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28358B - 双轴承渔线轮的离合器操作部件 - Google Patents

双轴承渔线轮的离合器操作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28358B
CN105028358B CN201510065312.5A CN201510065312A CN105028358B CN 105028358 B CN105028358 B CN 105028358B CN 201510065312 A CN201510065312 A CN 201510065312A CN 105028358 B CN105028358 B CN 1050283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utch
side plate
operating
movable
du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6531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28358A (zh
Inventor
原口仁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jima Island
Original Assignee
Kojima Islan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jima Island filed Critical Kojima Island
Publication of CN1050283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83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283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83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83Drive mechanism details
    • A01K89/0186Drive mechanism details with disengageable positive drive components, e.g. a clutch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83Drive mechanism details
    • A01K89/0186Drive mechanism details with disengageable positive drive components, e.g. a clutch
    • A01K89/0188Axially engaged
    • A01K89/0189Coaxial of spool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轴承渔线轮的离合器操作部件,在能够进行拇指控制卷线筒放线的操作及离合器结合操作的离合器操作部件中,即使在拇指控制卷线筒放线的动作正在进行时,也能够瞬间进行离合器恢复操作。离合器操作部件设置于向前方放出钓线的电动渔线轮的渔线轮主体的后部,用于使离合机构由离合器分离状态恢复至离合器结合状态。离合器操作部件具有可动部及第1操作部。可动部设置于渔线轮主体上且能够在离合机构处于离合器分离状态的离合器分离位置及离合机构处于离合器结合状态的离合器结合位置间移动。第1操作部以两端能够摆动的方式与可动部相连接,且该第1操作部用于使可动部由离合器分离位置返回至离合器结合位置。

Description

双轴承渔线轮的离合器操作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操作部件,尤其涉及一种双轴承渔线轮的离合器操作部件,该离合器操作部件设置于向前方放出钓线的双轴承渔线轮的渔线轮主体的后部,其用于使离合机构由离合器分离状态恢复至离合器结合状态。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人们公知如下一种技术,即,在双轴承渔线轮的后部具有用于操作离合机构的离合器操作部件。人们公知在像这样的离合器操作部件中,具有离合器结合操作用的第1操作部及第2操作部和离合器分离操作用的第3操作部(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中的操作部件具有使离合机构处于离合器结合状态的第1操作部及第2操作部。第1操作部及第2操作部在卷线筒两端的外周侧隔开间隔弯曲配置。第1操作部及第2操作部被离合器分离操作用的第3操作部连接在一起。因此,离合器操作部件大致形成为字母U形。在现有技术中的双轴承渔线轮的离合器操作部件中,通过使握持渔线轮的手的拇指顶端与凸缘部相接触,能够进行拇指控制卷线筒放线的操作,并且利用拇指顶端按压第1操作部及第2操作部中的任意一方,能够进行离合器结合操作。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报第4963279号
在现有技术中的离合器操作部件中,在进行拇指控制卷线筒放线的操作时,只需要使拇指的顶端在第1操作部及第2操作部中的任意一方弯曲连接的部分滑动,就能够使拇指的顶端到达卷线筒的凸缘部。
但是,在现有技术中的离合器操作部件中,为了利用手指控制卷线筒进行放线,需要使手指由弯曲连接的部分再次滑动至第1操作部及第2操作部中的任意一方进行操作。因此,难以瞬间进行使离合器操作部件返回离合器结合位置的离合器恢复操作。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一种离合器操作部件,即,即使在拇指控制卷线筒放线的动作正在进行的情况下,该离合器操作部件也能够瞬间进行离合器恢复操作。
本发明所涉及的双轴承渔线轮的离合器操作部件设置于向前方放出钓线的双轴承渔线轮的渔线轮主体的后部。离合器操作部件用于使离合机构由离合器分离状态恢复至离合器结合状态。离合器操作部件具有可动部及第1操作部。可动部设置于渔线轮主体上,且该可动部能够在离合机构处于离合器分离状态的离合器分离位置及离合机构处于离合器结合状态的离合器结合位置之间移动。第1操作部以两端能够摆动的方式与可动部相连接,且该第1操作部用于使可动部由离合器分离位置返回至离合器结合位置。
在该双轴承渔线轮的离合器操作部件中,在离合机构处于离合器分离状态下放出钓线时,使可动部由离合器结合位置移动至离合器分离位置。另外,当离合机构由离合器分离状态恢复至离合器结合状态时,通过操作第1操作部,使可动部由离合器结合位置返回至离合器分离位置。该第1操作部以两端能够摆动的方式与可动部相连接。因此,在拇指接触第1操作部的状态下,通过使第1操作部向与卷线筒接近的方向摆动,能够进行拇指控制卷线筒放线的操作。从而,能够在拇指控制卷线筒放线的动作下,瞬间进行离合器恢复操作。
第1操作部可以由具有弹性的金属线制成。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金属线弯曲成倒U字形,且使该金属线的两端以能够摆动的方式与可动部相连接,从而能够使第1操作部的外观不会太过显眼。另外,通过对第1操作部进行例如镀膜加工等装饰加工,能够突出第1操作部的外观特征。
渔线轮主体具有第1侧板及第2侧板,该第1侧板及第2侧板在与前后方向相交的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可动部可以配置于第1侧板与第2侧板之间,且该可动部能够在第1侧板与第2侧板之间移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可动部的两端被引导,因而可动部不容易向左右方向倾斜。
第1操作部的长度可以比第1侧板与第2侧板之间的间隔长。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弯曲第1操作部。
第1操作部可以弯曲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利用握持双轴承渔线轮的手的拇指容易地操作第1操作部。
第1操作部可以设置于可动部上,且能够从该可动部上拆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当垂钓者不使用第1操作部进行离合器结合操作时,可以拆下第1操作部,也可以根据垂钓者的喜好选择第1操作部。例如,垂钓者可以在利用可动部进行朝向离合器结合位置的操作时,或者在通过手柄朝卷线方向的转动使离合结构由离合器分离状态恢复至离合器结合状态时等,拆下第1操作部。
第1操作部可以以两端能够在前后方向上转动的方式与可动部相连接。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1操作部在前后方向上转动,因而通过将第1操作部配置于前方,能够进行离合器结合操作,通过将第1操作部配置于后方,能够容易地处理钓线缠绕的问题。
离合器操作部件还具有第2操作部,该第2操作部设置于可动部上,其用于使可动部由离合器结合位置移动至离合器分离位置。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第2操作部使可动部容易地由离合器结合位置移动至离合器分离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手指(拇指)接触第1操作部的状态下,能够使第1操作部朝与卷线筒接近的方向摆动,进行拇指控制卷线筒放线的操作。从而,能够在拇指控制卷线筒放线的动作下,瞬间进行离合器恢复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双轴承渔线轮的立体图。
图2是从后面观察双轴承渔线轮时的剖视图。
图3是包含离合器操作部件在内的双轴承渔线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离合器操作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由图4的假想切割面V1剖切而成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图5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第2实施方式中相当于图5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渔线轮主体;2:手柄;7a:第1侧板;7b:第2侧板;11:离合器操作部件;16:离合机构;50:可动部;52:第1操作部;54:第2操作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在图1中,采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双轴承渔线轮是小型电动渔线轮100,其由外部电源提供的电力驱动向前方放出钓线,且在内部具有作为手动渔线轮使用时的电源。另外,该电动渔线轮100具有根据放线长度或卷线长度显示钓钩组件在水中所处深度的水深显示功能。
电动渔线轮100具有渔线轮主体1、手柄2、能够显示钓钩组件在水中所处深度的水深显示部4、卷线用卷线筒10、离合器操作部件11、马达(未图示)、卷线筒驱动机构13及离合机构16。手柄2设置于渔线轮主体1上,且该手柄2能够转动。卷线筒10设置于渔线轮主体1上,且该卷线筒10能够转动。离合器操作部件11用于进行使离合机构16处于结合状态和分离状态的操作,该离合器操作部件11设置于渔线轮主体1的后部且能够移动。马达设置于渔线轮主体1上,且该马达用于驱动卷线筒10转动。通过操作离合器操作部件11,能够使离合机构16在手柄2的转动可传递给卷线筒10的离合器结合状态及手柄2的转动不可传递给卷线筒10的离合器分离状态之间切换。
<渔线轮主体>
渔线轮主体1具有框架7、第1侧罩8a及第2侧罩8b。如图2及图3所示,框架7是例如合成树脂或金属制成的一体成型部件。框架7具有第1侧板7a、第2侧板7b及用于连接第1侧板7a和第2侧板7b的多个连接部件7c。在配置于下部的连接部件7c上安装有钓竿安装部7g,该钓竿安装部7g用于将电动渔线轮100安装于钓竿上。第2侧板7b与第1侧板7a在左右方向(图2中的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如图1所示,第1侧罩8a用于罩住框架7上的手柄2安装侧。第2侧罩8b用于罩住与框架7的手柄2安装侧相反的一侧。
如图2所示,第1侧板7a具有:侧板主体19a;机构安装板19b,其与侧板主体19a隔开间隔配置,且用于安装各种机构。机构安装板19b被螺钉固定于侧板主体19a的外侧面上。在侧板主体19a与第1侧罩8a之间设置有卷线筒驱动机构13、离合器控制机构20及曳力机构23(参照图3),其中,离合器控制机构20用于控制离合机构16;曳力机构23用于对卷线筒10朝放线方向的转动进行制动。
如图2所示,在第2侧板7b上形成有卷线筒10能够通过的圆形开口7f。在圆形开口7f中安装有卷线筒支承部17,该卷线筒支承部17的中心和圆形开口7f的中心一致,并且,该卷线筒支承部17用于支承卷线筒10的卷线筒轴14的第1端(图2左端),该卷线筒轴14的第1端能够转动。卷线筒支承部17被螺钉固定于第2侧板7b的外侧面上。在卷线筒支承部17中收装有用于支承卷线筒轴14的第1端的第1轴承18a。
第1侧罩8a及第1侧板7a支承能够转动的驱动轴30(参照图3),该驱动轴30随手柄2的转动而转动。第2侧罩8b例如被螺钉固定于第2侧板7b的外缘部上。
手柄2设置于第1侧罩8a一侧。如图1所示,手柄2具有手柄臂2a及手柄把手2b,其中,手柄把手2b安装于手柄臂2a的顶端。
<卷线筒>
卷线筒10安装于卷线筒轴14上,且两者能够一起转动。卷线筒轴14通过压入等适当的固定方法固定于卷线筒主体部10a的内周部。
如前所述,卷线筒轴14的第1端部在卷线筒支承部17被第1轴承18a支承。卷线筒轴14的第2端部(图2中右端部)被第2轴承18b支承于第1侧罩8a上。
在比卷线筒轴14的卷线筒固定部分更靠第2轴承18b的一侧,安装有构成离合机构16的离合销16a,该离合销16a沿径向贯穿卷线筒轴14。
<卷线筒驱动机构>
卷线筒驱动机构13朝卷线方向驱动卷线筒10。另外,在卷线时,使卷线筒10受到制动力(卸力)的作用,防止钓线的断开。另外,在关于卷线筒驱动机构13的说明中,省略了关于将马达的转动力传递给卷线筒10的驱动机构的说明。
如图3所示,卷线筒驱动机构13具有:驱动轴30,其与手柄2相连接,且两者能够一起转动;驱动齿轮31;曳力机构23;未图示的台阶齿轮。手柄2的转动经由驱动轴30、曳力机构23及台阶齿轮传递给中间齿轮61。该中间齿轮61与小齿轮32相啮合。
如图2所示,小齿轮32安装于侧板主体19a上,并且,能够以卷线筒轴14为中心转动以及能够沿轴向移动。小齿轮32由离合器控制机构20控制,在图2所示的离合器结合位置及比离合器结合位置更靠图2右侧的离合器分离位置之间,于轴向上沿卷线筒轴14的外周侧移动。小齿轮32与离合器拨叉41相卡合,且该小齿轮32沿卷线筒轴14方向(卷线筒轴的轴向)移动。
驱动轴30(参照图3)由未图示的单向离合器禁止朝放线方向的转动。如图3所示,驱动齿轮31安装于驱动轴30上,且该驱动齿轮31能够转动。通过曳力机构23对驱动齿轮31朝放线方向的转动进行制动。从而对卷线筒10朝放线方向的转动进行制动。
<离合机构>
如图2所示,离合机构16具有:离合销16a;离合凹部16b,其在小齿轮32的左侧端面上沿径向凹进呈十字形。小齿轮32构成离合机构16,并且构成卷线筒驱动机构13。如前所述,小齿轮32在图2所示的离合器结合位置及离合器分离位置之间移动。
当小齿轮32位于离合器结合位置时,离合销16a与离合凹部16b相卡合,使小齿轮32的转动传递给卷线筒轴14,离合机构16处于离合器结合状态。在该离合器结合状态下,小齿轮32与卷线筒轴14能够一起转动。另外,当小齿轮32位于离合器分离位置时,离合凹部16b与离合销16a相离,使小齿轮32的转动无法传递给卷线筒轴14。因此,离合机构16处于离合器分离状态,卷线筒10能够自由转动。
<离合器控制机构>
离合器控制机构20用于通过离合器操作部件11在离合器结合位置及离合器分离位置之间的移动,使离合机构16在离合器结合状态及离合器分离状态之间切换。如图3所示,离合器控制机构20具有离合器凸轮40、离合器拨叉41及离合器片42。离合器凸轮40以卷线筒轴14为中心在第1位置(离合器结合位置)及第2位置(离合器分离位置)之间转动。离合器拨叉41与离合器凸轮40相卡合。离合器片42用于连接离合器凸轮40及离合器操作部件11。离合器片42能够与离合器凸轮40一起转动。离合器凸轮40支承于机构安装板19b上,且该离合器凸轮40能够转动。离合器凸轮40具有一对凸轮部40a,该一对凸轮部40a通过转动使离合器拨叉41移动。
离合器拨叉41用于使小齿轮32在卷线筒轴方向上于离合器分离位置及离合器结合位置之间移动。离合器拨叉41具有:凸轮接收部(未图示),其与离合器凸轮40的凸轮部40a相卡合;圆弧部41a,其与小齿轮32相卡合。当离合器凸轮40由第1位置转动至第2位置时,离合器拨叉41由离合器结合位置移动至卷线筒轴向外侧(图2右侧)的离合器分离位置。从而,小齿轮32移动至卷线筒轴向外侧(图2右侧)的离合器分离位置,小齿轮32与离合销16a的卡合状态被解除,使离合机构16处于离合器分离状态。离合器拨叉41被安装于图2所示的机构安装板19b上的一对导向轴49沿轴向引导。如图3所示,离合器拨叉41被安装于导向轴49上的一对螺旋弹簧44施加朝向离合器结合位置的力。因此,当离合器凸轮40由第2位置转动到第1位置时,离合器拨叉41由离合器分离位置返回至离合器结合位置,小齿轮32返回至离合器结合位置。另外,通过利用离合器操作机构11的后述第1操作部52进行的操作,或者随着离合器分离状态下的手柄2朝卷线方向的转动而动作的离合器恢复机构60的动作,使离合器凸轮40由第2位置返回至第1位置。如图3所示,离合器恢复机构60具有:离合爪62,其与离合器凸轮40相连接;棘轮64,其与驱动轴30相连接,且两者能够一起转动。
离合器片42用于通过离合器操作部件11的摆动,使离合器凸轮40进行转动。离合器片42例如是通过弯折金属板而形成的。离合器片42具有:卡合部42a,其与离合器凸轮40相卡合;安装部42b,其由卡合部42a沿径向延伸,然后向离合器操作部件11弯折。卡合部42a与离合器凸轮40的转动联动而转动。安装部42b例如由螺钉部件固定于离合器操作部件11上。
<离合器操作部件>
如图3、图4及图5所示,离合器操作部件11用于使离合机构16至少恢复至离合器分离状态和离合器结合状态中的一种状态。在第1实施方式中,离合器操作部件11能够使离合机构16在离合器结合状态和离合器分离状之间切换。离合器操作部件11在第1侧板7a与第2侧板7b之间,于渔线轮主体1的后部,能够沿接近或离开钓竿安装部7g的方向移动。在第1实施方式中,离合器操作部件11能够以卷线筒轴14的轴线为中心进行摆动。离合器操作部件11在图5中实线所示的离合器结合位置及比该离合器结合位置更接近钓竿安装部7g的由图5中的单点划线所示的离合器分离位置之间摆动。当离合器操作部件11摆动至离合器结合位置时,离合机构16处于离合器结合状态。当离合器操作部件11摆动至离合器分离位置时,离合机构16处于离合器分离状态。
如图3所示,在第1侧板7a后部及第2侧板7b后部的内侧面上分别安装有第1接触板43a及第2接触板43b。第1接触板43a及第2接触板43b分别具有圆弧状的通孔43c,该通孔43c由离合器片42的安装部42b贯穿,且离合器片42的安装部42b能够在该通孔43c内摆动。第1接触板43a及第2接触板43b是由聚缩醛等滑动性较强的合成树脂制成的部件。第1接触板43a及第2接触板43b分别嵌入第1侧板7a及第2侧板7b且能够从该第1侧板7a和第2侧板7b上拆下来。离合器操作部件11的两端部具有能够与第1接触板43a及第2接触板43b接触的长度。因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离合器操作部件11的两端支承于渔线轮主体1上。
如图4、图5及图6所示,离合器操作部件11具有可动部50、第1操作部52及第2操作部54。可动部50设置于渔线轮主体1上,且该可动部50能够在离合器结合位置及离合器分离位置之间移动。第1操作部52的两端以能够摆动的方式与可动部50相连接。第2操作部54设置于可动部50上。可动部50配置于第1侧板7a及第2侧板7b之间,且该可动部50能够在第1侧板7a及第2侧板7b之间移动。可动部50在两端部具有第1接触面50a及第2接触面50b,该第1接触面50a及第2接触面50b分别与第1接触板43a及第2接触板43b相接触。另外,可动部50具有剖面呈矩形的通孔50c,该通孔50c固定于离合器片42的安装部42b上。通孔50c贯穿第1接触面50a及第2接触面50b而形成。通孔50c呈与离合器片42的安装部42b的厚度及宽度大致相同的矩形。离合器片42的安装部42b贯穿第1接触板43a、通孔50c及第2接触板43b而配置。从而,可动部50安装于安装部42b上。因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可动部50以两端被第1接触板43a及第2接触板43b夹持的方式安装于安装部42b上,而不用螺钉等固定部件固定。在可动部50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第2操作部54,该第2操作部54以中央部稍微凹进的方式弯曲形成。第2操作部54使可动部50由离合器结合位置向下移动到离合器分离位置。
第1操作部52以两端能够摆动的方式与可动部50相连接,且该第1操作部52用于使可动部50由离合器分离位置返回至离合器结合位置。第1操作部52例如为由具有弹性的金属线制成的部件。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1操作部52是通过弯曲弹簧线而形成的。第1操作部52的长度比第1侧板7a与第2侧板7b之间的间隔长。第1操作部52例如弯曲呈倒U字形。如图4中双点划线所示,第1操作部52设置于可动部50上且能够从该可动部50上拆下来。如图5所示,第1操作部52的两端与可动部50相连接,且该第1操作部52能够在实线所示的初始位置及比初始位置更接近卷线筒10的摆动位置之间摆动,当第1操作部52位于摆动位置时,能够进行拇指控制卷线筒放线的操作。通过使进行操作的手指指尖(例如用于握持电动渔线轮100的左手拇指的指尖)施力,使第1操作部52弯曲,从而使第1操作部52处于摆动位置。另外,如图6所示,第1操作部52能够以轴心C为中心在前后方向上,于图6中实线所示的操作位置及双点划线所示的开放位置之间摆动。轴心C是通过后述第1环状槽50d的圆形底部的中心且与卷线筒轴14平行的轴心。
为了以可转动、能够摆动且可拆装的方式连接第1操作部52,在可动部50的第1接触面50a及第2接触面50b位于轴向上的内侧部分上设置有第1环状槽50d及第2环状槽50e。如图6所示,第1环状槽50d及第2环状槽50e为底部呈圆形的槽。在第1环状槽50d及第2环状槽50e的底部,分别形成有第1定位凹部50f及第2定位凹部50g,该第1定位凹部50f与第2定位凹部50g在圆周方向上分别隔开间隔配置。第1定位凹部50f是用于将第1操作部52定位于操作位置上的定位凹部。第2定位凹部50g是用于将第2操作部54定位于开放位置上的定位凹部。
在第1操作部52的两端部形成有第1安装部52a及第2安装部52b,其中,第1安装部52a与第1环状槽50d相卡合,第2安装部52b与第2环状槽50e相卡合。第1安装部52a及第2安装部52b在大致超过180度的范围内(例如240度左右的范围内)弯曲呈圆弧状。因此,第1安装部52a及第2安装部52b的顶端部开放。
在第1安装部52a的顶端部形成有朝径向内侧弯曲的第1定位部52c,该第1定位部52c与第1定位凹部50f及第2定位凹部50g相卡合,用于将第1操作部52定位于操作位置及开放位置上。在第2安装部52b的顶端部也形成有朝径向内侧弯曲的第2定位部52d,该第2定位部52d与第1定位凹部50f及第2定位凹部50g相卡合,用于将第1操作部52定位于操作位置及开放位置上。另外,第1定位凹部50f及第2定位凹部50g与第1定位部52c及第2定位部52d可不设置于两侧,而仅设置于一侧。
当第1定位部52c及第2定位部52d与第1定位凹部50f相卡合时,第1操作部52被定位于图6中实线所示的操作位置上。当第1定位部52c及第2定位部52d与第2定位凹部50g相卡合时,第1操作部52被定位于图6中双点划线所示的开放位置上。当第1操作部52配置于操作位置上时,利用握持电动渔线轮100的手(例如在使用右手柄的情况下,用于握持电动渔线轮100的手为左手)的拇指的指尖,能够使第1操作部52中弯曲的中间部52e(参照图4及图5)摆动至摆动位置,从而进行拇指控制卷线筒放线的操作,并且能够在进行拇指控制卷线筒放线的操作之后,紧接着进行离合器恢复操作。
<双轴承渔线轮的操作>
在像这样结构的电动渔线轮100中,在进行垂钓时,垂钓者利用握持钓竿的手的拇指按压离合器操作部件11的例如第2操作部54。从而,离合机构16由离合器结合状态切换至离合器分离状态,卷线筒1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另外,在钓钩组件自身重量的作用下放出钓线,将钓钩组件放到鱼群聚集的鱼层位置。当放出该钓线时,在对卷线筒10进行拇指控制卷线筒放线的操作的情况下,向第1操作部52伸出拇指。接着,在拇指的顶端部与第1操作部52的中间部52e接触的状态下,通过拇指的指尖施力,使第1操作部52弯曲。从而,能够将第1操作部52配置于图5中双点划线所示的摆动位置上。当第1操作部52摆动至摆动位置时,第1操作部52的中间部52e接近卷线筒10。其结果为,相对于操作第1操作部52的手指的顶端部,靠近根部侧的拇指的部分能够与卷绕于卷线筒10上的钓线接触。另外,当钓钩组件到达鱼层位置时,通过利用进行拇指控制卷线筒放线的操作的拇指的顶端部按压第1操作部52的中间部52e,能够使离合器操作部件11由离合器分离位置返回至离合器结合位置。因此,能够在拇指控制卷线筒放线的动作下瞬间进行离合器恢复操作。在这种状态下,当猎物上钩时,通过操作手柄2卷绕钓线,从而能够钓起猎物。
另外,当钓线缠绕时,使第1操作部52向后方转动。当使第1操作部52向后方转动时,第1操作部52的被定位于第1定位凹部50f的第1定位部52c及第2定位部52d从第1定位凹部50f中脱离。另外,当第1定位部52c及第2定位部52d到达第2定位凹部50g时,在弹力的作用下第1定位部52c及第2定位部52d与第2定位凹部50g相卡合,从而将第1操作部52定位于开放位置。由于在该开放位置没有对卷线筒10的卷线部分造成妨碍的部件,因而能够容易接近卷线筒10,并且能够容易地处理钓线缠绕的问题。另外,当不使用第1操作部52进行垂钓时,也能够拆下第1操作部52。当拆下第1操作部52时,只要使配置于操作位置上的第1操作部52向斜下方移动,就能够使第1安装部52a及第2安装部52b弹性扩张,从而使第1操作部52从第1环状槽50d及第2环状槽50e中脱离。
<第2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中,通过弯曲第1操作部52使其摆动,但是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通过使第1操作部152以轴心C为中心进行摆动,能够使第1操作部152接近卷线筒10。在图7中,可动部150具有第1安装凹部150h及第2安装凹部150i,该第1安装凹部150h及第2安装凹部150i是通过由未图示的第1接触面及第2接触面朝轴向内侧凹进呈环状而形成的。在第1安装凹部150h及第2安装凹部150i中形成有第1卡止槽150j及第2卡止槽150k,该第1卡止槽150j及第2卡止槽150k由第1接触面及第2接触面向轴向内侧延伸。
在第1操作部152的两端部形成有第1安装部152a及第2安装部152b,该第1安装部152a及第2安装部152b分别安装于第2安装凹部150h及第2安装凹部150i中。第1安装部152a及第2安装部152b由弯曲成漩涡状的盘簧构成。在第2实施方式中,第1安装部152a及第2安装部152b由缠绕两圈的涡卷弹簧构成。在第1安装部152a及第2安装部152b的顶端部设置有朝径向内侧弯折形成的第1卡止部152c及第2卡止部152d。第1卡止部152c被第1卡止槽150j卡止,第2卡止部152d被第2卡止槽150k卡止。
在具有像这样的结构的第2实施方式中,第1操作部152不会弯曲摆动,当利用指尖对第1操作部152的中间部152e施力,使第1操作部152接近卷线筒10时,第1安装部152a及第2安装部152b的盘簧伸展,使中间部152e大致以轴心C为中心摆动。使用具有像这样的结构的离合器操作部件111,也能够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说明的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还可以进行多种变形。特别是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多种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任意的组合。
(a)在第1及第2实施方式中,离合器操作部件11的两端支承于第1侧板7a及第2侧板7b上,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还可以使离合器操作部件的一端支承于第1侧板一侧上。
(b)在第1及第2实施方式中,离合器操作部件11以卷线轴14为中心进行摆动,但是,只要离合器操作部件在与钓竿安装部7g接近及离开的方向上移动,该离合器操作部件就可以任意移动。例如,离合器操作部件可以以与卷线轴不同的轴为中心摆动,另外,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进行直线移动。
(c)在第1及第2实施方式中,公开了由具有弹性的金属线制成的第1操作部52,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利用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等非金属制成的部件构成第1操作部。另外,还可以利用没有弹性的金属或非金属构成第1操作部。在这种情况下,可单独设置弹性部件,对第1操作部赋予弹性。
(d)在第1及第2实施方式中,作为双轴承渔线轮例示了电动渔线轮100,但是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一般的手动双轴承渔线轮。
(e)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1操作部52安装在可动部50且能够从该可动部50上拆下来,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第1操作部也可以安装在可动部上却不能够从该可动部上拆下来。
(f)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1操作部52能够在操作位置及开放位置之间转动,但是第1操作部52也可以不能够在操作位置及开放位置之间转动。
<特征>
上述实施方式可进行如下表现。
(A)电动渔线轮100的离合器操作部件11设置于向前放出钓线的电动渔线轮100的渔线轮主体1的后部。离合器操作部件11用于使离合机构16由离合器分离状态恢复至离合器结合状态。离合器操作部件11具有可动部50及第1操作部52。可动部50设置于渔线轮主体1上,且该可动部50能够在离合结构16处于离合器分离状态的离合器分离位置及离合机构16处于离合器结合状态的离合器结合位置之间移动。第1操作部52以两端能够摆动的方式与可动部50相连接,且该第1操作部52用于使可动部50由离合器分离位置返回至离合器结合位置。
在该电动渔线轮100的离合器操作部件11中,在离合机构16处于离合器分离状态下放出钓线时,使可动部50由离合器结合位置移动至离合器分离位置。另外,在离合机构16由离合器分离状态恢复至离合器结合状态时,通过操作第1操作部52使可动部50由离合器分离位置返回至离合器结合位置。该第1操作部52以两端能够摆动的方式与可动部50相连接。因此,在手指(拇指)接触第1操作部52的状态下,通过使第1操作部52向与卷线筒10接近的方向摆动,能够进行拇指控制卷线筒放线的操作。从而,能够在拇指控制卷线筒放线的动作下,瞬间进行离合器恢复操作。
(B)第1操作部52可以由具有弹性的金属线制成。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金属线弯曲成倒U字形,且使金属线的两端以能够摆动的方式与可动部50相连接,从而能够使第1操作部52的外观不会太过显眼。另外,通过对第1操作部52进行镀膜加工等装饰加工,能够突出第1操作部52的外观特征。
(C)渔线轮主体1具有第1侧板7a及第2侧板7b,该第1侧板7a及第2侧板7b在与前后方向相交的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可动部50可以配置于第1侧板7a及第2侧板7b之间,且该可动部50能够在第1侧板7a及第2侧板7b之间移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可动部50的两端被引导,因而可动部50不容易向左右方向倾斜。
(D)第1操作部52的长度可以比第1侧板7a及第2侧板7b之间的间隔长。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弯曲第1操作部52。
(E)第1操作部52可以弯曲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利用握持电动渔线轮100的手的拇指容易地操作第1操作部52。
(F)第1操作部52可以设置于可动部50上,且该第1操作部52能够从可动部50上拆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当垂钓者不使用第1操作部52进行离合器结合操作时,可以拆下第1操作部52,也可以根据垂钓者的喜好选择第1操作部。例如,垂钓者可以在利用可动部50进行朝向离合器结合位置的操作时,或者在通过使手柄2朝卷线方向转动进行使离合机构16由离合器分离状态恢复至离合器结合状态的操作时等,拆下第1操作部。
(G)第1操作部52的两端与可动部50相连接,且该第1操作部52能够在前后方向上转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1操作部52在前后方向上转动,因而通过将第1操作部52配置于前方,能够进行离合器结合操作,通过将第1操作部52配置于后方,能够容易地处理钓线缠绕问题。
(H)离合器操作部件11还具有第2操作部54,该第2操作部54设置于可动部50上,且用于使可动部50由离合器结合位置移动至离合器分离位置。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第2操作部54使可动部50容易地由离合器结合位置移动至离合器分离位置。

Claims (11)

1.一种双轴承渔线轮的离合器操作部件,其设置于向前方放出钓线的双轴承渔线轮的渔线轮主体的后部,用于使离合机构由离合器分离状态恢复至离合器结合状态,其特征在于,
具有可动部及第1操作部,其中,
所述可动部设置于所述渔线轮主体上,且该可动部能够在所述离合机构处于离合器分离状态的离合器分离位置及离合机构处于离合器结合状态的离合器结合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第1操作部以两端能够摆动的方式与所述可动部相连接,且所述第1操作部用于使所述可动部由所述离合器分离位置返回至离合器结合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承渔线轮的离合器操作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操作部由具有弹性的金属线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承渔线轮的离合器操作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渔线轮主体具有第1侧板及第2侧板,该第1侧板及第2侧板在与前后方向相交的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
所述可动部配置于所述第1侧板及所述第2侧板之间,且所述可动部能够在所述第1侧板及所述第2侧板之间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轴承渔线轮的离合器操作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渔线轮主体具有第1侧板及第2侧板,该第1侧板及第2侧板在与前后方向相交的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
所述可动部配置于所述第1侧板及所述第2侧板之间,且所述可动部能够在所述第1侧板及所述第2侧板之间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轴承渔线轮的离合器操作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操作部的长度比所述第1侧板与所述第2侧板之间的间隔长。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轴承渔线轮的离合器操作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操作部的长度比所述第1侧板与所述第2侧板之间的间隔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轴承渔线轮的离合器操作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操作部弯曲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轴承渔线轮的离合器操作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操作部弯曲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双轴承渔线轮的离合器操作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操作部设置于所述可动部上且能够从所述可动部上拆下来。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双轴承渔线轮的离合器操作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操作部以两端能够在前后方向上转动的方式与所述可动部相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双轴承渔线轮的离合器操作部件,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第2操作部,该第2操作部设置于所述可动部上,其用于使所述可动部由所述离合器结合位置移动至所述离合器分离位置。
CN201510065312.5A 2014-04-16 2015-02-06 双轴承渔线轮的离合器操作部件 Active CN1050283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84915A JP6368525B2 (ja) 2014-04-16 2014-04-16 両軸受リールのクラッチ操作部材
JP2014-084915 2014-04-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28358A CN105028358A (zh) 2015-11-11
CN105028358B true CN105028358B (zh) 2019-12-20

Family

ID=543207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65312.5A Active CN105028358B (zh) 2014-04-16 2015-02-06 双轴承渔线轮的离合器操作部件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591838B2 (zh)
JP (1) JP6368525B2 (zh)
KR (1) KR102329829B1 (zh)
CN (1) CN105028358B (zh)
MY (1) MY183972A (zh)
TW (1) TWI63285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49801B2 (ja) * 2016-02-26 2020-02-19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JP6924116B2 (ja) * 2017-10-25 2021-08-25 株式会社シマノ クラッチ操作部及び両軸受リール
JP7082868B2 (ja) * 2017-11-07 2022-06-09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JP7262167B2 (ja) * 2017-11-22 2023-04-21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JP7065598B2 (ja) * 2017-12-27 2022-05-12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JP7137952B2 (ja) * 2018-03-29 2022-09-15 シマノコンポネンツ マレーシア エスディーエヌ.ビーエッチディー. 両軸受リール
JP7122167B2 (ja) * 2018-06-11 2022-08-19 シマノコンポネンツ マレーシア エスディーエヌ.ビーエッチディー. 両軸受リール
JP2023163071A (ja) * 2022-04-27 2023-11-09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85135U (ja) * 1981-12-04 1983-06-09 株式会社東芝 換気扇等のグリル取付装置
JPS59192031A (ja) * 1983-04-13 1984-10-31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魚釣用リ−ルのクラツチ操作兼サミング指当て装置
JPS6094048A (ja) * 1983-10-28 1985-05-27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魚釣用両軸受型リ−ルのクラツチ着脱装置
JPH0246294Y2 (zh) * 1985-02-15 1990-12-06
JPS61242532A (ja) * 1985-04-18 1986-10-28 株式会社 オリムピツク 両軸受リ−ル
US5222995A (en) * 1988-12-09 1993-06-29 Shimano, Inc. Fishing reel with seesaw operating clutch control member
JPH073860Y2 (ja) * 1989-07-11 1995-02-01 株式会社クボタ 粉粒体繰出し装置
US5228639A (en) * 1990-12-19 1993-07-20 Shimano, Inc. Fishing reel with clutch control member
JP2966583B2 (ja) * 1991-06-27 1999-10-25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り用リール
JPH0563276U (ja) * 1992-02-06 1993-08-24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り用リール
US5996919A (en) * 1994-08-23 1999-12-07 Daiwa Seiko, Inc. Fishing reel of double bearing type having improved balance and ergonomic properties
JP3438963B2 (ja) * 1994-10-17 2003-08-18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JP3031909U (ja) * 1996-05-31 1996-12-13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魚釣用両軸受型リ−ル
JP2002084936A (ja) * 2000-09-18 2002-03-26 Shimano Inc 両軸受リール
JP2007159427A (ja) * 2005-12-09 2007-06-28 Shimano Inc 釣り用部品
JP4934358B2 (ja) * 2006-06-22 2012-05-16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のリール本体
JP4963279B2 (ja) 2007-08-06 2012-06-27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のクラッチ操作部材
JP4939475B2 (ja) * 2008-04-08 2012-05-23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魚釣用リール
JP5746841B2 (ja) * 2010-09-22 2015-07-08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のクラッチ制御装置
JP4981958B2 (ja) * 2010-09-29 2012-07-25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魚釣用リー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28358A (zh) 2015-11-11
TW201540181A (zh) 2015-11-01
KR102329829B1 (ko) 2021-11-22
TWI632851B (zh) 2018-08-21
US20150296762A1 (en) 2015-10-22
KR20150119787A (ko) 2015-10-26
JP2015202101A (ja) 2015-11-16
JP6368525B2 (ja) 2018-08-01
MY183972A (en) 2021-03-17
US9591838B2 (en) 2017-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28358B (zh) 双轴承渔线轮的离合器操作部件
JP2015202101A5 (zh)
JP5755044B2 (ja) 両軸受リールのドラグ機構
JP2013000085A5 (zh)
CN107960389B (zh) 双轴承渔线轮
JP6412680B2 (ja) 両軸受リール
KR102004390B1 (ko) 듀얼 베어링 릴
JP6284306B2 (ja) 両軸受リールのスプール制動装置
JP5855954B2 (ja) 両軸受リール
JP2016220570A5 (zh)
JP2016220570A (ja) 両軸受リール
JP2013153659A5 (zh)
KR20150104013A (ko) 스피닝 릴의 베일 지지 기구
JP6284497B2 (ja) 両軸受型リール
JP4480665B2 (ja)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6267874B2 (ja) 両軸受リールのスプール制動装置
JP2014050334A (ja) レバードラグ式リール
JP2016220689A (ja) レバードラグ式リール
JP3840017B2 (ja) 両軸受リールのリール本体
JP4928522B2 (ja)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2018113900A (ja) 魚釣り用リール
JP6748598B2 (ja) 発音機構を備えた両軸受型リール
JP6910241B2 (ja) 電動リール
JP6247843B2 (ja)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及びそのロータ制動装置の制動操作レバー
JP2018174763A (ja) 発音機構を備えた両軸受型リ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