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17822A - 空调单元 - Google Patents

空调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17822A
CN105517822A CN201480049475.8A CN201480049475A CN105517822A CN 105517822 A CN105517822 A CN 105517822A CN 201480049475 A CN201480049475 A CN 201480049475A CN 105517822 A CN105517822 A CN 1055178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ucking hole
heat exchanger
conditioner housing
condition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4947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村隆仁
后藤良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5178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178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14Details of air conditioning housings
    • B60H1/00535Mounting or fastening of the housing to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1/00035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for sending an air stream of uniform temperature into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60H1/00057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for sending an air stream of uniform temperature into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the air being heated and cooled simultaneously, e.g. using parallel heat exchang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321Heat exchangers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 B60H1/00328Heat exchangers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of the liquid-air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421Driving arrangements for parts of a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 B60H1/00428Driving arrangements for parts of a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electr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078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 B60H2001/00085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of air inta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078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 B60H2001/00092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of air deflecting or air directing means inside the devi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078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 B60H2001/00099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comprising additional ventila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2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osition of the HVAC devices with respect to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60H2001/00221Devices in the floor or side wall area of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2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osition of the HVAC devices with respect to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60H2001/00228Devices in the interior of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2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osition of the HVAC devices with respect to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60H2001/00235Devices in the roof area of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2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osition of the HVAC devices with respect to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60H2001/00242Devices in the rear area of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2001/006Noise redu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空调单元具备:空调壳体(20),其在车室内相对于仪表板(1d)配置于车辆的行进方向的后侧,且形成使空气向所述车室内的规定部位流动的空气通路;送风机(30),其至少具备第1、第2叶轮(32a,32b)及***述第1、第2叶轮的风扇壳体(33,33a,33b),通过所述第1、第2叶轮的旋转而经由形成于所述风扇壳体的第1、第2吸入口(34a,34b)吸入空气并将该空气吹出,从而使所述空气在所述空调壳体内流通;及热交换器(40,50),其在所述空调壳体内配置于所述送风机的空气流向上游侧,并使所述空气进行热交换。所述送风机吸入来自所述热交换器侧的空气并向所述车室内的规定部位吹出,所述风扇壳体中的至少形成有所述第1、第2吸入口的部位配置于所述空调壳体的内部。

Description

空调单元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3年9月2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3-195508及2014年7月1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145210,其公开内容作为参照编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单元。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后座用空调单元具备:空调壳体;对车室内吸入空气并使空气在空调壳体内流通的送风机;配置于空调壳体内且通过制冷剂冷却空气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及配置于空调壳体内并通过热水加热从冷却用热交换器吹出的冷风的加热用热交换器。所述后座用空调单元将通过冷却用热交换器、加热用热交换器进行温度调节后的空气向车室内后座侧吹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361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168346号公报
本发明的发明人等研究了如下情况:如图10所示,在汽车中,在外板2与后侧围装饰板3之间搭载后座用空调单元10A。后侧围装饰板3是指车室内的相对于前座座位配置于车辆的行进方向的后侧且在车室内露出的内壁。
近年的汽车为了谋求车室内的舒适性,有扩大乘员空间的倾向。伴随于此,外板2与后侧围装饰板3之间搭载后座用空调单元10A的搭载空间变小。因此,送风机30A吸入的空气(参照图10中箭头Ya)的速度上升。伴随于此,空气的压力损失增大,产生噪音。因此,即使使送风机30A的空气导入口朝向外板侧,送风机30A吸入空气时产生的噪音也会被外板2反射而通过后侧围装饰板3传播到车室内,因此对乘员造成不适感。
这样的噪音不限于在外板2与后侧围装饰板3之间搭载后座用空调单元10A的情况,在中心控制台内、车顶部等搭载后座用空调单元10A时也会产生。此外,即使是对车室内的除后座侧以外的部位吹出空气的空调单元,也会产生相同的的噪音。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从送风机向车室内传播的噪音的空调单元。
本发明的空调单元具备:空调壳体,该空调壳体在车室内相对于仪表板配置于车辆的行进方向的后侧,形成使空气向车室内的规定部位流动的空气通路;送风机,该送风机至少具备第1叶轮和第2叶轮、及收容第1叶轮和第2叶轮的风扇壳体,该送风机通过第1叶轮和第2叶轮的旋转而经由形成于风扇壳体的第1吸入口和第2吸入口吸入空气并将该空气吹出,从而使空气在空调壳体内流通;及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在空调壳体内配置于送风机的空气流向上游侧,并对空气进行热交换。送风机吸入来自热交换器侧的空气并将该空气向车室内的规定部位吹出。风扇壳体中的至少形成有第1吸入口和第2吸入口的部位配置于空调壳体的内部。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单元,风扇壳体中的形成有第1、第2吸入口的部位配置于空调壳体的内部。因此,即使送风机吸入空气而产生声音,也能够通过空调壳体的内壁阻止该声音向车室内传播。此外,送风机分别从第1、第2吸入口的两侧吸入空气,因此与从一个吸入口吸入空气的送风机相比,能够增大吸入口的总面积。伴随于此,能够降低送风机吸入的空气的压力损失,使空气的流速降低。由此,能够使因送风机吸入空气而产生的声音降低。通过以上手段,能够降低从送风机向车室内传播的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空调单元搭载于车辆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中去除空调壳体后的后座用空调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相当于图2中III-III剖视图的图,是表示后座用空调单元搭载于车辆的状态的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空调单元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空调单元搭载于车辆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空调单元搭载于车辆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空调单元搭载于车辆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空调单元的结构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空调单元的结构的图。
图10是本发明的比较例的后座用空调单元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为了实现说明的简单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彼此中,对彼此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在图中标记相同的符号。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例如图1所示,以车辆的通常行驶时的行驶方向为基准,称为“前”、“后”、“左”、“右”、“上”及“下”。
(第1实施方式)
图1、图2、图3表示本发明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图1、图3的箭头表示车辆搭载状态下的方向。
搭载有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汽车1在车室内的相对于前部座位1a、后部座位1b的车辆的行进方向上的后侧具备后侧空间1c。后侧空间1c用于最后部席的配置或行李室。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除对车室内的前部座位侧进行空调的前座用空调单元(省略图示)以外,还具备对车室内的后部座位侧进行空调的后座用空调单元10。
前座用空调单元是配置于车室内最前部的仪表板1d(仪表盘)的内侧中的车辆左右方向(即,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的众所周知的结构。因此,省略前座用空调单元的说明。
如图1所示,后座用空调单元10相对于车室内的前部座位1a配置于后侧。即,相对于仪表板1d配置于后侧。更具体而言,后座用空调单元10配置于后侧门的后侧。本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空调单元10配置于车辆的右侧。
如图3所示,后座用空调单元10配置于外板2与后侧围装饰板3之间。外板2在汽车1的右侧位于外侧。后侧围装饰板3是车室内的相对于前部座位1a配置于后侧的内壁。
后座用空调单元10通过在空调壳体20的空气流的最下游侧配置送风机30而构成,构成所谓“风扇吸入布局”。
具体而言,如图2及图3所示,后座用空调单元10具备空调壳体20、送风机30、蒸发器40、加热器芯50及空气混合门60。另外,在图2中,省略空调壳体20的图示。
空调壳体20形成后座用空调单元的外壳,且形成向后座侧吹送的空气所流动的空气流路。空调壳体20由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且强度优异的树脂(例如,聚丙烯)形成。
在空调壳体20中的前侧且形成于空调壳体20的空气流路的最上游部形成有从车室内导入空气的导入口21。导入口21向前侧开口。
送风机30相对于空调壳体20配置于空气流的最下游侧。送风机30是通过两个叶轮32a、32b从两个吸入口34a、34b吸入空气的、构成所谓“双吸式风扇”的结构。具体而言,送风机30是具备电机31、叶轮32a、32b及风扇壳体33的离心式多叶片送风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西洛克风扇作为送风机30。
电机31通过其旋转轴31a使叶轮32a、32b旋转。电机31的旋转轴31a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叶轮32a、32b分别是离心式多叶片风扇,相对于电机31配置于右侧。叶轮32a、32b固定于电机31的旋转轴31a。叶轮32a配置于叶轮32b的右侧。叶轮32a通过其旋转而经由吸入口34a吸入空气并将其向径向外侧吹出。叶轮32b通过其旋转而经由吸入口34b吸入空气并将其向径向外侧吹出。
吸入口34a、34b分别由风扇壳体33形成。吸入口34a向送风机30的右侧开口。即,吸入口34a与空调壳体20的右壁部20a的内壁相对。即,风扇壳体33的形成有吸入口34a的部位配置于空调壳体20的内部。
吸入口34b向送风机30的左侧开口。由此,吸入口34b与空调壳体20的左壁部20b的内壁相对。即,风扇壳体33的形成有吸入口34b的部位配置于空调壳体20的内部。风扇壳体33相对于叶轮32a、32b配置于以旋转轴31a为中心的径向外侧。即,风扇壳体33具有吸入口34a、34b,且收纳叶轮32a、32b。
风扇壳体33收集从叶轮32a、32b吹出的空气并将其从吹出开口部22吹出。吹出开口部22经由未不图示的管道而连接于多个吹出口。多个吹出口分别向车室内的后部座位侧空间4开口。
蒸发器40在空调壳体20内配置于送风机30的空气流向上游侧。蒸发器40是构成众所周知的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未图示)的设备之一,是通过使制冷循环内的低压制冷剂蒸发而发挥吸热作用,从而冷却向室内吹送的空气的冷却用热交换器。
蒸发器40由多根管、第1、第2箱及热交换翅片构成为扁平形状。多根管分别在与空气流向正交的方向排列。第1箱使从膨胀阀流出的制冷剂分别分流到多根管。第2箱使从多根管流出的制冷剂集合并流到压缩机侧。热交换翅片分别配置于多根管的表面并促进制冷剂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由此,蒸发器40使空气沿其厚度方向通过,从而通过制冷剂冷却空气并吹出冷风。
在本实施方式中,蒸发器40中的作为吹出冷风的冷风吹出面的空气流出面40a朝右配置。蒸发器40的空气流出面40a相对于车辆的行进方向倾斜地配置。空气流出面40a是在蒸发器40的厚度方向形成于空气下游侧的散热面。
加热器芯50在空调壳体20内配置于送风机30的空气流向上游侧。加热器芯50是通过发动机冷却水(热水)加热向室内吹送的空气并吹出热风的加热用热交换器。
具体而言,加热器芯50由多根管、第1、第2箱及热交换翅片构成为扁平形状。多根管分别在与空气流向正交的方向排列。第1箱使从行驶用发动机侧流出的发动机冷却水分别分流到多根管。第2箱使从多根管流出的发动机冷却水集合并流到行驶用发动机侧。热交换翅片分别配置于多根管的表面并促进发动机冷却水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由此,加热器芯50使空气沿其厚度方向通过,从而通过发动机冷却水加热空气并吹出热风。
加热器芯50中的作为吹出热风的热风吹出面的空气流出面50a朝左配置。加热器芯50的空气流出面50a相对于车辆的行进方向倾斜地配置。空气流出面50a是在加热器芯50的厚度方向形成于空气流向下游侧的散热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蒸发器40及加热器芯50并排配置于与空气流向交叉的方向。在此,蒸发器40及加热器芯50并排配置于与空气流向交叉的方向包含,两部件排列配置于与空气流向交叉的方向的状态。因此,也可以如本实施方式这样,蒸发器40与加热器芯50不平行而相互倾斜。蒸发器40及加热器芯50配置为越朝向空气流向上游侧(即,车辆的前侧)空气流入面40b与空气流入面50b之间的尺寸越大的V字形。
空气流入面50b是加热器芯50中的从导入口21导入的空气所流入的部位。空气流入面40b是蒸发器40中的从导入口21导入的空气所流入的部位。
在蒸发器40的空气流出面40a与空调壳体20的右壁部20a之间设置有流出通路27。流出通路27是使从蒸发器40吹出的冷风向送风机30流动的通路。
在加热器芯50的空气流出面50a与左壁部20b之间设置有流出通路28。流出通路28是使从加热器芯50吹出的热风向送风机30流动的通路。空气混合门60相对于流出通路27、28配置于空气流向下游侧。空气混合门60由电机61驱动,摆动自如地被支承。空气混合门60在实线所示的位置X1与点划线所示的位置X2之间的范围旋转移动,改变流出通路27的开口面积与流出通路28的开口面积的比率,从而改变通过流出通路27的空气量与通过流出通路28的空气量的比率。
具体而言,空气混合门60具备遮蔽部60a及导向通路60b。遮蔽部60a关闭流出通路27、28中的一方的流出通路的开口部。导向通路60b引导使来自流出通路28的冷风如箭头c那样流到吸入口34a,且引导使来自流出通路27的冷风如箭头b那样流到吸入口34b。由此,通过空气混合门60的旋转位置,从而改变从加热器芯50流到吸入口34a、34b的热风量与从蒸发器40流到吸入口34a、34b的冷风量的比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空调壳体20的右壁部20a的内壁固定有吸音材料70。吸音材料70在吸入口34a的附近以覆盖吸入口34a的方式形成。吸音材料70是通过由发泡聚氨酯等构成吸音材料构成为板状的吸音材料。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空调单元10的作动进行说明。
首先,在送风机30中,电机31使叶轮32a、32b旋转,从而在空调壳体20使空气从导入口21向送风机30流动。
在空调壳体20内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沿厚度方向通过蒸发器40。此时,空气通过多根管内的制冷剂被冷却而作为冷风从空气流出面40a吹出。该吹出的冷风从流出通路27向送风机30侧流动。
另一方面,从导入口21吹出的空气中的除流到蒸发器40侧的一部分的空气以外的剩余的空气沿厚度方向通过加热器芯50。此时,剩余的空气在通过加热器芯50时被发动机冷却水(热水)加热。因此,热风从加热器芯50的空气流出面50a通过流出通路28而流到送风机30侧。这样一来从流出通路27流来的冷风与从流出通路28流来的热风向送风机30侧流动。
在送风机30,分别如箭头a、b、c、d那样从吸入口34a、34b吸入从流出通路27、28流出的空气并使其混合而作为空调风通过风扇壳体33从吹出开口部22吹出。该吹出的空调风经由管道从多个吹出口向车室内的后部座位侧空间4吹出。
在此,从流出通路27、28流出的空气在被吸入口34a、34b吸入时产生声音,但能够通过空调壳体20的壁面阻断该产生的声音进入车室内。此外,从流出通路27、28流出的空气被吸入口34a、34b吸入时产生的声音被吸音材料70吸收。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空气混合门60设定通过流出通路27的冷风量与通过流出通路28的热风量的比率。因此,从吹出开口部22通过管道及多个吹出口向后部座位侧空间4侧吹出的空气温度由空气混合门60的旋转位置设定。
另外,图3中的位置X1表示空气混合门60将流出通路27全部打开且将流出通路28全部关闭的例子。位置X2表示空气混合门60将流出通路27全部关闭且将流出通路28全部打开的例子。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后座用空调单元10具备空调壳体20,该空调壳体20设置于车室内的相对于前部座位配置于后侧的内壁3与在该车辆的左右方向上位于外侧的外板2之间,且使空气向车室内的后部座位侧流动。后座用空调单元10具备:送风机30,该送风机30通过以旋转轴31a为中心的叶轮32a、32b的旋转而吸入并吹出空气,从而使空气在空调壳体20内流通;蒸发器40,该蒸发器40在空调壳体20内配置于送风机30的空气流向上游侧并使空气进行热交换;及加热器芯50。通过送风机30的叶轮32a、32b的旋转使空气流通,从而通过吸入口34a、34b吸入来自蒸发器40及加热器芯50的空气并向车室内的后部侧吹出。风扇壳体33中的至少形成34a、34b的部位配置于空调壳体20的内部。由此,吸入口34a、34b被空调壳体20的内壁包围。
因此,即使送风机30吸入从蒸发器40及加热器芯50流来的空气而产生声音,也能够通过空调壳体20的内壁阻断该声音向车室内传播。即,能够将送风机30吸入空气时产生的噪音封闭在空调壳体20内。此外,送风机30分别从吸入口34a、34b的两侧吸入空气,因此与从一个吸入口吸入空气的送风机相比,能够增大吸入口(34a、34b)的总面积。由此,能够使送风机30吸入空气的压力损失降低,使空气的流速降低。由此,能够使因送风机吸入空气而产生的噪音降低。通过以上手段,能够使从送风机30向车室内传播的噪音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空调壳体20设置有吸收因送风机30吸入空气而产生的声音的吸音材料70。由此,能够可靠地对从送风机30侧向车室内传播的噪音进行隔音。
在本实施方式中,蒸发器40配置为其空气流出面40a朝向左方。加热器芯50配置为其空气流出面50a朝向左方。因此,与将蒸发器40的空气流出面40a配置为朝向上下方向且将加热器芯50的空气流出面50a配置为朝向上下方向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空调壳体2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变小。
(第2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对将蒸发器40和加热器芯50并排配置于与空气流向交叉的方向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取而代之,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对将蒸发器40和加热器芯50串联配置于空气流向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4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空调单元10的剖视图。
后座用空调单元10具备空调壳体20、送风机30及空气混合门60。在图4中,与图2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的结构,简单化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蒸发器40的空气流出面40a朝左配置。蒸发器40的空气流出面40a相对于行进方向倾斜地配置。加热器芯50相对于蒸发器40配置于空气流向下游侧。即,加热器芯50及蒸发器40串联配置于空气流向。加热器芯50的空气流出面50a朝左配置。加热器芯50的空气流出面50a相对于行进方向倾斜地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器芯50以其空气流出面50a与蒸发器40的空气流出面40a平行的方式配置。在加热器芯50的空气流出面50a与空调壳体20的右壁部20a之间形成有旁通通路26。旁通通路26是使从蒸发器40吹出的冷风绕过加热器芯50并向送风机30侧流动的通路。
空气混合门60相对于加热器芯50配置于空气流向下游侧。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混合门60是配置为能够通过电机61而滑动移动的滑动式门。空气混合门60通过改变旁通通路26的开口面积与流出通路27的开口面积的比率,从而改变通过旁通通路26的空气量与通过流出通路27的空气量的比率。
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30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是通过叶轮32a、32b的旋转从吸入口34a、34b吸入空气并将空气从风扇壳体33的吹出开口部22吹出的结构。风扇壳体33中的至少形成34a、34b的部位配置于空调壳体20的内部。由此,吸入口34a、34b被空调壳体20的内壁包围。另外,在图4中,省略电机31的旋转轴31a的图示。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空调单元10的作动进行说明。
首先,在送风机30中,电机31使叶轮32a、32b旋转,从而从导入口21向空调壳体20导入空气。由此,空气在空调壳体20从导入口21向送风机30流动。
在空调壳体20内流动的空气通过蒸发器40。此时,空气通过多根管内的制冷剂被冷却而作为冷风从空气流出面40a吹出。该吹出的冷风的一部分通过旁通通路26并向送风机30侧流动。
另一方面,从空气流出面40a吹出的冷风中的除通过旁通通路26的冷风以外的剩余的冷风通过加热器芯50。此时,剩余的冷风在通过加热器芯50时被多根管内的热水加热。因此,来自加热器芯50的空气流出面50a的热风向送风机30侧流动。这样一来,从旁通通路26流来的冷风与从加热器芯50流来的热风如箭头a、b那样向送风机30的吸入口34a、34b侧流动。
在送风机30中,伴随叶轮32a、32b的旋转,通过吸入口34a、34b吸入从流出通路27、28流来的空气并使其混合而通过风扇壳体33从吹出开口部22吹出。该吹出的空气经由管道从多个吹出口向车室内的后部座位侧空间4吹出。
在此,从旁通通路26流来的冷风量与从加热器芯50流来的热风量的比率由空气混合门60设定。因此,从吹出开口部22通过管道及多个吹出口向后部座位侧空间4侧吹出的空气温度由空气混合门60的旋转位置设定。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送风机30的风扇壳体33中的至少形成34a、34b的部位配置于空调壳体20的内部。由此,吸入口34a、34b被空调壳体20的内壁包围。即使送风机30吸入从蒸发器40及加热器芯50流来的空气而产生声音,空调壳体20的内壁也能够阻断该声音进入车室内。此外,送风机30的叶轮32分别从吸入口34a、34b的两侧吸入空气,因此与从一个吸入口吸入空气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吸入口(34a,34b)的总面积。因此,能够使送风机30吸入的空气的流速降低。由此,能够使因送风机30吸入空气而产生的声音降低。通过以上手段,能够降低从送风机30向车室内传播的噪音。
(第3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1、第2实施方式中,对在外板2与后侧围装饰板3之间配置后座用空调单元1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取而代之,在本第3实施方式中,对在驾驶座(Dr)与副驾驶座(Pa)之间配置后座用空调单元10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5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空调单元10的搭载图。图5是从上方观察车室内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空调单元10配置于仪表板1d的后侧。更具体而言,后座用空调单元10在驾驶座80a及副驾驶座80b之间配置于后部座位80c的前侧。驾驶座80a及副驾驶座80b在左右方向上配置。后座用空调单元10配置于中心控制盒81内。后座用空调单元10的吹出开口部22朝后配置。从后座用空调单元10的吹出开口部22吹出的空调风通过中心控制盒81的吹出口81a向车辆内的后侧吹出。另外,图5表示以前座右侧座位为驾驶座80a、以前座左侧座位为副驾驶座80b的例子。本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空调单元10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空调单元10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送风机30的风扇壳体33中的至少形成有吸入口34a、34b的部位配置于空调壳体20的内部。由此,吸入口34a、34b被空调壳体20的内壁包围。通过空调壳体20的内壁,能够阻断送风机30的噪音向车室内传播。此外,在送风机30中,叶轮32分别从吸入口34a,34b的两侧吸入空气,因此与从一个吸入口吸入空气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吸入口(34a、34b)的总面积。因此,能够使送风机30吸入的空气的速度降低。由此,能够使因送风机30吸入空气而产生的声音降低。通过以上手段,能够降低从送风机30向车室内传播的噪音。
(第4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对在驾驶座(Dr)与副驾驶座(Pa)之间配置后座用空调单元1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取而代之,在本第4实施方式中,对在车顶部配置后座用空调单元10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6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空调单元10的搭载图。图6是从车辆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观察车室内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空调单元10在车室内的车顶部82配置于仪表板1d的后侧。具体而言,后座用空调单元10配置于车顶部82的下侧。后座用空调单元10被装饰壁83从上下方向的下侧覆盖。装饰壁83具备向前侧开口的吸入口83a和向后侧开口的吹出口83b。在后座用空调单元10中,由蒸发器40、加热器芯50调节从吸入口83a吸入的车室内的空气的温度并通过吹出开口部22从吹出口83b向后部座位80c侧如箭头B那样吹出。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相同,送风机30的风扇壳体33中的至少形成有吸入口34a、34b的部位配置于空调壳体20的内部。由此,吸入口34a、34b被空调壳体20的内壁包围。因此,能够得到与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尤其是,在将后座用空调单元10配置到车顶部82侧的情况下,后座用空调单元10的吹出开口部22、吹出口83b配置于靠近后部座位的乘员的耳边的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吸入口34a、34b被空调壳体20的内壁包围,从而增大了使送风机30的噪音降低的效果。
(第5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对在驾驶座(Dr)与副驾驶座(Pa)之间配置后座用空调单元1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取而代之,在本第5实施方式中,对在车室内的最后部座位80d的后侧配置后座用空调单元10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7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空调单元10的搭载图。图7是从宽度方向(左右方向)观察车室内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空调单元10在车室内配置于最后部座位80d的后侧且后备箱85的前侧。最后部座位80d是在车室内配置于车辆最后部的座位。
后座用空调单元10的吹出开口部22经由管道86连接于吹出口86a。吹出口86a位于车顶部82的相对于最后部座位80d的上侧。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空调单元10中,由蒸发器40、加热器芯50调节从吸入口83a吸入的车室内的空气的温度并通过吹出开口部22及管道86从吹出口86a向后部座位80c侧如箭头B那样吹出。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相同,送风机30的风扇壳体33中的至少形成有34a、34b的部位配置于空调壳体20的内部。由此,吸入口34a、34b被空调壳体20的内壁包围。因此,能够得到与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尤其是,如果是在车辆前侧配置了行驶用发动机的汽车,则对于后部座位的乘员,要求从行驶用发动机传播的发动机音较小、要求静音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吸入口34a、34b被空调壳体20的内壁包围,从而增大了使送风机30的噪音降低的效果。
(第6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对以空气流入面40b、50b相对的方式配置蒸发器40及加热器芯5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取而代之,在本第6实施方式中,对以空气流出面40a、50a相对的方式配置蒸发器40及加热器芯50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8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空调单元10的搭载图。在图8中,与图3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的结构,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空调单元10中,在空调壳体20形成有导入口21a,21b来取代图3的导入口21。导入口21a形成于空调壳体20的右壁部20a侧。导入口21b形成于空调壳体20的左壁部20b侧。
在蒸发器40及加热器芯50中,空气流出面40a、50a隔着空气通路93而相对。具体而言,蒸发器40及加热器芯50并排配置于空气流向,配置为越朝向空气流向的下游侧空气流出面40a、50a之间的距离L越大的V字形。即,蒸发器40及加热器芯50配置为使来自空气流出面40a的冷风与来自空气流出面50a的热风交叉。
在蒸发器40的空气流出面(冷风吹出面)40a与加热器芯50的空气流出面(热风吹出面)50a之间配置有空气混合门60A来代替图3的空气混合门60。空气混合门60A具备形成为板状的门主体63和配置于门主体63的面方向端侧的旋转轴64。空气混合门60A以旋转轴64为中心旋转自如地被支承。
空气混合门60A通过其位置来改变从蒸发器40的空气流出面40a吹出的冷风量与从加热器芯50的空气流入面50b吹出的热风量的比率,从而调整从吹出开口部22向车室内吹出的空调风的温度。
另外,空气混合门60A位于图8中X1的部位时,为从蒸发器40吹出的冷风量为最大,且从加热器芯50吹出的热风量为最小的最大制冷模式。空气混合门60A位于图8中X2的部位时,为从蒸发器40吹出的冷风量为最小,且从加热器芯50吹出的热风量为最大的最大制热模式。
在空调壳体20中,在蒸发器40、加热器芯50与送风机30的吸入口34a、34b之间构成有混合空间90。混合空间90使从蒸发器40的空气流出面40a吹出的冷风与从加热器芯50的空气流出面50a吹出的热风混合。
在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中,在送风机30中,电机31使叶轮32a、32b旋转,从而在空调壳体20使空气从导入口21a、21b向送风机30流动。
此时,空气如箭头e那样从导入口21a向蒸发器40的空气流入面40b流动。伴随于此,该流来的空气被制冷剂冷却并如箭头g那样从蒸发器40的空气流出面40a吹出。
另一方面,空气如箭头f那样从导入口21b向加热器芯50的空气流入面50b流动。伴随于此,该流来的空气被发动机冷却水(热水)加热并如箭头h那样从加热器芯50的空气流出面50a吹出。
之后,从蒸发器40吹出的冷风与从加热器芯50吹出的热风在混合空间90交叉并混合。该混合的空气作为空调风如箭头k、j那样被吸入送风机30的吸入口34a、34b。该被吸入的空气通过风扇壳体33从吹出开口部22向车室内的后部侧吹出。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第5实施方式相同,送风机30的风扇壳体33中的至少形成有34a、34b的部位配置于空调壳体20的内部。由此,在后座用空调单元10中,送风机30的风扇壳体33的吸入口34a、34b被空调壳体20的内壁包围。因此,即使送风机30吸入从蒸发器40及加热器芯50流来的空气而产生声音,也能够通过空调壳体20的内壁阻断该声音向车室内传播。因此,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能够将送风机30吸入空气时产生的噪音封闭在空调壳体20内。
此外,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送风机30分别从吸入口34a、34b的两侧吸入空气,因此与从一个吸入口吸入空气的送风机相比,能够降低送风机30吸入的空气的压力损失,使空气的流速降低。由此,能够使因送风机30吸入空气而产生的噪音降低。通过以上手段,能够降低从送风机30向车室内传播的噪音。
在本实施方式中,蒸发器40及加热器芯50配置为越朝向空气流向下游侧空气流出面40a、50a之间的距离L越大的V字形。因此,在送风机30的吸入口34a、34b的空气流向下游侧构成有混合空间90。因此,来自蒸发器40的冷风与来自加热器芯50的热风在混合空间90混合且该混合的空气被吸入送风机30的吸入口34a、34b。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来自蒸发器40的冷风作为层流被吸入送风机30的吸入口34a,且来自加热器芯50的热风作为层流被吸入送风机30的吸入口34b。因此,叶轮32a吹出冷风,叶轮32b吹出热风。由此,叶轮32a,32b从吹出开口部22吹出的空气产生温度不均匀。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来自蒸发器40的冷风与来自加热器芯50的热风在混合空间90混合且该混合的混合空气被吸入送风机30的吸入口34a、34b。因此,叶轮32a、32b能够吸入混合了热风与冷风的空调风并将其从吹出开口部22向车室内的后座侧吹出。因此,能够在叶轮32a、32b的空气流向上游侧使来自蒸发器40的冷风与来自加热器芯50的热风混合的性能(即,空气混合性)提高。由此,能够抑制从送风机30吹出的空气产生温度不均匀。
(第7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6实施方式中,对将叶轮32a、32b收纳到共用的风扇壳体33内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取而代之,在本第7实施方式中,对将叶轮32a、32b收纳于独立的两个风扇壳体内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9表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空调单元10的搭载图。在图9中,与图8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的结构,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空调单元10具备风扇壳体33a,33b来代替风扇壳体33。风扇壳体33a构成收纳叶轮32a的第1收纳部。在风扇壳体33a形成有吸入口34a及吹出开口部22a。因此,风扇壳体33a及叶轮32a构成第1离心式多叶片送风机。
风扇壳体33b构成收纳叶轮32b的第2收纳部。在风扇壳体33b形成有吸入口34b及吹出开口部22b。因此,风扇壳体33b及叶轮32b构成第2离心式多叶片送风机。
在此,风扇壳体33a、33b配置于混合空间90的空气流向下游侧。风扇壳体33a、33b配置为吸入口34a、34b隔着空调壳体20内的空气通路92相互相对。
根据如上结构的本实施方式,来自蒸发器40的冷风与来自加热器芯50的热风在混合空间90混合。并且,该混合的空气作为空调风如箭头k那样,通过空气通路92而被吸入送风机30的吸入口34a。叶轮32a将从吸入口34a吸入的空调风向径向外侧吹出。风扇壳体33a收集从叶轮32a吹出的空调风并从吹出开口部22a吹出。
另一方面,在混合空间90混合的空气作为空调风如箭头j那样,通过空气通路92被吸入送风机30的吸入口34b。叶轮32b将从吸入口34b吸入的空调风向径向外侧吹出。风扇壳体33b收集从叶轮32b吹出的空调风并从吹出开口部22b吹出。
这样叶轮32a、32b能够使通过吸入口34a、34b吸入风扇壳体33a、33b的空气从吹出开口部22a、22b向车室内的后座侧吹出。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第5实施方式相同,送风机30的风扇壳体33中的至少形成有34a、34b的部位配置于空调壳体20的内部。由此,在后座用空调单元10中,送风机30的风扇壳体33的吸入口34a,34b被空调壳体20的内壁包围。因此,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能够降低从送风机30向车室内传播的噪音。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风扇壳体33a的吸入口34a与风扇壳体33b的吸入口34b隔着空气通路92而相互相对的方式配置。吸入口34a、34b配置于混合空间90的空气流向下游侧。因此,来自蒸发器40的冷风与来自加热器芯50的热风在混合空间90混合且该混合的空气流到吸入口34a、34b。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使冷风与热风混合的性能(即,空气混合性)。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从送风机30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产生温度不均匀。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1、第2实施方式中,对将配置于位于车辆右侧的外板2与后侧围装饰板3之间的后座用空调单元10作为本发明的空调单元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取而代之,也可以将配置于位于车辆左侧的外板2与后侧围装饰板3之间的后座用空调单元10作为本发明的空调单元。
在上述第1~第7实施方式中,对将蒸发器40及加热器芯50用作热交换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取而代之,也可以将蒸发器40及加热器芯50中的任意一方用作热交换器。例如,也可以将仅将蒸发器40及加热器芯50中的蒸发器40配置到空调壳体20内而成的所谓“冷却器式样”的后座用空调单元10作为本发明。
在上述第1~第7实施方式中,对将向车室内后座侧吹出空气的后座用空调单元10作为本发明的空调单元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取而代之,也可以将向车室内的后座侧以外的规定部位吹出空气的空调单元作为本发明的空调单元。在该情况下,作为本发明的空调单元的配置部位,只要在车室内位于仪表板1d的后侧,可以是任意的部位。例如,也可以将向前座侧吹出空气的空调单元作为本发明的空调单元。
在上述第1~第7实施方式中,对将通过制冷剂来冷却空气的蒸发器40用作冷却用热交换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取而代之,也可以使用作为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珀耳帖元件来冷却空气。
在上述第1~第7实施方式中,对将通过发动机冷却水(热水)来加热空气的加热器芯50用作加热用热交换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取而代之,也可以使用作为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电加热器来加热空气。
在上述第1~第7实施方式中,对在空调壳体20配置吸音材料7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取而代之,也可以从空调壳体20去除吸音材料70。
在上述第1、第2实施方式中,对在空调壳体20的吸入口34a侧配置吸音材料7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取而代之,也可以在空调壳体20的吸入口34b侧配置吸音材料70。或者,也可以在空调壳体20的吸入口34a、34b两侧配置吸音材料70。此外,在上述第3~第7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与上述第1、第2实施方式相同地配置吸音材料70。
在上述第1~第7实施方式中,对以蒸发器40的空气流出面40a朝向左右方向的方式配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取而代之,也可以以蒸发器40的空气流出面40a朝向左右方向以外的方向的方式配置。
在上述第1~第7实施方式中,对以加热器芯50的空气流出面50a朝向左右方向的方式配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取而代之,也可以以加热器芯50的空气流出面50a朝向左右方向以外的方向的方式配置。
在上述第1~第7实施方式中,对将离心式多叶片送风机用作送风机3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取而代之,只要是具备吸入口34a、34b的送风机,也可以使用离心式多叶片送风机以外的送风机。
在上述第1~第7实施方式中,对使送风机30的吸入口34、34b朝向左右方向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送风机30的吸入口34a、34b朝向左右方向以外的方向(例如,上下方向)。
另外,作为搭载本发明的后座用空调单元10的汽车,只要在外板2与后侧围装饰板3之间具有搭载后座用空调单元10的空间,则可以是任意的汽车。
在上述第1~第7实施方式中,对通过电机驱动空气混合门60(60A)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使用者对操作部进行操作的操作力来驱动空气混合门60(60A)。
此外,也可以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相同地将上述第6、第7实施方式的后座用空调单元10配置到中心控制盒81内。也可以与上述第4实施方式相同地在车顶部82配置后座用空调单元10,此外,也可以与上述第5实施方式相同地在车室内在最后部座位80d的后方侧配置后座用空调单元10。此外,作为配置本发明的后座用空调单元10的区域,只要是车室内的相对于仪表板的后方侧的区域,可以是任意的区域。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适当变更。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不相互无关,除明显不能组合的情况以外,能够进行适当组合。

Claims (15)

1.一种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空调壳体(20),该空调壳体(20)在车室内相对于仪表板(1d)配置于车辆的行进方向的后侧,形成使空气向所述车室内的规定部位流动的空气通路;
送风机(30),该送风机(30)至少具备第1叶轮(32a)和第2叶轮(32b)、及***述第1叶轮和所述第2叶轮的风扇壳体(33,33a,33b),该送风机(30)通过所述第1叶轮和所述第2叶轮的旋转而经由形成于所述风扇壳体的第1吸入口(34a)和第2吸入口(34b)吸入空气并将该空气吹出,从而使所述空气在所述空调壳体内流通;及
热交换器(40,50),该热交换器(40,50)在所述空调壳体内配置于所述送风机的空气流向上游侧,并对所述空气进行热交换,
所述送风机吸入来自所述热交换器侧的空气并将该空气向所述车室内的规定部位吹出,
所述风扇壳体中的至少形成有所述第1吸入口和所述第2吸入口的部位配置于所述空调壳体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调壳体设置有吸收因所述送风机吸入空气而产生的声音的吸音材料(7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壳体在所述车室内相对于前部座位(1a)配置于行进方向的后侧,并设置于所述车室内的内壁(3)与位于该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的外板(2)之间,并且形成使空气向所述车室内的后部座位侧流动的空气通路,
所述第1吸入口和所述第2吸入口被所述空调壳体的内壁包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壳体配置于所述车室内的车顶部(82),
所述第1吸入口和所述第2吸入口被所述空调壳体的内壁包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壳体在所述车室内配置于两个座位(80a,80b)之间,所述两个座位(80a,80b)配置于车辆的左右方向,
所述第1吸入口和所述第2吸入口被所述空调壳体的内壁包围。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壳体在所述车室内配置于最后部座位的车辆的行进方向上的后方侧,所述最后部座位配置于车辆最后部,
所述第1吸入口和所述第2吸入口被所述空调壳体的内壁包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作为加热所述空气并吹出热风的所述热交换器的加热用热交换器(50);及
作为冷却所述空气并吹出冷风的所述热交换器的冷却用热交换器(40),
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及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并排配置于与所述空气流向交叉的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及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配置为,使从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吹出的热风与从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吹出的冷风交叉。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具有吹出所述热风的热风吹出面(50a),
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具有吹出所述冷风的冷风吹出面(40a),
以如下方式配置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及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使所述热风吹出面及所述冷风吹出面相对,且越朝向所述空气流向下游侧,所述热风吹出面及所述冷风吹出面之间的距离(L)越大。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壳体具有:形成有所述第1吸入口且***述第1叶轮的第1收容部件(33a,33b)、以及形成有所述第2吸入口且***述第2叶轮的第2收容部件(33a,33b),
所述第1收容部件和所述第2收容部件在所述空调壳体中配置于混合空间(90)的下游侧,在该混合空间(90)中,通过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与通过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空气交叉。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收容部件和所述第2收容部件配置为所述第1吸入口和所述第2吸入口隔着所述空调壳体内的空气通路而相互相对。
12.根据权利要求7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备空气混合门(60,60A),该空气混合门(60,60A)改变通过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量与通过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空气量的比率。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吸入口和所述第2吸入口中的一方的吸入口向所述车辆左右方向的一方侧开口,另一方的吸入口向所述左右方向的另一方侧开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作为加热所述空气的所述热交换器的加热用热交换器(50);及
作为冷却所述空气的所述热交换器的冷却用热交换器(40),
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及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串联配置于所述空气流向。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调壳体内设置有旁通通路(26),该旁通通路(26)使通过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空气绕过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地流动,
该空调单元具备空气混合门(60),该空气混合门(60)改变通过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量与通过所述旁通通路的空气量的比率。
CN201480049475.8A 2013-09-20 2014-08-21 空调单元 Pending CN10551782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95508 2013-09-20
JP2013195508 2013-09-20
JP2014-145210 2014-07-15
JP2014145210A JP2015083449A (ja) 2013-09-20 2014-07-15 空調ユニット
PCT/JP2014/004272 WO2015040787A1 (ja) 2013-09-20 2014-08-21 空調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17822A true CN105517822A (zh) 2016-04-20

Family

ID=526884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49475.8A Pending CN105517822A (zh) 2013-09-20 2014-08-21 空调单元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221414A1 (zh)
JP (1) JP2015083449A (zh)
CN (1) CN105517822A (zh)
WO (1) WO2015040787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53308A (zh) * 2016-05-12 2019-01-04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单元
CN110520313A (zh) * 2017-04-20 2019-11-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车辆空调设备
CN112118977A (zh) * 2018-05-17 2020-12-22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单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25532A1 (ja) * 2016-08-01 2018-02-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809321B2 (ja) * 2017-03-21 2021-01-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調装置
DE102017120342A1 (de) * 2017-09-05 2019-03-07 Markus Steffen Kammler Klimatisierungsvor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KR102365028B1 (ko) * 2017-09-14 2022-02-21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장치
JP6958221B2 (ja) * 2017-10-20 2021-11-0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20200040996A (ko) * 2018-10-11 2020-04-2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공조 시스템
KR102661622B1 (ko) * 2018-11-12 2024-04-2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장치
US11571996B2 (en) 2019-11-14 2023-02-07 Honda Motor Co., Ltd. Suspended vehicle seating system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09516A (ja) * 1996-10-04 1998-04-28 Denso Corp 車両後席用空調装置
JPH11115451A (ja) * 1997-10-17 1999-04-27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0033813A (ja) * 1998-07-17 2000-02-02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20060005958A1 (en) * 2004-06-29 2006-01-12 Denso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unit for vehicle use
CN101351349A (zh) * 2005-12-28 2009-01-21 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3121391A (zh) * 2012-11-15 2013-05-29 柳州易舟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一体式电动空调机
CN103298632A (zh) * 2011-02-22 2013-09-11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61635U (zh) * 1974-11-08 1976-05-14
JPH01244912A (ja) * 1988-03-25 1989-09-29 Hitachi Ltd 自動車用空調機の送風装置
JPH0223204U (zh) * 1988-08-01 1990-02-15
US5062352A (en) * 1990-07-16 1991-11-05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Motor vehicle 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combined mode/temperature door
US5167129A (en) * 1990-07-26 1992-12-01 Calsonic Corporation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H05246237A (ja) * 1992-03-04 1993-09-24 Nippondenso Co Ltd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H07205639A (ja) * 1994-01-26 1995-08-08 Nippondenso Co Ltd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US5531264A (en) * 1994-10-19 1996-07-02 Zexel Corporation Control apparatus for a cooling unit with a heating function and a multi-compartment temperature management apparatus for a vehicle using this cooling unit
JP3505911B2 (ja) * 1995-05-10 2004-03-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H1024723A (ja) * 1996-07-09 1998-01-27 Denso Corp 空調装置
JPH10236137A (ja) * 1996-12-24 1998-09-08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3972445B2 (ja) * 1998-02-10 2007-09-0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DE10037384B4 (de) * 2000-08-01 2013-04-04 Behr Gmbh & Co. Kg Heizungs- und Klimaanlag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4082192B2 (ja) * 2002-11-28 2008-04-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調装置
JP2006159957A (ja) * 2004-12-02 2006-06-22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FR2890907B1 (fr) * 2005-09-20 2010-12-17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Appareil de chauffage, ventilation et/ou climatisation a acoustique amelioree
JP4837984B2 (ja) * 2005-12-06 2011-12-14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JP4488075B2 (ja) * 2008-02-15 2010-06-2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動送風機
JP2009202734A (ja) * 2008-02-27 2009-09-10 Calsonic Kansei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883080B2 (ja) * 2008-12-26 2012-02-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5724827B2 (ja) * 2011-02-16 2015-05-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力音低減装置
JP5333496B2 (ja) * 2011-03-25 2013-11-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951133B1 (ja) * 2011-03-29 2012-06-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車載用空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09516A (ja) * 1996-10-04 1998-04-28 Denso Corp 車両後席用空調装置
JPH11115451A (ja) * 1997-10-17 1999-04-27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0033813A (ja) * 1998-07-17 2000-02-02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20060005958A1 (en) * 2004-06-29 2006-01-12 Denso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unit for vehicle use
CN101351349A (zh) * 2005-12-28 2009-01-21 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3298632A (zh) * 2011-02-22 2013-09-11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3121391A (zh) * 2012-11-15 2013-05-29 柳州易舟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一体式电动空调机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53308A (zh) * 2016-05-12 2019-01-04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单元
CN109153308B (zh) * 2016-05-12 2020-04-24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单元
CN110520313A (zh) * 2017-04-20 2019-11-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车辆空调设备
CN110520313B (zh) * 2017-04-20 2022-12-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车辆空调设备
CN112118977A (zh) * 2018-05-17 2020-12-22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单元
CN112118977B (zh) * 2018-05-17 2023-12-15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221414A1 (en) 2016-08-04
JP2015083449A (ja) 2015-04-30
WO2015040787A1 (ja) 2015-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17822A (zh) 空调单元
JP6958222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583378B2 (ja)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JP2005119639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5517819A (zh) 车辆用空调单元
JP6958221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6796368B1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JP2009023590A (ja) 空調装置
WO2018083940A1 (ja)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JP2017105235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1088532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5353665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20131959A (ja)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KR101492152B1 (ko) 차량용 후석 공조장치
JP6877171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18025532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420531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5003684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130185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2200911A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4900111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23142999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2232662A (ja) 空気調和ユニットおよび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2010076477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136204B2 (ja) 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420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