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23583B - 滑件主体、滑件及拉链 - Google Patents

滑件主体、滑件及拉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23583B
CN104023583B CN201180076084.1A CN201180076084A CN104023583B CN 104023583 B CN104023583 B CN 104023583B CN 201180076084 A CN201180076084 A CN 201180076084A CN 104023583 B CN104023583 B CN 1040235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lling
piece
slider body
upper flange
clamp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7608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23583A (zh
Inventor
槻庆
槻庆一
武秀哉
小泽贵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235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235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235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235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A44B19/262Pull members; Ornamental attachments for slider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关于滑件主体、滑件及拉链。滑件主体(2)是通过连结柱(23)将上翼板(21)与下翼板(22)连结而成,在上翼板(21)及下翼板(22)之间配设有Y字状的链齿导引路径(28)。滑件主体(2)包括:拉片保持部(31),设于上翼板(21)上,且可旋动地保持拉片(5);及拉片卡扣部(36),立设于上翼板(21)上,将拉片(5)卡扣于上翼板(21)上。拉片卡扣部(36)包含:颈部(36a),立设于上翼板(21)的上表面;头部(36b),设于颈部(36a)上,且在拉片(5)的旋转轴(AX10)方向上比颈部(36a)宽;及柱部(36c),比颈部(36a)及头部(36b)设于更靠拉片保持部(31)侧,且在拉片(5)的旋转轴(AX10)方向上比颈部(36a)宽。

Description

滑件主体、滑件及拉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滑件主体、滑件及拉链,尤其具备将拉片卡扣于滑件主体上的拉片卡扣功能。
背景技术
作为拉链用滑件已知有专利文献1的滑件。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滑件是构成为可于链齿排上保持停止状态。具体来说,如该文献的图3所示,在通过拉片扣卸部36使拉片5固定于上翼板21上时,维持停止爪体6的爪部61突入至链齿导引路径28中的状态。由此,链齿排上的滑件1的位置被适当地卡扣。
将拉片5卡扣于上翼板21上的原理由该文献的图5表示。如该图5所示,使设于拉片5上的一组悬臂卡止片55相对于拉片扣卸部36而卡入,由此将拉片5固定于上翼板21上。
关于卡扣解除,可对比该文献的图7及图8而理解。如该图7及图8所示,与拉片5的旋动相应地,位于拉片5的旋转轴上的连结杆53右旋转,与此相应地,停止爪体6的盖部63被顶起,而使停止爪体6的爪部61自链齿导引路径28中拔出。由此,确保链齿排方向上的滑件的自由移动。
停止爪体6是所谓的片簧,以基于自身的弹力而维持爪部61突入至链齿导引路径28内的状态的方式发挥功能。如该引用文献的图7及图8所示,停止爪体6的钩部62通过滑件主体2的压紧部74而相对于滑件主体2压紧,且该爪部61处于配设于链齿导引路径28内的状态。因此,若手从立起状态的拉片5离开,则由于停止爪体6的恢复力使拉片5自主地向伏卧的状态进行姿势变化。
背景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0/070744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滑件主体中,如该文献的图1所示,拉片保持部31侧的拉片扣卸部36呈T字状,且其缘形成为直角。在该情况下,存在若滑件的操作者的手指与该部分接触则有可能会造成疼痛等不适感。另外,并不限于操作者的手指,衣服或包等服饰用品尤其是编织物等围巾或手套等易于被T字状的扣卸头部的下缘勾住,而在被勾住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线绽开,在该方面尚存在改善的余地。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滑件主体中,上翼板与下翼板是通过连结柱而连结,且在所述上翼板及下翼板之间配设有Y字状的链齿导引路径的滑件主体;该滑件主体包括:拉片保持部,设于所述上翼板上,可旋动地保持拉片;及拉片卡扣部,立设于所述上翼板上,将所述拉片卡扣于所述上翼板上;所述拉片卡扣部包含:颈部,立设于所述上翼板的上表面;头部,设于所述颈部上,且在所述拉片的旋转轴方向上比所述颈部宽;及柱部,比所述颈部及所述头部设于更靠所述拉片保持部侧,且在所述拉片的旋转轴方向上比所述颈部宽。
根据本构成,可提供相对于操作者的指尖等来说舒适的形状,且包含不易勾住衣服或包等的布料的拉片卡扣部的滑件。
优选为至少所述柱部的表面之中与所述拉片保持部对向的表面的上缘及左右的侧缘经过倒角处理。由此,可形成相对于操作者的指尖等来说非常舒适的形状,并且不易使衣服或包等的布料与该部分相互摩擦而被割破、或被勾住。
优选为所述拉片的所述旋转轴方向上的所述头部及柱部的各宽相等。根据本构成,可提供一种包含不易勾住衣服或包等的布料的拉片卡扣部的滑件,且于制造方面可确实地确保制造模具的移动而形成无锐角的部分的拉片卡扣部。
优选为在相对于所述拉片的所述旋转轴正交的所述拉片卡扣部的侧面,设有由所述头部、所述柱部、及所述上翼板所围成的凹部。根据该构成,可优选地收纳拉片的悬臂梁的前端而保持,并且可抑制衣服或包等的布料等的线等线状体向拉片卡扣部的缠绕等。
优选为所述头部包含第1锷部,该第1锷部自相对于所述拉片的旋转轴正交的所述拉片卡扣部的侧面突出;所述柱部包含第2锷部,该第2锷部自所述拉片卡扣部的所述侧面突出;且所述第1锷部及所述第2锷部是自所述侧面呈弧状凸出。根据本构成,可提供相对于操作者的指尖等来说更加舒适的形状。
优选为所述头部的厚度比所述柱部的厚度厚。根据本构成,可优选地确保使设于拉片上的一组悬臂梁张开的头部的机械强度。
优选为还包含通过所述拉片保持部而保持的拉片,且在所述拉片上,设有可与所述拉片卡扣部卡合的一组悬臂梁。
本发明的滑件包括:所述滑件主体,包含所述拉片;及片簧,使相对于所述滑件主体立起的所述拉片恢复为相对于所述滑件主体伏卧的状态。
本发明的拉链包含所述滑件。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相对于操作者的指尖等来说舒适的形状,且包含不易勾住衣服或包等的布料的拉片卡扣部的滑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滑件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滑件的概略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滑件的自啮合口侧观察的概略部分后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滑件的概略部分放大右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滑件的概略右侧面示意图。
图6(a)、(b)是用以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滑件的制造方法/制造模具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列举实施例,并一面参照附图一面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附图以发明说明为主要目的,存在适当简化的情况。以下,将滑件以使链齿排啮合的方式滑动的方向设为前方,将以使链齿排分离的方式滑动的方向设为后方。将与上下翼板正交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将与上下翼板平行且与滑件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左右方向。
在图1、图5中,示意地表示拉片的旋转轴AX10。旋转轴AX10与左右方向一致,且相对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正交。在图1中,利用轨迹P10示意地表示处于与旋转轴AX10的关系中的拉片的移动轨迹。轨迹P10与以旋转轴AX10为基准的圆周方向一致。
<实施例1>
图1是滑件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滑件的概略俯视图。图3是滑件的自啮合口侧观察的概略部分后视图。图4是滑件的概略部分放大右侧视图。图5是滑件的概略右侧面示意图。图6是用以说明滑件的制造方法/制造模具的说明图。此外,在图5中,表示了压紧前的拉片保持部。图6(a)表示拉片卡扣部的右侧面,图6(b)表示拉片卡扣部的后侧面。
如图1所示,拉链用滑件1A(以下,简称为滑件1A)包括滑件主体2、拉片5、及停止爪体6。拉片5是通过滑件主体2而枢转支承,被保持为能够相对于滑件主体2旋动。操作者握持拉片5的自由端,使拉片5沿着轨迹P10绕旋转轴AX10旋转,由此,调整停止爪体6的爪部61向链齿导引路径28内的拔插,并于链齿排上使滑件1A成为移动状态或停止状态。
与专利文献1的情况同样地,停止爪体6发挥作为片簧的功能,由此,控制拉片5相对于滑件主体2的姿势(2008年12月17日申请的国际申请案号PCT/JP2008/072953的全部公开内容以参照的方式并入本文)。停止爪体6发挥作为使滑件主体2于链齿排上停止的停止机构的功能,并且也发挥作为使拉片5由立起姿势恢复为伏卧姿势的恢复机构的功能。
滑件主体2及拉片5的材料为任意,但优选为使用铜合金、铝合金、锌合金等金属材料通过压铸成型等而制作。停止爪体6是使用不锈钢或铜合金等金属材料通过加压成型而制作。
如图1所示,滑件主体2包括上翼板21、下翼板22、及连结柱23(参照图5)。上翼板21及下翼板22是通过沿着上下方向延设的连结柱23于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对向配置。在上翼板21的左右侧部,设有朝向下翼板22延设的上凸缘24。在下翼板22的左右侧部,设有朝向上翼板21延设的下凸缘25。
在上翼板21与下翼板22之间,设有Y字形的链齿导引路径28,该链齿导引路径28自滑件主体2的后端朝向前端于前后方向上延设,且通过连结柱23而分支。此外,链齿导引路径28是由上翼板21的下表面、下翼板22的上表面、及连结柱23的侧面所区划的空间,包含2个导入口26及1个啮合口27。链齿导引路径28也是由上翼板21的上凸缘24的内侧面、及下翼板22的下凸缘25的内侧面所区划。2个导入口26位于滑件主体2的前端,且配设于连结柱23的左右。1个啮合口27配设于滑件主体2的后端。
如图1所示,在上翼板21的上表面,设有拉片保持部31、及***槽32。拉片保持部31包括一组拉片保持部31p、31q,该拉片保持部31p、31q以规定旋转轴AX10的方式于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拉片保持部31p、31q配置于在前后方向上延设的***槽32的左右邻旁。左右的各拉片保持部31包含配置在前后方向上的一组突起31a、31b。突起31a、31b以突起31a、31b的各前端近接的方式弯曲,各突起31a、31b呈轮状构成。此外,如前所述,在图5中,表示有各突起31a、31b弯曲之前的状态。
拉片5相对于拉片保持部31的安装例如优选以如下方式进行。将拉片5的连结杆53c***至突起31a、31b间,之后,使突起31a、31b的前端弯曲并压紧。由此,拉片5通过拉片保持部31被保持为可旋动。
如图1及图2所示,***槽32以可供停止爪体6稳定地***的方式具有与停止爪体6的宽度尺寸(左右方向的尺寸)同等的槽宽、或比该宽度尺寸稍大的槽宽。而且,在该***槽32的后方,穿设有爪孔37,该爪孔37于***槽32内***有停止爪体6时可供该停止爪体6的爪部61插通。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停止爪体6的后端,设有爪部61,爪部61可经由滑件主体2的爪孔37***至链齿导引路径28内、或自该链齿导引路径28内拔出。在停止爪体6的前端,设有可嵌入***槽32的前端的钩部62。***槽32的前端向下方倾斜而形成有凹部,从而在此处可供钩部62嵌入。钩部62是通过使停止爪体6的前端于***槽32侧弯曲而形成,但停止爪体6的形状形成方法任意。
在爪部61与钩部62之间,在靠近爪部61一侧,设有以自上方覆盖拉片5的连结杆53c及未图示的凸轮部(设于连结杆53c的中央的剖面呈椭圆状的部分)的方式配设的剖面大致呈U字状的盖部63,在靠近钩部62一侧,设有沿着***槽32载置的平坦部65。此外,停止爪体6优选为铜合金、不锈钢、铜合金等具有弹性的金属板,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使用其他材料。
停止爪体6的盖部63具有比配设于滑件主体2上的左右的拉片保持部31间的间隔小且比形成于滑件主体2上的***槽32的槽宽大的宽度尺寸。另外,停止爪体6的比盖部63更靠近另一端侧的部位具有与形成于滑件主体2上的***槽32的槽宽相同或比其小的宽度尺寸。
如图2所示,上翼板21包括:凹部33,凹设于上翼板21的前端部;一对压紧柱34,自凹部33的底面部立设;及***部35,自上翼板21的上表面***。凹部33是以自左右夹着***槽32的方式配置,且是以比上翼板上表面低的方式凹陷。一对压紧柱34也是以自左右夹着***槽32的方式配置。***部35也配设于***槽32的左右两侧,且位于拉片保持部31与凹部33之间。
图2所示的凹部33凹设于上翼板21的连结有连结柱23的部位(即,前端部)的上表面侧。在实施例1中,所述***槽32沿着前后方向延设在凹部33的左右方向中央部,所以该凹部33是以夹着***槽32的方式左右分开而配设。在包围该凹部33的前半部的部分,形成有在上翼板21的上表面与凹部33的底面部之间的高度位置具有阶差面的阶差部38。
图2所示的***部35是以自上翼板21的上表面***的方式配设于***槽32的左右两侧。若配设有此种***部35,则例如于将停止爪体6配置于***槽32中,接着通过拉片5的操作使停止爪体6于***槽32内上下活动时,即便该停止爪体6的一部分移动至比上翼板21的上表面更上方,也可以使停止爪体6不会自***槽32内飞出的方式通过***部35自左右侧方遮掩停止爪体6使其不易被发觉,由此,可提升滑件1A的外观性。
另外,该***部35是于将拉片5安装于滑件主体2上并使其倒伏于连结柱23侧时,通过使拉片5抵接而决定拉片5的旋动极限。由此,即便使拉片5完全倒伏于连结柱23侧,也可于倒伏的拉片5与上翼板21的上表面之间设置间隙,而防止该拉片5与压紧柱34冲突。
如图1至图3所示,拉片卡扣部36设于上翼板21上,该拉片卡扣部36于使拉片5倒伏在啮合口27侧时将该拉片5可解锁地相对于上翼板21而卡扣。
如图1所示,拉片卡扣部36是自上翼板21的后端部的上表面中央朝向上方而突设。如图3及图4所示,拉片卡扣部36是立方体/长方体状的凸状部分。
如图3所示,拉片卡扣部36具有平坦的上表面,且以包围其上表面的方式具有4个缘。详细来说,如图3所示,在左右方向上,设有左上缘36g及右上缘36h,且均具有经过倒角处理的倒角部,且在本实施例中构成为弯曲的R面。如图4所示,在前后方向上,设有后上缘36e及前上缘36f,且均构成为R面。这样,通过将各缘设为R面,可使拉片卡扣部36形成为对于操作者来说更顺手的形状。此外,本发明中的倒角部并不限于R面,也可为形成于一面或多面上的倾斜面。
如图3及图4所示,拉片卡扣部36包括:颈部36a,立设于上翼板21的上表面;头部36b,设于颈部36a上,且比颈部36a于左右方向上较宽;及柱部36c,比颈部36a及头部36b配置于更前侧,且比颈部36a于左右方向上较宽。柱部36c具有使圆柱状的柱于左右方向上拉伸所成的形状。此外,面对拉片保持部31的拉片卡扣部36的上缘36f与柱部36c的上缘一致。
此外,如图3所示,头部36b比颈部36a于左右两方向上更凸出,具体来说,在其左侧部,具有向左侧呈圆弧状凸出的锷部36b1,在其右侧部,具有向右侧呈圆弧状凸出的锷部36b2。如图3所示,柱部36c比颈部36a于左右两方向上更凸出,具体来说,在其左侧部,具有向左侧呈圆弧状凸出的锷部36c1,在其右侧部,具有向右侧呈圆弧状凸出的锷部36c2。
如图4所示,头部36b的后侧面36j实质上是以与颈部36a的后端面形成同一面的方式于上下方向上延设的平坦面,与向上方延设相应地以形成弧状的方式逐渐向前方弯曲。头部36b的上表面36m是于前后方向且左右方向上延设的平坦面,与向后方延设相应地以形成弧状的方式逐渐向下方弯曲,与左右方向上延设相应地以形成弧状的方式逐渐向下方弯曲。以此方式,拉片卡扣部36的后方的上缘36e成为R面。
如图4所示,柱部36c的前侧面36k是于上下方向且左右方向上延设的平坦面,与向上方延设相应地以形成弧状的方式逐渐向后方弯曲,与向左右延设相应地以形成弧状的方式逐渐向后方弯曲。柱部36c的上表面36n是于前后方向且左右方向上延设的平坦面,与向前方延设相应地以形成弧状的方式逐渐向下方弯曲,与于左右方向上延设相应地以形成弧状的方式逐渐向下方弯曲。以此方式,拉片卡扣部36的柱部36c的上缘36f成为R面。另外,如图2所示,拉片卡扣部36的柱部36c的前侧面36k的左右的侧缘36k1、36k2成为R面。理想的是为了切除角而对各缘进行倒角处理,使各缘形成为更顺手的形状,例如多段面、曲面,更优选为R面。
如图4示意性所示,由向右方突出的锷部36b2的顶点连续所成的顶点线36b5于前后方向上直线延设。由向右方突出的锷部36c2的顶点连续所成的顶点线36c5于上下方向上直线延设。各顶点线36b5与顶点线36c5存在相互正交的关系。
如图4所示,头部36b的厚度W21与柱部36c的厚度W22满足W21>W22的关系。头部36b张设于设置在拉片5上的一组悬臂梁55(55p、55q)之间。因此,为了提高头部36b的机械强度,或者为了使通过拉片卡扣部36对拉片5所实施的卡扣确实化而设定得比柱部36c更厚壁。另一方面,柱部36c满足所述关系式而较薄地成形,由此确保足以使拉片5的连结杆53b进入至停止爪体6与拉片卡扣部36之间的宽度。此外,所述关系于本发明中并无特别限定,也可改变连结杆53b的形状、或任意变更滑件的各部位的配置而使W22>W21。但是,若也考虑到材料费用或制造的容易性、滑件的强度的方面,则优选为满足W21>W22的关系。
如图4所示,柱部36c立设于上翼板21的上表面,自前方堵塞设于拉片卡扣部36的右侧面的凹部36d。由此,可有效地抑制衣服或包等服饰用品等的布料尤其是构成编织物等的线等线状物缠绕于拉片卡扣部36上的情况。此外,所述凹部36d是由颈部36a的右侧面、锷部36b2的下侧面、上翼板21的上表面、及锷部36c2的后侧面呈凹状划定。由图4可知:凹部36d发挥作为收纳拉片5的悬臂梁55q的前端部55b的收承部的功能。相对于右侧进行的所述说明相对于左侧也相同,在拉片卡扣部36的左侧面,设有与凹部36d相同的凹部。
在本实施例中,由图1、4、5可知,拉片卡扣部36的前上缘36f构成为R面。由此,如图5示意性所示即便存在操作者的手指90等接触拉片卡扣部36的前上缘36f的情况,也可减轻操作者感受到的不适感(疼痛)。
如上所述,拉片5自主地自立起姿势恢复为伏卧于上翼板21上的姿势。在此种情况下,令人担心的是:如图5示意性所示,若于拉片5与拉片卡扣部36之间存在手指90,则于拉片5的姿势恢复时,手指90会被夹于拉片5与拉片卡扣部36之间;该情况下,存在对操作者造成不适感的可能。在本实施例中,拉片卡扣部36的前上缘36f是R面,可极力抑制对操作者造成此种不适感。
此处,返回至图1,对拉片5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拉片5是于拉片主体部51上设有3个开口OP10~OP30的板状构件。拉片主体部51包含左右的臂部52,该左右的臂部52于自由端部分结合,且通过连结杆53a~53c而连结。开口OP10位于左右的臂部52的结合部位与连结杆53a之间。开口OP20位于连结杆53a与连结杆53b之间。开口OP30位于连结杆53b与连结杆53c之间。在连结杆53a的中央,设有左右一组悬臂梁55(55p、55q),朝向连结杆53b侧延设。
如图1所示,左右一组悬臂梁55(55p、55q)分别包括基端部55a、前端部55b、及凸部55c。左右的各基端部55a的间隔W11是自拉片5的自由端侧朝向其固定端侧而扩大。左右配置的各前端部55b的间隔W12是自拉片5的自由端侧朝向其固定端侧而变窄。凸部55c设于基端部55a与前端部55b的连接部分。此外,在左右一组悬臂梁55之间,可设置开口窗部54。
如图1所示,左右配置的各凸部55c的间隔W13与凸部55c自身的突出相应地比所述间隔W11的最大宽度、及间隔W12的最小宽度窄。如图2所示,左右配置的各前端部55b的间隔的最小宽度W7比拉片卡扣部36的颈部36a的宽度W5宽,且比该拉片卡扣部36的头部36b/柱部36c的宽度W6窄。由此,可确保拉片卡扣部36的卡扣功能。此外,此处,即便于左右配置的各前端部55b的间隔的最小宽度W7比颈部36a的宽度W5稍小的情况下也可确保拉片卡扣部36的卡扣功能。
在左右配置的悬臂梁55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附近,在各者的内侧面沿着它们相互接近的方向突设有凸部55c。当于工业上生产滑件时,存在着色步骤等对大量滑件统一实施的步骤。在该情况下,是在收集有大量安装于滑件上之前的拉片的状态下接受由着色处理所代表的液体处理,所以有时会通过在某一拉片的开口窗部54放入另一拉片5而使两个拉片连结。连结的滑件彼此随后有必要拆离,但进行此种步骤是非生产性,希望能够避免。因此,通过此种凸部55c的存在,可防止该问题的产生,从而使生产效率上升。此外,即便特别取消此种凸部55c也可达成本发明的目的。
在使拉片5倒伏于滑件主体2的啮合口27侧的情况下,将拉片5朝向配设于滑件主体2上的拉片卡扣部36推入,由此可使配设于拉片5上的左右的悬臂梁55一面向外侧挠曲,一面越过拉片卡扣部36的头部36b,而将拉片5卡止在滑件主体2的拉片卡扣部36。换句话说,通过使一组悬臂梁55相对于拉片卡扣部36而卡入,可相对于滑件主体2将拉片5卡扣。
从而通过使拉片5的悬臂梁55与滑件主体2的拉片卡扣部36扣合,可以倒伏的状态保持拉片5。因此,可使停止爪体6的爪部61向链齿导引路径28内突出而稳定地维持其与链齿排扣合的状态,从而将滑件确实地保持于其停止位置。此外,拉片5的悬臂梁55与滑件主体2的拉片卡扣部36的扣合状态可通过使拉片5沿着远离上翼板21的方向旋动而容易地解除。
在实施例1的滑件1A中,在自拉片5倒伏于滑件主体2的啮合口27侧的状态提起该拉片5,使其向相对于上翼板21正交的方向立起的情况下,拉片5相对于上翼板21的上表面以特定的倾斜角度以上倾斜,由此拉片5的凸轮部(设于连结杆53c的中央的剖面呈椭圆状的部分)与停止爪体6的盖部63干涉,通过凸轮部顶起停止爪体6,而使停止爪体6的爪部61自链齿导引路径28中拔出。
而且,在实施例1的滑件1A中,通过使拉片5自立起的状态倒伏于连结柱23侧,可使拉片5的凸轮部与停止爪体6的盖部63不干涉,所以停止爪体6的盖部63下降使爪部61向链齿导引路径28内突出而与链齿排扣合。由此,可将滑件1A保持于其停止位置。
参照图6对滑件1A的滑件主体2的制造方法的一例,尤其是着眼于拉片卡扣部36而进行说明。此外,滑件主体2优选通过压铸成型而制造,但也可采用其他制造方法制造。
在制造方法的一个例示性形态中,如图6(a)所示,设定边界线L_div作为分型线。在图6所示的范围内,位于比边界线L_div更上方的模芯(以下,称为上芯)至少使上翼板21的上表面成型,使柱部36c的前半部分成型,使柱部36c的后半部分的上部成型,使头部36b的上半部分成型。位于比边界线L_div更下方的模芯(以下,称为下芯)至少使柱部36c的后半部分的下部成型,使头部36b的下半部分成型,使颈部36a的左侧面成型,使上翼板21的上表面成型。在所述说明中重复叙述的将拉片卡扣部36的前上缘36f的形状形成为R面是通过上芯而实现。右侧的锷部36b2及锷部36c2是通过上芯与下芯的协作而成型。对于左侧的锷部36b1及锷部36c1相同。
与分型线对应地,在头部36b、柱部36c,有时会产生分型线等。该分型线是指表示在一模具与另一模具的边界处的线或毛边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则可容易地视认出来。因此,通过确认该分型线的存在与否,可理解滑件主体2的制造步骤。此外,分型线的具体的形状是取决于制造条件、模具等而变化。
如图6(b)所示,左右方向上的颈部36a的最大宽度为W5。左右方向上的头部36b及柱部36c的各宽为W6。宽度W5<宽度W6的关系成立。头部36b及柱部36c的各宽相等,由此,如通过图6(a)、(b)的箭头及虚线圆示意性所示,上芯可沿着箭头M1的方向移动,下芯可沿着箭头M2的方向,从而适当地确保上芯与下芯的各移动。
如图6(b)所示,左右方向即拉片5的旋转轴AX10方向上的头部36b及柱部36c的各宽相等。具体来说,头部36b的最突出的部分的宽度与柱部36c的锷部36c1的最突出的部分的宽度均为同一宽度W8,各锷部36b1、36c1的最突出的侧面(于左右方向上)处于同一面上。由此,可确实地确保上芯与下芯的各移动,也可避免模具的型腔面的形状的复杂化,并且可使利用此种模具而成形的滑件包含凹凸较少的卡扣部。此外,各锷部的宽度是以颈部36a的左侧面为基准。关于配置在右侧的头部36b的锷部36b2、及柱部36c的锷部36c2,则是以右侧面为基准。
最后,对组装实施例1的滑件1A的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将拉片5的连结杆53c***至滑件主体2的左右的拉片保持部31分别所具有的前后的突起31a、31b间,在使拉片5倒伏于滑件主体2的啮合口27侧的状态下,使前后的突起31a、31b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曲并压紧。由此,拉片5可相对于滑件主体2以连结杆53c为中心旋动地被保持。
接下来,对于保持有拉片5的滑件主体2,以使停止爪体6的爪部61插通于滑件主体2的爪孔37中且使该停止爪体6的盖部63自上方覆盖拉片5的连结杆53c的方式,将该停止爪体6***至滑件主体2的***槽32中。由此,使停止爪体6配置于滑件主体2的特定位置。
之后,使配设于滑件主体2上的压紧柱34向内侧弯曲并压紧,由此以插通于爪孔37中的状态通过压紧柱34压紧并固定停止爪体6的爪部61。通过进行此种作业而组装实施例1的滑件1A。
基于所述启示,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对各实施例施加各种变更。只要处于不脱离本发明的特征的范围内,则拉片保持部、及拉片卡扣部等各滑件的具体的形状为任意。只要处于不脱离本发明的特征的范围内,则拉片卡扣部与拉片间的卡止构造/嵌合构造也为任意。拉片卡扣部的所有上缘并非必需成为R面。只要处于不脱离本发明的特征的范围内,则滑件主体的具体制造方法也为任意。
[符号的说明]
1A 拉链用滑件
2 滑件主体
5 拉片
6 停止爪体
21 上翼板
22 下翼板
23 连结柱
24 上凸缘
25 下凸缘
26 导入口
27 啮合口
28 链齿导引路径
31 拉片保持部
32 ***槽
33 凹部
34 柱
35 ***部
36 拉片卡扣部
36a 颈部
36b 头部
36b1 锷部
36b2 锷部
36b5 顶点线
36c 柱部
36c1 锷部
36c2 锷部
36c5 顶点线
36d 凹部
36e 上缘
36f 上缘
37 爪孔
51 拉片主体部
52 臂部
53a 连结杆
53b 连结杆
53c 连结杆
54 开口窗部
55 悬臂梁
55a 基端部
55b 前端部
55c 凸部
61 爪部
62 钩部
63 盖部
65 平坦部
90 手指
AX10 旋转轴
L_div 边界线
OP10 开口
OP20 开口
OP30 开口

Claims (9)

1.一种滑件主体,其中上翼板(21)与下翼板(22)是通过连结柱(23)而连结,在所述上翼板(21)及下翼板(22)之间配设有Y字状的链齿导引路径(28);且该滑件主体(2)包括:
拉片保持部(31),设于所述上翼板(21)上,可旋动地保持拉片(5);及
拉片卡扣部(36),立设于所述上翼板(21)上,将所述拉片(5)卡扣于所述上翼板(21)上;
所述拉片卡扣部(36)包含:
颈部(36a),立设于所述上翼板(21)的上表面;
头部(36b),设于所述颈部(36a)上,且在所述拉片(5)的旋转轴(AX10)方向上比所述颈部(36a)宽;及
柱部(36c),比所述颈部(36a)及所述头部(36b)设于更靠所述拉片保持部(31)侧,且在所述拉片(5)的旋转轴(AX10)方向上比所述颈部(36a)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件主体,其中至少所述柱部(36c)的表面之中与所述拉片保持部(31)对向的表面的上缘(36f)及左右的侧缘(36k1、36k2)经过倒角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件主体,其中所述拉片(5)的所述旋转轴(AX10)方向上的所述头部及柱部(36b、36c)的各宽度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件主体,其中在相对于所述拉片(5)的所述旋转轴(AX10)正交的所述拉片卡扣部(36)的侧面,设有由所述头部(36b)、所述柱部(36c)、及所述上翼板(21)所围成的凹部(36d)。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件主体,其中所述头部(36b)包含第1锷部(36b1、36b2),该第1锷部(36b1、36b2)自相对于所述拉片(5)的旋转轴(AX10)正交的所述拉片卡扣部(36)的侧面突出;
所述柱部(36c)包含第2锷部(36c1、36c2),该第2锷部(36c1、36c2)自所述拉片卡扣部(36)的所述侧面突出;且
所述第1锷部(36b1、36b2)及所述第2锷部(36c1、36c2)自所述侧面呈弧状凸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件主体,其中所述头部(36b)的厚度比所述柱部(36c)的厚度厚。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件主体,还包含由所述拉片保持部(31)所保持的拉片(5),且
在所述拉片(5)上,设有可与所述拉片卡扣部(36)卡合的一组悬臂梁(55)。
8.一种滑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滑件主体,其包含所述拉片(5);及
片簧(6),使相对于所述滑件主体(2)立起的所述拉片(5)恢复为相对于所述滑件主体(2)伏卧的状态。
9.一种拉链,包含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滑件。
CN201180076084.1A 2011-12-28 2011-12-28 滑件主体、滑件及拉链 Active CN1040235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80501 WO2013099016A1 (ja) 2011-12-28 2011-12-28 スライダー胴体、スライダ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23583A CN104023583A (zh) 2014-09-03
CN104023583B true CN104023583B (zh) 2016-11-23

Family

ID=48696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76084.1A Active CN104023583B (zh) 2011-12-28 2011-12-28 滑件主体、滑件及拉链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4023583B (zh)
TW (1) TWI488590B (zh)
WO (1) WO201309901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2015006223B4 (de) * 2015-02-25 2024-07-25 Ykk Corporation Schieber für Reißverschluss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262188A (en) * 1939-09-02 1941-11-11 Whitehall Patents Corp Reverse lock slider
US3038226A (en) * 1960-06-16 1962-06-12 Talon Inc Automatic lock slider
JPS5324403Y2 (zh) * 1971-04-19 1978-06-23
JPS5129694B2 (zh) * 1972-09-05 1976-08-27
CN1193496A (zh) * 1997-03-14 1998-09-23 黄学时 防自动滑脱、易调链齿紊乱的新型拉链头
CN201139141Y (zh) * 2007-10-19 2008-10-29 中传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改良的拉链头结构
WO2009130771A1 (ja) * 2008-04-23 2009-10-29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JP5501252B2 (ja) * 2008-12-17 2014-05-21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23583A (zh) 2014-09-03
WO2013099016A1 (ja) 2013-07-04
TWI488590B (zh) 2015-06-21
TW201332476A (zh) 2013-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83329B (zh) 拉链
US7386921B2 (en) Slider for concealed type slide fastener
CN104780801B (zh) 拉链用的后装拉片拉头
CN102858199B (zh) 隐形拉链
CN103153122B (zh) 拉链
CN102245046B (zh) 拉链用分离嵌插件
TWI528912B (zh) buckle
CN106687005B (zh) 拉链的拉头罩
CN103271518B (zh) 一种快脱拉链的下止组件
WO2011039868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CN102481037A (zh) 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
CN104023583B (zh) 滑件主体、滑件及拉链
EP2700327A1 (en) Vertically engaging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s
EP3311689B1 (en) Slide fastener
TW201505577A (zh) 附有可分離式嵌插件之拉鏈及射出成形用模具
US8991017B2 (en)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CN102958397B (zh) 拉链用插接-分开件
CN104023582B (zh) 拉链用拉片
CN104799502B (zh) 组装式拉链拉头及其制造方法
CN104023584B (zh) 拉链用滑件
TWI692325B (zh) 拉鏈用之止擋
CN104427901A (zh) 夹持具、拉头及拉链
JP4574668B2 (ja) ジッパー
WO2015071945A1 (ja) ファスナーチェーン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CN105377070B (zh) 拉头构造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