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79265A - 扭转减振器组件和特别在扭转减振器组件中的减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扭转减振器组件和特别在扭转减振器组件中的减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79265A
CN104279265A CN201410497904.XA CN201410497904A CN104279265A CN 104279265 A CN104279265 A CN 104279265A CN 201410497904 A CN201410497904 A CN 201410497904A CN 104279265 A CN104279265 A CN 1042792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ss block
deflection mass
guide rail
region
primary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9790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79265B (zh
Inventor
B·席尔林
M·特劳特
H·青斯迈斯特
R·费尔德豪斯
M·科普
A·奥尔拉蒙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F Friedrichshafen AG
Original Assignee
ZF Friedrichshafen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4118898&utm_sourc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4279265(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ZF Friedrichshafen AG filed Critical ZF Friedrichshafen AG
Publication of CN1042792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792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792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792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4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masses freely rotating with the system, i.e. uninvolved in transmitting driveline torque, e.g. rotative dynamic dampers
    • F16F15/1407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masses freely rotating with the system, i.e. uninvolved in transmitting driveline torque, e.g. rotative dynamic dampers the rotation being limited with respect to the driving means
    • F16F15/1414Masses driven by elastic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4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masses freely rotating with the system, i.e. uninvolved in transmitting driveline torque, e.g. rotative dynamic dampers
    • F16F15/1407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masses freely rotating with the system, i.e. uninvolved in transmitting driveline torque, e.g. rotative dynamic dampers the rotation being limited with respect to the driving means
    • F16F15/145Masses mounted with play with respect to driving means thus enabling free movement over a limited rang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1Elements
    • Y10T74/2121Flywheel, motion smoothing-type
    • Y10T74/2131Damping by absorbing vibration force [via rubber, elastomeric material, et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扭转减振器组件,特别是用于机动车的传动系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包括待与传动机构联接的初级侧(76)以及克服减振元件组件(84)的作用而能够围绕旋转轴线(A)相对于初级侧(76)旋转的次级侧(96),其中,初级侧(76)和次级侧(96)具有用于减振元件组件(82)的减振元件(86)的外周支撑区域(106、108),其中,在次级侧(96)上设有减振装置(10),所述减振装置具有偏转质量块支架(12)和至少一个以能够偏转的方式支撑在偏转质量块支架(12)上的偏转质量块(14),所述偏转质量块能够从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A)的最大距离的基础位置偏转到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A)的更小距离的偏转位置,其中,次级侧(76)具有至少一个带有至少一个外周支撑区域(106、108)的外周支撑元件(102、104;102′)以及位于次级侧的优选呈环形板状的质量件(98);其特征在于,设有第一连接元件(118),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元件使次级侧的质量元件(98)一方面与至少一个外周支撑元件(98)连接、而另一方面与偏转质量块支架(12)连接。

Description

扭转减振器组件和特别在扭转减振器组件中的减振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1年4月11日、国际申请号为:PCT/EP2011/055596、国家申请号为:201180026175.4、名称为“扭转减振器组件和特别在扭转减振器组件中的减振装置”的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国际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扭转减振器组件,特别用于机动车的传动系,该扭转减振器组件包括待与驱动机构联接的初级侧以及抵抗减振元件组件的作用而能够围绕旋转轴线相对于初级侧旋转的次级侧;其中,初级侧和次级侧具有用于减振元件组件的减振元件的外周支撑区域;其中,在次级侧上设有减振装置,该减振装置具有偏转质量块支架和至少一个以能够偏转的方式支撑在偏转质量块支架上的偏转质量块,所述偏转质量块能够从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线的最大距离的初始位置偏转到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的更小距离的偏转位置;其中,次级侧具有至少一个外周支撑元件以及位于次级侧的优选呈环形板状的质量元件,所述至少一个外周支撑元件具有至少一个外周支撑区域。
背景技术
由文献DE 196 54 915 A1公知一种减振装置,其中,这样实现一种减振器,即,在产生转动不均匀性时,一个或多个偏转质量块离心势能(即反向于偏心质量块朝径向外侧加载的离心力)从基础位置朝径向内侧偏转。为了实现该偏转,在各个偏转质量块中形成有两个于周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导轨,第一导轨具有大体上径向向外指向的以及还径向向外弯曲的导向面。导轨顶部于周向上位于各个第一导轨的中央区域上,并且提供在各个第一导轨的至少径向位于内侧的区域上。对应于偏转质量块中的各个第一导轨,在偏转质量决支架上设置第二导轨。第二导轨具有径向向内指向的以及还径向向内弯曲的导向面。因此,各个偏转质量块支架的导轨顶部提供在各个第二导轨的至少径向位于外侧的区域上。对应于各个成对的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设有呈滚子形的导向体。该导向体通过一个外周面区域与第一导轨形成接触,而通过另一个外周面区域与相对应的第二导轨形成接触。通过各导轨对的两个导轨的相反形式的弯曲使得在离心力作用下导向体分别定位在两个导轨顶部的区域中,从而在没有从基础位置进行偏转时使各个偏转质量块处于径向最外侧的位置。在产生转动不均匀性时,偏转质量块由于周向上产生的旋转加速度相对于偏转质量块支架在周向上运动。由此,导向体在与之共同作用的导轨对上的运动导致,偏转质量块在圆周运动过程中还朝径向内侧运动,并因此吸收到离心势能中的势能。
这种扭转减振器组件通常还被称为转速自适应缓冲器。该缓冲器没有固定的共振点,而是可以确定一个激励级,该激励级例如以变化的转速也在传动系或驱动设备的转速范围内移动。
文献DE 196 54 894 A1公开了一种开始所述类型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例如可以实施为双质量飞轮或实施在离合盘中。在扭转减振器组件的次级侧上设有开始所述类型的减振装置,即,由偏转质量块组成的减振装置,为实现摆动偏转质量块可通过转动不均匀性来振动激励。通过一方面扭转减振器组件(利用减振元件,通常由弹簧来提供)与另一方面形成为转速自适应缓冲器的减振装置(其特别设置在扭转减振器组件的次级侧上)的结合,使传动系中产生的或扩展的转动不均匀性由于这两个减振器机构的结合而实现显著改善地减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扭转减振器组件,特别用于机动车的传动系的扭转减振器组件,该扭转减振器组件在具有紧凑结构的同时还具有位于初级侧与次级侧之间的非常良好的去联接质量。
根据本发明,上述目的通过这样一种扭转减振器组件来实现,其特别用于机动车的传动系,该扭转减振器组件包括待与传动机构联接的初级侧以及克服减振元件组件的作用围绕旋转轴线而能够相对于初级侧旋转的次级侧;其中,初级侧和次级侧具有用于减振元件组件的减振元件的外周支撑区域;其中,在次级侧上设有减振装置,该减振装置具有偏转质量块支架和至少一个以能够偏转的方式支撑在偏转质量块支架上的偏转质量块,所述偏转质量块能够从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的最大距离的基础位置偏转到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的更小距离的偏转位置;其中,次级侧具有至少一个外周支撑元件以及位于次级侧的优选呈环形板状的质量元件,所述至少一个外周支撑元件具有至少一个外周支撑区域。
在此,还设有第一连接元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元件使所述次级侧的质量元件一方面与至少一个外周支撑元件连接、而另一方面与所述偏转质量块支架连接。
通过借由第一连接元件使三个组件固定连接,一方面有利于实现紧凑的结构。另一方面避免了必须使偏转质量块支架自身用于传递在传动系中产生的扭矩。这样就实现了在偏转质量块支架设计方面、特别在其尺寸设定和稳定性方面具有提高的设计自由性。
在特别是径向内部区域中允许较高设计自由性的变型方案可知,至少两个外周支撑元件相互以外周间隔设置。
可以如此提供一种非常稳定的布置方案,即,设有具有两个外周支撑区域的外周支撑元件。
通过在对应于各个外周支撑区域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元件,特别使还在外周支撑区域与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可以进一步得到提高。
这些第一连接元件优选构成为铆钉。
根据另一个方面,特别为了构造成扭转减振器组件而规定,偏转质量块支架包括两个在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彼此间隔设置的、相互固定连接的且彼此之间容纳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的支架盘;其中,在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导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导轨具有基本上朝径向外侧指向的导向面,对应于所述在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导轨在偏转质量块支架中设有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具有基本上朝径向内侧指向的导向面;其中,在所述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从基础位置进行偏转时,优选为滚动体的导向体能够沿着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运动。以这样的构造实现了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的良好包封,从而使偏转质量块被保护免受外界影响、特别是污染。
偏转质量块支架与连接区域或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的连接可以例如由此来实现,即,使至少一个支架盘通过第一连接元件与至少一个外周支撑元件以及与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固定连接。
那么特别是当第一连接元件构成为铆钉时,为了实现到铆钉的接触进而建立连接,可以这样规定,初级侧对应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而具有留空部。
偏转质量块支架的结构上的连接例如可以由此实现,即,支架盘通过优选为铆钉的第二连接元件优选地在周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形成间隔的位置上相互固定连接。这意味着,以非必要的方式也可以第一连接元件也可用于使两个支架盘相互连接。
至少一个外周支撑元件可以设置在一个支架盘的背向另一支架盘的外侧上,从而使位于两个支架盘之间的体积区域大体上能够用于偏转质量块的运动或还有定位。
在此为了同时实现轴向紧凑的结构设计,规定,一个支架盘具有指向另一支架盘的、用以容纳至少一个外周支撑元件的下沉部。
用于获得首先在轴向上的紧凑的结构的减振装置在扭转减振器组件中改善的集成方案可以由下列方式实现,即,设置在一个支架盘的外侧上的至少一个外周支撑元件的外周支撑区域相对于连接区域沿着旋转轴线的方向移动到另一支架盘上,所述连接区域通过第一连接元件与所述的一个支架盘连接并且贴靠在该支架盘的外侧上。
在可替换的结构设计方案中规定,至少一个外周支撑元件具有连接区域,所述连接区域沿轴向咬合在所述支架盘之间、并且通过第一连接元件至少与所述一个支架盘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具有优势地实现支架盘相互之间的固定连接,以及还有通过第一连接元件实现的偏转质量块支架与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或外周支撑区域的固定连接。
为了能够补偿在传动系中产生的轴偏移或轴倾斜,进一步规定,还可以使初级侧被构造成允许相对于旋转轴线的摆动运动,或/和与允许摆动运动的联接元件相连接以联接到驱动机构上。
根据通过上述特征组以单独或结合的方式,原则上还可以单独实现的本发明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这样一种减振装置,包括偏转质量块支架和至少一个以能够偏转的方式支撑在偏转质量块支架上的偏转质量块,所述偏转质量块能够从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的最大距离的基础位置偏转到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的更小距离的偏转位置;其中,所述偏转质量块支架包括两个在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彼此间隔设置的、相互固定连接的且彼此之间容纳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的支架盘;其中,在所述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导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导轨具有基本上朝径向外侧指向的导向面,对应于在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导轨在所述偏转质量块支架中设有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具有基本上朝径向内侧指向的导向面;其中,在所述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从基础位置进行偏转时,优选被构造为滚动体的导向体能够沿着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运动;其中,在所述支架盘之间设有用于使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轴向定中心的第一定中心组件;或/和,其中在所述两个支架盘之间设有用于使至少一个导向体轴向定中心的第二定中心组件。
通过第一定中心组件或还有第二定中心组件的设置确保使不同的构件在轴向上固定在限定的位置上,从而在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进行偏转时能够实现一方面限定性的、另一方面尽可能无摩擦的运动。
在不需要其它附加的构件的结构设计变型方案中可以规定,第一定中心组件在至少一成对的第一导轨和引导在该第一导轨上的导向体处包括位于这二者的轴向端部区域之间要么为所述第一导轨的形状、要么为所述导向体的与该第一导轨的导向面形成引导接触的外周面的的凹陷的形状;其中,对应所述导向面和所述外周面的相应的另外的面在这二者的轴向端部区域之间是凸起的。
可替换地,可以使第一定中心组件包括磁体组件,其中可以规定,所述磁体组件包括位于至少一个支架盘上的第一交替作用区域和位于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上的第二交替作用区域。
在一种可替换的变型方案中可以规定,第一定中心组件在至少一个支架盘和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之间包括至少一个轴向支撑元件。
在一种可以以特别简单的方式在两个轴向上实现的结构设计变型方案中规定,所述第一定中心组件在至少一个导向体上或在与该导向体共同作用的偏转质量块上包括轴向定中心突起部;其中,在导向体和偏转质量块的另外的元件上设有容纳所述轴向定中心突起部的轴向定中心留空部。
一种仅引入非常少的摩擦效应的结构设计变型方案可以如下方式实现实现,即,所述第一定中心组件在至少一个支架盘和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之间包括滚动轴承组件。
还通过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与偏转质量块支架、特别是偏转质量块支架的支架盘的共同作用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如此用于轴向定中心,即,所述第一定中心组件包括位于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上或位于所述支架盘上的凸起的定中心区域;其中,在对应于偏转质量块和支架盘的另外的组件上设有凹陷的定中心区域。
为了在没有为此必须使用的附加构件的条件下使至少一个导向体轴向定中心,可以使所述第二定中心组件对应于至少一个支架盘而包括相对于所述导向体的纵向轴线朝径向外侧延伸的定中心肩部。
为了能够在此实现尽可能好的配合,规定,所述定中心肩部在径向内部区域上被构造为具有轴向缩进部。
因为通常导向体在不同的轴向区域中与不同的导轨共同作用,在使充分利用导向体的不同地为此所设的外周面区域的空间上的分离的条件下可以规定,所述定中心肩部设置在这样的过渡区域中,所述过渡区域位于与所述第二导轨接触的外周面区域和所述导向体的外周面的与所述第一导轨接触的外周面区域之间。
在一种可替换的变型方案中规定,所述第二定中心组件在至少一个支架盘上包括搭接所述导向体的轴向端侧面的定中心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也能够利用上述不同的特征组单独或结合实现的方面,提供这样一种减振装置,包括偏转质量块支架和至少一个以能够偏转的方式支撑在所述偏转质量块支架上的偏转质量块,所述偏转质量块能够从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的最大距离的基础位置偏转到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的更小距离的偏转位置;其中,所述偏转质量块支架包括两个在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彼此间隔设置的、相互固定连接的且彼此之间容纳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的支架盘;其中,在所述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导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导轨具有基本上朝径向外侧指向的导向面,对应于所述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导轨在所述偏转质量块支架中设有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具有基本上朝径向内侧指向的导向面;其中,在所述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从基础位置进行偏转时,优选为滚动体的导向体能够沿着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运动;其中,所述偏转质量块支架在径向外侧区域中包括外周壁部。
通过所提供的外周壁部,还径向向外实现了包括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的体积区域的改善的包封。
为了以简单的方式实现外周壁部与偏转质量块支架的其它部件的连接规定,在至少一个支架盘中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容纳所述外周壁部的至少一个联接区段的留空部。在此,可以使至少一个联接区段通过卡合作用保持在联接留空部中。
通过使至少一个联接区段穿过留空部并且在背离另外的支架盘的外侧上咬合住所述支架盘,确保实现外周壁部与至少一个支架盘的进一步改善的固定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其也能够利用上述不同的特征组单独或结合实现的再一方面,提供这样一种减振装置,包括偏转质量块支架和至少一个以能够偏转的方式支撑在所述偏转质量块支架上的偏转质量块,所述偏转质量块能够从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的最大距离的基础位置偏转到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的更小距离的偏转位置;其中,所述偏转质量块支架包括两个在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彼此间隔设置的、相互固定连接的且彼此之间容纳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的支架盘;其中,在所述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导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导轨具有基本上朝径向外侧指向的导向面,对应于所述在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导轨在所述偏转质量块支架中设有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具有基本上朝径向内侧指向的导向面;其中,在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从基础位置进行偏转时,优选构成为滚动体的导向体能够沿着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运动;其中,设有限动组件,用以限定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在从基础位置进行偏转时的运动。
通过提供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的限动组件确保实现了,使该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仅可以在限定的范围内偏转,并由此避免过度的偏转状态或因而产生的冲击交替作用。
例如还可以规定,所述限动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径向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的径向内部的限动件。由此,使位于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径向内部的通常可利用的构造空间有效地得到利用。例如可以规定,所述限动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初级侧上的优选为环形的止动元件。
在一种可替换的、而且还可以与前述变型方案相结合的结构设计方案中规定,所述限动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在所述偏转质量块的周向上邻近设置的限动件。在此例如可以规定,所述限动件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次级侧上的止动元件。
通过使至少一个外周支撑元件提供所述限动件的止动元件,可以特别地实现功能结合并因此提供一种更简单更紧凑的结构。
为了避免偏转质量块冲击到限动件时造成损坏以及还造成冲击噪音,可以在限动件或/和偏转质量块上设有弹性止动减振材料。
在另一种特别表现出构造空间的高效性的结构设计变型方案中,,为了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的限定的运动限制,规定,所述限动组件在至少一个第一导轨上或/和在至少一个优选地对应于该至少一个第一导轨的第二导轨上包括至少一个用于与所述导轨形成接触的导向体的弹性限动件。
在又一种变型方案中规定,所述限动组件包括至少一个这样弯曲的第一导轨或/和至少一个优选被分配给该至少一个第一导轨的第二导轨,使得在沿着周向设置于导轨顶部两侧的导轨支腿的至少一个端部区域中所述导轨基本上或大致平行于径向线延伸。这里对此仅仅通过相应构造的导轨的几何结构来实现,也即,当产生相对较强的圆周加速度时,通过导轨在端部区域的相对于径向线几乎平行的定位不会导致离开导轨顶部的过度运动。
在此优选规定,在所述至少一个端部区域中,于所述导轨与径向线之间形成的角度小于30°,优选小于20°。
根据本发明的也能够利用上述特征组单独或结合实现的还一方面,提供这样一种减振装置,包括偏转质量块支架和至少一个以能够偏转的方式支撑在所述偏转质量块支架上的偏转质量块,所述偏转质量块能够从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的最大距离的基础位置偏转到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的更小距离的偏转位置;其中,所述偏转质量块支架包括两个在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彼此间隔设置的、相互固定连接的且彼此之间容纳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的支架盘;其中,在所述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导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导轨具有基本上朝径向外侧指向的导向面,对应于所述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导轨在所述偏转质量块支架中设有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具有基本上朝径向内侧指向的导向面;其中,在所述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从基础位置进行偏转时,优选为滚动体的导向体能够沿着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运动;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具有多个偏转质量块部,或/和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具有在周向上或/和在轴向上相对于其质量重心不对称的结构。
通过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具有多个偏转质量块部的结构设计方案实现了,在满足简单的制造性能的同时还能够设有相对复杂的几何结构。在周向或在轴向上的不对称结构进一步实现了对偏转质量块的直接环境中其他结构条件的兼顾。
例如可以规定,所述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包括多个沿着径向依次排列的偏转质量块部。可替换或附加地还可以,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包括多个沿着轴向依次排列的偏转质量块部。在此,为了分布作用在偏转质量块上的载荷,在至少两个所述偏转质量块部上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导轨的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也能够利用上述特征组单独或结合实现的再一方面,提供这样一种减振装置,包括偏转质量块支架和至少一个以能够偏转的方式支撑在所述偏转质量块支架上的偏转质量块,所述偏转质量块能够从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的最大距离的基础位置偏转到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的更小距离的偏转位置;其中,所述偏转质量块支架包括两个在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彼此间隔设置的、相互固定连接的且彼此之间容纳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的支架盘;其中,在所述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导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导轨具有基本上朝径向外侧指向的导向面,对应于所述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导轨在所述偏转质量块支架中设有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具有基本上朝径向内侧指向的导向面;其中,在所述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从基础位置进行偏转时,优选构成为滚动体的导向体能够沿着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运动;其中,在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上的至少一个第一导轨形成在支撑于该偏转质量块上的第一导轨元件的区域中;或/和其中,在至少一个支架盘上的至少一个第二导轨至少部分地形成在该支架盘的轴向成形状上,或/和至少部分地形成在支撑于该支架盘上的第二导轨元件的区域中。
通过在为此特别设置的元件(设置于偏转质量块支架或偏转质量块上)上提供导轨,一方面实现了,各个导轨或提供导轨的表面的几何结构能够以较高的精确度简单地制成。另一方面实现了,对于这些导轨元件采用这样的构造材料,这些构造材料相对于产生的载荷可以特别选择。
例如可以规定,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导轨形成在所述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的开孔中;并且,至少一个第一导轨元件设置在开孔的径向内侧或/和径向外侧上。
可替换或可附加地规定,至少一个第二导轨元件设置在至少一个支架盘的朝向另一支架盘的内侧上。在该结构设计方案中,支架盘本身不必具有提供导轨的开孔。然而同时还可以在偏转质量块支架的区域中规定,至少一个第二导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至少一个支架盘的开孔中;并且,至少一个第二导轨元件设置在该开孔的径向外侧或/和径向内侧上。
根据本发明的也能够利用上述特征组单独或结合实现的又一方面,提供这样一种减振装置,包括偏转质量块支架和至少一个以能够偏转的方式支撑在所述偏转质量块支架上的偏转质量块,所述偏转质量块能够从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的最大距离的基础位置偏转到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的更小距离的偏转位置;其中,在所述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导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导轨具有基本上朝径向外侧指向的导向面,对应于所述在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导轨在所述偏转质量块支架中设有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具有基本上朝径向内侧指向的导向面;其中,在所述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从基础位置进行偏转时,优选构成为滚动体的导向体能够沿着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运动;其中,所述偏转质量块支架的内表面和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的径向外表面在径向上相对设置;其中,至少一个第一导轨形成在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的径向外表面的朝径向内侧延伸的第一径向下沉部上,而至少一个第二导轨形成在所述偏转质量块支架的内表面的朝径向外侧延伸的第二径向下沉部上;以及其中,在每一成对的第一径向下沉部和第二径向下沉部中容纳有导向体。
在该结构设计方案中,形成各成对的径向相对设置的下沉部,其中,各成对的下沉部形成用于各个导向体的容纳空间,并由此使各个导向体以限定的位置容纳在成对的下沉部之间。
附图说明
接下来,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其中示出了:
图1示出了一种用于集成在扭转减振器组件中的减振装置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减振装置在偏转质量块支架敞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从左侧观察的图1的减振装置的轴向视图;
图4示出了在去掉左侧支架盘的情况下图1的减振装置的轴向视图;
图5示出了图1的减振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6示出了图1的减振装置的右侧支架盘的立体图;
图7示出了图1的减振装置的左侧支架盘的立体图;
图8示出了一种外周支撑元件;
图9示出了一种间隔板;
图10示出了一种偏转质量块的立体图;
图11示出了图10的偏转质量块的剖视图;
图12示出了一种用于偏转质量块的导向体的立体图;
图13示出了一种环形限动件;
图14示出了与弹性元件相结合的图13的环形限动件;
图15示出了一种具有支撑在其上的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的偏转质量块支架的轴向视图;
图16示出了从另一轴向侧观察的偏转质量块支架的轴向视图;
图17示出了一种扭转减振器组件在敞开示出偏转质量块支架状态下的轴向视图;
图18示出了装配有减振装置的扭转减振器组件的局部轴向剖视图;
图19示出了对应于图18的沿另一径向面剖开的示图;
图20示出了减振装置的一种可替换的结构设计方案的轴向视图;
图21示出了沿XXI-XXI线剖开的图20的减振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22示出了减振装置的一种可替换的结构设计方案的轴向视图;
图23示出了沿图22中XXIII-XXIII线剖开的局部剖视图;
图24示出了减振装置的一种可替换的结构设计方案的轴向视图;
图25示出了沿XXV-XXV线剖开的图24的减振装置的剖视图;
图26示出了一种偏转质量块的轴向视图;
图27示出了沿XXVII-XXVII线剖开的图26的偏转质量块的剖视图;
图28示出了一种偏转质量块的轴向视图;
图29示出了沿XXIX-XXIX线剖开的图28的偏转质量块的剖视图;
图30示出了一种偏转质量块的轴向视图;
图31示出了沿XXXI-XXXI线剖开的图30的偏转质量块的剖视图;
图32示出了减振装置在偏转质量块支架敞开状态下的轴向视图;
图33示出了一种减振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34示出了偏转质量块支架的两个支架盘的示意图;
图35示出了一种减振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36示出了一种偏转质量块支架的局部立体图;
图37示出了图36的偏转质量块支架的外周壁部的局部示意图;
图38示出了图36的偏转质量块支架的局部轴向剖视图;
图39示出了一种偏转质量块支架的局部立体图;
图40示出了图39的偏转质量块支架的外周壁部的局部示意图;
图41示出了图39的偏转质量块支架的局部轴向剖视图;
图42示出了一种偏转质量块支架的局部立体图;
图43示出了图42的偏转质量块支架的外周壁部的局部示意图;
图44示出了图42的偏转质量块支架的局部轴向剖视图;
图45示出了一种偏转质量块支架的局部立体图;
图46示出了图45的偏转质量块支架的外周壁部的局部示意图;
图47示出了图45的偏转质量块支架的局部轴向剖视图;
图48示出了一种偏转质量块支架的局部立体图;
图49示出了图48的偏转质量块支架的局部轴向剖视图;
图50示出了一种外周壁部的局部示意图;
图51示出了一种减振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52示出了一种减振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53示出了一种减振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54示出了一种导向体的纵剖视图;
图55示出了一种导向体的纵剖视图;
图56示出了一种减振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57示出了一种减振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58示出了一种减振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59示出了一种减振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60示出了一种减振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61示出了一种减振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62示出了一种减振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63示出了一种减振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64示出了一种偏转质量块的轴向视图;
图65示出了一种偏转质量块支架的支架盘的轴向视图;
图66示出了一种偏转质量块的轴向视图;
图67示出了一种外周支撑元件;
图68示出了一种偏转质量块的轴向视图;
图69示出了一种偏转质量块的轴向视图;
图70示出了一种偏转质量块支架的支架盘的轴向视图;
图71示出了一种减振装置的局部轴向剖视图;
图72示出了一种减振装置的局部轴向剖视图;
图73示出了装配有减振装置的扭转减振器组件的轴向视图;
图74示出了装配有减振装置的扭转减振器组件的局部轴向剖视图;
图75示出了装配有减振装置的扭转减振器组件的轴向剖视图;
图76示出了一种支架盘的立体图;
图77示出了一种支架盘的立体图;
图78示出了一种偏转质量块的立体图;
图79示出了图78的偏转质量块的轴向视图;
图80示出了沿LXXX-LXXX线剖开的图79的偏转质量块的剖视图;
图81示出了一种具有两个外周支撑区域的外周支撑元件;
图82示出了一种替换设计的具有两个外周支撑区域的外周支撑元件;
图83示出了一种替换设计的具有两个外周支撑区域的外周支撑元件;
图84示出了一种具有一个外周支撑区域的外周支撑元件;
图85示出了一种具有两个外周支撑元件的偏转质量块支架的轴向视图;
图86示出了图85所示的偏转质量块支架的立体图;
图87示出了图85所示的偏转质量块支架的剖视图;
图88示出了一种具有两个偏转质量块部的偏转质量块;
图89示出了一种具有两个偏转质量块部的偏转质量块;
图90示出了一种具有三个偏转质量块部的偏转质量块;
图91示出了一种偏转质量块支架的立体图;
图92示出了图91的偏转质量块支架的局部轴向剖视图;
图93示出了一种局部剖开示出的支架盘的减振装置的轴向视图;
图94示出了图93的减振装置的立体图;
图95示出了一种偏转质量块支架的支架盘的立体图;
图96示出了一种减振装置的轴向剖视图;
图97示出了一种减振装置的轴向剖视图;
图98示出了一种偏转质量块的轴向视图;
图99示出了图98的偏转质量块的立体图;
图100示出了沿图98中C-C线剖开的图98的偏转质量块的剖视图;
图101示出了一种偏转质量块的轴向视图;
图102示出了图101的偏转质量块的立体图;
图103示出了沿CIII-CIII线剖开的图101的偏转质量块的剖视图;
图104示出了一种装配有减振装置的扭转减振器组件的局部轴向剖视图;
图105示出了一种装配有减振装置的扭转减振器组件的局部轴向剖视图;
图106示出了一种装配有减振装置的扭转减振器组件的局部轴向剖视图;
图107示出了一种装配有减振装置的扭转减振器组件的局部轴向剖视图;
图108示出了一种装配有减振装置的扭转减振器组件的局部轴向剖视图;
图109示出了一种装配有减振装置的扭转减振器组件的局部轴向剖视图;
图110示出了一种用于扭转减振器或图109的具有两个外周支撑区域的外周支撑元件;
图111示出了一种扭转减振器组件的初级侧的径向内部区域;
图112示出了一种装配有减振装置的扭转减振器组件的轴向剖视图;
图113示出了一种装配有减振装置的扭转减振器组件的局部轴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考图1至图19对扭转减振器组件或用于该扭转减振器组件的减振装置的构造形式进行说明,该扭转减振器组件例如根据双质量飞轮的原理而构成。
图1示出了减振装置10的立体图,该减振装置由一个偏转质量块支架12和多个设置在该偏转质量块支架中的且可相对于该偏转质量块支架偏转的偏转质量块14组装而成。偏转质量块支架12包括两个例如由板材组装成的支架盘16、18。在图1左侧示出的、例如靠近驱动设备定位的支架盘16(例如还在图7中示出)具有大致沿径向延伸的区域20和沿径向向外紧接着的外周壁部区域22。相应地,在图1右侧的、例如靠近传动装置定位的支架盘18也具有径向延伸的区域24和相对较短的卷边式的外周壁部区域26。如图1所示,在组合的状态下,支架盘18的卷边式构造的外周壁部区域26搭接外周壁部区域22的轴向端部区域,并且在此例如邻接于径向卷边28。这两个支架盘16、18可以在两个外周壁部区域26、22相互搭接的径向外部区域中例如通过焊接而相互连接,从而使偏转质量块支架的两个支架盘16、18相互固定联接。如下文所述,这样的联接也可以可替换地或附加地由其他方式来实现。
例如还由图2和图4可以看到,在由偏转质量块支架12包围的体积区域中沿周向依次设有四个偏转质量块14。如图10所示,在每个偏转质量块14中形成有相邻设置的两个大致呈肾脏形的开孔30。每个开孔30的沿径向向内限定该开孔的且大体上朝径向外部弯曲的侧面32形成第一导轨34,该第一导轨用于例如在图12中以立体图示出的呈滚子形的导向体36。在每个偏转质量块14中都设有两个这样的第一导轨34,这两个第一导轨都朝径向外侧弯曲且在各自周向中间区域分别具有一个导轨顶部38。
与每个第一导轨34相对应地,在偏转质量块支架12中分别设置有第二导轨40。每个第二导轨40都包括两个导轨区段,其中,一个导轨区段42形成在导向面46上,该导向面在径向外侧限定位于支架盘16中的各个开孔44并且朝径向内侧弯曲。每个第二导轨40的第二区段48形成在支架盘18的导向面52上,该导向面在径向外侧限定各个开孔50并且朝径向内侧弯曲。各第二导轨40的两个导轨区段42、48在轴向上彼此相对设置,并且沿周向相互对准。
由图6和图7可知,导轨区段42、44大体上形成在支架盘16、18的各自沿径向延伸的区域20、24的、朝向偏转质量块支架的内部延伸的成形状188、189上。相对于支架盘16、18的厚度较小的组成材料,由该方案实现了轴向相对较宽的导向面46和52。
为了避免在组装状态下偏转质量块14与支架盘16、18的在其上提供导向面46、52的轴向成形状188、189产生相互干扰,偏转质量块14在邻接开孔30的邻接区域中具有凹陷部54。这些凹陷部这样成型,即,使轴向的成形状188、189能够被容纳在这些凹陷部54中并且在偏转质量块14相对于支架盘16、18运功时基本上不会与这些凹陷部形成接触。
图12中所示的呈滚子形的导向体具有外周面58,该外周面具有中央外周面区域58,该中央外周面区域与偏转质量块14的导向面32或第一导轨34形成接触。在导向体36的轴向端部区域上设有另一外周面区域64的区段60、62,这两个区段分别与第二导轨40的导向面46、52或区段42、48形成接触。因此,导向体36可以通过滚动运动、沿着分别与该导向体相互作用的第一导轨34和第二导轨40而运动。
在旋转运行中,偏转质量块14由于离心力作用在离心势能方面处于最小势能的状态下、即尽可能远地在径向外侧定位。这意味着,导向体36以其外周面区域56定位在各个第一导轨34的导轨顶部38的区域中。与各个第一导轨40相互作用的外周面区域64的区段62、60以同样的方式定位在相对应的第二导轨40的顶部区域66中,即位于第二导轨40的径向最靠外的区域上。当产生导致偏转质量块14的周向加速度的转动不均匀性时,在径向支撑该偏转质量块的导向体36的滚动运动下,偏转质量块14在周向上相对于偏转质量块支架12进行运动。通过第一导轨34和第二导轨40的曲率,迫使产生朝径向内侧的偏移,其中,偏转质量块14吸收势能并由此有助于消除振动能量、即动能。在大体上周期性的激励过程中,偏转质量块14可以实施在离心势能上的振荡运动,并由此实现一个对于振动激励起反作用的反向运动。
由图11和图12所示,导向体36的外周面58、特别是于轴向上在外周面区域56上,也就是各个导向体36的轴向端部区域之间,呈凸起状、即向外呈球状***。以相应的方式,提供相应的第一导轨34的导向面32在偏转质量块14的轴向端部区域之间被构造为呈凹陷状、即向内呈球状***。通过这两个***面的相互作用形成第一轴向定中心组件68,该第一轴向定中心组件用于使偏转质量块14相对于导向体36且由此相对于偏转质量块支架12的占据限定的轴向位置。
此外,由图12可以看到,于导向体36上、在外周面区域56与外周面区域64的区段60、62之间的过渡区域中分别形成径向梯台70。这些径向梯台70与支架盘16、18的轴向相对设置的表面区域共同作用而形成第二径向定中心组件72,该第二径向定中心组件用于使导向体36相对于偏转质量块支架12占据限定的轴向定位。两个轴向定中心组件68、72的共同作用实现了,使偏转质量块14限定地保持在两个支架盘16、18之间,并且由此在偏转质量块偏转运动时尽可能不发生摩擦接触。
在图12所示的径向肩部70处,于径向内部区域中同样还形成一个轴向缩进部,该径向内部区域也就是指与外周面区域64的区段60邻接的位置。这样就避免了在过渡至区段60时发生蚀刻,并因此实现了导向体36在相应的支架盘16或18的表面区域上的精确的、平面式的轴向支撑。
这里涉及到,导向体36以及支架盘16、18至少在提供有导轨36、40的区域上可以进行硬化处理,从而避免在减振装置12的工作寿命期间出现磨损。
图17至图19示出了上述减振装置12集成在扭转减振器组件74中的示意图,该扭转减振器组件作为双质量飞轮组装而成。扭转减振器组件74包括初级侧76,该初级侧大体上由两个盖板78、80组装而成。在此,位于驱动侧的待定位的盖板78在其径向外侧的区域上具有外周壁部82,在其轴向端部上例如通过焊接与另一个盖板80连接在一起。通过这两个盖板78、80特别地朝径向外侧限定出体积区域,在该体积区域中设有扭转减振器组件74的减振元件组件84。在所示实施例中,该减振元件组件84包括两个减振元件单元86、88,这两个减振元件单元分别延伸经过约180°的角度范围,并且还可以分别包括多个减振弹簧90,这些减振弹簧在周向上依次地且在径向上以相互套接的方式进行设置。各个减振元件单元86或88的在周向上依次设置的减振弹簧90彼此通过所谓的滑块92而支撑,这些滑块可以在离心力的条件下在径向外侧支撑在外周壁部82上。各个减振元件单元86或88的端部区域经由所谓的弹簧座圈94而支撑在扭转减振器组件74的初级侧76或次级侧96的相对应的外周支撑区域上。
次级侧96包括减振装置10以及与该减振装置固定连接的位于次级侧的一个质量件98,该质量件例如可以提供一个用于摩擦联接的摩擦面100。该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98和减振装置12还固定连接有可以在图1中看到的外周支撑元件102、104。外周支撑元件彼此对应于减振元件单元86、88的延伸长度而具有大约180°的角间距,每个外周支撑元件102、104都包括径向外侧的外周支撑区域106或108,用于弹簧座圈94以及相应的减振元件单元86、88的外周支撑。外周支撑元件102、104在径向内侧的区域中分别具有连接区域110或112。在这些连接区域中,外周支撑元件102、104以下文所述的方式一方面与减振装置10的偏转质量块支架12、另一方面与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98固定连接。
在图6中,在与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98相邻定位的支架盘18上可以看到有两个下沉部114、116,这两个下沉部以180°的圆周距离设置并且朝径向向外大体上敞开、即还中断外周壁部区域26。在其圆周轮廓上,下沉部与外周支撑元件102、104的可在图8中看到的径向内侧设置的连接区域110亦或112的外周轮廓相匹配。因此,连接区域110、112分别位于外侧,也就是指位于支架盘18在各下沉部114、116中的背向支架盘16的一侧。例如由图1可知,优选这样设置组件,即,连接区域110或112的外表面大体上与支架盘16的外表面齐平。因为在各个连接区域110、112到对应的外周支撑区域106、108之间的过渡区域中,外周支撑元件102、104轴向弯曲,所以除了使连接区域110、112定位在支架盘18的外侧之外,还使各个外周支撑区域106、108近似轴向地、相对于扭转减振器组件74的旋转轴线A、关于偏转质量块14同心地设置,由此有助于形成一个轴向紧凑的结构形式。
外周支撑元件102、104的一方面与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98、另一方面与偏转质量块支架14的固定连接通过多个第一连接元件118来实现。可以看到,每个外周支撑元件102、104被分配有三个以三角形布置的、构造成铆钉的第一连接元件118。这些第一连接元件分别贯穿一个位于支架盘18上的开孔120、位于外周支撑元件102、104的连接区域110、112中的开孔122以及一个位于处在次级侧的质量件98的径向中间区域中的开孔124。因此,如图18清楚地示出,沿着轴向的顺序依次设有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98、具有连接区域110、112的外周支撑元件102、104、支架盘18以及间隔元件126,该间隔元件设置在支架盘18的内侧上,并且间隔元件以其外周轮廓近似匹配于连接区域110或112的外周轮廓。还可以从图9中看到,间隔元件126用于确保实现两个支架盘16、18相对于彼此限定的间距。此外,为了提供较高的抗拉强度还要进行热处理,这是因为必须确保实现在铆接过程中不会产生塑性变形。而且,间隔元件126还使在支架盘18中产生的应力和由第一连接元件118生成的应力下降。通过外周轮廓确保不会发生分配于各个外周支撑元件102、104的间隔元件126与偏转质量块14的相互干扰。
由图18可以看到,第一连接元件118具有卷边式的加宽区域128。该加宽区域穿过间隔元件126且分别伸入到包围住各自形成在间隔元件中的开孔130的区域中,并且确保实现了间隔元件126与支架盘16之间限定的轴向间距。
与支架盘18的下沉部114、116相对应,支架盘16具有朝向支架盘18定向的下沉部132、134。这些下沉部具有用于第一连接元件118的开孔136。通过下沉部132、134的设置确保实现了,第一连接元件118的形成在支架盘16外侧上的铆钉头基本上不会突出于形成在支架盘16的径向延伸的区域20中的表面。
通过这些第一连接元件118,除了如上文所述使外周支撑元件102固定连接到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98上以外,还使两个支架盘16、18相互固定连接。为了进一步改善该共同连接,在以相对于外周支撑元件102、104呈90°的角间距设置的位置上设置第二连接元件138,优选同样通过铆钉来提供所述第二连接元件。因此适用于,分布地经由分别以约90°的外周距离的四个外周位置上实现两个支架盘16、18的固定联接,该方案特别具有的特殊优势在于,使这两个支架盘在各自的外周壁部区域22、26上不需要通过焊接而相互连接。在此,第二连接元件138构成为间隔元件,以确保实现支架盘16、18的限定的轴向定位。
对应于第二连接元件,支架盘18具有下沉部140,从而使第二连接元件的铆钉头位于下沉部140中,铆钉头在支架盘18的区域中沿轴向突伸。为了避免与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98产生相互干扰,质量件具有用于容纳第二连接元件138的铆钉头的下沉部142(在图15中示出以及还可以由图19看到)。
如进一步由图15可知,第一连接元件118的铆钉头(分别以三角形的分组进行设置)相对于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98的摩擦面100这样设置,即,使铆钉头径向极细微地沉入该摩擦面。在该区域中,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98具有成形状144,这些成形状延伸到摩擦面100中,从而为第一连接元件118的铆钉头提供容纳空间。
与第一连接元件118相对应,在扭转减振器组件74的初级侧76的盖板78中形成有留空部146。在进行铆钉连接的过程中,这些留空部实现了到第一连接元件118的轴向端部区域的接触。在多个周围位置上,盖板78具有其它的留空部或开孔148。而且,与盖板78相邻定位的支架盘16在两个周围位置(即,还形成有用于第二连接元件138的下沉部140的位置)上具有开孔150。这些开孔用于辅助装配或用作测量开孔。
为了避免偏转质量块14与下沉部140产生相互干扰,偏转质量块14在其径向内侧的区域中具有下沉部或留空部152,当偏转质量块14发生周向偏转时下沉部140可以沉入到该留空部中。
与偏转质量块14相对应,在扭转减振器组件74的初级侧76上设有在图13和图14中以单一视图示出的限动组件154。该限动组件包括呈环形结构的限动件或止动元件156,该限动件或止动元件具有大体上径向延伸的、且通过铆钉与盖板78固定连接的区域160。限动件156在径向外侧紧接着具有大体上呈圆柱形的环形区域162,在该呈圆柱形的环形区域上套置有一个相应地环形成型的弹性元件164,该弹性元件例如由橡胶或橡胶类型的材料制成。如在图17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该于限动件156上承载的弹性元件164在径向上位于偏转质量块14的内部。
与限动件156相对应,偏转质量块14在其径向内侧的区域中具有止动面166,该止动面对应于弹性元件164的外周面的曲率而弯曲。当偏转质量块14径向向内过度运动时,该偏转质量块以其止动面166抵靠到限动件156的外周面上,其中,由于弹性元件164的中间支承而提供了止动减振。除了这种减振作用以外,弹性元件164还具有这样的功能,即,在偏转质量块14止动之后使该偏转质量块产生弹力形式的回复加速度,从而使偏转质量块14在限动组件154上的止动较轻地影响偏转质量块14的振荡运动。此外,弹性元件164还保护通常构成为板型件的限动件156免受偏转质量块14的重复的、过剧烈的冲击。当然,在相应的限动件156采取硬的设计方案时、特别是在其圆柱形区域162中也可以省去弹性元件164。
通过铆钉158使扭转减振器组件74的初级侧76、特别是盖板78还固定连接有轴承环168以及联接元件170,该联接元件用于连接到驱动轴或挠性板或类似部件上。另外,图18和图19示出了两种不同的轴承环168的设计变型方案,即,一种是两件式,一种是一件式。在轴承环168上,通过一个滑动轴承至少于径向方向上支承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98的径向内侧的区域,由此还使扭转减振器组件74的初级侧76和次级侧96在径向上相对于彼此支承。在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98的径向内部的区域上,还可以容纳轴承172,该轴承例如构成为滚动轴承,以实现相对于从动轴(即,例如变速器输入轴)的轴向端部的支承。在容纳轴承172的区域的径向外侧,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98具有开孔174,通过这些开孔可实现直到铆钉158的接触,以建立铆接。此外,借助于轴承环168还实现了,使初级侧76支承在形成于曲轴或驱动轴上的或与之连接的法兰上。
前述位于盖板元件78中的开孔148还可以用作填充孔,用以将粘性介质填入到其中设有减振元件组件84的体积区域中。在填入之后,可以将开孔148封闭,以防止杂质的进入。相应地,还可以在建立铆接之后借助于第一连接元件118而封闭留空部146。为了在另一个轴向侧也实现密封的封闭,可以设置一个例如由板材成型的密封元件176(图18)。该密封元件在其径向外侧的区域中支撑在盖板元件80上,并因而在此形成一个密封的止动封闭。该密封元件在径向内侧贴靠在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98上,并因此位于该次级侧的质量件与外周支撑元件102、104之间。因此,该密封元件176通过第一连接元件118固定连接在次级侧96上。
在旋转驱动装置中,当产生旋转不均匀性时,例如剧烈的扭矩波动、载荷交变振动或者还由于内燃机中的周期性点火而产生的冲击,可以通过扭转减振器组件74的初级侧76相对于次级侧96的相对旋转而得到缓冲。剩余的旋转不均匀性通过于次级侧设置在扭转减振器组件74上的减振装置10进一步得到减弱。在此,减振装置10对于转速有适应性,这意味着,减振装置的固有频率随着转速的增大或减小而相应地随之变化。这样就实现了,减振装置10与激励级、例如与内燃机的点燃频率相协调,并且在整个转速范围上与激励级去联接。在此,优选应该实现与主振动级的协调,这在采用四缸四冲程内燃机的情况下可以对应于点燃频率的第二级。尽管,与这种类型的激励频率的第一级的协调将使所出现的旋转不均匀性效果很好地减弱。但是,这样也会导致偏转质量块14的相对较大的偏转,而由于有限的构造空间通常不允许这样相对较大的偏转。出于该原因,例如可以这样实现协调,即,使偏转质量块或减振装置10的固有频率处于略在内燃机的第二激励级之上,从而,一方面仍然实现了充分用于所产生的振动的缓冲势能,而另一方面却避免了偏转质量块14的过度偏转。
第二和第一导轨40、34可以一方面在偏转质量块支架12上、另一方面在偏转质量块14上例如呈圆形弯曲。可替换地,还可以在此为导轨提供一个外摆线形的几何结构,该方案特别在较小的转速情况下能够用于更好地防止偏转质量块产生过度偏转。
通过在每个偏转质量块14中提供各两个导向体36,用于使进行摆动运动的偏转质量块14实现类似平行四边形的移动,这样就非常有效地利用了结构空间。即使是剧烈的振动激励,例如由起动电机造成的振动激励,尽管是狭窄的结构空间也不会导致偏转质量块14的过度冲击,特别地因此是因为,为偏转质量块设置具有弹性元件164的限动组件154。
下面对于不同的变型方案进行说明,这些变型方案可以单独地或相互结合地设置在前述减振装置或扭转减振器组件中。关于这些变型方案,主要仅对其中的特殊方面进行说明。
图20和图21示出了减振装置10,其具有两个固定连接于其上的外周支撑元件102、104。在支架盘16、18的提供第一导轨40的开孔44或50中,于第二导轨40的区域中设有位于支架盘16中的与之对应的第二导轨元件178,或位于支架盘18中的与之对应的第二导轨元件180。第二导轨元件178、180径向向内限定开孔44或50的用于导向体36的敞开区域。第二导轨40或第二导轨的区段46、48如上文所述直接设置在支架盘16、18上,或设置在形成于支架盘上的向内延伸的轴向成形状上。由此使第二导轨元件178、180进入旋转运行,并且朝径向向外施加给导向体36离心力的情况下基本上不会与导向体形成接触。然而,在静止状态或非常小转速的情况下,由于重力,使导向体36可以贴靠在这些第二导轨元件178、180上。第二导轨元件例如可以由降低噪音的材料、如塑料、橡胶、陶瓷材料、纤维材料或烧结材料制成。出于稳定性因素,也可以采用钢材。此外,还可以通过第二导轨元件178、180的使用而将开孔44、50设计得更大,这样简化了对此所需的穿孔工具的构造或避免穿孔工具受损。而且,简化了在其上形成有径向向内指向的导向面46、52的轴向成形状的形成,或者为这些成形状提供了充分的待变形的材料形状。
图22和图23示出了这样的第二导轨元件178、180在分别在同一径向外侧区域上的开孔44和50中的使用的示意图。这说明,第二导轨40的区段42、48确切地提供在第二导轨元件178、180上。这样就实现了,与支架盘16、18的制作材料无关的,第二导轨元件178、180由根据需求而优选的材料制成,例如经硬化处理的金属或钢材、或者具有防腐保护性能的材料。
同样如图20和图21的结构设计形式,这里第二导轨元件178、180还可以通过铆接、夹持、卷起、粘接、收缩、卡合、熔焊、钎焊或其它连接技术固定在支架盘16、18上。
图24和图25示出了这样的第二导轨元件178、180,它们大体上呈环形封闭,并且以这样的形式***到支架盘16、18的开孔44和50中。这里,该方案实现了针对图20至23所述的优点的结合。此外,第二导轨元件178、180由于环形封闭式成型结构还能够实现自稳定。
图26和图27示出了一种偏转质量块14,其与在其中形成的开孔30对应地在各个第一导轨34的区域中具有提供给该第一导轨的第一导轨元件182。由此,每个第一导轨元件182径向向内限定相对应的开孔30,并且以径向向外指向的导轨面32提供各第一导轨34。而且,这里优势还在于,对于第一导轨34可以局部使用这样的材料,该材料以优化的方式适用于对该第一导轨34的要求。特别是在此,不依赖于偏转质量块14的制作材料,而可以采用非常坚硬的材料,例如经硬化处理的钢。
图28和图29示出了这样一种变型方案,其中,第一导轨元件182朝径向外侧限定容纳该第一导轨元件的开孔30。而且因此,该第一导轨元件在各个第一导轨34的区域中、即与径向向外相对设置的区域中当然基本上不需提供用于第一导轨34的表面部分。该方案还能够实现偏转质量块14的简单的制造性。此外,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导轨元件182例如可以由降低噪音的材料制成,从而在偏转质量块14例如由于重力而以第一导轨元件182贴靠或抵住对应的导向体36的情况下,不会产生由于相对运动而导致的噪音。
图30和图31示出了这样一种变型方案,其中,在其区域中提供有第一导轨34的开孔30这样确定尺寸,即,能够使环形封闭的第一导轨元件182容纳在该开孔中。那么,第一导轨元件以其径向向内的区域提供导轨34。通过其径向向外的区域能够在需要的情况下用于当偏转质量块14冲击导向体36时缓冲噪音。
图32示出了减振装置10的结构设计变型方案,其具有呈大致不同结构的位于偏转质量块14上的第一导轨34以及位于偏转质量块支架12上的第二导轨40。在此,偏转质量块支架12也可以由两个轴向间隔设置的支架盘组装而成,其中,在图32中例如可以看到支架盘18。在此,其轴向延伸的平齐的区域26具有较大的轴向延伸长度并且在其内周面上形成多个径向向内敞开的且朝径向外侧延伸的下沉部184。相对于每个下沉部184,在偏转质量块支架12上都设有一个偏转质量块14的径向向外敞开的且朝径向内侧延伸的下沉部186。偏转质量块支架12上的下沉部184分别提供一个第二导轨40,而偏转质量块14的下沉部186分别提供一个第一导轨34。
在每个由一对下沉部184和下沉部186形成的体积范围内都设有一个呈滚柱或辊子结构的导向体36。通过作用在偏转质量块14上的离心力,通过该偏转质量块的形成在下沉部186上的第一导轨34将该偏转质量块径向向外压向导向体36,该导向体又支撑在形成在下沉部184区域中的第二导轨40上。还因为这里导轨34或40径向向外或径向向内弯曲构造,所以旋转不均匀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周向加速度导致:在相对于偏转质量块支架12产生相对圆周运动时,偏转质量块14由于通过导向体36实现的滚动运动在离心势能下,沿径向向内、即朝向旋转轴线A的方向运动,并因此吸收势能。
当然,设置在偏转质量块支架12上的下沉部184还可替换地设置在另一个支架盘16上或设置在两个支架盘16和18上。此外,优势还在于,使偏转质量块14不会与偏转质量块支架12或下沉部184同样径向向内运动太远,从而确保使导向体36保持在对应的下沉部184、186中。对此,可以利用上文针对图1至图19所述的限动组件154,其具有位于偏转质量块14的径向内部的限动件156。
该变型方案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导向体36在结构上能够更为简单地实现,这是因为例如能够避免由图12可知的台阶式结构。当然,对于偏转质量块14相对于偏转质量块支架12的轴向对中,还能够保持引用图11和图12所进行描述的凸度,即,例如保持导向体36的凸起的结构,其中,在这种情况下还必须使提供第二导轨40的导向面也相应地凸出拱起。另外,在该变型方案中还实现了均匀的表面载荷,特别是第二导轨40的表面载荷,这样使导向体能够基本较小地实现。
还由此得出,在偏转质量块14以及偏转质量块支架12上的导轨能够在待设置于各个导轨上的导轨元件上、以上文所述的优点构成。
图33示出了偏转质量块支架12的一个可替换的结构设计类型,其具有设置在支架盘16、18上的第二导轨元件178、180。这些第二导轨元件并没有***到支架盘16、18的开孔中,而是贴靠在支架盘的内侧面上并且例如通过铆接、粘接、钎焊、熔焊或其它方式固定在其上。第二导轨元件178、180可以呈环形地围绕减振装置的旋转轴线延伸地形成,并且因此为多个导向体36分别提供相对应的导轨区段42、48。当然,还可以与各个导向体36或各个偏转质量块14相对应地提供分离的第二导轨元件178、180。
通过这种贴靠在支架盘16、18内侧的第二导轨元件178、180的设置,可以使支架盘16、18以及导轨元件178、180的几何结构自动简化。而且,导轨元件与支架盘16、18的连接也更容易实现。
图34示出了偏转质量块支架12的两个支架盘16、18,其具有形成在其内的开孔44、50以及成形状188、190,成形状至少局部提供各个第二导轨40的区段42、48并且轴向的朝向各另一个支架盘指向设置。两个支架盘16、18基本上相互对称构成,可通过在两个支架盘的径向向外的区域上实现在图34中可看到的空隙,特别是当两个支架盘通过第一连接元件118或第二连接元件138相互固定连接时。偏转质量块支架12的在外部区域上敞开的结构设计可以使粘性材料、例如油或润滑脂也能够进入到偏转质量块支架12中,所述粘性材料在扭转减振器组件74中用于进一步减振和润滑。此外,支架盘16、18的碗状结构设计还促成自身更高的稳定性。
同样在支架盘16、18的几何结构方面,理所当然地使每个双层的第二导轨40的导轨区段42或/和48还可以实现已经在上文说明的第二导轨元件的区域之上或之中。
在图35中示出了偏转质量块支架12的结构设计方案,其中,两个支架盘16、18基本上具有平面结构,也就是说,在它们径向向外的区域上没有轴向弯曲。通过该在径向外侧的区域中敞开式的结构设计,进一步简化了已经在上文提到的粘性材料到偏转质量块支架12的体积范围内的进入。此外,支架盘16、18的组装结构非常容易制造,在该组装结构中至少在径向外侧的区域中不必再实现轴向的成形状,例如为了提供各个第二导轨40的区段42、48也不需要在开孔44、50的区域上形成轴向的成形状。
图36至38示出了偏转质量块支架12的结构设计形式,其中,由两个支架盘16、18包围的体积区域在径向外部由外周壁部190来限定。例如由板材制成的外周壁部190具有在两个轴向侧、在多个于周向上依次排列的位置上、分别由接片弯曲形成的连接突起部192、194。这些连接突起部可以在卡合作用下被容纳在支架盘16、18的相对应的留空部196、198中。因此能够以简单的方式也是径向向外形成由两个支架盘116、118包围的体积区域的基本上完全的封闭。
图39至41示出了这样一种变型方案,其中,设置在外周壁部190上的、接片式的连接突起部192、194穿过在支架盘16、18上的相应的留空部196、198,并且通过径向向外翻起使连接突起部咬合在支架盘的轴向外侧上。因此,产生这样的轴向形状的形状配合连接,该形状配合连接形状特别在径向外部的区域中实现两个支架盘16、18的稳定的相互固定。
按照图39至41的结构设计形式,图42至44示出了这样一种变型方案,其中,形成在外周壁部190上的连接突起部192、194不仅在支架盘16、18的轴向外侧上径向翻起、特别是径向向外翻起,还实现了另一个轴向弯折,并由此还在径向外侧面上轴向咬合支架盘16、18。
图45至47示出了这样一种变型方案,其中,外周壁部190在其连接突起部192、194的区域上以块状的端部构成。该块状的端部这样成型和确定尺寸,即,使块状的端部通过卡合作用固定在支架盘16、18的相对应的留空部196、198中并且也基本上完全封闭。外周壁部190例如可以由塑料制成。如果外周壁部由可焊接材料构成,如塑料或金属,那么外周壁部可以在其连接突起部192、194的区域上通过焊接、即材料配合地与支架盘16、18相连接。当然,还可以采用粘接、钎焊或借助于其它连接技术的连接。
图48和图49示出了外周壁部190另一变型方案。该外周壁部构成为大体上平面的、无轴向突起的连接突起部的部件,且例如由板材成型。在两个支架盘16、18中,确切地说在支架盘内侧上,优选地于周向上连续延伸的槽型的留空部196、198。外周壁部190的轴向端部区域***到留空部中,并且例如通过卡合固定在该留空部中,或者通过熔焊、粘接或钎焊或类似方式进行固定。在支架盘18中形成有下沉部116的位置上,可以使外周壁部190也相应地具有下沉部或在轴向上敞开的留空部,外周支撑元件102、104能够延伸穿过所述外周壁部的下沉部或留空部。
图50示出了一种外周壁部190,其形成在两个轴向侧面上的连接突起部192、194在周向上相互交错设置。当然,在每个前述具有这样的连接突起部192、194的外周壁部190都可以如此构成。
图51示出了减振装置10的一个在结构上能够非常简单实现的变型方案。可以看到,两个支架盘16、18特别在各自径向外侧区域中呈平面式构成,即没有轴向成形状,并由此使限定在支架盘之间的体积区域径向向外基本上是敞开的。偏转质量块14和分配给所述偏转质量块的导向体36在它们相互交替作用的表面柱塞的区域中、即一方面在导向面32中且另一方面在表面区域56中被构造为没有凸状结构,即大体上构成为圆柱形。并没有设置导轨元件,而是使各个第二导轨40的区段46、48通过例如在冲压过程中产生的端侧面而构成。
由此可知,在这些结构设计变型方案中,当然可以结合或单独实现所有上述的变型或不同部件的特殊实施方式来实现,例如不同表面的凸度、轴向成形状的形成、导轨元件在所有的或单独的形成于支架盘16、18或偏转质量块14中的开孔的设置。如在其它上文已经说明的结构设计变型方案中,这里还具有这样的优势,即,导向体36在其与各个第二导轨40或在相同导轨区段中相互作用的端部区域上设计成圆柱形、即没有凸形轮廓。
图52示出了第二轴向定中心组件72的一个结构设计变型方案,通过该轴向定中心组件使所有或至少一个导向体36能够轴向相对于偏转质量块支架12、即这里为支架盘16、18而定中心。可以看到,位于导向体36的轴向端部上的轴向端侧面200、202通过形成在支架盘16、18的开孔44、50区域中的轴向支撑区段204及206沿径向被搭接。端侧面200、202轴向贴靠在这些轴向支撑区段上,由此使导向体36保持在确定的轴向定位中。
各个偏转质量块14的轴向对中还通过第一轴向定中心组件68来实现,该第一轴向定中心组件在此提供有凹陷成型在轴向端部之间的导向面32,该导向面基本上提供第一导轨,而相应的凸起成型的外周面58则在导向体36的外周面区域56上。
因为在该结构设计变型方案中,由于端侧面200、202通过支架盘16、18区段的径向搭接,使在各个第二导轨40的区域中用于径向支撑导向体36的整个表面相对较小,因此导向体36在其与第二导轨40相互作用的区域中不应小于一个最小直径。对此,更有利的是,省去了到外周面区域56的台阶式的过渡。
在该结构设计变型方案中,为了使第二导轨40的形成在支架盘16、18区域之中或之上的区段减小所产生的表面载荷,可以使搭接端侧面200、202的轴向定中心区段204、206由设置在支架盘116、118外侧的单独部件来提供。也可以采用上文已经说明的第二导轨元件,那么该第二导轨元件能够一方面通过材料选择、另一方面通过造型而与所产生的载荷形成优化匹配。
这里还可以看到,当然地,这里所有上述观点在不同形式部件的结构设计中也可以单独或相互结合地实现。这一点对于下面的实施例也适用于减振装置的不同变型方案。
图53示出了这样一种结构设计变型方案,其中结合了上文关于图51和图52的主题观点。这里例如是这样的情况,即,无需考虑对减振装置10的偏转质量块14的轴向定中心,省去了导向体14或各个对应的第一导轨34的具有凸度的结构设计,从而在此分别具有大体上圆柱形轮廓。对于导向体14在两个支架盘16、18之间的轴向定中心或固定,由设置在开孔44、50区域中的轴向定中心区段204、206来负责。当然这里还可以使第二导轨40的区段42、48以及轴向定中心区段204、206形成在设置于开孔44、50中的第二导轨元件上。
图54和图55分别示出了导向体36,其中,通过外周面区域56的凸起的结构设计分别提供一个第一轴向定中心组件68的区域;而通过在位于与第一导轨相互作用的外周面区域56以及外周面区域64的分别与第二导轨的区段相互作用的区段60、62之间的过渡部分上的各个径向肩部而提供第二轴向定中心组件72的部分区域。
可以看到,在图54示出的导向体36中,在其两侧轴向端部区域上分别相对于其旋转轴线或纵向中轴线定中心地并且在该轴向端部区域上或端侧面200、202上形成敞开的凹孔208、210。在图55示出的导向体36中可以考虑采用一个贯穿轴向成型斜面的凹孔212。因此,以这种方式和方法还可以使导向体36在例如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情况下具有较小的重量,这样能够有利地影响偏转质量块14的振动性能。
图56示出了减振装置10的一种变型方案,其中,第一轴向定中心组件68也在偏转质量块14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在其或者具体说导向体36的外周面区域56的区域中。在该结构方案中,外周面区域56,即大体上位于第二轴向定中心组件72的两个径向肩部70之间的外周面区域,具有凹入的结构;而偏转质量块14、特别是在其第一导轨的区域中形成沿着轴向方向的凸起的结构。
图57示出了减振装置10的一种变型方案,其中,第一轴向定中心组件68包括一个磁体组件214。该磁体组件214包括优选设置在各个支架盘18上的磁体交替作用区域216以及位于所示的偏转质量块14上的、与各个支架盘16或18上的磁体交替作用区域216相对应设置的磁体交替作用区域218。磁体交替作用区域216、218可以是以相同的极性彼此相对定位的永磁体,从而通过由此导致的磁力相斥而在两个轴向侧实现偏转质量块14中心定位。还可以采用其它措施,例如在第一导轨34的区域中设置具有凸度的结构。在一个可替换的变型方案中可以使至少一个磁体交替作用区域216、218以电磁的方式作用,即,设置线圈组件。可以在外部对该线圈组件进行通电,然而还可以在偏转质量块运动时或围绕旋转轴线旋转时引起自感。
磁体交替作用区域216或/和218可以定位在支架盘16、18或各个偏转质量块14的为此所设置的凹孔或凹陷部中。还可以一方面使支架盘之一或两者、或者另一方面各个偏转质量块14磁化,从而使该部件由此自动提供磁体交替作用区域。
图58示出了一种变型方案,其中,为了实现在支架盘16及18上的轴向支撑,在偏转质量块14的两个轴向侧面上设置至少一个盘形结构的支撑元件220。所述支撑元件与第二导轨40的区段相对应地具有贯穿孔222。因此,特别是当盘形结构的支撑元件220固定在支架盘16、18上时,贯穿孔可以提供第二导轨40的所述区段的表面区域。
偏转质量块14在轴向方向相对于支架盘16、18以及因此相对于偏转质量块支架12而支撑在支撑元件220上。而且,导向体36以其径向肩部70在轴向方向上支撑在支撑元件220上,从而使支撑元件能够被分配给第一轴向定中心组件68、又能够被分配给第二轴向定中心组件72相对应。
这里还可以看到,这种支撑元件可以构成为呈环形地围绕减震器机构10的旋转轴线延伸。也可以设置单个的、通过与一个或多个第二导轨40或者与一个或多个偏转质量块14相对应的、离散式分布设置的支撑元件220。这些支撑元件220优选由尽可能减小摩擦效应的材料构成,例如由塑料、如特氟隆或类似材料构成。
在图59所示的变型方案中,支撑元件220没有构成第二轴向定中心组件72的外表。这些支撑元件在其直径较大的区域中、即在外周面区域56上围绕所示的导向体36,并且由此仅用于偏转质量块14相对于支架盘16、18的轴向支撑。第二轴向定中心组件72大体上也包括导向体36的直接支撑在支架盘16、18上径向肩部70。与图58所示的变型方案相同,这里也可以在外周面区域56中或在偏转质量块14的第一导轨中省去导向体36的具有凸度的结构设计方案。
在图60中,用于偏转质量块14的确定的轴向固定的第一轴向定中心组件68包括一个轴向定中心突起部224,该轴向定中心突起部例如由卡环或类似部件在导向体36的外周上构成,并且该轴向定中心突起部例如具有呈环形围绕导向体36的结构。该突起部咬合在相应地设置在偏转质量块14的开孔30上的轴向定中心留空部226中。为了能够实现该结构,例如可以使偏转质量块14在其中央平面处设计成可分式结构,从而在这两部分轴向接合在一起时才形成留空部226。
第二轴向定中心组件72包括可轴向支撑在支架盘16、18的内表面上的径向肩部70。这里可以看到,第一轴向定中心组件68和第二轴向定中心组件72的不同的在上下文所述的结构设计变型方案可以任意相互结合。例如可以在图60所示的变型方案中,使第二轴向定中心组件72包括已经在上文所述的位于支架盘16、18的内侧上的支撑元件。
在上文关于图58和图59所示的变型方案中环形支撑元件例如还可以作为松动的***片而插置在一方面的支架盘16、18与偏转质量块14之间、或另一方面的支架盘与导向体36之间,从而使这些支撑元件分别加载在相对应的导向体36的外周上;而在图61中示出的支撑元件228在支架盘16、18的内侧上与导向体36的外周间隔设置,例如支撑元件通过粘接或其它方式进行固定。支撑元件228用于偏转质量块14的轴向支撑,并由此形成第一轴向定中心组件68的外表。第二轴向定中心组件72例如包括轴向支撑在支架盘16、18内侧上的径向肩部70。
在可替换的变型方案中,支撑元件228还可以固定或附加设置在偏转质量块14的轴向侧表面上。
在图62所示的变型方案中,第一轴向定中心组件68包括位于偏转质量块14的两个轴向侧上的滚动轴承组件230。这里例如被构造为球体的滚动体232一方面在位于支架盘16、18内侧的引导槽234中被引导、另一方面在位于偏转质量块14的轴向相对设置的侧面上的引导槽236中被引导。槽234、236这样延伸,即,其走向对应于偏转质量块14的偏转运动的走向,从而,当偏转质量块14相对于支架盘16、18运动时,使球体232基本上不受强迫地沿着槽234、236滚动。
由于避免了摩擦效应,这里实现了第一轴向定中心组件68的一个特别有利的变型方案。导向体36的轴向定中心可以通过任意一种上文所述的方式来实现。
在图63中示出了一种结构设计变型方案,其中,第一轴向定中心组件68通过偏转质量块14与偏转质量块支架12的直接的共同作用而实现。对此,偏转质量块14在其外周区域上具有在其轴向端部之间凸起的、例如顶棚状的成形状238。该成形状嵌入在偏转质量块支架12的外周区域上的相应地凹陷成型的下沉部240中,并且由此用于偏转质量块14的限定的轴向定位。下沉部240可以通过两个偏转质量块16、18的在它们的大体上对称的结构而到达大体上轴向延伸的区段22或26中。在区段22、26相互交会的地方,这两个支架盘16、18例如可以通过焊接而相互固定连接。
在图63中可看到的顶棚状的或夹角状的成形状238以及相应的下沉部240的结构设计由于简单的制造方案而特别具有优势。
接下来,对限制偏转质量块14的偏转运动的不同变型方案进行说明。图64和图65示出了限动组件154,该限动组件一方面由第一导轨34的特定构造来提供、另一方面由第二导轨40或第二导轨的两个区段来提供。相对于上文所示的结构设计形式可以看到,第一导轨34从其导轨顶部38开始而具有两个导轨支腿242、244,这两个导轨支腿在远离于导轨顶部38的端部区域中相对于径向线R仅夹起一个相对较小的角度α,例如在直至30°的范围内,在此这两个导轨支腿视为大体上平行延伸。相应地,第二导轨40也从其各自的导轨顶部66开始而被构造为具有导轨支腿246、248,这两个导轨支腿在远离于导轨顶部的端部区域中同样相对于径向线R夹有一个非常小的角度β,例如在直至30°的范围内。因此,通过第一导轨34和对应的第二导轨40的相对倾斜延伸的导轨支腿实现了,当在导轨上引导的导向体到达各个导轨的端部区域中时,在周向作用的力基本上形成导向体和导轨之间的压力载荷,而沿着导轨方向仅具有很小的分力。
在图66中,限动组件154例如被构成具有由图13可知的在径向上位于偏转质量块支架14内部的限动件156。在偏转质量块支架14的指向内部的侧面上分别设有弹性止动元件250,该弹性止动元件在偏转质量块支架14过度偏转时抵靠在限动件156上。由此,一方面可以使偏转质量块支架14的质量增加,另一方面使构造、特别是在限动件156区域上的构造随之简化。
在图67中示出了一种变型方案,其中,限动组件154包括至少一个外周支撑元件102。在外周支撑元件的两个轴向侧面上,例如在位于外周支撑区域106和连接区域110之间的过渡区域上设有弹性元件252,设置在外周支撑元件102两侧的、于周向上偏转的偏转质量块能够在该弹性元件处止动。
在图68所示的变型方案中,限动组件154在偏转质量块的两个外周端部区域上包括弹性止动元件254。那么这里还可以作为限动件而分别采用一个外周支撑元件、或者采用支架盘的容纳该限动组件的区域,该区域在周向上与该偏转质量块14相邻设置。
图69示出了一种偏转质量块14,其中,分别在开孔30的外周端部以及因此还在各个第一导轨34的端部区域上设有弹性止动元件256,或者设置在开孔30之中。这里通过限动组件154这样实现限动,即,使沿着第一导轨34运动的导向体在到达导轨34的端部区域时通过弹性止动元件56避免继续运动,因此实现缓冲地止动。
可替换或附加地,还对应于第二导轨或提供该第二导轨的区段,在偏转质量块支架12的支架盘中设置相应的弹性止动元件258。在此,也使导向体在到达各个第二导轨的端部区域时实现弹性止动,从而使偏转质量块14的运动在没有金属对金属的相对冲击的条件下而进行制动或停止。因为这里在偏转质量块本身必须提供径向向内的措施以实现限动,所以为偏转质量块提供了更大的结构空间。
图71示出了一种偏转质量块支架12,其中,两个支架盘16、18尤其通过轴向贯穿的第二连接元件138而轴向相互连接,该第二连接元件这里也被构造为铆钉。这里,铆钉当然没有形成为间隔元件,而是被一个套筒式的间隔元件260包围,在铆接时可以使两个支架盘16、18抵靠在该间隔元件上。
图72示出了一种变型方案,其中,在第一连接元件118的区域中实现了两个支架盘16、18的轴向间隔,通过该第一连接元件还实现了外周支撑元件(这里为104)及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98的连接。对此,由图72可知的间隔元件126比上文所述的间隔元件较厚,从而使该间隔元件在此基本上完全填充两个支架盘16、18之间的轴向间隙。这样能实现更好的刚性并由此在这样的区域中的提高的稳定性,在该区域中,通过借助于第一连接元件118实现的外周支撑元件104在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上的连接,还进一步传递于传动系中待传递的扭矩。
图73至75示出了扭转减振器组件74的一种结构设计变型方案,其中,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98既通过优选以三角形设置的第一连接元件118、又通过以相对于第一连接元件呈90°角间距设置的第二连接元件138连接在外周支撑元件102、104上。对此,对应于第二连接元件138,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98分别具有阶梯式的开孔262,从而也使铆接之后形成的铆钉头位于该开孔262中,即该开孔的直径较大的区域中。同时,第二连接元件138在此并不用于扭矩传递或到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98中的导入,而是用于使主要由两个支架盘16、18构成的偏转质量块支架12的刚性提高。
图76和图77示出了各一个支架盘18的示例,相比于上文所述的变型方案,这里的支架盘的结构具有较少的轴向成形状。例如在图76中示出的支架盘18在各个第一导轨40的区域中没有轴向成形状。这样就使得与该第一导轨区域共同作用的偏转质量块14(如图78、79和80所示)不再需要于开孔30的周围设置相对应的下沉部。
图77所示的支架盘16虽然与各个第一导轨40相对应地具有轴向成形状,用以增大导向面,但是在各个外周支撑元件进行连接的地方、也就是由开孔120形成的用于容纳第一连接元件118的三角形区域的地方却不具有下沉部。当然,也可以在图77所示的支架盘18的示例中取消位于第一导轨40的区域中的轴向成形状,正如图76所示。而且在实现第二连接元件连接的各个开孔的区域中也设有大体上平面式的结构。当然,还可以使相对应的另一个支架盘相应地成型。
图81至83分别示出了具有凸度结构的外周支撑元件102′,其具有两个以约180°角间距相对设置的外周支撑区域106、108。在中央区域中,这些外周支撑元件102′分别具有环形区段264。该环形区段用于例如为从动轴的轴向端部提供一个贯穿空间。还可以在该环形区段264上分别设有圆筒形的凸台266,该凸台可以用于不同组件的径向支承,例如次级侧96相对于初级侧76、或者次级侧96相对于从动轴的支承。在环形区段264中还可以形成开孔268,这些开孔可以用于螺栓或类似部件的穿过,以固定在例如曲轴上。
图84示出了一种外周支撑元件102,其仅具有一个单独的外周支撑区域106和一个连接区域110。在该外周支撑区域106上设有两个外周突起部270、272。这两个外周突起部用于径向向外搭接、且径向向外支撑住用于减振元件单元86、88的弹簧座圈94的外周支撑部。因此,同样还避免了相对于初级侧的滑动摩擦的相互作用,这样就实现了初级侧76与次级侧96之间的改善的联接。这种用于径向支撑的突起部270、272当然也可以在采用外周支撑元件的条件下设有两个外周支撑区域,如图81至83所示。
图85至87示出了一种结构设计变型方案,其中,以180°的圆周距离设置的两个外周支撑元件102、104并没有以各自的连接区域110或112容纳在支架盘18的下沉部中,而是容纳在留空部274、276中。对该留空部的周向延伸长度的尺寸进行确定,使得外周支撑元件102、104以各自的连接区域110、112基本上在没有圆周运动缝隙的条件下而容纳在该留空部中,并由此支撑在形成于支架盘18上的类似地沿径向延伸的端侧面上。径向上在留空部274、276之外,支架盘18还具有被外周支撑元件104的各个外周支撑区域106或108覆盖的且为此基本上结构相同的联接区域278或280。在该联接区域278、280中,外周支撑元件102、104一方面与支架盘18、另一方面与支架盘16通过另外的优选形成为铆钉的连接元件282固定连接。为了该目的,支架盘16也相应地具有向径向外部延伸的联接区域284、286。如上文所述,外周支撑元件102、104到这里未示出的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98上的连接通过第一连接元件、即例如铆钉来实现,该第一连接元件贯穿设置在连接区域110、112中的开孔122。
如特别由图87可知,还是在这个结构设计变型方案中,外周支撑元件102、104在其连接区域110或112与各个外周支撑区域106、108之间的过渡区域中轴向弯曲。相应地,支架盘18也特别在其径向外侧的区域中、也就是形成联接区域278、280的地方轴向弯曲,从而使外周支撑元件也在这里贴靠在支架盘16的外侧上。
该结构设计变型方案的优势在于,为设置在两个支架盘16、18之间的偏转质量块14提供一个较大的、不受到支架盘18的下沉部限制的结构空间以供使用。特别地,偏转质量块可以在相应的成型结构中在周向上还偏转到外周支撑元件所延伸到的区域中。
图88示出了一种由两个偏转质量块部288、290构成的偏转质量块14的结构设计示例。在整体上,该偏转质量块14对应于图14所示的偏转质量块。这两个偏转质量块部288、290一起限定出、即组合成开孔30,这些开孔在其径向内部区域中分别提供第一导轨34。这两个偏转质量块部288、290的固定连接通过同样设在外周端部区域中的连接元件291来实现,例如为铆钉。该连接能够可替换或附加地通过熔焊、粘接、钎焊、卡合、螺纹连接或类似方式来实现。
具有两个特别在开孔30的区域中分离的、而整体上却限定出开孔30的偏转质量块部288、290的结构设计实现了,使以非切削的方式就能制成导轨的相对复杂的几何结构,非切削的方式例如指的是金属件的锻压、挤压、烧结或类似方式。而且上文已经提到的第一导轨元件的***可以在偏转质量块14的这种多件式结构设计中简单地实现。
在图89中示出了一种变型方案,其中,也如图88所示,两个偏转质量块部288、290也是分开,具体而言,在几乎沿着周向延伸的线或平面上并且在开孔30的区域中、通过沿着减振装置的旋转轴线的方向进行的轴向相对移动而相互连接。这样就产生一个径向上形状配合连接的咬合,该咬合确保在离心力下也实现稳定的固定联接。这两个偏转质量块部288、290可以通过粘接、卡合、钎焊或熔焊彼此固定连接。
在图90中示出了一种偏转质量块14,其由三个沿轴向依次布置的偏转质量块部292、294和296组合而成。这些偏转质量块部具有彼此相应的外周轮廓且分别具有开孔30,在这些开孔的径向内侧面上分别提供各第一导轨34的区段298、300、302。导向体的相应的外周区域与这些轴向上相邻设置的区段298、300、302形成接触。
这三个偏转质量块部292、294、296的固定连接可以通过设置在多个位置上的连接元件304、例如铆钉来实现。当然,这里还可以采用其它连接技术,如熔焊、粘接、卡合、钎焊或螺纹连接。
两个定位在轴向端侧的偏转质量块部292、296在各自相互远离指向的侧面上具有下沉部54,这些下沉部可以容纳设置在支架盘上的且提供部分第二导轨的轴向成形状。
图91和图92示出了一种结构设计变型方案,其中,两个外周支撑元件102、104不是定位在支架盘18的背向支架盘16的外侧上,而是定位在两个支架盘16、18之间。因为例如由板材制成的外周支撑元件102、104整体厚度小于两个支架盘16、18之间的轴向间隙,在该轴向间隙中还容纳偏转质量块14,所以在外周支撑元件102、104的两侧设有间隔元件126。通过第一连接元件实现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在外周支撑元件102、104上的连接,通过该第一连接元件118使两个支架盘16、18、位于这两个支架盘之间的间隔元件126以及定位在各个间隔元件126之间的外周支撑元件102、104组装成一个部件。即使得具有较大厚度的外周支撑元件102、104的结构设计方案,为此也可以通过省去至少一个间隔元件126而适用。
因为在该结构设计形式中,外周支撑元件102、104已经轴向几乎中央地设置在两个支架盘16、18之间,所以外周支撑元件102、104可以大体上构成平面式的或被构造为具有仅很小的轴向弯曲部。这样就简化了制造,并且实现了在外周支撑元件中更小的材料应力。
同样如上文所述的结构设计形式,两个间隔元件之一、特别是邻接支架盘16定位的间隔元件126可以省去,而通过一个设在连接元件118上的间隔带来代替。
在上文所述的结构设计形式中,待与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连接的外周支撑元件可以通过定位在支架盘16的轴向外侧上而基本上直接邻接该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而定位,并由此在扭矩传递过程中在减振装置10的构件上基本上没有附加的载荷产生;同时,在图91和图92所示的示例中,支架盘18和与其相邻定位的间隔元件126位于外周支撑元件102、104与在图91和图92中未示出的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之间。这一点还可以在对应于各个外周支撑元件而设置多个第一连接元件118的情况下实现在扭矩传递过程中的加强的压紧,由此使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与外周支撑元件之间的构件具有相应的强度。
图93至97示出了减振装置10的一种结构设计形式,其中,限动组件154集成在偏转质量块支架12中。为此,支架盘16在其径向内部区域中具有从盘状区域20轴向延伸出的圆柱形的限动件306。该限动件在偏转质量块14的径向内部延伸,并且可以如图96和图97所示,将环形弹性元件164支撑在其外周上。
为了提供限动件306,当然还可以使另一个支架盘18相应地轴向成型,或者可以使两个支架盘具有彼此相向延伸的圆柱形区段,这两个区段共同组成限动件。还可以考虑,替换集成的结构设计,而例如通过铆接、焊接或类似连接将限动件306固定在至少一个支架盘16、18上。为了固定连接弹性元件,可以例如对弹性元件进行热压配合、粘接或硫化处理。还可以实现通过注塑或喷涂进行的材料连接。在另一个可替换的变型方案中,位于偏转质量块14的径向内部的例如环形的限动件由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的径向内部区域来提供。那么在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的区域上还可以设置弹性元件164,以缓冲偏转质量块的冲击。
限动件306或同样设置在外周上的环形弹性元件164直接设置在偏转质量块支架12或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98上的优势在于,由此实现了到扭转减振器组件74的次级侧96上的连接。由此避免了止动的偏转质量块14和限动组件154之间的相对滑动运动,该相对滑动运动会导致磨损。
图98至100示出了一种偏转质量块14,其具有两个与导向体共同作用的且提供第一导轨34的开孔30。可以看到,在该结构设计形式中偏转质量块14在轴向上观察相对于轴向的中央平面E具有不对称结构。这说明,偏转质量块14的质量重心不在中央平面E内,而是朝一轴向侧移动。相应地,开孔30也相对于中央平面E在轴向上不对称。特别可以看到,用于提供第一轴向定中心组件68的在此凹陷成型的第一导轨34也轴向相对于中央平面E偏移设置。以这种方式和方法可以实现,第一导轨34或与各个导向体共同作用的区域大体上定位在各个偏转质量块14的质量重心所在的位置上,从而不会产生受由离心力决定的倾斜力矩。
通过偏转质量块14在轴向上不对称的结构设计实现了,使该偏转质量块更好地匹配于在偏转质量块支架12内部的空间比例。特别是例如实现了,偏转质量块14在径向向外的区域沉入到为了外周支撑元件102、104而设置的下沉部114或116所在的外周区域中。
在图101至103中示出了一种偏转质量块14,其相对于大体上对应于径向线的外周中线M不对称。特别可以看到,在外周端部区域上具有下沉部308,从而在该区域上实现偏转质量块14在轴向上细长的结构设计。而且该方案也实现了到两个支架盘之间的间隔较小的区域中的沉入。
图103示出了开孔30或形成在开孔中的第一导轨34在此相对于轴向中线E大体上对称设置。在周向上,开孔30或形成在开孔中的第一导轨34然而还可以这样定位,即,在考虑到偏转质量块14的周向上不对称结构的前提下,在两个与该偏转质量块共同作用的导向体上大体上产生相同的作用力。对此,以具有优势的方式使质量重心应该位于外周中线M上或者还位于轴向中央平面E内。
图104示出了一种扭转减振器组件,其中,环形限动件156及其圆柱形径向延伸的区域162形成用于径向轴承310的径向定中心结构,该圆柱形径向延伸的区域在外侧还被弹性元件164包围。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98以其径向向内的轴承区域312咬合在径向轴承310的内圆周区域中。以这种方式使扭转减振器组件74的初级侧76和次级侧96在径向上彼此定中心。通过使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98的支承区域312轴向贴靠在弹性元件164的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支腿上,从而实现轴向支承或支撑。贴靠区域的径向内部,于支承区域312中形成有轴向延伸的环形槽314,环形的径向轴承310可以轴向咬合在该环形槽中。
因为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98的支承区域312在此设置在径向向外相对较远的、特别是这样的区域中,即,设有使位于初级侧侧的盖板78与轴承环168以及还有联接元件170连接的铆钉158的区域中,所以需要建立铆接,然后再连接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98。在支承区域312仍进一步径向向外移动的过程中,到铆钉158的接触再次释放,从而可以在连接到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98之后再进行该铆接。而且原则上还可以想到,将初级侧、即例如盖板78或轴承环168直接连接到曲轴上,即在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98的支承区域312的径向内部的区域中,而不需要使用联接元件170或与此相关的待连接的挠性板或类似部件。也是在这种情况下,此处不必设置可以使螺栓或类似部件或工具穿过的开孔。
例如在图18和图19中可看到的用于支承从动轴的轴承172可以以同样的方式设置在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98的支承区域312上。还可以在轴承环168上实现支承,从而使从动轴随后相对于初级侧76而受到支承。而且,初级侧或其盖板78也可以用于支承从动轴。
在图105所示的上文所述的结构设计形式的变型方案中可以看到,在环形径向轴承310定位的地方,在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98的支承区域312中没有设置轴向敞开的且于周向上基本连续延伸的槽,这样就实现了环形径向轴承310的轴向更短的构造尺寸。
图106示出了一种扭转减振器组件74,其中,实现了在该扭转减振器组件的初级侧76的区域中直接到驱动轴(即例如为曲轴)的连接。为实现该目的,位于初级侧的盖板78径向向内延伸经过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98的径向位于内部的支承区域312之上。在该径向内部的区域中,盖板78以及与其相对应的用于偏转质量块14的限动件156具有开孔316或318,用于固定的螺栓能够穿过这些开孔。
在图107所示的结构设计形式中示出一种相应的连接方式。这里,盖板78在其径向内部区域中通过轴向弹性部320而延长。该轴向弹性部可以通过铆钉或类似部件固定到盖板78上并且在径向内侧具有开孔316,用以在曲轴或其它类型的驱动轴上的固定。
弹性部320例如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厚度相对较薄的板件,这些板件允许盖板78的倾斜并由此允许整个扭转减振器组件74相对于旋转轴线A倾斜。弹性部320优选为环形板式结构,以能够可靠地吸收并继续传递待传递的扭矩。
图108示出了一种扭转减振器组件74,例如其可以应用在混合驱动***中或与双离合装置相连接。扭转减振器组件74以及位于其中的减振装置10的整个构造能够以任意上述方式来实现。然而还可以看到,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98继续向径向内侧延伸,并且形成一个具有内啮合部的套筒区域324。设有外啮合部的轴件326可以与该套筒区域通过轴向相互套置并围绕旋转轴线A一起旋转而形成联接。该轴件326可以被引导到传动系的另一个区域,即,例如电机或双离合***的输入区域。如果该扭转减振器组件74沿着扭矩传递线路设置在电机或双离合***之后,那么该轴件126可以为变速器输入轴的轴向端部。
可以看到,与限动件156中的弹性部320或318内的开孔316相对应,在该结构设计形式中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98也具有开孔328,以能够***和拔出用于固定在驱动轴上的螺栓。
图109和图110示出了扭转减振器组件74的一种变型方案,其同样特别适用于与混合驱动***或双离合***相连接。可以看到,这里也采用了一个具有两个外周支撑区域106、108的大体上呈横梁状的外周支撑元件102′,该外周支撑元件在其径向内部区域中具有带有啮合部的套筒区域330。此外,该外周支撑元件102′还支撑有一个例如可集成成型的或者也可以单独固定于其上的环形支撑区域332。该环形支撑区域轴向相对于限动件156或限动件的轴向延伸的圆柱形区域162对置,从而使弹性元件164的沿径向向内延伸的支腿设置在这两个部分之间。据此,外周支撑元件102′以及扭转减振器组件74的整个次级侧96在轴向上相对于初级侧76而支撑于这个支撑区段332上,从而同时还可以在相对旋转过程中于初级侧与次级侧之间产生摩擦交互作用。
对应于限动件156中的弹性部320或318内的开孔316,外周支撑元件102′也具有开孔334,以实现到驱动轴的连接。
图111示出了扭转减振器组件74的初级侧76的另一个结构设计变型方案的径向内部区域。可以看到盖板78的径向内部的且这里呈轴向弯曲的区域以及同样轴向弯曲的联接元件170的径向内部区域。其借助于铆钉158与轴承环168固定连接,其中,盖板78设置在联接元件170与轴承环168的径向延伸的支腿之间。在轴承环168的轴向延伸的支腿的内周上设有例如为环形的轴承元件336,该轴承元件用于相对于驱动轴而径向或/和轴向支承初级侧76。
图112示出了扭转减振器组件74的另一种变型方案,该扭转减振器组件结合有减振装置10。扭转减振器组件74在初级侧一侧也具有两个盖板78、80以及在外部区域容纳在这两个盖板之间的减振元件组件84。位于初级侧侧的盖板78在径向内部形成一个轴承凸台340,在中间支承滑动轴承套342的条件下可以使位于次级侧的质量元件98的径向内部的支撑区域312径向支承在该轴承凸台上。次级侧96相对于初级侧76的轴向支撑可以在该区域中实现。
减振装置10在此可以如上文所述地具有两个支架盘16、18和容纳在两个支架盘之间的偏转质量块14。该偏转质量块优选地分别通过多个用于外周支承以及由此径向支承的导向体36而可运动地保持在偏转质量块支架12上。
通过滚动轴承172可以使从动轴(即,例如变速器输入轴)的轴向端部区域相对于盖板元件78的轴承凸台340而受到支承。
在图113所示的结构设计形式中,初级侧76的盖板78通过螺栓344固定在驱动轴346上,即例如为曲轴。对此,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98在其径向内部区域中具有贯穿孔348。两个轴承环168和168′借助于螺栓344与盖板78一起固定在驱动轴346上。轴承环368继续沿径向向内延伸、并且用于在例如也具有滚动体的轴承172的中间支承下对从动轴350的轴向端部定中心。此外,在这里,在例如具有滚动体的径向轴承310中间设置的条件下,次级侧96相对于初级侧76在径向得以支承。
轴承环168′从在其径向外侧区域借助于螺栓344固定的位置起轴向延伸至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98,并且在例如实施为滑动轴承的轴向轴承350的中间支承条件下支撑住该位于次级侧的质量件。该轴向轴承350主要用于防止次级侧96在对与其相连的摩擦联接处施加力的情况下发生倾斜。
最后,再次指出,上文所述的一方面关于减振装置10的、另一方面关于扭转减振器组件74的结构设计的不同的方面可以任意相互结合。特别需支出的是,在不同范围内也可以采用上文没有详细描述的变型方案或实施方案。因此,可以例如以多种方式制成偏转质量块。特别有利的是通过烧结制成,这是因为该方式会实现很大的密度并由此具有很大的质量,这是因为在烧结组合物中可以引入较重的元素。例如可以在用作基础材料的钢基质中引入铜、钨或其它密度较大的元素。
不同地示出的连接元件,其优选实施为铆接元件,当然还可以为其它形式或其它数量。经证实,特别具有优势的是,对应于不同外周支撑元件所示的铆接元件的三件组合,其以三角形结构进行布置,这是因为该方案特别实现了无应力连接。然而原则上,这里还可以采用两件、四件、五件、六件或更多件的组合,其中,在这样的组合中各个连接元件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改变。同样,可以使连接元件布置在一个节圆上,即,以相对于旋转轴线几乎相同的半径距离布置。
特别是减振装置的、在旋转运行中尤其受到产生的离心力载荷的区域,即,提供不同导轨的部件亦或是还有导向体,优选由经硬化的金属、例如经硬化的钢构成。在为引入连接元件而设有开孔的位置上,优选实现了对构成材料的调质处理,以提供较大的抗拉强度。
为了在偏转质量块处实现具有带凸度的外周面的导向体的引入,用于提供导轨的开孔必须至少在外周区域具有这样的尺寸,即,使有凸度的导向体能够导入。这优选还是在其中还形成各个导轨顶部的区域。
当然,还可以使设置在减振装置中的偏转质量块的数量相对于所述的四个偏转质量块而进行改变。那么例如还可以设置两个、三个、五个、六个或更多的偏转质量块,其中,优选围绕旋转轴线对称布置。
在上述多个实施方式中所示出或所说明各个偏转质量块彼此相同,当然也可以在一个减振装置中采用具有不同形状和不同尺寸的偏转质量块。还可以使分配给不同偏转质量块的导轨具有不同的结构,从而使不同的偏转质量块能够根据不同的激励级进行调节。为了防止在剧烈振动激励条件下偏转质量块的过度冲击有利的是,该振动激励并没有精确对应到各一个激励级上,例如在四缸发动机中还在第二级上。为了在此引入用于实现受制约的偏转的“失谐”,例如可以实现激励频率的2.1倍或1.9倍的调节。
此外,通过例如使导轨成型,即弯曲还实现了一方面对到特定激励级的调节进行影响,另一方面还避免过度偏转。特别还可以通过在导轨端部区域中使导轨接近于径向线而实现偏转质量块的相对强烈的制动。在偏转质量块的偏转过程中,平面结构的导轨会产生较不明显的制动效果。

Claims (2)

1.一种减振装置,特别是位于用于机动车的传动系的扭转减振器组件中的减振装置,包括待与传动机构联接的初级侧(76)以及克服减振元件组件(84)的作用围绕旋转轴线(A)而能够相对于初级侧(76)旋转的次级侧(96),其中,所述初级侧(76)和所述次级侧(96)具有用于减振元件组件(82)的减振元件(86)的外周支撑区域(106、108),其中,在所述次级侧(96)上设有偏转质量块支架(12)和至少一个在所述偏转质量块支架(12)上以能够偏转的方式被支撑的偏转质量块(14),所述偏转质量块能够从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A)的最大距离的基础位置偏转到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A)的更小距离的偏转位置,其中,所述次级侧(76)具有至少一个外周支撑元件(102、104;102′)以及位于次级侧的优选呈环形板状的质量元件(98),所述至少一个外周支撑元件具有至少一个外周支撑区域(106、108),其中,所述偏转质量块支架(12)包括两个在旋转轴线(A)的方向上彼此间隔设置的、相互固定连接的且在彼此之间容纳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14)的支架盘(16、18),其中,在所述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14)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导轨(34),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导轨具有基本上朝径向外侧指向的导向面(32),对应于所述在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14)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导轨(34)在所述偏转质量块支架中设有第二导轨(40),所述第二导轨具有基本上朝径向内侧指向的导向面,其中,在所述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14)从基础位置进行偏转时,优选地为滚动体的导向体(36)能够沿着所述第一导轨(34)和所述第二导轨(40)运动;其中,在支架盘(16、18)之间设有用于使至少一个偏转质量块(14)轴向定中心的第一定中心组件(68);
或/和,其中在所述两个支架盘(16、18)之间设有用于使至少一个导向体(36)轴向定中心的第二定中心组件(72),其中,所述第二定中心组件(72)对应于至少一个支架盘(16、18)而包括相对于所述导向体(36)的纵向轴线朝径向外侧延伸的定中心肩部(70),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中心肩部(70)设置在位于与所述第二导轨(40)接触的外周面区域(64)和所述导向体(36)的外周面(58)的与所述第一导轨(34)接触的外周面区域(56)之间的过渡区域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中心肩部(70)在径向内部区域上具有轴向缩进部。
CN201410497904.XA 2010-05-28 2011-04-11 扭转减振器组件和特别在扭转减振器组件中的减振装置 Active CN1042792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0029464.0 2010-05-28
DE201010029464 DE102010029464A1 (de) 2010-05-28 2010-05-28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anordnung und Schwingungsdämpfereinrichtung, insbesondere in einer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anordnung
CN201180026175.4A CN102918296B (zh) 2010-05-28 2011-04-11 扭转减振器组件和特别在扭转减振器组件中的减振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26175.4A Division CN102918296B (zh) 2010-05-28 2011-04-11 扭转减振器组件和特别在扭转减振器组件中的减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79265A true CN104279265A (zh) 2015-01-14
CN104279265B CN104279265B (zh) 2016-08-17

Family

ID=4411889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26175.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18296B (zh) 2010-05-28 2011-04-11 扭转减振器组件和特别在扭转减振器组件中的减振装置
CN201410497904.XA Active CN104279265B (zh) 2010-05-28 2011-04-11 扭转减振器组件和特别在扭转减振器组件中的减振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26175.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18296B (zh) 2010-05-28 2011-04-11 扭转减振器组件和特别在扭转减振器组件中的减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133905B2 (zh)
EP (2) EP2636923B1 (zh)
CN (2) CN102918296B (zh)
DE (1) DE102010029464A1 (zh)
WO (1) WO2011147632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2011004695U1 (de) * 2010-08-19 2011-09-2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Fliehkraftpendeleinrichtung
DE102012211216B4 (de) * 2011-07-20 2017-06-14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Fliehkraftpendeleinrichtung
DE102012223044B4 (de) * 2012-01-20 2019-05-23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Fliehkraftpendelbaueinheit und Verfahren zur Montage eines Fliehkraftpendels
FR2986591B1 (fr) * 2012-02-07 2019-12-20 Valeo Embrayages Dispositif d'amortissement pendulaire pour une transmission de vehicule automobile
FR2986592B1 (fr) * 2012-02-07 2020-01-03 Valeo Embrayages Dispositif de transmission de couple pour un vehicule automobile
FR2986593B1 (fr) * 2012-02-07 2017-09-15 Valeo Embrayages Dispositif d'amortissement pendulaire
DE102012212964C5 (de) 2012-02-28 2023-06-07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Fliehkraftpendel und Reibungskupplung mit Fliehkraftpendel
EP2850337B1 (de) * 2012-05-16 2019-06-12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Pendelrolle für eine fliehkraftpendeleinrichtung und fliehkraftpendeleinrichtung mit einer derartigen pendelrolle
FR2991739B1 (fr) * 2012-06-12 2018-01-26 Valeo Embrayages Dispositif d'amortissement pendulaire a element de roulement stabilise
EP2872796B2 (de) 2012-07-12 2023-06-21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Drehzahladaptiver schwingungstilger und drehschwingungsdämpfer mit diesem
DE102012212694A1 (de) * 2012-07-19 2014-01-23 Zf Friedrichshafen Ag Tilgerschwingungsdämpfer und Verfahren zum Bereitstellen eines Tilgerschwingungsdämpfers
DE102012212704A1 (de) * 2012-07-19 2014-01-23 Zf Friedrichshafen Ag Tilgerschwingungsdämpfer und Dämpferanordnung
DE102012214570A1 (de) * 2012-08-16 2014-02-20 Zf Friedrichshafen Ag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US8561499B1 (en) 2012-08-17 2013-10-22 Chrysler Group Llc Centrifugal pendulum absorber
CN104471279B (zh) * 2012-08-27 2016-11-16 宝马股份公司 离心力摆
FR2996893B1 (fr) 2012-10-11 2015-12-04 Valeo Embrayages Double volant amortisseur equipe d'un dispositif d'amortissement pendulaire
DE102012219738A1 (de) * 2012-10-29 2014-04-30 Zf Friedrichshafen Ag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DE102012219737A1 (de) 2012-10-29 2014-04-30 Zf Friedrichshafen Ag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EP2935939B1 (fr) 2012-12-21 2017-02-22 Valeo Embrayages Dispositif d'absorption de vibrations
EP2935938B1 (fr) 2012-12-21 2018-02-28 Valeo Embrayages Dispositif d'absorption de vibrations
DE102013204711A1 (de) * 2013-03-18 2014-09-18 Zf Friedrichshafen Ag Tilgerschwingungsdämpfer
FR3009593B1 (fr) * 2013-08-06 2016-02-26 Valeo Embrayages Dispositif d'amortissement vibratoire
DE102013217090A1 (de) * 2013-08-28 2015-03-05 Zf Friedrichshafen Ag Tilgersystem
DE102013217089A1 (de) 2013-08-28 2015-03-05 Zf Friedrichshafen Ag Tilgersystem
DE102013219500A1 (de) 2013-09-27 2015-04-02 Zf Friedrichshafen Ag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DE102013219504A1 (de) 2013-09-27 2015-04-16 Zf Friedrichshafen Ag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DE102013219503A1 (de) 2013-09-27 2015-04-23 Zf Friedrichshafen Ag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DE112014004853A5 (de) 2013-10-24 2016-07-21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Drehschwingungsdämpfer
DE102013222647A1 (de) * 2013-11-07 2015-05-07 Zf Friedrichshafen Ag Tilgersystem
DE102013222640A1 (de) * 2013-11-07 2015-05-07 Zf Friedrichshafen Ag Tilgersystem
US9347519B2 (en) * 2013-11-11 2016-05-2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trap mounting for pendulum dampers
CN106461008B (zh) * 2014-05-06 2019-02-19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具有轴向滚动轴承的离心力摆
DE102014211711A1 (de) 2014-06-18 2015-12-24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Fliehkraftpendel
DE102014212810A1 (de) * 2014-07-02 2016-01-07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Fliehkraftpendel
DE102014212812A1 (de) * 2014-07-02 2016-01-07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Fliehkraftpendel
DE112015003404A5 (de) * 2014-07-24 2017-04-20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Dämpfersystem
DE102014217725A1 (de) * 2014-09-04 2016-03-10 Zf Friedrichshafen Ag Drehschwingungsdämpfungsanordnung
DE102014220897A1 (de) * 2014-10-15 2016-04-21 Zf Friedrichshafen Ag Kopplungsanordnung mit einer Schwingungsreduzierungseinrichtung und mit einer Kupplungseinrichtung
FR3033859B1 (fr) * 2015-03-16 2017-10-20 Valeo Embrayages Dispositif d'amortissement d'oscillations de torsion pour systeme de transmission de vehicule
FR3049034B1 (fr) * 2016-03-21 2018-08-17 Valeo Embrayages Dispositif d'amortissement pendulaire
DE102016205755A1 (de) * 2016-04-07 2017-10-12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Fliehkraftpendel
WO2018006905A1 (de) * 2016-07-05 2018-01-11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Pendelrolle für fliehkraftpendeleinrichtung
DE102016215824A1 (de) * 2016-08-23 2018-03-01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Fliehkraftpendel
US10316931B2 (en) * 2016-09-06 2019-06-1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endulum for crankshaft having full one-piece bumper to improve NVH
FR3057325B1 (fr) * 2016-10-10 2018-11-02 Valeo Embrayages Dispositif d'amortissement pendulaire a butees elastomeres, notamment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DE102017112345A1 (de) * 2017-06-06 2018-12-0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Abstandsbolzen für ein Fliehkraftpendel
JP6870545B2 (ja) 2017-09-05 2021-05-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CN107606054B (zh) * 2017-10-23 2023-06-09 苏州大学 一种自适应式扭振减振器及柴油机
FR3074869B1 (fr) * 2017-12-07 2020-08-28 Valeo Embrayages Dispositif d'amortissement pendulaire
DE102018201199A1 (de) 2018-01-26 2019-08-01 Zf Friedrichshafen Ag Tilgersystem
DE102018109558A1 (de) 2018-04-20 2019-10-24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Fliehkraftpendel
DE102019121204A1 (de) 2019-02-27 2020-08-27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mit einer Rotationsachse für einen Antriebsstrang
EP4230894A1 (en) * 2019-04-25 2023-08-23 Volvo Truck Corporation A centrifugal pendulum absorber
DE102019206575A1 (de) * 2019-05-08 2020-11-12 Zf Friedrichshafen Ag Anschlaganordnung für Tilgermassen eines Tilgersystems
CN112343964A (zh) * 2019-08-09 2021-02-09 法雷奥凯佩科液力变矩器(南京)有限公司 离心力摆、包括离心力摆的扭矩传递装置和车辆
DE102019215920A1 (de) * 2019-10-16 2021-04-22 Zf Friedrichshafen Ag Tilgersystem
FR3116093B1 (fr) * 2020-11-06 2022-12-16 Valeo Embrayages Dispositif pour une chaine de transmission de vehicule automobile
DE102021206670A1 (de) 2021-06-28 2022-12-29 Zf Friedrichshafen Ag Drehmomentübertragungseinrichtung für einen Antriebsstrang eines Kraftfahrzeugs
CN115095631A (zh) * 2022-07-11 2022-09-23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一种带导向定位结构的高转动惯量飞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005545A1 (de) * 2000-02-09 2001-08-16 Mannesmann Sachs Ag Schwingungsdämpfungseinrichtung
DE10224874A1 (de) * 2001-06-12 2002-12-19 Luk Lamellen & Kupplungsbau Drehmomentübertragungseinrichtung
DE102004011830A1 (de) * 2003-03-14 2004-09-23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Drehschwingungsdämpfer
CN101457803A (zh) * 2007-12-10 2009-06-17 卢克摩擦片和离合器两合公司 离合器装置
DE102009042825A1 (de) * 2008-10-30 2010-05-12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Drehmomentübertragungseinricht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163966A (de) 1932-06-08 1933-09-15 Sulzer Ag Vorrichtung auf Wellen zur Verminderung von torsionsschwingungen.
FR2605695B2 (fr) * 1986-08-21 1990-01-12 Valeo Dispositif amortisseur de torsion pour systeme de transmission de couple
JPH0640996Y2 (ja) * 1988-04-11 1994-10-26 株式会社大金製作所 分割型フライホイール組立体
GB9304578D0 (en) * 1993-03-05 1993-04-21 Automotive Products Plc A twin flywheel
DE19654894B4 (de) 1996-03-12 2010-05-12 Zf Sachs Ag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mit einer Ausgleichsschwungmasse
DE19726532A1 (de) 1996-06-12 1998-03-05 Mannesmann Sachs Ag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mit Wälzkörpern als Koppelelemente
DE19911560A1 (de) 1999-03-16 2000-09-21 Mannesmann Sachs Ag Schwingungsdämpfungsvorrichtung
DE19911561A1 (de) 1999-03-16 2000-09-21 Mannesmann Sachs Ag Schwingungsdämpfungsvorrichtung
DE19958811A1 (de) 1999-12-07 2001-06-13 Mannesmann Sachs Ag Drehschwingungsdämpfer
DE10013652A1 (de) * 2000-03-18 2001-09-20 Mannesmann Sachs Ag Schwingungsdämpfungseinrichtung
EP1744074A3 (de) * 2005-07-11 2008-10-01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Drehmomentübertragungseinrichtung
DE112008000220A5 (de) * 2007-02-12 2009-10-22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Fliehkraftpendeleinrichtung
DE102009051724B4 (de) * 2008-11-19 2019-12-12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Fliehkraftpendeleinrichtung mit abgestützter Pendelmasse
KR101382292B1 (ko) * 2012-09-21 2014-04-08 현대자동차(주) 플라이휠의 댐핑장치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005545A1 (de) * 2000-02-09 2001-08-16 Mannesmann Sachs Ag Schwingungsdämpfungseinrichtung
DE10224874A1 (de) * 2001-06-12 2002-12-19 Luk Lamellen & Kupplungsbau Drehmomentübertragungseinrichtung
DE102004011830A1 (de) * 2003-03-14 2004-09-23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Drehschwingungsdämpfer
CN101457803A (zh) * 2007-12-10 2009-06-17 卢克摩擦片和离合器两合公司 离合器装置
DE102009042825A1 (de) * 2008-10-30 2010-05-12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Drehmomentübertragungseinricht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147632A2 (de) 2011-12-01
EP2577092B1 (de) 2018-10-24
EP2636923B1 (de) 2019-11-20
EP2577092A2 (de) 2013-04-10
EP2636923A2 (de) 2013-09-11
CN102918296B (zh) 2015-08-19
CN102918296A (zh) 2013-02-06
US20130139641A1 (en) 2013-06-06
CN104279265B (zh) 2016-08-17
US9133905B2 (en) 2015-09-15
DE102010029464A1 (de) 2011-12-01
EP2636923A3 (de) 2018-05-30
WO2011147632A3 (de) 2012-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18296B (zh) 扭转减振器组件和特别在扭转减振器组件中的减振装置
CA2811347C (en) Centrifugal pendulum device
CN105051410B (zh) 缓冲式减振器
CN105473890B (zh) 缓冲***
CN102362092B (zh) 带有振动阻尼器的牵引传动机构
CN103270334A (zh) 离心力摆装置
CN102632964A (zh) 复合链轮组件上的缓冲装置
CN105247242A (zh) 缓冲式减振器
CN106605080B (zh) 用于具有容纳一个或多个弹性体构件的盒状件的传动***的装置
CN103703272A (zh) 扭力杆
CN107199870A (zh) 用于紧固发动机机架的结构
CN102678818A (zh) 扭矩波动吸收器
CN102887179B (zh) 履带机构
CN104487737A (zh) 缓冲减振器和减振组件
CN102362065B (zh) 具有集成的用于传动部件的减震装置的电机
CN107850177A (zh) 离心力摆装置
US20220170541A1 (en) Decoupling ring for a planetary gear
CA2981383C (en) Elastic wheel for a rail vehicle
CN104520607A (zh) 具有不一致弹性体轮廓的扭转振动阻尼器
CN106574692B (zh) 缓冲减振器
KR100854601B1 (ko) 쇽업소버의 캡 부재
US20090098944A1 (en) Disk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a torque in a torque transmission device of a motor vehicle
CN103026095A (zh) 扭转振动阻尼器
CN101542161B (zh) 用于扭振减振器的滑块、包括滑块的分离片、包括滑块的扭振减振器以及用于生产滑块的方法
CN107614926A (zh) 旋转波动吸收减震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