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39803A - 车辆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39803A
CN104139803A CN201410195448.3A CN201410195448A CN104139803A CN 104139803 A CN104139803 A CN 104139803A CN 201410195448 A CN201410195448 A CN 201410195448A CN 104139803 A CN104139803 A CN 1041398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vehicle
curve
upper cov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9544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39803B (zh
Inventor
大井宏一郎
松川直干
伊藤正义
福岛隆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1398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398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398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3980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4Dashboards as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Instrument Pan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受到来自车辆前方的冲击载荷时能够降低仪表板的后退量的车辆前部构造。车辆前部构造具有沿着前后延伸的纵梁(20)、覆盖纵梁(20)的上部的上盖(25)以及连结于纵梁(20)的仪表板(10)。在上盖(25)上设有上盖弯曲部(26),其在上述上盖(25)与板表面(13)相接触的部分弯曲,并形成有板接触面(28),其与板表面(13)接触并自上盖弯曲部(26)延伸。在仪表板(10)上设有板弯曲部(11),其是由板表面(13)向车辆前后方向中的任一方向弯曲而成的。上盖(25)的前端自板弯曲部(11)向车辆前方延伸。

Description

车辆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仪表板的车辆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在车辆前部的构造中存在为了承受冲击载荷而使纵梁向前方延伸的结构。纵梁与仪表板相抵接。仪表板是安装在纵梁的后方的构件,是将车辆前部的空间前后分隔开的构件。在从车辆前方承受冲击载荷时,大多利用纵梁承受该冲击。
作为利用纵梁承受冲击的构造,公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的技术。该例子通过将车辆冲撞时的冲击能量直接传递到纵梁而高效地使纵梁溃缩变形,从而增大车辆冲撞的过程中对车身的冲击能量的吸收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63-666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像上述的例子那样,在要利用纵梁吸收冲击的情况下,仪表板因该冲击载荷而变形。并且,有时该仪表板的变形是将其与纵梁之间的抵接部作为受力点而引起以仪表板的一部分为起点的旋转方向上的变形。此时,在仪表板的变形起点设定在上方的情况下,仪表板相对于旋转的振幅变大。在振幅变大时,仪表板有可能后退。
此外,向前方延伸的纵梁在承受冲撞载荷的作用下,会产生要以侧板和仪表板之间的结合面为起点向上方翘起(日语:跳ね上げる)的变形。该要翘起的动作成为导致纵梁的上盖自仪表板脱落的原因。
本发明即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受到来自车辆前方的冲击载荷时能够降低仪表板的后退量的车辆前部构造。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辆前部构造具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纵梁、覆盖上述纵梁的上部的上盖以及仪表板,该仪表板在上述纵梁的比上述上盖靠车辆后方的部分连结并形成有面向车辆前方的板表面,其中,在上述上盖上设有上盖弯曲部,该上盖弯曲部在上述上盖的与上述板表面相接触的部分弯曲,并形成有板接触面,该板接触面与上述板表面接触并自上述上盖弯曲部向上方延伸;在上述仪表板上设有板弯曲部,该板弯曲部是由上述板表面向车辆前后方向中的任一方向弯曲而成的;上述上盖的车辆前方端构成为自上述板弯曲部向车辆前方延伸。
此外,在本发明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在上述仪表板的车辆后方配置有上部加固件,该上部加固件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沿着上述板弯曲部延伸,上述板接触面隔着上述仪表板被上述上部加固件支承。
并且,在本发明的车辆前部构造中,上述板接触面构成为延伸至上述板弯曲部。
而且,在本发明的车辆前部构造中,位于上述上盖弯曲部的车辆后方的上述上部加固件的下方配置有下部加固件,上述下部加固件隔着上述仪表板支承上述板接触面。
此外,在本发明的车辆前部构造中,上述板弯曲部向车辆后方弯曲,上述板表面的比上述板弯曲部靠下方的部分形成为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倾斜;设有支承部,该支承部将倾斜的上述板表面和上述上盖中的比上述上盖弯曲部靠车辆前侧的部分互相连结起来;上述支承部构成为与上述倾斜方向垂直地延伸。
并且,在本发明的车辆前部构造中,上述纵梁设有凸缘,该凸缘向车辆宽度方向两侧伸出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在上述上盖上设有与上述凸缘相抵接的抵接部。
此外,在本发明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在上述板表面上的位于上述板弯曲部的上方的部位设有吸能器,上述吸能器的车辆前方端设定在比上述上盖的车辆前方端靠车辆后方的位置。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具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纵梁、覆盖上述纵梁的上部的上盖以及仪表板,该仪表板在上述纵梁的比上述上盖靠车辆后方的部分连结并形成有面向车辆前方的板表面,其中,在上述上盖上设有上盖弯曲部,该上盖弯曲部在上述上盖的与上述板表面相接触的部分弯曲,并形成有板接触面,该板接触面与上述板表面接触并自上述上盖弯曲部向上方延伸;在上述仪表板上设有板弯曲部,该板弯曲部是由上述板表面向车辆前后方向中的任一方向弯曲而成的;上述上盖的车辆前方端构成为自上述板弯曲部向车辆前方延伸,因此,在受到来自车辆前方的冲击载荷时,仪表板能够以板弯曲部为起点地在旋转方向上变形。由此,与没有板弯曲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旋转方向上的变形量,从而能够降低仪表板的后退量。并且,能够抑制上盖自仪表板脱落。
采用本发明,在上述仪表板的车辆后方配置有上部加固件,该上部加固件沿着上述板弯曲部在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上述板接触面隔着上述仪表板被上述上部加固件支承,因此,能够提高对板表面进行加强的强度。
采用本发明,上述板接触面构成为延伸至上述板弯曲部,因此,能够抑制上盖的板接触面的上端发生颤动(日语:ばたつき)。
采用本发明,位于上述上盖弯曲部的车辆后方的上述上部加固件的下方配置有下部加固件,上述下部加固件隔着上述仪表板支承上述板接触面,因此,在仪表板承受冲撞载荷而要后退时,通过下部加固件支撑,能够抑制其后退。
采用本发明,上述板弯曲部向车辆后方弯曲,上述板表面的比上述板弯曲部靠下方的部分形成为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倾斜;设有支承部,该支承部将倾斜的上述板表面和上述上盖中的比上述上盖弯曲部靠车辆前侧的部分互相连结起来;上述支承部构成为与上述倾斜方向垂直地延伸,因此,在受到冲撞载荷时,能够抑制上盖在上盖弯曲部进一步弯曲。
采用本发明,上述纵梁设有凸缘,该凸缘向车辆宽度方向两侧伸出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在上述上盖上设有与上述凸缘相抵接的抵接部,因此,能够抑制上盖自纵梁脱落。
采用本发明,在上述板表面上的位于上述板弯曲部的上方的部位设有吸能器,上述吸能器的车辆前方端设定在比上述上盖的车辆前方端靠车辆后方的位置,因此,即使在受到仅利用板弯曲部无法吸收的载荷时,也能够在仪表板的上部由吸能器吸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A-A截面。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中的构件的轮廓的概略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概略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仪表板;11、第1弯曲部;12、第2弯曲部;13、板表面;14、倾斜部;20、纵梁;21、凸缘;25、上盖;26、上盖弯曲部;27、上表面;28、板接触面;29、抵接部;30、支承部;31、上部加固件;32、下部加固件;35、吸能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车辆前部构造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图1~图3说明第1实施方式。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立体图。图2是图1中的A-A截面。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中的构件的轮廓的概略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具有纵梁20、上盖25以及仪表板10。车辆前部构造还具有两个加固件(Reinforce)、即上部加固件31和下部加固件32。
纵梁20是在车辆前部分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金属制的构件。该纵梁20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其长度方向截面为大致四边形且上方的表面开口。在该例子中,长度方向截面是向上方敞开的日文片假名“コ”字形状。上盖25配置为堵塞该开口。上盖25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仪表板10是与纵梁20的比上盖25靠车辆后方的部分相连结的构件。该仪表板10形成有面向车辆前方的板表面13。在仪表板10上设有由板表面13弯曲而成的板弯曲部。该例子的板弯曲部具有两处弯曲部,即第1弯曲部11和第2弯曲部12。第1弯曲部11设置成板表面13向车辆后方弯曲,第2弯曲部12设置成在第1弯曲部11的下方的板表面13处向车辆前方弯曲。
第1弯曲部11和第2弯曲部12的车辆上下方向之间的板表面13成为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倾斜,并面向车辆前下方的倾斜部14。
在板表面13上,在第1弯曲部11的上方设有吸能器35。吸能器35的车辆前方端(前端)设定在比上盖25的前端靠车辆后方的位置。该吸能器35的详细图示虽省略,但其做成将多个加强筋和孔之间组合、在冲撞时无论变形模式如何都易于溃缩的形状,从而能够在仪表板10之前发生溃缩。
上盖25是堵塞纵梁20的上表面开口的板状构件。在该上盖25上形成有上盖弯曲部26。上盖弯曲部26沿着板表面13向上方弯曲。即,上盖25具有板接触面28和面向上方的上表面27。板接触面28自上盖弯曲部26沿着板表面13延伸,包括大致垂直于上表面27延伸的部分和与板表面13接触的部分。
上表面27是堵塞纵梁20的开口的部分,上表面27的前端延伸至比第1弯曲部11靠车辆前方的位置。上述吸能器35的前端设定为处于比上表面27的前端靠车辆后方的位置。板接触面28的上端延伸至第2弯曲部12,上端向车辆前方弯折。
上部加固件31安装在仪表板10的车辆后侧,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沿着第1弯曲部11延伸。板接触面28隔着仪表板10被上部加固件31支承。
下部加固件32配置在上盖弯曲部26的车辆后方。该下部加固件32在仪表板10的后侧安装在上部加固件31的下方。下部加固件32隔着仪表板10支承板接触面28。
在不设置第1弯曲部11和第2弯曲部12的情况下,针对纵梁20受到的冲撞载荷,仪表板10以仪表板10的上部为起点(旋转中心)地向图3中的顺时针旋转方向变形。该起点越靠上方,仪表板10的下部的旋转方向上的变形量就越大。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该旋转方向上的变形的起点设为第1弯曲部11。即,利用该结构,能够将起点设定在仪表板10和纵梁20之间的结合部附近、即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方。
通过将起点设定在下方,能够减小旋转方向上的变形的振幅。通过降低旋转方向上的变形的振幅,在受到冲撞载荷时,能够抑制仪表板10向乘员侧后退。
此外,向前方延伸的纵梁20在承受冲撞载荷的作用下,要产生以纵梁20和仪表板10之间的结合面为起点而向上方翘起的变形。在该例子中,纵梁20以上盖弯曲部26为旋转中心向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变形。由于纵梁20是向上方开口的形状,因此易于向上方变形。该要翘起的动作成为导致上盖25自仪表板10脱落的原因。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像上述那样,由于受到冲撞载荷时的仪表板10的旋转方向上的变形以第1弯曲部11为起点,因此,能够在狭窄的范围内变形。即,能够将由冲撞载荷引起的变形抑制在以第1弯曲部11为起点的狭窄的范围中的旋转区域。
仪表板10以第1弯曲部11为起点向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变形。其成为与纵梁20要翘起的变形相反的方向。即,仪表板10的变形成为与纵梁20的翘起相抵消的方向。利用该抵消,能够抑制上盖25自仪表板10脱落。因此,能够向下摆的旋转方向引导纵梁20。
并且,由于比上盖弯曲部26靠上方、即板接触面28隔着仪表板10被上部加固件31支承,因此,能够针对相对于仪表板10的旋转方向上的变形进行加强,抑制发生以其他部位为起点进行变形的现象。此外,由于上盖25的板接触面28延伸至第2弯曲部12,因此,能够抑制板接触面28的上端发生颤动。
并且,由于下部加固件32隔着仪表板10从上盖弯曲部26的车辆后方支承上盖25,因此,通过从背面(后表面)发挥撑杆(日语:突っ張り棒)的作用来支承仪表板10的下端的后退,能够提高加强效果,从而能够提高抑制仪表板10后退的效果。
此外,由于吸能器35的车辆前端设定在比上盖25的车辆前端靠车辆后方的位置,因此,即使在受到仅利用第1弯曲部11和第2弯曲部12无法吸收的载荷时,也能够在仪表板10的上部由吸能器35吸收。
根据以上的说明可知,采用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仪表板10在旋转方向上的变形,并且能够抑制上盖25自仪表板10脱落。
第2实施方式
使用图1和图4说明第2实施方式。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概略侧视图。另外,本实施方式是第1实施方式(图1~图3)的变形例,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或者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说明。
本实施方式设有将板表面13和上盖25的上表面27互相连结起来的支承部30。该支承部30与倾斜部14的倾斜方向垂直地延伸。
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图1所示的上盖25上,在上表面27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在车辆宽度方向突出的板状部分。其具有固定布线等的功能。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30通过该板状部分延伸至上盖25的板接触面28而构成。此时,如图4所示,支承部3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轮廓设定为与板表面13的倾斜部14垂直地延伸。另外,在图4中省略了上盖25的处于上表面27附近的部分的形状。
由此,能够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并且抑制上盖25在上盖弯曲部26处向关闭的方向弯曲。
第3实施方式
使用图5说明第3实施方式。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立体图。另外,本实施方式是第1实施方式(图1~图3)的变形例,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或者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纵梁20,在纵梁20的上部设有凸缘21。在该例子中,凸缘21构成为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两侧伸出,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此外,在上表面27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与凸缘21相抵接的抵接部29。该抵接部29是自上表面27的车辆宽度方向端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向上方伸出的板状。该抵接部29设于上表面27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
上盖25的抵接部29抵接于凸缘21。因此,就该抵接而言,对于受到冲撞载荷时纵梁20与其上盖25要向脱落的方向变形的状况,在剪切方向上抵接。因此,采用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上盖25在脱落方向上的变形。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例示,并不限定权利要求所述的发明。此外,本发明的各部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所述的技术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板弯曲部在两处弯曲而设有第1弯曲部11和第2弯曲部12,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仅设置第1弯曲部11。在这种情况下,板表面13以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倾斜的状态安装在纵梁20上。在仅设置第1弯曲部11的情况下,也可以向车辆前方弯曲。此外,也可以使第1弯曲部11向车辆前方弯曲,使第2弯曲部12向车辆后方弯曲。
此外,板接触面28的上端延伸至第2弯曲部12,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延伸至第1弯曲部11。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也可以设置与倾斜部分垂直的杆构件。

Claims (7)

1.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具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纵梁、覆盖上述纵梁的上部的上盖、以及仪表板,该仪表板在上述纵梁的比上述上盖靠车辆后方的部分连结并形成有面向车辆前方的板表面,该车辆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上盖上设有上盖弯曲部,该上盖弯曲部在上述上盖的与上述板表面相接触的部分弯曲,并形成有板接触面,该板接触面与上述板表面接触并自上述上盖弯曲部向上方延伸,
在上述仪表板上设有板弯曲部,该板弯曲部是由上述板表面向车辆前后方向中的任一方向弯曲而成的,
上述上盖的车辆前方端构成为自上述板弯曲部向车辆前方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仪表板的车辆后方配置有上部加固件,该上部加固件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沿着上述板弯曲部延伸,
上述板接触面隔着上述仪表板被上述上部加固件支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板接触面构成为延伸至上述板弯曲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位于上述上盖弯曲部的车辆后方的上述上部加固件的下方配置有下部加固件,
上述下部加固件隔着上述仪表板支承上述板接触面。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板弯曲部向车辆后方弯曲,上述板表面的比上述板弯曲部靠下方的部分形成为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倾斜,
设有支承部,该支承部将倾斜的上述板表面和上述上盖中的比上述上盖弯曲部靠车辆前侧的部分互相连结起来,
上述支承部构成为与上述倾斜方向垂直地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纵梁设有凸缘,该凸缘向车辆宽度方向两侧伸出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在上述上盖上设有与上述凸缘相抵接的抵接部。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板表面上的位于上述板弯曲部的上方的部位设有吸能器,
上述吸能器的车辆前方端设定在比上述上盖的车辆前方端靠车辆后方的位置。
CN201410195448.3A 2013-05-09 2014-05-09 车辆前部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1398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99253 2013-05-09
JP2013099253A JP6066315B2 (ja) 2013-05-09 2013-05-09 車両前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39803A true CN104139803A (zh) 2014-11-12
CN104139803B CN104139803B (zh) 2016-07-13

Family

ID=51787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95448.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139803B (zh) 2013-05-09 2014-05-09 车辆前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066315B2 (zh)
CN (1) CN104139803B (zh)
DE (1) DE102014006757A1 (zh)
IN (1) IN2014CH0206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06052A (zh) * 2017-03-21 2018-10-2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79745B2 (ja) 2014-10-27 2017-02-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の検査方法および製造方法
JP6939309B2 (ja) 2017-09-20 2021-09-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マウントの取付構造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61102B1 (en) * 2000-11-01 2002-03-26 Hyundai Motor Company Front automotive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for distributing impact force
CN1590193A (zh) * 2003-08-25 2005-03-09 三菱自动车工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车身结构
CN1993262A (zh) * 2005-02-22 2007-07-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的前部构造
JP2007230490A (ja) * 2006-03-03 2007-09-13 Mazda Motor Corp 車体前部構造
CN101722993A (zh) * 2008-10-30 2010-06-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CN101941464A (zh) * 2008-09-30 2011-01-12 Gm全球科技运作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的车身
CN102164811A (zh) * 2009-09-02 2011-08-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CN102791566A (zh) * 2010-06-10 2012-11-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6438B2 (ja) 1986-09-09 1994-06-1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経路案内装置
JPH01178182U (zh) * 1988-06-07 1989-12-20
JP3692845B2 (ja) * 1999-07-21 2005-09-0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61102B1 (en) * 2000-11-01 2002-03-26 Hyundai Motor Company Front automotive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for distributing impact force
CN1590193A (zh) * 2003-08-25 2005-03-09 三菱自动车工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车身结构
CN1993262A (zh) * 2005-02-22 2007-07-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的前部构造
JP2007230490A (ja) * 2006-03-03 2007-09-13 Mazda Motor Corp 車体前部構造
CN101941464A (zh) * 2008-09-30 2011-01-12 Gm全球科技运作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的车身
CN101722993A (zh) * 2008-10-30 2010-06-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CN102164811A (zh) * 2009-09-02 2011-08-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CN102791566A (zh) * 2010-06-10 2012-11-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06052A (zh) * 2017-03-21 2018-10-2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66315B2 (ja) 2017-01-25
CN104139803B (zh) 2016-07-13
DE102014006757A1 (de) 2014-11-13
JP2014218182A (ja) 2014-11-20
IN2014CH02067A (zh) 2015-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56721B (zh) 车身结构
KR101327121B1 (ko) 차량용 도어 임팩트 빔 지지 구조
JP6160464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13043550A (ja) 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CN105882762A (zh) 散热器支撑结构
JP2012062012A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4276216A (zh) 翼子板保持件周边构造
JP4434081B2 (ja) 車両端部構造
JP2009190523A (ja) 車両の水素タンク搭載構造
CN104139802A (zh) 车辆前部结构
CN104139803A (zh) 车辆前部构造
CN205239661U (zh) 车用集成安装支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KR101624788B1 (ko) 자동차 분야의 안전 관련 부품들을 위한 보호 장치를 구비한 차체 어셈블리
CN108725589A (zh) 车辆前部结构
JP6027448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204801697U (zh) 防撞梁
CN104709220A (zh) 汽车乘员安全气囊模块的安装支架及安装结构
CN204821731U (zh) 一种汽车前轮罩加强梁
JP2020075630A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205396229U (zh) 翼子板安装支架和车辆翼子板安装总成
JP2010195257A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16124320A (ja) 自動車用ロアア−ムの衝撃吸収構造
CN103661624B (zh) 一种汽车后裙板结构
CN106542001B (zh) 翼子板的安装结构
JP2019064462A (ja) 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713

Termination date: 202105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