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34033B - 磁性调色剂 - Google Patents

磁性调色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34033B
CN102934033B CN201180027048.6A CN201180027048A CN102934033B CN 102934033 B CN102934033 B CN 102934033B CN 201180027048 A CN201180027048 A CN 201180027048A CN 102934033 B CN102934033 B CN 1029340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color tuner
magnetic material
particle
ox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2704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34033A (zh
Inventor
青木梢
长谷川雄介
铃村祯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9340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340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340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340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3Magnetic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35Magnetic parameters of the magnetic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3Magnetic toner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3Magnetic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31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magnetic components
    • G03G9/0833Oxid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3Magnetic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31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magnetic components
    • G03G9/0834Non-magnetic inorganic compounds chemically incorporated in magnetic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3Magnetic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36Other physical parameters of the magnetic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02Preparation metho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02Preparation methods
    • G03G9/0804Preparation methods whereby the components are brought together in a liquid dispersing medium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磁性调色剂,其具有优异的带电稳定性和带电均匀性,维持稳定的显影性能而对使用环境没有任何依赖性并且可以较少地引起图像浓度的任何降低和任何图像缺陷如雾化和重影,所述磁性调色剂具有磁性调色剂颗粒,各所述磁性调色剂颗粒具有包含粘结剂树脂和磁性材料的磁性调色剂基础颗粒,以及无机细粉;(a)所述磁性调色剂的在频率100kHz和温度30℃下的介电损耗因子(ε”)为2.5×10-1pF/m以上且7.0×10-1pF/m以下,和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L)为3.0×10-2以下;(b)所述磁性调色剂在频率100kHz下的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中在60℃-140℃的温度范围内具有极大值(tanδH);和所述tanδH和所述tanδL满足(tanδH–tanδL)≤3.0×10-2

Description

磁性调色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利用电子照相法、静电记录法、静电印刷法或调色剂喷射***记录法的记录方法中使用的磁性调色剂。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图像形成设备如复印机和打印机在其各种使用目的和各种环境中取得进展,力求实现更高的速度、更高的图像品质和更高的稳定性。例如,曾经主要用于办公室的打印机已逐渐用于严酷的环境中,并且对于它们变得重要的是即使在该情况下也保证稳定的图像品质。 
在复印机和打印机中,为了不优先考虑其安装场所和其使用环境的情况下使其可使用的目的,设备在小型化和节能方面取得进展,并且利用磁性调色剂的磁性单组分显影体系由于在这些方面是有利的因而被优选使用。在磁性单组分显影体系中,磁性调色剂通过使用在其内部设置有磁场产生装置如磁辊的调色剂承载构件(下文中“显影套筒”)来保持,并输送至显影区域以进行显影。磁性调色剂还主要通过借助于调色剂和摩擦电荷提供构件如显影套筒之间的摩擦带电来提供电荷。 
在低温低湿环境中,当磁性调色剂趋于静电带电时,可能引起其中调色剂的电量大幅增加的所谓过度带电(charge-up)现象从而损害调色剂的显影性能。即,任何过度带电的调色剂可能残留在显影套筒上,并且这会造成图像浓度的降低或会使得在其上的全部调色剂不均匀地带电从而引起图像缺陷如雾化。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已经提议其中添加作为外部添加剂的导电性细颗粒至调色剂颗粒中以控制调色剂所需的带电性的许多方 法。例如,广泛已知的是在炭黑已经附着或稳定固着至调色剂颗粒表面的状态下使用磁性调色剂从而例如防止调色剂过度带电并使其带电分布均匀。然而,另一方面,此类导电性细颗粒在调色剂颗粒表面上的存在可能易于使得调色剂在电荷趋于泄露的环境中如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不均匀或不充分地带电。此外,调色剂颗粒自身之间或调色剂和调色剂层厚度控制构件之间的摩擦会造成调色剂的外部添加剂剥离或变成埋入调色剂颗粒中,导致低的带电稳定性。 
由于具有此类问题,为了使得调色剂即使在严酷环境下也具有稳定的显影性能,研究通过控制不是外部添加剂而是调色剂的原料和控制其分散状态来改善其带电性。 
由本发明人进行的研究已经揭示,在其调色剂颗粒内部磁性材料局部存在和在其调色剂颗粒表面上基本上不存在任何磁性材料的调色剂由于其颗粒表面由树脂构成因而具有高电阻并趋于引起过度带电。此外,当磁性材料局部存在或在调色剂颗粒中聚集地存在时,调色剂会具有不均匀带电性。结果,称为套筒重影的调色剂不均匀性会出现在图像上,或在实黑图像上会导致低的浓度均匀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还提议控制作为磁性材料在调色剂颗粒中的分散状态指标的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从而使调色剂稳定地抵抗显影性能随环境改变的任何变化。 
PTL 1中,控制磁性材料的颗粒表面性能和颗粒形状使得磁性材料低聚集性以便使得磁性材料可分散于全部调色剂颗粒中以控制调色剂的损耗角正切(tanδ),由此使调色剂在其带电性方面得到调节并改善其显影性能。此外,PTL 2和PTL 3中,控制高温范围中和常温范围中的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以试图使调色剂的带电性随环境变化较少的变化。 
然而,这些方法全部旨在如何将磁性材料分散于整个调色剂颗粒,因此对于防止磁性材料露出调色剂颗粒表面是不充分的。如果磁性材料保持露出调色剂颗粒表面,则露出其的点用作电荷的泄露位点从而引起电荷不足并进一步使得调色剂具有不均匀的带电量分布。在该情况下,发生选择显影,其中仅具有适当带电量的调色剂参与显影和具有低带电量的调色剂开始累积在显影组件内部从而引起图像缺陷如雾化。 
同时,PTL 4和PTL 5中,使磁性材料在距离调色剂颗粒表面一定距离内存在并且另外防止磁性材料露出调色剂颗粒表面,由此使得调色剂的带电性随环境变化较少的变化。为此目的,将调色剂构造为其中磁性材料以相对高密度存在的磁性材料分布层存在于颗粒表面附近。磁性材料在不露出颗粒表面的情况下在颗粒表面附近的存在防止低温低湿环境下过度带电的发生,同时使得随着带电量分布变宽而可能发生的选择显影较少地发生。这防止任何图像浓度降低和任何图像缺陷如雾化的发生。此外,因为防止磁性材料露出调色剂颗粒表面,所以防止电荷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泄露,从而使得调色剂具有抵抗任何环境变化的稳定的带电性。 
然而,由于磁性材料以高密度存在于调色剂颗粒表面附近,因此磁性材料颗粒在调色剂颗粒中会相互聚集。认为此类磁性材料颗粒的相互聚集是由当不均匀地疏水化处理磁性材料颗粒表面时残留在颗粒表面上的羟基彼此的任何相互吸引引起的。正如显微观察到的此类磁性材料的分散状态影响调色剂的带电均匀性,因此,当尤其是在带电的严酷环境下例如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以高速进行显影时,会发生调色剂颗粒自身之间的电带量差异从而引起套筒重影或浓度不均匀性。 
PTL 6中,提议使用其中在磁性材料颗粒表面已经用表面改 性剂改性的同时规定磁性材料颗粒表面上的Si元素量的磁性材料,由此改善调色剂的环境稳定性。然而,关于使得磁性材料颗粒表面均匀疏水化,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使磁性材料疏水化影响磁性材料在调色剂颗粒中的分散状态,此外还影响调色剂的水分吸附量从而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极大地影响显影性能的稳定性。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PTL 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3-195560 
PTL 2: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5-157318 
PTL 3: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3-330223 
PTL 4: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8-015221 
PTL 5:国际公布2009/057807 
PTL 6:日本专利申请特开H10-239897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考虑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进行本发明。更具体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磁性调色剂,其具有优异的调色剂颗粒本身之间的摩擦带电均匀性和另外优异的带电稳定性,并且具有稳定的显影性能而对使用环境无任何依赖性。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可以较少引起任何图像浓度的降低和任何图像缺陷如雾化和重影的磁性调色剂。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涉及包括磁性调色剂颗粒的磁性调色剂,各磁性调色剂颗粒包括含有粘结剂树脂和磁性材料的磁性调色剂基础颗粒,以及无机细粉; 
(a)所述磁性调色剂的在频率100kHz和温度30℃下的介电损耗因子(ε”)为2.5×10-1pF/m以上且7.0×10-1pF/m以下,和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L)为3.0×10-2以下; 
(b)所述磁性调色剂在频率100kHz下的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中在60℃-140℃的温度范围内具有极大值(tanδH);和 
tanδH和tanδL满足(tanδH–tanδL)≤3.0×10-2。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如下的磁性调色剂:其具有优异的调色剂颗粒之间的摩擦带电均匀性和另外优异的带电稳定性,并且具有稳定的显影性能而对使用环境无任何依赖性。还能够获得可以较少引起任何图像浓度降低和任何图像缺陷如雾化和重影的磁性调色剂。 
参考附图从以下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中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A和1B示出用于测量磁性材料的流动特性的测量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磁性调色剂为具有磁性调色剂颗粒的磁性调色剂,所述磁性调色剂颗粒具有至少含有粘结剂树脂和磁性材料的磁性调色剂基础颗粒以及无机细粉;和(a)所述磁性调色剂的在频率100kHz和温度30℃下的介电损耗因子(ε”)为2.5×10-1pF/m以上且7.0×10-1pF/m以下,和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L)为3.0×10-2以下;(b)所述磁性调色剂在频率100kHz下的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中在60℃-140℃的温度范围内具有极大值(tanδH); 其中tanδH和tanδL满足(tanδH–tanδL)≤3.0×10-2的关系。 
介电损耗因子(ε”)的值通常用作表示电荷耗散(dissipation)(介电损耗)的容易性的指标。可以说,介电损耗因子(ε”)越高,电荷耗散越容易和磁性调色剂越不容易能够引起过度带电。然而,如果介电损耗因子(ε”)的值过高,则磁性调色剂反过来不能保持电荷,不可避免地导致低的显影性能。 
本发明人发现,磁性调色剂的在频率100kHz和温度30℃下的介电损耗因子(ε”)可以设定在2.5×10-1pF/m以上且7.0×10-1pF/m以下的范围内,和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L)为3.0×10-2以下,并且这能够防止磁性调色剂过度带电和泄露电荷两者。因而,磁性调色剂能够得到稳定的带电性而对使用环境无任何依赖性。 
这里,为什么设定频率100kHz作为测量介电损耗因子(ε”)的标准的原因是:对于检验磁性材料在调色剂颗粒中的分散状态的这是优选的频率。如果其为低于100kHz的频率,则介电损耗如此小以致使得难以发现磁性调色剂的介电损耗因子(ε”)的任何改变。另一方面,如果其为高于100kHz的频率,则当温度改变时将发现的介电特性的差异如此小以致是不期望的。此外,30℃温度为推测在图像形成期间在处理盒内的温度而设定的温度。 
如果介电损耗因子(ε”)为小于2.5×10-1pF/m,则磁性调色剂会如此容易地保持电荷以致在低温低湿环境下趋于引起过度带电。如果极大地发生过度带电,则雾化和浓度降低会在使用初始阶段发生。即使在使用初始阶段没有看到此类图像缺陷,也会在磁性调色剂具有进一步更宽的带电量分布时例如,在已经开始发生选择显影的长期使用之后或在长期放置之后发生雾化和浓度降低。特别地,当在使用过程中补充新磁性调色剂,然 后在显影组件内的磁性调色剂已开始具有宽的带电量分布的状态下静置一段时间时,可能发生在之后再现的图像上看到浓度降低或在图像上显著地发生雾化。 
如果介电损耗因子(ε”)为大于7.0×10-1pF/m,则磁性调色剂可以具有低电荷保持性,以致具有不充分带电均匀性或不具有任何电荷的磁性调色剂可能会增加从而导致雾化。即使当在使用初始阶段没有看见任何图像缺陷时,也会发生在显影组件内的磁性调色剂在长期使用之后或在长期放置之后开始具有宽带电量分布从而导致雾化。该现象尤其是在电荷趋于泄露的高温高湿环境下显著地发生。 
在磁性调色剂中,通过控制磁性材料在调色剂颗粒表面附近的存在状态可以将介电损耗因子(ε”)控制在上述范围内。为了使得介电损耗因子(ε”)的值高,可以使得磁性材料存在于调色剂颗粒表面上或调色剂颗粒表面附近。电阻比树脂低的磁性材料可更多地存在于调色剂颗粒表面或调色剂颗粒表面附近,这使得电荷能够适当地耗散。然而,不优选使得磁性材料露出调色剂颗粒表面,因为介电损耗因子(ε”)会过大以致使得电荷显著泄露。为了满足本发明中的介电损耗因子(ε”),可以使得磁性材料存在于颗粒表面部分而不使其露出调色剂颗粒表面。另一方面,为了降低介电损耗因子(ε”)的值,可以使磁性材料在调色剂颗粒表面层中以少量存在,并且磁性材料可以遍布调色剂颗粒内部(在“单个”调色剂颗粒内部)分散。 
此外,本发明中,除了介电损耗因子(ε”)在上述范围内的特征之外,磁性调色剂的在频率100kHz和温度30℃下的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L)为3.0×10-2以下,其中磁性调色剂能够具有高的调色剂颗粒本身之间的摩擦带电的均匀性,并且能够具有快速的带电上升。 
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表示为介电损耗因子(ε”)/介电常数(ε’)的值,并且通常用作介电特性的指标。当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小时,磁性调色剂可以如此容易地进行介电极化从而可快速和均匀地带电。因为本发明中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L)在3.0×10-2以下的范围内,即使当磁性调色剂的电量因为例如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静置而降低时也能够使之后的图像缺陷如套筒重影较少发生。 
另一方面,当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L)大于3.0×10-2时,带电上升会如此慢以致不提供任何均匀带电,因此会在磁性调色剂于高温高湿环境下静置之后发生图像缺陷。特别地,当在使用过程中补充新磁性调色剂、然后在显影组件内的磁性调色剂已经开始具有宽的带电量分布的状态下静置一段时间、其后再现图像时,此类图像缺陷趋于发生。补充的磁性调色剂和现存的磁性调色剂之间存在带电量差异,其中任何带电上升较差的磁性调色剂不能消除此类带电量差异而导致套筒重影。 
为了改善磁性调色剂的带电性,非常重要的是控制磁性调色剂的介电损耗因子(ε”)和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L)二者。即使介电损耗因子(ε”)在上述范围内,如果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L)在超过3.0×10-2的范围内,带电不均匀性也会变差从而导致依赖于环境的图像缺陷。另一方面,即使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L)为3.0×10-2以下,如果介电损耗因子(ε”)在上述范围之外,带电也会缺乏稳定性从而导致伴随选择显影的雾化。 
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可以通过控制磁性材料在调色剂颗粒中的分散状态来控制。使磁性材料稀疏地(scatteredly)分散在调色剂颗粒中而没有任何聚集使介电极化容易发生,并且这能够使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的值小。另一方面,使磁性材料聚集从而使介电极化不容易发生能够使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的值大。因此,可以防止磁性材料在调色剂颗粒中聚集,并且这使介电损耗角正切的值为3.0×10-2以下,以及使磁性调色剂的带电均匀性改善。 
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一般具有温度依赖性,其中本发明人发现,当在磁性调色剂中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在60℃-140℃的温度范围内具有极大值(tanδH)以及极大值(tanδH)和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L)之间的差在特定范围内时,能够更加改善调色剂颗粒本身之间的摩擦带电的均匀性。 
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的值除了依赖于材料分散状态之外还极大地依赖于粘结剂树脂的组成(构成)。树脂的内部状态随着温度升高而改变,因此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的值也变化。因此,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的值也可以通过选择粘结剂树脂来控制。例如,当聚酯树脂用作粘结剂树脂时,(tanδH–tanδL)的值可以比使用苯乙烯-丙烯酸类树脂时的大。 
重要的是在频率100kHz下的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在60℃-140℃的温度范围内显示极大值(tanδH)以及(tanδH–tanδL)的值满足以下关系: 
0<tanδH–tanδL≤3.0×10-2。 
此外,在定影时需要熔融的用于调色剂的树脂的情况下,其在频率100kHz下的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一般在60℃-140℃的温度范围内显示极大值。 
已发现,即使利用具有同样的极大值(tanδH)的粘结剂树脂的磁性调色剂也依赖于磁性材料在调色剂颗粒中的分散状态而显示不同值。当磁性材料保持聚集存在时,任何磁性调色剂具有较大的极大值(tanδH)。关于其原因,本发明人认为其为如下所述。调色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在很多情况下为低于60℃,当在60℃以上的温度下树脂开始软化从而使得调色剂开始不具 有颗粒界限。在树脂已经软化的状态下,保持高密度存在于调色剂颗粒表面附近的磁性材料开始趋于再次聚集。在磁性材料中高度可聚集的那些在已经开始软化的树脂中进一步聚集,并且这可为使极大值(tanδH)较大的因素。 
(tanδH–tanδL)的值小的事实显示当其在高温时(定影时)不受到颗粒界限的影响的情况下调色剂的介电特性和室温下具有颗粒界限的调色剂的介电特性之间的差小。即使当在室温下磁性材料在调色剂颗粒中的显微分散性(microscopic dispersibility)一样时,当在高温下已经除去颗粒界限的影响时也会发生聚集。在其中此类磁性材料的聚集在高温下发生的磁性调色剂中,会得到大的(tanδH–tanδL)值。 
根据本发明人进行的研究,当(tanδH–tanδL)的值为3.0×10-2以下时,磁性调色剂在带电均匀性和带电的迅速性方面可以是特别良好的。即使在对于带电尤其严酷的环境下,如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以高速进行显影中,能够防止任何不均匀图像浓度的发生。 
为了使(tanδH–tanδL)的值小,优选进一步防止磁性材料的显微聚集以使磁性材料保持稀疏地分散于调色剂颗粒中至即使在高温时也不再发生聚集的程度。 
本发明中,控制磁性调色剂的介电损耗因子(ε”)、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L)和(tanδH–tanδL)的值,由此得到在任何环境变化中都具有优异带电均匀性和优异带电稳定性的磁性调色剂。 
用于本发明的磁性材料可以进一步优选具有用粉末流动性测量仪器测量的在100rpm的搅拌速度时为500mJ以上且2,000mJ以下的总能量(TE)。磁性材料的流动性与磁性材料在调色剂颗粒中的分散性有关。因为磁性材料具有不大于2,000mJ的总能量(TE),所以磁性材料具有如此高的流动性以致磁性材料在 调色剂颗粒中的分散性能够高度容易地控制。能够防止具有高流动性的磁性材料在粘结剂树脂(单体)中聚集并且能够良好地分散。 
磁性材料的流动性极大地受到磁性材料颗粒表面的疏水化处理的影响。已进行疏水化处理的磁性材料比任何未处理的磁性材料具有较少的水分吸附量,因此能够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因此其在调色剂颗粒中的分散性能够得到改善。此外,可以控制疏水化处理的条件,并且这使磁性材料能够分布在调色剂颗粒表面附近而不使磁性材料露出调色剂颗粒表面。 
磁性氧化铁(magnetic iron oxide)也可以用作磁性材料,并且在已使硅更多地存在于磁性氧化铁颗粒表面上之后可以进行疏水化处理(表面处理)。这是优选的,因为更加改善磁性材料在调色剂颗粒中的分散性。使硅存在于磁性氧化铁颗粒表面上能够使疏水化处理均匀,这是因为磁性氧化铁颗粒表面对疏水化处理剂(表面处理剂)能够具有较高的亲和性,并且使磁性材料更加改善其流动性。此外,可以将疏水化处理剂水解以使其反应性更高。这使其与磁性氧化铁颗粒表面的化学结合强固从而能使疏水化处理更加均匀。关于磁性材料的疏水化处理的方法的细节稍后描述。 
使磁性材料具有大粒径使其流动性更高并使其总能量(TE)更小,因此改善磁性材料的分散性。然而,如果磁性材料具有太大的粒径,其趋于开始露出调色剂颗粒表面,因此对于磁性材料优选具有0.40μm以下的体积平均粒径(Dv)。 
另一方面,使磁性材料具有小粒径使其流动性更低从而使磁性材料趋于以显微聚集的状态存在于调色剂颗粒中,因此对于磁性材料优选具有0.10μm以上的体积平均粒径(Dv)。 
磁性材料的流动性极大地受到磁性材料颗粒表面的水分吸 附量的影响。在磁性氧化铁中,官能团如羟基存在于磁性氧化铁颗粒表面上,并且它们吸附水从而造成流动性差。因此,非常重要的是通过将官能团化学改性(通过处理颗粒表面)来防止水的此类吸附。这里,作为表面处理剂,硅烷化合物、钛酸盐化合物或铝酸盐化合物等是本领域中通常已知的,并且可以将所有这些表面处理剂水解以进行与磁性氧化铁颗粒表面上存在的羟基的缩合反应,并且这使其与磁性氧化铁颗粒表面的化学结合强固从而引起疏水性。鉴于处理的均匀性,可以特别优选使用硅烷化合物,因为其能够比其它化合物更加防止其在水解之后的自缩合。 
然而,如果处理的不均匀,则即使已进行表面处理的磁性材料仍然可以具有大的水分吸附量,并且由于其会具有低流动性因此不优选该磁性材料。由本发明人进行的研究已经揭示,在此类处理的磁性材料中,可以优选每单位面积的水分吸附量为0.30mg/m2以下。在该情况下,认为磁性材料在其整个颗粒表面上保持特别良好的处理。 
此外,优选硅以特定量存在于磁性氧化铁颗粒表面上。正如所认为的,在该情况下,改善磁性氧化铁颗粒表面对硅烷化合物的亲和性以及更加改善其用硅烷化合物处理的均匀性。作为硅的量,使磁性氧化铁分散在盐酸水溶液中并溶解于其中直到铁的溶解率基于磁性氧化铁中包含的全部铁元素达到5质量%时,溶出的硅的量可优选为0.05质量%以上且0.50质量%以下,基于磁性氧化铁的质量。 
这里,是指磁性氧化铁的铁元素的溶解率。铁元素的溶解率为100质量%是其中磁性氧化铁已经完全溶解的状态,并且是指,数值越接近100质量%,溶出的磁性氧化铁越多。因此,认为其中铁元素溶解直到5质量%的溶解率的元素量显示存在于 磁性氧化铁颗粒表面上的元素量。 
作为可以在磁性材料颗粒表面的疏水化处理中优选使用的硅烷化合物,在已经经过水解处理之后的硅烷偶联剂是可用的,其中优选使用由如下示出的通式(A)表示的烷基烷氧基硅烷。任何烷氧基硅烷的水解使其末端变为OH基,因此烷氧基硅烷对磁性材料颗粒表面上存在的OH基能够具有高亲和性。这使处理剂容易吸附在未处理的磁性材料颗粒表面上,因此表面能够充分地用其覆盖,因此会难以保留任何未处理的部分。 
RmSiYn            (A) 
其中R表示烷氧基或羟基;m表示1-3的整数;Y表示烷基或乙烯基,所述烷基可具有官能团如氨基、羟基、环氧基、丙烯酸类基团或甲基丙烯酸类基团作为取代基;以及n表示1-3的整数,条件是m+n=4。 
由通式(A)表示的烷基烷氧基硅烷可包括例如,乙基三乙氧基硅烷、乙基三甲氧基硅烷、二乙基二乙氧基硅烷、二乙基二甲氧基硅烷、三乙基甲氧基硅烷、正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正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异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异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正丁基三甲氧基硅烷、正丁基三乙氧基硅烷、异丁基三甲氧基硅烷和异丁基三乙氧基硅烷。 
这些中,从赋予磁性材料以高疏水性的角度,可以优选使用由以下通式(B)表示的烷基三烷氧基硅烷。 
CpH2p+1-Si-(OCqH2q+1)3            (B) 
其中p表示2-20的整数,和q表示1-3的整数。 
上式中,如果p小于2,则该化合物不能赋予磁性材料以充分的疏水性。如果p大于20,虽然疏水性可以是充分的,但是该化合物随着其具有更长的碳链而使立***阻变得更大,因此趋于对均匀和致密处理(dense treatment)是不利的。为了满足处理 均匀性和充分的疏水性,p可以优选为4以下,和特别优选3或4。当p为3时,能够充分地赋予磁性材料以疏水性,同时每单位面积能够被吸附的处理剂为如此大的摩尔数以致能够更加改善处理的磁性材料颗粒表面的均匀性。此外,当p为4时,还高密度地维持在处理的磁性材料颗粒表面上的处理剂。即,考虑到同时得到疏水性和处理的均匀性、在生产磁性调色剂时高度控制磁性材料在磁性调色剂中的存在状态和使磁性材料能够分布在调色剂颗粒表面附近,优选p为3或4。如果q大于3,则烷基三烷氧基硅烷可能具有低反应性从而难以使磁性材料充分地疏水化。因此,优选使用其中q表示1-3的整数(更优选1或2的整数)的烷基三烷氧基硅烷。 
在当使用上述硅烷偶联剂时的情况下,可以单独使用其或者组合使用多种类型来进行处理。在组合使用多种类型时,可以单独使用各偶联剂来进行处理,或者可以同时使用它们来进行处理。 
为了改善表面处理的均匀性,硅烷化合物可优选具有50%以上,更优选70%以上的水解率。水解率为50%以上的硅烷化合物通过与其上的羟基等的氢键吸附在磁性氧化铁颗粒表面上,并且可以将其加热然后脱水从而在两者间形成强的化学结合。另一方面,任何未经过水解处理的硅烷化合物当在表面处理时在约100℃-120℃下加热时会不期望地从磁性氧化铁颗粒表面中挥发。由于该原因,将硅烷化合物进行水解处理,并且这使磁性氧化铁颗粒表面能够用此类处理剂更多地处理从而使表面处理的均匀性更加改善。这里,硅烷化合物的水解率为当烷氧基硅烷已经完全水解的状态定义为水解率=100%并且从其中减去任何残余烷氧基的比例时得到的值。 
烷氧基硅烷的水解可以通过例如以下方法来进行。 
通常,pH越低,液体温度越高,烷氧基硅烷会越容易水解,但是同时其也更加趋于进行自缩合。然而,当使用能够提供高剪切的分散设备(例如,使用分散叶片)时,能够使烷氧基硅烷和水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从而加速良好有效的水解。 
更具体地,可以将烷氧基硅烷缓慢引入至其pH已经调节至4以上且6以下的水溶液或醇和水的混合溶剂,并且可以将所得混合物借助于例如分散叶片搅拌从而进行均匀分散。在此期间,所形成的分散体可优选具有35℃以上且50℃以下的液体温度。在该条件下,烷氧基硅烷可以以高百分率水解,同时防止进行自缩合。 
处理的磁性材料可以通过例如以下方法来生产。 
首先,向亚铁盐水溶液中,添加相对于铁组分当量重量或大于当量重量的碱如氢氧化钠,以制备包含氢氧化亚铁的水溶液。向由此制备的水溶液中,鼓风同时将水溶液的pH维持在pH7.0以上,并且使氢氧化亚铁进行氧化反应同时将水溶液在70℃以上加热,从而首次形成用作磁性氧化铁颗粒核的晶种。 
接下来,向包含晶种的浆料状液体中,添加包含基于先前添加的碱的量为约1当量重量的硫酸亚铁的水溶液。使氢氧化亚铁的反应持续同时使液体的pH维持在5.0以上且10.0以下,并且向其鼓风,从而引起磁性氧化铁颗粒围绕作为核的晶种来生长。 
磁性材料的颗粒形状和磁性可以通过选择任何期望的pH、反应温度、鼓风速率和搅拌条件来控制。反应温度越低,鼓风越多,磁性材料越容易制成细颗粒。此外,随着氧化反应的进行,液体的pH开始向酸侧转移,但是液体的pH可以优选调节为使其小于5.0。在氧化反应已完成之后,添加硅源如硅酸钠,和将液体的pH调节至5.0以上且8.0以下。通过这样做,硅涂层形成于磁性氧化铁颗粒表面上。可以将由此获得的磁性氧化铁颗 粒过滤,接着洗涤然后通过常规方法全部干燥,从而获得磁性氧化铁。这里,可以调整在氧化反应完成之后硅源如硅酸钠的添加量从而控制磁性氧化铁颗粒表面上存在的硅元素的量。 
接下来,用硅烷化合物的表面处理在上述磁性氧化铁颗粒表面上进行。表面处理包括干法和湿法。当表面处理通过湿法进行时,在氧化反应完成之后,已经干燥的磁性材料再分散于水性介质中,或者,在氧化反应完成之后,通过洗涤和过滤获得的磁性材料可以再分散于另一水性介质中而不干燥。具体而言,添加硅烷化合物烷氧基硅烷同时彻底搅拌再分散产物,并且在水解之后,升高所得分散体的温度,或者在水解之后,调节所得分散体的pH至碱侧以进行疏水化处理。 
在干法和湿法两种方法中,在表面处理步骤中,硅烷化合物以氢键的方式吸附在磁性材料颗粒表面上,并且其后进行干燥步骤以使脱水缩合反应进行,从而确保强的键合。 
可优选通过干法(其中在气相中进行)进行用硅烷化合物的处理。关于其原因,本发明人认为是以下方式。在干法中,水仅以少量存在于反应体系中,因此硅烷化合物中包含的任何疏水性基团和水会难以形成氢键。因而,与其中水大量存在的湿法相比,与磁性材料颗粒表面的氢键能够如此高比例以致能够用硅烷化合物更均匀和有效的疏水化处理。 
接着列举具体干法。干法包括其中处理剂挥发从而使其粘附至磁性材料基底(magnetic material base)的处理方法,其中将处理剂通过使用诸如喷雾干燥器的设备在磁性材料基底上喷雾的方法,和其中将处理剂和磁性材料基底通过使用诸如亨舍尔混合机的设备在施加剪切下搅拌的方法。特别地,简单和优选的方法是其中将硅烷化合物的水解产物逐滴添加至未处理的磁性材料同时通过使用诸如亨舍尔混合机的设备将其搅拌并且将 所得混合物进一步搅拌的方法。获得硅烷化合物的水解产物保持粘附至其颗粒表面上的磁性材料,其后加热以使脱水缩合反应进行,由此能够获得已经疏水化处理的磁性材料。 
本发明中,使磁性氧化铁分散在盐酸水溶液中并溶解于其中直到铁元素的溶解率基于磁性氧化铁中包含的全部铁元素达到5质量%时,溶出的任何碱金属和/或碱土金属的总量可以优选为0.010质量%以下,基于磁性氧化铁的质量。此类金属基本上或完全不存在于磁性氧化铁颗粒表面上是非常优选的,因为用硅烷化合物的处理可以是更均匀的。本发明人认为其原因为以下:如到目前为止描述的,优选其中使磁性氧化铁颗粒表面上的羟基或硅烷醇基与硅烷化合物之间发生氢键其后进行脱水以提供它们彼此间的化学结合的磁性氧化铁。然而,如果碱金属和/或碱土金属大量存在于磁性氧化铁颗粒表面上,则这些金属元素可与羟基或硅烷醇基配位从而不期望地阻碍其与硅烷化合物的氢键。认为这是由于羟基和硅烷醇基是阴离子,而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是阳离子,因此后者趋于与羟基或硅烷醇基电配位。这会不可避免地损坏用硅烷化合物处理的均匀性。 
碱金属和/或碱土金属在磁性氧化铁颗粒表面上的存在量可以通过在已生产磁性氧化铁之后用离子交换树脂进行离子交换来控制。 
具体而言,将如上所述在水性体系中生产的磁性氧化铁过滤和洗涤,其后再次引入至水中以制成新浆料。向由此所得浆料中,引入离子交换树脂,接着搅拌以除去碱金属和/或碱土金属。其后,离子交换树脂可以用筛过滤以除去离子交换树脂。这里,磁性氧化铁颗粒表面上存在的碱金属和/或碱土金属的总量可以通过选择搅拌时间和离子交换树脂的引入量来控制。 
本发明的磁性调色剂可以通过任何常规已知的方法来生 产。为了获得满足本发明中规定的物理性质的磁性调色剂,在水性介质中的生产方法是适合的。 
作为在水性介质中的生产方法,其可以包括分散聚合、缔合凝聚、溶液悬浮和悬浮聚合。本发明的磁性调色剂可以通过悬浮聚合来生产,这是特别优选的,因为能够容易地满足本发明中优选的物理性质。在悬浮聚合中,一种或多种聚合性单体和磁性材料(和进一步任选的聚合引发剂、交联剂、电荷控制剂和其它添加剂)均匀地溶解或分散以获得聚合性单体组合物。其后,将聚合性单体组合物添加至包含分散稳定剂的连续相(例如,水相)并借助于适合的搅拌器分散于其中以进行聚合反应,从而获得具有期望粒径的调色剂颗粒(这里是指当作为在添加任何外部添加剂之前的调色剂颗粒使用时的“调色剂基础颗粒”)。在通过该悬浮聚合获得的调色剂颗粒中,单个调色剂颗粒以基本上为球形保持均匀,因此如本发明所追求的,能够使带电量分布的均匀性更高。 
以下描述本发明的磁性调色剂中包含的组分。 
本发明的磁性调色剂包含粘结剂树脂。用于本发明的磁性调色剂的粘结剂树脂可包括苯乙烯及其衍生物的均聚物,如聚苯乙烯和聚乙烯基甲苯;苯乙烯共聚物如苯乙烯-丙烯共聚物、苯乙烯-乙烯基甲苯共聚物、苯乙烯-乙烯基萘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辛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乙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丁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乙烯基醚共聚物、苯乙烯-乙基乙烯基醚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乙烯基酮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苯乙烯-异戊二烯共聚物、苯乙 烯-马来酸共聚物和苯乙烯-马来酸酯共聚物;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聚丙烯、聚乙烯醇缩丁醛、硅酮树脂、聚酯树脂、聚酰胺树脂、环氧树脂和聚丙烯酸树脂,可以任意使用它们。任何这些可以单独使用或两种以上组合物使用。这些中,鉴于磁性调色剂的显影性能,由苯乙烯与丙烯酸类单体的共聚物构成的苯乙烯-丙烯酸类树脂是优选的。 
本发明的磁性调色剂可以任选地与电荷控制剂混合以改善带电性能。作为电荷控制剂,可以使用任何已知的电荷控制剂。特别地,能够得到快速带电并且也能够稳定地维持恒定带电量的电荷控制剂是优选的。此外,当调色剂颗粒通过稍后描述的聚合直接生产时,特别优选使用具有低聚合抑制作用和对水性分散介质基本上无任何可溶化物(solubilizate)的电荷控制剂。在此类电荷控制剂中,它们可以具体包括作为负电荷控制剂的芳族羧酸如水杨酸、烷基水杨酸、二烷基水杨酸、萘甲酸和二羧酸的金属化合物;偶氮染料或偶氮颜料的金属盐或金属配合物;具有磺酸基团、磺酸盐基团或磺酸酯基团的聚合物或共聚物;和硼化合物,脲化合物,硅化合物和杯芳烃。作为正电荷控制剂,它们可以包括季铵盐、在其侧链具有此类季铵盐的高分子型化合物、胍化合物、苯胺黑类化合物和咪唑化合物。 
特别地,具有磺酸基团、磺酸盐基团或磺酸酯基团的聚合物或共聚物是优选的,因为它们具有如此高的极性以致当与悬浮聚合组合使用时容易地使其存在于调色剂颗粒表面上。 
作为将电荷控制剂引入磁性调色剂的方法,将其内部添加至调色剂颗粒的方法是可行的。在当磁性调色剂通过悬浮聚合生产的情况下,常规可行的是其中在造粒之前将电荷控制剂添加至聚合性单体组合物的方法。此外,其中已经溶解或悬浮电 荷控制剂的聚合性单体可以在油滴形成于水中的中期添加从而进行聚合,或在聚合之后添加,以进行种子聚合从而均匀地覆盖磁性调色剂颗粒表面。另外,将电荷控制剂添加至调色剂颗粒然后将这些在施加剪切下混合和搅拌从而将其引入磁性调色剂颗粒表面部分。 
从具有高图像品质的角度,本发明的磁性调色剂的重均粒径(D4)可优选为3μm以上且10μm以下,更加优选4μm以上且9μm以下。 
从保持定影性能、贮存稳定性和显影性能之间的平衡的角度,本发明的磁性调色剂可优选具有40.0℃以上且70.0℃以下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 
本发明的磁性调色剂可优选具有核-壳结构以更加改善运行显影性能。这是因为,由于具有壳层,磁性调色剂能够具有均匀的颗粒表面性能,改善流动性,和还具有均匀带电性能。 
在壳层中,优选使用无定形高分子材料,从带电稳定性的角度,其可以优选具有5.0mgKOH/g以上且20.0mgKOH/g以下的酸值。此类高分子材料壳的使用使得核被其均匀地覆盖,因此即使在长期贮存期间也能够防止任何低熔点物质如蜡开始例如渗出至调色剂颗粒表面。 
作为形成壳的具体方法,其中将壳用细颗粒包埋于核颗粒中的方法是可行的。在当磁性调色剂在水性介质中生产的情况下,可以使壳用细颗粒粘附至核颗粒。此外,在溶液悬浮或悬浮聚合的情况下,亲水性树脂可以用作壳用高分子材料,并且这能够通过利用树脂的亲水性使此类高分子材料位于与水的界面处,即在磁性调色剂颗粒表面附近来形成壳。此外,壳也可以通过使单体在核颗粒表面上膨胀然后聚合的所谓的种子聚合来形成。 
作为形成壳的树脂,无定形聚酯树脂是特别优选的,因为能够极大地带来上述效果。 
作为无定形聚酯树脂,可以使用由醇组分和酸组分构成的任何常规的无定形聚酯树脂。关于两种组分,将其列举如下。 
作为醇组分,其可以包括乙二醇、丙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2,3-丁二醇、二甘醇、三甘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新戊二醇、2-乙基-1,3-己二醇、环己烷二甲醇、丁烯二醇、辛烯二醇、环己烯二甲醇、氢化双酚A和双酚衍生物。 
作为二元羧酸,其可以包括苯二羧酸或其酐,如邻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和邻苯二甲酸酐;烷基二羧酸如琥珀酸、己二酸、癸二酸和壬二酸,或其酐,或进一步的用具有6-18个碳原子的烯基取代的琥珀酸或其酐;和不饱和二羧酸如富马酸、马来酸、柠康酸和衣康酸,或其酐。 
醇组分可以进一步包括,作为多元醇组分的,多元醇如甘油、季戊四醇、山梨糖醇、脱水山梨糖醇和可溶可熔酚醛树脂的氧化烯醚(oxyakylene ether)。作为酸组分,其可以包括作为多元酸组分的多元羧酸如偏苯三酸、苯均四酸、1,2,3,4-丁烷四羧酸、二苯甲酮四羧酸及其酐。 
特别地,作为醇组分,通过使用双酚A的烯化氧加成产物合成的无定形聚酯树脂是优选的,因为鉴于带电特性和环境稳定性,其是优异的。在该情况下,烯化氧可以优选具有2.0摩尔以上且10.0摩尔以下的平均加成摩尔数。 
形成壳的高分子材料也可以具有2,500以上且20,000以下的数均分子量(Mn)。 
在生产根据本发明的磁性调色剂颗粒时,构成聚合性单体组合物的聚合性单体可以包括以下:苯乙烯类单体如苯乙烯、邻甲基苯乙烯、间甲基苯乙烯、对甲基苯乙烯、对甲氧基苯乙 烯和对乙基苯乙烯;丙烯酸酯如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正丙酯、丙烯酸正辛酯、丙烯酸十二烷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硬脂酯、丙烯酸2-氯乙酯和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酯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和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和其它单体如丙烯腈、甲基丙烯腈和丙烯酰胺。任何这些单体可以单独使用或以两种以上的混合物的形式来使用。前述单体中,苯乙烯或苯乙烯衍生物可以优选单独使用或以与其它一种或多种单体的混合物的形式来使用。鉴于磁性调色剂的显影性能和运行性能,这是优选的。 
作为当磁性调色剂颗粒通过其中聚合性单体在水性介质中聚合的方法生产时使用的聚合引发剂,优选半衰期为0.5小时以上且30.0小时以下的聚合引发剂。聚合引发剂也可以以其添加量为0.5质量份以上且20.0质量份以下来使用,基于100质量份聚合性单体。作为具体的聚合引发剂,其可以包括偶氮类或重氮类聚合引发剂如2,2’-偶氮双-(2,4-二甲基戊腈)、2,2’-偶氮二异丁腈、1,1’-偶氮双(环己烷-1-甲腈)、2,2’-偶氮双-4-甲氧基-2,4-二甲基戊腈和偶氮二异丁腈;和过氧化物类聚合引发剂如过氧化苯甲酰、甲乙酮过氧化物、过氧碳酸二异丙酯、过氧化氢枯烯、过氧化2,4-二氯苯甲酰、过氧化月桂酰、过氧化二月桂酰、叔丁基过氧基-2-乙基己酸酯和过氧化戊酸叔丁酯。 
在生产磁性调色剂颗粒时,可以任选地添加交联剂,其可以优选以0.01质量份以上且10.00质量份以下的量来添加,基于100质量份聚合性单体。这里,作为交联剂,可以使用主要具有 至少两个可聚合双键的化合物。其可以包括,例如,芳族二乙烯基化合物如二乙烯基苯和二乙烯基萘;具有两个双键的羧酸酯,如二丙烯酸乙二醇酯、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和1,3-丁烷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烯基化合物如二乙烯基苯胺、二乙烯基醚、二乙烯基硫醚和二乙烯基砜;以及具有至少三个乙烯基的化合物;任意这些可以单独使用或以两种以上的混合物的形式来使用。 
在通过聚合生产磁性调色剂颗粒的情况下,将通过适当地添加上述调色剂构成材料并均匀地溶解或分散它们而制备的聚合性单体组合物悬浮在包含分散稳定剂的水性介质中。这里,可以使用高速分散机如高速搅拌器或超声分散机来一气地使调色剂颗粒具有期望粒径。这能够更容易地使所得调色剂颗粒具有窄的粒径分布。作为添加聚合引发剂的时间,其可以在添加其它添加剂至聚合性单体的同时添加,或者可以在它们悬浮于水性介质之前即刻混合。此外,已经溶解于聚合性单体或溶剂中的聚合引发剂可以在造粒之后和聚合反应引发之前即刻添加。 
造粒之后,可以使用通常的搅拌器以维持颗粒状态以及还能够防止颗粒浮动和沉降的程度进行搅拌。 
当磁性调色剂颗粒通过聚合生产时,任何已知的表面活性剂或者有机或无机分散剂可以用作分散稳定剂。特别地,可以优选使用无机分散剂,因为它们几乎不引起任何有害的超细粉末并且它们因为其立***阻而得到分散稳定性。因此,即使当反应温度改变时,它们也几乎不使稳定性松动,能够容易地洗涤并且几乎不会不利地影响调色剂,因此它们可以是优选使用的。作为此类无机分散剂的实例,它们可以包括磷酸多价金属盐如磷酸三钙、磷酸镁、磷酸铝、磷酸锌和羟基磷灰石;碳酸 盐如碳酸钙和碳酸镁;无机盐如偏硅酸钙、硫酸钙和硫酸钡;和无机化合物如氢氧化钙、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任意这些无机分散剂可以优选以0.20质量份以上且20.00质量份以下的量使用,基于100质量份聚合性单体。上述分散稳定剂也可以单独使用或以两种以上的组合来使用。 
在聚合性单体的聚合步骤中,可以在设定为40℃以上的聚合温度下,通常在50℃以上且90℃以下的温度下进行聚合。 
在完成上述步骤之后,可以将所得聚合调色剂颗粒通过常规方法进行过滤、洗涤和干燥从而获得磁性调色剂颗粒。由此所得磁性调色剂颗粒可以任选地与稍后描述的无机细粉混合,从而使其粘附至磁性调色剂颗粒表面。也可以***分级步骤(在与无机细粉混合之前)以便除去与磁性调色剂颗粒混合存在的粗粉末和细粉末。 
本发明的磁性调色剂为具有无机细粉的磁性调色剂。作为无机细粉,可以使用二氧化硅、氧化钛或氧化铝粉末。也可以使用二氧化硅和任何其它金属氧化物的复合粉末。 
本发明中,无机细粉可以优选为已经疏水化处理的无机细粉。这是优选的,因为能够改善磁性调色剂的环境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磁性调色剂中,只要其基本上不受到不利影响,则可以进一步使用其它添加剂,这可以包括,例如,润滑剂粉末如聚氟乙烯粉末、硬脂酸锌粉末和聚偏二氟乙烯粉末;研磨剂如氧化铈粉末、碳化硅粉末和钛酸锶粉末;流动性赋予剂如氧化钛粉末和氧化铝粉末;和抗结块剂;以及极性相反的有机细颗粒或无机细颗粒,其也可以作为显影性改进剂来少量使用。这些添加剂也可以在其颗粒表面疏水化处理之后使用。 
接下来描述测量根据本发明的磁性调色剂的各物理性质的方法。 
(1)调色剂的介电损耗因子(ε”)和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 
根据本发明磁性调色剂的介电特性通过以下方法来测量。 
使用4284A精密LCR计(Hewlett-Packard Co.制),在频率1kHz和1MHz下校正之后测量在频率100kHz下的复数介电常数以计算介电损耗因子(ε”)和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具体而言,称重1.0g量的磁性调色剂,然后在经2分钟的时间施加负荷19,600kPa(200kg/cm2)下将其成型为直径25mm和厚度1mm以下(优选0.5-0.9mm)的盘状测量样品。将该测量样品固定至安装有直径25mm的介电常数测量夹具(电极)的ARES(Rheometric Scientific F.E.Ltd.制),然后加热至80℃的温度以熔融和固定于其上。其后,将该样品冷却至25℃的温度,然后在将0.49N(50g)的负荷施加至样品的状态下保持恒定的频率100kHz来加热至150℃,同时在每分钟2℃的加热速度下以15秒的间隔获取测量值。从得到的测量值中,确定介电损耗因子(ε”)、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L)和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H)。 
(2)磁性材料的总能量(TE): 
在用于本发明的磁性材料中,在搅拌速度为100rpm时的总能量(TE)用粉末流动性分析仪粉末流变仪FT-4(Freeman Technology Ltd.制)(下文中经常简写为“FT-4”)来测量。 
具体而言,其通过以下操作来测量。这里,在所有操作中,将FT-4测量专用的直径48mm的叶片用作螺旋桨式叶片[参见图1A和1B;使用由SUS不锈钢制成的叶片(型号:C210),其中在48mm×10mm的叶片板中央,旋转轴存在于法线方向,并且叶片板以其两个最外边缘(各自离旋转轴24mm的部分)为70°和各自离旋转轴12mm的部分为35°的方式逆时针轻轻地扭转;下文中经常简写为“叶片”]。 
将已经在23℃和60%RH的环境下静置至少3天的磁性材料 放入FT-4测量专用的直径50mm和体积160ml的圆筒状分割型容器(cylindrical split container)(型号:C203;从容器底部至分割部(split part)的高度为82mm;下文中经常简写为“容器”),直至其距容器底部的高度为95mm,由此形成磁性材料的粉末层。 
(2-1)调节操作: 
(a)沿相对于粉末层表面顺时针的旋转方向(其中通过叶片的旋转使粉末层松动的方向),叶片的旋转速度设定为在叶片最外边缘处为60mm/sec的圆周速度,以及沿其垂直方向进入粉末层的速度设定为使移动中的叶片在其最外边缘画出的轨迹和粉末层表面之间形成的角度(下文中经常简写为“形成角”)为5°的速度,其中使叶片从粉末层表面进入粉末层直至距离粉末层底部10mm的位置处。其后,沿相对于粉末层表面顺时针的旋转方向,操作叶片以致在其旋转速度为60mm/sec和沿其垂直方向其进入粉末层的速度设定为使形成角为2°的速度的状态下,使其进入粉末层直至距离其底部1mm的位置处,其后,沿相对于粉末层表面顺时针的旋转方向,在其旋转速度为60mm/sec和从粉末层中拉出时的速度设定为使形成角为5°的速度的状态下,移动叶片并且将其拉出直至距离粉末层底部100mm的位置处(即,距粉末层表面上方5mm)。在叶片已经完全拉出之后,将其顺时针和逆时针以较小移动交替旋转由此抖落任何粘附至叶片的调色剂。 
(b)将上述(2-1)-(a)的一系列操作进行5次,由此除去粉末层捕获的任何空气,从而形成稳定的粉末层。 
(2-2)分割操作: 
在上述FT-4测量专用的池的分割部处使粉末层平整,以除去在粉末层上部的任何调色剂,由此形成具有相同体积的粉末层。 
(2-3)测量操作: 
(i)TE的测量 
(a)使上述(2-1)-(a)的操作进行1次。接下来,沿相对于粉末层表面逆时针的旋转方向(其中通过叶片的旋转推动粉末层的方向),将叶片的旋转速度设定为100mm/sec的速度,以及将沿其垂直方向进入粉末层的速度设定为使形成角为5°的速度,其中使叶片进入粉末层直至距离其底部10mm的位置处。其后,沿相对于粉末层表面顺时针的旋转方向,操作叶片以致在其旋转速度为60mm/sec和沿其垂直方向进入粉末层的速度设定为使形成角为2°的速度的状态下,使其进入粉末层直至距离其底部1mm的位置处。其后,沿相对于粉末层表面顺时针的旋转方向,在其旋转速度为60mm/sec和从粉末层中拉出时的速度设定为使形成角为5°的速度的状态下,拉出叶片直至距离粉末层底部100mm的位置处。在叶片已经完全拉出之后,将其顺时针和逆时针以较小移动交替旋转由此抖落任何粘附至叶片的调色剂。 
(b)上述(2-3)-(a)中叶片进入和拉出的操作重复进行7次,并且在第7次操作时在叶片旋转速度为100mm/sec下并从距离粉末层底部100mm的位置处开始测量。将当使叶片进入粉末层直至距离其底部10mm的位置处时获得的旋转力矩和垂直负荷的总和取作TE。 
(3)磁性材料的体积平均粒径(Dv): 
将待观察的磁性材料良好地分散在环氧树脂中,接着在温度40℃的环境下固化2天从而获得固化产物。所得固化产物借助切片机切割为薄片以制备样品,其中在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在40,000放大倍率下拍摄的照片上测量视野中的100个磁性氧化铁颗粒的粒径。然后,基于与磁性材料的颗粒投影面 积相等的圆当量直径来计算体积平均粒径(Dv)。 
(4)磁性材料的BET比表面积: 
磁性材料的BET比表面积根据JIS Z8830(2001)来测量。具体测量方法如下: 
作为测量仪器,使用自动比表面积/孔分布测量仪器“Tri Star3000”(Shimadzu Corporation制),其采用基于恒定体积法的气体吸附法作为测量体系。测量用条件的设定和测量数据的分析通过使用仪器附带的专用软件“Tri Star 3000 Version 4.00”来进行。真空泵、氮气供给管和氦气供给管也连接至该仪器。氮气用作吸附气体,并且通过BET多点法计算的值取作本发明中涉及的BET比表面积。 
根据仪器附带的“Tri Star 3000 Manual V4.0”用该仪器进行测量。具体而言,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测量。 
精确称重彻底洗涤然后干燥的玻璃制专用样品池(茎直径(stem diameter):3/8英寸;体积:约5ml)的皮重。然后,将约3.0g磁性材料(磁性氧化铁)通过使用滤筒(filter cartridge)放入该样品池。 
将已经放入磁性氧化铁的样品池投入“预处理仪器VacuPrep 061(Shimadzu Corporation制)”,并且在23℃下连续真空排气约10小时。这里,在真空排气期间,逐渐进行排气同时控制阀以使磁性材料磁性氧化铁不会被真空泵吸入。池内的压力随着排气逐渐降低,并且最终达到约0.4Pa(约3毫托)。在真空排气已经完成之后,使氮气逐渐流入样品池以将其内部回复至大气压,其中样品池从预处理仪器上拆下。然后,精确称量该样品池的质量,磁性氧化铁的精确质量由与样品池的皮重的差来计算。这里,在此时,样品池保持用橡胶塞盖住以使样品池中的磁性氧化铁不会被水等污染。 
接下来,使用专用“等温夹套”在其茎部分固定上述保持磁性氧化铁的样品池。然后,将专用填充棒***该样品池,并且该样品池安装在仪器的分析口。这里,等温夹套为其内表面由多孔材料制成和其外表面由不透水材料制成的圆筒形构件,其能够通过毛细管作用吸入液氮至给定水平。 
随后,测量包括连接至其的仪器的样品池的自由空间。样品池的体积通过在23℃下使用氦气来测量,然后在已经用液氮冷却之后保持的样品池的体积通过使用氦气类似地测量,其中自由空间通过换算这些体积之差来计算。氮的饱和蒸气压Po(Pa)也通过使用仪器中内置的Po管单独自动地测量。 
接下来,使样品池的内部真空脱气,其后将该样品池用液氮冷却同时持续真空脱气。其后,氮气逐步引入至样品池以使氮分子吸附在磁性氧化铁上。在此时,通过测量在任何时间的平衡压力P(Pa)来获得吸附等温线,由此将该吸附等温线换算为BET图。这里,要收集数据时的相对压力Pr的点设定为总计6个点,其为0.05、0.10、0.15、0.20、0.25和0.30。对于获得的测量数据,通过最小二乘法画出直线,并且Vm由直线的斜率和截距来计算。此外,该Vm的值用于计算如上所述磁性氧化铁的BET比表面积。 
(5)铁元素溶解率,以及硅、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含量: 
本发明中,磁性氧化铁的铁元素溶解率以及相对于铁元素溶解率的除铁元素外的金属元素的含量可以通过下述方法来确定。具体而言,将3升去离子水放入5-升烧杯中,并用水浴加热以达到50℃。向该加热的水中,添加25g磁性材料基底并搅拌这些。接下来,将特级盐酸添加至其以制备3mol/升盐酸水溶液,然后将磁性氧化铁溶解于其中。在从其开始溶解直到其达到完全溶解而变得透明的过程中,将形成的溶液采样数十次, 并且通过此类采样获得的各样品用网开口0.1μm的膜滤器立即过滤以收集滤液。将滤液各自进行等离子发射光谱(ICP,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以定量确定铁元素和除铁元素之外的金属元素,然后对于各样品根据以下表达式得到铁元素溶解率。 
铁元素溶解率=(样品中的铁元素浓度/当完全溶解时的铁元素浓度)×100。 
还确定在各样品中硅、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含量,直至铁元素溶解率达到5%时存在的硅、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含量从通过上述测量获得的铁元素溶解率和在该测量期间检测的元素含量之间的关系来确定。 
(6)处理的磁性材料的每单位面积的水分吸附量: 
测量使用的处理的磁性材料的BET比表面积和水分吸附量,并且通过使用由此得到的数值来计算本发明中处理的磁性材料的每单位面积的水分吸附量。 
首先,将处理的磁性材料在温度30℃和湿度80%的环境下静置72小时,其后用由Hiranuma Sangyo Co.,Ltd.制造的水分测量仪器测量处理的磁性材料的水分吸附量。具体而言,组合使用痕量水分测量仪器AQ-100、自动加热蒸发水分测量体系AQS-2320和自动水分蒸发仪SE320,并且处理的磁性材料中的水分含量通过卡尔费休库伦滴定法来测量。作为测量方法,使用等待时间(间隔)控制法。时间设定为40秒;加热温度设定为120℃;和处理的磁性材料的供给量为2.0g。通过该测量获得每单位面积的水分吸附量。 
由此获得的每单位面积的水分吸附量和以与在上述(4)中相同的方式测量的处理的磁性材料的BET比表面积的值用于计算处理的磁性材料的每单位面积的水分吸附量。 
实施例
以下通过给出生产例和工作例而更具体地描述本发明。在以下配方中,出现的所有份数表示质量份。 
磁性氧化铁1的生产
在50升包含2.0mol/升Fe2+的硫酸亚铁水溶液中,混合55升4.0mol/升的氢氧化钠水溶液,接着搅拌以获得包含氢氧化亚铁胶体的亚铁盐水溶液。使该溶液保持在85℃下,并且进行氧化反应同时以20升/分钟的速度向其鼓风,从而获得包含核颗粒的浆料。所得浆料用压滤机过滤并洗涤,其后将核颗粒再次分散在水中以制成新浆料。向该新浆料溶液中,以每100份核颗粒提供0.10份硅的量添加硅酸钠,并将浆料溶液的pH调节至6.0,接着搅拌,从而获得具有富硅表面的磁性氧化铁颗粒。 
所得浆料用压滤机过滤并洗涤,其后使用离子交换水制成新浆料。向该新浆料溶液(固含量:50g/升)中,引入500g(基于磁性氧化铁的质量为100质量%)离子交换树脂SK110(购自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并将这些搅拌2小时以进行离子交换。其后,通过用网过滤除去离子交换树脂。此外,所得产物用压滤机过滤并洗涤,接着干燥和破碎,从而获得体积平均粒径(Dv)为0.21μm的磁性氧化铁1。由此获得的磁性氧化铁1的物理性质示于表1。所得磁性氧化铁1的TE为5800mJ。 
磁性氧化铁2的生产
除了在磁性氧化铁1的生产中,引入离子交换树脂之后的搅拌时间变为1.5小时以外,磁性氧化铁2以与磁性氧化铁1的生产相同的方式获得。由此获得的磁性氧化铁2的物理性质示于表1。 
磁性氧化铁3的生产
除了在磁性氧化铁1的生产中,引入离子交换树脂之后的搅拌时间变为45分钟以外,磁性氧化铁3以与磁性氧化铁1的生产相同的方式获得。由此获得的磁性氧化铁3的物理性质示于表1。 
磁性氧化铁4的生产
除了在磁性氧化铁1的生产中,引入离子交换树脂之后的搅拌时间变为30分钟以外,磁性氧化铁4以与磁性氧化铁1的生产相同的方式获得。由此获得的磁性氧化铁4的物理性质示于表1。 
磁性氧化铁5的生产
除了在磁性氧化铁1的生产中,不引入离子交换树脂以外,磁性氧化铁5以与磁性氧化铁1的生产相同的方式获得。由此获得的磁性氧化铁5的物理性质示于表1。 
磁性氧化铁6的生产
除了在磁性氧化铁1的生产中,改变硅酸钠的添加量以使硅基于磁性材料基底为0.30质量%并且引入离子交换树脂之后的搅拌时间变为30分钟以外,磁性氧化铁6以与磁性氧化铁1的生产相同的方式获得。由此获得的磁性氧化铁6的物理性质示于表1。 
磁性氧化铁7的生产
除了在磁性氧化铁1的生产中,改变硅酸钠的添加量以使硅基于磁性材料基底为0.50质量%,并且引入离子交换树脂之后的搅拌时间变为30分钟以外,磁性氧化铁7以与磁性氧化铁1的生产相同的方式获得。由此获得的磁性氧化铁7的物理性质示于表1。 
磁性氧化铁8-11的生产
除了在磁性氧化铁1的生产中,控制鼓风速度和氧化反应时间并且引入离子交换树脂之后的搅拌时间变为30分钟以外,磁性氧化铁8-11以与磁性氧化铁1的生产相同的方式获得。由此获得的磁性氧化铁8-11的物理性质示于表1。 
磁性氧化铁12的生产
除了在磁性氧化铁1的生产中,改变硅酸钠的添加量以使硅 基于磁性材料基底为0.50质量%,控制鼓风速度和氧化反应时间,并且引入离子交换树脂之后的搅拌时间变为30分钟以外,磁性氧化铁12以与磁性氧化铁1的生产相同的方式获得。由此获得的磁性氧化铁12的物理性质示于表1。 
磁性氧化铁13的生产
除了在磁性氧化铁1的生产中,改变硅酸钠的添加量以使硅基于磁性材料基底为0.05质量%,控制鼓风速度和氧化反应时间,并且引入离子交换树脂之后的搅拌时间变为30分钟以外,磁性氧化铁13以与磁性氧化铁1的生产相同的方式获得。由此获得的磁性氧化铁13的物理性质示于表1。 
磁性氧化铁14的生产
除了在磁性氧化铁1的生产中,改变硅酸钠的添加量以使硅基于磁性材料基底为0.03质量%,控制鼓风速度和氧化反应时间,并且引入离子交换树脂之后的搅拌时间变为30分钟以外,磁性氧化铁14以与磁性氧化铁1的生产相同的方式获得。由此获得的磁性氧化铁14的物理性质示于表1。 
磁性氧化铁15的生产
除了在磁性氧化铁1的生产中,改变硅酸钠的添加量以使硅基于磁性材料基底为0.55质量%,控制鼓风速度和氧化反应时间,并且引入离子交换树脂之后的搅拌时间变为30分钟以外,磁性氧化铁15以与磁性氧化铁1的生产相同的方式获得。由此获得的磁性氧化铁15的物理性质示于表1。 
磁性氧化铁16的生产
除了在磁性氧化铁1的生产中,改变硅酸钠的添加量以使硅基于磁性材料基底为0.55质量%,并且引入离子交换树脂之后的搅拌时间变为30分钟以外,磁性氧化铁16以与磁性氧化铁1的生产相同的方式获得。由此获得的磁性氧化铁16的物理性质示于表1。 
磁性氧化铁17的生产
除了在磁性氧化铁1的生产中,改变硅酸钠的添加量以使硅基于磁性材料基底为0.03质量%,并且引入离子交换树脂之后的搅拌时间变为30分钟以外,磁性氧化铁17以与磁性氧化铁1的生产相同的方式获得。由此获得的磁性氧化铁17的物理性质示于表1。 
表1 
*1:直到磁性氧化铁中的铁元素的溶解率已经达到5%时,在磁性氧化铁核颗粒上存在的硅的量。 
*2:直到磁性氧化铁中的铁元素的溶解率已经达到5%时,在磁性氧化铁核颗粒上存在的碱金属和/或碱土金属的量。 
硅烷化合物1的生产
40份iso-C4H9Si(OCH3)3作为硅烷偶联剂在搅拌下逐滴添加至60份离子交换水中,其后借助分散叶片在0.46m/sec的圆周速度下在其中分散2小时同时保持该混合物在pH5.3和温度40℃下,以水解iso-C4H9Si(OCH3)3。其后,在其pH调节至7.0的情况下,将形成的水溶液冷却至10℃以停止水解反应从而获得水解率为95%的包含硅烷化合物1的水溶液。 
硅烷化合物2-4的生产
除了借助分散叶片的分散时间分别变为1.5小时、1小时和45分钟以外,包含硅烷化合物2-4的水溶液以与硅烷化合物1的生产相同的方式来获得。硅烷化合物2-4分别具有70%、50%和45%的水解率。 
处理的磁性材料1的生产
将100份磁性氧化铁1放入高速混合机(Fukae Powtec Co.,Ltd.制;型号LFS-2)中,然后在转数为2,000rpm下搅拌,在此期间经2分钟时间逐滴添加8.3份包含硅烷化合物1的水溶液。其后,将这些混合和搅拌3小时。接下来,将所得混合物在120℃下干燥1小时,同时使得烷基烷氧基硅烷的缩合反应进行。其后,将所得产物破碎然后通过网孔为100μm的筛,从而获得处理的磁性材料1。由此获得的处理的磁性材料1的物理性质示于表2。 
处理的磁性材料的生产2-20
除了在处理的磁性材料1的生产中,如表2中示出改变添加的磁性氧化铁和硅烷化合物的种类和量以外,处理的磁性材料2-20以与处理的磁性材料1的生产相同的方式获得。由此获得的处理的磁性材料2-20的物理性质示于表2。 
处理的磁性材料21的生产
除了在处理的磁性材料1的生产中,添加4份iso-C4H9Si(OCH3)3代替硅烷化合物1以外,处理的磁性材料21以与处理的磁性材料1的生产相同的方式获得。由此获得的处理的磁性材料21的物理性质示于表2。 
处理的磁性材料22的生产
在磁性氧化铁4的生产中,获得磁性氧化铁颗粒,其后过滤以首先取出含水样品。此时,少量收集含水样品并且预先测量其水含量。接下来,将该含水样品在不干燥的情况下引入至另一水性介质,并且在搅拌下充分地再分散于其中同时使该浆料循环。然后,在搅拌下以基于100份磁性氧化铁(磁性氧化铁的量计算为通过从含水样品中减去水含量得到的值)为8.5份的量添加硅烷化合物4,并且将所形成的分散体的pH调节至8.6以进行表面处理。所得磁性材料用压滤机过滤并洗涤,接着在120℃下干燥1小时从而获得处理的磁性材料22。处理的磁性材料22的物理性质示于表2。 
处理的磁性材料23的生产
在50升包含2.0mol/升Fe2+的硫酸亚铁水溶液中,混合55升4.0mol/升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以制备包含氢氧化亚铁的水溶液。保持该水溶液pH为9,向其鼓风,其中氧化反应在80℃下进行以制备用于形成晶种的浆料。 
接下来,添加硫酸亚铁水溶液至该浆料以使其为0.9当量重量以上且1.2当量重量以下,基于初始碱量(氢氧化钠的钠组分)。其后,保持浆料的pH为8,并向其鼓风,在此期间使氧化反应得以进行。在终止氧化反应的阶段,调节pH至约6,其中,分别以0.6份和0.9份的量添加作为硅烷偶联剂的n-C6H13Si(OCH3)3和n-C8H17Si(OC2H5)3,并将其彻底搅拌。通过常规方法将全部由此形成的疏水性磁性氧化铁颗粒洗涤、过滤和干燥,然后将保持聚集的颗粒进行破碎处理从而获得处理的磁性材料23。所得处理的磁性材料23的物理性质示于表2。 
处理的磁性材料24的生产
除了在处理的磁性材料23的生产中,分别以0.6份和0.9份的量添加作为硅烷化合物的n-C4H9Si(OCH3)3和n-C8H17Si(OC2H5)3以外,处理的磁性材料24以与处理的磁性材料23的生产相同的方式获得。所得处理的磁性材料24的物理性质示于表2。 
表2 
磁性调色剂1的生产
向720份离子交换水中,引入450份0.1mol/升Na3PO4的水溶液,接着加热至60℃。其后,添加67.7份1.0mol/升CaCl2水溶液从而获得包含分散稳定剂的水性介质。 
(T-77,购自Hodogaya Chemical Co.,Ltd.) 
处理的磁性材料            190.0份 
饱和聚酯树脂              7.0份 
(通过对苯二甲酸与双酚A的环氧乙烷加成产物的缩合反应获得的饱和聚酯树脂;Mn:5,000;酸值:12mgKOH/g;Tg:68℃) 
将如上所述配制的材料借助于磨碎机(Mitsui Miike Engineering Corporation制)均匀分散和混合从而获得单体组合物。将由此获得的单体组合物加热至60℃,向其添加12.0份费托蜡并混合以将其溶解。其后,溶解7.0份作为聚合引发剂的过氧化二月桂酰以制备聚合性单体组合物。 
将聚合性单体组合物引入上述水性介质,接着在60℃下在N2的气氛下使用TK型均质混合机(Tokushu Kika Kogyo Co.,Ltd.制)在12,000rpm下搅拌10分钟,以进行造粒。其后,将所得造粒产物用桨式搅拌叶片搅拌,在此期间反应在74℃下进行6小时。 
反应完成之后,将所形成的悬浮液冷却,向其添加盐酸以进行洗涤,接着过滤,然后干燥,从而获得调色剂颗粒1。 
100份所得调色剂颗粒1(调色剂基础颗粒)和1.0份数均一次 粒径为12nm的疏水性二氧化硅细粉借助亨舍尔混合机(Mitsui Miike Engineering Corporation制)混合从而获得重均粒径(D4)为6.5μm的磁性调色剂1。分析所得磁性调色剂发现其包含100份粘结剂树脂。所得磁性调色剂1的物理性质示于表3。 
磁性调色剂2-25的生产
除了处理的磁性材料1改变为表3中示出的处理的磁性材料,或者磁性氧化铁1用于磁性调色剂25以外,磁性调色剂2-25以与磁性调色剂1的生产相同的方式获得。所得磁性调色剂2-25的物理性质示于表3。 
磁性调色剂26的生产
苯乙烯-丙烯酸酯树脂        100.0份 
(通过75份苯乙烯和24.5份丙烯酸正丁酯在0.5份过氧化二碳酸2-乙基己酯的存在下聚合获得的树脂) 
磁性氧化铁                190.0份 
单偶氮铁配合物            2.0份 
(T-77,购自Hodogaya Chemical Co.,Ltd.) 
聚乙烯蜡                    4.0份 
将上述混合物借助于亨舍尔混合机预混合,其后借助于加热至110℃的双轴挤出机熔融捏合,以获得捏合产物,然后将其冷却并将冷却的捏合产物通过使用锤磨机粉碎以获得粉碎产物。将所得粉碎产物借助于机械研磨机涡轮磨机(Turbo Kogyo Co.,Ltd.制)细粉碎。将由此获得的细粉碎产物借助于多级分级机(Elbow Jet Classifier,Nittetsu Mining Co.,Ltd.制)分级。 
将由此分级的细粉碎产物借助于表面改性设备FACULTY(Hosokawa Micron Corporation制)进行颗粒表面改性和除去细颗粒从而获得磁性调色剂颗粒26。 
向所得磁性调色剂颗粒26(调色剂基础颗粒)中,将类似的 疏水性二氧化硅细粉以与磁性调色剂1的生产相同的方式外部添加从而获得磁性调色剂26。所得磁性调色剂26的物理性质示于表3。 
磁性调色剂27的生产
除了原料如下所示改变以外,磁性调色剂27以与磁性调色剂26的生产相同的方式获得。所得磁性调色剂27的物理性质示于表3。 
聚酯树脂              100.0份 
(峰分子量:6,100;酸值:18.5mgKOH/g) 
磁性氧化铁            190.0份 
单偶氮铁配合物        2.0份 
(T-77,购自Hodogaya Chemical Co.,Ltd.) 
聚乙烯蜡              4.0份 
磁性调色剂28的生产
除了原料如下示出的改变以外,磁性调色剂28以与磁性调色剂26的生产相同的方式获得。所得磁性调色剂28的物理性质示于表3。 
聚酯树脂              75.0份 
(峰分子量:6,100;酸值:18.5mgKOH/g) 
苯乙烯-丙烯酸酯树脂    25.0份 
(通过75份苯乙烯和24.5份丙烯酸正丁酯在0.5份过氧化二碳酸2-乙基己酯的存在下聚合获得的树脂) 
磁性氧化铁            190.0份 
单偶氮铁配合物        2.0份 
(T-77,购自Hodogaya Chemical Co.,Ltd.) 
聚乙烯蜡              4.0份 
表3 
实施例1-16以及比较例1-12
磁性调色剂1-28用于以以下方式评价它们。评价结果示于表4。 
低温低湿环境下的放置试验: 
通过使用由CANON INC.制造的数字复印机GP-405来进行评价。将待评价的磁性调色剂供给至其,其后将它们在低温低湿环境(10℃/10%RH)下调控温度和湿度24小时。 
将具有打印百分率4%的图像再现于10,000张纸上,其后将具有磁性调色剂的复印机静置在类似环境中。静置之后,在一张纸上再现实黑图像区域形成于其整个打印纸表面上的图。然后,所形成的实黑图像的反射浓度用使用SPI滤波器的MACBETH浓度计(Gretag Macbeth Ag.制)来测量,并且根据以下标准评价。评价结果的含义是“A”为优良,越接近“E”的那些越差。 
A:反射浓度为1.55以上。 
B:反射浓度为1.50以上且小于1.55。 
C:反射浓度为1.45以上且小于1.50。 
D:反射浓度为1.35以上且小于1.45。 
E:反射浓度为小于1.35。 
在实黑图像再现之后,还再现实白图像,并使用由Tokyo Denshoku Co.,Ltd.制造的REFLECTOMETER MODEL TC-6DS测量其反射率。同时,还以相同方式测量在形成实白图像之前的转印纸(参考纸)上的反射率。绿色滤波器用作滤波器,并且雾化(反射率)通过使用以下表达式来计算。 
雾化(%)=参考纸的反射率(%)–白色图像样品的反射率(%)。 
关于雾化,使用得到的雾化值的极大值,根据以下标准进 行评价。评价结果的含义是“A”为优良,越接近“E”的那些越差。 
A:小于0.5%。 
B:0.5%以上且小于1.0%。 
C:1.0%以上且小于1.5%。 
D:1.5%以上且小于2.5%。 
E:2.5%以上。 
高温高湿环境下的放置试验: 
通过使用由CANON INC.制造的数字复印机GP-405来进行评价。将待评价的磁性调色剂供给至其,其后将它们在高温高湿环境(32.5℃/80%RH)下调控温度和湿度24小时。 
将具有打印百分率4%的图像再现于10,000张纸上。其后,手动补充磁性调色剂,并将具有磁性调色剂的复印机静置在类似环境中。静置之后,再现其中多个10mm×10mm的实心图像各自排列于转印纸前端侧一半上并且两点和三间隔的半色调图像形成于其后端侧一半上的图。 
目视检查在半色调图像上出现的实心图像的任何标记的程度以对套筒重影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如下: 
A:不发生任何重影。 
B:重影稍微可见。 
C:重影可见,但是处于在实际使用中可容忍水平。 
D:重影清楚可见。 
接下来,再现实白图像,并以与低温低湿环境的情况相同的方式进行关于雾化的评价。评价标准也是类似的。 
高温高湿环境下补充调色剂时的试验: 
通过使用由CANON INC.制造的数字复印机GP-405来进行评价。将待评价的磁性调色剂供给至其,其后将它们在高温高湿环境(32.5℃/80%RH)下调控温度和湿度24小时。 
接下来,将具有打印百分率4%的图像再现于10,000张纸上,其后手动补充磁性调色剂。在其补充之后即刻,在一张纸上再现其中实黑图像区域形成于其整个打印纸表面上的图。然后,用使用SPI滤波器的MACBETH浓度计(Gretag Macbeth Ag.制)来测量在图像内的角上的4个点处和在其中间(总计5点)的反射浓度。 
图像的反射浓度通过其最高区域和其最低区域之差,并根据以下标准来评价。评价结果的含义是“A”为优良,越接近“E”的那些越差。 
A:小于0.03。 
B:0.03以上且小于0.06。 
C:0.06以上且小于0.10。 
D:0.10以上且小于0.15。 
E:0.15以上。 
表4 
虽然已经参考示例性实施方案来描述本发明,但是要理解本发明不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与最广泛的解释相一致,以使涵盖所有此类改造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本申请请求2010年5月3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0-123734的权益,在此以其全部引入以作参考。 

Claims (6)

1.一种磁性调色剂,其包括磁性调色剂颗粒,各所述磁性调色剂颗粒包括含粘结剂树脂和磁性材料的磁性调色剂基础颗粒,以及无机细粉;
(a)所述磁性调色剂的在频率100kHz和温度30℃下的介电损耗因子ε”为2.5×10-1pF/m以上且7.0×10-1pF/m以下,和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L为3.0×10-2以下;
(b)所述磁性调色剂在频率100kHz下的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中在60℃-140℃的温度范围内具有极大值tanδH;和
所述tanδH和所述tanδL满足(tanδH–tanδL)≤3.0×1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调色剂,其中所述磁性材料的使用粉末流动性测量仪器测量的在搅拌速度100rpm时的总能量TE为500mJ以上且2,000mJ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调色剂,其中所述磁性材料为已进行疏水化处理的磁性氧化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性调色剂,其中所述磁性材料的每单位面积的水分吸附量为0.30mg/m2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性调色剂,其中所述磁性氧化铁包含硅,并且从所述磁性氧化铁分散在盐酸水溶液中并溶解于其中直到铁的溶解率基于所述磁性氧化铁中包含的全部铁元素达到5质量%时,溶出的硅的量为0.05质量%以上且0.50质量%以下,基于所述磁性氧化铁的质量。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性调色剂,其中从所述磁性氧化铁分散在盐酸水溶液中并溶解于其中直到铁元素的溶解率基于所述磁性氧化铁中包含的全部铁元素达到5质量%时,溶出的碱金属和/或碱土金属的总量为0.010质量%以下,基于所述磁性氧化铁的质量。
CN201180027048.6A 2010-05-31 2011-05-25 磁性调色剂 Active CN1029340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23734 2010-05-31
JP2010123734 2010-05-31
PCT/JP2011/062553 WO2011152434A1 (en) 2010-05-31 2011-05-25 Magnetic ton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34033A CN102934033A (zh) 2013-02-13
CN102934033B true CN102934033B (zh) 2014-11-05

Family

ID=45066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27048.6A Active CN102934033B (zh) 2010-05-31 2011-05-25 磁性调色剂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9029055B2 (zh)
EP (1) EP2577401B1 (zh)
JP (1) JP4854816B1 (zh)
KR (1) KR101402566B1 (zh)
CN (1) CN102934033B (zh)
BR (1) BR112012030469A2 (zh)
MY (1) MY164036A (zh)
RU (1) RU2506620C1 (zh)
TW (1) TWI444789B (zh)
WO (1) WO20111524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99997B2 (ja) 2010-08-27 2012-08-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アゾ化合物、該アゾ化合物を含有する顔料分散剤、顔料組成物、顔料分散体及びトナー
CN103109238B (zh) 2010-09-16 2015-03-11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
JP5743959B2 (ja) 2011-06-03 2015-07-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KR101600160B1 (ko) 2011-06-03 2016-03-04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토너
JP5274692B2 (ja) 2011-06-03 2013-08-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CN103597409B (zh) 2011-06-03 2016-04-27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
US8815484B2 (en) 2011-10-12 2014-08-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including compound having bisazo skeleton
JP5843607B2 (ja) 2011-12-27 2016-01-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現像方法
JP6184191B2 (ja) * 2012-06-27 2017-08-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5758936B2 (ja) * 2013-03-15 2015-08-0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磁性1成分現像用トナー
JP6108978B2 (ja) * 2013-06-26 2017-04-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US9703216B2 (en) * 2013-07-12 2017-07-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using small-particle size magnetic iron oxide
US9354545B2 (en) * 2013-12-26 2016-05-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pparatus, developing method, image-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forming method
JP6410593B2 (ja) 2013-12-26 2018-10-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トナー
JP6355435B2 (ja) * 2014-05-30 2018-07-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6385140B2 (ja) * 2014-05-30 2018-09-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6335656B2 (ja) * 2014-05-30 2018-05-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トナー
US9772570B2 (en) 2014-08-07 2017-09-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netic toner
JP6716273B2 (ja) 2015-03-09 2020-07-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6456226B2 (ja) * 2015-04-08 2019-01-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6489909B2 (ja) * 2015-04-08 2019-03-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US9804519B2 (en) 2015-12-04 2017-10-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for producing toner
JP6768423B2 (ja) 2015-12-04 2020-10-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US10228627B2 (en) 2015-12-04 2019-03-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JP6991701B2 (ja) 2015-12-04 2022-01-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DE102016116610B4 (de) 2015-12-04 2021-05-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JP6762706B2 (ja) 2015-12-04 2020-09-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6671965B2 (ja) * 2016-01-08 2020-03-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6859141B2 (ja) 2016-03-24 2021-04-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粒子の製造方法
JP6873796B2 (ja) 2016-04-21 2021-05-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6878133B2 (ja) 2016-05-20 2021-05-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US9946181B2 (en) 2016-05-20 2018-04-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US10545420B2 (en) 2017-07-04 2020-01-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netic toner and image-forming method
JP7267706B2 (ja) 2018-10-02 2023-05-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トナー
JP7267705B2 (ja) 2018-10-02 2023-05-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トナー
JP7292978B2 (ja) * 2019-05-28 2023-06-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およ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7475887B2 (ja) * 2020-02-14 2024-04-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7483493B2 (ja) 2020-05-18 2024-05-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7471928B2 (ja) 2020-06-11 2024-04-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85501A (en) * 1997-05-19 1999-11-16 Fuji Xerox Co., Ltd. Toner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charge image,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toner, developer for electrostatic charge image and image formation method
US6447970B1 (en) * 1999-06-07 2002-09-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containing aluminum benzilic acid compound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CN101432663A (zh) * 2006-04-28 2009-05-13 佳能株式会社 磁性调色剂
CN101589345A (zh) * 2007-06-08 2009-11-25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方法、磁性调色剂及处理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94046064A (ru) * 1992-05-08 1996-09-27 Майкэп Текнолоджи Корпорейшн (US) Магнитные частицы, способы капсулирования частиц, типографическая краска, композиции для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я в получении магнитной записывающей среды, магнитная записывающая среда,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краски
DE69733117T2 (de) 1996-12-26 2006-01-19 Canon K.K. Magnetischer Toner, Herstellungsverfahren für magnetische Toner, und Bildherstellungsverfahren
JP3450686B2 (ja) 1996-12-26 2003-09-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静電潜像現像用磁性トナー、磁性トナー粒子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3652120B2 (ja) 1998-06-17 2005-05-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KR100402219B1 (ko) 1999-10-06 2003-10-22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토너, 토너 제조 방법, 화상 형성 방법 및 장치 유니트
DE60208598T2 (de) * 2001-03-15 2006-08-17 Canon K.K. Toner, Bildherstellungsverfahren und Prozesskassette
JP4143276B2 (ja) * 2001-05-15 2008-09-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US6803164B2 (en) 2001-09-12 2004-10-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netic black toner
JP3826029B2 (ja) * 2001-12-27 2006-09-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トナー
JP4253292B2 (ja) 2002-03-01 2009-04-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並びに該発光装置を用いた表示装置及び読み取り装置
JP3890257B2 (ja) 2002-05-14 2007-03-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6953646B2 (en) 2002-05-14 2005-10-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particles including a sulfur-containing resin
EP1467259B1 (en) 2003-04-07 2009-02-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netic toner
JP4194504B2 (ja) 2003-05-02 2008-1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磁性トナー
KR100740395B1 (ko) * 2003-10-31 2007-07-16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자성 토너
JP4596880B2 (ja) * 2003-10-31 2010-12-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トナー
JP4307297B2 (ja) * 2004-03-16 2009-08-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トナー
DE602005026893D1 (de) 2004-10-08 2011-04-28 Canon Kk Magnetischer Toner
EP1645914B1 (en) 2004-10-08 2012-06-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netic toner
CN101147100B (zh) 2005-04-22 2010-09-29 佳能株式会社 磁性调色剂
DE602006003681D1 (de) 2005-04-22 2009-01-02 Canon Kk Toner
US7678524B2 (en) 2005-05-19 2010-03-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netic toner
JP4956072B2 (ja) 2006-07-06 2012-06-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方法
KR101171033B1 (ko) 2007-10-31 2012-08-06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자성 토너
JP4537496B2 (ja) 2007-12-27 2010-09-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WO2009139502A1 (ja) 2008-05-16 2009-1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疎水性無機微粒子及びトナー
JP5164715B2 (ja) 2008-07-25 2013-03-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5473725B2 (ja) 2009-04-15 2014-04-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トナー
US8652725B2 (en) 2009-12-04 2014-02-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US8426094B2 (en) 2010-05-31 2013-04-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netic toner
US8614044B2 (en) 2010-06-16 2013-12-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KR101537455B1 (ko) 2010-09-07 2015-07-16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아조 화합물, 상기 아조 화합물을 함유하는 안료 분산제, 안료 조성물, 안료 분산체 및 토너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85501A (en) * 1997-05-19 1999-11-16 Fuji Xerox Co., Ltd. Toner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charge image,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toner, developer for electrostatic charge image and image formation method
US6447970B1 (en) * 1999-06-07 2002-09-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containing aluminum benzilic acid compound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CN101432663A (zh) * 2006-04-28 2009-05-13 佳能株式会社 磁性调色剂
CN101589345A (zh) * 2007-06-08 2009-11-25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方法、磁性调色剂及处理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34033A (zh) 2013-02-13
MY164036A (en) 2017-11-15
WO2011152434A1 (en) 2011-12-08
RU2506620C1 (ru) 2014-02-10
KR101402566B1 (ko) 2014-05-30
TW201202873A (en) 2012-01-16
JP4854816B1 (ja) 2012-01-18
EP2577401B1 (en) 2018-03-28
US20120231384A1 (en) 2012-09-13
EP2577401A4 (en) 2016-03-16
US9029055B2 (en) 2015-05-12
JP2012014166A (ja) 2012-01-19
EP2577401A1 (en) 2013-04-10
BR112012030469A2 (pt) 2016-08-09
TWI444789B (zh) 2014-07-11
KR20130027533A (ko) 2013-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34033B (zh) 磁性调色剂
CN101866121B (zh) 磁性调色剂
CN104749912A (zh) 磁性调色剂
JP5921109B2 (ja) トナー
CN102047186B (zh) 调色剂
CN100399196C (zh) 电子照相调色剂、电子照相显影剂和形成图像的方法
CN108873637A (zh) 调色剂
CN100442150C (zh) 磁性调色剂
CN102608882B (zh) 调色剂、显影剂、调色剂盒、处理盒、成像装置及成像方法
CN100472334C (zh) 调色剂颗粒的制造方法
CN105607436A (zh) 调色剂
CN103109238A (zh) 调色剂
CN104238295A (zh) 调色剂
JP2012014167A (ja) 磁性トナー
CN101208636A (zh) 调色剂和调色剂生产方法
CN101416121A (zh) 显影方法和显影组件
CN107229196A (zh) 调色剂颗粒的生产方法
CN101864193A (zh) 颜料及其制造方法、颜料分散体和黄色调色剂
JP5350137B2 (ja) 磁性トナー
WO2021200172A1 (ja) フェライト粒子、電子写真現像剤用キャリア芯材、電子写真現像剤用キャリア及び電子写真現像剤
CN103592830B (zh) 磁性调色剂
JP6335656B2 (ja) 磁性トナー
WO2021200171A1 (ja) フェライト粒子、電子写真現像剤用キャリア芯材、電子写真現像剤用キャリア及び電子写真現像剤
US20240069457A1 (en) Toner and two-component developer
JP2022087625A (ja) 二成分現像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