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01335B - 车身后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后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01335B
CN105501335B CN201510645476.5A CN201510645476A CN105501335B CN 105501335 B CN105501335 B CN 105501335B CN 201510645476 A CN201510645476 A CN 201510645476A CN 105501335 B CN105501335 B CN 1055013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rail
mud guard
main body
vehicle
vehicl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4547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01335A (zh
Inventor
片冈敬子
辻本有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5013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013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013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013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在车身后部构造中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在具备车辆后部的后挡泥板(40)的车身后部构造中,后挡泥板(40)具备覆盖后轮(4)的上方的挡泥板主体(41)、以及能够供乘坐人员把持的扶手(42),扶手(42)与挡泥板主体(41)一体地成形。

Description

车身后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车身后部构造,例如具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身后部构造。其在机动二轮车的后部设有供乘坐人员把持的后扶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263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以往以来,期望减少部件数量。这一期望即使是功能不同的部件彼此也不例外。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车身后部构造中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
作为上述课题的解决手段,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为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其具备车辆后部的后挡泥板40,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挡泥板40 具备覆盖后轮4的上方的挡泥板主体41、以及能够供乘坐人员把持的扶手42,所述扶手42与所述挡泥板主体41一体地成形。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后挡泥板40设有隔着车身左右中心线CL配置于左侧的左扶手42L、以及隔着所述车身左右中心线CL配置于右侧的右扶手42R,所述左右扶手42L、42R 与所述挡泥板主体41一体地成形。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后挡泥板40形成有沿径向与所述后轮4相对的开口43h。
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后挡泥板40内置有后转向灯52。
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通过一体地成形扶手与挡泥板主体,与使扶手与挡泥板主体分体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此外,通过在具有较高的刚性的扶手的下部将挡泥板主体这一相对较薄壁的部件一体化,能够提高后挡泥板的刚性。
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通过一体地成形左右扶手与挡泥板主体,与使左右扶手与挡泥板主体分体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
根据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通过在后挡泥板形成沿径向与后轮相对的开口,能够与形成开口的部分相应地实现后挡泥板的轻量化。
根据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通过在后挡泥板内置有后转向灯,与在后挡泥板之外安装后转向灯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减少分装化(サブASSY 化)带来的组装工时。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俯视图。
图3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后部的左侧视图。
图4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后部的、拆卸了座椅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后挡泥板的左侧视图。
图6是上述后挡泥板的俯视图。
图7是上述后挡泥板的主视图。
图8是上述后挡泥板的后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4 后轮
40 后挡泥板
41 挡泥板主体
42 扶手
42L 左扶手
42R 右扶手
43h 开口
52 后转向灯
CL 车身左右中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如果没有特别记载,使以下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的朝向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朝向相同。此外,在使用于以下说明的图中的适当位置,示出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图中线CL表示车身左右中心线。
首先,使用图1以及图2对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的左侧视图。图2是上述机动二轮车1的俯视图。
图1以及图2所示,小型的机动二轮车1具备操纵手柄2、由操纵手柄 2转向的前轮3、以及由摆动式的动力单元8驱动的后轮4。
包含操纵手柄2以及前轮3的转向类部件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枢轴支承于车架10前端的头管11。在车架10的下部后侧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枢轴支承有动力单元8的前部下侧。在操纵手柄2与支承在车身后部上的乘坐人员乘座用的座椅5之间设有乘坐人员的放置脚用的踏板底板28。
例如,车架10通过焊接等将多种钢材一体地结合而形成。车架10具备:头管11;主车架12,其从头管11向斜后下方延伸;左右侧车架13,其从主车架12的下部侧面向后方延伸,之后从中间部13m向斜后上方延伸;左右后车架14,其从左右侧车架13的上端部向斜后上方延伸;左右枢轴板15,其沿附属设置于中间部13m的车宽度方向架设有枢轴15a;中间横向车架16,其在中间部13m的后上方架设于左右侧车架13之间;以及后横向车架17(参照图4),其架设于左右后车架14的后端部之间。
在枢轴15a经由连杆18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有动力单元8的前部下侧。
动力单元8是将配置于前部的发动机8a、以及配置于后部左侧的变速器 8b一体化而成的摆动式动力单元。在动力单元8与车架10的后部之间夹设有后悬架6,在车身后部构成单元摆动式的后悬架构造。
在动力单元8的上方安装有空气净化单元7。在空气净化单元7的前端安装有连结于发动机8a的节气门体(未图示)。
在动力单元8的上方配置有供驾驶员乘座的座椅5。座椅5沿前后延伸,并一体地具有供驾驶员乘座的主座椅5a、以及供同乘者乘座的后座椅5b。在座椅5的下方,在前轮3与后轮4之间设有供驾驶员放置脚的踏板底板28。在座椅5的前方设有上下延伸的护腿板22。
在座椅5的前方、并且是护腿板22的后方形成有在乘坐人员上下车时供脚通过的脚通过空间9。驾驶员使脚通过脚通过空间9,乘座于座椅5并将脚放置在踏板底板28上,从而乘上机动二轮车1。
在座椅5的前部下方配置有收纳箱50,在座椅5的后部下方配置有燃料箱51。收纳箱50由中间横向车架16以及左右后车架14支承。燃料箱51 由左右后车架14支承。
车架10被车身罩20覆盖。车身罩20具备:前罩21,其覆盖车架10 的前部;护腿板22,其覆盖驾驶员的腿的前方;底罩23,其覆盖踏板底板 28的侧方;底板中心罩30,其夹设于左右踏板底板28L、28R之间,并且形成向上方凸起的隧道形状;左右侧罩24,其与底板中心罩30的左右下方相连,并且覆盖车架10的前后中央部;左右后侧罩25,其与左右侧罩24的后上方相连,并且覆盖车架10的后部;以及后上罩26(参照图2),其从上方覆盖左右后侧罩25的后部之间。车身罩20通过螺栓等的安装部件安装于车架10。
在车辆后部设有后挡泥板40,该后挡泥板40具备覆盖后轮4的上方的挡泥板主体41及上部挡泥板46(参照图4)、覆盖后轮4的后上方的后尾挡泥板43、以及乘坐人员能够进行把持的扶手42。图4所示的上部挡泥板 46以构成后挡泥板40并且覆盖后轮4的上方的方式形成。上部挡泥板46 具有以沿后轮4的外周面的方式向上方鼓出的鼓出部46a。
另外,附图标记57表示从前方以及侧方保护操纵手柄2的手柄防护装置,附图标记56表示覆盖前轮3的上方的前挡泥板,附图标记52表示以内置于后挡泥板40的LED等作为光源的左右后转向灯,附图标记53表示尾灯,附图标记54表示仪表板,附图标记55表示消音器。
接下来,使用图3以及图4对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的后部的构成进行说明。图3是上述机动二轮车1的后部的左侧视图。图4是上述机动二轮车1的后部的、拆卸了座椅5的状态的俯视图。另外,在图4中,为了方便说明而省略了燃料箱51的图示。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左右后车架14的后端部通过焊接等结合有扶手42支承用的左右托架14b以及后柱19。
左右托架14b形成为向下方打开的剖面U字状,并且使平坦面朝向上方地结合于左右后车架14。左右托架14b经由套管以及螺栓等的紧固部件在多处位置(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处)支承左右扶手42L、42R的前端安装部42f。在图3的侧视下,后柱19从左右后车架14的后端部向后上方以直线状倾斜延伸。在左右后柱19的后端部设有左右扶手支承部19a。左右扶手支承部19a在一处支承左右扶手42L、42R的后端安装部42g。另外,左右扶手支承部19a也可以在多处支承左右扶手42L、42R的后端安装部42g。
如图4所示,在左右后车架14设有向车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燃料箱51 支承用的左右托架14a。左右托架14a经由螺栓等的紧固部件在多处位置(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处)支承燃料箱51的前部。
后横向车架17具有弯曲部,在图4的俯视下,该弯曲部形成向前方打开的U字状。在后横向车架17的左右两端部设有燃料箱支承部17a,并且设有向后方突出的燃料箱支承用的托架17b。后横向车架17利用燃料箱支承部17a以及托架17b,经由螺栓等的紧固部件在多处位置(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处)支承燃料箱51的后部。
另外,在左右后车架14中的左右托架14a的前方设有向车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收纳箱支承用的托架(未图示)。所述收纳箱支承用的左右托架经由螺栓等的紧固部件支承收纳箱50后部的左右安装部50a、50b。
接下来,使用图5~图8对后挡泥板40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5是上述机动二轮车1的后挡泥板40的左侧视图。图6是上述后挡泥板40的俯视图。图7是上述后挡泥板40的主视图。图8是上述后挡泥板 40的后视图。另外,在图5~图8中,为了方便说明,省略了构成后挡泥板 40的上部挡泥板46(参照图4)的图示。
后挡泥板40具备:挡泥板主体41,其在图6的俯视下形成向前方开放的U字状;左右扶手42L、42R,其设于挡泥板主体41的后部左右;后尾挡泥板43,其设于挡泥板主体41的后端部;前方延伸部44,其从左右扶手42L、 42R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以及左右延伸部45,其设于挡泥板主体41的前部左右。后挡泥板40(除左右扶手42L、42R之外。)在图5的侧视下形成为向上方突出而弯曲的圆弧状,并且在图6的俯视下形成为隔着车身左右中心线CL呈左右对称形状、并且呈向前方开放的U字状。
后挡泥板40通过树脂材料的注射成形等一体地形成。通过用螺栓等的紧固部件将挡泥板主体41以及左右扶手42L、42R安装于车架10(参照图1),从而将后挡泥板40支承于车身。
挡泥板主体41具备在图5的侧视下从扶手42向前下方倾斜地延伸的左右侧部41a、以及从扶手42向后下方缓慢地倾斜延伸并将左右侧部41a连结的连结部41b。
在图5的侧视下,挡泥板主体41的左右侧部41a形成越靠前侧、上下宽度越小的尖锐形状,并在左右侧部41a的前下端一体地形成有在图6的俯视下向车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左右延伸部45。
挡泥板主体41的连结部41b具备从扶手42向后下方缓慢地倾斜延伸的左右柱部41c、以及将左右柱部41c的后端部的左右之间连结的连结片41d。
在挡泥板主体41的连结部41b的左右柱部41c形成有向车宽度方向内侧凹陷的左右凹部41s。在左右凹部41s埋设有LED等的左右后转向灯52 (参照图3)。左右凹部41s具有能够埋设左右后转向灯52(参照图3)的大小。左右凹部41s形成在图5的侧视下具有圆角的梯形形状,并且以越靠后侧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且在图8的后视下以越靠下侧越位于车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
左右扶手42L、42R具备乘坐人员能够进行把持的扶手主体42a、将扶手主体42a的前端与挡泥板主体41相连的前连结部42b、将扶手主体42a的后端与挡泥板主体41相连的后连结部42c及内侧连结部42d。
左右扶手42L、42R的扶手主体42a在图5的侧视下以越靠后侧越位于上方的方式缓慢地倾斜并以直线状延伸,并且在图6的俯视下以越靠后侧越位于车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地延伸。
左右扶手42L、42R的前连结部42b形成为越向挡泥板主体41侧厚度越大。此外,左右扶手42L、42R的后连结部42c以及内侧连结部42d也形成为越向挡泥板主体41侧厚度越大。由此,起到提高左右扶手42L、42R的支承刚性的效果。因此,即使将左右扶手42L、42R与挡泥板主体41一体化,乘坐人员也能够牢固地把持左右扶手42L、42R。
在图5的侧视下,后尾挡泥板43形成为从挡泥板主体41的连结部41b 的后端向后下方倾斜地延伸。后尾挡泥板43形成为,在图6的俯视下呈向后方突出的V字状,并且在图7的主视以及图8的后视下呈向下方突出的V 字状。后尾挡泥板43具备形成后挡泥板40的后端部的后尾部43b、以及将后尾部43b的前端与挡泥板主体41的连结部41b的后端相连的后尾连结部 43a。后尾连结部43a呈比后尾部43b向车宽度方向外侧鼓出的形状,也具有作为牌照(未图示)的安装部的功能。
如图6~图8所示,在后挡泥板40形成有开口43h,该开口43h具有由后尾挡泥板43的车宽度方向内侧缘和挡泥板主体41的连结部41b的后端缘包围的轮廓,并且以沿径向与后轮4相对的方式向前后上下方向开口。另外,在图3所示的后挡泥板40的车身安装状态下,在后挡泥板40形成有开口 41h,该开口41h具有由连结部41b的左右柱部41c的车宽度方向内侧缘与连结片41d的前端缘包围的轮廓并而开口。
左右前方延伸部44具有在图7的主视下向车宽度方向内侧开放的U字状的剖面形状,并且在图5的侧视下从挡泥板主体41的左右侧部41a的上端隔开规定的间隔,从左右扶手42L、42R的前连结部42b的前端起以越靠前侧越位于下方的方式缓慢倾斜地呈直线状延伸。左右前方延伸部44在图3 所示的后挡泥板40的车身安装状态下抵接于左右后侧罩25的后下缘而沿上下方向形成开口44h。由此,起到使沿着左右后侧罩25以及后挡泥板40流动的行驶风的整流性提高的效果。
左右延伸部45具有薄板状,并且在图5的侧视下沿着挡泥板主体41的左右侧部41a的前下端以越靠前侧越位于下方的方式缓慢地倾斜。左右延伸部45在图3所示的后挡泥板40的车身安装状态下与挡泥板主体41的左右侧部41a的前端部一起被左右后侧罩25从车宽度方向外侧覆盖。
如以上说明,本实施方式为,在车辆后部的具备后挡泥板40的车身后部构造中,后挡泥板40具备覆盖后轮4的上方的挡泥板主体41、以及能够供乘坐人员把持的扶手42,扶手42与挡泥板主体41一体地成形。
根据该结构,通过一体地成形扶手42与挡泥板主体41,与使扶手42 与挡泥板主体41分体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此外,通过在具有较高的刚性的扶手42的下部将挡泥板主体41这一相对较薄壁的部件一体化,能够提高后挡泥板40的刚性。
此外,通过一体地成形左右扶手42L、42R与挡泥板主体41,与使左右扶手42L、42R与挡泥板主体41分体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
此外,通过在后挡泥板40形成沿径向与后轮4相对的开口43h,能够与形成开口43h的部分相应地实现后挡泥板40的轻量化。
此外,通过在后挡泥板40内置后转向灯52,与在后挡泥板40之外安装后转向灯52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减少分装化带来的组装工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在后挡泥板40中一体地成形有左右扶手42L、42R与挡泥板主体41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当在后挡泥板40中的左右某一方等那样的后挡泥板40的一部分设置扶手42 时,也可以将所述扶手42与挡泥板主体41一体地成形。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使上部挡泥板46与挡泥板主体41为分体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上部挡泥板46与挡泥板主体41一体地成形。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在座椅5的后部下方配置燃料箱51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底板中心罩30的下方配置燃料箱51。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所述跨骑型车辆包含驾驶员跨过车身而乘车的所有车辆,不仅包含机动二轮车(包含带原动机的自行车以及小型车辆),还包括三轮(除了前一轮且后二轮辆以外,也包含前二轮且后一轮的车辆)或者四轮的车辆。
而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是本发明的一个例子,能够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替换成公知的构成要素等,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7)

1.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其具备车辆后部的后挡泥板(40),所述车身后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后挡泥板(40)具备覆盖后轮(4)的上方的挡泥板主体(41)、以及能够供乘坐人员把持的扶手(42),
所述扶手(42)与所述挡泥板主体(41)一体地成形,
所述扶手(42)具备能够供乘坐人员把持的扶手主体(42a)、将所述扶手主体(42a)的前端与所述挡泥板主体(41)相连的前连结部(42b)、将所述扶手主体(42a)的后端与所述挡泥板主体(41)相连的后连结部(42c)以及内侧连结部(42d),
还具有前方延伸部(44),其具有在主视下向车宽度方向内侧开放的U字状的剖面形状,并且在侧视下从所述挡泥板主体(41)的侧部(41a)的上端隔开规定的间隔,从所述扶手(42)的所述前连结部(42b)的前端起以越靠前侧越位于下方的方式缓慢倾斜地呈直线状延伸,
所述前方延伸部(44)在所述后挡泥板(40)的车身安装状态下抵接于后侧罩(25)的后下缘而沿上下方向形成开口(44h)。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扶手(42)的所述前连结部(42b)形成为越向所述挡泥板主体(41)侧厚度越大,所述扶手(42)的所述后连结部(42c)以及所述内侧连结部(42d)形成为越向所述挡泥板主体(41)侧厚度越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挡泥板(40)经由所述扶手(42)通过紧固部件安装于车架(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扶手(42)具有前端安装部(42f)和后端安装部(42g),经由所述前端安装部(42f)和所述后端安装部(42g)安装于车架(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挡泥板(40)设有隔着车身左右中心线(CL)配置于左侧的左扶手(42L)、以及隔着所述车身左右中心线(CL)配置于右侧的右扶手(42R),
所述左右扶手(42L、42R)与所述挡泥板主体(41)一体地成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挡泥板(40)形成有沿径向与所述后轮(4)相对的开口(43h)。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挡泥板(40)内置有后转向灯(52)。
CN201510645476.5A 2014-10-10 2015-10-08 车身后部构造 Active CN1055013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09270A JP6351172B2 (ja) 2014-10-10 2014-10-10 車体後部構造
JP2014-209270 2014-10-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01335A CN105501335A (zh) 2016-04-20
CN105501335B true CN105501335B (zh) 2018-11-16

Family

ID=557097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45476.5A Active CN105501335B (zh) 2014-10-10 2015-10-08 车身后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351172B2 (zh)
CN (1) CN10550133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73961A1 (ja) * 2017-03-24 2018-09-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リアフェンダ支持構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40339A (ja) * 1994-07-27 1996-02-13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ハンドグリップ構造
JPH08318886A (ja) * 1995-05-24 1996-12-03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フェンダ
CN101254804A (zh) * 2007-02-28 2008-09-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的把手结构
CN201176210Y (zh) * 2007-12-25 2009-01-07 重庆沪渝塑料五金有限公司 后挡泥板
JP2011148446A (ja) * 2010-01-22 2011-08-04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り型車両の後部構造
JP2012051388A (ja) * 2010-08-31 2012-03-15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後部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94986A (ja) * 1986-02-21 1987-08-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用リヤフオ−ク
JP2539608B2 (ja) * 1986-08-08 1996-10-0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フェンダ装置
JPH02158481A (ja) * 1988-12-10 1990-06-18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フレーム
JP5292607B2 (ja) * 2008-01-31 2013-09-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灯火装置
TWI402188B (zh) * 2010-10-20 2013-07-21 Kwang Yang Motor Co All - terrain vehicle rear seat construction
JP5723664B2 (ja) * 2010-11-22 2015-05-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JP5782424B2 (ja) * 2012-12-13 2015-09-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後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40339A (ja) * 1994-07-27 1996-02-13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ハンドグリップ構造
JPH08318886A (ja) * 1995-05-24 1996-12-03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フェンダ
CN101254804A (zh) * 2007-02-28 2008-09-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的把手结构
CN201176210Y (zh) * 2007-12-25 2009-01-07 重庆沪渝塑料五金有限公司 后挡泥板
JP2011148446A (ja) * 2010-01-22 2011-08-04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り型車両の後部構造
JP2012051388A (ja) * 2010-08-31 2012-03-15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後部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51172B2 (ja) 2018-07-04
CN105501335A (zh) 2016-04-20
JP2016078519A (ja) 2016-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3071547A (ja) 電動車両
US8317212B2 (en) Motorcycle including bendable rear fender
TWI469890B (zh) 機車
CN104736423A (zh) 用于轮式车辆的防护板
JP5460526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構造
JP4151773B2 (ja)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フロントフォーク構造
CN1317156C (zh) 两轮摩托车的车身结构
CN102343956B (zh) 车辆用的后挡泥板
KR20160027091A (ko) 자동 이륜차의 보디 커버 구조
CN1456471A (zh) 摩托车上的前方向指示灯的安装结构
CN105501335B (zh) 车身后部构造
JP4848550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外装構造
JP5196238B2 (ja) 自動二輪車の配線保持構造
JP585250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03010349A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CN107709146B (zh) 摩托车内后挡泥板结构
CN100377959C (zh) 载物架装置
CN101612972A (zh) 摩托车
CN106005136A (zh) 鞍骑型车辆的下罩结构
CN100400366C (zh) 具有脚导向件的轮式车辆
CN1282581C (zh) 车辆的车体构造
CN101254804B (zh) 摩托车的把手结构
JP4367937B2 (ja) 車両用バンパー
JP677371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202923772U (zh) 小型车辆用护衣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