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19075B - 电力控制方法、电力控制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力控制方法、电力控制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19075B
CN103019075B CN201210341869.3A CN201210341869A CN103019075B CN 103019075 B CN103019075 B CN 103019075B CN 201210341869 A CN201210341869 A CN 201210341869A CN 103019075 B CN103019075 B CN 1030190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
electric power
supplied
temperature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4186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19075A (zh
Inventor
光义彦
夏目宗佑
丰泉辉彦
张光荣
林健一
松尾信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0190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190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190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190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03G15/204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specially for the axial heat part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80Details relating to power supplies, circuits boards, electrical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1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adjusting voltage in ac networks by changing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twork load
    • H02J3/1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adjusting voltage in ac networks by changing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twork load by switching loads on to, or off from, network, e.g. progressively balanced load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10/0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 H02J2310/5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for selectively controll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loads
    • H02J2310/56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for selectively controll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lo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ition upon which the selective controlling is based
    • H02J2310/62The condition being non-electrical, e.g. tempera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30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the management of residential or tertiary loads, i.e. smart grids a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buildings sector, including also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trol,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management systems at local level
    • Y02B70/3225Demand response systems, e.g. load shedding, peak shav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20/00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end-user stationary applications or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thereof
    • Y04S20/20End-user application control systems
    • Y04S20/222Demand response systems, e.g. load shedding, peak shav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f Electrical Variable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力控制方法、电力控制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对各负载供应理想的量的电力而不会使功率因数下降。本发明的电力控制方法用于对第1负载以及第2负载分别供应交流电力,对第1负载供应每半个周期中的相位角0~相位角φ1的范围的交流电力,对第2负载供应每半个周期中的相位角φ2~相位角π的范围的交流电力。其中,φ1为大于0且π以下,φ2为0以上且小于π,并且φ1大于φ2。

Description

电力控制方法、电力控制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印机、打印机、传真装置、以及它们的复合机等的利用了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利用了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加热融化在纸张上形成的未定影调色剂像从而使其定影,因此作为热源而具有加热器。在对加热器的电力供应中,为了抑制冲击电流导致的临时的电源电压的下降等,利用向上通过控制(through up-reglulation)以及向下通过控制(through down-reglulation)。向上通过控制是在加热器的通电初期随着时间的经过逐渐地增加供应电力的控制方式。此外,向下通过控制是在加热器的通电末期随着时间的经过逐渐地减少供应电力的控制方式。
作为向上通过控制以及向下通过控制等的电力控制方法,利用相位控制以及波数控制等的控制方法。图11是表示用于说明相位控制的电压波形的图,图12是表示用于说明波数控制的电压波形的图。
相位控制是将来自交流电源的交流电力从半周期内的任意的相位角开始到过零点为止对负载供应电力,并通过改变该任意的相位角从而使供应电力可变的控制方式。例如,对作为负载的加热器施加图11所示的波形的电压。在图11中,半周期为一个控制周期。如图11所示,一个控制周期的电压的供应量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增大时,对加热器供应的电力也逐渐增加。
此外,波数控制是将交流电力的半周期作为一个单位,在每个半周期设为ON(导通)或者OFF(截止),从而使对于负载的供应电力可变的控制方式。例如,对作为负载的加热器施加图12所示的波形的电压。在图12中,4周期为一个控制周期。如图12所示,一个控制周期的电压供应量为50%。
以往开始,在控制电力上利用相位控制或者波数控制。此外,也利用将相位控制和波数控制组合的控制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但是,相位控制以及波数控制具有以下所示的问题点。相位控制在交流的半周期内将加热器设为导通或者截止,因此存在导通时产生的剧烈的交流变动导致发生高次谐波电流失真和开关噪声的问题。此外,波数控制能够抑制高次谐波电流失真和开关噪声,但与相位控制相比交流电源的电压变动可能会增大,因此存在容易发生闪变的问题。
此外,也有利用了升压斩波器(chopper)等的电力控制装置,但存在成本变高的问题。
因此,要求更优选的电力控制装置,也提出了几种方案。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电力控制装置,其具有通过交流电力驱动的两个加热器以及通过直流电力驱动的电机等的次级侧电气构件,仅对其中一个加热器供应电力而不对双方的加热器供应电力的情况下,对次级侧电气构件供应电力。
根据该电力控制装置,能够将从交流电源供应的电力分配给两个加热器的每一个和次级侧电气构件,能够改善功率因数,且能够有效利用电力。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8664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86218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2公开的图像形成装置无法对两个加热器的每一个和次级侧电气构件重复供应电力,因此例如在对一个加热器供应电力的期间,无法对剩余的加热器以及次级侧电气构件供应电力。因此,对于各负载的电力的供应量的自由度低,存在难以对各负载均衡地供应电力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的发明,其目的在于,对各负载提供理想的量的电力而不会使功率因数下降。
本发明的电力控制方法为用于对第1负载以及第2负载分别供应交流电力的电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第1负载供应每半个周期中的相位角0~相位角φ1的范围的交流电力,对所述第2负载供应每半个周期中的相位角φ2~相位角π的范围的交流电力,其中,φ1为大于0且π以下,φ2为0以上且小于π,并且φ1大于φ2。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电力控制方法为用于对第1负载、第2负载以及第3负载分别供应交流电力的电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第1负载供应每半个周期中的相位角0~相位角φ1的范围的交流电力,对所述第2负载供应每半个周期中的相位角φ2~相位角π的范围的交流电力,对所述第3负载供应每半个周期中的相位角φ3~相位角φ4的范围的交流电力,其中,φ1为大于0且π以下,φ2为0以上且小于π,φ3为0以上且小于φ1,φ4为π以下且大于φ2。
此外,本发明的电力控制装置为用于从交流电源对第1负载以及第2负载分别供应交流电力的电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1开关部件,控制所述交流电源和所述第1负载之间的导通或者截止,从而将来自所述交流电源的交流电力中、每半个周期中的相位角0~相位角φ1的范围的交流电力供应给所述第1负载;以及第2开关部件,控制所述交流电源和所述第2负载之间的导通或者截止,从而将来自所述交流电源的交流电力中、每半个周期中的相位角φ2~相位角π的范围的交流电力供应给所述第2负载,其中,φ1为大于0且π以下,φ2为0以上且小于π,并且φ1大于φ2。
此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为具有从交流电流分别被供应交流电力的第1负载以及第2负载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1开关部件,根据相位角来控制被供应给所述第1负载的第1输入电力在每半个周期中的导通或者截止;以及第2开关部件,根据相位角来控制被供应给所述第2负载的第2输入电力在每半个周期中的导通或者截止,所述第1开关部件控制所述第1输入电力在每半个周期中的导通或者截止,从而在所述第1输入电力的每半个周期中,将相位角0~相位角φ1的范围的交流电力供应给所述第1负载,所述第2开关部件控制所述第2输入电力在每半个周期中的导通或者截止,从而在所述第2输入电力的每半个周期中,将相位角φ2~相位角π的范围的交流电力供应给所述第2负载,其中,φ1为大于0且π以下,φ2为0以上且小于π,并且φ1大于φ2。
本发明起到能够对各负载供应理想的量的电力而不会使功率因数下降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加热辊的内部的透视图。
图3是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电力控制装置相关的部分的功能方框图。
图4是用于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电力控制方法的一例的定时图。
图5是表示考虑了次级侧负载的电力控制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6是用于表示考虑了次级侧负载的电力控制方法的一例的定时图。
图7是用于表示考虑了次级侧负载的电力控制方法的另一例的定时图。
图8是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电力控制装置相关的部分的功能方框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加热辊的内部的透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电力控制方法的一例的定时图。
图11是表示用于说明相位控制的电压的波形的图。
图12是表示用于说明波数控制的电压的波形的图。
标号说明
1、1B图像形成装置
11第1温度传感器
12第2温度传感器
13第3温度传感器
30、30B电力控制装置
31第1开关部
32第2开关部
33第3开关部
34控制部(运算部件)
35交流电源
36过零(zero cross)检测电路
37次级侧负载
51、51B加热辊
81第1加热器(第1负载)
82第2加热器(第2负载)
83第3加热器(第3负载)
82a、82b加热部(负载)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概要。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概略的内部结构的图。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是内置了串联(tandem)型的打印引擎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全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是一般被称为复合机或者MFP(多功能外部设备)的装置,是集中了复印、网络打印(PC打印)、传真、以及扫描仪等的功能的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图像形成部20以及供纸部60等。供纸部60包括用于收纳各尺寸的纸张YS的供纸盒61、一张张取出在供纸盒61中存积的纸张YS后传送到搬运路径HR的辊组62~66。被传送到搬运路径HR的纸张YS沿着箭头标记M1方向前进。
辊组62~66具体为拾取辊62、供纸辊63、分离辊64、搬运辊对65以及对齐辊(resist roller)对66。拾取辊62从供纸盒61取出纸张YS。供纸辊63将取出的纸张YS传送到搬运路径HR。分离辊64被设置在隔着纸张YS与供纸辊63相对的位置上。分离辊64将多张重叠的状态的纸张YS分离成一张一张,使得不会有多张重叠的纸张YS被传送到搬运路径HR。搬运辊对65将一张张传送来的纸张YS沿搬运路径HR进行传送。对齐辊对66在使纸张YS暂时等待之后在规定的定时提供给中间转印部40。
图像形成部20通过电子照相方式在纸张上形成图像,包括成像单元U、中间转印部40以及定影部50。
成像单元U由与Y(黄)、M(品红)、C(青)、K(黑)的四色分别对应的成像单元UY、UM、UC、UK构成。各成像单元UY、UM、UC、UK按照该顺序沿中间转印带41配置。各成像单元UY、UM、UC、UK分别包括感光体鼓21、带电器22、对感光体鼓21的表面进行曝光从而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部23、通过各色的调色剂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从而形成调色剂像的显影部24、用于将调色剂像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1的转印充电器(transfer charger)25、清洁感光体鼓21的表面的清洁器26、以及未图示的转印辊等。通过成像单元U,各色的调色剂像(调色剂图像)以转印位置重合的方式依次被重叠转印到沿箭头标记M2方向移动的中间转印带41上。
中间转印部40中设置有被转印了调色剂像的中间转印带41、多个辊42、43、44、二次转印辊45。中间转印带41通过辊42~44被支承,通过它们旋转驱动而沿着箭头标记M2方向移动。二次转印辊45被设置为经由中间转印带41与辊44对置。二次转印辊45能够与中间转印带41接触分离,通过二次转印辊45被压接到中间转印带41从而在二次转印辊45和辊44之间形成转印咬合部。
纸张YS与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同步地被搬运,在转印咬合部中与形成了调色剂像的中间转印带41接触。通过在二次转印辊45上被施加偏置电压,从而中间转印带41上形成的调色剂像被转印(二次转印)到纸张YS上。通过二次转印而转印了调色剂像的纸张YS被搬运到定影部50。
在定影部50中设置在内部具有热源的加热辊51、在与加热辊51之间形成咬合部的加压辊52、以及纸张搬运导杆53。形成了调色剂像的纸张YS被搬运到定影部50。纸张YS通过纸张搬运导杆53引导而在搬运路径HR上被搬运,并在由加热辊51和加压辊52形成的咬合部中被加热。调色剂通过加热而熔化,调色剂像在纸张YS上定影。
调色剂像被定影的纸张YS在搬运路径HR上搬运而排出到托盘70上。
加热辊51在其内部具有作为卤素加热器的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加热辊51的内部的透视图。
如图2所示,在加热辊51的内部配置有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第1加热器81配置在加热辊51的中央部附近,是沿加热辊51的轴方向延伸的棒状的形状,对加热辊51的中央部附近进行加热。第2加热器82具有在加热辊51的两端部附近分别配置的两个加热部82a、82b。这两个加热部82a、82b互相分离设置。它们也可以通过导线串连地电连接。进而,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上分别连接了供应电力的导线L1以及L2。通过控制从导线L1以及L2供应的电力量,从而能够控制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的温度。
此外,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上分别设置了用于测定它们的温度的第1温度传感器11以及第2温度传感器12。
另外,在图1中未图示,但图像形成装置1与交流电源35连接,被供应交流电力。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除了上述的构件之外还具备电力控制装置30等。以下说明加热辊51的温度控制,届时还将说明这些构件。
图3是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力控制装置30相关的部分的功能方框图。如图3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电力控制装置30、加热辊51、以及次级侧负载37。
交流电源35将来自商用电源的交流电力提供给图像形成装置1。交流电源35可以是商用电源本身、与商用电源连接的连接器或者电线、或者利用了变压器或者开关元件等的交流电源装置等。电力控制装置30从交流电源35被供应交流电力,交流电力的一部分被提供给加热辊51的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并且,交流电力的一部分被提供给对加热辊51进行加热以外的负载的次级侧负载37。
次级侧负载37是主要为了使各个辊旋转驱动而使用的负载,例如电机、离合器、螺线管等。除此之外,还包含用于使显示器显示的负载等。
电力控制装置30包括控制部34、第1开关部31、第2开关部32、以及过零检测电路36。
控制部34例如利用CPU、非易失性存储等构成,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部分的动作。各部分接受来自控制部34的指示而动作,控制部34通过来自各部分的信号等掌握各部分的动作状态,并管理各部分的动作。
过零检测电路36检测从交流电源35施加的电压的过零点,并将检测的结果传送到控制部34。控制部34基于该检测结果而决定导通或者截止的定时,并对第1开关部31以及第2开关部32提供指示。
第1开关部31根据控制部34的指示而被切换导通或者截止,控制交流电源35和第1加热器81之间的导通或者截止。由此,第1开关部31控制对第1加热器81的交流电力的供应量。
此外,第2开关部32根据控制部34的指示而被切换导通或者截止,控制交流电源35和第2加热器82之间的导通或者截止。由此,第2开关部32控制对第2加热器82的交流电力的供应量。
另外,第1开关部31以及第2开关部32例如由IGBT(绝缘栅型双极性晶体管)或者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等具有自灭弧能力的元件构成。由此,能够在规定的相位角进行交流电力的导通或者截止的控制。
加热辊51的结构如上所述。另外,第1加热器81经由第1开关部31与交流电源35连接,第2加热器82经由第2开关部32与交流电源35连接。
第1温度传感器11将作为检测结果的第1加热器81的温度传送到控制部34。第2温度传感器12将作为检测结果的第2加热器82的温度传送到控制部34。被输入了这些检测结果的控制部34基于这些检测结果而决定导通或者截止的定时,并对第1开关部31以及第2开关部32提供指示。
第1温度传感器11以及第2温度传感器12例如由热电偶构成。
通过第1开关部31导通或者截止,从而对第1加热器81供应每半个周期中的相位角0~相位角φ1(弧度)的范围的交流电力。并且,通过第2开关部32导通或者截止,从而对第2加热器82供应每半个周期中的相位角φ2~相位角π(弧度)的范围的交流电力。这里,φ1为大于0且π以下,φ2为0以上且小于π,φ1大于φ2。由此,不会产生对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的任一个都不供应交流电力的期间。并且,设为存在对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的双方供应交流电力的期间即可。由此,在加热辊51的加热器整体中不会产生电力的缺失,因此供应给加热器的电力的功率因数变高,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成为高效率。
控制部34根据图像形成装置1的当前的动作状态,对第1开关部31以及第2开关部32传送指示使得加热辊51成为理想的温度。第1开关部31以及第2开关部32按照控制部34的指示,调整对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的电力的供应量。
例如,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启动时,通过向上通过控制对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供应电力,第1开关部31以及第2开关部32进行导通或者截止的动作使得加热辊51的发热量随着时间的经过而提高。此外,如果图像形成装置1虽然接通了电源但没有使用的时间经过规定时间,则从节能等观点出发,图像形成装置1成为准备模式,加热辊51的温度大幅下降。在这样的情况或电源被切断的情况等,第1开关部31以及第2开关部32进行导通或者截止的动作使得向下通过控制导致加热辊51的发热量随着时间的经过而降低。
为了控制加热辊51的发热量,第1开关部31以及第2开关部32改变相位角φ1以及φ2的值即可。通过改变相位角φ1以及φ2的值,能够调整对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的任一个都供应电力的期间(以下,称为交叠(overlap)期间)。通过调整交叠期间,能够调整对第1加热器81的电力供应量以及对第2加热器82的电力供应量之和(合计)。即,能够调整加热辊51的发热量。如上所述,第1开关部31以及第2开关部32由具有自灭弧能力的元件构成,因此能够分别连续地改变对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的电力供应量。由此,能够在宽范围内高精度地调整加热辊51的发热量。
下面,参照定时图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力控制方法的一例。图4是用于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力控制方法的一例的定时图。图4的各段所示的图从最上段开始依次表示对加热器整体供应的电力、第1加热器81的电压、第2加热器82的电压、以及加热器整体的电流,在横轴方向上表示各自相对于时间经过的变化。其中,加热器整体的电力是对第1加热器81供应的电力以及对第2加热器82供应的电力之和。此外,加热器整体的电流是第1加热器81中流过的电流和第2加热器82中流过的电流之和。
图4中示出了两个周期的量的波形。即,半周期示出了4个。以下,设为对这些半周期的每一个附加次序而表示。如图4所示,表示为第1期间(时间0~t1b)、第2期间(时间t1b~t1e)、第3期间(时间t1e~t1h)、以及第4期间(时间t1h~t1i)。各期间为半周期,若表示为相位角则分别是0~π的期间。
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分别是500W的卤素加热器。此外,利用向上通过控制进行控制使得加热器整体的电力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增大。
首先,说明第1期间中的各波形。第1加热器81在时间0~t1a的期间被施加了电压。第2加热器82在时间t1a~t1b中被施加了电压。这时,不存在交叠期间。加热器整体中流过的电流如图4所示那样成为正弦波,第1期间中的加热器整体的电力为500W。
接着,说明第2期间中的各波形。第1加热器81在时间t1b~t1d的期间被施加了电压。第2加热器82在时间t1c~t1e中被施加了电压。这时,时间t1c~t1d为交叠期间。第2期间中的加热器整体的电力比第1期间中的加热器整体的电力多相应于该交叠期间的量。加热器整体中流过的电流成为图4所示那样的波形。
接着,说明第3期间中的各波形。第1加热器81在时间t1e~t1g的期间被施加了电压。第2加热器82在时间t1f~t1h中被施加了电压。这时,时间t1f~t1g为交叠期间。第3期间中的加热器整体的电力比第2期间中的加热器整体的电力多。加热器整体中流过的电流成为图4所示那样的波形。
接着,说明第4期间中的各波形。第1加热器81在时间t1h~t1i的期间被施加了电压。第2加热器82在时间t1h~t1i中被施加了电压。这时,时间t1h~t1i、即第4期间的整个范围是交叠期间。加热器整体中流过的电流如图4所示那样成为正弦波,第4期间中的加热器整体的电力比第3期间中的加热器整体的电力多且为1000W。加热器整体中流过的电流成为图4所示那样的波形。
如图像形成装置1的启动时等那样进行向上通过控制时,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通过控制部34被如上控制即可。这时,控制部34根据由第1温度传感器11以及第2温度传感器12检测出的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的温度,决定交叠期间即可。并且,根据必要的交叠期间,求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分别导通的相位角的范围即可。
控制部34根据来自过零检测电路36的过零信号,对第1开关部31以及第2开关部32传送指示,使得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在上述求得的各相位角的范围中流过电流。
第1开关部31以及第2开关部32根据来自控制部34的指示而控制导通或者截止。
如上所述,通过根据图像形成装置1的状态来调整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中的交叠期间,从而能够调整加热辊51的发热量。此外,由于没有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的双方都截止的状态,因此没有电力的缺失,能够抑制功率因数的下降。另外,这里说明了向上通过控制,但除此以外的控制也能够同样地进行。
至此,说明了对加热辊51的加热器的电力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除了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之外还具有次级侧负载37。因此,优选的是考虑对次级侧负载37供应的电力而决定对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供应的电力。以下,说明考虑了对次级侧负载37供应的电力的电力控制方法。
图5是表示考虑了次级侧负载37的电力控制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参照图5,说明考虑了对次级侧负载37供应的次级侧电力(由次级侧负载37消耗的电力)的电力控制方法。
通过控制部34,基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部分的动作状态,检测对次级侧负载37供应的电力(#101)。
基于检测出的电力,通过控制部34计算能够对加热器供应的电力即加热器可供应电力(#102)。具体地说,可供加热器以及次级侧负载37的最大电力和检测出的对次级侧负载37供应的次级侧电力之差为加热器可供应电力。这里的最大电力为预先决定的值,控制部34预先存储该最大电力即可。
通过第1温度传感器11以及第2温度传感器12检测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的温度(#103)。
基于检测出的温度,通过控制部34计算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分别到达目标温度所需的必要温度(#104)。目标温度是加热辊51根据图像形成装置1的状态而获得必要的温度所需的、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的温度。目标温度和检测出的温度之差为必要温度。
基于算出的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的必要温度,控制部34计算对第1加热器81供应的电力和对第2加热器82供应的电力之比即加热器电力比(#105)。对第1加热器81供应的电力是将第1加热器81的温度提高必要温度所需的电力。同样地,对第2加热器82供应的电力是将第2加热器82的温度提高必要温度所需的电力。
基于算出的加热器电力比等,由控制部34决定第1开关部31以及第2开关部32的导通或者截止的定时(#106)。根据算出的加热器电力比和在#102的步骤中算出的加热器可供应电力,能够算出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分别成为理想的温度的供应电力。由此,能够决定理想的相位角φ1以及相位角φ2。如果决定相位角φ1以及相位角φ2,则能够决定第1开关部31以及第2开关部32的导通或者截止的定时。
参照定时图说明通过上述的方法来决定第1开关部31以及第2开关部32的导通或者截止的定时的控制方法。
图6是用于表示考虑了次级侧负载37的电力控制方法的一例的定时图。
图6中示出了4周期量的波形。即,半周期示出了8个。以下,设为对这些半周期的每一个附加次序而表示。如图6所示,表示为第1期间(时间0~t2a)、第2期间(时间t2a~t2b)、第3期间(时间t2b~t2c)、第4期间(时间t2c~t2d)、第5期间(时间t2d~t2g)、第6期间(时间t2g~t2j)、第7期间(时间t2~t2m)、以及第8期间(时间t2m~t2n)。各期间为半周期,若表示为相位角则分别是0~π的期间。
在图6中,最上段表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由次级侧负载37消耗的电力(次级侧电力)和可对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供应的电力(加热器可供应电力)的关系。即,表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使用的最大电力中由次级侧负载37消耗的电力和可对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供应的电力分别占据的比例。
在图6中,从上开始第2段以及第3段分别表示由第1温度传感器11以及第2温度传感器12测定的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的温度变化。分别示出了加热器的目标温度。目标温度和测定的温度之差为当前需要加热的温度(必要温度)。
在图6中,从上开始第4段表示为了使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分别到达目标温度,需要对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分别供应的电力之比(加热器电力比)。
在图6中,从上开始第5段以及第6段分别表示为了实现图6的第4段所示的电力比所需的第1开关部31以及第2开关部32的控制信号。
在图6中,从上开始第7段、第8段以及第9段表示第1加热器81的电压、第2加热器82的电压、以及加热器整体的电流。横轴方向上表示各自相对于时间经过的变化。
在第1期间以及第2期间中,不需要对次级侧负载37供应电力,因此能够将图像形成装置1中可使用的电力的全部供应给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此外,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都没有到达目标温度,因此加热器电力比成为1:1。因此,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的任一个中都是在相位角为0~π的范围内被施加电压。即,在时间0~t2b的范围中,第1开关部31以及第2开关部32都导通。在第1期间和第2期间中,时间0~t2a、时间t2a~t2b均为交叠时间。
在第3期间中,对次级侧负载37供应的电力增大。图像形成装置1中可使用的电力中、能够对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供应的电力为一半左右。此外,在第3期间的起点的时间t2b中,第1加热器81已经到达目标温度,但第2加热器82没有到达目标温度。因此,不需要对第1加热器81供应电力,加热器电力比成为0:1。
因此,第1开关部31在时间t2b~t2c的期间中成为截止。第2开关部32在时间t2b~t2c的期间中成为导通。由此,第1加热器81在时间t2b~t2c的期间中不被施加电压。第2加热器82在时间t2b~t2c的期间中被施加电压。交叠期间不存在。
第4期间中也同样,能够对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供应的电力为整体的一半左右的电力。此外,在第4期间的起点的时间t2c中,第1加热器81没有到达目标温度,但第2加热器82已经到达目标温度。因此,不需要对第2加热器82供应电力,加热器电力比成为1:0。
因此,第1开关部31在时间t2c~t2d的期间中成为导通。第2开关部32在时间t2c~t2d的期间中成为截止。由此,第1加热器81在时间t2c~t2d的期间中被施加电压。第2加热器82在时间t2c~t2d的期间中不被施加电压。交叠期间不存在。
第5期间中也同样,能够对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供应的电力为整体的一半左右的电力。此外,在第5期间的起点的时间t2d中,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都没有到达目标温度。进而,第2加热器82比第1加热器81温度低,加热器电力比成为1:2。
因此,第1开关部31在时间t2d~t2f的期间中成为导通。第2开关部32在时间t2e~t2g的期间中成为导通。由此,第1加热器81在时间t2d~t2f的期间中被施加电压。第2加热器82在时间t2e~t2g的期间中被施加电压。时间t2e~t2f为交叠期间。
第6期间中也同样,能够对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供应的电力为整体的一半左右的电力。此外,在第6期间的起点的时间t2g中,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都没有到达目标温度,且它们的温度相同,因此加热器电力比成为1:1。
因此,第1开关部31在时间t2g~t2i的期间中成为导通。第2开关部32在时间t2h~t2j的期间中成为导通。由此,第1加热器81在时间t2g~t2i的期间中被施加电压。第2加热器82在时间t2h~t2j的期间中被施加电压。时间t2h~t2i为交叠期间。
在第7期间中,对次级侧负载37供应的电力减少。图像形成装置1中可使用的电力中、能够对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供应的电力为80%左右。此外,在第7期间的起点的时间t2j中,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都没有到达目标温度,且它们的温度相同,因此加热器电力比成为1:1。
因此,第1开关部31在时间t2j~t2l的期间中成为导通。第2开关部32在时间t2k~t2m的期间中成为导通。由此,第1加热器81在时间t2j~t2l的期间中被施加电压。第2加热器82在时间t2k~t2m的期间中被施加电压。时间t2k~t2l为交叠期间。
第8期间也同样,能够对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供应的电力为整体的80%左右的电力。此外,在第8期间的起点的时间t2m中,第1加热器81已经到达目标温度,但第2加热器82没有到达目标温度。因此,不需要对第1加热器81供应电力,加热器电力比成为0:1。
因此,第1开关部31在时间t2m~t2n的期间中成为截止。第2开关部32在时间t2m~t2n的期间中成为导通。由此,第1加热器81在时间t2m~t2n的期间中不被施加电压。第2加热器82在时间t2m~t2n的期间中被施加电压。交叠期间不存在。
在上面叙述的控制方法中,如图6的最上段所示那样,通过从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使用的最大电力中减去对次级侧负载37供应的电力(次级侧电力),从而算出可对加热器供应的电力(加热器可供应电力)(参照图5的#101以及#102)。但是,根据图像形成装置1的驱动状态,可对加热器供应的电力大致决定,因此即使不进行这样的运算,也能够预料可对加热器供应的电力。即,如果根据图像形成装置1的驱动状态而预先求可对加热器供应的电力,则能够通过驱动状态求可对加热器供应的电力。
图7是用于表示考虑了次级侧负载的电力控制方法的另一例的定时图。在图7中,最上段以外的部分与图6相同,因此关于这些省略说明。假设驱动状态有模式1~3的三个不同的状态。
在图7中,最上段表示在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驱动状态的各模式1~3中的、可对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供应的电力。模式1的驱动状态是没有使用次级侧负载的状态,例如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预热(Warm-up)状态。此外,模式2的驱动状态例如是与复印配合而运行修整(finisher)功能的状态。此外,模式3的驱动状态例如是仅进行复印的状态。
控制部34预先存储各模式中的加热器可供应电力即可。第1~8期间中的加热器可供应电力可通过表示当前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驱动状态为哪一模式的信号输入到控制部34而容易求得。
下面,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的变形例。在上述的说明中,加热辊51的内部的加热器为两个,但也可以将加热器设为三个。图8是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B的电力控制装置30B相关的部分的功能方框图。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B中的加热辊51B的内部的透视图。图10是用于说明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B中的电力控制方法的一例的定时图。
如图8所示,变形例的加热辊51B是在图3的加热辊51上进一步追加了作为卤素加热器的第3加热器83、用于测定第3加热器83的温度的第3温度传感器13的结构。此外,变形例的电力控制装置30B是在图3的电力控制装置30上进一步追加了第3开关部33的结构。
检测第3加热器83的温度的第3温度传感器13将各自的检测结果传送到控制部34。如图9所示,在加热辊51B的内部配置了第1加热器81、第2加热器82以及第3加热器83。第1加热器81是在加热辊51B的两端部之间沿着加热辊51B的轴方向延伸的棒状的形状,对加热辊51B的整体进行加热。第3加热器83上连接了用于供应电力的导线L3。通过控制从导线L3供应的电力量,能够控制第3加热器83的温度。此外,在第3加热器83中配置了用于测定温度的第3温度传感器13。第3温度传感器13例如设为热电偶即可。
在电力控制装置30B中设置的第3开关部33通过控制部34的指示而被切换成导通或者截止,控制交流电源35和第3加热器83之间的导通或者截止。第3开关部33例如由IGBT或MOSFET等具有自灭弧能力的元件构成。由此,第3开关部33控制对第3加热器83的交流电力的供应量。
在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B中,通过第1开关部31导通或者截止,从而第1加热器81中被提供每半个周期中的相位角0~相位角φ1的范围的交流电力。并且,通过第2开关部32导通或者截止,从而第2加热器82中被提供每半个周期中的相位角φ2~相位角π的范围的交流电力。并且,通过第3开关部33导通或者截止,从而第3加热器83中被提供每半个周期中的相位角φ3~相位角φ4的范围的交流电力。
这里,φ1为大于0且π以下,φ2为0以上且小于π,φ3为0以上且小于φ1,φ4为π以下且大于φ2。由此,不会产生对第1加热器81、第2加热器82、以及第3加热器83的任一个都不供应交流电力的期间。并且,设为存在对第1加热器81以及第2加热器82、第3加热器83中的至少任意两个供应交流电力的期间即可。由此,不会在加热辊51B的整体中产生电力的缺失,对加热器供应的电力的功率因数提高,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B成为高效率。
为了控制加热辊51B的发热量,第1开关部31、第2开关部32、以及第3开关部33改变相位角φ1、φ2、φ3以及φ4的值即可。通过改变这些值,能够调整对第1加热器81、第2加热器82、以及第3加热器83中的至少任意两个供应交流电力的期间(以下,称为交叠期间)。通过调整交叠期间,调整对第1加热器81的电力供应量、第2加热器82的电力供应量以及第3加热器83的电力供应量之和,从而能够调整加热辊51B的发热量。
下面,参照图10说明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B的电力控制方法。在图10中,从最上段开始顺序表示加热器整体的电力、第1加热器81的电压、第2加热器82的电压、第3加热器83的电压、以及加热器整体的电流,在横轴方向上表示各自相对于时间经过的变化。其中,加热器整体的电力为对第1加热器81供应的电力、对第2加热器82供应的电力以及对第3加热器83供应的电力之和。此外,加热器整体的电流为第1加热器81中流过的电流、第2加热器82中流过的电流、以及第3加热器83中流过的电流之和。
图10中示出了两个周期的量的波形。即,半周期示出了4个。以下,设为对这些半周期的每一个附加次序而表示。如图10所示,表示为第1期间(时间0~t3c)、第2期间(时间t3c~t3h)、第3期间(时间t3h~t3m)、以及第4期间(时间t3m~t3o)。各期间为半周期,若表示为相位角则分别是0~π的期间。
第1加热器81、第2加热器82以及第3加热器83分别是500W的卤素加热器。此外,利用向上通过控制进行控制。
首先,说明第1期间中的各波形。第1加热器81在时间0~t3a的期间被施加了电压。第2加热器82在时间t3b~t3c中被施加了电压。第3加热器83在时间t3a~t3b中被施加了电压。这时,交叠期间不存在。加热器整体中流过的电流如图10所示那样成为正弦波,第1期间中的加热器整体的电力为500W。
接着,说明第2期间中的各波形。第1加热器81在时间t3c~t3e的期间被施加了电压。第2加热器82在时间t3f~t3h中被施加了电压。第3加热器83在时间t3d~t3g中被施加了电压。这时,时间t3d~t3e以及时间t3f~t3g为交叠期间。第2期间中的加热器整体的电力比第1期间中的加热器整体的电力多相应于该交叠期间的量。加热器整体中流过的电流成为图10所示那样的波形。
接着,说明第3期间中的各波形。第1加热器81在时间t3h~t3j的期间被施加了电压。第2加热器82在时间t3k~t3m中被施加了电压。第3加热器83在时间t3i~t3l中被施加了电压。这时,时间t3i~t3j以及时间t3k~t3l为交叠期间。第3期间中的加热器整体的电力比第2期间中的加热器整体的电力多。加热器整体中流过的电流成为图10所示那样的波形。
接着,说明第4期间中的各波形。第1加热器81在时间t3m~t3n的期间被施加了电压。第2加热器82在时间t3n~t3o中被施加了电压。第3加热器83在时间t3m~t3o中被施加了电压。这时,时间t3m~t3o、即第4期间的全部范围是交叠期间。加热器整体中流过的电流如图10所示那样成为正弦波,第4期间中的加热器整体的电力比第3期间中的加热器整体的电力多且为1000W。加热器整体中流过的电流成为图10所示那样的波形。
通过第1加热器81、第2加热器82、以及第3加热器83被如上那样控制,从而进行向上通过控制。这时控制部34根据由第1温度传感器11、第2温度传感器12、以及第3温度传感器13检测的第1加热器81、第2加热器82、以及第3加热器83的温度,决定交叠期间即可。然后,根据需要的交叠期间,求第1加热器81、第2加热器82、以及第3加热器83的各自导通的相位角的范围即可。
控制部34根据来自过零检测电路36的过零信号,对第1开关部31、第2开关部32、以及第3开关部33传送指示,使得第1加热器81、第2加热器82、以及第3加热器83在上述求得的各相位角的范围中流过电流。
第1开关部31、第2开关部32、以及第3开关部33根据来自控制部34的指示而控制导通或者截止。
如上所述,根据图像形成装置1B的状态来调整第1加热器81、第2加热器82、以及第3加热器83中的交叠期间,从而能够调整加热辊51B的加热量。此外,由于第1加热器81、第2加热器82、以及第3加热器83都截止的状态不存在,因此不存在电力的缺失,能够抑制功率因数的下降。另外,对向上通过控制进行了说明,但除此以外的控制也能够同样地进行。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1B,能够对各负载供应理想的量的电力而不会使功率因数降低。
以上,说明了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1B。另外,作为第1加热器81、第2加热器82、以及第3加热器83,例示了利用卤素加热器的结构。但是,除了卤素加热器之外,也可以利用碳素加热器、电热线、陶瓷加热器或者感应加热(IH:Induction Heating)线圈等构成第1加热器81、第2加热器82、以及第3加热器83。
此外,在上述的说明中设为第2加热器82由两个加热部82a、82b构成,但加热部并非限定于两个。第2加热器82也可以如第1加热器81以及第3加热器83那样由一个棒形状的加热部构成,也可以由个数大于两个的加热部构成。此外,第1加热器81以及第3加热器83也可以如第2加热器82那样由两个加热部构成,也可以由个数大于两个的加热部构成。这样,通过由多个加热部构成加热器,从而加热辊51、51B中的加热器的配置的自由度提高,设计变得容易。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34被设置在电力控制装置30、30B的内部,但也可以设为在电力控制装置30、30B的外部设置的结构。
在以上叙述的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1B的整体或者各部分的构造、形状、尺寸、个数、材质、组成等能够根据本发明的宗旨而适当变更。

Claims (16)

1.一种电力控制方法,用于对第1负载以及第2负载分别供应交流电力,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第1负载供应每半个周期中的相位角0~相位角φ1的范围的交流电力,
对所述第2负载供应每半个周期中的相位角φ2~相位角π的范围的交流电力,
其中,φ1为大于0且π以下,φ2为0以上且小于π,并且φ1大于φ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控制方法,其中,
检测所述第1负载的温度以及所述第2负载的温度,
基于所述第1负载的目标温度和检测出的所述第1负载的所述温度之差、所述第2负载的目标温度和检测出的所述第2负载的所述温度之差、以及被供应给所述第1负载和所述第2负载的电力,决定对所述第1负载以及所述第2负载供应的电力。
3.一种电力控制方法,用于对第1负载、第2负载以及第3负载分别供应交流电力,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第1负载供应每半个周期中的相位角0~相位角φ1的范围的交流电力,
对所述第2负载供应每半个周期中的相位角φ2~相位角π的范围的交流电力,
对所述第3负载供应每半个周期中的相位角φ3~相位角φ4的范围的交流电力,
其中,φ1为大于0且π以下,φ2为0以上且小于π,φ3为0以上且小于φ1,φ4为π以下且大于φ2。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控制方法,其中,
检测所述第1负载的温度、所述第2负载的温度以及所述第3负载的温度,
基于所述第1负载的目标温度和检测出的所述第1负载的所述温度之差、所述第2负载的目标温度和检测出的所述第2负载的所述温度之差、所述第3负载的目标温度和检测出的所述第3负载的所述温度之差、以及被供应给所述第1负载、所述第2负载以及所述第3负载的电力,决定对所述第1负载、所述第2负载以及第3负载供应的电力。
5.一种电力控制装置,用于从交流电源对第1负载以及第2负载分别供应交流电力,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开关部件,该第1开关部件控制所述交流电源和所述第1负载之间的导通或者截止,从而将来自所述交流电源的交流电力中、每半个周期中的相位角0~相位角φ1的范围的交流电力供应给所述第1负载;以及
第2开关部件,该第2开关部件控制所述交流电源和所述第2负载之间的导通或者截止,从而将来自所述交流电源的交流电力中、每半个周期中的相位角φ2~相位角π的范围的交流电力供应给所述第2负载,
其中,φ1为大于0且π以下,φ2为0以上且小于π,并且φ1大于φ2。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力控制装置,包括:
运算部件,该运算部件从外部被输入所述第1负载的温度以及所述第2负载的温度的检测值,
所述运算部件计算所述第1负载的目标温度和检测出的所述第1负载的所述温度之差、以及所述第2负载的目标温度和检测出的所述第2负载的所述温度之差,并基于算出的两个所述差和被供应给所述第1负载以及所述第2负载的电力,决定对所述第1负载以及所述第2负载供应的电力。
7.一种电力控制装置,用于从交流电源对第1负载、第2负载以及第3负载分别供应交流电力,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开关部件,该第1开关部件控制所述交流电源和所述第1负载之间的导通或者截止,从而将来自所述交流电源的交流电力中、每半个周期中的相位角0~相位角φ1的范围的交流电力供应给所述第1负载;
第2开关部件,该第2开关部件控制所述交流电源和所述第2负载之间的导通或者截止,从而将来自所述交流电源的交流电力中、每半个周期中的相位角φ2~相位角π的范围的交流电力供应给所述第2负载;以及
第3开关部件,该第3开关部件控制所述交流电源和所述第3负载之间的导通或者截止,从而将来自所述交流电源的交流电力中、每半个周期中的相位角φ3~相位角φ4的范围的交流电力供应给所述第3负载,
其中,φ1为大于0且π以下,φ2为0以上且小于π,φ3为0以上且小于φ1,φ4为π以下且大于φ2。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力控制装置,包括:
运算部件,该运算部件从外部被输入所述第1负载的温度、所述第2负载的温度以及所述第3负载的温度的检测值,
所述运算部件计算所述第1负载的目标温度和检测出的所述第1负载的所述温度之差、所述第2负载的目标温度和检测出的所述第2负载的所述温度之差、以及所述第3负载的目标温度和检测出的所述第3负载的所述温度之差,并基于算出的三个该差和被供应给所述第1负载、所述第2负载以及所述第3负载的电力,决定对所述第1负载、所述第2负载以及所述第3负载供应的电力。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从交流电流分别被供应交流电力的第1负载以及第2负载,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开关部件,该第1开关部件根据相位角来控制被供应给所述第1负载的第1输入电力在每半个周期中的导通或者截止;以及
第2开关部件,该第2开关部件根据相位角来控制被供应给所述第2负载的第2输入电力在每半个周期中的导通或者截止,
所述第1开关部件控制所述第1输入电力在每半个周期中的导通或者截止,从而在所述第1输入电力的每半个周期中,将相位角0~相位角φ1的范围的交流电力供应给所述第1负载,
所述第2开关部件控制所述第2输入电力在每半个周期中的导通或者截止,从而在所述第2输入电力的每半个周期中,将相位角φ2~相位角π的范围的交流电力供应给所述第2负载,
其中,φ1为大于0且π以下,φ2为0以上且小于π,并且φ1大于φ2。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第1温度传感器,该第1温度传感器被设置在所述第1负载中且检测所述第1负载的温度;
第2温度传感器,该第2温度传感器被设置在所述第2负载中且检测所述第2负载的温度;以及
运算部件,该运算部件被输入所述第1温度传感器以及所述第2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值,
所述运算部件计算所述第1负载的目标温度和检测出的所述第1负载的所述温度之差、以及所述第2负载的目标温度和检测出的所述第2负载的所述温度之差,并基于算出的两个该差和被供应给所述第1负载以及所述第2负载的电力,决定对所述第1负载以及所述第2负载供应的电力。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除了所述第1负载以及所述第2负载之外,还包括从所述交流电源被供应所述交流电力的次级侧负载,
所述运算部件检测被供应给所述次级侧负载的次级侧电力,
预先存储能够被供应给所述第1负载、所述第2负载以及所述次级侧负载的最大电力,
计算所述最大电力和检测的所述次级侧电力之差,作为被供应给所述第1负载以及所述第2负载的电力。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运算部件预先存储根据该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状态而变化的、能够被供应给所述第1负载以及所述第2负载的电力,并且通过检测所述驱动状态,将与该驱动状态相应的能够被供应给所述第1负载以及所述第2负载的电力设为被供应给所述第1负载以及所述第2负载的电力。
1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从交流电流分别被供应交流电力的第1负载、第2负载以及第3负载,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开关部件,该第1开关部件根据相位角来控制被供应给所述第1负载的第1输入电力在每半个周期中的导通或者截止;
第2开关部件,该第2开关部件根据相位角来控制被供应给所述第2负载的第2输入电力在每半个周期中的导通或者截止;以及
第3开关部件,该第3开关部件根据相位角来控制被供应给所述第3负载的第3输入电力在每半个周期中的导通或者截止,
所述第1开关部件控制所述第1输入电力在每半个周期中的导通或者截止,从而在所述第1输入电力的每半个周期中,将相位角0~相位角φ1的范围的交流电力供应给所述第1负载,
所述第2开关部件控制所述第2输入电力在每半个周期中的导通或者截止,从而在所述第2输入电力的每半个周期中,将相位角φ2~相位角π的范围的交流电力供应给所述第2负载,
所述第3开关部件控制所述第3输入电力在每半个周期中的导通或者截止,从而在所述第3输入电力的每半个周期中,将相位角φ3~相位角φ4的范围的交流电力供应给所述第3负载,
其中,φ1为大于0且π以下,φ2为0以上且小于π,φ3为0以上且小于φ1,φ4为π以下且大于φ2。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第1温度传感器,该第1温度传感器被设置在所述第1负载中且检测所述第1负载的温度;
第2温度传感器,该第1温度传感器被设置在所述第2负载中且检测所述第2负载的温度;
第3温度传感器,该第3温度传感器被设置在所述第3负载中且检测所述第3负载的温度;以及
运算部件,该运算部件被输入所述第1温度传感器、所述第2温度传感器以及第3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值,
所述运算部件计算所述第1负载的目标温度和检测出的所述第1负载的所述温度之差、所述第2负载的目标温度和检测出的所述第2负载的所述温度之差、以及所述第3负载的目标温度和检测的所述第3负载的所述温度之差,并基于算出的三个该差和被供应给所述第1负载、所述第2负载以及所述第3负载的电力,决定对所述第1负载、所述第2负载以及所述第3负载供应的电力。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除了所述第1负载、所述第2负载以及所述第3负载之外,包括从所述交流电源被供应所述交流电力的次级侧负载,
所述运算部件检测被供应给所述次级侧负载的次级侧电力,
预先存储能够被供应给所述第1负载、所述第2负载、所述第3负载以及所述次级侧负载的最大电力,
计算所述最大电力和检测出的所述次级侧电力之差,作为被供应给所述第1负载、所述第2负载以及所述第3负载的电力。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运算部件预先存储根据该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状态而变化的、能够被供应给所述第1负载、所述第2负载以及所述第3负载的电力,并且通过检测所述驱动状态,将与该驱动状态相应的能够被供应给所述第1负载、所述第2负载以及所述第3负载的电力设为被供应给所述第1负载、所述第2负载以及所述第3负载的电力。
CN201210341869.3A 2011-09-20 2012-09-14 电力控制方法、电力控制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30190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04231A JP5464190B2 (ja) 2011-09-20 2011-09-20 電力制御方法、電力制御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04231 2011-09-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19075A CN103019075A (zh) 2013-04-03
CN103019075B true CN103019075B (zh) 2015-07-15

Family

ID=478807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41869.3A Active CN103019075B (zh) 2011-09-20 2012-09-14 电力控制方法、电力控制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761630B2 (zh)
JP (1) JP5464190B2 (zh)
CN (1) CN10301907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21869B2 (ja) * 2013-02-18 2015-11-2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99417A (ja) * 2013-03-15 2014-10-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47586B2 (ja) * 2013-10-02 2018-06-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75959A (ja) * 2014-03-14 2015-10-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20160028232A (ko) * 2014-09-03 2016-03-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및 위상 제어 방법
JP6321507B2 (ja) 2014-09-24 2018-05-09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07904B2 (ja) * 2016-02-29 2020-06-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7526269A (zh) * 2016-06-20 2017-12-29 株式会社东芝 加热器以及加热装置
US9874838B1 (en) * 2016-07-28 2018-01-23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fuser assembly of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ing device
JP7282525B2 (ja) 2019-01-18 2023-05-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72084B2 (ja) * 2019-04-23 2023-05-12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ヒータ制御方法
JP7309531B2 (ja) * 2019-09-06 2023-07-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443861B2 (ja) 2020-03-19 2024-03-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ヒータ制御装置、ヒータ制御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34035U (zh) * 1976-04-07 1977-10-12
JPS59194219A (ja) * 1983-04-18 1984-11-05 Ricoh Co Ltd 負荷電力制御装置
CN101114153A (zh) * 2006-07-28 2008-01-3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相位控制装置和相位控制方法及其定影器控制装置
JP2008191333A (ja) * 2007-02-02 2008-08-21 Kyocera Mita Corp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86218A (ja) * 2009-02-10 2010-08-2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電力制御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電力制御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4223A (ja) * 1981-07-20 1983-01-27 Ricoh Co Ltd 交流安定化電源装置
US8331819B2 (en) * 2009-06-11 2012-12-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350087B2 (ja) 2009-06-11 2013-1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34035U (zh) * 1976-04-07 1977-10-12
JPS59194219A (ja) * 1983-04-18 1984-11-05 Ricoh Co Ltd 負荷電力制御装置
CN101114153A (zh) * 2006-07-28 2008-01-3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相位控制装置和相位控制方法及其定影器控制装置
JP2008191333A (ja) * 2007-02-02 2008-08-21 Kyocera Mita Corp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86218A (ja) * 2009-02-10 2010-08-2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電力制御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電力制御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64190B2 (ja) 2014-04-09
JP2013064913A (ja) 2013-04-11
CN103019075A (zh) 2013-04-03
US8761630B2 (en) 2014-06-24
US20130071134A1 (en) 2013-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19075B (zh) 电力控制方法、电力控制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4977833A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EP0987605A2 (en) Method of controlling power supply to heat sources of printer and apparatus therefor
EP1626311A1 (en) Auxiliary power supply unit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257246A (ja) 誘導加熱定着装置
JP2012130164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源装置
JP2009217266A (ja) 定着装置、温度制御方法、画像形成装置
US20080145087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warming up the same
US959993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different fixing temperatures for each side in duplex fixing
JP534313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4671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922842B2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温度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5051154B2 (ja)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7341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33745A (ja) 定着ヒータ制御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342002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70097577A1 (en) Electric power suppl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1203609A (ja) 地絡検知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97602A (ja) 電力制御方法、電力制御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37954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定着部材の温度制御方法
CN101520632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2141404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当該画像形成装置の定着装置の温度制御方法
JP2019105664A (ja) 電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88533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89718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