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42547A - 反射器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反射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42547A
CN104442547A CN201410729092.7A CN201410729092A CN104442547A CN 104442547 A CN104442547 A CN 104442547A CN 201410729092 A CN201410729092 A CN 201410729092A CN 104442547 A CN104442547 A CN 1044425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asite
reflector
federal bumper
cross member
weld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2909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42547B (zh
Inventor
姜祖啸
吴海波
李炭
朱书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Volkswagen Aut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Volkswagen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Volkswagen Aut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Volkswagen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72909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442547B/zh
Publication of CN1044425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425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425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425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反射器结构,包括第一反射器、第二反射器、扩散器、汽车保险杠和后横梁,其中,所述第一反射器、第二反射器和扩散器成同一直线依次设置于所述汽车保险杠上,所述第一反射器包括焊接槽和焊接于所述焊接槽内的反射片,所述焊接槽设置于所述汽车保险杠上;所述第一反射器设置于车角碰撞区域以外,所述第二反射器设置于所述车角碰撞区域以内;所述后横梁仅平行与所述第二反射器和扩散器设置,且所述后横梁与所述第一反射器横向相隔预设距离。本发明可以避免第一反射器与后横梁重叠,在保证后横梁起作用的同时,避免车角摆锤碰撞试验中第一反射器与后横梁直接发生撞击,即使碰撞时所述第二反射器损坏也不会影响到第一反射器的发光功能。

Description

反射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反射器结构。
背景技术
细长型反射器的尺寸大小受法规GB 11564-2008机动车回复反射器的要求,在两厢车和运动款车型上,细长型反射器造型为凸显整体感,轮廓和位置都有较明确的定义,反射器部分区域恰好布置在了车角碰撞区域以内,根据法规GB 17354-1998CH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规定,车角碰撞区域是指试验车纵向对称面与碰撞器的中垂面成±60°夹角的区域。法规GB 17354-1998CH明确要求试验车辆在发生“车角”碰撞后的信号装置能正常工作并清晰可见,若布置细长型反射器,在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摆锤试验中不加保护将会被撞碎,根本无法通过法规GB 17354-1998CH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要求。
现有对反射器的保护措施有如下4种:
(1)反射器位于“车角”摆锤碰撞危险区,将反射器沉入保险杠以内,始终保证15mm以上的落差,碰撞时避免与摆锤直接接触,始终通过保险杠进行保护;
(2)增加反射器上方保险杠区域的造型特征,使之与反射器与上述措施(1)产生类似的效果,最终与反射器形成明显落差,碰撞时保证先与保险杠接触,通过保险杠上造型特征的加强结构确保碰撞过程中反射器与碰撞器不直接接触,保护反射器;
(3)取消反射器,将该功能集成在后尾灯上;
(4)在保证反射器和保险杠有适当落差(8~10mm)的同时,保险杠后方反射器区域增加泡沫零件,碰撞时对反射器起到支撑和缓冲吸能的作用。
然而有些运动款车型的反射器位于保险杠和扩散器之间,整个区域通过卡接结构连接,卡接因为强度的原因,采用上述措施(1)和(2)仍然无法满足碰撞法规要求,且措施(1)和(2)增加了造型特征;
另外,为凸显整车尾部的横向感,后尾灯造型采用狭长的设计理念,没有足够的空间给反射器使用,且如采用上述措施(3)取消反射器,无法完善的表达造型的设计语言;
此外,如采用上述措施(4),会成本增加,目前国内市场上的A级车,尚无同时配备后横梁和泡沫零件的量产车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射器,能够避免第一反射器与后横梁重叠,在保证后横梁起作用的同时,避免车角摆锤碰撞试验中第一反射器与后横梁直接发生撞击,即使碰撞时所述第二反射器损坏也不会影响到第一反射器的发光功能。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反射器结构,包括:
包括第一反射器、第二反射器、扩散器、汽车保险杠和后横梁,其中,
所述第一反射器、第二反射器和扩散器成同一直线依次设置于所述汽车保险杠上,所述第一反射器包括焊接槽和焊接于所述焊接槽内的反射片,所述焊接槽设置于所述汽车保险杠上;
所述第一反射器设置于车角碰撞区域以外,所述第二反射器设置于所述车角碰撞区域以内;
所述后横梁仅平行与所述第二反射器和扩散器设置,且所述后横梁与所述第一反射器横向相隔预设距离。
进一步的,在上述反射器结构中,所述焊接槽卡接于所述汽车保险杠上,所述第二反射器胶粘于所述汽车保险杠上。
进一步的,在上述反射器结构中,所述第一反射器、第二反射器的颜色为浅色,且第一反射器、第二反射器的反射片粒子的折射角度为折光率最大的折射角度。
进一步的,在上述反射器结构中,所述焊接槽的焊接筋的厚度比现有的焊接槽的焊接筋的厚度适当减小,所述反射片的面积也比现有的反射片的面积相应适当减小。
进一步的,在上述反射器结构中,所述汽车保险杠与所述后横梁之间的间隙至少为5mm。
进一步的,在上述反射器结构中,所述后横梁与所述第一反射器横向相隔的预设距离为10~15mm。
进一步的,在上述反射器结构中,所述汽车保险杠与所述第一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空腔的截面面积比现有的汽车保险杠与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空腔的截面面积适当增大。
进一步的,在上述反射器结构中,所述汽车保险杠与所述第一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空腔的截面面积比现有的汽车保险杠与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空腔的截面面积适当增大的范围为80%至5.13dm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通过将所述第一反射器、第二反射器和扩散器都安装在汽车保险杠4一个零件上,可以有效避免相对安装误差;
(2)通过所述第一反射器设置于车角碰撞区域以外,所述第二反射器设置于所述车角碰撞区域以内,即使碰撞时所述第二反射器损坏也不会影响到第一反射器1的发光功能;
(3)通过所述后横梁仅平行与所述第二反射器和扩散器设置,且所述后横梁与所述第一反射器横向相隔预设距离,即所述后横梁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反射器和扩散器的长度之和,可以避免第一反射器与后横梁重叠,在保证后横梁起作用的同时,避免车角摆锤碰撞试验中第一反射器与后横梁直接发生撞击,满足GB 11564-2008机动车回复反射器和GB 17354-1998CH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法规要求,且制造成本无需增加;
(4)通过所述焊接槽卡接于所述汽车保险杠上,所述第二反射器胶粘于所述汽车保险杠上而非像第一反射器一样采用卡扣结构,从而省掉嵌入汽车保险杠后的凸出结构,另外可保证第一反射器、第二反射器、汽车保险杠和扩散器四者之间缝道匹配,防止变形,提高可靠性;
(5)通过所述第一反射器、第二反射器的颜色为浅色,且第一反射器、第二反射器的反射片粒子的折射角度为折光率最大的折射角度,与现有的深色反射器相比,可以提高反射效率;
(6)通过所述焊接槽的焊接筋的厚度比现有的焊接槽的焊接筋的厚度适当减小,所述反射片的面积也比现有的反射片的面积相应适当减小,可实现满足反射器有效发光区域面积的前提下进一步缩小反射片的设计面积,在满足机动车回复反射器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等比例缩减反射器整体尺寸,避开所述车角碰撞区域;
(7)通过所述汽车保险杠与所述第一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空腔的截面面积比现有的汽车保险杠与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空腔的截面面积适当增大,在碰撞发生时保证所述汽车保险杠与所述第一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空腔与后横梁接触,起到支撑、吸能、保护第一反射器和传递力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反射器结构的总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汽车保险杠与所述第一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空腔的截面面积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反射器的焊接槽与反射器的现有焊接槽对比图;
图4是汽车保险杠与所述第一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现有的空腔的截面面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反射器结构,包括第一反射器1、第二反射器2、扩散器3、汽车保险杠4和后横梁5,其中,
所述第一反射器1、第二反射器2和扩散器2成同一直线依次设置于所述汽车保险杠4上,所述第一反射器1包括焊接槽11和焊接于所述焊接槽11内的反射片12,所述焊接槽11设置于所述汽车保险杠4上;具体的,将所述第一反射器1、第二反射器2和扩散器3都安装在汽车保险杠4一个零件上,可以有效避免相对安装误差;
所述第一反射器1设置于车角碰撞区域以外,所述第二反射器2设置于所述车角碰撞区域以内;这样即使碰撞时所述第二反射器2损坏也不会影响到第一反射器1的发光功能,车角碰撞区域的位置取决于整个汽车保险杠的形状;
所述后横梁5仅平行与所述第二反射器2和扩散器3设置,且所述后横梁5与所述第一反射器1相隔预设距离6,即所述后横梁5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反射器2和扩散器3的长度之和,这样可以避免第一反射器1与后横梁5重叠,在保证后横梁5起作用的同时,避免车角摆锤碰撞试验中第一反射器1与后横梁5直接发生撞击。本实施例可满足GB 11564-2008机动车回复反射器和GB17354-1998CH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法规要求,且制造成本无需增加。
优选的,考虑到安装空间的问题,如图1~2所示,所述焊接槽11卡接于所述汽车保险杠4上,如所述焊接槽可通过短十字定位筋和与保险杠围成的轮廓确定其相对位置,再采用卡扣结构13固定于所述汽车保险杠4上,所述第二反射器2胶粘于所述汽车保险杠4上,如第二反射器可通过2个定位销保证与汽车保险杠的相对位置,采用胶粘的方式固定,而非像第一反射器1一样采用卡扣结构,从而省掉嵌入汽车保险杠4后的凸出结构,另外可保证第一反射器1、第二反射器2、汽车保险杠4和扩散器3四者之间缝道匹配,防止变形,提高可靠性。
优选的,所述第一反射器1、第二反射器2的颜色为浅色,且第一反射器1、第二反射器2的反射片粒子的折射角度为折光率最大的折射角度,这样与现有的深色反射器相比,可以提高反射效率。
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焊接槽11的焊接筋的厚度15比现有的焊接槽的焊接筋的厚度14适当减小,所述反射片12的面积也比现有的反射片的面积相应适当减小,例如,可通过减小反射器壳体和焊接筋厚度,使焊接槽总体厚度由原来的3.7mm减少至2.9mm,相当于反射片的有效反射高度和宽度都增大1.6mm,发光区设计反射面积增加7%,从而可实现满足反射器有效发光区域面积的前提下进一步缩小反射片的设计面积,在满足机动车回复反射器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等比例缩减反射器整体尺寸,避开所述车角碰撞区域。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汽车保险杠4与所述后横梁5之间的间隙7至少为5mm,从而避免汽车保险杠至后横梁距离过小的问题。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后横梁5与所述第一反射器5相隔的预设距离6为10~15mm,以避免所述后横梁5与所述第一反射器1直接发生碰撞而导致第一反射器损坏。
优选的,如图2和4所示,所述汽车保险杠4与所述第一反射器1之间所形成的空腔的截面面积81比现有的汽车保险杠与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空腔的截面面积82适当增大,其中,图2是本实施例的所述汽车保险杠与所述第一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空腔的截面面积81,图4为现在的汽车保险杠与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空腔的截面面积82。较佳的,所述汽车保险杠与所述第一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空腔的截面面积比现有的汽车保险杠与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空腔的截面面积适当增大的范围为80%至5.13dm2,从而在碰撞发生时保证所述汽车保险杠与所述第一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空腔与后横梁接触,起到支撑、吸能、保护第一反射器和传递力的作用。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通过将所述第一反射器、第二反射器和扩散器都安装在汽车保险杠4一个零件上,可以有效避免相对安装误差;
(2)通过所述第一反射器设置于车角碰撞区域以外,所述第二反射器设置于所述车角碰撞区域以内,即使碰撞时所述第二反射器损坏也不会影响到第一反射器1的发光功能;
(3)通过所述后横梁仅平行与所述第二反射器和扩散器设置,且所述后横梁与所述第一反射器1相隔预设距离,即所述后横梁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反射器和扩散器的长度之和,可以避免第一反射器与后横梁重叠,在保证后横梁起作用的同时,避免车角摆锤碰撞试验中第一反射器与后横梁直接发生撞击,满足GB 11564-2008机动车回复反射器和GB 17354-1998CH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法规要求,且制造成本无需增加;
(4)通过所述焊接槽卡接于所述汽车保险杠上,所述第二反射器胶粘于所述汽车保险杠上而非像第一反射器一样采用卡扣结构,从而省掉嵌入汽车保险杠后的凸出结构,另外可保证第一反射器、第二反射器、汽车保险杠和扩散器四者之间缝道匹配,防止变形,提高可靠性;
(5)通过所述第一反射器、第二反射器的颜色为浅色,且第一反射器、第二反射器的反射片粒子的折射角度为折光率最大的折射角度,与现有的深色反射器相比,可以提高反射效率;
(6)通过所述焊接槽的焊接筋的厚度比现有的焊接槽的焊接筋的厚度适当减小,所述反射片的面积也比现有的反射片的面积相应适当减小,可实现满足反射器有效发光区域面积的前提下进一步缩小反射片的设计面积,在满足机动车回复反射器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等比例缩减反射器整体尺寸,避开所述车角碰撞区域;
(7)通过所述汽车保险杠与所述第一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空腔的截面面积比现有的汽车保险杠与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空腔的截面面积适当增大,在碰撞发生时保证所述汽车保险杠与所述第一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空腔与后横梁接触,起到支撑、吸能、保护第一反射器和传递力的作用。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而言,由于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括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8)

1.一种反射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反射器、第二反射器、扩散器、汽车保险杠和后横梁,其中,
所述第一反射器、第二反射器和扩散器成同一直线依次设置于所述汽车保险杠上,所述第一反射器包括焊接槽和焊接于所述焊接槽内的反射片,所述焊接槽设置于所述汽车保险杠上;
所述第一反射器设置于车角碰撞区域以外,所述第二反射器设置于所述车角碰撞区域以内;
所述后横梁仅平行与所述第二反射器和扩散器设置,且所述后横梁与所述第一反射器横向相隔预设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槽卡接于所述汽车保险杠上,所述第二反射器胶粘于所述汽车保险杠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器、第二反射器的颜色为浅色,且第一反射器、第二反射器的反射片粒子的折射角度为折光率最大的折射角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槽的焊接筋的厚度比现有的焊接槽的焊接筋的厚度适当减小,所述反射片的面积也比现有的反射片的面积相应适当减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保险杠与所述后横梁之间的间隙至少为5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与所述第一反射器横向相隔的预设距离为10~15m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保险杠与所述第一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空腔的截面面积比现有的汽车保险杠与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空腔的截面面积适当增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反射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保险杠与所述第一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空腔的截面面积比现有的汽车保险杠与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空腔的截面面积适当增大的范围为80%至5.13dm2
CN201410729092.7A 2014-12-04 2014-12-04 反射器结构 Active CN1044425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729092.7A CN104442547B (zh) 2014-12-04 2014-12-04 反射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729092.7A CN104442547B (zh) 2014-12-04 2014-12-04 反射器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42547A true CN104442547A (zh) 2015-03-25
CN104442547B CN104442547B (zh) 2017-01-04

Family

ID=528895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29092.7A Active CN104442547B (zh) 2014-12-04 2014-12-04 反射器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442547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66530A (en) * 1980-11-07 1982-12-28 Paccar Inc. Unitary front light mounting assembly for a vehicle
RU2266216C2 (ru) * 2004-01-22 2005-12-20 От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АВТОВАЗ" Энергопоглощающая часть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со световозвращателями
JP2008290605A (ja) * 2007-05-25 2008-12-04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リヤバンパカバーの構造
CN103129497A (zh) * 2011-11-21 2013-06-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部构造
CN103978926A (zh) * 2014-06-03 2014-08-13 程进才 一种汽车回复反射器
CN203864546U (zh) * 2014-05-21 2014-10-08 宁波永佳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汽车回复反射器
CN204279217U (zh) * 2014-12-04 2015-04-22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反射器结构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66530A (en) * 1980-11-07 1982-12-28 Paccar Inc. Unitary front light mounting assembly for a vehicle
RU2266216C2 (ru) * 2004-01-22 2005-12-20 От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АВТОВАЗ" Энергопоглощающая часть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со световозвращателями
JP2008290605A (ja) * 2007-05-25 2008-12-04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リヤバンパカバーの構造
CN103129497A (zh) * 2011-11-21 2013-06-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部构造
CN203864546U (zh) * 2014-05-21 2014-10-08 宁波永佳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汽车回复反射器
CN103978926A (zh) * 2014-06-03 2014-08-13 程进才 一种汽车回复反射器
CN204279217U (zh) * 2014-12-04 2015-04-22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反射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42547B (zh) 2017-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57870B2 (en) Bumper structure
CN105738899A (zh) 物体检测装置
US7641245B2 (en) Vehicle rear structure
KR102557313B1 (ko) 차량용 범퍼빔 유닛
CN204279217U (zh) 反射器结构
CN205239661U (zh) 车用集成安装支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1600591A (zh) 车辆车门结构
CN104442547A (zh) 反射器结构
CN107985479B (zh) 一种摩托车保护车架
CN105150967A (zh) 一种缓冲弹性防撞装置
CN105383426A (zh) 一种汽车前保险杠
JP5314222B2 (ja) 車両載置パレットのサイドビーム用シールヘッド
KR20120039335A (ko) 크래쉬 박스
KR101438286B1 (ko) 충돌 성능을 향상시킨 범퍼 백빔
CN204775087U (zh) 一种汽车后防撞保险杠
KR102126738B1 (ko) 차선분리대
CN202641858U (zh) 一种汽车纵梁加强结构
CN205706380U (zh) 用于车辆的车灯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4309727U (zh) 一种汽车前门双防撞杆结构
CN103398340A (zh) 侧投led尾灯
CN204845823U (zh) 用于车辆的后保险杠组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0555164U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07082053A (zh) 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CN211943208U (zh) 一种卡车用缓冲式前下防护装置
KR20140027673A (ko) 범퍼 빔 앗세이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201102 Shanghai city Jiading District Anting Road No. 123

Applicant after: SAIC VOLKSWAGEN AUTOMOTIVE COMPANY LIMITED

Address before: 201102 Shanghai city Jiading District Anting Road No. 123

Applicant before: Dazhang Automobile Co., Ltd., Shanghai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