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43126B - 通信方法、基站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基站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43126B
CN104243126B CN201410541791.9A CN201410541791A CN104243126B CN 104243126 B CN104243126 B CN 104243126B CN 201410541791 A CN201410541791 A CN 201410541791A CN 104243126 B CN104243126 B CN 1042431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terminal
cce
base station
candidate set
proc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4179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43126A (zh
Inventor
望月满
前田美保
岩根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oldings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olding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oldings Ltd filed Critical TC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olding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2431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431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431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4312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04W48/12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using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 H04L1/0038Blind format de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85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in response to a specific request, e.g. to a polling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0006Assessment of spectral gaps suitable for allocating digitally modulated signals, e.g. for carrier allocation in cognitive radio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移动终端监视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Candidate Set),若从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传达候选集的信令,则在无线资源方面负载变重。另外,移动终端进行盲检测的处理量也增加。因此,基站基于移动终端的属性信息执行以下处理:对成为所述L1/L2控制信号的发送目的地的所述移动终端进行归组的处理;以及将向预定的移动终端发送的L1/L2控制信号分配到预定的移动终端所属组中包含的控制信道元素、并利用下行物理控制信道进行发送的处理,移动终端接收下行物理控制信道,并且进行与移动终端所属组对应的候选集的盲检测处理,执行从候选集中包含的控制信道元素读出L1/L2控制信号的处理。

Description

通信方法、基站及移动终端
本申请是发明名称为“通信方法、基站及移动终端”、国际申请日为2008年3月25日、申请号为200880021031.8(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08/055528)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即LTE)方式的通信***的通信方法,所述“长期演进”方式作为采用W-CDMA方式的第三代移动电话***的发展规范而在被制定。
背景技术
在作为移动通信***的标准化组织的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Project:第三代合伙人项目)中,作为与W-CDMA不同的通信方式,在制定一种新的通信方式的规范,该新的通信方式就无线区间而言称为长期演进(LTE、E-UTRAN),就包含了核心网络的***整体结构而言称为“***结构演进”(“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即SAE)。LTE在接入方式、无线的信道结构和协议方面与当前的W-CDMA(HSDPA/HSUPA)不同。例如,在接入方式方面,W-CDMA使用码分多址接入(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而LTE对于下行方向使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对于上行方向使用SC-FDMA(Single Care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另外,在带宽方面,W-CDMA为5MHz,而LTE可应用1.25、2.5、5、10、15、20MHz。此外,LTE仅采用分组交换方式,而非W-CDMA那样的线路交换。
LTE由于使用与W-CDMA的核心网络(称为General Packet Radio System:通用分组无线电***即GPRS)不同的新的核心网络来构成通信***,所以被定义为与W-CDMA网不同的独立的无线接入网。因而,为了区别于W-CDMA通信***,在LTE的通信***中,将与移动终端(UE,User Equipment)通信的基站(Base station)称作eNB(也记作E-UTRAN NodeB、eNodeB),将与多个基站进行控制数据和用户数据的交换的基站控制装置(Radio NetworkController:无线电网络控制器)称为aGW(也记作Access Gateway:接入网关、MobilityManagement Entity:移动性管理实体即MME、Serving Gateway:服务网关即S-GW)。在此LTE的通信***中,实施称作E-MBMS(Evolved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演进的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的多播与广播型多媒体服务那样的点对多点(Point toMultipoint)通信,除此以外还提供面向多个移动终端中的个别移动终端的单播(Unicast)服务那样的通信服务。LTE与W-CDMA不同,由于传输信道、物理信道中不存在面向个别移动终端的专用信道(Dedicated Channel:专用信道、Dedicated Physical Channel:专用物理信道),所以通过公共信道(Shared Channel)向个别移动终端发送数据。
当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中发生数据发送时,上行链路、下行链路分别进行使基站与移动终端间可通信的调度。例如,在下行调度中,基站将与所发生的数据的大小或信道质量对应的无线资源分配给移动终端,并设定与目标质量或数据速率对应的调制方式和纠错编码方法(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调制和编码方案即MCS)。在上行调度中,移动终端向基站发送数据时,发送请求分配上行链路的无线资源的信号(上行调度请求:Scheculing Request即SR),基站接收到此信号后向移动终端分配上行链路的无线资源。这样,用于通过无线链路使移动终端与基站间可通信的调度控制所使用的信号包括:称作“L3控制信号(信息)”(Layer3control signaling:层3控制信令、L3消息)等上层信号和“L1/L2控制信号(信息)”(Layer1/Layer2Control signaling:层1/层2控制信令)的信号。L3控制信号主要为在初始发送时包括呼叫连接(RRC connect:RRC连接)发生时在内由例如RRC层那样的上层通知的控制信号,所述L3控制信号通过下行链路进行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的信道设定和无线资源的分配。另一方面,L1/L2控制信号为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中在移动终端与基站间频繁交换的控制信号,诸如移动终端通过上行链路向基站请求分配无线资源的上行调度请求信号,另外在根据数据大小的变更和信道的质量要求不定期地变更无线资源时包括呼叫连接发生时、继续时在内也使用L1/L2控制信号。L1/L2控制信号包括例如在基站或移动终端接收到数据时用于将接收结果通知给对方的响应信号(Ack:确认/Nack:不确认)以及表示接收数据的质量和信道质量的质量信息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符)。另外,研究了LTE中对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输入多输出)的支持。当支持MIMO时,L1/L2控制信号包含MIMO相关信息。
L1/L2控制信号中包含的Ack/Nack是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混合式自动重送请求)用的信号,HARQ使接收侧不丢弃解调失败数据而将其与重送数据组合进行解码。当接收侧将Ack信号通知给发送侧时,发送侧发送新的分组数据。另一方面,当接收侧将Nack信号通知给发送侧时,发送侧重送分组数据。本说明书中仅记作Ack/Nack的情况指所述HARQ用Ack/Nack。
在非专利文献1的4.2章中记载了将下行控制信道信息(Downlink ControlChannel Information)映射到作为物理信道的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另外,在非专利文献2的4.1章中记载了图1所示的下行链路中的帧结构。一个子帧由两个时隙构成(参照图1)。图1中,阴影部分表示PDCCH映射区域。另外,在非专利文献2的5.5.4章中记载了将PDCCH映射到子帧的第一个时隙的前三个OFDM码元(参照图1斜线部分)以下。在本说明书中,映射到PDCCH的下行控制信道信息被称为L1/L2控制信息(信号)。另外,作为L1/L2控制信息中包含的信息有:(1)Ack/Nack、(2)用于上行通信控制的L1/L2控制信息(UL相关L1/L2控制信息、上行许可(UL GRANT)等)、以及(3)用于下行通信控制的L1/L2控制信息(DL相关L1/L2控制信息、下行分配信息(DL Allocation))等。
另外,在非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下行控制信道(下行控制信道信息)通过聚集(Aggregation)控制信道元素(Control Channel Element:控制信道元素即CCE)而构成。另外,记载了在移动终端接收下行控制信道时监视下行控制信道的候选集(CandidateSet)。还记载了候选集中包含的候选数量决定移动终端进行的检测动作(Blind Detect:盲检测)的最大次数。关于此候选集,在非专利文献4中揭示了一种不使用从基站发送到移动终端的显式信令而在基站及移动终端中求取候选集的方法。在非专利文献5中,记载了从CCE到物理资源的映射方法。具体而言,记载了实施蜂窝小区(基站)固有的加扰,以及实施公共的交错。
另一方面,在非专利文献6中,记载了将多个PDCCH分别交错(interleave)到进行不同功率控制的资源块(Resource Block即RB),并且对每个已决定的RB进行分布式的映射。记载了RB由子帧前三个OFDM码元的全部区域构成,移动终端的解码处理不使用表示子帧第一个时隙的头部多少个码元(OFDM码元)的区域被使用的信息(Cat.0的值,Cat即Category:类别)而进行。其目的在于,使得用于减少对相邻基站的干扰量的功率控制容易进行,而且能够不用Cat.0的值而使移动终端开始PDCCH的接收处理。另外在非专利文献7中,记载了将Ack/Nack的标记(index)***到用于分配上行资源的下行控制信道信息(ULGRANT)中。
LTE的核心网络是分组连接的网络,用户数据包含声音等实时数据,且全部被分组化。通常的分组数据发送时,对该数据不要求实时性,发送接收的数据速率根据数据内容不定期地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声音那样的实时数据即使被分组化也需要数据由通信对象实时地再现,所以按一定的间隔定期产生预定大小的数据。因此,对调度的无线资源的分配中,在通常的分组数据通信时与在声音那样的实时数据通信时,需要不同的调度方法。
对于如通常的分组数据那样速率根据数据的内容进行变化且需要适应高速通信的数据,使用能够根据信道质量、数据速率(数据大小)每子帧动态地变更无线资源设定的动态调度(dynamic scheduling)方法。在动态调度时,基站通过L1/L2控制信号将上行链路及下行链路的无线资源分配信息通知给移动终端。
另一方面,如声音那样要求实时性且以一定间隔定期产生预定大小的数据的通信,由于速率低且数据大小为一个以上的已决定的大小,所以使用能够定期地且持续地分配无线资源的持续调度(Persistent scheduling)方法。
在对当前的3GPP的持续调度(也称为半持续调度(semi-persistentscheduling))的讨论中,讨论了使用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电资源控制)从基站向移动终端设定周期性等(非专利文献8)。可以考虑基站在每个通过RRC设定的周期(下文称为持续周期)利用PDCCH(L1/L2控制信号)向移动终端进行频域的分配。还讨论了,即使在持续调度的时候也仅在会话时(Talkspurt:话音突峰)(或者称为活跃时(active))分配无线资源,在无声时(Silent Period:静音期间)(或者称为非活跃时(de-active))释放无线资源。讨论了从所述可转变为活跃及非活跃的基站向移动终端通知时使用PDCCH(L1/L2控制信号)(非专利文献9)。
非专利文献1:TS36.212V1.2.0(R1-072635)
非专利文献2:TS36.211V1.1.0(R1-072633)
非专利文献3:3GPP投稿R1-071223
非专利文献4:3GPP投稿R1-072220
非专利文献5:3GPP投稿R1-072613
非专利文献6:3GPP投稿R1-072088
非专利文献7:3GPP投稿R1-072120
非专利文献8:3GPP投稿R2-080088
非专利文献9:3GPP投稿R2-080163
非专利文献10:3GPP投稿TS36.300V8.2.0
发明内容
说明发明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在非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移动终端监视下行控制信道(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Candidate Set)。然而,若从基站向其覆盖的所有移动终端发送传达候选集的信令,则无线资源方面负载变重。作为该问题的解决方法之一,非专利文献4揭示了一种不从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传达候选集的信令而使基站及移动终端自己求取候选集的方法。
说明发明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非专利文献3记载了,移动终端接收下行控制信道时,为了提取作为下行控制信道信息的L1/L2控制信息而监视候选集,以及有可能移动终端执行下行控制信道的检测动作的次数仅为候选集中包含的候选数量。若此L1/L2控制信息的检测动作增多,则移动终端的处理负载增大,结果导致移动终端的耗电量增大。另外,若下行控制信道的检测动作增多,则至移动终端检测出送往自身的下行控制信道或检测出不存在送往自身的下行控制信道为止的平均时间变长,结果导致移动通信***的处理延迟增大。在非专利文献3、6中未记载本问题,也未记载解决方法。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善下行控制信道的检测动作次数的增多所造成的移动终端耗电量的增大及移动通信***的处理延迟。
说明发明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下行Ack/Nack是下行控制信道信息(L1/L2控制信息)之一,因此将其包含在L1/L2控制信息的区域中从基站通知给移动终端。在非专利文献5中,虽然记载了从CCE到物理资源的映射方法,但明确指出不是涉及Ack/Nack的文件。因此,存在以下问题:即,未确立将Ack/Nack和其它L1/L2控制信息映射到相同物理区域(L1/L2控制信息区域,参照图1斜线部分)的方法。
说明发明要解决的第四个问题。L1/L2控制信息区域,如非专利文献2所示那样,限于子帧的第一个时隙的前三个OFDM码元(参照图1斜线部分)以下的区域。在此所限区域中,基站必须向其覆盖的移动终端发送L1/L2控制信息。例如,若自移动终端至基站的上行通信量增加,则作为L1/L2控制信息之一的下行Ack/Nack的发送也增加,从而出现基站的L1/L2控制信息的物理区域容量(capacity)不足的状况。由此,产生移动通信***的处理延迟增加、上行和/或下行数据吞吐量降低的问题。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得利用所限物理区域可向更多的移动终端通知L1/L2控制信息。
说明发明要解决的第五个问题。L1/L2控制信息中的Ack/Nack的所需数量根据发送上行数据的移动终端的数量发生变动。即使在此Ack/Nack的所需数量发生变动时,也需要用对于整个移动通信***而言处理负载小的方法对Ack/Nack和其它下行控制信息进行适当的映射。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即使在此Ack/Nack的所需数量发生变动时,也需要用对于整个移动通信***而言处理负载小的方法对Ack/Nack和其它下行控制信息进行适当的映射。
在非专利文献7中,虽然记载了将Ack/Nack的标记***到UL GRANT,但未记载将ULGRANT及Ack/Nack映射到具体物理区域的方法。另外,在非专利文献6中,记载了将Ack/Nack映射到CCE,以及将Ack/Nack用与其它L1/L2控制信息相同的方法映射到物理区域。然而,非专利文献中对第四个问题及第五个问题未给出建议。
接着,说明发明要解决的第六个问题。例如,考虑以下情况:即,在所述持续调度中,对于每个持续周期,L1/L2控制信号的候选集相同,候选集中包含的候选所被分配到的无线资源(特别是该无线资源所被分配到的频率)相同。如本示例那样,对于每一定周期候选集中包含的候选所被分配到的无线资源相同时,产生以下问题:即,若在每该周期的移动终端的候选集所被分配到的频率区域上该移动终端的无线环境变差,则只要其环境不变(例如,只要移动终端不移动),不良状况就会持续。由此,产生以下问题:即,通过该移动终端与基站间的通信,重送等处理会不断进行,因而不能实现无线资源的有效利用。
本发明的通信方法在包括基站和移动终端的通信***中执行,所述基站利用多个频率带宽进行通信,所述移动终端对包含控制信道元素(Control Channel Element即CCE)的候选集进行盲检测并接收L1/L2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道元素用于传输作为基站发送的控制信息的L1/L2控制信号,是分割频率带宽而构成的区域,本发明的通信方法包括:基于移动终端的属性信息,对成为L1/L2控制信号的发送目的地的移动终端进行归组的处理;将向预定的移动终端发送的L1/L2控制信号分配到预定的移动终端所属组中包含的控制信道元素、并通过被设置成自基站至移动终端的下行链路的下行物理控制信道进行发送的处理;以及接收下行物理控制信道并且进行与移动终端所属组对应的候选集的盲检测处理、从候选集中包含的控制信道元素读出L1/L2控制信号的处理。
本发明的基站构成使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方式作为下行接入方式进行数据发送且使用SC-FDMA(Single Care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接入)方式作为上行接入方式进行数据发送的通信***,利用多个频率带宽向移动终端发送作为控制信息的L1/L2控制信号,所述基站执行基于成为L1/L2控制信号的发送目的地的移动终端的属性信息对移动终端进行归组的处理,以及将向预定的移动终端发送的L1/L2控制信号分配到预定的移动终端所属组中包含的控制信道元素并利用被设置成至移动终端的下行链路的下行物理控制信道进行发送的处理。
本发明的移动终端构成使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方式作为下行接入方式进行数据通信且使用SC-FDMA(Single Care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接入)方式作为上行接入方式进行数据发送的通信***,接收作为利用多个频率带宽从基站发送的控制信息的L1/L2控制信号,所述移动终端在基站中基于成为L1/L2控制信号的发送目的地的移动终端的属性信息进行归组、接收被分配到预定的移动终端所属组中包含的控制信道元素的、利用下行物理控制信道进行发送的控制信号,并且进行与移动终端所属组对应的候选集的盲检测处理,从候选集中包含的控制信道元素读出所述L1/L2控制信号。
本发明的通信方法在包括基站和移动终端且基站与移动终端在多个频带上进行数据发送接收的通信***中执行,所述基站使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方式作为下行接入方式进行数据发送,所述移动终端使用SC-FDMA(Single Care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接入)方式作为上行接入方式进行数据发送,本发明的通信方法包括:利用频率带宽求取包含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控制信道元素)的候选集的处理,所述CCE是分割频率带宽而构成的区域,用于传输作为基站与移动终端间发送接收的控制信息的L1/L2控制信号;以及从通过上述处理求取的候选集中提取L1/L2控制信号的处理。
本发明的通信方法在包括基站和移动终端的通信***中执行,所述基站利用多个频率带宽进行通信,所述移动终端对包含控制信道元素(Control Channel Element即CCE)的候选集进行盲检测并接收L1/L2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道元素用于传输作为基站发送的控制信息的L1/L2控制信号,是分割频率带宽而构成的区域,本发明的通信方法包括:基于移动终端的属性信息,对成为L1/L2控制信号的发送目的地的移动终端进行归组的处理;将向预定的移动终端发送的L1/L2控制信号分配到预定的移动终端所属组中包含的控制信道元素、并通过被设置成自基站至移动终端的下行链路的下行物理控制信道进行发送的处理;接收下行物理控制信道并且进行与移动终端所属组对应的候选集的盲检测处理、从候选集中包含的控制信道元素读出L1/L2控制信号的处理,因此能够削减移动终端进行盲检测的处理量,实现省电以及减小处理延迟。
本发明的基站构成使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方式作为下行接入方式进行数据发送且使用SC-FDMA(Single Care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接入)方式作为上行接入方式进行数据发送的通信***,利用多个频率带宽向移动终端发送作为控制信息的L1/L2控制信号,所述基站执行基于成为L1/L2控制信号的发送目的地的移动终端的属性信息对移动终端进行归组的处理,以及将向预定的移动终端发送的L1/L2控制信号分配到预定的移动终端所属组中包含的控制信道元素并利用被设置成至移动终端的下行链路的下行物理控制信道进行发送的处理,因此无需从基站向接收服务的移动终端发送传达候选集的信令,能够有效地利用无线资源。
本发明的移动终端构成使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方式作为下行接入方式进行数据通信且使用SC-FDMA(Single Care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接入)方式作为上行接入方式进行数据发送的通信***,接收作为利用多个频率带宽从基站发送的控制信息的L1/L2控制信号,所述移动终端在基站中基于成为L1/L2控制信号的发送目的地的移动终端的属性信息进行归组,接收被分配到预定的移动终端所属组中包含的控制信道元素的、利用下行物理控制信道进行发送的控制信号,并且进行与移动终端所属组对应的候选集的盲检测处理,从候选集中包含的控制信道元素读出所述L1/L2控制信号,因此能够削减移动终端进行盲检测的处理量,实现省电及减小处理延迟。
本发明的通信方法在包括基站和移动终端且基站与移动终端在多个频带上进行数据发送接收的通信***中执行,所述基站使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方式作为下行接入方式进行数据发送,所述移动终端使用SC-FDMA(Single Care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接入)方式作为上行接入方式进行数据发送,本发明的通信方法包括:利用频率带宽求取包含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控制信道元素)的候选集的处理,所述CCE是分割频率带宽而构成的区域,用于传输作为基站与移动终端间发送接收的控制信息的L1/L2控制信号;以及从通过上述处理求取的候选集中提取L1/L2控制信号的处理,因此无需从基站向接收服务的移动终端发送传达候选集的信令,能够有效地利用无线资源。
附图说明
图1是下行链路中的帧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LTE的移动通信***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LTE的通信***所使用的信道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移动终端的结构的框图。
图5是表示基站的结构的框图。
图6是说明用于发送L1/L2控制信息的无线资源的说明图。
图7是说明用于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功能的功能框图。
图8是表示从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L1/L2控制信息的处理以及在移动终端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基站***带宽与L1/L2控制信息候选集的组合的一个示例的表。
图10是表示下行L1/L2控制信息(Ack/Nack除外)向CCE的分配方法以及移动终端进行盲检测的CCE的候选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将CCE归组并将L1/L2控制信息(Ack/Nack除外)按各信息类别分配到CCE的方法以及移动终端进行盲检测的CCE的候选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各CCE组向物理资源的映射方法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各CCE组向物理资源的映射方法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各CCE组向物理资源的映射方法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从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L1/L2控制信息的处理以及在移动终端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按每个移动终端将CCE归组并进行分配的方法以及移动终端进行盲检测的CCE候选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各CCE组向物理资源的映射方法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从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L1/L2控制信息的处理以及在移动终端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9是说明在UE间码分复用(CDM: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Ack/Nack并将其分配到一个CCE组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20是表示各CCE组向物理资源的映射方法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21是表示从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L1/L2控制信息的处理以及在移动终端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22是表示根据接收质量信息将移动终端归组并分配到各个CCE组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23是表示Ack/Nack分配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24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设置公共的CCE组的方法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设置公共的CCE组的方法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26是表示图21所示的基站的处理细节的流程图。
图27是表示图21所示的移动终端的处理细节的流程图。
图28是表示实施方式4中将各组头部的CCE乘以各组固有的正交的扰码的方法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29是表示从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L1/L2控制信息的处理以及在移动终端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30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在归组后的CCE间设置不分配L1/L2控制信息的空CCE的方法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31是表示各CCE组向物理资源的映射方法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32是表示图21所示的基站的处理细节的流程图。
图33是表示图21所示的移动终端的处理细节的流程图。
图34是表示各CCE组向物理资源的映射方法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35是表示图21所示的基站的处理细节的流程图。
图36是表示图21所示的移动终端的处理细节的流程图。
图37是表示从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L1/L2控制信息的处理以及在移动终端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38是表示实施方式8中的向下行控制信息添加CRC(循环冗余码校验)的方法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39是表示从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L1/L2控制信息的处理以及在移动终端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40是表示从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L1/L2控制信息的处理以及在移动终端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41是表示从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L1/L2控制信息的处理以及在移动终端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42是表示实施方式8的变形例3中的向下行控制信息添加CRC的方法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43是表示LTE方式的通信***所使用的无线帧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44是说明实施方式9所使用的用于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功能的功能框图。
图45是表示实施方式9所使用的从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L1/L2控制信息的处理以及在移动终端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46是说明实施方式9的变形例1所使用的用于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功能的功能框图。
图47是说明实施方式10所使用的用于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功能的功能框图。
图48是表示实施方式10所使用的从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L1/L2控制信息的处理以及在移动终端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49是说明实施方式11所使用的用于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功能的功能框图。
图50是表示实施方式11所使用的从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L1/L2控制信息的处理以及在移动终端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处理的流程图。
标号说明
1 aGW(接入网关)、2基站、3移动终端、4 PDN(分组数据网络)、5服务中心、
6协议处理部、7应用部、8发送数据缓冲部、
9编码器部、10发送数据缓冲部、10调制部、
11频率转换部、12天线、13解调部、14解码部、
15控制部、16 aGW通信部、17其它基站通信部、18协议处理部、19通信数据缓冲部、20编码器部、21调制部21、
22频率转换部、23天线、24解调部、25解码部、
26控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2是表示LTE的移动通信***的结构的说明图。在图2中,aGW(MobilityManagement Entity:移动性管理实体即MME、Serving Gateway:服务网关即S-GW)1与多个基站(eNB)2进行控制数据和用户数据的发送接收,基站2对多个移动终端(UE)3进行数据的发送接收。在基站2与移动终端3间发送广播信息、用于呼叫接收处理的信息、专用控制数据、专用用户数据、以及E-MBMS用的控制数据和用户数据等。另外,基站2彼此间也进行通信。基站2具有上行及下行的调度机。调度机使基站2与各移动终端3之间可进行数据的发送接收,且为了提高各个移动终端3及整个移动通信***的吞吐量而进行调度。E-MBMS提供将数据从某基站向多个移动终端一起发送的广播型的单点对多点型的通信服务。具体而言,在研究新闻、天气预报等信息服务或移动电视等大容量的广播服务。aGW1通过PDN(PacketData Network:分组数据网络)4与服务中心5进行通信。服务中心5是用于保管、发送向用户提供服务用的内容的装置。内容提供者向服务中心5发送移动电视广播数据等E-MBMS数据。服务中心5存储E-MBMS数据,并且通过PDN4、aGW1向基站2发送E-MBMS数据。
图3是表示信道的结构的说明图。在图3中示出了逻辑信道(Logical Channel)与传输信道(Transport Channel)之间的映射。逻辑信道根据传输信号的功能和逻辑的特性进行分类。传输信道根据传输方式进行分类。广播信息加载于BCCH(Broadcast ControlChannel:广播控制信道)上。BCCH被映射到BCH(Broadcast Channel:广播信道)或DL-SCH(Downlink shared Channel:下行公共信道),从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用于呼叫接收处理的信息加载于PCCH(Paging Control Channel:分页控制信道)上。PCCH被映射到PCH(Paging Channel:分页信道),从基站向其覆盖的移动终端发送。送往个别移动终端的专用控制数据加载于DCCH(专用控制信道)上。
另外,送往个别移动终端的专用用户数据加载于DTCH(Dedicated TrafficChannel:专用业务信道)上。DCCH和DTCH被映射到DL-SCH(Downlink Shared Channel:下行公共信道),从基站向各个移动终端分别发送。在反方向上,利用UL-SCH(Uplink SharedChannel:上行共享信道)从各个移动终端向基站分别发送。DL-SCH及UL-SCH是公共信道(Shared Channel)。E-MBMS用的控制数据及用户数据被分别加载于MCCH(MulticastControl Channel:多播控制信道)和MTCH(Multicast Traffic Channel:多播业务信道),并被映射到DL-SCH或MCH(Multicast Channel:多播信道),从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来自移动终端的连接请求信号,例如调度请求信号(上行资源分配请求信号)SR通过随机接入信道(Random Access Channel即RACH)或专用信道(Dedicated Channel)从各个移动终端向基站发送。
图4是表示移动终端的结构的框图。移动终端3的发送处理执行如下。首先,来自协议处理部6的控制数据、来自应用部7的用户数据被保存到发送数据缓冲部8。发送数据缓冲部8中保存的数据被传送给编码器部9,进行纠错等编码处理。也可以存在不实施编码处理而从发送数据缓冲部8直接输出到调制部10的数据。编码器部9进行了编码处理的数据通过调制部10进行调制处理。经调制的数据被转换成基带信号后,输出到频率转换部11,转换到无线发送频率。其后,发送信号从天线12向基站2发送。
另外,移动终端3的接收处理执行如下。来自基站2的无线信号通过天线12来接收。接收信号通过频率转换部11从无线接收频率转换成基带信号,在解调部13进行解调处理。解调后的数据被传送到解码器部14,进行纠错等解码处理。经解码的数据中,控制数据被传送到协议处理部6,用户数据被传送到应用部7。移动终端的一系列发送接收处理由控制部15进行控制。
图5是表示基站的结构的框图。基站2的发送处理执行如下。aGW通信部16进行基站2与aGW1间的数据的发送接收。其它基站通信部17进行与其它基站间的数据的发送接收。aGW通信部16与其它基站通信部17分别与协议处理部18进行信息的交互。来自协议处理部18的控制数据以及来自aGW通信部16和其它基站通信部17的用户数据被保存到发送数据缓冲部19。发送数据缓冲部19中保存的数据被传送给编码器部20,进行纠错等编码处理。也可以存在不实施编码处理而从发送数据缓冲部19直接输出到调制部21的数据。经编码的数据通过调制部21进行调制处理。经调制的数据被转换成基带信号后,输出到频率转换部22,转换到无线发送频率。其后,发送信号从天线23向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1发送。
另外,基站2的接收处理执行如下。来自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3的无线信号通过天线23来接收。接收信号通过频率转换部22从无线接收频率转换成基带信号,通过解调部24进行解调处理。经解调的数据被传送到解码器部25,进行纠错等解码处理。经解码的数据中,控制数据被传送到协议处理部18,用户数据被传送到aGW通信部16、其它基站通信部17。基站2的一系列发送接收处理由控制部26进行控制。
本实施方式1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第一个问题。在非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移动终端监视下行控制信道的候选集(Candidate Set)。然而,从基站向其覆盖的移动终端发送传达各个移动终端所监视的候选集的信令,会消耗大量的无线资源,因此最好不从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传达候选集的信令而使基站及移动终端求取候选集。在非专利文献4中,揭示了一种未使用信令的方法。具体而言,揭示了以移动终端的标识符(UE-ID)、Cat.0值为变量使用随机函数在移动终端及基站中求取下行控制信道的候选集。然而,非专利文献4未考虑到LTE的基站带宽多种设置(1.25/2.5/5./10/15/20MHz)这一点。而此点是LTE的特征之一。当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控制信道元素)只有一种大小时,若基站的带宽不同,则CCE可获取的组合数发生变化,即,意味着下行控制信道的候选数发生变化。在此状况下,若使用未考虑基站的***带宽的方法例如非专利文献3的方法在基站及移动终端求取候选集,则产生候选集中的候选所存在的频带发生不平衡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根据基站的***带宽,不依靠发送用于通知候选集的信令,在基站及移动终端求取下行控制信道的候选集。图6是说明用于发送L1/L2控制信息的无线资源的说明图。图6中的阴影部分表示CCE。在图6中,5MHz的频带被分割成八份后的各个区域表示CCE,利用候选集A中包含的多个候选A1~A15中的任一个来发送L1/L2控制信息。参照图6中的A,说明不考虑***带宽的不同求取候选集的情况。***带宽为5MHz的基站能够将L1/L2控制信息分配到候选集A的任一候选A1~A15。移动终端从候选集A中检测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并提取L1/L2控制信息。另一方面,由于***带宽为10MHz的基站未利用区域A的CCE,所以用于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频带发生不平衡,从而未有效地利用区域A的无线资源。图6中的B表示考虑***带宽的不同求取候选集的情况的具体示例。例如,***带宽5MHz的基站的候选集“候选集B”构成***带宽10MHz的基站的候选集“候选集B′”的一半。上述具体示例仅为一个示例,考虑***带宽的不同求取候选集的方法不限于此。
图7是说明用于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功能的功能框图。图7所示功能块,在移动终端中安装于图4的控制部15,在基站中安装于图5的控制部26。在图7中,从***带宽输入部1101向候选集计算部1103输入***带宽。另外,从变量输入部1102向候选集计算部1103输入与候选集计算相关的***带宽以外的变量。从变量输入部1102向候选集计算部1103输入的变量包括:例如移动终端的标识符(UE-ID)和Cat.0值、以及后文所述的指定“CCE组”的参数。候选集计算部1103利用所输入的变量计算L1/L2控制信息候选集。作为计算方法的具体示例,可以利用随机函数,也可以用其它方法。候选集计算部1103所计算出的候选集被保存到L1/L2控制信息候选集保存部1104,在候选内进行L1/L2控制信号的解码处理。
图8是说明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处理的流程图。图8表示至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为止的移动终端与基站间的信号的交换、以及移动终端和基站中执行的一系列处理。在图8中,从基站向移动终端通知***带宽(ST801),移动终端从基站接收***带宽(ST802)。考虑将***带宽作为广播信息加载于BCCH(Broadcast ControlChannel:广播控制信道)上,并映射到BCH(Broadcast Channel:广播信道)。接下来,从基站向移动终端通知***带宽以外的“其它变量”(ST803),移动终端从基站接收所通知的“其它变量”(ST804)。基站及移动终端根据***带宽和候选集计算相关的***带宽以外的变量分别求取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Candidate Set)(ST805、ST806)。在基站和移动终端所分别执行的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计算方法相同。
候选集在用于计算***带宽等候选集的变量发生变化时求取即可。考虑所谓***带宽发生变化时包括位置登录时或移交时(服务的蜂窝小区变更时)等。另外,“Cat.0值”最短可以每子帧变化。当该变化通过L3控制信号等从基站向移动终端通知时,“CCE组”发生变更。作为求取候选集的时间,也可以不在如上所述的用于计算***带宽等候选集的变量发生变化时,而是每间隔一定的时间求取候选集。另外,也可以在基站与移动终端间交换用于求取候选集的“触发”时求取候选集。
在发送L1/L2控制信息时,基站对其覆盖的移动终端的L1/L2控制信息进行映射,使其包含在各个移动终端的候选集中(ST807),并向其覆盖的移动终端发送L1/L2控制信息(ST808)。移动终端接收来自基站的L1/L2控制信息(ST809),然后从ST806所求取的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例如,图6的候选集A)中选择一个候选(例如,图6的候选A1~A15)(ST810)。移动终端为了检查所选择的候选(例如,候选A1)中是否包含L1/L2控制信息而进行解码处理(ST811),并判断解码处理结果是否OK(良好)(CRCOK:循环冗余码校验良好)。若结果为良好(ST811中为“是”),则判断为所选择的候选A1中包含L1/L2控制信息,根据L1/L2控制信息进行预定的动作(ST812)。另一方面,若对所选择的候选A1进行解码处理的结果为NG(不良)(ST811中为“否”)时,则移动终端判断候选集A中是否存在未进行解码处理的候选(ST813)。在上述说明的情况下,由于存在未进行解码处理的候选A2~A15(ST813中为“是”),所以在ST810中选择候选A2(ST810),进行解码处理(ST811)。当对所有的候选A1~A15都进行了解码处理(ST813中为“否”)时,判断为不存在送往自身的L1/L2控制信息,待机直至下一L1/L2控制信息的接收时间。将上述ST810至ST813的处理称为盲检测(BlindDetect:盲检测、Blind Decode:盲解码)等。
在ST814中,移动终端待机直至下一L1/L2控制信息接收时间,其后返回至ST809。作为具体示例,被动态调度的移动终端待机直至接收下一子帧的第一个时隙的头一个OFDM码元或头两个OFDM码元或头三个OFDM码元。或者,进行活跃(Active)中的DRX(非连续性接收)动作的移动终端待机直至下一DRX周期后的L1/L2控制信息的接收动作时间(开启持续时间:on-duration)。所谓活跃中的DRX动作(DRX inRRC_CONNECTED:RRC连接时的DRX)指LTE(E-URRAN)中为了支持移动终端的低耗电量而新设置的状态。作为移动终端的动作,若在L1/L2控制信息的接收动作时间中移动终端判断为没有向本移动终端分配,则再次移至活跃中的DRX动作。另一方面,若在L1/L2控制信息的接收动作时间中移动终端判断为有向本移动终端分配,则移动终端不进行活跃中的DRX动作,而是遵照L1/L2控制信息的指示。
在此,考虑ST803中不存在与从基站向移动终端通知的候选集计算相关的***带宽以外的变量的情况。换言之,对于***带宽仅存在一种候选集的情况。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基站***带宽与L1/L2控制信息候选集的组合的一个示例的表。在移动通信***静态地决定如图9所示那样的基站***带宽与L1/L2控制信息候选集的组合、以及候选集与CCE的关系时,基站和移动终端仅通过基于预先通知的***带宽并参照图9的表就可以决定候选集。
如上述说明那样,使用从基站向移动终端预先通知的频率带宽作为用于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变量,通过这样从而无需每次发送L1/L2控制信息时都发送用于通知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信令,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无线资源且不产生接收误差。因此,能够获得防止移动终端接收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时的接收误差所造成的基站与移动终端的状态不一致等效果。另外,通过将频带作为用于求取候选集的变量,从而即使在存在多个使用的频率带宽的LTE***中,也可以求取候选集而不引起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所存在的频率发生不平衡。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CCE(Channel Control Element:信道控制元素)只有一种大小的情况。然而,在LTE的基站带宽不同时,CCE的大小也可能不同。本实施方式所揭示的方法也可应用于这样的CCE大小不同的情况。具体而言,例如,将与***带宽对应的(***频带的函数也可)CCE的大小作为用于求取候选集的变量。然后,从频带导出CCE的大小,接下来,根据该CCE的大小计算出候选集即可。另外,可以应用以下方法:即,移动通信***预先静态地决定如图9所示的表示基站***带宽与L1/L2控制信息候选集的组合的表,而且移动通信***预先静态地决定候选集与CCE的关系。在此情况下,考虑与***带宽对应的CCE的大小来决定候选集即可。而且,在表中设入与***带宽对应的CCE的大小的栏即可。如上述说明那样,可应用于CCE大小随LTE的基站带宽而不同的情况,由于能够不将CCE限定为一种,所以有***可实现灵活调度的效果。
实施方式2
移动终端在接收下行控制信道时,对候选集(图6的候选集A、候选集B、候选集B′)中包含的一个或多个候选(候选A1~A15、候选B1~B15、B1′~B15′)进行解调,利用盲检测来检测这些候选中的任一候选所包含的送往本终端的下行控制信号(L1/L2控制信号等)。因而,若候选的数量增加,则下行控制信道的检测动作所需的移动终端处理负载增加,其结果导致移动终端的耗电量增大。另外,若下行控制信道的检测动作增多,则至移动终端检测送往自身的下行控制信道为止的平均时间变长,结果导致移动通信***的处理延迟增大。本实施方式为了改善下行控制信道的检测动作增加所造成的移动终端的耗电量增大及移动通信***的处理延迟,按每个信息类别和/或每个移动终端进行CCE的归组,并且为每个归组后的CCE中设置候选集,移动终端仅对与包含希望检测的控制信息的该组对应的候选集中的一个或多个候选进行盲检测。
图10是表示面向移动终端A、B的下行L1/L2控制信息(Ack/Nack除外)向CCE的分配方法以及移动终端进行盲检测的CCE候选的说明图。基站在面向某移动终端的下行L1/L2控制信息(Ack/Nack除外)中添加基于UE-ID的CRC(图10中的处理1),进行编码、速率匹配、MCS执行等处理(图10中的处理2)。基站将实施了这些处理的下行L1/L2控制信息对应于CCE单位进行分割(图10中的处理3),并将其映射到数量根据***带宽(基站带宽)及物理映射的OFDM码元数预先决定的CCE的一部分(图10中的处理4)。基站在某任意子帧内进行对应于L1/L2控制信息所被发送到的所有移动终端的上述说明的处理。图10中的A表示***频带的所有CCE,图10中的B表示成为解调候选的CCE的组合。
移动终端进行CCE解调处理、以及包含基于UE-ID的CRC校验的盲检测,识别送往本站的L1/L2控制信息。然而,提供给***频带的CCE的数量多,而且,有时L1/L2控制信息(Ack/Nack除外)进行速率匹配等后被分配到多个CCE。因而,移动终端必须分别对每个CCE、每两个CCE、每四个CCE、每八个CCE进行解调并进行CRC校验,导致其解调处理量变得庞大。因此,以往从数量庞大的CCE的组合中筛选出十个左右的候选,并且预先决定一个包括这些候选CCE的集(下文将该集称作候选集),移动终端仅对候选集中的十个左右的CCE的组合候选进行解调并检索送往本站的信息即可。通过这样,防止了移动终端的解调处理量变得庞大。
接着,说明将现有的CCE映射到物理资源的方法。以往,如非专利文献5所示,将各移动终端的L1/L2控制信息(Ack/Nack除外)分配到根据物理映射的OFDM码元数而预先提供的CCE,并将CCE作为一个整体来实施蜂窝小区固有的比特加扰、调制、以及交错。然后,向被决定为L1/L2控制信号用的一个子帧内的物理区域(在此为头三个OFDM码元内)映射。通过进行蜂窝小区固有的比特加扰和交错,防止蜂窝小区间干扰,获得频率分集增益。
然而,在如上所述的现有的方法中,由于从***频带的所有CCE中的大量组合中筛选候选并仅预先决定一个候选集,所以导致产生以下问题:即,对组合的种类产生限制例如为了获得8个CCE所具有的候选而限制一个CCE所具有的候选数等,由此对分配到某子帧的移动终端的数量产生限制等。相反,若增加从***频带的所有CCE中的大量组合中选择的候选数,则虽然组合的限制减少,但产生以下问题:即,导致在移动终端所必须进行盲检测的候选数量增多,解调处理量增大。而且,由这些问题引起移动终端的耗电量增大和产生移动通信***的处理延迟。
本实施方式为了解决这样的移动终端的耗电量增大和产生移动通信***的处理延迟的问题,揭示了以下方法:即,按每个信息类别和/或每个移动终端进行CCE的归组,并且为每个归组后的CCE中设置候选集,移动终端仅对与包含希望检测的控制信息的该组对应的候选集中的一个或多个候选进行盲检测。
图11是表示按各信息类别将CCE归组并向其分配L1/L2控制信息(Ack/Nack除外)的方法以及移动终端进行盲检测的CCE候选的说明图。L1/L2控制信息(Ack/Nack除外)被归组成UL相关L1/L2控制信息和DL相关L1/L2控制信息。作为具有UL相关L1/L2控制信息的移动终端(A、B)的该信息分别由基站进行CRC添加(图11中的处理1)、编码、速率匹配、MCS执行等处理(图11中的处理2),并对应于CCE单位进行分割(图11中的处理3)。***频带内的CCE被分割成分别与UL相关L1/L2控制信息和DL相关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组,对应于CCE单位分割后的各移动终端的UL相关L1/L2控制信息被分配到与UL相关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图11中的处理4)。
而且,在与该UL相关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内预先决定移动终端所必须进行盲检测的CCE的组合候选。由此,移动终端不对从整个***频带的CCE的组合中决定的候选而对从与UL相关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内的CCE的组合中决定的候选进行盲检测即可。另一方面,具有DL相关L1/L2控制信息的移动终端(A、C)的该信息分别由基站进行CRC添加(图11中的处理1)、编码、速率匹配、MCS执行等处理(图11中的处理2),并对应于CCE单位进行分割(图11中的处理3)。对应于CCE单位分割后的各移动终端的DL相关L1/L2控制信息被分配到与DL相关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图11中的处理4)。而且,在与该DL相关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内预先决定移动终端所必须进行盲检测的CCE的组合候选。由此,移动终端不对从整个***频带的CCE的组合中决定的候选而对从与DL相关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内的CCE的组合中决定的候选进行盲检测即可。图11中的A表示与UL相关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图11中的B表示与DL相关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图11中的C表示成为UL相关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解调候选的CCE的组合,图11中的D表示成为DL相关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解调候选的CCE的组合。
各CCE组内的CCE的数量和范围(在被编号的情况下为号码)与OFDM码元数对应,而且按照此对应来决定各CCE组的候选集。对于各CCE组的候选集信息,可从基站明确地通知给移动终端(例如,通过BCCH、L3消息等预先通知给移动终端),也可预先决定。另外,对于各CCE组内的CCE的数量和范围的信息也一样,可从基站明确地通知给移动终端(例如,通过BCCH、L3消息等预先通知给移动终端),也可预先决定。
另外,有时移动终端知道未发送来哪种信息。例如,UL相关L1/L2控制信息在移动终端提出上行资源分配请求(例如,RACH等)时从基站被发送。因而,未提出上行资源分配请求的移动终端知道未发送来UL相关L1/L2控制信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按每个信息类别进行CCE的归组,并且为归组后的每个CCE设置候选集,通过这样的方法,上述情况中的移动终端无需对所有控制信息组的CCE的候选进行盲检测,仅对与DL相关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的候选进行盲检测即可。
接着,说明将CCE映射到物理资源的方法。图12是表示各CCE组向物理资源的映射方法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图12中的A代表UL相关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图12中的B代表DL相关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图12中的C代表一个OFDM码元,图12中的D代表参考码元。如图12所示,***频带内的所有CCE被分成UL相关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和DL相关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将这些所有的CCE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蜂窝小区固有的加扰处理、调制、交错处理等,并且向频率-时间轴上的物理资源映射。图12表示向一个OFDM码元映射的情况。在向物理资源进行映射时,映射到除参考码元、Cat0、Ack/Nack的信息被映射的区域之外的区域。此外,图13表示向两个OFDM码元映射的情况,图14表示向三个OFDM码元映射的情况。图13、图14中的A代表UL相关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图13、图14中的B代表DL相关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图12中的C代表一个OFDM码元,图12中的D代表参考码元。图13中的C′代表两个OFDM码元,图14中的C〞代表三个OFDM码元,图13、图14中的D代表参考码元。由于根据OFDM码元数决定所有CCE的数量,所以与OFDM码元数量对应的所有CCE可被映射到预定的OFDM码元内的频率-时间轴上的物理资源。
图15是表示从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L1/L2控制信息的处理以及在移动终端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处理的流程图。在图15中,移动终端从基站接收L1/L2控制信号。图15的标号A表示从基站向移动终端通知“与OFDM码元数对应的CCE组内的CCE的数量和范围”、“与OFDM码元数对应的各CCE组的候选集的信息”(ST1501)。此通知,例如通过BCCH、L3信令来进行。对于这些信息,也可以预先决定,而非从基站通知给移动终端。基站将需要向移动终端发送的控制信息按每种控制信息类别、每个UE进行添加CRC、速率匹配等处理(ST1502)。基站接着将所述处理后的信息对应于CCE单位进行分割,并分配到每个控制信息类别的CCE组内的候选集(ST1503),以所有CCE为一个整体进行加扰、交错等处理(ST1504),以所有CCE为一个整体将进行这些处理后的信息映射到物理资源的第1~n个OFDM码元(ST2305),将L1/L2控制信息与Cat0(L1/L2控制信息所使用的OFDM码元数的信息)一起向基站覆盖的移动终端发送(ST1506)。
移动终端接收Cat0和L1/L2控制信息(ST1507),根据Cat0判定L1/L2控制信息所使用的OFDM码元数(ST1508),对基于该判定结果的值的OFDM码元进行解交错、解扰等处理(ST1509)。另一方面,移动终端在这些处理之前,预先存储是否例如用上行RACH等请求了UL相关L1/L2控制信息。当移动终端向基站请求了UL相关L1/L2控制信息时(ST1510中为“是”),移动终端在解扰等处理后对ST1501中预先通知的UL相关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内候选集中的CCE候选依次进行解码处理(ST1511)。当移动终端未向基站请求UL相关L1/L2控制信息时(ST1510中为“否”),移动终端跳过ST1511的处理,对ST1501中预先通知的DL相关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内候选集进行解码处理(ST1512)。然后,移动终端根据接收到的L1/L2控制信息执行动作(ST1513)。
如上所述,按每个信息类别将CCE归组并进行分配,在与信息类别对应的CCE组内从CCE的组合中选择移动终端进行盲检测的各个CCE的候选,通过这样从而与从***频带的所有CCE的组合中选择候选相比具有以下效果:即,能够削减候选数,能够削减移动终端进行盲检测所需的解调处理量,能够减小处理延迟。因而,能够削减移动终端的耗电量,可减小移动通信***的处理延迟。相反,在候选数相同时,可使分配到某子帧的移动终端的数量增多,***的无线资源效率得以提高。而且,移动终端知道未传送来哪种信息时,无需对所有的控制信息组的CCE的候选进行盲检测,例如仅对与DL相关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的候选进行盲检测即可等,从而具有能够削减解调处理量、能够减小处理延迟的效果。因而,能够削减移动终端的耗电量,可减小移动通信***的处理延迟。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将分成CCE组的所有CCE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蜂窝小区固有的加扰处理等一系列处理,并将其映射到物理资源,通过这样从而即使被分成了CCE组,也能防止蜂窝小区间干扰,能获得频率分集增益。而且,在移动终端中,即使发送所期望的控制信号的CCE组每子帧变化,至从物理资源导出CCE为止的解交错处理等仍可用相同的处理来进行,解调处理可被简化,所以能获得处理时间削减、电路规模削减、以及低耗电量化的效果。
另外,向两个OFDM码元映射时和向三个OFDM码元映射时也可获得相同的效果。在本实施方式2中,将L1/L2控制信息(Ack/Nack除外)归组成UL相关L1/L2控制信息和DL相关L1/L2控制信息,但当支持MIMO时,也可以归组成MIMO相关信息与其它L1/L2控制信息。由此,支持MIMO的移动终端可选择性地解调MIMO相关信息,相反,不支持MIMO的移动终端可以仅解调其它L1/L2控制信息而不解调MIMO相关信息。因而,可削减移动终端的处理量从而实现低耗电量化,可减小移动通信***的处理延迟。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按每个信息类别将CCE归组并进行分配的方法以及移动终端进行盲检测的CCE的候选。在此,说明按每个UE将CCE归组并进行分配的方法以及移动终端进行盲检测的CCE的候选。图16是表示按每个移动终端将CCE归组并进行分配的方法以及移动终端进行盲检测的CCE候选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L1/L2控制信息被发送到的移动终端被归组到UE组1和UE组2。属于UE组1的移动终端(A、B)的L1/L2控制信息(Ack/Nack除外)分别由基站进行CRC添加(图16中的处理1)、编码、速率匹配、MCS执行等处理(图16中的处理2),并对应于CCE单位进行分割(图16中的处理3)。***频带内的CCE被分割成分别与UE组1和UE组2对应的组,属于组1的各移动终端的对应于CCE单位分割后的L1/L2控制信息(Ack/Nack除外)被分配到与组1对应的CCE组(图16中的处理4)。图16中的A表示UE组1对应的CCE组,图16中的B表示UE组2对应的CCE组,图16中的C表示成为UE组1对应的解调候选的CCE的组合,图16中的D表示成为UE组2对应的解调候选的CCE的组合。
而且,在与该UE组1对应的CCE组内预先决定移动终端所必须进行盲检测的CCE的组合候选。由此,属于UE组1的各移动终端不对从整个***频带的CCE的组合中决定的候选而对从与UE组1对应的CCE组内的CCE的组合中决定的候选进行盲检测即可。另一方面,属于UE组2的移动终端(C、D)的L1/L2控制信息(Ack/Nack除外)分别由基站进行CRC添加(图16中的处理1)、编码、速率匹配、MCS执行等处理(图16中的处理2),并对应于CCE单位进行分割(图16中的处理3)。属于组2的各移动终端的对应于CCE单位分割后的L1/L2控制信息(Ack/Nack除外)被分配到与UE组2对应的CCE组(图16中的处理4)。而且,在与该UE组2对应的CCE组内预先决定移动终端所必须进行盲检测的CCE的组合候选。由此,属于UE组2的各移动终端不对从整个***频带的CCE的组合中决定的候选而对从与UE组2对应的CCE组内的CCE的组合中决定的候选进行盲检测即可。
对于各移动终端属于哪个UE组,可从基站明确地通知给移动终端,也可基于预先决定的规则(例如,有分配各移动终端的UE-ID和UE组成员的表等)在基站及移动终端分别导出。各CCE组内的CCE的数量和范围(在被编号的情况下为号码)与OFDM码元数对应,而且按照此对应来决定各CCE组的候选集。对于各CCE组的候选集信息,可从基站明确地通知给移动终端(例如,通过BCCH、L3消息等预先通知给移动终端),也可预先决定。另外,对于各CCE组内的CCE的数量和范围的信息也一样,可从基站明确地通知给移动终端(例如,通过BCCH、L3消息等预先通知给移动终端),也可预先决定。
接着,说明将CCE映射到物理资源的方法。图17是表示各CCE组向物理资源的映射方法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虽然***频带内的所有CCE被分成UE组1对应的CCE组(图17中的A)和UE组2对应的CCE组(图17中的B),但将这些所有CCE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蜂窝小区固有的加扰处理、调制、交错处理等,并进行向频率-时间轴上的物理资源的映射。图17表示向一个OFDM码元(图17中的C)映射的情况。在进行向物理资源映射时,映射到除参考码元(图17中的D)、Cat0、Ack/Nack的信息被映射的区域之外的区域。对于向两个OFDM码元、三个OFDM码元映射的情况,也可进行相同的处理。具体而言,将与图13、14的每个信息类别对应的CCE组作为与每个UE组对应的CCE组即可,根据OFDM码元数决定所有CCE的数量,因此与OFDM码元数对应的所有CCE可被映射到预定的OFDM码元内的频率-时间轴上的物理资源。
图18是表示从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L1/L2控制信息的处理以及在移动终端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处理的流程图。在图18所示的一系列处理中,ST1802~ST1809及ST1813的处理与图15所示的ST1502~ST1509及ST1513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对ST1801、ST1810~ST1812进行说明。在图15的ST1501中,基站向移动终端通知“与OFDM码元数对应的CCE组内的CCE的数量和范围”、“与OFDM码元数对应的各CCE组的候选集的信息”。在图18的ST1801中,如标号A所示,向移动终端新增通知“与UE组相关的信息”。对于此“与UE组相关的信息”,也可不从基站通知,而是基于预先决定的规则(例如,有分配各移动终端的UE-ID和UE组成员的表)在基站及移动终端分别导出。移动终端在ST1810中利用由基站通知的“与UE组相关的信息”,判定属于本终端的UE组。当属于UE组1时,移动终端对UE组1对应的CCE组内候选集中包含的CCE候选进行解码处理(ST1811)。另一方面,当属于UE组2时,移动终端对UE组2对应的CCE组内候选集中包含的CCE候选进行解码处理(ST1812)。
如上所述,在与UE组对应的CCE组内从CCE的组合中选择各个候选,通过这样从而与从***频带的所有CCE的组合中选择候选相比具有以下效果:即,能够削减候选数,能够削减移动终端进行盲检测所需的解调处理量,能够减小处理延迟。因而,能够削减移动终端的耗电量,可减小移动通信***的处理延迟。相反,在候选数相同时,可使分配到某子帧的移动终端的数量增多。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将分成与UE组对应的CCE组的所有CCE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蜂窝小区固有的加扰处理等一系列处理,并映射到物理资源,通过这样从而例如不管移动终端属于哪个UE组,也能防止蜂窝小区间干扰,能获得频率分集增益。而且,在移动终端中,即使发送所期望的控制信号的CCE组每子帧变化,至从物理资源导出CCE为止的解交错处理等仍可用相同的处理来进行,解调处理可被简化,从而能获得处理时间削减、电路规模削减、以及低耗电量化的效果。另外,向两个OFDM码元映射时和向三个OFDM码元映射时可获得相同的效果。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在上述说明中,将分配到CCE的信息作为不包含Ack/Nack的L1/L2控制信息。因而,在移动终端中从物理映射开始需要用另外的方法处理Ack/Nack和其它L1/L2控制信息,存在会导致复杂化的问题。下面,说明一种方法,该方法将L1/L2控制信息中的Ack/Nack也作为一个信息类别对待,在UE间码分复用Ack/Nack并将其归组到一个或多个CCE组,并且仅对与包含移动终端希望检测的控制信息的该组对应的候选集内的一个或多个候选进行盲检测。图19是说明在UE间码分复用Ack/Nack并将其分配到一个CCE组的方法的说明图。基站将L1/L2控制信息分为Ack/Nack与其它L1/L2控制信息进行处理。如图19所示,向移动终端A与移动终端B发送Ack/Nack时,Ack/Nack通过码分复用进行移动终端间的多路复用(图19中的处理5)。在此,考虑***在一子帧内需要将Ack/Nack发送至的所期望的移动终端数,来预先决定用于在移动终端间进行码分复用的扩展码元长度。也可以考虑该扩展码元长度和对接收质量差的移动终端的重复数(Repetition),将要分配的CCE数预先决定为一个。由基站通过码分复用进行移动终端间的多路复用后的信息,对应于CCE单位进行分割(图19中的处理3)。
另一方面,其它L1/L2控制信号,如实施方式2所述那样,对应于每个移动终端进行CRC添加(图19中的处理1)、编码、速率匹配、MCS执行等处理(图19中的处理2),并对应于CCE单位进行分割(图19中的处理3)。预先将***频带内的CCE分割成Ack/Nack对应的CCE组和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基站将移动终端间进行码分复用的Ack/Nack分配到Ack/Nack对应的CCE组(图19中的A)(图19中的处理4),将其它L1/L2控制信号分配到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图19中的B)(图19中的处理4)。图19中的C表示成为Ack/Nack对应的解调候选的CCE的组合,图19中的D表示成为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解调候选的CCE的组合。
而且,在各个CCE组内预先决定移动终端所必须进行盲检测的CCE的组合候选。由此,Ack/Nack被发送到的各移动终端,不对从整个***频带的CCE的组合中决定的候选而对Ack/Nack对应的CCE组内的候选进行盲检测即可。在第二变形例中,由于将要分配的CCE数预先决定为一个,所以CCE组内的候选为一个。另外,关于其它L1/L2控制信息也一样,各移动终端不对从整个***频带的CCE的组合中决定的候选而对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内的候选进行盲检测即可。
各CCE组内的CCE的数量和范围(在被编号的情况下为号码)与OFDM码元数对应,而且按照此对应来决定各CCE组的候选集。对于各CCE组的候选集信息,可从基站明确地通知给移动终端(例如,通过BCCH、L3消息等预先通知给移动终端),也可预先决定。另外,对于各CCE组内的CCE的数量和范围的信息也一样,可从基站明确地通知给移动终端(例如,通过BCCH、L3消息等预先通知给移动终端),也可预先决定。
另外,有时移动终端知道未发送来哪种信息。例如,移动终端未发送上行数据时,Ack/Nack未从基站发送。如本变形例2那样也将Ack/Nack分配到CCE,进行CCE的归组,并且为每个归组后的CCE设置候选集,通过使用这样的方法,未发送上行数据的终端仅对与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的候选进行盲检测即可,另外,发送上行数据的移动终端对与Ack/Nack对应的CCE组的候选及与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的候选进行盲检测即可。
接着,说明将CCE映射到物理资源的方法。图20是表示各CCE组向物理资源的映射方法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如图20所示,虽然***频带内的所有CCE被分成Ack/Nack对应的CCE组(图20中的A)和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图20中的B),但将这些所有CCE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蜂窝小区固有的加扰处理、调制、交错处理等,并向频率-时间轴上的物理资源映射。图中表示向一个OFDM码元(图20中的C)映射的情况。在进行向物理资源映射时,映射到除参考码元(图20中的D)、Cat0的信息被映射的区域之外的区域。向两个OFDM码元映射时、向三个OFDM码元映射时也一样,由于根据OFDM码元数决定所有CCE的数量,所以与OFDM码元数对应的所有CCE可被映射到OFDM码元内的频率-时间轴上的物理资源。
图21是表示从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L1/L2控制信息的处理以及在移动终端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处理的流程图。在图21所示的一系列处理中,ST2103~ST2109及ST2113的处理与图18所示的ST1803~ST1809及ST1813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对ST2101、ST2102、ST2110~ST2112进行说明。在图18的ST1801中,基站向移动终端通知“与OFDM码元数对应的CCE组内的CCE的数量和范围”、“与OFDM码元数对应的各CCE组的候选集的信息”。在图21的ST2101中,如标号A所示,向移动终端新增通知“扩展码元”。基站首先对需要向移动终端发送的控制信息按每个控制信息类别进行处理。在本变形例中,对于Ack/Nack码分复用从而进行移动终端间的多路复用。对于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于每个UE进行添加CRC、速率匹配等处理(ST2902)。移动终端判断是否处于发送上行数据后等待Ack/Nack从基站发送的状态(ST2110)。当处于等待Ack/Nack发送的状态时,对ST2101所预先通知的Ack/Nack对应的CCE组内候选集中的CCE候选进行解扩、相关计算处理,判定是Ack还是Nack(ST2111)。另一方面,不发送上行数据且不在等待Ack/Nack发送的移动终端,跳过Ack/Nack对应的解调处理,对ST2101所预先通知的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内候选集进行解码处理(ST2112)。
如上所述,将L1/L2控制信息中的Ack/Nack也作为一个信息类别对待,在UE间码分复用Ack/Nack并将其归组到一个或多个CCE组。通过采用码分复用作为移动终端间的多路复用方法,能获得UE进行盲检测的候选的数量较少(例如在本变形例中候选数为1)的效果。而且,通过进行码分复用,可减少Ack/Nack专用CCE的数量,所以可增加分配给其它L1/L2控制信息的CCE的数量。而且,由于对Ack/Nack进行码分复用,并采用与其它L1/L2控制信号的编码方法不同的编码方法,所以在其它L1/L2控制信息所需的接收质量和Ack/Nack所需的接收质量不同时,也能在基站中分别调度MCS、编码率等,可使移动终端中的各个接收质量要求得到满足。而且,将Ack/Nack也作为一个信息类别对待,与其它L1/L2控制信息一样,被分配到CCE内进行物理映射。由此,在基站中自CCE分配至物理映射可按照相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因此可简化处理电路、减少处理量。另外,在移动终端中也一样,由于至从物理资源导出CCE为止的解交错等处理对于Ack/Nack与其它L1/L2控制信息可按照相同的方法进行,所以可简化处理。从而可减少处理量。因而,能实现低耗电量化、削减处理时间、以及削减电路规模。而且,在移动终端中,即使发送所期望的控制信号的CCE组每子帧变化,至从物理资源导出CCE为止的解交错处理等仍可用相同的处理来进行,解调处理可被简化,从而能获得处理时间削减、电路规模削减、以及低耗电量化的效果。而且,在本变形例中,将分成CCE组的所有CCE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蜂窝小区固有的加扰处理等一系列处理,并映射到物理资源,通过这样从而即使被分成了CCE组,也能防止蜂窝小区间干扰,能获得频率分集增益。另外,向两个OFDM码元映射时和向三个OFDM码元映射时可获得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第二变形例中,在UE间码分复用Ack/Nack,并将其归组到一个CCE组。在对于***在一个子帧内需要将Ack/Nack发送至的所期望的移动终端数而言扩展码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发送Ack/Nack所需的移动终端分割成若干个组,对每个分割后的组采用码分复用作为移动终端间的多路复用方法,并向与各个组对应的CCE组内的CCE分配。对于成为解调候选的CCE的组合也一样,也可以在各CCE组内预先决定。由此,由于在各组中可使用相同的码,所以对于对所期望的移动终端数而言扩展码不足的情况有效。另外,由于将所有CCE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物理映射,所以即使例如被分成CCE组,也能防止蜂窝小区间干扰,获得频率分集增益。而且,由于移动终端所属组或被预先从基站通知或被预先决定,所以仅对本移动终端用的Ack/Nack对应组进行扩展等处理即可,从而可削减处理量。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在上述第二变形例中,将L1/L2控制信息中的Ack/Nack也作为一个信息类别对待,Ack/Nack通过码分复用进行移动终端间的多路复用,用于码分复用的扩展码元长度根据对接收质量差的移动终端的重复数来预先决定,因此接收质量好的移动终端也被分配到相同区域的CCE。在第三变形例中,还揭示了用于高效地利用无线资源的方法。预先根据移动终端向基站发送的接收质量信息将移动终端归组,根据各组的质量改变MCS,根据MCS改变分配的CCE的数量。另外,也可以预先在各个CCE组中使移动终端进行盲检测的CCE的组合候选为一个。
图22是表示根据接收质量信息将移动终端归组并分配到各个CCE组的方法的说明图。基站将L1/L2控制信息分成Ack/Nack与其它L1/L2控制信息进行处理。对于Ack/Nack进行说明。根据移动终端向基站发送的质量信息,将移动终端归组。图中,表示归组到接收质量高的移动终端组1(图22中的UE组1)、接收质量中等左右的移动终端组2(图22中的UE组2)、以及接收质量低的移动终端组3(图22中的UE组3)的情况。
由于移动终端组1接收质量高,所以在通过码分复用进行UE多路复用后(图22中的处理5),例如按重复数为1进行重复(图22中的处理6)。设此情况的重复后的信息量例如为两CCE的量。重复后的信息对应于CCE单位进行分割(图22中的处理3),并被分配到Ack/Nack对应的UE组1对应的CCE组(图22中的A1)(图22中的处理4)。由于移动终端组2接收质量为中等左右,所以在通过码分复用进行UE多路复用后(图22中的处理5),例如按重复数为2进行重复(图22中的处理6)。因此,重复后的信息量为四CCE的量。然后,重复后的信息对应于CCE单位进行分割(图22中的处理3),并被分配到Ack/Nack对应的UE组2对应的CCE组(图22中的A2)(图22中的处理4)。由于移动终端组3接收质量低,所以在通过码分复用进行UE多路复用后(图22中的处理5),例如按重复数为4进行重复(图22中的处理6)。因此,重复后的信息量为八CCE的量。然后,重复后的信息对应于CCE单位进行分割(图22中的处理3),并被分配到Ack/Nack对应的UE组3对应的CCE组(图22中的A3)(图22中的处理4)。预先根据接收质量信息为每个UE组决定MCS的方法(在此为重复数),结果由于为每个UE组分配的CCE的数量被预先决定,所以也可使移动终端所必须进行盲检测的CCE的组合为每组一个。
另一方面,其它L1/L2控制信号,如实施方式2所述那样,对应于每个移动终端进行CRC添加(图22中的处理1)、编码、速率匹配、MCS执行等处理(图22中的处理2),对应于CCE单位进行分割(图22中的处理3),并被分配到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图22中的B)(图22中的处理4)。移动终端依次对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内的进行盲检测的候选进行解调。图22中的C1表示成为Ack/Nack对应的UE组1对应的解调候选的CCE的组合,图22中的C2表示成为Ack/Nack对应的UE组2对应的解调候选的CCE的组合,图22中的C3表示成为Ack/Nack对应的UE组3对应的解调候选的CCE的组合,图22中的D表示成为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解调候选的CCE的组合。
作为用于根据接收质量信息将移动终端归组的方法,具体而言,例如使用从移动终端通知给基站的CQI值,为该CQI值预先设置阈值,从而进行归组即可。通过这样,从而使报告了CQI的移动终端和被报告的基站都可识别该移动终端属于哪组。为该CQI值设置的阈值,可从基站明确地通知给移动终端(例如,通过L3消息、BCCH等预先通知给移动终端),也可预先决定。另外,对于各CCE组的候选集信息,可从基站明确地通知给移动终端(例如,通过BCCH、L3消息等预先通知给移动终端),也可预先决定。
如上所述,预先根据移动终端向基站发送的接收质量信息将移动终端归组,根据各组的质量改变重复数,改变分配的CCE的数量,并且预先在各个CCE组中使移动终端进行盲检测的CCE的组合候选为一个,通过这样能够防止向接收质量良好的移动终端分配较大区域的CCE那样的无线资源的浪费,能实现高效地利用无线资源。另外,由于可使移动终端进行盲检测的候选为一个,所以能够削减解调处理量,实现降低耗电量、削减处理延迟。
在变形例3中,预先根据移动终端向基站发送的接收质量信息将移动终端归组,根据各组的质量改变MCS,根据MCS改变分配的CCE的数量。另外,还预先在各个CCE组中使移动终端进行盲检测的CCE的组合候选为一个。对于将移动终端归组,也可以不基于接收质量信息,而是将例如本蜂窝小区的路径损耗、本蜂窝小区与相邻蜂窝小区的路径损耗差、移动速度、数据的服务种类(例如VoIP)等从移动终端向基站报告,并基于该信息进行归组。通过基于这些信息进行归组,不管移动终端处于哪种状态,都可获得以下效果:即,接收Ack/Nack所需的接收质量得以保证,并且***可有效地利用无线资源。
在如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中,作为L1/L2控制信息的信息类别,列举了UL相关L1/L2控制信息、DL相关L1/L2控制信息、MIMO相关信息、Ack/Nack,除此之外,也可以包括分页(Paging)信息(PI)。通过将分页信息(PI)加载于L1/L2控制信道上作为信息类别之一而应用本实施方式,处于空闲(Idle)状态且以某周期接收分页的移动终端,可仅对分页信息进行解调,可对其它L1/L2控制信息跳过解调,因此能够削减解调处理量,实现低耗电量化、削减处理延迟。另外,在如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中,揭示了按每个信息类别和/或每个移动终端进行CCE的归组,但也可以按每个物理映射的OFDM码元进行CCE的归组。通过这样,具有以下效果:即,能够按照移动终端中的L1/L2控制信息的各个信息误差率和处理时间等要求,将CCE映射到所期望的OFDM码元。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2的第二变形例中揭示了一种方法:即,将L1/L2控制信息中的Ack/Nack也作为一个信息类别对待,在UE间码分复用Ack/Nack并将其归组到一个或多个CCE组,并且仅对与包含移动终端希望检测的控制信息的该组对应的候选集内的一个或多个候选进行盲检测。另外,揭示了,在对于***在一个子帧内需要将Ack/Nack发送至的所期望的移动终端数而言扩展码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发送Ack/Nack所需的移动终端分割成若干个组,对每个分割后的组采用码分复用作为移动终端间的多路复用方法,并向与各个组对应的CCE组内的CCE分配。然而,由于对Ack/Nack进行码分复用并采用与其它L1/L2控制信号的编码方法不同的编码方法,所以在移动终端中不能用相同的解调方法对Ack/Nack和其它L1/L2控制信息进行解调。因而,不能将Ack/Nack和其它L1/L2控制信息分配到相同的CCE组。在变形例2中,将Ack/Nack和其它L1/L2控制信息分到不同的CCE组,为每个CCE组设置候选集,使每个移动终端能用不同的方法对各个组的候选集内的CCE进行解调。另一方面,从基站通知各CCE组的数量和范围以及与其对应的候选集是否被预先决定。
然而,有时发送上行数据的移动终端的数量在时间轴上变化,即,每子帧动态地变化。随着该变化,产生以下情况:即,基站在一个子帧内需要向其覆盖的移动终端发送的Ack/Nack的信息量每子帧发生增减。在变形例2中,将用于Ack/Nack的CCE组的数量和范围根据***容量等预先设定得较大,预先使其能够应对Ack/Nack的信息量的增大。例如,图23是表示Ack/Nack分配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如图23所示,预先确保在图23中的(a)的Ack/Nack较少的情况下和在图23中的(b)的Ack/Nack较多的情况下,都能够将Ack/Nack对应的CCE组1及2(图23中的A1、A2)所占的CCE分配给Ack/Nack。通过这样,预先使***能够应对Ack/Nack量的增大。然而这样一来,当Ack/Nack的信息量减小时,在预先设定为Ack/Nack用的CCE组内产生不分配Ack/Nack信息的CCE,从而降低无线资源的使用效率。图23中的B表示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阴影部分表示在UE间码分复用的Ack/Nack被分配到的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抑制Ack/Nack信息量的变动所造成的无线资源利用效率的降低,揭示了一种方法:即,设置Ack/Nack被分配到的CCE组(图23中的A1、A2)、其它L1/L2控制信息被分配到的CCE组(图23中的B)以及Ack/Nack和其它L1/L2控制信息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被分配到的公共的CCE组(图24的E)。图24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设置公共的CCE组(图24的E)的方法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图24表示Ack/Nack较少的时候。如图所示,所有CCE被分割成Ack/Nack对应的CCE组(图24的A)、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图24的B)、以及公共的CCE组(图24的E)。可将Ack/Nack信息或其它L1/L2控制信息中的任何一个分配到公共的CCE组(图24的E)。在Ack/Nack较少时,如图所示,为其它L1/L2控制信息被分配到的CCE组。图24的处理4表示向CCE的分配处理。另外,图24中的C表示成为Ack/Nack对应的解调候选的CCE的组合,图24中的D表示成为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解调候选的CCE的组合,图24中的F表示成为公共CCE组对应的解调候选的CCE的组合。
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设置公共的CCE组(图24的E)的方法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图25表示Ack/Nack较多的时候。如图所示,与图24相同,所有CCE被分割成Ack/Nack对应的CCE组(图25的A)、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图25的B)、以及公共的CCE组(图25的E)。即,对于每个子帧的Ack/Nack数的变动,预先将分割方法固定成上述方法。然而,与图24的情况不同,在图25的情况下,Ack/Nack信息被分配到公共的CCE组(图25的E)。另外,也可以按照Ack/Nack的信息量的增减,使L1/L2控制信息被分配到的所有CCE的数量能够增减,如图所示。对于增加的情况,可通过增加物理映射的OFDM码元数来应对。在图25中,与图24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因此省略其说明。
接着,说明移动终端所必须进行盲检测的CCE的组合候选。候选从图24所示的各个CCE组内的CCE的组合中预先决定。由于在UE间码分复用Ack/Nack,所以也可以使Ack/Nack对应的CCE组的候选集(图24、图25的C)中候选数较少,例如仅为一个等。由于其它L1/L2控制信号可能被分配到公共CCE组的候选集(图24、图25的F),所以预先使候选集的候选数同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的候选集的候选数大约相同。通过这样,从而也可对公共的CCE组分配其它L1/L2控制信号,移动终端可通过对候选集内的CCE的候选进行盲检测以进行解调。
各CCE组内的CCE的数量和范围(在被编号的情况下为号码)与OFDM码元数对应,而且按照此对应来决定各CCE组的候选集。对于各CCE组的候选集信息,可从基站明确地通知给移动终端(例如,通过BCCH、L3消息等预先通知给移动终端),也可预先决定。另外,对于各CCE组内的CCE的数量和范围的信息也一样,可从基站明确地通知给移动终端(例如,通过BCCH、L3消息等预先通知给移动终端),也可预先决定。
接着,说明将CCE映射到物理资源的方法。虽然***频带内的所有CCE被分成Ack/Nack对应的CCE组、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以及公共的CCE组,但将这些所有CCE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蜂窝小区固有的加扰处理、调制、交错处理等,并向频率-时间轴上的物理资源进行映射。在向物理资源进行映射时,映射到除参考码元、Cat0的信息被映射的区域之外的区域。此外,由于根据OFDM码元数决定所有CCE的数量,所以与OFDM码元数量对应的所有CCE可被映射到预定的OFDM码元内的频率-时间轴上的物理资源。
说明本发明的基站和移动终端的动作的一个示例。本实施方式可以通过变更图21所示的分别按Ack/Nack和其它L1/L2控制信息这两种信息类别进行归组时的顺序的一部分来实现,如图26所示。图26是表示图21所示的基站的处理细节的流程图。图27是表示图21所示的移动终端的处理细节的流程图。基站变更图21的ST2102和ST2103的处理,如图26所示。在图26中,基站首先对需要向移动终端发送的控制信息按每个控制信息类别进行处理。首先,将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于每个移动终端进行添加CRC、速率匹配等处理(ST2601)。接着,基站判断某个子帧中发送Ack/Nack所需的CCE的数量仅靠Ack/Nack对应组的CCE数是否足够(ST2602)。当足够时,为了向Ack/Nack对应CCE组的分配,在UE间进行码分复用,并进行MCS等处理(ST2603)。接着,将所述处理后的Ack/Nack分配到Ack/Nack对应的CCE组内的候选集(ST2604)。接着,向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的候选集分配(ST2605)。然后,当发送的所有其它L1/L2控制信息不能全部分配到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时,将剩余的其它L1/L2控制信息分配到公共的CCE组内候选集(ST2606)。另一方面,当ST2602中判断为仅靠Ack/Nack对应CCE组的CCE数不够时,将移动终端归组为Ack/Nack对应CCE组分配UE组以及公共组分配UE组(ST2607)。各组在UE间进行码分复用,并进行MCS等处理(ST2608)。接着,将Ack/Nack分配到Ack/Nack对应及公共的CCE组内的候选集(ST2609)。接着,向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的候选集分配(ST2610)。其后,基站执行图21所示的ST2104~ST2106的处理。
移动终端执行图21所示的ST2107~ST2109的处理后,执行图27的一系列处理。如图27所示,移动终端判断是否处于发送上行数据后等待Ack/Nack从基站发送的状态(ST2711)。当处于等待Ack/Nack发送的状态时,对图21的ST2101所预先通知的Ack/Nack对应的CCE组内候选集中的CCE候选进行解扩、相关计算处理(ST2712)。接着,判断有没有送往本移动终端的Ack/Nack(ST2713)。当有送往本移动终端的Ack/Nack时,判定是Ack、Nack中的哪个(ST2714)。另一方面,当ST2713中判断有没有送往本移动终端的Ack/Nack的结果为没有送往本移动终端的Ack/Nack时,对图21的ST2101所预先通知的公共CCE组内的候选集进行解扩、相关计算处理,并且判定是Ack、Nack中的哪个(ST2715)。当ST2711中判断为不处于等待Ack/Nack发送的状态时,对图21的ST2101所预先通知的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内候选集进行解码处理(ST2716)。根据进行解码处理后的结果判断有没有送往本移动终端的信息,当有时,前进至图21的ST2113的处理。另一方面,当ST2717中判断有没有送往本移动终端的信息的结果为没有时,对图21的ST2101所预先通知的公共CCE组内的候选集进行解码处理。其后,移动终端如图21的ST2113所示,根据以上方法按照接收的L1/L2控制信息执行动作。
如上所述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方法:即,设置Ack/Nack被分配到的CCE组、其它L1/L2控制信息被分配到的CCE组、以及Ack/Nack和其它L1/L2控制信息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被分配到的公共的CCE组。因此,获得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相同的效果,而且,无需在Ack/Nack信息量每子帧动态地变动时也确保分配给Ack/Nack的无用的CCE,可抑制无线资源的利用效率的降低。而且,移动终端和基站预选决定Ack/Nack被分配到的组的优先顺序。具体而言,例如图26、27所示,将Ack/Nack首先向Ack/Nack对应的CCE组分配,另外,将其它L1/L2控制信息先向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分配,当这两种信息中任一种不能全部分配到其对应的CCE组时,向公共的CCE组分配。通过这样,移动终端在等待Ack/Nack时,从Ack/Nack对应的CCE组的候选集开始进行解扩处理即可,当该组中有Ack/Nack时无需对公共的CCE组的候选集进行逆运算处理。另外,对其它L1/L2控制信息也一样,从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的候选集进行盲检测即可,当其它组中存在其它L1/L2控制信息时无需对公共的CCE组的候选集进行盲检测。因而,能够削减移动终端的解调处理,可实现低耗电量化、处理延迟时间的消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Ack/Nack和其它L1/L2控制信息,但本发明也可应用于编码方法不同的控制信息,能获得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4
在实施方式3中说明了,由于对Ack/Nack进行码分复用并采用与其它L1/L2控制信号不同的编码方法,所以移动终端中不能用相同的解调方法对Ack/Nack和其它L1/L2控制信息进行解调,以及有时发送上行数据的移动终端的数量每子帧动态地变化,这造成基站发送的Ack/Nack的信息量每子帧发生增减。
这样的情况下,移动终端中需要每子帧识别要解调的CCE用哪种编码方法进行了编码以及属于哪组。因此,在实施方式2的第二变形例中,揭示了以下方法:即,为了应对编码方法不同且每子帧发生增减的信息,将用于Ack/Nack的CCE组的数量和范围根据***容量等预先设定得较大。另外,在实施方式3中揭示了以下方法:即,设置Ack/Nack被分配到的CCE组、其它L1/L2控制信息被分配到的CCE组、以及Ack/Nack和其它L1/L2控制信息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被分配到的公共的CCE组。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消除Ack/Nack信息量的变动造成的无线资源的利用效率下降,揭示了以下方法:即,设置与Ack/Nack对应的CCE组和与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将各组头部的CCE乘以各组固有的正交的扰码。图28是表示实施方式4中将各组头部的CCE乘以各组固有的正交的扰码的方法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如图所示,所有CCE被分割成Ack/Nack对应的CCE组1(图28的A1)、Ack/Nack对应的CCE组2(图28的A2)、以及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图28的B)。在此,Ack/Nack对应的CCE组数以子帧为单位动态地增减。将Ack/Nack、其它L1/L2控制信息被分配到的各CCE组头部的CCE乘以扰码。将Ack/Nack对应的CCE组1和2头部的CCE的数据CCE_A1和CCE_A2乘以扰码Sa,分别得到CCE_B1和CCE_B2,将其再次分别分配到CCE组头部的CCE。另一方面,将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头部的CCE_A3乘以Sb,得到CCE_B3,将CCE再次分配到CCE组头部的CCE。预先使Sa与Sb正交。通过采用上述结构,移动终端接收L1/L2控制信号时,可区分Ack/Nack与其它L1/L2控制信号的CCE组。
对于各CCE组的固有扰码、各CCE组的候选集信息,可从基站明确地通知给移动终端(例如,通过BCCH、L3消息等预先通知给移动终端),也可预先决定。
接着,说明将CCE映射到物理资源的方法。虽然***频带内的所有CCE被分成Ack/Nack对应的CCE组、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以及公共的CCE组,但将这些所有CCE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蜂窝小区固有的加扰处理、调制、交错处理等,并向频率-时间轴上的物理资源映射。在进行向物理资源映射时,映射到除参考码元、Cat0的信息被映射的区域之外的区域。此外,由于根据OFDM码元数决定所有CCE的数量,所以与OFDM码元数量对应的所有CCE可被映射到预定的OFDM码元内的频率-时间轴上的物理资源。
说明本发明的基站和移动终端的动作的一个示例。本实施方式可以通过变更图21所示的按Ack/Nack和其它L1/L2控制信息这两种信息类别进行归组时的顺序的一部分来实现,如图29所示。图29是表示从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L1/L2控制信息的处理以及在移动终端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处理的流程图。在图29中,与图21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相当的处理,因此省略其说明。移动终端从基站接收L1/L2控制信号。如图29的标号A所示,移动终端在从基站接收L1/L2控制信号之前,预先接收从基站通过例如BCCH、L3信令通知的“与各CCE组的数量对应的候选集的信息”、“扩展码”“扰码Sa、Sb”、以及“阈值Ta、Tb”。本例中采用通知,但也可以预先决定(ST2901)。
移动终端进行ST2107至ST2109的处理后,将每个CCE乘以Sa进行相关计算(ST2903),判定相关计算结果是否大于阈值Ta(ST2904)。当大时(ST2904中为“是”),将该CCE判定为Ack/Nack对应的CCE组头部的CCE(ST2905)。当相关计算结果小于Ta时(ST2904中为“否”),直接移至下一个CCE的相关计算。判定是否对所有CCE都进行了相关计算(ST2906),重复进行相关计算及与阈值的比较,直至对所有CCE都进行过。在将所有CCE乘以Sa的相关计算及与阈值的比较、以及对CCE组的头部的判定结束后,接着进行将每个CCE乘以Sb的相关计算(ST2907)。然后,判定相关计算结果是否大于Tb(ST2908)。当大时,将该CCE判定为其它L1/L2控制信号对应的CCE组头部的CCE(ST2909)。当相关计算结果不大于Tb时,直接移至下一个CCE的相关计算。判定是否对所有CCE都进行了相关计算(ST2910),重复进行相关计算及与阈值的比较,直至对所有CCE都进行过。在将所有CCE乘以Sb的相关计算及与阈值的比较、以及对CCE组的头部的判定结束后,接着从所判定的各CCE组头部的CCE确定各CCE组的数量和范围,导出与该数值对应的候选集(ST2911)。这样,通过判明各CCE组头部的CCE,即使Ack/Nack对应的CCE组发生了增减,也能确定各CCE组的CCE的数量和范围。
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中,采用了以下方法:即,设置与Ack/Nack对应的CCE组和与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将各组头部的CCE乘以各组固有的正交的扰码。因此,获得与实施方式2的第二变形例相同的效果,而且,无需在Ack/Nack信息量每子帧动态地变动时也确保分配给Ack/Nack的无用的CCE,可抑制无线资源的利用效率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中说明了,通过判定各CCE组开头的CCE,即使Ack/Nack对应的CCE组发生了增减,也能确定各CCE组的CCE的数量和范围,但本实施方式4不仅可应用于CCE组增减的情况,也可应用于CCE组内的CCE数增减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预先将CCE组内的CCE数与该CCE组的候选集相关联。对于相关联所需的函数,可从基站明确地通知给移动终端(例如,通过BCCH、L3消息等预先通知给移动终端),也可预先决定。通过这样,由于能够使CCE组内的CCE数以子帧为单位灵活地增减,所以可提高无线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由于移动终端不再需要对大量的CCE组进行解扩处理和盲检测(例如,实施方式3的图27所示的ST2711~ST2718),所以能削减移动终端的解调处理,可实现低耗电量化、处理延迟时间的削减。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消除Ack/Nack信息量的变动所造成的无线资源的利用效率下降,揭示了以下方法:即,设置与Ack/Nack对应的CCE组和与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将各组头部的CCE乘以各组固有的正交的扰码,但也可以采用不是仅将各组头部的CCE而是将各组内所有CCE分别乘以各组固有的正交的扰码的方法。由于将各组内所有CCE乘以各组固有的正交的扰码,所以产生以下效果:即,移动终端在对每个CCE进行相关计算时能够更可靠地判定有没有相关。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揭示了以下方法:即,将各CCE组头部的CCE乘以各组固有的正交的扰码,但也可以将所有的CCE组头部的CCE和除此以外的CCE乘以具有正交性的扰码。由此,即使有若干个CCE组,各CCE组头部的CCE所乘的扰码仍然一个即可。因而,具有以下效果:即,加上剩余的CCE所乘的扰码,所需扰码两个即可。而且,由于将头部的CCE和除此以外的CCE分别乘以正交的扰码,所以产生以下效果:即,移动终端在对每个CCE进行相关计算时能够更可靠地判定有没有相关。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通过对各CCE组的头部的CCE进行相关计算来判定有没有相关,但也可以不对头部的CCE而对各CCE组的最末尾的CCE进行相关计算来判定。可确定CCE组的数量和范围即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Ack/Nack和其它L1/L2控制信息,但本发明也可应用于编码方法不同的控制信息,能获得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5
在实施方式4中,为了消除Ack/Nack信息量的变动所造成的无线资源的利用效率下降,说明了以下方法:即,设置与Ack/Nack对应的CCE组和与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将各组头部的CCE或所有CCE乘以各组固有的正交的扰码。在本实施方式中,揭示了以下方法:即,在归组后的CCE间设置不分配L1/L2控制信息的空CCE,预先在该空CCE中放入预先决定的数据(例如,全0或全1)。图30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在归组后的CCE间设置不分配L1/L2控制信息的空CCE的方法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如图所示,所有CCE被分割成Ack/Nack对应的CCE组1(图30的A1)、Ack/Nack对应的CCE组2(图30的A2)、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图30的B)、而且在各组间设置空CCE(图30的d)。预先在空CCE中放入预先决定的数据(例如,全0或全1等)。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结构,即使在Ack/Nack对应的CCE组数以子帧为单位动态地增减的情况下,移动终端也可在接收L1/L2控制信号时区分Ack/Nack与其它L1/L2控制信号的CCE组。另外,不仅可应用于Ack/Nack对应CCE组数增减的情况,也可应用于各组的CCE数以子帧为单位动态地增减的情况。
对于各CCE组间所***的空CCE的数据、各CCE组的候选集信息,可从基站明确地通知给移动终端(例如,通过BCCH、L3消息等预先通知给移动终端),也可预先决定。
接着,说明将CCE映射到物理资源的方法。虽然***频带内的所有CCE被分成Ack/Nack对应的CCE组、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以及公共的CCE组,但将这些所有CCE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蜂窝小区固有的加扰处理、调制、交错处理等,并向频率-时间轴上的物理资源映射。在进行向物理资源映射时,映射到除参考码元、Cat0的信息被映射的区域之外的区域。此外,由于根据OFDM码元数决定所有CCE的数量,所以与OFDM码元数量对应的所有CCE可被映射到预定的OFDM码元内的频率-时间轴上的物理资源。
说明本发明的基站和移动终端的动作的一个示例。本实施方式可以通过变更图21所示的分别按Ack/Nack和其它L1/L2控制信息这两种信息类别进行归组时的顺序的一部分来实现,如下所示。在图21的ST2101中,预先将与扩展码元、各CCE组的数量对应的候选集的信息以及在空CCE中放入怎样的数据的信息,放入到预先从基站通知给移动终端的信息中即可。而且,在ST2103与2104间,基站首先将预先决定的数据输入到各组间的CCE以设置空CCE。基站的其后的处理与图21相同即可。接着,说明移动终端的处理。在图21的ST2107中,接收Cat0以及L1/L2控制信息,根据Cat0判定L1/L2控制信息所使用的OFDM码元数。基于该判定结果的值的OFDM码元进行解交错、解扰等处理,导出CCE。在此,在ST2109与ST2110间,进行检索空CCE的处理。由于在空CCE中输入了预先决定的数据,所以用该数据进行检索即可。如实施方式4所示,由于无需进行将所有CCE乘以扰码的相关计算,所以移动终端的处理量得到大幅削减。移动终端检索空CCE后,基于空CCE导出各CCE组的CCE数和范围,并且导出与其对应的候选集。关于导出各CCE组的CCE数和范围并且导出与其对应的候选集的信息,可放入到预先从基站通知的与各CCE组的数量对应的候选集的信息中,也可预先决定。其后,导出与各CCE组对应的候选集后的移动终端进行图21的ST2110以后的处理即可。
如上所述,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方法:即,在归组后的CCE间设置不分配L1/L2控制信息的空CCE,预先在该空CCE中放入预先决定的数据(例如,全0或全1)。因此,获得与实施方式2的第二变形例相同的效果,而且,无需在Ack/Nack信息量每子帧动态地变动时也确保分配给Ack/Nack的无用的CCE,可抑制无线资源的利用效率的降低。而且,即使Ack/Nack对应的CCE组发生了增减,也能确定各CCE组的CCE数和范围,因此不仅能应用于CCE组增减的情况,也能应用于CCE组内的CCE数增减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预先将CCE组内的CCE数与该CCE组的候选集相关联。对于相关联所需的函数,可从基站明确地通知给移动终端(例如,通过BCCH、L3消息等预先通知给移动终端),也可预先决定。通过这样,由于能够使CCE组内的CCE数以子帧为单位灵活地增减,所以可提高无线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移动终端无需对大量的CCE组的所有的CCE进行解扩处理和盲检测(图27所示的ST2711~ST2718),且无需对所有的CCE进行基于加扰处理的相关计算(例如,实施方式4中的图29所示的ST2903~ST2910)。因而,能够削减移动终端的解调处理,可实现低耗电量化、处理延迟时间的消减。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消除Ack/Nack信息量的变动造成的无线资源的利用效率的降低,揭示了以下方法:即,在归组后的CCE间设置不分配L1/L2控制信息的空CCE,预先在该CCE中放入预先决定的数据(例如,全0或全1),但与实施方式4相同的方法也可应用于空CCE,也可以采用乘以某特定的扰码的方法。在此情况下,由于空CCE用的码数仅为一个即可,所以具有使码数最小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Ack/Nack和其它L1/L2控制信息,但本发明也可应用于编码方法不同的控制信息,能获得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6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揭示了以下方法:即,虽然***频带内的所有的CCE被分成各CCE组,但将这些所有的CCE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蜂窝小区固有的加扰处理、调制、交错处理等,向频率-时间轴上的物理资源映射。另外说明了,向两个OFDM码元映射时、向三个OFDM码元映射时也一样,由于根据OFDM码元数决定所有CCE的数量,所以与OFDM码元数对应的所有CCE可被映射到OFDM码元内的频率-时间轴上的物理资源。在使用如上所述的方法时,存在以下问题:即,由于将所有CCE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交错处理并向物理资源映射,所以不能应对有些物理区域希望按每个CCE组进行映射的情况。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揭示了对每个CCE组进行交错处理并将CCE映射到物理资源的方法。通过使用本方法,可按每个CCE组向所期望的物理资源映射。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示例,如图19所示,说明将Ack/Nack和其它L1/L2控制信号归组的情况。如图所示,Ack/Nack通过码分复用进行移动终端间的多路复用,并在MCS等处理后对应于CCE单位进行分割。另一方面,其它L1/L2控制信号对应于每个移动终端进行CRC添加、编码、速率匹配等处理,并对应于CCE单位进行分割。与物理映射的OFDM码元数对应的所有CCE被分割成Ack/Nack对应的CCE组和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基站将移动终端间进行码分复用的Ack/Nack分配到Ack/Nack对应的CCE组,将其它L1/L2控制信号分配到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在各个CCE组内预先决定移动终端所必须进行盲检测的CCE的组合候选。由此,Ack/Nack被发送到的各移动终端,不对从整个***频带的CCE的组合中决定的候选而对Ack/Nack对应的CCE组内的候选进行盲检测即可。另外,关于其它L1/L2控制信息也一样,不对从整个***频带的CCE的组合中决定的候选而对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内的候选进行盲检测即可。
各CCE组内的CCE的数量和范围(在被编号的情况下为号码)与OFDM码元数对应,而且按照此对应来决定各CCE组的候选集。对于各CCE组的候选集信息,可从基站明确地通知给移动终端(例如,通过BCCH、L3消息等预先通知给移动终端),也可预先决定。另外,对于各CCE组内的CCE的数量和范围的信息也一样,可从基站明确地通知给移动终端(例如,通过BCCH、L3消息等预先通知给移动终端),也可预先决定。
接着,说明将CCE映射到物理资源的方法。图31是表示实施方式6中的各CCE组向物理资源的映射方法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在此,将CCE组1作为Ack/Nack对应的CCE组,将CCE组2作为与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如图31所示,虽然与物理映射的OFDM码元数对应的所有CCE被分成Ack/Nack对应的CCE组1和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2,但将这些所有的CCE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蜂窝小区固有的加扰处理、调制。其后,对每个CCE组进行交错处理,将CCE映射到为每个CCE组分配的频率-时间轴上的物理资源。这样,通过对每个CCE组进行交错处理,可将CCE映射到所期望的物理资源。具体而言,例如在希望使Ack/Nack根据误差率等要求映射到第一个OFDM码元上时,如图所示,通过对每个CCE组进行交错处理,将Ack/Nack对应的CCE组1分配到预先分配的第一个OFDM码元,从而可进行映射。对于各CCE组与为各组分配的频率-时间轴上的物理资源的对应关系的信息,可从基站明确地通知给移动终端(例如,通过BCCH、L3消息等预先通知给移动终端),也可预先决定。
图中示出了向两个OFDM码元映射的情况。在进行向物理资源映射时,映射到除参考码元、Cat0的信息被映射的区域之外的区域。向一个OFDM码元映射时、向三个OFDM码元映射时也一样,由于根据OFDM码元数决定所有CCE的数量,所以与OFDM码元数对应的所有CCE可被映射到OFDM码元内的频率-时间轴上的物理资源。
说明本发明的基站和移动终端的动作的一个示例。本实施方式可以通过变更图21所示的分别按Ack/Nack和其它L1/L2控制信息这两种信息类别进行归组时的顺序的一部分来实现,如下所示。
图32是表示图21所示的基站的处理细节的流程图。图33是表示图21所示的移动终端的处理细节的流程图。在图32中,进行图21的ST2103的处理后,基站将所有CCE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交错、调制处理(ST3201)。然后,对每个CCE组进行交错处理(ST3202),对于每个CCE组,将CCE映射到n个OFDM码元内的分配给各CCE组的区域(ST3203)。其后,基站进行图21的ST2106以后的处理。另外,在图33中,移动终端进行图21的ST2108的处理后,将n个OFDM码元内的分配给各CCE组的区域分别进行交错处理(ST3304)。然后,将各CCE组的数据连接(ST3305),并进行解调、解交错处理(ST3306)。其后,移动终端进行图21的ST2110以后的处理。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所有CCE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加扰、调制处理(ST3301),但也可以对每个CCE组进行加扰、调制处理。在此情况下,在移动终端对每个CCE组进行解调、解扰而不执行ST3305、ST3306,其后将各CCE组的数据连接即可。由此,基站可对每个CCE组进行一系列的自加扰处理至向物理资源的映射,移动终端可对每个CCE进行一系列的自物理资源的交错处理至解扰处理,从而能减轻处理的复杂度。
如上所述,通过采用对每个CCE组进行交错处理并向物理资源映射的方法,除获得实施方式1的第二变形例所述的效果以外,还可以按每个CCE组向所期望的物理资源映射。由此,可进行与每个信息类别要求的所期望的接收质量对应的物理映射。另外,通过将希望较早解调的信息等分配到第一个OFDM码元,从而在移动终端中可将其较早解调,能延迟较少地进行下一处理。
特别是,由于需要满足所要求的误差率、缩短解调时间以便进行移动终端中的Ack/Nack接收后的重送处理等,有时要求将Ack/Nack分配到第一个OFDM码元。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应用本发明,可实现提高接收质量、缩短解调时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所有CCE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加扰、调制处理(ST3301),但也可以对每个CCE组进行加扰、调制处理。在此情况下,在移动终端对每个CCE组进行解调、解扰而不执行ST3305、ST3306,其后将各CCE组的数据连接即可。由此,基站可对每个CCE组连续地进行自加扰处理至向物理资源的映射,移动终端可对每个CCE连续地进行自物理资源的交错处理至解扰处理,从而能减轻处理的复杂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按每个CCE组向所期望的物理资源映射,揭示了对每个CCE组进行交错处理并向物理资源映射的方法。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按每个CCE组向所期望的物理资源映射,揭示了以下方法:即,对于每个OFDM码元将与OFDM码元数对应的所有CCE进行交错处理并将其映射到该OFDM码元。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示例,如图19所示,说明将Ack/Nack和其它L1/L2控制信号归组的情况。如图所示,Ack/Nack通过码分复用进行移动终端间的多路复用,并在MCS等处理后对应于CCE单位进行分割。另一方面,其它L1/L2控制信号对应于每个移动终端进行CRC添加、编码、速率匹配等处理,并对应于CCE单位进行分割。基站将移动终端间进行码分复用的Ack/Nack分配到Ack/Nack对应的CCE组,将其它L1/L2控制信号分配到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
在各个CCE组内预先决定移动终端所必须进行盲检测的CCE的组合候选。由此,Ack/Nack被发送到的各移动终端,不对从整个***频带的CCE的组合中决定的候选而对Ack/Nack对应的CCE组内的候选进行盲检测即可。另外,关于其它L1/L2控制信息也一样,不对从整个***频带的CCE的组合中决定的候选而对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内的候选进行盲检测即可。
各CCE组内的CCE的数量和范围(在被编号的情况下为号码)与OFDM码元数对应,而且按照此对应来决定各CCE组的候选集。对于各CCE组的候选集信息,可从基站明确地通知给移动终端(例如,通过BCCH、L3消息等预先通知给移动终端),也可预先决定。另外,对于各CCE组内的CCE的数量和范围的信息也一样,可从基站明确地通知给移动终端(例如,通过BCCH、L3消息等预先通知给移动终端),也可预先决定。
接着,说明将CCE映射到物理资源的方法。图34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变形例1中的各CCE组向物理资源的映射方法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在此,将CCE组1作为Ack/Nack对应的CCE组,将CCE组2作为与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如图34所示,预先分割与物理映射的OFDM码元数对应的所有CCE,使其份数等于OFDM码元数。例如在两个OFDM码元时,预先分割成第一个OFDM码元用(图34的A)和第二个OFDM码元用(图34的B)。各CCE组被分配到分割后的各OFDM码元用的CCE,从而分别映射到所期望的OFDM码元。在此,Ack/Nack对应的CCE组1被分配到第一个OFDM码元用的CCE。将其它L1/L2控制信息对应的CCE组2分配到剩余的CCE。
使得各CCE组分配到所期望的OFDM码元。如上所述,各CCE组内的CCE的数量和范围(在被编号的情况下为号码)与OFDM码元数对应,对于各CCE组的数量和范围,考虑分配到哪个OFDM码元而预先决定即可。
每个OFDM码元用CCE,例如第一个OFDM码元用CCE和第二个OFDM码元用CCE,进行蜂窝小区固有的加扰处理、调制处理,而且进行交错处理。其后,各OFDM码元用CCE分别被映射到各OFDM码元。第一个OFDM码元用CCE被映射到第一个OFDM码元,第二个OFDM码元用CCE被映射到第二个OFDM码元。如上所述,通过对于每个OFDM码元将CCE进行交错并向该OFDM码元映射,从而例如Ack/Nack对应的CCE组1可映射到第一个OFDM码元。
图中示出了向两个OFDM码元映射的情况。在进行向物理资源映射时,映射到除参考码元、Cat0的信息被映射的区域之外的区域。向一个OFDM码元映射时、向三个OFDM码元映射时也一样,由于根据OFDM码元数决定所有CCE的数量,所以与OFDM码元数对应的所有CCE可被映射到OFDM码元内的频率-时间轴上的物理资源。
说明本发明的基站和移动终端的动作的一个示例。本变形例可以通过变更图21所示的分别按Ack/Nack和其它L1/L2控制信息这两种信息类别进行归组时的顺序的一部分来实现,如下所示。图35是表示图21所示的基站的处理细节的流程图。图36是表示图21所示的移动终端的处理细节的流程图。如图35所示,进行图21的ST2103的处理后,基站对每个OFDM用CCE进行蜂窝小区固有的交错、调制处理(ST3501)。接着,对各OFDM码元用的CCE进行交错处理(ST3502)。然后,将从第n个OFDM码元用CCE所导出的处理后的数据映射到第n个OFDM码元(ST3503)。其后,基站进行图21的ST2106以后的处理。图36表示移动终端中的处理的变更部分。移动终端进行图21的ST2108的处理后,在n个OFDM码元内按每个OFDM码元进行交错处理(ST3604)。接着,按每个OFDM码元进行解调、解扰处理(ST3605)。其后,移动终端进行图21的ST2110以后的处理。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按每个OFDM码元进行了加扰、调制、交错处理,但也可以将所有CCE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加扰、调制处理后按每个OFDM码元进行交错处理。在此情况下,在移动终端按每个OFDM码元进行解解扰,其后将所有CCE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解调、解扰处理。
如上所述,通过采用对于每个物理映射的OFDM码元将CCE进行交错并将其映射到该OFDM码元的方法,除获得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所述的效果以外,还可以按每个CCE组向所期望的物理资源映射。由此,可进行与每个信息类别要求的所期望的接收质量对应的物理映射。另外,通过将希望较早解调的信息等分配到第一个OFDM码元,从而在移动终端中可将其较早解调,能延迟较少地进行下一处理。特别是,由于需要满足所要求的误差率、缩短解调时间以便进行移动终端中的Ack/Nack接收后的重送处理等,有时要求将Ack/Nack分配到第一个OFDM码元。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应用本发明,可实现提高接收质量、缩短解调时间。而且,由于按每个OFDM进行交错处理,所以对于基站和移动终端,交错、解交错仅有一种大小即可。因而,能够大幅削减电路规模,可实现简化处理。而且,由于按每个OFDM码元进行蜂窝小区固有的加扰,所以所需的蜂窝小区固有的扰码仅有一种即可,可高效地利用码资源。另外,由于对于每个OFDM码元在蜂窝小区间使用相同长度的加扰,所以可提高蜂窝小区间的干扰抑制性能。
实施方式7
本实施方式7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第四个问题,并确立将Ack/Nack和其它L1/L2控制信息映射到相同L1/L2控制信息区域的方法。在如实施方式2所示那样映射时,Ack/Nack以外的L1/L2控制信息(其它L1/L2控制信息)的可映射区域被限定为从L1/L2控制信息区域中除去Ack/Nack映射区域后的区域。作为其它L1/L2控制信息的具体示例有:(1)用于上行通信控制的L1/L2控制信息(具体示例,如上行许可(UL GRANT)等)、以及(2)用于下行通信控制的L1/L2控制信息(具体示例,如下行分配信息(DLAllocation))等。因此,当同时存在多个作为基站调度对象的移动终端时,存在希望预先增大其它L1/L2控制信息的可映射区域的问题。另外,在移动终端接收其它L1/L2控制信息时,若发生接收出错,则移动通信***的处理延迟增大。因此,需要抗频率选择性衰落能力强的方法,具体而言需要与MCS对应的发送其它L1/L2控制信息的方法。也由于此原因,存在希望预先增大其它L1/L2控制信息的可映射区域的问题。
图37是表示从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L1/L2控制信息的处理以及在移动终端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处理的流程图。在图37中,与图8号码相同的步骤实施相同或相当的处理,因此省略其说明。在ST3701中,基站向需要通过下行链路发送Ack/Nack的移动终端通知Ack/Nack分配。在ST3702中,移动终端接收Ack/Nack分配。在ST3703中,基站通知与其它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相关的信息。在ST3704中,基站为求取对应于各个移动终端的其它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求取其它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时,求取其它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而不管ST3701中Ack/Nack被分配到哪里。对于此其它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使用全部L1/L2控制信息区域来求取。然而,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预先确保一定会用作Ack/Nack区域的区域,使用除为Ack/Nack确保的区域(不论发送上行数据且需要Ack/Nack的移动终端的数量如何变动所需的最小区域)以外的全部L1/L2控制信息区域作为其它L1/L2控制信息的区域,来求取其它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由此,能够削减其它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内包含的候选。因此,可实现减轻移动终端的处理负载。由此,能够获得移动终端低耗电量化的效果。另外,由于可削减移动终端中的盲检测次数,所以处理延迟变短。由此,能够获得提高***通信***的上行和/或下行数据的吞吐量的效果。在ST3705中,移动终端接收与其它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相关的信息。在ST3706中,移动终端求取其它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候选集的求取方法与基站求取其它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求取方法相同。
在ST3707中,基站根据ST3701中的分配,映射送往该移动终端的Ack/Nack。在ST3708中,基站将其它L1/L2控制信息映射到L1/L2控制信息用的区域中未进行ST3701中的分配的区域内,换言之,映射到L1/L2控制信息用的区域中未进行ST3705中的Ack/Nack的映射的区域内,使得其它L1/L2控制信息包含在各个移动终端的其它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内。在ST808中,基站向其覆盖的移动终端发送L1/L2控制信息。在ST809中,移动终端接收来自基站的L1/L2控制信息。
在ST3709中,移动终端判断是否有Ack/Nack的分配。当有分配时,前进至步骤ST3710。在ST3710中,移动终端进行Ack/Nack的接收处理。其后,前进至步骤ST3711。在ST3711中,移动终端从其它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内选择候选。通过ST811至ST813进行其它L1/L2控制信息的盲检测。在此移动终端的盲检测时,当所选择的候选内包含送往本移动终端的Ack/Nack或送往其它移动终端的Ack/Nack的部分时,解码结果为NG(CRCNG:循环冗余码校验不良),因此进行检测是否存在送往自身的其它L1/L2控制信息的盲检测而不考虑送往本移动终端和/或其它移动终端的Ack/Nack分配位置。
通过使用实施方式7,能够得到以下效果。由于对Ack/Nack的映射没有候选集等的制约,所以能够获得以下效果,即可自由地映射到L1/L2控制信息区域内。而且,通过使用实施方式7的方法,对于Ack/Nack的映射,也可自由地映射到L1/L2控制信息区域外。另外,在图37的ST3704中求取其它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时,能够求取所述其它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而不管ST3701中Ack/Nack被分配到哪里。从此点来看,可将其它L1/L2控制信息的可映射区域扩大到整个L1/L2控制信息区域,实施方式7在解决第四个问题方面有效。而且,即使发送上行数据且需要Ack/Nack的移动终端的数量变动,若使用实施方式7,则仍可将Ack/Nack自由地映射,因此可应对该变动。而且,若使用实施方式7,即使需要Ack/Nack的移动终端的数量变动,也可进行盲检测而不考虑其它L1/L2控制信息中的Ack/Nack的分配。这样,通过使用实施方式7,能够得到以下效果:即,移动通信***不添加新的信号且在基站及移动终端不添加新的处理,就可以应对Ack/Nack的所需数量的变动。从此点来看,实施方式7在解决第五个问题方面有效。另外,由于从基站向移动终端分配Ack/Nack,所以在移动终端无需进行盲检测。因此,可实现减轻移动终端的处理负载。由此,能够获得移动终端低耗电量化的效果。另外,由于无需在移动终端对盲检测Ack/Nack,所以处理延迟变短。由此,能够获得提高***通信***的上行数据的吞吐量的效果。
在变形例1中,对实施方式7的方法中特别是以CCE为单位分配Ack/Nack的方法进行说明。流程图与图37类似,因此仅说明变更步骤部分。在变形例1中,将ST3701的处理变为:基站以CCE为单位分配并通知该移动终端的Ack/Nack。另外,将ST3707的处理变为:根据ST3701中以CCE为单位的分配映射送往该移动终端的Ack/Nack。而且,将ST3711的处理分成当ST3709中判断为有Ack/Nack的分配时的处理和当判断为没有分配时的处理。具体而言,当判断为有Ack/Nack的分配时,不在包括其它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中的Ack/Nack所被分配到的CCE的候选中选择,即,不进行盲检测。另一方面,当判断为没有Ack/Nack的分配时,进行与实施方式7相同的处理。此外,也可以不进行此添加到ST3711的处理。
通过使用实施方式7的变形例1,除获得实施方式7的效果之外,还可获得以下效果。在ST3701中从基站向移动基站进行Ack/Nack的分配时,能够以CCE为单位进行,因此无需进行使用频率信息即时间信息的分配,可削减分配所需的信息量(比特数)。由此,能够获得有效利用无线资源的效果。另外,在为了判断移动终端中是否存在送往自身的其它L1/L2控制信息而进行盲检测时,在步骤ST3711中从选择其它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内选择候选时,按以下方式进行处理,即,不选择包含送往本移动终端的Ack/Nack所被分配到的CCE的候选。换言之,对于包含送往本移动终端的Ack/Nack所被分配到的CCE的候选,也可以不进行盲检测。从而减少盲检测的次数,并实现减轻移动终端的处理负载。由此,能够获得移动终端低耗电量化的效果。另外,由于可减少盲检测的次数,能够获得以下效果:即,能够削减移动通信***的处理延迟。
另外,第二变形例如下。Ack/Nack和其它L1/L2控制信息使用频分复用(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即FDM)进行多路复用,Ack/Nack内的移动终端间使用码分复用(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即CDM)进行多路复用。本实施方式7的第二变形例可适用于实施方式7及实施方式7的第一变形例。因而,通过不仅用FDM也用CDM,用相同频率可将Ack/Nack分配到的移动终端的数量增加。因此,能够减少Ack/Nack被分配的区域,能够增加可分配其它L1/L2控制信息的区域。因此,能够在有效利用无线资源方面有效。
实施方式8
说明本实施方式8中要解决的问题。在非专利文献5中,记载了从CCE到物理资源的映射方法,但未记载可以怎样将对应于CCE单位分割后的L1/L2控制信息映射到CCE。而且,在非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下行控制信道构成CCE的集合。因此,对应于CCE单位进行分割后的L1/L2控制信息的映射方法的个数,等于CCE的分集(Aggregation)数的排列组合的个数。当前可考虑分集数为“1”“2”“4”“8”。具体而言,该分集的种类能够通过排列组合计算,因此随着分集数的增加而变大,当分集数为1时为1种,当分集数为2时为2种,当分集数为4时为24种,当分集数为8时为40320种。
接着图38表示向下行控制信息添加CRC的方法的一个示例。图38是表示实施方式8中的向下行控制信息添加CRC(循环冗余码校验)的方法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在图38中,阴影部分表示L1/L2控制信息,标号x表示1个CCE。将CRC添加到L1/L2控制信息,其后对应于CCE单位进行分割,并映射到CCE。送往一个移动终端的L1/L2控制信息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另外,图38中以CRC添加后的数据量向CCE映射,这是为了简化说明,在此期间也可以包括编码处理、速率匹配处理、MCS执行处理等。
在非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移动终端监视下行控制信道的候选集(Candidate Set)。如实施方式1所示,移动终端对候选集中包含的候选进行盲检测。因此,随着候选集中包含的候选增多,进行盲检测的次数也增多。由此,随着移动终端的处理增加,产生耗电量增加的问题。另外,候选数的增加意味着至检测送往自身的L1/L2控制信息为止的平均时间变长,产生移动通信***的处理延迟增加的问题。而且,为了判断没有送往自身的L1/L2控制信息,必须检测出所有的候选的解码结果都不良(NG)。因此,至判断没有送往自身的L1/L2控制信息为止的时间随着候选数的增加而变长。结果,对于进行活跃中的DRX动作的移动终端,至认为不存在送往自身的下行分割而移至DRX动作为止的时间变长,移动终端的DRX动作期间变短。因此,产生以下问题:即,对移动终端的低耗电量化产生不良影响。例如,考虑在移动终端中从候选集选择一个分集数为“8”的候选的情况。当分集数为8时,分集的种类存在40320种。因此,导致需要移动终端进行40320次检测处理。这样,分集的种类的增加与移动终端的检测处理的增加相关联,与候选集中包含的候选的增加一样,随着移动终端的处理增加,产生耗电量增加的问题、移动通信***的处理延迟增加的问题等。实施方式8的目的在于,揭示解决所述问题的方法。
图39是表示从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L1/L2控制信息的处理以及在移动终端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处理的流程图。在图39中,与图8号码相同的步骤执行相同或相当的处理,因此省略其说明。在ST3901中,基站将对应于CCE单位进行分割后的L1/L2控制信息映射到该移动终端的候选内的CCE。在ST3902中,基站在候选集单位中为CCE添附号码,并将该信息***到CCE。当前可考虑分集数为“1”、“2”、“4”以及“8”。因此,需要号码1至8。因此号码信息需要3位。在ST808中,基站向其覆盖的移动终端发送L1/L2控制信息。在ST809中,移动终端接收来自基站的L1/L2控制信息。在ST810中,移动终端从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内选择一个候选。在步骤ST3903中,移动终端将所选择的候选的CCE根据所***的号码重新排列。通过ST811至ST813进行盲检测。
通过使用实施方式8,能够得到以下效果。通过在使用实施方式8对CCE进行分集时添附号码,能够使移动终端中实际进行解码处理的分集的种类为一种。由此,能够得到以下效果:即,随着分集数的增加,移动终端的盲检测次数不增加,能够抑制耗电量的增加。另外,能够获得以下效果:即,能够抑制至检测出送往自身的L1/L2控制信息为止的移动通信***的处理延迟的增加。而且,由于至判断为没有送往自身的L1/L2控制信息为止的时间不随候选数的增加而变长,所以至进行活跃(Active)中的DRX动作的移动终端认为不存在送往自身的下行分配而移至DRX动作为止的时间变长,移动终端的DRX动作期间变短,因此能够获得以下效果:即,能够抑制对移动终端的低耗电量化产生不良影响。
在此,还可以考虑以下情况:即,在将移动终端的ST3903中选择的候选的CCE根据所***的号码重新排列时,重新排列不能顺利地进行。作为具体示例,考虑以下情况:即,实际上该移动终端选择包含送往其它4台移动终端的分集数为“2”的L1/L2控制信息的CCE作为分集数为“8”的候选。在所述具体示例的情况下,四个添附了号码“1”的CCE和四个添附了号码“2”的CCE被选择,即,不存在添附了号码“3”、“4”、“5”、“6”、“7”以及“8”的CCE。这样,当不能将ST3903中选择的候选的CCE根据所***的号码进行重新排列时,能够前进至ST813以选择下一候选,而不进行解码。由此,即使在候选集所包含的候选中,也可选择下一候选而不进行解码处理。由此,可维持候选数并且削减移动终端的解码处理次数,能够获得削减移动终端的耗电量的效果。另外,能够获得以下效果:即,能够削减至检测出送往自身的L1/L2控制信息为止的移动通信***的处理延迟。而且,由于即使维持候选数也可削减至判断为没有送往自身的L1/L2控制信息为止的时间,所以至进行活跃(Active)中的DRX动作的移动终端认为不存在送往自身的下行分配而移至DRX动作为止的时间变短,移动终端的DRX动作期间变长,因此能够获得移动终端的低耗电量化的效果。
图40是表示从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L1/L2控制信息的处理以及在移动终端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处理的流程图。图40表示实施方式8的第一变形例的处理的一个示例。在图40中,与图39号码相同的步骤执行相同或相当的处理,因此省略其说明。在ST4001中,基站将对应于CCE单位进行分割后的L1/L2控制信息按照移动通信***静态决定的顺序,映射到该移动终端的候选内的CCE。作为移动通信***静态决定的顺序的具体示例,考虑将对应于CCE单位进行分割后的L1/L2控制信息从头部开始按频率降序或升序的顺序进行映射。而且,移动通信***也可以准静态地决定顺序。作为具体示例,也可以按照每个基站(蜂窝小区)改变顺序。考虑这种情况的变更时间包括位置登录时、移交时(服务的蜂窝小区变更时)等。另外,考虑该顺序的通知方法包括基于广播信息的通知、通过L3控制信号从基站通知给移动终端等。在ST808中,基站向其覆盖的移动终端发送L1/L2控制信息。在ST809中,移动终端接收来自基站的L1/L2控制信息。在ST810中,移动终端从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内选择一个候选。在ST4002中,移动终端按照移动终端静态地或准静态地决定的顺序将CCE重新排列。通过ST811至ST813进行盲检测。
通过使用实施方式8的变形例1,除获得实施方式8的效果之外,还可获得以下效果。由于无需将号码信息***到CCE中,所以与实施方式1相比,可有效利用无线资源。
接着,说明第二变形例。图41是表示从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L1/L2控制信息的处理以及在移动终端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处理的流程图。图41表示实施方式8的第二变形例的处理的一个示例。在图41中,与图40号码相同的步骤执行相同或相当的处理,因此省略其说明。移动通信***对L1/L2控制信息的信息量、编码方法、速率匹配方法等进行调整,仅通过CCE单位的重复(Repetition)来进行CCE的分集。即,可考虑按照MCS进行分集。作为具体示例,在无线环境差时增加重复次数,相反,在无线环境良好时减少重复次数。因此,在ST4101中,基站能够进行分集而不考虑对应于CCE单位进行分割后的L1/L2控制信息的顺序。在ST4102中,移动终端计算总和,而不考虑各个CCE的顺序。作为具体示例,计算功率的总和。
通过使用实施方式8的变形例2,除获得实施方式8及实施方式8的变形例1的效果以外,由于无需考虑CCE的顺序,所以能够获得基站及移动终端中的处理负载变轻的效果。
接着,说明第三变形例。图42表示与图38不同的向下行控制信息添加CRC的方法的一个示例。该方法将L1/L2控制信息(图42阴影部分)对应于CCE单位(图42的标号x)进行分割,其后添加CRC并向CCE映射。送往一个移动终端的L1/L2控制信息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CRC以CCE为单位进行添加,因此以CCE为单位进行盲检测,换言之,若以CCE为单位判断是否是送往自身的L1/L2控制信息,则L1/L2控制信息的映射方法的种类的增加不会导致盲检测次数增加。然而,产生以下问题:即,不清楚盲检测后的CCE是通过怎样组合来形成送往自身的L1/L2控制信息的。
作为解决方法,能够使用上述实施方式8、实施方式8的变形例1、实施方式8的变形例2所示的方法。由此,不清楚盲检测后的CCE是通过怎样组合来形成送往自身的L1/L2控制信息的问题得以解决。
实施方式8、实施方式8的变形例1、实施方式8的变形例2以及实施方式8的变形例3可应用于上述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3、实施方式4、实施方式5以及实施方式6。在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3、实施方式4、实施方式5以及实施方式6所示的各个组中,可使用实施方式8、实施方式8的变形例1、实施方式8的变形例2以及实施方式8的变形例3的各自的方法将对应于CCE单位进行分割后的L1/L2控制信息映射到CCE。
实施方式9
在非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移动终端监视下行控制信道的候选集(Candidate Set)。然而,从基站向其覆盖的移动终端发送传达各个移动终端所监视的候选集的信令,消耗大量的无线资源,因此最好不从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传达候选集的信令而使基站及移动终端求取候选集。此外,在3GPP中,候选集也称作搜索空间(Search space)。在非专利文献4中,揭示了一种未使用信令的方法。具体而言,揭示了以移动终端的标识符(UE-ID)、Cat.0值为变量使用随机函数在移动终端及基站中求取下行控制信道的候选集。然而,非专利文献4未考虑,例如像持续调度那样每某周期进行无线资源的分配的情况。完全未揭示在对于每某周期候选集中包含的候选所被分配到的无线资源相同的情况下产生的问题。
考虑将LTE中计划引入的持续调度的周期性的参数以毫秒为单位指定。这是由于,在使用持续调度的声音通信中,例如,在将AMR(自适应多速率)用于压缩编码的声音通信中,通话状态时每20毫秒更新一次数据,进行发送接收。另一方面,在3GPP中的LTE***的帧结构中,将一个无线帧(Radio frame)决定为10毫秒(ms)。在非专利文献10(5章)中记载了当前的3GPP中的帧结构的决定问题。图43是表示LTE方式的通信***所使用的无线帧的结构的说明图。在图43中,一个无线帧(Radio frame)为10毫秒。无线帧被分割成十个大小相等的子帧(Sub-frame)。子帧被分割成两个大小相等的时隙(Slot)。因而,由于例如声音通信等每20毫秒更新一次数据,所以可考虑将无线帧的长度指定为持续周期之一,当每该周期候选集中包含的候选所被分配到的无线资源相同时,就会产生如上所述的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9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第六个问题,揭示了在基站及移动终端中求取下行控制信道的候选集时使用无线帧的方法。
图44是说明用于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功能的功能框图。图44所示功能块,在移动终端中安装于图4的控制部15,在基站中安装于图5的控制部26。在图44中,从无线帧输入部4401向候选集计算部1103输入无线帧。作为所输入的无线帧的参数的具体示例,考虑无线帧号码(SFN(System Frame Number:***帧号码))等。另外,以无线帧为单位规定持续周期时,作为无线帧的参数的具体示例,考虑(SFN div持续周期)。由此,能够获得无线帧的参数的最大值被抑制的效果。
另外,从其它变量输入部1102向候选集计算部1103输入与候选集计算相关的无线帧以外的变量。从其它变量输入部1102向候选集计算部1103输入的变量包括:例如移动终端的标识符(UE-ID)和Cat.0值、以及指定“CCE组”的参数。
候选集计算部1103利用所输入的无线帧和其它变量计算L1/L2控制信息候选集。作为计算方法的具体示例,可以利用随机函数,也可以用其它方法。候选集计算部1103所计算出的候选集被保存到L1/L2控制信息候选集保存部1104,在候选内进行L1/L2控制信号的解码处理。
图45是说明实施方式9所使用的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处理的流程图。图45与图8类似,因此仅说明变更步骤部分。在图45中,从基站向移动终端广播无线帧号码(ST4501),移动终端从基站接收无线帧号码(ST4502)。作为具体示例,考虑将无线帧号码作为广播信息加载于BCCH(Broadcast Control Channel:广播控制信道)上,并映射到BCH(Broadcast Channel:广播信道)。另外,考虑将无线帧号码作为SFN进行通知。接下来,从基站向移动终端通知无线帧以外的“其它变量”(ST803),移动终端从基站接收所通知的“其它变量”(ST804)。基站及移动终端利用ST4501及ST4502中发送接收的无线帧号码,求取进行L1/L2控制信息的发送接收的无线帧号码,分别从该无线帧号码和与计算候选集相关的无线帧以外的变量求取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Candidate Set)(ST4503、ST4504)。在基站和移动终端所分别执行的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计算方法相同。
也可以在ST4501中广播无线帧号码和持续周期中的任何一个或两者,在ST4502中接收。在基站及移动终端中,预先通过利用该持续周期导出无线帧号码即可。
候选集在无线帧号码等用于计算候选集的变量发生变化时求取即可。由于无线帧号码每无线帧都变化,所以每无线帧都计算候选集。作为求取候选集的时间,也可以不在如上所述的用于计算无线帧号码等候选集的变量发生变化时,而是每间隔一定的时间求取候选集。另外,也可以在基站与移动终端间交换用于求取候选集的“触发”时求取候选集。另外,在每某周期进行无线资源的分配(例如,持续调度)的情况下,实际上移动终端也可以每当需要接收L1/L2控制信号时求取候选集,作为具体示例,每持续周期求取候选集。在进行持续调度的情况下,通过每持续周期求取候选集,基站及移动终端在实际上无需发送及接收L1/L2控制信息时不再需要求取候选集的处理,能够获得减轻基站及移动终端中的处理负载的效果。作为进行所述持续调度情况下的具体示例,可考虑以下情况。(1)从基站向该移动终端设定持续周期的情况。(2)对该移动终端持续调度为活跃的情况。
在ST814中,移动终端待机直至下一L1/L2控制信息接收时间,其后返回至ST4502。作为具体示例,被动态调度的移动终端待机直至接收下一子帧的第一个时隙的头一个OFDM码元或头两个OFDM码元或头三个OFDM码元。或者,进行活跃(Active)中的DRX(非连续性接收)动作的移动终端待机直至下一DRX周期后的L1/L2控制信息的接收动作时间(开启持续时间:on-duration)。所谓活跃中的DRX动作(DRX in RRC_CONNECTED:RRC连接时的DRX)指LTE(E-URRAN)中为了支持移动终端的低耗电量而新设置的状态。作为移动终端的动作,若在L1/L2控制信息的接收动作时间中移动终端判断为没有向本移动终端分配,则再次移至活跃中的DRX动作。另一方面,若在L1/L2控制信息的接收动作时间中移动终端判断为有向本移动终端分配,则移动终端不进行活跃中的DRX动作,而是遵照L1/L2控制信息的指示。或者,持续调度为活跃的移动终端待机直至持续周期后的L1/L2控制信息的接收动作时间。
另外,在每某周期进行无线资源的分配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也可应用于该周期以子帧为单位规定的情况。例如在该周期的长度为10*a个子帧(a为正整数)的情况下,每a个无线帧进行向相同子帧分配,实质上与基于无线帧单位的规定相同。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与上文所述相同的问题、课题。本实施方式也可应用于这样的情况,可获得同样的效果。作为具体示例,在图45的ST4501、ST4502中进行无线帧号码的播送及接收后,通过RRC,使用从基站向移动终端广播的以子帧为单位的持续周期,导出进行L1/L2控制信息的发送接收的无线帧号码。在基站及移动终端中,将以该子帧为单位的持续周期换算成无线帧(在上述示例中,10*a子帧/10=a无线帧),从该无线帧导出无线帧号码即可。另外,作为从该无线帧导出无线帧号码的具体示例,可以使用上文所揭示的(SFN div持续周期)=(SFN div a)。将所导出的无线帧号码输入到图44所示的无线帧输入部4401即可。也可以在ST4501中播送无线帧号码和/或以子帧为单位的持续周期,在ST4502中接收。在基站及移动终端中,预先通过利用以该子帧为单位的持续周期导出无线帧号码即可。
通过实施方式9,无线帧成为与候选集计算相关的变量。因此,可计算每无线帧(10毫秒)发生变化的候选集。因此,另外即使在每某周期进行无线资源的分配(例如持续调度)的移动终端的无线环境变差的情况下,也能在下一该周期(例如,考虑持续周期(数十毫秒后))后的分配中变更候选集。因此,获得以下效果:即,能够构造可通过无线环境良好的候选将送往该移动终端的L1/L2控制信号从基站通知给移动终端的移动通信***。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9的变形例1。在本变形例1中,揭示了以下方法:即,不将无线帧作为候选集计算部的单独的变量,而将其与其它变量一起输入到候选集计算部。图46是说明用于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功能的功能框图。图46与图44类似,因此仅说明变更部分。图46所示功能块,在移动终端中安装于图4的控制部15,在基站中安装于图5的控制部26。在图46中,没有单独的无线帧输入部,将无线帧与其它变量一起输入到候选集计算部。作为具体示例,考虑将子帧定义为其它变量。通过其它变量输入部,输入成为SFN的函数的子帧号码。作为具体示例,输入(子帧+SFN mod K)(K为正整数)。另外,作为另一个具体示例,输入(子帧+SFN div持续周期)。由于说明变形例1的处理的流程图与图45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在本变形例中,也可得到与实施方式9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9及实施方式9的变形例1能够与实施方式1结合使用。
实施方式10
在本实施方式10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第六个问题,揭示了在基站及移动终端中求取下行控制信道的候选集时使用“持续调度的有无”的方法。
图47是说明用于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功能的功能框图。图47与图44类似,因此仅说明变更部分。在图47中,从持续调度的有无输入部4701向候选集计算部1103输入持续调度的有无。作为持续调度的有无的参数的具体示例,考虑当有持续调度时为“1”,当无持续调度时为“0”等。为了设定持续调度的有无的参数,在基站及移动终端中对持续调度的有无进行判断。作为判断持续调度的有无的具体示例,可考虑以下情况。(1)当从基站向该移动终端设定持续周期时,有持续调度。当未设定持续周期时,无持续调度。(2)当对该移动终端持续调度为活跃时,有持续调度。当持续调度为非活跃时,无持续调度。
图48是说明实施方式10所使用的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处理的流程图。图48与图8类似,因此仅说明变更步骤部分。在图48中,从基站向移动终端通知持续调度的有无(ST4801),移动终端从基站接收持续调度的有无(ST4802)。作为具体示例,可考虑在用持续周期是否被设定来判断持续调度的有无的情况下(上文中的(1)),使用RRC协议从基站向移动终端通知持续周期。也可以用该持续周期的通知作为持续调度的有无的通知。另外,可考虑在用持续调度的活跃或非活跃来判断持续调度的有无的情况下(上文中的(2)),使用L1/L2控制信息从基站向移动终端通知持续调度的活跃或非活跃。也可以用该持续调度的活跃或非活跃的通知作为持续调度的有无的通知。从基站向移动终端通知持续调度的有无以外的“其它变量”(ST803),移动终端从基站接收所通知的“其它变量”(ST804)。基站及移动终端分别从持续调度的有无和与候选集计算相关的其它变量求取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Candidate Set)(ST4803、ST4804)。在基站和移动终端所分别执行的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计算方法相同。
候选集在持续调度的有无等用于计算候选集的变量发生变化时求取即可。作为求取候选集的时间,也可以不在如上所述的用于计算持续调度的有无等候选集的变量发生变化时,而是每间隔一定的时间求取候选集。另外,也可以在基站与移动终端间交换用于求取候选集的“触发”时求取候选集。在进行持续调度的情况下,实际上移动终端也可以每当需要接收L1/L2控制信号时求取候选集,作为具体示例,每持续周期求取候选集。在进行持续调度的情况下,通过每持续周期求取候选集,基站及移动终端在实际上无需发送及接收L1/L2控制信息时不再需要求取候选集的处理,能够获得减轻基站及移动终端中的处理负载的效果。作为进行所述持续调度情况下的具体示例,可考虑以下情况。(1)从基站向该移动终端设定持续周期的情况。(2)对该移动终端持续调度为活跃的情况。
在ST814中,移动终端待机直至下一L1/L2控制信息接收时间,其后返回至ST4802。作为具体示例,被动态调度的移动终端待机直至接收下一子帧的第一个时隙的头一个OFDM码元或头两个OFDM码元或头三个OFDM码元。或者,活跃(Active)中的DRX(非连续性接收)动作的移动终端待机直至下一DRX周期后的L1/L2控制信息的接收动作时间(开启持续时间:on-duration)。所谓活跃中的DRX动作(DRX inRRC_CONNECTED:RRC连接时的DRX)指LTE(E-URRAN)中为了支持移动终端的低耗电量而新设置的状态。作为移动终端的动作,若在L1/L2控制信息的接收动作时间中移动终端判断为没有向本移动终端分配,则再次移至活跃中的DRX动作。另一方面,若在L1/L2控制信息的接收动作时间中移动终端判断为有向本移动终端分配,则移动终端不进行活跃中的DRX动作,而是遵照L1/L2控制信息的指示。或者,持续调度活跃的移动终端待机直至持续周期后的L1/L2控制信息的接收动作时间。
通过实施方式10,持续调度的有无成为与候选集计算相关的变量。因此,在有持续调度的情况下,可计算出适于持续调度的候选集。因此,对于进行持续调度的移动终端,可在下一持续周期后的分配中变更候选集,获得以下效果:即,能够构造即使在该移动终端的无线环境变差的情况下也能通过无线环境良好的候选将送往该移动终端的L1/L2控制信号从基站向移动终端通知的移动通信***。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10的变形例1。在本变形例中,揭示了将持续调度的有无作为变量并使用该变量计算候选集的方法。在图47中,揭示了从持续调度的有无输入部4701向候选集计算部1103输入持续调度的有无的方法。另外,作为持续调度的有无的参数的具体示例,考虑当有持续调度时为“1”,当无持续调度时为“0”等。将该持续调度的有无的参数作为PS,使用变量PS进行候选集的计算。作为具体示例,考虑将子帧定义为其它变量。在候选集计算部1103中,用持续调度有无的变量重新计算该子帧的变量。作为具体示例,采用下式:子帧=(子帧+(n-1)*PS)。其中,n是正整数,表示持续调度时在持续周期中连续进行分配时的连续次数。即,当进行第一个持续的分配时,n=1,当进行持续周期后的第二个分配时,n=2,当进行在又一个持续周期后的第三个分配时,n=3,…,当进行又一个持续周期后的第n个分配时,n=n。n与连续分割的次数对应,每次加1。在无持续调度的情况下,由于PS=0,所以上式成为子帧=子帧,作为其它变量输入的子帧保持原状。通过使用上述那样的计算方法,在有持续调度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变量子帧的值每持续周期连续为相同的值,因而,可防止每持续周期候选集连续相同。由于说明变形例1的处理的流程图与图45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在上述具体示例中,n为在持续周期中连续进行分配时的连续次数,但也可以不为在持续周期中连续进行分配时的连续次数,而是从开始持续调度起进行分配的次数。另外,在上述具体示例中,采用利用持续调度有无的变量重新计算子帧的变量的方法,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利用持续调度的有无的变量重新计算其它变量的方法。具体而言,也可以采用利用每持续周期连续分配的次数或从开始持续周期起进行分配的次数重新计算其它变量的方法。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将持续调度的有无作为变量,但不限于持续调度,本方法也可适用于每某周期进行无线资源的分配的情况。将是否每某周期进行无线资源的分配作为变量即可。根据本变形例1的方法,可获得与实施方式10相同的效果,而且,由于可以依据持续调度的有无使用相同的计算方法,所以可削减候选集计算部的处理量,可削减移动终端的耗电量和处理时间的延迟。而且,在有持续调度情况下,进行随分配次数每次加1(不限于1,k(整数)即可)的简单处理,因此可削减候选集计算部的处理量。实施方式10能够与实施方式9及实施方式1结合使用。
实施方式11
在本实施方式11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第六个问题,揭示了使用持续调度的有无对下行控制信道的候选集的计算方法进行切换的方法。
图49是说明用于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功能的功能框图。图49与图44类似,因此仅说明变更部分。在实施方式11中,利用持续调度的有无,对下行控制信道的候选集的计算方法进行切换。关于该切换的具体示例,在图49中说明了两个示例,即模式(a)和模式(b)。说明模式(a)。在有持续调度情况下,使用适于持续调度的候选集的计算方法。作为具体示例,使用以防止每持续周期使用相同的无线资源的方式计算候选集的候选集计算方法。而且,作为具体示例,使用将用于以防止每持续周期使用相同的无线资源的方式计算候选集的变量输入到候选集计算部的计算方法。而且作为进一步的具体示例,使用将无线帧输入到候选集计算部的计算方法(参照(图49中的(a)-(1)))。另外,也可以使用将持续调度的有无作为变量并将无线帧或/和持续调度的有无的变量输入到候选集计算部的计算方法。
在没有持续调度的情况下,使用不考虑持续调度(也可以说适合持续调度)的候选集的计算方法。而且,作为具体示例,使用不将用于以防止每持续周期使用相同的无线资源的方式计算候选集的变量输入到候选集计算部的计算方法。而且作为进一步的具体示例,使用不将无线帧输入到候选集计算部的计算方法(参照(图49中的(a)-(2)))。另外,也可以使用不将持续调度的有无作为变量并将无线帧或/和持续调度的有无的变量输入到候选集计算部的计算方法。作为所述持续调度的有无的判断基准的具体示例,可考虑以下情况。(1)当从基站向该移动终端设定持续周期时,有持续调度。当从基站向该移动终端未设定持续周期时,无持续调度。(2)当对该移动终端持续调度活跃时,有持续调度。当对该移动终端持续调度非活跃时,无持续调度。
说明模式(b)。开关4901在有持续调度的情况下,倒向1侧。另一方面,在无持续调度时,倒向2侧。作为切换判断用的持续调度的有无的判断基准的具体示例,可考虑以下情况。(1)当从基站向该移动终端设定持续周期时,有持续调度。当从基站向该移动终端未设定持续周期时,无持续调度。(2)当对该移动终端持续调度活跃时,有持续调度。当对该移动终端持续调度非活跃时,无持续调度。说明有持续调度的情况。使开关4901倒向1侧。因此,从无线帧输入部4401向候选集计算部1103输入无线帧。在此,若无线帧输入部4401为用于以防止每持续周期使用相同的无线资源的方式计算候选集的变量输入部,方法不限于此。作为替代的变量的具体示例,可考虑持续周期等。使开关4901倒向1侧,通过从无线帧输入部4401向候选集计算部1103输入无线帧,使得候选集计算方法以避免每持续周期使用相同的无线资源的方式计算候选集。由此,能够使用适合持续调度的候选集的计算方法。
说明无持续调度的情况。使开关4902倒向2侧。因此,从固定值输入部4902向候选集计算部1103输入固定值。对于该固定值,可预先决定,可作为广播信息从基站播送给移动终端,也可利用RRC协议从基站通知给移动终端。
图50是说明实施方式11所使用的求取包含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的处理的流程图。图50与图8类似,因此仅说明变更步骤部分。从基站向移动终端通知持续调度的有无(ST5001),移动终端从基站接收持续调度的有无(ST5002)。作为具体示例,可考虑在用持续周期是否被设定来判断持续调度的有无的情况下(上文中的(1)),使用RRC协议从基站向移动终端通知持续周期。也可以用该持续周期的通知作为持续调度的有无的通知。另外,可考虑在用持续调度的活跃或非活跃来判断持续调度的有无的情况下(上文中的(2)),使用L1/L2控制信息从基站向移动终端通知持续调度的活跃或非活跃。也可以用该持续调度的活跃或非活跃的通知作为持续调度的有无的通知。从基站向移动终端播送无线帧号码(ST4501),移动终端从基站接收无线帧号码(ST4502)。作为具体示例,考虑将无线帧号码作为广播信息加载于BCCH(Broadcast Control Channel:广播控制信道)上,并映射到BCH(Broadcast Channel:广播信道)。另外,考虑将无线帧号码作为SFN进行通知。接下来,从基站向移动终端通知无线帧以外的“其它变量”(ST803),移动终端从基站接收所通知的“其它变量”(ST804)。
移动终端使用步骤ST5002中接收到的持续调度的有无信息,判断持续调度是否被开启(ON)(ST5003)。判断基准如上所述。当持续调度被开启时,移至步骤ST5004。在步骤ST5004中,移动终端使开关4901倒向1侧,分别从无线帧号码和与候选集计算相关的无线帧以外的变量求取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Candidate Set)。当步骤ST5003中判断为持续调度未开启时,移至步骤ST5005。在步骤ST5005中,移动终端使开关4901倒向2侧,分别从固定值和与候选集计算相关的无线帧以外的变量求取L1/L2控制信息的候选集(CandidateSet)。基站侧也同样地进行处理(ST5006、ST5007、ST5008)。
通过实施方式11,除实施方式9及实施方式10的效果以外,还能够获得以下效果。可实现适合持续调度的候选集的计算,并且可削减在未进行持续调度的情况下候选集计算时计算用的变量。由此,能够获得减轻基站及移动终端中的处理负载的效果。
实施方式11能够与实施方式9、实施方式10以及实施方式1结合使用。

Claims (10)

1.一种通信方法,在包括基站和移动终端的通信***中执行,所述基站使用多个频带进行通信,所述移动终端对包含控制信道元素的候选集进行盲检测并接收作为基站发出的控制信息的L1/L2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道元素配置为发送L1/L2控制信号的载体并用于从所述基站发送所述L1/L2控制信号,是分割所述频带而构成的区域,所述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基站所处的通信***使用OFDM方式作为下行接入方式进行数据发送,且使用SC-FDMA方式作为上行接入方式进行数据发送;基于所述移动终端的属性信息,对成为所述L1/L2控制信号的发送目的地的所述移动终端进行归组的处理;按所述L1/L2控制信号的信息类别对所述控制信道元素归组,并为归组后的所述控制信道元素设置候选集;将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所述L1/L2控制信号分配到所述移动终端所属组中包含的控制信道元素,并通过设置在所述基站至所述移动终端的下行链路的下行物理控制信道进行发送,接收所述下行物理控制信道;以及
进行与所述移动终端所属组对应的所述候选集的盲检测处理,从所述候选集中包含的控制信道元素读出所述L1/L2控制信号的处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行与所述移动终端所属组对应的所述候选集的盲检测处理,从所述候选集中包含的控制信道元素读出所述L1/L2控制信号的处理包括:所述移动终端进行控制信道元素解调处理、以及包含基于标识符的循环冗余码校验的盲检测,识别送往所述移动终端的L1/L2控制信号。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所述L1/L2控制信号的信息类别对所述控制信道元素归组,并为归组后的所述控制信道元素设置候选集;将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所述L1/L2控制信号分配到所述移动终端所属组中包含的控制信道元素,并通过设置在所述基站至所述移动终端的下行链路的下行物理控制信道进行发送,接收所述下行物理控制信道还包括:通知从所述基站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所使用的频带的处理,所述基站通知的所述频带用以所述移动终端求取包含传输所述L1/L2控制信号的控制信道元素的所述候选集的处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所述L1/L2控制信号的信息类别对所述控制信道元素归组,并为归组后的所述控制信道元素设置候选集;将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所述L1/L2控制信号分配到所述移动终端所属组中包含的控制信道元素,并通过设置在所述基站至所述移动终端的下行链路的下行物理控制信道进行发送,接收所述下行物理控制信道还包括:通过利用所述频带求取包含控制信道元素的所述候选集的处理,从求取的所述候选集中提取所述L1/L2控制信号的处理。
5.一种基站,利用多个频带向移动终端发送L1/L2控制信号,所述基站的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包括控制部和天线;
所述基站所处的通信***使用OFDM方式作为下行接入方式进行数据发送,且使用SC-FDMA方式作为上行接入方式进行数据发送;所述控制部执行如下处理,基于成为所述L1/L2控制信号的发送目的地的所述移动终端的属性信息,执行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归组的处理,按所述L1/L2控制信号的信息类别对控制信道元素归组,并为归组后的所述控制信道元素设置候选集,以及将向预定的移动终端发送的L1/L2控制信号分配到预定的移动终端所属组中包含的控制信道元素并利用被设置成至移动终端的下行链路的下行物理控制信道进行发送的处理;
所述天线将所述L1/L2控制信号发送至所述预定的移动终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还执行如下处理,通知从所述基站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所使用的频带的处理,所述基站通知的所述频带用以所述移动终端求取包含传输所述L1/L2控制信号的控制信道元素的所述候选集的处理。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中的所述移动终端通过利用所述频带求取包含控制信道元素的所述候选集的处理,从求取的所述候选集中提取所述L1/L2控制信号。
8.一种移动终端,接收利用多个频带从基站发送的L1/L2控制信号,所述移动终端的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控制部和天线;
所述移动终端所处的通信***使用OFDM方式作为下行接入方式进行数据发送,且使用SC-FDMA方式作为上行接入方式进行数据发送;所述移动终端在所述基站中基于成为所述L1/L2控制信号的发送目的地的所述移动终端的属性信息进行归组,按所述L1/L2控制信号的信息类别对控制信道元素归组,并为归组后的所述控制信道元素设置候选集,所述天线接收被分配到预定的移动终端所属组中包含的控制信道元素的、利用下行物理控制信道进行发送的控制信号,所述控制部进行与所述移动终端所属组对应的候选集的盲检测处理,从所述候选集中包含的控制信道元素读出所述L1/L2控制信号。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天线接收从所述基站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所使用的频带的通知,所述移动终端使用由所述基站通知的所述频带,求取包含传输所述L1/L2控制信号的控制信道元素的所述候选集。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通过利用所述频带求取包含控制信道元素的所述候选集的处理,从求取的所述候选集中提取所述L1/L2控制信号。
CN201410541791.9A 2007-06-22 2008-03-25 通信方法、基站及移动终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431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64923 2007-06-22
JP2007164923 2007-06-22
CN200880021031.8A CN101796867B (zh) 2007-06-22 2008-03-25 通信方法、基站及移动终端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21031.8A Division CN101796867B (zh) 2007-06-22 2008-03-25 通信方法、基站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43126A CN104243126A (zh) 2014-12-24
CN104243126B true CN104243126B (zh) 2018-03-09

Family

ID=40185418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41791.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43126B (zh) 2007-06-22 2008-03-25 通信方法、基站及移动终端
CN201410541197.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70230B (zh) 2007-06-22 2008-03-25 通信方法及移动终端
CN200880021031.8A Active CN101796867B (zh) 2007-06-22 2008-03-25 通信方法、基站及移动终端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41197.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70230B (zh) 2007-06-22 2008-03-25 通信方法及移动终端
CN200880021031.8A Active CN101796867B (zh) 2007-06-22 2008-03-25 通信方法、基站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2) US9036566B2 (zh)
EP (1) EP2161864A4 (zh)
JP (3) JP4942815B2 (zh)
KR (1) KR101540584B1 (zh)
CN (3) CN104243126B (zh)
BR (1) BRPI0813411B1 (zh)
RU (3) RU2487496C2 (zh)
WO (1) WO20090015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21994B2 (en) * 2006-06-23 2010-10-26 Bae Systems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 Systems Integration Inc. Supporting mobile Ad-Hoc network (MANET) and point to multi-point (PMP) communications among nodes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8428164B2 (en) * 2007-09-25 2013-04-2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Interference randomization of control channel elements
PT2208384E (pt) * 2007-12-20 2011-03-16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étodo e arranjo num sistema de telecomunicações
JP5340175B2 (ja) 2008-01-04 2013-11-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移動局装置および制御チャネル割当方法
WO2010032378A1 (ja) * 2008-09-22 2010-03-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受信装置、受信制御方法、及び受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US9203595B2 (en) 2008-10-22 2015-12-01 Lg Electronics Inc. Efficient initial access system under a multi-carrier combination condition for supporting broadband
US20110200004A1 (en) 2008-10-29 2011-08-18 Daiichiro Nakashim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mobile station device, and base station device
US9247532B2 (en) * 2009-01-02 2016-01-26 Lg Electronics Inc. Effective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during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carriers for wideband support
KR101607846B1 (ko) * 2009-01-06 2016-04-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동기 채널 생성 장치 및 방법
EP2205030B1 (en) 2009-01-06 2020-09-30 Nokia Technologies O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synchronization channe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12517179A (ja) 2009-02-09 2012-07-26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リレー方式の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バックホールリンクリソース割当て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データ送受信方法及び装置
JP5060501B2 (ja) * 2009-03-13 2012-10-31 株式会社東芝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及び方法
JP2012520620A (ja) 2009-03-13 2012-09-06 リサーチ イン モーション リミテッド リレーリンク制御チャネルデザイン
JP5091895B2 (ja) * 2009-03-13 2012-12-05 株式会社東芝 送信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
JP5670428B2 (ja) * 2009-04-17 2015-02-18 アップル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無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での上りリンク構成及び改善したチャネリゼーション方式を提供する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CN101969602B (zh) * 2009-07-28 2012-06-27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信道内容变更通知及信道重检测方法、***和设备
JP5297317B2 (ja) * 2009-09-16 2013-09-25 Kddi株式会社 無線リソース割当装置および無線リソース割当方法
US9007967B2 (en) 2009-12-03 2015-04-14 Intel Corporation BSS/PBSS support and schedule-free networking in 60GHz
CN102668671B (zh) * 2009-12-17 2015-10-14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无线发送装置和控制信号发送方法
CN102668663A (zh) * 2009-12-21 2012-09-12 诺基亚公司 资源分配
US9281920B2 (en) * 2010-01-27 2016-03-08 Kyocera Corporation Mobile station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decoding method
GB201002215D0 (en) 2010-02-10 2010-03-31 Nec Corp Resource allocation signalling
US9654265B2 (en) * 2010-04-08 2017-05-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pparatus and methods to facilitate transmission of acknowledgement signa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ES2685168T3 (es) 2010-04-30 2018-10-05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Sistema y método para compartir un canal de control para la agregación de una portadora
KR101676013B1 (ko) * 2010-05-03 2016-11-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채널을 재설정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WO2012043955A1 (ko) * 2010-09-30 2012-04-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반송파 집성을 지원하는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JP5844385B2 (ja) * 2011-02-03 2016-01-13 エヌイーシー ヨーロッパ リミテッドNec Europe Ltd. 通信のためにワイヤレス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いてランダムアクセスチャネルを提供する方法および対応するシステム
JP5587824B2 (ja) * 2011-05-02 2014-09-10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装置、移動端末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9319189B2 (en) 2011-06-29 2016-04-1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inter-cell interferen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30083746A1 (en) * 2011-09-30 2013-04-04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for an enhanced physical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ndicator channel
US10673602B2 (en) * 2011-09-30 2020-06-02 Innovative Sonic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ement of TDD inter-band carrier aggreg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858046B2 (ja) * 2011-09-30 2016-02-10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制御方法
JP5949774B2 (ja) 2011-10-13 2016-07-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移動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2404076B (zh) * 2011-11-07 2014-12-1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信息发送及盲检方法和设备
KR102086518B1 (ko) * 2012-10-25 2020-03-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하향링크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KR101689999B1 (ko) 2012-11-02 2016-12-26 후아웨이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리미티드 제어 채널 후보들의 개수 및 블라인드 검출 횟수를 할당하는 방법, 기지국, 및 사용자 장비
CN103973397B (zh) * 2013-01-29 2019-01-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Ack/nack信息的发送及接收方法、基站及终端
CN104038963A (zh) * 2013-03-06 2014-09-10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无线通信***中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EP2782409A1 (en) * 2013-03-20 2014-09-2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Deterministic UE behaviour for CSI/SRS Reporting during DRX
KR101561628B1 (ko) * 2013-12-30 2015-10-20 주식회사 케이티 스마트 글래스의 영상 정보를 제공하는 검색 장치 및 검색 방법
KR20150107490A (ko) * 2014-03-14 2015-09-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간섭 신호 제거 및 억제를 위한 제어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US9844074B2 (en) 2014-07-31 2017-12-1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aximizing channel capacity for common downlink channels
EP3253099B1 (en) * 2015-02-28 2019-08-2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requency point configuration method in a microwave network, control device and system
CN107409331A (zh) * 2015-03-05 2017-11-28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资源分配方法、控制实体及使用该方法的接入节点
JP2018110277A (ja) * 2015-05-14 2018-07-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EP3308584A1 (en) * 2015-06-11 2018-04-18 INTEL Corporation Enhanced overlai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dma)
EP3806378A1 (en) 2015-08-14 2021-04-14 Sun Patent Trust Modulation order adaptation for partial subframes
WO2017163784A1 (ja) * 2016-03-24 2017-09-28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GB2552844A (en) * 2016-08-12 2018-02-14 Nec Corp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80054281A1 (en) * 2016-08-19 2018-02-22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to transmit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s in large mimo systems
CN108235433B (zh) * 2016-12-15 2021-07-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基站和终端设备
KR101992622B1 (ko) * 2017-04-21 2019-09-30 한국에너지기술연구원 고온 석탄 슬러리 점도 측정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고온 석탄 슬러리의 안정성 평가 방법
WO2018201336A1 (zh) 2017-05-03 2018-11-08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下行控制信道的接收、发送方法及装置
US10693582B2 (en) 2018-02-28 2020-06-23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Localization of reference symbols in communications systems
KR20220024453A (ko) * 2019-06-12 2022-03-03 노키아 테크놀로지스 오와이 Pdcch 스킵핑 및 웨이크업 시그널링을 핸들링하기 위한 메커니즘
US11006357B2 (en) * 2019-06-12 2021-05-11 AT&T Technical Services Company,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providing efficient DRX operation for high mobility user equipment over 4G/5G network(s)
US11083005B2 (en) * 2019-07-11 2021-08-03 Rohde & Schwarz Gmbh & Co. Kg Method for reporting scheduling decisions by a communication tester
CN114667792A (zh) * 2019-11-06 2022-06-24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调度传输以用于终端设备的方法和接入网络节点
US11729832B2 (en) * 2020-02-24 2023-08-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ndom access channel message without a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JP7408441B2 (ja) 2020-03-11 2024-01-05 パナソニック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親局装置、基地局、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CN112333121B (zh) * 2020-11-27 2022-03-15 紫光展锐(重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429540B1 (ko) * 1998-08-26 2004-08-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시스템의패킷데이터통신장치및방법
JP3485860B2 (ja) 2000-03-27 2004-01-1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7047016B2 (en) * 2001-05-16 2006-05-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uplink resources in a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JP3693025B2 (ja) * 2002-02-21 2005-09-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無線通信端末、プログラム及び媒体
JP4197629B2 (ja) * 2003-07-01 2008-12-17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および移動局
US9473269B2 (en) * 2003-12-01 2016-10-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n efficient control channel structur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640516B1 (ko) * 2004-02-27 2006-10-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직교주파수분할다중화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품질 정보의전송방법 및 장치
CN1674455A (zh) * 2004-03-25 2005-09-28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在tdd cdma通信体系中用于实现下行链路联合检测的方法和装置
CN100539486C (zh) * 2004-03-31 2009-09-09 清华大学 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接收机的载波恢复方法及其***
JP4440831B2 (ja) * 2005-06-14 2010-03-2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基地局装置、送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KR100879269B1 (ko) * 2005-12-16 2009-01-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맵 채널 오버헤드를감소시키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JP4698418B2 (ja) * 2005-12-28 2011-06-0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0442779C (zh) * 2006-02-10 2008-12-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以太网中的控制***和数据报文传输方法
GB2439367A (en) * 2006-06-20 2007-12-27 Nec Corp Separate ACK/NACK channel from a control channel
CN101627595B (zh) * 2006-10-02 2016-12-21 Lg电子株式会社 传输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的方法
US8625652B2 (en) * 2007-01-11 2014-01-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llision-free group hopp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80188247A1 (en) * 2007-02-02 2008-08-07 Ipwireless, Inc.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of paging groups
KR101468490B1 (ko) * 2007-05-02 2014-12-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채널들의 집합을 한정하여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7885176B2 (en) * 2007-06-01 2011-02-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apping modulation symbols to resources in OFDM systems
BRPI0813133B1 (pt) 2007-06-20 2020-05-12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Método em uma unidade de base para determinação de espaços de pesquisa de candidato a canal de controle para uma unidade remota em particular, unidade de base e método emum dispositivo remoto para a identificação de um ou mais espaços de pesquisa de candidato a canal de controle para informação de controle
CN102113242B (zh) * 2008-07-30 2015-09-09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中接收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PI0813411B1 (pt) 2020-10-13
EP2161864A1 (en) 2010-03-10
JP6021850B2 (ja) 2016-11-09
CN101796867B (zh) 2014-11-12
AU2008268799A1 (en) 2008-12-31
JP4942815B2 (ja) 2012-05-30
US9036566B2 (en) 2015-05-19
CN104270230A (zh) 2015-01-07
JP2014135763A (ja) 2014-07-24
US20100157927A1 (en) 2010-06-24
CN104270230B (zh) 2018-01-02
RU2009147463A (ru) 2011-06-27
KR20100032368A (ko) 2010-03-25
RU2013119138A (ru) 2014-10-27
BRPI0813411A2 (pt) 2014-12-30
WO2009001594A1 (ja) 2008-12-31
US20150215920A1 (en) 2015-07-30
RU2551135C2 (ru) 2015-05-20
US9554378B2 (en) 2017-01-24
KR101540584B1 (ko) 2015-07-31
RU2487496C2 (ru) 2013-07-10
JP5523493B2 (ja) 2014-06-18
JP2012157014A (ja) 2012-08-16
JPWO2009001594A1 (ja) 2010-08-26
RU2015113764A (ru) 2016-11-10
CN101796867A (zh) 2010-08-04
CN104243126A (zh) 2014-12-24
EP2161864A4 (en) 2013-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43126B (zh) 通信方法、基站及移动终端
CN104767602B (zh) 通信***以及用于操作用户设备及通信站的方法
CN103326821B (zh) 在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上传输***信息
EP2461514B1 (en) Superposition coded packet comprising a first packet formatted in accordance with a first multiple access technique and a second packet formatted in accordance with a second multiple access technique.
CN1993919B (zh) 具有多种无线电技术的无线通信***的帧结构
CN103763774B (zh) 移动通信***
CN103460633B (zh) 无线通信***中的动态子帧设置的重传方法及其设备
BRPI0618057A2 (pt) transmissão eficiente em um canal de dados compartilhado para comunicação sem fio
CN107104776A (zh) 用于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接收器和发送器
AU2014200300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mobile terminal
CN102685898B (zh) 多载波hspa传输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RU2425458C2 (ru)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нисходящего управляющего сигнал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TCL + ALCATEL MOBILE PHONES L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ISSUBISHI ELECTRIC CORP.

Effective date: 2015072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727

Address after: Room 19, building third, central, 33 Guangdong Road, Tsim Sha Tsui, Kowloon, Hongkong, China

Applicant after: TC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OLDINGS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521

Address after: Room OMC, Reef 1, Wickham, Rhode Town, Tortola Island, British Virgin Islands

Patentee after: Yisheng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19, building third, central, 33 Guangdong Road, Tsim Sha Tsui, Kowloon, Hongkong, China

Patentee before: TC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OLDINGS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216

Address after: Room 19, building third, central, 33 Guangdong Road, Tsim Sha Tsui, Kowloon, Hongkong, China

Patentee after: TC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OLDINGS Ltd.

Address before: Room OMC, Reef 1, Wickham, Rhode Town, Tortola Island, British Virgin Islands

Patentee before: Yisheng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