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75727A - 湿式运转的离合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湿式运转的离合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75727A
CN102575727A CN2010800456512A CN201080045651A CN102575727A CN 102575727 A CN102575727 A CN 102575727A CN 2010800456512 A CN2010800456512 A CN 2010800456512A CN 201080045651 A CN201080045651 A CN 201080045651A CN 102575727 A CN102575727 A CN 1025757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zone
fluid
clutch
cavity area
clutch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4565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75727B (zh
Inventor
J·祖道
A·施罗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F Friedrichshafen AG
Original Assignee
ZF Friedrichshafen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F Friedrichshafen AG filed Critical ZF Friedrichshafen AG
Priority to CN20141026491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033509B/zh
Publication of CN1025757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757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757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7572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16D25/06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 F16D25/062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the clutch having friction surfaces
    • F16D25/063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the clutch having friction surfaces with clutch members exclusively moving axially
    • F16D25/0635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the clutch having friction surfaces with clutch members exclusively moving axially with flat friction surfaces, e.g. disc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3/00Rotary fluid couplings or clutches of the hydrokinetic type
    • F16D33/18Detai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7/00Systems of clutches, or clutches and couplings, comprising devices of types grouped under at least two of the preceding guide headings
    • F16D47/06Systems of clutches, or clutches and couplings, comprising devices of types grouped under at least two of the preceding guide headings of which at least one is a clutch with a fluid or a semifluid as power-transmitt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2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using springs as elastic members, e.g. metallic springs
    • F16F15/123Wound springs
    • F16F15/12353Combinations of dampers, e.g. with multiple plates, multiple spring sets, i.e. complex configur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Hydraulic Clutches, Magnetic Clutches, Fluid Clutches, And Fluid Joints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湿式运转的离合器装置,特别是用于车辆的起动离合器,所述离合器装置包括:以流体填充或能够以流体填充的壳体装置(12);摩擦离合区域(26),所述摩擦离合区域具有与壳体装置(12)一起围绕旋转轴线(A)转动的第一摩擦面结构(44)以及与从动元件(96)一起围绕旋转轴线(A)转动且能够与第一摩擦面结构(44)进入摩擦接合的第二摩擦面结构(46);流体离合区域(24),具有与壳体装置(12)一起围绕旋转轴线(A)转动的泵轮(28)以及与从动元件(96)一起围绕旋转轴线(A)转动且与泵轮(28)一起限定流体循环环形腔(42)的涡轮(36),其特征在于,流体离合区域(24)沿径向设置在摩擦离合区域(26)的外侧。

Description

湿式运转的离合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湿式运转的离合器装置,特别是用于车辆的起动离合器,所述离合器装置包括用流体填充或可用流体填充的壳体装置、摩擦离合区域以及流体离合区域,所述摩擦离合区域具有与壳体装置一起围绕旋转轴线转动的第一摩擦面结构以及与从动元件一起围绕旋转轴线转动且可与第一摩擦面结构进入摩擦接合的第二摩擦面结构,所述流体离合区域具有与壳体装置一起围绕旋转轴线转动的泵轮以及与从动元件一起围绕旋转轴线转动且与泵轮一起限定流体循环环形腔的涡轮。
背景技术
在湿式运转的离合器装置中原则上存在以下问题:在较长的停止工作时间之后在行驶运转期间包含在壳体装置中的流体部分地从壳体装置流出并且例如流入变速箱中的流体池中。这意味着,对于接下来的起动,壳体装置只部分被填充以流体(通常为油),其中仍包含在壳体装置中的流体在壳体装置转动时因离心力而在径向外侧区域内积聚。但是,因为通常需要流体使摩擦离合区域啮合,可能出现在开始运转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缺乏填充活塞腔进而使摩擦离合区域啮合的可能性进而不能传递转矩的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湿式运转的离合器装置,特别是用于车辆的起动离合器,通过该离合器装置可以实现改善的运转特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方案,所述目的通过一种湿式运转的离合器装置,特别是用于车辆的起动离合器得以实现,所述离合器装置包括以流体填充或能以流体填充的壳体装置、摩擦离合区域以及流体离合区域,所述摩擦离合区域具有与壳体装置一起围绕旋转轴线转动的第一摩擦面结构以及与从动元件一起围绕旋转轴线转动且可与第一摩擦面结构进入摩擦接合的第二摩擦面结构,所述流体离合区域具有与壳体装置一起围绕旋转轴线转动的泵轮以及与从动元件一起围绕旋转轴线转动且与泵轮一起限定流体循环环形腔的涡轮。
此外在此规定,流体离合区域沿径向设置在摩擦离合区域外侧。
通过流体离合区域和摩擦离合区域在流体离合区域沿径向位于摩擦离合区域外侧意义上的径向分级,确保在车辆在较长的停止工作时间之后重新开始运转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在转动时向径向外侧积聚的流体在流体离合区域内通过流体循环和在此时产生的泵轮和涡轮之间的转矩传递相互作用传递转矩。该转矩实现了直接在开始运转之后以及在壳体装置部分空转的情况下起动,直到通过例如设置在变速箱中的流体泵(通过壳体装置的转动使流体泵运转)的相应输送作用逐渐地将流体输送到壳体装置中并且通过形成相应的流体压力,还可以使摩擦离合区域朝向啮合的方向调整。
通过流体离合区域和摩擦离合区域的径向分级,同时实现了,迫使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绕摩擦离合区域的摩擦面结构环流的流体循环,由此即使在较长的滑转状态下也可以实现对以摩擦方式形成相互作用的表面区域的有效冷却。
特别地为了提供前面谈及的用于冷却摩擦面结构的输送效果,有利的是,摩擦离合区域和流体离合区域至少部分地沿轴向重叠。
可以提供在结构上由于很少的零件数量而特别有利的变型方案,即涡轮与第二摩擦面结构的摩擦元件被构造为一体。
为了实现在转矩传递状态下对离合器装置区域内的转动均衡性进行缓冲,可以规定,涡轮或/和第二摩擦元件装置借助于扭转减振器装置与从动元件联接。
在此,扭转减振器装置被构造为,该扭转减振器具有第一扭转减振器区域以及与该第一扭转减振器区域串联的第二扭转减振器区域,其中第二摩擦面装置与第一扭转减振器区域的输入区域连接,以及第二扭转减振器区域的输出区域可选地经由第三扭转减振器区域与从动元件连接。
为了能够在涡轮和从动元件之间的转矩流中利用两个扭转减振器区域,可以规定,涡轮与第一扭转减振器区域的输入区域连接。
在一种替代的、在振动解耦方面非常有利的变型方案中提出,涡轮与第一扭转减振器区域的输出区域和/或第二扭转减振器区域的输入区域连接。因此在这里涡轮在质量方面与两个扭转减振器区域之间的中间区域联接,从而在这里原则上按照三质量减振器的方式工作,即以驱动侧的振动质量、从动侧的振动质量以及基本上也通过涡轮提供的中间质量工作。
另一节省部件的方案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泵轮具有由壳体装置提供的泵轮外壳。
在一种尤其是在产生壳体装置内的用来冷却摩擦面结构的流体循环方面特别有利的变型方案中,可选地也与前面提及的方案相关地在开头限定的离合器装置的结构中提出,流体循环环形腔的由泵轮所限定的区域与流体循环环形腔的由涡轮所限定的区域相比具有更大的径向延伸长度。通过泵轮预定为具有比起涡轮更大的用于流体循环环形腔的径向延伸长度,由此除了在滑转状态下在泵轮和涡轮之间生成的流体循环之外通过尺寸较大的泵轮生成穿过壳体装置以及还将摩擦面结构包括进去的流体循环。
在此,例如可以规定,在流体循环环形腔的径向内侧区域上泵轮和涡轮将流体循环环形腔基本上限定在相同的径向水平上,而在流体循环环形腔的径向外侧区域上,相对于泵轮,涡轮更进一步向径向内侧限定流体循环环形腔。
根据另一也可与前面所讨论的方案相组合的方案中,本发明涉及一种湿式运转的离合器装置,该离合器装置包括用流体填充或可用流体填充的壳体装置、摩擦离合区域、挤压元件以及分隔元件,所述摩擦离合区域具有与壳体装置一起围绕旋转轴线转动的第一摩擦面结构以及与从动元件一起围绕旋转轴线转动且可与第一摩擦面结构进入摩擦接合的第二摩擦面结构,第一摩擦面结构和第二摩擦面结构可通过挤压元件进入摩擦接合,其中壳体装置的内腔被挤压元件分成包含涡轮的第一腔室区域和基本上沿径向位于摩擦面装置内部的第二腔室区域,所述分隔元件与挤压元件一起限定基本上与第一腔室区域以及与第二腔室区域隔开的第三腔室区域,其中能够给第三腔室区域输送用于操纵挤压元件的流体。
通过提供第三腔室区域(为了操纵挤压元件需给该第三腔室提供处于压力下的流体),可以一方面保持第一腔室基本上不承受压力,另一方面保持第二腔室基本上不承受压力,这实现了以特别是进入第二腔室区域内的流体绕摩擦面结构的增强的可环流性。在此例如可以规定,第三腔室区域贴靠在挤压元件的朝向第一腔室区域的轴向侧面上。
为了能够向移开的方向设置摩擦离合区域,而不需为此提高其中一个腔室区域内的流体压力,本发明提出在挤压元件的远离第三腔室区域的轴向侧面上一个预载装置与可在第三腔室区域内产生的流体压力反向地给挤压元件施加作用。
挤压元件可以与壳体装置连接以共同旋转并且可以为了在第一腔室区域和第二腔室区域之间产生有效的流体流动连接而沿径向在摩擦面结构的内部具有将第一腔室区域与第二腔室区域连接的第一通流孔装置。这个通流孔装置将基本上处于相同压力水平且通过挤压元件彼此隔开的腔室区域连接,并且由此实现了通过泵轮向径向外侧输送并且由此到达第一腔室区域内的流体特别是在前面提及的泵轮的输送作用下可以通过第一通流孔装置又流入第二腔室区域并且从该第二腔室区域沿径向向外流入到摩擦面结构的区域内。
为了能够按照双管路原则构造离合器装置,也就是必须仅设有一个用于输入流体的输入管路和一个用于输出流体的输出管路,本发明进一步提出,挤压元件沿径向在第一通流孔装置的内侧具有将第三腔室区域与第二腔室区域连接的第二通流孔装置。必要时也在压力下被导入到第三腔室区域内用于操纵挤压元件的流体可以通过该第二通流孔装置到达第二腔室区域内并且在绕摩擦面结构环流的情况下向第一腔室区域的方向离开该第二腔室区域,流体被从第一腔室区域吸出并且被输送回流动循环中。
为了在此避免第三腔室内过量的流体泄漏以及相应的压力损失,本发明提出,第一通流孔装置的总流动横截面比第二通流孔装置的总流动横截面大。
特别地当在离合器装置中除了摩擦离合区域之外不设有特别地在起动阶段起作用的流体离合区域时,为了产生绕摩擦面结构环流的流体循环,在壳体装置或/和挤压元件上设有泵结构是有利的,该泵结构用于沿周向携带包含在第一腔室区域中或在第二腔室区域中的流体。
在此,泵结构在第二腔室区域中,优选地沿径向在摩擦面结构内部可以具有至少一个泵输送面。通过该至少一个泵输送面,在沿周向携带包含在第二腔室区域中的流体时以及在相应地向径向外侧加速时产生直接朝向摩擦面结构的流动。
替代地或者附加地可以规定,泵结构在第一腔室区域中,优选地沿径向在摩擦面结构的外部具有至少一个泵输送面。
在一种结构上需实施得非常简单但同时也紧凑的布置中提出,分隔元件沿轴向与壳体装置的壳体外壳对置地被构造为盘形。挤压元件在此基本上保持在分隔元件和壳体装置的壳体外壳之间。分隔元件可以在其径向内侧区域中连接到壳体外壳上,例如焊接到壳体外壳上。
在一种根据本发明构造的具有摩擦离合区域和流体离合区域的离合器装置中,特别是在设有开头所述的摩擦离合区域和流体离合区域径向分级的结构中,在需朝向变速箱定位的壳体外壳中通常并非像原则上在液力变矩器中的情况那样设有这种加固的且相对远地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泵轮叶片。特别地在转速更大的情况下,这可能随之带来如下问题:没有加固的壳体由于因离心力而增大的流体压力而膨胀。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在开头限定的且可选地以前面提及的方案配备的离合器装置中规定,壳体装置包括朝向发动机定位的第一壳体外壳以及朝向传动装置定位的且与第一壳体外壳在径向外侧流体密封地连接的第二壳体外壳,其中第二壳体外壳与和第一壳体外壳连接的区域紧接地在第一弯曲区域中朝向径向内侧弯曲,并且与第一弯曲区域紧接地在第一过渡区域中朝向径向内侧以及远离第一壳体外壳方向延伸,并且在与第一过渡区域紧接的第二弯曲区域中朝向径向内侧弯曲,以及与第二弯曲区域紧接地在第二过渡区域中朝向径向内侧且朝向第一壳体外壳的方向延伸。通过提供两个弯曲区域,获得强度很大但同时为需容纳在壳体装置中的部件提供所需的结构空间的几何结构。
在此优选地规定,第一弯曲区域中的曲率半径至少在部分区域中比在第二弯曲区域中的曲率半径更大。
此外,特别地,在相应较大的径向结构方式中优选地规定,第二壳体外壳在第一过渡区域中或/和在第二过渡区域中基本上直线延伸。
因为在具有开头所述结构的离合器装置中,除了为了产生转矩传递相互作用而提供的部件通常还设有其他的部件,例如扭转减振器装置,在另一非常有利的结构中提出,泵轮设置在壳体装置的发动机侧的壳体外壳上。通过将泵轮设置在发动机侧的壳体外壳上(可能的话集成到这个壳体外壳中),确保基本上所有用于转矩传递相互作用的部件,也就是一方面是流体离合区域的泵轮和涡轮以及另一方面的摩擦面结构,设置在这个发动机侧的壳体外壳的区域中。基本上通过传动装置侧的壳体外壳提供的体积区域可以例如用于在该体积区域中放置扭转减振器装置。由此,确保非常明显地按照部件划分成或分配成由两个壳体外壳提供的体积区域,这特别地通过生成预装配组件还使这种离合器装置的制造更加容易。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
图1示出了具有流体离合区域和摩擦离合区域的湿式运转的离合器装置的部分纵向剖视图;
图2示出了一种替代实施方式的与图1相对应的视图;
图3示出了一种替代实施方式的与图1相对应的视图;
图4示出了一种替代实施方式的与图1相对应的视图;
图5示出了一种替代实施方式的与图1相对应的视图;
图6示出了一种替代实施方式的与图1相对应的视图;
图7示出了在图6的离合器装置中使用的摩擦元件的轴向视图;
图8示出了图7摩擦元件的沿线Ⅷ-Ⅷ剖开的剖视图;
图9示出了湿式运转的离合器装置的一种替代设计方式的部分纵向剖视图;
图10示出了湿式运转的离合器装置的另一种替代设计方式的部分纵向剖视图;
图11示出了湿式运转的离合器装置的另一种替代设计方式的部分纵向剖视图;
图12示出了湿式运转的离合器装置的另一种替代设计方式的部分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总体上用10表示用于车辆传动系的实施运转的离合器装置。这个可用作起动元件的离合器装置10包括壳体装置12,该壳体装置具有需靠近发动机定定位、也就是在发动机侧的壳体外壳14和靠近传动装置定位、也就是在传动装置侧的壳体外壳16。两个壳体外壳14、16在其径向外侧彼此重叠延伸的区域15、17中例如通过焊接相互固定连接并且共同限定了壳体装置12的内腔18。在发动机侧的壳体外壳14上设有离合器装置20,通过该离合器装置例如借助于弯曲板装置等可以将壳体装置12与驱动轴(例如内燃机的曲轴)连接以围绕旋转轴线A共同旋转。传动装置侧的壳体外壳16在其径向内侧区域中具有一体地构造的或者作为单独部件附加的、需以接合到传动装置壳体中的方式定位的泵毂,用来驱动流体泵。
离合器装置10包括流体离合区域24和沿径向直接在该流体离合区域内部的摩擦离合区域26。流体离合区域24和摩擦离合区域26近似位于相同的轴向水平上,也就是沿轴向相互重叠。此外已知,流体离合区域24设置在壳体装置12的位于沿径向最外侧的区域中,而摩擦离合区域26位于相对于该定位略微向径向内侧偏移的位置。
流体离合区域24包括泵轮28,该泵轮具有由沿径向向外且朝传动装置侧的壳体外壳16方向弯曲的区域30形成的泵轮外壳32。在这个泵轮外壳32的内侧上沿周向一个接一个地支撑有多个泵轮叶片34。
沿轴向与泵轮28对置地设有涡轮36。这个涡轮包括涡轮外壳38,该涡轮外壳具有多个支撑在其上且沿轴向与泵轮叶片34对置的涡轮叶片40。泵轮28和涡轮36共同限定了流体循环环形腔42,该流体循环环形腔在所示的例子中具有近似圆形的横截面几何形状。在泵轮28和涡轮38之间相对转动的情况下,通过流体循环在这两者间传递转矩。
摩擦离合区域26包括两个摩擦面结构44、46。可与壳体装置12一起围绕旋转轴线A旋转的第一摩擦面结构44包括在发动机侧的壳体外壳14的沿径向位于泵轮外壳32内部且基本上直线地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区段50上的第一摩擦面48以及在起挤压元件作用的离合器泵54的径向靠外区域上的第二摩擦面52。离合器泵在遵照发动机壳体外壳14的造型轴向弯曲的区域56中配备有多个沿周向一个接一个的通过变形例如加工出的凹部58,在发动机侧壳体外壳14上形成的成型部60接合到这些凹部中,由此在离合器活塞54和壳体装置12之间产生旋转联接。
第二摩擦面结构46包括摩擦元件62,该摩擦元件具有摩擦片支架64以及设在该摩擦片支架的两个轴向侧面上的摩擦片66、68。摩擦片66与摩擦面48相互作用,而摩擦片68与摩擦面52相互作用。
在图1中可见,摩擦元件62或更确切地说其摩擦片支架64例如通过环形片状的金属片坯件的变形与涡轮外壳38构造为一体。这产生了非常紧凑的结构,该结构在零件数量非常少的情况下易于制造。
通过起挤压元件的作用且在径向外侧还提供第二摩擦面结构46的一部分的离合器活塞54,壳体装置12的内腔18被分成也包含涡轮的第一腔室区域70以及基本上限定在离合器活塞54与发动机侧壳体外壳之间的第二腔室区域72。第一通流孔装置74例如具有沿周向一个接一个穿过离合器活塞54的多个孔,该第一通流孔装置在离合器活塞54的在径向内侧与摩擦离合区域26紧接的区域中建立在第一腔室区域70与第二腔室区域72之间的流体交换连接。
在发动机侧的壳体外壳14上,通常被构造为盘片状且例如由金属片材料成形的分隔元件76通过焊接固定在其径向内侧区域中。分隔元件76在其径向内侧区域中构成轴向成型部78,在该轴向成型部中流体密封地连接有起从动轴80作用的传动装置输入轴。离合器活塞54在优选地被构造为一件式的分隔元件上沿轴向以及在产生流体密封的封闭的条件下借助于各个密封元件可运动地被导向。在其进一步位于径向外侧的区域中,分隔元件76与离合器活塞54共同限定了第三腔室区域82。这个第三腔室区域82位于离合器活塞54的朝向第一腔室区域70的轴向侧面上,并且可通过一个或多个形成在分隔元件76的轴向成型部中的供给孔84以及形成在从动轴80中央的孔86供给压力流体。这个压力流体可以在第三腔室区域82中通过离合器活塞54的相应轴向负荷引起形成压力。由此,可以克服预载装置88(例如碟形弹簧)的预载作用朝向摩擦元件62的方向移动,以使摩擦离合区域26啮合。
第二通流孔装置90例如具有沿周向一个接一个在离合器活塞54的径向内侧区域中穿过该离合器活塞54的多个孔,该第二通流孔装置将第二腔室区域72与第三腔室区域82连接,从而在增压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从第三腔室区域82到第二腔室区域72中的流体泄漏。除了设有这个第二通流孔装置90之外,第三腔室区域82与第一腔室区域70以及与第二腔室区域72在一侧通过分隔元件76并且在另一侧通过离合器活塞54分开。第二通流孔装置90的设置使得能够从径向内侧起给第二腔室区域72供给流体。这个流体也根据离心力而朝径向外侧到达第一通流孔装置74以及摩擦面结构44、46的区域内。所述摩擦面结构可以在摩擦片66、68的区域中具有从径向内侧通向径向外侧的多个槽或通道,从而在啮合或者说处于滑转状态下的摩擦离合区域26中,从径向内侧流向该摩擦离合区域的流体穿过摩擦片66、68向径向外侧到达流体离合区域24中,并且在此热量可以从摩擦离合区域26的区域释放出。为此,不仅可以利用通过第二通流孔装置90到达第二腔室区域72中的流体,而且可以利用特别地通过在离合器活塞54径向外侧区域中的第一通流孔装置74到达第二腔室区域72中的流体。为此目的,第一通流孔装置74优选具有明显大于第二通流孔装置90的总流动横截面。
用来产生该流体循环的流体的输送也在已啮合的、也就是不滑转的摩擦离合区域28中特别地通过泵轮叶片34的输送作用实现。这些泵轮叶片沿周向携带在摩擦离合区域26的径向外侧积聚的流体并且产生离心力作用,该离心力作用将流体从在径向外侧与摩擦离合区域26紧接的区域仍继续向径向外侧输送,由此在摩擦离合区域26的径向靠外区域和径向内部区域之间产生压力差。这个压力差导致在第一腔室区域70和第二腔室区域72之间绕摩擦面结构44、46环流的流体循环。
经由第三腔室区域82和第二腔室区域72在绕两个摩擦面结构44、46环流的条件下到达第一腔室区域70的流体可以从第一腔室区域70在径向内侧被吸到泵毂22和从动轴80之间形成的环形腔室区域92中。在这个向径向内侧的流动中,流体绕设置在第一腔室区域70中,特别是在第一腔室区域70的由传动装置侧壳体外壳16包围的部分中的扭转减振器装置94环流。该扭转减振器装置将涡轮36与位于径向内侧且被构造为毂状的从动元件96联接。该从动元件又例如通过键啮合等不可相对旋转地联接到从动轴80上。
扭转减振器装置94被构造为具有两个串联作用且径向分级地设置的扭转减振器区域98、100。例如径向靠外的第一扭转减振器区域98的包括中央盘元件的输入区域102沿轴向例如通过插接啮合(Steckverzahnung)联接到涡轮36上,并且联接到与其构成为一体的第二摩擦面结构46上。第一扭转减振器区域98的减振器装置104继续将转矩传递到第一扭转减振器区域98的例如包括第二盖盘元件的输出区域106上。其又与第二扭转减振器区域100的例如通过相同的盖盘元件进一步在径向内侧提供的输入区域108连接。减振器弹簧装置100的减振器弹簧装置110将转矩进一步传递到第二扭转减振器区域100的例如包括中央盘元件的输出区域112上。这个输出区域112可以与从动元件96连接或者构造为一体。特别地,输出区域112或从动元件96可以通过两个轴向轴承114、116沿轴向在一侧相对于与发动机侧壳体外壳14固定连接的分隔元件76以及在另一侧相对于传动装置侧壳体外壳16受到支撑并且由此得以支承。
在图1中所示的湿式运转的离合器装置10的结构中,即使沿径向进一步向内,特别是在第三腔室区域82中仍没有流体积聚时,也可以在起动状态下部分空运转的壳体装置12中以及在流体通过流体离合区域24在径向外侧积聚的情况下传递转矩,以对用于令摩擦离合区域26啮合的离合器活塞54施加作用。此外,也通过泵轮28的输送作用产生有效的流体循环,该流体循环将热量从直接设置在流体离合区域24径向内部的摩擦离合区域26的区域导出。
通过如下方式提供一种非常节省空间的结构方式:两个离合器区域24、26连同离合器活塞54和分隔元件76基本上完全容纳在内腔18的由发动机侧的壳体外壳14限定的部分中,该分隔元件与离合器活塞54一起限定了第三空腔区域82。这产生如下结果:内腔18的完全由传动装置侧的壳体外壳16包围的部分可以用于容纳扭转减振器装置,该扭转减振器装置由此能够以相应大的结构方式实现。这实现了将相应大的或者说体积大的弹簧用于与此相应地具有良好的解耦质量的减振器弹簧装置104、110。
继续可以看到,由于泵轮28设置在发动机侧的壳体外壳14的区域中(泵轮在所示的情况下也集成在壳体外壳中)的事实,传动装置侧的壳体外壳16不支撑为其加固做出贡献的部件,例如泵轮叶片。为了在转动运转中避免通常像发动机侧壳体外壳14一样作为金属片成型件提供的所述传动装置侧壳体外壳16的鼓起,该壳体外壳16构造有两个弯曲区域118、120。径向靠外的弯曲区域118跟在传动装置侧壳体外壳16的朝向发动机侧壳体外壳14延伸并且与该壳体外壳14连接的、必要时也略微弯曲或局部呈直线延伸的区段17后面,传动装置侧的壳体外壳116从需朝发动机侧的壳体外壳14的方向延伸的区段17开始向径向内侧弯曲,使得第一过渡区域122从第一弯曲区域118向径向内侧、但远离发动机侧的壳体外壳14基本上呈直线地朝向第二弯曲区域102延伸。在这个第二弯曲区域120中,传动装置侧的壳体外壳16又向径向内侧、但现在朝发动机侧壳体外壳14的方向弯曲,使得第二过渡区域124又基本上呈直线地朝发动机侧壳体外壳14且向径向内侧延伸。与第二过渡区域124紧接的、基本上径向延伸的区段126是与泵毂22的连接部。
通过优选地沿径向靠外的第一弯曲区域118的曲率半径大于进一步位于径向内侧的第二弯曲区域的曲率半径的这种几何结构,通过特定的造型确保,内腔18中的较大且特别地由离心力产生的流体压力不会导致传动装置侧的壳体外壳16鼓起。
此外,因为另外在前面所描述的结构中也是为操纵摩擦离合区域26所需的最高液压压力在第三空腔区域22中存在,但该第三空腔区域完全由离合器活塞54和分隔元件76限定,也就是两个壳体外壳14、16都不会承受该相对较高的压力,所以进一步减小了壳体装置12鼓起的危险。此外通过这个结构确保,在转动状态下离合器活塞54不承受单侧的流体离心力负荷,这实现了明显更好的对该离合器活塞的由流体压力引起的致动。
在图2中示出了湿式运转的离合器装置10的变型设计方式。该变型设计方式在其原则结构上与前面所描述的结构相对应,从而可以参照前面的实施方式并且接下来详细讨论实质的不同之处。
首先可以看到,在流体循环环形腔42的流体离合区域24中提供有近似正方形的、也就是与圆形几何形状不同的横截面几何形状。这取决于在发动机侧壳体外壳14上提供的泵轮外壳32以及涡轮外壳38或更确切地说分别支撑在其上的叶片34、40的相应造型。
在图2中继续可以看到,泵轮28和涡轮36将流体循环环形腔42在径向内侧限定于近似相同的径向水平R1上。但在径向外侧涡轮36将流体循环环形腔42限定在径向水平R2上,该径向水平R2比泵轮28将流体循环环形腔42限定到的径向水平R3进一步位于径向内侧。这种几何结构的结果是,通过泵轮28向径向外侧的较大的延伸长度除了在泵轮28和涡轮36之间构造的在流体循环环形腔42中的流体循环之外生成增强的输送效应,在该输送效应中在绕两个摩擦面结构44、46的环流下向径向外侧输送流体。然后流体在此流经涡轮38的径向外侧面,流入第一腔室区域70的包含扭转减振器94的部分中。
继续可以看到,在这种设计方式中,涡轮36没有与第二摩擦面结构46或该第二摩擦面结构的摩擦片支架64构造为一体。摩擦片支架64和涡轮外壳38通过构造在其上的啮合结构处于形状配合方式的旋转联接接合。在径向外侧,涡轮38例如通过焊接与位于径向外侧的第一扭转减振器区域98的输入区域102联接。在径向内侧,提供第二扭转减振器区域98的输出区域112的中央盘元件通过轴向轴承116相对于传动装置侧的壳体外壳16在轴向得以支撑,而作为单独部件提供的从动元件96例如通过铆接与输出区域112联接,并且以轴向端部区域130延伸到泵毂22中。在另一侧上的轴向支承可以通过在图2中未示出的轴承实现,该轴承可以定位在分隔元件76和从动元件96之间。
在从动元件96的沿轴向延伸到泵毂22中的端部区域130和泵毂22之间现在构造有环状的流动腔室92,从第一腔室区域70吸出的流体可以流经该流动腔室。在泵毂22中构造有一个或多个孔132,经由这些孔离开第一腔室区域70的流体到达中间腔室134中,该中间腔室在泵毂22的外侧面和传动装置壳体136之间在一个轴向侧面上由密封结构138而在另一轴向侧面上由密封/支承结构140限定。从这个中间腔室区域134,在传动装置壳体136上在从动轴80的高度水平之上形成的通道状的孔142通向传动装置壳体的内部区域,在此处还形成流体池或者说油池。
这个为离开第一腔室区域70的流体所设计的流动路径导致如下后果:当特别是引导穿过中央孔86的流动路径被阀装置封闭时,即使在较长的停止工作时间之后内腔18的排空也只进行到通道状的孔142的高度水平。
流体向内腔18的输入可以像前面所示出的一样经由从动轴18的中央孔86、第三腔室区域82和第二通流孔装置90向第二腔室区域72以及从该第二腔室区域向第一腔室区域70进行。替代地或附加地可以通过从动轴80中的嵌入件形成将啮合接合区域与从动元件80桥接的通道144,该通道从形成在从动轴80和驱动元件96之间的构成从动元件96的环状流动腔室146向径向外侧通到第一腔室区域70的在从动元件96和分隔元件76之间形成的区域中。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省去第二通流孔装置90,离合器装置10按照三管路原则进行构造,其中可以实现流体循环所需的、完全与为操纵离合器活塞54所需的向第三腔室区域82的流体输入无关的流体的输入以及输出。也为了在此避免在通道状的孔42的水平以下排空内腔18,必须例如通过阀装置确保流体不会经由环状流动腔室146向流体泵的方向往回流出。这里这种流体泵可能本身可以防止回流。此外可以在这个流动腔室中设置止回阀。
在图3中示出了离合器装置10的另一替代变型设计方式。该变型设计方式在很大部分上与图1的结构相对应,但在流体离合区域24的区域中示出了不同的结构。又可以看到,流体循环环形腔42在径向内侧通过泵轮28和涡轮36被限定于近似相同的径向水平R1上。在径向外侧,相对于泵轮28,涡轮36进一步向径向内侧限定流体循环环形腔42。此外,为泵轮28和涡轮36选择相互不同的横截面几何形状,使得流体循环环形腔的由涡轮36限定的部分近似具有圆形的横截面几何形状,而在流体循环环形腔42的由泵轮28限定的部分中选择了多边形的几何形状。此外可以看到,这里泵轮36和第二摩擦面结构46或更确切地说该第二摩擦面结构的摩擦片支架64也被构造为分开的部件。与第一扭转减振器区域98的输入区域102的联接经由具有轴向插接啮合结构的部件150实现,该部件150沿轴向不仅与涡轮外壳38而且与摩擦片支架64接合,它们具有相应的啮合结构并且在这个以形状配合的方式接合的区域中沿轴向紧接地相互挨着。
在这个设计方式中,同样如前面所描述的设计方式,不仅涡轮36而且第二摩擦面结构46与扭转减振器装置94的径向靠外的第一扭转减振器区域98的输入区域102联接,由此在质量方面被分配给驱动侧的质量。
在图4中示出了与此不同的布置方式。这里第二摩擦面结构46例如又像前面参照图9所示的一样,结合到部件150上,由此结合到第一扭转减振器区域98的输入区域100上,而涡轮36或更确切地说其涡轮外壳38与第一扭转减振器区域96的输出区域106进而与第二扭转减振器100的输入区域108联接。这可以例如通过输入区域106的盖盘元件中的一个盖盘元件的相应设计或者通过设有建立连接的连接部件152实现。
因此,在这种变型设计方式中,涡轮36在质量方面被分配给中间区域,该中间区域位于两个减振器弹簧装置104、110之间,从而这里可以以增强的方式利用三质量减振器的作用原理。
另一可在图4中看到的不同之处在于,为了容纳流出的流体而形成的中间腔室区域134明显更进一步通向径向外侧。位于从动轴82的高度水平之上的通道式的孔142(该孔通入传动装置壳体136的内部)在这里位于近似与壳体装置12的径向靠外且沿高度方向定位在上方的区域相对应的高度水平上。这意味着,即使在较长的停止工作时间后壳体装置12的内腔18的排空实际上也可以不发生,因为流体仍保留在内腔18中至少直到通道式的孔142的高度水平。
在图5中示出了湿式运转的离合器装置的一种设计方式,其中将前面所示方案的不同之处相组合。另外在图5中可见,扭转减振器装置94在这里构造有扭转减振器区域98、100和160。两个串联且沿径向分级布置的扭转减振器区域98、100基本上像例如在图2中可见的那样构造。径向靠外的第一扭转减振器区域98的输入区域102例如通过焊接结合到涡轮外壳38上,该涡轮外壳通过啮合类的形状配合接合与第二摩擦面结构46的摩擦片支架64联接。位于径向内侧的第二扭转减振器区域的例如被构造为中央盘元件的输出区域112与第三扭转减振器区域160的输入区域162例如通过铆接连接。这个输入区域162可以包括两个盖盘元件,这些盖盘元件中的一个向径向内侧延长,由此可以与第二扭转减振器区域100的输出区域112连接。在这个连接的区域中,扭转减振器装置94通过轴承114沿轴向支承在分隔元件76上。轴向支撑通过第三扭转减振器区域160的被拉向径向内侧的输入区域162实现,而径向支承结构通过第二扭转减振器区域100的输出区域112的径向内侧端部区域实现。
第三扭转减振器区域160的输出区域164与从动元件96例如通过形状配合接合联接,该输出区域164例如通过位于输入区域166的盖盘元件之间的中央盘元件提供,该中央盘元件经由第三扭转减振器区域160的减振器弹簧装置166与输入区域162联接以传递转矩。从动元件96经由轴向轴承116沿轴向相对于传动装置侧的壳体外壳16得到支撑。这里沿轴向在两个轴承114、116之间,也就是在从动元件96和第三扭转减振器区域160的输入区域162的被拉向径向内侧的区域之间设有另一相对于彼此沿轴向支撑这两个组件的轴承。
第三扭转减振器区域160沿轴向接着包括第一扭转减振器区域98和第二扭转减振器区域100的组件设置,并且近似位于平均径向水平上,从而第三扭转减振器区域160的减振器弹簧装置166沿径向近似位于第一扭转减振器区域98的减振器弹簧装置104和第二扭转减振器区域100的减振器弹簧装置110之间。由此在扭转减振器装置10中产生沿轴向分级的布置方式,该布置方式与传动装置侧的壳体外壳16的双重弯曲的轮廓相匹配。
前面已参照图1至图5描述了湿式运转离合器装置10以及其不同的变型实施方式,在这些实施方式中通过流体离合区域24和摩擦离合区域26实现转矩传递,其中通过流体离合区域24、特别是其泵轮28、附加地在壳体装置12的内腔18中生成有效地绕两个摩擦面结构44、46环流的流体循环。接下来将对各种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其中离合器装置只包括摩擦离合区域,但同时确保能实现有效的绕摩擦面结构的环流。
需注意的是,在主要的方案中,对于例如扭转减振器装置的结构、对离合器活塞的控制以及流体的输入到壳体装置中和从壳体装置中输出可以是如前面所示的那样的结构。从而可以参照与此有关的实施方式。
在图6中可以看到,壳体装置12a包括发动机侧的壳体外壳14a以及传动装置侧的壳体外壳16a。在发动机侧的壳体外壳14a的径向内部区域中设有壳体毂170a,现在离合器活塞54a在其径向内侧区域中流体密封地且沿轴向可运动地在该壳体毂上被引导,以及被构造为环形盘状的分隔元件76a例如通过焊接与该壳体毂连接。在壳体毂170a中设有用于将流体输送到第三腔室区域82a中的孔84a。该第三腔室区域82a不与第二腔室区域72a连通,从而通过输送到第三腔室区域82a中仅仅能实现离合器活塞54a的移动。将流体输送到第一腔室区域70a以及第二腔室区域72a通过环形的流动腔室146a以及构造在从动轴80a中的通道144a实现,而流体导出在从动元件96a和传动装置侧的壳体外壳16a之间并通过中间腔室区域134a以及在高度方向上位于上方的通道式的孔142a实现。
摩擦离合区域26a包括第一摩擦面结构44a的两个摩擦面48a、50a以及在第二摩擦面结构46a的摩擦元件62a的摩擦片66a、68a上构造的摩擦表面。可以看到,这里摩擦离合区域26a设置在壳体装置12a的径向最靠外的区域中,并且第二摩擦面结构46a与这里构造为三级的扭转减振器装置94a的第一扭转减振器区域98a的输入区域102a联接。在这里空间的分配方式原则上使得扭转减振器装置94a基本上完全地被容纳在内腔18a的由传动装置侧的壳体外壳16a包围的体积区域中,而被分配给摩擦离合区域26a的部件,特别是分隔元件76a和离合器活塞54a被容纳在内腔18a的由发动机侧的壳体外壳14a包围的体积区域中。
第一通流孔装置74a在摩擦面结构44a、46a的径向内部又建立了第一腔室区域70a和第二腔室区域72a之间的流体交换连接。为了在第一腔室区域70a和第二腔室区域72a之间形成用于绕摩擦面结构44a、46a环流的流体循环,设有总体上用180a表示的泵结构。这个泵结构在所示的例子中包括发动机侧壳体外壳14a的沿轴向一个接一个布置的、指向内腔18a中的多个成型部182a,这些成型部分别沿轴向定向布置地提供泵输送面184a。可以看到,这些成型部182a在其造型上基本上与泵活塞54a的在该区域内所选择的造型相对应。需注意的是,离合器活塞54a在这个设计方式中通过构造在其上的轴向成型部60a与分隔元件76a联接,在该分隔元件上构造有与相应于成型部60a的孔对应形成的成型部58a。
通过在摩擦面结构44a、46a的径向内部基本上在第二腔室区域72a中构造的泵结构180a以及其泵输送面184a,在转动运转中存在于第二腔室区域72a中的流体旋转并且在此在离心力作用下向径向外侧输送。在此,流体绕摩擦面结构44a、46a环流,必要时穿过设置在那里的通道状的流动通道,然后在径向外侧区域中到达第一腔室区域70a中。由此生成围绕摩擦面结构44a、46a的有效的循环,由此确保冷却。
图7和图8以轴向视图以及纵向剖视图示出了摩擦元件62a。可以看到,该摩擦元件具有环形的本体区域186a,在该本体区域上在径向外侧构造有用于与扭转减振器装置94a联接的啮合结构188a。摩擦片支架64a的摩擦片支架段190a从该环形的本体区域186a向径向内侧延伸。这个摩擦片支架段190a在可在图8中清楚看到的弯曲区域192a中沿轴向弯曲,其中这种弯曲在沿周向紧挨着依次相连的各摩擦片支架段190a中分别以相反的轴向方向设置。于是摩擦片支架区域194a位于这些弯曲区域192a的径向内部,所述摩擦片支架区域在两个轴向侧面上支撑有摩擦片66a、68a。
因为摩擦片支架64a通常被构造为金属片变形件,特别是由钢片或者弹簧钢片制成,通过这种替代的在不同轴向上的弯曲结构,摩擦片弹簧装置集成到这种摩擦元件62a中,其确保在摩擦离合区域26a啮合时可以产生逐渐的力矩增加,在此期间弯曲区域192a通过产生的轴向负荷逐渐地弹性压缩。
需注意的是,当然在其他所示的设计方式中也可以设有这种构造的摩擦元件62a,特别是当第二摩擦面结构沿轴向依次相接地具有多个这种摩擦元件62a时。在其他结构设计方式中第一摩擦面结构也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这种摩擦元件。
在图9中示出了一种变型设计方式,其中泵结构180a又设置在壳体装置12a的发动机侧的壳体外壳14a上。但泵结构180a在这里不是通过成型部,而是通过例如通过铆接固定在发动机侧的壳体外壳14a上的泵叶片元件196a。为了形成这种铆接,在发动机侧的壳体外壳14a上可以设有由相应的挤压部构成的铆接区段,从而不再需要在发动机侧的壳体外壳14a中制造可以易于发生流体泄漏的孔。各泵叶片元件196a分别提供近似在周向上定向的泵输送面184a,这些泵输送面沿周向携带包含在第二腔室区域72a中的流体,由此承受(aussetzen)离心力。
需注意的是,泵结构180a也可以包括沿周向环形封闭的泵轮,在该泵轮上可以构造有泵叶片元件196a并且该泵轮能够作为一个部件固定在发动机侧的壳体外壳14a上。
在图10中示出了一种变型设计方式,其中可以看到,第二摩擦面结构46a包括两个在轴向依次相接布置的摩擦元件62a,该摩擦元件例如具有在图7和图8中可见的结构。这些摩擦元件在径向外侧通过啮合类的形状配合接合与第一扭转减振器区域98a的输入区域102a,例如经由基本上提供这个输入区域102a的中央盘元件的轴向弯曲区域联接。第一摩擦面结构44a的环形盘状的摩擦元件198a位于第二摩擦面结构46a的这两个摩擦元件之间,所述第二摩擦面结构在其两个轴向侧面上分别支撑有摩擦片。这个摩擦元件198a例如在两个摩擦元件62a具有摩擦片的设计方案中没有构造有摩擦片,并且在径向内侧通过啮合类的形状配合接合与离合器活塞54a联接。该离合器活塞又以前面已描述的方式经由分隔元件76a不可相对旋转地联接到壳体装置12a上。由此,摩擦元件198a与提供摩擦面48a、50a的部件、即发动机侧的壳体外壳14a和离合器活塞54a一起围绕旋转轴线A转动。
在离合器活塞54a上,在周边上分布地设有多个提供泵结构180a和相应的泵输送面184a的凸耳状的外弯部。通过这些外弯部产生第一通流孔装置74a的孔,以在第一腔室区域70a和第二腔室区域72a之间紧挨着在两个摩擦面结构44a、46a的径向内部产生流体循环联接。这个凸耳状的外弯部184a由此不仅构成产生以及支持流体循环的泵叶片而且同时还构成与泵活塞54a集成的元件,第一摩擦面结构44a的摩擦元件198a基本上不可相对旋转地但同时可轴向移动地与所述元件联接。
在图11中示出了这种设计方式的变型。在这里泵结构180a设置在与壳体装置12a一起围绕旋转轴线A转动的泵活塞54a上,但在这里例如还在沿径向在两个摩擦面结构44a、46a的内部的离合器活塞54a上设有多个在周向上依次相接的用于提供泵输送面184a的泵叶片元件196a。为此可以使用铆接元件,这些铆接元件例如通过离合器活塞54a的集成成型部提供。第一通流孔装置74a的通流孔可以位于在所述泵叶片元件196a之间的径向内部或周向上。
在这里还不言而喻的是,作为环状组件的泵轮可以固定在离合器活塞54a上。
在图12中示出了一种变型设计方式,其中泵结构180a在摩擦离合区域26的径向内部设置在离合器活塞54a上。这里,泵结构180a可以构成离合器活塞54a的通过用来制造泵活塞54a的金属片坯件的变形所形成的整体组成部分,该离合器活塞包括多个在第三腔室区域82a和摩擦离合区域26a之间的径向区域中形成的成型部200a。这些沿周向依次相接的成型部200a构成近似沿周向定向的泵输送面184a,通过该泵输送面可以沿周向携带包含在第二腔室区域72a中的流体,因而承受向径向外侧将流体输送到摩擦离合区域的区域中的离心力负荷。
在图12中继续可以看到,在这些成型部200a的区域中实现了离合器活塞54a与发动机侧的壳体外壳14a旋转联接。为此,例如多个沿周向定向的离合元件,例如板簧元件,可以例如通过铆接在一侧固定在发动机侧壳体外壳14a上而在另一侧在成型部的区域中固定在离合器活塞54a上,从而除了旋转联接之外同时确保用于使摩擦离合区域26a移入和移出的离合器活塞54a的轴向运动性。
通过本发明确保在湿式运转的离合器装置中,特别是在除了摩擦离合区域外还设有流体离合区域时,即使在壳体装置的内腔部分未填充流体时,也可以传递转矩。还确保了,通过提供泵轮以及泵结构确保从以摩擦方式产生相互作用的摩擦面结构的可靠热量输出。
需注意的是,前面所描述的以及在权利要求书中限定的方案当然可以相互组合。例如在相应的阻尼需求下当然在所有的变型设计中都可以将扭转减振器装置构造为三级的或(只要是足够的话)构造为一级的。另外,当然当离合器装置包括具有泵轮和涡轮的流体离合区域时,为了支撑泵轮设有例如设在离合器活塞上或发动机侧壳体外壳上的泵结构。由此,可以一方面通过设置在摩擦面结构径向外部的泵轮以及另一方面通过设置在摩擦面结构径向内部的泵结构产生并支持流体循环。

Claims (26)

1.一种湿式运转的离合器装置,特别是用于车辆的起动离合器,所述离合器装置包括:
-以流体填充或能够以流体填充的壳体装置(12),
-摩擦离合区域(26),所述摩擦离合区域具有与所述壳体装置(12)一起围绕旋转轴线(A)转动的第一摩擦面结构(44)以及与从动元件(96)一起围绕旋转轴线(A)转动且能够与所述第一摩擦面结构(44)进入摩擦接合的第二摩擦面结构(46),
-流体离合区域(24),所述流体离合区域具有与所述壳体装置(12)一起围绕旋转轴线(A)转动的泵轮(28)以及与从动元件(96)一起围绕旋转轴线(A)转动且与所述泵轮(28)一起限定流体循环环形腔(42)的涡轮(36),
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离合区域(24)沿径向设置在所述摩擦离合区域(26)的外侧。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离合区域(26)和所述流体离合区域(24)至少部分在轴向重叠。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36)与所述第二摩擦元件装置(46)的摩擦元件(62)构造为一体。
4.按照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36)或/和所述第二摩擦面结构(46)借助于扭转减振器装置(94)与所述从动元件(96)联接。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扭转减振器装置(94)具有第一扭转减振器区域(98)以及与该第一扭转减振器区域串联的第二扭转减振器区域(190),其中所述第二摩擦面装置(46)与所述第一扭转减振器区域(98)的输入区域(102)连接,以及所述第二扭转减振器区域的输出区域(112)与所述从动元件连接。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36)与所述第一扭转减振器区域(98)的输入区域(102)连接。
7.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36)与所述第一扭转减振器区域(98)的输出区域(106)和/或所述第二扭转减振器区域(100)的输入区域(108)连接。
8.按照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轮(28)具有由所述壳体装置(12)提供的泵轮外壳(32)。
9.按照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或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循环环形腔(42)的由所述泵轮(28)所限定的区域与所述流体循环环形腔(42)的由所述涡轮(36)所限定的区域相比具有更大的径向延伸长度。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轮(28)和所述涡轮(36)在所述流体循环环形腔(42)的径向内侧区域上将所述流体循环环形腔(42)基本上限定在相同的径向水平(R1)上,以及相对于所述泵轮(28),所述涡轮(36)在所述流体循环环形腔(42)的径向外侧区域上更进一步向径向内侧限定所述流体循环环形腔(42)。
11.一种湿式运转的离合器装置,特别是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或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离合器装置,该离合器装置包括:
-以流体填充或能够以流体填充的壳体装置(12;12a),
-摩擦离合区域(26;26a),所述摩擦离合区域具有与所述壳体装置(12;12a)一起围绕旋转轴线(A)转动的第一摩擦面结构(44;44a)以及与从动元件(96;96a)一起围绕旋转轴线(A)转动且能够与所述第一摩擦面结构(44;44a)进入摩擦接合的第二摩擦面结构(46;46a),
-挤压元件(54;54a),所述第一摩擦面结构(44;44a)和所述第二摩擦面结构(46;46a)能够通过所述挤压元件进入摩擦接合,其中所述壳体装置(12;12a)的内腔(18;18a)被所述挤压元件(54;54a)分成包含涡轮(36;36a)的第一腔室区域(70;70a)和基本上沿径向位于所述摩擦面装置(44、46;44a、46a)内侧的第二腔室区域(72;72a),
-分隔元件(76;76a),所述分隔元件与所述挤压元件(54;54a)一起限定基本上与所述第一腔室区域(70;70a)以及与所述第二腔室区域(72;72a)隔开的第三腔室区域(82;82a),其中能够向所述第三腔室区域(82;82a)输送用于操纵所述挤压元件(54;54a)的流体。
12.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腔室区域(82;82a)位于所述挤压元件(54;54a)的朝向所述第一腔室区域(70;70a)的轴向侧面上。
13.按照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挤压元件(54;54a)的远离所述第三腔室区域(82;82a)的轴向侧面上,一个预载装置(88;88a)与能在所述第三腔室区域(82;82a)内产生的流体压力反向地向所述挤压元件(54;54a)施加作用。
14.按照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元件(54;54a)与所述壳体装置(12;12a)连接以共同旋转。
15.按照权利要求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元件(54;54a)沿径向在所述摩擦面结构(44、46;44a、46a)的内部具有将所述第一腔室区域(70;70a)与所述第二腔室区域(72;72a)连接的第一通流孔装置(74;74a)。
16.按照权利要求1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元件(54;54a)沿径向在所述第一通流孔装置(74;74a)的内部侧有将所述第三腔室区域(82;82a)与所述第二腔室区域(72;72a)连接的第二通流孔装置(90;90a)。
17.按照权利要求16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流孔装置(74;74a)的总流动横截面大于所述第二通流孔装置(90;90a)的总流动横截面。
18.按照权利要求1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装置(12;12a)或/和所述挤压元件(54;54a)上设有泵结构(28;180a),该泵结构用于沿周向携带包含在所述第一腔室区域(70;70a)中或包含在所述第二腔室区域(72;72a)中的流体。
19.按照权利要求18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结构(180a)在所述第二腔室区域(72a)中,优选地沿径向在所述摩擦面结构(44a、46a)内侧具有至少一个泵输送面(184a)。
20.按照权利要求18或19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结构(28)在所述第一腔室区域(70)中,优选地沿径向在所述摩擦面结构(44、46)的外部具有至少一个泵输送面。
21.按照权利要求1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元件(76;76a)沿轴向与所述壳体装置(12;12a)的壳体外壳(14;14a)对置地被构造为盘形。
22.按照权利要求21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元件(76;76a)在其径向内侧区域中连接到所述壳体外壳(14;14a)上。
23.按照权利要求1至22中任一项或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装置(12;12a)包括朝向发动机定位的第一壳体外壳(14;14a)以及朝向变速箱定位的且与所述第一壳体外壳(14;14a)在径向外侧流体密封地连接的第二壳体外壳(16;16a),其中所述第二壳体外壳(16;16a)与和所述第一壳体外壳(14;14a)连接的区域紧接地在第一弯曲区域(118;118a)中朝向径向内侧弯曲,并且与所述第一弯曲区域(118;118a)紧接地在第一过渡区域(122;122a)中朝向径向内侧以及朝远离所述第一壳体外壳(14;14a)的方向延伸,并且在与所述第一过渡区域(122;122a)紧接的第二弯曲区域(120;120a)中朝向径向内侧弯曲,以及与所述第二弯曲区域(120;120a)紧接地在第二过渡区域(124;124a)中朝向径向内侧且朝向所述第一壳体外壳(14;14a)的方向延伸。
24.按照权利要求23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弯曲区域(118;118a)中的曲率半径至少在部分区域中大于在所述第二弯曲区域(120;120a)中的曲率半径。
25.按照权利要求23或权利要求24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外壳(16;16a)在所述第一过渡区域(122;122a)中或/和在所述第二过渡区域(124;124a)中基本上直线延伸。
26.按照权利要求1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轮(28)设置在所述壳体装置(12)的发动机侧的壳体外壳(14)上。
CN201080045651.2A 2009-10-13 2010-10-05 湿式运转的离合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757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64910.0A CN104033509B (zh) 2009-10-13 2010-10-05 湿式运转的离合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9045610A DE102009045610A1 (de) 2009-10-13 2009-10-13 Nasslaufende Kupplungsanordnung
DE102009045610.4 2009-10-13
PCT/EP2010/064784 WO2011045199A1 (de) 2009-10-13 2010-10-05 Nasslaufende kupplungsanordnung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64910.0A Division CN104033509B (zh) 2009-10-13 2010-10-05 湿式运转的离合器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75727A true CN102575727A (zh) 2012-07-11
CN102575727B CN102575727B (zh) 2016-12-21

Family

ID=4313350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64910.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33509B (zh) 2009-10-13 2010-10-05 湿式运转的离合器装置
CN20108004565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75727B (zh) 2009-10-13 2010-10-05 湿式运转的离合器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64910.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33509B (zh) 2009-10-13 2010-10-05 湿式运转的离合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8893867B2 (zh)
CN (2) CN104033509B (zh)
DE (1) DE102009045610A1 (zh)
WO (1) WO2011045199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15101A (zh) * 2013-02-05 2013-05-22 湖北三环离合器有限公司 新能源汽车串联减振器总成
CN103899697A (zh) * 2014-03-07 2014-07-02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串联减振器及使用该减振器的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39234B1 (ko) * 2011-12-09 2013-12-09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댐퍼 클러치 제어 방법
DE102012201507A1 (de) 2012-02-02 2013-08-08 Zf Friedrichshafen Ag Kupplungsanordnung
DE102012201509A1 (de) * 2012-02-02 2013-08-08 Zf Friedrichshafen Ag Kupplungsanordnung und Dichtelement
DE102012201510A1 (de) * 2012-02-02 2013-08-08 Zf Friedrichshafen Ag Kupplungsanordnung
JP5960559B2 (ja) * 2012-09-07 2016-08-0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トルク変動低減装置
US20140069089A1 (en) * 2012-09-12 2014-03-1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Fluid coupling
DE102014207372A1 (de) * 2013-04-25 2014-10-30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Antriebsbaugruppe für einen Drehmomentwandler mit einer Federhalterung, die in eine Kupplungsscheibe eingreift
DE102014212841A1 (de) 2013-07-05 2015-01-0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Reibkupplung
US9664251B2 (en) * 2015-01-09 2017-05-30 Deere & Company Coupler for translating rotational forces
US9856958B2 (en) 2015-12-08 2018-01-0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US10041575B2 (en) 2015-12-18 2018-08-0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Torsional damper system
US10563723B2 (en) * 2016-03-16 2020-02-1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Integrated slip clutch with drive plate for dry damper applications
FR3071572B1 (fr) * 2017-09-22 2019-10-18 Valeo Embrayages Dispositif d'amortissement de torsion a dispositif de frottement activable
DE102021126997A1 (de) 2021-10-19 2023-04-20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Drehmomentübertragungsvorrichtung mit axialer Steckverzahnung
WO2023128634A1 (ko) * 2021-12-30 2023-07-06 주식회사 카펙발레오 다단식 토션 댐퍼를 구비한 진동 감쇠 장치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44401B1 (en) * 1998-05-06 2001-06-12 Luk Getriebe-Systeme Gmbh Force transmitting apparatus
US20040226794A1 (en) * 2003-04-05 2004-11-18 Zf Sachs Ag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US20090242348A1 (en) * 2008-03-31 2009-10-01 Aisin Aw Co., Ltd. Start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478770B1 (fr) 1980-03-19 1985-12-06 Renault Convertisseur de couple hydrodynamique muni de moyens de pontage
US4716998A (en) * 1985-04-30 1988-01-05 Aisin Warner Kabushiki Kaisha Direct coupling clutch with a damper device for a fluid coupling
US4693348A (en) * 1985-04-30 1987-09-15 Aisin Warner Kabushiki Kaisha Direct coupling clutch with an integral damper device for a fluid coupling
US5174423A (en) * 1989-03-28 1992-12-29 Aisin Aw Co., Ltd. Lock-up apparatus in torque converter
IT1246576B (it) * 1991-04-09 1994-11-24 Transfluid Srl Giunto idrodinamico del tipo a svuotamento con regolazione continua della portata del fluido immesso nel circuito operativo, con o senza sistema interno di accoppiamento diretto tra albero motore e condotto.
EP0533426B1 (en) * 1991-09-20 1996-12-04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Fluid coupling power transmission with lockup clutch
DE69314550T2 (de) * 1992-07-03 1998-03-26 Toyota Motor Co Ltd Hydraulische Drehmoment-Übertragungseinheit mit Überbrückungskupplung
JP3399175B2 (ja) * 1995-08-23 2003-04-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ロックアップ機構付きトルクコンバータ
DE19905625A1 (de) * 1998-02-17 1999-08-19 Luk Getriebe Systeme Gmbh Kraftübertragungseinrichtung
US6508346B1 (en) * 2000-10-16 2003-01-2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Torque converter assembly
EP1528289B1 (de) * 2003-10-28 2012-11-21 ZF Friedrichshafen AG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JP4568496B2 (ja) * 2003-12-18 2010-10-27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トルクコンバータ
JP4623973B2 (ja) * 2004-01-19 2011-02-02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トルクコンバータ
JP4935006B2 (ja) * 2005-07-06 2012-05-23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流体伝動装置
US7654373B2 (en) * 2005-09-10 2010-02-02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Torque transmission device
DE102005043756A1 (de) 2005-09-13 2007-03-22 Voith Turbo Gmbh & Co. Kg Hydrodynamische Kupplung
EP1948972A2 (de) * 2005-11-10 2008-07-30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Hydrodynamische drehmomentwandler-vorrichtung für einen kraftfahrzeug- antriebsstrang
WO2007079714A1 (de) * 2006-01-12 2007-07-19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Drehmomentwandler mit überbrückungskupplung zwischen zwei dämpfern
US20070251788A1 (en) * 2006-05-01 2007-11-01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Drive plate and seal for a torque converter
US7866454B2 (en) * 2006-09-25 2011-01-11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Torque converter
JP2008138876A (ja) * 2006-11-29 2008-06-19 Luk Lamellen &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トルク伝達装置
JP2009047272A (ja) 2007-08-22 2009-03-05 Aisin Aw Co Ltd ロックアップクラッチ付き流体伝動装置
US8135525B2 (en) * 2007-11-14 2012-03-13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Torque converter with turbine mass absorber
DE102009002481B4 (de) * 2008-12-10 2022-06-02 Zf Friedrichshafen Ag Antriebssystem mit Drehmomentübertragungsanordnung und hydrodynamische Kopplungsanordnung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44401B1 (en) * 1998-05-06 2001-06-12 Luk Getriebe-Systeme Gmbh Force transmitting apparatus
US20040226794A1 (en) * 2003-04-05 2004-11-18 Zf Sachs Ag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US20090242348A1 (en) * 2008-03-31 2009-10-01 Aisin Aw Co., Ltd. Starting devic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15101A (zh) * 2013-02-05 2013-05-22 湖北三环离合器有限公司 新能源汽车串联减振器总成
CN103899697A (zh) * 2014-03-07 2014-07-02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串联减振器及使用该减振器的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75727B (zh) 2016-12-21
US20120205213A1 (en) 2012-08-16
US8893867B2 (en) 2014-11-25
WO2011045199A1 (de) 2011-04-21
US9284992B2 (en) 2016-03-15
CN104033509B (zh) 2016-09-07
CN104033509A (zh) 2014-09-10
US20140202818A1 (en) 2014-07-24
DE102009045610A1 (de) 2011-05-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75727A (zh) 湿式运转的离合器装置
CN105452709B (zh) 用于机动车的传动系的扭转减振组件
CN102959282B (zh) 扭转振动减振装置
EP1052421B1 (en) Multiple clutch system for a transmission
CN102405363B (zh) 链传动油泵的油路结构
CN106030142B (zh) 同心双离合器装置
CN102762888B (zh) 液力变矩器
CN102200173A (zh) 同心双离合器装置
CN107143634B (zh) 扭矩传递装置
CN101305211A (zh) 具有四缸发动机的机动车动力总成***
CN102066796A (zh) 特别是用于汽车的传动系的离合器装置
CN101305213A (zh) 具有八缸发动机的机动车动力总成***
CN201258451Y (zh) 自动驱动筑路机械
US8123011B2 (en) Hydrokinetic coupling device comprising friction disc carried by rotating linking element of turbine wheel with damper plate
KR20120013298A (ko) 차량용 구동 메카니즘
CN101305210A (zh) 具有三缸发动机的机动车动力总成***
JP6344328B2 (ja) 流体伝動装置
JP4530750B2 (ja) ロックアップクラッチ付き流体伝動装置
CN102575728A (zh) 扭矩传递***,特别是用于车辆的扭矩传递***
US20180202500A1 (en) Clutch device and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101305219A (zh) 具有五缸发动机的机动车动力总成***
CN102758899A (zh) 液力联接装置,特别是液力变矩器
CN103649596B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JP2003506649A (ja) ねじれ振動ダンパーを備えるトルクコンバーター
CN101305217A (zh) 具有六缸发动机的机动车动力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21

Termination date: 2019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