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29235B - 一种轮胎胎面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轮胎胎面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29235B
CN104129235B CN201410424385.4A CN201410424385A CN104129235B CN 104129235 B CN104129235 B CN 104129235B CN 201410424385 A CN201410424385 A CN 201410424385A CN 104129235 B CN104129235 B CN 1041292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ttern block
major trough
row
block
traverse furr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2438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29235A (zh
Inventor
罗才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 Shin Tire and Rubber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 Shin Tire and Rubber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 Shin Tire and Rubber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 Shin Tire and Rubber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42438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129235B/zh
Publication of CN1041292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292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292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292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轮胎胎面,包括两对ㄑ型字块体列共四列花纹块,左一列花纹块与左二列花纹块间隔对应设置且两者之间具有第一副沟,右一列花纹块与右二列花纹块间隔对应设置且两者之间具有第二副沟,左一对ㄑ型字块体列与左面的胎肩部之间具有第一主槽,右一对ㄑ型字块体列与右面的胎肩部之间具有第二主槽,左二列花纹块与右二列花纹块之间具有第三主槽,横沟设置在所述花纹块上,所述横沟位于任意两个花纹块之间,位于左一列花纹块上的横沟朝向且连通第一主槽,位于左二列花纹块上的横沟朝向且连通第三主槽,位于右二列花纹块上的横沟朝向且连通第三主槽,位于右一列花纹块上的横沟朝向且连通第二主槽,提高轮胎抓地性能又不影响操纵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轮胎胎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轮胎胎面。
背景技术
轮胎是在各种车辆或机械上装配的接地滚动的圆环形弹性橡胶制品。通常安装在金属轮辋上,能支承车身,缓冲外界冲击,实现与路面的接触并保证车辆的行驶性能。轮胎常在复杂和苛刻的条件下使用,它在行驶时承受着各种变形、负荷、力以及高低温作用,因此必须具有较高的承载性能、牵引性能、缓冲性能。同时,还要求具备高耐磨性和耐屈挠性,以及低的滚动阻力与生热性。
现有技术中,在RIB花纹的载重胎上,为确保湿地抓地力,在花纹转折处增加凹槽提高湿地牵引力,如图2所示,图2为现有技术中RIB花纹的载重胎上的花纹结构示意图。增加凹槽3的深度或凹槽3的设计形式不当容易降低RIB花纹强度,在转弯及煞车时容易造成花纹局部掉块。经过长时间使用后,RIB花纹刚性强度降低,在轮胎使用后期产生异常偏磨耗。
这种现有的凹槽型式设计,样式设计影响花纹刚性强度,花纹刚性不足,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容易发生异常偏磨耗的情况,导致:①花纹块刚性逐渐被破坏,影响轮胎的操控性能;②花纹块容易被撕裂;③被撕裂的花纹块产生异常偏磨耗。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轮胎胎面,以实现既能够提高载重轮胎的抓地性能又不影响其操纵稳定性,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胎胎面,以实现既能够提高载重轮胎的抓地性能又不影响其操纵稳定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轮胎胎面,包括胎面部和胎肩部,所述胎面部上设置有花纹块,所述花纹块包括左一对ㄑ型字块体列和右一对ㄑ型字块体列,所述左一对ㄑ型字块体列包括左一列花纹块和左二列花纹块,所述右一对ㄑ型字块体列包括右一列花纹块和右二列花纹块,其中,所述左一列花纹块与所述左二列花纹块间隔对应设置且两者之间具有第一副沟,所述右一列花纹块与所述右二列花纹块间隔对应设置且两者之间具有第二副沟,所述左一对ㄑ型字块体列与左面的胎肩部之间具有第一主槽,所述右一对ㄑ型字块体列与右面的胎肩部之间具有第二主槽,所述左二列花纹块与所述右二列花纹块之间具有第三主槽,横沟设置在所述花纹块上,所述横沟位于任意两个所述花纹块之间,位于所述左一列花纹块上的横沟朝向且连通所述第一主槽,位于所述左二列花纹块上的横沟朝向且连通所述第三主槽,位于所述右二列花纹块上的横沟朝向且连通所述第三主槽,位于所述右一列花纹块上的横沟朝向且连通所述第二主槽。
优选的,上述横沟沿所述轮胎胎面均匀分布。
优选的,任意两个所述花纹块之间还设置有连通槽,位于所述左一列花纹块上的连通槽与横沟共同将所述第一主槽与所述第一副沟连通,位于所述左二列花纹块上的连通槽与横沟共同将所述第三主槽与所述第一副沟连通,位于所述右二列花纹块上的连通槽与横沟共同将所述第三主槽与所述第二副沟连通,位于所述右一列花纹块上的连通槽与横沟共同将所述第二主槽与所述第二副沟连通,所述连通槽相对于所述轮胎胎面的中心线等距设置,位于所述左一列花纹块上的连通槽与位于所述左二列花纹块上的连通槽交替分布,位于所述右一列花纹块上的连通槽与位于所述右二列花纹块上的连通槽交替分布。
优选的,上述连通槽的中心线与所述轮胎胎面的中心线夹角角度为15°—20°。
优选的,任意上下相邻的所述横沟的间距为35mm—50mm。
优选的,上述横沟的槽宽为3mm—5mm。
优选的,上述第一主槽、所述第二主槽和所述第三主槽的槽宽的总和占所述轮胎胎面与地面接触宽度的40%—60%。
优选的,上述胎面部和所述胎肩部上均设置有L型槽,位于所述左一列花纹块上的L型槽朝向所述第一主槽,位于所述左二列花纹块上的L型槽朝向所述第三主槽,位于所述右二列花纹块上的L型槽朝向所述第三主槽,位于所述右一列花纹块上的L型槽朝向所述第二主槽,位于左面的所述胎肩部上的L型槽朝向所述第一主槽,位于右面的所述胎肩部上的L型槽朝向所述第二主槽,所述L型槽沿所述轮胎胎面的周向均匀分布。
优选的,上述L型槽的槽内角度为90°—100°。
本发明提供的轮胎胎面,包括胎面部和胎肩部,所述胎面部上设置有花纹块,所述花纹块在周向上呈四列设置,其中,左一列花纹块与左二列花纹块间隔对应设置且两者之间具有第一副沟,右一列花纹块与右二列花纹块间隔对应设置且两者之间具有第二副沟,所述左一列花纹块与左面的胎肩部之间具有第一主槽,所述右一列花纹块与右面的胎肩部之间具有第二主槽,所述左二列花纹块与所述右二列花纹块之间具有第三主槽,横沟设置在所述花纹块上,所述横沟位于任意两个所述花纹块之间,位于所述左一列花纹块上的横沟朝向且连通所述第一主槽,位于所述左二列花纹块上的横沟朝向且连通所述第三主槽,位于所述右二列花纹块上的横沟朝向且连通所述第三主槽,位于所述右一列花纹块上的横沟朝向且连通所述第二主槽,从而提高载重轮胎的抓地性能又不影响其操纵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轮胎胎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RIB花纹的载重胎上的花纹结构示意图。
上图1和图2中:
胎面部1、左一列花纹块11、左二列花纹块12、右一列花纹块13、右二列花纹块14、胎肩部2、横沟A、L型槽B、连通槽C、第一主槽D1、第二主槽D2、第三主槽D3、凹槽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轮胎胎面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轮胎胎面,包括胎面部1和胎肩部2,胎面部1上设置有花纹块,花纹块包括左一对ㄑ型字块体列和右一对ㄑ型字块体列,左一对ㄑ型字块体列包括左一列花纹块和左二列花纹块,右一对ㄑ型字块体列包括右一列花纹块和右二列花纹块,具体为左一列花纹块11、左二列花纹块12、右一列花纹块13和右二列花纹块14。其中,左一列花纹块11与左二列花纹块12间隔对应设置且两者之间具有第一副沟,右一列花纹块13与右二列花纹块14间隔对应设置且两者之间具有第二副沟,左一对ㄑ型字块体列上的左一列花纹块11与左面的胎肩部2之间具有第一主槽D1,右一对ㄑ型字块体列上的右一列花纹块13与右面的胎肩部2之间具有第二主槽D2,左二列花纹块12与右二列花纹块14之间具有第三主槽D3,横沟A设置在花纹块上,横沟A位于任意两个花纹块之间,位于左一列花纹块11上的横沟A朝向且连通第一主槽D1,位于左二列花纹块12上的横沟A朝向且连通第三主槽D3,位于右二列花纹块14上的横沟A朝向且连通第三主槽D3,位于右一列花纹块13上的横沟A朝向且连通第二主槽D2,从而提高载重轮胎的抓地性能又不影响其操纵稳定性。
其中,左一列花纹块11与左二列花纹块12对应设置指的是两者的花纹块交替设置,使得第一副沟宽度不变且左右弯折,右一列花纹块13与右二列花纹块14对应设置指的是两者的花纹块交替设置,使得第二副沟宽度不变且左右弯折,如图1所示。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方案,横沟A沿轮胎胎面均匀分布,可进一步提高抓地性能。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方案,任意两个花纹块之间还设置有连通槽C,位于左一列花纹块11上的连通槽C与横沟A共同将第一主槽D1与第一副沟连通,位于左二列花纹块12上的连通槽C与横沟A共同将第三主槽D3与第一副沟连通,位于右二列花纹块13上的连通槽C与横沟A共同将第三主槽D3与第二副沟连通,位于右一列花纹块13上的连通槽C与横沟A共同将第二主槽D2与第二副沟连通,连通槽C相对于轮胎胎面的中心线等距设置,位于左一列花纹块11上的连通槽C与位于左二列花纹块12上的连通槽C交替分布,位于右一列花纹块13上的连通槽C与位于右二列花纹块14上的连通槽C交替分布,可进一步提高抓地性能。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方案,连通槽C的中心线与轮胎胎面的中心线夹角角度为15°—20°,如图1中N1所示,可进一步提高抓地性能。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方案,任意上下相邻的横沟A的间距为35mm—50mm,如图1中A1所示,可进一步提高抓地性能。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方案,横沟A的槽宽为3mm—5mm,如图1中A2所示,可进一步提高抓地性能。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方案,第一主槽D1、第二主槽D2和第三主槽D3的槽宽的总和占轮胎胎面与地面接触宽度的40%—60%,可进一步提高抓地性能。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方案,胎面部1和胎肩部2上均设置有L型槽B,位于左一列花纹块11上的L型槽B朝向第一主槽D1,位于左二列花纹块12上的L型槽B朝向第三主槽D3,位于右二列花纹块14上的L型槽B朝向第三主槽D3,位于右一列花纹块13上的L型槽B朝向第二主槽D2,位于左面的胎肩部2上的L型槽B朝向第一主槽D1,位于右面的胎肩部2上的L型槽B朝向第二主槽D2,L型槽沿轮胎胎面的周向均匀分布,可确保花纹块的刚性,轮胎在使用后期仍可提供足够的抓地力,改善轮胎操安性能及防止后期磨耗外观出现异常,此处的L型槽B朝向指的是L型槽B的开口方向朝向。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方案,L型槽B的槽内角度为90°—100°,如图1中N2所示,可进一步提高抓地性能。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轮胎胎面,包括胎面部和胎肩部,所述胎面部上设置有花纹块,所述花纹块包括左一对ㄑ型字块体列和右一对ㄑ型字块体列,所述左一对ㄑ型字块体列包括左一列花纹块和左二列花纹块,所述右一对ㄑ型字块体列包括右一列花纹块和右二列花纹块,其中,所述左一列花纹块与所述左二列花纹块间隔对应设置且两者之间具有第一副沟,所述右一列花纹块与所述右二列花纹块间隔对应设置且两者之间具有第二副沟,所述左一对ㄑ型字块体列与左面的胎肩部之间具有第一主槽,所述右一对ㄑ型字块体列与右面的胎肩部之间具有第二主槽,所述左二列花纹块与所述右二列花纹块之间具有第三主槽,其特征在于,横沟和连通槽均位于任意两个所述花纹块之间,所述横沟和所述连通槽的长度沿轮胎的轴向设置,位于所述左一列花纹块上的横沟朝向且连通所述第一主槽,位于所述左二列花纹块上的横沟朝向且连通所述第三主槽,位于所述右二列花纹块上的横沟朝向且连通所述第三主槽,位于所述右一列花纹块上的横沟朝向且连通所述第二主槽,
所述横沟沿所述轮胎胎面均匀分布,
位于所述左一列花纹块上的连通槽与横沟共同将所述第一主槽与所述第一副沟连通,位于所述左二列花纹块上的连通槽与横沟共同将所述第三主槽与所述第一副沟连通,位于所述右二列花纹块上的连通槽与横沟共同将所述第三主槽与所述第二副沟连通,位于所述右一列花纹块上的连通槽与横沟共同将所述第二主槽与所述第二副沟连通,
所述连通槽相对于所述轮胎胎面的中心线等距设置,
位于所述左一列花纹块上的连通槽与位于所述左二列花纹块上的连通槽交替分布,
位于所述右一列花纹块上的连通槽与位于所述右二列花纹块上的连通槽交替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胎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槽的中心线与所述轮胎胎面的中心线夹角角度为15°—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胎面,其特征在于,任意上下相邻的所述横沟的间距为35mm—5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胎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沟的槽宽为3mm—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胎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槽、所述第二主槽和所述第三主槽的槽宽的总和占所述轮胎胎面与地面接触宽度的40%—6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胎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胎面部和所述胎肩部上均设置有L型槽,位于所述左一列花纹块上的L型槽朝向所述第一主槽,位于所述左二列花纹块上的L型槽朝向所述第三主槽,位于所述右二列花纹块上的L型槽朝向所述第三主槽,位于所述右一列花纹块上的L型槽朝向所述第二主槽,位于左面的所述胎肩部上的L型槽朝向所述第一主槽,位于右面的所述胎肩部上的L型槽朝向所述第二主槽,所述L型槽沿所述轮胎胎面的周向均匀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胎胎面,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槽的槽内角度为90°—100°。
CN201410424385.4A 2014-08-26 2014-08-26 一种轮胎胎面 Active CN1041292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24385.4A CN104129235B (zh) 2014-08-26 2014-08-26 一种轮胎胎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24385.4A CN104129235B (zh) 2014-08-26 2014-08-26 一种轮胎胎面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29235A CN104129235A (zh) 2014-11-05
CN104129235B true CN104129235B (zh) 2017-01-18

Family

ID=51802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24385.4A Active CN104129235B (zh) 2014-08-26 2014-08-26 一种轮胎胎面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129235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13479A2 (en) * 1998-12-21 2000-06-28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Heavy duty tyre
CN100537273C (zh) * 2005-12-27 2009-09-0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1992658A (zh) * 2009-08-24 2011-03-3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2227321A (zh) * 2008-11-27 2011-10-26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16204A (ja) * 1993-04-30 1994-11-15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198199B2 (ja) * 1995-11-10 2008-12-1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524008B2 (ja) * 2010-09-27 2014-06-1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13479A2 (en) * 1998-12-21 2000-06-28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Heavy duty tyre
CN100537273C (zh) * 2005-12-27 2009-09-0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2227321A (zh) * 2008-11-27 2011-10-26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CN101992658A (zh) * 2009-08-24 2011-03-3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29235A (zh) 2014-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42998B (zh) 一种轮胎
ITTO20090719A1 (it) Pneumatico invernale con aumentata capacita' di trazione su fondi innevati
CA2532292A1 (en) Traction band with improved ground-engaging lugs
CN104029567B (zh) 一种摩托车充气轮胎胎面结构
JP2008155859A (ja) 非空気式タイヤ
CN104918795B (zh) 充气轮胎
CN206067383U (zh) 一种充气轮胎
CN104129235B (zh) 一种轮胎胎面
CN106427405B (zh) 一种雪地用充气轮胎
CN105459735B (zh) 自行车轮胎胎面花纹结构
CN204077252U (zh) 全地形车充气轮胎
CN204109689U (zh) 一种电动车用充气轮胎
JP2015044527A (ja) タイヤ
CN105480023B (zh) 一种两轮车用充气轮胎胎面结构
CN202641267U (zh) 全地形车轮胎胎面花纹结构
CN203957741U (zh) 具有自洁功能的轮胎花纹
CN211364169U (zh) 一种能够抑制轮胎偏磨耗的胎面
CN205097836U (zh) 两轮车用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结构
CN209534641U (zh) 防脱圈车轮
CN204210251U (zh) 一种轮胎
CN104057783B (zh) 全地形车充气轮胎
CN106864176B (zh) 一种商用轻型载重汽车轮胎
CN206086225U (zh) 舒适性轿车轮胎
CN206900099U (zh) 一种高牵引性、高耐磨性、低蠕变农业轮胎
CN107791753A (zh) 一种充气轮胎及其三维刀槽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