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62876A - 便携式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62876A
CN104662876A CN201380049651.3A CN201380049651A CN104662876A CN 104662876 A CN104662876 A CN 104662876A CN 201380049651 A CN201380049651 A CN 201380049651A CN 104662876 A CN104662876 A CN 1046628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able terminal
housing
component
sidewall
g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4965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62876B (zh
Inventor
田中理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EC Casio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Casio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filed Critical NEC Casio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6628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628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628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628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2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a single-body enclosure integrating a flat display, e.g.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 [PD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18Telephone s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ships, mines, or other places exposed to adverse environment
    • H04M1/185Improving the rigidity of the casing or resistance to shoc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22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a touch pad, a touch sensor or a touch detecto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设备(1)包括:壳体(11)、显示面板(14)、树脂材料和金属材料。显示面板(14)布置在壳体(11)的主表面上(100a)。金属材料布置在壳体(11)的侧壁(112a)上。树脂材料布置在壳体(11)的端部处,在侧壁(112a)的纵向方向上所述端部夹持侧壁(112a)。金属材料的强度高于树脂材料的强度。

Description

便携式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式终端设备,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包括显示单元的便携式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广泛使用诸如蜂窝电话和智能电话等便携式终端设备。特别是,需要增大每种智能电话的显示单元的屏幕尺寸。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使用树脂材料形成前盖侧壁的电子设备。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o.2009-288671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通过使便携式终端设备的侧壁变薄来使围绕显示单元的框架的宽度变窄,从而有可能增加便携式终端设备的显示单元的屏幕尺寸。然而,使由树脂材料形成的侧壁变薄引起了无法确保足够强度的问题。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终端设备,能够在确保便携式终端设备的强度的同时实现较窄的框架宽度。
问题的解决方案
本发明的示例方面是一种便携式终端设备,包括:壳体;显示单元,布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一表面上;第一部件,布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一侧面上;以及第二部件,布置在所述壳体的端部处在第一侧面的纵向方向上所述端部夹持所述第一侧面。第一部件的强度高于第二部件的强度。
本发明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便携式终端设备,能够在确保便携式终端设备的强度的同时实现较窄的框架宽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的平面图;
图2是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的侧壁的截面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现有技术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的框架宽度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一示例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的框架宽度的图;
图6是示出了根据修改示例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的截面视图;
图7是示出了处于闭合状态的根据第二示例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8是示出了处于闭合状态的根据第二示例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的截面视图;以及
图9是示出了处于闭合状态的根据第二示例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的放大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示例实施例>
下文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第一示例实施例。
图1是根据该示例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设备1的正面视图。图2是示出了便携式终端设备1的分解透视图。应注意,根据该示例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设备1是例如智能电话、平板便携式终端设备、蜂窝电话、游戏机或电子书终端。
<便携式终端设备1的整体结构>
首先参考图1和2,将描述便携式终端设备1的整体结构。根据该示例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设备1包括壳体11、基板121、电池122、液晶部13、显示面板14、接收机15和接近传感器16。
壳体11构造为能够容纳基板121、电池122、液晶部13以及显示面板14。如图1和2所示,壳体11包括大体矩形的壳体主体111、侧壁112a到112d、侧板113a和113b以及天线区域114a和114b。壳体11在壳体主体111上容纳基板121、电池122、液晶部13和显示面板14。使用树脂材料形成壳体11。换言之,使用树脂材料(第二部件)形成壳体主体111和侧壁112a到112d。侧壁112a到112d可以包含其它材料,只要侧壁112a到112d包含树脂材料作为主要成分即可。
侧壁112a和112b是沿壳体11的纵向方向延伸的侧壁。也就是说,侧壁112b与侧壁112a是相对的。侧壁112c和112d是沿壳体11的横向方向延伸的侧壁。也就是说,侧壁112d和侧壁112c是相对的。侧壁112c和112d是夹持侧壁112a和112b的侧壁。
侧板113a位于侧壁112a的外表面上。换言之,便携式终端设备1包括侧板113a,布置在位于其侧壁112a侧的侧面(第一侧面)上。侧板113b位于侧壁112b的外表面上。换言之,便携式终端设备1包括侧板113b,布置在位于其侧壁112b侧的侧面(第二侧面)上。位于便携式终端设备的侧壁112b侧的侧面与位于其侧壁112a侧的侧面相对。使用强度高于树脂材料强度的金属材料(第一部件)形成侧板113a和113b。侧板113a和113b可以包含其它材料,只要侧板113a和113b包括金属材料作为主要成分即可。
在位于便携式终端设备的侧壁112a侧的侧面上,侧板113a位于与显示面板14相对应的部分上。具体地,侧板113a沿显示面板14的纵向方向,在侧壁112a的外表面上延伸。换言之,显示面板14沿壳体11纵向方向的长度与侧板113a沿纵向方向的长度基本相同。
另一方面,用树脂材料形成沿侧壁112a的纵向方向夹持侧壁112a的两个端部(即,位于便携式终端设备1的侧壁112c侧的端部、以及位于便携式终端设备1的侧壁112d侧的端部)。因此,在平面视图中,侧壁112a在位于显示面板14侧旁的部分中包括金属材料(侧板113a),在位于显示面板14的上侧和下侧的部分中包括树脂材料。侧壁112b和侧板113b的结构与侧壁112a和侧板113a的结构相似。
在平面视图中,壳体11包括在显示面板14上侧的天线区域114a(图1的虚线所示的部分)。在平面视图中,壳体11还包括在显示面板14下侧的天线区域114b(由图1的虚线所示的部分)。换言之,天线区域114a和114b沿壳体11的纵向方向夹持显示面板14。天线区域114a和114b都容纳天线(未示出)。
在侧壁112a中,树脂材料位于分别与天线区域114a和114b相对应的部分处。壳体11在侧壁112c和112d中包括树脂材料。因此,用树脂材料形成在天线区域114a和114b周围的侧壁。此外,用树脂材料形成在主表面100a上的天线区域114a和114b。换言之,天线区域114a和114b的周边区域不包括对天线的通信质量有不利影响的金属材料。因此,便携式终端设备1可以抑制天线通信质量的劣化。
基板121包括电路元件(未示出)。电路元件的示例包括用于控制集成电路器件的电路,诸如用于驱动便携式终端设备1的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模块和液晶部13。电池122向基板121提供电力。
液晶部13是基于基板121的控制显示图像的LCD(液晶显示器)。显示面板14(显示单元)位于便携式终端设备1的主表面100a上。显示面板14由例如玻璃形成。显示面板14可以是具有触摸传感器功能的触摸面板。有源区域(active area)141是液晶部13实际显示图像的区域。
便携式终端设备1在天线区域114a中包括接收机15和接近传感器16。接收机15是在呼叫期间输出呼叫方语音的扬声器。接近传感器16检测到在呼叫期间物体(例如,用户的耳朵)靠近便携式终端设备1。当接近传感器16检测到物体靠近便携式终端设备1时,基板121停止在触摸面板上的输入操作。
<侧壁112a的具体结构>
接下来,下文将参考图3详细描述壳体11的侧壁112a的结构。图3是沿图1的线III-III的截面视图。换言之,图3是沿横向方向示出了侧壁112a和侧板113a的截面视图。
如图3所示,液晶部13和显示面板14位于壳体主体111上。壳体主体111由***式金属板形成。此时,壳体主体111的后表面(与显示面板14相对的表面)与便携式终端设备1的后表面相对应。换言之,***式金属板(壳体主体111)露出在便携式终端设备1的后表面上。
壳体主体111在侧壁112a侧的端部186向上朝向显示面板14。尽管未示出,然而壳体主体111在侧壁112b侧的端部也朝向显示面板14。通过例如***成型(insert molding)将壳体主体111以及侧壁112a和112b结合在一起,因此一体化地形成壳体主体111以及侧壁112a和112b。
通过粘合剂171将显示面板14结合到侧壁112a的上表面(粘合面173)。通过粘合剂172将侧板113a结合到侧壁112a的外表面(粘合面174)。
相对于粘合面173,在侧板113a侧存在间隙175。换言之,在显示面板14和侧壁112a之间存在间隙175。因此,当将显示面板14和侧壁112a结合在一起时,过量的粘合剂171被推到间隙175中。因此,在便携式终端设备1中,如果施加过量的粘合剂171,则可以将过量的粘合剂171引入到间隙175中。因此,在结合工艺期间,制造者可以在粘合面173上施加比结合工艺所需的粘合剂更多量的粘合剂171。因此,用足够的粘合力将显示面板14和侧壁112a结合在一起。相较于不包括间隙的结构,可以降低对要施加的粘合剂171的量的要求的严格性。这带来了便携式终端设备1的加工工艺的简化。
在壳体11的厚度方向上,间隙175和间隙176存在于在侧板113a和侧壁112a之间的粘合面174的两侧。换言之,间隙175和176存在于侧板113a和侧壁112a之间。因此,当将侧板113a和侧壁112a结合在一起时,过量的粘合剂72被推到间隙175和176中。因此,在结合工艺期间,制造者可以在粘合面174上施加比结合工艺所需的粘合剂更多量的粘合剂172。因此,用足够的粘合力将侧板113a和侧壁112a结合在一起。应注意,在结合工艺期间,可以将双面胶带用于粘合面173和174。
此时,间隙175用作将粘合剂171推出粘合面173的间隙(第一间隙),还用作将粘合剂172推出粘合面174的间隙(第二间隙)。也就是说,针对粘合剂171的间隙和针对粘合剂172的间隙彼此相连,并形成空间(间隙175)。换言之,便携式终端设备1将间隙175用作将粘合剂推出粘合面173的间隙,还将其用作用于将粘合剂推出粘合面174的间隙。因此,不需要针对各粘合面173和174分别提供间隙。因此,可以减少便携式终端设备1的制造工艺的数目。此外,由于侧壁112a由树脂材料形成,有助于间隙的成型工艺。
侧板113a具有第一端部181和第二端部182。第一端部181是沿壳体11的厚度方向位于便携式终端设备的显示面板14侧的端部。第二端182是相对第一端181的端部(即,位于壳体11的后表面侧的端部)。
侧板113a包括弯曲部分183。形成弯曲部分183,使得沿与显示面板14相对的方向(朝向壳体11的后表面侧)弯折第一端部181。也就是说,在弯曲部分183上执行卷边(hemming)加工。应注意,第一端部181位于便携式终端设备1的内部(间隙175)。
在侧板113a在弯曲部分183处弯折的位置处,侧板113a具有对折部分(doubled-over portion)。侧板113a的对折部分的强度比侧板113a不对折的部分的强度高。对折部分与显示面板14的端部142相对。因此,在便携式终端设备1中,可以提高抵抗向显示面板14的端部142施加的外力的强度。
此时,相对于壳体主体111的端部186,第一端部181位于显示面板14侧。换言之,在基本垂直于侧壁112a的方向上(在图3的左右方向上),通过弯折侧板113而形成的侧板113a的对折部分以及向上朝向显示面板14的壳体主体111的升起部分(rising portion)不彼此交叠。因此,即使以对折结构形成侧板113a时,也可以防止增加便携式终端设备1在基本垂直于侧壁112的方向上的宽度(便携式终端设备1沿横向方向的宽度)。
在壳体11的厚度方向上,弯曲部分183的顶点185的高度低于显示面板14的表面(主表面100a)的高度。换言之,相对于显示面板13的表面,顶点185位于图4所示的下侧(后表面侧)。
侧板113a包括曲折部分184。形成曲折部分184,使得向壳体11的内部弯折与第一端部181相对的第二端部182。
当在曲折部分184处弯折侧板113a时,侧板113a的一部分与显示面板14和壳体主体111基本平行。因此,在便携式终端设备1中,可以改善抵抗沿便携式终端设备1的纵向方向进行弯折的强度。
此时,相对于壳体主体111,第二端部182位于后表面侧。换言之,在与侧壁112a基本垂直的方向上(在图3的左右方向上),壳体主体111的升起部分与侧板113a的第二端部182不彼此交叠。也就是说,壳体主体111和侧板113a的向壳体11内部弯折的那部分不彼此交叠。因此,即使向内弯折侧板113a时,也可以防止增加便携式终端1沿与侧壁112基本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便携式终端设备1沿横向方向的宽度)。
便携式终端设备1包括用户的手易于触摸的弯曲部分183和曲折部分184,形成在壳体11的角部处。因此,当用户握住便携式终端设备1时,用户触摸弯曲部分183和曲折部分184,这两个部分中的每个部分都具有平滑的弯曲形状。因此,便携式终端设备1提供平滑的质感。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的比较>
现将描述在根据该示例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设备1的显示单元的框架和现有技术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的显示单元的框架之间的结构差异。图4是用于说明现有技术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的框架宽度的图。图5是用于说明根据该示例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设备1的框架宽度的图。图4是与图3的截面视图相对应的截面视图。图5与图3的截面视图相似。
首先,将描述现有技术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的框架宽度。文中使用的术语“框架宽度”是指从显示面板上显示图像的区域(有源区域)的一端到便携式终端设备的侧面的距离。也就是说,框架宽度与图4所示的距离L1相对应。
框架宽度L1等于宽度a1、宽度b1、宽度c1、宽度d1和宽度e1的总长。宽度a1与从有源区域的一端到液晶部93的一端的距离相对应。宽度b1与从液晶部93到侧壁912a的距离相对应。换言之,宽度b1与在液晶部93和侧壁912a之间的间隙宽度相对应。使用树脂材料形成侧壁912a。宽度c1与从所述间隙到显示面板94的一端的距离相对应。宽度d1与从显示面板94的一端到侧壁912a的距离相对应。换言之,宽度d1与在显示面板94和侧壁912a之间的间隙宽度相对应。宽度e1与从间隙到便携式终端设备的外表面的距离相对应。换言之,宽度e1与侧壁912a的暴露部分的宽度相对应,所述暴露部分朝着显示面板94暴露。
现将描述根据该示例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1的框架宽度。便携式终端设备1的框架宽度与图5所示的距离L2相对应。
框架宽度L2等于宽度a2、宽度b2、宽度c2、宽度d2和宽度e2的总长。宽度a2与从有源区域的一端到液晶部13的一端的距离相对应。宽度b2与从液晶部13到侧壁112a的距离相对应。换言之,宽度b2与在液晶部13和侧壁112a之间的间隙的宽度相对应。宽度c2与从间隙到显示面板14的一端的距离相对应。宽度d2与从显示面板14的一端到侧壁112a的距离相对应。换言之,宽度d2与在显示面板14和侧壁112a之间的间隙宽度相对应。宽度e2与从间隙到便携式终端设备1的外表面的距离相对应。换言之,宽度e1与侧板113a的暴露部分的宽度相对应,所述暴露部分朝着显示面板14暴露。
当将现有技术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的框架宽度L1与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设备1的框架宽度L2进行比较时,以下宽度在这两个框架宽度中是共同的。共同的宽度为:从有源区域的一端到液晶部的距离(宽度a1、a2);在液晶部和侧壁之间的间隙宽度(宽度b1、b2);以及在显示面板和侧壁之间的间隙宽度(宽度d1、d2)。
另一方面,以下宽度在这两个框架宽度之间是不同的。不同的宽度为:从间隙到显示面板的一端的距离(宽度c1、c2);以及从间隙到便携式终端设备的外表面的距离(宽度e1、e2)。
在现有技术的便携式终端设备中,双面胶带971被用于将显示面板14与侧壁912a结合在一起。因此,为了获得足够的粘合力,粘合面973的宽度需要至少等于或大于双面胶带的宽度。
树脂材料的强度低于金属材料的强度。因此,需要厚度至少大于金属材料厚度的侧壁912a来保护显示面板94和液晶部93不受外力。
另一方面,在根据示例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设备1中,使用液体或凝胶粘合剂代替双面胶带,将显示面板14和侧壁112a结合在一起。因此,粘合面173的宽度不必等于或大于双面胶带的宽度。也就是说,粘合面173的宽度可以比粘合面973的宽度窄,如图4所示。换言之,在便携式终端设备1中,可以将宽度c2设置为小于宽度c1。因此,在根据该示例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设备1中,可以实现比图4所示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的框架宽度窄的框架宽度。
此外,由于金属材料的强度高于树脂材料的强度,即使如图4所示侧板113a的宽度小于侧壁912a的宽度,仍可以确保与侧壁912a强度等同的侧板113a强度。也就是说,在便携式终端设备1中,可以将宽度e2设置为小于宽度e1。因此,在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设备1中,可以实现比图4所示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的框架宽度窄的框架宽度。
如上所述,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设备1包括由金属部件制成的并被布置在壳体的第一侧面(侧壁112a)上的侧板。因此,便携式终端设备1可以保持与将树脂材料布置在其侧面上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的强度相同的强度。此外,在便携式终端设备1中,相较于将树脂材料布置在其侧面上的便携式终端设备,可以使显示单元的框架宽度变窄。因此,在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设备1中,可以在确保便携式终端设备的强度的同时实现更窄的框架宽度。
此外,便携式终端设备1包括在布置有侧板113a和113b中的相应一个侧板的侧面(第一侧面)的纵向方向上,布置在壳体端部的树脂材料,所述端部夹持其上布置有侧板113a和113b的相应侧面。便携式终端设备1在其端部还包括天线区域114a和114b。在便携式终端设备1中,使用树脂材料而非使用金属材料形成天线区域114a和114b的周边区域,从而抑制天线通信质量的劣化。
<修改示例>
将描述该示例实施例的修改示例。图6是沿横向方向示出了根据修改示例的便携式终端设备2的截面视图。除了侧板113a和113b以及背板113c的结构之外,根据修改示例的便携式终端设备2的结构与上述便携式终端设备1的结构相似。因此,将省略对其的详细描述。
便携式终端设备2包括布置在侧壁112a的侧面上的侧板113a。便携式终端设备2还包括布置在侧壁112b的侧面上的侧板113b。因此,便携式终端设备2包括沿横向方向布置在其两侧面上的侧板113a和113b。因此,如上所述,在便携式终端设备1中,可以减小显示面板14沿横向方向在其两侧的框架宽度。
此外,便携式终端设备2包括背板113c,在与主表面100a相对的后表面100b(第二表面)上从侧板113a延伸到侧板113b。换言之,背板113c是将侧板113a与侧板113b彼此连接的部件。一体化地形成背板113c与侧板113a和侧板113b。使用与侧板113a和113b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背板113c。
背板113c位于壳体主体111(***式金属板)的外部。因此,背板113c露出在便携式终端设备2的后表面100b上。
背板113c是与壳体主体111预先焊接的,而非通过粘合剂与壳体主体111结合。因此,背板113c是与壳体主体111一体化的。然后,通过***成型用树脂材料来一体化整体的背板113c和壳体主体111。这样消除了对在背板113c和壳体主体111中的每个上执行***成型的需要。因此,仅需要执行一次***成型工艺。因此,在便携式终端设备2中,可以减少制造工艺的数目。
壳体主体111的厚度减少了与背板113c的厚度相对应的量。因此,便携式终端设备2可以抑制其厚度的增加。
如上所述,根据修改示例的便携式终端设备2在与主表面100a相对的背板表面100b上包括从侧板113a延伸到侧板113b的背板113c。因此,在便携式终端设备2的后表面侧,分层地形成由***式金属板形成的壳体主体111以及由金属材料形成的背板113c。因此,便携式终端设备2可以提高抵抗弯折的强度。
<第二示例实施例>
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二示例实施例。图7示出了根据该示例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设备3的外观的透视图。便携式终端设备3包括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21和铰链30。
<便携式终端设备3的整体结构>
第一壳体11与根据上述第一示例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设备1相对应。具体地,第一壳体11包括显示面板14。第一壳体11还包括侧板113a和113b,沿横向方向形成在便携式终端设备的两个侧面上并且是使用金属材料形成的。使用树脂材料形成第一壳体11。第一壳体11与便携式终端设备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壳体11不包括基板和电池。
另一方面,第二壳体21包括上壳体21a和下壳体21b。上壳体21a与第一壳体11具有相似结构。也就是说,上壳体21a包括显示面板24。上壳体21a包括侧板214a和213b,沿横向方向形成在其两个侧面上并是使用金属材料形成的。使用树脂材料形成上壳体21a和下壳体21b。上壳体21a还包括摄像机221和闪光灯222。
第二壳体21在与上壳体21a的显示面板24相对的表面上包括下壳体21b。下壳体21b与上壳体21a一体化地形成,并且下壳体21b容纳基板和电池(未示出)。
铰链30(连接部)以可打开/可闭合的方式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21彼此相连。更具体地,铰链30以可打开/可闭合的方式经由转轴将第一壳体11和上壳体21a彼此相连。换言之,铰链30以如下方式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21彼此相连:可以将便携式终端设备3从闭合状态(第一状态)改变为打开状态(第二状态),或从打开状态(第二状态)改变为闭合状态(第一状态)。在闭合状态下,铰链30将第一壳体11的主表面100a与上壳体21a的主表面200a彼此相连,使得主表面100a和200a面向外部。换言之,在闭合状态下,铰链30第一壳体11和上壳体21a彼此相连,使得主表面100a和200a面向相反方向。此外,铰链30允许关于转轴将第一壳体11和上壳体21a相对彼此旋转,使得可以将便携式终端设备从闭合状态(第一状态)改变为打开状态(第二状态)。铰链30保持第一壳体11和上壳体21a处于闭合状态,也保持第一壳体11和上壳体21a处于打开状态。图7示出了便携式终端设备3的打开状态。
<连接部的具体结构>
接下来,将描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21之间的连接部的具体结构。图8是沿图7的线VIII-VIII的截面视图。第一壳体11的结构与图5所示的结构相似,因此将不再进行赘述。上壳体21a的结构同样与第一壳体11的结构相似。具体地,液晶部23和显示面板24位于壳体主体211上。上壳体的位于第一壳体11侧的侧壁212a包括上壳体的在第一壳体11侧上的侧板213a。
如图8所示,当便携式终端设备3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壳体11的位于上壳体21a侧的侧面和上壳体21a的位于第一壳体11侧的侧面彼此相对。具体地,侧板113a和侧板213a彼此相对。如上所述,便携式终端设备3包括侧板113a,其有助于减小框架宽度。也就是说,便携式终端设备3还包括布置在上壳体21a上的侧板213a,其有助于减小上壳体21a的框架宽度。因此,使相应壳体的相对框架变窄了。
参考图9,将描述从显示面板14的有源区域的一端到显示面板24的有源区域的一端的距离(下文中将所述距离称作“屏幕间距离”)。图9示出了图8所示的侧板113a和213a的周围的放大视图。
参考图9,距离L30表示屏幕间距离。距离L30与距离L21、L22和L23的总和相对应。距离L21是从第一壳体11中有源区域的一端到第一壳体11的侧面的距离。距离L22是从第二壳体21中有源区域的一端到上壳体21a的侧面的距离。距离L23与第一壳体11和上壳体21a之间的间隙宽度相对应。由于壳体分别包括侧板113a和213a,如第一示例实施例所述,实现了更窄的框架宽度。具体地,距离L21和距离L22小于在现有技术的便携式终端设备中的距离。因此,便携式终端设备3可以减小距离L30,还减小屏幕间距离。
返回参考图8,下壳体21b与壳体主体211(上壳体21a)相连。下壳体21b容纳电池122和基板(未示出)。
便携式终端设备3包括铰链盖31,布置在上壳体21a的后表面上并相对于下壳体21b位于便携式终端设备3的第一壳体11侧上。铰链盖31与铰链30相连。线缆32穿过铰链盖31的内部。线缆框架33支持线缆32。
由于在图8的截面视图中省略了示出铰链30,第一壳体11和上壳体21a看起来仿佛没有彼此相连。然而,在侧板113a和312a的其它纵向截面中,铰链30将第一壳体11和上壳体21a彼此相连。因此,当便携式终端设备3从图8所示的打开状态过渡到闭合状态时,第一壳体11和上壳体21a相对彼此旋转。具体地,第一壳体11关于转轴沿铰链盖31的外表面311旋转。因此,在闭合状态下,第一壳体11的后表面(壳体主体111)和第二壳体21的后表面(下壳体21b)在便携式终端设备3的厚度方向上彼此相对。
如图所示,根据该示例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设备3包括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21。第一壳体11包括侧板113a,位于在第一壳体11的第二壳体21侧的侧面上并且是由金属材料形成的。类似地,第二壳体21包括侧板213a,位于在第二壳体21的第一壳体11侧的侧面上并且是由金属材料形成的。因此,在便携式终端设备3中,可以减小显示单元中的每个的框架宽度。这样导致减小屏幕间距离。因此,即使用户将第一壳体11的显示单元和第二壳体21的显示单元用作单个大屏幕,用户仍可以观看显示的运动图像(或图像),而不会感到不适。
在该示例实施例中,铰链30以可打开/可闭合的方式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21彼此相连。因此,便携式终端设备3可以通过在观看运动图像等期间使用两个显示单元来增加屏幕尺寸,而在用户随身携带便携式终端3时,将便携式终端设备3改变为闭合状态来实现缩小尺寸。
此外,如第一示例实施例所述,在第一壳体11的厚度方向上,侧板113a的弯曲部分183的顶点185的高度低于显示面板14的表面高度(参考图4)。类似地,在第二壳体21中,侧板213a的弯曲部分的顶点的高度也低于显示面板24的表面的高度。也就是说,在打开状态下,相对于显示面板14和24,在便携式终端设备的显示面板侧的侧板113a和213a的弯曲部分的顶点位于显示终端设备的后表面侧上。换言之,在由显示面板14和24的表面形成的面中,与侧板113a和213a相对应的部分从显示面板14和24的表面向下凹陷。因此,即使在触摸面板操作期间用户用手指操作触摸面板,使得手指在显示面板14和显示面板24之间的边界上移动,侧板113a和213a也不会妨碍所述操作。因此,用户可以执行触摸面板操作,而不会感到不适。
尽管以上参考示例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然而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示例实施例的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的多种修改、修正和组合也被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2012年9月2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2-211290的优先权的权益,其中所述申请的全部公开通过引用合并于此。
附图标记列表
1-3 便携式终端设备
11 壳体(第一壳体)
13,23 液晶部
14,24 显示面板
15 接收机
16 接近传感器
21 第二壳体
30 铰链
31 铰链盖
32 线缆
33 线缆框架
111,211 壳体主体
112a-112d,212a 侧壁
113a,113b,213a 侧板
113c 背板
114a,114b 天线区域
121 基板
122 电池
141 有源区域
142 端部
171,172 粘合剂
173,174 粘合面
175,176 间隙
181,182 端部
183 弯曲部分
184 曲折部分
185 顶点
186 端部
221 摄像机
222 闪光灯

Claims (15)

1.一种便携式终端设备,包括:
壳体;
显示单元,布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一表面上;
第一部件,布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一侧面上;以及
第二部件,布置在所述壳体的端部处,在所述第一侧面的纵向方向上所述端部夹持所述第一侧面,
其中所述第一部件的强度高于所述第二部件的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部件布置在所述第一侧面的一部分上,所述部分与所述显示单元相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设备,还包括:天线,相对于显示单元被布置在所述壳体的端部中的至少一个上,
其中所述第二部件布置在所述第一侧面的一部分上,所述部分与所述天线相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的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部件包括金属材料作为主要成分;以及
所述第二部件包括树脂材料作为主要成分。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的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部件具有平板形状;以及
所述第一部件包括第一弯曲部分,其中弯折所述第一弯曲部分,使得所述第一部件的位于显示单元侧的第一端部在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上面向与所述显示单元侧相反的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弯曲部分在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上的顶点的高度低于所述显示单元的显示表面的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部件包括第二弯曲部分,其中弯折所述第二弯曲部分,使得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二端部面向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
8.根据权利要求1到7中的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设备,其中
所述壳体包括由所述第二部件形成的侧壁,以及
所述侧壁通过粘合剂连接到所述第一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设备,其中在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侧壁之间存在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位于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侧壁之间的粘合面的两侧中的至少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设备,其中
在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上所述显示单元通过粘合剂连接到所述侧壁;以及
在所述显示单元和所述侧壁之间存在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相对于所述显示单元和所述侧壁之间的粘合面位于第一部件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设备,其中
在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间隙相对于在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侧壁之间的粘合面存在于显示单元侧,以及
所述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间隙彼此相连。
12.根据权利要求1到11中的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设备,还包括在第二侧面上的第一部件,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部件在所述壳体的第二表面上从第一侧面延伸到第二侧面,其中所述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对。
14.一种便携式终端设备,包括:
至少两个根据权利要求1到13中的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设备;以及
连接部,将所述便携式终端设备之一与所述便携式终端设备中的另一个相连,
其中所述连接部按照一个便携式终端设备的第一侧面与另一便携式终端设备的第一侧面相对的方式,将所述一个便携式终端设备与所述另一便携式终端设备相连。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设备,其中所述连接部经由转轴将所述一个便携式终端设备与所述另一便携式终端设备相连,并且当两个便携式终端设备均处于至少第一状态时,所述一个便携式终端设备的第一表面与所述另一便携式终端设备的第一表面朝向外部。
CN201380049651.3A 2012-09-25 2013-03-14 便携式终端设备 Active CN1046628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1290 2012-09-25
JP2012211290 2012-09-25
PCT/JP2013/001733 WO2014049899A1 (ja) 2012-09-25 2013-03-14 携帯端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62876A true CN104662876A (zh) 2015-05-27
CN104662876B CN104662876B (zh) 2017-07-14

Family

ID=503873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49651.3A Active CN104662876B (zh) 2012-09-25 2013-03-14 便携式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467541B2 (zh)
EP (1) EP2903242B1 (zh)
JP (1) JP6183371B2 (zh)
CN (1) CN104662876B (zh)
WO (1) WO201404989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079095A (ja) * 2013-10-16 2015-04-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装機器
US9818331B2 (en) * 2014-03-20 2017-11-14 Tronxyz Technology Co., Ltd. Image flipping processing method and system
WO2016014047A1 (en) 2014-07-23 2016-01-28 Apple Inc. Adaptive processes for improving integrity of surfaces
US10649497B2 (en) * 2014-07-23 2020-05-12 Apple Inc. Adaptive processes for improving integrity of surfaces
US10585518B2 (en) * 2014-10-15 2020-03-10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Display module support
JP1581148S (zh) * 2016-10-11 2018-01-09
JP1586458S (zh) 2016-10-11 2017-12-18
KR102415668B1 (ko) * 2018-05-03 2022-07-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CN110764651B (zh) * 2019-10-25 2022-05-13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24291A (ja) * 2009-03-24 2010-10-07 Sony Corp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02256455A (zh) * 2010-05-19 2011-11-23 Lg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终端
WO2012086506A1 (ja) * 2010-12-21 2012-06-28 京セラ株式会社 携帯型電子機器
US20120224338A1 (en) * 2011-03-04 2012-09-06 Jaewoo Park Display apparatus and portable information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91097B (zh) * 2005-08-25 2016-02-17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具有显示单元的便携装置
CN100533337C (zh) * 2005-08-25 2009-08-26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用于便携装置的壳体
US7889139B2 (en) * 2007-06-21 2011-02-15 Apple Inc.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cable grounding
JP5007638B2 (ja) * 2007-09-26 2012-08-22 富士通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5504583B2 (ja) 2008-05-30 2014-05-2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の表示装置固定構造及び該構造を備える電子機器
JP5169777B2 (ja) * 2008-12-03 2013-03-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装置
JP5518536B2 (ja) 2010-03-16 2014-06-11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2156768A (ja) 2011-01-26 2012-08-16 Kyocera Corp 携帯型電子機器
JP2012227567A (ja) 2011-04-14 2012-11-15 Kyocera Corp 電子機器
US9351237B2 (en) * 2011-09-27 2016-05-24 Z124 Displaying of charging status on dual screen device
KR101852433B1 (ko) * 2012-02-07 2018-04-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것의 제어방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24291A (ja) * 2009-03-24 2010-10-07 Sony Corp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02256455A (zh) * 2010-05-19 2011-11-23 Lg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终端
WO2012086506A1 (ja) * 2010-12-21 2012-06-28 京セラ株式会社 携帯型電子機器
US20120224338A1 (en) * 2011-03-04 2012-09-06 Jaewoo Park Display apparatus and portable information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03242A4 (en) 2016-05-04
US9467541B2 (en) 2016-10-11
EP2903242B1 (en) 2018-05-16
US20150222735A1 (en) 2015-08-06
EP2903242A1 (en) 2015-08-05
JP6183371B2 (ja) 2017-08-23
CN104662876B (zh) 2017-07-14
WO2014049899A1 (ja) 2014-04-03
JPWO2014049899A1 (ja) 2016-08-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62876A (zh) 便携式终端设备
US9110320B2 (en) Display with bent inactive edge regions
US20180164853A1 (en) Handheld device enclosure
CN108563286B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EP2658223B1 (en) Portable Terminal with Crack Prevention Structure for Display Device
KR101913258B1 (ko) 터치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6222104B2 (ja) 携帯端末装置
CN105723818A (zh) 具有柔性屏幕的电子装置
EP3771197A1 (en) Camera bracket, camera assembly, and terminal
CN105959435A (zh) 柔性智能手机及柔性壳体
CN110312012A (zh) 电子设备
CN107567225B (zh) 中框制作方法、中框、电子设备和中框基体
CN112311967A (zh) 电子设备
CN108303825A (zh) 电子装置及其显示组件、背光模组及其装配方法
CN110166679A (zh) 电子设备
CN205071069U (zh) 移动终端
KR20140005453A (ko) 액정 디스플레이 및 이를 구비한 이동 단말기
KR20150041725A (ko) 디스플레이 모듈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전자 기기
JP2008070852A (ja) ディスプレー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れを具備したモバイル通信用装置
JP2003295213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8307005B (zh) 电子装置及电子装置的安装方法
CN108848223A (zh) 移动终端
CN219392878U (zh)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CN212724531U (zh) 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KR101976179B1 (ko) 이동통신 단말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EC CORP.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NEC MOBILE COMMUNICATION,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71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anagawa, Japan

Applicant after: NEC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NEC CASIO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NEC CASIO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TO: NEC MOBILE COMMUNICATION, LTD.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713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NEC Corp.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NEC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