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23505A - 支承装置,鼓单元和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支承装置,鼓单元和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23505A
CN102023505A CN2010101570540A CN201010157054A CN102023505A CN 102023505 A CN102023505 A CN 102023505A CN 2010101570540 A CN2010101570540 A CN 2010101570540A CN 201010157054 A CN201010157054 A CN 201010157054A CN 102023505 A CN102023505 A CN 1020235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sensitive drums
edge
flange
teat
end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5705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23505B (zh
Inventor
阿部晃治
桥本淳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235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235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235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235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 G03G15/757Drive mechanisms for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gea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84Frame structures using extractable subframes, e.g. on rails or hing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ischarg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Shape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支承装置,在形成在框架中的开口中支持转动体。开口的周缘形成为具有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沿着彼此不同的方向直线地延伸。支承装置包含凸缘构件,支承构件和按压构件,凸缘构件附接于转动体的轴端部,支承构件从外部附接到凸缘构件并且***开口,按压构件将凸缘构件向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之间的部分按压。

Description

支承装置,鼓单元和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支承装置、鼓单元和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串联式图像形成设备,该串联式图像形成设备具有图像形成单元,用于例如以电子照相方法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该图像形成设备可以配备有多个感光鼓,每个感光鼓能够形成不同颜色的图像并且被排列成一线。例如,日本专利临时公布No.2007-72422中公开的串联式彩色打印机具有四个感光鼓,四个感光鼓可整体附接到打印机本体的外壳或者从打印机本体的外壳拆卸。
根据该公开内容,打印机装备有鼓子单元和一对侧框架,鼓子单元分别支撑感光鼓,侧框架在鼓子单元的轴端部保持鼓子单元。侧框架构造成进一步保持可拆卸的显影盒,每个显影盒包含对应于其中一个鼓子单元的显影辊。从而,鼓子单元、显影盒和该对侧框架构成可拆卸地安装到打印机的外壳中的鼓单元。
通过该对侧框架保持感光鼓的结构可以,例如,使得每个感光鼓在其轴端部设置有凸缘,并且所述凸缘可转动地***轴承,轴承被固定到形成在侧框架中的通孔中。从而,凸缘相对于轴承和侧框架可旋转。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结构中,假设侧框架之间可能发生热膨胀,感光鼓可能由于热变形而相对于记录介质或打印机中的其他组件不对准。为了避免这种不对准,要求接收凸缘的通孔具有一定量的公差以吸收热变形。因此,难以相对于框架将感光鼓设在恰当的位置。
考虑到上述困难,本发明在以下方面具有优越性,提供一种支承装置、鼓单元和图像形成设备,在该图像形成设备中,诸如感光鼓等的转动体相对于框架设置在恰当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在形成于框架中的开口中保持转动体的支承装置。开口的周缘形成为具有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沿着彼此不同的方向线性延伸。支承装置包含凸缘构件、支承构件和按压构件,凸缘构件附接于转动体的轴向端部,支承构件外部地附接到凸缘构件并且***开口,按压构件朝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之间的部分按压凸缘构件。
根据上述构造,凸缘构件被设成使其外周与支承构件的内周接触,并且通过支承构件相对于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设在预定位置。也就是说,凸缘构件相对于与转动体的轴线正交的两个不同方向设在预定位置。因此,转动体被稳定且精确地设定在预定位置。
选择性地,按压构件可以与支承构件整体形成。
选择性地,所述支承构件可以包含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在从所述框架到所述转动体的方向上突出。所述突出部形成为具有一对缝隙,所述缝隙沿着所述突出部的轴向从所述突出部的边缘向所述框架伸长。所述按压构件是通过所述缝隙限定的部分,并且在所述按压构件的内周上的边缘处具有凸起。
选择性地,所述支承构件包含:环形的凸缘部;和止动器,所述止动器与所述凸缘部整体形成,从而与所述框架的预定部分接合。
选择性地,其中所述转动体的所述轴向端部包含第一轴向端部和第二轴向端部,并且支承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齿轮,所述齿轮在所述转动体的第一轴向端部的附近将驱动力传输到所述转动体。
选择性地,所述转动体可以是感光鼓。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鼓单元。所述鼓单元包括:可旋转的感光鼓;凸缘构件,所述凸缘构件附接于所述感光鼓的轴向端部;框架,所述框架具有形成为具有周边的开口,所述开口包含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沿着彼此不同的方向线性延伸;支承构件,所述支承构件外部地附接于所述凸缘构件并且***所述开口;和按压构件,所述按压构件朝向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之间的部分按压所述凸缘构件。
选择性地,所述按压构件可以与所述支承构件整体形成。
选择性地,所述支承构件包含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在从所述框架到所述感光鼓的方向上突出。所述突出部形成为具有一对缝隙,所述缝隙沿着所述突出部的轴向从所述突出部的边缘向所述框架伸长。所述按压构件是通过所述缝隙限定的部分,并且在所述按压构件的内周上的边缘具有凸起。
选择性地,鼓单元可以进一步包括显影辊,所述显影辊的圆周被压向所述感光鼓。所述按压构件按压所述凸缘构件的方向与所述显影辊的圆周被压向所述感光鼓的方向一致。
选择性地,所述支承构件可以包含:环形的凸缘部;和止动器,所述止动器与所述凸缘部整体形成,从而与所述框架的预定部分接合。
选择性地,其中所述感光鼓的所述轴向端部包含第一轴向端部和第二轴向端部,并且鼓单元可以进一步包括齿轮,所述齿轮在所述感光鼓的第一轴向端部的附近将驱动力传输到所述感光鼓。
选择性地,鼓单元可以包括多个所述感光鼓,其中,所述框架可以形成为具有相等数量的开口,所述相等数量等于所述感光鼓的数量。
根据上述构造,凸缘构件被设成使其外周与支承构件的内周接触,并且通过支承构件相对于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被设在预定位置。也就是说,凸缘构件相对于与感光鼓的轴线正交的两个不同的方向设在预定位置。因此,感光鼓被稳定且精确地设定在鼓单元中的预定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可旋转的感光鼓;凸缘构件,所述凸缘构件附接于所述感光鼓的轴向端部;框架,所述框架具有形成为具有周边的开口,所述开口包含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沿着彼此不同的方向线性延伸;支承构件,所述支承构件外部地附接于所述凸缘构件并且***所述开口;和按压构件,所述按压构件朝向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之间的部分按压所述凸缘构件。
选择性地,所述按压构件可以与所述支承构件整体形成。
选择性地,其中所述支承构件可以包含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在从所述框架到所述感光鼓的方向上突出。所述突出部可以形成为具有一对缝隙,所述缝隙沿着所述突出部的轴向从所述突出部的边缘向所述框架伸长。所述按压构件可以是通过所述缝隙限定的部分,并且在所述按压构件的内周上的边缘具有凸起。
选择性地,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括显影辊,所述显影辊的圆周被压向所述感光鼓。所述按压构件按压所述凸缘构件的方向可以与所述显影辊的圆周被压向所述感光鼓的方向一致。
选择性地,所述支承构件可以包含环形的凸缘部和止动器,所述止动器与所述凸缘部整体形成,从而与所述框架的预定部分接合。
选择性地,其中所述感光鼓的所述轴向端部包含第一轴向端部和第二轴向端部,并且图像形成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齿轮,所述齿轮在所述感光鼓的第一轴向端部的附近将驱动力传输到所述感光鼓。
选择性地,图像形成设备可以包括多个所述感光鼓。所述框架形成为具有相等数量的开口,所述相等数量等于所述感光鼓的数量。
根据上述构造,凸缘构件被设成使其外周与支承构件的内周接触,并且通过支承构件相对于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设在预定位置。也就是说,凸缘构件相对于与感光鼓的轴线正交的两个不同的方向设在预定位置。因此,感光鼓被稳定且精确地设定在图像形成设备中的预定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打印机侧剖视图。
图2是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附接打印机中的具有一个显影盒的鼓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鼓单元的俯视图,其中从鼓单元移除一对外板。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左内板的立体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左内板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6是设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右内板和左内板中的感光鼓的立体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右侧支承块的立体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右侧支承块的立体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左侧支承块的立体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左侧支承块的立体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右侧支承块设在右内板中的立体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左侧支承块设在左内板中的立体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安装在鼓单元中的显影盒中的显影辊和感光鼓的说明性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1.打印机
将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机1的总体构造。打印机1是串联型图像形成设备。打印机1具有外壳2和附接到外壳2的鼓单元3。通过在打印机1前面的开口(未显示),鼓单元3可附接到外壳2和从外壳2可拆卸,当打印机1在使用时,开口被前盖4盖住。
在本实施例中,与打印机1相关的方向将根据图1所示的打印机1的方位定义。设置盖子4的图1中的左侧称为前侧,与盖子4相反的右侧称为后侧。进一步地说,打印机1的左右方向是指垂直于图1中的打印机1的横截面的方向,也称为横向。
鼓单元3包含四个可旋转的感光鼓5。作为转动体的四个感光鼓5设置用来分别形成黑色(K)、黄色(Y)、洋红(M)和青色(C)的图像。在本实施例中,用于黑色、黄色、洋红和青色的感光鼓5以给定的顺序在打印机1的前后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成一行。
鼓单元3设置有四个电晕充电装置6和四个显影盒7,每个显影盒7对应于感光鼓5中的一个。每个显影盒7包含显影辊8,显影辊8将显影剂(即调色剂)供应到感光鼓5。显影盒7可附接到鼓单元3和从鼓单元3可拆卸。打印机1在鼓单元3上方的位置处设置有曝光单元9,曝光单元9发射四个激光束,每个激光束对应于感光鼓5的CMYK颜色中的一个。
随着感光鼓5转动,感光鼓5的表面通过电晕充电装置6充电,并且根据图像数据而被有选择地扫描感光鼓5的表面的激光束曝光。从而,通过激光束,电荷从感光鼓5的表面移除,潜像形成在感光鼓5的表面上。当感光鼓5进一步转动并且感光鼓5的表面上的潜像变得与显影辊8的表面接触时,粘附于显影辊8的表面上的调色剂被供应给感光鼓5
上的潜像。因此,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5的表面上。
在打印机1中,曝光单元9可以被替换为四个LED阵列,每个LED阵列对应于一个感光鼓5。
打印机1在外壳2的底部包含纸盒10,纸盒10容纳多张记录纸P。纸盒10中的记录纸张P被辊逐一馈送到传送带11,传送带11是环形带。传送带11配置在外壳2中,在其上外表面与四个感光鼓5的下部相对的位置处。进一步地说,传送带11的上内表面与转印辊12相对,转印辊12处于经由传送带8的上部分别与感光鼓5相对的位置。被运送到传送带11的记录纸张P通过传送带11的循环而被依次馈入传送带11和感光鼓5之间。从而,通过施加于转印辊12的具有预定电位的转印偏压,形成在感光鼓5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纸张P。
具有被转印的彩色图像的记录纸张P被传送到定影单元13,在定影单元13中,彩色图像通过加热加压定影到记录纸张P的表面。其后,记录纸张P通过辊被运送,并被排出在打印机1的外壳2顶部上的排出盘14中。
2.鼓单元
接下来,将参照图2说明鼓单元3。鼓单元3包含四个感光鼓5、四个显影盒7、四个鼓子单元20、前梁21、后梁22和框架组件,框架组件包含右内板24(见图3)、左内板25、右外板27和左外板28。包含这些组件的鼓单元3可拆卸地附接到打印机1的外壳2。
2.1鼓子单元
在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之间,鼓子单元20在前后方向排列成一行,而互相隔开。鼓子单元20中的每一个都由树脂制成,并且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伸长并且前下侧敞开的三棱柱形状。鼓子单元20包含电晕充电装置6(见图1)和用于清洁感光鼓5的表面的清洁器构件(未显示)。
2.2前梁
鼓子单元3的前梁21由树脂制成,并且跨过成对的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之间的前端区域。前梁21包含轴29,轴29贯穿前梁21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进一步地,轴29贯穿右内板24、左内板25、右外板27和左外板28,以便从右外板27和左外板28向外突出。前梁21在其顶部边缘的横向中心设置有前把手30,前把手30与前梁21整体形成,并且当从上方看时,前把手30在俯视图中是具有三侧的顶部敞开的盒状。前把手30在它的自由端与前梁21连接。
2.3后梁
后梁22由树脂制成并且跨过一对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之间的后端区域。后梁22在其顶部边缘的横向中心设置有后把手31,后把手31与后梁22整体形成,并且当从后方看时,具有竖直翻转的U形状。后把手31在U形自由端与后梁22连接,并且从后梁22朝前上方伸出。
2.4内板
将参考图3和4描述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同样由具有相同的形状的金属板压制形成。因此,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的描述由对左内板25的描述代表。
左内板25是在前后方向延伸的伸长板。当组装在鼓单元3中时,左内板25的前端部分和后端部分分别与前梁21和后梁22成直角地相面对。左内板的前端部分弯曲以向前上方延伸。前端部分形成为具有轴孔51,轴29贯穿该轴孔51。
左内板25的后端部分弯折以向上延伸。后端部分形成为在其后脊具有切口53,切口53为近似平躺的V字形状。当鼓单元3安装在外壳2中时,切口53变得与基准轴34的前上部接触(见图1),以便接纳基准轴34,基准轴34的前上部在外壳2内沿横向方向延伸。
2.4.1鼓孔
左内板25形成为具有四个鼓孔32,鼓孔32是在均匀的间隔位置处沿着前后方向排列的开口。将参考图5描述鼓孔32。
鼓孔32形成为贯穿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并且形成为具有四个直线部分60和四个弯曲部分61。直线部分60包含两个竖直直线部分63和两个水平直线部分64,竖直直线部分63竖直延伸并且彼此相对,水平直线部分64水平延伸并且彼此相对。竖直直线部分63中的一个更靠近对应于第一边缘的后部,第一边缘限定感光鼓5的凸缘块81的水平位置(见图6)。水平直线部分64中下方的一个对应于第二边缘,第二边缘限定凸缘块81的竖直位置。
四个弯曲部分61连接相对的两个直线部分60并且形成为径向向外弯曲。当从侧面看时,具有直线部分60和弯曲部分61的鼓孔32因此形成为具有圆角的近似正方形的形状。
2.4.2接合槽
将再参照图5描述左内板25中的接合槽。左内板25形成为在左内板25下边缘处与每个鼓孔32的中心竖直重叠的位置具有支承接合槽70,每个支承接合槽70是近似矩形的切口。进一步地说,在左内板25的下边缘,夹持凹槽(clipper-holding groove)71是长条形切除部,形成在支承接合槽70的前侧和后侧。
将参考图5描述的左内板25在俯视图中的位于鼓孔32上方的部分的轮廓。左内板25的上边缘部分地向前上方倾斜并且在与相应鼓孔32的中心竖直重叠的位置向下弯折。进一步地说,上边缘再次弯折,以平行于水平直线部分64向前延伸。如图5所示,因此,左内板25的上边缘包含台阶,台阶限定可接合部分72,可接合部分72将与右侧支承90的第一止动器101和左侧支承91的第二止动器110中的一个接合。将稍后详细描述左右侧支承90,91。
2.5外板
将再参照图2描述包含右外板27和左外板28的一对外板。右外板27和左外板28用例如纤维加强树脂制成。在侧视图中,右外板27和左外板28形成为在竖直方向上较长并且在前后方向大致与左右内板24,25的尺寸相等的长条形形状。当组装在鼓单元3中时,右外板27和左外板28的前端部分和后端部分分别与前梁21和后梁22成直角地相面对。
在竖直方向上,右外板27和左外板28的前端部分比左右外板27,28的中间部分小,并且前端部分的下边缘向前上方倾斜。在竖直方向上,右外板27和左外板28的后端部分比右外板27和左外板28的中间部分小,并且后端部分的下边缘向后上方倾斜。
右外板27和左外板28的后端部分中的每一个都形成为具有切口33,切口33与切口53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切口33在沿着横向与右内板24或左内板25的切口53相对的位置。当鼓单元33安装在外壳2中时,切口33不与基准轴34干涉。
2.6感光鼓
将参考图6描述感光鼓5。感光鼓5中的每一个包含圆筒80和一对凸缘块81,凸缘块81分别适配到圆筒80的端部中。凸缘块81不可相对于圆筒80旋转。
圆筒80包含可充正电的感光外层。凸缘块81由树脂制成并且从圆筒80的端部部分***圆筒80。在圆筒80左端的凸缘块81形成为在其左端表面具有连接凹槽(未显示),驱动力传输装置112(见图2)连接到该连接凹槽。因此,凸缘块81的结构允许感光鼓5被由驱动力传输装置112传输的驱动力驱动转动。凸缘块81形成为具有比形成在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中的鼓孔32的直径小的外径。
在圆筒80的右端的凸缘块81通过右侧支承90被右内板24可转动地支撑。在圆筒80的左端的凸缘块81通过左侧支承91被左内板25可转动地支撑。
2.7支承
2.7.1右侧支承
将参考图7和8描述右侧支承90。右侧支承90中的每一个都由树脂制成并且包含圆柱形的套管92、圆柱形轴保持器93和环形的凸缘部94,圆柱形轴保持器93形成在套管92内部并且与套管92同轴,环形的凸缘部94形成为从套管92的外表面的轴向中间位置扩展的盘形。套管92、轴保持器93和凸缘部94整体形成在右侧支承90中。
套管92形成为当附接到感光鼓5时在朝向右侧凸缘块81的方向上突出,并且套管92的外径大致等于右内板24的鼓孔32(见图4)的内径。进一步地说,套管92的内径实质上比右边的凸缘块81的外径大。套管92形成为具有一对缝隙95,缝隙95从套管92的边缘沿着套管92的轴向向右内板24伸长,并且在在周缘上彼此隔开的位置处。由套管92中的这对缝隙95限定的较小部分用作将描述如下的加压器部分96。
当右侧支承90被保持在鼓孔32中时,加压器部分96和该对缝隙95设在靠近右内板24的鼓孔32前部的竖直直线部分63和靠近右内板24的鼓孔32顶部的水平直线部分64之间的弯曲部分61。换句话说,当右侧支承90保持在鼓孔32中时,加压器部分96面对靠近后部的竖直直线部分63(即,第一边缘)和靠近底部的水平直线部分64(即,第二边缘)。加压器部分96形成为在其内周缘的边缘具有凸起97。
在本实施例中,右侧支承90能够被凸缘部94分成两侧,两侧中的一侧是加压器侧,加压器部分96形成在该侧。两侧中的另一侧是闭合侧,用于封堵套管92的闭合部分98在该侧与套管92整体形成。右侧支承90的加压器侧主要出现在图7中,闭合侧主要出现在图8中。闭合部分98形成为具有开口99,开口99沿轴向贯穿闭合部分98。
开口99形成在闭合部分98的中心,以与由轴保持器93限定的内穴(inner hollow)连通。右侧支承90设置有轴83,轴83可导电并且与套管92和轴保持器93同轴延伸。轴83被***开口99和轴保持器93,在闭合侧的一端从闭合部分98向外延伸。轴83的在加压器侧的另一端是锥形的。
凸缘部94在其外缘形成为具有两个止动器101,两个止动器101彼此相对,轴83在两个止动器101之间。止动器101中的每一个形成为整体地具有延伸部分115、支撑部分116和止动器凸起117。延伸部分115从凸缘部94的外缘向外延伸并且形成为具有矩形的切口。
支撑部分116配置在延伸部分115的加压器侧。止动器凸起117固定在支撑部分116的闭合侧,并且穿过延伸部分115中的切口向右侧支承90的闭合侧延伸。止动器凸起117形成为具有弯折面118,弯折面118从止动器凸起117的边缘向套管92的轴线弯折。止动器凸起117形成为具有弯折面118的顶端,弯折面118的顶端靠近套管92的轴线,从而到凸缘部94的闭合侧表面的距离等于右内板24在横向上的厚度。
2.7.2左侧支承
将参考图9和10描述左侧支承91。左侧支承91中的每一个都由树脂制成并且包含圆柱状的套管105和环形的凸缘部106,环形的凸缘部106形成为具有从套管105的脊扩展的盘状。套管105和凸缘部106整体形成在左侧支承91中。
套管105形成为当附接到感光鼓5时在朝向左侧凸缘块81的方向上突出,并且套管105的外径大致等于左内板25的鼓孔32(见图4)的内径。进一步地说,套管105的内径实质上比左边的凸缘块81的外径大。套管105形成为具有一对缝隙107,缝隙107沿着套管105的轴向从套管105的边缘向左内板25伸长,并且位于在周缘上彼此隔开的位置处。由套管105中的这对缝隙107所限定的较小部分用作将描述如下的加压器部分108。
当左侧支承91被保持在鼓孔32中时,加压器部分108和该对缝隙107设在靠近左内板25的鼓孔32前部的竖直直线部分63和靠近左内板25的鼓孔32顶部的水平直线部分64之间的位置处。换句话说,当左侧支承91被保持在鼓孔32中时,加压器部分108面对靠近后部的竖直直线部分63(即,第一边缘)和靠近底部的水平直线部分64(即,第二边缘)之间的弯曲部分61。加压器部分108形成为在其内周缘的边缘具有凸起109。
在本实施例中,相对于凸缘部106形成加压器部分108的一侧称为左侧支承91的加压器侧。右侧支承90的加压器侧主要出现在图9中。
凸缘部106形成为在其外缘具有两个止动器110,两个止动器110彼此相对,轴83在两个止动器110之间。止动器110中的每一个形成为整体地具有延伸部分119和止动器凸起120。
延伸部分119从凸缘部106的外缘沿套管105的径向向外延伸,并且形成为在侧视图中为矩形的形状。止动器凸起120形成为从延伸部分119的在左侧支承91的加压器侧的一端突出。延伸部分119和止动器凸起120总体上为L形状。
2.8感光鼓到鼓单元中的安装
感光鼓5到鼓单元3中的安装参考图3描述。感光鼓5安装在四个鼓子单元20中,鼓单元3中组装有前梁21、后梁22和一对右内板24,左内板25。
特别是,四个鼓子单元20间以预定的间隔排列。其后,前梁21配置在鼓子单元20的前方,以在前部与鼓子单元20隔开。进一步地说,后梁22配置在鼓子单元20的后方,以稍微与最后面的鼓单元20隔开。此外,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分别配置在前梁21、鼓子单元20和后梁22的右侧和左侧。其后,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通过螺钉(未显示)固定到前梁21、四个鼓子单元20和后梁22。
接下来,感光鼓5被附接于前梁21、四个鼓子单元20和后梁22的组合件。特别是,右侧支承90附接于感光鼓5的右侧端。也就是,用于右侧端的凸缘块81被***右侧支承90的套管92内部。在这点上,套管92的加压器部分96中的凸起97变得与凸缘块81的外边缘弹性接触。因此,凸缘块81被沿着离开加压器部分96的方向按压(见图13)。由于右侧支承90的凸起97与凸缘块81接触,并且右侧支承90从外部附接到凸缘块81,保持在右侧支承90的轴保持器93中的轴83被***感光鼓5。
接下来,在右侧端具有右侧支承90的感光鼓5被附接于形成在右内板24中的鼓孔32中。特别是,感光鼓5配置在使得右侧支承90与在它左边的鼓孔32相对的位置。其后,感光鼓5向右移动,使得右侧支承90***鼓孔32,套管92的外周与鼓孔32的四个直线部分60接触。在这点上,止动器101中的弯折面118变得与从左边接近的右内板24的上边缘(即,可接合部分72)和下边缘(即,支承接合槽70)接触。当右侧支承90进一步向右移动时,右内板24的上边缘和下边缘沿着弯折面118滑动,因此,止动器凸起117向外弹性变形。从而,止动器凸起117越过右内板24的上下边缘。当右侧支承90的凸缘部94开始接触右内板24的左侧平面时,右侧支承90被限制进一步向右移动,并且变形的止动器凸起117被释放而回复到它们的原状。因此,右内板24停留在弯折面118和右侧支承90的凸缘部94之间,并且止动器101与形成在右内板24中的可接合部分72和支承接合槽70接合。
当右侧支承90被如此附接到右内板24时,套管92的外周和弯曲部分61之间产生空隙。随着右侧支承90被***鼓孔32,加压器部分96设在靠近前部的竖直直线部分63和靠近顶部的水平直线部分64之间的位置;因此,凸缘块81被压向靠近后部的竖直直线部分63(即,第一边缘)和靠近底部的水平直线部分64(即,第二边缘)之间的部分。同时,右侧支承90的套管92的外周被固定而与四个直线部分60接触。因此,相对于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凸缘块81设置在其外周与右侧支承90的套管92的内周相接触的位置。如此,感光鼓5的右侧端相对于右内板24设在恰当的位置。
接下来,左侧支承91被附接于左内板25和感光鼓5的左侧端,具体地说附接于用于左侧端的凸缘块81。也就是,随着凸缘块81被***左内板25的鼓孔32,左侧支承91的套管105被***左侧凸缘块81的外周与鼓孔32的边缘之间的空隙内。在这点上,套管105的加压器部分108中的凸起109变得与凸缘块81的外缘弹性接触。因此,凸缘块81沿着离开加压器部分108的方向被按压(见图13)。
进一步地说,类似于被保持在鼓孔32中的右侧支承90,当左侧支承91附接于左内板25并且套管105的外周与鼓孔32的四个直线部分60接触时,套管105和弯曲部分61的外周之间产生空隙。随着左侧支承91***鼓孔32,加压器部分108被设在靠近前部的竖直直线部分63和靠近顶部的水平直线部分64之间的位置;因此,凸缘块81被压向靠近后部的竖直直线部分63(即,第一边缘)和靠近底部的水平直线部分64(即,第二边缘)之间的部分。同时,右侧支承90的套管92的外周被固定为与直线部分60接触。因此,相对于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凸缘块81设置在其外周与左侧支承91的套管105的内周相接触的位置。如此,感光鼓5的左侧端相对于左内板25设在恰当的位置。
当左侧支承91完全停留在鼓孔32中时,左侧支承91的凸缘部106与左内板25的左侧平面(即外表面)接触。因此,左侧支承91被限制而不进一步向右移动。因此,左侧支承91的横向位置被确定。进一步地说,在上侧的止动器凸起120适配于左内板25可接合部分72,在下侧的止动器凸起120适配于左内板25的支承接合槽70。如此,止动器凸起110与形成在左内板25中的可接合部分72和支承接合槽70接合,使得左侧支承91在横向上的位置固定。
其后,如图6所示,夹钳(clip)111附接于轴82的从右侧支承90的闭合部分98(见图8)进一步向右突出的部分。夹钳111是三侧盒形的夹具,其自由端弯曲成钩在右内板24的夹持凹槽71中。感光鼓5的安装完成。
当四个感光鼓5被安装时,右外板27和左外板28分别配置在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的外侧。左右外板27通过螺钉(未显示)固定到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前梁、四个鼓子单元20和后梁22。如此,鼓单元3的组装完成。
2.9显影盒到鼓单元中的安装
显影盒7到鼓单元3的安装将参考图2和13描述。显影盒显影盒7安装在组装的鼓单元3中,每个显影盒7对应于CMYK颜色中的一个。右外板27和左外板28中的每一个形成为具有在其内表面中的四个导槽113。导槽113是从右(或左)外板27(28)向感光鼓5的位置延伸的突出导轨,并且与形成在相对的左(或右)外板28(27)的导槽113配对。显影盒7被***导槽113并且沿着该对导槽113被向下引导,以便安装在鼓单元3中的恰当位置。
当显影盒7被***导槽113并且进入紧靠恰当的位置之前的位置时,显影盒7前进的方向对应于方向B(见图13),凸缘块81被右侧支承90和左侧支承91的加压器部分96,108沿着方向B推压。因此,显影盒7中的显影辊8的外周部沿着方向A接近感光鼓5的外周部而变得与感光鼓5的外周部接触,方向A(见图13)与方向B一致。
3.感光鼓的接地
感光鼓5在圆筒80的右侧端设置有接地构件(未显示)。接地构件形成为具有盘状,配置成与圆筒80的轴线垂直,使得圆盘的直径变得与圆筒80的内周接触。
当右侧支承90完全地附接到右侧凸缘块81,右侧支承90中的轴83被***感光鼓5内部并且变得与接地构件接触。因此,感光鼓5和轴83电连接。进一步地说,如图6所示,轴83在它的右侧端与夹钳111连接,夹钳111的自由端被钩在金属右内板24中的夹持凹槽71中。如此,轴83和右内板24电连接。因此,感光鼓5中的圆筒80通过接地构件、轴83和夹钳111与右内板24电连接。
当鼓单元3安装在外壳2中时,如图1所示,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中的切口53(见图4)接纳基准轴34,使得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通过基准轴34接地。进一步地说,由于感光鼓5通过接地构件、轴83和夹钳111与右内板24电连接,感光鼓5通过接地构件、轴83、夹钳111、右内板24和基准轴34接地。
4.外壳
4.1鼓单元的附接和拆卸
将参考图1描述鼓单元3到外壳2的附接和从外壳2的拆卸。当鼓单元3附接于外壳2时,首先,外壳2的前盖4被移动而露出开口(未显示)。鼓单元3通过开口***外壳2并且向后部移动。鼓单元3被向后部引导,并且当形成在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中的切口53开始与基准轴34接触时(见图4),鼓单元3被限制进一步向后部移动。如此,鼓单元3被设在外壳2中。
当从外壳2拆卸鼓单元3时,鼓单元3以与上述附接过程相反的顺序移动。
4.2驱动力到感光鼓的输入
将参考图2描述传输到感光鼓3的驱动力。在具有附接于其上的鼓单元3的外壳2中,驱动力传输装置112配置在与感光鼓5的横向左侧端相对的位置。驱动力传输装置112是将驱动力传输到感光鼓5的齿轮。在鼓单元3附接于外壳2之后,驱动力传输装置112中的每一个向右移动,以便被连接到形成在凸缘块81的左端面上的连接器凹槽(未显示)。因此,供应到驱动力传输装置112的驱动力被传输到感光鼓5,使得感光鼓5转动。
当驱动力传输装置112连接到形成在凸缘块81的左端面上的连接器凹槽时,驱动力传输装置112进一步向右移动,使得整个鼓单元3被向右推。鼓单元3沿横向停留在外壳2中的恰当位置。
5.该构造的效果
如同已经如上所述的那样,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形成为具有鼓孔32,鼓孔32的周缘包含沿着彼此不同的方向延伸的第一边缘(即后竖直直线部分63)和第二边缘(即,下水平直线部分64)。感光鼓5在其每个轴向端设置有凸缘块81,右侧支承90和左侧支承91从外部附接到凸缘块81的外周。进一步地说,右侧支承90和左侧支承91被***鼓孔32,并且凸缘块81每个均被向鼓孔32中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之间的部分按压。因此,与右侧支承90的内周接触的右侧凸缘块81相对于鼓孔32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设在适当的位置。同时,与左侧支承91的内周接触的左侧凸缘块81相对于鼓孔32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设在适当的位置。如此,凸缘块81在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设在适当的位置。因此,感光鼓5相对于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被精确地设在适当的位置。
在打印机1中,左右侧凸缘块81分别***右侧支承90和左侧支承91,并分别与右侧支承90和左侧支承91的套管92,108的内周具有空隙,使得凸缘块81通过来自加压器部分96,108的压力被定位。空隙吸收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之间由热膨胀所引起的尺寸差异;因此,四个感光鼓5的平行位置能够被维持,而不管打印机1周围的环境温度如何。因此,能够避免彩色调色剂的不重合。
根据上述实施例,加压器部分96与右侧支承90整体形成。因此,与具有分别形成的按压构件的支承相比,能够减少组件的数量。类似地,加压器部分108与左侧支承91整体形成;因此,能够减少组件数量。
根据上述实施例,右侧支承90形成为具有套管92,套管92从右内板24向感光鼓5突出。套管92形成为具有彼此在周缘上隔开的一对缝隙95,缝隙95由沿着套管92的轴向切割套管92的边缘而形成。进一步地说,由套管92中的一对缝隙95限定的较小部分是加压器部分96,它被形成为在其内周上的边缘具有凸起97。从而,当右侧凸缘块81***右侧支承90时,凸起97变得与右侧凸缘块81弹性接触,并且沿凸起97突出的方向按压凸缘块81。如此,按压凸缘块81的加压器部分96以简单结构设置。因此,能够减少用于整个打印机1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地说,与具有支承和分别形成的加压器部分的打印机相比,能够减少打印机1中的组件数量。
而且,左侧支承91类似地形成为具有套管105,套管105中的一对缝隙107,由缝隙107限定的加压器部分108和沿凸起109突出的方向弹性按压凸缘块81的凸起109。如此,由于左侧支承91的简单结构,能够减少用于整个打印机1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地说,与具有支承和分别形成的加压器部分的打印机相比,能够减少打印机1中的组件的数量。
根据上述实施例,右侧支承90形成为具有环形的凸缘部94,凸缘部94沿着右内板24配置。特别是,右侧支承90被***鼓孔32,凸缘部94配置成与右内板24的内平面(即左侧)接触。如此,右侧支承90能够在横向上相对于右内板24设在恰当的位置。进一步地说,凸缘部94整体形成有止动器101,止动器101与形成在右内板24中的支承接合槽70和可接合部分72接合。因此,右侧支承90在横向上被维持在恰当的位置。
而且,左侧支承91类似地形成为具有环形的凸缘部106;因此左侧支承91能够在横向上相对于左内板25设在恰当的位置。进一步地说,凸缘部106整体形成有止动器110,止动器110与形成在左内板25中的支承接合槽70和可接合部分72接合。因此,左侧支承91在横向上被维持在恰当的位置。
根据上述实施例,进一步地说,驱动力传输装置112设置在感光鼓5的左侧,使得转动感光鼓5的驱动力被传输到感光鼓5。
鼓单元3包含显影辊8,显影辊8的周缘按压感光鼓5。根据上述实施例,凸缘块81被加压器部分96,108推压的方向B(见图13)与显影辊8推压感光鼓5的方向A(见图13)一致。因此,凸缘块81受到来自加压器部分96,108和显影辊8的压力。因此,凸缘块81相对于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被可靠地设在恰当的位置。
6.变化例
尽管已经描述了实现本发明的实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存在着很多落入所附的权利要求中所阐述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支承装置、鼓单元和打印设备的变化和变换。可以理解,所附权利要求中的主题不必局限于如上所述的特征或作用。更确切地说,如上所述的特定特征和作用作为实施权利要求的实例形式公开。
例如,图像形成设备可以不必是串联型彩色打印机,而可以是黑白打印机或激光打印机。进一步地说,本发明可以不必被用于图像形成设备,而可以是应用于通过支承来支持转动体的其他框架结构。

Claims (20)

1.一种支承装置,用于将转动体保持在形成于框架中的开口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的周边形成为具有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沿着彼此不同的方向线性延伸,包括:
凸缘构件,所述凸缘构件附接于所述转动体的轴向端部;
支承构件,所述支承构件外部地附接于所述凸缘构件并且***所述开口;和
按压构件,所述按压构件朝向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之间的部分按压所述凸缘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构件与所述支承构件整体形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支承构件包含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在从所述框架到所述转动体的方向上突出;
其中所述突出部形成为具有一对缝隙,所述缝隙沿着所述突出部的轴向从所述突出部的边缘向所述框架伸长;以及
其中所述按压构件是通过所述缝隙限定的部分,并且在所述按压构件的内周上的边缘处具有凸起。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支承构件包含:
环形的凸缘部;和
止动器,所述止动器与所述凸缘部整体形成,从而与所述框架的预定部分接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转动体的所述轴向端部包含第一轴向端部和第二轴向端部,并且
所述支承装置进一步包括齿轮,所述齿轮在所述转动体的所述第一轴向端部的附近将驱动力传输到所述转动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体是感光鼓。
7.一种鼓单元,包括:
可旋转的感光鼓;
凸缘构件,所述凸缘构件附接于所述感光鼓的轴向端部;
框架,所述框架具有形成为具有周边的开口,所述开口包含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沿着彼此不同的方向线性延伸;
支承构件,所述支承构件外部地附接于所述凸缘构件并且***所述开口;和
按压构件,所述按压构件朝向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之间的部分按压所述凸缘构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鼓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构件与所述支承构件整体形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鼓单元,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支承构件包含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在从所述框架到所述感光鼓的方向上突出;
其中所述突出部形成为具有一对缝隙,所述缝隙沿着所述突出部的轴向从所述突出部的边缘向所述框架伸长;以及
其中所述按压构件是通过所述缝隙限定的部分,并且在所述按压构件的内周上的边缘具有凸起。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鼓单元,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显影辊,所述显影辊的圆周被压向所述感光鼓;
其中所述按压构件按压所述凸缘构件的方向与所述显影辊的圆周被压向所述感光鼓的方向一致。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鼓单元,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支承构件包含:
环形的凸缘部;和
止动器,所述止动器与所述凸缘部整体形成,从而与所述框架的预定部分接合。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鼓单元,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感光鼓的所述轴向端部具有第一轴向端部和第二轴向端部,并且
所述鼓单元进一步包括齿轮,所述齿轮在所述感光鼓的所述第一轴向端部的附近将驱动力传输到所述感光鼓。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鼓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所述感光鼓,
其中,所述框架形成为具有相等数量的开口,所述相等数量等于所述感光鼓的数量。
14.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可旋转的感光鼓;
凸缘构件,所述凸缘构件附接于所述感光鼓的轴向端部;
框架,所述框架具有形成为具有周边的开口,所述开口包含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沿着彼此不同的方向线性延伸;
支承构件,所述支承构件外部地附接于所述凸缘构件并且***所述开口;和
按压构件,所述按压构件朝向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之间的部分按压所述凸缘构件。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构件与所述支承构件整体形成。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支承构件包含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在从所述框架到所述感光鼓的方向上突出;
其中所述突出部形成为具有一对缝隙,所述缝隙沿着所述突出部的轴向从所述突出部的边缘向所述框架伸长;和
其中所述按压构件是通过所述缝隙限定的部分,并且在所述按压构件的内周上的边缘具有凸起。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显影辊,所述显影辊的圆周被压向所述感光鼓;
其中所述按压构件按压所述凸缘构件的方向与所述显影辊的圆周被压向所述感光鼓的方向一致。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支承构件包含:
环形的凸缘部;和
止动器,所述止动器与所述凸缘部整体形成,从而与所述框架的预定部分接合。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感光鼓的所述轴向端部具有第一轴向端部和第二轴向端部,并且
所述图像形成设备进一步包括齿轮,所述齿轮在所述感光鼓的所述第一轴向端部的附近将驱动力传输到所述感光鼓。
2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所述感光鼓,
其中,所述框架形成为具有相等数量的开口,所述相等数量等于所述感光鼓的数量。
CN201010157054.0A 2009-09-16 2010-03-31 支承装置,鼓单元和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1020235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14501A JP5012868B2 (ja) 2009-09-16 2009-09-16 軸受装置、ドラム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14501 2009-09-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23505A true CN102023505A (zh) 2011-04-20
CN102023505B CN102023505B (zh) 2014-12-17

Family

ID=43730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57054.0A Active CN102023505B (zh) 2009-09-16 2010-03-31 支承装置,鼓单元和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8200122B2 (zh)
JP (1) JP5012868B2 (zh)
CN (1) CN1020235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12868B2 (ja) * 2009-09-16 2012-08-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軸受装置、ドラム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59242B2 (ja) 2011-03-08 2014-04-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軸受装置、ドラム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66885B2 (ja) * 2011-08-31 2016-02-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感光体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97085A (ja) * 2013-03-29 2014-10-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42656B2 (ja) * 2013-05-09 2017-06-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位置決め機構
JP6111875B2 (ja) * 2013-06-07 2017-04-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ユニット
JP6201559B2 (ja) * 2013-09-19 2017-09-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42835B2 (ja) * 2014-03-31 2017-06-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ドラムユニット
JP6164143B2 (ja) 2014-03-31 2017-07-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ドラムユニット
US10228631B2 (en) 2016-12-15 2019-03-1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drum uni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81370A (ja) * 1990-03-30 1991-12-12 Tokyo Electric Co Ltd 転写式プリンタ
JPH05180217A (ja) * 1991-12-27 1993-07-20 Ricoh Co Ltd スキャナモータの軸受構造
US6002897A (en) * 1996-11-20 1999-12-14 Mita Industrial Co. Image-forming machine with photosensitive drum mount
JP2003066665A (ja) * 2001-08-23 2003-03-05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95761A (ja) * 2006-10-10 2008-04-24 Fuji Xerox Co Ltd 軸受け、ロール装置、シート供給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59244B2 (ja) * 1997-07-01 2002-02-25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184663A (ja) 1996-12-26 1998-07-14 Canon Inc 軸受装置
US6467965B1 (en) * 2000-09-29 2002-10-22 Xerox Corporation Bearing
JP4742863B2 (ja) 2005-08-12 2011-08-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タンデム型感光体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94529A (ja) 2006-10-10 2008-04-24 Fuji Xerox Co Ltd 軸受け構造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326179B2 (en) * 2008-11-28 2012-12-0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ndem type photosensitive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012868B2 (ja) * 2009-09-16 2012-08-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軸受装置、ドラム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81370A (ja) * 1990-03-30 1991-12-12 Tokyo Electric Co Ltd 転写式プリンタ
JPH05180217A (ja) * 1991-12-27 1993-07-20 Ricoh Co Ltd スキャナモータの軸受構造
US6002897A (en) * 1996-11-20 1999-12-14 Mita Industrial Co. Image-forming machine with photosensitive drum mount
JP2003066665A (ja) * 2001-08-23 2003-03-05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95761A (ja) * 2006-10-10 2008-04-24 Fuji Xerox Co Ltd 軸受け、ロール装置、シート供給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064462A1 (en) 2011-03-17
JP5012868B2 (ja) 2012-08-29
US8200122B2 (en) 2012-06-12
JP2011064884A (ja) 2011-03-31
US8442417B2 (en) 2013-05-14
US20120219322A1 (en) 2012-08-30
CN102023505B (zh) 2014-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23505A (zh) 支承装置,鼓单元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2749822B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826551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framing structure
CN102914958B (zh) 处理盒以及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JP476093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0524068C (zh) 驱动连接机构及包括该驱动连接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1614996B (zh) 可拆卸地装载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串联式处理单元
CN100373267C (zh) 影像形成设备
CN10219337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20100111562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05689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794109B (zh) 调色剂运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376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3777495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0510987C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处理单元
US20090220274A1 (en) Tandem Type Photosensitive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082795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组装方法和拆卸方法
CN105659000B (zh) 转动力传递机构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3913975A (zh) 图像形成装置、成像单元以及显影单元
CN102454750A (zh) 驱动单元和具备该驱动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2566357B (zh) 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16107182A (zh) 程序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0436149C (zh) 筒形装置和中间连接器
CN102789153B (zh) 成像设备
CN101446788B (zh) 充电器和使用该充电器的图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