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04983A - 转向柱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04983A
CN106004983A CN201610179088.7A CN201610179088A CN106004983A CN 106004983 A CN106004983 A CN 106004983A CN 201610179088 A CN201610179088 A CN 201610179088A CN 106004983 A CN106004983 A CN 1060049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inner prop
axle
column jacket
limit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7908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04983B (zh
Inventor
上坂阳太
足立拓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tekt Column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K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6665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3908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6801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0164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K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K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0049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049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049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0498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arrangements, e.g. by being 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 B62D1/195Yieldable supports for the steering colum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arrangements, e.g. by being 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 B62D1/192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colum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转向柱装置(1),具备在锁定装置(5)位于锁定位置时将辅助限制部件(64a)结合于内柱(4)的结合装置(5b),当对内柱(4)沿筒轴方向施加了设定值以上的载荷时,辅助限制部件(64a)和内柱(4)一起移动,与限制部件(73)的卡合解除,从而使限制部件(73)从能够与内柱(4)卡合的限制位置脱离。

Description

转向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进行伸缩操作、并且在碰撞事故的二次碰撞时,由于冲击载荷,使得内柱和转向轴一起收缩来吸收冲击能量的转向柱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转向柱装置,在专利文献1(WO2012/000593A1)所记载的第一现有例的转向柱装置101中,如图1所示,具备:固定于车体侧的外柱103;配设为在外柱103内沿车辆前后方向能够移动的内柱104;以及将内柱104紧固于外柱103的紧固部件105。内柱104通过使设置于内柱104上的限制部件173与设置于紧固部件105的操作轴151上的锁定部件153抵接,来规定移动范围(伸缩位置调整范围)。限制部件173设定为,当对限制部件173施加了设定值以上的载荷时因与锁定部件153卡合的锁定板154而断裂。由于限制部件173断裂,内柱104能够超过伸缩的移动范围而向前方移动。
并且,专利文献2(JP2005-001517A)所记载的第二现有例的转向柱装置201中,如图2所示,限制部件273与紧固部件205的操作杆25连接,配设为相对于内柱204能够出没。限制部件273在紧固部件205将外柱203紧固于内柱204的锁定状态下保持于从内柱204离开的位置,且在紧固部件205是锁定解除状态下向限制内柱204的移动范围的位置位移。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第一现有例的转向柱装置101的限制部件173那样的结构中,在内柱104收缩的中途,使限制部件173断裂,因而有在吸收冲击能量的中途冲击吸收载荷瞬间增大的问题。
并且,通过成为专利文献2所示的第二现有例的转向柱装置201的限制部件273那样的结构,能够消除专利文献1所面临的问题。然而,在专利文献2那样的结构中,由于在限制部件273限制内柱204的移动范围的锁定解除状态下,操作杆251a未被固定,所以有限制部件273的位置不稳定的问题。另外,在专利文献2那样的结构中,在当进行内柱204的位置调整时内柱204抵接于限制部件273的情况下,有在可动式的限制部件273中无法完全承接抵接时的载荷的担忧。
因此,本申请考虑上述事情,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柱装置,能够更加可靠地进行内柱的位置限制,并且在吸收冲击能量的中途冲击吸收载荷不会增大。
本发明的方案的转向柱装置,具备:外柱,具有筒形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配设;内柱,其具有筒形状且能够沿筒轴方向移动地***外柱内;锁定装置,其具有操作杆,该操作杆能够向将内柱紧固于外柱的锁定位置和能够沿外柱的筒轴方向调节内柱的解除位置进行操作;限制部件,其从外柱的外周面侧贯通外柱的筒壁,配设为保持在能够与内柱卡合的限制位置,且能够从限制位置脱离;辅助限制部件,其与限制部件卡合,保持于将限制部件保持于限制位置的保持位置;以及结合装置,其在锁定装置位于锁定位置时,将辅助限制部件结合于内柱,在对内柱沿筒轴方向施加了设定值以上的载荷时,辅助限制部件和内柱一起移动,其与限制部件的卡合解除,从而限制部件从能够与内柱卡合的限制位置脱离。
由于限制部件被辅助限制部件保持于能够与内柱卡合的限制位置,所以能够可靠地进行内柱的位置限制,并且在锁定装置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当对内柱沿筒轴方向施加了设定值以上的载荷时,辅助限制部件和内柱一起移动而与限制部件的卡合解除,从而限制部件从限制位置脱离。由此,内柱能够超过伸缩的移动范围地向车辆前方侧移动,并且在吸收冲击能量的中途冲击吸收载荷不会增大,从而能够进行稳定的冲击吸收。
限制部件也可以从下方朝向上方贯通外柱的上述筒壁地配设。
由于限制部件从下方朝向上方贯通筒壁地配设,从而当辅助限制部件从保持位置脱离时,限制部件因重力落下,从限制位置脱离,因而能够简化限制装置。
转向柱装置也可以还具备施力机构,该施力机构从限制位置侧朝向脱离位置侧对限制部件进行施力。
从限制位置侧向脱离位置侧对限制部件进行施力,从而当辅助限制部件从保持位置脱离时,限制部件因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从限制位置脱离,因而能够利用比较简单的限制装置的结构来更加可靠地使限制部件向脱离位置移动。
辅助限制部件也可以是冲击吸收部件,其由线条材料构成,并利用上述锁定机构的操作轴而折回,且向车辆前方延伸配置,将一端经由上述结合机构固定于上述内柱,该情况下,限制部件由冲击吸收部件的另一端侧端部保持于上述限制位置。
由于辅助限制部件设定为冲击吸收部件的另一端侧端部,从而能够简化限制装置的结构,并且能够吸收冲击能量。
转向柱装置也可以还具备:狭缝,其沿筒轴方向贯通外柱的筒壁;一对夹持部,它们立设于狭缝的沿筒轴方向的两缘部;锁定装置,其具备呈轴形状且以贯通一对夹持部的方式配置的操作轴和配置于操作轴的操作杆,绕轴向紧固方向对操作杆进行转动操作,从而一对夹持部之间变窄,将内柱紧固于外柱;偏心凸轮部件,其能够和操作轴一起绕轴转动地配置于操作轴并且在外周面具备偏心凸轮;锁定板,其在沿筒轴方向配设于内柱的外周面的带状的板材上沿长边方向连续地开口有多个锁定孔,并且具有梯子形状;支撑杆,其一端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外柱且另一端侧沿筒轴方向配置于偏心凸轮部件与内柱之间;爪板,其配置于锁定板与支撑杆之间,具有由相对于锁定孔能够卡合、分离的弹性片构成的锁定爪;冲击吸收部件,其通过将辅助限制部件的一端卡合于爪板、且将辅助限制部件的另一端卡合于外柱而构成;以及冲击吸收装置,利用操作轴向紧固方向的转动操作,偏心凸轮经由支撑杆将爪板推压于锁定板,使锁定爪向能够卡合于锁定孔的锁定位置移动,且在对内柱沿筒轴方向施加了设定值以上的载荷时,由于锁定爪与锁定孔卡合,从而爪板和内柱一起沿筒轴方向移动,并且使冲击吸收部件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该情况下,辅助限制部件也可以是弯曲成近似U字形状的线条材料,将横棒部分与设于爪板的一对支承部件卡定,并且使纵棒部分利用上述操作轴折回,端部向车辆前方侧延伸,且卡定于外柱。并且,也可以在爪板上沿操作轴方向邻接地设有多个爪列,该爪列是多个锁定爪以与锁定孔不同的间隔在筒轴方向上连续而成的,爪列也可以以在筒轴方向上相互偏离的状态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现有例的转向柱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第二现有例的转向柱装置的局部切开剖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转向柱装置的左剖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转向柱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转向柱装置的仰视图。
图6是沿图3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转向柱装置的锁定装置和冲击吸收装置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8A表示实施方式的转向柱装置的锁定装置和冲击吸收装置以及动作、是解除了锁定装置的锁定的状态的示意图,图8B是解除锁定装置的锁定、且使内柱向前方移动了的状态的示意图,图8C是锁定装置进行锁定后的状态的示意图,图8D是吸收了施加于内柱的冲击的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3-图7、图8A-图8D所示,实施方式的转向柱装置1是手动式的转向柱装置。并且,实施方式的转向柱装置1具备:用于固定于车体的安装托架2;沿车辆上下方向能够摆动(能够调整倾斜位置)地支承于安装托架2的外柱3;支承于外柱3的内柱4;将安装托架2、外柱3及内柱4一体地进行紧固的锁定装置5;对施加于内柱4的冲击能量进行吸收的冲击吸收装置6;以及能够对内柱4相对于外柱3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伸缩位置)的调整范围进行设定的伸缩位置的限制装置7。
安装托架2具备固定于车体的顶面(未图示)的前侧固定部21a和后侧固定部21b。前侧固定部21a具备将外柱3轴支承为能够摆动的轴支承部23。后侧固定部21b具备从其左右侧缘部垂下的一对垂下部22。在各个垂下部22开口有对沿车辆上下方向(倾斜方向)的倾斜位置调整范围进行规定的倾斜长孔24。倾斜长孔24由以轴支承部23为中心的圆弧状的长孔构成。
外柱3具有筒形状,在一对垂下部22之间沿车辆前后方向配设。外柱3在前端侧上缘部分具备轴支承承受部30。轴支承承受部30经由螺栓23a轴支承于安装托架2的轴支承部23,从而外柱3的后端侧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摆动。
在外柱3设有狭缝31,该狭缝贯通筒壁3a的下表面且从后端缘沿筒轴方向延伸。狭缝31的筒轴方向的尺寸设定为,从外柱3的后端***的内柱4在冲击吸收后的最为收缩的状态下切入直至与内柱4的前端对应的外柱3的部位。
在狭缝31的沿筒轴方向的两缘部立设有一对夹持部32。两夹持部32位于狭缝31的后端侧,沿车辆上下方向立设于与垂下部22对置的各部位。操作轴51能够绕轴自由转动地贯通两夹持部32。
在狭缝31的沿筒轴方向的两缘部的前端部分向下方立设有一对杆支承部36。在杆支承部36的后方向下方立设有一对前端保持部35。在前端保持部35之间架设有保持梁35a。
内柱4具有筒形状,在外柱3的筒内沿筒轴方向能够移动地被***。在内柱4和外柱3的筒内轴支承有转向轴11。转向轴11由轴支承于外柱3内的下轴11L和轴支承于内柱4内的上轴11U构成。通过将上轴11U和下轴11L花键连结,从而上轴11U和下轴11L能够绕轴一体旋转,且上轴11U构成为相对于下轴11L能够在轴向上移动。
锁定装置5具备操作杆51a、操作轴51、固定凸轮52a、以及旋转凸轮52b。由操作轴51、偏心凸轮部件53、锁定板54、爪板55、支撑杆56构成结合装置5b。
操作轴51具备轴形状。操作轴51沿车宽方向贯通两垂下部22的倾斜长孔24和外柱3的两夹持部32,并且被支承为能够绕轴自由转动。在操作轴51的一端侧端部经由推力轴承并由螺母固定有在右侧垂下部22R的外表面卡合的垫圈。在操作轴51的另一端侧端部设置凸轮部件5a和操作杆51a,该凸轮部件5a位于和操作轴51一体设置的头部与左侧垂下部22L的外面侧之间。凸轮部件5a位于操作杆51a与左侧垂下部22L之间的操作轴51上。凸轮部件5a由固定凸轮52a和旋转凸轮52b构成。偏心凸轮部件53能够与操作轴51一体旋转地配置于操作轴51上的位于两夹持部32之间的部位。
固定凸轮52a具备供操作轴51在其中心贯通的宽度宽的圆环形状。固定凸轮52a的固定凸轮面以面向操作杆51a侧的方式配置。固定凸轮52a的固定凸轮面的背面侧嵌入倾斜长孔24内,配置为不绕操作轴51旋转,且能够在倾斜长孔24内上下移动。在固定凸轮52a的固定凸轮面沿其周向交替地形成有山部和谷部。
旋转凸轮52b具备供操作轴51在其中心贯通的宽度宽的圆环形状。旋转凸轮52b的旋转凸轮面以面向固定凸轮52a的固定凸轮面的方式配置。旋转凸轮52b能够一体旋转地与操作杆51a结合,并且,和贯通的操作轴51一起绕操作轴51旋转地组装于操作轴51。在旋转凸轮52b的旋转凸轮面沿其周向交替地形成有山部和谷部。
偏心凸轮部件53具有近似圆筒形状。在偏心凸轮部件53的外周面形成有在径向上突出的偏心凸轮53a。偏心凸轮部件53以能够和操作轴51一起绕轴转动的方式供操作轴51嵌插。
锁定板54由沿宽度方向圆弧状地弯曲的带状的板材构成,沿筒轴方向配设于内柱4的外周面。在锁定板54沿长边方向连续地开口有多个锁定孔54a,且形成为梯子形状。
在爪板55的由具有弹性的长方形的板材构成的基板55a上形成有多个锁定爪55b、弹性臂部55c以及支承部件55e。
锁定爪55b由弹性片构成,该弹性片以从基板55a朝向锁定板54而向车辆后方侧切起的方式相对于锁定孔54a能够***地斜向切起而成。锁定爪55b以能够同时卡合于锁定板54的多个锁定孔54a的方式等间隔地沿筒轴方向连续切起多个,由此构成爪列55d。在基板55a上沿操作轴方向邻接地设置相同的爪列55d。爪列55d设定为锁定爪55b的筒轴方向的间隔相互偏离1/2。
弹性臂部55c在爪板55的四角,由能够抵接于内柱4的外周面且比锁定爪55b高又且较长地斜向切起而成的弹性片构成。
支承部件55e是将爪板55的前端部的两侧面朝向下方而大致直角地弯曲形成的一对钩状的部件,具有后述的冲击吸收线64的卡定部。
支撑杆56由具备截面呈四边形的导轨状的部件构成,配设为在锁定装置5的锁定时在狭缝31内沿筒轴方向与内柱4大致平行。支撑杆56的一端能够自由摆动地被设于外柱3的外周的杆支承部36轴支承,另一端侧被夹持在偏心凸轮部件53与爪板55之间。此外,偏心凸轮部件53和支撑杆56配设为能够在一对支承部件55e之间转动。通过成为经由支撑杆56将爪板55推压于锁定板54的结构,来构成为不向爪板55传递偏心凸轮部件53的旋转方向的力(摩擦力)而仅将径向的力向爪板55传递。由此,在进行锁定操作时,内柱4不会从所希望的位置沿筒轴方向偏离便能够固定。
冲击吸收装置6为了以捋拉冲击吸收线64的方式使冲击吸收线64弯曲变形,而具备捋拉部61、辅助轴62以及冲击吸收线64。
捋拉部61具备圆筒形状,与偏心凸轮部件53一体地设定于位于偏心凸轮53a的两侧的部位。
辅助轴62以在一对夹持部32之间与操作轴51平行的方式配置,且以在与操作轴51沿筒轴方向重叠的部位在与捋拉部61之间隔开能够供冲击吸收线64***的间隔的方式配置。
冲击吸收线64具有将线条材料对折而成的近似U字形状。冲击吸收线64的一端侧的成为横棒部分的对折部分卡定于一对支承部件55e而固定,并且,另一端侧的成为纵棒部分的平行部分沿筒轴方向而向车辆后方延伸配置。冲击吸收线64的平行部分以卷绕于捋拉部61的方式折回,并且通过捋拉部61与辅助轴62之间的缝隙而向车辆前方布线。向前方布线后的冲击吸收线64的平行部分通过使其前端部分配置于外柱3的保持梁35a与狭缝31之间,从而沿筒轴方向布线,并且利用其弹力而卡定保持于保持梁35a。冲击吸收线64由捋拉部61捋拉,并且弯曲变形,从而来吸收冲击能量。
伸缩位置的限制装置7具备伸缩长孔71、后侧限位件72、以及作为限制部件的前侧限位件73。
伸缩长孔71作为在外柱3的顶部部分贯通外柱3的筒壁3a并且沿筒轴方向延伸的长孔而形成。伸缩长孔71的筒轴方向的尺寸设定为筒轴方向前侧比冲击吸收范围宽,以便突出设置于内柱4的上表面的限位件41不会在伸缩位置调整范围的整个区域、以及冲击吸收范围的整个区域与端面抵接。
后侧限位件72是伸缩长孔71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面。突出设置于内柱4的外周面的顶部部分的限位件41与后侧限位件72抵接。
前侧限位件73由轴状的主体部73a和从轴状的主体部73a平行地延伸的一对腿部73b构成,具有近似U字形状。前侧限位件73在设定为狭缝31的筒轴方向前端部分的限制位置并在其腿部73b之间配置有支撑杆56的状态下沿贯通筒壁3a的方向从外柱3的外周面侧自由插拔地配设。前侧限位件73配置于外柱3的前端保持部35与杆支承部36之间,从而规定筒轴前后方向的位置并配设于狭缝31内,从而规定左右方向的位置。而且,前侧限位件73通过由冲击吸收线64的前端部分64a从下方支撑,从而规定上下方向的位置。也就是说,冲击吸收线64的前端部分64a作为辅助限制部件发挥功能。在前侧限位件73一体地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突出的一对承受部73c,在前侧限位件73配置于限制位置且被冲击吸收线64的前端部分64a支撑的状态下,在承受部73c与外柱3的外周面之间压缩保持由卷簧构成的作为施力部件的脱离弹簧74。
在由伸缩位置的限制装置7使内柱4向筒轴方向后方移动时,后侧限位件72卡合于伸缩长孔71的后端缘,从而规定伸缩位置调整范围的后端侧。并且,当使内柱4向筒轴方向前方移动时,前侧限位件73卡合内柱4的前端,从而规定伸缩位置调整范围的前端侧。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的转向柱装置1的组装顺序进行说明。首先,一边将固定于内柱4的锁定板54***外柱3的狭缝31,一边将内柱4***外柱3的筒内,并且将限位件41组装于外柱3。
接下来,在安装托架2的垂下部22间配设外柱3,将外柱3的轴支承承受部30支承于安装托架2的轴支承部23,并且使用悬架弹簧14将外柱3悬架于安装托架2。
并且,经由杆销36a将支撑杆56以能够自由摆动的方式配置于杆支承部36。而且,在支撑杆56的后端侧与锁定板54之间配置爪板55,并且将在捋拉部61卷绕有冲击吸收线64的偏心凸轮部件53配置于支撑杆56的下侧。而且,使冲击吸收线64的平行部分从前方侧向后方侧插通偏心凸轮部件53与内柱4之间的缝隙,并且将一端侧的对折部分固定于支承部件55e。
接下来,使操作轴51贯通偏心凸轮部件53,并且将其组装于安装托架2和外柱3。操作轴51从图6的图中左侧依次贯通操作杆51a、旋转凸轮52b、固定凸轮52a、左侧垂下部22L的倾斜长孔24、左侧夹持部32L、偏心凸轮部件53、右侧夹持部32R、以及右侧垂下部22R的倾斜长孔24,并且贯通垫圈、推力轴承,且拧入螺母而组装于右侧垂下部22R的外侧。
而且,冲击吸收线64卷绕于捋拉部61并且折回,通过捋拉部61与辅助轴62之间的缝隙,平行部分向前方布线。而且,将向前方布线后的冲击吸收线64的平行部分的端部卡定保持于外柱3的保持梁35a,并且用前端部分对前侧限位件73的下表面进行支撑。而且,以在下轴11L花键连结有上轴11U的状态从外柱3的前端侧***,经由外轴承(未图示)将下轴11L轴支承于外柱3的筒内,并且经由内轴承13将上轴11U轴支承于内柱4的筒内。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的转向柱装置1的操作顺序进行说明。
为了将内柱4固定于所希望的位置,首先,使内柱4沿倾斜方向(车辆上下方向)和伸缩方向(车辆前后方向)向所希望的位置移动,将操作杆51a向上方进行摆动操作。将操作杆51a向上方进行摆动操作,从而操作轴51绕轴朝紧固方向转动。
因与操作杆51a一体的旋转凸轮52b和操作轴51一起向紧固方向转动,从而固定凸轮52a的山部与旋转凸轮52b的山部重叠,凸轮部件5a的轴向尺寸扩大。由此,操作轴51被向凸轮部件5a侧拉拽,而垂下部22与夹持部32压力接触,从而在任意的倾斜位置保持外柱3,并且因一对夹持部32之间变窄,从而外柱3缩径,内柱4保持在任意的伸缩位置。
并且,由于操作轴51向紧固方向转动,从而结合装置5b的偏心凸轮部件53旋转,并且偏心凸轮53a经由支撑杆56将爪板55推压于锁定板54。由于将爪板55推压于锁定板54,从而任一个锁定爪55b***于任一个锁定孔54a,并且***后的锁定爪55b的前端能够与将各个锁定孔54a分隔的格54b的部分卡合。并且,当将爪板55推压于锁定板54时其它的锁定爪55b位于格54b上的情况下,该锁定爪55b在保持被格54b推压的状态下以相对于推压方向后退的方式弹性变形。由此,不会妨碍操作轴51的转动操作,而任一个锁定爪55b就能卡合于格54b。
为了进行内柱4的位置调整,解除内柱4与外柱3的紧固。为此,首先,将操作杆51a向下方(解除方向)进行摆动操作。由于将操作杆51a向下方进行摆动操作,从而操作轴51绕轴朝紧固解除方向转动。
由于与操作杆51a一体的旋转凸轮52b和操作轴51一起向紧固解除方向转动,从而固定凸轮52a的山部与旋转凸轮52b的谷部重叠,从而凸轮部件5a的轴向尺寸变窄。由此,操作轴51松动,垂下部22与夹持部32的压力接触消除,外柱3能够相对于安装托架2向倾斜方向(车辆上下方向)移动,并且因一对夹持部32间变宽,从而外柱3扩径,内柱4能够沿伸缩方向(车辆前后方向)移动。
由于操作轴51向紧固解除方向转动,从而结合装置5b的偏心凸轮部件53旋转,偏心凸轮53a向从内柱4的外周面离开的方向移动。而且,锁定爪55b因弹性臂部55c的弹力而从锁定孔54a离开,解除锁定。
在对操作杆51a进行紧固操作而将内柱4紧固于外柱3的状态下,在对内柱4施加了超过设定值的冲击载荷的情况下,因邻接的格54b按压卡合于锁定孔54a的锁定爪55b,从而在一体地卡合于内柱4的爪板55的支承部件55e固定的冲击吸收线64的对折部分和内柱4一起向筒轴方向前方移动。而且,冲击吸收线64的平行部分被对折部分拉拽而向筒轴方向后方移动,前端部分64a从前侧限位件73离开。由此,前侧限位件73因重力和脱离弹簧74的压缩反作用力而从狭缝31脱落。而且,当内柱4和冲击吸收线64的对折部分一起向筒轴方向前方移动时,冲击吸收线64被捋拉部61和辅助轴62捋拉,并且弯曲变形,从而吸收冲击能量。这样,由于前侧限位件73从与内柱4卡合的位置脱离,从而消除内柱4超过伸缩范围地向筒轴方向前方收缩时的障碍物,在中途冲击载荷不会增大,能够使内柱4收缩。
此外,在因伸缩位置调整而使内柱4的前端部抵接于前侧限位件73的状态下,在对内柱4施加了超过设定值的冲击载荷的情况下,内柱4因冲击载荷使前侧限位件73断裂,内柱4能够向筒轴方向前方移动。这样,在因伸缩位置调整而使内柱4的前端部抵接于前侧限位件73的状态下,在对内柱4施加了超过设定值的冲击载荷的情况下,因冲击载荷而首先使前侧限位件73断裂,从而在中途冲击载荷不会增大。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的转向柱装置1,由于前侧限位件73利用冲击吸收线64的前端部分64a能够保持于能够与内柱4卡合的限制位置,所以能够可靠地进行内柱4的伸缩位置范围的位置限制。在锁定装置5处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当沿筒轴方向对内柱4施加了设定值以上的载荷时,冲击吸收线64和内柱4一起移动,前端部分64a从前侧限位件73离开,从而前侧限位件73从限制位置脱离,因此内柱4能够超过伸缩位置调整范围地向车辆前方侧移动,并且在吸收冲击能量的中途冲击吸收载荷不会增大,进而能够进行稳定的冲击吸收。
由于前侧限位件73从下方朝向上方贯通筒壁3a地配设,从而当冲击吸收线64的前端部分64a从保持位置脱离时,前侧限位件73因重力而落下,从限制位置脱离,从而能够简化限制装置7的结构。
由于前侧限位件73被脱离弹簧74向从限制位置侧脱离的方向施力,而当冲击吸收线64的前端部分64a从保持位置脱离时,前侧限位件73也因脱离弹簧74的作用力从限制位置脱离,从而能够利用比较简单的限制装置7的结构来更加可靠地使前侧限位件73从限制位置脱离。
由于辅助限制部件设定为冲击吸收线64的前端部分64a,从而能够简化限制装置7的结构,并且能够吸收冲击能量。
此外,实施方式的转向柱装置1中,作为辅助限制部件使用了冲击吸收线64的前端部分64a,但并不限定于此。若是在冲击吸收时不会妨碍内柱4向前方移动、且与内柱4一起移动从作为限制部件的前侧限位件73脱离的结构,则能够应用,能得到相同的作用效果。

Claims (7)

1.一种转向柱装置(1),其特征在于,具备:
外柱(3),其具有筒形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配设;
内柱(4),其具有筒形状且能够沿筒轴方向移动地***于上述外柱(3)的内部;
锁定装置(5),其具有操作杆(51a),该操作杆(51a)能够向将上述内柱(4)紧固于上述外柱(3)的锁定位置和能够沿上述外柱(3)的筒轴方向调节上述内柱(4)的解除位置进行操作;
限制部件(73),其从上述外柱(3)的外周面侧贯通上述外柱(3)的筒壁,配设为保持在能够与上述内柱(4)卡合的限制位置,且能够从上述限制位置脱离;
辅助限制部件(64a),其与上述限制部件(73)卡合,保持于将上述限制部件(73)保持于上述限制位置的保持位置;以及
结合装置(5b),其在上述锁定装置(5)位于上述锁定位置时,将上述辅助限制部件(64a)结合于上述内柱(4),
在对上述内柱(4)沿筒轴方向施加了设定值以上的载荷时,上述辅助限制部件(64a)和上述内柱(4)一起移动,上述辅助限制部件(64a)与上述限制部件(73)的卡合解除,从而上述限制部件(73)从能够与上述内柱(4)卡合的上述限制位置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装置(1),其特征在于,
上述限制部件(73)从下方朝向上方贯通上述外柱(3)的上述筒壁地配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装置(1),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施力部件(74),该施力部件(74)从上述限制位置侧朝向上述限制部件(73)与上述内柱(4)的卡合解除的脱离位置侧对上述限制部件(73)进行施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装置(1),其特征在于,
上述辅助限制部件(64a)是冲击吸收部件(64),其由线条材料构成,利用上述锁定装置(5)的操作轴(51)而折回,且向车辆前方延伸配置,一端经由上述结合装置(5b)固定于上述内柱(4),
上述限制部件(73)由上述冲击吸收部件(64)的另一端侧端部保持于上述限制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装置(1),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狭缝(31),其沿筒轴方向贯通上述外柱(3)的筒壁;
一对夹持部(32),它们立设于上述狭缝(31)的沿筒轴方向的两缘部;
上述锁定装置(5),其具备呈轴形状且以贯通上述一对夹持部(32)的方式配置的操作轴(51)和配置于上述操作轴(51)的上述操作杆(51a),绕轴向紧固方向对上述操作杆(51a)进行转动操作,从而上述一对夹持部(32)之间变窄,将上述内柱(4)紧固于上述外柱(3);
偏心凸轮部件(53),其能够和上述操作轴(51)一起绕轴转动地配置于上述操作轴(51),并且在外周面具备偏心凸轮(53a);
锁定板(54),其在沿筒轴方向配设于上述内柱(4)的外周面的带状的板材上沿长边方向连续地开口有多个锁定孔(54a),且具有梯子形状;
支撑杆(56),其一端能够摆动地支承于上述外柱(3),另一端侧沿筒轴方向配置于上述偏心凸轮部件(53)与上述内柱(4)之间;
爪板(55),其配置于上述锁定板(54)与上述支撑杆(56)之间,具有由相对于上述锁定孔(54a)能够卡合、分离的弹性片构成的锁定爪(55b);
冲击吸收部件(64),其通过将上述辅助限制部件(64a)的一端卡合于上述爪板(55)且将上述辅助限制部件(64a)的另一端卡合于上述外柱(3)而构成;以及
冲击吸收装置(6),利用上述操作轴(51)向紧固方向的转动操作,上述偏心凸轮(53a)经由上述支撑杆(56)将上述爪板(55)推压于上述锁定板(54),使上述锁定爪(55b)向能够卡合于上述锁定孔(54a)的上述锁定位置移动,且在对上述内柱(4)沿筒轴方向施加了设定值以上的载荷时,由于上述锁定爪(55b)与上述锁定孔(54a)卡合,从而上述爪板(55)和上述内柱一起沿筒轴方向移动,并且使上述冲击吸收部件(64)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柱装置(1),其特征在于,
上述辅助限制部件(64a)是弯曲成近似U字形状的线条材料,
上述线条材料具有在设于上述爪板(55)的一对支承部件(55e)卡定的横棒部分和利用上述操作轴(51)而折回的纵棒部分,
上述线条材料的端部向车辆前方侧延伸,且卡定于上述外柱(3)。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柱装置(1),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爪板(55)上沿操作轴(51)的方向邻接地设有多个爪列(55d),该爪列(55d)是多个上述锁定爪(55b)以与上述锁定孔(54a)不同的间隔在筒轴方向上连续而成的,
上述爪列(55d)以在筒轴方向上相互偏离的状态配置。
CN201610179088.7A 2015-03-27 2016-03-25 转向柱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0049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66656 2015-03-27
JP2015066656A JP6539084B2 (ja) 2015-03-27 2015-03-27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2015-068018 2015-03-30
JP2015068018A JP6401646B2 (ja) 2015-03-30 2015-03-30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04983A true CN106004983A (zh) 2016-10-12
CN106004983B CN106004983B (zh) 2018-04-17

Family

ID=55586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79088.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004983B (zh) 2015-03-27 2016-03-25 转向柱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849906B2 (zh)
EP (1) EP3072779B1 (zh)
CN (1) CN106004983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35069A (zh) * 2016-03-28 2017-10-10 富士机工株式会社 转向柱装置
CN108909825A (zh) * 2018-07-19 2018-11-30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管柱
CN109421788A (zh) * 2017-09-04 2019-03-05 博世汽车转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转向管柱总成和汽车
CN109795544A (zh) * 2017-11-17 2019-05-24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转向装置
CN110248859A (zh) * 2017-02-02 2019-09-17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
CN111902653A (zh) * 2018-03-26 2020-11-06 罗伯特博世汽车转向旺多姆公司 模块化能量吸收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569127U (zh) * 2014-04-28 2017-10-20 南洋工业株式会社 转向柱
US9663134B2 (en) * 2014-12-12 2017-05-30 Jtekt Corporation Steering system
JP5975199B1 (ja) * 2015-01-14 2016-08-2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410645B2 (ja) * 2015-03-09 2018-10-24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9849906B2 (en) * 2015-03-27 2017-12-26 Fuji Kiko Co., Ltd. Steering column device
DE102015115923A1 (de) * 2015-09-21 2017-03-23 Trw Automotive Gmbh Einstellbare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WO2017142982A1 (en) * 2016-02-19 2017-08-24 Nsk Americas, Inc. Guidance and limiting unit subassembly for a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JP6694739B2 (ja) * 2016-03-25 2020-05-20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DE102016210833A1 (de) * 2016-06-17 2017-12-21 Thyssenkrupp Ag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10099715B2 (en) * 2016-10-14 2018-10-16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ationary energy absorption strap control assembly for vehicle steering column
US10093339B2 (en) * 2016-10-26 2018-10-09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having a locking assembly
US10654512B2 (en) * 2017-03-06 2020-05-19 Yamada Manufacturing Co., Ltd. Steering device
JP6905918B2 (ja) * 2017-11-17 2021-07-21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11325636B2 (en) * 2020-02-14 2022-05-10 Jtekt Corporation Steering column devic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40869A1 (fr) * 2002-06-17 2003-12-19 Faurecia Ind Ensemble de direction a absorption de choc, et vehicule automobile muni d'un tel ensemble
JP2005001517A (ja) * 2003-06-12 2005-01-06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2627119A (zh) * 2011-02-04 2012-08-08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转向装置
CN102971197A (zh) * 2010-06-28 2013-03-13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有限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可调转向柱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3917C1 (de) * 2002-01-31 2003-07-24 Daimler Chrysler Ag Lenksäulen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4897541B2 (ja) * 2007-03-30 2012-03-14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衝撃吸収式操舵装置
DE102008016742B4 (de) 2008-03-31 2010-01-14 Thyssenkrupp Presta Ag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5662115B2 (ja) * 2010-01-20 2015-01-28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2481945B (zh) * 2010-06-16 2014-07-0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柱的支承装置
CN103287478A (zh) * 2013-06-19 2013-09-11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转向机扭杆及其制造方法
JP2015044507A (ja) * 2013-07-31 2015-03-12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6185719A (ja) * 2015-03-27 2016-10-27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US9849906B2 (en) * 2015-03-27 2017-12-26 Fuji Kiko Co., Ltd. Steering column device
JP6694739B2 (ja) * 2016-03-25 2020-05-20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6609211B2 (ja) * 2016-03-28 2019-11-20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40869A1 (fr) * 2002-06-17 2003-12-19 Faurecia Ind Ensemble de direction a absorption de choc, et vehicule automobile muni d'un tel ensemble
JP2005001517A (ja) * 2003-06-12 2005-01-06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2971197A (zh) * 2010-06-28 2013-03-13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有限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可调转向柱
CN102627119A (zh) * 2011-02-04 2012-08-08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转向装置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35069A (zh) * 2016-03-28 2017-10-10 富士机工株式会社 转向柱装置
CN107235069B (zh) * 2016-03-28 2019-03-29 富士机工株式会社 转向柱装置
CN110248859A (zh) * 2017-02-02 2019-09-17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
US10960917B2 (en) 2017-02-02 2021-03-30 Thyssenkrupp Presta Ag Steering column for a motor vehicle
CN110248859B (zh) * 2017-02-02 2021-08-17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
CN109421788A (zh) * 2017-09-04 2019-03-05 博世汽车转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转向管柱总成和汽车
CN109421788B (zh) * 2017-09-04 2021-07-02 罗伯特·博世汽车转向***有限责任公司 转向管柱总成和汽车
CN109795544A (zh) * 2017-11-17 2019-05-24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转向装置
CN109795544B (zh) * 2017-11-17 2022-06-10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转向装置
CN111902653A (zh) * 2018-03-26 2020-11-06 罗伯特博世汽车转向旺多姆公司 模块化能量吸收装置
CN111902653B (zh) * 2018-03-26 2022-02-11 罗伯特博世汽车转向旺多姆公司 模块化能量吸收装置
CN108909825A (zh) * 2018-07-19 2018-11-30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管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280248A1 (en) 2016-09-29
EP3072779A1 (en) 2016-09-28
US9849906B2 (en) 2017-12-26
CN106004983B (zh) 2018-04-17
EP3072779B1 (en) 2017-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04983A (zh) 转向柱装置
CN107226124B (zh) 转向柱装置
CN104080687B (zh) 婴儿推车
CN102985308B (zh) 转向装置
CN102438876B (zh) 转向装置
CN102009684B (zh) 用于可折叠转向柱组件的能量吸收装置
JP5787036B2 (ja) アウタコラム
CN102523738B (zh) 转向装置
EP2423073B1 (en) Position adjustment device for steering wheel
US8979128B2 (en) Collapsi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JP4622756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及びこの位置調節装置用摩擦板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US8172322B2 (en) Child seat
US20140252753A1 (en) Steering column for a motor vehicle
WO2006120968A1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US9096260B1 (en) Impact absorbing steering apparatus
US20100244528A1 (en) Mechanism for a Vehicle Seat for Adjusting the Angle of Inclination
JP5783294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
JP2016185756A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US8167284B2 (en) Hook structure for spiral spring
JP2005138825A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CN107848560A (zh) 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JP5825154B2 (ja) チルト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5214290A (ja) 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401646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CN110745038B (zh) 集成助力阻尼的板簧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417

Termination date: 202103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