可以保证制冷剂与壁面冲击的速度的出口形状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蓄积器19的其他结构(其一)的概略图。图6是从上表面侧观察到的蓄积器19的图。在图5的蓄积器19中,形成朝向上下方向斜切的流入管41的出口(顶端)。也可以如图6所示,形成朝向左右方向斜切的流入管41的出口(顶端)。并且,无论朝向除此之外的哪个方向斜切,都能够与流入管41的出口的面积扩大率成反比而降低制冷剂与壳体44的内壁面的冲击能量。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蓄积器19的其他结构(其二)的概略图。图7是从侧面侧观察到的蓄积器19的图。在图7中,蓄积器19的流入管41的出口(顶端)以流入管41的中心线与壳体44内壁面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角度是大于0(零)的角度(第二角度)δ的方式朝向铅垂方向倾斜地设置。如式(1)所示,制冷剂与壳体44的内壁面的冲击能量与制冷剂的速度变化成正比。如图7所示,若将流入管41相对于壳体44的内壁面倾斜地设置,则根据反射的原理,沿着壳体44的内壁面的方向的速度分量不发生变化,因此制冷剂的速度变化相当于壳体44的内壁面的法线方向的速度分量的量。即,通过式(4)求出制冷剂的速度降低量。
【数式4】
制冷剂的速度降低量∝sin(δ) …(4)
因此,若将流入管41以大于0(零)的角度δ相对于壳体44的内壁面倾斜地设置,则制冷剂的速度变慢,对于制冷剂的冲击能量降低,使歧化难以发生。并且,为了防止发生制冷剂的歧化反应,需要以多大程度降低冲击能量也会因制冷剂的状态(压力、温度)、制冷剂的速度以及其他因素而不同,当降低5%以上时效果大。能够获得5%的冲击能量的降低效果的情况是在式(4)的结算结果是0.05时。此时δ为大约3度。因此,当通过式(4)计算出的值是0.05以上,即,当流入管41相对于壳体44的内壁面的法线方向倾斜的角度δ是3度以上时,冲击能量的降低效果大。在此,在图7中,流入管41的出口稍微朝下,如果角度δ的值大于0(零),也可以朝上。在此,关于δ的上限,只要能够确保制冷剂对于壁面冲击的速度以及朝向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蓄积器19的其他结构(其三)的概略图。图8是从上表面侧观察到的蓄积器19的图。在图8中,蓄积器19的流入管41的出口(顶端)以相对于壳体44的内壁面的法线方向的角度是大于0(零)的角度δ的方式朝向水平方向倾斜地设置。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与图7的情况同样地,能够通过式(4)求出制冷剂的速度降低量。制冷剂与蓄积器19的壳体44的内壁面的冲击能量相应地降低。即,当制冷剂的流入管41的中心线与壳体44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角度在铅垂方向、水平方向以及其他方向中的任意方向上以大于0(零)的角度δ倾斜时,制冷剂与蓄积器19的壳体44的内壁面的冲击能量降低,因此能够实现同样的效果。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纵向(铅垂方向)上具有长的形状的壳体44的蓄积器19,也可以形成在横向上具有长的结构等任意形状的蓄积器19。
[延长配管4]
如以上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100具有几个运转模式。在这些运转模式中,制冷剂在连接室外机1与室内机2的延长配管4中流动。
另外,高压检测装置37、低压检测装置38是为了将制冷循环高压和低压控制为目标值而设置的,也可以是检测饱和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
并且,示出了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是四通阀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多个二通流路切换装置、三通流路切换装置,使制冷剂同样地流动。
并且,通常在热源侧换热器12以及负荷侧换热器15a~15d上安装有送风机而利用送风来促进冷凝或者蒸发的情况较多,但不并限于此。例如作为负荷侧换热器15a~15d,还能够使用利用辐射的板式加热器那样的装置,作为热源侧换热器12,还能够使用利用水、防冻液来使热量移动的水冷式的类型。只要是能够散热或者吸热的结构,无论种类,都能够使用。
并且,在此,以存在四个负荷侧换热器15a~15d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连接几个负荷侧换热器均可。而且,还可以连接多个室外机1来构成一个制冷循环。
并且,以室内机2仅进行制冷运转或者采暖运转中的任意运转的制冷采暖切换型的制冷循环装置100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还能够应用于如下制冷循环装置来实现同样的效果,在所述制冷循环装置中,室内机2能够任意选择制冷运转和采暖运转中的任意运转,作为***整体能够执行进行制冷运转的室内机2和进行采暖运转的室内机2混合存在的运转。
并且,还能够应用于只能够连接一台室内机2的室内空调等空气调节装置、连接展示柜、单元冷却器的制冷装置等,只要是使用制冷循环的制冷循环装置就能够实现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二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进行说明。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回路图。图9所示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室外机1与热介质转换机3利用延长配管4连接,制冷剂经由热介质转换机3所具有的负荷侧换热器15a以及负荷侧换热器15b在所述延长配管4的内部流动。并且,热介质转换机3与室内机2也利用配管5连接,水、载冷剂等热介质经由负荷侧换热器15a以及负荷侧换热器15b在所述配管5的内部流动。
该制冷循环装置100所执行的运转模式包括:驱动中的室内机2全部执行制冷运转的全制冷运转模式;以及驱动中的室内机2全部执行采暖运转的全采暖运转模式。并且,还包括:在制冷负荷大的情况下执行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以及在采暖负荷大的情况下执行的采暖主体运转模式。
[全制冷运转模式]
在全制冷运转模式的情况下,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向热源侧换热器12流入,向周围的空气散热而冷凝液化,成为高压液体制冷剂,通过止回阀13a从室外机1流出。然后,通过延长配管4流入热介质转换机3。流入到热介质转换机3的制冷剂通过开闭装置17a,通过节流装置16a以及节流装置16b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二相制冷剂分别流入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负荷侧换热器15a以及负荷侧换热器15b,从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吸热,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以及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从热介质转换机3流出。然后,通过延长配管4再次向室外机1流入。流入到室外机1的制冷剂通过止回阀13d并经由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以及蓄积器19被再次向压缩机10吸入。
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热介质在负荷侧换热器15a以及负荷侧换热器15b双方被制冷剂冷却。被冷却的热介质利用泵21a以及泵21b在配管5内流动。经由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d流入到利用侧换热器26a~26d的热介质从室内空气吸热。室内空气被冷却从而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冷。从利用侧换热器26a~26d流出的制冷剂流入热介质流量调节装置25a~25d,通过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向负荷侧换热器15a以及负荷侧换热器15b流入并被冷却,被再次向泵21a以及泵21b吸入。另外,与不存在热负荷的利用侧换热器26a~26d对应的热介质流量调节装置25a~25d全闭。并且,与存在热负荷的利用侧换热器26a~26d对应的热介质流量调节装置25a~25d调节开度,对利用侧换热器26a~26d中的热负荷进行调节。
[全采暖运转模式]
在全采暖运转模式的情况下,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并通过第一连接配管4a、止回阀13b从室外机1流出。然后,通过延长配管4流入热介质转换机3。流入到热介质转换机3的制冷剂通过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以及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分别流入负荷侧换热器15a以及负荷侧换热器15b,向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散热,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节流装置16a及节流装置16b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通过开闭装置17b,从热介质转换机3流出。然后,通过延长配管4再次向室外机1流入。流入到室外机1的制冷剂通过第二连接配管4b以及止回阀13c,流入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源侧换热器12,从周围的空气吸热,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以及蓄积器19被再次向压缩机10吸入。另外,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热介质的动作与全制冷运转模式的情况相同。在全采暖运转模式中,在负荷侧换热器15a以及负荷侧换热器15b中,热介质被制冷剂加热,通过利用侧换热器26a以及利用侧换热器26b向室内空气散热,进行室内空间7的采暖。
[制冷主体运转模式]
在制冷主体运转模式的情况下,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流入热源侧换热器12,向周围的空气散热而冷凝,成为二相制冷剂,通过止回阀13a从室外机1流出。然后,通过延长配管4流入热介质转换机3。流入到热介质转换机3的制冷剂通过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流入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负荷侧换热器15b,向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散热,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节流装置16b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二相制冷剂经由节流装置16a流入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负荷侧换热器15a,从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吸热,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从热介质转换机3流出。然后,通过延长配管4再次向室外机1流入。流入到室外机1的制冷剂通过止回阀13d并经由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以及蓄积器19被再次向压缩机10吸入。
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制冷剂的热能利用负荷侧换热器15b被传递至热介质。然后,被加热的热介质利用泵21b在配管5内流动。操作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以及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d而流入到存在采暖要求的利用侧换热器26a~26d的热介质向室内空气散热。室内空气被加热从而进行室内空间7的采暖。另一方面,制冷剂的冷能利用负荷侧换热器15a被传递至热介质。然后,被冷却的热介质利用泵21a在配管5内流动。操作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以及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d而流入到存在制冷要求的利用侧换热器26a~26d的热介质从室内空气吸热。室内空气被冷却从而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冷。另外,与不存在热负荷的利用侧换热器26a~26d对应的热介质流量调节装置25a~25d全闭。并且,与存在热负荷的利用侧换热器26a~26d对应的热介质流量调节装置25a~25d调节开度,对利用侧换热器26a~26d中的热负荷进行调节。
[采暖主体运转模式]
在采暖主体运转模式的情况下,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通过第一连接配管4a以及止回阀13b并从室外机1流出。然后,通过延长配管4流入热介质转换机3。流入到热介质转换机3的制冷剂通过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流入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负荷侧换热器15b,向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散热,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节流装置16b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二相制冷剂经由节流装置16a流入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负荷侧换热器15a,从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吸热,经由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从热介质转换机3流出。然后,通过延长配管4再次向室外机1流入。流入到室外机1的制冷剂通过第二连接配管4b以及止回阀13c流入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源侧换热器12,从周围的空气吸热,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以及蓄积器19被再次向压缩机10吸入。另外,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热介质的动作、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的动作、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d的动作、热介质流量调节装置25a~25d的动作以及利用侧换热器26a~26d的动作与制冷主体运转模式相同。
[制冷剂的种类以及蓄积器19]
关于制冷剂的种类以及蓄积器19,能够应用与实施方式一中说明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来构成。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0中也能够实现同样的效果。
[延长配管4以及配管5]
在本实施方式的各运转模式中,制冷剂在连接室外机1与热介质转换机3的延长配管4中流动,水、防冻液等热介质在连接热介质转换机3与室内机2的配管5中流动。
当在利用侧换热器26中混合产生采暖负荷和制冷负荷的情况下,将与进行采暖运转的利用侧换热器26对应的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以及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切换为与加热用的负荷侧换热器15b连接的流路。并且,将与进行制冷运转的利用侧换热器26对应的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以及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切换为与冷却用的负荷侧换热器15a连接的流路。因此,在各室内机2中,能够自由地进行采暖运转、制冷运转。
另外,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以及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只要是对三通阀等切换三通流路的装置和开闭阀等进行二通流路的开闭的装置这两种装置进行组合来切换流路即可。并且,也可以对步进马达驱动式的混合阀等使三通流路的流量变化的装置和电子式膨胀阀等使二通流路的流量变化的装置这两种装置等进行组合来用作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以及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而且,热介质流量调节装置25除了二通阀以外,也可以是具有三通流路的控制阀,一并设置对利用侧换热器26进行旁通的旁通管。并且,热介质流量调节装置25使用能够以步进马达驱动式对在流路中流动的流量进行控制的装置即可,既可以是二通阀也可以是封闭了一端的三通阀。并且,作为热介质流量调节装置25,也可以使用开闭阀等进行二通流路的开闭的装置,反复进行ON/OFF来控制平均流量。
并且,示出了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以及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是四通阀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多个二通流路切换阀或者三通流路切换阀,制冷剂同样地流动。
并且,仅连接一个利用侧换热器26和热介质流量调节装置25的情况当然也同样成立,而且,设置多个作为负荷侧换热器15以及节流装置16而发挥相同作用的装置当然也没有问题。而且,以热介质流量调节装置25内置于热介质转换机3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内置于室内机2,热介质转换机3与室内机2也可以分体构成。
作为热介质,例如能够使用载冷剂(防冻液)、水、载冷剂与水的混合液、水和防腐蚀效果高的添加剂的混合液等。因此,在制冷循环装置100中,即使热介质经由室内机2泄漏到室内空间7,也能因热介质使用安全性高的物质而提高安全性。
并且,通常在热源侧换热器12以及利用侧换热器26a~26d上安装有送风机而利用送风来促进冷凝或者蒸发的情况较多,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利用侧换热器26a~26d,还能够使用利用辐射的板式加热器那样的装置。并且,作为热源侧换热器12,还能够使用利用水、防冻液来使热量移动的水冷式的类型。只要是能够散热或者吸热的结构,无论种类,都能够使用。
并且,在此,以存在四个利用侧换热器26a~26d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连接几个均可。而且,还可以连接多个室外机1来构成一个制冷循环。
并且,以存在两个负荷侧换热器15a、15b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当然不限于此,只要能够对热介质进行冷却和/或加热,设置几个均可。
并且,泵21a以及21b也不限于各自一个,也可以并联连接多个小容量的泵。
并且,对于将压缩机10、四通阀(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以及热源侧换热器12收容于室外机1,将使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利用侧换热器26收容于室内机2,将负荷侧换热器15以及节流装置16收容于热介质转换机3,利用延长配管4将室外机1与热介质转换机3之间连接从而使制冷剂循环,分别利用两根一组的配管5将室内机2与热介质转换机3之间连接从而使热介质循环,利用负荷侧换热器15使制冷剂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以能够执行进行制冷运转的室内机2和进行采暖运转的室内机2混合存在的运转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还能够应用于将实施方式一中说明的室外机1与热介质转换机3组合,在室内机2仅进行制冷运转或者采暖运转的***,能够实现同样的效果。
附图标记说明
1 热源机(室外机),2a,2b,2c,2d 室内机,3 热介质转换机,4 延长配管(制冷剂配管),4a 第一连接配管,4b 第二连接配管,5 配管(热介质配管),6 室外空间,7 室内空间,8 天花板里等与室外空间以及室内空间不同的空间,9 大厦等建筑物,10 压缩机,11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四通阀),12 热源侧换热器,13a,13b,13c,13d 止回阀,15,15a,15b,15c,15d 负荷侧换热器,16a,16b,16c,16d 节流装置,17a,17b 开闭装置,18,18a,18b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9 蓄积器,21a,21b 泵,22,22a,22b,22c,22d 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23a,23b,23c,23d 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5,25a,25b,25c,25d 热介质流量调节装置,26,26a,26b,26c,26d 利用侧换热器,27 负荷侧换热器液体制冷剂温度检测装置,28 负荷侧换热器气体制冷剂温度检测装置,37 高压检测装置,38 低压检测装置,41 流入管,42 流出管,43 油返回孔,44 壳体,60 控制装置,100 制冷循环装置,A 制冷剂循环回路,B 热介质循环回路。

Claims (13)

1.一种蓄积器,所述蓄积器存储液体状的制冷剂,在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吸入侧与压缩机进行配管连接,所述制冷循环装置使用含有发生歧化反应的性质的物质在内的制冷剂来构成制冷剂回路,所述蓄积器的特征在于,包括:
容器,所述容器存储所述液体状的制冷剂;
流入管,所述流入管使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流动的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容器内;以及
流出管,所述流出管使所述制冷剂从所述容器内流出,
所述流入管的出口形状或者所述流入管的出口形成为,当从所述流入管流入的所述制冷剂与所述容器的内壁面撞击时,在所述内壁面的法线方向上的所述制冷剂的流速比在所述流入管内的所述制冷剂的流速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积器,其特征在于,
以相对于所述蓄积器的流入管的中心线的法线方向具有大于0的第一角度的切口形成所述流入管的出口的开口面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角度是13度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积器,其特征在于,
若将所述流入管的内径设为d(mm),将所述第一角度设为θ,则所述第一角度是满足d2/[d2+{d×tan(θ)}2]为0.95以下的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积器,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流入配管的出口形成为如下的朝向,所述蓄积器的流入管的中心线与所述蓄积器的内壁面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角度成为大于0的第二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角度是3度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积器,其特征在于,
若将所述第二角度设为δ,则所述第二角度是满足sin(δ)为0.05以上的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积器,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制冷剂,使用1,1,2-三氟乙烯或者含有1,1,2-三氟乙烯的混合制冷剂。
9.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利用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节流装置、第二换热器以及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积器连接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所述蓄积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干度是0.8以上且0.99以下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所述蓄积器。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包括:
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所述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对制冷剂的流路进行切换;以及
延长配管,所述延长配管将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配管连接,
在将所述第一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将所述第二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运转模式中,使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所述蓄积器。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包括:
进行对象空间的空气调节的多台室内机;以及
具有所述蓄积器的一台或者多台热源侧单元。
CN201480077021.1A 2014-03-17 2014-03-17 蓄积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Withdrawn CN10610417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57037 WO2015140878A1 (ja) 2014-03-17 2014-03-17 アキュムレータ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04171A true CN106104171A (zh) 2016-11-09

Family

ID=541439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77021.1A Withdrawn CN106104171A (zh) 2014-03-17 2014-03-17 蓄积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067675A1 (zh)
EP (1) EP3128258A1 (zh)
JP (1) JPWO2015140878A1 (zh)
CN (1) CN106104171A (zh)
WO (1) WO201514087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70788A (zh) * 2017-05-15 2018-11-23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和具有该制冷循环装置的液体循环装置
CN112644900A (zh) * 2019-10-10 2021-04-13 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 充冷量的确定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49994B (zh) * 2016-02-24 2021-03-26 格力电器(重庆)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以及空调设备
JP7453517B2 (ja) 2020-02-27 2024-03-21 東亜ディーケーケー株式会社 砂濾過装置の砂濾過ユニ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20071A (en) * 1967-03-10 1969-01-07 Edward W Bottum Suction accumulator
US4194370A (en) * 1976-08-13 1980-03-25 Tecumseh Products Company Accumulator for refrigeration system
US4457843A (en) * 1982-05-12 1984-07-03 Multiform Desiccants, Inc. Self-retaining adsorbent container
JP3183529B2 (ja) * 1991-06-27 2001-07-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気液分離器
US5282370A (en) * 1992-05-07 1994-02-01 Fayette Tubula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system accumulator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JP3163312B2 (ja) * 1994-10-06 2001-05-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用のアキュムレータ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JPH11201588A (ja) * 1998-01-19 1999-07-30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冷凍システム
US20040118148A1 (en) * 2002-12-24 2004-06-24 Ti Group Automotives Systems, Llc Accumulator with inlet diffuser\diverter
JP4726600B2 (ja) * 2005-10-06 2011-07-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空調装置
US8147710B2 (en) * 2008-10-10 2012-04-03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2,3,3,3-tetrafluoropropene, 2-chloro-2,3,3,3-tetrafluoropropanol, 2-chloro-2,3,3,3-tetrafluoro-propyl acetate or zinc (2-chloro-2,3,3,3-tetrafluoropropoxy) chloride
KR101126832B1 (ko) * 2009-06-12 2012-03-23 진금수 냉동 사이클용 수액기겸 액분리기 및 그 제조방법
US8889031B2 (en) * 2010-11-30 2014-11-18 Jx Nippon Oil & Energy Corporation Working fluid composition for refrigerator machine and refrigerating machine oil
BR112013029406B1 (pt) * 2011-05-19 2020-12-15 Agc Inc Meio de trabalho para o ciclo do calor e sistema de ciclo do calor
JP5975706B2 (ja) * 2012-04-12 2016-08-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アキュムレータ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70788A (zh) * 2017-05-15 2018-11-23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和具有该制冷循环装置的液体循环装置
CN112644900A (zh) * 2019-10-10 2021-04-13 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 充冷量的确定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5140878A1 (ja) 2017-04-06
US20170067675A1 (en) 2017-03-09
EP3128258A1 (en) 2017-02-08
WO2015140878A1 (ja) 2015-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35651B1 (en) Building comprising an air conditioner
CN105180497B (zh) 空气调节装置
JP5657030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3154637B (zh) 空调装置
JP577412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6537063A (zh) 空调装置
CN103261814B (zh) 空调装置
WO2012104891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4995463B (zh) 空调装置
EP3121538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N103562660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3958978A (zh) 空调***施工时的利用侧换热器的热介质选定方法
CN103221759A (zh) 空调机
CN102575860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5980791A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06104171A (zh) 蓄积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WO2016009565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4813112B (zh) 空调装置
WO2015140887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4797887A (zh) 空调装置、空调装置的设计方法
CN102770724B (zh) 空调装置
WO2016038659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1052033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6016999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6068429A (zh) 节流装置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