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57670A - 电光装置、电光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光装置、电光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57670A
CN104157670A CN201410177506.XA CN201410177506A CN104157670A CN 104157670 A CN104157670 A CN 104157670A CN 201410177506 A CN201410177506 A CN 201410177506A CN 104157670 A CN104157670 A CN 1041576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bed
frame portion
light
electro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7750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57670B (zh
Inventor
深川刚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1576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576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576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576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2Containers
    • H10K50/8426Peripheral sealing arrangements, e.g. adhesives, seala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1Self-supporting seal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4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51Thicknes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9/871Self-supporting seal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第一面的第一基板、配置在上述第一面上的第一区域的光学元件、沿着上述第一区域的外周设置在上述第一面上并且具有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的框部、配置在上述第一面上的比上述框部的上述第二端部靠内侧的第一树脂层、配置在上述第一树脂层上的第二树脂层、以及与上述第一面对置并配置在上述第二树脂层上的第二基板。

Description

电光装置、电光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光装置、电光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已知使配置有发光元件、受光元件等光学元件的元件基板、和与元件基板的配置有光学元件的面对置配置的对置基板贴合而成的电光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光装置(有机EL装置)中,元件基板与对置基板(密封基板)经由配置在比配置有发光元件的区域靠外侧的密封部件贴合。为了缓和从外部施加的应力、冲击等,在由密封部件包围的内侧填充树脂材料(填充层)。而且,这样能够抑制在密封部件的内侧是空洞(空气层)的情况下产生的对置基板的变形、光在对置基板与空气层的界面处的反射。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光装置中,由于密封部件配置在比配置有发光元件的区域靠外侧,所以存在在元件基板上的整个区域中的、比配置有发光元件的区域(发光区域)靠外侧的区域(所谓的边框区域)变大的课题。此外,还存在如下课题:在将一方的基板按压到另一方的基板时填充在密封部件的内侧的树脂材料向密封部件的外侧压出;密封部件的厚度与树脂材料的厚度因树脂材料固化时的收缩(体积变化)而变得不均匀,在元件基板、对置基板产生弯曲、变形。
另一方面,提出有去除密封部件,并使元件基板与对置基板贴合形成的电光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电光装置(发光装置)中,利用丝网印刷法、狭缝涂覆法在发光元件上涂覆树脂材料(粘合层)来使元件基板与对置基板(表面保护基板)贴合。该树脂材料(粘合层)具有将对置基板粘合固定到发光元件上的功能、和缓和外部应力、冲击的功能。根据这样的结构,与像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光装置那样具备密封部件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边框区域,并能够防止由密封部件的厚度与树脂材料的厚度不均匀引起的对置基板的弯曲、变形。
此外,根据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电光装置的结构,由于为了缓和因隔壁等引起的发光元件上的凹凸而尽量地使与对置基板相接的面为平坦的面,所以优选将对置基板粘合固定到发光元件上的树脂材料是具有良好的流动性的低粘度的材料。然而,若树脂材料为低粘度,则存在涂覆的树脂材料在固化之前浸润润展到超必要的范围,例如有可能产生与端子部等重叠等不良情况的课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5986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57606号公报
作为上述课题的解决方案,例如考虑如下方法,即:在涂覆覆盖发光元件的树脂材料并使其固化而形成了第1层树脂层后,进一步在第1层的树脂层与对置基板之间涂覆树脂层,并通过第2层树脂层粘合二者,从而减小1次涂覆的树脂材料的体积,将润展的程度抑制得较小。然而,由于至少对覆盖发光元件的第1层树脂层使用低粘度的树脂材料,所以存在难以在形成第1层树脂层时消除树脂材料的润展的课题。另外,由于树脂材料的润展的程度根据涂覆树脂材料后的经过时间而不同,所以存在在个体间产生偏差的课题。
特别是,在能够获取多个电光装置的大型的母基板(元件基板)上进行加工的情况下,在母基板上形成第1层树脂层时,先配置的树脂材料与后配置的树脂材料至固化为止的放置时间不同,所以具有润展产生偏差,形成的第1层树脂层彼此之间形状不同的可能性。这样,则存在如下课题:在通过第2层树脂层将母基板与对置基板粘合时,施加在基板彼此间的压力不均匀;在第1层树脂层与第2层树脂层之间产生气泡、或第2层树脂层的润展产生偏差。
因此,迫切期望一种能够将边框区域抑制得更小,并且能够抑制树脂材料的超必要的润展、抑制润展的偏差的电光装置的结构以及制造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能够作为以下方式或者应用例来实现。
应用例1
本应用例的电光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基板,其具有第一面;光学元件,其被配置于上述第一面上的第一区域;框部,以沿着上述第一区域的外周与上述光学元件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被设置在上述第一面上,且具有第一端部、和位于上述第一端部与上述第一基板的端部之间的第二端部;第一树脂层,其被配置在上述第一面上的上述框部的上述第二端部内侧,且被设置成与上述光学元件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第二树脂层,其被配置在上述第一树脂层上;以及第二基板,其与上述第一面对置,且被配置在上述第二树脂层上。
根据本应用例的结构,以沿着配置有光学元件的第一区域的外周与光学元件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设置框部,以与光学元件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将第一树脂层配置在框部的第二端部内侧。即,以包围形成在发光元件上的第一树脂层的周围的方式配置框部。因此,在发光元件上形成第一树脂层时,通过框部抑制所配置的第一树脂层的材料的过度润展,所以在第一面中能够减小第二区域(所谓的边框区域)。另外,例如在能够获取多个电光装置的大型的母基板进行加工的情况下,通过框部抑制了同一母基板内的第一树脂层的材料的润展的偏差。由此,能够提供将第二区域(边框区域)抑制得较小,且偏差较少的电光装置。
应用例2
根据上述应用例的电光装置,优选上述第一树脂层的膜厚随着远离上述框部而变厚,上述第一树脂层的膜厚最厚的部分的厚度比上述框部的膜厚最厚的部分的厚度厚。
根据本应用例的结构,第一树脂层的膜厚随着远离框部而变厚而成为凸状,所以在使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贴合时,不易在第一树脂层与第二树脂层之间产生空隙。另外,由于第一树脂层具有比框部厚的膜厚,所以即使横跨第一树脂层与框部地配置第二树脂层,第一树脂层与第二树脂层之间的空气也容易向外侧移动。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抑制第一树脂层与第二树脂层之间的气泡产生。
应用例3
根据上述应用例的电光装置,优选上述框部的上述第二端部被配置于包围上述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上述第一树脂层将上述框部的第一端部内侧填充,并且从上述第一端部到上述第二端部侧上述第一树脂层与上述框部相接地配置。
根据本应用例的结构,作为框部的外侧的端部的第二端部被配置于配置有光学元件的第一区域的外侧的第二区域,第一树脂层将框部的内侧填充并与框部相接配置至比作为框部的内侧的端部的第一端部靠外侧。因此,能够利用框部抑制第一树脂层的材料的润展,减小边框区域,并且能够利用框部和第一树脂层覆盖配置有光学元件的第一区域,从而缓和对光学元件的应力、冲击。
应用例4
根据上述应用例的电光装置,优选上述框部的上述第一端部被配置在上述第一区域,上述框部的膜厚最厚的部分被配置于上述第二区域。
根据本应用例的结构,由于框部的内侧的端部被配置于第一区域,所以与将内侧的端部配置于第二区域的情况相比,能够从第一基板的端部更靠向内侧地配置框部。另外,在形成第一树脂层时能够抑止材料的润展的框部的膜厚最厚的部分被配置于第二区域,所以能够将第一树脂层配置到第一区域的外侧。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第一区域的外侧的边框区域,并且利用第一树脂层覆盖配置有光学元件的区域,从而能够更加可靠地缓和对光学元件的应力、冲击。
应用例5
根据上述应用例的电光装置,优选上述第一树脂层的膜厚最厚的部分的厚度与上述框部的膜厚最厚的部分的厚度之比在2:1以上,且在5:1以下。
根据本应用例的结构,通过将框部与第一树脂层的厚度比设定在上述的范围内,在形成第一树脂层时,使第一树脂层的表面向比框部的膜厚最厚的部分靠近上方的第二树脂层侧***,并且能够更加可靠地使材料的润展到框部的膜厚最厚的部分就停止。由此,更加可靠地抑制因在第一树脂层的表面产生凹陷而带来的在与第二树脂层之间产生气泡,并且能够抑制在覆盖光学元件的范围内配置第一树脂层时,第一树脂层超过框部形成到外侧的情况。
应用例6
根据上述应用例的电光装置,优选上述第二树脂层的外周端部被配置在上述第一树脂层的外周端部与上述框部的第二端部之间。
根据本应用例的结构,第二树脂层被配置至第一树脂层外侧,且框部靠内侧。因此,在形成第二树脂层时,能够利用第二树脂层的材料覆盖光学元件,并且抑制第二树脂层的材料的润展。由此,能够将边框区域抑制得较小,并且有效地缓和对光学元件的应力、冲击。
应用例7
根据上述应用例的电光装置,优选上述第二树脂层的膜厚最薄的部分的厚度与上述第一树脂层的膜厚最厚的部分的厚度之比在1:9以上,且在3:7以下。
根据本应用例的结构,通过将第一树脂层以及第二树脂层的厚度之比设定为上述的范围,在形成第二树脂层时,将第二树脂层的材料配置在到达框部的范围内,并且能够使材料的润展在不超过框部的范围内停止。由此,能够在抑制在覆盖光学元件的范围内配置第二树脂层时第二树脂层超过框部而形成到外侧的情况。
应用例8
根据上述应用例的电光装置,优选上述框部的折射率与上述第一树脂层的折射率之差在0.05以下。
根据本应用例的结构,抑制光在框部与第一树脂层的界面处的反射,所以能够将由光在配置有光学元件的第一区域中的反射引起的透光量的降低抑制得较小。
应用例9
根据上述应用例的电光装置,优选上述框部的折射率与上述第二树脂层的折射率之差、以及上述第一树脂层的折射率与上述第二树脂层的折射率之差在0.05以下。
根据本应用例的结构,由于光在框部与第二树脂层的界面处的反射、以及光在第一树脂层与第二树脂层的界面处的反射被抑制,所以能够将由配置有光学元件的第一区域中的光的反射引起的透光量的降低抑制得更小。
应用例10
根据上述应用例的电光装置,上述光学元件也可以包含有机发光层、和覆盖上述有机发光层的密封层。
根据本应用例的结构,在将包含有机发光层的发光元件作为光学元件具备的有机EL装置中,能够使作为发光区域的第一区域以外的边框区域变窄,并且缓和对发光元件的应力、冲击。
应用例11
本应用例的电子设备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应用例所述的电光装置。
根据本应用例的结构,能够提供具备将边框区域抑制得较小,且偏差较少的电光装置的电子设备。
应用例12
本应用例所记载的电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在第一基板的第一面上的第一区域配置光学元件的工序;在上述第一面上将上述第一材料配置成以沿着上述第一区域的外周与上述光学元件的一部分重叠,并且具有第一端部和位于上述第一端部与上述第一基板的端部之间的第二端部的框状的工序;在比上述第一面上的上述第一材料的上述第二端部靠近内侧,以与上述光学元件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与上述第一材料不同的第二材料的工序;使上述第一材料以及上述第二材料固化而形成框部以及第一树脂层的工序;在上述第一树脂层上配置第三材料的工序;在上述第三材料上配置第二基板的工序;以及使所述第三材料固化,来利用上述第三材料将上述第一树脂层与上述第二基板粘合的工序。
根据本应用例的制造方法,将第一材料沿着配置有光学元件的第一区域的外周配置成框状,将第二材料配置在第一材料的第二端部内侧。因此,利用配置成框状的第一材料抑制第二材料的润展,所以能够在第一面中减小第二区域。另外,例如,在能够获取多个电光装置的大型的母基板上进行加工的情况下,能够利用配置成框状的第一材料抑制同一母基板内的第二材料的过度的润展的偏差。并且,通过使第一材料以及第二材料一同固化,能够提高2个材料间的亲和性。由此,能够制造将第二区域(边框区域)抑制得较小,且偏差较少的电光装置。
应用例13
根据上述应用例所述的制造方法,优选上述第一材料的粘度在10,000cps以上,且在100,000cps以下,上述第二材料的粘度在10cps以上,且在1,000cps以下。
根据本应用例的制造方法,通过对形成框部的第一材料使用高粘度的材料,抑制了第一材料的润展,所以能够将框部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的距离抑制得较小,并且使框部的剖面形状成为凸状来抑制第二材料的润展。另一方面,通过对第二材料使用低粘度的材料,来使第二材料良好地润展,所以能够利用第二材料覆盖光学元件,并能够使第二材料的表面光滑而实现防止气泡的产生。
应用例14
根据上述应用例所述的制造方法,优选上述第三材料的粘度在10cps以上,且在1,000cps以下。
根据本应用例的制造方法,通过对第三材料使用低粘度的材料,来使第三材料良好地润展,所以能够利用第三材料覆盖光学元件,并且能够实现防止与第二材料之间的气泡的产生。
应用例15
根据上述应用例所述的制造方法,作为上述第一材料、上述第二材料以及上述第三材料,优选使用环氧树脂。
根据本应用例的制造方法,由于使用与丙烯酸树脂等其他树脂相比固化时的收缩较小的环氧树脂,所以能够抑制伴随第一材料、第二材料以及第三材料固化时的收缩而产生的基板的弯曲、变形等。另外,通过对第一材料、第二材料以及第三材料使用相同的材料,能够减小相互的折射率的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的电结构的等效电路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的结构的示意俯视图。
图3是沿着图2的A-A’线的简要剖视图。
图4是图3的B部分的简要俯视图。
图5是放大表示图3的C部分的简要剖视图。
图6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7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8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9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作为电子设备的头戴式显示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作为电子设备的检查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变形例1的有机EL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变形例2的有机EL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适当地放大或者缩小显示使用的附图,以使说明的部分成为能够识别的状态。另外,对于说明所需要的结构要素以外的要素,存在省略图示的情况。
此外,在以下的方式中,例如记载为“基板上”的情况,表示以相接的方式配置在基板上的情况、或者经由其他的构成物配置在基板上的情况、或者一部分以相接的方式配置在基板上、一部分经由其他的构成物配置在基板上的情况。
第一实施方式
有机EL装置
首先,参照附图,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作为电光装置的有机EL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的电气结构的等效电路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的结构的示意俯视图。此外,在图2中,省略对置基板48(参照图3)的图示。
如图1所示,有机EL装置1是使用晶体管作为开关元件的有源矩阵型的有机EL装置。晶体管例如是使用了薄膜半导体层的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以下称为TFT)。
有机EL装置1具备作为第一基板的元件基板10(参照图2)、设置在元件基板10的第一面10a(参照图3)上的扫描线12、沿与扫描线12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信号线13、以及与信号线13并列地延伸的电源线14。在信号线13连接有具备移位寄存器、电平移位器、视频线路、以及模拟开关的信号线驱动电路15。另外,扫描线12连接有具备移位寄存器以及电平移位器的扫描线驱动电路16。
利用扫描线12与信号线13来划分子像素34(参照图2)的区域。子像素34是有机EL装置1的显示的最小单位,例如,沿扫描线12的延伸方向和信号线13的延伸方向排列成矩阵状。在各子像素34中设置有开关用晶体管21、驱动用晶体管23、保持电容22、阳极24、阴极25、以及包含有机发光层的发光功能层26。
由阳极24、阴极25、以及包含有机发光层的发光功能层26构成作为光学元件的一个例子的发光元件27。在发光元件27中,从阳极24侧注入的空穴与从阴极25侧注入的电子在发光功能层26的发光层再次复合而产生发光。
在有机EL装置1中,若驱动扫描线12使开关用晶体管21成为导通状态,则经由信号线13供给的图像信号被保持电容22保持,并根据保持电容22的状态来决定驱动用晶体管23的源极与漏极之间的导通状态。而且,在经由驱动用晶体管23与电源线14电连接时,从电源线14向阳极24流入电流,并进一步通过发光功能层26向阴极25流入电流。
该电流成为与驱动用晶体管23的源极与漏极之间的导通状态对应的电平。此时,驱动用晶体管23的源极与漏极之间的导通状态、即驱动用晶体管23的沟道的导通状态被驱动用晶体管23的栅极的电位控制。而且,发光功能层26的发光层以与流入阳极24与阴极25之间的电流量对应的亮度发光。
换言之,在利用驱动用晶体管23控制发光元件27的发光状态时,驱动用晶体管23的源极和漏极的其中一方与电源线14电连接,驱动用晶体管23的源极和漏极的其中另一方与发光元件27电连接。
如图2所示,有机EL装置1在元件基板10上具有呈大致矩形的平面形状的作为第一区域的发光区域E、和包围发光区域E的周围的作为第二区域的边框区域F。发光区域E是有机EL装置1中对发光有实质帮助的区域。边框区域F是有机EL装置1中对发光没有实质帮助的区域。有机EL装置1也可以具备在边框区域F配置有发光元件27的虚设区域。
此外,在便携式设备等电子设备中,为了使设备的外形小型化,需要相对于电子设备的外形而尽量增大(扩宽)显示部。因此,在将有机EL装置1应用于便携式设备等小型的电子设备的显示部时,优选相对于元件基板10的外形,发光区域E尽可能大(宽)、边框区域F尽可能小(窄)。
在发光区域E中,子像素34(发光元件27)例如排列成矩阵状。子像素34例如具有大致矩形的平面形状。子像素34的矩形形状的4个角也可以形成圆形。在该情况下,子像素34的平面形状也可以由与4个边和4个角对应的弯曲部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1具有发出红色(R)光的子像素34R、发出绿色(G)光的子像素34G、以及发出蓝色(B)光的子像素34B。与子像素34R、34G、34B对应地设置有红色发光元件27R、绿色发光元件27G、蓝色发光元件27B。以下,在不区分对应的颜色的情况下,分别仅记作子像素34、发光元件27。
在发光区域E的周围配置有两条扫描线驱动电路16(参照图1)和检查电路(省略图示)。检查电路是用于检查有机EL装置1的工作状况的电路。在元件基板10的外周边部配置有阴极用布线(省略图示)。另外,在元件基板10的一个边侧设置有端子部37。有机EL装置1在端子部37例如与具备驱动用IC的柔性基板等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1中,由子像素34R、34G、34B构成作为形成图像时的一个单位的像素35。有机EL装置1通过在各像素35中适当地改变子像素34R、34G、34B的各自的亮度,能够射出各种颜色的光。由此,有机EL装置1能够进行全彩显示或者全彩发光。
接着,参照图3~图5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1的构造进行说明。图3是沿着图2的A-A’线的简要剖视图。图4是图3的B部分的简要俯视图。图5是放大表示图3的C部分的简要剖视图。此外,在图4中,省略对置基板48的图示。
如图3所示,有机EL装置1具备元件基板10、设置在元件基板10的第一面10a上的发光元件27、覆盖发光元件27的密封层30、被配置成将发光元件27夹在其与元件基板10之间的作为第二基板的对置基板48、以及配置在发光元件27与对置基板48之间的树脂层40。
在本说明书中,将与元件基板10的第一面10a平行的一个方向设为X方向,将与第一面10a平行且与X方向交叉的方向设为Y方向。另外,将与X方向以及Y方向交叉的元件基板10的厚度方向设为Z方向。此外,如图2所示,将从第一面10a的法线方向(Z方向)观察有机EL装置1称为“俯视”,如图3所示,将从Y方向观查有机EL装置1的剖面称为“剖视”。另外,将图3中的有机EL装置1的对置基板48侧(+Z方向)称为“上方”,将元件基板10侧(-Z方向)称为“下方”。
元件基板10在下方侧(与第一面10a相反的一侧)具有第二面10b。对置基板48具有与元件基板10的第一面10a对置的面48a。元件基板10以及对置基板48例如由玻璃、石英、树脂、陶瓷等构成。元件基板10的材料也可以是硅(Si)。
在有机EL装置1是将从发光元件27发出的光向元件基板10的下方侧射出的底部发光型的情况下,元件基板10使用透光性材料。另外,在有机EL装置1是从发光元件27发出的光向上方的对置基板48侧射出的顶部发光型的情况下,对置基板48使用透光性材料。后述发光元件27的构造的详细内容。
树脂层40由框部42、第一树脂层44、以及第二树脂层46构成。树脂层40具有粘合固定元件基板10与对置基板48的功能、和对施加于夹在元件基板10与对置基板48之间的发光元件27的外部应力、冲击进行缓和的功能。树脂层40的总厚度(图3中的b+c)例如是100μm左右。
作为框部42、第一树脂层44、以及第二树脂层46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聚氨基甲酸乙酯树脂、硅树脂等具有透光性的树脂材料。即使是它们中,也优选使用固化时的收缩(体积变化)的程度小的环氧树脂。
框部42被设置在元件基板10的第一面10a上。框部42具有抑制在形成第一树脂层44时第一树脂层44的树脂材料润展到过大范围的功能。以沿着发光区域E的外周与发光元件27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框部42。
优选框部42以覆盖密封层30的外周端部的方式形成。密封层30的外周端部被框部42覆盖,从而能够防止从外部向密封层30的外周端部的接触。由此,在有机EL装置1的制造工序中,能够防止由于从母基板11(参照图8)切取有机EL装置1(元件基板10)来进行单片化时等产生的水玻璃(玻璃屑)的接触和在对有机EL装置1安装外壳时的外壳、夹具等的接触而导致的密封层30受到损伤。
虽省略图示,但框部42的平面形状是沿着大致矩形的发光区域E的外周的大致矩形的框状。框部42的剖面形状是以曲线构成的凸状。将凸状的框部42的膜厚最厚的部分(以下称为最厚部分)设为42a。优选将框部42的最厚部分42a配置在比发光区域E靠近元件基板10的端部10c侧。
第一树脂层44被设置成与发光元件27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并与框部42的一部分(内侧的部分)相接。由框部42与第一树脂层44覆盖排列有发光元件27的发光区域E。第一树脂层44具有对施加于发光元件27的外部应力、冲击加以缓和的功能。因此,优选以覆盖发光区域E整体的方式配置第一树脂层44。
第一树脂层44的平面形状是沿发光区域E的外周的大致矩形形状。第一树脂层44的膜厚随着从框部42趋向内侧而增厚。因此,第一树脂层44的剖面形状是由中央部***那样的平缓的曲线构成的凸状。通过使第一树脂层44的剖面形状为这样的凸状,能够不易在与第二树脂层46之间产生气泡。优选第一树脂层44的膜厚最厚的部分(X方向以及Y方向中的大致中央部)的厚度比框部42的最厚部分42a的厚度厚。
将第二树脂层46以与第一树脂层44相接的方式设置在第一树脂层44上。第二树脂层46具有将第一树脂层44与对置基板48粘合而固定的功能、和与第一树脂层44一起缓和施加在发光元件27上的外部应力、冲击的功能。优选以覆盖第一树脂层44的表面,并在其外侧与框部42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第二树脂层46。
第二树脂层46的平面形状是沿着发光区域E的外周的大致矩形形状。第二树脂层46的膜厚随着从框部42趋向内侧而变薄。因此,第二树脂层46的剖面形状是由向中央部凹陷那样的平缓的曲线构成的凹状。将对置基板48以与第二树脂层46相接的方式配置在第二树脂层46上。
框部42的折射率与第一树脂层44的折射率之差在0.05以下。由此,能够抑制光在框部42与第一树脂层44的界面处的反射,所以能够将由排列有发光元件27的发光区域E中的光的反射引起的透光量的降低抑制得较小。其结果,框部42与第一树脂层44的界面不易被观察者视觉确认。
另外,框部42的折射率与第二树脂层46的折射率之差、以及第一树脂层44的折射率与第二树脂层46的折射率之差都在0.05以下。由此,能够抑制光在框部42与第二树脂层46的界面处的反射、以及光在第一树脂层44与第二树脂层46的界面处的反射。其结果,能够将由发光区域E中的光的反射引起的透光量的降低抑制得更小。
如图4所示,框部42具有位于显示区域E侧的作为第一端部的内周端部42b、和位于内周端部42b与元件基板10的端部10c之间的作为第二端部的外周端部42c。内周端部42b配置于显示区域E,外周端部42c配置于边框区域F。优选框部42的最厚部分42a配置于边框区域F。
第一树脂层44的外周端部44b配置在比框部42的内周端部42b靠外侧,并且比框部42的外周端部42c靠内侧。即,第一树脂层44被配置成填充框部42的比内周端部42b靠内侧,并且在不超过外周端部42c的范围内遍及全部地与框部42的内侧部分重叠。此外,在图4中示出,第一树脂层44的外周端部44b比框部42的最厚部分42a靠内侧,但优选配置成与框部42的最厚部分42a重叠。
第二树脂层46的外周端部46b被配置在第一树脂层44的外周端部44b与框部42的外周端部42c之间。即,第二树脂层46被配置成覆盖第一树脂层44,并且在比第一树脂层44靠外侧与框部42重叠。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从显示区域E侧观看,将元件基板10的端部10c侧称为“外侧”,从元件基板10的端部10c侧观看,将显示区域E侧称为“内侧”。
返回到图3,第一树脂层44的最厚部分的厚度(图3中用b表示)与框部42的最厚部分42a的厚度(图3中用a表示)的比是2:1以上,且是5:1以下。即,第一树脂层44的最厚部分的厚度b是框部42的最厚部分42a的厚度a的2倍以上并且是5倍以下。第二树脂层46的膜厚最薄的部分的厚度(图3中用c表示)与第一树脂层44的最厚部分的厚度(图3中用b表示)的比是1:9以上,并且是3:7以下。即,第二树脂层46的膜厚最薄的部分的厚度c是第一树脂层44的最厚部分的厚度b的1/9以上,并且是3/7以下。例如,在树脂层40的总厚是100μm左右的情况下,a能够为20μm~30μm左右,b能够为70μm~90μm左右,c能为10μm~30μm左右。
通过将框部42以及第一树脂层44的厚度比设为上述的范围,在形成第一树脂层44时,能够使第一树脂层44的表面向比框部42的最厚部分42a靠上方***成凸状,并且使材料的润展在到框部42的最厚部分42a之前停止。若第一树脂层44的表面凹陷成凹状,则容易在与第二树脂层46之间产生空隙而产生气泡,但通过使第一树脂层44的表面***成凸状,能够抑制气泡的产生。另外,能够抑制在覆盖发光元件27的范围内配置第一树脂层44时,第一树脂层44超过框部42而形成到外侧。
通过将第一树脂层44以及第二树脂层46的厚度比设为上述的范围,在形成第二树脂层46时,能够覆盖第一树脂层44,且在到达框部42的范围内配置第二树脂层46的材料,并且使材料的润展在不超过框部42的外周端部42c的范围内停止。由此,能够抑制在覆盖发光元件27的范围内配置第二树脂层46时,第二树脂层46超过框部42而形成到外侧。
此外,所谓的框部42的膜厚以及第一树脂层44的膜厚指Z方向上的元件基板10的第一面10a与它们的膜的上方侧的表面的距离。另外,所谓的第二树脂层46的膜厚指Z方向上的对置基板48的面48a与第二树脂层46的膜的下方侧的表面的距离。
有机EL装置1具备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树脂层40,所以能够抑制边框区域F,使其更小,并且能够抑制树脂材料的过多的润展、润展的偏差、以及气泡的产生。另外,能够抑制树脂层40中的框部42、第一树脂层44、以及第二树脂层46的相互的界面处的反射,所以能够抑制发光区域E中的透光量的降低,使透光量的降低更小。由此,能够提供相对于元件基板10的外形,能够更大地设定发光区域E,并能够更加明亮地释放出从发光元件27发出的光的有机EL装置1。
接下来,对发光元件27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有机EL装置1具备元件基板10、设置在元件基板10上的电路元件层19、阳极24、隔壁(隔堤)38、发光功能层26(26R、26G、26B)和阴极(共用电极)25、以及密封层30。以下,在不区分对应的颜色的情况下,仅称为发光功能层26。
电路元件层19具备驱动用晶体管23、第一层间绝缘膜17、以及第二层间绝缘膜18。在电路元件层19的下层也可以具备覆盖元件基板10而形成的基底保护膜。
将驱动用晶体管23按照各子像素34(34R、34G、34B)设置在元件基板10上。虽然省略详细的图示,但驱动用晶体管23具有半导体膜、栅极绝缘膜、栅极电极、漏极电极以及源极电极。
第一层间绝缘膜17例如由二氧化硅膜(SiO2)、二氧化钛膜(TiO2)等构成,被设置成覆盖栅极绝缘膜和栅极电极。在第一层间绝缘膜17上形成有源极电极和漏极电极。
源极电极经由设置于第一层间绝缘膜17的接触孔,与半导体膜的源极区域电连接。漏极电极经由设置于第一层间绝缘膜17的接触孔,与半导体膜的漏极区域导电连接。
第二层间绝缘膜18例如由二氧化硅膜(SiO2)、二氧化钛膜(TiO2)等构成,被设置成覆盖第一层间绝缘膜17、源极电极以及漏极电极。第二层间绝缘膜18也可以由丙烯酸树脂等构成。
将阳极24按照各子像素34(34R、34G、34B)设置在第二层间绝缘膜18上。阳极24例如由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IZO(Indium Zinc Oxide:氧化铟锌)等金属氧化物、合金等构成。阳极24例如形成为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状。阳极24经由设置于第二层间绝缘膜18的接触孔,与驱动用晶体管23的漏极电极电连接。
在第二层间绝缘膜18上以俯视时呈大致格子状的方式设置隔壁38。隔壁38例如是剖面形状具有倾斜面的梯形形状,为了确保相邻的阳极24间的绝缘性,并且使子像素34的形状成为所希望的形状(例如跑道形状),使隔壁38形成为以规定的宽度覆盖阳极24的周边部。换言之,隔壁38的开口部成为子像素34的区域。隔壁38例如由丙烯酸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等具有耐热性、耐溶剂性的有机材料构成。此外,例如也可以在第二层间绝缘膜18与隔壁38之间设置由二氧化硅膜(SiO2)等无机材料构成的绝缘层。
发光功能层26设置在被隔壁38划分出的区域中的阳极24上。发光功能层26在各子像素34(34R、34G、34B),即在各发光元件27(27R、27G、27B)中不同。在子像素34R(发光元件27R)配置有发出红色光的发光功能层26R,在子像素34G(发光元件27G)配置有发出绿色光的发光功能层26G,在子像素34B(发光元件27B)配置有发出蓝色光的发光功能层26B。
发光功能层26具有由有机材料构成的发光层(电致发光层)。发光功能层26也可以是除了发光层以外,还具备空穴输送层、空穴注入层、电子注入层、电子输送层、空穴阻挡层、电子阻挡层等其他的层的结构。在有机EL装置1是顶部发光型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从发光功能层26(26R、26G、26B)发出的各颜色光向上方射出。
以覆盖隔壁38以及发光功能层26的方式在发光功能层26上设置有阴极25。阴极25例如由钙(Ca)、镁(Mg)、钠(Na)、锂(Li)等金属或者它们的金属化合物构成。也可以在阴极25与密封层30之间设置覆盖阴极25的阴极保护层。
密封层30被设置成覆盖阴极25。密封层30由缓冲层31、阻气层32构成。缓冲层31具有缓和起因于隔壁38的发光元件27的表面的凹凸的功能,其上表面形成为大致平坦。缓冲层31还具有缓和从元件基板10侧产生的弯曲、应力,防止阴极25从隔壁38剥离的功能。缓冲层31由具有亲油性的高分子材料(有机树脂材料)构成,例如由聚烯烃树脂、聚醚类树脂、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有机硅树脂、聚氨基甲酸乙酯、聚醚、聚酯等材料构成。
阻气层32被设置成覆盖缓冲层31。阻气层32具有防止向其内侧浸入氧气、水分的功能。由此,抑制氧气、水分向阴极25、发光功能层26的浸入,所以能够抑制阴极25、发光功能层26的恶化等。阻气层32例如由二氧化硅膜(SiO2)、氮化硅膜(SiN)、氮氧化硅膜(SiON)等无机化合物构成。阻气层32例如通过高密度等离子体成膜法等形成为较硬的致密的膜。
缓冲层31的上表面形成为大致平坦,所以由较硬的覆膜形成在缓冲层31上的阻气层32的膜厚大致均匀。由此,能够抑制应力向阻气层32中的特定的部位的集中,所以能够实现防止阻气层32中的裂缝的产生。
此外,在这里,在有机EL装置1中,将发光功能层26发出红色(R)、绿色(G)、蓝色(B)的各颜色光的结构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有机EL装置1也可以是发光功能层26发出白色光,并具备使红色(R)、绿色(G)、蓝色(B)的各颜色光透过的彩色滤光片的结构。另外,有机EL装置1也可以具有使红色(R)、绿色(G)、蓝色(B)的各波段的光共振的光学共振结构。
有机EL装置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参照图5~图9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6、图7、图8、以及图9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图6以及图7相当于沿图2的A-A’线的简要剖视图。另外,图8以及图9相当于从元件基板10的第一面10a的法线方向观看的简要俯视图。
此外,在能够获取多个有机EL装置1(元件基板10)的大型的母基板11的状态下进行有机EL装置1的加工。然后,最终从该母基板11切取有机EL装置1(元件基板10)来进行单片化,从而得到多个有机EL装置1。图6以及图7表示母基板11中的独立的元件基板10的状态,图8以及图9表示母基板11的状态。
首先,如图5所示,使用公知的技术,在元件基板10(母基板11)的第一面10a上形成电路元件层19、隔壁38、发光元件27(阳极24、发光功能层26、阴极25)、以及密封层30。发光元件27被配置在第一面10a上的发光区域E。但是,也可以不仅将阴极25配置在发光区域E内,还配置到边框区域F(参照图3)。
接下来,如图6(a)以及图8(a)所示,在配置有发光元件27的元件基板10(母基板11)上涂覆用于形成框部42的第一材料41。例如使用分配器50等,以沿着发光区域E的外周,横跨发光区域E和边框区域F的方式配置第一材料41。配置的第一材料41的宽度(内周端部与外周端部的间隔)例如是400μm左右。
此时,也可以使第一材料41不跨越发光区域E而仅涂覆在边框区域F内,该情况下,作为结果,边框区域F变得更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抑制边框区域F,使其更小,以将形成的框部42的内周端部42b配置于显示区域E,将外周端部42c配置于边框区域F的方式(参照图4)配置第一材料41。
另外,优选以所形成的框部42的最厚部分42a(参照图4)配置于边框区域F的方式配置第一材料41。框部42具有在涂覆用于形成后述的第一树脂层44的第二材料43时,防止第二材料43过多地润展的功能,框部42的最厚部分42a成为起到阻止第二材料43的润展的作用的部分。例如,在框部42的宽度(内周端部42b与外周端部42c的间隔)是400μm左右的情况下,优选将最厚部分42a配置在距离发光区域E的外周端部50μm左右的外侧。
如上所述,作为第一材料41,优选使用环氧树脂。与使用其他的树脂材料的情况相比,通过使用环氧树脂,能够在形成框部42时,抑制第一材料41固化时的收缩的程度,使收缩的程度较小。若第一材料41固化时的收缩的程度较大,则容易产生元件基板10的弯曲、变形。
作为环氧树脂,能够使用热固化型或者UV(紫外线)固化型的双酚A型环氧树脂、双酚F型环氧树脂,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使用UV固化型的环氧树脂。热固化型的树脂与UV固化型的树脂相比,固化速度缓慢,需要用于促进固化的加热。因此,热固化型的树脂在用于促进固化的加热时软化一次,在缓慢地固化,所以与UV固化型的树脂相比,涂覆的材料容易润展,形状容易产生偏差。因此,在欲抑制边框区域F,使其更小的情况下,与热固化型的树脂相比,优选UV固化型的树脂。
另外,作为第一材料41,使用比后述的第二材料43、第三材料45的粘度高的树脂材料。通过使用高粘度的材料作为第一材料41,抑制第一材料41固化为止的润展,使润展更小,所以能够抑制所形成的框部42的内周端部42b与外周端部42c之间的距离,使该距离较小,并且能够使框部42的剖面为凸状。第一材料41的粘度是10,000cps以上,并且是100,000cps以下。若粘度超过100,000cps,则形成的框部42的透光性降低。通过使第一材料41的粘度为100,000cps以下,即使框部42被配置在发光区域E内,也能够抑制发光区域E中的透光性的降低。
接下来,如图6(b)以及图8(b)所示,在元件基板10(母基板11)上涂覆用于形成第一树脂层44的第二材料43。例如使用分配器50等,将第二材料43配置在配置成框状的第一材料41的内侧。此外,图6(b)以及图8(b)表示涂覆了液滴状的第二材料43之后的状态。以后述的整平后的膜厚比第一材料41的膜厚厚的涂覆量(体积)配置第二材料43。
从与第一材料41相同的理由出发,作为第二材料43,优选使用UV(紫外线)固化型的双酚A型环氧树脂、双酚F型环氧树脂。作为第二材料43,使用比第一材料41的粘度低的树脂材料。通过使用低粘度的材料作为第二材料43,第二材料43良好地润展,所以能够利用所形成的第一树脂层44来覆盖发光元件27,并能够使第一树脂层44的表面光滑而实现防止气泡的产生。
第二材料43的粘度是10cps以上,并且是1,000cps以下。若粘度超过1,000cps,则第二材料43不易润展。通过将第二材料43的粘度设为1,000cps以下,第二材料43以覆盖发光元件27以及密封层30的方式良好地润展,并抑制与配置在上层的第三材料45之间的气泡。另外,如上所述,第一材料41的折射率与第二材料43的折射率之差为0.05以下。
接下来,如图6(c)以及图8(c)所示,将涂覆在元件基板10(母基板11)上的第二材料43放置规定的时间,再进行用于使第二材料43润展的整平。若第二材料43润展,则由于第二材料43的表面张力,其表面成为平滑的曲面状,其膜厚随着从第一材料41趋向内侧而变厚。像这样,通过将第二材料43配置成以中央部***的平缓的曲线构成的凸状,能够不易在与后面配置的第三材料45之间产生气泡。
另外,优选将润展形成的第二材料43的端部配置在比发光区域E在外侧,并且比第一材料41的外周端部靠内侧。先配置的第一材料41的剖面形状是凸状,所以能够使润展形成的第二材料43的端部在第一材料41最厚部分(图4所示的框部42的最厚部分42a)的位置附近停止。因此,通过将第一材料41的最厚部分(最厚部分42a)配置在发光区域E的稍外侧,能够控制第二材料43的润展范围。
此外,即使第二材料43的端部处于发光区域E内,只要配置在比第一材料41的内周端部靠外侧,就能够利用所形成的框部42和第一树脂层44覆盖发光区域E。在该情况下,第一材料41的折射率与第二材料43的折射率之差也是0.05以下,所以所形成的框部42与第一树脂层44的界面不易被观察者视觉确认,抑制发光区域E的透光性的降低。
接下来,如图6(d)所示,对涂覆在元件基板10(母基板11)上的第一材料41以及第二材料43照射UV(紫外线)光,使其一同固化。由此,如图9(a)所示,形成框部42以及第一树脂层44。使第一材料41以及第二材料43一同固化,与分别独立地固化的情况相比,第一材料41与第二材料43一同收缩,并且两者的亲和性提高,所以能够成为框部42与第一树脂层44的界面不易被视觉确认的状态。另外,即使框部42的内周端部42b(参照图4)被配置在发光区域E内,也能够抑制发光区域E内的配置有框部42的部分和没有配置的部分的透光性的差异,使该差异较小,所以能够抑制发光(显示)的不均。
接下来,如图7(a)以及图9(b)所示,在第一树脂层44上涂覆用于形成第二树脂层46的第三材料45。例如使用分配器50等,将第三材料45配置在比框部42的外周端部42c靠内侧。此外,图7(a)以及图9(b)表示涂覆了液滴状的第三材料45之后的状态。
与第二材料43相同,作为第三材料45,优选使用为UV固化型的环氧树脂、且比第一材料41的粘度低的树脂材料。另外,如上所述,第一材料41的折射率与第三材料45的折射率之差、以及第二材料43的折射率与第三材料45的折射率之差为0.05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环氧树脂作为第一材料41、第二材料43、以及第三材料45,所以能够抑制相互的折射率之差,使该折射率之差较小。
此外,为了提高发光区域E的透光性,优选在配置于发光区域E的第一材料41、第二材料43、以及第三材料45在将其膜厚设为100μm时,具有400nm~700nm的波段的光的80%以上能够透过的透光性。
接下来,如图7(b)所示,在第三材料45上配置对置基板48,从对置基板48侧向元件基板10(母基板11)侧施加负荷。由此,第三材料45在第一树脂层44与对置基板48之间向外侧(框部42侧)润展。第三材料45沿着第一树脂层44的表面润展,其膜厚随着从框部42趋向内侧而变薄。
优选将润展的第三材料45的端部配置在比发光区域E靠外侧,并且比框部42的外周端部42c(参照图4)靠内侧,更为优选与第一树脂层44的外周端部44b(参照图4)相同或比其靠外侧。
这里,在第一树脂层44形成为膜厚从框部42趋向内侧而变薄的凹状的情况下,容易在第一树脂层44与第三材料45之间产生空隙。若在第一树脂层44与第三材料45之间产生空隙,则空气不易从空隙向外侧移动而导致气泡的产生。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一树脂层44形成为膜厚随着从框部42趋向内侧而变厚的(随着接近框部42侧而膜厚变薄)凸状,所以不易在第一树脂层44与第三材料45之间产生空隙,空气容易向外侧移动。
而且,第一树脂层44的外周端部44b形成到框部42的最厚部分42a的位置附近,所以空气从第三材料45与第一树脂层44之间向第三材料45与框部42之间朝向外侧移动,容易逸出至框部42的外侧。由此,能够抑制第一树脂层44与第三材料45之间的气泡的产生。
另外,框部42的剖面形状是凸状,且成为朝向外侧且陡峭的倾斜面,所以润展的第三材料45的端部由于自身的表面张力,在比框部42的外周端部42c靠内侧停止,抑制第三材料45向外侧的润展。通过将第三材料45的端部配置在框部42的最厚部分42a与外周端部42c之间,能够抑制边框区域F,使其较小,并且能够利用第三材料45覆盖发光区域E。另外,由于能够使元件基板10(母基板11)侧以及对置基板48侧的双方与第三材料45的接触面积更大,所以能够得到足够的粘合强度。
接下来,如图7(c)所示,对第三材料45照射UV光,使其固化。由此,如图7(c)以及图9(c)所示,形成第二树脂层46,利用第二树脂层46粘合第一树脂层44与对置基板48。其结果,元件基板10(母基板11)与对置基板48被粘合固定。然后,通过从母基板11切取有机EL装置1(元件基板10)来进行单片化,得到多个有机EL装置1。
此外,在上述的说明中,在形成第二树脂层46的工序中,设定在对第三材料45施加负荷后照射UV光,但也可以根据所使用的树脂材料的特性等使其顺序不同,也可以在施加负荷的状态下照射UV光。例如,在使用照射UV光后许久才开始固化的树脂材料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对第三材料45照射UV光后,施加负荷并使其固化。
另外,在形成框部42、第一树脂层44、以及第二树脂层46的工序中,根据发光区域E以及边框区域F的大小(面积)、元件基板10与对置基板48的间隔,按如下的方式分别对第一材料41、第二材料43、以及第三材料45的涂覆量(体积)进行调整。即,以所形成的第一树脂层44的最厚部分的厚度b为框部42的最厚部分42a的厚度a的2倍以上、5倍以下,第二树脂层46的膜厚最薄的部分的厚度c为第一树脂层44的最厚部分的厚度b的1/9以上、3/7以下的方式,适当地调整各材料的涂覆量。
如上所述,使用高粘度的材料作为形成框部42的第一材料41,从而抑制框部42的形状以及尺寸精度的偏差。使用低粘度的材料作为形成第一树脂层44的第二材料43以及形成第二树脂层46的第三材料45,从而能够良好地覆盖发光区域E中的发光元件27以及密封层30的表面。另外,通过抑制框部42(第一材料41)的形状以及尺寸精度的偏差,能够将第二材料43以及第三材料45的润展抑制在适当的范围。由此,能够减小有机EL装置1的边框区域F。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1)以沿着配置有发光元件27的发光区域E的外周与发光元件27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设置框部42,以在比框部42的外周端部42c靠内侧与发光元件27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第一树脂层44。即,以包围形成在发光元件27上的第一树脂层44的周围的方式配置框部42。因此,在发光元件27上形成第一树脂层44时,通过框部42抑制所配置的第二材料43的过度的润展,所以能够在第一面10a中减小边框区域F。另外,例如在能够获取多个有机EL装置1的大型的母基板11进行加工的情况下,通过框部42抑制同一母基板11内的第二材料43的润展的偏差。由此,能够提供将边框区域F抑制为较小,且偏差较少的有机EL装置1。
(2)由于第一树脂层44的膜厚随着远离框部42变厚而成为凸状,所以在使元件基板10与对置基板48贴合时,不易在第一树脂层44与第二树脂层46之间产生空隙。另外,由于第一树脂层44具有比框部42厚的膜厚,所以即使以跨越第一树脂层44与框部42的方式配置第二树脂层46,第一树脂层44与第二树脂层46之间的空气也容易向外侧移动。由此,能够抑制第一树脂层44与第二树脂层46之间的气泡的产生。
(3)将框部42的外周端部42c配置在发光区域E的外侧的边框区域F,第一树脂层44填充框部42的内侧,并与框部42相接配置至比框部42的内周端部42b靠外侧。因此,能够利用框部42来抑制第二材料43的润展,且减小边框区域F,并且能够利用框部42和第一树脂层44覆盖发光区域E来缓和对发光元件27的应力、冲击。
(4)将框部42的内周端部42b配置在发光区域E,与将内周端部42b配置在边框区域F的情况相比,能够从元件基板10的端部10c更靠向内侧地配置框部42。另外,将在形成第一树脂层44时能够阻止第二材料43的润展的框部42的最厚部分42a配置在边框区域F,所以能够将第一树脂层44配置到发光区域E的外侧。由此,能够使边框区域F更小,并且能够利用第一树脂层44覆盖发光区域E来更加可靠地缓和对发光元件27的应力、冲击。
(5)通过将第一树脂层44的最厚部分的厚度与框部42的最厚部分42a的厚度比设为2:1以上、5:1以下,在形成第一树脂层44时,能够使第二材料43的表面向比框部42的最厚部分42a靠上方的第二树脂层46侧***,并且使第二材料43的润展在到框部42的最厚部分42a之前停止。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抑制因在第一树脂层44的表面产生凹陷而在与第二树脂层46之间产生气泡,并且能够抑制在覆盖发光元件27的范围内配置第一树脂层44时,第一树脂层44超出框部42而形成到外侧。
(6)将第二树脂层46配置在比第一树脂层44靠外侧,且比框部42靠内侧。因此,在形成第二树脂层46时,能够利用第三材料45覆盖发光元件27,并且抑制第三材料45的润展。由此,能够抑制边框区域F,使其较小,且能够有效地缓和对发光元件27的应力、冲击。
(7)通过将第二树脂层46的最厚部分的厚度与框部42的最厚部分42a的厚度比设为1:9以上、3:7以下,在形成第二树脂层46时,能够将第三材料45配置在到达框部42的范围内,并且使第三材料45的润展在不超过框部42的范围内停止。由此,能够抑制在覆盖发光元件27的范围内配置第二树脂层46时,第二树脂层46超过框部42而形成到外侧。
(8)由于能够抑制光在框部42与第一树脂层44的界面处的反射,所以能够抑制由发光区域E中的光的反射引起的透光量的降低,使该透光量的降低较小。
(9)由于能够抑制光在框部42与第二树脂层46的界面处的光的反射、以及光第一树脂层44与第二树脂层46的界面处的反射,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由发光区域E中的光的反射引起的透光量的降低,使该透光量的降低更小。
(10)在具备包含发光功能层26的发光元件27作为光学元件的有机EL装置1中,能够使发光区域E以外的边框区域F变狭,并且缓和对发光元件27的应力、冲击。
(11)将第一材料41沿着配置有发光元件27的发光区域E的外周配置成框状,并在比第一材料41的外周端部靠内侧配置第二材料43。因此,第二材料43的过度的润展被配置成框状的第一材料41抑制,所以能够在第一面10a中减小边框区域F。另外,例如在能够获取多个有机EL装置的大型的母基板11上进行加工的情况下,同一母基板11内的第二材料43的润展的偏差被配置成框状的第一材料41抑制。另外,使第一材料41以及第二材料43一同固化,能够提高所形成的框部42与第一树脂层44的亲和性。
(12)使用高粘度的材料作为形成框部42的第一材料41,从而能够抑制第一材料41的润展,所以能够抑制框部42的内周端部42b与外周端部42c之间的距离,使该距离较小,并且能够使框部42的剖面形状为凸状来抑制第二材料43的润展。另一方面,使用低粘度的材料作为形成第一树脂层44的第二材料43,从而第二材料43良好地润展,所以能够利用第一树脂层44覆盖发光元件27,并能够使第一树脂层44的表面光滑而实现防止气泡的产生。
(13)使用低粘度的材料作为形成第二树脂层46的第三材料45,从而第三材料45良好地润展,所以能够利用第二树脂层46覆盖发光元件27,并能够实现防止与第一树脂层44之间的气泡的产生。
(14)由于使用与丙烯酸树脂等其他的树脂相比,固化时的收缩较小的环氧树脂,所以能够抑制第一材料41、第二材料43、以及第三材料45固化时的收缩引起的元件基板10以及对置基板48的弯曲、变形等。另外,通过使用相同的材料作为第一材料41、第二材料43、以及第三材料45,能够减小相互的折射率之差。
第二实施方式
电光装置
接下来,参照图10对第二实施方式的作为电光装置的受发光装置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剖视图。如图10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受发光装置3是组合作为电光装置的有机EL装置1A、和作为电光装置的受光装置2而构成的电光装置。
首先,对有机EL装置1A进行说明。有机EL装置1A被配置在受光装置2的对置基板85上。有机EL装置1A在对置基板48的面48a上具备微透镜47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1不同,其他的结构几乎相同。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1共通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微透镜47设置在对置基板48的面48a上。微透镜47是所谓的凸透镜,具有如图10所示的入射光L1那样,将从对置基板48的上方侧的面48b入射的光会聚于后述的受光元件71的功能。微透镜47与发光元件27对应地例如以矩阵状排列在对置基板48的面48a上的发光区域E。更具体而言,将各微透镜47配置在相邻的发光元件27彼此之间。将排列在面48a上的微透镜47统称为微透镜阵列。
微透镜47是由具有透光性的树脂、玻璃等形成的球面透镜、或者非球面透镜。例如能够使用面积灰度掩模法、多段曝光法等对对置基板48的面48a侧进行加工来形成微透镜47。另外,也可以在对置基板48的面48a上配置树脂材料来形成微透镜47,还可以在其它的基板形成微透镜47,再粘贴到对置基板48的面48a上。
有机EL装置1A是使从发光元件27发出的光向对置基板48侧射出的顶部发光型。另外,有机EL装置1A的发光元件27不仅发出红色(R)、绿色(G)、蓝色(B)的颜色光,例如,也发出近红外区域的光。有机EL装置1A向对置基板48侧射出光,并且利用微透镜47会聚从对置基板48侧入射的光后,使受光装置2入射该光。因此,对元件基板10以及对置基板48的双方使用透光性材料。
接着,对受光装置2的结构进行说明。受光装置2配置在有机EL装置1A的元件基板10侧。受光装置2具备作为第一基板的元件基板60、设置在元件基板60的第一面60a上的作为光学元件的一个例子的受光元件71、以与元件基板60之间夹持受光元件71的方式配置的作为第二基板的对置基板85、以及配置在受光元件71与对置基板85之间的树脂层80。
经由粘合层86粘合固定有机EL装置1A的元件基板10与受光装置2的对置基板85。粘合层86能够使用具有透光性的树脂材料,例如,能够使用与树脂层40相同的环氧树脂。
元件基板60以及对置基板85是具有绝缘性的基板,例如由玻璃、石英、树脂、陶瓷等构成。在受光装置2中,为了从对置基板85侧入射由微透镜47会聚的光,对置基板85使用透光性材料。元件基板60的材料也可以是硅(Si)。
受光装置2在元件基板60上具有具有大致矩形的平面形状的作为第一区域的受光区域G、和包围受光区域G的周围的作为第二区域的边框区域H。在受光装置2中,受光区域G是实质对受光有帮助的区域。在将受发光装置3应用于小型的拍摄装置等设备的情况下,优选有机EL装置1A的边框区域F以及受光装置2的边框区域H极小(窄)。
在元件基板60上的受光区域G,与有机EL装置1A的微透镜47对应地(俯视时与微透镜47重叠的方式)例如以矩阵状排列有受光元件71。受光元件71例如由将PIN型半导体层作为光电转换层的光电转换元件(光电二极管)构成,能够检测近红外区域的光。受光元件71与电路部(省略图示)连接,从经由连接端子(省略图示)与电路部连接的外部电路(省略图示)供给控制信号。
树脂层80以与有机EL装置1A的树脂层40相同的方式构成,由框部81、第一树脂层82、以及第二树脂层83构成。树脂层80具有粘合固定元件基板60与对置基板85的功能、和对施加在夹持于元件基板60与对置基板85之间的受光元件71上的外部应力、冲击加以缓和的功能。此外,受光装置2也可以在元件基板60与树脂层80之间具备覆盖受光元件71的保护层。
在受光装置2的树脂层80中,框部81、第一树脂层82、以及第二树脂层83的材料、形状、厚度、与其他的结构要素的位置关系分别与有机EL装置1A的树脂层40的框部42、第一树脂层44、以及第二树脂层46相同。
在对置基板85的与元件基板60对置的一侧的面85a上设置有遮光层84。遮光层84由具有遮光性的膜形成,例如由铬(Cr)等金属膜构成。遮光层84被配置成俯视时与有机EL装置1A的发光元件27重叠。在遮光层84的与受光元件71对应的位置(以俯视时与受光元件71重叠的方式)形成有开口部84a。开口部84a被配置成俯视时与有机EL装置1A的微透镜47重叠。
在图10中以点划线示出的光轴Lx是连结排列中的一个微透镜47的中心与开口部84a的中心的虚拟线,与Z轴方向平行。受光元件71配置在光轴Lx上,发光元件27配置在远离光轴Lx的位置。
入射至微透镜47的与光轴Lx平行的入射光L1不被发光元件27、遮光层84遮挡,通过开口部84a入射至受光元件71,并被受光元件71接受。另一方面,相对于光轴Lx倾斜地入射的入射光L2被遮光层84遮挡。虽然未图示,但即使是与光轴Lx平行的入射光,入射至相邻的微透镜47彼此之间的入射光也被发光元件27、遮光层84遮挡。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受发光装置3中,使从有机EL装置1A向上方(对置基板48侧)发出的光照射至被照射体(省略图示),并利用微透镜47会聚由被照射体反射的反射光,从而能够在受光装置2的受光元件71上成像。由此,例如,能够获取被照射体的图像信息。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在构成受发光装置3的有机EL装置1A以及受光装置2的双方中,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受光装置2具备具有与有机EL装置1A相同的结构的树脂层80,所以能够抑制边框区域H,使其较小,并且抑制树脂层80的材料的非必要的润展、润展的偏差、以及气泡的产生。另外,抑制构成树脂层80的框部81、第一树脂层82、以及第二树脂层83的相互的界面处的反射,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透光量的降低,使其透光量的降低更小。由此,能够提供能够更大地设定发光区域E以及受光区域G,更加明亮地照射从发光元件27发出的光,并且抑制向受光元件71入射的反射光的衰减,从而能够获取更高精度的图像信息的受发光装置3。
此外,由于能够使用公知的技术形成受光装置2中的受光元件71、遮光层84,并且能够以与有机EL装置1A的树脂层40相同的方法以及条件形成树脂层80,所以省略对于受光装置2的制造方法的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
电子设备
接下来,参照图11对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作为电子设备的头戴式显示器的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1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头戴式显示器(HMD)100具备与左右眼睛对应地设置的2个显示部101。观察者M通过像眼镜那样将头戴式显示器100佩戴于头部,能够观看显示于显示部101的文字、图像等。例如,若在左右的显示部101显示考虑了视差的图像,则也能够欣赏立体的映像。
在显示部101安装有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1。因此,能够提供具有没有显示不均的良好的显示品质,并且小型且轻型的头戴式显示器100。
头戴式显示器100并不局限于具有2个显示部101的结构,也可以为具备与左右的其中一方对应的一个显示部101的结构。
此外,安装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1的电子设备并不局限于头戴式显示器100。作为安装有机EL装置1的电子设备,例如列举个人计算机、便携式信息终端、导航器、看片器、抬头显示器等具有显示部的电子设备。
第四实施方式
电子设备
接下来,参照图12对第四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作为电子设备的检查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第四实施方式的检查装置200是拍摄手指N的静脉像来进行个人认证的生物体认证装置。
如图12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检查装置200具备检测部201、存储部204、输出部205、以及控制部206。在检查装置200作为检测部201安装有第二实施方式的受发光装置3。检测部201作为发光部202具备有机EL装置1A,作为受光部203具备受光装置2。
存储部204由闪存、硬盘等非易失性存储器构成。输出部205例如由显示部、声音报告部等构成。控制部206由CPU(Central 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储器)等构成,控制发光部202的点亮、熄灭。另外,控制部206进行来自受光部203的受光信号的读出。
在检查装置200中,从发光部202向手指N照射照射光IL,并利用受光部203检测来自手指N的反射光RL。从发光部202(图10所示的发光元件27)射出的照射光IL是近红外区域的光,其波长例如是750~3000nm左右。照射光IL若到达手指N的内部,则发生散射,其一部分作为反射光RL朝向受光部203(图10所示的受光元件71)反射。
受光部203的受光元件71检测近红外区域的光。在静脉中流动的还原血红蛋白具有吸收近红外区域的光的性质,所以若从发光部202向手指N照射近红外区域的光,则在静脉以外的部分反射近红外区域的光。因此,若利用受光部203检测被手指N反射的近红外区域的光而获取手指N的图像,则在获取的图像中处于手指N的皮下的静脉部分与周边组织相比拍摄得较暗。由该明暗的差形成的纹路为静脉像。通过受光部203,将来自手指N的反射光RL转换为具有与其光量对应的信号电平的电信号(受光信号)。
存储部204中存储有预先登录的手指N(例如右手的食指)的静脉像作为个人认证用的主静脉像。控制部206读出来自受光部203的受光信号,基于读出的与一个帧对应(与拍摄区域对应)的受光信号来生成手指N的静脉像。并且,控制部206将生成的静脉像与登录于存储部204的主静脉像进行核对,进行个人认证。
输出部205通过显示、声音来报告认证结果。这样,检查装置200能够高精度地拍摄手指N的静脉像,进行个人认证。成为静脉认证的对象的生物体的部位并不局限于手指N,也可以是手掌、手背、眼睛等。
在检查装置200中,作为检测部201安装有受发光装置3,所以能够提供具有优良的检测精度、并且小型且轻型的检查装置200。
此外,安装第二实施方式的受发光装置3的电子设备并不局限于检查装置200。作为安装受发光装置3的电子设备,例如列举出在医疗、健康领域能够常时佩戴的小型的生物体传感器、脉搏计、脉搏血氧仪、血糖值测定器、果实糖度计等电子设备。并且,作为安装受发光装置3的电子设备,也列举出具有生物体认证功能的个人计算机、移动电话等电子设备。
上述的实施方式仅表示本发明的一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任意地变形以及应用。作为变形例,例如考虑以下的方式。
变形例1
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1是利用树脂层40粘合固定元件基板10与对置基板48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样的方式。在边框区域F有配置密封部件的空间的情况下等,也可以是利用树脂层40和密封部件来固定元件基板10与对置基板48的结构。
图13是表示变形例1的有机EL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剖视图。如图13所示,变形例1的有机EL装置1B还具备密封部件49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1不同,其他的结构几乎相同。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1共通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密封部件49设置在元件基板10与对置基板48之间。将密封部件49以俯视时包围树脂层40的周围的方式以框状配置于边框区域F。在密封部件49与树脂层40之间形成有空隙51。
密封部件49例如由与形成框部42的第一材料41相同的高粘度的环氧树脂构成,包含有间隙材料(省略图示)。由于密封部件49包含有间隙材料,所以能够以规定的间隔(例如100μm)更加高精度地保持元件基板10与对置基板48的距离。另外,通过密封部件49以及树脂层40,能够良好地缓和施加在发光元件27上的外部应力、冲击。
形成在密封部件49与树脂层40之间的空隙51具有在形成树脂层40(第二树脂层46)的工序中,抑制其树脂材料(第三材料45)的润展,抑制向密封部件49的外侧挤出的作用。
例如将形成密封部件49的工序设置在形成第一树脂层44的工序和形成第二树脂层46的工序之间。在元件基板10上形成了框部42以及第一树脂层44之后,利用分配器(省略图示)等在框部42的周围涂覆用于形成密封部件49的树脂材料。之后,在第一树脂层44上涂覆第三材料45。这里,即便在万一第三材料45向比框部42的外周端部42c(参照图4)靠外侧润展的情况下,也会使润展的第三材料45停留在空隙51内,能够抑制向密封部件49的外侧的挤出。之后,在形成密封部件49的树脂材料以及第三材料45上配置对置基板48,使双方的材料一同固化。
根据上述变形例1的有机EL装置1B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抑制树脂层40的材料(第一材料41、第二材料43、以及第三材料45)的润展。由此,与以往的具备密封部件的结构相比,能够更小地设定空隙51,所以能够减小边框区域F,并能够防止树脂层40的材料向密封部件49的外侧挤出。并且,作为密封部件49以及树脂层40的材料,使用固化时的收缩的程度较小的环氧树脂,从而能够防止由形成后的密封部件49的厚度与树脂层40的厚度不均匀引起的元件基板10以及对置基板48的弯曲、变形。
变形例2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1中,是以覆盖密封层30的外周端部的方式形成框部42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样的方式。也可以是将密封层30的外周端部配置在比框部42靠外侧的结构。
图14是表示变形例2的有机EL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剖视图。如图14所示,变形例2的有机EL装置1C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1,框部42形成在比密封层30的外周端部靠内侧,密封层30不被框部42覆盖。根据这样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小边框区域F。
变形例3
在上述实施方式、变形例1、以及变形例2中,作为电光装置,以发光装置、受光装置、以及组合它们而成的受发光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样的方式。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在基板上配置了电泳元件的电泳装置等其他的电光装置。
符号说明
1、1A、1B…有机EL装置(电光装置);2…受光装置(电光装置);3…受发光装置(电光装置);10…元件基板(第一基板);10a…第一面;10c…端部;26…发光功能层;27…发光元件(光学元件);30…密封层;41…第一材料;42…框部;42a…最厚部分(膜厚最厚的部分);42b…内周端部(第一端部);42c…外周端部(第二端部);43…第二材料;44…第一树脂层;45…第三材料;46…第二树脂层;48…对置基板(第二基板);60…元件基板(第一基板);60a…第一面;71…受光元件(光学元件);81…框部;82…第一树脂层;83…第二树脂层;85…对置基板(第二基板);100…头戴式显示器(电子设备);200…检查装置(电子设备);E…发光区域(第一区域);F…边框区域(第二区域);G…受光区域(第一区域);H…边框区域(第二区域)。

Claims (15)

1.一种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基板,其具有第一面;
光学元件,其被配置于所述第一面上的第一区域;
框部,其以沿着所述第一区域的外周与所述光学元件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面上,且具有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
第一树脂层,其被配置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所述框部的所述第二端部内侧,且被设置成与所述光学元件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第二树脂层,其被配置在所述第一树脂层上;以及
第二基板,其与所述第一面对置,且被配置在所述第二树脂层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树脂层的膜厚随着远离所述框部而变厚,
所述第一树脂层的膜厚最厚的部分的厚度比所述框部的膜厚最厚的部分的厚度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部的所述第二端部被配置于包围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
所述第一树脂层将所述框部的第一端部内侧填充,并且从所述第一端部到所述第二端部侧所述第一树脂层与所述框部相接地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部的所述第一端部被配置于所述第一区域,
所述框部的膜厚最厚的部分被配置于所述第二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树脂层的膜厚最厚的部分的厚度与所述框部的膜厚最厚的部分的厚度之比在2:1以上,且在5:1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树脂层的外周端部被配置在所述第一树脂层的外周端部与所述框部的第二端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树脂层的膜厚最薄的部分的厚度与所述第一树脂层的膜厚最厚的部分的厚度之比在1:9以上,且在3:7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部的折射率与所述第一树脂层的折射率之差在0.05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部的折射率与所述第二树脂层的折射率之差、以及所述第一树脂层的折射率与所述第二树脂层的折射率之差在0.05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元件包括有机发光层、和覆盖所述有机发光层的密封层。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光装置。
12.一种电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
在第一基板的第一面上的第一区域配置光学元件的工序;
在所述第一面上将第一材料配置成以沿着所述第一区域的外周与所述光学元件的一部分重叠,并且具有第一端部和位于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基板的端部之间的第二端部的框状的工序;
在比所述第一面上的所述第一材料的所述第二端部靠近内侧,以与所述光学元件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与所述第一材料不同的第二材料的工序;
使所述第一材料以及所述第二材料固化而形成框部以及第一树脂层的工序;
在所述第一树脂层上配置第三材料的工序;
在所述第三材料上配置第二基板的工序;以及
使所述第三材料固化,来利用所述第三材料将所述第一树脂层与所述第二基板粘合的工序。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材料的粘度在10,000cps以上,且在100,000cps以下,所述第二材料的粘度在10cps以上,且在1,000cps以下。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材料的粘度是10cps以上,并且在1,000cps以下。
15.根据权利要求12~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第一材料、所述第二材料、以及所述第三材料,使用环氧树脂。
CN201410177506.XA 2013-05-14 2014-04-29 电光装置、电光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041576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01931 2013-05-14
JP2013101931A JP6201411B2 (ja) 2013-05-14 2013-05-14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57670A true CN104157670A (zh) 2014-11-19
CN104157670B CN104157670B (zh) 2019-01-04

Family

ID=518831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77506.XA Active CN104157670B (zh) 2013-05-14 2014-04-29 电光装置、电光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601713B2 (zh)
JP (1) JP6201411B2 (zh)
CN (1) CN10415767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59497A1 (en) 2014-10-17 2016-04-2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device, modu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ght-emitting device
WO2016084256A1 (ja) * 2014-11-28 2016-06-02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JP6634283B2 (ja) * 2014-12-29 2020-01-22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機能パネル
US20190198804A1 (en) * 2016-09-01 2019-06-27 Futaba Corporation Organic el display device
WO2018116576A1 (ja) * 2016-12-21 2018-06-28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及び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2097813B1 (ko) * 2017-04-28 2020-04-0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유기전자장치의 제조 방법
JP6974485B2 (ja) * 2017-09-26 2021-12-0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積層体、及び、固体撮像素子
KR20200048264A (ko) * 2018-10-29 2020-05-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계 발광 표시 장치
JP2020141084A (ja) * 2019-03-01 2020-09-0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積層型発光受光素子、及びそれを具備した電子デバイス
KR102153824B1 (ko) * 2019-05-17 2020-09-09 김철현 Cob 방식으로 led 광원을 내장한 영상 감시 카메라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CN110767843B (zh) * 2019-11-29 2023-04-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JP7334616B2 (ja) * 2019-12-26 2023-08-29 住友大阪セメント株式会社 光導波路素子、光変調器、光変調モジュール、及び光送信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10020A1 (en) * 2003-09-24 2005-05-2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Electro-optical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1009305A (zh) * 2006-01-24 2007-08-01 三星Sdi株式会社 有机发光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1009300A (zh) * 2006-01-24 2007-08-01 三星Sdi株式会社 有机发光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09653B2 (en) * 2002-01-15 2006-09-1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Sealing structure with barrier membrane for electronic element,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fabrication method for electronic element
JP4801382B2 (ja) * 2005-06-15 2011-10-26 東北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自発光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702009B2 (ja) * 2005-11-22 2011-06-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4539547B2 (ja) 2005-12-08 2010-09-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2008059868A (ja) 2006-08-30 2008-03-13 Seiko Epson Corp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4458379B2 (ja) * 2007-12-14 2010-04-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有機el表示装置
US7936122B2 (en) 2007-12-14 2011-05-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rganic EL display apparatus
JP2009199979A (ja) * 2008-02-25 2009-09-03 Seiko Epson Corp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211877A (ja) * 2008-03-03 2009-09-17 Sony Corp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024220B2 (ja) * 2008-07-24 2012-09-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
JP5328261B2 (ja) * 2008-08-13 2013-10-30 ローム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
JP2010272270A (ja) * 2009-05-20 2010-12-02 Hitachi Displays Ltd 有機el表示装置
KR101097317B1 (ko) * 2009-11-18 2011-12-21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11146323A (ja) 2010-01-18 2011-07-28 Canon Inc 有機el発光装置
TWI589042B (zh) * 2010-01-20 2017-06-21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裝置,撓性發光裝置,電子裝置,照明設備,以及發光裝置和撓性發光裝置的製造方法
JP2011222306A (ja) * 2010-04-09 2011-11-04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面発光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038574A (ja) 2010-08-06 2012-02-23 Canon Inc 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1754916B1 (ko) * 2010-11-08 2017-07-2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JP2012198264A (ja) * 2011-03-18 2012-10-18 Seiko Epson Corp 導光板の製造方法及び導光板並びに導光板を備える虚像表示装置
KR101808300B1 (ko) * 2011-06-21 2017-12-1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JP6003894B2 (ja) * 2011-09-16 2016-10-0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円偏光板及び立体画像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10020A1 (en) * 2003-09-24 2005-05-2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Electro-optical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1009305A (zh) * 2006-01-24 2007-08-01 三星Sdi株式会社 有机发光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1009300A (zh) * 2006-01-24 2007-08-01 三星Sdi株式会社 有机发光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01411B2 (ja) 2017-09-27
CN104157670B (zh) 2019-01-04
US9601713B2 (en) 2017-03-21
US20140339523A1 (en) 2014-11-20
JP2014222617A (ja) 2014-1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57670A (zh) 电光装置、电光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US20230324722A1 (en) Display panel including image input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the same
US11327353B2 (en)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US12010866B2 (en) Display panel, including recess pattern in hole area,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panel
CN106886109B (zh) 显示装置
KR102256084B1 (ko) 플렉서블 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100758000B1 (ko) 발광장치 및 패시브 매트릭스형 표시장치
US11552136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9728041A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10164215B2 (en) Electro-optic device that prevents deterioration of a light emitting element
CN109728040A (zh) 显示装置
KR20180005779A (ko)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8369787A (zh) 显示装置
CN104253234A (zh) 电光学装置、电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KR101701368B1 (ko) 카메라 모듈이 내장된 액정 패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CN113574425B (zh)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WO2020175235A1 (ja) 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20150002939A (ko)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20150213763A1 (en)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KR20180003719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그를 포함한 헤드 장착형 디스플레이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KR20200099223A (ko)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217158194U (zh) 显示装置
CN116390596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20130081086A (ko)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JP2015222664A (ja) 有機elパネルの製造方法、有機elパネル、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