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36115B - 逆变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逆变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36115B
CN103636115B CN201280032702.7A CN201280032702A CN103636115B CN 103636115 B CN103636115 B CN 103636115B CN 201280032702 A CN201280032702 A CN 201280032702A CN 103636115 B CN103636115 B CN 1036361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put relay
inverter
inverter stack
bar
out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3270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36115A (zh
Inventor
吉田敏弘
吉川智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3973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9545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6361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361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361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361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逆变器装置设有逆变器叠堆(10)和通过从正面进入而在其内容纳有逆变器叠堆(10)的配电盘(50),逆变器叠堆(10)在其底部上具有脚轮(10a),逆变器叠堆(10)包括:输出端子;输出继电器条(73),用以构成配电盘(50)并适于连接输出继电器端子(53),该输出继电器端子附连到连接至负载的输出线(55);以及下框架(20),用以构成底部且由连接而形成长方体的各侧面的多个框架构件(21)构成。在下框架(20)中,用于构成供输出继电器条(73)穿过的四侧框架的一侧的框架构件(21)由非磁性材料制成。

Description

逆变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逆变器装置,并且更具体地涉及包括逆变器叠堆和配电盘的逆变器装置,所述逆变器叠堆在其底部上具有脚轮,通过从正面进入而在配电盘内容纳有逆变器叠堆。
背景技术
迄今已知的逆变器装置包括在其底部上具有脚轮的逆变器叠堆和通过从正面进入而在其内容纳有逆变器叠堆的配电盘(例如,参看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平7-1235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虽然未在专利文献1中明确指出,但迄今已知的逆变器装置使得逆变器叠堆的输出端子和输出继电器端子由平板状输出继电器条连接,该输出继电器端子构成配电盘并且附连到连接至负载的输出线。此外,构成逆变器装置的逆变器叠堆使得构成底部且穿过输出继电器条的下框架由作为非磁性体的不锈钢等制成,目的在于防止因过电流等发生所导致的发热和振动。不锈钢相比钢板等是昂贵的,这导致包括具有这种下框架的逆变器叠堆的逆变器装置的制造成本增加。
鉴于上述的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逆变器装置,使得可以在防止因过电流等发生所导致的发热和振动的同时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装置涉及包括逆变器叠堆和容纳逆变器叠堆的配电盘的逆变器装置。逆变器叠堆具有连接到其自身的输出端子的输出继电器条、以及构成底部并且由连接而形成长方体的各侧面的多个框架构件构成的下框架。下框架使得构成输出继电器条所穿过的四侧框架的一侧的框架构件由非磁性体形成。
发明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发明,逆变器叠堆具有连接到其自身的输出端子的输出继电器条、以及构成底部且由彼此连接而形成长方体的各侧面的多个框架构件构成的下框架,并且下框架使得构成供输出继电器条穿过的四侧框架的一个侧面的框架构件由非磁性体构成,因此,可以控制过电流的发生,从而可以防止因过电流等的发生导致的发热和振动。另外,由于下框架的其它框架构件可以由板金等构成,与所有框架构件均由诸如不锈钢的非磁性体形成时相比,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因此,实现了在防止因过电流等发生所导致的发热和振动的同时可以实现制造成本降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逆变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构成图1所示逆变器装置的逆变器叠堆由运输小车运送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施加到图1和图2所示逆变器装置的运输小车从前面看时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施加到图1和图2所示逆变器装置的运输小车从后面看时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将运输小车引入到配电盘附近的情况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示出容纳有逆变器叠堆的图1和图2所示配电盘的容纳底部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图6所示容纳底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示出图6所示配电盘的容纳底部从侧面看时的情况的图示。
图9是示出构成图1和图2所示逆变器装置的逆变器叠堆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逆变器主体的上表面的构型的图示。
图11是示出风扇块的构型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用于将风扇块设置在逆变器主体中的过程的图示。
图13是示出用于将风扇块设置在逆变器主体中的过程的图示。
图14示出用于将风扇块设置在逆变器主体中的过程,该图为示出从前面看主要部分时的情况的放大剖视图。
图15示出用于将风扇块设置在逆变器主体中的过程,该图为示出从侧面看主要部分时的情况的放大剖视图。
图16示出用于将风扇块设置在逆变器主体中的过程,该图为示出从侧面看主要部分时的情况的放大剖视图。
图17是设置在逆变器主体的上部上的风扇块的前视图。
图18是设置在逆变器主体的上部上的风扇块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侧剖图。
图19是设置在逆变器主体的上部上的风扇块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用于示出用于从逆变器主体移除风扇块的过程的图示。
图21是用于示出用于从逆变器主体移除风扇块的过程的前视图。
图22是用于示出用于从逆变器主体移除风扇块的过程的图示。
图23是示出逆变器叠堆和配电盘的输入侧连接状态的立体图。
图24是示出图23所示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25是示出逆变器叠堆和配电盘的输入侧连接状态的释放的立体图。
图26是示出逆变器叠堆和配电盘的输出侧连接状态的立体图。
图27是示出构成图26所示输出继电器条的第二输出继电器条的立体图。
图28是示出构成图26所示输出继电器条的第二输出继电器条已被移除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9是示出下框架的构型的图示。
图30是示出下框架的修改示例的构型的图示。
图31是示出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的前视图。
图32是示出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的侧视图。
图33是从前面看的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34是从后面看的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35是示出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的前视图。
图36是示出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的侧视图。
图37是从前面看的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38是从后面看的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39是示出安装了图31至图34所示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的状态的图示。
图40是示出安装了图35至图38所示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的状态的图示。
图41是可施加到图31至图34所示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的附连构件从前面看的立体图。
图42是可施加到图31至图34所示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的附连构件从后面看的立体图。
图43是示出施加了图41和图42所示附连构件的状态的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参看附图,将提供根据本发明的逆变器装置的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
图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逆变器装置的立体图。此处所示逆变器装置被构造成包括逆变器叠堆10和配电盘50。逆变器叠堆10在其内部包括逆变器电路,由如图2所示的运输小车1运输,并且安装在目标配电盘50中。
图3和图4均示出施加到图1和图2所示逆变器装置的运输小车1,其中图3是示出运输小车1从前面看时的情况的立体图,而图4是示出其中运输小车1从后面看时的情况的立体图。
如图3和图4所示,运输小车1由设置在包括多个(例如,四个)小车脚轮1a的基台2上的支承面3、导轨引导件(导向构件)4、固定板(固定和支承构件)5和把持部6构成。
支承面3由在基台2的上表面上的钢板等构成,并且是设置在逆变器叠堆10的底部上的脚轮10a能在其上进行滚动的表面。在逆变器叠堆10被安装的状态下,支承面3支承逆变器叠堆10。如图5所示,支承面3具有与配电盘50中的逆变器叠堆10的两个安装表面51相同的高度水平(即,逆变器叠堆10的脚轮10a能在上面滚动的表面)。
在这类支承面3上设有突出部3a。突出部3a为板状部,其形成为从支承面3的后缘部向后突出。突出部3a的左右宽度的大小匹配于配电盘50中的两个安装表面51之间的距离,并且当使运输小车1从前面靠近时,在水平方向上的定位由进入形成于安装表面51之间的配电盘50的进入部52的突出部3a来进行,如图5所示。
导轨引导件4是沿纵向方向在支承面3的左右两端上延伸的细长板状体。导轨引导件4用螺钉等固定到支承面3。这种类型的导轨引导件4在由支承面3支承在安装状态的逆变器叠堆10朝配电盘50移动时引导逆变器叠堆10的脚轮10a的滚动,并且限制在逆变器叠堆10在水平方向上的偏差。
固定板5是在支承面3的前侧从基台2直立设置的板状体。多个(例如,两个)螺纹孔5a形成于固定板5中。当逆变器叠堆10由支承面3支承在安装状态时,螺纹孔5a设置成与形成于逆变器叠堆10的下部前表面中的螺纹孔10b一一对应。由于这个原因,当逆变器叠堆10由支承面3支承时,螺钉N1从前面***穿过固定板5的螺纹孔5a和逆变器叠堆10的螺纹孔10b,并且通过将螺钉N1绕其轴线旋转而拧紧螺钉N1,从而将固定板5紧固到逆变器叠堆10。
也就是说,固定板5通过经由诸如螺钉N1的紧固构件紧固到由支承面3支承的逆变器叠堆10而固定和支承逆变器叠堆10。
把持部6形成为用以在基台2上形成左右的一对。把持部6由作为细长杆状体的适当弯曲的管子构成,并且通过焊接等方式将每根管子的两端连接到基台2,并且由使用者(即,逆变器叠堆10的运送者)抓握。图3和图4中的附图标记7为止挡件,并且设置在把持部6上。
安装在这类运输小车1的支承面3上且由其支承的逆变器叠堆10被运送到将安装有逆变器叠堆10的配电盘50的前面,如图2所示,并且随后通过使运输小车1接近于配电盘50来进行定位,并且突出部3a进入配电盘50的预定进入部52中。然后,移除穿过固定板5的螺纹孔5b和和逆变器叠堆10的螺纹孔10b的螺钉N1,从而释放固定板5和逆变器叠堆10的紧固,并且如图1所示,通过使逆变器叠堆10移动和从配电盘50的前面进入,可将逆变器叠堆10容纳在配电盘50中。
图6是示出其中容纳有逆变器叠堆10的图1和图2所示配电盘50的容纳底部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图6所示容纳底部的主要部分的大样的立体图,并且图8是示出图6所示配电盘50的容纳底部从侧面看的情况的图示。如图6至图8所示,配电盘50包括输出继电器端子53。
提供了多个(例如,三个)输出继电器端子53,U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V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和W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设置成在逆变器叠堆10进入方向(即,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设置在配电盘50的容纳底部中,以便横跨绝缘体54平行对准。每一个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后表面端部531向下弯曲,并且连接到诸如马达的负载的输出线55附连到每个后表面端部531。另外,在每一个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前表面端部532中形成有通孔532a,并且螺母532b固定并支承在对应于相关的通孔532a的下表面上。
输出继电器端子53定位成低于要容纳的逆变器叠堆10的底部,或者更具体而言,输出继电器端子53处于低于逆变器叠堆10的脚轮10a的高度水平的位置。
图9是示出构成图1和图2所示逆变器装置的逆变器叠堆10的立体图。逆变器叠堆10被构造成包括下框架20、逆变器主体30和风扇块40。下框架20构成逆变器叠堆10的底部,并且具有上述的脚轮10a。虽然下文将给出详细描述,但下框架20由通过螺纹连接等连连接的多个框架构件21形成,以便形成长方体的各侧面。
逆变器主体30是在其内部包含诸如逆变器电路的各种电路的外壳。在逆变器主体30的上表面中形成开口31,如图10所示。在形成有这类开口31的逆变器主体30的上表面的后缘部32上形成向前突出的两个突出片321。另外,板簧构件322通过用螺钉等紧固而固定到后缘部32。板簧构件322的前端部322a具有向下弯曲的形式,并且前端部322a从上方进入形成于后缘部32内的矩形通孔323。
另外,逆变器主体30使得其左右方向为纵向的两个长孔331形成于连接到其内形成有开口31的上表面的上前表面33内。螺栓构件60的主体部分60a从前面穿过长孔331,其中将穿过长孔331的主体部分60a螺纹连接到固定到板构件61的螺母612内,以穿过形成于板构件61中的比长孔331大的通孔611,板构件61为细长板状体。另外,虽然在图10中未示出,但止挡螺母62固定到螺栓构件60的前端部60b(参看图18和图19)。
风扇块40设置在逆变器主体30的上部上,并且具有箱状形式,在箱的内部容纳有多个风扇F,用以将风送至逆变器主体30。风扇块40形成其上表面和下表面开口的长方体形式,如图11所示。
在这类风扇块40中形成有配合孔41、凸缘42和闭锁孔43。多个(例如,两个)配合孔41形成于风扇块40的下部前表面中,即,从延伸端部向下延伸的部分的前表面中,该延伸端部从风扇块40的前表面的下端部向前延伸。配合孔41具有键孔的形状,其中直径大于螺栓构件60的头部60c的直径的附连孔部411和直径小于螺栓构件60的头部60c的直径的夹紧孔部412形成为连在一起。
凸缘42形成为在形成风扇块40的下表面开口40a的左右下侧边缘部分的后侧处向下延伸。闭锁孔43形成于风扇块40的后表面内,并且具有诸如允许突出片321***穿过的尺寸。
这类风扇块40以如下方式与逆变器主体30配合且设置在逆变器主体30上。风扇块40在逆变器主体30的上表面上从前向后滑动,以使得螺栓构件60的头部60c相对地穿过配合孔41的附连孔部411,如图12所示。此时,风扇块40的凸缘42定位在逆变器主体30的其内形成有开口31的上表面的上侧缘部34的内侧,如图13和图14所示,从而防止滑动的风扇块40在水平方向上偏离超出所需。
然后,逆变器主体30的突出片321相对地***穿过风扇块40的闭锁孔43,如图15所示,并且风扇块40的后侧通过板簧构件322的前端部322a与逆变器主体30配合,前端部322a利用其自身的弹性回复力下压从风扇块40的后表面的下端部向后延伸的后延伸部44,如图16所示。
随后,风扇块40的前侧通过螺栓构件60与逆变器主体30配合,如图17至图19所示,使螺栓构件60沿水平方向移位,以使得其头部60c从附连孔部411移动至夹紧孔部412,并且将螺栓构件60拧紧。通过这样做,可以将风扇块40设置在逆变器主体30的上表面上。
同时,这类风扇块40以下面的方式从逆变器主体30被移除。将附连到风扇块40的连接器CN移除,从而释放螺栓构件60的拧紧力,如图20所示。随后,使螺栓构件60沿水平方向移位,从而使其头部60c从夹紧孔部412移动至附连孔部411,如图21所示。然后,通过将风扇块40向前侧拉出而从逆变器主体30移除风扇块40,如图22所示。
也就是说,在逆变器主体30和风扇块40之间,螺栓构件60、配合孔41、突出片321、闭锁孔43和板簧构件322构成致使风扇块40与逆变器主体30配合的配合装置。特别地,螺栓构件60和配合孔41设计成使得当螺栓构件60在螺栓构件60的主体部分60a穿过配合孔41的夹紧孔部412的状态下被拧紧时,风扇块40与逆变器主体30配合,而当主体部分60a通过螺栓构件60的拧紧力被释放以及螺栓构件60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配合孔41滑动而穿过配合孔41的附连孔部411时,允许风扇块40通过向前侧拉出而从逆变器主体30脱开。
具有这类构型的逆变器叠堆10以下面的方式容纳和安装在配电盘50中。
图23是示出逆变器叠堆10和配电盘50的输入侧连接状态的立体图,而图24是示出图23所示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如图23和图24所示,逆变器叠堆10使得设置在逆变器主体30上的两个输入端子35各自通过输入继电器条70连接到配电盘50的输入侧端子56。
输入继电器条70为板状构件,该板状构件通过其上端部和下端部连接如上所述的输入侧端子56和输入端子35,该上端部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配电盘50的对应输入侧端子56,该下端部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逆变器叠堆10的对应输入端子35。
此外,在每个输入继电器条70中,在孔部71中形成与相同侧部(右侧部或左侧部)连通的切口72,作为紧固构件T的螺栓穿过孔部71。
由于切口72以这种方式形成于输入继电器条70的孔部71中,可以通过释放紧固构件T的拧紧力而使输入继电器条70脱开,而不移除紧固构件T,如图25所示。
图26是示出逆变器叠堆10和配电盘50的输出侧连接状态的立体图。如图26所示和图8中此前所描述的,设置在逆变器主体30上的三个未示出的输出端子各自通过输出继电器条73连接到配电盘50的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前表面端部532。这里提供了三个输出继电器条73,其中一个连接U相输出端子与U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一个连接V相输出端子与V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并且一个连接W相输出端子与W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
这类输出继电器端子条73中的每一个都具有相同的构型,并且包括第一输出继电器条731和第二输出继电器条732。第一输出继电器条731沿竖直方向延伸,并且其上端部连接到对应的输出端子。
第二输出继电器条732具有L形纵向截面形式,并且更具体而言具有基部7321和前端部7322,如图27所示。基部7321是在竖直方向上延伸且从逆变器叠堆10的底部向下突出的区域,其中其上端部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第一输出继电器条731的下端部。前端部7322是从基部7321的下端部向前延伸的区域,并且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对应的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前表面端部532。也就是说,设置在配电盘50中的输出继电器端子53使得连接到诸如马达的负载的输出线55附连到后表面端部531,并且前表面端部532连接到逆变器叠堆10的输出端子,且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从逆变器叠堆10的底部向下突出的输出继电器条73。
紧固构件T所***穿过的基部7321内的***孔7321a和紧固构件T所***穿过的前端部7322内的***孔7322a形成于这类第二输出继电器条732中,从而具有大于紧固构件T的外径的直径。
由于这个原因,可以用基部7321的***孔7321a吸收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尺寸公差,并且可以用前端部7322的***孔7322a吸收水平方向和纵向方向上的尺寸公差。
同样,输出继电器条73使得通过从第一输出继电器条731和对应的输出继电器端子53两者移除第二输出继电器条732可以实现检查逆变器叠堆10的驱动的单个逆变器的设置,如图28所示。
由于输出继电器条73设置成穿过逆变器叠堆10的下框架20,下框架20使得构成供输出继电器条73穿过的四侧框架的一个侧面的框架构件21、即构成前上侧的框架构件21和构成前下侧的框架构件21由诸如不锈钢的非磁性体形成,而其它框架构件21由金属片等形成,如图29所示。
通过以这种方式使构成供输出继电器条73穿过的四侧框架的一侧的框架构件21由非磁性体制成,可以控制过电流的发生。
在图29中,构成前上侧的框架构件21和构成前下侧的框架构件21作为供输出继电器条73穿过的四侧框架的一侧由非磁性体形成,但该实施例的下框架20使得由构成左右一对前纵向侧的纵向框架构件22形成的下框架20的前部23可由诸如不锈钢的非磁性体形成,该对前纵向侧连接构成前上侧的框架构件21和构成前下侧的框架构件21,如图30所示。
同样对于这种构型来说,通过使构成供输出继电器条73穿过的四侧框架的一侧的框架构件21由非磁性体形成,可以控制过电流的发生。
上述的逆变器装置使得输出继电器条73为输出继电器单元,其中示出了连接U相输出端子和U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一个、连接V相输出端子和V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一个、以及连接W相输出端子和W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一个,但在该实施例中,择一选自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和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90的输出继电器单元可用作输出继电器单元而不是输出继电器条73。
图31至图34中的每一个均示出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其中图31为前视图,图32为侧视图,图33为从前面看的立体图,并且图34为从后面看的立体图。
此处所示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包括三个输出继电器条81和固定板82。这三个输出继电器条81是连接U相输出端子和U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一个、连接V相输出端子和V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一个、以及连接W相输出端子和W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一个。
这三个输出继电器条81包括第一输出继电器条811和第二输出继电器条812。第一输出继电器条811在竖直方向上延伸,并且其上端部可连接到对应的输出端子。第二输出继电器条812具有L形纵向截面形式,并且更具体而言具有基部8121和前端部8122。基部8121在竖直方向上延伸,并且其上端部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第一输出继电器条811的下端部。前端部8122是从基部8121的下端部向前延伸的区域,并且可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对应的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前表面端部532。此外,紧固构件T所***穿过的基部8121内的***孔(未示出)和紧固构件T所***穿过的前端部8122内的***孔8122a形成于第二输出继电器条812内,从而具有大于紧固构件T的外径的直径。
固定板82通过在金属片上进行合适的弯曲过程而构成,并且横跨作为绝缘构件的树脂80a与三个输出继电器条81一体地连接,从而形成单元。这类固定板82用于将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固定在逆变器叠堆10内。图31至图34中的附图标记83为霍尔效应电流互感器,并且进行电流检测。
由于这类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具有三个输出继电器条81,来自输出端子的三相的输出可原样地输出至输出继电器端子53。
图35至图38中的每一个均示出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90,其中图35为前视图,图36为侧视图,图37为从前面看的立体图,并且图38为从后面看的立体图。
此处所示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90包括一个输出继电器条91和固定板92。输出继电器条91包括第一输出继电器条911和第二输出继电器条912。第一输出继电器条911在竖直方向上延伸,并且其上端部可连接到三个输出端子。
第二输出继电器条912具有L形纵向截面形式,并且更具体而言具有基部9121和前端部9122。基部9121在竖直方向上延伸,并且其上端部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第一输出继电器条911的下端部。前端部9122是从基部9121的下端部向前延伸的区域,并且可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任何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前表面端部532。此外,紧固构件T所***穿过的基部9121内的***孔(未示出)和紧固构件T所***穿过的前端部9122内的***孔9122a形成于第二输出继电器条912中,从而具有大于紧固构件T的外径的直径。
固定板92通过在金属片上进行合适的弯曲过程而构成,并且横跨作为绝缘构件的树脂90a与输出继电器条91一体地连接,从而形成单元。这类固定板92用于将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90固定在逆变器叠堆10内。图35至图38中的附图标记93为霍尔效应电流互感器,并且进行电流检测。
由于这类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90具有一个输出继电器条91,来自输出端子的三相的输出可作为单个相输出到输出继电器端子53,该单个相为U相、V相和W相中的一个。
此外,通过将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经由固定板82固定到逆变器叠堆10的下框架20并将输出继电器条81紧固到输出端子和输出继电器端子53,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可用作输出继电器单元,如图39所示,或者通过将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90经由固定板92固定到逆变器叠堆10的下框架20并将输出继电器条91紧固到输出端子和输出继电器端子53中的一个,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90可用作输出继电器单元,如图40所示。
如上所述,运输小车1使得在安装状态下支承逆变器叠堆10的支承面3具有与逆变器叠堆10将安装到的配电盘50中的逆变器叠堆10的安装表面51相同的高度水平,并且在水平方向上的定位通过使设置成从支承面3向外突出的突出部3a进入形成于安装表面51之间的配电盘50的进入部52来进行,因此,不像迄今所用的升降机那样需要高的定位精度。此外,不像升降机那样需要使支承基台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机构等。因此,根据运输小车1,可以更容易地将逆变器叠堆10安装在配电盘50中,同时实现成本降低。
同样,根据运输小车1,在移动逆变器叠堆10时,在逆变器叠堆10可移动的方向上设置在支承面3上的导轨引导件4相对于移动方向限制水平方向上的偏差,因此,可以很好地进行逆变器叠堆10安装工作。
此外,根据运输小车1,逆变器叠堆10由从支承面3直立的固定板5固定和支承,固定板通过诸如螺钉N1的紧固构件紧固到由支承面3支承的逆变器叠堆10,因此,可以甚至在运输期间防止逆变器叠堆10跌落。
更进一步地,根据运输小车1,把持部6设置成在包括支承面3的基台2上形成左右的一对,因此,可以很好地运输逆变器叠堆10,甚至在狭窄的通道中等情况下。
逆变器叠堆10使得当螺栓构件60在螺栓构件60的主体部分60a穿过配合孔41的夹紧孔部412的状态下被拧紧时,风扇块40与逆变器主体30配合,而当主体部分60a通过螺栓构件60的拧紧力被释放和螺栓构件60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配合孔41滑动而穿过配合孔41的附连孔部411时,允许风扇块40通过向前侧拉出而从逆变器主体30脱开,因此,即便安装有逆变器叠堆10的容纳区域的宽度较小,也可以使风扇块40从逆变器主体30脱开,从而可以容易地进行移除风扇块40的工作。特别地,根据逆变器叠堆10,止挡螺母62固定到螺栓构件60的前端部60b,因此,即便释放了螺栓构件60的拧紧力,螺栓构件60也不掉出。因此,可以防止螺栓构件60在风扇块40脱离逆变器主体30时掉出。
同样,根据逆变器叠堆10,当风扇块40设置在逆变器主体30的上表面上时,逆变器主体30的突出片321***穿过风扇块40的闭锁孔43,而且此外,风扇块40的后延伸部44被附连到逆变器主体30的板簧构件322按压,因此,将风扇块40朝后推动足够简单,并且因此可以很好地进行风扇块40安装工作。
上述的逆变器装置使得输出继电器端子53设置成在逆变器叠堆10进入方向上在容纳有逆变器叠堆10的容纳底部内延伸,连接到诸如马达的负载的输出线55附连到后表面端部531,并且前表面端部532连接到逆变器叠堆10的输出端子,且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从逆变器叠堆10的底部向下突出的输出继电器条73,因此,可以简单地通过释放输出继电器端子53和输出继电器条73的紧固而释放逆变器叠堆10和配电盘50的输出侧连接状态。因此,根据逆变器装置,可以容易地将逆变器叠堆10从配电盘50移除。
同样,根据逆变器装置,输入继电器条70使得当诸如螺栓的紧固构件T被***穿过其内形成有与相同的侧部连通的切口72的孔部71时,可以通过释放紧固构件T的拧紧力而使输入继电器条70脱开,而不移除紧固构件T,并由此可以释放逆变器叠堆10和配电盘50的输入侧连接状态。因此,也由于这个原因,可以容易地将逆变器叠堆10从配电盘50移除。
此外,根据逆变器装置,构成逆变器叠堆10的下框架20使得当构成供输出继电器条73穿过的四侧框架的一侧的框架构件21由非磁性体形成时,可以控制过电流的发生,因此,可以防止因过电流等的发生所导致的发热和振动。另外,由于下框架20的其它框架构件21由金属片等构成,与所有框架构件均由诸如不锈钢的非磁性体形成时相比,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因此,可以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同时防止因过电流等的发生所导致的发热和振动。假设在下框架20中明显不会发生因通过输出继电器条73传输的电流量导致的过电流,由非磁性体形成的框架构件21可替换成由诸如金属片的磁性体形成的框架构件。当通过这种方式显然不会发生过电流时,可通过使构成下框架20的所有框架构件21由磁性体构成而实现操作成本的降低。
更进一步地,根据逆变器装置,可以将择一选自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和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90的输出继电器单元用作输出继电器单元而不是输出继电器条73,因此,可以容易地进行连接逆变器叠堆10和配电盘50的输出端子构型的改变。
在上文中,已提供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描述,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可以进行各种改变。
在上述实施例中,择一选自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和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90的输出继电器单元被用作输出继电器单元,但本发明使得具有下面的类型的附连构件84的输出继电器单元可被用作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的修改示例。
图41和图42中的每一个示出可应用于图31至图34所示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的附连构件84,其中图41为从前面看的立体图,而图42为从后面看的立体图。此处所示附连构件84包括三个输出继电器附连条85。
这三个输出继电器附连条85包括第一输出继电器附连条851和第二输出继电器附连条852。第一输出继电器附连条851形成为具有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基部8511、从第一基部8511的上端部向右延伸的右延伸部8512、以及从第一基部8511的下端部向左延伸的左延伸部8513,其中第一基部8511横跨作为绝缘构件的树脂84a连接到附连固定板86。
第二输出继电器附连条852形成为具有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基部8521、从第二基部8521的上端部向后延伸的后延伸部8522、以及从第二基部8521的下端部向前延伸的前延伸部8523,其中后延伸部8522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第一输出继电器附连条851的左延伸部8513。
通过将附连固定板86固定到逆变器叠堆10的下框架20和将每个第二输出继电器附连条852的前延伸部8523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对应第二输出继电器条812的前端部8122而使用这类附连构件84,如图43所示。
通过将包括这类附连构件84的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用作输出继电器单元,可以对客户需求和规格变化灵活地做出响应。
附图标记列表
1 运输小车
1a 小车脚轮
2 基台
3 支承面
3a 突出部
4 导轨引导件(导向构件)
5 固定板(固定和支承构件)
5a 螺纹孔
6 把持部
10 逆变器叠堆
10a 脚轮
20 下框架
21 框架构件
30 逆变器主体
31 开口
32 后缘部
321 突出片
322 板簧构件
322a 前端部
323 通孔
33 上部前表面
331 长孔
34 上侧缘部
35 输入端子
40 风扇块
40a 下表面开口
41 配合孔
411 附连孔部
412 夹紧孔部
42 凸缘
43 闭锁孔
44 后延伸部
50 配电盘
51 安装表面
52 进入部
53 输出继电器端子
531 后表面端部
532 前表面端部
532a 通孔
532b 螺母
54 绝缘体
55 输出线
56 输入侧端子
60 螺栓构件
60a 主体部分
60b 前端部
60c 头部
61 板构件
611 通孔
612 螺母
62 止挡螺母
70 输入继电器条
71 孔部
72 切口
73 输出继电器条
731 第一输出继电器条
732 第二输出继电器条
7321 基部
7322 前端部
7321a ***孔
7322a ***孔
80 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
81 输出继电器条
80a 树脂
811 第一输出继电器条
812 第二输出继电器条
8121 基部
8122 前端部
8122a ***孔
82 固定板
84 附连构件
84a 树脂
85 输出继电器附连条
851 第一输出继电器附连条
8511 第一基部
8512 右延伸部
8513 左延伸部
852 第二输出继电器附连条
8521 第二基部
8522 后延伸部
8523 前延伸部
86 附连固定板
90 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
90a 树脂
91 输出继电器条
911 第一输出继电器条
912 第二输出继电器条
9121 基部
9122 前端部
9122a ***孔
92 固定板
F 风扇
T 紧固构件

Claims (1)

1.一种逆变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逆变器叠堆;以及
配电盘,所述配电盘容纳所述逆变器叠堆;
所述逆变器叠堆具有:
输出继电器条,所述输出继电器条连接到其自身的输出端子,以及
下框架,所述下框架构成底部,并且由彼此连接以形成长方体的各侧面的多个框架构件构成,其中
在所述下框架中,构成供所述输出继电器条穿过的四侧框架中的一个侧面的框架构件由非磁性体构成。
CN201280032702.7A 2011-10-31 2012-10-26 逆变器装置 Active CN1036361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39734 2011-10-31
JP2011239734A JP5895452B2 (ja) 2011-10-31 2011-10-31 インバータ装置
PCT/JP2012/077771 WO2013065610A1 (ja) 2011-10-31 2012-10-26 インバー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36115A CN103636115A (zh) 2014-03-12
CN103636115B true CN103636115B (zh) 2016-11-30

Family

ID=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107471A (zh) * 1986-12-16 1988-06-29 默林·格伦 静态转换器,专用于不可中断供电***
CN101110548A (zh) * 2007-08-17 2008-01-23 广州智光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高散热结构的风冷大功率逆变器功率柜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107471A (zh) * 1986-12-16 1988-06-29 默林·格伦 静态转换器,专用于不可中断供电***
CN101110548A (zh) * 2007-08-17 2008-01-23 广州智光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高散热结构的风冷大功率逆变器功率柜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20938B (zh) 逆变器设备
CN103636114B (zh) 逆变器叠堆
CN104663009A (zh) 用于电子模块的固定与锁定***
CN103597679A (zh) 运输小车
JP2013099118A (ja) インバータ装置
CN103597681B (zh) 逆变器装置
AU2022228111B2 (en) Extractable structure for hous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
CN103636115B (zh) 逆变器装置
JP4504341B2 (ja) 電流分配装置
CN104466774B (zh) 具有1/2抽出式功能单元的低压开关柜
EP0109568B1 (de) Schrank oder Gerüst für die Aufnahme von Einschüben elektrischer Anlagen
US10854861B2 (en) Mounting rack for a power electronics installation and installation comprising a mounting rack of this kind
JP2000184521A (ja) 閉鎖配電盤の母線装置
CN110112890B (zh) 一种列车过分相变流器
US10709031B2 (en) Fastening system and method, mounting rack and power electronics installation
EP3624281A1 (en) Integrated modular system for withdrawable switchgear
KR200457466Y1 (ko) 배전반의 인출형 차단기
CN106787470B (zh) 电机控制器的支撑座和电机控制器
EP4167257A1 (en) Transformer device
CN209677791U (zh) 一种新型文件柜
JP2019009971A (ja) 高圧受電設備設置構造
CN216720748U (zh) 一种电机控制装置的更换设备
US20060118320A1 (en) Alignment arrangement for a circuit breaker cradle
CN216487643U (zh) 高频变压器骨架
CN207381287U (zh) 一种控制与保护开关的连接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