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15719A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15719A
CN105515719A CN201410495661.6A CN201410495661A CN105515719A CN 105515719 A CN105515719 A CN 105515719A CN 201410495661 A CN201410495661 A CN 201410495661A CN 105515719 A CN105515719 A CN 1055157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de block
code
bit
block set
block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9566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15719B (zh
Inventor
许进
徐俊
戴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41049566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515719B/zh
Priority to US15/514,112 priority patent/US10469212B2/en
Priority to PCT/CN2015/078886 priority patent/WO2016045391A1/zh
Priority to EP15844915.7A priority patent/EP3200371A4/en
Publication of CN1055157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157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157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157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4Concatenated codes
    • H04L1/0065Serial concatenated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6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the same, encoded, mess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4Concatenated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6Distributed coding, e.g. network coding, involving channel co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所述第一传输节点向第二传输节点发送首次传输的数据信号,其中,所述数据信号包括至少一个传输块的数据,所述传输块包括K个码块,所述K个码块划分到P个码块集合中;所述第一传输节点对所述P个码块集合中的M个码块集合进行包编码,得到S个校验码块集合;所述第一传输节点生成重传数据信号并发送给所述第二传输节点;当满足预定条件时,所述重传数据信号中至少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本发明能在不增加反馈信息数量的条件下有效降低重传所用资源。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LTE***里,物理层数据共享信道是以传输块(TB)为基本单位进行数据传输的。接收端通过TB的循环冗余校验码(CRC)来判断当前TB是否被正确接收。若TB被正确接收,接收端向发送端反馈ACK消息,若TB没有正确接收,接收端向发送端反馈NACK消息。发送端收到NACK消息后将向接收端重新传输数据,重传仍然以TB为单位进行。
当传输块(TB)块大小超过规定的门限时,发送端通常要进行码块(CB)分割,将TB分割成多个CB,每个CB分别进行编码、速率匹配和码块级联等操作后再发送给接收端。
每个CB在编码前都会添加CRC,此外每个TB也有CRC。在LTE里这两种CRC的长度都是24bit,CBCRC用于译码的提前终止。CBCRC也可以对码块的正确性进行校验,若CBCRC校验通过则说明该CB是正确的CB,若CBCRC校验不通过,则说明该CB是错误的CB。
TBCRC用于对接收的TB进行正确性校验,当TBCRC在接收端校验不通过时,说明TB接收错误,需要对TB块进行重传。当TB中的CB数量较多时,重传占用的资源比较大。例如图1所示,一个TB包含8个CB,首次传输的时候只有CB2和CB5译码错误。但是在重传的时候,其他没有出错的码块也要重传,原因是现有LTE***的ACK/NACK是都基于TB反馈的,没有基于CB的A/N反馈,如果要基于CB反馈,上行A/N的反馈开销太大。
包编码是一种数据包之间的编码技术,即通过对多个源数据包进行编码生成校验数据包的过程。如图2所示,由源数据包中对应位置上的信息序列生成校验数据包中对应位置上的校验序列的过程就是包编码。每个校验数据包都包含各校验序列中对应位置上的数据。包编码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例如可以通过将各个源数据包进行异或的方式产生校验数据包,也可以通过里德所罗门编码的方式产生校验数据包,还可以通过喷泉码或者网络编码的方式生成校验数据包。
在数字移动通信***中,经过速率匹配后的编码比特序列需要调制为数字基带信号后才能进行传输。在LTE***中常用的调制星座图有BPSK、QPSK,16QAM,64QAM等。在这些调制星座图中都有一些有限的离散星座点用于表示数字基带信号的幅度和相位,星座点之间的几何距离被称之为欧式距离,如果相邻星座点之间的欧式距离相等的,且各星座点是均匀分布在星座图内,则称该调制星座图是均匀星座图,例如,LTE***中使用的QPSK,16QAM,64QAM等调制星座图都是均匀星座图,反之,若相邻星座点之间的欧式距离不相等,或者各星座点在星座图内的分布是不相等的,则称该星座图为非均匀星座图。
在现有技术中,物理层的数据重传是基于整个传输块的,即如果首次传输的传输块信号中有至少一个码块接收错误时,重传时就要重传全部的传输块,首传时接收正确的码块重传的时候仍然要被传输,这显然对于重传时的频谱资源的利用是不利的。如果要提高重传的效率,一种容易想到的办法是接收端对每个码块进行反馈,这样发送端就只用重传接收错误的码块,但是这种方法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增大了反馈信令的开销,每个码块都反馈ACK或NACK,则反馈信令的数量将增大几倍甚至几十倍,将严重超过反馈信道的承载能力,因此这种方法没有被LTE等主流通信技术采纳。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数据传输中,如何在不增加反馈信息数量的条件下有效降低重传所用资源。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一传输节点,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传输节点向第二传输节点发送首次传输的数据信号,其中,所述数据信号包括至少一个传输块的数据,所述传输块包括K个码块,所述K个码块划分到P个码块集合中;其中,K、P为正整数,K≥3,2≤P≤K;
所述第一传输节点对所述P个码块集合中的M个码块集合进行包编码,得到S个校验码块集合;其中,所述校验码块集合的长度为T比特,M,S,T都为正整数,且2≤M≤P;
所述第一传输节点生成重传数据信号并发送给所述第二传输节点;当满足预定条件时,所述重传数据信号中至少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其中,Q为正整数,且1≤Q≤T。
可选地,各码块集合中的码块数目确定如下:
K能被P整除时,每个码块集合中包括K/P个码块;
K不能被P整除时,在个码块集合中,每个码块集合包括个码块,在个码块集合中,每个码块集合包括个原码块和1个填充码块;其中,运算符分别表示对x进行向上或向下取整数运算,且P1+P2=P。
可选地,所述填充码块由任何预先设定的数据构成,包括:全1比特序列或全0比特序列构成的码块,或者所述码块集合中的任一个码块,或者所述传输块的K个码块中的任一个码块。
可选地,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各码块集合中的码块进行码块级联;其中,所述码块级联是指,将码块集合中的各码块的比特序列串联起来。
可选地,所述码块集合中的K个码块是经过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后的码块;
所述码块集合中的K个码块与所述传输块中的K个码块是由相同信息比特序列经过信道编码器生成。
可选地,所述对P个码块集合中的M个码块集合进行包编码是指从所述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M个码块集合进行包编码,其中,选择的方法为以下之一:
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连续的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等间隔的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随机选择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包含错误码块数量不少于预先设定的第一阈值的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包含错误码块数量不多于预先设定的第二阈值的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相同索引位置上的错误码块数不超过预先设定的第三阈值的M个码块集合。
可选地,所述包编码是指:
对所述M个码块集合内具有相同索引位置的比特或符号进行编码,生成S个校验码块集合。
可选地,所述包编码是指:
对所述M个码块集合的码块、比特或符号分别进行循环移位或交织后,再对具有相同索引位置的比特或符号进行编码,生成S个校验码块集合。
可选地,所述编码采用以下方式之一:比特异或编码、里德所罗门编码,BCH编码,数字喷泉码编码等线性编码,符号叠加编码,网络编码。
可选地,当所述M个码块集合的长度不同时,以最长的码块集合的长度为基准,在其他的码块集合内添加填充比特,填充后所有M个码块集合的长度均相同;其中,所述填充比特由任何预先设定的比特序列构成,包括:全1比特序列或全0比特序列,或者所述码块集合中的任何码块中的部分比特。
可选地,所述重传数据信号中至少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是指:
在m次重传数据信号中,至少有一次重传数据信号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其中m为正整数;
所述至少有一次重传数据信号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的方式为以下任一种:
仅第一次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
或者,前G1次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从第G1+1次重传开始,所述重传数据信号中不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比特;其中G1为预先设定的第四阈值,G1为正整数,且1≤G1≤D,其中D是***允许的最大重传次数;
或者,前G2次重传数据信号中不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比特,从第G2+1次重传开始,所述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其中G2为预先设定的第五阈值,G2为正整数,且1≤G2≤D,其中D是***允许的最大重传次数;
或者,仅奇数次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
或者,仅偶数次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
可选地,所述预定条件为所述第一传输节点或第二传输节点半静态或动态配置了包编码重传模式。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装置,设置于传输节点中,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二传输节点发送首次传输的数据信号,其中,所述数据信号包括至少一个传输块的数据所述传输块包括K个码块,所述K个码块分成P个码块集合;其中,K、P为正整数,K≥3,2≤P≤K;
包编码模块,用于对所述P个码块集合中的M个码块集合进行包编码,得到S个校验码块集合;其中,所述校验码块集合的长度为T比特,M,S,T都为正整数,且2≤M≤P;
重传数据生成模块,用于生成重传数据信号,并通过所述发送模块发送到所述第二传输节点;所述重传数据信号中至少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其中,Q为正整数,且1≤Q≤T。
可选地,所述的装置还包括:
码块集合划分模块,用于将所述K个码块划分到P个码块集合中;各码块集合中的码块数目确定如下:
K能被P整除时,每个码块集合中包括K/P个码块;
K不能被P整除时,在个码块集合中,每个码块集合包括个码块,在个码块集合中,每个码块集合包括个原码块和1个填充码块;其中,运算符分别表示对x进行向上或向下取整数运算,且P1+P2=P。
可选地,所述填充码块由任何预先设定的数据构成,包括:全1比特序列或全0比特序列构成的码块,或者所述码块集合中的任一个码块,或者所述传输块的K个码块中的任一个码块。
可选地,所述的装置还包括:
级联模块,用于对所述各码块集合中的码块进行码块级联;其中,所述码块级联是指,将码块集合中的各码块的比特序列串联起来。
可选地,所述码块集合中的K个码块是经过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后的码块;
所述码块集合中的K个码块与所述传输块中的K个码块是由相同信息比特序列经过信道编码器生成。
可选地,所述包编码模块对P个码块集合中的M个码块集合进行包编码是指从所述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M个码块集合进行包编码,其中,选择的方法为以下之一:
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连续的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等间隔的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随机选择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包含错误码块数量不少于预先设定的第一阈值的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包含错误码块数量不多于预先设定的第二阈值的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相同索引位置上的错误码块数不超过预先设定的第三阈值的M个码块集合。
可选地,所述包编码模块进行包编码是指:
所述包编码模块对所述M个码块集合内具有相同索引位置的比特或符号进行编码,生成S个校验码块集合。
可选地,所述包编码模块进行包编码是指:
所述包编码模块对所述M个码块集合的码块、比特或符号分别进行循环移位或交织后,再对具有相同索引位置的比特或符号进行编码,生成S个校验码块集合。
可选地,所述包编码模块进行编码采用以下方式之一:比特异或编码、里德所罗门编码,BCH编码,数字喷泉码编码等线性编码,符号叠加编码,网络编码。
可选地,所述包编码模块还用于当所述M个码块集合的长度不同时,以最长的码块集合的长度为基准,在其他的码块集合内添加填充比特,填充后所有M个码块集合的长度均相同;其中,所述填充比特由任何预先设定的比特序列构成,包括:全1比特序列或全0比特序列,或者所述码块集合中的任何码块中的部分比特。
可选地,所述重传数据信号中至少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是指:
所述重传数据模块生成的m次重传数据信号中,至少有一次生成的重传数据信号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其中m为正整数;
其中,至少有一次生成的重传数据信号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的的方式为以下之一:
仅第一次生成的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
或者,前G1次生成的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从第G1+1次重传开始,生成的所述重传数据中不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比特;其中G1为预先设定的第四阈值,G1为正整数,且1≤G1≤D,其中D是***允许的最大重传次数;
或者,前G2次生成的重传数据信号中不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比特,从第G2+1次重传开始,生成的所述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其中G2为预先设定的第五阈值,G2为正整数,且1≤G2≤D,其中D是***允许的最大重传次数;
或者,仅奇数次生成的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
或者,仅偶数次生成的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
可选地,所述预定条件为所述第一或第二传输节点半静态或动态配置了包编码重传模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具体而言,就是将一个较大的TB划分为多个码块集合(CBSet),每个码块集合由多个码块组成,若需要重传,可以在这些码块集合之间进行包编码,并将包编码的数据作为重传数据的一部分发送给接收端。由于包编码是基于码块集合的,包编码后产生的冗余数据包的长度只有传输块1/2甚至1/P,因此可有效减少重传的数据量,提高数据重传的效率,同时反馈信息的数量并没有增加。
本发明的另一个有益效果是,增强了重传的性能。在现有技术中,一个传输块的多个码块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所以传输块的性能受限于单个码块的性能,重传时也是如此;而本发明的重传数据中,包括了码块集合的包编码的数据,包编码就是在码块之间增加了一层编码,这样各码块之间就不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如果一个码块出错,译码时就有可能通过另一个码块提供的额外信息对其进行纠错。因此重传的性能就得到提升。
因此,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在没有增加反馈信息数量的条件下有效降低了重传的数据量,并提升了重传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TB中各码块接收情况示意图;
图2是包编码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二中一个码块集合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一、二的示例1中两个码块集合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一、二的示例1中码块集合之间进行包编码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一、二的示例1中码块之间进行包编码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一、二的示例2中各码块集合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一、二的示例2中进行包编码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二的装置的示意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不冲突,本发明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另外,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一传输节点,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传输节点向第二传输节点发送首次传输的数据信号,其中,所述数据信号包括至少一个传输块的数据,所述传输块包括K个码块,所述K个码块分成P个码块集合;其中,K、P为正整数,K≥3,2≤P≤K;
所述第一传输节点对所述P个码块集合中的M个码块集合进行包编码,得到S个校验码块集合;其中,所述校验码块集合的长度为T比特,M,S,T都为正整数,且2≤M≤P;
所述第一传输节点生成重传数据信号并发送给所述第二传输节点;当满足预定条件时,所述重传数据信号中至少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其中,Q为正整数,且1≤Q≤T。
可选地,所述第一传输节点可以是但不限于,基站、中继、终端等任何具备数据接收和信令发送功能的网元。
可选地,所述第二传输节点可以是但不限于,终端、基站、中继等任何具备信令接收功能的网元。
可选地,所述P的值、以及具体的将码块划分到码块集合中的方案可以由第一传输节点确定,也可以由第二传输节点确定后通知第一传输节点。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传输节点接收第二传输节点发送的关于所述传输块的正确(ACK)或错误(NACK)指示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所述第一传输节点到第二传输节点的传输发生在下行方向上,则所述第一传输节点通过下行控制信息指示当前传输是首次传输或者重传;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输节点向所述第二传输节点发送重传数据信号前还包括:若所述第一传输节点到第二传输节点的传输发生在上行方向上,且所述第一传输节点检测到关于所述传输块的下行控制信息,则所述第一传输节点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息确定是否向第二传输节点发送重传数据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输节点向所述第二传输节点发送重传数据信号前还包括:若所述第一传输节点到第二传输节点的传输发生在上行方向上,且所述第一传输节点未检测到关于所述传输块的下行控制信息,则所述第一传输节点根据接收到的所述传输块的ACK或NACK指示信息确定是否向所述第二传输节点发送重传数据信号。其中,若所述第一传输节点接收到ACK信息,则不向第二传输节点发送重传数据信号,若所述第一传输节点接收到NACK信息,则向第二传输节点发送重传数据信号。
可选地,各码块集合中的码块数目,可以通过如下方法确定:
若K能被P整除,则每个码块集合中包括K/P个码块;
若K不能被P整除,则在个码块集合中,每个码块集合包括个码块,在个码块集合中,每个码块集合包括个原码块和1个填充码块;其中,运算符分别表示对x进行向上或向下取整数运算,且P1+P2=P。
进一步地,所述填充码块可以是由任何预先设定的数据构成,包括但不限于:全1比特序列或全0比特序列构成的码块,或者所述码块集合中的任一个码块。
进一步,所述填充码块可以是由任何预先设定的数据构成,包括但不限于:全1比特序列或全0比特序列构成的码块,或者所述传输块的K个码块中的任一个码块。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对所述各码块集合中的码块(包括填充码块)进行码块级联;其中,所述码块级联是指,将码块集合中的各码块的比特序列串联起来。
可选地,所述码块集合中的K个码块,可以是经过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后的码块;
进一步地,所述码块集合中的K个码块与所述传输块中的K个码块是由相同信息比特序列(或称待编码比特序列)经过信道编码器生成;
可选地,所述对P个码块集合中的M个码块集合进行包编码是指从所述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M个码块集合进行包编码,其中,选择的方法可以是但不限于以下之一:
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连续的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等间隔的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随机选择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包含错误码块数量不少于预先设定的第一阈值的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包含错误码块数量不多于预先设定的第二阈值的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相同索引位置上的错误码块数不超过预先设定的第三阈值的M个码块集合;
所述第一、第二、第三阈值可以全部或部分相同,也可以互不相同。
可选地,所述包编码可以是指,对所述M个码块集合内具有相同索引位置的比特或符号进行编码,生成S个校验码块集合。
进一步地,所述包编码还可以是,对所述M个码块集合的码块、比特或符号分别进行循环移位或交织后,再对具有相同索引位置的比特或符号进行编码,生成S个校验码块集合;
进一步地,所述编码可以是但不限于采用以下方式之一:比特异或(或称模二加法)编码、里德所罗门编码,BCH编码,数字喷泉码编码等线性编码,符号叠加编码,网络编码等。
进一步地,所述包编码模块还用于当所述M个码块集合的长度不同时,则以最长的码块集合的长度为基准,在其他的码块集合内添加填充比特,填充后所有M个码块集合的长度均相同。其中,所述填充比特可以是但不限于由任何预先设定的比特序列构成,包括但不限于:全1比特序列或全0比特序列,或者所述码块集合中的任何码块中的部分比特。
可选地,所述重传数据信号中至少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可以是指:
在m次重传数据信号中,至少有一次重传数据信号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其中m为正整数;
至少有一次重传数据信号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的具体方式可以是,但不限于以下之一:
仅第一次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
或者,前G1次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从第G1+1次重传开始,所述重传数据信号中不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比特;其中G1为预先设定的第四阈值,G1为正整数,且1≤G1≤D,其中D是***允许的最大重传次数;
或者,前G2次重传数据信号中不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比特,从第G2+1次重传开始,所述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其中G2为预先设定的第五阈值,G2为正整数,且1≤G2≤D,其中D是***允许的最大重传次数;
或者,仅奇数次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
或者,仅偶数次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
所述第四、第五阈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可选地,所述预定条件为所述第一传输节点或第二传输节点半静态或动态配置了包编码重传模式;
即:所述第一或第二传输节点半静态或动态配置了包编码重传模式时,所述第一传输节点发送给第二传输节点的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否则所述重传数据信号中不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比特。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装置,设置于传输节点中,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二传输节点发送首次传输的数据信号,其中,所述数据信号包括至少一个传输块的数据,所述传输块包括K个码块,所述K个码块分成P个码块集合;其中,K、P为正整数,K≥3,2≤P≤K;
包编码模块,用于对所述P个码块集合中的M个码块集合进行包编码,得到S个校验码块集合;其中,所述校验码块集合的长度为T比特,M,S,T都为正整数,且2≤M≤P;
重传数据生成模块,用于生成重传数据信号,并通过所述发送模块发送到所述第二传输节点。所述重传数据信号中至少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其中,Q为正整数,且1≤Q≤T。
可选地,所述传输节点可以是但不限于,基站、中继、终端等任何具备数据接收和信令发送功能的网元;
可选地,所述第二传输节点可以是但不限于,终端、基站、中继等任何具备信令接收功能的网元。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码块集合划分模块:用于将所述K个码块划分到P个码块集合中;
可选地,各码块集合中的码块数目,可以通过如下方法确定:
若K能被P整除,则每个码块集合中包括K/P个码块;
若K不能被P整除,则在个码块集合中,每个码块集合包括个码块,在个码块集合中,每个码块集合包括个原码块和1个填充码块;其中,运算符分别表示对x进行向上或向下取整数运算,且P1+P2=P。
进一步地,所述填充码块可以是由任何预先设定的数据构成,包括但不限于全1比特序列或全0比特序列构成的码块,或者所述码块集合中的任一个码块。
进一步地,所述填充码块可以是由任何预先设定的数据构成,包括但不限于全1比特序列或全0比特序列构成的码块,或者所述传输块的K个码块中的任一个码块。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
级联模块,用于对所述各码块集合中的码块(包括填充码块)进行码块级联;其中,所述码块级联是指,将码块集合中的各码块的比特序列串联起来。
可选地,所述码块集合中的K个码块,可以是经过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后的码块;
进一步地,所述码块集合中的K个码块与所述传输块中的K个码块是由相同信息比特序列(或称待编码比特序列)经过信道编码器生成;
可选地,所述包编码模块对P个码块集合中的M个码块集合进行包编码是指从所述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M个码块集合进行包编码,其中,选择的方法可以是但不限于以下之一:
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连续的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等间隔的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随机选择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包含错误码块数量不少于预先设定的第一阈值的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包含错误码块数量不多于预先设定的第二阈值的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相同索引位置上的错误码块数不超过预先设定的第三阈值的M个码块集合;
所述第一、第二、第三阈值可以全部或部分相同,也可以互不相同。
可选地,所述包编码模块进行包编码是指,所述包编码模块对所述M个码块集合内具有相同索引位置的比特或符号进行编码,生成S个校验码块集合;
进一步地,所述包编码模块进行包编码还可以是指,所述包编码模块对所述M个码块集合的码块、比特或符号分别进行循环移位或交织后,再对具有相同索引位置的比特或符号进行编码,生成S个校验码块集合;
进一步地,所述包编码模块进行编码可以是但不限于采用以下方式之一:比特异或(或称模二加法)编码、里德所罗门编码,BCH编码,数字喷泉码编码等线性编码,符号叠加编码,网络编码等。
进一步地,如果所述M个码块集合的长度不同,则以最长的码块集合的长度为基准,在其他的码块集合内添加填充比特,填充后所有M个码块集合的长度均相同。其中,所述填充比特可以但不限于是由任何预先设定的比特序列构成,包括但不限于:全1比特序列或全0比特序列,或者所述码块集合中的任何码块中的部分比特。
可选地,所述重传数据信号中至少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可以是指:
所述重传数据模块生成的m次重传数据信号中,至少有一次生成的重传数据信号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其中m为正整数;至少有一次生成的重传数据信号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的具体方式可以是,但不限于以下之一:
仅第一次生成的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
或者,前G1次生成的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从第G1+1次重传开始生成的所述重传数据中不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比特;其中G1为预先设定的第四阈值,G1为正整数,且1≤G1≤D,其中D是***允许的最大重传次数;
或者,前G2次生成的重传数据信号中不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比特,从第G2+1次重传开始,生成的所述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其中G2为预先设定的第五阈值,G2为正整数,且1≤G2≤D,其中D是***允许的最大重传次数;
或者,仅奇数次生成的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
或者,仅偶数次生成的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
所述第四、第五阈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可选地,所述预定条件为所述第一或第二传输节点半静态或动态配置了包编码重传模式;即,所述第一传输节点发送给第二传输节点的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否则所述重传数据信号中不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比特。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再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重传方法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出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一传输节点,如图3所示,包括:
步骤101:第一传输节点向第二传输节点发送首次传输的数据信号,其中,所述数据信号包括至少一个传输块的数据,所述传输块包括K个码块,并且所述K个码块分成P个码块集合。其中,K、P为正整数,K≥3,2≤P≤K;
步骤102:所述第一传输节点对所述P个码块集合中的M个码块集合进行包编码,得到S个校验码块集合。其中,所述校验码块集合的长度为T比特,M,S,T都为正整数,且2≤M≤P。
步骤103:所述第一传输节点向所述第二传输节点发送重传数据信号,其中至少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其中,Q为正整数,且1≤Q≤T。
其中,所述第一传输节点为基站或中继,所述第二传输节点为终端;或者,所述第一传输节点为终端,第二传输节点为基站或中继。
其中,各码块集合中的码块数目可以通过如下方法确定:
若K能被P整除,则每个码块集合中包括K/P个码块;
若K不能被P整除,则在个码块集合中,每个码块集合包括个码块,在个码块集合中,每个码块集合包括个原码块和1个填充码块;其中,运算符分别表示对x进行向上或向下取整数运算,且P1+P2=P。
这里,所述填充码块可以由任意预先设定的比特序列构成,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方式之一构成:
方式一:全1比特序列或全0比特序列构成的码块;
方式二:所述K个原码块中的一个码块。
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将划分到各码块集合中的码块(包括填充码块)进行码块级联;其中,所述码块级联是指,将码块集合中的各码块的比特序列串联起来。
更进一步,设所述的码块集合中包括t个码块,其中第i个码块的比特序列的长度为Ni比特,第i个码块的比特序列可写成其中表示所述码块集合中第i个码块的第Ni个比特,则进行所述码块级联后,所述的码块集合可以写成:
{ b 1 1 , b 1 2 , . . . , b 1 N 1 . . . , b i 1 , b i 2 . . . , b i N i . . . , b t 1 , b t 2 . . . , b t N t }
对第一个码块集合进行所述码块级联后的比特序列重新索引后可以写成其中表示所述第一个码块集合中的第N’个比特,i、t、Ni、N’为正整数,且1≤i≤t,
例如,第一个码块集合可以表示为如图4所示的形式。其中表示第一个码块集合中的第t个码块。
可选地,所述码块集合中的K个码块(非填充码块),可以是经过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后的码块;
进一步地,所述码块集合中的K个码块与所述传输块中的K个码块是由相同的信息比特序列经过信道编码生成;
具体地,在可应用本实施例的通信***中,第一传输节点对传输块进行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后再发送给第二传输节点,其方法如下:
当传输块(TB)块的大小超过规定的门限时,所述第一传输节点先将传输块分割成K个码块(CB),并对每个码块的信息比特序列(或称待编码比特序列)分别进行信道编码,信道编码可以采用Turbo码,或者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码)等编码方式;
采用一个固定的码率R0作为信道编码的母码码率,以码率R0对各码块进行信道编码,并将产生的编码后码字比特序列作为母码放置在缓存中。假设第i个码块的信息比特长度为Li比特,则母码的长度为N0=Li/R0比特。在实际应用中,缓存可以是虚拟的缓存,并通过寻址操作实现虚拟的交织和速率匹配功能;
所述第一传输节点向所述第二传输节点发送数据时,需要根据信道条件确定实际的传输码率。假设当前的传输码率为R1,则第i个码块的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长度为N1=Li/R1比特。速率匹配的作用就是从长度为N0比特的母码中选取N1个待发送比特。第一传输节点将K个码块的待发送比特序列级联起来就构成了实际发送给第二传输节点的传输块。
当第二传输节点未能正确接收第一传输节点发送的传输块时,第二传输节点向第一传输节点反馈错误的指示信息(NACK)。第一传输节点收到NACK信息后,向第二传输节点发送重传数据信号。对于第i个码块来说,假设重传时的传输码率为R2,则重传时的比特序列的长度为N2=Li/R2。重传时,速率匹配的作用就是从长度为N0比特的母码中选取N2个比特。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N1和N2可以相等或不等,并且从母码中选取待发送比特序列的方式(例如选取待发送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等)可以相同或不同。因此,任意两次发送时,同一个码块的待发送比特序列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构成传输块的K个码块的发送比特序列,与划分到P个码块集合中的K个码块的比特序列,由于分别属于首次发送和重传发送,因此,这两组比特序列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是,由于它们都是由相同的信息比特序列经过相同的母码编码器产生的,所以它们本质上是相同的码块。在本实施例中,除非经过特别说明,否则认为凡是具有相同的信息比特序列,无论是否经过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都被视为相同的码块。
可选地,所述包编码是指,对所述M个码块集合内具有相同索引位置的比特或符号的进行编码,生成S个校验码块集合;
进一步,所述包编码还可以是,对所述M个码块集合的码块、比特或符号分别进行循环移位或交织后,再对具有相同索引位置的比特或符号进行编码,生成S个校验码块集合;
进一步,所述编码操作可以是但不限于以下方式之一:比特异或(或称模二加法)编码、生成矩阵编码、里德所罗门编码,BCH编码,数字喷泉码编码等线性编码,符号叠加编码,或者网络编码等。
具体地,在可应用本实施例的通信***中,第一传输节点的待发送比特序列需要经过数字基带调制变成调制符号后再发送给所述第二传输节点,因此本实施例的包编码可以是比特级的包编码或者是符号级的包编码。
例如,第一传输节点在P个码块集合中选取M个码块集合进行包编码,其中M为正整数,且2≤M≤P。
其中,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取M个码块集合的方法可以是但不限于以下之一:
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连续的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等间隔的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随机选择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包含错误码块数量不少于预先设定的第一阈值的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包含错误码块数量不多于预先设定的第二阈值的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相同索引位置上的错误码块数不超过预先设定的第三阈值的M个码块集合。
如果所述M个码块集合的长度不同,则以最长的码块集合的长度为基准,在其他的码块集合内添加填充比特,填充后所有M个码块集合的长度均相同。其中,所述填充比特可以但不限于是由任何预先设定的比特序列构成,包括但不限于全1比特序列或全0比特序列,或者所述码块集合中的任何码块中的部分比特。
所述比特级的包编码是指,对于所述的M个码块集合,每个码块集合的每个相同索引位置上的比特进行编码,得到所述S个校验码块集合中每个校验码块集合的对应索引位置上的比特;例如,M个码块集合中,每个码块集合的第i个比特之间进行编码,得到S个校验码块集合中每个校验码块集合的第i个比特。
所述比特级包编码可以采用比特异或(或称模二加法)编码的方式,即,在各码块集合中具有相同索引位置的比特之间进行异或(或称模二加)运算,生成校验码块集合;所述比特级包编码还可以采用生成矩阵编码、里德所罗门编码、BCH编码、数字喷泉码编码等线性编码方法,即,将各码块集合中具有相同索引位置的比特作为信息比特序列,对所述信息比特序列进行如上方式的编码,生成校验比特序列,各校验比特序列中,具有相同位置索引的比特级联起来构成校验码块集合;所述比特级编码还可以采用网络编码的方式,即,对各码块集合中具有相同索引位置的比特进行线性或非线性网络编码,生成编码后的比特序列,将各编码后的比特序列中具有相同位置索引的比特级联起来构成校验码块集合。
所述符号级的包编码是指,对于所述的M个码块集合,每个码块集合的比特序列经过数字基带调制后可以得到相应的调制符号序列,M个码块集合的各个相同索引位置上的调制符号进行编码,得到所述S个校验码块集合中各个校验码块集合的对应索引位置上的符号;例如,M个码块集合中,每个码块集合的第i个调制符号之间进行编码,得到S个校验码块集合中,每个校验码块集合的第i个符号。
所述符号级的包编码可以采用符号叠加编码的方式,即,将在各码块集合中具有相同索引位置的符号进行线性叠加,生成校验符号序列,将校验符号序列中具有相同位置索引的符号级联起来构成校验码块集合;所述符号级的编码还可以采用网络编码的方式,即,对各码块集合中具有相同索引位置的符号进行线性或非线性网络编码,生成校验符号序列,将校验符号序列中具有相同位置索引的符号级联起来构成校验码块集合;
若所述第一传输节点向所述第二传输节点发送m次重传数据信号,则所述m次重传数据信号中,至少有一次重传数据信号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其中m为正整数;具体方式可以是,但不限于以下之一:
仅第一次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
或者,前G1次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从第G1+1次重传开始,所述重传数据信号中不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比特;其中G1为预先设定的第四阈值,G1为正整数,且1≤G1≤D,其中D是***允许的最大重传次数;
或者,前G2次重传数据信号中不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比特,从第G2+1次重传开始,所述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其中G2为预先设定的第五阈值,G2为正整数,且1≤G2≤D,其中D是***允许的最大重传次数;
或者,仅奇数次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
或者,仅偶数次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
或者,如果所述第一或第二传输节点半静态或动态配置了包编码重传模式时,所述第一传输节点发送给第二传输节点的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否则所述重传数据信号中不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比特;
具体地,所述重传数据信号的构成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方式:
方式一:所述重传数据信号仅包括所述S个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
方式二:所述重传数据信号既包含所述S个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也包含所述P个码块集合中的D个比特,其中D为正整数,且1≤D≤Z,其中Z是所述P个码块集合的长度。
示例一:
步骤A1:基站(或中继)向终端发送包含8个码块的传输块,其中,每个码块都***块CRC,每个传输块也都有传输块CRC。所述传输块由K=8个码块并且由P=2个码块集合组成:即码块集合1和码块集合2,如图5所示,因为K能被P整除,所以每个码块集合中包含K/P=4个码块,即:码块集合(CBset)1中包含码块CB1、CB2、CB3、CB4,码块集合2中包含码块CB5、CB6、CB7、CB8。
步骤A2:由于信道差错的影响,在所述终端侧,传输块CRC或码块CRC未能通过CRC校验,即所述终端未能正确接收到所述传输块,则所述终端向所述基站(或中继)反馈关于所述传输块的错误指示信息(NACK)。
基站对所述两个码块集合进行包编码,此时M=P=2,设码块集合1和码块集合2的比特序列的长度均为N’比特,包编码采用比特异或(或称模二加法)编码的方式,即,在各码块集合中具有相同索引位置的比特之间进行异或(或称模二加)运算,如图6所示,码块集合1和码块集合2中具有相同索引位置的比特之间进行异或(或称模二加)运算:
c 1 1 ⊕ c 1 1 = c A 1 , c 1 2 ⊕ c 1 2 = c A 2 , · · · · · · , c 1 N ′ ⊕ c 1 N ′ = c A N ′ ;
生成的校验比特级联起来构成了包编码后的数据。包编码后的数据也构成了一个码块集合,其长度为N’比特。
由于码块集合是由多个码块构成的,所以码块集合之间的包编码也可以看成是码块之间的包编码,所以,图6所示的包编码也可以表示成图7的形式,其中,CB1’,CB2’,CB3’,CB4’是包编码后的校验码块集合A中的码块。
步骤A3:所述基站(或中继)向所述终端发送重传数据信号。其中,所述基站的高层信令中半静态配置了包编码重传模式,此时重传数据信号中至少包括中的部分比特,可以是如下方式之一:
重传数据信号仅包括中的全部或部分比特;或者,重传数据信号除包括中的全部或部分比特外,还包括码块集合1或码块集合2中的部分或全部比特。
所述终端接收到所述基站(或中继)发送的重传数据信号后,利用重传数据和首次传输时接收到的数据对所述传输块解码,所述解码的方法可以是但不限于以下方式之一:
硬判决解码:对首次传输的数据和重传数据进行硬判决后,利用线性码的特性恢复首次传输中解码错误的码块;或者,
软判决解码:对首次传输的软判决信息和重传的软判决信息进行合并或者迭代解码,恢复首次传输中解码错误的码块。
示例2:
步骤B1:终端向基站(或中继)发送包含39个码块的传输块,其中,每个码块都***块CRC,每个传输块也都有传输块CRC。
步骤B2:由于信道差错的影响,在所述基站(或中继)侧,传输块CRC或码块CRC未能通过CRC校验,即所述基站(或中继)未能正确接收到所述传输块,则所述基站(或中继)向所述终端反馈关于所述传输块的错误指示信息(NACK)。
所述终端将所述传输块的K=39个码块划分为P=10个码块集合:码块集合1、码块集合2,……码块集合10,因为K不能被P整除,所以在个码块集合中,每个码块集合包括个码块,在个码块集合中,每个码块集合包括个原码块和1个填充码块;即,在码块集合1到码块集合9中,每个码集合包含4个原码块;在码块集合10中包含3个原码块和1个填充码块,如图8所示,即:码块集合1中包含码块CB1、CB2、CB3、CB4,码块集合2中包含码块CB5、CB6、CB7、CB8……码块集合10中包含码块CB37、CB38、CB39、CB40。
其中,码块CB40表示填充码块,所述填充码块CB40可以由任意预先设定的比特序列构成,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方式之一构成:
方式一:全1比特序列或全0比特序列构成的码块;
方式二:所述传输块的K个码块中的任意一个码块;
终端对所述10个码块集合中的7个码块集合进行包编码,此时M=7;选择其中连续的7个码块进行包编码;假设包编码是在码块集合1至码块集合7之间进行,包编码采用比特级编码的方式,如图9所示,生成了S=3个校验码块序列,分别为校验码块集合A1、校验码块集合A2和校验码块集合A3。
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部分比特,可以是如下方式之一:
重传数据信号仅包括校验码块集合A1、校验码块集合A2或者校验码块集合A3中的全部或部分比特;或者,重传数据信号除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的全部或部分比特外,还包括码块集合1到码块集合7中的部分或全部比特。
所述终端接收到所述基站(或中继)发送的重传数据信号后,利用重传数据和首次传输时接收到的数据对所述传输块解码,所述解码的方法可以是但不限于以下方式之一:
硬判决解码:对首次传输的数据和重传数据进行硬判决后,利用线性码的特性恢复首次传输中解码错误的码块;或者,
软判决解码:对首次传输的软判决信息和重传的软判决信息进行合并或者迭代解码,恢复首次传输中解码错误的码块。
示例3:
本示例的步骤C1与示例2的步骤B1相同。
本示例的步骤C2与示例2的步骤B2的区别在于,本示例的包编码采用符号级编码方式;
本示例的步骤C3与示例2的步骤C3的区别在于,本示例的重传数据信号是以调制符号的形式呈现,其调制前对应的重传比特序列与示例2相同;
所述终端接收到所述基站(或中继)发送的重传数据信号后,利用重传数据和首次传输时接收到的数据对所述传输块解码,所述解码的方法可以是但不限于以下方式之一:
串行干扰消除解码:对重传的叠加符号进行串行干扰消除后得到M个码块集合的估计信息,再利用首次传输的数据进行硬判决或软判决解码,恢复出首次传输中解码错误的码块;
极大似然解码:对重传的叠加符号进行极大似然估计后得到M个码块集合的估计信息,再利用首次传输的数据进行硬判决或软判决解码,恢复出首次传输中解码错误的码块;
实施例二(装置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出一种装置,应用于第一传输节点,如图10所示,该装置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二传输节点发送首次传输的数据信号,其中,所述数据信号包括至少一个传输块的数据,所述传输块包括K个码块,所述K个码块分成P个码块集合;其中,K、P为正整数,K≥3,2≤P≤K;
包编码模块,用于对所述P个码块集合中的M个码块集合进行包编码,得到S个校验码块集合;其中,所述校验码块集合的长度为T比特,M,S,T都为正整数,且2≤M≤P;
重传数据生成模块,用于生成重传数据信号,并通过所述发送模块发送到所述第二传输节点。所述重传数据信号中至少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其中,Q为正整数,且1≤Q≤T。
这里,所述第一传输节点为基站或中继,所述第二传输节点为终端;或者,所述第一传输节点为终端,第二传输节点为基站或中继。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码块集合划分模块,用于将所述K个码块划分到P个码块集合中;
其中,各码块集合中的码块数目,可以通过如下方法确定:
若K能被P整除,则每个码块集合中包括K/P个码块;
若K不能被P整除,则在个码块集合中,每个码块集合包括个码块,在个码块集合中,每个码块集合包括个原码块和1个填充码块;其中,运算符分别表示对x进行向上或向下取整数运算,且P1+P2=P;
这里,所述填充码块可以由任意预先设定的比特序列构成,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方式之一构成:
方式一:全1比特序列或全0比特序列构成的码块;
方式二:所述K个原码块中的任一个码块。
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级联模块,用于将划分到各码块集合中的码块(包括填充码块)进行码块级联;其中,所述码块级联是指,将码块集合中的各码块的比特序列串联起来。
更进一步,设所述的码块集合中包括t个码块,其中第i个码块的比特序列的长度为Ni比特,第i个码块的比特序列可写成第i个码块的比特序列可写成其中表示所述码块集合中第i个码块的第Ni个比特,则进行所述码块级联后,所述的码块集合可以写成:
{ b 1 1 , b 1 2 , . . . , b 1 N 1 . . . , b i 1 , b i 2 . . . , b i N i . . . , b t 1 , b t 2 . . . , b t N t }
对级联后的比特序列重新索引后可以写成其中表示所述第一个码块集合中的第N’个比特,i、t、Ni、N’为正整数,且1≤i≤t, N ′ = Σ i = 1 t N i .
例如,码块集合1可以表示为如图4所示的形式。其中表示第一个码块集合中的第t个码块。
可选地,所述码块集合中的K个码块(非填充码块),可以是经过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后的码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码块集合中的K个码块与所述传输块中的K个码块是由相同的信息比特序列经过信道编码生成;
具体地,在可应用本实施例的通信***中,第一传输节点对传输块进行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后再发送给第二传输节点,其方法如下:
当传输块(TB)块的大小超过规定的门限时,所述第一传输节点先将传输块分割成K个码块(CB),并对每个码块的信息比特序列(或称待编码比特序列)分别进行信道编码,信道编码可以采用Turbo码,或者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码)等编码方式;
采用一个固定的码率R0作为信道编码的母码码率,以码率R0对各码块进行信道编码,并将产生的编码后码字比特序列作为母码放置在缓存中。假设第i个码块的信息比特长度为Li比特,则母码的长度为N0=Li/R0比特。在实际应用中,缓存可以是虚拟的缓存,并通过寻址操作实现虚拟的交织和速率匹配功能;
所述第一传输节点向所述第二传输节点发送数据时,需要根据信道条件确定实际的传输码率。假设当前的传输码率为R1,则第i个码块的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长度为N1=Li/R1比特。速率匹配的作用就是从长度为N0比特的母码中选取N1个待发送比特。第一传输节点将K个码块的待发送比特序列级联起来就构成了实际发送给第二传输节点的传输块。
当第二传输节点未能正确接收第一传输节点发送的传输块时,第二传输节点向第一传输节点反馈错误的指示信息(NACK)。第一传输节点收到NACK信息后,向第二传输节点发送重传数据信号。对于第i个码块来说,假设重传时的传输码率为R2,则重传时的比特序列的长度为N2=Li/R2。重传时,速率匹配的作用就是从长度为N0比特的母码中选取N2个比特。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N1和N2可以相等或不等,并且从母码中选取待发送比特序列的方式(例如选取待发送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等)可以相同或不同。因此,任意两次发送时,同一个码块的待发送比特序列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构成传输块的K个码块的发送比特序列,与划分到P个码块集合中的K个码块的比特序列,由于分别属于首次发送和重传发送,因此,这两组比特序列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是,由于它们都是由相同的信息比特序列经过相同的母码编码器产生的,所以它们本质上是相同的码块。在本实施例中,除非经过特别说明,否则认为凡是具有相同的信息比特序列,无论是否经过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都被视为相同的码块。
可选地,所述包编码是指,对所述M个码块集合内具有相同索引位置的比特或符号的进行编码,生成S个校验码块集合;
进一步,所述包编码还可以是,对所述M个码块集合的码块、比特或符号分别进行循环移位或交织后,再对具有相同索引位置的比特或符号进行编码,生成S个校验码块集合;
进一步,所述编码操作可以是但不限于以下方式之一:比特异或(或称模二加法)编码、生成矩阵编码、里德所罗门编码,BCH编码,数字喷泉码编码等线性编码,符号叠加编码,或者网络编码等。
具体地,在可应用本实施例的通信***中,第一传输节点的待发送比特序列需要经过数字基带调制变成调制符号后再发送给所述第二传输节点,因此本实施例的包编码可以是比特级的包编码或者是符号级的包编码。
例如,所述包编码模块在P个码块集合中选取M个码块集合进行包编码,其中M为正整数,且2≤M≤P。
其中,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取M个码块集合的方法可以是但不限于以下之一:
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连续的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等间隔的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随机选择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包含错误码块数量不少于预先设定的第一阈值的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包含错误码块数量不多于预先设定的第二阈值的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相同索引位置上的错误码块数不超过预先设定的第三阈值的M个码块集合;
如果所述M个码块集合的长度不同,则所述包编码模块以最长的码块集合的长度为基准,在其他的码块集合内添加填充比特,填充后所有M个码块集合的长度均相同。其中,所述填充比特可以是由任何但不限于任何预先设定的比特序列构成,包括但不限于全1比特序列或全0比特序列构成的码块,或者所述码块集合中的任何码块中的部分比特:
所述比特级的包编码是指,对于所述的M个码块集合,每个码块集合的每个相同索引位置上的比特进行编码,得到所述S个校验码块集合中每个校验码块集合的对应索引位置上的比特;例如,M个码块集合中,每个码块集合的第i个比特之间进行编码,得到S个校验码块集合中每个校验码块集合的第i个比特。
所述比特级包编码可以采用比特异或(或称模二加法)编码的方式,即,在各码块集合中具有相同索引位置的比特之间进行异或(或称模二加)运算,生成校验码块集合;所述比特级包编码还可以采用生成矩阵编码、里德所罗门编码、BCH编码、数字喷泉码编码等线性编码方法,即,将各码块集合中具有相同索引位置的比特作为信息比特序列,对所述信息比特序列进行如上方式的编码,生成校验比特序列,各校验比特序列中,具有相同位置索引的比特级联起来构成校验码块集合;所述比特级编码还可以采用网络编码的方式,即,对各码块集合中具有相同索引位置的比特进行线性或非线性网络编码,生成编码后的比特序列,将各编码后的比特序列中具有相同位置索引的比特级联起来构成校验码块集合;
所述符号级的包编码是指,对于所述的M个码块集合,每个码块集合的比特序列经过数字基带调制后可以得到相应的调制符号序列,M个码块集合的各个相同索引位置上的调制符号进行编码,得到所述S个校验码块集合中各个校验码块集合的对应索引位置上的符号;例如,M个码块集合中,每个码块集合的第i个调制符号之间进行编码,得到S个校验码块集合中,每个校验码块集合的第i个符号。
所述符号级的包编码可以采用符号叠加编码的方式,即,将在各码块集合中具有相同索引位置的符号进行线性叠加,生成校验符号序列,将校验符号序列中具有相同位置索引的符号级联起来构成校验码块集合;所述符号级的编码还可以采用网络编码的方式,即,对各码块集合中具有相同索引位置的符号进行线性或非线性网络编码,生成校验符号序列,将校验符号序列中具有相同位置索引的符号级联起来构成校验码块集合;
若所述第一传输节点向所述第二传输节点发送m次重传数据信号,则所述重传数据生成模块所生成的m次重传数据信号中,至少有一次生成的重传数据信号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其中m为正整数;具体方式可以是,但不限于以下之一:
仅第一次生成的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
或者,前G1次生成的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从第G1+1次重传开始,生成的所述重传数据信号中不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比特;其中G1为预先设定的第四阈值,G1为正整数,且1≤G1≤D,其中D是***允许的最大重传次数;
或者,前G2次生成的重传数据信号中不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比特,从第G2+1次重传开始,生成的所述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其中G2为预先设定的第五阈值,G2为正整数,且1≤G2≤D,其中D是***允许的最大重传次数;
或者,仅奇数次生成的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
或者,仅偶数次生成的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
或者,如果所述第一或第二传输节点半静态或动态配置了包编码重传模式时,所述第一传输节点发送给第二传输节点的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否则所述重传数据信号中不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比特。
具体地,所述重传数据信号的构成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方式:
方式一:所述重传数据信号仅包括所述S个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
方式二:所述重传数据信号既包含所述S个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也包含所述P个码块集合中的D个比特,其中D为正整数,且1≤D≤Z,其中Z是所述P个码块集合的长度。
示例1:
本示例与示例1的区别在于,本示例中基站包括:发送模块,包编码模块和重传数据生成模块。
其中,发送模块:用于向终端节点发送首次传输的8个码块的传输块信号,所述传输块由P=2个码块集合组成;所述码块集合1和码块集合2中分别包括4个码块;如图5所示。
包编码模块:基站对所述两个码块集合进行包编码,此时M=P=2,设码块集合1和码块集合2的比特序列的长度均为N’比特,包编码采用比特异或(或称模二加法)编码的方式,即,在各码块集合中具有相同索引位置的比特之间进行异或(或称模二加)运算,如图6所示,码块集合1和码块集合2中具有相同索引位置的比特之间进行异或(或称模二加)运算:
c 1 1 ⊕ c 1 1 = c A 1 , c 1 2 ⊕ c 1 2 = c A 2 , · · · · · · , c 1 N ′ ⊕ c 1 N ′ = c A N ′ ;
生成的校验比特级联起来构成了包编码后的数据。包编码后的数据也构成了一个码块集合,其长度为N’比特。
由于码块集合是由多个码块构成的,所以码块集合之间的包编码也可以看成是码块之间的包编码,所以,图6所示的包编码也可以表示成图7的形式,其中,CB1’,CB2’,CB3’,CB4’是包编码后的校验码块集合A中的码块。
重传数据生成模块:所述基站(或中继)生成向所述终端发送重传数据信号。其中,所述基站的高层信令中半静态配置了包编码重传模式,此时重传数据信号中至少包括中的部分比特,可以是如下方式之一:
重传数据信号仅包括中的全部或部分比特;或者,重传数据信号除包括中的全部或部分比特外,还包括码块集合1或码块集合2中的部分或全部比特。
发送模块:基站通过发送模块将所述重传数据信号发送给终端。
所述终端接收到所述基站(或中继)发送的重传数据信号后,利用重传数据和首次传输时接收到的数据对所述传输块解码,所述解码的方法可以是但不限于以下方式之一:
硬判决解码:对首次传输的数据和重传数据进行硬判决后,利用线性码的特性恢复首次传输中解码错误的码块;或者,
软判决解码:对首次传输的软判决信息和重传的软判决信息进行合并或者迭代解码,恢复首次传输中解码错误的码块。
示例2:
在本示例中所述基站为第一传输节点,所述终端为第二传输节点。
所述基站包括:发送模块,码块集合划分模块、包编码模块和重传数据生成模块。
所述基站的发送模块向终端发送包含39个码块的传输块信号,其中,每个码块都***块CRC,每个传输块也都有传输块CRC。
在所述终端侧,传输块CRC或码块CRC未能通过CRC校验,即所述基站(或中继)未能正确接收到所述传输块,则所述终端向所述基站反馈关于所述传输块的错误指示信息(NACK)。
所述基站的码块集合划分模块将所述传输块的K=39个码块划分为P=10个码块集合:码块集合1、码块集合2,……码块集合10,因为K不能被P整除,所以在个码块集合中,每个码块集合包括个码块,在个码块集合中,每个码块集合包括个原码块和1个填充码块;即,在码块集合1到码块集合9中,每个码集合包含4个原码块;在码块集合10中包含3个原码块和1个填充码块,如图8所示。
其中,码块CB40表示填充码块,所述填充码块CB40可以由任意预先设定的比特序列构成,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方式之一构成:
方式一:全1比特序列或全0比特序列构成的码块;
方式二:所述传输块的K个码块中的任意一个码块;
所述基站的包编码模块对所述10个码块集合中的7个码块集合进行包编码,此时M=7;假设包编码是在码块集合1至码块集合7之间进行,包编码采用比特级编码的方式,如图9所示,生成了S=3个校验码块序列,分别为校验码块集合A1、校验码块集合A2和校验码块集合A3。
所述基站的重传数据生成模块用于生成向所述终端发送的重传数据信号。其中,重传数据信号中至少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部分比特,可以是如下方式之一:
重传数据信号仅包括校验码块集合A1、校验码块集合A2或者校验码块集合A3中的全部或部分比特;或者,重传数据信号除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的全部或部分比特外,还包括码块集合1到码块集合7中的部分或全部比特。
所述基站的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重传数据信号发送给所述终端。
所述终端接收到所述基站(或中继)发送的重传数据信号后,利用重传数据和首次传输时接收到的数据对所述传输块解码,所述解码的方法可以是但不限于以下方式之一:
硬判决解码:对首次传输的数据和重传数据进行硬判决后,利用线性码的特性恢复首次传输中解码错误的码块;或者,
软判决解码:对首次传输的软判决信息和重传的软判决信息进行合并或者迭代解码,恢复首次传输中解码错误的码块。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硬件完成,所述程序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可选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也可以使用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来实现。相应地,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模块/单元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形式的硬件和软件的结合。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24)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一传输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传输节点向第二传输节点发送首次传输的数据信号,其中,所述数据信号包括至少一个传输块的数据,所述传输块包括K个码块,所述K个码块划分到P个码块集合中;其中,K、P为正整数,K≥3,2≤P≤K;
所述第一传输节点对所述P个码块集合中的M个码块集合进行包编码,得到S个校验码块集合;其中,所述校验码块集合的长度为T比特,M,S,T都为正整数,且2≤M≤P;
所述第一传输节点生成重传数据信号并发送给所述第二传输节点;当满足预定条件时,所述重传数据信号中至少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其中,Q为正整数,且1≤Q≤T。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各码块集合中的码块数目确定如下:
K能被P整除时,每个码块集合中包括K/P个码块;
K不能被P整除时,在个码块集合中,每个码块集合包括个码块,在个码块集合中,每个码块集合包括个原码块和1个填充码块;其中,运算符分别表示对x进行向上或向下取整数运算,且P1+P2=P。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填充码块由任何预先设定的数据构成,包括:全1比特序列或全0比特序列构成的码块,或者所述码块集合中的任一个码块,或者所述传输块的K个码块中的任一个码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对所述各码块集合中的码块进行码块级联;其中,所述码块级联是指,将码块集合中的各码块的比特序列串联起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码块集合中的K个码块是经过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后的码块;
所述码块集合中的K个码块与所述传输块中的K个码块是由相同信息比特序列经过信道编码器生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P个码块集合中的M个码块集合进行包编码是指从所述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M个码块集合进行包编码,其中,选择的方法为以下之一:
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连续的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等间隔的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随机选择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包含错误码块数量不少于预先设定的第一阈值的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包含错误码块数量不多于预先设定的第二阈值的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相同索引位置上的错误码块数不超过预先设定的第三阈值的M个码块集合。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包编码是指:
对所述M个码块集合内具有相同索引位置的比特或符号进行编码,生成S个校验码块集合。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包编码是指:
对所述M个码块集合的码块、比特或符号分别进行循环移位或交织后,再对具有相同索引位置的比特或符号进行编码,生成S个校验码块集合。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采用以下方式之一:比特异或编码、里德所罗门编码,BCH编码,数字喷泉码编码等线性编码,符号叠加编码,网络编码。
10.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M个码块集合的长度不同时,以最长的码块集合的长度为基准,在其他的码块集合内添加填充比特,填充后所有M个码块集合的长度均相同;其中,所述填充比特由任何预先设定的比特序列构成,包括:全1比特序列或全0比特序列,或者所述码块集合中的任何码块中的部分比特。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传数据信号中至少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是指:
在m次重传数据信号中,至少有一次重传数据信号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其中m为正整数;
所述至少有一次重传数据信号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的方式为以下任一种:
仅第一次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
或者,前G1次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从第G1+1次重传开始,所述重传数据信号中不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比特;其中G1为预先设定的第四阈值,G1为正整数,且1≤G1≤D,其中D是***允许的最大重传次数;
或者,前G2次重传数据信号中不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比特,从第G2+1次重传开始,所述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其中G2为预先设定的第五阈值,G2为正整数,且1≤G2≤D,其中D是***允许的最大重传次数;
或者,仅奇数次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
或者,仅偶数次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条件为所述第一传输节点或第二传输节点半静态或动态配置了包编码重传模式。
13.一种装置,设置于传输节点中,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二传输节点发送首次传输的数据信号,其中,所述数据信号包括至少一个传输块的数据所述传输块包括K个码块,所述K个码块分成P个码块集合;其中,K、P为正整数,K≥3,2≤P≤K;
包编码模块,用于对所述P个码块集合中的M个码块集合进行包编码,得到S个校验码块集合;其中,所述校验码块集合的长度为T比特,M,S,T都为正整数,且2≤M≤P;
重传数据生成模块,用于生成重传数据信号,并通过所述发送模块发送到所述第二传输节点;所述重传数据信号中至少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其中,Q为正整数,且1≤Q≤T。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码块集合划分模块,用于将所述K个码块划分到P个码块集合中;各码块集合中的码块数目确定如下:
K能被P整除时,每个码块集合中包括K/P个码块;
K不能被P整除时,在个码块集合中,每个码块集合包括个码块,在个码块集合中,每个码块集合包括个原码块和1个填充码块;其中,运算符分别表示对x进行向上或向下取整数运算,且P1+P2=P。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填充码块由任何预先设定的数据构成,包括:全1比特序列或全0比特序列构成的码块,或者所述码块集合中的任一个码块,或者所述传输块的K个码块中的任一个码块。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级联模块,用于对所述各码块集合中的码块进行码块级联;其中,所述码块级联是指,将码块集合中的各码块的比特序列串联起来。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码块集合中的K个码块是经过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后的码块;
所述码块集合中的K个码块与所述传输块中的K个码块是由相同信息比特序列经过信道编码器生成。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包编码模块对P个码块集合中的M个码块集合进行包编码是指从所述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M个码块集合进行包编码,其中,选择的方法为以下之一:
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连续的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等间隔的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随机选择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包含错误码块数量不少于预先设定的第一阈值的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包含错误码块数量不多于预先设定的第二阈值的M个码块集合;或者,从P个码块集合中选择相同索引位置上的错误码块数不超过预先设定的第三阈值的M个码块集合。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包编码模块进行包编码是指:
所述包编码模块对所述M个码块集合内具有相同索引位置的比特或符号进行编码,生成S个校验码块集合。
20.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包编码模块进行包编码是指:
所述包编码模块对所述M个码块集合的码块、比特或符号分别进行循环移位或交织后,再对具有相同索引位置的比特或符号进行编码,生成S个校验码块集合。
21.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编码模块进行编码采用以下方式之一:比特异或编码、里德所罗门编码,BCH编码,数字喷泉码编码等线性编码,符号叠加编码,网络编码。
22.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编码模块还用于当所述M个码块集合的长度不同时,以最长的码块集合的长度为基准,在其他的码块集合内添加填充比特,填充后所有M个码块集合的长度均相同;其中,所述填充比特由任何预先设定的比特序列构成,包括:全1比特序列或全0比特序列,或者所述码块集合中的任何码块中的部分比特。
23.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重传数据信号中至少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是指:
所述重传数据模块生成的m次重传数据信号中,至少有一次生成的重传数据信号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其中m为正整数;
其中,至少有一次生成的重传数据信号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的的方式为以下之一:
仅第一次生成的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
或者,前G1次生成的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从第G1+1次重传开始,生成的所述重传数据中不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比特;其中G1为预先设定的第四阈值,G1为正整数,且1≤G1≤D,其中D是***允许的最大重传次数;
或者,前G2次生成的重传数据信号中不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比特,从第G2+1次重传开始,生成的所述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其中G2为预先设定的第五阈值,G2为正整数,且1≤G2≤D,其中D是***允许的最大重传次数;
或者,仅奇数次生成的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
或者,仅偶数次生成的重传数据信号中包括所述校验码块集合中的Q个比特。
2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定条件为所述第一或第二传输节点半静态或动态配置了包编码重传模式。
CN201410495661.6A 2014-09-24 2014-09-24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55157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95661.6A CN105515719B (zh) 2014-09-24 2014-09-24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US15/514,112 US10469212B2 (en) 2014-09-24 2015-05-13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PCT/CN2015/078886 WO2016045391A1 (zh) 2014-09-24 2015-05-13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EP15844915.7A EP3200371A4 (en) 2014-09-24 2015-05-13 Method and device for data transmissio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95661.6A CN105515719B (zh) 2014-09-24 2014-09-24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15719A true CN105515719A (zh) 2016-04-20
CN105515719B CN105515719B (zh) 2019-04-26

Family

ID=555802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95661.6A Active CN105515719B (zh) 2014-09-24 2014-09-24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69212B2 (zh)
EP (1) EP3200371A4 (zh)
CN (1) CN105515719B (zh)
WO (1) WO2016045391A1 (zh)

Cited B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28682A1 (zh) * 2016-08-11 2018-02-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
WO2018053744A1 (en) * 2016-09-22 2018-03-29 Nokia Technologies Oy Channel coding arrangement
CN108011695A (zh) * 2016-10-28 2018-05-08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无线通信方法、装置与***
WO2018082661A1 (zh) * 2016-11-04 2018-0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WO2018119750A1 (en) * 2016-12-28 2018-07-05 Motorola Mobility Llc Feedback information for a data block group
CN108289006A (zh) * 2017-01-09 2018-07-17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通信***中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和设备
WO2018152714A1 (zh) * 2017-02-22 2018-08-30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于信息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WO2018201831A1 (zh) * 2017-05-05 2018-11-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08809479A (zh) * 2017-04-28 2018-11-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和数据处理装置
CN109150373A (zh) * 2017-06-16 2019-01-04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一种编码块组划分方法和装置
CN109245860A (zh) * 2017-04-28 2019-01-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和数据处理装置
CN109391381A (zh) * 2017-08-11 2019-02-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的确认信息生成和反馈、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9565367A (zh) * 2017-03-23 2019-04-02 Lg 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中发送确认应答信息的终端的方法以及支持所述方法的设备
CN110114994A (zh) * 2016-10-28 2019-08-09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0249537A (zh) * 2017-02-03 2019-09-17 Idac控股公司 依赖于ldpc基础矩阵选择的码块分段
CN110326247A (zh) * 2017-02-24 2019-10-11 Lg 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处理数据块的方法和用于harq ack/nack反馈的方法
CN110392995A (zh) * 2017-03-08 2019-10-29 Lg 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中发送和接收无线电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WO2023098464A1 (zh) * 2021-12-03 2023-06-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WO2024103256A1 (en) * 2022-11-15 2024-05-2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xed transmission of different transmission type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94652A (zh) * 2016-04-13 2017-10-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混合重传处理方法和装置
WO2018033641A1 (en) * 2016-08-19 2018-02-22 Sony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ransceiver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DE102016118269A1 (de) * 2016-09-27 2018-03-29 Endress + Hauser Gmbh + Co. Kg Verfahren und System zum verteilten Speichern von Informationen in einer eine Vielzahl von Feldgeräten aufweisenden Anlage der Prozessautomatisierung
US10243638B2 (en) 2016-10-04 2019-03-26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code selection in wireless systems
US10270559B2 (en) 2016-10-04 2019-04-23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Single encoder and decoder f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WO2018068241A1 (zh) * 2016-10-12 2018-04-19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接收端设备和发送端设备
KR20180047886A (ko) * 2016-11-01 2018-05-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셀룰라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US10505568B2 (en) * 2016-12-02 2019-12-1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uter coding
US10142137B2 (en) 2017-03-02 2018-11-27 Micron Technology, Inc. Wireless devices and systems including examples of full duplex transmission
US10742234B2 (en) * 2017-03-15 2020-08-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de block group definition configura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08631956A (zh) * 2017-03-23 2018-10-09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反馈方法和通信设备
CN106921434B (zh) * 2017-04-05 2019-05-21 北京大学 一种新型可见光室内定位***的定位信息发射和检测方法
CN112994844B (zh) 2017-06-23 2023-02-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编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及相关设备
US11941516B2 (en) 2017-08-31 2024-03-26 Micron Technology, Inc. Cooperative learning neural networks and systems
US11206050B2 (en) 2018-02-06 2021-12-21 Micron Technology, Inc. Self interference noise cancellation to support multiple frequency bands
US11146363B2 (en) 2018-04-13 2021-10-1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HARQ retransmission using an outer code
CN110417519B (zh) * 2018-04-28 2021-10-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US11975743B2 (en) * 2018-08-10 2024-05-0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terminal for receiving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TWI834823B (zh) * 2019-03-12 2024-03-11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無線通訊裝置及方法
US10979097B2 (en) 2019-09-05 2021-04-13 Micron Technology, Inc. Wireless devices and systems including examples of full duplex transmission using neural networks or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82125A1 (en) * 2007-05-10 2008-11-1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bined Packet Retransmission and Soft Decoding of Combined Packet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1615986A (zh) * 2008-06-27 2009-12-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
CN101964703A (zh) * 2009-07-23 2011-02-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重传方法和***
EP2733881A1 (en) * 2012-11-15 2014-05-21 Alcatel Lucent Transmission method, transmitter apparatus, reception method and receiver apparatus for a joint transmission of first data units and at least second data units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62632B1 (ko) * 2001-10-17 2007-10-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부호 분할 다중 접속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송 채널 다중화/역다중화 장치 및 방법
US8555148B2 (en) * 2007-09-18 2013-10-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generate multiple CRCs
CN101667884A (zh) * 2008-09-03 2010-03-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编码方法及装置、信道译码方法及装置
CN101729224A (zh) * 2008-10-20 2010-06-09 富士通株式会社 传输数据生成装置和接收机
EP2506481A1 (en) * 2009-11-24 2012-10-03 Fujitsu Limited Receiver, reception method, and reception control program
CN102208966B (zh) * 2010-03-30 2014-04-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harq合并器和harq数据存储方法
US10484135B2 (en) * 2014-12-15 2019-11-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itigation of bursty interferenc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82125A1 (en) * 2007-05-10 2008-11-1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bined Packet Retransmission and Soft Decoding of Combined Packet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1615986A (zh) * 2008-06-27 2009-12-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
CN101964703A (zh) * 2009-07-23 2011-02-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重传方法和***
EP2733881A1 (en) * 2012-11-15 2014-05-21 Alcatel Lucent Transmission method, transmitter apparatus, reception method and receiver apparatus for a joint transmission of first data units and at least second data units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WOLTERING MATTHIAS ET AL: ""Performance of HARQ with Reduced Size Retransmissions Using Network Coding Principles"", 《2013 IEEE 77TH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VTC SPRING),IEEE》 *

Cited By (5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28682A1 (zh) * 2016-08-11 2018-02-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
WO2018053744A1 (en) * 2016-09-22 2018-03-29 Nokia Technologies Oy Channel coding arrangement
CN108011695A (zh) * 2016-10-28 2018-05-08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无线通信方法、装置与***
CN110114994A (zh) * 2016-10-28 2019-08-09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0114994B (zh) * 2016-10-28 2022-04-19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11533717B2 (en) 2016-11-04 2022-12-2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18082661A1 (zh) * 2016-11-04 2018-0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US10856286B2 (en) 2016-11-04 2020-12-0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1418288B2 (en) 2016-12-28 2022-08-16 Motorola Mobility Llc Feedback information for a data block group
EP3563506A4 (en) * 2016-12-28 2020-08-12 Motorola Mobility LLC FEEDBACK INFORMATION FOR A GROUP OF DATA BLOCKS
CN110073622B (zh) * 2016-12-28 2022-11-18 摩托罗拉移动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数据块组的反馈信息
WO2018119750A1 (en) * 2016-12-28 2018-07-05 Motorola Mobility Llc Feedback information for a data block group
CN110073622A (zh) * 2016-12-28 2019-07-30 摩托罗拉移动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数据块组的反馈信息
CN108289006A (zh) * 2017-01-09 2018-07-17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通信***中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和设备
CN108289006B (zh) * 2017-01-09 2021-07-16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通信***中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和设备
CN110249537A (zh) * 2017-02-03 2019-09-17 Idac控股公司 依赖于ldpc基础矩阵选择的码块分段
CN110249537B (zh) * 2017-02-03 2023-04-04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依赖于ldpc基础矩阵选择的码块分段
WO2018152714A1 (zh) * 2017-02-22 2018-08-30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于信息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US10972227B2 (en) 2017-02-22 2021-04-06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CN110073624A (zh) * 2017-02-22 2019-07-3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于信息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CN110326247A (zh) * 2017-02-24 2019-10-11 Lg 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处理数据块的方法和用于harq ack/nack反馈的方法
US11290911B2 (en) 2017-02-24 2022-03-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rocessing data block and method for HARQ ACK/NACK feedback
CN110326247B (zh) * 2017-02-24 2022-04-12 Lg 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处理数据块的方法和用于harq ack/nack反馈的方法
CN110392995B (zh) * 2017-03-08 2022-08-12 Lg 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中发送和接收无线电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US11621821B2 (en) 2017-03-08 2023-04-0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radio signal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968147B2 (en) 2017-03-08 2024-04-2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radio signal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956173B2 (en) 2017-03-08 2024-04-0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radio signal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956174B2 (en) 2017-03-08 2024-04-0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radio signal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0392995A (zh) * 2017-03-08 2019-10-29 Lg 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中发送和接收无线电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US11271702B2 (en) 2017-03-08 2022-03-0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radio signal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9565367A (zh) * 2017-03-23 2019-04-02 Lg 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中发送确认应答信息的终端的方法以及支持所述方法的设备
US12004005B2 (en) 2017-03-23 2024-06-0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cknowledgement information by user equipme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9565367B (zh) * 2017-03-23 2021-11-30 Lg 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中发送或接收确认应答信息的方法以及设备
US11523302B2 (en) 2017-03-23 2022-12-0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cknowledgement information by user equipme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693609B2 (en) 2017-04-28 2020-06-2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data processing apparatus
CN108809479A (zh) * 2017-04-28 2018-11-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和数据处理装置
CN109245860B (zh) * 2017-04-28 2020-03-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和数据处理装置
US11368264B2 (en) 2017-04-28 2022-06-2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data processing apparatus
CN108809479B (zh) * 2017-04-28 2022-08-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和数据处理装置
CN109245860A (zh) * 2017-04-28 2019-01-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和数据处理装置
US10419158B2 (en) 2017-05-05 2019-09-1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mmunications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18201831A1 (zh) * 2017-05-05 2018-11-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10572245A (zh) * 2017-05-05 2019-12-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装置
US10985868B2 (en) 2017-05-05 2021-04-2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mmunications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0572245B (zh) * 2017-05-05 2021-11-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09150373A (zh) * 2017-06-16 2019-01-04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一种编码块组划分方法和装置
CN109150373B (zh) * 2017-06-16 2021-06-04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一种编码块组划分方法和装置
CN109391381A (zh) * 2017-08-11 2019-02-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的确认信息生成和反馈、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9391381B (zh) * 2017-08-11 2022-06-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的确认信息生成和反馈、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US11356210B2 (en) 2017-08-11 2022-06-07 Zte Corporation Data verification information generation and feedback method, data verification information receiving method and device
WO2023098464A1 (zh) * 2021-12-03 2023-06-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WO2024103256A1 (en) * 2022-11-15 2024-05-2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xed transmission of different transmission typ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294990A1 (en) 2017-10-12
CN105515719B (zh) 2019-04-26
EP3200371A4 (en) 2017-09-27
WO2016045391A1 (zh) 2016-03-31
EP3200371A1 (en) 2017-08-02
US10469212B2 (en) 2019-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15719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15184919A1 (zh) 一种反馈方法及装置
KR101191196B1 (ko) 패리티 검사 행렬을 이용하여 부호화 및 복호화하는 방법
WO2017177926A1 (zh) 一种数据传输处理方法和装置
US8839078B2 (en) Application layer FEC framework for WiGig
CN101803208B (zh) 无线通信***中的多层循环冗余校验码
CN101695016B (zh) 基于无速率码的多用户随机接入***及其编译码方法
US8737519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hannel coding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037671A (zh) Wcdma和lte网络中harq的重传设置的选择
CN107026709A (zh) 一种数据包编码处理方法及装置、基站及用户设备
JP5679059B2 (ja) 無線送受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らに用いるチャネルコーディング処理方法
CN105306165A (zh) 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10383728B (zh) 使用外码和非等长码块的***和方法
CN101765992A (zh) 用于改进混合自动重复请求操作的速率匹配的方法和装置
CN104253616A (zh) 产生多个循环冗余校验的方法和设备
CN101632249A (zh)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编码器和编码方法
CN115173999B (zh) 用于处理控制信息的***和方法
CN105634504A (zh) 数据校验方法及装置
CN108400844A (zh) 信息处理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通信***
CN113541856A (zh) 数据恢复方法及装置
CN103152652A (zh) 一种基于柯西rs编码的视频帧数据网络传输方法
CN108289009B (zh) 一种被用于信道编码的ue、基站中的方法和设备
CN101494517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897752B (zh) 一种生成hsdpa***用户标识h-rnti的方法
CN109525367A (zh) 基于LoRa编码和解码机制的检错和自适应纠错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