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74794B - 通信***,通信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和中继设备 - Google Patents

通信***,通信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和中继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74794B
CN102474794B CN201080031787.8A CN201080031787A CN102474794B CN 102474794 B CN102474794 B CN 102474794B CN 201080031787 A CN201080031787 A CN 201080031787A CN 102474794 B CN102474794 B CN 1024747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unking
mobile terminal
base station
reference signal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3178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74794A (zh
Inventor
高野裕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riority to CN20151056849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62532B/zh
Publication of CN1024747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47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747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479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57Selecting relay station operation mode, e.g. between amplify and forward mode, decode and forward mode or FDD - and TDD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02Details
    • H04L12/12Arrangements for remote connection or disconnection of substations or of equipment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3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he radio access network or backbone network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206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he radio access network or backbone network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access points, e.g. base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4/00Locating users or terminals or network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purposes, e.g. mobility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4/00Locating users or terminals or network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purposes, e.g. mobility management
    • H04W64/003Locating users or terminals or network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purposes, e.g. mobility management locating network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8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DTX];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DR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2Selection of wireless resources by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7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dedicated repeater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构成一种通信***,所述通信***包括移动终端,一个或多个中继设备,和经由所述一个或多个中继设备任意之一,与移动终端通信的基站,其中移动终端包括接收从所述一个或多个中继设备传送的基准信号的接收单元,根据接收单元从所述一个或多个中继设备接收的基准信号,确定将用于与基站的通信的中继设备的确定单元,和把指示确定单元确定的中继设备的信息传送给所述基站的发射单元。

Description

通信***,通信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和中继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通信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和中继设备。
背景技术
在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中,正在积极研究利用中继设备(中继站)实现在小区边缘的吞吐量增加的技术。
这种中继设备在下行链路中,接收从基站传来的信号,放大所述信号,随后把放大的信号传给移动终端。通过进行这种中继,与当直接从基站向移动终端传送信号时相比,中继设备能够增大信噪比。类似地,在上行链路中,通过把从移动终端传送的信号转发给基站,中继设备能够保持较高的信噪比。
另外,作为中继设备的中继方案,可以举出Amp-Forward式中继,Decode-Forward式中继等。Amp-Forward式中继是在使接收信号保持为模拟信号的同时,放大和传送接收信号的方案。按照这种Amp-Forward式中继,虽然信噪比未得到提高,不过优点是不必修正通信协议。另外,中继设备具有在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之间的反馈路径,并被设计成以致所述反馈路径不振荡。
Decode-Forward式中继是利用AD转换,把接收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对数字信号进行诸如纠错之类的解码,重新对解码的数字信号编码,利用DA转换,把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放大模拟信号,然后传送所述模拟信号的方案。按照Decode-Forward式中继,能够用编码增益提高信噪比。另外,通过把通过接收获得的数字信号保存在存储器中,然后在下一个时隙中传送该数字信号,中继设备能够避免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之间的反馈路径的振荡。另外,中继设备还能够通过改变频率而不是时隙,避免所述振荡。
此外,由于假定具有存在于基站提供的小区内的多个中继设备,因此,从降低电力消耗的观点来看,有效是的在中继设备中实现节电模式(睡眠模式)。另外,在非专利文献1中描述了LTE(长期演进)中的节电模式。
引用列表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ErikDahlman,StefanParkVall等,“3GEvolution:HSPAandLTEforMobileBroadband”,2007,p.314。
发明内容
但是,如果按照节电模式的中继设备不传送无线电信号,那么移动终端就不能从按照节电模式工作的中继设备接收无线电信号,从而难以适当地确定将用于基站和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的中继设备。
因而,鉴于上面的问题做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新的改进的通信***,通信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和中继设备,所述通信***,通信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和中继设备能够从具有节电模式的一个或多个中继设备中,确定将用于基站和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的中继设备。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通信***,包括:移动终端,一个或多个中继设备,和经由所述一个或多个中继设备任意之一,与移动终端通信的基站,其中移动终端包括接收从所述一个或多个中继设备传送的基准信号的接收单元,根据接收单元从所述一个或多个中继设备接收的基准信号,确定将用于与基站的通信的中继设备的确定单元,和把指示确定单元确定的中继设备的信息传送给所述基站的发射单元。
所述一个或多个中继设备都可按照允许基站和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中继的活动模式,和按照进行间歇接收的节电模式,进行基准信号的传送。
基站可包括当从移动终端收到指示中继设备的信息时,在所述中继设备在按照节电模式工作的情况下,指令所述中继设备转变成活动模式的模式控制单元。
所述一个或多个中继设备当在按照节电模式工作时,都并非必须传送基准信号,而当按照活动模式工作时,可传送基准信号,基站可包括获得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的终端位置获取单元,根据终端位置获取单元获得的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选择所述一个或多个中继设备中的一个中继设备的选择单元,和在选择单元选择的中继设备在按照节电模式工作的情况下,发出转变成活动模式的指令的模式控制单元。
终端位置获取单元可根据从移动终端传送的信号的到达方向和接收强度,获得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
移动终端可把从多个基站传送的每个信号的接收强度信息传送给所述基站,终端位置获取单元可根据从移动终端接收的所述多个基站中的每一个的接收强度信息,获得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
多个基站可把移动终端传送的信号的接收强度信息传送给所述基站,终端位置获取单元可根据移动终端传送的信号在多个基站的接收强度,获得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
移动终端可把从所述基站和所述一个或多个中继设备传送的每个信号的接收强度信息传送给所述基站,终端位置获取单元可根据从移动终端接收的接收强度信息,获得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
移动终端可把用GPS估计的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传送给所述基站,终端位置获取单元可获得从移动终端传送的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通信控制方法,包括下述步骤:用移动终端接收从一个或多个中继设备传送的基准信号,根据从所述一个或多个中继设备接收的基准信号,确定将用于与基站的通信的中继设备,和把指示已确定的中继设备的信息传送给所述基站。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接收从一个或多个中继设备传送的基准信号的接收单元,根据接收单元从所述一个或多个中继设备接收的基准信号,确定将用于与基站的通信的中继设备的确定单元,和把指示确定单元确定的中继设备的信息传送给所述基站的发射单元。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中继设备。所述中继设备中继移动终端和基站之间的通信,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接收从一个或多个中继设备传送的基准信号的接收单元,根据接收单元从所述一个或多个中继设备接收的基准信号,确定将用于与基站的通信的中继设备的确定单元,和把指示确定单元确定的中继设备的信息传送给所述基站的发射单元。
如上所述,按照本发明,可从具有节电模式的一个或多个中继设备中,确定将用于基站和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的中继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通信***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通信***中的每个链路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在按照实施例的通信***中使用的无线帧的例证结构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按照LTE的移动终端的工作模式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按照第一实施例的中继设备的结构的功能方框图。
图6是表示睡眠模式下的中继设备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按照第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的功能方框图。
图8是表示在移动终端20,从多个中继设备传送的基准信号的接收状态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按照第一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的功能方框图。
图10是表示按照第一实施例的通信***的操作的序列图。
图11是表示按照第二实施例的中继设备的结构的功能方框图。
图12是表示按照第二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的功能方框图。
图13是表示按照第二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的功能方框图。
图14是表示按照第二实施例的通信***的操作的序列图。
图15是表示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的获取方法的变形例1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的获取方法的变形例2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的获取方法的变形例3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注意在说明书和附图中,功能和结构基本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重复的说明被省略。
另外,在说明书和附图中,通过分别具有在相同附图标记后添加的不同字母,相互区分具有大体相同的功能结构的多个构成元件。例如,酌情以移动终端20A,20B和20C的形式,相互区分具有大体相同的功能结构的多个元件。不过,如果不是特别需要区分具有大体相同的功能结构的多个元件中的每一个,那么只分派相同的附图标记。例如,如果不是特别需要区分移动终端20A,20B和20C,那么它们都被简单地称为移动终端20。
此外,将按照下述顺序,说明具体实施方式。
1.通信***的概述
2.第一实施例
2-1.中继设备的结构
2-2.移动终端的结构
2-3.基站的结构
2-4.通信***的操作
3.第二实施例
3-1.中继设备的结构
3-2.移动终端的结构
3-3.基站的结构
3-4.通信***的操作
3-5.变形例1
3-6.变形例2
3-7.变形例3
3-8.变形例4
4.总结
<1.通信***的概述>
首先参考图1-4,简要说明按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通信***1。
图1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通信***1的结构的说明图。如图1中所示,按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通信***1包括多个基站10A,10B和10C,主干网(回程)12,多个移动终端20A,20B,20C,和多个中继设备30A,30B,30C和30D。
多个基站10A,10B和10C管理与存在于其无线电波覆盖范围中的移动终端20的通信。例如,基站10A管理存在于基站10A的无线电波覆盖范围中的移动终端20C的通信调度,并按照所述通信调度,与移动终端20C通信。
此外,多个基站10A,10B和10C还能够经中继设备30,与在其无线电波覆盖范围中的移动终端20通信。在这种情况下,多个基站10A,10B和10C管理中继设备30的通信调度,和中继设备30与移动终端20之间的通信调度。例如,基站10A管理在基站10A的无线电波覆盖范围中的中继设备30A的通信调度,和中继设备30A与移动终端20A和20B之间的通信调度。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强调基站10进行的集中控制,说明通信调度的管理,不过,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样的例子。例如,通信调度可由中继设备30管理(分布式调度)。
此外,多个基站10A,10B和10C经由主干网12连接。多个基站10A,10B和10C能够经所述主干网12交换各种通信用信息。
中继设备30中继基站10和移动终端20之间的通信。具体地说,在下行链路中,中继设备30接收从基站10传送的信号,然后把放大的信号传送给移动终端20。通过进行这种中继,与当直接从基站10向在小区边缘附近的移动终端20传送信号时相比,中继设备30能够增大信噪比。
类似地,同样在上行链路中,中继设备30中继从移动终端20传送给基站10的信号,从而保持高的信噪比。另外,图1中表示了其中只有中继设备30A存在于基站10A提供的小区中的例子,不过多个中继设备30可存在于基站10A提供的小区中。下面参考图2,组织链路名称。
图2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通信***1中的各个链路的说明图。如图2中所示,基站10和移动终端20之间的直接通信路径被称为直接链路。另外,基站10和中继设备30之间的通信路径被称为中继链路,中继设备30和移动终端20之间的通信链路被称为接入链路。
如上所述,移动终端20直接地或者经中继设备30,与基站10通信。另外,作为将由移动终端20传送/接收的数据,可以举出音频数据,诸如音乐,演讲,无线电广播节目之类的音乐数据,诸如照片,文件,图画,图表之类的静止图像数据,诸如电影,电视节目,视频节目,游戏图像之类的视频数据。
现在参考图3,说明在按照本实施例的通信***1中使用的无线帧的结构。
图3是表示在按照本实施例的通信***1中使用的无线帧的例证结构的说明图。如图3中所示,每个无线帧的长度为10ms。另外,每个无线帧由长度为1ms的10个子帧#0-#9构成。
另外,每个子帧由2个0.5ms的时隙构成,每个0.5ms的时隙由7个OFDM(正交频分多路复用)符号构成。
另外,包括在子帧#0和#5中的第1个0.5ms时隙的第5个和第6个OFDM符号被用于同步用基准信号的传输。移动终端20根据从基站10或中继设备30传送的所述基准信号,进行小区搜索和同步处理。
另外,基站10基于每个0.5ms时隙分配时间,用于与移动终端20通信。此外,为了分开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使用了FDD(频分双工)和TDD(时分双工)。
下面说明移动终端20和中继设备30的工作模式。
(移动终端的工作模式)
图4是表示按照LTE的移动终端20的工作模式的说明图。如图4中所示,工作模式包括LTE_DETACHED,LTE_ACTIVE和LTE_IDLE。
在启动之后,移动终端20进入称为LTE_DETACHED的工作模式。在LTE_DETACHED模式下,IP地址未被分配,归属小区未知。
随后,移动终端20变成LTE_ACTIVE(活动模式)。在活动模式下,进行移动终端的小区同步和IP地址的设定。另外,实现小区同步的状态和未实现小区同步的状态都包括在活动模式中。只要移动终端20处于实现了小区同步的状态,移动终端20就能够进行通信,而与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无关。
此外,为了降低电力消耗,移动终端20从活动模式转变成LTE_IDLE(睡眠模式)。在睡眠模式下,移动终端20进行DRX(非连续接收)。即,移动终端20按照预定周期,间歇接收从基站10传送的信号。于是,按照睡眠模式,能够降低电力消耗。
当移动终端20按照所述睡眠模式工作时,尽管IP地址被设定,包括基站10的网络方也不被允许感测该移动终端20所属于的小区。网络方以称为跟踪区的多个小区的粒度,感测移动终端20的位置。因而,网络方按照DRX周期,向在跟踪区中的小区传送其中描述用于寻呼移动终端20的寻呼信息的L1/L2信令。
另一方面,移动终端20按照DRX周期,接收其中描述诸如寻呼信息和调度信息之类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L1/L2信令。随后,移动终端20根据寻呼信息或调度信息,确定移动终端20是否被寻呼,即,是否存在递送给移动终端20的通信,并酌情转变成活动模式。
另外,根据LTE,考虑在3GPP中讨论的增强型LTE。LTE是以OFDM解调方案为基础的通信方案。由于OFDM使用子载波,因此通过利用不同的子载波或者不同的时隙,每个移动终端20能够进行通信,同时避免干扰。更特别地,按照LTE,一个资源块由12个子载波和7个OFDM符号定义。通信资源是基于每个资源块被分配给每个移动终端20的。
(中继设备的工作模式)
按照本实施例,由于有存在于基站10提供的小区中的多个中继设备30,因此从减少电力消耗的观点来看,在中继设备30中也实现睡眠模式。在按照睡眠模式工作的情况下,中继设备30按照DRX周期,接收从基站10传送的L1/L2信令。
此外,在按照活动模式工作的情况下,中继设备30通过参照包括在间隔1ms传送的L1/L2信令中的调度信息,确定递送给中继设备30的通信的存在与否。随后,在不存在递送给中继设备30的通信的情况下,当超过一段时间没有递送给中继设备30的通信时,可以使中继设备30转变成睡眠模式。
另外,分布式调度也以基站10的调度为基础。因而,在未用基站10的调度,为中继设备30指定上行链路,也未指定下行链路的情况下,既不使用接入链路,也不使用中继链路。于是,在既没有为中继设备30指定上行链路,也没有指定下行链路的情况下,可能存在直接链路,但是至少将不进行经由所述中继设备30的通信,从而所述中继设备30能够转变成睡眠模式。
(本实施例的背景)
移动终端20根据小区同步或者从基站10传送的信号的接收强度,确定它的归属基站10。具体地说,移动终端20通过利用在包括在图3中所示的子帧#0和#5中的第1个0.5ms时隙中的第5个和第6个OFDM符号中传送的基准信号,进行同步处理和接收强度的测量。
在按照和LTE相同的方式工作的情况下,可以设想一种移动终端20接收从相应中继设备30传送的基准信号,然后根据基准信号的接收强度,选择要使用的中继设备30的方法。另外,中继设备30可在由LTE指定的时隙中或者在另一个时隙中传送基准信号。
不过,如果按照睡眠模式工作的中继设备30不传送基准信号,那么移动终端20不能从按照睡眠模式工作的中继设备30接收基准信号,从而难以恰当地选择中继设备30。
此外,关于中继设备30是否将被使用的依据可如下所示。
-当比较移动终端20传送的信号在中继设备30和在基站10的接收强度时,如果在中继设备30的接收强度较高,那么进行中继的意义重大。
-如果在基站10的接收强度较高,那么进行中继意义不大。
-另外,如果接收强度之间的差异较小,那么进行中继意义不大。
-此外,即使两个接收强度之间的差异较大,当在基站10的接收强度足够高时,进行中继的意义也不大。另外,所述接收强度足够高的情况是与使用的解调方案的所需SNR相比,能够获得足够SNR的情况。
即,如果中继设备30处于活动模式,那么通过比较在中继设备30的接收强度,和在基站10的接收强度,基站10能够确定中继设备30的使用是否有效。
不过,如果中继设备30处于睡眠模式,从而中继设备30不能接收移动终端20传送的信号,基站10不能获得在中继设备30的接收强度,从而难以恰当地确定中继设备30的使用是否有效。
因而,考虑到上述背景,完成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按照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可从具有睡眠模式的一个或多个中继设备30中,确定将用于基站10和移动终端20之间的通信的中继设备30。下面,参考图5-17,说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细节。
<2.第一实施例>
(2-1.中继设备的结构)
图5是表示按照第一实施例的中继设备30的结构的功能方框图。如图5中所示,中继设备30包括多个天线320a-320n,模拟处理单元324,AD/DA转换器328,和数字处理单元330,进行L2中继。
所述多个天线320a-320n均接收来自基站10或移动终端20的无线电信号,获得高频电信号,然后把所述高频信号提供给模拟处理单元324。另外,所述多个天线320a-320n均根据从模拟处理单元324供给的高频信号,向基站10或移动终端20传送无线电信号。由于如上所述,中继设备30具备多个天线320a-320n,因此能够进行MIMO(多入多出)通信或分集通信。
通过进行诸如放大,滤波,降频转换之类的模拟处理,模拟处理单元324把从多个天线320a-320n供给的高频信号转换成基带信号。另外,模拟处理单元324把从AD/DA转换器328供给的基带信号转换成高频信号。
AD/DA转换器328把从模拟处理单元324供给的模拟基带信号转换成数字格式,然后把数字基带信号提供给数字处理单元330。另外,AD/DA转换器328把从数字处理单元330供给的数字基带信号转换成模拟格式,然后把模拟基带信号提供给模拟处理单元324。
数字处理单元330包括同步单元332,解码器334,缓冲器338,编码器340,控制单元342,DRX周期保持单元344,和DTX周期保持单元346。其中,同步单元332,解码器334,编码器340等,连同多个天线320a-320n,模拟处理单元324和AD/DA转换器328一起起与基站10和移动终端20通信的发射单元和接收单元的作用。
从AD/DA转换器328向同步单元332供给从基站10传送的基准信号,同步单元332根据基准信号,完成无线帧的同步处理。具体地说,同步单元332通过计算基准信号和已知的序列模式之间的相关性,并检测相关性的峰值位置,完成无线帧的同步。
解码器334解码从AD/DA转换器328供给的基带信号,获得关于基站10或移动终端20的中继数据。另外,例如,解码可包括MIMO接收处理,OFDM解调处理,纠错处理等等。
缓冲器338临时保持解码器334获得的给基站10或移动终端20的中继数据。随后,在到移动终端20的接入下行链路的传输时间中,依据控制单元342的控制,给移动终端20的中继数据从缓冲器338被读出到编码器340。同样地,在到基站10的中继上行链路的传输时间中,依据控制单元342的控制,给基站10的中继数据从缓冲器338被读出到编码器340。
编码器340对从缓冲器338供给的数据编码,然后把编码数据提供给AD/DA转换器328。另外,例如,编码可包括MIMO传输处理和OFDM解调处理。
控制单元342控制中继设备30的传输处理,接收处理,工作模式的转变等。具体地说,在中继设备30按照睡眠模式工作的情况下,控制单元342控制中继设备30,以致按照保持在DRX周期保持单元344中的DRX周期,接收L1/L2信令。随后,控制单元342参看用解码器334解码的L1/L2信令,并在存在递送给中继设备30的通信的情况下,把工作模式转变成活动模式。在从基站10收到转变成活动模式的指令的情况下,控制单元342也把工作模式转变成活动模式。
另外,在中继设备30按照睡眠模式工作的情况下,控制单元342控制中继设备30,以致按照保持在DTX周期保持单元346中的DTX(非连续传输)周期,传送基准信号。
图6是表示睡眠模式下的中继设备30的操作的说明图。如图6中所示,在睡眠模式下,中继设备30按照DRX周期(L1/L2Rx)接收L1/L2信令,和按照DTX周期传送基准信号(RefTx)。
更具体地,中继设备30可在包括在子帧#0和#5中的第1个0.5ms时隙中的第5个和第6个OFDM符号中,进行基准信号的传输。另外,中继设备30也可只在10个无线帧之中的一个无线帧中传送基准信号,而不是在所有无线帧中传送基准信号。
另外,每个中继设备30利用不同的扩频码,传送基准信号。因而,允许移动终端20通过码分,接收来自每个中继设备30的基准信号,并根据使用的扩频码,识别作为传输源的中继设备30。
(2-2.移动终端的结构)
下面参考图7和8,说明移动终端20的结构。
图7是表示按照第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20的结构的功能方框图。如图7中所示,移动终端20包括多个天线220a-220n,模拟处理单元224,AD/DA转换器228,和数字处理单元230。
所述多个天线220a-220n均接收来自基站10或中继设备30的无线电信号,获得高频电信号,然后把所述高频信号提供给模拟处理单元224。另外,所述多个天线220a-220n均根据从模拟处理单元224供给的高频信号,向基站10或中继设备30传送无线电信号。由于如上所述,移动终端20具备多个天线220a-220n,因此能够进行MIMO通信或分集通信。
通过进行诸如放大,滤波,降频转换之类的模拟处理,模拟处理单元224把从多个天线220a-220n供给的高频信号转换成基带信号。另外,模拟处理单元224把从AD/DA转换器228供给的基带信号转换成高频信号。
AD/DA转换器228把从模拟处理单元224供给的模拟基带信号转换成数字格式,然后把数字基带信号提供给数字处理单元230。另外,AD/DA转换器228把从数字处理单元230供给的数字基带信号转换成模拟格式,然后把模拟基带信号提供给模拟处理单元224。
数字处理单元230包括同步单元232,解码器234,中继设备确定单元236,传输数据生成单元238,编码器240,控制单元242,DRX周期保持单元244,和DTX周期保持单元246。其中,同步单元232,解码器234,编码器240等,连同多个天线220a-220n,模拟处理单元224和AD/DA转换器228一起起与基站10和中继设备30通信的发射单元和接收单元的作用。
从AD/DA转换器228向同步单元232供给从基站10或中继设备30传送的基准信号,同步单元232根据基准信号,完成无线帧的同步处理。具体地说,同步单元232通过计算基准信号和已知的序列模式之间的相关性,并检测相关性的峰值位置,完成无线帧的同步。
解码器234对从AD/DA转换器228供给的基带信号解码,从而获得接收的数据。另外,例如,解码可包括MIMO接收处理和OFDM解调处理。
中继设备确定单元236根据同步单元232获得的基准信号的相关性的大小,从多个中继设备30中,确定将用于与基站10的通信的中继设备30。具体地说,中继设备确定单元236可把作为具有最高相关性的基准信号的传输源的中继设备30确定为将用于与基站10的通信的中继设备30。
传输数据生成单元238被供给指示由中继设备确定单元236确定的中继设备30的信息,生成包括所述信息的传输数据,并把所述传输数据提供给编码器240。
编码器240编码从传输数据生成单元238供给的传输数据,然后把编码的传输数据提供给AD/DA转换器228。另外,例如,编码可包括MIMO传输处理和OFDM解调处理。
控制单元242控制移动终端20的传输处理,接收处理和工作模式的转变。例如,在移动终端20按照睡眠模式工作的情况下,控制单元242控制移动终端20,以致按照保持在DRX周期保持单元244中的DRX周期接收L1/L2信令。随后,控制单元242参看用解码器234解码的L1/L2信令,在存在递送给移动终端20的通信的情况下,把工作模式转变成活动模式。
此外,在按照睡眠模式工作的情况下,控制单元242进行控制,以致移动终端20按照保持在DTX周期保持单元246中的DTX周期,进行接收处理,从而接收从中继设备30(包括按照睡眠模式工作的中继设备30)传送的基准信号。
图8是表示在移动终端20,从多个中继设备30传送的基准信号的接收状态的说明图。如图8中所示,移动终端20每隔5个子帧(5ms),接收来自按照活动模式工作的中继设备30A和30B的基准信号。另一方面,移动终端20按照保持在DTX周期保持单元246中的DTX周期,每隔15个子帧(15ms),接收来自按照睡眠模式工作的中继设备30C的基准信号。
(2-3.基站的结构)
下面参考图9,说明按照第一实施例的基站10的结构。
图9是表示按照第一实施例的基站10的结构的功能方框图。如图9中所示,基站10包括多个天线120a-120n,模拟处理单元124,AD/DA转换器128,和数字处理单元130。
所述多个天线120a-120n均接收来自中继设备30或移动终端20的无线电信号,从而获得高频电信号,并把高频信号提供给模拟处理单元124。另外,所述多个天线120a-120n均根据从模拟处理单元124供给的高频信号,向中继设备30或移动终端20传送无线电信号。由于如上所述,基站10具备多个天线120a-120n,因此它能够进行MIMO通信或分集通信。
通过进行诸如放大,滤波,降频转换之类的模拟处理,模拟处理单元124把从多个天线120a-120n供给的高频信号转换成基带信号。另外,模拟处理单元124把从AD/DA转换器128供给的基带信号转换成高频信号。
AD/DA转换器128把从模拟处理单元124供给的模拟基带信号转换成数字格式,把数字基带信号提供给数字处理单元130。另外,AD/DA转换器128把从数字处理单元130供给的数字基带信号转换成模拟格式,然后把模拟基带信号提供给模拟处理单元124。
数字处理单元130包括解码器134,编码器140和控制单元142。其中,解码器134,编码器140等,连同多个天线120a-120n,模拟处理单元124和AD/DA转换器128一起起与中继设备30和移动终端20通信的发射单元和接收单元的作用。
解码器134对从AD/DA转换器128供给的基带信号解码,从而获得接收的数据。另外,例如,解码可包括MIMO接收处理,OFDM解调处理,纠错处理等等。
编码器140对传输数据编码,然后把编码的传输数据提供给AD/DA转换器128。另外,例如,编码可包括MIMO传输处理和OFDM解调处理。
控制单元142(模式控制单元)控制基站10的传输处理和接收处理,中继设备30的工作模式的转变,等等。例如,当从移动终端20收到指示将用于与基站10的通信的中继设备30的信息时,如果该中继设备30正在按照睡眠模式工作,那么控制单元142用L1/L2信令,发出转变成活动模式的指令。
这里,由于即使当按照睡眠模式工作时,中继设备30也按照DRX周期接收L1/L2信令,因此中继设备30按照包括在L1/L2信令中的来自基站10的指令,转变成活动模式。结果,基站10和移动终端20能够经由已转变成活动模式的中继设备30通信。
(2-4.通信***的操作)
上面说明了中继设备30,移动终端20和基站10的结构。下面参考图10,说明按照第一实施例的通信***1的操作。
图10是表示按照第一实施例的通信***1的操作的序列图。如图10中所示,每个中继设备30传送基准信号(S404)。这里,按照睡眠模式工作的中继设备30C按照DTX周期传送基准信号,从而与按照活动模式工作的中继设备30A相比,传送基准信号的频率较低。
随后,移动终端20的中继设备确定单元236获得从每个中继设备30传送的基准信号的接收强度(相关性的大小),并确定将用于与基站10通信的中继设备30(S408)。另外,本序列图表示中继设备30C被确定为将用于与基站10通信的中继设备30的例子。
随后,移动终端20利用直接链路的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把指示确定的中继设备30C的信息通知基站10(S412)。由于移动终端20通知的中继设备30C处于睡眠模式,因此,基站10的控制单元142利用L1/L2信令,传送指示从睡眠模式转变成活动模式的控制信号(S416)。
以睡眠模式工作的中继设备30C按照DRX周期,监视L1/L2信令,当在L1/L2信令中发出从睡眠模式转变成活动模式的指令时,转变成活动模式(S420)。随后,中继设备30C开始按正常的时间间隔,传送基准信号(S424)。
随后,当从已转变成活动模式的中继设备30C收到基准信号时,移动终端20的同步单元232建立无线帧的同步(S428)。从而,使移动终端20和基站10能够利用中继设备30C,进行上行链路通信和下行链路通信(S432)。另外,当不再存在与中继设备30C同步的移动终端20时,中继设备30C可根据来自基站10的指令,从活动模式转变成睡眠模式。
<3.第二实施例>
上面说明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中继设备30,第二实施例的中继设备30′在睡眠模式下不传送基准信号。于是,第二实施例在其它结构方面也不同于第一实施例,如下所述。
(3-1.中继设备的结构)
首先参考图11,说明按照第二实施例的中继设备30′的结构。
图11是表示按照第二实施例的中继设备30′的结构的功能方框图。如图11中所示,中继设备30′包括多个天线320a-320n,模拟处理单元324,AD/DA转换器328,和数字处理单元330,并进行L2中继。另外,数字处理单元330包括同步单元332,解码器334,缓冲器338,编码器340,控制单元342,和DRX周期保持单元344。
不同于按照第一实施例的中继设备30,按照第二实施例的中继设备30′不具有DTX周期保持单元346。即,在睡眠模式下,中继设备30′按照DRX周期进行间歇接收,但不传送基准信号。
另外,所述多个天线320a-320n,模拟处理单元324,AD/DA转换器328等可被配置成大体上与按照第一实施例的中继设备30相同,从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3-2.移动终端的结构)
下面参考图12,说明按照第二实施例的移动终端20′的结构。
图12是表示按照第二实施例的移动终端20′的结构的功能方框图。如图12中所示,移动终端20’包括多个天线220a-220n,模拟处理单元224,AD/DA转换器228,和数字处理单元230。另外,数字处理单元230包括同步单元232,解码器234,中继设备确定单元236,传输数据生成单元238,编码器240,控制单元242,DRX周期保持单元244。
如上所述,按照第二实施例的中继设备30′在睡眠模式下不传送基准信号。于是,按照第二实施例的移动终端20′不拥有DTX周期保持单元346。即,在睡眠模式下,按照第二实施例的移动终端20′按照DRX周期进行间歇接收,但是不按照DTX周期进行间歇接收。
另外,所述多个天线220a-220n,模拟处理单元224,AD/DA转换器228等可被配置成大体上与按照第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20相同,从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3-3.基站的结构)
下面参考图13,说明按照第二实施例的基站10′的结构。
图13是表示按照第二实施例的基站10′的结构的功能方框图。如图13中所示,基站10′包括用于相应扇区的多组天线122a-122n,模拟处理单元124,AD/DA转换器128,和数字处理单元130。
由基站10′形成的小区由多个扇区构成,每组天线122a-122n进行相对于对应扇区的传送和接收。另外,模拟处理单元124,AD/DA转换器128等必须与扇区通信相容,不过本质上它们可被配置成大体与按照第一实施例的基站10相同,从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数字处理单元130包括解码器134,编码器140,控制单元142,终端位置获取单元152,中继设备位置保持单元154,和选择单元156。
终端位置获取单元152获得指示移动终端20′的存在位置的信息。具体地说,终端位置获取单元152根据多组天线122a-122n中的哪组天线接收从移动终端20′传送的无线电信号,检测无线电信号的到达方向,即,移动终端20′存在的方向。另外,存在方向的检测方法并不局限于上面所述,也可以使用能够电子地获得方向性的到达方向估计算法。
另外,终端位置获取单元152根据从移动终端20′传送的无线电信号的接收强度,检测移动终端20′和基站10′之间的距离。例如,终端位置获取单元152可比较移动终端20′的无线电信号的发射功率,和在基站10′的无线电信号的接收强度,并根据传播损耗,检测移动终端20′和基站10′之间的距离。另外,也可以设想移动终端20′单独设定发射功率的情况,从而移动终端20′可传送指示发射功率的信息,终端位置获取单元152可从所述信息,获得无线电信号的发射功率。另外,例如,自由空间中的传播损耗和所述距离之间的关系表示成下面的公式1。
L=20log10(4πd/λ)[dB](公式1)
d:距离
λ:波长
通过按照上述方式,检测移动终端20′的存在方向和到基站10′的距离,终端位置获取单元152能够感知移动终端20′的存在位置。另外,由于基站10′接收移动终端20′传送的信号的定时随基站10′和移动终端20′之间的距离而不同,因此终端位置获取单元152可根据所述接收定时,估计到移动终端20′的距离。
此外,中继设备位置保持单元154保持各个中继设备30′的位置信息。通过根据从处于活动模式的中继设备30′传送的信号,按照上述方式,检测中继设备30′的存在方向和到基站10′的距离,基站10′可获得每个中继设备30′的位置信息。
选择单元156参照终端位置获取单元152获得的移动终端20′的位置信息,和中继设备位置保持单元154保持的各个中继设备30′的位置信息,选择适合于与移动终端20′的通信的中继设备30′。例如,选择单元156选择最接近于移动终端20′的中继设备30′。
在选择单元156选择的中继设备30′在按照睡眠模式工作的情况下,控制单元142利用L1/L2信令,发出转变成活动模式的指令。即使当按照睡眠模式工作时,中继设备30′也按照DRX周期接收L1/L2信令,从而按照包括在L1/L2信令中的来自基站10′的指令,转变成活动模式。结果,中继设备30′开始基准信号的传送,从而使移动终端20′可以根据中继设备30′传送的基准信号,确定将用于与基站10′的通信的中继设备30′。
(3-4.通信***的操作)
上面说明了中继设备30′,移动终端20′和基站10′的结构。下面参考图14,说明按照第二实施例的通信***的操作。
图14是表示按照第二实施例的通信***的操作的序列图。如图14中所示,按照活动模式工作的中继设备30′A传送基准信号,按照睡眠模式工作的中继设备30′C不传送基准信号(S504)。当移动终端20′传送无线电信号时(S508),基站10′的终端位置获取单元152通过检测所述无线电信号的到达方向,和到移动终端20′的距离,估计移动终端20′的位置(S512)。
此外,基站10′的选择单元156选择在移动终端20′近旁的中继设备30′(S516)。这里,假定基站10′的选择单元156选择中继设备30′C。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中继设备30′C处于睡眠模式,因此基站10′的控制单元142利用L1/L2信令,传送指示从睡眠模式转变成活动模式的控制信号(S520)。
以睡眠模式工作的中继设备30’C按照DRX周期,监视L1/L2信令,当在L1/L2信令中发出了从睡眠模式转变成活动模式的指令时,转变成活动模式(S524)。随后,中继设备30′C开始基准信号的传送(S528)。
随后,移动终端20′的中继设备确定单元236获得从每个中继设备30′传送的基准信号的接收强度(相关性的大小),并确定将用于与基站10′通信的中继设备30′(S532)。这里,假定移动终端20′的中继设备选择单元236确定使用中继设备30′C与基站10′通信。这种情况下,移动终端20′利用直接链路的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把指示确定的中继设备30′C的信息通知基站10′(S536)。
结果,使移动终端20′和基站10′能够根据基站10′的调度,利用中继设备30′C进行上行链路通信和下行链路通信(S540)。另外,当不再存在与中继设备30′C同步的移动终端20′时,中继设备30′C可根据来自基站10′的指令,从活动模式转变成睡眠模式。
(3-5.变形例1)
上面说明了第二实施例。不过,基站10′的终端位置获取单元152获取移动终端20′的位置信息的方法并不局限于上面的例子。下面,将说明终端位置获取单元152获取移动终端20′的位置信息的方法的变形例1-4。
图15是表示移动终端20′的位置信息的获取方法的变形例1的说明图。如图15中所示,按照变形例1,虽然移动终端20′属于基站10′A,不过它还接收基站10′B和10′C传送的基准信号。从而,移动终端20′测量每个基站10′传送的基准信号的接收强度,并把通过测量而获得的接收强度信息传给基站10′A。
基站10′A的终端位置获取单元152根据从移动终端20′接收的接收强度信息,估计移动终端20′的位置。例如,终端位置获取单元152可根据从每个基站10′传送的基准信号在移动终端20′的接收强度,估计从每个基站10′到移动终端20′的距离,并把满足各个估计距离的位置估计为移动终端20′的位置。
(3-6.变形例2)
图16是表示移动终端20′的位置信息的获取方法的变形例2的说明图。如图16中所示,按照变形例2,不仅基站10′A,而且基站10′B和10′C都接收由归属于基站10′A的移动终端20′传送的无线电信号。随后,每个基站10′根据从移动终端20′接收的无线电信号,估计移动终端20′的方向和距离。此外,基站10′B和10′C经主干网12,把与移动终端20′的估计位置相关的信息传给基站10′A。
因而,通过组合与基站10′估计的移动终端20′的位置相关的各项信息,基站10′A的终端位置获取单元152能够获得移动终端20′的位置信息。另外,基站10′B和10′C可以只把从移动终端20′接收的无线电信号的接收强度传给基站10′A,基站10′A可根据所述接收强度信息,估计移动终端20′的位置。
(3-7.变形例3)
图17是表示移动终端20′的位置信息的获取方法的变形例3的说明图。如图17中所示,按照变形例3,移动终端20′接收从基站10′A和按照活动方式工作的每个中继设备30′传送的基准信号。随后,移动终端20′测量基站10′A和每个中继设备30′传送的基准信号的接收强度,并把通过测量获得的接收强度信息传给基站10′A。
基站10′A的终端位置获取单元152根据从移动终端20′接收的接收强度信息,估计移动终端20′的位置。例如,终端位置获取单元152可根据从基站10′A和每个中继设备30′传送的基准信号在移动终端20′的接收强度,估计从基站10′和每个中继设备30′到移动终端20′的距离,然后把满足每个估计距离的位置估计为移动终端20′的位置。
(3-8.变形例4)
此外,按照变形例4,移动终端20′拥有GPS(全球定位***)接收功能。移动终端20′利用所述GPS接收功能,获得移动终端20′的位置信息,并把获得的位置信息传给基站10′。结果,使基站10′的终端位置获取单元152能够获得移动终端20′的位置信息。
<4.总结>
如上所述,按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按照睡眠模式工作的中继设备30也按照DRX周期,传送基准信号。于是,移动终端20不仅能够从按照活动模式工作的中继设备30接收基准信号,而且能够从按照睡眠模式工作的中继设备30接收基准信号。因而,使移动终端20能够从包括按照睡眠模式工作的中继设备30的多个中继设备30中,确定将用于与基站10的通信的中继设备30,并经由确定的中继设备30进行通信。
另外,按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基站10′使在移动终端20′附近的按照睡眠模式工作的中继设备30′转变成活动模式。因而,移动终端20′变得也能够从先前按照睡眠模式工作的中继设备30′接收基准信号,从而更恰当地确定将用于与基站10′的通信的中继设备30′。
上面参考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不过本发明自然并不局限于上面的例子。在附加权利要求的范围内,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得出各种变更和修改,应明白这些变更和修改自然也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之内。
例如,本说明书的通信***1的处理步骤未必必须按照与描述成序列图的顺序相应的时间先后顺序来执行。例如,通信***1的处理步骤可按照与表示成序列图的顺序不同的顺序来执行,或者可以并行执行。
此外,也可产生使安装在基站10,移动终端20或中继设备30中的硬件,比如CPU,ROM,RAM等实现和上述基站10,移动终端20或中继设备30的各个组件相同的功能的计算机程序。此外,还提供保存所述计算机程序的存储介质。

Claims (10)

1.一种通信***,包括:
移动终端;
一个或多个中继设备;和
经由所述一个或多个中继设备中的任意设备,与移动终端通信的基站,
其中移动终端包括
用于接收从所述一个或多个中继设备传送的基准信号的接收单元,
用于根据接收单元从所述一个或多个中继设备接收的基准信号,确定将用于与基站的通信的中继设备的确定单元,和
用于把指示由确定单元确定的中继设备的信息传送给所述基站的发射单元,
所述基站包括:
用于选择所述一个或多个中继设备中的中继设备的选择单元,以及
用于在由选择单元选择的中继设备在按照节电模式工作的情况下,发出将所选择的中继设备转变成活动模式的指令的模式控制单元,
所述中继设备包括:
用于向所述移动终端传送基准信号的发射单元,
用于在所述中继设备按照节电模式工作的情况下,从所述基站接收所述指令的接收单元,以及
用于在所述中继设备按照节电模式工作的情况下,在接收到所述指令时将所述中继设备转变成活动模式的模式控制单元,
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中继设备中的每一个在按照所述节电模式工作时,均不传送基准信号,而在按照所述活动模式工作时,传送基准信号。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
其中基站还包括:
用于获得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的终端位置获取单元,并且其中,
所述选择单元根据终端位置获取单元获得的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来选择所述一个或多个中继设备中的一个中继设备。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
其中终端位置获取单元根据从移动终端传送的信号的到达方向和接收强度,获得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
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
其中移动终端把从多个基站传送的每个信号的接收强度信息传送给所述基站,并且
其中终端位置获取单元根据从移动终端接收的所述多个基站中的每一个的接收强度信息,获得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
5.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
其中多个基站把移动终端传送的信号的接收强度信息传送给所述基站,并且
其中终端位置获取单元根据移动终端传送的信号在所述多个基站处的接收强度,获得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
6.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
其中移动终端把从所述基站和所述一个或多个中继设备传送的每个信号的接收强度信息传送给所述基站,并且
其中终端位置获取单元根据从移动终端接收的接收强度信息,获得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
7.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
其中移动终端把用GPS估计的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传送给所述基站,并且
其中终端位置获取单元获得从移动终端传送的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
8.一种通信控制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由基站从一个或多个中继设备中选择中继设备;
由所述基站在所选择的中继设备按照节电模式工作的情况下,向所选择的中继设备发出转变成活动模式的指令,并将所述中继设备从所述节电模式转变成所述活动模式;
用移动终端接收从所选择的中继设备传送的基准信号;
根据从所选择的中继设备接收的基准信号,确定将用于与基站的通信的中继设备;和
把指示已确定的中继设备的信息传送给所述基站,
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中继设备中的每一个在按照节电模式工作时,均不传送基准信号,而在按照活动模式工作时,传送基准信号。
9.一种移动终端,包括:
用于接收从一个或多个中继设备传送的基准信号的接收单元;
用于根据接收单元从所述一个或多个中继设备接收的基准信号,确定将用于与基站的通信的中继设备的确定单元;和
用于把指示由确定单元确定的中继设备的信息传送给所述基站的发射单元,
其中,所述移动终端可以按照节电模式或活动模式工作,并且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模式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移动终端按照节电模式工作的情况下,在接收到从节电模式转变为活动模式的指令时,从所述节电模式转变成所述活动模式。
10.一种中继设备,用于在移动终端和基站之间进行通信中继,所述中继设备包括:
用于向移动终端传送基准信号的发射单元,
用于在所述中继设备按照节电模式工作的情况下,从基站接收转变成活动模式的指令的接收单元,
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指令时从所述节电模式转变成所述活动模式的模式控制单元,
其中所述中继设备在按照所述节电模式工作时,不传送基准信号,而在按照所述活动模式工作时,传送基准信号。
CN201080031787.8A 2009-07-23 2010-06-10 通信***,通信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和中继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747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68498.6A CN105262532B (zh) 2009-07-23 2010-06-10 通信***,通信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和中继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72492A JP5540592B2 (ja) 2009-07-23 2009-07-23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制御方法、移動端末、および中継装置
JP2009-172492 2009-07-23
PCT/JP2010/059852 WO2011010515A1 (ja) 2009-07-23 2010-06-10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制御方法、移動端末、および中継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68498.6A Division CN105262532B (zh) 2009-07-23 2010-06-10 通信***,通信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和中继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74794A CN102474794A (zh) 2012-05-23
CN102474794B true CN102474794B (zh) 2015-12-16

Family

ID=4349899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31787.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74794B (zh) 2009-07-23 2010-06-10 通信***,通信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和中继设备
CN201510568498.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262532B (zh) 2009-07-23 2010-06-10 通信***,通信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和中继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68498.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262532B (zh) 2009-07-23 2010-06-10 通信***,通信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和中继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3) US8983556B2 (zh)
JP (1) JP5540592B2 (zh)
CN (2) CN102474794B (zh)
WO (1) WO201101051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40592B2 (ja) * 2009-07-23 2014-07-02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制御方法、移動端末、および中継装置
JP2011066874A (ja) 2009-08-17 2011-03-31 Sony Corp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
JP2011071963A (ja) 2009-08-26 2011-04-07 Sony Corp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
JP5515558B2 (ja) * 2009-09-25 2014-06-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中継装置および通信装置
JP5522251B2 (ja) * 2010-03-11 2014-06-18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中継局、基地局、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US8331995B2 (en) * 2010-07-07 2012-12-1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econdary radio-nodes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and related methods
JP5606368B2 (ja) * 2011-03-16 2014-10-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EP4221048A1 (en) 2011-05-02 2023-08-02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s and systems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ith remote radio heads
US9014020B2 (en) 2011-05-02 2015-04-21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s and systems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ith remote radio heads
US20120281555A1 (en) * 2011-05-02 2012-11-08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Systems and Methods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ith Remote Radio Heads
US9363753B2 (en) * 2011-07-19 2016-06-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leep mode for user equipment relays
US9113412B2 (en) * 2011-12-12 2015-08-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Low power node dormant state
JP2013207476A (ja) * 2012-03-28 2013-10-07 Fujitsu Ltd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無線基地局、無線端末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9560592B2 (en) 2012-04-27 2017-01-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gnaling in dense network operations
US9344968B2 (en) 2012-06-15 2016-05-17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for boosting MIMO (multi-input multi-output) signa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JP5759428B2 (ja) * 2012-07-31 2015-08-05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EP2706815A1 (en) * 2012-09-07 2014-03-12 NEC Corporation, Incorporated in Japa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laying in a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GB2505900B (en) * 2012-09-13 2015-03-04 Broadcom Corp Methods,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s for operating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
JP6264752B2 (ja) * 2013-06-06 2018-01-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制御方法、制御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KR102094718B1 (ko) * 2013-09-26 2020-05-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네트워크에서 학습에 기반한 중계 노드 선택 방법 및 중계 장치
JP6006251B2 (ja) * 2014-03-27 2016-10-12 Nec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電源制御方法
WO2016076107A1 (ja) * 2014-11-14 2016-05-19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及びd2d通信方法
CN106465225A (zh) * 2015-04-03 2017-0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WO2017113113A1 (zh) * 2015-12-29 2017-07-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网络设备、数据传输方法和无线通信***
DE102016212002B4 (de) 2016-03-16 2018-05-09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Mobilfunkstation, sowie Relaisfunkstation und Mobilfunkstation zur Verwendung bei dem Verfahren
US9948368B2 (en) * 2016-04-29 2018-04-17 Sony Corporation Proactive MIMO relay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06341877A (zh) * 2016-09-29 2017-01-18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中继设备的状态控制方法、中继设备及通信***
TWI659663B (zh) * 2016-10-18 2019-05-11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環境控制系統、控制裝置及控制方法
JP6787412B2 (ja) 2017-02-03 2020-11-1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通信処理システム、通信処理方法、基地局および通信処理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855417B2 (ja) * 2018-07-23 2021-04-07 ソフトバンク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装置、並びに、その制御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9041072A (zh) * 2018-08-09 2018-12-18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基于中继的NB-IoT上行覆盖增强***及其工作方法
CN112584389B (zh) * 2019-09-29 2022-08-30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组网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3891364A (zh) * 2021-10-15 2022-01-04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设备的控制方法、通信方法及设备
CN113891366B (zh) * 2021-10-15 2024-02-06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继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139846A1 (ja) * 2022-01-18 2023-07-2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そのための管理装置、中継装置、通信制御方法、および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WO2023175987A1 (ja) * 2022-03-18 2023-09-2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管理装置、管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3396A (zh) * 1999-02-03 2000-08-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
CN1902868A (zh) * 2003-12-30 2007-01-24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使用协作中继的无线通信网络的方法和***
CN1918860A (zh) * 2004-02-06 2007-02-21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信标设备的休眠模式的***和方法
CN101132601A (zh) * 2007-09-18 2008-02-27 北京邮电大学 基于中继技术的多频点td-scdma组网及通信的实现方法
JP2008235962A (ja) * 2007-03-16 2008-10-02 Fujitsu General Ltd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65541B1 (en) * 2000-05-04 2003-12-16 Snaptrack,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using mobile GPS receivers to synchronize basestations in cellular networks
US7680461B2 (en) 2003-11-05 2010-03-16 Sony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metho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JP2005184730A (ja) 2003-12-24 2005-07-07 Sony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4474934B2 (ja) 2004-02-18 2010-06-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4543737B2 (ja) 2004-05-10 2010-09-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4604798B2 (ja) 2004-05-10 2011-01-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4604545B2 (ja) 2004-05-10 2011-01-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ム
JP2006246202A (ja) * 2005-03-04 2006-09-14 Nec Corp 最適中継ノード選択方法、ノード及びマルチホップ無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JP4534807B2 (ja) * 2005-03-11 2010-09-01 Kddi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マルチホップによる基地局への接続方法
JP4292419B2 (ja) 2005-07-25 2009-07-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モニタ端末
JP2008072251A (ja) * 2006-09-12 2008-03-27 Canon Inc 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JP4818066B2 (ja) * 2006-10-23 2011-11-1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検針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検針方法
WO2008149598A1 (ja) * 2007-06-04 2008-12-11 Sony Corporation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09094692A (ja) * 2007-10-05 2009-04-30 Yamaha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通信制御装置、無線通信端末
JP2009093406A (ja) 2007-10-09 2009-04-30 Fuji Xerox Co Ltd 印刷情報処理装置、印刷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059588B2 (ja) * 2007-12-27 2012-10-24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基地局、無線通信方法
JP5038924B2 (ja) 2008-01-25 2012-10-03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リレー伝送システム、基地局、中継局及び方法
JP5281692B2 (ja) * 2008-09-05 2013-09-04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 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無線アクセス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方法及び装置
WO2010059083A1 (en) * 2008-11-18 2010-05-2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for determining radio characteristics of a radio link
US8446856B2 (en) * 2008-12-19 2013-05-21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lay node selection
US9408161B2 (en) * 2009-02-13 2016-08-0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ontrolling energy consumption of a wireless network node
JP5540592B2 (ja) * 2009-07-23 2014-07-02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制御方法、移動端末、および中継装置
JP5909843B2 (ja) 2009-08-10 2016-04-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
JP2011066874A (ja) 2009-08-17 2011-03-31 Sony Corp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
JP2011071963A (ja) 2009-08-26 2011-04-07 Sony Corp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3396A (zh) * 1999-02-03 2000-08-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
CN1902868A (zh) * 2003-12-30 2007-01-24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使用协作中继的无线通信网络的方法和***
CN1918860A (zh) * 2004-02-06 2007-02-21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信标设备的休眠模式的***和方法
JP2008235962A (ja) * 2007-03-16 2008-10-02 Fujitsu General Ltd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01132601A (zh) * 2007-09-18 2008-02-27 北京邮电大学 基于中继技术的多频点td-scdma组网及通信的实现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155929A1 (en) 2015-06-04
WO2011010515A1 (ja) 2011-01-27
JP2011029851A (ja) 2011-02-10
US9191096B2 (en) 2015-11-17
US8983556B2 (en) 2015-03-17
US10200174B2 (en) 2019-02-05
US20160044741A1 (en) 2016-02-11
CN105262532B (zh) 2019-12-13
CN105262532A (zh) 2016-01-20
US20120052796A1 (en) 2012-03-01
CN102474794A (zh) 2012-05-23
JP5540592B2 (ja) 2014-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74794B (zh) 通信***,通信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和中继设备
AU2012279799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2257746B (zh) 用于无线通信***中定向空闲信道评估的方法和装置
CN102656818B (zh) 对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进行独立天线切换的组合智能接收分集(ird)与移动发射分集(mtd)
AU2012279730B2 (en) Communication control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CN1996786A (zh) 基于中继技术的新型无线通信组网方法
CN109219967A (zh) 高频无线通信***寻呼
TWI747161B (zh) 尋呼指示和無線電資源管理測量之增強方法
CN104519576A (zh)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在无线小区中的数据传输方法
JP2011510546A (ja) システム情報ビット流を伝送する方法と、それを用いた通信装置
CN102474854A (zh) 基站、通信***、移动终端和中继装置
CN103748792B (zh)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通信***以及基站
US20220110141A1 (en) Sidelink transmission from relay user equipment (ue) to remote ue
KR20190022672A (ko)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무선 통신 디바이스
US20230239020A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KR19990045288A (ko) 셀룰러 다중캐리어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EP1935116A1 (en) Method for improving service performance of a trunk broadcasting service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Rostami et al. Wake-up radio-based 5G mobile access: Methods,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CN101136724A (zh) 无线自组织协作通信方法
KR101601775B1 (ko)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신호를 전송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WO2021160792A1 (en) Method of operating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in a disconnected operational mod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base station
Zhai et al. Wireless powered cooperative NOMA with Alamouti coding and selection relaying
CN117694014A (zh) 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18216182A (zh) 转发器、网络设备及其通信方法
JP2009182986A (ja) 送信電力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