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60569B - 喷墨记录头和具有该喷墨记录头的喷墨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喷墨记录头和具有该喷墨记录头的喷墨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60569B
CN103660569B CN201310556575.7A CN201310556575A CN103660569B CN 103660569 B CN103660569 B CN 103660569B CN 201310556575 A CN201310556575 A CN 201310556575A CN 103660569 B CN103660569 B CN 1036605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pressure damper
record head
inking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5657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60569A (zh
Inventor
高萩浩
篠原诚
间宫英昭
清水武司
富田昂
阿佐美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6605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605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605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605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墨记录头,包括记录头和压力阻尼器组件模块,所述记录头和压力阻尼器组件模块包括记录头部分和压力阻尼器部分,所述记录头部分在较低的位置并具有在下表面的喷嘴孔和与喷嘴孔连通的油墨通道,所述压力阻尼器部分高于记录头部分并在内部具有油墨容纳腔。喷墨记录头还包括第一柔性管和第二柔性管,所述第一柔性管将油墨容纳腔中的油墨供给到油墨通道并连接油墨排出部分和油墨供给部分,所述油墨排出部分与油墨容纳腔连通,所述油墨供给部分在记录头部分的一端侧并与油墨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柔性管与记录头部分中的另一端侧连接并与油墨通道的另一端连通。至少第一柔性管的内部由油墨填充。

Description

喷墨记录头和具有该喷墨记录头的喷墨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喷墨记录装置中的喷墨记录头。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往复移动的托架、记录头部分以及压力阻尼器部分的喷墨记录头,记录头部分和压力阻尼器部分安装在托架中。压力阻尼器部分容纳油墨并控制油墨的压力波动。
背景技术
例如,关于用于商业用途的喷墨记录装置,需要准备用来执行大量打印的大容量油墨容器,并且油墨容器安装在设于喷墨记录装置的主体侧的容器支持器中。
同时,能容纳预定量油墨的压力阻尼器部分设在托架中,在托架上安装有记录头部分。油墨容器与压力阻尼器部分由油墨供给管连接。
例如,日本特开2003-211688号专利申请和日本特开2009-184183号专利申请讨论了这种具有压力阻尼器部分的喷墨记录头。
图19示出了由日本特开2003-211688号专利申请或类似文献所研究的相关技术中的喷墨记录头的一般构造。
如图19所示,在喷墨记录头中,记录头部分101安装于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记录头和压力阻尼器组件模块100的重力方向(垂直方向)的下部。压力阻尼器部分102安装于记录头和压力阻尼器组件模块100中的记录头部分101的重力方向上的上方。
在图19的构造中,压力阻尼器部分102具有壳体构件104,并且油墨容纳腔103由凹部105和柔性薄膜构件106形成在壳体构件104中。凹部105形成在壳体构件104的一部分上,且柔性薄膜构件106闭合凹部105的前开口。油墨波动由油墨容纳腔103控制。
油墨导入部分107设于压力阻尼器部分102的重力方向上的上方,用于将油墨从油墨容器(未示出)导入到压力阻尼器部分102中。
此外,在压力阻尼器部分102的重力方向上的底端的中央,管状连接部分108朝向记录头部分101延伸,用于将压力阻尼器部分102内部的油墨供给到记录头部分101。同时,在记录头部分101的上方,油墨供给针109设置成垂直地延伸。由于油墨供给针109***到管状连接部分108中,压力阻尼器部分102与记录头部分101连接。
在图19的喷墨记录头中,记录头和压力阻尼器组件模块100安装在托架(未示出)中,记录头部分101安装在下部,压力阻尼器部分102安装在记录头部分101的上方,且连接构件例如管状连接部分108和油墨供给针109插在记录头部分101与压力阻尼器部分102之间。
通常来说,管状连接部分108和油墨供给针109由合成树脂模制成且它们本身不具有柔性。此外,如上所述,由于连接构件插在记录头部分101和压力阻尼器部分102之间,在记录头部分101与压力阻尼器部分102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空间110。结果,压力阻尼器部分102与记录头部分101分离的长度为空间110,且记录头和压力阻尼器组件模块100的高度H相应地增加。
近来,在具有较大区域的纸张上进行高速打印的需求增加。为此,有增大托架的扫描范围和扫描速度的倾向。在这种倾向中,需要尽可能降低记录头和压力阻尼器组件模块的高度H,以有效地控制容纳在记录头和压力阻尼器组件模块中的油墨的压力波动。然而,难以使有关技术中图19所示喷墨记录头满足此条件。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一种喷墨记录头,包括记录头和压力阻尼器组件模块,所述记录头和压力阻尼器组件模块包括记录头部分和压力阻尼器部分,所述记录头部分具有在下表面上的多个喷嘴孔和与多个喷嘴孔连通的油墨通道,所述压力阻尼器部分在内部具有油墨容纳腔,其中,记录头部分安装在重力方向上的下侧的位置,并且压力阻尼器部分放置成在重力方向上比记录头部分更高。喷墨记录头还包括:用于将容纳在压力阻尼器部分的油墨容纳腔中的油墨供给到记录头部分的油墨通道的第一柔性管,第一柔性管连接油墨排出部分与油墨供给部分,所述油墨排出部分与压力阻尼器部分的油墨容纳腔连通,所述油墨供给部分设置在记录头部分的一端侧并与油墨通道的一端连通;以及与记录头部分中的另一端侧连接并与油墨通道的另一端连通的第二柔性管。在该构造中,至少第一柔性管的内部由油墨填充。
在结合附图阅读时根据随后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为明显。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记录头和压力阻尼器组件模块的整个构造的概略正视图;
图2示出了记录头和压力阻尼器组件模块的概略剖视图;
图3示出了记录头和压力阻尼器组件模块的概略顶视图;
图4A示出了记录头和压力阻尼器组件模块已被拆卸的状态下的框架和记录头模块的正视图;
图4B示出了用于记录头和压力阻尼器组件模块中的盖的正视图;
图4C示出了用于记录头和压力阻尼器组件模块中的压力阻尼器模块的正视图;
图5示出了在压力阻尼器模块已被拆卸的状态下用于记录头和压力阻尼器组件模块中的压力阻尼器模块的正视图;
图6示出了组装后的压力阻尼器模块的正视图;
图7示出了在被反转的状态下用于压力阻尼器模块中的薄膜盖的透视图;
图8示出了在记录头和压力阻尼器组件模块中的油墨供给管与排气管的连接状态;
图9示出了用于第一实施例的热传导板的透视图;
图10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每一个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整个构造的透视图;
图11A和11B示出了用于图10的喷墨记录装置中的托架的透视图;
图12示出了用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压力阻尼器模块中的壳体构件的正视图;
图13示出了壳体构件的顶视图;
图14示出了沿图12的线B-B截取的剖视图;
图15示出了沿图12的线C-C截取的剖视图;
图16示出了沿图12的线D-D截取的剖视图;
图17示出了壳体构件上已粘贴有薄膜构件的状态下的正视图;
图18示出了已连接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记录头模块和压力阻尼器模块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19示出了在相关技术中的喷墨记录头的概略构造图;以及
图20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记录头主体的一个例子的分解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使用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10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整个构造的透视图,且图11A和11B示出了用于喷墨记录装置中的托架的透视图。
如图10所示,连续记录介质(连续纸张)72间歇地从供纸部分71高速地展开,然后,在喷墨记录部分73处在连续记录介质72上打印需要的图像,然后,连续记录介质72卷绕并被收集到收纸部分74上。
喷墨记录部分73包括:油墨容器75,其安装在喷墨记录装置的主体侧;直行导轨76,其沿着记录介质72的宽度方向(X方向)延伸;托架77,其沿着直行导轨76在记录介质72的宽度方向(X方向)上高速往复运动;以及电缆传送器(cableveyor)(注册商标)81。
如图11A所示,沿着记录介质72的传送方向(见图10,Y方向)交错排列的分别具有矩形形状的记录头安装开口79以多列的形式形成在托架77的平坦部分78中,平坦部分78朝向记录介质72。记录头和压力阻尼器组件模块80的下端部分配合并附接至相应的记录头安装开口79(见图11B)。
图1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记录头和压力阻尼器组件模块80的整个构造的概略正视图。图2示出了记录头和压力阻尼器组件模块80的概略剖视图。图3示出了记录头和压力阻尼器组件模块80的概略顶视图。图4A示出了记录头和压力阻尼器组件模块80已被拆卸的状态下的框架1和记录头模块3的正视图。图4B示出了用于记录头和压力阻尼器组件模块80中的盖2的正视图。图4C示出了用于记录头和压力阻尼器组件模块80中的压力阻尼器模块4的正视图。需要注意的是,图1示出了盖2已被移除的状态下的视图。
由大致具有盒子形状的框架1(见图4A)和闭合框架1的前开口的盖2(见图4B)形成内部空间。记录头模块3(见图4A)***并安装在内部空间的重力方向(垂直方向)上的下部区域中;压力阻尼器模块4(见图4C)***并安装在内部空间的重力方向(垂直方向)上的上部区域中。
盖2用于防止墨雾附着到记录头和压力阻尼器组件模块80,且由对油墨具有耐腐蚀性的不锈钢制成。通过由此使用这种对油墨具有耐腐蚀性的材料,即使使用各种成分的油墨,对盖2的腐蚀性也较小。
如图1所示,头底座5通过点焊安装到框架1的底部,且在头底座5中形成用于***记录头模块3的开口6。此外,模块附接螺钉7安装到头底座5的两端下方的点,以将记录头和压力阻尼器组件模块80附接至托架77(见图11B)。
如图4A所示,记录头模块3包括:记录头主体8;与记录头主体8连接的两块头散热器板9a和9b(见图2);同样与记录头主体8连接的互连基板10;头部分油墨供给管11,其垂直地安装在记录头主体8上,在图4A中在其右侧端部;头部分通气管12,其垂直地安装在记录头主体8上,在图4A中在其左侧端部;与互连基板10连接的连接器43(图2和3);以及头盖13。它们如图1、2、3以及4A所示的方式排列和连接。
如图20所示,在记录头主体8的下表面上,按列形成有许多排出墨滴的油墨喷嘴孔802。此外,在记录头主体8内部容纳并安装喷嘴板801、压力腔板804、节流器板807、隔板811、刚性板812以及压电元件808。需要注意的是,图20示出了颠倒的记录头主体8。也就是说,放置在图20的顶部的喷嘴板801对应于记录头主体8的下表面。
在图20的构造中,压力腔板804、节流器板807、隔板811以及刚性板812与形成有喷嘴孔802的喷嘴板801接合。压力腔803形成在压力腔板804中,且节流器806形成在节流器板807中。节流器806连接共用油墨通道805和压力腔803,并控制进入压力腔803的墨流。需要注意的是,共用油墨通道805、节流器806以及压力腔803总体上充当与喷嘴孔802连通的油墨通道。
隔板811具有弹性并包括振动板809和过滤器810。振动板809有效地将压电元件808的位移传递到压力腔803。过滤器810滤去从共用油墨通道805流入节流器806的油墨所包含的污物/灰尘。共用油墨通道805也形成在刚性板812中。
在刚性板812中也分别形成有在共用油墨通道805的两端与共用油墨通道805连通的头部分油墨供给管11和头部分通气管12。此外,压电元件存储部分814形成在刚性板812中,用来在其中存储压电元件808。
压电元件808包括许多层压的压电振动器815以及具有导电图案的绝缘附接构件816,压电振动器815附接至附接构件816。层压的压电振动器815布置成对应于相应的压力腔803。在附接构件816中还形成有外部电极817,外部电极817包括用于将分开的电信号传送到层压的压电振动器815的单独电极和共用电极。
安装有压电元件驱动IC(未示出)的互连基板10附接并连接到形成有外部电极817的附接构件816的侧面。
在图20的构造中,电信号通过压电元件驱动IC和外部电极817提供给压电元件808,从而在层压的压电振动器815中发生变形。结果,振动板809振动,从而在压力腔803中的内部压力改变,且容纳在压力腔803中的油墨以墨滴通过喷嘴孔802排出。
在调整头底座5与记录头主体8之间的空间和位置关系后,使用螺钉将记录头主体8附接至头底座5,并使用也充当油墨密封剂的粘合剂粘接到头底座5。
根据第一实施例,两个头散热器板9a和9b安装在前后侧,并具有有效地去除由设在记录头主体8内部的驱动部分中的压电元件驱动IC和/或类似部分所产生的热量的功能。稍后将使用图2说明散热机构。
如图4A所示,头部分油墨供给管11和头部分通气管12安装在记录头主体8的两个端部。头部分油墨供给管11与形成在记录头主体8内部的油墨通道的一端连通。头部分通气管12与油墨通道的另一端连通。需要注意的是,如上面使用图20说明的,实际上头部分油墨供给管11与共用油墨通道805的一端连通,头部分通气管12与共用油墨通道805的另一端连通,且油墨喷嘴孔802与包括共用油墨通道805的油墨通道连通。
头盖13用于在喷墨记录装置的航运和运输时保护记录头主体8的喷嘴表面。如图1所示,使用模块附接螺钉7将头盖13的两个端部可分离地安装到框架1上。当喷墨记录装置作为产品航运时,头盖13被移除。
压力阻尼器模块4具有由合成树脂例如聚乙烯成型而制成的壳体构件14。凹部15(见图5)以几乎挖空整个压力阻尼器模块4的方式从前侧形成在压力阻尼器模块4中。凹部15的前开口由合成树脂制成的柔性薄膜构件16闭合,由此油墨容纳腔17形成在壳体构件14内部。
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供给管18设在壳体构件14的重力方向上的上部的一端。
如图5所示,用于按入其中以安装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供给管18的油墨供给管***孔20形成在壳体构件14的重力方向上的上部的一端。在下端的油墨供给管***孔20的开口与凹部15(油墨容纳腔17)连通。
突起21形成为在壳体构件14的重力方向上的上部的另一端向外突起而垂直于重力方向。在突起21的内部,形成有与凹部15(油墨容纳腔17)连通的油墨排出通道22和与油墨排出通道22连通的油墨排出管***孔23。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排出管24被按压并安装到油墨排出管***孔23。这样,在突起21下方的壳体构件14的一侧,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排出管24放置在台阶部分44(见图4C、5和6)中。
形成在壳体构件14中的油墨供给管***孔20的下端开口的位置与油墨排出通道22的位置大致位于重力方向(垂直方向)上的同一水平上(大致同一高度),并且凹部15(油墨容纳腔17)位于它们重力方向上的下方。
在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下,如图5和图6所示,O型环27安装在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供给管18的下端部,并且凸缘部分28设在其中间位置。用在运输时的帽26与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供给管18的顶部配合,0型环29安装在帽26的下部。帽26用在喷墨记录头的运输时。当喷墨记录头安装在喷墨记录装置中时,帽26被从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供给管18移除。
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供给管18的下端部被按压到形成在壳体构件14中的油墨供给管***孔20中,并且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供给管18的凸缘部分28与壳体构件14的顶面接触(见图6)。
同时,O型环30安装在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排出管24的上端部,并且圆周台阶部分31形成在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排出管24的中间部。通过将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排出管24按压到壳体构件14的油墨排出管***孔23中,台阶部分31外露并与突起21的下表面大致齐平(图6)。
根据第一实施例,使用压入配合技术将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供给管18和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排出管24安装到壳体构件14。也可以使用***成型技术将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供给管18和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排出管24安装到壳体构件14。然而,如果使用***成型技术,在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供给管18和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排出管24的形状、尺寸和/或类似属性有些不同的情况下,需要准备用于各种装置类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使用***成型技术的、具有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供给管18和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排出管24的相应的壳体构件14。由此,成本将上升。与此相反的是,如第一实施例,通过使用压入配合技术安装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供给管18和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排出管24,对于各种装置类型的喷墨记录装置,可使用共用的相同类型的壳体构件14,并且可降低成本并使装配工作更高效。
通过按如上方式在油墨容纳腔17的一侧设置薄膜构件16,油墨容纳腔17可使用薄膜构件16的柔性来提供阻尼器功能。薄膜盖32放置在薄膜构件16的外部用来防止薄膜构件16过度伸展(见图5和6)。
薄膜盖32由金属板或合成树脂模制成,如图5所示,其平面形状大致与壳体构件14相同。薄膜盖32以覆盖薄膜构件16的顶面的方式附接至壳体构件14。
图7示出了在被反转的状态下的薄膜盖32的透视图。
如图7所示,薄膜盖32具有:在对应于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供给管18的位置垂直延伸的油墨供给管保持部分33,并且具有大致弧状的切除部分34形成在油墨供给管保持部分33的延伸端部。薄膜盖32还具有:在对应于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排出管24的位置垂直延伸的油墨排出管保持部分35,并且具有大致弧状的切除部分36形成在油墨排出管保持部分35的延伸端部。如图7所示,油墨供给管保持部分33和油墨排出管保持部分35以斜对面的方式彼此面对。
当将薄膜盖32放置在壳体构件14(薄膜构件16)上并附接它时,油墨供给管保持部分33固定到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供给管18的周界,并与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供给管18的凸缘部分28接合,并且由此能防止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供给管18被移除。同样地,油墨排出管保持部分35固定到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排出管24的周界,并与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排出管24的台阶部分31接合,并且由此能防止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排出管24被移除(见图6)。
根据第一实施例,凸缘部分28设在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供给管18上,台阶部分31设在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排出管24上。然而,相反地,也可以将台阶部分设在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供给管18上,凸缘部分设置在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排出管24上。另外,可选地,也可以将相应的凸缘部分设在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供给管18和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排出管24两者上,或将相应的台阶部分设在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供给管18和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排出管24两者上。
由此,根据第一实施例,薄膜盖32用来防止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供给管18和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排出管24分别被移除。因此,可以降低部分/部件的数量,降低装配工时,并降低成本。
如图8所示,设置柔性头侧油墨供给管37a来连接头部分油墨供给管11和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排出管24。此外,如图10所示,设置柔性容器侧油墨供给管37b来连接位于油墨容器75一侧的油墨排出管与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供给管18,所述油墨容器75设在喷墨记录装置的主体侧。
头部分通气管12与柔性排气管38连接。在排气管38的另一端设置密封阀19,由此,排气管38的另一端处于密封状态。排气管38的另一端固定在框架1的上部(高于压力阻尼器模块4)。
在积聚于记录头模块3或排气管38内部的气泡被排出的情况下,废墨容器92通过开启阀门90、抽吸泵91以及连接管93、94和95与排气管38或密封阀19连接。然后,驱动抽吸泵91,并且打开开启阀门90(如果连接了密封阀19,和密封阀19)。结果,气泡通过开启阀门90(如果连接了密封阀19,和密封阀19)、抽吸泵91以及连接管93、94和95强制地排出到废墨容器92。
当油墨被从油墨容器75供给到喷墨记录头时,压力阻尼器模块4和记录头模块3内部的空气通过头部分通气管12和排气管38排出到喷墨记录头的外部,同时密封阀19打开。取代它的是,以油墨容器75、容器侧油墨供给管37b、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供给管18、压力阻尼器模块4的油墨容纳腔17、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排出管24、头侧油墨供给管37a、头部分油墨供给管11以及记录头模块3的油墨通道的上述顺序,油墨被填充到喷墨记录头中。
在油墨的填充已完成之后,得到如下状态,排气管38的内部和头侧油墨供给管37a的内部由油墨填充。需要注意的是,头侧油墨供给管37a和排气管38两者均具有柔性。
此外,如图8所示,由于分别设置了头部分油墨供给管11和头部分通气管12,在记录头主体8的两端,可在记录头主体8的侧表面与框架1的侧板之间的空间49-1和49-2中容易地放置头侧油墨供给管37a和排气管38。
因此,除了具有薄膜构件16的油墨容纳腔17,靠近记录头主体8的柔性头侧油墨供给管37a和柔性排气管38也能够提供阻尼器效果。
此外,如图8所示,记录头主体8、头侧油墨供给管37a以及排气管38的排列方向垂直于重力方向,也就是说,是并排的方向,与图19所示的相关技术相比,可降低记录头和压力阻尼器组件模块80的高度,由此可降低托架77的惯性力。
为了有效地散去由设在记录头主体8内部的驱动部分中的压电元件驱动IC等所产生的热量,如图2所示,在框架1和朝向框架1的头散热器板9a之间以及在盖2和朝向盖2的头散热器板9b之间***各自的热传导板39-1和39-2。
热传导板39-1和39-2由具有良好热传导性的板材料例如铜、铝或类似材料制成。如图9所示,热传导板39-1并排地包括:底座端部40-1、在自由端侧的弹性接触部41-1以及连接它们的连接部42-1。底座端部40-1和弹性接触部41-1大致平行地排列,并且连接部42-1在底座端部40-1与弹性接触部41-1之间倾斜。热传导板39-2具有相同的结构,并且包括底座端部40-2、弹性接触部41-2以及连接部42-2。
当组装喷墨记录头时,通过在面对的位置点焊或类似方法,两块热传导板39-1和39-2的底座端部40-1、40-2分别固定在框架1和盖2的几个点上。因此,相应的连接部分42-1和42-2之间的距离以锥形的方式沿着朝向弹性接触部41-1和41-2的方向逐渐减小。在此状态下,当头散热器板9率先***时,记录头模块3经由头底座5的开口6沿箭头“A”的方向***框架1中。
由此,头散热器板9a、9b的延伸端部与锥状的连接部42-1、42-2的倾斜表面接触。然后,通过将记录头模块3进一步***到框架1中的预定位置,连接部42-1、42-2被向外推从而稍微彼此分离,由此在连接部42-1、42-2中产生弹性恢复力,并且因此,热传导板39-1、39-2的连接部42-1、42-2满意地与头散热器板9a、9b接触(见图2)。
结果,来自头散热器板9a、9b的热分别通过两块热传导板39-1和39-2传递,并从具有大于头散热器板9a和9b以及热传导板39-1和39-2的面积的框架1和盖2散热。因此,能够避免如果在记录头模块3中产生的热量留在内部反而会发生的、与打印有关的各种故障(例如,记录头主体8的损坏和伴随着的墨滴排出失败)。
[第二实施例]
图12至18和20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图12示出了壳体构件14的正视图,图13示出了壳体构件14的顶视图,图14示出了沿图12的线B-B截取的剖视图,图15示出了沿图12的线C-C截取的剖视图,图16示出了沿图12的线D-D截取的剖视图,图17示出了壳体构件14上已粘贴有薄膜构件16的状态下的正视图,图18示出了已连接了记录头模块3和压力阻尼器模块4的状态的正视图,并且用于第一实施例的图20也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记录头主体8的一个例子的分解透视图。
以与用于第一实施例的上述图20相同的方式,图20示出了颠倒的在第二实施例中的记录头主体8。也就是说,放置在顶部的喷嘴板801对应于记录头主体8的下表面。根据第二实施例,如图20所示,在共用油墨通道805的两端分别与共用油墨通道805连通的头部分油墨供给管11-1和11-2(代替第一实施例的油墨供给管11和头部分通气管12)形成在刚性板812中。由于第二实施例的结构与上述使用图20说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同,将省略对其重复的说明。
同样地,在第二实施例的情况下,压力阻尼器模块4具有由合成树脂模例如聚乙烯而制成的壳体构件14,并且凹部15(见图12)以几乎挖空整个压力阻尼器模块4的方式从前侧形成在压力阻尼器模块4中。凹部15的前开口由合成树脂制成的柔性薄膜构件16闭合(见图17),由此油墨容纳腔17形成在壳体构件14内部。
用于按入并安装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供给管18的油墨供给管***孔20(见图18)形成在壳体构件14的重力方向上的上部的一端。如图12和图15所示,从油墨供给管***孔20的下端开口形成的连通孔50与凹部15(油墨容纳腔17)连通。
突起21-1和21-2分别形成为在壳体构件14上部的两端垂直于重力方向(垂直方向)向外突起。在突起21的下端,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排出管***孔23-1和23-2形成为分别用于将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排出管24-1和24-2按压到其中并安装(见图18)。
如图12和图18所示,为了在两侧将容纳在油墨容纳腔17内部的油墨51引导到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排出管24-1和24-2,槽状取出口52形成在油墨容纳腔17的重力方向上的上部的大致中央。分配槽53-1和53-2分别水平地延伸到取出口52的两侧,然后在突起21-1和21-2处向下弯曲,并与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排出管***孔23-1和23-2连通。
如图15和图18所示,由于分配槽53-2经过(独立地交叉)连通孔50的前侧,上升的倾斜表面54-1和54-2形成在取出口52附近的槽53-1和53-2的底部(见图14)。此外,在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排出管***孔23-1和23-2附近,下降的倾斜表面55-1和55-2形成在槽53-1和53-2的底部(见图16)。
如图18所示,在两侧的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排出管24-1和24-2分别放置在形成于壳体构件14两侧的突起21-1和21-2下方的台阶部分44-1和44-2中。
此外,如图18所示,在记录头主体8的两侧,按压并安装头部分油墨供给管11-1和11-2。柔性头侧油墨供给管37-1和37-2设成分别连接头部分油墨供给管11-1和11-2和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排出管24-1和24-2。在两侧的头侧油墨供给管37-1和37-2大致直线地从压力阻尼器模块4延伸到记录头模块3。
在该构造中,当供给油墨时,以喷墨记录装置的主体侧的油墨容器75(见图10)、容器侧油墨供给管37b、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供给管18、压力阻尼器模块4的油墨容纳腔17、槽状取出口52、分配槽53-1和53-2、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排出管24-1和24-2、头侧油墨供给管37-1和37-2、头部分油墨供给管11-1和11-2以及记录头模块3的油墨通道的上述顺序,油墨被填充到压力阻尼器模块4和记录头模块3中。
因此,在记录头模块3中,如图18所示,头侧油墨供给管37-1和37-2放置在记录头主体8的两侧。同样地,在压力阻尼器模块4中,头侧油墨供给管37-1和37-2放置在壳体构件14的两侧。
由此,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喷墨记录头与相关技术中的、如图19所示的相关技术的喷墨记录头中的连接构件例如管状连接部分108和油墨供给针109***记录头部分101与压力阻尼器部分102之间的构造不同。因此,能够减少托架77的高度。
此外,在打印时,由于能够从两侧(经由头侧油墨供给管37-1和37-2)向记录头主体8供给油墨51,所以能够实施高速打印。此外,除了具有薄膜构件16的油墨容纳腔17,在记录头主体8两侧的柔性头侧油墨供给管37-1和37-2也提供阻尼器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喷墨记录头和喷墨记录装置的其它没有说明的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大致相同,由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根据各实施例,能够提供可有效地控制油墨中的压力波动的喷墨记录头。
虽然已通过实施例说明了喷墨记录头,但本发明并不限于具体公布的实施例,并且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变更和修改。
本专利申请基于2012年8月31日提交的No.2012-192325号日本在先申请以及2013年8月21日提交的No.2013-171508号日本在先申请,并要求其优先权,以引用的方式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本文中。

Claims (7)

1.一种喷墨记录头,包括
记录头和压力阻尼器组件模块,所述记录头和压力阻尼器组件模块包括记录头部分和压力阻尼器部分,所述记录头部分具有在下表面上的多个喷嘴孔和与多个喷嘴孔连通的油墨通道,所述压力阻尼器部分在内部具有油墨容纳腔,其中,
记录头部分安装在重力方向上的下侧的位置,并且压力阻尼器部分放置成在重力方向上比记录头部分更高,并且
喷墨记录头还包括:
用于将容纳在压力阻尼器部分的油墨容纳腔中的油墨供给到记录头部分的油墨通道的第一柔性管,第一柔性管连接油墨排出部分与油墨供给部分,所述油墨排出部分与压力阻尼器部分的油墨容纳腔连通,所述油墨供给部分设置在记录头部分的一端侧并与油墨通道的一端连通,以及
与记录头部分中的另一端侧连接并与油墨通道的另一端连通的第二柔性管,其中,
至少第一柔性管的内部由油墨填充,并且
其中,记录头部分、第一柔性管和第二柔性管的排列方向垂直于重力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头,其中,
在将油墨从压力阻尼器部分填充到记录头部分时,第二柔性管充当将内部空气排出到喷墨记录头的外部的排气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记录头,其中,
由于形成在壳体构件中的凹处的前开口被柔性合成树脂制成的薄膜构件闭合,压力阻尼器部分中的油墨容纳腔形成在壳体构件中,
在垂直于重力方向的方向上向外突出的突起设置在壳体构件的重力方向上的上部的一端,并且在突起的内部形成有与油墨容纳腔连通的油墨排出通道,
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排出管放置在台阶部分中,所述台阶部分形成在沿重力方向在突起的下方的、壳体构件的一侧,并且
设置在记录头部分的一端侧的油墨供给部分包括头部分油墨供给管,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排出管和头部分油墨供给管由第一柔性管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2和3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头,其中,
当排出气泡时,废墨容器通过抽吸泵与第二柔性管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头,其中,
第二柔性管用作油墨供给管,以将容纳在压力阻尼器部分的油墨容纳腔中的油墨供给到记录头部分的油墨通道,油墨供给管连接另一个油墨排出部分与另一个油墨供给部分,所述另一个油墨排出部分与压力阻尼器部分的油墨容纳腔连通,所述另一个油墨供给部分设置在记录头部分的另一端侧并与油墨通道的另一端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墨记录头,其中,
由于形成在壳体构件中的凹处的前开口被柔性合成树脂制成的薄膜构件闭合,压力阻尼器部分中的油墨容纳腔形成在壳体构件中,
在垂直于重力方向的方向上向外突出的突起设置在壳体构件的重力方向上的上部的两端,并且与油墨容纳腔连通的油墨排出通道部分形成在相应的突起的内部,
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排出管放置在台阶部分中,所述台阶部分形成在沿重力方向在突起的下方的、壳体构件的两侧,并且
设置在记录头部分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一个油墨供给部分和另一油墨供给部分为头部分油墨供给管,压力阻尼器部分油墨排出管和头部分油墨供给管由第一柔性管和第二柔性管连接。
7.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2、3、4、5和6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头。
CN201310556575.7A 2012-08-31 2013-09-02 喷墨记录头和具有该喷墨记录头的喷墨记录装置 Active CN1036605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92325 2012-08-31
JP2012-192325 2012-08-31
JP2013-171508 2013-08-21
JP2013171508A JP6330273B2 (ja) 2012-08-31 2013-08-21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60569A CN103660569A (zh) 2014-03-26
CN103660569B true CN103660569B (zh) 2015-09-30

Family

ID=490848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56575.7A Active CN103660569B (zh) 2012-08-31 2013-09-02 喷墨记录头和具有该喷墨记录头的喷墨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04656B2 (zh)
EP (1) EP2703168B1 (zh)
JP (1) JP6330273B2 (zh)
CN (1) CN10366056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57060B2 (en) 2015-07-23 2019-10-29 Mouvent Ag Drop-on-demand inkjet print bar
JP5951091B1 (ja) * 2015-08-28 2016-07-13 ローランドディー.ジー.株式会社 ダンパー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液体供給システム、並びに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5980390B1 (ja) * 2015-08-28 2016-08-31 ローランドディー.ジー.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DE102017202910A1 (de) * 2016-03-24 2017-09-28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Vorrichtung zur zirkulierenden Tintenversorgung wenigstens eines Tintenstrahl-Druckkopfs
JP6922631B2 (ja) 2017-09-29 2021-08-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ヘッド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7238358B2 (ja) * 2018-11-21 2023-03-1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インク吐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148932B2 (en) 2019-02-06 2021-10-19 Ricoh Company, Ltd. Liquid supply device, liquid discharge device, and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JP2022021704A (ja) 2020-07-22 2022-02-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吐出ヘッド、液体吐出ユニット、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及び中間部材
JP2022021692A (ja) 2020-07-22 2022-02-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供給装置、液体吐出ユニット及び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36650A (en) * 1995-05-24 1999-08-10 Hewlett Packard Company Ink delivery system for ink-jet pens
CN1623785A (zh) * 2003-10-24 2005-06-08 索尼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头盒和液体喷射装置
CN101310988A (zh) * 2007-05-04 2008-11-2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机的气泡去除装置和利用该装置去除气泡的方法
CN101746126A (zh) * 2008-12-05 2010-06-23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设备、记录***和液体填充方法
CN102189806A (zh) * 2010-01-22 2011-09-21 株式会社理光 液体喷出头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009631C (en) 1989-02-17 1994-09-20 Shigeo Nonoyama Pressure damper of an ink jet printer
JP2887605B2 (ja) 1989-09-20 1999-04-26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用圧力ダンパ
JP3846083B2 (ja) * 1998-02-06 2006-11-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3491145B2 (ja) 2000-02-21 2004-01-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2003211688A (ja) 2002-01-21 2003-07-29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および同装置におけるインク供給路内の洗浄方法
JP3995996B2 (ja) * 2002-06-21 2007-10-24 エスアイアイ・プ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US7874656B2 (en) * 2004-12-10 2011-01-25 Canon Finetech Inc. Ink-feeding device and pressure-generating method
US7530684B2 (en) * 2005-01-14 2009-05-12 Fujifilm Corporatio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4806617B2 (ja) * 2006-09-29 2011-11-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995674B2 (ja) 2006-10-05 2012-08-08 エスアイアイ・プ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圧力緩衝器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並びに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2009184183A (ja) 2008-02-05 2009-08-20 Sii Printek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及びこの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が搭載され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36650A (en) * 1995-05-24 1999-08-10 Hewlett Packard Company Ink delivery system for ink-jet pens
CN1623785A (zh) * 2003-10-24 2005-06-08 索尼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头盒和液体喷射装置
CN101310988A (zh) * 2007-05-04 2008-11-2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机的气泡去除装置和利用该装置去除气泡的方法
CN101746126A (zh) * 2008-12-05 2010-06-23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设备、记录***和液体填充方法
CN102189806A (zh) * 2010-01-22 2011-09-21 株式会社理光 液体喷出头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61704A (ja) 2014-04-10
US9004656B2 (en) 2015-04-14
CN103660569A (zh) 2014-03-26
US20140063138A1 (en) 2014-03-06
EP2703168A1 (en) 2014-03-05
JP6330273B2 (ja) 2018-05-30
EP2703168B1 (en) 2015-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60569B (zh) 喷墨记录头和具有该喷墨记录头的喷墨记录装置
CN106626789A (zh) 液体喷射装置和头部
US9592675B2 (en) Liquid fill container
CN100363185C (zh) 液体容器
CN106626771B (zh) 液体喷射装置、喷射头和液体充注方法
US8091972B2 (en) Installing fluid container in fluid ejection device
EP2803488A2 (en) Cartridge and printing material supply system
US10518542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20090027462A1 (en) Wide format ink cartridge
JP2010188734A (ja) 流体噴射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80084464A1 (en) Pressure buffer, ink-jet head, and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6183421A (zh) 液体喷射头单元、液体喷射装置、擦拭方法以及印刷方法
WO2013102384A1 (zh) 分体式喷墨打印机墨盒
TWI239299B (en) Ink cartridge, recording apparatus employing ink cartridg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ink cartridge
JP201404660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623617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8708471B2 (en) Waste liquid recovery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20170144445A1 (en) Liquid supply unit and liquid consumption system
CN220198879U (zh) 一种带头墨盒
CN218702168U (zh) 一种墨盒
CN103909739B (zh) 盒以及密封部件
CN100564043C (zh) 液体容器
US10457065B2 (en) Liquid container
CN102218916A (zh)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JP2009148906A (ja) インクタン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