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12368B - 气囊及具备该气囊的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囊及具备该气囊的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12368B
CN104512368B CN201410515124.3A CN201410515124A CN104512368B CN 104512368 B CN104512368 B CN 104512368B CN 201410515124 A CN201410515124 A CN 201410515124A CN 104512368 B CN104512368 B CN 1045123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mentioned
main body
cloth portion
side clo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1512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12368A (zh
Inventor
佐野圭
木内阳平
漆畑明人
铃木秀伸
尾田实
望月秀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hon Plas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hon Plas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hon Plast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hon Plas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5123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23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123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23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they are fold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5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B60R2021/2357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connections between panels
    • B60R2021/23576Sew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气囊及气囊装置。本发明的气囊具有具备气体导入口的气囊主体、和在气囊主体内覆盖气体导入口而配置的内侧布部。内侧布部具有第一及第二开口端部,且使内侧布部的位置与气囊主体的气体导入口对应,并固定在气囊主体的气体导入口周缘部。由此,能够使气囊向与乘客侧方向正交的方向更迅速且宽广地膨胀展开,与乘客的就座姿势无关,从前方侧以宽广的面积对乘客稳定地进行缓冲支撑。

Description

气囊及具备该气囊的气囊装置
本申请要求申请日为2013年9月30日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3-204836的优先权。该日本专利申请作为参考整体编入此说明书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囊及具备该气囊的气囊装置,其能够控制向气囊供给的膨胀用气体的流动,即使在乘客接近仪表板就座的情况下,也能防止气囊进入乘客的颌下等,能够对乘客安全地进行缓冲支撑。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当汽车等车辆产生碰撞时保护乘客的安全装置,气囊装置配备于驾驶座和副驾驶座等。一般而言,该气囊装置在车辆产生碰撞而受到较大的冲击时检测该冲击,从增压泵产生高压气体并导入到气囊内,从而使气囊瞬间展开膨胀。由此,利用气囊对乘客进行缓冲支撑,能够大幅度缓解施加在人体上的冲击力,因此确保碰撞时的乘客的安全。
以往,在副驾驶座用气囊装置中,气囊被折叠收纳在配置于仪表板的内部的壳体内,并且配置成,在膨胀用气体流入时从仪表板的上表面侧的开口突出,向车辆后方侧展开膨胀。
因此,在这种气囊装置中,通过考虑气囊的折叠形状(参照日本专利第4465873号公报)、在气囊内配置整流布(参照日本特开平11-278192号公报)等,进行使气囊以如下方式展开膨胀,使乘客侧的壁部从气囊的展开膨胀结束之前,尽量在确保沿着与气囊朝向乘客的方向(例如是车辆后方,以下将该方向称为乘客侧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宽广的面的同时,在抑制乘客侧的壁部的各部分的展开膨胀结束前的移动的状态下向车辆后方侧移动。
但是,在将气囊先向上下方向进行折叠(横向折叠)之后向左右方向进行折叠(纵向折叠)的上述日本专利第4465873号公报的气囊装置、以及在气囊的内侧设置整流布、并利用整流布使向气囊内喷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向气囊的上下方向分支的上述日本特开平11-278192号公报的气囊装置中,为了在气 囊膨胀展开时,与乘客的姿势无关,能够适当地保护乘客,需要对包括仪表板的配置和方式等的车辆前座周围的布局进行研究,或者还需要采用特别的控制装置和特别的结构。
其结果,车辆的图案和各种部件的配置受到限制,有时导致设计自由度下降,并且导致制造成本增加。因此,要求开发出结构更简单、且能够使气囊向与乘客侧方向正交的方向更迅速地膨胀展开的气囊装置。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及气囊装置,其不使用特别的控制装置等,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气囊向与乘客侧方向正交的方向更迅速地且宽广地膨胀展开,与乘客的就座姿势无关,能够从前方侧对乘客以宽广的面积稳定地进行缓冲支撑。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作为基本的结构,由本发明提供的气囊具有具备膨胀用气体的气体导入口的气囊主体、和在上述气囊主体内覆盖上述气体导入口进行安装固定的内侧布部,并且利用上述膨胀用气体使上述气囊主体膨胀展开,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上述内侧布部具有长度方向的一端作为气体流出口而开口的第一开口端部、和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作为气体流出口而开口的第二开口端部,上述内侧布部的安装固定部使上述内侧布部的位置与上述气囊主体的上述气体导入口对应,并固定在上述气囊主体的气体导入口周缘部,上述内侧布部的上述第一开口端部及上述第二开口端部,在被构成上述气囊主体的基布夹着的状态下与上述气囊主体一起以预定的步骤进行折叠而成。
另外,在本发明的气囊中,优选上述内侧布部以上述第一开口端部及上述第二开口端部朝向上下方向的方式进行配置。
此时,上述气囊优选具有:第一卷绕体部,将上述气囊主体利用沿着左右方向的折痕在卷入上述内侧布部的上述第一开口端部及上述第二开口端部的同时向上下方向折叠而形成;以及第二卷绕体部,在形成上述第一卷绕体部之后将上述气囊主体利用沿着上下方向的折痕向左右方向折叠而形成。
而且,在本发明的气囊中,优选上述内侧布部使用一片矩形的基布。叠加该基布的相对的两边的端缘部,并将该叠加的上述端缘部彼此接合而构成为筒状,上述内侧布部的上述端缘部之间的接合具有在上述气囊膨胀展开过程中能 够断裂的强度。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装置,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具备:具备上述的结构的气囊、产生膨胀用气体的增压泵、以及对上述增压泵及上述气囊进行保持的保持器,上述膨胀用气体被供给到上述内侧布部内,并经由上述内侧布部的上述第一及第二开口端部的上述气体流出口流入到上述气囊主体内,由此使上述气囊主体膨胀展开。
发明的效果
在由本发明提供的气囊中,在使用多个基布构成的气囊主体内,安装固定用于覆盖气囊主体的气体导入口的筒状的内侧布部,该筒状的内侧布部在内侧布部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形成有气体流出口,并且具有:具备一方的气体流出口的第一开口端部、具备另一方的气体流出口的第二开口端部、以及安装固定在气囊主体上的在第一开口端部与第二开口端部之间的区域开口的内侧开口部。
另外,筒状的内侧布部通过使内侧开口部的位置与气囊主体的气体导入口对应,并将安装固定部通过缝制等固定在气囊主体的气体导入口周缘部,由此安装在气囊主体内。而且,配置在气囊主体内的内侧布部的第一及第二开口端部,在气囊主体以预定的步骤进行折叠时,在被夹在构成气囊主体的基布之间的状态下与气囊主体一起以预定的步骤进行折叠而成。
根据这种本发明的气囊,由增压泵产生的膨胀用气体通过内侧布部供给到气囊内。此时,首先,内侧布部膨胀而展开,内侧布部的第一开口端部和第二开口端部如上所述与气囊主体一体地进行折叠。
因此,通过内侧布部膨胀,内侧布部的第一及第二开口端部的折回被积极地扩展(展开),与此同时与该第一及第二开口端部一起折叠的气囊主体的折叠部分的折回也扩展(展开),因此促进气囊主体向与乘客侧方向正交的方向展开,能够使气囊主体在膨胀初始阶段向与乘客侧方向正交的方向更迅速地膨胀展开。
而且,若内侧布部的第一及第二开口端部的折叠被解除,则经由形成于该内侧布部的第一及第二开口端部的气体流出口,能够使膨胀用气体向与乘客侧方向正交的方向向气囊主体内喷出,因此能够进一步促进气囊向与乘客侧方向正交的方向膨胀展开,同时使气囊朝向车辆后方展开膨胀。
如此,在本发明的气囊中,不使用特别的控制装置等,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气囊向与乘客侧方向正交的方向更迅速且宽广地膨胀展开,使气囊的乘客侧的壁部(乘客相对部)向车辆后方侧移动。由此,即使在乘客例如接近仪表板就座,或者以前倾姿势就座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本发明的气囊从前方侧以宽广的面积对乘客稳定地进行缓冲支撑,可靠地确保乘客的安全。
在这种本发明的气囊中,内侧布部以第一开口端部及第二开口端部朝向上下方向的方式进行配置。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前方主要是指相对于气囊配置增压泵的方向,所谓后方主要是指气囊膨胀而从仪表板的开口部突出的方向。另外,所谓乘客侧方向,虽然根据气囊装置的配置和朝向而不同,但在本发明中,为了便于理解说明,主要是指后方。
另外,所谓“左右方向”是指与上述的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且沿着车宽方向的方向,从乘客侧观察气囊时将左方及右方分别作为左方向及右方向。而且,所谓“上下方向”是指与上述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例如是指沿着车高方向的方向。
如上所述,通过内侧布部以第一及第二开口端部朝向上下方向的方式进行配置,在通过供给膨胀用气体而使内侧布部发生膨胀时,能够使从内侧布部喷出的膨胀用气体的流动稳定地朝向上下方向。因此,能够积极地促进气囊向上下方向展开,能够使气囊例如在与乘客接触之前向上下方向迅速地膨胀展开。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例如膨胀展开过程中的气囊进入乘客的颌下而向上顶乘客的头部之类的情况发生。
另外此时,本发明的气囊具有:第一卷绕体部,将气囊主体利用沿着左右方向的折痕在卷入内侧布部的第一开口端部及第二开口端部的同时向上下方向折叠而形成;以及第二卷绕体部,在形成第一卷绕体部之后将气囊主体利用沿着上下方向的折痕向左右方向折叠而形成。
由此,若供给膨胀用气体而使内侧布部展开膨胀,则解除内侧布部的第一及第二开口端部的折叠,并且以膨胀用气体的流动利用内侧布部朝向上下方向,同时先解除之后向左右方向进行折叠的第二卷绕体部的折叠的方式,使气囊展开。
从而,使气囊如上所述向上下方向迅速地膨胀,并且早于该气囊向上下方向的展开而迅速进行向左右方向的展开,因此能够利用向与乘客侧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打开的气囊,从前方侧以更宽广的面积对乘客稳定地进行缓冲支撑。
而且,在本发明的气囊中,内侧布部使用一片矩形的基布,叠加该基布的相对的两边的端缘部,并将该叠加的端缘部彼此接合而构成为筒状,该内侧布部的端缘部之间的接合具有在气囊膨胀展开过程中能够断裂的强度。
即,在本发明的气囊中,内侧布部的接合部分例如在气囊的折叠被解除的阶段,即、使气囊向与乘客侧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展开的阶段得到维持,利用该内侧布部能够控制如上所述的膨胀用气体的流动,之后,在气囊以一定程度宽广地展开而向乘客侧方向(车辆后方)膨胀的阶段,内侧布部的接合部分受到逐渐增大的膨胀用气体的温度及压力而发生断裂。
如此通过在气囊的膨胀展开中途使内侧布部的接合部分发生断裂,能够防止针对气囊主体的膨胀用气体的局部集中,因此不需要对气囊主体进行局部的加强,并且能够以预定的行动来顺利进行气囊朝向乘客侧方向的展开膨胀。
而且,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装置,其具备:具备上述结构的气囊、产生膨胀用气体的增压泵、以及对增压泵及气囊进行保持的保持器,从增压泵产生的膨胀用气体被供给到内侧布部内,并经由该内侧布部的第一及第二开口端部的上述气体流出口流入到气囊主体内,由此使上述气囊主体膨胀展开。
如果是这种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不使用特别的控制装置和特别的结构等,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气囊向与乘客侧方向正交的方向更迅速且宽广地展开的同时,向乘客侧方向膨胀。因此,与乘客的就座姿势无关,能够利用气囊从前方侧以宽广的面积对乘客稳定地进行缓冲支撑,因此能可靠地确保乘客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搭载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仪表板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该气囊装置的使用形态的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使该气囊装置的气囊以单体展开膨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配置在该气囊的气囊主体内的内侧布部的立体图。
图5是以分解状态表示构成该气囊的部件的俯视图。
图6是说明该气囊的折叠工序的说明图。
图中:
1-仪表板,1a-仪表板的上表面,2-开口,3-气囊罩,4-壳体,5-上部室,6-下部室,7-保持器,7a-保持器安装部,8-压板,9-增压泵,10-气囊,10a-气囊主体,11-第一基布,12-气体导入口,14-安装孔,15-通风孔,16-第二基布,17-加强布,17a-开口部,18-内侧布部材料,18b-带部,18b’-带部,19-内侧布部,19a-内侧开口部,19b-上侧开口端部,19c-下侧开口端部,20-气囊装置,31-顶壁部,32-门部,33-断裂预定部,34-侧壁部,41-卡定突起,51a-周壁部,51b-底壁部,71a-安装螺栓,71b-螺母,81-横板部,82-纵板部,A~D-缝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此,图1是表示搭载有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20的仪表板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该气囊装置20的使用形态的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剖视图。图3是使该气囊装置20的气囊以单体展开膨胀的状态的立体图。另外,图4是表示配置在该气囊的气囊主体内的内侧布部的立体图,图5是以分解状态表示构成该气囊的部件的俯视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20是配置在仪表板1的表面中的上表面1a侧的内部的顶置类型。该气囊装置20具备:以预定的步骤折叠的气囊10;向气囊10供给膨胀用气体的气缸式的增压泵9;对气囊10及增压泵9进行收纳保持的壳体4;用于将气囊10安装在壳体4上的保持器7;用于覆盖已折叠的气囊10的气囊罩3;以及用于将气囊罩3牢固地连接在壳体4上的两个压板8。
将气囊10安装在壳体4上的保持器7为四角环状的钣金制,在预定位置具备向下方延伸的多个安装螺栓71a。保持器7通过使各安装螺栓71a插通气囊10的后述的安装孔14,并且插通壳体4的底壁部51b和压板8的横板部81,使螺母71b旋合在各安装螺栓71a上,从而安装在壳体4上。
增压泵9被收纳保持在壳体4的下部室6内。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图示了作为增压泵9使用气缸式的增压泵的情况,但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使用呈大致圆柱形状的外形的盘式增压泵。
气囊罩3由烯烃系或酯系等热塑性弹性体等形成,具有:以堵住仪表板1的开口为长方形的开口2的方式配置的顶壁部31;以及从顶壁部31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的大致四角筒状的侧壁部34。
顶壁部31在被侧壁部34包围的内侧,在周围配置薄壁的断裂预定部33,配设一个门部32。当被展开膨胀的气囊10推压而断裂预定部33产生断裂时,该门部32以其基端侧的端缘部为铰链部进行旋转,向车辆的前方侧打开。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气囊罩3与仪表板1分体形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是气囊罩以构成仪表板的一部分的方式与仪表板一体形成。
压板8是具备横板部81和从横板部81的端部向上方延伸的纵板部82的截面L字形,并且分别配置在壳体4的车辆的前后方向的部位上。另外,在各横板部81形成有使保持器7的各安装螺栓71a插通的贯通孔(省略附图标记),各纵板部82的上端形成为能够插通壳体4的卡定突起41。
壳体4具有:使上方开口的长方体形状的上部室5;以及以与上部室5连通的方式配置在壳体4的下部侧的下部室6。上部室5由大致四角筒状的周壁部51a和配置在周壁部51a的下部的底壁部51b构成。在底壁部51b形成有用于使保持器7的各安装螺栓71a插通的贯通孔(省略附图标记)。
气囊10具有:气囊主体10a;配置在气囊主体10a内的内侧布部19;以及介于气囊主体10a与内侧布部19之间进行安装的加强布(还被称为防护布或加强片)17。如后所述,气囊主体10a通过相互缝合构成前方侧一半的大致圆形的第一基布11的周缘部与构成后方侧一半的第二基布16的周缘部而形成,如图3所示,具有以中心部分***的方式以立体圆形膨胀展开的袋状的形态。另外,在气囊主体10a的内部,安装有改变流入到气囊10内的膨胀用气体的流动而进行整流的内侧布部19。
另外,在气囊主体10a的前方侧下半部(尤其是,其前方侧下半部中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前端部),设有使由增压泵9产生的膨胀用气体流入到气囊10内的以长方形状开口的气体导入口12。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该气体导入口12设置在比第一基布11的中心部稍靠下侧的区域。
另外,在气体导入口12的周缘部,贯通有多个安装孔14,在这些安装孔14中插通保持器7的各安装螺栓71a,气囊10被保持在壳体4的底壁部51b上。而且,在气囊主体10a的前方侧一半中的左右侧方侧的预定位置上,设有对剩余的膨胀用气体进行排气的通风孔15。
如图4所示,这种气囊主体10a是将使用聚酰胺或聚酯等纱而织成的第一基布11和第二基布16在缝口A进行缝合来制造,这些第一基布11和第二基布16形成为通过平面的缝合作业来缝制立体的气囊10。
内侧布部19是配置在由第一基布11和第二基布16构成的气囊主体10a内、并且对向气囊主体10a内供给的膨胀用气体向预定的方向进行引导的部件。如图3及图4所示,该内侧布部19将使用与气囊主体10a相同的材质的纱来织成的基布形成为筒状而构成,筒体的上端部和下端部成为作为气体流出口而开口的上下开口端部19b、19c。
另外,在该筒状的内侧布部19中,筒体的躯干部中的一部分区域作为安装固定在气囊主体10a上的安装固定部(底面部)而构成。另外,左右的侧壁部相对于该安装固定部竖立,并且接合左右的侧壁部的前端部彼此而形成筒状。
另外,在配置于筒状的内侧布部19的安装固定部中的上下开口端部19b、19c之间的区域,形成有内侧开口部19a,该内侧布部19使设置在其安装固定部(底面部)的内侧开口部19a的位置对应于设置在气囊主体10a的第一基布11上的气体导入口12,在使内侧布部19的内侧开口部19a与气囊主体10a的气体导入口12连通的状态下固定在气囊主体10a的第一基布11上进行安装。
因此,在由增压泵9产生的膨胀用气体被供给到气囊10而使气囊主体10a膨胀展开时,由增压泵9产生的膨胀用气体经由气囊的气体导入口12和内侧布部侧面的内侧开口部19a导入到内侧布部19内,而且从内侧布部19的上下端部的开口朝向气囊主体10a的内部喷出。
另外,作为内侧布部19可以如下形成,如图4所示,使用在中央设有内侧开口部19a的一片布,在使该内侧开口部19a对齐气囊的气体导入口12进行安装固定之后,接合左右的侧壁部的前端彼此而形成,或者,将两片布的一端部分别安装固定在气囊的气体导入口12的周围之后,接合另一端部而形成。
而且,也可以如下形成,在两片布的一端部,预先设置当接合这些两片布 时形成内侧开口部19a的切口部,对齐它们的一端部,使所形成的内侧开口部19a对齐气囊的气体导入口12进行安装固定之后,接合左右的侧壁部的前端彼此而形成。
在将该内侧布部19固定在气囊主体的第一基布11上的情况下,在气囊10的内周面侧的气体导入口12周缘的安装孔14附近,配设由聚酰胺或聚酯等纱来织成的加强布17,因此在中间夹着该加强布17的状态下,内侧布部19通过缝制而固定在气囊主体10a的第一基布11上。
尤其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内侧布部19在缝口C缝合在加强布17上,而且该加强布17在缝口B缝合在第一基布11上。另外,在该加强布17上,在与气囊10的气体导入口12及内侧布部19的内侧开口部19a的形成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开口部17a。
此外,在本发明中,是否将加强布17配设在气囊主体10a与内侧布部19之间是任意的,在不配设如上所述的加强布17的情况下,内侧布部19直接缝合在气囊主体10a的第一基布11上。
另外,将内侧布部19固定在气囊主体10a上的方法也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也可以仅使保持器7的安装螺栓71a经由形成于内侧布部19及气囊主体10a上的各安装孔14进行插通,从而将内侧布部19安装固定在气囊主体10a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内侧布部19通过将大致矩形的内侧布部材料18的左右端缘部叠加并缝制成圆筒状而构成。此时,大致矩形的内侧布部材料18在中央部具备作为内侧开口部19a的开口部18a并使该开口部18a与气囊主体10a的气体导入口12相对应,并且具备从其中央部向左右方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带部18b及18b’。
从而,内侧布部19通过将左右的带部18b及18b’的前端缘部(即,大致矩形的内侧布部材料18的相对的两边侧的端缘部)相互叠加并缝合,从而形成为上端及下端形成开口的圆筒状,在该圆筒状的内侧布部19的筒躯干部,形成有与气体导入口12相对应的内侧开口部19a。
接下来,对制造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0的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4及图5所示,使用缝纫线将内侧布部材料18在缝口C缝合在加强布17上,而且,使用缝纫线将加强布17在缝口B缝合在第一基布11 的气体导入口12的开口周缘部。接着,如图4所示,使用缝纫线将内侧布部材料18的左右的带部18b及18b’的前端缘部彼此在缝口D进行缝合,从而形成上端部及下端部形成开口的筒状体的内侧布部19。之后,在第一基布11上叠加第二基布16,使用缝纫线,将叠加的第一及第二基布11、16的外周缘部在缝口A相互缝合,形成袋状的气囊主体10a。
在此情况下,由内侧布部材料18的左右的带部18b及18b’的端部彼此的缝合等产生的接合部分被调整为,当气囊主体10a的折叠被解除而膨胀展开时,尤其在使气囊主体10a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展开的阶段,或者在使气囊主体10a朝向车辆后方展开膨胀的阶段产生断裂。
通常,从产生膨胀用气体之后到气囊10的折叠解除及向铅垂方向的展开膨胀结束的时间大约为15msec左右,在该期间所供给的膨胀用气体的温度及压力逐渐增加。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内侧布部19中,以在从产生膨胀用气体之后到预定的时间内、由于膨胀用气体的温度及压力而产生断裂的方式,对内侧布部19的接合部分的强度(即,内侧布部材料18的带部18b及18b’的端部之间的接合强度)进行调整。
在此情况下,例如通过调整用于缝合的线的强度、调整缝纫线的密度、以及在带部18b、18b’设置切口等,将内侧布部19的接合部分的强度控制为预定的大小。
如此,通过在使气囊10朝向车辆后方展开膨胀时的预定的阶段,使内侧布部18的接合部分产生断裂,从而能够防止膨胀用气体相对于气囊主体10a的局部集中,并且能够以预定的行动来顺利进行气囊10朝向车辆后方的展开膨胀。
此外,在图4中,内侧布部材料18的左右的带部18b及18b’的前端缘部之间的接缝(即,内侧布部19的接合部分)与筒状的内侧布部19的中心轴平行地设置。
但是,在本发明中,只要内侧布部19的接合部分的断裂在如上所述的适当的时期产生,则内侧布部19的接合部分也可以不平行于内侧布部19的中心轴。例如,也可以根据内侧布部19的位置和大小、增压泵9的位置等,将内侧布部19的接合部分相对于上述中心轴设置成倾斜的朝向,另外,内侧布部 19的缝口D不形成为直线状,而是形成为曲线状或曲折形状。
在进行如上所述的缝制而形成气囊10之后,在气囊主体10a内容纳保持器7并配置在内侧布部19的内部,并且使该保持器7的安装螺栓71a经由形成于内侧布部19、加强布17、以及气囊主体10a上的各安装孔14而向气囊10的外侧突出。由此,在气囊10上安装保持器7(换言之,气囊10被保持器7保持)。
在将保持器7安装在气囊10上之后,将气囊10与内侧布部19一起以预定的步骤进行折叠。在此,使用图6对气囊10的折叠工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说明的气囊10的折叠工序是一个例子,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其他步骤或方法折叠气囊。
图6表示在将缝合第一基布11和第二基布16而形成的气囊10安装在保持器7上之后进行折叠的工序,主要表示各折叠工序中的气囊10的后视图及侧视图。此外,虽然在图6中未图示,但在该实施方式中,气囊10中的内侧布部19配置成其上侧及下侧开口端部19b、19c朝向上下方向。
在图6中,箭头所示的方向H表示车宽方向(气囊10的左右方向),并且,箭头所示的方向V表示高度方向(气囊10的上下方向)。此外,在气囊10的后视图中,气体导入口12及通风孔15设置在位于第二基布16的后侧的第一基布11上。
图6(A)表示保持器7安装在配置于气体导入口12(及内侧布部19的内侧开口部19a)的周缘部的保持器安装部7a上的气囊10。气囊10在前面(正面)侧具有第一基布11,并且在后面(背面)侧具有第二基布16,在前面侧的第一基布11的上端部设有左右的通风孔15。
首先,如图6的(A)及(B)所示,将气囊主体10a的上下方向上的端部、即不具有通风孔15的一侧的端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下端部)沿着保持器安装部7a的下端部向内折,并朝向相反侧的上方折回。此时,安装固定在气囊主体10a内的内侧布部19的下侧开口端部19c也以被夹在气囊主体10a的第一基布11与第二基布16之间的状态一起折回。接着,对于气囊主体10a的折回的端部(下端部),在形成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折痕的同时,朝向原来的方向(下方)以多次的向内卷绕折叠来进行折回。
由此,形成内侧布部19的下侧开口端部19c与气囊主体10a一起折叠的下侧的第一卷绕体部,成为图6(C)所示的状态。在此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布部19的下侧开口端部19c在折回一次的状态下,与折叠气囊主体10a的下半部的第一卷绕体部一起折叠。即,内侧布部19的下侧开口端部19c一体折叠在折叠气囊主体10a的下半部的第一卷绕体部的最接近气体导入口12侧的第一级折叠部分。
然后,对于气囊10的上下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即具有通风孔15的一侧的端部(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上端部),同样地如图6(D)所示,沿着保持器安装部7a的上端部向内折叠,并朝向相反侧的下方折回。此时,安装固定在气囊主体10a内的内侧布部19的上侧开口端部19b也以被夹在气囊主体10a的第一基布11与第二基布16之间的状态一起折回。
接着,对于气囊主体10a的折回的端部(上端部),在形成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折痕的同时,朝向原来的方向(上方)以多次的向内卷绕折叠进行折回。
由此,形成内侧布部19的上侧开口端部19b与气囊主体10a一起折叠的上侧的第一卷绕体部,成为图6(E)所示的状态。在此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布部19的上侧开口端部19b在折回一次的状态下,与折叠气囊主体10a的上半部的第一卷绕体部一起折叠。即,内侧布部19的上侧开口端部19b一体折叠在折叠气囊主体10a的上半部的第一卷绕体部的最接近气体导入口12侧的第一级折叠部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布部19的上侧开口端部19b及下侧开口端部19c与气囊主体10a一起折叠,成为折回一次的状态(仅折叠在卷绕体的最接近气体导入口12侧的第一级折叠部分的状态)。但是,在本发明中,例如根据车辆的布局和气囊装置的配设位置等,内侧布部19的上侧开口端部19b及/或下侧开口端部19c不限于仅折回一次,也可以折回两次,并且一体折叠在第一卷绕体部的最接近气体导入口12侧的第一级折叠部分和其相邻的第一级折叠部分。
然后,如图6(F)所示,对于沿上下方向折叠而形成第一卷绕体部的气囊10的左右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右端部),沿着保持 器安装部7a的右侧缘部向内折叠,并朝向相反侧的左方向折回。接着,对于该折回的右端部,在形成沿上下方向的折痕的同时,朝向原来的右方向以多次的向内卷绕折叠来进行折回。由此,形成右侧的第二卷绕体部。
之后,对于气囊10的左右方向上的另一个左端部,也同样地沿着保持器安装部7a的左侧缘部向内折叠,并朝向相反侧的右方向折回。接着,对于该折回的左端部,在形成沿上下方向的折痕的同时,朝向原来的左方向以多次的向内卷绕折叠来进行折回。由此,形成左侧的第二卷绕体部,成为图6(G)所示的状态。
而且,在将气囊10如上所述折叠之后,为了防止第一卷绕体部及第二卷绕体部的折叠被散开,将折叠后的气囊10利用能够断裂的包装片材(省略图示)包覆并固定。然后,用包装片材固定了折叠状态的气囊10,通过在保持器7上安装增压泵9,并且与该增压泵9一起被收纳保持在壳体4中,从而构成如图2所示的气囊装置20。
在如此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20中,若由于车辆的碰撞等而从增压泵9产生膨胀用气体,则首先膨胀用气体被供给到筒状的内侧布部19内,使内侧布部19膨胀。
此时,内侧布部19的上侧开口端部19b及下侧开口端部19c由于与气囊主体10a一起进行了折叠,因此为了使其上侧开口端部19b及下侧开口端部19c的折回得以恢复,首先在将折叠的上下的第一卷绕体部的折叠局部解除的同时,从内侧布部19的上侧开口端部19b及下侧开口端部19c向气囊主体10a的内部喷出膨胀用气体。由此,气囊主体10a向左右方向膨胀展开,以局部解除上下的第一卷绕体部的折叠,并且解除之后折叠的左右的第二卷绕体部的折叠。
而且,气囊主体10a在进行向左右方向的膨胀展开的同时,利用内侧布部19使膨胀用气体的流动朝向上下方向,因此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向上下方向的膨胀展开,以解除上下的第一卷绕体部的折叠。
从而,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0中,不使用特别的控制装置和特别的结构等,而能以简单的结构使气囊主体10向与乘客侧方向正交的上下左右方向迅速且宽广地进行展开,使气囊朝向车辆后方,尤其沿着前窗防护部朝向车辆后 方,稳定地膨胀。
由此,即使在乘客例如接近仪表板1就座,或者以前倾姿势就座的情况下,能够使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0向与乘客侧方向正交的方向有效地扩展,因此能够利用该气囊10从前方侧以宽广的面积对乘客稳定地进行缓冲支撑,能可靠地确保乘客的安全。
尤其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0如下构成,如上所述,在向上下方向卷入内侧布部19的上侧开口端部19b及下侧开口端部19c的同时进行折叠而形成第一卷绕体部之后,将该第一卷绕体部向左右方向折叠而形成第二卷绕体部。因此,若膨胀用气体供给到内侧布部19并向气囊主体10a内吹出,则能够以比第一卷绕体部先解除之后折叠的第二卷绕体部的折叠的方式使气囊展开。
由此,能够使气囊10尽早打开,因此能够利用向与乘客侧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宽广地打开的气囊来保护乘客。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0中,在内侧布部19的缝口D进行缝合的接合部分形成为,具有在气囊膨胀展开过程中受到膨胀用气体的温度及压力而能够断裂的强度。由此,在气囊10的初始阶段能够促使膨胀用气体的流动朝向上下方向并使气囊10向上下方向积极地膨胀展开。
另外,若从增压泵9产生膨胀用气体并经过预定时间,换言之,若气囊10膨胀展开至预定的阶段(例如气囊10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膨胀展开至一定程度的宽度),则由于逐渐增大的膨胀用气体的温度及压力而使内侧布部19的接合部分发生断裂,从而由内侧布部19进行的膨胀用气体的整流作用结束。
由此,能够防止膨胀用气体局部集中地吹到气囊主体10的一部分上直到膨胀展开结束,因此不需要对气囊主体10局部地进行加强,能够抑制制造成本。而且,通过内侧布部19的接合部分的断裂,能够使膨胀用气体有效地遍布整个气囊10,因此能够以预定的行动来顺利进行气囊的展开膨胀。
此外,本发明完全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只要具有与本发明实质上相同的结构,且能够获得同样的作用效果,则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图1的气囊装置20对配设在副驾驶座前方的仪表板1的上表面1a的内侧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气囊装置20可以根据需要,也同样适用于转向盘等车辆的其他部分所配备的气囊装置(例如驾驶座用的气囊装置)。

Claims (4)

1.一种气囊,其特征在于,
具有具备膨胀用气体的气体导入口的气囊主体、和在上述气囊主体内覆盖上述气体导入口进行安装固定的筒状的内侧布部,并且利用上述膨胀用气体使上述气囊主体膨胀展开,
上述内侧布部具有长度方向的一端作为气体流出口而开口的第一开口端部、和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作为气体流出口而开口的第二开口端部,
上述内侧布部的安装固定部,使上述内侧布部的位置与上述气囊主体的上述气体导入口对应,并仅通过安装在上述气囊主体的气体导入口周缘部而固定,
上述内侧布部的上述第一开口端部及上述第二开口端部,在被构成上述气囊主体的基布夹着的状态下与上述气囊主体一起以预定的步骤进行折叠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侧布部以上述第一开口端部及上述第二开口端部朝向上下方向的方式进行配置而成,
上述气囊具有:第一卷绕体部,将上述气囊主体利用沿着左右方向的折痕在卷入上述内侧布部的上述第一开口端部及上述第二开口端部的同时向上下方向折叠而形成;以及第二卷绕体部,在形成上述第一卷绕体部之后将上述气囊主体利用沿着上下方向的折痕向左右方向折叠而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侧布部通过使用一片矩形的基布,叠加该基布的相对的两边的端缘部,并将该叠加的上述端缘部彼此接合而构成为筒状,
上述内侧布部的上述端缘部之间的接合具有在上述气囊膨胀展开过程中能够断裂的强度。
4.一种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产生膨胀用气体的增压泵、以及对上述增压泵及上述气囊进行保持的保持器,
上述膨胀用气体被供给到上述内侧布部内,并经由上述内侧布部的上述第一开口端部及上述第二开口端部的上述气体流出口而流入到上述气囊主体内,由此使上述气囊主体膨胀展开。
CN201410515124.3A 2013-09-30 2014-09-29 气囊及具备该气囊的气囊装置 Active CN1045123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4836A JP6491811B2 (ja) 2013-09-30 2013-09-30 エアバッグ及び該エアバッグを備えた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3-204836 2013-09-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12368A CN104512368A (zh) 2015-04-15
CN104512368B true CN104512368B (zh) 2017-04-12

Family

ID=52673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15124.3A Active CN104512368B (zh) 2013-09-30 2014-09-29 气囊及具备该气囊的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227591B2 (zh)
JP (1) JP6491811B2 (zh)
CN (1) CN104512368B (zh)
DE (1) DE10201411420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53363B (zh) * 2016-05-20 2021-03-30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侧气囊装置
KR101776505B1 (ko) * 2016-06-08 2017-09-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에어백 장치
DE102016007748A1 (de) * 2016-06-27 2017-12-28 Dalphi Metal Espana, S.A. Verfahren zum zusammenlegen eines gassacks, gassack, gassackmodul und fahrzeugsicherheitssystem
DE102016007749A1 (de) * 2016-06-27 2017-12-28 Dalphi Metal Espana, S.A. Verfahren zum zusammenlegen eines gassacks, gassack, gassackmodul und fahrzeugsicherheitssystem
DE102016008001A1 (de) * 2016-07-01 2018-01-04 Dalphi Metal Espana, S.A. Verfahren zum Zusammenlegen eines Gassacks, Gassack, Gassackmodul und Fahrzeugsicherheitssystem
JP6792523B2 (ja) * 2017-07-10 2020-11-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1104290B2 (en) * 2019-07-23 2021-08-31 Faurecia Interior Systems, Inc. Vehicle airbag door with stress guiding features
JP2024020091A (ja) * 2022-08-01 2024-02-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助手席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24020090A (ja) * 2022-08-01 2024-02-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助手席エアバッグ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55049A (zh) * 2005-10-25 2007-05-02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CN101081613A (zh) * 2006-06-02 2007-12-05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CN101229801A (zh) * 2007-01-24 2008-07-30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气囊***
CN101279601A (zh) * 2007-04-02 2008-10-08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副驾驶席用气囊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05182B2 (ja) 1998-03-27 2003-05-1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407678B2 (ja) * 1998-12-28 2003-05-1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465873B2 (ja) 2000-12-19 2010-05-2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928420B2 (ja) * 2001-12-05 2007-06-1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455317B2 (en) * 2004-09-09 2008-11-25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for front passenger's seat
JP2006248511A (ja) * 2005-02-09 2006-09-21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947768B2 (ja) * 2006-04-28 2012-06-06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
JP5116524B2 (ja) * 2008-03-21 2013-01-09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962119B2 (ja) 2012-03-27 2016-08-03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5807614B2 (ja) * 2012-05-31 2015-11-1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55049A (zh) * 2005-10-25 2007-05-02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CN101081613A (zh) * 2006-06-02 2007-12-05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CN101229801A (zh) * 2007-01-24 2008-07-30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气囊***
CN101279601A (zh) * 2007-04-02 2008-10-08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副驾驶席用气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4114209A1 (de) 2015-04-02
CN104512368A (zh) 2015-04-15
JP2015067217A (ja) 2015-04-13
US20150091285A1 (en) 2015-04-02
US9227591B2 (en) 2016-01-05
JP6491811B2 (ja) 2019-03-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12368B (zh) 气囊及具备该气囊的气囊装置
CN102317122B (zh) 侧面安全气囊***和制造侧面安全气囊的方法
JP6064876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195400B2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448981B2 (en) Side airbag device for vehicle
JP5445083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445672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900958B2 (en) Airbag apparatus for a front passenger's seat
JP6032148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1077510A1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の縫製方法
US8151722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irbag
US8528935B2 (en) Airbag apparatus and tether sewing method
JP5962563B2 (ja) 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JP2010149594A5 (zh)
US7946619B2 (en) Airbag
JP2008081002A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746738B2 (en) Airbag folding method and airbag apparatus
WO2013014773A1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9064282A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およびその折り畳み方法
JP2015515942A (ja) 軽量エアバッグクッションを有する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
JP2018070102A (ja) 後席用エアバッグ
US6736422B2 (en) Head-protecting bag device
JP6004577B2 (ja) エアバッグ
JP2011057155A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
JP2006103655A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