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26454B - 电机驱动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机驱动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26454B
CN104426454B CN201410331470.6A CN201410331470A CN104426454B CN 104426454 B CN104426454 B CN 104426454B CN 201410331470 A CN201410331470 A CN 201410331470A CN 104426454 B CN104426454 B CN 1044264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resettlement section
winding
power conversion
conversion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3147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26454A (zh
Inventor
长尾敏男
永尾光格
伊藤彻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skawa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skawa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skawa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Yaskawa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4264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264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264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264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6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5/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AC motor or by structural details
    • H02P25/16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AC motor or by structural details characterised by the circuit arrangement or by the kind of wiring
    • H02P25/18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AC motor or by structural details characterised by the circuit arrangement or by the kind of wiring with arrangements for switching the windings, e.g. with mechanical switches or rela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20/00Electrical machine types; Structures or applications thereof
    • B60L2220/50Structural details of electrical machin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3/00Specific aspe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nd not covered by codes H02K2201/00 - H02K2211/00
    • H02K221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elements which are subject to variation, e.g. adjustable bearings, reconfigurable windings, variable pitch ventil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5/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AC motor or by structural details
    • H02P25/16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AC motor or by structural details characterised by the circuit arrangement or by the kind of wiring
    • H02P25/22Multiple windings; Windings for more than three phas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f Ac Motors In General (AREA)
  • Control Of Electric Motors In General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提高安装绕组切换部及电力转换部时的操作性的电机驱动装置及车辆。该电机驱动部(10)即电机驱动装置具备:电机(3),其包括高速驱动用绕组(3a)及低速驱动用绕组(3b);绕组切换部(4),其进行电机(3)的高速驱动用绕组(3a)及低速驱动用绕组(3b)的连接状态的切换;以及与电机(3)连接的逆变器部(1),电机(3)、逆变器部(1)及绕组切换部(4)沿着相对于电机(3)的轴向大致正交的方向,按电机(3)、逆变器部(1)、绕组切换部(4)的顺序被层叠。

Description

电机驱动装置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机驱动装置及车辆,尤其是涉及具备包括第一绕组及第二绕组的电机的电机驱动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具备包括第一绕组及第二绕组的电机的电机驱动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机驱动装置,所述电机驱动装置具备:电机,其包括高速驱动用的第一绕组及低速驱动用的第二绕组;绕组切换部,其切换电机的两个绕组的连接状态;以及逆变器(电力转换部),其与电机连接。
这里,一般而言,在如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具备电机、绕组切换部和电力转换部的以往的电机驱动装置中,绕组切换部和电力转换部分别被直接设置在电机的侧面上。即,绕组切换部和电力转换部分开地被设置在电机的侧面上的不同部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7055号公报
但是,在如上述以往的电机驱动装置中,由于绕组切换部和电力转换部分开地设置在电机的侧面上的不同部分,所以将绕组切换部安装在电机的侧面之后,需要使电机绕轴旋转以使设置有电力转换部的电机的侧面的部分朝向上方。因此,存在安装绕组切换部及电力转换部时的操作性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如上述的技术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能够提高安装绕组切换部及电力转换部时的操作性的电机驱动装置及车辆。
根据第一方面的电机驱动装置具有:电机,其包括第一绕组及第二绕组;绕组切换部,其进行电机的第一绕组及第二绕组的连接状态的切换;以及电力转换部,其与电机连接,电机、电力转换部及绕组切换部沿着相对于电机的轴向大致正交的方向,按电机、电力转换部、绕组切换部的顺序进行配置。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电机驱动装置中,如上所述,电机、电力转换部及绕组切换部沿着相对于电机的轴向大致正交的方向按电机、电力转换部、绕组切换部的顺序被层叠,由此,能够不使电机绕轴旋转的情况下将绕组切换部和电力转换部安装在电机上,因此能够使安装绕组切换部及电力转换部的作业变得容易。其结果,能够提高安装绕组切换部及电力转换部时的操作性。
根据第二方面的车辆具备车辆主体部、以及被设置在车辆主体部的内部的电机驱动部,电机驱动部包括:电机,其包括第一绕组及第二绕组;绕组切换部,其进行电机的第一绕组及第二绕组的连接状态的切换;以及电力转换部,其与电机连接,电机、电力转换部及绕组切换部沿着相对于电机的轴向大致正交的方向按电机、电力转换部、绕组切换部的顺序进行配置。
在根据第二方面的车辆中,如上所述,电机、电力转换部及绕组切换部沿着相对于电机的轴向大致正交的方向按电机、电力转换部、绕组切换部的顺序被层叠,由此,能够不使电机绕轴旋转的情况下将绕组切换部和电力转换部安装在电机上,因此能够使安装绕组切换部及电力转换部的作业变得容易。其结果,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安装绕组切换部及电力转换部时的操作性的车辆。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电机驱动装置及车辆,能够提高安装绕组切换部及电力转换部时的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整体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机驱动部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电机驱动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图3的相反侧观察图3所示的电机驱动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斜下方观察图2所示的电机驱动部的立体图。
图6是从图5的相反侧观察图5所示的电机驱动部的立体图。
图7是从斜上方观察图2所示的电机驱动部的立体图。
图8是从上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机驱动部的逆变器部收容部的图。
图9是表示在图8所示的逆变器部收容部中安装逆变器部及控制部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10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机驱动部的逆变器部用母线布线的立体图。
图11是从图10的相反侧观察图10所示的逆变器部用母线布线的立体图。
图12是沿图6的200-200线的剖视图。
图13是从轴向观察图2所示的电机驱动部的图。
图14是从上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机驱动部的第二收容部的图。
图15是表示在图14所示的第二收容部中安装绕组切换部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1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机驱动部的低速绕组用母线布线的立体图。
图17是从图16的相反侧观察图16所示的低速绕组用母线布线的立体图。
图18是沿图6的300-300线的剖视图。
图19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机驱动部的第一冷却流道的侧视图。
图20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机驱动部的第一冷却流道的俯视图。
图21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机驱动部的第一冷却流道的仰视图。
图2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整体结构的框图。
图2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机驱动部的剖视图。
图24是从上方观察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机驱动部的第二收容部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逆变器部(电力转换部), 3 电机,
3a 绕组(第一绕组、高速驱动用绕组),
3a、3b 绕组(第二绕组、低速驱动用绕组),
4 绕组切换部, 5控制部,
10、10a 电机驱动部(电机驱动装置),
11 第一收容部, 12、12e 第二收容部,
12a 第二孔部, 12c 底部,
43 高速绕组用母线布线(第二母线布线), 43c 电机连接部,
44 低速绕组用母线布线(第二母线布线), 44c 电机连接部,
51 逆变器部用母线布线(第一母线布线), 51c 电机连接部,
61 第一冷却流道(第一冷却部), 62 第二冷却流道(第二冷却部),
100、102 车辆, 101 车辆主体部,
111 电机收容部, 112 逆变器部收容部,
112a 第一孔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说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100的结构。此外,图1所示的结构是具备绕组切换方式的电机驱动部的车辆的结构的一例。
如图1所示,车辆100具有:车辆主体部101;电机驱动部10,其被设置在车辆主体部101的内部;以及电池部20,其与电机驱动部10连接。此外,电机驱动部10是“电机驱动装置”的一例。
电机驱动部10包括逆变器部1、平滑电容器2、电机3、绕组切换部4、控制部5和电源部6而构成。此外,逆变器部1是“电力转换部”的一例。
逆变器部1构成为将从电池部20输入的直流电转换成三相(U相、V相及W相)交流电并向电机3输出。另外,逆变器部1具有:与电池部20连接的直流输入端子TP1及TN1;与电机3连接的交流输出端子TU1、TV1及TW1。此外,在逆变器部1的直流输入端子TP1及TN1上分别连接有平滑电容器2的端子TP2及TN2。该平滑电容器2是为了使从电池部20输入的直流电平滑化而设置的。
另外,逆变器部1包括电力转换用的六个开关元件Q1、Q2、Q3、Q4、Q5及Q6而构成。开关元件Q1及Q2构成为进行U相的电力转换。另外,开关元件Q3及Q4构成为进行V相的电力转换。另外,开关元件Q5及Q6构成为进行W相的电力转换。此外,开关元件Q1~Q6例如通过由SiC形成的半导体构成。
电机3构成为与从逆变器部1供给的三相交流电对应地进行驱动。另外,电机3构成为包括高速驱动用的三相的绕组3a、低速驱动用的三相的绕组3a及绕组3b。此外,绕组3a是“第一绕组”及“高速驱动用绕组”的一例。另外,绕组3a及绕组3b是“第二绕组”及“低速驱动用绕组”的一例。
绕组3a及3b被串联地电连接。绕组3a的一侧的各相(U相、V相及W相)端子TU2、TV2及TW2与逆变器部1连接。另外,绕组3a的另一侧的、且绕组3b的一侧的各相端子TU3、TV3及TW3与绕组切换部4的后述的二极管桥DB1连接。另外,绕组3b的另一侧的端子TU4、TV4及TW4与绕组切换部4的后述的二极管桥DB2连接。
绕组切换部4具有切换电机3的绕组3a及3b的连接状态的功能。具体而言,绕组切换部4构成为包括:用于使电机3的端子TU3、TV3及TW3短路的高速绕组切换开关SW1;用于使电机3的端子TU4、TV4及TW4短路的低速绕组切换开关SW2。另外,高速绕组切换开关SW1及低速绕组切换开关SW2例如通过由SiC形成的半导体构成。
另外,绕组切换部4构成为包括:二极管桥DB1,其具有分别与电机3的端子TU3、TV3及TW3连接的端子TU5、TV5及TW5;以及用于保护电机3的绕组3a的电容器C1。此外,高速绕组切换开关SW1、二极管桥DB1、电容器C1和平滑电容器2相互并联地电连接。
另外,绕组切换部4构成为包括:二极管桥DB2,其具有分别与电机3的端子TU4、TV4及TW4连接的端子TU6、TV6及TW6;以及用于保护电机3的绕组3a及绕组3b的电容器C2。此外,低速绕组切换开关SW2、二极管桥DB2、电容器C2和平滑电容器2相互并联地电连接。
二极管桥DB1由六个二极管D11、D12、D13、D14、D15及D16构成,所述六个二极管D11~D16用于对从电机3的端子TU3、TV3及TW3输出的三相(U相、V相及W相)交流进行整流。二极管D11及D12构成为对U相的交流进行整流。另外,二极管D13及D14构成为对V相的交流进行整流。另外,二极管D15及D16构成为对W相的交流进行整流。此外,在二极管桥DB1的直流输出侧设置有两个二极管D17及D18。
同样地,二极管桥DB2由六个二极管D21、D22、D23、D24、D25及D26构成,所述六个二极管D21~D26用于对从电机3的端子TU4、TV4及TW4输出的三相(U相、V相及W相)交流进行整流。二极管D21及D22构成为对U相的交流进行整流。另外,二极管D23及D24构成为对V相的交流进行整流。另外,二极管D25及D26构成为对W相的交流进行整流。此外,在二极管桥DB2的直流输出侧设置有两个二极管D27及D28。
控制部5构成为通过向逆变器部1及绕组切换部4输出控制信号(逆变器控制信号、高速绕组切换控制信号及低速绕组切换控制信号),来进行逆变器部1及绕组切换部4的控制。另外,电源部6构成为,将用于使逆变器部1的开关元件Q1~Q6动作的电源(逆变器用栅极电源)和用于使绕组切换部4的高速绕组切换开关SW1及低速绕组切换开关SW2动作的电源(高速绕组切换用栅极电源及低速绕组切换用栅极电源)分别供给到逆变器部1和绕组切换部4。
以下,参照图2~图21,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机驱动部10的结构。
如图2~图7所示,电机驱动部10具有:第一收容部11,其收容有电机3及逆变器部1;第二收容部12,其收容有绕组切换部4;第一罩部13,其覆盖第一收容部11的负载相反侧(X2方向侧);以及第二罩部14,其覆盖第二收容部12的上方(Z1方向)。
第一收容部11包括:收容电机3的电机收容部111;以及逆变器部收容部112,其被配置在电机收容部111的侧面上(Z1方向),并收容逆变器部1。电机收容部111具有大致圆筒形状。如图4所示,电机收容部111的负载相反侧(X2方向侧)开口,并设置有配置解析器15的解析器收容部113。在解析器收容部113(电机收容部111的负载相反侧(X2方向侧)的部分),通过螺钉部件16安装有第一罩部13。另外,如图3所示,在电机收容部111的负载侧(X1方向侧),安装有凸缘17。另外,电机3的轴3a构成为从凸缘17向轴向(X方向)突出。
如图3及图4所示,逆变器部收容部112具有上方(Z1方向)开口的箱形状。如图12所示,逆变器部1被配置在逆变器部收容部112的底面上。这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逆变器部收容部112中,在相对于逆变器部1的轴向大致正交的方向(Z1方向)的外侧,配置有用于控制绕组切换部4及逆变器部1的控制部5,其中所述轴向是指电机的轴向。具体而言,在逆变器部收容部112中,设置有与逆变器部收容部112一体地设置的多个柱部112c,控制部5以被柱部112c支撑的状态配置在柱部112c的上方(逆变器部1的上方)。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设置有连接逆变器部1和电机3的逆变器部用母线布线51。另外,如图9所示,在第一收容部11中设置有连结电机收容部111和逆变器部收容部112的第一孔部112a。而且,逆变器部用母线布线51贯穿第一孔部112a,电机连接部51c(参照图13)被配置在电机收容部111的负载相反侧(解析器收容部113)(参照图13)。第一孔部112a俯视观察时(从Z1方向观察),在逆变器部收容部112的X2方向侧、且以从Y1方向侧的端部延伸到Y2方向侧的端部的方式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此外,逆变器部用母线布线51是“第一母线布线”的一例。
如图10及图11所示,逆变器部用母线布线51由第一部分51b和第二部分51d构成,所述第一部分51b沿Y方向延伸地形成,并设置有与逆变器部1连接的三个逆变器部连接部51a,所述第二部分51d沿Z方向延伸地形成,并设置有与电机3侧连接的三个电机连接部51c。另外,如图8所示,逆变器部用母线布线51被配置在逆变器部1的X2方向侧。而且,如图12及图13所示,逆变器部用母线布线51的沿Z方向延伸的第二部分51d(电机连接部51c)贯穿第一孔部112a,并被配置在第一收容部11的负载相反侧(X2方向侧,解析器收容部113)。
如图14及图15所示,在第二收容部12中设置有包括高速绕组切换开关SW1及二极管桥DB1(参照图1)在内的高速绕组切换部41、和包括低速绕组切换开关SW2及二极管桥DB2在内的低速绕组切换部42。此外,高速绕组切换部41被配置在第二收容部12的负载侧(X1方向侧),并且低速绕组切换部42被配置在第二收容部12的负载相反侧(X2方向侧)。
这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设置有连接高速绕组切换部41和电机3的高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3。另外,设置有连接低速绕组切换部42和电机3的低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4。而且,如图15所示,在第二收容部12中设置有连接第二收容部12和第一收容部11(逆变器部收容部112)的第二孔部12a。而且构成为,高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3及低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4贯穿第二孔部12a及第一孔部112a(参照图9),电机连接部43c(参照图13)及电机连接部44c(参照图13)被配置在电机收容部111的负载相反侧(X2方向侧)(解析器收容部113)。第二孔部12a在俯视观察时(从Z1方向观察),被配置在第二收容部12的X2方向侧、且Y1方向侧的端部及Y2方向侧的端部,并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此外,高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3及低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4是“第二母线布线”的一例。
如图16及图17所示,低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4由第一部分44b和第二部分44d构成,所述第一部分44b沿X方向延伸地形成,并设置有与低速绕组切换部42连接的三个切换部连接部44a,所述第二部分44d沿Z方向延伸地形成,并设置有与电机3侧连接的三个电机连接部44c。另外,如图14所示,低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4被配置在低速绕组切换部42的Y1方向侧。而且,如图13及图18所示,低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4的沿Z方向延伸的第二部分44d(电机连接部44c)贯穿第二孔部12a及第一孔部112a,并被配置在第一收容部11的负载相反侧(X2方向侧)的解析器收容部113。
另外,如图14所示,与低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4同样地,高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3由第一部分43b和第二部分43d构成,所述第一部分43b沿X方向延伸地形成,并设置有与高速绕组切换部41连接的三个切换部连接部43a,所述第二部分43d沿Z方向延伸地形成,并设置有与电机3侧连接的三个电机连接部43c(参照图13)。另外,高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3被配置在高速绕组切换部41的Y2方向侧。而且,如图13所示,高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3的沿Z方向延伸的第二部分43d(电机连接部43c)贯穿第二孔部12a及第一孔部112a,并被配置在第一收容部11的负载相反侧(X2方向侧)的解析器收容部113。
这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收容绕组切换部4的第二收容部12沿着相对于收容电机3及逆变器部1的第一收容部11的电机3的轴向(X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Z方向)被层叠。具体而言,收容电机3的电机收容部111、收容逆变器部1的逆变器部收容部112和收容绕组切换部4的第二收容部12,沿Z1方向按电机收容部111、逆变器部收容部112及第二收容部12的顺序被层叠(连接)。由此,电机3、逆变器部1及绕组切换部4沿着相对于电机3的轴向(X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Z1方向)按电机3、逆变器部1、绕组切换部4的顺序被层叠。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3及图4所示,逆变器部收容部112的第二收容部12侧的面(上表面112b)和第二收容部12的逆变器部收容部112侧的面(下表面12d)构成为在俯视时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大致矩形形状)。而且,将第二收容部12以覆盖逆变器部收容部112的方式层叠在逆变器部收容部112上。具体而言,第二收容部12以堵塞第一收容部11的开口的方式通过螺钉部件16被安装在第一收容部11的上方(Z1方向)。另外,第二收容部12具有上方(Z1方向)开口的箱形状。另外,第二罩部14以覆盖第二收容部12的开口的方式通过螺钉部件16被安装在第二收容部12上。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低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4的电机连接部44c、高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3的电机连接部43c和逆变器部用母线布线51的电机连接部51c构成为,从轴向观察以沿水平方向(Y方向)并排的状态配置在电机收容部111的负载相反侧(解析器收容部113)。具体而言,从轴向观察,低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4的电机连接部44c和高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3的电机连接部43c分别被配置在解析器收容部113的Y1方向侧及Y2方向侧。另外,以夹在低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4的电机连接部44c和高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3的电机连接部43c之间的方式,配置有逆变器部用母线布线51的电机连接部51c。
这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在第一收容部11的电机3和逆变器部1之间(电机收容部111和逆变器部收容部112之间),设置有用于冷却电机3及逆变器部1的第一冷却流道61。第一冷却流道61构成为供冷却液流动。另外,第一冷却流道61配置成,从轴向观察,以与配置在电机收容部111的负载相反侧(解析器收容部113)的低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4的电机连接部44c及高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3的电机连接部43c相对置(参照图13)的方式,一直延伸到低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4的电机连接部44c及高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3的电机连接部43c的附近。此外,第一冷却流道61是“第一冷却部”的一例。
另外,第一冷却流道61以圆周状地包围电机3的方式设置在电机收容部111的内部。具体而言,如图19(侧视图)、图20(俯视图)及图21(仰视图)所示,第一冷却流道61形成为,在第一收容部11(电机收容部111、电机收容部111和逆变器部收容部112之间)的内部具有从X1方向侧的端部附近沿X方向延伸到X2方向侧的端部附近的多个直线状的部分。这些沿X方向延伸的多个直线状的部分,在X1方向侧的端部及X2方向侧的端部交替地弯曲成U字形而相互连接。由此,构成了冷却液从第一冷却流道61的一侧端部流到另一侧端部的一连串的流道。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在第二收容部12的第一收容部11侧(Z2方向侧)的底部12c,设置有用于冷却绕组切换部4的第二冷却流道62。第二冷却流道62与第一冷却流道61连接,并构成有冷却液从第一冷却流道61的一侧端部到第二冷却流道62的另一侧端部流动的一连串的流道。此外,第一冷却流道61和第二冷却流道62如图4及图5所示,通过连接管道18被连接。另外构成为,冷却液从设置在电机收容部111上的流入口19a流入,并从设置在配置于上方的第二收容部12上的流出口19b流出。此外,第二冷却流道62是“第二冷却部”的一例。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收容绕组切换部4的第二收容部12构成为能够与绕组切换部4一起相对于第一收容部11拆装。此外,即使在将第二收容部12与绕组切换部4一起拆下的情况下,通过使低速驱动用的绕组3b接线(短路),也能够作为不具备绕组切换方式的电机来实现电机3的驱动。
另外,如图4及图5所示地构成为,在逆变器部收容部112上安装有与电池部20连接的电池电缆71和与控制部5连接的信号电缆72。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如下效果。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电机3、逆变器部1及绕组切换部4,沿着相对于电机3的轴向大致正交的方向按电机3、逆变器部1、绕组切换部4的顺序进行配置,由此能够不使电机3绕轴旋转的情况下将绕组切换部4和逆变器部1安装在电机3上,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安装绕组切换部4及逆变器部1的作业。其结果,能够提高安装绕组切换部4及逆变器部1时的操作性。电力转换部和绕线切换部以从相对于电机的轴(驱动轴)正交的方向观察不与电机重叠的方式配置(在相对于电机正交的位置)。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设置有第一收容部11和第二收容部12,所述第一收容部11包括收容电机3的电机收容部111和收容逆变器部1的逆变器部收容部112,所述第二收容部12沿着相对于第一收容部11的电机3的轴向大致正交的方向被层叠,并收容绕组切换部4,第二收容部以从相对于电机的轴(旋转轴)正交的方向(配置有第二收容部的方向)观察与第一收容部重叠的方式配置(在相对于第一收容部正交的位置)。由此,第二收容部12被配置在相对于第一收容部11的电机3的轴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外周侧(最外侧),因此能够不使电机3绕轴旋转的情况下容易对被收容在第二收容部12中的绕组切换部4进行维护。其结果,能够提高绕组切换部4的维护作业时的操作性。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第一收容部11中设置有连结逆变器部收容部112和电机收容部111的第一孔部112a。由此,能够容易地从逆变器部收容部112对电机收容部111设置配线等。另外,连接逆变器部1及电机3的配线(高速/低速绕组用的配线)大幅缩短。由此,能够减小配线所需的空间,因此能够实现电机驱动部10的小型化、轻量化。其结果,发热的部分减少,因此能够实现电机驱动部10的可靠性的提高。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设置有与逆变器部1连接的逆变器部用母线布线51,并且将逆变器部用母线布线51的电机连接部51c贯穿逆变器部收容部112的第一孔部112a而配置在电机收容部111的负载相反侧。由此,逆变器部用母线布线51的电机连接部51c被配置在电机收容部111的负载相反侧,因此与将电机连接部51c配置在因配置驱动轴等没有多余空间的负载侧的情况不同,能够提高逆变器部用母线布线51的电机连接部51c和电机3的绕组之间的连接作业的操作性。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第二收容部12设置有连接第二收容部12和第一收容部11的第二孔部12a。由此,能够容易地从第二收容部12对逆变器部收容部112设置配线等。另外,连接逆变器部1及绕组切换部4的配线大幅缩短。由此,能够减小配线所需的空间,因此能够实现电机驱动部10的小型化、轻量化。其结果,由于发热的部分减少,所以能够实现电机驱动部10的可靠性的提高。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设置有连接绕组切换部4和电机3的低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4及高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3,并将低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4的电机连接部44c及高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3的电机连接部43c贯穿第二孔部12a及第一孔部112a而配置在电机收容部111的负载相反侧。由此,低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4的电机连接部44c及高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3的电机连接部43c被配置在电机收容部111的负载相反侧,因此与将电机连接部43c及44c配置在因配置驱动轴等而没有多余空间的负载侧的情况不同,能够提高低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4及高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3与电机3之间的连接作业的操作性。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低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4的电机连接部44c及高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3的电机连接部43c、和逆变器部用母线布线51的电机连接部51c从轴向观察时以沿水平方向并排的状态配置。由此,能够同时(在同一连接作业工序中)进行低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4及高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3与电机3之间的连接作业、以及逆变器部用母线布线51与电机3之间的连接作业这双方,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作业的操作性。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第一收容部11的电机3与逆变器部1之间设置有用于冷却电机3及逆变器部1的第一冷却流道61,并将第一冷却流道61配置成,从轴向观察,以与配置在电机收容部111的负载相反侧的低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4的电机连接部44c及高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3的电机连接部43c相对置的方式,一直延伸到低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4及高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3的附近。由此,由于能够利用在第一冷却流道61中流动的冷却液效率良好地冷却低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4的电机连接部44c及高速绕组用母线布线43的电机连接部43c,所以能够抑制由热引起的电机连接部44c及电机连接部43c的劣化。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具备第二冷却流道62,其与第一冷却流道61连接,并且用于冷却在第二收容部12的靠第一收容部11侧的底部12c上所设置的绕组切换部4。由此,由于能够利用在第二冷却流道62中流动的冷却液冷却绕组切换部4,所以能够抑制由热引起的绕组切换部4的劣化及误动作。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用于控制绕组切换部4及逆变器部1的控制部5配置在逆变器部收容部112。由此,由于能够使控制部5从产生较高热量的电机35分离,所以能够抑制由从电机3产生的热引起的控制部5的劣化及误动作。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逆变器部收容部112的第二收容部12侧的面(上表面112b)和第二收容部12的逆变器部收容部112侧的面(下表面12d)构成为在俯视时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由此,能够将第二收容部12的逆变器部收容部112侧的面(下表面12d)作为用于覆盖逆变器部收容部112的罩来使用,因此不需要另外设置用于覆盖逆变器部收容部112的罩,其结果,能够简化电机驱动部10的结构。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收容绕组切换部4的第二收容部12构成为能够与绕组切换部4一起相对于第一收容部11拆装。由此,将第二收容部12与绕组切换部4一起拆下,并使低速驱动用的绕组3b接线(短路),由此,能够将电机驱动部10作为低速驱动用的专用电机驱动部来构成。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22及图23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102的结构。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DC-DC变换器部与逆变器部并联连接。
如图22所示,在车辆102的电机驱动部10a中,DC-DC变换器部7与逆变器部1并联连接。DC-DC变换器部7具有将高电压转换成低电压来进行输出的功能。另外,DC-DC变换器部7由包括半导体元件的变换器模块(未图示)及印刷电路板(未图示)等构成。此外,电机驱动部10a是“电机驱动装置”的一例。
另外,如图23所示,DC-DC变换器部7被配置在电机驱动部10a的绕组切换部4和逆变器部1之间。具体而言,DC-DC变换器部7是在收容有绕组切换部4的第二收容部12e中,隔着第二冷却流道62与绕组切换部4相对置地被配置。即,DC-DC变换器部7被配置在第二冷却流道62的下方侧。由此,利用在第二冷却流道62内流动的冷却液冷却DC-DC变换器部7。此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及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此外,这里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所有内容都是例示性的,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是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示出,而是根据权利要求书来示出,还包括在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例如,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电机驱动部搭载在车辆上的例子,但电机驱动部也可以搭载在车辆以外的装置上。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通过层叠收容逆变器部的逆变器部收容部和收容绕组切换部的第二收容部来层叠绕组切换部和逆变器部的例子,但也可以构成为,将绕组切换部配置在逆变器部收容部来层叠绕组切换部和逆变器部。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低速绕组用母线布线和高速绕组用母线布线与绕组切换部连接的例子,但也可以例如将电缆状的配线与绕组切换部连接。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逆变器部用母线布线与逆变器部连接的例子,但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将电缆状的配线与逆变器部连接。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低速绕组用母线布线、高速绕组用母线布线及逆变器部用母线布线的电机连接部以在解析器收容部中相互沿水平方向相邻的方式被配置的例子,但低速绕组用母线布线、高速绕组用母线布线及逆变器部用母线布线的电机连接部也可以以不相邻的状态被配置。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利用在第一冷却流道及第二冷却流道中流动的冷却液来冷却电机、绕组切换部及逆变器部的例子,但也可以利用冷却液以外的冷却方法(例如,空冷或冷却元件等)等来冷却电机、绕组切换部及逆变器部。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连接用于冷却电机及逆变器部的第一冷却流道、和用于冷却绕组切换部的第二冷却流道的例子,但也可以不连接第一冷却流道和第二冷却流道,而使电机及逆变器部与绕组切换部分别分开来进行冷却。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冷却液从下方(电机收容部)向上方(第二收容部)流动的例子,但也可以使冷却液从上方(第二收容部)向下方(电机收容部)流动。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高速绕组切换部41和低速绕组切换部42沿X方向错开来被配置的(参照图14)例子,但如图24的变形例所示,也可以沿Y方向相邻地配置高速绕组切换部41和低速绕组切换部42。由此,能够将高速绕组切换部41和低速绕组切换部42配置在第二孔部12a侧(X2方向侧),因此能够减小高速绕组用母线布线及低速绕组用母线布线的沿X方向的长度。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切换高速驱动用的绕组和低速驱动用的绕组的例子,但也可以切换高速驱动用的绕组及低速驱动用的绕组以外的例如低扭矩用的绕组和高扭矩用的绕组。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例示了DC-DC变换器部在收容有绕组切换部的第二收容部中以隔着冷却流道与绕组切换部相对置的方式被配置的例子,但也可以将DC-DC变换器部在第二收容部中以与绕组切换部相邻的方式进行配置。另外,也可以将DC-DC变换器部配置在第二收容部以外的场所(例如,逆变器部收容部中)。

Claims (12)

1.一种电机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机,其包括第一绕组及第二绕组;
绕组切换部,其进行所述电机的所述第一绕组及所述第二绕组的连接状态的切换;
电力转换部,其与所述电机连接;
第一收容部,其包括***述电机的电机收容部和***述电力转换部的电力转换部收容部;以及
第一母线布线,其连接所述电力转换部及所述电机,
所述电机、所述电力转换部及所述绕组切换部沿着相对于所述电机的轴向正交的方向,按所述电机、所述电力转换部、所述绕组切换部的顺序进行配置,在所述第一收容部设置有连结所述电力转换部收容部和所述电机收容部的第一孔部,
所述第一母线布线构成为,贯穿所述第一孔部,并且所述第一母线布线的电机连接部被配置在所述电机收容部的负载相反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驱动装置还具备:
第二收容部,其沿着相对于所述第一收容部的所述电机的轴向正交的方向进行层叠,并***述绕组切换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收容部设置有连接所述第二收容部和所述第一收容部的第二孔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驱动装置还具备连接所述绕组切换部和所述电机的第二母线布线,
所述第二母线布线构成为,贯穿所述第二孔部和所述第一孔部,并且所述第二母线布线的电机连接部被配置在所述电机收容部的负载相反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母线布线的电机连接部和所述第二母线布线的电机连接部构成为,从轴向观察以沿水平方向并排的状态被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驱动装置还具备:
第一冷却部,其至少设置在所述第一收容部的所述电机和所述电力转换部之间,并用于冷却所述电机及所述电力转换部,
所述第一冷却部配置成,从轴向观察以与配置在所述电机收容部的负载相反侧的所述第二母线布线的电机连接部相对置的方式,一直延伸到所述第二母线布线的附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驱动装置还具备第二冷却部,该第二冷却部与所述第一冷却部连接,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二收容部的所述第一收容部侧的底部,并用于冷却所述绕组切换部。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驱动装置还具备控制部,该控制部配置在所述电力转换部收容部,并用于控制所述电力转换部及所述绕组切换部。
9.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所述电力转换部收容部的所述第二收容部侧的面和所述第二收容部的所述电力转换部收容部侧的面构成为,在俯视时具有相同的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绕组及所述第二绕组分别包括高速驱动用绕组及低速驱动用绕组。
11.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述绕组切换部的所述第二收容部构成为,能够与所述绕组切换部一起相对于所述第一收容部拆装。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具备:
车辆主体部;以及
电机驱动部,其设置在所述车辆主体部的内部,
所述电机驱动部包括:
电机,其包括第一绕组及第二绕组;
绕组切换部,其进行所述电机的所述第一绕组及所述第二绕组的连接状态的切换;
电力转换部,其与所述电机连接;
第一收容部,其包括***述电机的电机收容部和***述电力转换部的电力转换部收容部;以及
第一母线布线,其连接所述电力转换部及所述电机,
所述电机、所述电力转换部及所述绕组切换部沿着相对于所述电机的轴向正交的方向,按所述电机、所述电力转换部、所述绕组切换部的顺序进行配置,
在所述第一收容部设置有连结所述电力转换部收容部和所述电机收容部的第一孔部,
所述第一母线布线构成为,贯穿所述第一孔部,并且所述第一母线布线的电机连接部被配置在所述电机收容部的负载相反侧。
CN201410331470.6A 2013-09-05 2014-07-11 电机驱动装置及车辆 Active CN1044264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84441 2013-09-05
JP2013184441A JP5825310B2 (ja) 2013-09-05 2013-09-05 モータ駆動装置および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26454A CN104426454A (zh) 2015-03-18
CN104426454B true CN104426454B (zh) 2017-09-19

Family

ID=51421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31470.6A Active CN104426454B (zh) 2013-09-05 2014-07-11 电机驱动装置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061423A1 (zh)
EP (1) EP2846442A3 (zh)
JP (1) JP5825310B2 (zh)
CN (1) CN10442645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56304B2 (ja) * 2014-10-31 2018-01-10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駆動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乗り物
RU2658635C1 (ru) * 2015-05-26 2018-06-22 Ниссан Мотор Ко., Лтд. Механическим 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м образом объединенная электрическая вращающаяся установка
GB2549086B (en) * 2016-03-30 2022-09-07 Advanced Electric Machines Group Ltd Electrical sub-assembly
CN106787467B (zh) * 2016-12-12 2019-03-12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电驱动***
US10291145B2 (en) 2016-12-14 2019-05-14 Caterpillar Inc. Inverter assembly for electric power system
JP6536555B2 (ja) * 2016-12-19 2019-07-03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モータ制御システムとその起動方法、及びモータ制御用補助装置
US10717401B2 (en) * 2017-04-21 2020-07-2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Terminal block assembly for electrified vehicles
US11489399B2 (en) * 2017-07-28 2022-11-01 Nidec Corporation Motor
DE102017220550A1 (de) 2017-11-17 2019-05-23 Zf Friedrichshafen Ag Kühlsystem für ein Antriebssystem und Fahrzeugantriebssystem
JP2019170066A (ja) * 2018-03-23 2019-10-03 日本電産トーソク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7044008B2 (ja) * 2018-08-03 2022-03-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モータ
JP6975209B2 (ja) * 2019-07-02 2021-1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駆動ユニット
US10917030B1 (en) * 2019-09-13 2021-02-0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lectric drive system with reconfigurable machine windings
US10998840B2 (en) * 2019-09-13 2021-05-0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lectric drive system with reconfigurable machine windings
JP2022087928A (ja) * 2020-12-02 2022-06-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機電一体ユニット
CN117254701B (zh) * 2023-11-14 2024-03-26 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双逆变器壳体、双逆变器和电驱***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47903A (ja) * 1996-03-13 1997-09-19 Toshiba Corp 制御装置付き電動機
JP3948009B2 (ja) * 2001-10-03 2007-07-25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3相交流電動機の巻線切換装置
EP1363026A3 (en) * 2002-04-26 2004-09-01 Denso Corporation Invertor integrated motor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JP2004248444A (ja) * 2003-02-14 2004-09-02 Mitsuba Corp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制御装置
JP2005083195A (ja) * 2003-09-04 2005-03-31 Honda Motor Co Ltd 電源装置
JP4161074B2 (ja) * 2004-02-02 2008-10-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1973222A1 (en) * 2007-03-20 2008-09-24 ALSTOM Technology Ltd Electrical machine with a matrix converter
US7952316B2 (en) * 2007-04-27 2011-05-31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Variable frequency reduced speed variation electric drive
US7723874B2 (en) * 2008-02-15 2010-05-2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Cooling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tegration electric motor-inverters
JP5325483B2 (ja) 2008-07-07 2013-10-23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モータ駆動装置
JP5582749B2 (ja) * 2009-09-24 2014-09-03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電動圧縮機
JP5492599B2 (ja) * 2010-02-26 2014-05-1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システム
WO2013046412A1 (ja) * 2011-09-29 2013-04-04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モータ駆動装置および車両
JP5811422B2 (ja) * 2011-11-10 2015-11-11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回転電機
WO2013069320A1 (ja) * 2011-11-11 2013-05-16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回転電機、回転電機用フレーム、車両
JP5978638B2 (ja) * 2012-02-03 2016-08-24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回転電機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25310B2 (ja) 2015-12-02
CN104426454A (zh) 2015-03-18
EP2846442A2 (en) 2015-03-11
US20150061423A1 (en) 2015-03-05
JP2015053773A (ja) 2015-03-19
EP2846442A3 (en) 2015-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26454B (zh) 电机驱动装置及车辆
CN104426455B (zh) 电机驱动装置及车辆
US7965003B2 (en) Motor drive system for railway vehicle
JP5355822B1 (ja) 強制風冷式電力変換装置
CN102810923B (zh) 具有电子可扩缩可重构绕组的电驱动装置
DE112013004311B4 (de) Leistungshalbleitermodul
US8272462B2 (en) Vehicle drive system
JP5565496B2 (ja) モータ駆動装置および車両
CN105102252A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JPWO2013046412A1 (ja) モータ駆動装置および車両
JPWO2007108049A1 (ja) 車両駆動装置
CN105358466B (zh) 用于自推进电梯的定子结构
CN102142756B (zh) 电动机
US8482166B2 (en) Electric machine system including an alternating current (AC) electric machine having an expandable coolant manifold
JP5764446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7383927B2 (ja) インバーター装置
CN103828199B (zh) 马达驱动装置和车辆
US20120112608A1 (en) Electric machine having an integrated invert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