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91124A - 喷墨记录设备 - Google Patents

喷墨记录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91124A
CN102991124A CN2012100792622A CN201210079262A CN102991124A CN 102991124 A CN102991124 A CN 102991124A CN 2012100792622 A CN2012100792622 A CN 2012100792622A CN 201210079262 A CN201210079262 A CN 201210079262A CN 102991124 A CN102991124 A CN 1029911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substrate
ink tube
section
pl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7926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91124B (zh
Inventor
村木基人
大滨贵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911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911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911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911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9/00Character- or line-spacing mechanisms
    • B41J19/18Character-spacing or back-spacing mechanisms; Carriage return or release devices therefor
    • B41J19/20Positive-feed character-spacing mechanism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一种喷墨记录设备,包括:记录部,能在沿着记录介质的图像记录面的方向上移动,并喷射墨滴以将图像记录在记录介质上;至少一根柔性供墨管,连接至记录部,用于将墨供应至记录部;供墨部,供将墨供应至至少一根供墨管。供墨管包括:第一端部,连接至记录部;第二端部,连接至供墨部,供墨管在第一端部处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供墨管弯曲成在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上延伸至供墨部,供墨管的形状跟随记录部的移动而改变。喷墨记录设备还包括第一基板,第一基板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平面图中与占用区域重叠的位置处,占用区域是供墨管在形状上改变的同时被允许占用的区域,第一基板包括控制器,控制器构造成控制喷墨记录设备的操作。

Description

喷墨记录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构造成从记录头喷射墨滴以将图像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的喷墨记录设备,尤其地涉及一种能够经由供墨管将墨从供墨部供应至记录头的喷墨记录设备。
背景技术
常规已知一种喷墨记录设备,该喷墨记录设备构造成从记录头喷射墨滴以将图像记录在诸如记录片材的记录介质上。在该喷墨记录设备中,记录头安装在滑架上,使得记录头、滑架和用于记录的其它部件构成记录部。滑架通过接收从诸如马达的驱动源输出的驱动动力来在特定的方向上往复运动。在滑架往复运动时,墨滴从记录头被喷射到记录介质上。结果,图像被记录在记录介质上。
墨从供墨部被供应至记录部,该供墨部设置在与记录部不同的位置,并且墨盒连接至该供墨部。供墨方法包括利用供墨管的方法。供墨管具有用于将墨从供墨部供应至记录部的通道。供墨管具有柔性,以允许供墨管跟随滑架的往复运动而移动或弯曲。供墨管具有与滑架位于距供墨部最远的位置对应的长度。当滑架位于距供墨部最近的位置时,供墨管弯曲,以便例如具有大体上的U形。
由于如上所述设计记录部和供墨管,所以跟随滑架的往复运动而移动的记录部和供墨管在滑架移动时占用特定的区域。尤其地,存在对供墨管的弯曲部的需求,以具有相对大的曲率,从而防止供墨管在该供墨管跟随滑架移动的移动中弯曲成多个部分。因此,被供墨管占用的区域倾向于变得较大。
喷墨记录设备进一步的操作由控制器控制,该控制器由微型计算机及其它类似的部件组成。通常,控制器安装在板上。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布No.2007-168095)公开了一种喷墨记录设备,包括:滑架;记录头;所述记录头安装在滑架上;管,所述管对应于上述供墨管;以及主基板,所述主基板用作控制器。
发明内容
在该喷墨记录设备中,滑架在平面图中可在设备的宽度方向上移动。供墨管设置在滑架的前侧。主基板设置在供墨管的前侧。
在此,滑架与供墨管如上所述在滑架的移动时占用特定的区域。此外,主基板同样占用特定的区域。因此,如果供墨管设置在滑架的前侧,并且主基板设置在供墨管的前侧,则喷墨记录设备在该喷墨记录设备的向前和向后的方向上具有相对长的长度。也就是说,不利地使喷墨记录设备的覆盖区较大。
已作出本发明,以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设备,该喷墨记录设备即使在用于将墨从供墨部供应至记录部的供墨管设置在设备中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设备的覆盖区的增大。
本发明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设备,包括:喷墨记录设备,所述喷墨记录设备包括:记录部,所述记录部能在沿着记录介质的图像记录面的方向上移动并构造成喷射墨滴以将图像记录在记录介质上;至少一根柔性供墨管,所述至少一根柔性供墨管连接至记录部,用于通过所述至少一根柔性供墨管将墨供应至记录部;以及供墨部,所述供墨部构造成将墨供应至所述至少一根供墨管,其中所述至少一根供墨管包括: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连接至记录部;以及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连接至供墨部,其中所述至少一根供墨管在第一端部处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弯曲成在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上延伸至供墨部,并且所述至少一根供墨管的形状跟随记录部的移动而改变,并且其中喷墨记录设备还包括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于平面图中与占用区域重叠的位置,所述占用区域是所述至少一根供墨管在形状上改变的同时被允许占用的区域,所述第一基板包括构造成控制喷墨记录设备的操作的控制器。
被第一基板占用的区域与至少一根供墨管在形状上改变的同时被允许占用的区域在平面图中能共用。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考虑时,本发明的目的、特征、优点和技术及工业意义将通过阅读以下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而被更好地理解,附图中:
图1是MFD 10的外部透视图;
图2是以垂直剖面示意性地示出打印部11的内部结构的立面图;
图3是示出当从打印部11的左前上侧看时的打印部11的内部的透视图;
图4是示出图3中的打印部11的内部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示出当滑架38位于打印部11的右端部时的打印部11的平面图;
图6是示出当滑架38位于打印部11的左端部时的打印部11的平面图;
图7A和7B是分别示意性地示出当滑架38位于打印部11的右端部时在记录部24、供墨管30、盒安装件41、板70、第一基板80和第二基板81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其中图7A是示出位置关系的平面图,而图7B是示出位置关系的前视立面图;
图8A和8B是示意性地示出当滑架38位于左端部时在记录部24、供墨管30、盒安装件41、板70、第一基板80和第二基板81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其中图8A是示出位置关系的平面图,而图8B是示出位置关系的前视立面图;
图9是示出打印部11的平面图,其中滑架38位于打印部11的左端部的状态与滑架38位于打印部11的右端部的状态彼此重叠;
图10A和10B是分别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变型中在记录部24、供墨管30、盒安装件41、板70、第一基板80和第二基板81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前视立面图;
图11是以垂直剖面示意性地示出墨盒90和盒安装件41的立面图;以及
图12是示出当从打印部11的右前上侧看时的打印部11的内部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应理解的是,以下的实施例仅作为示例描述,并且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本发明可用各种变型以另外的方式实现。在以下的说明中,术语“方向”指的是由单点箭头指示的方向,而术语“多个方向”指的是由双点箭头指示的多个方向。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a)基于多功能装置(MFD)10正常使用或放置的状态(即图1中MFD10的状态)表达向上和向下的方向7,(b)通过将MFD10的设有主体开口13的一侧视为前侧来表达向前和向后的方向8,并且(c)在从MFD10的前侧看MFD10的状态下表达向右和向左的方向9。
<MFD10>
如图1所示,MFD10具有大体上的长方体形状,以便具有低的轮廓。MFD10在该MFD10的上部包括扫描部12,该扫描部12构造成通过利用图像传感器获得图像数据,以读取记录在诸如记录片材的文档片材上的图像。MFD10在该MFD10的下部还包括打印部11(作为喷墨记录设备的一个示例),该打印部11构造成例如基于图像数据将图像记录在作为记录介质(参见图2)的一个示例的记录片材15上。MFD10包括壳体14,该壳体14具有在该壳体14的前面中形成的主体开口13。能通过主体开口13在向前和向后的方向8上***和拆除片材供应盘20和片材排出盘21。期望规格的记录片材15被放置或堆叠在片材供应盘20上。
扫描部12由所谓的平板扫描器提供。应指出的是,扫描部12的详细说明被省去。
如图2所示,打印部11包括:(a)输送路径23,通过该输送路径23输送记录片材15;(b)片材供应辊25,该片材供应辊25可旋转,以供应堆叠在片材供应盘20上的记录片材15中的最上面的一张记录片材;(c)输送辊对63和排出辊对66,该输送辊对63和排出辊对66设置在输送路径23中,以便输送由片材供应辊25供应到输送路径23中的记录片材15;以及(d)喷墨记录部24,该喷墨记录部24构造成基于由扫描部12从文档获得的图像数据将图像记录在记录片材15上。
<输送路径23>
如图2所示,输送路径23为一路径,该路径从片材供应盘20的后端部向上延伸,形成U形转弯,然后向前延伸通过在记录部24下方的位置,以达到片材排出盘21。输送路径23是由以预定距离彼此相对的外引导构件53和内引导构件54限定的空间。记录片材15在由图2中的虚线指示的输送方向上被输送通过输送路径23。
<输送辊对63和排出辊对66>
如图2所示,包括输送辊61和夹持辊62的输送辊对63在记录部24的在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设置在输送路径23中。夹持辊62被未示出的诸如弹簧的弹性构件保持与输送辊61的辊面挤压接触。结果,输送辊对63能夹压记录片材15。
包括排出辊64和正齿轮65的排出辊对66在记录部24的在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设置在输送路径23中。正齿轮65被未示出的诸如弹簧的弹性构件保持与排出辊64的辊面挤压接触。结果,排出辊对66能夹压记录片材15。
输送辊61和排出辊64通过未示出的输送马达的驱动动力旋转,该驱动动力经由未示出的包括行星齿轮及其它传递部件的驱动动力传递机构传递。通过驱动动力旋转的输送辊61和排出辊64在分别用夹持辊62和正齿轮65夹压片材15的同时,在输送方向上输送记录片材15。
<记录部24>
如图2所示,记录部24设置在输送路径23的上侧。记录部24包括喷墨记录头37和在上面安装喷墨记录头37的滑架38。
如图3-6所示,滑架38被支撑在导轨43、44(以下将描述)上,以便在与向前和向后的方向8垂直的向右和向左的方向9的方向上可移动,该向前和向后的方向8作为输送记录片材15的输送方向。换句话说,滑架38由一对导轨43、44支撑,以便在沿着记录片材15的在上面要记录图像的面(作为图像记录面的一个示例)的方向上可移动。
导轨43、44设置成在向前和向后的方向8上彼此相对,并在向右和向左的方向9上延伸。导轨43、44安装在框架72上,该框架72用于支撑打印部11的部件。滑架38安装成桥接导轨43、44,并且可在向右和向左的方向9上移动。
在导轨44的上表面上设有驱动皮带轮47(参见图6)、从动皮带轮48(参见图5)和无端皮带49(参见图5和6)。驱动皮带轮47和从动皮带轮48分别安装在导轨44的在向右和向左的方向9上的相反端部。皮带49在驱动皮带轮47和从动皮带轮48上成环。驱动皮带轮47具有未示出的滑架马达的驱动轴连接至的轴,用于驱动滑架38。当滑架马达的驱动动力已被传递至驱动皮带轮47时,驱动皮带轮47旋转,以引起皮带48的旋转。
滑架38在该滑架38的底面处连接至皮带49。因此,皮带49的旋转使滑架38在导轨43、44上在向右和向左的方向9上移动。也就是说,使滑架38和安装在该滑架38上的记录头37在向右和向左的方向9上移动。
如图2所示,记录头37设置在滑架38的下表面上。多个喷嘴形成在记录头37的下表面中。喷嘴从滑架38的下表面暴露。也就是说,记录头37具有喷嘴面36,该喷嘴面36具有在该喷嘴面36中形成的喷嘴。
相应颜色的墨通过以下将描述的供墨管30分别从安装在以下将描述的盒安装件41(参见图3-6)上的墨盒90被供应至记录部24。在滑架38的滑动期间,记录头37选择性地从喷嘴喷***细墨滴,以将图像记录于在压板67(参见图2)上输送的记录片材15上。
<盒安装件41>
如图1、3、4和12所示,盒安装件41设置在打印部11的前面52(参见图1)的右下侧上。如图1所示,盖51设置在打印部11的前面52的右下侧上。盖51通过该盖51在由箭头55指示的方向上绕作为轴线的打印部11的前面52的下端枢转移动打开和关闭。如图3、4和12所示,当盖51打开时,盒安装件41暴露。
如图11所示,墨盒90可安装在盒安装件41上和可从盒安装件41被拆除。墨盒90中的每个墨盒具有大体上的长方体形状。具体地,墨盒90的长度在该墨盒90的宽度方向上比在该墨盒90的高度方向上或者在该墨盒90的深度方向上短,也就是说,墨盒90在该墨盒90的宽度方向上细长。由于四个盒90具有相同的结构,所以除非以另外的方式被上下文所要求,否则为了简单起见,将对盒90中的一个盒给出以下说明。
墨室91形成在墨盒90中。墨储存在墨室91中。当将墨盒90***盒安装件41和从盒安装件41拆除墨盒90时,墨盒90的宽度方向、高度方向和深度方向分别与向右和向左的方向9、向上和向下的方向7和向前和向后的方向8重合。
供墨开口92形成在墨盒90的后壁中,以便与墨室91连通。供墨开口92被供墨阀93打开和关闭。
如图3、4和12所示,盒安装件41是具有大体上的长方体形状的盒状构件,并具有开口42。盒安装件41安装在打印部11的壳体14的主体开口13的右侧上,使得开口42位于前侧。
墨盒90通过开口42***盒安装件41和从盒安装件41被拆除。导槽45形成在盒安装件41的顶面和底面中。墨盒90沿着导槽45***和被拆除。在本实施例中,四个导槽45形成在盒安装件41的顶面和底面中的每一个中。在本实施例中,分别储存相应的四种颜色的墨、即青色、品红色、黄色和黑色墨的四个墨盒90能***盒安装件41和从盒安装件41被拆除。
如图11和12所示,墨针94从盒安装件41的内侧后表面突出。墨针94在与安装于盒安装件41上的墨盒90的相应供墨开口92对应的相应位置布置在内侧后表面上。
如图11所示,在离盒安装件41的外侧后表面比离盒安装件41的内侧后表面近的位置,墨针94中的每根墨针连接至盒安装件41的后部中的供墨管30中对应的一根供墨管。如以下将描述的,从相应的墨针94向后拉伸的供墨管30与记录部24连通。
当墨盒90已安装在盒安装件41上时,设置在盒安装件41上的墨针94***墨盒90的供墨开口92,从而打开供墨阀93。结果,储存在墨室91中的墨朝墨针94流动,以便通过供墨管30被供应至记录部24。
<供墨管30>
如上所述,在其中储存相应的墨的墨盒90安装在打印部11的盒安装件41上。如图4-8B所示,分别用于相应颜色的墨的四根供墨管30从盒安装件41拉伸或引绕至相应的滑架38。墨通过连接至相应滑架38的相应供墨管30被供应至安装在滑架38上的记录头37。
供墨管30中的每根供墨管是由合成树脂形成并具有笔直形状的管。供墨管30具有适于维持笔直形状的弹力(抗弯刚度)。具体地,供墨管30具有:当向供墨管30施加外力时允许供墨管30弯曲或屈服的挠性;以及在解除施加的外力之后允许供墨管30恢复其初始形状的弹性。这些挠性和弹性允许供墨管30改变其形状(姿态),以跟随滑架38的往复运动。
如图5和6所示,从盒安装件41的后侧(即由图5中的附图标记40指示的虚线包围的区域)拉伸的供墨管30临时由设置在打印部11上的夹子35紧固。每根供墨管30的从夹子35到滑架38的部分在不被紧固或固定至打印部11的诸如框架72的部件的情况下,能自由弯曲或屈服。也就是说,该部分在形状上跟随滑架38的往复运动而改变。
供墨管30拉伸,使得供墨管30的从夹子35到滑架38的部分具有大体上的U形形状(或J形形状),以便从夹子35向左延伸,然后形成U形转弯,并向右延伸。此外,如图4所示,四根供墨管30在向上和向下的方向7上彼此堆叠。换句话说,四根供墨管30在向上和向下的方向7上布置成一排。
应指出的是,在图9中的供墨管30的占用区域16(以下将描述)中,四根供墨管30只需要至少在第一基板80下方的区域中在向上和向下的方向7上布置。在图6和8A、8B中,在占用区域76中的平面图中,四根供墨管30在第一基板80下方并与以下将描述的第二基板81重叠的区域中在向上和向下的方向7上布置。
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5和6所示,每根供墨管30的从供墨管30在向左的方向(作为第一方向的一个示例)上连接至滑架38的端部95a延伸的部分以下称为第一部分31,每根供墨管30的以从第一部分31起的顺序在具有向下和向左的分量的方向上、在具有向下的分量的方向上和在具有向下和向右的分量的方向上弹性弯曲以便最终在向右的方向(作为第二方向的一个示例)上延伸的部分以下称为第二部分32,每根供墨管30的从第二部分32向右延伸至供墨管30的被夹子35固定的部分的部分以下称为第三部分33,而每根供墨管30的从第三部分33延伸至供墨管30的连接至盒安装件41的墨针94中对应的一根墨针的第二端部95b的部分以下称为第四部分34。
当滑架38往复运动时,供墨管30的第一部分31、第二部分32和第三部分33跟随该往复运动,从而供墨管30的形状改变。具体地,改变供墨管30的U形形状的弯曲程度。形状上的该变化改变在平面图中分别被第一部分31、第二部分32和第三部分33占用或占据的区域。例如,如图5和7A所示,当滑架38在图5中已移动至打印部11的右端部时,被第一部分31占用的区域变得较长,而被第三部分33占用的区域变得较短。另一方面,如图6和8A所示,当滑架38在图6中已移动至打印部11的左端部时,被第一部分31占用的区域变得较短,而被第三部分33占用的区域变得较长。
鉴于上述情况,如图9所示,能被形状改变的供墨管30占用的区域是由图9中的阴影区域表示的占用区域76。
每根供墨管30的第一端部95a用未示出的接头连接至滑架38。应指出的是,该接头被滑架39的上盖39遮蔽并且在图3-6中未图示。接头设置在记录部24中,以便与记录头37连通。
鉴于上述情况,在本实施例中,供墨管30的第二端部95b连接至的盒安装件41是用于将墨供应至供墨管30的供墨部的一个示例。
应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将墨盒90安装在盒安装件41上使得能够将墨供应至记录部24。然而,用于将墨供应至记录部24的构造不局限于上述构造。例如,与供墨管30连通的墨罐可代替盒安装件41设置在设置盒安装件41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供墨管30的第二端部95b连接至墨罐。因此,在该情况下,墨罐是供墨部的一个示例。
<板70>
如图3和4所示,由诸如铁和不锈钢的金属形成的板70设置在打印部11上。板70由在向前和向后的方向8上或者在向后和向左的方向9上比在向上和向下的方向7上长的薄板提供。在本实施例中,板70具有在该板70中形成的切口71(参见图4),但板70具有大体上的矩形形状。
以下将描述的第一基板80安装在板70的上表面的部分上,该部分位于切口71的左侧。板70设置成从供墨管30的上侧覆盖供墨管30。也就是说,如图7A-8B所示,板70设置在供墨管30的上方。鉴于上述情况,板70在向上和向下的方向7上设置在第一基板80与供墨管30之间。
应指出的是,板70在本实施例中具有大体上的矩形形状,但可替代性地具有任何其它合适的形状。此外,板70不仅可具有切口71,而且可具有开口和/或弯曲部。
至少三个孔限定在板70中。在本实施例中,形成三个孔。图4示出两个孔27、28。另一个孔29(参见图9)在图4中未图示,但形成在由图4中的附图标记26指示的区域中。具体地,如图4所示,用盖板83从板70的上侧覆盖板70,并且孔29形成在盖板83下方的板70中。应指出的是,图9示出了所有的三个孔27、28、29。未示出的螺钉分别从三个孔27、28、29的上侧***三个孔27、28、29。螺钉分别拧入在以下将描述的打印部11的框架72中形成的突出部73、74、75(参见图4-6和9)。
<突出部73、74、75>
如图4-6所示,向上凸出的突出部73、74、75设置在打印部11的框架72上。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突出部73、74、75在向前和向后的方向8上和在向右和向左的方向9上、即在平面图中位于占用区域76外。
具体地,如图9所示,突出部73、74在平面图中设置在作为供墨管30的弯曲部的一个示例的第二部分32外。在此,在弯曲部为圆形段的情况下,供墨管30的弯曲部的外侧是弯曲部的在上面不存在圆形的中心的侧。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供墨管30的弯曲部的外侧是第二部分32的左侧。
突出部75在平面图中设置在作为供墨管30的弯曲部的一个示例的第二部分32内。在此,在弯曲部为圆形段的情况下,供墨管30的弯曲部的内侧是弯曲部的在上面存在圆形的中心的侧。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供墨管30的弯曲部的内侧是第二部分32的右侧。
接下来将说明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突出部73、74、75的板70的支撑。在突出部73、74、75之间的位置关系与在板70中形成的孔之间的位置关系相同。一个或多个孔形成在突出部73、74、75中的每个突出部的上表面中。从板70的上侧***板70的对应的孔的每个螺钉被紧固在于框架72的突出部73、74、75的上表面中形成的孔中对应的一个孔中。
结果,板70由打印部11的框架72的突出部73、74、75支撑。换句话说,突出部73、74、75从板70的在上面存在供墨管30的侧、即从板70的下侧支撑板70。具体地,突出部73、74、75在平面图中在供墨管30的第二部分32外的两个位置(即突出部73、74)和在平面图中在供墨管30的第二部分32内的单个位置(即突出部75)支撑板70。鉴于上述情况,框架72的突出部73、74、75是支撑部的一个示例。
<第一基板80>
如图3和4所示,第一基板80螺钉连接至或固定至金属板70的上表面。第一基板80是众所周知的印刷电路板,在该印刷电路板上可安装电子部件及其它类似的部件。第一基板80由在向前和向后的方向8上或者在向右和向左的方向9上比在向上和向下的方向7上长的薄板提供。未示出的控制器用于控制MFD10的操作,并且由微型计算机和安装在第一基板80上的各种电子部件组成。
接下来,将说明通过控制器的MFD10的操作的控制的一个示例。MFD10的操作包括:记录片材15通过片材供应辊25的供应;记录片材15通过输送辊对63和排出辊对66的输送;以及滑架38在向右和向左的方向9上的移动。在这些操作的情况下,控制器以下述方式控制MFD10。也就是说,控制器驱动未示出的用于使片材供应辊25旋转的片材供应马达,以使片材供应辊25旋转。此外,控制器驱动上述输送马达,以使相应的辊对63、66的输送辊61和排出辊64旋转。此外,控制器驱动上述滑架马达,以使滑架38移动。
如图4、7A和8A所示,第一基板80在向右和向左的方向9上设置于在板70中形成的切口71的左侧。第一基板80设置成在向前和向后的方向8上从板70的前端部扩展至板70的后端部。
<膜96>
如图7B和8B所示,由聚乙烯、聚氯乙烯和/或其它类似材料形成的薄膜96结合至板70的两个相反面中的一面,所述一面离供墨管30比另一面离供墨管30近(也就是说,膜96在本实施例中结合至板70的下表面)。膜96的表面优选地具有低的摩擦。通常,膜96的表面摩擦在膜96由聚乙烯或聚氯乙烯形成的情况下比在膜96由诸如铁和不锈钢的金属形成的情况下低。
<第二基板81>
如图3和4所示,第二基板81设置在打印部11的左前端部。应指出的是,第二基板81由(i)和(ii)构成:(i)基板本体,该板本体在图3和4中未示出,并由众所周知的印刷电路板提供;和(ii)盖82,该盖82用于覆盖基板本体。和第一基板80一样,电子部件等安装在基板本体上。具体地,在基板本体上安装未示出的电子部件,诸如将电力供应至安装在MFD10上的诸如安装在第一基板80上的控制器的电子部件所需的电容器。安装在基板本体上的电子部件连接至安装在第一基板80上的电子部件和上述电子部件。结果,安装在基板本体上的电子部件能将电力供应至安装在第一基板80上的电子部件和上述电子部件。鉴于上述情况,安装在第二基板81的基板本体上的电子部件是电力供应部的一个示例。
<记录部24、供墨管30、第一基板80和第二基板81的位置>
如图3、4、7B和8B所示,第一基板80设置在板70的上方。此外,如图7B和8B所示,板70设置在供墨管30的上方。也就是说,第一基板80设置在供墨管30的上方。具体地,即使当供墨管30在平面图中的形状为任一形状时,第一基板80在平面图中也与供墨管30重叠(应指出的是,第一基板80可设置成当供墨管30在平面图中的形状为特定的形状时不与供墨管30重叠)。如上所述,板70设置成覆盖供墨管30的占用区域76(参见图3、7A、8A和9)。
鉴于该构造,如图7B、8B和9所示,第一基板80设置在供墨管30的占用区域76的正上方或恰好上方。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80的左前角部在平面图中位于供墨管30的占用区域76外,而第一基板80的其它部分在平面图中位于供墨管30的占用区域76的上方。然而,第一基板80的整个面在平面图中可位于供墨管30的占用区域76的上方。也就是说,第一基板8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供墨管30的占用区域76的上方。
如图3所示,在板70的右端定位成与打印部11的右端间隔开预定的距离的同时,板70的左端位于打印部11的左端部。
结果,如图3和7A、7B所示,当滑架38位于处于打印部11的右端部的第二位置时,记录部24在平面图中不与板70和由板70支撑的第一基板80重叠。也就是说,记录部24暴露于该记录部24的上侧。
当滑架38已向左移动至第二位置左侧的第一位置时,也就是说,如图8所示,当滑架38位于处于打印部11的左端部的第一位置时,例如,记录部24的部分(前部)在平面图中位于板70和由板70支撑的第一基板80的下方。也就是说,用位于记录部24上方的第一基板80和板70覆盖记录部24的部分。
应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在平面图中用板70和第一基板80覆盖位于第一位置的记录部24的部分,但在平面图中可用板70和第一基板80覆盖位于第一位置的记录部24的整体。鉴于该构造,在记录部24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记录部24的至少一部分在平面图中位于第一基板80的下方,而在记录部24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记录部24在平面图中不与第一基板80重叠。
如图8A和8B所示,第二基板81的部分在平面图中位于供墨管30的占用区域76的下方(在供墨管30的占用区域76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基板81的后部在平面图中位于供墨管30的占用区域76的下方(在供墨管30的占用区域76内)。应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基板81的部分在平面图中位于占用区域76的下方,但第二基板81的整体在平面图中可位于占用区域76的下方。
鉴于该构造,第二基板81的至少一部分在平面图中位于占用区域76的下方。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B和8B所示,供墨管30在向上和向下的方向7上设置在第一基板80与第二基板81之间。
<实施例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被第一基板80占用的区域与允许被形状可改变的供墨管30占用的占用区域76在平面图中能彼此部分地共用。这使得能够抑制MFD10的覆盖区的增大。也就是说,能够减小MFD10的覆盖区。此外,第一基板80由薄板提供,该薄板具有在向前和向后的方向8上或者在向右和向左的方向9上比在向上和向下的方向7上大的长度。因此,能够抑制MFD10在向上和向下的方向7上的长度的增大和MFD10的覆盖区的增大。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基板80在供墨管30的上方。因此,如果供墨管30被损坏,则能够减小从供墨管30泄露的墨接触并粘附至第一基板80的可能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当记录部24位于第一位置时,记录部24的至少一部分在平面图中位于第一基板80内或下方。因此,被记录部24占用的区域与被第一基板80占用的区域在平面图中能彼此共用。
在上述实施例中,当记录部24位于第二位置时,在不从MFD10拆除第一基板80的情况下能从MFD10卸下记录部24。
在上述实施例中,板70设置在第一基板80与供墨管30之间。因此,如果供墨管30被损坏,则从供墨管30泄露的墨接触并粘附至板70。结果,能够减小已从供墨管30泄露的墨接触并粘附至第一基板80的可能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板70由金属形成,使得能够减小在第一基板80中产生的噪声。
在上述实施例中,突出部73、74、75在平面图中设置在供墨管30的占用区域76外。结果,能够减小使跟随记录部24的移动而移动的供墨管30与突出部73、74、75接触的可能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突出部73、74、75在它们相应的三个位置支撑板70。这使得板70的稳定支撑成为可能。
在上述实施例中,使跟随记录部24的移动而移动的供墨管30不与板70接触,而与结合至板70的膜96接触。在此,膜96的表面具有比金属板70的面低的摩擦,因而膜96的表面更光滑。因此,即使使供墨管30与膜96接触,供墨管30的移动也不太会被供墨管30与膜96之间的摩擦阻碍。
用于供应电力的第二基板81倾向于变热。然而,在上述实施例中,跟随记录部24的移动的供墨管30的移动在MFD10的空间中产生气流。因此,能够抑制由第二基板81的变热引起的第二基板81的温度升高。
在上述实施例中,供墨管30设置在产生热的第一基板80与第二基板81之间。结果,能够耗散由第一基板80与第二基板81产生的热。
在上述实施例中,MFD10包括与相应颜色的墨对应的四根供墨管30,但MFD10不需要包括与供墨管30一样的多根管。例如,MFD 10可包括与黑色墨对应的单根供墨管。
在上述实施例中,当记录部24位于第二位置时,记录部24在平面图中不与板70和第一基板80重叠。然而,当记录部24位于第二位置时,记录部24在平面图中至少与板70和第一基板80中的至少一个重叠。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基板80经由板70由框架72支撑,但例如第一基板80可不经由板70由框架72直接支撑。
在上述实施例中,突出部73、74在平面图中设置在供墨管30的第二部分32外,并且突出部75在平面图中设置在供墨管30的第二部分内。然而,例如,突出部73、74、75在平面图中可设置在第二部分32外,或者突出部73、74、75在平面图中可设置在第二部分32内。
在上述实施例中,膜96结合至板70的相反面中的离供墨管30比另一面离供墨管30近的一面,但可省略膜96。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基板81的部分在平面图中设置在供墨管30的占用区域76的下方(内),但第二基板81的整体可在平面图中设置在供墨管30的占用区域76的下方。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占用区域76与第二基板81于平面图中彼此重叠的区域中,四根供墨管30在向上和向下的方向7上布置。然而,四根供墨管30在该区域中不需要在向上和向下的方向7上布置。
<第一变型>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7B和8B所示,板70和第一基板80设置在供墨管30的上方,但如图10A所示,板70和第一基板80可设置在供墨管30的下方。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7B和8B所示,第二基板81设置在供墨管30的下方,但如图10A所示,第二基板81可设置在供墨管30的上方。
此外,如图10B所示,例如第一基板80和第二基板81都可设置在供墨管30的下方。
在上述实施例和第一变型中,第一基板80和第二基板81的至少一部分在平面图中设置在与供墨管30的占用区域76重叠的位置。
在第一变型中,在平面图中被第一基板80占用的区域与被供墨管30占用的区域在向前和向后的方向8上和在向右和向左的方向9上能部分地共用。此外,在平面图中被第二基板81占用的区域与被供墨管30占用的区域在向前和向后的方向8上和在向右和向左的方向9上能部分地共用。

Claims (9)

1.一种喷墨记录设备,包括:
记录部,所述记录部能够在沿着记录介质的图像记录面的方向上移动,并构造成喷射墨滴,以将图像记录在所述记录介质上;
至少一根柔性供墨管,所述至少一根柔性供墨管连接至所述记录部,用于通过所述至少一根柔性供墨管将墨供应至所述记录部;以及
供墨部,所述供墨部构造成将墨供应至所述至少一根供墨管,
其中所述至少一根供墨管包括:
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连接至所述记录部;以及
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连接至所述供墨部,
其中所述至少一根供墨管在所述第一端部处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至少一根供墨管弯曲成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上延伸至所述供墨部,并且所述至少一根供墨管的形状跟随所述记录部的移动而改变,并且
其中所述喷墨记录设备还包括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平面图中与占用区域重叠的位置处,所述占用区域是所述至少一根供墨管在形状上改变的同时被允许占用的区域,所述第一基板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构造成控制所述喷墨记录设备的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基板的设置在与所述占用区域重叠的位置处的所述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占用区域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
其中所述记录部能够在可移动区域中移动,
其中在所述记录部位于所述可移动区域上的第一位置处的状态下,所述记录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平面图中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下方,并且
其中在所述记录部位于所述可移动区域上的与所述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二位置的状态下,所述记录部的所述至少一部分在平面图中不与所述第一基板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还包括在向上和向下的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至少一根供墨管之间的金属板,所述第一基板安装在所述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构造成支撑所述板的两个相反面中的一面,所述一面离所述至少一根供墨管比所述相反面中的另一面离所述至少一根供墨管近,
其中所述支撑部在平面图中设置在所述占用区域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所述支撑部构造成在三个位置处支撑所述板,所述三个位置包括:在平面图中位于所述至少一根供墨管的弯曲部的外侧的两个位置;以及在平面图中位于所述至少一根供墨管的所述弯曲部的内侧的一个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还包括结合在所述板的两个相反面中的一面上的膜,所述一面离所述至少一根供墨管比所述相反面中的另一面离所述至少一根供墨管近。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还包括第二基板,所述第二基板包括构造成将电力供应至所述控制器的电力供应部,
其中所述第二基板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平面图中与所述占用区域重叠的位置处,
其中所述至少一根供墨管是多根供墨管,并且
其中所述多根供墨管在所述占用区域的在平面图中与所述第二基板重叠的区域中在向上和向下的方向上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所述至少一根供墨管在向上和向下的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
CN201210079262.2A 2011-09-09 2012-03-23 喷墨记录设备 Active CN1029911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97160A JP5794055B2 (ja) 2011-09-09 2011-09-09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1-197160 2011-09-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91124A true CN102991124A (zh) 2013-03-27
CN102991124B CN102991124B (zh) 2015-11-04

Family

ID=478294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79262.2A Active CN102991124B (zh) 2011-09-09 2012-03-23 喷墨记录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90074B2 (zh)
JP (1) JP5794055B2 (zh)
CN (1) CN1029911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27828B2 (ja) 2011-09-30 2016-06-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6003721B2 (ja) * 2013-02-28 2016-10-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7089667B2 (ja) 2018-04-05 2022-06-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7119983B2 (ja) * 2018-12-21 2022-08-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7283179B2 (ja) * 2019-03-29 2023-05-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63798A (zh) * 2004-03-05 2005-09-0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记录设备
CN1665266A (zh) * 2004-03-05 2005-09-0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记录设备
US20050195242A1 (en) * 2004-03-08 2005-09-0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US20060192833A1 (en) * 2005-02-28 2006-08-3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recording device having movable carriage to which flexible flat cable and flexible ink supply tubes are connected
US20070139462A1 (en) * 2005-12-19 2007-06-2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rinter
CN1990240A (zh) * 2005-12-28 2007-07-0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记录设备
JP2007300603A (ja) * 2006-04-06 2007-11-15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066796A1 (en) * 2008-09-12 2010-03-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38656A (ja) 1982-02-12 1983-08-17 Canon Inc 記録装置
US6493937B1 (en) 1998-03-16 2002-12-17 Hewlett-Packard Company Method of manufacture for ink-jet hard copy apparatus using a modular approach to ink-jet technology
JP4468495B2 (ja) * 1998-03-31 2010-05-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字装置
CN1257058C (zh) 2000-03-21 2006-05-2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JP2001270132A (ja) 2000-03-24 2001-10-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DE10117035B4 (de) 2000-04-27 2006-08-17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 L.P., Houston Drucktechnik zum Verbergen von Bandgrenzen-Banderscheinungen
JP2002234182A (ja) * 2001-02-09 2002-08-20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インク情報検出装置、インク情報検出方法
CN1253321C (zh) 2001-12-10 2006-04-2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机
JP2004175072A (ja) 2002-11-29 2004-06-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726156B2 (ja) * 2005-02-24 2011-07-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53511A (ja) * 2005-03-11 2006-09-21 Seiko Epson Corp ノイズフィルタ装置の取り付け構造及び、該取り付け構造を備えた記録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4251151B2 (ja) * 2005-04-27 2009-04-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4835256B2 (ja) 2006-05-10 2011-12-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及び電子機器の製造方法
JP2008036898A (ja) 2006-08-03 2008-02-21 Seiko Epson Corp カバー構造及び制御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63798A (zh) * 2004-03-05 2005-09-0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记录设备
CN1665266A (zh) * 2004-03-05 2005-09-0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记录设备
US20050195252A1 (en) * 2004-03-05 2005-09-0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US20050195242A1 (en) * 2004-03-08 2005-09-0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US20060192833A1 (en) * 2005-02-28 2006-08-3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recording device having movable carriage to which flexible flat cable and flexible ink supply tubes are connected
US20070139462A1 (en) * 2005-12-19 2007-06-2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rinter
CN1990240A (zh) * 2005-12-28 2007-07-0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记录设备
JP2007300603A (ja) * 2006-04-06 2007-11-15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066796A1 (en) * 2008-09-12 2010-03-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er
JP2010064437A (ja) * 2008-09-12 2010-03-25 Canon Inc プリン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94055B2 (ja) 2015-10-14
US9090074B2 (en) 2015-07-28
US20130063531A1 (en) 2013-03-14
CN102991124B (zh) 2015-11-04
JP2013056502A (ja) 2013-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75108B2 (en) Installing fluid container in fluid ejection device
CN102285220B (zh) 图像记录设备
CN102991124A (zh) 喷墨记录设备
US7954932B2 (en) Movement apparatus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2602147B (zh) 图像记录设备
US8096645B2 (en) Installing fluid container in fluid ejection device
US20170120612A1 (en) Liquid ejecting device and head
US20140267493A1 (en) Waste ink retaining device
CN102442084B (zh) 带有可拆除构件的记录设备
CN103402780A (zh) 记录设备
JP2008149647A (ja) 流体供給装置
CN102656015A (zh) 带有偏压阀的油墨容器
US8186826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CN202463174U (zh) 喷墨记录装置
CN104943390A (zh) 液体容纳体
JP2007176020A (ja) 画像記録装置
US8052142B2 (en) Paper transport apparatus with inverting turn guide having range of curvature radius
CN103171305B (zh) 供墨装置
US9840079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US20100320677A1 (en) Segmented rigid plate belt transport with a high motion quality drive mechanism
CN104943391A (zh) 盒壳体
JP2015110280A (ja) 記録装置
JP4525533B2 (ja) 印字装置
JP2011104920A (ja) 記録装置
US9776432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