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20938B - 逆变器设备 - Google Patents

逆变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20938B
CN103620938B CN201280028588.0A CN201280028588A CN103620938B CN 103620938 B CN103620938 B CN 103620938B CN 201280028588 A CN201280028588 A CN 201280028588A CN 103620938 B CN103620938 B CN 1036209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put relay
inverter
inverter stack
bar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2858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20938A (zh
Inventor
高野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6209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209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209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209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BOARDS,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1/00Frameworks, boards, panels, desks, casings; Details of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 H02B1/015Boards, panels, desks; Part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H02B1/04Mounting thereon of switches or of other devices in general, the switch or device having, or being without,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22Printed circuit boards receptacles, e.g. stacked structures,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or box like frames
    • H05K7/1427Housings
    • H05K7/1432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 H05K7/14325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for cabinets or ra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3/00Hand carts having more than one axis carrying transport wheel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Equipment therefor
    • B62B3/002Hand carts having more than one axis carrying transport wheel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Equipment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a rectangular shape, involving sidewalls or rack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BOARDS,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1/00Frameworks, boards, panels, desks, casings; Details of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 H02B1/015Boards, panels, desks; Part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02Arrangements of circuit components or wiring on supporting structure
    • H05K7/06Arrangements of circuit components or wiring on supporting structure on insulating boards, e.g. wiring harness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22Printed circuit boards receptacles, e.g. stacked structures,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or box like frames
    • H05K7/1427Housings
    • H05K7/1432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09Forced ventilation, e.g. on heat dissipaters coupled to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BOARDS,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3/00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assembly, or maintenance of boards or switchgea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Patch Boards (AREA)

Abstract

一种逆变器设备设有在其底部带有脚轮(10a)的逆变器叠堆(10)、以及配电盘(50),逆变器叠堆(10)从配电盘的正面侧进入以容纳于配电盘内,其中配电盘(50)具有输出继电器端子(53),输出继电器端子(53)设置成沿逆变器叠堆(10)的前进方向在用于容纳逆变器叠堆(10)的容纳底部上延伸。输出继电器端子(53)设置成将连接至负载的输出电线(55)附连到后端部(531);而正面侧端部(532)连接到逆变器叠堆(10)的输出端子,并且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从逆变器叠堆(10)的底部向下突出的输出继电器条(73)。

Description

逆变器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逆变器设备。特别地,本发明涉及具有在其底部带脚轮的逆变器叠堆和配电盘的逆变器设备,该配电盘包含从其正面侧进入的逆变器叠堆。
背景技术
根据背景技术,一种具有在其底部带脚轮的逆变器叠堆和包含从正面侧进入的逆变器叠堆的配电盘的设备已被称为逆变器设备(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引文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平7-1235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虽然在专利文献1中没有精确的描述,但根据背景技术的逆变器设备形成为使得逆变器叠堆的输出端子和输出继电器端子通过平板状输出继电器条彼此连接,该输出继电器端子形成配电盘,并且附连到连接至负载的输出电线。为了因维护工作等而从配电盘卸下逆变器叠堆,需要移除将输出继电器条和输出端子紧固到彼此的紧固构件,并且进一步移除紧固输出继电器条和输出继电器端子的紧固构件。因此,卸下逆变器叠堆的工作是复杂的。
考虑到这样的实际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逆变器叠堆能容易地从配电盘卸下的逆变器设备。
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设备涉及一种包括在其底部带脚轮的逆变器叠堆和用于容纳从正面侧进入的逆变器叠堆的配电盘的逆变器设备。配电盘具有输出继电器端子,其设置在容纳逆变器叠堆的容纳底部中并沿逆变器叠堆的进入方向延伸。输出继电器端子通过紧固构件紧固到从逆变器叠堆的底部向下突出的输出继电器条。输出继电器端子具有连接至负载的输出电线附连到的后端部和连接到逆变器叠堆的输出端子的前端部。
此外,本发明的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设备是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述逆变器设备,还包括:输入继电器条,输入继电器条的一个端部通过紧固构件紧固到所述配电盘的输入侧端子,而另一个端部通过紧固构件紧固到所述逆变器叠堆的输入端子,从而将输入侧端子和输入端子彼此连接。输入继电器条形成为使得紧固构件被***孔部中,在孔部中形成有与共同侧部连通的凹口。
此外,本发明的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逆变器设备是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述逆变器设备,其中:输出继电器条具有第一输出继电器条和第二输出继电器条。第一输出继电器条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具有连接到输出端子的上端部。第二输出继电器条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基部和沿逆变器叠堆的进入方向从基部的下端延伸的前端部。基部通过紧固构件紧固到第一输出继电器条的下端部,并且前端部通过紧固构件紧固到输出继电器端子。第二输出继电器条形成为使得紧固构件所穿过的每个通孔的直径大于紧固构件的外径。
发明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发明,逆变器叠堆到配电盘的输出侧连接状态可通过将输出继电器端子从输出继电器条松开的简单操作而释放,因为作为配电盘的组成部分的输出继电器端子设置在容纳有逆变器叠堆的容纳底部内,以使得输出继电器端子沿逆变器叠堆的进入方向延伸,并且输出继电器端子具有附连到连接至负载的输出电线的后端部、以及连接到逆变器叠堆的输出端子且通过紧固构件紧固到从逆变器叠堆的底部向下突出的输出继电器条的前端部。因此,可以将逆变器叠堆容易地从配电盘卸下。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逆变器设备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作为图1所示逆变器设备的组成部分的逆变器叠堆在运输小车上运送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施加到图1和图2所示逆变器设备的运输小车从前侧看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施加到图1和图2所示逆变器设备的运输小车从后侧看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使运输小车接近于配电盘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示出图1和图2所示配电盘的容纳底部的立体图,在该容纳底部内容纳有逆变器叠堆。
图7是示出图6所示容纳底部的重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示出图6所示配电盘的容纳底部从侧面看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9是示出作为图1和图2所示逆变器设备的组成部分的逆变器叠堆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逆变器主体的上表面的构型的说明图。
图11是示出风扇块的构型的立体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将风扇块布置在逆变器主体中的过程的说明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将风扇块布置在逆变器主体中的过程的说明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将风扇块布置在逆变器主体中的过程并示出其重要部分从前侧看的情况的放大剖视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将风扇块布置在逆变器主体中的过程并示出其重要部分从侧面看的情况的放大剖视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将风扇块布置在逆变器主体中的过程并示出其重要部分从侧面看的情况的放大剖视图。
图17是设置在逆变器主体的上部上的风扇块的前视图。
图18是设置在逆变器主体的上部中的风扇块的重要部分的放大侧剖图。
图19是设置在逆变器主体的上部中的风扇块的重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用于说明将风扇块从逆变器主体卸下的过程的说明图。
图21是用于说明将风扇块从逆变器主体卸下的过程的前视图。
图22是用于说明将风扇块从逆变器主体卸下的过程的说明图。
图23是示出逆变器叠堆到配电盘的输入侧连接状态的立体图。
图24是示出图23所示的重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25是示出逆变器叠堆从配电盘的输入侧断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26是示出逆变器叠堆到配电盘的输出侧连接状态的立体图。
图27是示出作为图26所示输出继电器条的组成部分的第二输出继电器条的立体图。
图28是示出作为图26所示输出继电器条的组成部分的第二输出继电器条被移除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9是示出下框架的构型的说明图。
图30是示出下框架的修改的构型的说明图。
图31是示出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的前视图。
图32是示出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的侧视图。
图33是从前侧看的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34是从后侧看的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35是示出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的前视图。
图36是示出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的侧视图。
图37是从前侧看的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38是从后侧看的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39是示出图31至34所示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被附连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40是示出图35至38所示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被附连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41是可施加到图31至34所示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的附连构件从前侧看的立体图。
图42是可施加到图31至34所示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的附连构件从后侧看的立体图。
图43是示出施加了图41和42所示附连构件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逆变器设备的优选实施例。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逆变器设备的立体图。此处例示的逆变器设备被构造成包括逆变器叠堆10和配电盘50。逆变器叠堆10具有在其内部的逆变器电路。如图2所示,逆变器叠堆10借助于运输小车1运输,并且设置在作为目标的配电盘50中。
图3和图4示出施加到图1和图2所示逆变器设备的运输小车1。图3是示出运输小车1从前侧看时的情况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运输小车1从后侧看时的情况的立体图。
如图3和图4所示,运输小车1被构造成使得支承面3、导轨引导件(引导构件)4、固定金属板(固定支承构件)5和把持部6设置在具有多个(例如四个)小车脚轮1a的基座2上。
支承面3是在基座2的上表面上由钢板等制成并且设置在逆变器叠堆10的底部上的脚轮10a能在其上面滚动的表面。在逆变器叠堆10被置于支承面3上的状态下,支承面3支承逆变器叠堆10。如图5所示,支承面3具有与在上面放置逆变器叠堆10的配电盘50的两个放置表面51(即,逆变器叠堆10的脚轮10a能在上面滚动的表面)相同的高度水平。
这样的支承面3设有突出部3a。突出部3a是形成为从支承面3的后缘部向后突出的板状部分。突出部3a的侧向宽度匹配于配电盘50中的两个放置表面51之间的距离。如图5所示,突出部3a进入形成于放置表面51之间的配电盘50的进入部52,从而在运输小车1从正面侧接近时执行水平对准。
导轨引导件4是在支承面3的左右两端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板状构件。这些导轨引导件4由螺钉等固定到支承面3。当由支承面3支承的逆变器叠堆10在逆变器叠堆10被置于支承面3上的状态下朝配电盘50移动时,这样的导轨引导件4引导逆变器叠堆10的脚轮10a的滚动,并且限制逆变器叠堆10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移。
固定金属板5是设置在支承面3的前侧上以便竖立在基座2上的板状构件。在固定金属板5中形成有多个(例如,两个)螺纹孔5a。这些螺纹孔5a分别设置成当逆变器叠堆10在逆变器叠堆10被置于支承面3上的状态下由支承面3支承时与形成于逆变器叠堆10的下部前面内的螺纹孔10b相对应。因此,当逆变器叠堆10由支承面3支承时,螺钉N1被从前侧***固定金属板5的螺纹孔5a和逆变器叠堆10的螺纹孔10b内,并且螺钉N1绕其轴向中心旋转以便拧紧,从而将固定金属板5紧固到逆变器叠堆10。
也就是说,固定金属板5通过诸如螺钉N1的紧固构件紧固到由支承面3支承的逆变器叠堆10,从而固定和支承逆变器叠堆10。
把持部6形成为在基座2上的一对左右把持部。这些把持部6中的每一个均以这样的方式被构造,使得作为长杆状构件的管子被适当地弯曲并且管子的相对两端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到基座2。把持部6由使用者,即运送逆变器叠堆10的人把持。附带地讲,图3和图4中的附图标记7标示设置在每个把持部6中的止挡件。
放置在运输小车1的支承面3上以便由支承面3支承的这样的逆变器叠堆10被运送到作为如图2所示的安装目标的配电盘50的正面侧,然后使运输小车1接近配电盘50并且突出部3a进入配电盘50的预定进入部52从而执行对准。***固定金属板5的螺纹孔5a和逆变器叠堆10的螺纹孔10b中的螺钉N1被移除,以从固定金属板5松开逆变器叠堆10,并且逆变器叠堆10被移动以从正面侧进入配电盘50,以使得逆变器叠堆10能容纳在配电盘50中,如图1所示。
图6是示出图1和图2所示配电盘50的容纳底部的立体图,在容纳底部内容纳有逆变器叠堆10。图7是示出图6所示容纳底部的重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图8是示出图6所示配电盘50的容纳底部从侧面看的情况的说明图。如图6至图8所示,配电盘50具有输出继电器端子53。
输出继电器端子53设置成多个(例如,三个)输出继电器端子。也就是说,U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V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和W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沿着逆变器叠堆10的进入方向(即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且设置在配电盘50的容纳底部中,以便设置成通过绝缘体54彼此平行。这些输出继电器端子53分别具有向下弯曲的后端部531。均连接到诸如马达的负载的输出电线55a分别附连到后端部531。此外,输出继电器端子53还分别具有前端部532。通孔532a分别形成于前端部532中。螺母532b固定和支承到分别对应于通孔532a的下表面。
这些输出继电器端子53位于被容纳的逆变器叠堆10的底部下面。更具体地讲,这些输出继电器端子53位于低于逆变器叠堆10的脚轮10a的高度水平。
图9是示出图1和图2所示逆变器设备的组成部分的逆变器叠堆10的立体图。逆变器叠堆10被构造成包括下框架20、逆变器主体30和风扇块40。下框架20形成逆变器叠堆10的底部并且具有上述脚轮10a。虽然随后将描述细节,但下框架20形成为使得多个框架构件21由螺钉等连接以形成矩形平行六面体的相应的侧面。
逆变器主体30是在内部包含诸如逆变器电路的各种电路的外壳。如图10所示,开口31形成于逆变器主体30的上表面中。在这样的逆变器主体30的形成有开口31的上表面的后缘部32处形成向前突出的两个突片321。此外,板簧构件322由螺钉等紧固到后缘部32以便被固定。板簧构件322具有前端部322a,其被成形为向下弯曲以便前端部322a从上方进入形成于后缘部32处的矩形通孔323中。
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两个长孔331形成于连接到逆变器主体30的形成有开口31的上表面的上部前表面33中。螺栓构件60的主体部分60a分别从前侧穿过长孔331。穿过长孔331的主体部分60a与固定到作为长板状构件的金属板构件61的螺母612螺纹配合,同时主体部分60a穿过形成于金属板构件61中且比长孔331大的通孔611。虽然在图10中未示出,但防脱落螺母6262分别固定到螺栓构件60的前端部60b(参见图18和图19)。
风扇块40为箱状块体,其设置在逆变器主体30的上部上并且在其中容纳多个风扇F,用以将空气送出到逆变器主体30。如图11所示,风扇块40成形为类似于具有开放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矩形平行六面体。
在这样的风扇块40中,形成有配合孔41、凸缘42和锁定孔43。配合孔41形成为在风扇块40的下前表面中(即,从延伸端部向下延伸的部分的前表面中,该延伸端部从风扇块40的前表面的下端部向前延伸)的多个(例如,两个)孔。这些配合孔41为键孔形孔,每个孔都形成为使得直径大于螺栓构件60的头部60c的直径的脱开孔部411和直径小于螺栓构件60的头部60c的直径的拧紧孔部412彼此连续。
凸缘42形成为在形成有下开口40a的风扇块40的左右下侧缘部的后侧上向下延伸。锁定孔43形成在风扇块40的后表面中并且具有允许***突片321的尺寸。
这样的风扇块40在与逆变器主体30以如下方式配合的同时设置。如图12所示,风扇块40被移动以在逆变器主体30的上表面上从前侧朝后滑动,以使得螺栓构件60的头部60c相对地穿过配合孔41的脱开孔部411。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3和图14所示,风扇块40的凸缘42位于逆变器主体30的形成有开口31的上表面的上侧缘部34的内部,以使得凸缘42在风扇块40滑动时限制风扇块40在左右方向上偏离超出所需。
逆变器主体30的突片321相对地插过风扇块40的锁定孔43,如图15所示,并且板簧构件322的前端部322a通过其自身的弹性回复力按压从风扇块40的后表面的下端部向后延伸的后延伸部44,如图16所示,从而使风扇块40的后侧与逆变器主体30配合。
然后,螺栓构件60沿左右方向移位,以使得螺栓构件60的头部60c从脱开孔部411移动至拧紧孔部412,并且螺栓构件60被拧紧,从而使风扇块40的前侧与逆变器主体30配合,如图17至图19所示。因此,风扇块40可设置在逆变器主体30的上部上。
另一方面,这样的风扇块40可以如下方式从逆变器主体30卸下。如图20所示,卸下附连到风扇块40的连接器CN,以释放拧紧螺栓构件60的力。然后,如图21所示,螺栓构件60沿左右方向移位,以使得螺栓构件60的头部60c分别从拧紧孔部412移动至脱开孔部411。然后,如图22所示,风扇块40被向前拉动,从而从逆变器主体30脱开。
也就是说,位于逆变器主体30和风扇块40之间的螺栓构件60、配合孔41、突片321、锁定孔43和板簧构件322形成用于使风扇块40与逆变器主体30配合的配合单元。特别地,当螺栓构件60在螺栓构件60的主体部分60a穿过配合孔41的拧紧孔部412的状态下被拧紧时,螺栓构件60和配合孔41使风扇块40与逆变器主体30配合,但当螺栓构件60的拧紧力被释放并且螺栓构件60移动以相对于配合孔41沿左右方向滑动,使得主体部分60a穿过配合孔41的脱开孔部411时,风扇块40被向前拉动,以便允许从逆变器主体30脱开。
具有这样的构型的逆变器叠堆10在容纳在配电盘50中的同时以如下方式被设置。
图23是示出逆变器叠堆10到配电盘50的输入侧连接状态的立体图。图24是示出图23所示重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如图23和图24所示,逆变器叠堆10形成为使得设置在逆变器主体30中的两个输入端子35分别通过输入继电器条70连接到配电盘50的输入侧端子56。
输入继电器条70为板状构件。每一个输入继电器条70具有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配电盘50的输入侧端子56中对应的一个的上端部、以及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逆变器叠堆10的输入端子35中对应的一个的下端部。以这种方式,输入端子35分别被如上所述紧固到输入侧端子56。
在每个输入继电器条70中,在作为紧固构件T的螺栓所穿过的孔部71中形成有与共同侧部(右侧或左侧)连通的凹口72。
由于凹口72以这种方式形成在每个输入继电器条70的孔部71中,当紧固构件T的拧紧力被释放时,可在不卸下紧固构件T的情况下移除输入继电器条70,如图25所示。
图26是示出逆变器叠堆10到配电盘50的输出侧连接状态的立体图。如图26和上述图8所示,设置在逆变器主体30中的三个未示出的输出端子分别通过输出继电器条73连接到配电盘50的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前端部532。这里,输出继电器条73的数量为3,即,将U相输出端子连接到U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输出继电器条73、将V相输出端子连接到V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输出继电器条73、以及将W相输出端子连接到W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输出继电器条73。
这样的输出继电器条73具有相同构型。每个输出继电器条73具有第一输出继电器条731和第二输出继电器条732。第一输出继电器条731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连接到输出端子中对应的一个的上端部。
如图27所示,第二输出继电器条732在竖直截面中成形为类似于“L”形。更具体地讲,第二输出继电器条732具有基部7321和前端部7322。基部7321是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从逆变器叠堆10的底部向下突出的部分。基部7321具有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第一输出继电器条731的下端部的上端部。前端部7322是从基部7321的下端部向前延伸的部分。前端部7322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输出继电器端子53中对应的一个的前端部532。也就是说,设置在配电盘50中的输出继电器端子53具有附连到连接至诸如马达的负载的输出电线55的后端部531、以及前端部532,前端部532连接到逆变器叠堆10的输出端子并且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从逆变器叠堆10的底部向下突出的输出继电器条73。
在每一个这样的第二输出继电器条732中,紧固构件T在基部7321处穿过的通孔7321a和紧固构件T在前端部7322处穿过的通孔7322a形成为使得通孔7321a和7322a中的每一个的直径大于紧固构件T中对应的一个的外径。
因此,基部7321的通孔7321a可吸收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的尺寸公差,同时前端部7322的通孔7322a可吸收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的尺寸公差。
如图28所示,在每一个输出继电器条73中,当第二输出继电器条732从第一输出继电器条731和输出继电器端子53中对应的一个卸下时,可以执行逆变器单元启动以检查逆变器叠堆10的驱动。
由于输出继电器条73设置成穿过逆变器叠堆10的下框架20,下框架20形成为使得形成输出继电器条73所穿过的四边形框架的各边的框架构件21,即,形成前上侧的框架构件21和形成前下侧的框架构件21由诸如不锈钢的非磁性物质制成,而其它框架构件21由金属板等制成,如图29所示。
由于形成输出继电器条73所穿过的四边形框架的各边的框架构件21以这种方式由非磁性物质制成,可以限制涡电流的产生。
虽然图29示出作为输出继电器条73所穿过的四边形框架的各边的形成前上侧的框架构件21和形成前下侧的框架构件21由非磁性物质制成的情况,但由形成前上侧的框架构件21、形成前下侧的框架构件21和根据该实施例的形成一对左右的前竖直侧的竖直框架构件22构成的下框架20的前部23可由诸如不锈钢的非磁性物质制成,其中竖直框架构件22用于将两个框架构件21在下框架20中彼此连接,如图30所示。
同样在这样的构型中,形成输出继电器条73所穿过的四边形框架的各边的框架构件21由非磁性物质制成,以便可以限制涡电流的产生。
随着已示出输出继电器条73被用作逆变器设备中的输出继电器部分的情况,即,用于将U相输出端子连接到U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输出继电器部分、用于将V相输出端子连接到V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输出继电器部分和用于将W相输出端子连接到W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输出继电器部分,但择一地选自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和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90的单元可取代在该实施例中的输出继电器条73而被用作输出继电器部分。
图31至图34示出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图31为前视图。图32为侧视图。图33为从前侧看的立体图。图34为从后侧看的立体图。
此处所示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具有三个输出继电器条81和固定托架82。这三个输出继电器条81是用于将U相输出端子连接到U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输出继电器条、用于将V相输出端子连接到V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输出继电器条和用于将W相输出端子连接到W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输出继电器条。
这三个输出继电器条81中的每一个具有第一输出继电器条811和第二输出继电器条812。第一输出继电器条811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可连接到输出端子中对应的一个的上端部。第二输出继电器条812成形为在竖直截面中类似于“L”字。更具体地讲,第二输出继电器条812具有基部8121和前端部8122。基部8121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第一输出继电器条811的下端部的上端部。前端部8122是从基部8121的下端部向前延伸并且可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输出继电器端子53中的对应的一个的前端部532的部分。在每个第二输出继电器条812中,紧固构件T在前端部8121处穿过的通孔(未示出)和紧固构件T在前端部8122处穿过的通孔8122a形成为使得未示出的通孔和通孔8122a中的每一个的直径大于紧固构件T中对应的一个的外径。
固定托架82由适当弯曲的金属板制成。固定托架82与这三个输出继电器条81通过作为绝缘构件的树脂80a一体化,以便作为单元提供。这样的固定托架82设置成用于固定到逆变器叠堆10。附带地讲,图31至图34中的附图标记83标示用于检测电流的霍尔电流互感器。
由于这样的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具有三个输出继电器条81,三相输出可从输出端子直接输出到输出继电器端子53。
图35至图38示出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90。图35为前视图。图36为侧视图。图37为从前侧看的立体图。图38为从后侧看的立体图。
此处所示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90具有输出继电器条91和固定托架92。输出继电器条91具有第一输出继电器条911和第二输出继电器条912。第一输出继电器条911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可连接到三个输出端子的上端部。
第二输出继电器条912成形为在竖直截面中类似于“L”字。更具体地讲,第二输出继电器条912具有基部9121和前端部9122。基部9121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第一输出继电器条911的下端部的上端部。前端部9122是从基部9121的下端部向前延伸并且可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任何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前端部532的部分。在第二输出继电器条912中,紧固构件T在基部9121穿过的通孔(未示出)和紧固构件T在前端部9122处穿过的通孔9122a形成为使得未示出的通孔和通孔9122a中的每一个的直径大于紧固构件T中对应的一个的外径。
固定托架92由适当弯曲的金属板制成。固定托架92与输出继电器条91通过作为绝缘构件的树脂90a一体化,以便作为单元提供。这样的固定托架92设置成用于固定到逆变器叠堆10。附带地讲,图35至图38中的附图标记93标示用于检测电流的霍尔电流互感器。
由于这样的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90具有一个输出继电器条91,来自输出端子的三相输出可作为U相、V相和W相中的任何单个相输出到输出继电器端子53。
如图39所示,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可以这样的方式被用作输出继电器部分,即,使得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通过固定托架82固定到逆变器叠堆10的下框架20,并且相应的输出继电器条81紧固到输出端子和输出继电器端子53。如图40所示,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90可以这样的方式被用作输出继电器部分,即,使得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90通过固定托架92固定到逆变器叠堆10的下框架20,并且输出继电器条91紧固到相应的输出端子和任何输出继电器端子53。
如上所述,在运输小车1中,支承置于支承面3上的逆变器叠堆10的支承面3具有与作为安装目标的放置有逆变器叠堆10的配电盘50的放置表面51相同的高度水平。由于设置成从支承面3向外突出的突出部3a进入形成于配电盘50中的放置表面51之间的进入部52,从而进行水平对准,不需要像此前使用的升降机那样高的对准精度。此外,不需要像升降机那样用于沿上下方向移动支架的机构。因此,根据运输小车1,逆变器叠堆10可以更容易地安装在配电盘50中,同时实现成本的降低。
根据运输小车1,当逆变器叠堆10移动时,沿逆变器叠堆10的可移动方向设置在支承面3上的导轨引导件4限制逆变器叠堆10相对于移动方向在左右方向上的偏移。因此,可以良好地进行逆变器叠堆10的安装工作。
此外,根据运输小车1,立设在支承面3上的固定金属板5通过诸如螺钉N1的紧固构件紧固到由支承面3支承的逆变器叠堆10,从而固定和支承逆变器叠堆10。因此,在运输逆变器叠堆10的同时,可以防止逆变器叠堆10掉落。
此外,根据运输小车1,把持部6设置为在包括支承面3的基座2中的一对左右把持部。因此,逆变器叠堆10甚至在狭窄的通道中等位置也可被很好地运输。
在逆变器叠堆10中,当螺栓构件60在螺栓构件60的主体部分60a穿过配合孔41的拧紧孔部412的状态下被拧紧时,风扇块40与逆变器主体30配合,并且另一方面,当螺栓构件60的拧紧力被释放以使螺栓构件60相对于配合孔41沿左右方向移动和滑动以使得主体部分60a穿过配合孔41的脱开孔部411时,风扇块40被朝前侧拉出,以便允许从逆变器主体30被移除。因此,即便在安装有逆变器叠堆10的容纳区域的宽度较狭窄的情况下,也能从逆变器主体30卸下风扇块40。因此,取出风扇块40的工作可以容易地进行。特别地,根据逆变器叠堆10,由于防脱落螺母6262固定到螺栓构件60的前端部60b,在螺栓构件60的拧紧力被释放时,可以防止螺栓构件60下落。因此,当从逆变器主体30卸下风扇块40时,可以防止螺栓构件60下落。
此外,根据逆变器叠堆10,可通过向后按压风扇块40的简单操作将风扇块40设置在逆变器主体30的上部上,因为逆变器主体30的突片321穿过风扇块40的锁定孔43,并且附连到逆变器主体30的板簧构件322按压风扇块40的后延伸部44。因此,可以很好地进行风扇块40的安装工作。
在逆变器设备中,输出继电器端子53设置在用于容纳逆变器叠堆10的容纳底部中,以沿着逆变器叠堆10的进入方向延伸。连接到诸如马达的负载的输出电线55附连到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后端部531。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前端部532连接到逆变器叠堆10的输出端子,并且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从逆变器叠堆10的底部向下突出的输出继电器条73。因此,可通过从输出继电器条73松开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简单操作来释放逆变器叠堆10到配电盘50的输出侧连接状态。因此,根据逆变器设备,逆变器叠堆10可以容易地从配电盘50卸下。
根据逆变器设备,每个输入继电器条70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即,使得诸如螺栓的紧固构件T被***孔部71中,在孔部71中形成与共同侧部连通的凹口72。因此,当紧固构件T的拧紧力被释放时,输入继电器条70可以在不移除紧固构件T的情况下被移除,从而可以释放逆变器叠堆10到配电盘50的输入侧连接状态。因此,逆变器叠堆10可以这种方式容易地从配电盘50卸下。
此外,根据逆变器设备,作为逆变器叠堆10的组成部分的下框架20被构造成使得形成输出继电器条73所穿过的四边形框架的各边的框架构件21由非磁性物质制成。因此,可以限制涡电流的产生,从而可以防止由涡电流等的产生所引起的发热和振动。此外,由于下框架20的其它框架构件21由金属板等制成,相比所有框架构件均由诸如不锈钢的非磁性物质制成的情况,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因此,可以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同时防止由涡电流等的产生所引起的发热和振动。附带地讲,如果从在输出继电器条73中传输的电流的量明显看出在下框架20中不产生涡电流,则可以将非磁性物质的框架构件21替换成由诸如金属板的磁性物质制成的框架构件。因此,当明显不产生涡电流时,形成下框架20的所有框架构件21都可由磁性物质制成,以便可以实现运营成本的降低。
此外,根据逆变器设备,择一选自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和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90的单元可被用作取代输出继电器条73的输出继电器部分。因此,可以容易地改变用于将逆变器叠堆10和配电盘50彼此连接的输出端子的构型。
虽然上文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可以做出各种改变。
虽然上述实施例设计成使用择一选自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和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90的单元作为输出继电器部分,但具有附连构件84的下面的单元可被用作本发明中的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的改型。
图41和图42示出可施加到图31至34所示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的附连构件84。图41为从前侧看的立体图。图42为从后侧看的立体图。此处所示附连构件84具有三个输出继电器附连条85。
这三个输出继电器附连条85中的每一个具有第一输出继电器附连条851和第二输出继电器附连条852。第一输出继电器附连条851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基部8511、从第一基部8511的上端部向右延伸的右延伸部8512、以及从第一基部8511的下端部向左延伸的左延伸部8513。第一基部8511通过作为绝缘构件的树脂84a连接到附连固定托架86。
第二输出继电器附连条852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基部8521、从第二基部8521的上端部向后延伸的后延伸部8522、以及从第二基部8521的下端部向前延伸的前延伸部8523。后延伸部8522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第一输出继电器附连条851的左延伸部8513。
在附连固定托架86固定到逆变器叠堆10的下框架20并且相应的第二输出继电器附连条852的前延伸部8523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对应的第二输出继电器条812的前端部8122的状态下使用这样的附连构件84,如图43所示。
当具有这样的附连构件84的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被用作输出继电器部分时,可以灵活地应对客户要求和规格变化。
附图标记列表
1运输小车
1a小车脚轮
2基座
3支承面
3a突出部
4导轨引导件(引导构件)
5固定金属板(固定支承构件)
5a螺纹孔
6把持部
10逆变器叠堆
10a脚轮
20下框架
21框架构件
30逆变器主体
31开口
32后缘部
321突片
322板簧构件
322a前端部
323通孔
33上部前表面
331长孔
34上侧缘部
35输入端子
40风扇块
40a下开口
41配合孔
411脱开孔部
412拧紧孔部
42凸缘
43锁定孔
44后延伸部
50配电盘
51放置表面
52进入部
53输出继电器端子
531后端部
532前端部
532a通孔
532b螺母
54绝缘体
55输出电线
56输入侧端子
60螺栓构件
60a主体部分
60b前端部
60c头部
61金属板构件
611通孔
612螺母
62防脱落螺母62
70输入继电器条
71孔部
72凹口
73输出继电器条
731第一输出继电器条
732第二输出继电器条
7321基部
7322前端部
7321a通孔
7322a通孔
80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
81输出继电器条
80a树脂
811第一输出继电器条
812第二输出继电器条
8121基部
8122前端部
8122a通孔
82固定托架
84附连构件
84a树脂
85输出继电器附连条
851第一输出继电器附连条
8511第一基部
8512右延伸部
8513左延伸部
852第二输出继电器附连条
8521第二基部
8522后延伸部
8523前延伸部
86附连固定托架
90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
90a树脂
91输出继电器条
911第一输出继电器条
912第二输出继电器条
9121基部
9122前端部
9122a通孔
92固定托架
F风扇
T紧固构件

Claims (3)

1.一种逆变器设备,包括:在其底部具有脚轮的逆变器叠堆;以及配电盘,所述配电盘用于容纳从所述配电盘的正面侧进入的所述逆变器叠堆;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电盘具有输出继电器端子,所述输出继电器端子设置在容纳所述逆变器叠堆的容纳底部内,并沿所述逆变器叠堆的进入方向延伸;并且
所述输出继电器端子具有背面端部和正面端部,所述背面端部附连有连接至负载的输出电线,而所述正面端部连接到所述逆变器叠堆的输出端子,且通过紧固构件紧固到从所述逆变器叠堆的底部向下突出的输出继电器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输入继电器条,所述输入继电器条的一个端部通过紧固构件紧固到所述配电盘的输入侧端子,而另一个端部通过紧固构件紧固到所述逆变器叠堆的输入端子,从而将所述输入侧端子和所述输入端子彼此连接;其中,
所述输入继电器条形成为使所述紧固构件***孔部中,在所述孔部中形成有与共同侧部连通的凹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继电器条具有:
第一输出继电器条,所述第一输出继电器条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具有连接到所述输出端子的上端部;以及
第二输出继电器条,所述第二输出继电器条具有基部和前端部,所述基部沿上下方向延伸,而所述前端部沿所述逆变器叠堆的进入方向从所述基部的下端延伸,以使得所述基部通过紧固构件紧固到所述第一输出继电器条的下端部,而所述前端部通过紧固构件紧固到所述输出继电器端子;以及
所述第二输出继电器条形成为使得供所述紧固构件穿过的每个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紧固构件的外径。
CN201280028588.0A 2011-10-31 2012-10-26 逆变器设备 Active CN1036209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39686A JP5782995B2 (ja) 2011-10-31 2011-10-31 インバータ装置
JP2011-239686 2011-10-31
PCT/JP2012/077750 WO2013065603A1 (ja) 2011-10-31 2012-10-26 インバー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20938A CN103620938A (zh) 2014-03-05
CN103620938B true CN103620938B (zh) 2016-03-16

Family

ID=481919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8588.0A Active CN103620938B (zh) 2011-10-31 2012-10-26 逆变器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203217B2 (zh)
JP (1) JP5782995B2 (zh)
CN (1) CN103620938B (zh)
DE (1) DE112012002170B4 (zh)
WO (1) WO20130656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88860B2 (en) * 2012-11-29 2015-03-24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Power supplies having power electronic modules and replacement methods thereof
EP2975918A1 (en) * 2014-07-18 2016-01-20 Alstom Technology Ltd Sub-module removal method
US10367426B2 (en) * 2015-09-30 2019-07-30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US10177680B2 (en) * 2015-10-19 2019-01-08 San Diego Gas & Electric Company Electrical service interface system
US9810368B2 (en) * 2016-01-11 2017-11-07 The Boeing Company Flight test instrumentation rack handling device
USD833985S1 (en) * 2016-09-23 2018-11-20 Abb Technology Oy Equipment for control of electric power
US10124996B2 (en) * 2016-11-03 2018-11-13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Electronic module removal and insertion cart
USD857639S1 (en) 2016-11-17 2019-08-27 Cooper Technologies Company Single door for electrical panel enclosure
CA2985754C (en) 2016-11-17 2024-06-11 Cooper Technologies Company One or more doors with one or more angled side flanges for electrical panel enclosure
CA2985755A1 (en) 2016-11-17 2018-05-17 Cooper Technologies Company Electrical panel enclosure including baffle to inhibit water ingress
USD821333S1 (en) * 2017-03-21 2018-06-26 Abb Technology Oy Equipment for control of electric power
USD826181S1 (en) * 2017-03-21 2018-08-21 Abb Technology Oy Equipment for control of electric power
USD826182S1 (en) * 2017-03-21 2018-08-21 Abb Technology Oy Equipment for control of electric power
USD920242S1 (en) * 2018-04-13 2021-05-25 Abb Power Grids Switzerland Ag Transformer monitor
USD887355S1 (en) * 2018-04-20 2020-06-16 Delta Electronics, Inc. Inverter
USD914594S1 (en) * 2018-06-08 2021-03-30 Siemens Ltd., China Automation demo case
USD894833S1 (en) * 2018-11-05 2020-09-01 Fuji Electric Co., Ltd. Inverter
USD889405S1 (en) * 2018-11-15 2020-07-07 Hevo, Inc. Inverter component of a charging system
USD896753S1 (en) * 2018-12-31 2020-09-22 Panoramic Power Ltd. Modularly connecting bridge, meter and power supply unit assembly
FR3110032B1 (fr) * 2020-05-05 2022-06-10 Socomec Sa Procede d’installation d’un module de commutation dans une armoire electrique, kit d’installation et module de commutation correspondants
CN112003177A (zh) * 2020-08-25 2020-11-27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变电站内检修10kV断路器的小车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12398354B (zh) * 2020-11-16 2021-07-06 陕西长岭光伏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无线通讯技术的逆变器辅助调节仪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95917A (zh) * 2007-04-27 2008-10-29 泰商泰达电子公司 具有锁闩元件的可插拔式电子装置
CN101385225A (zh) * 2006-02-17 2009-03-11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具有母线的功率转换设备
CN101527303A (zh) * 2008-03-04 2009-09-09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功率变换器
CN102130316A (zh) * 2009-11-13 2011-07-2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台及其组装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29058A (en) * 1961-12-22 1966-01-11 Ite Circuit Breaker Ltd Cubicle unitary molding for upper and lower terminal assembly and current transformers
JPS58172906A (ja) * 1982-03-31 1983-10-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引出し形閉鎖配電盤の自動接地装置
FR2608355B1 (fr) * 1986-12-16 1989-02-24 Merlin Gerin Cellule de logement d'une pluralite de sous-ensembles electroniques d'une alimentation statique sans coupure
US4772999A (en) 1986-12-16 1988-09-20 Merlin Gerin Static converter, especially for an uninterruptible electrical power supply system
JPH0578196U (ja) * 1992-03-18 1993-10-22 株式会社東芝 電力変換ユニット
JPH07123539A (ja) * 1993-10-29 1995-05-12 Fuji Electric Co Ltd 大容量インバータの着脱装置
US5481075A (en) * 1994-03-11 1996-01-02 Toshiba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Compact motor controller with an improved arrangement for disconnecting and withdrawing a drawout unit
JPH0847268A (ja) * 1994-07-27 1996-02-16 Sanyo Denki Co Ltd 電力変換装置
JP2006020500A (ja) * 2005-09-09 2006-01-19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電力変換装置の主回路端子構造
FI121563B (fi) * 2006-09-22 2010-12-31 Abb Oy Taajuusmuuttaja
DE102007030344B4 (de) * 2007-06-29 2009-10-15 Andreas Siemes Einrichtung für die Kontrolle eines sanften Anlaufs oder Auslaufs von Drehstrommotoren, - sog. Soft-Starter
JP5141395B2 (ja) * 2008-06-23 2013-02-13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端子台
JP5203836B2 (ja) * 2008-07-28 2013-06-05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ノイズフィルタカバー
JP5531398B2 (ja) * 2008-11-05 2014-06-25 株式会社明電舎 インバータユニット
WO2011059644A1 (en) * 2009-11-11 2011-05-19 Nextronex Energy Systems, Llc Inverter system
US8335081B2 (en) * 2010-07-16 2012-12-18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Heat sink cooling arrangement for multiple power electronic circuits
US8325479B2 (en) * 2010-07-16 2012-12-04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Motor drive cooling duct system and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85225A (zh) * 2006-02-17 2009-03-11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具有母线的功率转换设备
CN101295917A (zh) * 2007-04-27 2008-10-29 泰商泰达电子公司 具有锁闩元件的可插拔式电子装置
CN101527303A (zh) * 2008-03-04 2009-09-09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功率变换器
CN102130316A (zh) * 2009-11-13 2011-07-2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台及其组装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82995B2 (ja) 2015-09-24
WO2013065603A1 (ja) 2013-05-10
JP2013099116A (ja) 2013-05-20
CN103620938A (zh) 2014-03-05
DE112012002170B4 (de) 2020-06-18
DE112012002170T5 (de) 2014-02-27
US20140104759A1 (en) 2014-04-17
US9203217B2 (en) 2015-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20938B (zh) 逆变器设备
CN103636114B (zh) 逆变器叠堆
EP2775606B1 (en) Inverter device
US8100271B2 (en) Tiered battery cabinet
CN103597681B (zh) 逆变器装置
CN103597679A (zh) 运输小车
WO2015064501A1 (ja) ユニット収納装置
CN103636115B (zh) 逆变器装置
CN210668227U (zh) 断路器的导轨连接装置
CN211605770U (zh) 一种配电柜内部零件连接固定机构
CN201523492U (zh) 电控箱
CN215747324U (zh) 一种切换长短车型的滑台机构
CN211192819U (zh) 一种自动锁螺丝机
CN217362318U (zh) 一种配电箱用移动装置
US20240204490A1 (en) Switchgear Current Transformer Replacement System
CN209677791U (zh) 一种新型文件柜
CN219428153U (zh) 一种电路板转运装置
CN209235185U (zh) 一种桌梁卡接结构及桌子
CN220348339U (zh) 一种喇叭加工的组装工作台
KR200488292Y1 (ko) 변압기 코어용 프레임장치
JP2019009971A (ja) 高圧受電設備設置構造
JP2004274803A (ja) 放電灯用電子点灯装置
CN116443567A (zh) 车轮分类转移装置
JPH0582993A (ja) 電子装置
JP2005210857A (ja) 遮断器接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