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63177B - 接地连接体 - Google Patents

接地连接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63177B
CN103563177B CN201280026613.1A CN201280026613A CN103563177B CN 103563177 B CN103563177 B CN 103563177B CN 201280026613 A CN201280026613 A CN 201280026613A CN 103563177 B CN103563177 B CN 1035631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side portion
electric wire
ground
ground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2661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63177A (zh
Inventor
大森康雄
伊藤武治
伊藤健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631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631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631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6317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30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crew or nut clamping member
    • H01R4/305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crew or nut clamping member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f conductive member or for holding it in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5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r material of the contacting members
    • H01R4/64Connections between or with conductive parts having primarily a non-electric function, e.g. frame, casing, ra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8Contacts for sliding cooperation with identically-shaped contact, e.g. for hermaphroditic coupl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2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with earth pin, blade or sock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01R4/183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 H01R4/184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comprising a U-shaped wire-receiving portion
    • H01R4/185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comprising a U-shaped wire-receiving portion combined with a U-shaped insulation-receiving portion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ions By Means Of Piercing Elements, Nuts, Or Screw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提高接地用电线相对于接地部位的连接可靠性的接地连接体。接地连接体(1)具备第一接地端子(10)、第二接地端子(20)和第三接地端子(30)。第一接地端子(10)具备装配于接地用电线(E1)的末端的电线侧端子部(4)和形成有能够与第一螺栓(G1)连接的第一螺栓用连接孔(6)和能够与第二螺栓(G2)连接的第二螺栓用连接孔(7)的接地侧端子部(5)。第二接地端子(20)的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相对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倾斜地配置,以使第二接地用电线(E2)向靠近第一接地用电线(E1)的方向延伸。第三接地端子(30)的第三电线侧端子部(31)相对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倾斜地配置,以使第三接地用电线(E3)向靠近第一接地用电线(E1)的方向延伸。

Description

接地连接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接地用电线一并连接到车辆内的多个接地部位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将车辆用线束所包括的接地用电线与车辆的接地部位连接,如专利文献1所述地,将接头连接器等接地连接用的端子连接在接地用电线的端部。接地连接用的端子与设于车身的接地部位连接。具体来说,接地部位例如由在车身开口的螺栓孔构成。将所述螺栓孔的位置与接地端子的孔对齐,然后使用套筒扳手等工具使螺栓穿过接地端子的孔并以预定的紧固力紧固在车身的螺栓孔,从而能够将接地端子与车身的接地部位连接。
不过,在所述连接结构中,用于将接地端子与车身的接地部位连接的螺栓的紧固力可能产生偏差。这样的螺栓的紧固力的偏差会妨碍接地端子的连接可靠性的提高。
而且,近些年,在将多个接地用电线一并与接地部位连接的情况下,也要求将各接地用电线可靠地连接到接地部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088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鉴于这种情况,提供一种接地连接体,能够提高接地用电线相对于接地部位的连接可靠性。
本发明的接地连接体用于一并将接地用电线与在车辆内的壁面上设置的多个接地部位连接起来,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电线侧端子部,其具有能够与第一接地用电线的末端连接的形状;第二电线侧端子部,其具有能够与跟所述第一接地用电线不同的第二接地用电线的末端连接的形状;以及第一接地侧端子部,其与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分别电连接,具有能够与第一接地部位连接的第一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和能够与跟所述第一接地部位不同的第二接地部位连接的第二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且所述第一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和所述第二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具有能够同时与所述第一接地部位和所述第二接地部位连接的相对位置关系,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倾斜地配置,以使与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所述第二接地用电线随着远离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而向靠近与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所述第一接地用电线的方向延伸。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接地连接体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接地连接体的箭头A向视图。
图4是图2的第一接地端子的俯视图。
图5是图2的第二接地端子的俯视图。
图6是图2的第三接地端子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的立体图。
图8是图7的接地连接体的俯视图。
图9是图8的第一接地端子的俯视图。
图10是图8的第二接地端子的俯视图。
图11是图8的第三接地端子的俯视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2的接地连接体的俯视图。
图14是图13的第一接地端子的俯视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的立体图。
图16是图15的接地连接体的俯视图。
图17是图16的第一接地端子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接地连接体的优选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接地连接体1的整体结构)
如图1~3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1具备第一接地端子10、第二接地端子20和第三接地端子30。接地连接体1具有将第二接地端子20和第三接地端子30重叠配置在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0的上下两侧的结构。
第一~第三接地用电线E1~E3为从接地的对象的特定电路分别引出的三根电线。所述接地用电线E1~E3由导体和覆盖所述导体的绝缘覆膜构成。所述接地用电线E1~E3经由接地连接体1而一并与固定于车辆的壁面等的第一螺栓G1和第二螺栓G2连接。第一螺栓G1为第一接地部位。第二螺栓G2为第二接地部位。第一螺栓G1和第二螺栓G2例如由六角螺栓构成。六角螺栓与形成于车身壁面的螺纹孔螺合。而且,第一螺栓G1和第二螺栓G2也可以是从车身壁面突出设置的地脚螺栓。地脚螺栓与未图示的螺母螺合。
第一接地端子10将第一接地用电线E1与两个接地部位即第一螺栓G1和第二螺栓G2分别连接。
第二接地端子20将第二接地用电线E2与第一螺栓G1连接,并且经由第一接地端子10与第二螺栓G2连接。
第三接地端子30将第三接地用电线E3与第二螺栓G2连接,并且经由第一接地端子10与第一螺栓G1连接。
而且,第二接地端子20相对于第一接地端子10倾斜地安装,以使第二接地用电线E2向靠近第一接地用电线E1的方向以角度θ1倾斜并延伸。
并且,第三接地端子30相对于第一接地端子10倾斜地安装,以使第三接地用电线E3向靠近第一接地用电线E1的方向以角度θ2倾斜并延伸。
接下来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第一~第三接地端子10~30的各结构。
(第一接地端子10的结构)
如图1~图4所示,第一接地端子10是具有下述形状的接地端子:能够将第一接地用电线E1与在车辆内的壁面上设置的多个接地部位即第一螺栓G1和第二螺栓G2连接。
第一接地端子10具备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和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第一接地端子10由导电性材料制造。
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装配在接地用电线E1的末端。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具有导体筒部4a和绝缘筒部4b。导体筒部4a由两端开口的带状的部分构成。导体筒部4a能够围住第一接地用电线E1的末端的露出导体的部分并固定。绝缘筒部4b与导体筒部4a并列配置。绝缘筒部4b由两端开口的带状的部分构成。绝缘筒部4b能够围住第一接地用电线E1的末端的未露出导体而由绝缘覆膜覆盖的部分并固定。
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呈具有台阶部5a的平板形状,并且具有能够与第一螺栓G1和第二螺栓G2连接的大小。在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在与第一螺栓G1和第二螺栓G2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第一螺栓用连接孔6和第二螺栓用连接孔7。第一螺栓用连接孔6是能够与第一螺栓G1连接的连接部分。第二螺栓用连接孔7是能够与第二螺栓G2连接的连接部分。第一螺栓用连接孔6和第二螺栓用连接孔7具有能够同时与第一螺栓G1和第二螺栓G2连接的相对位置关系。
在该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螺栓用连接孔6的中心O1和第二螺栓用连接孔7的中心O2在与方向S1正交的方向C1上并列配置,所述方向S1是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E1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
台阶部5a形成于第一螺栓用连接孔6和第二螺栓用连接孔7之间。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中形成第一螺栓用连接孔6的第一部分5b比形成第二螺栓用连接孔7的第二部分5c高。第一部分5b和第二部分5c由台阶部5a连结。
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具有台阶部5a,因此如图1~图3所示,能够将第二接地端子20的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配置在第一部分5b的下侧,将第三接地端子30的第三接地侧端子部32配置在第二部分5c的上侧。第一部分5b与第二部分5c的高低差被设定成约为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的厚度。
而且,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在其第一部分5b具有第一连结部8和第一压接部9。第一连结部8与第二接地端子20连结。第一压接部9使第二接地端子20在被压接到即被推到第一连结部8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一连结部8接触。
第一连结部8在使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的第一螺栓用连接孔6和第二接地端子20的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的第一螺栓用连接孔23(参照图5)以能够同时与第一螺栓G1连接的方式连通的状态下,与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连结。
如图4所示,第一连结部8具有抵接片8a和抵接片8b。抵接片8a、8b稍稍倾斜地配置在第一螺栓用连接孔6的两侧。具体来说,图4所示的抵接片8a、8b的排列方向P1与相对于第一接地用电线E1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1正交的方向C1所成的角度θ3被设定为与角度θ1(参照图2)相等,所述角度θ1是与第二接地端子20的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连接的第二接地用电线E2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2相对于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E1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1倾斜的角度。
抵接片8a、8b朝向与所述方向P1并列的方向且远离台阶部5a的方向突出。
抵接片8a、8b配置在比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的第一部分5b的下表面5b1(参照图3~图4)低的位置。抵接片8a、8b能够与后述的第二接地端子20的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的抵接片24、25(参照图5)卡合。
第一压接部9为从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的第一部分5b的下表面5b1(参照图3~图4)向下方突出的部分。第一压接部9配置在抵接片8b的两侧(与两个连接孔6、7的排列方向P1正交的方向的两侧)。第一压接部9朝向第一连结部8的抵接片8a、8b按压后述的第二接地端子20的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能够将所述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的抵接片24、25压接到所述第一连结部8的抵接片8a、8b。
并且,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在其第二部分5c具有第二连结部13和第二压接部11。第二连结部13与第三接地端子30连结。第二压接部11使第三接地端子30在被压接到即被推到第二连结部13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二连结部13接触。
第二连结部13在使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的第二螺栓用连接孔7和第三接地端子30的第三接地侧端子部32的第二螺栓用连接孔33(参照图6)以能够同时与第二螺栓G2连接的方式连通的状态下,与第三接地侧端子部32连结。
如图4所示,第二连结部13具有抵接片13a和抵接片13b。抵接片13a、13b稍稍倾斜地配置在第二螺栓用连接孔7的两侧。具体来说,图4所示的抵接片13a、13b的排列方向P2与相对于第一接地用电线E1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1正交的方向C1所成的角度θ4被设定为与角度θ2(参照图2)相等,所述角度θ2是与第三接地端子30的第三电线侧端子部31连接的第三接地用电线E3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3相对于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E1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1倾斜的角度。
抵接片13a、13b朝向与所述方向P2并列的方向且远离台阶部5a的方向突出。
而且,抵接片13a、13b配置在比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的第二部分5c的上表面5c1(参照图3~图4)高的位置。抵接片13a、13b能够与后述的第三接地端子30的第三接地侧端子部32的抵接片34、35(参照图6)卡合。
第二压接部11为从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的第二部分5c的上表面5c1(参照图4)向上方突出的部分。第二压接部11配置在抵接片13b的两侧(与两个连接孔6、7的排列方向P2正交的方向的两侧)。第二压接部11朝向第二连结部13的抵接片13a、13b按压后述的第三接地端子30的第三接地侧端子部32,能够将所述第三接地侧端子部32的抵接片34、35压接到所述第二连结部13的抵接片13a、13b。
而且,在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的第二部分5c,在远离第二螺栓用连接孔7的位置形成有止转用的舌片12,所述舌片12与形成于壁面的孔嵌合来限制第一接地端子10绕螺栓G1、G2的旋转。
(第二接地端子20的结构)
如图5所示,第二接地端子20具备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和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第二接地端子20由导电性材料制造。
如图2和图5所示,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和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以沿第二接地用电线E2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2彼此呈直线状地排列的方式结合在一起。该结构是现有的接地端子一般采用的结构。
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装配在第二接地用电线E2的末端。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具有导体筒部21a和绝缘筒部21b。导体筒部21a由两端开口的带状的部分构成,其能够围住第二接地用电线E2的末端的露出导体的部分并固定。绝缘筒部21b与导体筒部21a并列配置。绝缘筒部21b由两端开口的带状的部分构成。绝缘筒部21b能够围住第二接地用电线E2的末端的未露出导体而由绝缘覆膜覆盖的部分并固定。
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呈平板形状,其具有能够覆盖与第一螺栓G1螺合的形成于车辆的壁面的螺纹孔的大小。在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形成有第一螺栓用连接孔23。第一螺栓用连接孔23是能够与第一螺栓G1连接的连接部分。
而且,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具有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0的第一连结部8的抵接片8a、8b卡合的抵接片24、25。抵接片24、25配置在第一螺栓用连接孔23的两侧。抵接片24、25向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0的第一连结部8的抵接片8a、8b所朝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而且,抵接片24、25配置在比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的上表面22a高的位置。抵接片24、25能够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0的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的抵接片8a、8b的上表面抵接并卡合。而且,在抵接片8a和抵接片25设有凸部,在与它们抵接的抵接片24和抵接片8b形成有能够与所述凸部嵌合的凹部。由此,通过使这些凸部与凹部嵌合,更不易将第二接地用端子20从第一接地用端子10分离。
并且,在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的上表面22a,从该上表面22a向上方突出设置有第三压接部26。第三压接部26配置在抵接片24的两侧。第三压接部26朝向抵接片24、25按压第一接地端子10的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能够将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的抵接片8a、8b压接到抵接片24、25。
(第三接地端子30的结构)
如图6所示,第三接地端子30具备第三电线侧端子部31和第三接地侧端子部32。第三接地端子30由导电性材料制造。
如图2和图6所示,第三电线侧端子部31和第三接地侧端子部32以沿第三接地用电线E3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3彼此呈直线状地排列的方式结合在一起。该结构是现有的接地端子一般采用的结构。
第三电线侧端子部31装配在第三接地用电线E3的末端。第三电线侧端子部31具有导体筒部31a和绝缘筒部31b。导体筒部31a由两端开口的带状的部分构成,其能够围住第一接地用电线E3的末端的露出导体的部分并固定。绝缘筒部31b与导体筒部31a并列配置。绝缘筒部31b由两端开口的带状的部分构成。绝缘筒部31b能够围住第三接地用电线E3的末端的未露出导体而由绝缘覆膜覆盖的部分并固定。
第三接地侧端子部32呈平板形状,其具有能够覆盖与第二螺栓G2螺合的形成于车辆的壁面的螺纹孔的大小。在第三接地侧端子部32形成有第二螺栓用连接孔33。第二螺栓用连接孔33是能够与第二螺栓G2连接的连接部分。
而且,第三接地侧端子部32具有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0的第二连结部13的抵接片13a、13b卡合的抵接片34、35。抵接片34、35配置在第二螺栓用连接孔33的两侧。抵接片34、35向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0的第二连结部13的抵接片13a、13b所朝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而且,抵接片34、35配置在比第三接地侧端子部32的下表面32a(参照图3和图6)低的位置。抵接片34、35能够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0的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的抵接片13a、13b的下表面抵接并卡合。而且,在抵接片13a和抵接片35设有凸部,在与它们抵接的抵接片34和抵接片13b形成有能够与所述凸部嵌合的凹部。由此,通过使这些凸部与凹部嵌合,更不易将第三接地用端子30从第一接地用端子10分离。
并且,在第三接地侧端子部32的下表面32a,从该下表面32a向下方突出设置有第四压接部36。第四压接部36配置在抵接片34的两侧。第四压接部36朝向抵接片34、35按压第一接地端子10的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能够将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的抵接片13a、13b压接到抵接片34、35。
(接地连接体1的组装方法)
接下来,参照图1~图3,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预先将第一接地用电线E1、第二接地用电线E2和第三接地用电线E3分别与第一接地端子10、第二接地端子20和第三接地端子30各自的电线侧端子部4、21、31连接。
接着,将第二接地端子20与第一接地端子10连结。具体来说,如图2~图3所示,第二接地端子20的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从下侧与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中较高侧的第一部分5b重叠。并且,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相对于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向抵接片8a、8b的排列方向P1(参照图4)滑动,以使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的第一螺栓用连接孔6和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的第一螺栓用连接孔23连通。由此,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的抵接片24、25与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的第一连结部8的抵接片8a、8b的上表面抵接并卡合。
此时,第一接地端子10侧的第一压接部9向下方按压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与此同时,第二接地端子20侧的第三压接部26向上方按压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由此,第二接地端子20的抵接片24、25在分别被压接到即被推到第一接地端子10的抵接片8a、8b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0的抵接片8a、8b接触。
第一接地端子10的第一连结部8的抵接片8a、8b沿相对于方向C1倾斜角度θ3的方向P1并列配置,所述方向C1是相对于第一接地用电线E1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1正交的方向。由此,第一连结部8能够与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连结,以使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而向靠近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的方向以与所述角度θ3大小相等的角度θ1倾斜。
由此,如图2所示,当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与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的第一连结部8连结时,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相对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倾斜地配置,以使与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连接的第二接地用电线E2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而向靠近与第一接地端子10侧的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E1的方向延伸。
在该状态下,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相对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倾斜地配置,以使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的轴线方向(与第二接地用电线E2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2相同的方向)相对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的轴线方向(与第一接地用电线E1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1相同的方向)倾斜。
接着,将第三接地端子30与第一接地端子10连结。具体来说,如图2~图3所示,第三接地端子30的第三接地侧端子部32从上侧与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中较低侧的第二部分5c重叠。并且,第三接地侧端子部32相对于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向抵接片13a、13b的排列方向P2(参照图4)滑动,以使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的第二螺栓用连接孔7和第三接地侧端子部32的第二螺栓用连接孔33连通。由此,第三接地侧端子部32的抵接片34、35与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的第二连结部13的抵接片13a、13b的下表面抵接并卡合。
此时,第一接地端子10侧的第二压接部11向上方按压第三接地侧端子部32,与此同时,第三接地端子30侧的第四压接部36向下方按压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由此,第三接地端子30的抵接片34、35在分别被压接到即被推到第一接地端子10的抵接片13a、13b的状态下,与第一接地端子10的抵接片13a、13b接触。
第一接地端子10的第二连结部13的抵接片13a、13b沿相对于方向C1倾斜角度θ4的方向P2并列配置,所述方向C1是相对于第一接地用电线E1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1正交的方向。由此,第二连结部13能够与第三接地侧端子部32连结,以使第三电线侧端子部31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而向靠近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的方向以与所述角度θ4大小相等的角度θ2倾斜。
由此,如图2所示,当第三接地侧端子部32与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的第二连结部13连结时,第三电线侧端子部31相对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倾斜地配置,以使与所述第三电线侧端子部31连接的第三接地用电线E3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而向靠近与第一接地端子10侧的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E1的方向延伸。
在该状态下,第三电线侧端子部31相对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倾斜地配置,以使所述第三电线侧端子部31的轴线方向(与第二接地用电线E2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2相同的方向)相对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的轴线方向(与第一接地用电线E1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1相同的方向)倾斜。
如图3所示,在组装后的接地连接体1中,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中位于第三接地侧端子部32的下侧的第二部分5c的下表面的高度与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的下表面的高度相同。由此,能够将所述接地连接体1稳定地固定在车辆的壁面等安装面。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
(1)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1中,第一接地端子10的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具有第一螺栓用连接孔6和第二螺栓用连接孔7,以便能够分别与多个接地部位即第一螺栓G1和第二螺栓G2连接。由此,只要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相对于至少一方的第一螺栓G1和第二螺栓G2的连接充分,就能够将三根接地用电线即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E1、与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连接的第二接地用电线E2以及与第三电线侧端子部31连接的第三接地用电线E3连接到第一螺栓G1和第二螺栓G2的至少一方,能够提高可靠性。
而且,在所述接地连接体1,在这样的能够同时与多个第一螺栓G1和第二螺栓G2连接的结构中,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相对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倾斜地配置,以使与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连接的第二接地用电线E2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而向靠近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E1的方向延伸。而且,第三电线侧端子部31相对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倾斜地配置,以使与第三电线侧端子部31连接的第三接地用电线E3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而向靠近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E1的方向延伸。由此,能够将第二接地用电线E2和第三接地用电线E3以靠近第一接地用电线E1的方式倾斜地布线,这些电线之间的间隔变小。其结果是,在一并将多个接地用电线E1、E2和E3与第一螺栓G1和第二螺栓G2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削减接地用电线E1、E2和E3的布线空间。
(2)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1,在第一螺栓用连接孔6和第二螺栓用连接孔7的排列方向上,与跟所述方向正交的方向相比较,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需要一定程度的宽度。然而,在该接地连接体1,通过相对于这些连接孔6、7的排列方向平行地将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和第三电线侧端子部31各自的靠近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的一侧的端部并列配置,能够抑制接地连接体1所占据的空间的增大。
(3)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1,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和第三电线侧端子部31各自的轴线方向相对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的轴线方向倾斜。由此,能够将第二接地用电线E2和第三接地用电线E3以靠近第一接地用电线E1的方式可靠地倾斜布线。其结果是,能够更为可靠地进行接地用电线E1、E2和E3的布线空间的削减。
(4)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1,具有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和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的第一接地端子10与具有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和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的第二接地端子20分别构成。在这样的结构中,第二接地端子20的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与第一接地端子10的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的第一连结部8连结,且第一压接部9朝向所述第一连结部8按压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而将该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压接到所述第一连结部8。由此,能够将与第二接地端子20的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连接的第二接地用电线E2与第一螺栓G1和第二螺栓G2中的至少一方可靠地连接。
而且,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1,具有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和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的第一接地端子10与具有第三电线侧端子部31和第三接地侧端子部32的第三接地端子30分别构成。在这样的结构中,第三接地端子30的第三接地侧端子部32与第一接地端子10的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的第二连结部13连结,且第二压接部11朝向第二连结部13按压第三接地侧端子部32而将该第三接地侧端子部32压接到所述第二连结部13。由此,能够将与第三接地端子30的第三电线侧端子部31连接的第三接地用电线E3与第一螺栓G1和第二螺栓G2中的至少一方可靠地连接。
(5)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1,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和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以彼此呈直线状地排列的方式结合,而且,第一连结部8与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连结,以使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而向靠近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的方向倾斜。由此,即使是在使用具有电线侧端子部和接地侧端子部以彼此呈直线状地排列的方式结合而成的结构的现有的接地端子作为第二接地端子20的情况下,通过将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与第一连结部8连结,也能够将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配置成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而向靠近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的方向倾斜。由此,与上述相同,能够将与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连接的第二接地用电线E2布线成以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而靠近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E1的方式倾斜。其结果是,在一并将多个接地用电线与第一螺栓G1和第二螺栓G2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削减电线的布线空间。而且,能够利用现有的接地端子作为第二接地端子20,因此能够实现零件的通用化。
而且,第三电线侧端子部31和第三接地侧端子部32以彼此呈直线状地排列的方式结合,而且,第二连结部13与第三接地侧端子部32连结,以使第三电线侧端子部31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而向靠近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的方向倾斜。由此,即使是在使用具有电线侧端子部和接地侧端子部以彼此呈直线状地排列的方式结合而成的结构的现有的接地端子作为第三接地端子30的情况下,通过将第三接地侧端子部32与第二连结部13连结,也能够将第三电线侧端子部31配置成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而向靠近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的方向倾斜。由此,与上述相同,能够将与第三电线侧端子部31连接的第三接地用电线E3布线成以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而靠近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E1的方式倾斜。其结果是,在一并将第一~第三接地用电线E1、E2和E3与第一螺栓G1和第二螺栓G2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削减电线的布线空间。而且,能够利用现有的接地端子作为第三接地端子30,因此能够实现零件的通用化。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A)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接地端子10和使用该第一接地端子10的接地连接体1,示出了具有两个连接孔6、7以能够与两个接地部位即第一螺栓G1和第二螺栓G2连接的结构,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以根据多个接地部位的数量和配置适当设置多个接地用连接孔。在该情况下,也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只要第一螺栓G1和第二螺栓G2的至少一方的接地部位的连接充分,就能够达成接地连接,能够提高接地连接可靠性。
而且,也可以取代形成两个连接孔6、7,而形成可供两个接地部位即第一螺栓G1和第二螺栓G2同时插通的长孔或者狭缝。
(B)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接地连接体的一例,说明了由独立的零件构成的三个接地端子10、20和30彼此连结的结构的接地连接体1。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接地连接体也可具有将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与第一~第三电线侧端子部4、21、31一体形成的结构。即使是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将与第一~第三电线侧端子部4、21、31连接的接地用电线E1~E3通过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与两个接地部位即第一螺栓G1和第二螺栓G2同时连接。其结果是,能够提高接地用电线与接地部位的连接的可靠性。而且,通过将第二和第三电线侧端子部21、31配置成向靠近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的方向倾斜,能够将第二和第三接地用电线E2、E3布线成向靠近第一接地用电线E1的方向倾斜。其结果是,能够削减布线空间。
(C)而且,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和第三电线侧端子部31相对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倾斜地配置,以使第二接地用电线E2和第三接地用电线E3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而向靠近第一接地用电线E1的方向延伸。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和第三电线侧端子部31相对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倾斜地配置,以使第一~第三接地用电线E1~E3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而向彼此靠近的方向延伸。因此,例如在如所述变形例(B)那样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与第一~第三电线侧端子部4、21和31一体形成的结构的接地连接体的情况下,相对于第二或第三电线侧端子部21、31中的任意一个,另外两个电线侧端子部(即,第一和第三电线侧端子部4、31相对于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或者第一和第二电线侧端子部4、21相对于第三电线侧端子部31)向靠近所述第二或第三电线侧端子部21、31的任意一个的方向倾斜地配置。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布线成第一~第三接地用电线E1~E3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5而向彼此靠近的方向延伸。其结果是,能够削减接地用电线E1、E2和E3的布线空间。
[第二实施方式]
(接地连接体101的整体结构)
如图7~图9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101具备第一接地端子110、第二接地端子120和第三接地端子130,而且,具有第二接地端子120和第三接地端子130重叠配置在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10的上下两侧的结构。对于这些点,接地连接体101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1是通用的。然而,在为了使两侧的接地用电线E102、E103朝向中心的接地用电线E101倾斜而将第二接地端子120和第三接地端子130的形状形成为弯曲的形状这一点上,接地连接体101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1不同。
即,第二接地端子120的第二电线侧端子部121相对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120的第二接地侧端子部122倾斜地结合,以使第二接地用电线E102向靠近第一接地用电线E101的方向以角度θ101倾斜地延伸。并且,第三接地端子130的第三电线侧端子部131相对于所述第三接地端子130的第三接地侧端子部132倾斜地结合,以使第三接地用电线E103向靠近第一接地用电线E101的方向以角度θ102倾斜地延伸。
接下来,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第一~第三接地端子110~130的各结构。
(第一接地端子110的结构)
如图7~图9所示,第一接地端子110是具有如下形状的接地端子:能够将第一接地用电线E101与在车辆内的壁面上设置的多个接地部位即第一螺栓G101和第二螺栓G102连接。
第一接地端子110具备第一电线侧端子部104和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第一接地端子110由导电性材料制造。
第一电线侧端子部104装配在接地用电线E101的末端。第一电线侧端子部104与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电线侧端子部104同样地,具有导体筒部104a和绝缘筒部104b。
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呈具有台阶部105a的平板形状,并且具有能够与第一螺栓G101和第二螺栓G102连接的大小。在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在与第一螺栓G101和第二螺栓G102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第一螺栓用连接孔106和第二螺栓用连接孔107。第一螺栓用连接孔106是能够与第一螺栓G101连接的连接部分。第二螺栓用连接孔107是能够与第二螺栓G102连接的连接部分。第一螺栓用连接孔106和第二螺栓用连接孔107具有能够同时与第一螺栓G101和第二螺栓G102连接的相对位置关系。
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螺栓用连接孔106的中心O101和第二螺栓用连接孔107的中心O102在与方向S101正交的方向C101并列配置,所述方向S101是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104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E101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
台阶部105a形成于第一螺栓用连接孔106和第二螺栓用连接孔107之间。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中形成第一螺栓用连接孔106的第一部分105b比形成第二螺栓用连接孔107的第二部分105c高,第一部分105b与第二部分105c之间通过台阶部105a连结。
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具有台阶部105a,因此如图7~图8所示,能够将第二接地端子120的第二接地侧端子部122配置在第一部分105b的下侧,将第三接地端子130的第三接地侧端子部132配置在第二部分105c的上侧。
而且,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在其第一部分105b具有第一连结部108和第一压接部109。第一连结部108与第二接地端子120连结。第一压接部109使第二接地端子120在被压接到即被推到第一连结部108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一连结部108接触。
第一连结部108在使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的第一螺栓用连接孔106和第二接地端子120的第二接地侧端子部122的第一螺栓用连接孔123(参照图10)以能够同时与第一螺栓G101连接的方式连通的状态下,与第二接地侧端子部122连结。
如图9所示,第一连结部108具有抵接片108a和抵接片108b。抵接片108a、108b配置在第一螺栓用连接孔106的两侧(两个连接孔106、107的排列方向C101的两侧)。抵接片108a、108b朝向水平方向且远离台阶部105a的方向突出。而且,抵接片108a、108b配置在比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的第一部分105b的下表面低的位置。抵接片108a、108b能够与后述的第二接地端子120的第二接地侧端子部122的抵接片124、125(参照图10)卡合。抵接片108a、108b朝向与所述方向C101并列的方向且远离台阶部105a的方向突出。
第一压接部109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压接部9同样,是从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的第一部分105b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部分。
并且,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在其第二部分105c具有第二连结部113和第二压接部111。第二连结部113与第三接地端子130连结。第二压接部111使第三接地端子130在被压接到即被推到第二连结部113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二连结部113接触。
第二连结部113在使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的第二螺栓用连接孔107和第三接地端子130的第三接地侧端子部132的第二螺栓用连接孔133(参照图11)以能够同时与第二螺栓G102连接的方式连通的状态下,与第三接地侧端子部132连结。
如图9所示,第二连结部113具有抵接片113a和抵接片113b。抵接片113a、113b配置在第一螺栓用连接孔107的两侧(两个连接孔106、107的排列方向C101的两侧)。抵接片113a、113b朝向水平方向且远离台阶部105a的方向突出。而且,抵接片113a、113b配置在比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的第二部分105c的上表面高的位置。抵接片113a、113b能够与后述的第三接地端子130的第三接地侧端子部132的抵接片134、135(参照图11)卡合。
第二压接部11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压接部11同样,是从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的第二部分105c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部分。
而且,在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的第二部分105c,在远离第二螺栓用连接孔107的位置形成有止转用的舌片12,所述舌片12与形成于壁面的孔嵌合来限制第一接地端子110绕螺栓G101、G102的旋转。
(第二接地端子120的结构)
如图10所示,第二接地端子120具备第二电线侧端子部121和第二接地侧端子部122。第二接地端子120由导电性材料制造。
如图8和图10所示,第二电线侧端子部121相对于第二接地侧端子部122倾斜地结合,以便在第二接地侧端子部122与第一连结部108连结的状态下,与第二电线侧端子部121连接的第二接地用电线E102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而向靠近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104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E101的方向延伸。
具体来说,如图8和图10所示,第二电线侧端子部121的轴线方向(与第二接地用电线E102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102相同的方向)相对于与第二接地侧端子部122的抵接片124、125的排列方向P101正交的方向V1倾斜角度θ103,以使第二接地用电线E102向靠近第一接地用电线E101的方向倾斜与所述角度θ103大小相同的角度θ101(参照图8)地延伸。
第二电线侧端子部121装配在第二接地用电线E102的末端。第二电线侧端子部121与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电线侧端子部104同样地,具有导体筒部121a和绝缘筒部121b。
第二接地侧端子部122呈平板形状,其具有能够覆盖与第一螺栓G101螺合的形成于车辆的壁面的螺纹孔的大小。在第二接地侧端子部122形成有第一螺栓用连接孔123。第一螺栓用连接孔123是能够与第一螺栓G101连接的连接部分。
而且,第二接地侧端子部122具有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10的第一连结部108的抵接片108a、108b卡合的抵接片124、125。抵接片124、125配置在第一螺栓用连接孔123的两侧。抵接片124、125向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10的第一连结部108的抵接片108a、108b所朝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而且,抵接片124、125配置在比第二接地侧端子部122的上表面122a高的位置。抵接片124、125能够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10的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的抵接片108a、108b的上表面抵接并卡合。
并且,在第二接地侧端子部122的上表面122a,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压接部26同样,从该上表面122a向上方突出设置有第三压接部126。
(第三接地端子130的结构)
如图11所示,第三接地端子130具备第三电线侧端子部131和第三接地侧端子部132。第三接地端子130由导电性材料制造。
如图8和图11所示,第三电线侧端子部131相对于第三接地侧端子部132倾斜地结合,以便在第三接地侧端子部132与第一连结部108连结的状态下,与第三电线侧端子部131连接的第三接地用电线E103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而向靠近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104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E101的方向延伸。
具体来说,如图8和图11所示,第三电线侧端子部131的轴线方向(与第三接地用电线E103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103相同的方向)相对于与第三接地侧端子部132的抵接片134、135的排列方向P102正交的方向V2倾斜角度θ104,以使第三接地用电线103向靠近第一接地用电线E101的方向倾斜与所述角度θ104大小相同的角度θ102(参照图8)地延伸。
第三接地端子130的第三电线侧端子部131相对于第三接地侧端子部132倾斜配置的形状与第二接地端子120的第二电线侧端子部121相对于第二接地侧端子部122倾斜配置的形状为镜像关系。
第三电线侧端子部131装配在第三接地用电线E103的末端。第三电线侧端子部131与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电线侧端子部31同样地,具有导体筒部31a和绝缘筒部31b。
第三接地侧端子部132呈平板形状,其具有能够覆盖与第二螺栓G102螺合的形成于车辆的壁面的螺纹孔的大小。在第三接地侧端子部132形成有第二螺栓用连接孔133。第二螺栓用连接孔133是能够与第二螺栓G102连接的连接部分。
而且,第三接地侧端子部132具有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10的第二连结部113的抵接片113a、113b卡合的抵接片134、135。抵接片134、135配置在第二螺栓用连接孔133的两侧。抵接片134、135向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10的第二连结部113的抵接片113a、113b所朝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而且,抵接片134、135配置在比第三接地侧端子部132的下表面低的位置。抵接片134、135能够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10的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的抵接片113a、113b的下表面抵接并卡合。
并且,在第三接地侧端子部132的下表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压接部36同样,从该下表面向下方突出设置有第四压接部136。
(接地连接体101的组装方法)
接下来,参照图7~图9,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10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预先将第一接地用电线E101、第二接地用电线E102和第三接地用电线E103分别与第一接地端子110、第二接地端子120和第三接地端子130各自的电线侧端子部104、121、131连接。
接着,将第二接地端子120与第一接地端子110连结。具体来说,如图7~图8所示,第二接地端子120的第二接地侧端子部122从下侧与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中较高侧的第一部分105b重叠。并且,第二接地侧端子部122相对于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沿从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的第一螺栓用连接孔106到第二螺栓用连接孔107的方向C101滑动,以使所述第一螺栓用连接孔106和第二接地侧端子部122的第一螺栓用连接孔123连通。由此,第二接地侧端子部122的抵接片124、125与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的第一连结部108的抵接片108a、108b的上表面抵接并卡合。
此时,第一接地端子110侧的第一压接部109向下方按压第二接地侧端子部122,与此同时,第二接地端子120侧的第三压接部126向上方按压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由此,第二接地端子120的抵接片124、125在分别被压接到即被推到第一接地端子110的抵接片108a、108b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10的抵接片108a、108b接触。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101,第一接地端子110的第一连结部108的抵接片108a、108b沿方向C101并列配置,所述方向C101是相对于第一接地用电线E101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101正交的方向。另一方面,第二接地端子120的第二电线侧端子部121以相对于与第二接地侧端子部122的抵接片124、125的排列方向P101正交的方向V1倾斜角度θ103的方式与第二接地侧端子部122结合,以使第二接地用电线E102向靠近第一接地用电线E101的方向倾斜与所述角度θ103大小相同的角度θ101(参照图8)地延伸。
由此,如图8所示,当第二接地侧端子部122与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的第一连结部108连结时,第二电线侧端子部121相对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104倾斜地配置,以使与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121连接的第二接地用电线E102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而向靠近与第一接地端子110侧的第一电线侧端子部104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E101的方向延伸。
在该状态下,第二电线侧端子部121相对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104倾斜地配置,以使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121的轴线方向(与第二接地用电线E102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102相同的方向)相对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104的轴线方向(与第一接地用电线E101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101相同的方向)倾斜。
接着,将第三接地端子130与第一接地端子110连结。具体来说,如图7~图8所示,第三接地端子130的第三接地侧端子部132从上侧与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中较低侧的第二部分105c重叠。并且,第三接地侧端子部132相对于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沿从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的第二螺栓用连接孔107到第一螺栓用连接孔106的方向C101滑动,以使所述第二螺栓用连接孔107和第三接地侧端子部132的第二螺栓用连接孔133连通。由此,第三接地侧端子部132的抵接片134、135与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的第二连结部113的抵接片113a、113b的下表面抵接并卡合。
此时,第一接地端子110侧的第二压接部111向上方按压第三接地侧端子部132,与此同时,第三接地端子130侧的第四压接部136向下方按压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由此,第三接地端子130的抵接片134、135在分别被压接到即被推到第一接地端子110的抵接片113a、113b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10的抵接片113a、113b接触。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101,第一接地端子110的第二连结部113的抵接片113a、113b沿方向C101并列配置,所述方向C101是相对于第一接地用电线E101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101正交的方向。另一方面,第三接地端子130的第三电线侧端子部131以相对于与第三接地侧端子部132的抵接片134、135的排列方向P102正交的方向V2倾斜角度θ104的方式与第三接地侧端子部132结合,以使第三接地用电线E103向靠近第一接地用电线E101的方向倾斜与所述角度θ104大小相同的角度θ102(参照图8)地延伸。
由此,如图8所示,当第三接地侧端子部132与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的第二连结部113连结时,第三电线侧端子部131相对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104倾斜地配置,以使与所述第三电线侧端子部131连接的第三接地用电线E103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而向靠近与第一接地端子110侧的第一电线侧端子部104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E101的方向延伸。
在该状态下,第三电线侧端子部131相对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104倾斜地配置,以使所述第三电线侧端子部131的轴线方向(与第三接地用电线E103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103相同的方向)相对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104的轴线方向(与第一接地用电线E101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101相同的方向)倾斜。
(第二实施方式的特征)
(1)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101,第一接地端子110的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具有第一螺栓用连接孔106和第二螺栓用连接孔107,以便能够分别与多个接地部位即第一螺栓G101和第二螺栓G102连接。由此,只要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相对于至少一方的第一螺栓G101和第二螺栓G102的连接充分,就能够将三根接地用电线即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104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E101、与第二电线侧端子部121连接的第二接地用电线E102以及与第三电线侧端子部131连接的第三接地用电线E103连接到第一螺栓G101和第二螺栓G102的至少一方,能够提高可靠性。
而且,在所述接地连接体101,在这样的能够同时与多个第一螺栓G101和第二螺栓G102连接的结构中,第二电线侧端子部121相对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104倾斜地配置,以使与第二电线侧端子部121连接的第二接地用电线E102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而向靠近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104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E101的方向延伸。而且,第三电线侧端子部131相对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104倾斜地配置,以使与第三电线侧端子部131连接的第三接地用电线E103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而向靠近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104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E101的方向延伸。
由此,能够将与第二电线侧端子部121连接的第二接地用电线E102和与第三电线侧端子部131连接的第三接地用电线E103以靠近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104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E101的方式倾斜地布线,这些电线之间的间隔减小。其结果是,在一并将多个接地用电线E101、E102和E103与第一螺栓G101和第二螺栓G102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削减接地用电线E101、E102和E103的布线空间。
(2)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101,在第一螺栓用连接孔106和第二螺栓用连接孔107的排列方向上,与跟所述方向正交的方向相比较,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需要一定程度的宽度。然而,在该接地连接体101,通过相对于这些连接孔106、107的排列方向平行地将第一电线侧端子部104、第二电线侧端子部121和第三电线侧端子部131各自的靠近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的一侧的端部并列配置,能够抑制接地连接体101所占据的空间的增大。
(3)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101,第二电线侧端子部121和第三电线侧端子部131各自的轴线方向相对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104的轴线方向倾斜。由此,能够将与第二电线侧端子部121连接的第二接地用电线E102和与第三电线侧端子部131连接的第三接地用电线E103以靠近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104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E101的方式可靠地倾斜布线。其结果是,能够更为可靠地进行接地用电线E101、E102和E103的布线空间的削减。
(4)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101,具有第一电线侧端子部104和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的第一接地端子110与具有第二电线侧端子部121和第二接地侧端子部122的第二接地端子120分别构成。在这样的结构中,第二接地端子120的第二接地侧端子部122与第一接地端子110的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的第一连结部108连结,且第一压接部109朝向所述第一连结部108按压第二接地侧端子部122而将该第二接地侧端子部122压接到所述第一连结部108。由此,能够将与第二接地端子120的第二电线侧端子部121连接的第二接地用电线E102与第一螺栓G101和第二螺栓G102中的至少一方可靠地连接。
而且,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101,具有第一电线侧端子部104和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的第一接地端子110与具有第三电线侧端子部131和第三接地侧端子部132的第三接地端子130分别构成。在这样的结构中,第三接地端子130的第三接地侧端子部132与第一接地端子110的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的第二连结部113连结,且第二压接部111朝向第二连结部113按压第三接地侧端子部132而将该第三接地侧端子部132压接到所述第二连结部113。由此,能够将与第三接地端子130的第三电线侧端子部131连接的第三接地用电线E103与第一螺栓G101和第二螺栓G102中的至少一方可靠地连接。
(5)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101,第二电线侧端子部121相对于第二接地侧端子部122倾斜地结合,以便在第二接地侧端子部122与第一连结部108连结的状态下,与第二电线侧端子部121连接的第二接地用电线E102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而向靠近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104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E101的方向延伸。由此,在进行将第二接地侧端子部122与第一连结部108连结的作业时,不必在考虑第一接地用电线E101与第二接地用电线E102之间的倾斜角度的同时进行连结作业,由此,能够抑制作业速度的降低。而且,在将第二接地侧端子部122与第一连结部108连结的状态下,能够使第二电线侧端子部121向靠近第一电线侧端子部104的方向倾斜地配置。由此,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能够将与第二电线侧端子部121连接的第二接地用电线E102布线成以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而靠近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104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E1的方式倾斜。其结果是,在一并将多个接地用电线与第一螺栓G101和第二螺栓G102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削减电线的布线空间。
(6)而且,与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121相同,第三电线侧端子部131相对于第三接地侧端子部132倾斜地结合,以便在第三接地侧端子部132与第二连结部113连结的状态下,与第三电线侧端子部131连接的第三接地用电线E103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而向靠近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104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E101的方向延伸。由此,在进行将第三接地侧端子部132与第二连结部113连结的作业时,不必在考虑第一接地用电线E101与第三接地用电线E103之间的倾斜角度的同时进行连接作业,由此,能够抑制作业速度的降低。而且,在将第三接地侧端子部132与第二连结部113连结的状态下,能够使第三电线侧端子部131向靠近第一电线侧端子部104的方向倾斜地配置。由此,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能够将与第三电线侧端子部131连接的第三接地用电线E103布线成以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105而靠近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104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E1的方式倾斜。其结果是,在一并将多个接地用电线与第一螺栓G101和第二螺栓G102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削减电线的布线空间。
[第3实施方式]
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1,在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的两侧分别倾斜地配置有电线侧端子部21、31。而且,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101,在第一电线侧端子部204的两侧分别倾斜地配置有电线侧端子部121、131。然而,即使仅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线侧端子部21和31中的任意一方或者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线侧端子部121和131中的任意一方倾斜地配置,也能够将多个接地用电线与多个接地部位同时连接,且能够减少接地用电线的布线空间。
例如,如图12~图14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201,仅将第二接地端子20相对于第一接地端子210的第一电线侧端子部204的轴线方向(与跟第一电线侧端子部204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E201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201相同的方向)倾斜地配置。另一方面,第三接地端子30与所述轴线方向平行地配置。
在该情况下,在与三个接地端子210、20、30连接的第一~第三接地用电线E201、E202和E203中,可以仅将第二接地用电线E202配置成以靠近中心的第一接地用电线E201的方式倾斜。由此,与将三根接地用电线平行布线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布线空间。
具体来说,如图12~图14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201具备第一接地端子210、第二接地端子20和第三接地端子30,而且,具有第二接地端子20和第三接地端子30重叠配置在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10的上下两侧的结构。
在此,第二接地端子20和第三接地端子3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1所包括的第二接地端子20和第三接地端子30通用,具有与将各个电线侧端子部和接地侧端子部呈直线状地结合的现有的接地端子相同的结构。在此省略更为详细的说明。
如图12~图14所示,第一接地端子210是具有如下形状的接地端子:能够将第一接地用电线E101与在车辆内的壁面上设置的多个接地部位即第一螺栓G201和第二螺栓G202连接。
第一接地端子210具备第一电线侧端子部204和第一接地侧端子部205。
第一电线侧端子部204装配在接地用电线E201的末端,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同样地,具有导体筒部204a和绝缘筒部204b。
第一接地侧端子部205呈具有台阶部205a的平板形状,并且具有能够与第一螺栓G201和第二螺栓G202连接的大小。在第一接地侧端子部205,在与第一螺栓G201和第二螺栓G202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有能够与第一螺栓G201连接的连接部分即第一螺栓用连接孔206和能够与第二螺栓G202连接的连接部分即第二螺栓用连接孔207。第一螺栓用连接孔206和第二螺栓用连接孔207具有能够同时与第一螺栓G201和第二螺栓G202连接的相对位置关系。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螺栓用连接孔206的中心O201和第二螺栓用连接孔207的中心O202在与方向S201正交的方向C201并列配置,所述方向S201是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204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E201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
台阶部205a形成于第一螺栓用连接孔206和第二螺栓用连接孔207之间。第一接地侧端子部205中形成第一螺栓用连接孔206的第一部分205b比形成第二螺栓用连接孔207的第二部分205c高,第一部分205b与第二部分205c之间通过台阶部205a连结。
第一接地侧端子部205具有台阶部205a,因此如图7~图8所示,能够将第二接地端子20的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配置在第一部分205b的下侧,将第三接地端子30的第三接地侧端子部132配置在第二部分205c的上侧。
而且,第一接地侧端子部205在其第一部分205b具有第一连结部208和第一压接部209。第一连结部208与第二接地端子20连结。第一压接部209使接地端子20在被压接到即被推到第一连结部208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一连结部208接触。
第一连结部208在使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205的第一螺栓用连接孔206与第二接地端子20的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的第一螺栓用连接孔23(参照图5)以能够同时与第一螺栓G201连接的方式连通的状态下,与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连接。
如图14所示,第一连结部208具有抵接片208a和抵接片208b。抵接片208a、208b稍稍倾斜地配置在第一螺栓用连接孔206的两侧。具体来说,图14所示的抵接片208a、208b的排列方向P201与相对于第一接地用电线E201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201正交的方向C201所成的角度θ203被设定为与角度θ201(参照图13)相等,所述角度θ201是与第二接地端子20的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连接的第二接地用电线E202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202相对于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204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E201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201倾斜的角度。
抵接片208a、208b朝向与所述方向P201并列的方向且远离台阶部205a的方向突出。
第一压接部209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压接部9同样,是从第一接地侧端子部205的第一部分205b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部分。
并且,第一接地侧端子部205在其第二部分205c具有第二连结部213和第二压接部211。第二连结部213与第三接地端子30连结。第二压接部211使接地端子30在被压接到即被推到第二连结部213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二连结部213接触。
第二连结部213在使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205的第二螺栓用连接孔207与第三接地端子30的第三接地侧端子部32的第二螺栓用连接孔33(参照图6)以能够同时与第二螺栓G202连接的方式连通的状态下,与第三接地侧端子部132连结。
如图14所示,第二连结部213具有抵接片213a和抵接片213b。抵接片213a、213b配置在第一螺栓用连接孔207的两侧(两个连接孔206、207的排列方向C201的两侧)。抵接片213a、213b朝向水平方向且远离台阶部205a的方向突出。而且,抵接片213a、213b配置在比第一接地侧端子部205的第二部分205c的上表面高的位置。抵接片213a、213b能够与后述的第三接地端子30的第三接地侧端子部32的抵接片34、35(参照图6)卡合。
第二压接部21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压接部11同样,是从第一接地侧端子部205的第二部分205c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部分。
而且,在第一接地侧端子部205的第二部分205c,在远离第二螺栓用连接孔207的位置形成有止转用的舌片212,所述舌片212与形成于壁面的孔嵌合来限制第一接地端子210绕螺栓G201、G202的旋转。
(接地连接体201的组装方法)
接下来,参照图12~图14,对第三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20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预先将第一接地用电线E201、第二接地用电线E202和第三接地用电线E203分别与第一接地端子210、第二接地端子20和第三接地端子30各自的电线侧端子部204、21、31连接。
接着,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1同样,将第二接地端子20与第一接地端子210连结。
第一接地端子210的第一连结部208的抵接片208a、208b沿相对于方向C201倾斜角度θ203的方向P201并列配置,所述方向C201是相对于第一接地用电线E201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201正交的方向。由此,能够将所述连结部208与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连结,以使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205而向靠近第一电线侧端子部204的方向以与所述角度θ203大小相等的角度θ201倾斜。
由此,如图13所示,当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与第一接地侧端子部205的第一连结部208连结时,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相对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204倾斜配置,以使与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连接的第二接地用电线E202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205而向靠近与第一接地端子210侧的第一电线侧端子部204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E201的方向延伸。
在该状态下,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相对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204倾斜地配置,以使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的轴线方向(与第二接地用电线E202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202相同的方向)相对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204的轴线方向(与第一接地用电线E201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201相同的方向)倾斜。
接着,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1同样,将第三接地端子30与第一接地端子210连结。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201,第一接地端子210的第二连结部213的抵接片213a、213b沿方向C201并列配置,所述方向C201是相对于第一接地用电线E201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201正交的方向。
由此,如图13所示,在第三接地侧端子部32与第一接地侧端子部205的第二连结部213连结时,第三电线侧端子部131相对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204平行配置。
在如上所述组装起来的接地连接体201,将第二接地用电线202布线成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205而靠近第一接地用电线E201,与此同时,第三接地用电线203与第一接地用电线E201平行地布线,因此与将三根接地用电线E201~E203平行布线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布线空间。
[第4实施方式]
而且,在所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具有将三个接地端子组合起来的结构,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接地连接体也可以具有下述结构:将两个接地端子组合起来,并且能够将两根接地用电线彼此倾斜地配置。
例如,如图15~图17所示,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301具有第二接地端子20相对于第一接地端子310的第一电线侧端子部304的轴线方向(即,与后述的第一接地用电线E301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301相同的方向)倾斜地配置的结构。在该结构中,能够将与第二接地端子20的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连接的第二接地用电线E302配置成以靠近第一接地用电线E301的方式倾斜。由此,能够将两根接地用电线E301、E302与多个接地部位同时连接,并且与将两根接地用电线平行布线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布线空间。
具体来说,如图15~图17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301具备第一接地端子310和第二接地端子20,而且,具有第二接地端子20重叠配置在所述第一接地端子310的下侧的结构。
在此,第二接地端子2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1所包括的第二接地端子20通用,具有将各个电线侧端子部与接地侧端子部呈直线状地结合的现有的接地端子相同的结构。在此省略更为详细的说明。
如图15~图17所示,第一接地端子310是具有下述形状的接地端子:能够将第一接地用电线E301与在车辆内的壁面上设置的多个接地部位即第一螺栓G301和第二螺栓G302连接。
第一接地端子310具备第一电线侧端子部304和第一接地侧端子部305。
第一电线侧端子部304装配在接地用电线E301的末端,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电线侧端子部4同样地,具有导体筒部304a和绝缘筒部304b。
第一接地侧端子部305呈具有台阶部305a的平板形状,并且具有能够与第一螺栓G301和第二螺栓G302连接的大小。在第一接地侧端子部305,在与第一螺栓G301和第二螺栓G302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第一螺栓用连接孔306和第二螺栓用连接孔307。第一螺栓用连接孔306是能够与第一螺栓G301连接的连接部分。第一螺栓用连接孔307是能够与第二螺栓G302连接的连接部分。第一螺栓用连接孔306和第二螺栓用连接孔307具有能够同时与第一螺栓G301和第二螺栓G302连接的相对位置关系。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一螺栓用连接孔306的中心O301和第二螺栓用连接孔307的中心O302在与方向S301正交的方向C301并列配置,所述方向S301是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304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E301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
台阶部305a形成于第一螺栓用连接孔306和第二螺栓用连接孔307之间。第一接地侧端子部305中形成第一螺栓用连接孔306的第一部分305b比形成第二螺栓用连接孔307的第二部分305c高,第一部分305b与第二部分305c之间通过台阶部305a连结。
第一接地侧端子部305具有台阶部305a,因此如图15~图16所示,能够将第二接地端子20的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配置在第一部分305b的下侧。
而且,第一接地侧端子部305在其第一部分305b具有第一连结部308和第一压接部309。第一连结部308与第二接地端子20连结。第一压接部309使接地端子20在被压接到即被推到第一连结部308的状态下与第一连结部308接触。
第一连结部308在使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305的第一螺栓用连接孔306与第二接地端子20的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的第一螺栓用连接孔23(参照图5)以能够同时与第一螺栓G301连接的方式连通的状态下,与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连结。
如图17所示,第一连结部308具有抵接片308a和抵接片308b。抵接片308a、308b稍稍倾斜地配置在第一螺栓用连接孔306的两侧。具体来说,图17所示的抵接片308a、308b的排列方向P301与相对于第一接地用电线E301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1正交的方向C301所成的角度θ303被设定为与角度θ301(参照图16)相等,所述角度θ301是与第二接地端子20的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连接的第二接地用电线E302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302相对于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304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E301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301倾斜的角度。
抵接片308a、308b朝向与所述方向P301并列的方向且远离台阶部305a的方向突出。
第一压接部309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压接部9同样,是从第一接地侧端子部305的第一部分305b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部分。
而且,在第一接地侧端子部305的第二部分305c,在远离第二螺栓用连接孔307的位置形成有止转用的舌片312,所述舌片312与形成于壁面的孔嵌合来限制第一接地端子310绕螺栓G301、G302的旋转。
(接地连接体301的组装方法)
接下来,参照图15~图17,对第四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30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预先将第一接地用电线E301、第二接地用电线E302和第三接地用电线E303分别与第一接地端子310、第二接地端子20各自的电线侧端子部304、21连接。
接着,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1同样,将第二接地端子20与第一接地端子310连结。
第一接地端子310的第一连结部308的抵接片308a、308b沿相对于方向C301倾斜角度θ303的方向P301并列配置,所述方向C301是相对于第一接地用电线E301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301正交的方向。由此,能够将所述连结部308与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连结,以使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305而向靠近第一电线侧端子部304的方向以与所述角度θ303大小相等的角度θ301倾斜。
由此,如图16所示,当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与第一接地侧端子部305的第一连结部308连结时,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相对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304倾斜地配置,以使与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连接的第二接地用电线E302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305而向靠近与第一接地端子310侧的第一电线侧端子部304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E301的方向延伸。
在该状态下,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相对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304倾斜地配置,以使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的轴线方向(与第二接地用电线E302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302相同的方向)相对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304的轴线方向(与第一接地用电线E301的末端部分的延伸方向S301相同的方向)倾斜。
在如上所述组装起来的接地连接体301,将第二接地用电线302布线成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305而靠近第一接地用电线E301,因此与将两根接地用电线E301~E302相互平行地布线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布线空间。
(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所述第四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体310,为了使第二接地用电线E302向靠近第一接地用电线E301的方向倾斜,将使第二电线侧端子部21和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呈直线状地结合而成的第二接地端子20相对于第一接地端子310倾斜地配置,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图10所示,即便使用将第二电线侧端子部121相对于第二接地侧端子部22倾斜地结合的第二接地端子120,也能够使第二接地用电线E302向靠近第一接地用电线E301的方向倾斜。由此,能够减少布线空间。
另外,所述具体的实施方式主要包括具有下述结构的发明。
为了提高多个接地用电线相对于接地部位的连接可靠性,所述接地连接体具备:第一接地侧端子部,其具有能够与第一接地部位连接的第一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和能够与第二接地部位连接的第二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和两个电线侧端子部(即,第一电线侧端子部和第二电线侧端子部),其与所述接地侧端子部连接。
然而,与两个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接地用电线平行地延伸的话,存在着布线空间变大的新问题。因此,为了解决所述问题,在所述接地连接体,两个电线侧端子部彼此倾斜地配置。
即,所述接地连接体用于一并将接地用电线与在车辆内的壁面上设置的多个接地部位连接起来,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电线侧端子部,其具有能够与第一接地用电线的末端连接的形状;第二电线侧端子部,其具有能够与跟所述第一接地用电线不同的第二接地用电线的末端连接的形状;以及第一接地侧端子部,其与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分别电连接,具有能够与第一接地部位连接的第一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和能够与跟所述第一接地部位不同的第二接地部位连接的第二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且所述第一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和所述第二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具有能够同时与所述第一接地部位和所述第二接地部位连接的相对位置关系,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倾斜地配置,以使与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所述第二接地用电线随着远离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而向靠近与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所述第一接地用电线的方向延伸。
根据所述结构,第一接地侧端子部具有第一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和所述第二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以能够与多个接地部位连接。由此,至少一个接地部位的连接充分的话,就能够将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和与第二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第二接地用电线与接地部位连接。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可靠性。
而且,在所述接地连接体,在这样的能够同时与多个接地部位连接的结构中,第二电线侧端子部相对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倾斜地配置,以使与第二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第二接地用电线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而向靠近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的方向延伸。由此,能够将与第二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第二接地用电线布线成以靠近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的方式倾斜。由此,这些电线之间的间隔减小,其结果是,在一并将多个接地用电线与接地部位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削减电线的布线空间。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各自的靠近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的一侧的端部在相对于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的所述第一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和所述第二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的排列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并列配置。
根据所述结构,在所述第一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和所述第二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的排列方向上,与跟所述方向正交的方向相比较,第一接地侧端子部需要一定程度的宽度。然而,通过相对于这些连接部位的排列方向平行地将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各自的靠近第一接地侧端子部的一侧的端部并列配置,能够抑制接地连接体所占据的空间的增大。
而且,优选的是,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倾斜地配置,以使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的轴线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的轴线方向倾斜。
根据所述结构,第二电线侧端子部的轴线方向相对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的轴线方向倾斜。由此,能够将与第二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第二接地用电线布线成以靠近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的方式可靠地倾斜。其结果是,能够更为可靠地进行电线的布线空间的削减。
并且,优选的是,除了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之外,还具备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接地部位连接的第一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的第二接地侧端子部,所述接地连接体包括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二接地端子,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是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与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结合而构成的,所述第二接地端子是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与所述第二接地侧端子部结合而构成的,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具有:第一连结部,在使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的第一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和所述第二接地侧端子部的第一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处于能够同时与所述第一接地部位连接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二接地侧端子部连结;和第一压接部,向所述第一连结部按压所述第二接地侧端子部以将所述第二接地侧端子部压接到所述第一连结部。
根据所述结构,在分别构成具有第一电线侧端子部和第一接地侧端子部的第一接地端子以及具有第二电线侧端子部和第二接地侧端子部的第二接地端子的情况下,第二接地端子的第二接地侧端子部与第一接地端子的第一接地侧端子部的第一连结部连结,且第一压接部朝向所述第一连结部按压第二接地侧端子部以将所述第二接地侧端子部压接到所述第一连结部。由此,能够将与第二接地端子的第二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第二接地用电线与第一和第二接地部位中的至少一个接地部位可靠地连接。
而且,优选的是,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和所述第二接地侧端子部以彼此呈直线状地排列的方式结合,所述第一连结部与所述第二接地侧端子部连结,以使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随着远离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而向靠近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的方向倾斜。
根据所述结构,即使是在使用具有电线侧端子部和接地侧端子部以彼此呈直线状地排列的方式结合而成的结构的现有的接地端子作为第二接地端子使用的情况下,通过将第二接地侧端子部与第一连结部连接,也能够将第二电线侧端子部配置成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而向靠近第一电线侧端子部的方向倾斜。由此,与上述相同,能够将与第二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第二接地用电线布线成以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而向靠近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的方式倾斜。因此,在一并将多个接地用电线与接地部位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削减电线的布线空间。而且,能够利用现有的接地端子作为第二接地端子,因此能够实现零件的通用化。
而且,优选的是,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接地侧端子部倾斜地结合,以便在所述第二接地侧端子部与所述第一连结部连结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所述第二接地用电线随着远离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而向靠近与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所述第一接地用电线的方向延伸。
根据所述结构,第二电线侧端子部相对于第二接地侧端子部倾斜地结合。由此,在进行将第二接地侧端子部与第一连结部连结的作业时,不必在考虑第一接地用电线与第二接地用电线侧端子部之间的倾斜角度的同时进行连结作业,能够抑制作业速度的降低。而且,在将第二接地侧端子部与第一连结部连结的状态下,能够使第二电线侧端子部向靠近第一电线侧端子部的方向倾斜地配置。由此,与上述相同,能够将与第二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第二接地用电线布线成以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而向靠近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的方式倾斜。其结果是,在一并将多个接地用电线与接地部位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削减电线的布线空间。
而且,优选的是,还具备第三电线侧端子部,所述第三电线侧端子部具有能够与跟所述第一和第二接地用电线不同的第三接地用电线的末端连接的形状,所述第三电线侧端子部与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电连接,所述第三电线侧端子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倾斜地配置,以使与所述第三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所述第三接地用电线随着远离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而向靠近与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所述第一接地用电线的方向延伸。
根据上述结构,第三电线侧端子部相对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倾斜地配置,以使与第三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第三接地用电线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而向靠近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的方向延伸。由此,能够将与第三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第三接地用电线布线成以靠近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的方式倾斜。由此,所述电线之间的间隔减小,其结果是,在一并将第一~第三接地用电线与接地部位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削减电线的布线空间。
优选的是,所述第三电线侧端子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倾斜地配置,以使所述第三电线侧端子部的轴线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的轴线方向倾斜。
根据所述结构,第三电线侧端子部的轴线方向相对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的轴线方向倾斜。由此,能够将与第三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第三接地用电线布线成以靠近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的方式可靠地倾斜。由此,能够更为可靠地进行电线的布线空间的削减。
而且,优选的是,除了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之外,还具备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二接地部位连接的第二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的第三接地侧端子部,所述接地连接体包括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三接地端子,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是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与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结合而构成的,所述第三接地端子是所述第三电线侧端子部与所述第三接地侧端子部结合而构成的,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具有:第二连结部,在使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的第二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和所述第三接地侧端子部的第二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处于能够同时与所述第二接地部位连接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三接地侧端子部连结;和第二压接部,向所述第二连结部按压所述第三接地侧端子部以将所述第三接地侧端子部压接到所述第二连结部。
根据所述结构,在分别构成具有第一电线侧端子部和第一接地侧端子部的第一接地端子和具有第三电线侧端子部和第三接地侧端子部的第三接地端子的情况下,第三接地端子的第三接地侧端子部与第一接地端子的第一接地侧端子部的第二连结部连结,且第二压接部朝向所述第二连结部按压第三接地侧端子部以将所述第三接地侧端子部压接到所述第二连结部。由此,能够将与第三接地端子的第三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第三接地用电线与第一和第二接地部位中的至少一个接地部位可靠地连接。
而且,优选的是,所述第三电线侧端子部和所述第三接地侧端子部以彼此呈直线状地排列的方式结合,所述第二连结部与所述第三接地侧端子部连结,以使所述第三电线侧端子部随着远离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而向靠近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的方向倾斜。
根据所述结构,即使是在使用具有电线侧端子部和接地侧端子部以彼此呈直线状地排列的方式结合而成的结构的现有的接地端子作为第三接地端子的情况下,通过将第三接地侧端子部与第二连结部连结,也能够将第三电线侧端子部配置成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而向靠近第一电线侧端子部的方向倾斜。由此,与上述相同,能够将与第三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第三接地用电线布线成以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而靠近与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的方式倾斜。其结果是,在一并将第一~第三接地用电线与接地部位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削减电线的布线空间。而且,能够利用现有的接地端子作为第三接地端子,因此能够实现零件的通用化。
而且,优选的是,所述第三电线侧端子部相对于所述第三接地侧端子部倾斜地结合,以便在所述第三接地侧端子部与所述第二连结部连结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三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所述第三接地用电线随着远离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而向靠近与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所述第一接地用电线的方向延伸。
根据所述结构,第三电线侧端子部相对于第三接地侧端子部倾斜地结合。由此,在进行将第三接地侧端子部与第二连结部连结的作业时,不必在考虑第一接地用电线与第三接地用电线侧端子部之间的倾斜角度的同时进行连结作业,能够抑制作业速度的降低。而且,在将第三接地侧端子部与第二连结部连结的状态下,能够使第三电线侧端子部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而向靠近第一电线侧端子部的方向倾斜地配置。由此,与上述相同,能够将与第三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第三接地用电线布线成以随着远离第一接地侧端子部而靠近与第一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第一接地用电线的方式倾斜。其结果是,在一并将第一~第三接地用电线与接地部位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削减电线的布线空间。
标号说明
1、101、201、301:接地连接体;
10、110、210、310:第一接地端子;
20、120:第二接地端子;
30、130:第三接地端子;
4、104、204、304:第一电线侧端子部;
5、105、205、305:第一接地侧端子部;
6、106、206、306:第一螺栓用连接孔(第一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
7、107、207、307:第二螺栓用连接孔(第二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
8、108、208、308:第一连结部;
8a、8b、13a、13b、108a、108b、113a、113b、208a、208b、213a、213b、308a、308b:抵接片;
13、113、213:第二连结部;
21、121:第二电线侧端子部;
22、122:第二接地侧端子部;
23、123:第一螺栓用连接孔(第一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
31、131:第三电线侧端子部;
32、132:第三接地侧端子部;
33、133:第二螺栓用连接孔(第二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
E1、E101、E201、E301:第一接地用电线;
E2、E102、E202、E302:第二接地用电线;
E3、E103、E203:第三接地用电线;
G1、G101、G201、G301:第一螺栓(第一接地部位);
G2、G102、G202、G302:第二螺栓(第二接地部位)。

Claims (11)

1.一种接地连接体,用于一并将接地用电线与在车辆内的壁面上设置的多个接地部位连接起来,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一电线侧端子部,其具有能够与第一接地用电线的末端连接的形状;
第二电线侧端子部,其具有能够与跟所述第一接地用电线不同的第二接地用电线的末端连接的形状;以及
第一接地侧端子部,其与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分别电连接,具有能够与第一接地部位连接的第一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和能够与跟所述第一接地部位不同的第二接地部位连接的第二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且所述第一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和所述第二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具有能够同时与所述第一接地部位和所述第二接地部位连接的相对位置关系,
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倾斜地配置,以使与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所述第二接地用电线随着远离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而向靠近与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所述第一接地用电线的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地连接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各自的靠近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的一侧的端部在相对于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的所述第一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和所述第二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的排列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并列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地连接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倾斜地配置,以使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的轴线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的轴线方向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地连接体,其特征在于,
除了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之外,还具备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接地部位连接的第一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的第二接地侧端子部,
所述接地连接体包括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二接地端子,
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是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与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结合而构成的,
所述第二接地端子是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与所述第二接地侧端子部结合而构成的,
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具有:
第一连结部,在使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的第一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和所述第二接地侧端子部的第一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处于能够同时与所述第一接地部位连接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二接地侧端子部连结;和
第一压接部,向所述第一连结部按压所述第二接地侧端子部以将所述第二接地侧端子部压接到所述第一连结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地连接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和所述第二接地侧端子部以彼此呈直线状地排列的方式结合,
所述第一连结部与所述第二接地侧端子部连结,以使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随着远离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而向靠近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的方向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地连接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接地侧端子部倾斜地结合,以便在所述第二接地侧端子部与所述第一连结部连结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所述第二接地用电线随着远离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而向靠近与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所述第一接地用电线的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地连接体,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三电线侧端子部,所述第三电线侧端子部具有能够与跟所述第一和第二接地用电线不同的第三接地用电线的末端连接的形状,
所述第三电线侧端子部与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电连接,
所述第三电线侧端子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倾斜地配置,以使与所述第三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所述第三接地用电线随着远离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而向靠近与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连接的所述第一接地用电线的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地连接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电线侧端子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倾斜地配置,以使所述第三电线侧端子部的轴线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的轴线方向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地连接体,其特征在于,
除了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之外,还具备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二接地部位连接的第二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的第三接地侧端子部,
所述接地连接体包括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三接地端子,
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是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与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结合而构成的,
所述第三接地端子是所述第三电线侧端子部与所述第三接地侧端子部结合而构成的,
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具有:
第二连结部,在使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的第二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和所述第三接地侧端子部的第二接地部位用连接部分处于能够同时与所述第二接地部位连接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三接地侧端子部连结;和
第二压接部,向所述第二连结部按压所述第三接地侧端子部以将所述第三接地侧端子部压接到所述第二连结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地连接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电线侧端子部和所述第三接地侧端子部以彼此呈直线状地排列的方式结合,
所述第二连结部与所述第三接地侧端子部连结,以使所述第三电线侧端子部随着远离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而向靠近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部的方向倾斜。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地连接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电线侧端子部相对于所述第三接地侧端子部倾斜地结合,以便在所述第三接地侧端子部与所述第二连结部连结的状态下,所述第三接地用电线随着远离所述第一接地侧端子部而向靠近所述第一接地用电线的方向延伸。
CN201280026613.1A 2011-12-26 2012-12-20 接地连接体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631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83241 2011-12-26
JP2011283241A JP5741425B2 (ja) 2011-12-26 2011-12-26 アース接続体
PCT/JP2012/008159 WO2013099170A1 (ja) 2011-12-26 2012-12-20 アース接続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63177A CN103563177A (zh) 2014-02-05
CN103563177B true CN103563177B (zh) 2016-01-13

Family

ID=48696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661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63177B (zh) 2011-12-26 2012-12-20 接地连接体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153880B2 (zh)
JP (1) JP5741425B2 (zh)
CN (1) CN103563177B (zh)
DE (1) DE112012005466T5 (zh)
WO (1) WO201309917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43740B2 (ja) * 2011-06-23 2015-07-0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078293B2 (ja) * 2012-10-19 2017-02-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線の接続端子
JP5772810B2 (ja) * 2012-12-27 2015-09-0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6123690B2 (ja) * 2014-01-31 2017-05-1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アース端子ユニット
JP6249849B2 (ja) * 2014-03-25 2017-12-2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アース端子
JP6168417B2 (ja) * 2014-06-23 2017-07-2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金具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
US9859627B2 (en) * 2016-04-26 2018-01-02 Yazaki Corporation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terminal fitting and connection method of terminal fitting
JP6285890B2 (ja) * 2014-09-25 2018-02-2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の接続構造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06301004B (zh) * 2015-06-03 2019-03-22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源供应装置及其高压测试方法
JP6302452B2 (ja) * 2015-11-30 2018-03-2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の接続構造
JP6675353B2 (ja) * 2017-06-02 2020-04-0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US11031707B2 (en) 2019-01-25 2021-06-08 FEW Automotive Glass Applications, Inc. Retaining ring terminal
JP6743927B1 (ja) * 2019-02-14 2020-08-1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アース端子およ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73401A (en) * 1979-07-06 1981-06-16 Leonard Katzin Zero insertion force electrical connector
JPS581982Y2 (ja) * 1979-07-30 1983-01-13 東海電線株式会社 複合平型端子
JPS63308882A (ja) * 1987-06-10 1988-12-16 Maspro Denkoh Corp プラグ
JP2592690Y2 (ja) * 1993-12-10 1999-03-2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US5558531A (en) * 1994-02-09 1996-09-24 Yazaki Corporation Combination terminal
JP3064793B2 (ja) * 1994-03-01 2000-07-1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JPH08250165A (ja) * 1995-03-15 1996-09-2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アース構造
EP0777299A3 (en) * 1995-12-01 1998-06-03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Mounting structure of terminal fitting
JP3167106B2 (ja) * 1996-04-22 2001-05-2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の組付け構造
EP0813268A1 (en) * 1996-06-10 1997-12-17 UNITED TECHNOLOGIES AUTOMOTIVE, Inc. Interlocking terminal connection
JP3317174B2 (ja) * 1997-01-23 2002-08-2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アース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H1154166A (ja) * 1997-07-30 1999-02-2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自動車用ワイヤハーネスのジョイント装置
JP2001298824A (ja) 2000-04-17 2001-10-2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付き分岐回路用電線およびその作製方法
JP3749670B2 (ja) * 2001-03-13 2006-03-0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組合せ端子金具及び、複数の端子金具の組み付け構造
JP2004253167A (ja) 2003-02-18 2004-09-09 Yazaki Corp アース端子
JP4091875B2 (ja) * 2003-05-27 2008-05-2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アース用電線の止水処理方法
DE202005004308U1 (de) * 2005-03-17 2006-07-27 Weidmüller Interface GmbH & Co. KG Erdanschluss-Vorrichtung für ein Metallprofil
DE102008010352A1 (de) * 2008-02-13 2009-08-20 Newfrey Llc, Newark Halteanordnung für Kabelschuhe
JP5428674B2 (ja) * 2009-09-08 2014-02-2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アース接続装置及びこれを含むワイヤハーネス
US8366499B2 (en) * 2011-05-24 2013-02-05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Ground terminal assembly for a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2005466T5 (de) 2014-09-11
JP2013134846A (ja) 2013-07-08
US9153880B2 (en) 2015-10-06
JP5741425B2 (ja) 2015-07-01
US20140377975A1 (en) 2014-12-25
CN103563177A (zh) 2014-02-05
WO2013099170A1 (ja) 2013-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63177B (zh) 接地连接体
US20060228932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re Harness, and Method for Arranging Wire Harness
CN101483974B (zh) 印制板单元及其固定部件
JP2003009347A (ja) 電気接続箱
US6504262B1 (en) Wire harness distribution structure for vehicle
CN104521068B (zh) 压入式接触器
CN105164857A (zh) 电压接接触装置
JP5715807B2 (ja) 車両用コンビネーションコネクター
CN104302519B (zh) 电接线盒
CN101133532A (zh) 连接或设备转接器
CN1047033C (zh) 电联接盒及其所用的搭接端子
CN1247401A (zh) 电气连接盒
CN104285338A (zh) 压接端子、电线连接结构以及电接线盒
US20020096423A1 (en) Wire connecting structure of lamp unit
CN1094848C (zh) 杆式开关,特别是用于汽车中的转向柱开关
CN101872923A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US20030124906A1 (en) Method of arranging circuit members of electric connection box and circuit member-arranging structure using arranging method
KR200357907Y1 (ko) 자동차용 멀티 어스 터미널
JP2004127597A (ja) ブラケット
JPH0950836A (ja) ヒューズの接続構造
CN209929907U (zh) 电气接线盒
JPH09109799A (ja) 自動車用大電流回路の配索構造
JPH0270215A (ja) 電気接続箱
JP3341794B2 (ja) メータモジュール
JP3736342B2 (ja) ジャンクションボックスおよびコネクタモジュールの形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113

Termination date: 202012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